第一篇:美术作业
1、怎样看待“学生评价”改革中的三个阶段?你对“学生评价”有何建议?
答:从改革开放至今,学生学业评价在评价内容、评价的方式方法、评价结果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初期,以学生考试分数占主导的学业评价阶段;二是素质教育理念引导下,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评价阶段;三是基础教育新课改理念下,催生的发展性学生评价阶段。新课程与学生评价改革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影响学生评价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学生评价改革中,永远也没有完美的、一成不变的评价改革策略,我们应该在学生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始终贯彻“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建构能有效促进新课程实施与推进的发展性学生评价新体系。
2、“学生评价”对教师有哪些方面的要求?
答:教师在学业评价过程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需要教师具有高度的评价素养。因此,必须致力于提高教师的评价素养。
首先,要明确教师学业评价素养的内涵,形成教师学业评价素养框架,进而将之纳入教师专业标准,或者以教师评价专业能力标准的形式加以规定;
其次,要将教师学业评价素养纳入教师入职资格条件,并清楚规定教师入职资格中的评价知识和能力条件,并加以严格考核;第三,要大力促进教师学业评价素养的专业发展。要依据教师的专业实践开发评价方面的培训课程,加强学业评价方面的培训,为教师提供专业的学业评价实践,让教师能够在学业评价实践中,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对学业评价进行反思和研究,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过程评价”的意义
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问题是学业评价中的重要问题。根据新课标所倡导的的评价理念,学业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评价,更要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学业质量不仅体现在学生相关测验或考试的分数上,更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收获。教师要通过评价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激励和自我评价,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并促进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不断提高。过程性评价能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评价能给学生以信息反馈,唤起学生进行比较深刻的反思和总结,使其对自身发展有着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因此,学业评价关注过程,是学业评价新理念的重要方面。
4、作业设计的重要性有哪些?
答:作业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业对教师而言,是他们为完成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而向学生布置的任务,是教师调整后继教学的基本依据;对学生来说,作业是一种延伸性的学习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美术作业设计体现着一种教育的艺术,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形成和思维发展。作为依托新课改的教师,要有一个正确的作业观,在美术作业设计前一定要认真研读文本,确定目标,选用方法,做到心中有底。设计有层次性、开放性、多样性、多元性的美术作业。培养学生在学习上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学生对艺术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对艺术的兴趣。
5、举例说明你是如何进行“作业设计”的?
答:《画脸谱》一课作业设计
(1)内容上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除巩固性练习把握脸谱的来历等相关知识。
(2)容量上做到合理性和差异性。在布置作业时应当既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尽可能发挥学生的潜能。在作业的要求上,绘画内容可以根据学生兴趣、能力表现不同的内容。
(3)形式上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除了绘画表现外,鼓励学生用其他手段表现作业。
6、实践课程与欣赏课程“作业设计”的区别有哪些?
答:实践类作业。“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先生的名字中渗入了其重视实践的思想。“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更是陶行知先生一个重要的教育观念。教科书中,许多内容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通过观察、考察、尝试等活动,强化社会认知,提升社会参与意识,促进个体社会化进程。这类作业可结合某一教学单元或某个研究专题进行,根据详细内容,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采取多人合作的形式。美术作品欣赏作业可以适用阅读作业、表述类作业。表述类作业包括文字论述或口头表述对美术作品的欣赏、美术概念的理解或美术设计的说明等。这种形式在美术欣赏部分中最常用。如“说说本地方的工艺美术有哪些,举例三种并说说它们的特色”。阅读作业。新教材结合教学内容,提供了较多的“小知识”和“小卡片”等阅读材料,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让学生阅读,获取信息,相互交流,可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7、美术学业评价的重要性
答:作业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业
对教师而言,是他们为完成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而向学生布置的任务,是教师调整后继教学的基本依据;对学生来说,作业是一种延伸性的学习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美术作业设计体现着一种教育的艺术,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形成和思维发展。作为依托新课改的教师,要有一个正确的作业观,在美术作业设计前一定要认真研读文本,确定目标,选用方法,做到心中有底。设计有层次性、开放性、多样性、多元性的美术作业。培养学生在学习上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学生对艺术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对艺术的兴趣。
8、在日常教学中,你是如何对学生将进行“美术学业评价”的?有哪些具体措施?
答:美术学业评价与其他学科的学业评价一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美术学业评价也应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是以促进发展为基础的过程性评价,认为只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其实是对“过去”的关注,并不利于促进学生发展。新课程强调评价是一个过程,不仅仅发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之后,同时也应伴随和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促进发展的评价不仅需要终结性的结果评价,更需要形成性的过程评价,应是通过关注“过程”而促进“结果”的提高,评价的重心在“过程”。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评价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
在日常教学中,我从以下几点对学生进行评价:
第一、课堂自我评价(学生关注自己的作品,能够同优秀作品取长补短,让学生作品别出一格,同时提高自信心和学习美术的兴趣。)第二、随堂展示性评价(作用:巩固当堂所学内容;使学生获得成功感,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理解美术形式风格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品格的形成)。
第三、班级展示性评价(地点:美术角;作品选择:视角独特的作业;确定展示主题)。
第四、校级展示性评价(地点: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优越条件;特点:展出作品数量多,质量高,形式丰富多样,风格各异;展后措施:长期悬挂,发挥作业的实用价值)。
第五、比赛评价(通过对外比赛来检验学生的水平)
第二篇:美术作业:
美术作业:
一、如何处理技能与想象的关系?
答:发展幼儿美术创造性的重要前提之一是想象力的培养,想象力犹如给幼儿的思维插上翅膀,让幼儿自由翱翔在自我缤纷的艺术空间。而美术技能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幼儿对所想象的表象进行艺术表现。我认为:(1)美术是视觉艺术,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美术活动时,首先要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丰富幼儿的表象经验,引导幼儿多观察,鼓励幼儿多动手,接纳和欣赏幼儿的作品,让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才可以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使幼儿有充分的表现欲望。(2)在此基础上教师针对幼儿的美术表现现状进行指导,对幼儿因技能不足而不能准确表现幼儿的想象对象时,教师要及时地予以帮助,先让幼儿讲自己想表达什么,肯定幼儿的想法,然后给予幼儿可以接纳的帮助,再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练习。这样幼儿才会在想象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美术技能。
二、简述各国儿童美术教育为什么要强调个人表现?
各国的美术教育都一度经过“重技轻艺”的实用阶段,有时被罩上政治、或宗教的色彩,但最终都摆脱了单纯技术训练的观点,回归到通过美育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终极目标。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智力价值、视知觉价值、创造价值、情感价值和个性价值。其中美术的个性化特征是美术学习中最珍贵的部分。它有两个鲜明的特征:第一,个体的差异性;第二,表现的自由性。我们从线条的特征、色彩的喜好、感兴趣的题材、创作的方法、注意集中地程度等方面均
可观察儿童的个性表现。各国儿童不同的文化氛围,生活方式,教育环境等也使各国儿童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性表现。我们从不同的美术作品的表现可以看到幼儿与众不同的个性特质。各国儿童美术教育都是如此。
三、四岁幼儿的画面内容解读:画面右上角半个太阳脸、左上方飞来许多小鸟围绕在结满苹果却没有一片叶子的树上方、画面中间部分是倾斜的房子、房子两侧下方是花儿。苹果和小鸟(夸张的画法)应该是小作者要表现的主要内容,因为他画的比较多,也突出,苹果树比倾斜的房子画的高,看来幼儿是想和同伴交流“苹果丰收”的感受,具有一定的情节。幼儿基本凭借主观的直觉印象,描绘出了物体的粗略形象,属于象征性绘画。房子是倾斜的,符合这一阶段幼儿的空间发展水平,体现了这一阶段幼儿处理水平——垂直关系的特点。因为这一阶段的幼儿对物体的大小比例、远近空间的感知能力还不具备,他们只关心如何用直觉的符号象征性地表现自己的所知、所想,并夸大他认为最重要的部分。这一阶段的幼儿所画的物体具有拟人化的特征,比如太阳和花,可以从画面看出幼儿的情绪是积极的。
选做题
一、选择儿童美术教育内容的原则是什么?结合实例。
答:
1、整合性原则:即教师选择的美术教育应使美术教育这一领域的不同方面的内容,其它不同领域的不同内容之间产生有机联系。
2、适应性原则:即教师在选择美术教育内容时要以儿童的生活
经验为基础,并考虑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
3、系统性原则:内容的系统化是指内容的安排要有序,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推进,逐渐深化。
例如:“靴子”这一内容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需要【适应性原则】,组织涂色游戏(小班适用)、线描画(中班适用)、装饰画、手工制作大班适用)等内容;由易到难、层层推进,也符合螺旋式上升的规律【系统性原则】;同一内容按数学教育活动设计可以进行匹配、分类、一一对应等活动;按科学教育活动设计可以进行靴子与天气的关系;按社会教育活动设计可以通过“开鞋店”活动丰富幼儿角色的经验等。这样来进行同一内容不同领域的整合。【整合性原则】
二、美术欣赏:《虾》、《祖国万岁》。
设计意图:国庆节期间,大班幼儿开展绘画比赛,国庆的庆祝活
动较多,幼儿通过外出感受到太原的变化,为了让幼
儿对现在的美好生活有一个表达,丰富幼儿的绘画经
验;同时让幼儿感到绘画大师们对祖国的情感,帮助
幼儿形成爱家乡、爱祖国、爱艺术、爱生活的情感;
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活动目标:
1、欣赏齐白石的画,知道他是中国有名的画家,提
高幼儿审美能力。
2、了解国画特点及工具用法,激发幼儿对国画的兴
趣。
活动准备:大师的肖像一幅;《虾》、《祖国万岁》;国画工具分组
准备。
活动过程:
1、出示齐白石肖像。“你认识这位爷爷吗?他是谁?”
2、通过欣赏《虾》了解齐白石爷爷。
(1)、感受齐白石爷爷笔下的虾的跳跃、生动。
引导语:这些虾像不像真的呀?(像)齐白石爷爷怎么能画这么逼真的虾,你想知道吗?
介绍齐白石老人养虾、观察虾废寝忘食的事例,让
幼儿了解齐白石爷爷很善于画农村里常见的动物、植物和风景,最擅长画虾。
3、欣赏《祖国万岁》。
引导幼儿观察万年青的外形结构,笔墨深浅的变化。引导语:小朋友,万年青的果子看上去多吗?叶子上有什么?墨色多的地方表示什么?(引导幼儿边观察边思考,形成有效地观察)
4、介绍国画的工具材料及用法。
(1)教师介绍材料:毛笔、墨、宣纸、颜料等。
(2)、教师用国画材料现场画葡萄,让幼儿对国画感兴趣。
(3)幼儿分组尝试用国画的材料画葡萄,教师帮助点睛之处,让幼儿感受国画的魅力所在。
第三篇:美术作业
美术作业
郭 莉
课堂教学受一定的时间限制,倘若没有较好的课堂教学组织工作,那就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难以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难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得不到学生的密切配合,无法调节和控制教学过程。
教和学既统一又对立。当教师的方法得当时,学生们就喜欢学、自觉学,教和学会达到和谐统一;当教师的方法简单乏味、缺乏创新时,教和学就成了对立的,学生们就会感到是教师在强迫他们学。在教和学的关系中,学是主体,教在整个的教学环节中只能占四分之一的地位。很多教师都以为,好学生是自己教会的,学习后进的学生是天生的差,是脑子笨。其实,只要仔细地想一想,我们就能明白,不管我们怎么教,如果学生本人不动脑筋、不想学,那么,他们是什么也学不会的。因此,教师在课堂里的作用是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这就要求教师把重点放在组织课堂的教学活动上。
随着美术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让我们的课堂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学生获得了应有的权利,我们也收获了许多。但是,许多新的问题也出现在教师面前,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反映:当前,课堂出现了散乱的活跃,教师教学中“一收就紧,一放就乱”。老师们担心,如果强调课堂纪律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张扬,这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如果不强调课堂纪律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现在,我们不得不很好地审视这个问题。
工业化的生产,的确需要良好的秩序,但人文时代的教育,却需要自由的个性。学生们不感兴趣,是因为没有感兴趣的东西,没有能吸引住他们的东西。我们用什么来吸引学生?是木然的表情、枯燥的语言、冷峻的脸色?还是一个和蔼可亲的朋友形象?的确,美术课的课程改革,给我们老师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必须解决的难题,教师们往往为了实施愉快教育而费尽心思。小学生好动,喜欢刺激、新奇的事物,喜欢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我们应该从学生的这些特点入手来组织教学。
(一)教师要用良好的情绪来组织教学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表情流露是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纽带。教师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走进教室或以饱满的热情上课,可以使学生精神振奋,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印象,学生会留心教师的言谈举止,使学生产生听课的激情,从而为专心听课做好铺垫。课堂上师生的沟通就是心灵的交汇、情感的交流。课堂上教师的一颦一笑牵动着每位学生的情绪,教师表现出惊喜,学生自然就心情舒畅;教师用充满情感的语言教授学生知识,与学生进行问题的讨论,就会让学生心底里觉得老师与自己靠得比较近、没有距离,就会产生一种信任感。反之,如果教师表现出疑惑,如果教师眉头紧皱,学生定会心里沉重,这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
(二)教师要用艺术的语言来组织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而教师的语言修养很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的确,在组织教学上,教师用艺术的语言来组织教学,是取得好的课堂效果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运用语调、语速的变化,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征服”学生,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从而使教师顺利地完成教学。
激励性的语言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艺术。教师千万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肯定,这样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你真棒!”“你比老师画得都要好!”“你真聪明!”“你的想像力真丰富!”„„这些激励性的话语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鼓舞学生更加认真的参与教学活动。
(三)教师要用多变的方法来组织教学
学生的注意力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不稳定性,很难保持长久。教师应该注意丰富、充实教学内容,使其有所变化,同时,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教师应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开发者,应该善于把学生组织起来、调动起来,积极地投入到互动之中。教学是师生的双向活动,双方必须共同参与,相互配合。教师要相机而变,不能一成不变;要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处于兴奋之中,才能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第四篇:美术鉴赏作业
对美术鉴赏的认识
美术鉴赏即是对美术作品进行评价和欣赏,实际上是一种审美活动,它是鉴赏者用自己的感知能力、情感、审美经验和知识修养,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理解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和艺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的过程。它也是鉴赏者面对足以引起审美情感的作品,二者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心物感应、物我交融的复杂心理过程。
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不仅可以学到美育知识,更可以培养创造美的能力。对我们的性格,感情,认识,人生观,思想观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培养我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艺术素养、人文修养得到提高。我们在欣赏这些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会被其中真实而生动的形象所打动,唤起我们优美崇高的思想感情。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我们会得到心灵的净化,情感的陶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健康向上的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从而改善人的情感状态,影响人行为。同时也得到视觉的愉悦和享受,扩大我们的知识领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对《向日葵》的鉴赏
《向日葵》作者凡·高是法国后印象主义画家,其被作于1888年,这幅当年只能卖到400法郎的作品,1987年在伦敦克里斯蒂拍卖行却以创纪录的价格3990万美元被日本的一家企业买走,引起了世界的轰动。既然世界都在推崇凡·高的作品,说明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欣赏这样的作品,一定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向日葵》给我们最强的感受是色彩对感官的刺激,整个画面充满着强烈的黄色运动,花、罐子、背景甚至桌面都由鲜明的黄色组成。黄色是饱和度最高的色彩,它表示阳光、智慧、成熟、神圣、激情。在这幅画中,凡·高用黄色表现对生命的渴望和对崇高理想的追求。画中的另一个主要颜色是绿色。绿色表示生命、青春、希望、晦暗。作品中的绿色在黄色的强烈对比下,显得脆弱和幼稚,象征着人类精神软弱的一面。黑色是黄色的对立面,作品中的黑色具有双重性:一种表现罪恶、悲伤、命运,一种表现坚强、反抗、现实。画中的蓝色,则表现了画家对自己、对社会的怀疑和失望。其次,我们分析一下构图。《向日葵》的构图属于“对称式”和“放射式”的组合样式,它具有庄重和扩散的作用和力量。画中物体扩展至边框,将背景分割,是典型的现代绘画手法,其用意是将画中的力量向外辐射,使作品更富有力度,更加感染观赏者。
再次,我们分析画面的造型和结构。画中有两种形式的葵花组成,一种是饱满的圆形,朝向一致,由直线连接,相互重叠或隔开形成了一种有规则的节奏变化,它与罐子的对称和桌子的水平线构成了画面的稳定成分;另一种带角形叶边的葵花,朝向不一,相互分离,并由斜线和曲线连接,构成了画面不稳定的因素。葵花的两种形态的强烈对比,使画面产生了巨大的张力。凡·高的《向日葵》充满整个画面的。大地、阳光、赤金,象征着理想、圣洁、奋发向上。被两组相互对立、相互联系的,象征着宇宙自然运动、人类自身矛盾的葵花所吸引。被代表着正义、善良的成熟葵花,战胜了代表邪恶、反动的未成熟葵花所鼓舞。我们被能在如此有限的空间中,把整个人类的理想和现实表达得如此完美深深打动。不仅如此,每一次重新欣赏它,都能发现新的含义,享受到新的审美愉悦。这就是《向日葵》被世界人民所爱戴的原因。
第五篇:美术欣赏作业
课
学号 100106334
美术欣赏 结课论文
让优雅在美术欣赏课堂绽放
姓名: 王雨
授课老师: 李强
院系名称:会计学院
专业名称:会计专业
2011年6月7日
让优雅在美术欣赏课堂绽放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美术欣赏课堂教学更是一门富有优雅美感的艺术。在新课程实施的现阶段,美术教师要擅于挖掘欣赏课课堂构成优雅的元素。以提高欣赏课课堂文化的品质,为学生营造一个内蕴外秀的、雍雅大气的“优雅美术欣赏课堂”.让学生在优雅课堂文化的滋养下成长为富有高雅的审美品质和美术素养的现代高素质人才。笔者立足一线美术教师的教学教研实践,结合课堂观察案例,对美术欣赏课堂上的课堂文化进行分析,对课堂构成优雅品质的元素从外显性元素到内隐性元素进行了多维度的观察和探究。
一、优雅美术欣赏课堂解读
何为“优雅”?在百度百科中解释为:风度翩翩,高雅。①指物时即优美雅致的意思。优雅动听、环境优雅;②指人时即优美高雅的意思。姿态优雅、举止优雅。优雅的反义词是粗鲁、粗俗或浅薄。
美术欣赏是~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是人们在接受美术作品过程中经过品味、领略,产生喜悦、爱好的过程。它对于提高人的艺术素养,陶冶人的思想情操,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尤其是美术欣赏教学在整个素质教育中.有着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智育、德育、美育等多方面育人功能。
课堂文化是教师在比较长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份气息。~种课堂气质。课堂文化体现着教师教学的思想内核,它包括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根本理念、价值诉求、展开教学活动的基本方式、教学的思维倾向。以及维系师生交往活动的人际氛围和精神状况,还包括教师对学生、对知识、对教学、对目标等问题独到的个性理解,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根本理念、思想意识乃至教学的目标深度。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敢于给自己的课堂品质提出高标准的要求.要思考优雅的课堂文化为学生带来的收益.并且挖掘课堂的优雅文化,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优雅美术欣赏课堂文化体现了外显性和内隐性两大元素
(一)构成优雅美术欣赏课堂的外显性元素
美术欣赏课堂应该是富有优稚气质的课堂,优雅美术欣赏课堂的构成元素包括外显性和内隐性两大元素。课堂“四美”构成优雅美术欣赏课堂的外显性元素,分别是:情境美、节奏美、语言美,细节美。美术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反复修炼驾驭课堂“四美”的能力。
1.营造情境美。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嗣。教师作为美的策划者、引导者,要擅于闪课而异,精思巧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到课堂中去,使学生情感全身心地投入并享受着艺术的美。如: 《移情草木——中国古代花鸟画》一课,笔者采用王冕的墨梅诗导入。伴随着悠扬的古筝曲,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联想品味王冕的诗句《题墨梅图》,此时王冕的花鸟画《墨梅图》慢镜头出现,同学们感悟画家借“梅”抒情的情怀。品味文人画“诗中有画,莉中有诗”的意境美。又如: 《沉雄瑰丽的青铜器》一课,执教时教师把美术窜布置成博物馆的氛围,几张高清的颇具代表性的古代青
铜器喷图视觉冲击力超强,学生近距离观摩,犹若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倍增。
2.把握节奏美。课堂上。优雅的教师会特别注意把握节奏美。美学家朱光潜说: “艺术返照自然。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课堂教学是艺术。节奏亦是课堂的灵魂。课堂依靠动静、起伏、错落、收放、疏密、留白等体现节奏。在课堂教学的行进中。节奏的诸多因素在时时变化.善于把握课堂节奏的教师往往会使听课者心中产生的节奏和课堂的节奏共行共振。比如:巧布“留白”美,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敢于、乐于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时问和空间,提供学生独立体验与思考的机会.促进思维发展。又如:在一些教学环节中。教师安排一定的时问给学生讨论分析或者小组合作探究环节,为不影响下一环节,经常会听到教师催促焦急的声音: “快!时间要到了。”“赶紧把作业放展示台。”而有位教师在执教《一个“沉思者”——走进马格里特的世界》一课时,独具匠心地安排了“一分钟音乐缓冲”的形式,提醒学生时间快到了,学牛在轻快的音乐声中准时、有序地完成任务。潇洒优雅的课堂节奏彰显了教师魅力,同时埋下淡定从容、雍雅大气的种子,滋养学生成长。
3.积淀语言美。教师的语言是教师思想的表露和心灵的窗户,学生町通过它洞察教师的精神世界、道德情操、文化素养和为人处世的修养。当然,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课世语言中洞察美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内在规律。在美术欣赏课堂教师的言行举止.无论是温文尔雅的谈吐、起伏变化的语速,还是幽默风趣的语调,都源于教师内在厚重的文化底蕴.沉淀而成的美术学科素养,这些不仅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形象思维领域.丰富学生的审美意识,并能由此使学生产生对教学内容欣赏美、体验美和创造美的心灵共振。
4.关注细节美。在欣赏课堂关注细节的处理,彰显教师的教学智慧。通过细节引导学生自己拿着一把金钥匙去开启知识宝库的大门,进入乐学、愿学、会学的境界。如:某次北京欣赏课教学研讨会上。杭州富阳一农村教师展示课例,执教乡土美术课程《竹乡竹韵》,自带竹制艺术品,以实物为载体.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直观引领学生感触艺术,培养感受美的能力;另一教师执教《砖雕》,同样也提供实物让学生触摸。在多媒体技术充斥课堂的时下,这样实实在在的教学带来纯朴清雅之气息,学生不用说学习情绪高涨、兴致盎然,观课教师也宛若呼吸着大自然的空气,通体舒畅。
(二)构成优雅美术欣赏课堂的内隐性元素
优雅的欣赏课堂文化对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的思维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内在修养是提升课堂品质的核心所在,因此优雅美术欣赏课堂的内隐性元素包括:教师丰富的美术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以及教师课堂品质意识、挖掘教材深层内涵的能力、科研能力、学习能力、语言能力、反思能力等。
下面通过一典型案例来探讨美术欣赏课课堂文化的内隐性元素。
在某次研讨会上,聆听了一节主题为《走进周思聪的艺术世界》的课例,执教的男老师形象憨厚朴实,不高的身材配上稍胖的体型。不是第一眼就能给人深刻印象的人,但他的这节课,课赏魅力凸显,让人沉浸其中.久久回味。综合表现在几方面:①由学生记忆犹深的汶川大地震引入,回顾1966年河北邢台地区发生大地震.周总理第一时间赶到灾区现场的历史事件.乃至周总理逝世后。周思聪怀着悲痛的心情搜索素材,创作了经典美术作品《人民和总理》的源由。②精讲点拨,挖掘作品蕴意,关注细节,采用分镜头形式对《人民和总理》这一作品的局部进行深入剖析,让美术欣赏课堂在拓展延伸中变得厚重、开阔、深邃和美丽。教师精心地挖掘情感因素。让孩子感受美术家们的艰辛和执着,点化和唤醒学生的灵性。③教师和颜悦色,满面春风,语调亲切温和,侃侃有致,动作温文尔雅,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气氛活跃,热情高涨,反应敏捷,注意力集中。智力活动趋于高峰。整个课堂有一种节奏美,学的不累,听的也很享受。对学生的讨论、表达作品的感想,听到最多的是老师的肯定。整堂课没有一个简单的否定.没
有一个批评。课堂气氛很温馨,课上得很优雅。
优雅美术欣赏课堂内隐性无素的综合体现在这节课里表露无遗,执教老师擅于利用自身具备的深厚文化底蕴、开阔的文化视野和高雅的文化品位、高超语言艺术境界.为学生缔造灵性迸发、诗意萦绕的精彩课堂。对教材内涵的深度挖掘也提升了课堂品质,优雅的课堂文化内蕴丰富。
三、优雅美术欣赏课堂文化的外显性元素和内隐性元素相互促进
外显性元素通过内隐性元素积淀底蕴.内隐性元素通过外显性元素得以内蕴外秀,绽放优雅的课堂品质。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提升美术欣赏课堂的课堂品质关键在课堂文化的挖掘,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创办私学,传播文化,其丰富的教育实践和思想为后代留下宝贵的财富。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重温他的教育思想,依然感到很值得我们借鉴.
一、道德教育是育人之本
古代的教育,基本的价值取向是培养有德行的人。这一点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尤为突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四教都是道德的修养。“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篇》)。他要求弟子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虽然孔子所提倡的所谓君子之德也许有许多内容已不符合我们当今时代的要求,但是.道德教育是育人之本则是教育永恒的主旋律。蔡元培先生就曾经说过: “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教育的第一要旨就是加强德育,培养学生人格。”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当下的学校教育却恰恰在这一方面做的很不够。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先后两次用火碱、硫酸将北京动物园的五只熊烧伤;云南大学22岁的学生马加爵,与同学为琐事起争执.后来竞起杀心,把4个同学逐一杀害,并把尸体藏匿于宿舍衣柜内.等等。我们痛心地看到。许多学业优秀的大学生、中学生本应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却由于种种原因。成为了对社会造成巨大伤害的罪人。
笔者认为.忽视德育的现状是由于教育管理的简单粗暴造成的。多年来。由于教育管理部门需要有相应的量化指标来体现其政绩。因此就出现了高考、中考等层层分配指标.考试后公布各学校完成指标情况的现象,最后则演变成对老师的考核评价只看学生的分数,有的管理部门实行所谓的“末位淘汰制度”.其实就是拿学生的考试分数排队;有的学校领导开口闭口都是“我只看分数,其他都是虚的”:有的学校甚至将“分数就是硬道理”的大幅标语用油漆刷在校园的墙上以警醒教师。德育不但被忽视.而且由于德育工作的“假、大、空”。原本应有的德育功效消失得无影无踪。新的课程标准虽然对德育提出了比较理想的要求,可惜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也只能沦为纸上谈兵。重新学习孔子的教育思想,他对道德教育的重视正与我们教育的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
二、教学重在因材施教
孔子在教学方面.善于进行启发诱导,坚持因材施教。美术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潜修内在素养,提高各方面综合素养。而美术素养不可能一朝一夕即可养成。那么教师内化提升的途径可以:
一是博览群书.广习知识。教师不读书,容易思维滞后.给自己雅致的读书心态是必需的。古人说: “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是:知识能够让生命进入更深刻的内层,使心灵发放出奕奕神采.使人的气质与风度显现出来,优雅气质自然外溢。
二是研读教科书.挖掘教材内涵。只有挖根究底,才可跳出文本的局限。才可不照
本宣科,追逐本质;才可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筛选,去除糟粕,提取精华。
三是锤炼课堂语言等全面精深的教学素养.不断提升和锻造自己.唯有千锤百炼才能置身于“情动而辞发”境界。
四学思并重.内省提升。德困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教育是灵魂的回头,是顿悟的艺术。教育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地回到课堂的场景中,不断地在脑海里过滤曾经的细节与片断。不断地研味与究索每一个学生的眼神与动作……教育教学的实践智慧因此而丰富,独特的教育教学的理解力因此而厚积薄发.教师闪此而找到与众不同的课堂生活创造力。
在美术欣赏课堂,教师犹如交响乐团的指挥,集结各种课堂文化元素。合力共奏和谐的优雅欣赏课堂交响曲,共同打造优雅、高效,赏心悦目。充满爱意、诗意和创意的魅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