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时间:2019-05-15 07:00: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象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象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篇:大象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猜猜猜,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1.1猜猜看

教学要点:

初步尝试猜想与假设,了解科学家猜想的途径。教学目标:

1、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与想象。

2、能说出自己猜想的依据,初步了解科学家猜想的有效途径吗?

3、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和想象的思维能力,积极参与头脑风暴活动。教学过程

1、大胆猜想

同学们,在生活中充满着神奇的科学奥秘,人们总喜欢问个为什么,并力求寻找到正确的答案。现在老师这有一些有趣的问题,你们想猜猜看吗?(想)课件出示问题与画面,学生猜想。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我们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一组提问题,另一组则对这些问题进行猜想。我们看一看哪一组做的最棒。(游戏活动)

2、讨论猜想的依据

在猜想与假设的过程中,无论是对问题起因的猜想,还是对问题结果的猜想,以及对过程的猜想,人们都是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不同程度的说明和解释。通过刚才的猜想,同学们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并说一说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3、阅读科学家猜想的途径 阅读《海洋变成了高山》。

全班交流科学家猜想的途径以及自己的收获。

1.2猜对了吗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第2课。教学目标:

1、利用实验验证的方法,明白猜想只是一种可能的答案,它和事实并不总是一致。

2、学会使用酒精灯加热的技能,了解材料传热的性能。

3、培养重视实验和证明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了解猜想、假设和事实的区别。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重视实验和证明的科学态度。实验器材

酒精灯、铁架台、纸杯、火柴、水槽、烧杯、镊子、铁棒、纸团、纸条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几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看谁最聪明。(课件出示谜语)

1、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个黑葡萄。生:眼睛。

2、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生:花生。

3、身体生来瘦又长,五彩衣裳黑心肠,嘴儿尖尖说黑话,只见短来不见长。生:铅笔。

4、小铁驴,真是好,又不踢,又不咬,屁股后面把烟冒,突突突叫着跑。生:摩托车。

这几则谜语你猜对了吗?生:猜对了。

二、猜想和验证

1、大胆猜想

你们想挑战更难的吗?(想)请同学们来猜想。(课件出示猜想问题图)(1)用酒精灯烧空纸杯的底部,纸杯会烧着吗?(2)把空纸杯倒扣在酒精灯上,纸杯会烧着吗?(3)用酒精灯烧装水的纸杯底部,谁能烧开吗? 生把猜想填入表格,指明说说自己猜想的根据。

2、学习使用酒精灯

我们进行了大胆的猜想,猜对了吗?我们要设法验证

自己的猜想。要验证自己的猜想,就必须学会安全使用酒精灯。请同学们打开书第6页,阅读左下角的“安全使用酒精灯。”

生阅读。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怎样安全使用酒精灯。生在小组内互说,指明说一说怎样安全使用酒精灯。

师示范安全使用酒精灯。

3、验证

小组讨论所用实验材料。小组组长到材料超市选取实验材料,分组实验,是巡视指导,生填写实验报告单。汇报实验结果。

4、我进步我成功

课件出示:在几次猜想中,我的猜想与实验结果:(1)总是不一样()嘿,没关系!(2)有时不一样()呵,再努力!(3)总是一样的()瞧,我真棒!指名说,是鼓励。

5、你在猜想与验证活动中取得了哪些收获?

师:猜想只是一种可能的答案,它和事实并不总是一 样的,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正确,必须设法验证。

三、课外延伸

我们再来进行两个猜想。

1、杯子竖直扣入水底,塞在杯底的纸团会湿吗?

2、用一张普通的纸,裁成长条,以螺旋状紧绕在一根铁棒上,然后火柴去烧铁棒上的纸条,纸条会被烧着吗?

想知道你猜对了吗?(想)怎么办?(必须进行验证)

课下请同学们设法验证,把验证结果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老师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惊人的发现,意外的收获!

第二单元 风啊,你吹吧

2.1起风了

教学要点:

感受风的存在,初步练习假设性解释。教学目标:

1、了解学生对于风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2、会制作各种各样的纸风车。

3、能初步对事物或现象作出假设性解释。

4、意识到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一、问题接龙

同学们,这节老师想让同学们做一个游戏—问题接龙,大家愿意吗?(原意)不过如果接不上来的同学老师可是要惩罚的哦!你要为大家学个动物叫或拌个动物的形象。(好)

二、猜想与假设

大家能对这些问题作出猜想和解释吗? 学生猜想。

想一想,我们看不见风,怎样才能证明风的存在呢?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到室外,去寻找风的踪迹。

三、设计与制作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有没有寻找到风的存在,说 一说你找的风。学生汇报交流。

我们还有一位好伙伴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的了解风,知道他是谁吗?对,是纸风车。纸风车能帮助我们找到风,它的形状有好多种,尽情发挥我们的创造力,做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来。

学生制作。

你们的纸风车转得快吗?解释一下原因。我们的纸风车还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四、课外拓展

气象台的天气预报中是怎样描述风的?留心电视或报纸等媒体,连续记录一星期风的预报,写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下节课我们再一起进行交流。

2.2风的观测

一、教学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测定风向。

2、感受风的力量,设计制作简单的装置测定风力的大小。

3、能初步判断风力的大小及等级。

4、经历测定风向和风力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初步判断风向和风力的大小。

三、教学难点: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判断风向和风力的等级。

四、器材准备:风向标风车材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风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怎么知道起风了?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二、测定风的方向(1)、和老师一起去操场寻找风好吗? 一起到操场上寻找风的踪迹,并作好记录。(2)、你有办法知道吹的是什么风向吗? 用自制的风向标测定风向。

在测定风向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吗?怎样解决呢? 学生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2分钟内出现次数最多的风向是当时风向)(3)、讨论:旗帜、烟飘去的5和风向有联系吗?请说一下吧。

三、风有力量(1)、同学们,我们能测风向了,那么同风向的风一样吗?你有办法知道风的大小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举例说明风是有力量的,力量是有大有小的。老师简介一下气象站也有用风杯的转动来测定风力大小的方法。(2)、现在,我们照书上的方法制作一个纸风车。学生按书本方法制作风车。

对风车吹气,仔细观察,钮扣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和你吹的气有关系吗? 学生吹风车后思考、讨论并把自己的看法说给全班听。

四、风力的大小(1)、现在,我们知道风是有力量的,有风向的。谁能说一下电视、广播里是怎样报风的情况的? 学生回忆后发言。(2)、那么,你知道今天的风是几级吗?依据是什么?一起来看看书上是怎么规定的? 学生思考回答。

仔细看书中的风力等级表。

大家来判断一下书中的四幅图里的风是几级? 学生观察后回答。(3)、我们去操场上观察一下,今天是几级风?

学生到操场观察并记录,回教室后对观察记录的结果进行比较。

五、课外延伸

课外记录天气预报,并对天气情况作观察比较。学生记录、观察、比较

2.3可爱又可恨的风

教学要点:

风是好处多还是坏处多?让学生通过辩论,争取用事实说服对方。教学目标:

1、会在辩论会上陈述自己的理由。

2、了解风的利弊,知道人们对风的利用和防治。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风是好还是坏,课下我们已经收集了很多的资料,这节课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你是怎么认为的?根据不同的意见分成两个小组,我们来开一个辩论会。

二、分两大组。

三、准备好了吗?(好了)好,我们的辩论会现在开始!

四、总结。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神奇的指南针

3.1神奇的小针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两块磁铁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中,归纳出关于磁极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2、能设计实验验证关于两块磁铁的磁极靠近时,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将自己制作小磁针的方法告诉别人;同时,能学习别人的方法。2、能说出反复实验的重要性。科学知识目标:

1、用自己的话描述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同极相斥,异极相吸。2、用自己的话解释在地球上磁铁能指南北方向的原理。教具准备:

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玩具小汽车、缝衣针、大头针、曲别针、指南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引入

你能使缝衣针吸起曲别针吗?

二、活动一:磁极的相互作用 1、确定教室里的南北方向

2、学生判断磁铁的S极与N极的指向。

3、提出问题:把两个磁铁的两极相互靠近,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讨论、猜想。并提出注意事项:实验时,周围不能有其它磁铁的干扰。4、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小组实验:把两个条形磁铁分别放在两个玩具小汽车上,多次变换磁极相对的方向(1)观察发生什么现象?

(2)讨论: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5、尝试用其他方法验证刚才得出的结论(水浮法、悬挂法„„)。6、全班交流,汇报实验结果,7、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指导填写实验记录。8、组织学习“科学在线”。

第二课时

一、导入提问:磁铁指南北的性质我们可以用他来干什么? 有没有可以指南北的物体?(指南针)提出任务: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自制指南针

二、自制小磁针

1、谈话:你能不能把一根普通的缝衣针做成指南针呢?组织学生交流方法。2、媒体播放自制小磁针的方法,问:在制作小磁针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3、组织交流,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1)磁铁不要来回磨擦,应始终按一定的方向磨擦把缝衣针放在桌面上,用磁力较强的磁铁慢慢从缝衣针的一端划向另一端,至少划20次。

(2)意别扎手。4、自制指南针

5、试一试,自己制作的小磁针能吸引曲别针吗?

6、判断自制指南针的南北极:你可以用几种方法找出小磁针的N极和S极? 7、组织交流:把自己使用的方法与同学交流,比比谁的方法又快又准。

三、总结本课。

3.2有趣的磁铁游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磁铁,知道磁铁的性质,了解磁铁的应用。

2、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3、意识到科学、技术和社会是有机的结合,增强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磁铁、木架台等

学具准备:曲别针、钉子、大头针、指南针、塑料棒、铜器、铝器等 教学过程:

一、激活兴趣,引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下面我们就来听一个。

2、课件播放秦始皇利用磁石做宫门防刺客的故事。

3、提问:其中的奥秘在哪里?

4、引入:其实,磁铁不仅能吸铁,它还有许多重要的本领,这节课,我们就一边玩,一边来进一步认识这位老朋友。(板书:有趣的磁铁)

5、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6、引入:看来同学们的想法还真不少,下面我们就来认识磁铁,解释其中的一些问题。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的开始以听故事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自觉产生学习的需要,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观察交流,实验探究

(一)认识磁铁

1、谈话:课前你们搜集了一些磁铁,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拿出来看一看,你能发现什么?

2、交流:磁铁的形状不同、颜色不同,每一块磁铁上面都有S、N两个字母。

3、引导学生给不同形状的磁铁起个名字,认识常见的碲形磁铁、柱形磁铁、条形磁铁。

4、介绍磁铁的两个磁极:S极、N极。

[设计意图:认识磁铁探究磁铁性质的基础。让学生对准备的磁铁进行细致的观察,发现磁铁的形状、颜色各不相同。由于学生对形状的描述也是不确定的,因此教师将磁铁命名的权利交给学生,体现教学的开放性和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对磁极的介绍重点采用讲解的形式,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

(二)探究性质

1、谈话: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磁铁,知道常用的磁铁形状各不相同,但却都有两个极:S极、N极。下面我们就一边玩,一边探究其中的科学知识。

2、说明:每个组都有一个材料盒,阶梯教室还有许多现成的材料,你都可以把它充分的利用起来。

3、讨论:小组的同学先商量商量,你们打算玩哪些游戏?在玩的时候应注意哪些问题?(小组的同学要合作、不能抢材料、要边玩过观察现象,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等)

4、强调:同学们的玩法可真不少,在玩磁铁的时候请你做到以下几点: 玩一玩:注意用不同的方法

看一看:仔细观察,每一种玩法至少要有一个发现 想一想:通过这个现象能说明什么

记一记:把自己的发现用简单的语言、图画或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5、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启发各组至少进行一种游戏:

6、小组交流,汇报实验过程、得出的结论(学生汇报那一种游戏就探究那一种):(1)“给磁铁找朋友”游戏:观察磁铁不能吸引哪些物体,可以吸引哪些物体;

(2)把磁铁隔着纸、木板、塑料等物体吸铁,观察能不能吸住;

(3)“接链游戏”、“两极对中间”游戏;用磁铁的两端与中间分别吸引图钉或铁圈,发现两端吸引的数量多,中间吸引的数量少,从而知道磁铁的两端磁性强,中间磁性弱;

(4)“悬吊磁铁”游戏:把一块磁铁水平悬挂起来,用手转一转,等到它静止下来,观察它的指向;(5)磁铁碰磁铁游戏:用一块磁铁的两端分别去靠近另一块磁铁的两端,知道不同磁铁的两端有时会相互吸引,有时又会相互排斥;

(6)用磁铁接近收音机,倾听收音机的发音效果有什么变化,感受到磁铁会影响无线信号的接收。

6、师生总结出磁铁的基本性质:磁铁能吸铁,隔着物体也能吸铁,两极磁性最强; 同极相斥,异极相吸;指南北,干扰信号。[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经历“个体研究——综合整理”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在玩磁铁的时候能自主地探究、发现,教师则重点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表述结论,在学生思维困惑处进行点拔,进而让学生产生新的想法、新的问题,获取科学知识,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学科知识,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

三、介绍资料,交流应用

1、提问:刚才同学们积极动手动脑,发现了磁铁这么多的重要本领,谁能来读一读?

2、联系实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磁铁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中,谁能举个例子说明它们分别运用了磁铁的哪个性质(磁性记事板、指南针、铅笔盒、收音机、耳机、电冰箱的门等)

3、谈话: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和利用磁铁最早的国家,“司南”就是我国劳动人民利用磁铁的实例。(课件介绍司南)

[设计意图:利用资料卡介绍司南,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通过列举生活当中磁铁的应用,让他们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科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四、拓展应用,解决问题

1、星期天,王小明的妈妈到河边去洗衣服,不小心把家里的钥匙掉到河里去了,你能帮她想个办法,不用下水就能把钥匙捞上来呢?

2、讨论:这里有一杯水,杯底掉进两个大头针,谁想办法不接触水把它取出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五、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1、提问:这节课,你都知道了关于磁铁的哪些知识?

2、评价:你觉得自己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怎样?还要注意哪些问题?

3、布置作业:这节课同学们通过玩磁铁游戏,发现了磁铁有这么多的本领,课后你能不能运用这些知识制作一个玩具?利用课外活动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科学探究永无止境,课的最后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总结,进行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态度的评价。在学生意犹未尽时,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保持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3.3磁铁的妙用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A能通过观察和测试,找出日常生活中使用了磁铁。

B能说出搜集有关应用磁铁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实际问题的信息资料的方法。

2、科学知识目标:

A能列举我国古代人们利用磁铁的实例。B能说出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A愿意关注磁铁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情况。

B能从别人那里获得有关磁铁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应用的事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深刻地理解磁铁的发现的重要意义。

难点:初步认识到,磁铁在社会生产中和生活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三、设计特点

查阅资料和磁悬浮列车模型的制作

四、教学准备

每组准备一份材料:小马达、小喇叭、回形针、耳塞、话筒以及制作磁悬浮列车的材料。有关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的课件。

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找找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前已布置学生调查磁在生活中的用途,搜集有关磁应用的资料。)现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以多样方式与全班同学交流。完成下列评价表。

1、我找到磁铁_______________方面的应用。

2、我知道以下地方用到了磁铁:_________。

3、我找到磁铁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活动二哪里有磁铁

1、每小组发一包已准备好的材料(小马达、小喇叭、回形针、耳塞、话筒)。活动时间约10分钟。

2、提示学生设法检验其中是否有磁铁、检验方法由学生设计。

3、活动完毕,请学生说出自己所用的方法。启发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出还有哪些家 电用了磁铁。

(三)磁记忆

1、出示磁带、软盘,让学生认一认,说一说。

2、要学生自己说说磁记忆的内容。

(四)悬浮列车

1、悬浮列车的原理

请学生说说磁悬浮列车的原理——同极相斥。然后出示相关课件。

2、作磁悬浮列车

注意点:1)注意轨道和列车底部磁条的极性。(同边同极)2)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

3、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视,并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指导。制作完毕之后,进行总结评比,评出优秀者。

第四单元 水和盐的故事

4.1把盐藏起来

教学目标:

1、对盐溶解的快慢提出假设,设计对比实验。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3、培养敢于、善于提出猜想与假设,愿意合作与交流,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实验器材:

食盐、烧杯、筷子、热水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前我们进行了大胆的猜想,积极的验证。老师这还有更难的呢!敢接受挑战吗?(敢)好,让我们走进第一关,智力猜猜猜,(闪闪红星,小红军带盐的故事)请大家开动脑筋猜猜看,小红军是怎样把盐藏起来的?(板书课题)

(用生动的故事,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故事情节造成的悬念,引起学生大胆的猜想,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自主探究

1、学生交流自己的猜想

请大家分组讨论,选出我们的最佳方案(学生选择,并简单的说出理由)„„

看来大家一致认为,盐能消失在水中,到底猜得对不对呢?想不想通过实验来验证?(想)那么,要做这个实验需要什么器材呢?(生交流)

请各组组长来材料超市选择你们需要的材料。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伙伴,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自主的交流方案,自主选择实验材料,这样学生才会有一种我就是科学家的感觉,科学活动才是愉悦的)

2、实验揭秘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 „„

对,盐真的能化在水中,那么像盐这样消失在水中的现象叫溶解。(板书)同学们,你们太棒了,老师宣布,第一关成功!让我们走进第二关:比比谁最快!

3、探究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

小红军很聪明,把盐溶解在水中,但当时处境一定非常危急,请大家分组讨论一下,怎样能帮小红军将盐尽快的溶解在水中?(生分组讨论,交流汇报)

想法非常好,这些方法到底行不行呢?得通过实验来验证,现在请个小组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

大家真了不起,设计好了自己的实验,老师很佩服你们!在做实验之前老师有几点要求: 实验用品要轻拿轻放,注意安全。分工合作。

用简单的语言填写实验报告单。好,现在实验开始。汇报交流。

谁能根据以上小组的汇报,对加快食盐溶解的条件总结一下? 生总结汇报。

刚才大家参与得非常积极,实验做得很认真,还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真是太棒了,老师兴奋得告诉大家:第二关闯关成功!下面让我们走进第三关,看谁想得多!

4、联系实际学科学

其实,溶解在我们生活中用途特别广,现在请大家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溶解?怎样加快溶

解?

„„

第三关闯关成功!

三、拓展探究

看来,我们大家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不仅心细,而且聪明。故事中的小红军也很聪明,他把盐化成水藏在棉衣里带上山。那么,盐该怎样取出来呢?想知道吗?请大家课下先进行猜想,试着探究,并记录下来,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所发现。

4.2水落盐出 4.3沉与浮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知道浮力的存在,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应备条件的猜想能力。

2、初步了解和体验物体沉浮应具备一些条件,可以通过改变这些条件来控制物体的沉浮。

3、继续培养学生敢于提出猜想与假设、愿意合作与交流的科学态度。材料准备:

老师用:大玻璃缸、白菜、萝卜等常见的生活物品。

学生用:玻璃缸、木块、塑料块、铁块、石子、鸡蛋、盐、橡皮泥、钩码、测力计等。教学过程:

一、认识各种材料(木块、石头、鸡蛋、泡沫塑料、萝卜、橡皮块、回形针、牙签、蜡烛)[2分钟] 师:同学们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帮小红军顺利地解决了问题,我们把盐藏在了什么地方?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很多的材料。

二、猜想实验,引出课题[8分钟] 师:同学们这些材料也会像盐一样溶解在水中吗?

师:我们猜测一下哪些会溶解在水中?你猜想的根据是什么 师:让我们动手也试一试吧!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通过实验我们刚才的猜想正确吗? 大家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或者问题吗? 学生汇报。

师:“为什么有些物体浮在水面,而有些物体则沉在水底?”。谁能说出自己的猜想。学生猜测。

这个问题曾经吸引许多科学家进行研究,大科学家阿基米德也研究过这个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像科学家那样研究研究这个问题。在研究中有所发现的小组,我们给命名为阿基米德小组。(指阿基米德小组奖章)

三、感知浮力。[10分钟] 师:刚——同学们猜想水对浮在水面的物体有向上的托力,大家试一试,是真的吗?。学生亲身体验。

师:说说你的感受。那沉在水底的物体是不是也受到了水对它的托力呢? 学生猜想。(不止一种)

师:你猜想的有什么根据吗?根据是什么?怎样为“我们的猜想”找到证据呢? 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汇报交流。

师:像这样浸在水里的物体,会受到水对它向上的托力,这种力叫浮力。

四、谁主沉浮[10分钟]

师:同学们刚才的表现真是太棒了,真像一个小阿基米德,那老师这还有一个问题“怎样使鸡蛋和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谁愿意接受挑战?

动手动脑,大胆猜想和实验。

师:你们是怎么做的?解决问题了吗? 学生汇报交流。

师:you are very clever,大家的表现太精彩了,下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个游戏比赛。游戏。(看谁的橡皮泥能承受更多的玻璃球)

五、拓展活动[3分钟]

在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利用浮力的。

六、课堂小结[2分钟] 我们看看是哪个小组获得了“阿基米德小组”的称号?有请阿基米德小组的同学上台,我们来给他们合影留念!(教师给上台同学拍照)

其实这节课每个小组的表现都很出色,都做到了科学家一样的严谨有序,相信我们班以后会出很多像阿基米德一样的科学家的。

把实验的材料整理好,准备下课。下课!

第五单元 电与我们的生活

5.1生活离不开电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电对人们生活的改变,能说出电对人类生活有哪些作用。

2、能举例说明电与现代化生活密切相关。

3、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电的来源,懂得节约用电的重要性。

4、体验讨论与交流在科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了解电的来源。

四、教具准备:有关发电站的图片。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展示课本的组图,师:两幅图让我们了解到不同的生活,电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请说一说电与我们生活、生产的关系。(板书:

11、电在我家中)

(二)新课活动

1、认识电在人们的生活中的作用

(1)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在发明电之前,人们是怎样生活的?”(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在停电之后,人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3)小组讨论:结合组图,说说电对人类生活有哪些作用?

(4)鼓励学生从“我想知道”的角度提出关于电的问题,并展开交流。

(5)指导学生交流收集的家电资料,说说各有什么用途和功能,使学生对电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2、认识电是如何传送到各个地方的。

(1)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各种的看法: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但是电是怎么来到我们生活中的?(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插图,认识电是发电厂发电(水力发电、火力发电等)后,经过高压输电、变电站改变电压、长途输送,最后才成为我们家中的电源。

(3)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

(4)VCD:电从哪里来(8分钟)了解人类发现电的历史,使学生懂得电的发现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电的发现是人类历史上一件重大的事情。

(4)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节约用电。(5)布置节约用电的小调查活动。

(6)鼓励学生课后调查生活中节约用电的方法。

3、拓展及作业:了解近年来新型的生产电能的方法。

5.2电灯亮了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1)学生主动开展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感知科学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开展探究──交流──得出结论──推广应用。

2)学生学着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解决科学问题,包括:根据科学现象提出问题,根据问题组织、选择材料,根据材料开展科学探究。

2.知识与技能:

1〉知识:知道电可以转变成光;知道简单电路所需的基本元件。

2〉技能:能根据探究需要选择材料;能动手拼装简单电路;能画出简单电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对科学现象充满好奇; 2)学生对科学探究充满兴趣; 3)学生乐于合作学习,乐于交流。4)学生环保意识、节能意识的培养。教学重点::

1.学生分组拼装电路。2.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教学准备:

1.教具:各种漂亮的灯饰,霓虹灯拼出的各种图案,在讲台桌上展示,或定在刨木板上展示。2.物品超市:1〉简单电路的基本元件分类装好,贴好标签。3.准备一些相关的物品备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5分钟)1.好看吗?(老师指着讲台上的各种漂亮的灯笼,黑板周围挂着满天星。)

2.可惜同学们桌上的小灯笼都不亮,要亮起来多漂亮啊,你们能设法让小灯笼亮起来吗? 3.要想使小灯笼亮起来,你得首先知道需要哪些器材。

二、尝试实验,开展探究(20分钟)1.互相商量一下要些什么器材。

2.由组长统一到物品超市来挑选:1)一种最好只选一件;2)各组要团结协作;3)还需要器材可以再选。

3.学生分组练习。4.给灯亮的同学发奖!

5.说说你是怎么组装的?(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说出不同的组装方法。)6.请你把组装的方法画在纸上告诉老师。7.比一比谁画得好,发给奖品。8.说说他们组装方法的相同的地方。9.强调组装电路的方法。10.给说得好的同学发奖。

11.尝试一下别的方法能使灯亮起来吗?不知道装的同学可以向其他同学请教。

三、提出新的问题,开展新的尝试(10分钟)1.这小灯笼老是亮着,挺耗电的,要能控制他多好啊!你有办法吗?大家试试。组长可以再来选材料。2.请你讲讲你的方法,上台给大家演示一下。3.鼓掌表扬。4.大家再试试。

四、联系实际,拓展应用(5分钟)1.你见过哪些开关? 2.老师演示声控开关,给学生展示各种开关样品,延伸到楼道的触摸开关、家用的遥控开关。3.请你想想还可以设计哪些开关? 4.给有创意的学生发奖。5.你见过哪些电池? 6.用完后人们是怎样处理的?

7.电池污染严重,能不能设计出没有污染的电池。8.发奖。

9.让我们在课后来设计一个电池回收装置吧。

第六单元 地球真的不动吗

白天与黑夜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在合作中设计验证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方案。2.能积极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

2.认识到科学发展是漫长的,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需要从更广泛的范围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质。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地球在不停地转动,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2.能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背景资料

地球自转是一种绕轴旋转运动,在北极上空观察呈反时针方向,南极上空观察则呈顺时针方向,习惯上称为自西向东旋转。自转周期为一日,因参考点不同而有恒星日(以恒星为参考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周期)、太阳日(以太阳为参考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周期)和太阴日(以月球为参考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周期)之别,时间分别为23时56分、24时和24时50分。自转角速度为每小时15度,线速度则因纬度和海拔不同而异。

地球自转决定了地球上昼夜更替,并使地表一些自然地理过程具有昼夜节奏,还使运动物体如气团、洋流和流水发生偏转。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地球的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还使潮汐转变为与自转方向相反的潮汐。好奇点

模拟昼夜的形成可能是学生的好奇点。课时安排

建议本课安排2课时。两个活动各用1课时。

活动1开个学术讨论会

活动目标:

1.能承认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2.能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3.能说出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4.意识到科学发展是漫长的过程,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需要从更广泛的范围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质。

活动建议:

1.建议本活动在小组讨论基础上全班共同进行。

2.活动可直接从教材的引入开始。布置学生在小组内用5~6分钟的时间为讨论会作准备。如果学生对地球围绕太阳转没有任何疑问,可请一部分小组为“太阳绕着地球转”的观点寻找证据;另一部分小组为“地球围绕太阳转”的观点寻找证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古人对昼夜成因的解释。

3.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包括“科学在线”的资料后,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科学认识的艰巨过程。并体会哥白尼日心说的巨大贡献。

4.“科学在线”之后的一段文字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楚、更完整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讨论和分析活动中做适当引导。

活动2模拟昼夜的形成

活动目标:

1.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提出模拟实验的方案,并能正确操作。2.能够较清晰地向其他同学解释自己的模拟实验的结。3.能积极寻找证据证实自己观点的正确。实施建议:

1.本活动是在学生已经知道昼夜形成原因的基础上进行的。实验前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如何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来模拟昼夜的成因,如何分工合作等。

2.要注意引导学生交流实验计划,在明确实验目的和方法,准备好所需材料后,再开始实验。实验时用遮光窗帘将教室变暗,以保证实验效果。学校如没有地球仪,可用学生自制的地球模型代替。

以下具体实验步骤供参考:

⑴将地球仪的北极对着北方,在桌面中间放好; ⑵面对地球仪,使它自西向东旋转(逆时针方向),在中国北京或其他省会城市的位置贴上小纸人; ⑶在正对地球仪1米左右的地方打开手电筒,调整电筒的远近,以地球仪上清晰地出现明暗两部分为宜;确定地球仪上的白天部分和黑夜部分;

⑷将小纸人所在的位置旋转到黑夜部分,慢慢转动地球仪,观察小纸人投向地球仪表面影子的位置和变化过程与一天中我们实际观察到的现象是否一致,从而确定地球旋转的方向。这一教学过程重点是让学生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教师要鼓励学生应用平时观察到的地球上的物体在一天中影子自西向北再向东的变化过程来解决这一问题。

⑸两人一组,轮流演示同一位置的昼夜变化。

3.为了帮助学生强化探究中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在地球仪旁边放一块钟表,告诉学生地球仪旋转的方向要和表针转动的方向相反。

4.实验结束后各组分别向全班介绍模拟实验的结果。

5.教材最后的讨论是对知识的运用。一定要让学生先根据两地的位置判断,再用实验演示。同一天中位置靠东侧的地方先被太阳照到,上海在乌鲁木齐的东侧,所以先被太阳照到。

第二篇:大象版三年级科学教案

第三单元 秋天,一幅美丽的图画

第一课 《寻找秋天》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好奇心和兴趣,感受或体验到秋天的自然美。

2、乐于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

3、向学生进行互相合作的教育。

4、知道温度的单位,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和种类,会使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气温。教学重点:

知道温度的单位,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和种类,会使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气温。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好奇心和兴趣,感受或体验到秋天的自然美。教学准备:

教师:温度计,纸,透明胶带,剪刀。学生:笔,纸,树叶,红毛线,铁锤,钉子。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放一放秋天景色的录像,内容是秋天里的植物和动物在秋天里的行为。

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的活动内容就是来寻找秋天。

二、赛诗会:美丽的秋天。

让学生看书。以书上“秋”、“秋天到”、“我眼中的秋天”的描述格式,说说“我”心中的秋天。

组织形式:(1)以小组为单位,先进行小组预赛,每个小组选出1名优胜者;

(2)班级赛诗会。赛诗会结束后,教师要把握好学生诗句中的亮点句子进行点评,引导到“收获的季节”上来。

(3)秋天的景色确实与我们描述的景色是一样的吗?最后,借用妙妙的一句话“我们一起走进秋天,去感受秋天,探访秋天吧!”

三、探访秋天里的生物。走出教室,行走在秋天的校园里。

引导学生注意树叶的变化,什么树的叶子变红了?树叶变黄的是什么树?地上的落叶是什么树的?并收集自己喜欢的树叶。教师要适时进行评价。

仔细观察动物,包括动物的名称,活动方式,鸣叫声等等。

四、讨论与交流。

我们描述的秋天和看到的秋天是一样的吗?谁写的诗更贴近真实的秋天?每个小组挑选1-2篇,自由组合完成一份“秋天的景色”的手抄报。

我们找到的秋天的一些事物,那么,秋天与夏天相比,主要特征是什么?是什么原因使树叶变成了彩色?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我们找到的秋天的一些事物,那么,秋天与夏天相比,主要特征是什么?是什么原因使树叶变成了彩色?(学生说一说,师生评议,引出温度)

二、测量气温

1、谈话:树叶是由气温染成五颜六色的。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度?你们知道气温是用什么仪器测量出来的?

2、认识温度计(1)分组观察温度计。

(2)汇报观察结果,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

3、正确使用温度计

(1)将温度计挂历在室外通风、不被阳光直射的地方;(2)温度计离地面约1.5米左右;(3)分小组定时观察,记录温度;

(4)读数时,一定要注意视线与温度计的液柱顶端相平,如果个子矮,应站在凳子上看。

4、学习记录温度的方法

教师讲解:用摄氏温度计测量的温度叫做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写作“℃”,其中C表示摄氏,C左上角的小圈表示度。0度以上的温度叫做零上温度,读的时候先说数字,再说单位(摄氏度)。例如10℃,20℃,30℃。写的时候也是这样,先写数字,再写单位。零上温度的刻度,从0开始,越往上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高。

0度以下的温度叫做零下温度,读的时候要先说“零下”,然后说数字,再说单位。例如-10℃,-20℃,-30℃。写的时候也按这种顺序,用“-”表示零下。

在温度计上读温度的时候,要看清从0—10分成几格,每格是多少度。如果分成10格,每格是1度;如果分成5格,每格是2度,每半格是1度。

5、交流与分析(1)整理测量数据。

(2)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气温资料。

(3)讨论与分析:气温由22℃降至10℃的这段时间称为秋天。

三、制作树叶书签

制作方法:(1)选择自己喜欢的树叶,用废旧书报夹一个星期左右,使它们变得干燥、平整;

(2)然后衬上卡纸,较大的树叶可用剪刀剪出树叶的形状后再用透明胶带固定;较小的树叶可直接把树叶固定好,再修剪卡纸的外形;(3)最后,在叶柄处系上红毛线即可。

四、总结。

阅读“秋天的树叶为什么会五颜六色”,总结探究的内容。

五、拓展:(1)下周上课时展示各自制作的树叶书签。(2)下周上课时每人带来一种果实。

第二课 《果实累累的季节》

教学目标:

1、根据物体特征进行简单分类

2、对植物的果实进行分类

3、了解蟋蟀的生活习性,了解果实的种类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全面的探究,知道什么是果实。教学准备:

学生:果实,毛巾或餐巾纸。教师:小刀,盘子。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评比上节课制作的树叶书签:小组内评比,每个小组推荐2件好作品进行展示。

教师对优秀作品进行点评,并在“学习园地”里展示一个星期。提出问题:植物都长有形状不同、颜色各异的叶子。除了叶子之外,树上最常见的还有什么?

二、果实展示会。

1、大家拿出自己带来的果实,开一个展示会。

(1)果实都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看到的和触摸到的果实形状一样吗?

(2)果实都有不同的味道,闻到的和吃到的味道一样吗? 学生小组内进行观察。边观察、边讨论、边记录。把观察到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

三、趣味活动——找“星星”

选择梨、苹果等果实,指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用小刀切,看谁能找到“星星”,即种子的排列形式。归纳果实的特征:

注意事项:(1)使用小刀时要注意安全,既不能伤害自己,更不能伤害到他人。(2)找到“星星”后,切开的果实、餐巾纸等要及时清理;小刀、盘子、毛巾要及时清洗干净。

四、分类:找果实

●把水果分一类,蔬菜分一类; ●把桔子分一类,苹果分一类; ●根据能否生吃进行分类; ●按照果实的颜色分类; …………

科学自助餐:马铃薯为什么不能参加果实大会。

五、拓展活动:采集植物的种子。

第四单元 有趣的动物

第一课 《寻访蚂蚁》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态度

2、乐于对生物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

3、归纳昆虫的特征

4、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态度 教学难点:乐于对生物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 教学准备:放大镜、昆虫盒、橡皮泥、细木棍、饭粒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生猜谜语导入新课。

二、观察提问

1、学生看教材中的图,并提出问题。“蚂蚁住在哪里?”“这些蚂蚁排着队干什么?”

三、动手操作。

1、做“蚂蚁”。

学生根据经验动手制作蚂蚁模型,可用橡皮泥代替黏土。

2、师生交流评议:蚂蚁的身体是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的。

四、观察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到校园里观察蚂蚁,说一说:真正的蚂蚁什么样? 教师适当引导: “用樟脑球画一个圈观察蚂蚁”,“用放大镜观察蚂蚁”辅助观察。

五、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昆虫”这一概念。

六、实践活动

查找昆虫准备过冬的资料,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做好准备。

第二课 《动物怎样过冬》

教学目标:

1、认识季节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2、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教学重点: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教学难点: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教学准备:学生提前观察蚂蚁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由上节课的探访蚂蚁导入。

二、初步感知。

1、阅读“小蚂蚁找朋友”。谁能说一说“这些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三、探究活动。

1、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动物过冬的方式为什么不同?”、“其他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2、通过查找资料的形式,调动学生脑海里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唤起对动物的家的回忆。

3、用什么方法搜集资料?让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进行搜集资料

4、更深层次的观察与提问:给动物的过冬方式分类。教材中呈现的画面是从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中筛选出来的,有共性。

四、拓展活动。

卡片竞答游戏我角色扮演,激发学生对已知事物的感受力,展示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真正将能力内化为知识。

第三课 《上夜班的动物》

教学目标:

1、探究昼夜变化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2、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3、进一步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4、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昼夜变化对动物行为的影响。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教学准备:

搜集夜晚活动的动物的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部分“上夜班”的动物,你还记得他们吗? 学生说一说。

二、集体探究。

1、趣味阅读。

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趣味故事,对夜行性动物的生活习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由此知道夜行性动物的一些特征,并通过搜集资料进行验证。

2、小组交流。

猫有哪些适应夜行性的特点?

学生说一说,师生评议总结。(眼睛和爪子等,拓展夜行性动物的特征。)

3、观察与讨论:动物怎样上夜班?

三、拓展活动。

给动物办一张“动物夜间通行证”。师生交流展示,集体评议。

第三篇:大象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大象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郑州市郑东新区康平路第二小学 陈佳

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1.1猜猜看

教学要点:

初步尝试猜想与假设,了解科学家猜想的途径。教学目标:

1、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与想象。

2、能说出自己猜想的依据,初步了解科学家猜想的有效途径吗?

3、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和想象的思维能力,积极参与头脑风暴活动。教学过程

1、大胆猜想

同学们,在生活中充满着神奇的科学奥秘,人们总喜欢问个为什么,并力求寻找到正确的答案。现在老师这有一些有趣的问题,你们想猜猜看吗?(想)课件出示问题与画面,学生猜想。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我们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一组提问题,另一组则对这些问题进行猜想。我们看一看哪一组做的最棒。(游戏活动)

2、讨论猜想的依据

在猜想与假设的过程中,无论是对问题起因的猜想,还是对问题结果的猜想,以及对过程的猜想,人们都是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不同程度的说明和解释。通过刚才的猜想,同学们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并说一说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3、阅读科学家猜想的途径 阅读《海洋变成了高山》。

全班交流科学家猜想的途径以及自己的收获。

1.2猜对了吗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第2课。教学目标:

1、利用实验验证的方法,明白猜想只是一种可能的答案,它和事实并不总是一致。

2、学会使用酒精灯加热的技能,了解材料传热的性能。

3、培养重视实验和证明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了解猜想、假设和事实的区别。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重视实验和证明的科学态度。实验器材

酒精灯、铁架台、纸杯、火柴、水槽、烧杯、镊子、铁棒、纸团、纸条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几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看谁最聪明。(课件出示谜语)

1、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个黑葡萄。生:眼睛。

2、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生:花生。

3、身体生来瘦又长,五彩衣裳黑心肠,嘴儿尖尖说黑话,只见短来不见长。生:铅笔。

4、小铁驴,真是好,又不踢,又不咬,屁股后面把烟冒,突突突叫着跑。生:摩托车。

这几则谜语你猜对了吗?生:猜对了。

二、猜想和验证

1、大胆猜想

你们想挑战更难的吗?(想)请同学们来猜想。(课件出示猜想问题图)

(1)用酒精灯烧空纸杯的底部,纸杯会烧着吗?(2)把空纸杯倒扣在酒精灯上,纸杯会烧着吗?(3)用酒精灯烧装水的纸杯底部,谁能烧开吗? 生把猜想填入表格,指明说说自己猜想的根据。

2、学习使用酒精灯

我们进行了大胆的猜想,猜对了吗?我们要设法验证 自己的猜想。要验证自己的猜想,就必须学会安全使用酒精灯。请同学们打开书第6页,阅读左下角的“安全使用酒精灯。”

生阅读。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怎样安全使用酒精灯。生在小组内互说,指明说一说怎样安全使用酒精灯。

师示范安全使用酒精灯。

3、验证

小组讨论所用实验材料。小组组长到材料超市选取实验材料,分组实验,是巡视指导,生填写实验报告单。汇报实验结果。

4、我进步我成功

课件出示:在几次猜想中,我的猜想与实验结果:(1)总是不一样()嘿,没关系!(2)有时不一样()呵,再努力!(3)总是一样的()瞧,我真棒!指名说,是鼓励。

5、你在猜想与验证活动中取得了哪些收获? 师:猜想只是一种可能的答案,它和事实并不总是一 样的,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正确,必须设法验证。

三、课外延伸

我们再来进行两个猜想。

1、杯子竖直扣入水底,塞在杯底的纸团会湿吗?

2、用一张普通的纸,裁成长条,以螺旋状紧绕在一根铁棒上,然后火柴去烧铁棒上的纸条,纸条会被烧着吗?

想知道你猜对了吗?(想)怎么办?(必须进行验证)课下请同学们设法验证,把验证结果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老师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惊人的发现,意外的收获!

第四篇: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大象版

2016-2017学第一学期三年级科学教案

吴永林

1.1探索自然

第一课时盲人火车

教学要点:

让所有的参与者都带上蒙眼布,且沿着一条自然的路线在教师身后形成一列“盲人”火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自然的感知、尤其是使听觉和触觉变得灵敏。

2、在活动中培养信任感和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

1、每小组不超过8人,每人一个蒙眼布或手帕。

2、课前勘查好场地,并确定要把学生带到何处,以及想给他们展示什么。可以让学生穿过一片草地(听其沙沙声),或者在树林附近(让学生摸一摸不同特征的树叶,触摸一下泥土、蚯蚓的粪便、草、树皮、砖、石头、粘土块等)。

3、避免地面有洞的地区、陡坡,或其它可能使学生摔倒的东西。

4、活动之前每组选一名学生将其训练为引导员,负责该小组活动。

教学过程:

1、引入

我们都非常依赖我们的眼睛,今天我们将用我们的其他感官探索自然!我们的其他感官包括什么呢?

2、把学生分成8人小组。依次把每个小组带到选好的地方。帮他们带上蒙眼布并确保孩子们不会看见(告诉他们偷看就无法获得很多的乐趣)。让学生们每个人扶着前面人的肩膀组成一列火车的样子。

3、活动开始

老师带领火车慢慢地向前走,并且让火车保持安静,让学生听听周围的声音。

师:孩子们你们都听到了什么声音?

„„

师:这些声音是自然音还是由人或机器等发出的声音?(如果孩子们听到的是鸟叫声的话就让他们模仿)。

4、活动结束

师:孩子们终点站到了,请大家去掉蒙眼布,看是否有人可以猜出行走的路线

互相交流。

师:你是根据什么猜测的?

„„

教学反思: 五官兄弟是我们的好朋友,今天的活动他们为我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同学们请大家今后用我们的五官兄弟感受我们身边美好的自然。

二课时 一片草地

教学要点:

让孩子们坐在一片草地上,观察并记录他们所见的东西。

教学目标:

1、了解一片草地的植物和动物。

2、研究技能:使学生描述他们的所见,使观察变得敏锐。

3、增加学生对大自然的敏锐度。

4、要求学生保持安静且反应迅速。

5、讨论垃圾问题。

教学准备:

白纸、铅笔。

教学过程:

1、引入

带孩子们到“研究”区。

师:看这片草地,你们认为这里有哪些植物和动物呢?今天我们就弄明白这些问题!

2、指导学生在各自周围半径一米的范围之内,观察并记录尽量多的植物和动物。(强调这不是比赛,不必追求分辨出每种动植物的种类,而是一项观察游戏)。可将不知道的动植物名字编号,如:小草

1、小草2。

活动开始。

3、汇报交流

a、在草地上发现了哪些植物和动物。

b、将学生在草地中发现的动物和植物的总数合计。

c、讨论交流:非生命物体(基层—泥土、石头)、植物和动物。

4、小结

正如同学们在研究中见到的那样,任何有草的地方都有“大自然”—许多植物和动物生活在草丛中,它们的量实际上要比同学们列举的多,诸如生活在地下的那些动物。这片草地本身就是一个群落。

第三课时 观云

教学要点:

让孩子们躺在或坐在草地上观云,描述自己所看到的云并把云朵假想为自己所熟悉的事物的形状。

教学目标:

1、了解云(天气)。

2、增强观察力和想象力。

3、学会放松。

教学过程:

1、引入

最近一次你是什么时间看云的?今天就让我们到校园中好好的欣赏一下变化无穷的美妙的云!

2、观云

让我们抬头看看天空,天空中的云是什么形状的?他们的大小一样吗?

让孩子们充分地去观察去感受。

云朵使你想起了什么?是否有的云朵与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很相似呢?云朵的形状在变化吗?

你们看见云在动吗?云是通过什么而动的?

云是由什么形成的?它们总是白的吗?当运遮挡住太阳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你们以前曾经置身于云中或穿行于云中吗?

教学反思:带孩子们亲近大自然,亲身感受,亲自体验是本堂课的关键。1.2我发现的环境问题

教学目标:

通过玩旅行棋,观察并分析图片以及制做环境问题图,熟悉一些与环境有关的现象,初步培养环境意识。

教学准备:

制作骰子的材料,每人准备一个小东西作为棋子,绘制好的校园或社区地图,每小组一份

教学过程:

一、环保小卫士

孩子们,大家一定下过很多种棋吧!跳棋、军棋、象棋„但是有没有谁下过环保棋呢?今天我们就来比赛下环保棋。

同学们首先让我们认真观察旅行棋盘上每一格是什么。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下面让我们拿出我们准备好的材料做一个骰子,小组内做一个骰子就行,老师示范。(把橡皮或肥皂、木块等切成一个小正方体,在每个面上分别写上1、2、3、4、5、6几个数字)。制作是请同学们注意安全,不要割破手指。

下面就让我们开始游戏吧!开始之前请同学们听清游戏方法:从起点开始,组内同学轮流掷骰子,骰子朝上的数字是几,就走几步棋,然后看看所在格子里画的是什么,表现不同,会有不同的奖罚。谁最先得到小蜗牛头上的王冠,就授予谁“环保小卫士”的称号。

明白吗?!好,让我们开始吧!

孩子们通过刚才的游戏你开心吗?

老师看到有些小朋友可是不开心哦!让我们来听听究竟怎么回事?

哦,原来如此啊!

那么,在这些与环境有关的想象中,你喜欢哪些,不喜欢哪些?

汇报交流。

二、画环境问题图。

老师这有一些已经绘制好的校园地图,下面请同学们把我们课下所观察、发现的环境问题绘制在地图上。

学生活动,绘制环境问题图。

三、汇报交流。

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绘制的环境问题图,并推荐一名同学,向全班汇报自己小组发现的环境问题。

师:孩子们老师真是太高兴了,大家绘制的环境问题图实在是太棒了,大家的交流非常的精彩。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要对大家说吗?

„„

四、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与活动我们班产生了很多环保小卫士,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在我们周围存在着很多的环境问题,就让我们肩负起环保小卫士的职责,好好地维护我们的生活环境。

教学反思:通过玩旅行棋,让同学们熟悉与环境有关的现象,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1.3问题银行

教学要点:

用游戏的方式组织学生对动物的生存环境、身体特征、生活习性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提问,判断该动物的名称。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地提出问题,并将问题作为一种财富存入问题银行。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提问的兴趣,为下一个活动做好准备。2、通过活动,鼓励学生成为爱提问的孩子。

教学准备:

分组。

学生熟悉的有趣的动物卡片。

每小组一张大白纸以及彩笔,用于记录想到的问题。

问题银行账户。

教学过程:

一、游戏:我是谁?

每小组选一名同学扮“动物”,将动物卡片贴在他的背后,(别让他看见),另几名同学作裁判。

扮动物的同学每次提一个问题。裁判要做出正确、真实地回答,但只能回答“是”、“不是”或“不知道”。

扮动物的同学通过提问,确定背后的动物名称。

如果猜不出,可以由裁判进行提示。

比比谁用最少的问题就猜出了答案。

交流提问的经验。

二、问题银行开业了。

孩子们刚才的活动我们提出了很多的问题,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告诉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有些是我们党是能够解决的,有些是我们暂时还不能解决的。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

对,我们要把它记录下来以后再解决。记录在什么地方最好呢!

下面老师宣布一件事情,我们班的问题银行从今天正式开业了!下面请同学们认领自己的问题银行账户。

师:想做问题银行的百万富翁吗?大胆的提出自己的问题吧!

将问题记录在白纸上,并进行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把问题进行分类(如:生物类、地球、宇宙和其他问题),然后分类记录在问题银行存折上。

师:从今天开始让我们来看一看谁将会是我们问题银行的百万富翁,同时,如果我们知道了问题的答案,就将他提出来解决掉,在我们存折提取时间栏中填上时间。

三、小结。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就让我们存入问题银行中,让我们成为问题银行的百万富翁,在今后学习科学课的过程中,我们将像科学家一样,从里面选一些问题进行探究。

第四课时

问题银行开业了

目标:

·通过活动,鼓励学生成为爱提问的孩子。

准备:

·每组发一张2开的大白纸以及彩笔,用于记录头脑风暴时想到的问题。

·制作问题存折,给每组复印一份。

活动过程:

(1)各小组认领问题银行储蓄箱,宣布问题银行开业了。

(2)教师用“头脑风暴法”激发学生提出自己从小到大心中所藏的问题。

(3)将问题记录在大白纸上,并进行交流。

(4)以小组为单位把问题卡分成生物类、地球与宇宙类和其他问题三大类,分类记录在问题银行存折上。

(5)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成为问题银行的百万富翁。

4开发问题宝藏

要点:

提供材料超市,让学生选取自己小组所喜爱的物体进行细致的观察,提醒学生借助工具进行更准确的观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学习用开放式概念图的方法记录问题并进行交流。

目标:

·培养学生多角度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学习用开放式概念图的方法记录问题并进行交流。

准备:

·提供材料超市。

·准备2开大小的白纸,每组一张。

·学生每人准备一支彩笔。

活动过程:

引语:“想成为问题银行的百万富翁吗?其实每一个物体里都蕴藏着许多的问题,就像一个个问题的宝藏,只要我们认真地观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能把其中的问题挖掘出来。”

(1)教师从超市中拿出一个吸铁石,让学生观察提问,教师根据学提出的问题在黑板上绘制出关于吸铁石的概念图。

(2)各小组到材料超市选购自己喜爱的物体。

(3)小组同学认真观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

(4)每个小组用概念图的方式表示出本小组提出的问题。

(5)各小组选择一个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进行自由研究。

教学反思:培养学生多角度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学习用开放式概念图的方法记录问题并进行交流是教学的关键。第二单元:五官兄弟 第1课时 五官游乐场

一、学习要求:

1、让学生充分体验各种感官的功能和局限性。感悟综合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的重要性。

2、让学生在一个开放、自主、充满矛盾的环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二、学习重点:体验各种感官的功能和局限性。学习难点:让学生按游戏规则进行活动。

三、学习用品准备:

1、手区:在纸箱上剪一个洞(只可以把胳膊伸进去),箱内有:柚子、带叶子的菠萝、玻璃瓶(里面可以装一些温水)

2、眼区:苹果(有不同颜色)、桃酥饼(有香味,好吃的食品)、小摩托车(会动的东西)

3、耳区:小鼓、琴、空瓶子、(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4、鼻区:梨汁、醋、酒精、酱油(有不同的气味)

5、口区:麻辣片、酸楂片、有花生味的点心、洋葱(有不同的味道,有各自香味的东西)

四、学习过程设计:

(一)引导活动

今天,我们来到阶梯教室上科学课。大家先观察一下阶梯教室。然后说一说你观察到了什么?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要说出:我叫-------,我在阶梯教室里观察到---------,我是通过---------(感官)观察的到的。只要没人发言你就可以站起来发言,如果有同学发言大家要认真听这个同学发言。

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大家都知道了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感官来观察世界。今天,我们再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五官兄弟”游乐场进行游玩,(出示课件:“五官兄弟”游乐场)在这里进一步体验五种感官的作用。

(二)学习游乐场的规则

既然是游乐场就有游乐场的规则,我们先来看一看游乐场有什么规则。(出示:游乐场的规则)游乐场活动规则:

1、每个小组必须顺着游乐路线行走,不能逆行。

2、游乐场内要轻声细语,互相合作,互相帮助。

3、每个游乐区活动时间为5分钟。

4、游乐时必须及时把自己的收获、提出问题填到记录表上。在游乐场的五个游乐区也有各自的游乐规则,请大家认真阅读规则,理解规则,这样才能在活动过程中遵守规则: 眼睛游乐区规则: 只能用眼睛进行观察,只记录用眼睛观察到的所有内容。鼻子游乐区规则:只能用鼻子嗅瓶口散出的气味,猜测瓶子里面是什么物体。

手游乐区规则:手区在箱子里面。只能把手伸进箱子里观察。偷看箱子里的东西就会减少游戏的乐趣。耳朵游乐区规则:(1)组员蒙上眼睛。

(2)组长用不同的物体发出声音,组员猜猜是什么物体?发音的物体在哪里? 舌游乐区规则:

(1)组员蒙上眼睛,捏住鼻子。组长拿出食品让组员尝一尝,让组员说出食品的味道,猜一猜是什么?(2)再让组员松开鼻子尝尝东西的味道,比较和捏鼻子时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三)学生进行五官游乐活动

布置入场:下面,各组分开活动。第一组从眼区开始,第二组从手区开始,第三组从耳区开始,第四组从鼻区开始,第五组从舌区开始,各组长到讲台上来领记录表。

学生在游乐区活动时,指名一个学生掌握时间,提醒学生交换场地。教师要巡回指导,解决学生活动中发生的问题,提醒学生遵守活动规则,提醒学生及时记录收获和问题。

(四)讨论和整理

好,刚才大家到五官游乐场进行游玩,体验了五官的作用。各组讨论一下你们在游乐场中有什么收获,产生了什么问题。把活动中的感受整理一下。指名学生发言,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大家都有很多收获,体验了 “五官”在科学观察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一种感官只能观察到物体的部分特征。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才能全面的认识一个事物。所以,在以后的观察活动中要综合运用各种感官。

不过,我要强调一点,观察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安全,注意保护好自己的感觉器官,当对一个物体还不太了解的时候,不要轻易用嘴去尝、用鼻子去闻,因为有些物体是有毒的,会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伤害。教学反思

1、学生在活动中会由于好奇心,不能遵守活动规则。如睁开眼睛看用手触摸的东西,看用耳朵听的东西等,这样就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规范。加强学生的规则意识,可以形成良好课堂秩序,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2、学生在五官游乐场体验的表达和提出的问题,和我们成人预期的语言是不一样的,这是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本课教学目标决定的。五官的体验也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正如“你想知道苹果是什么滋味吗?你只有亲口尝一尝”。孩子们描述五官感受的词汇十分有限,会导致他们的描述不细致。学生提的问题,如“为什么眼睛看不到鼻子能闻到的东西?”这个问题在我们成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这正说明孩子们在看到诱人的点心,很想知道点心的味道和气味却不能用鼻子闻的矛盾情景中,体验到了眼睛的局限性,认识到了鼻子和眼睛的区别。

3、这种“教师创设情景,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跟着孩子的思维走”的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只要抓住学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闪光点及时进行引导和挖掘,就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机智灵活的把握学生的思维方向。第2课时 瓜果交易会 学习目标:

让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并做出判断。谈话导入:

你曾经和爸爸妈妈一起买过西瓜吗?你知道怎样挑选西瓜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挑选西瓜中的科学。讨论:

如何选购西瓜:

学习“交易会”活动规则:

将全班分成6-8组,每小组分工合作,分别负责采购和推销自己小组的瓜果。负责推销的同学要设法向别的小组的采购的同学介绍自己小组的瓜果的优点,争取以更高的价格成交。负责采购的同学认真选购,争取以合理的价格买进。

当小组内认为购买的瓜果不满意时,如时间允许,可以继续卖出和重新买进,但小组成员必须协商进行。小组共同参与,必须卖出和新买进水果,交易时,可以用支票的形式进行交易。及时填写“采购单”,记录交易时的观察收获和发现的问题。

学生活动,教师一起参与活动总结。

教学反思:教学生要想方设法多鼓励学生,让同学们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第三单元:秋天,一幅美丽的图画 第1课时 寻找秋天(1)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好奇心和兴趣,感受或体验到秋天的自然美。

2、乐于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

3、向学生进行互相合作的教育。活动要点:

这个活动是从“寻找秋天”开始的。活动的前半部分是让学生描述秋天的景色,后半部分是一个探究活动,找到 秋天的特定事物,提出问题,为后面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奠定基础。教学准备:

在校园内选择要观察的花草树木,其中有自然变红的叶、变黄的叶等等; 校园里杂草丛生、经常发现蟋蟀出没的地方。教学过程:

1.质疑激趣

放一段秋天景色的录像,内容是秋天里的植物和动物在秋天里的行为。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的活动内容就是来寻找秋天。2.赛诗会:美丽的秋天

让学生看书。以书上“秋”、“秋天到”、“我眼中的秋天”的描述格式,说说“我”心中的秋天。组织形式:

(1)以小组为单位,先进行小组预赛,每个小组选出1名优胜者;

(2)班级赛诗会。赛诗会结束后,教师要把握好学生诗句中的亮点句子进行点评,引导到“收获的季节”上来(3)秋天的景色确实与我们描述的景色是一样的吗?最后,借用妙妙的一句话“我们一起走进秋天,去感受秋 天,探访秋天吧!” 3.探访秋天里的生物

走出教室,行走在秋天的校园里。引导学生注意树叶的变化,什么树的叶子变红了?树叶变黄的是什么树?地上的落叶是什么树的?并收集自己喜 欢的树叶。教师要适时进行评价:如,叶的美丽靠自己留心欣赏,我们感受到叶的美好,就会喜欢它、爱护它。仔细观察动物,包括动物的名称,活动方式,鸣叫声等等。4.讨论与交流

我们描述的秋天和看到的秋天是一样的吗?谁写的诗更贴近真实的秋天?每个小组挑选1-2篇,由一个小组负责 出一期“秋天的景色”的班报。

教师提出下一节课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我们找到的秋天的一些事物,那么,秋天与夏天相比,主要特征是什么 ?是什么原因使树叶变成了彩色?引出下一节课探究的主题。第2课时 寻找秋天(2)教学目标:

1、知道温度的单位,会使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气温

2、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和种类 教学要点:

这节课,实际上是手脑并用,探究树叶变化的过程。学生准备:

笔,纸,树叶,红毛线,铁锤,钉子。教师准备:

温度计模型、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卡纸,透明胶带,剪刀。教学活动过程: 1.测量气温

(1)谈话:树叶是由气温染成五颜六色的。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度?你们知道气温是用什么仪器测量出来的?(2)认识温度计

分组观察温度计。汇报观察结果,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3)正确使用温度计

●将温度计挂历在室外通风、不被阳光直射的地方; ●温度计离地面约1.5米左右; ●分小组定时观察,记录温度;

●读数时,一定要注意视线与温度计的液柱顶端相平,如果个子矮,应站在凳子上看。(4)学习记录温度的方法

●讲解:用摄氏温度计测量的温度叫做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写作“℃”,其中C表示摄氏,C左上角的

小圈表示度。

0度以上的温度叫做零上温度,读的时候先说数字,再说单位(摄氏度)。例如10℃,20℃,30℃。写的时候也

是这样,先写数字,再写单位。零上温度的刻度,从0开始,越往上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高。

0度以下的温度叫做零下温度,读的时候要先说“零下”,然后说数字,再说单位。例如-10℃,-20℃,-30 ℃。写的时候也按这种顺序,用“-”表示零下。

在温度计上读温度的时候,要看清从0——10分成几格,每格是多少度。如果分成10格,每格是1度;如果分成5 格,每格是2度,每半格是1度。(5)交流与分析 ●整理测量数据。

●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气温资料。

●讨论与分析:气温由22℃降至10℃的这段时间称为秋天。2.制作树叶书签 制作方法:

(1)选择自己喜欢的树叶,用废旧书报夹一个星期左右,使它们变得干燥、平整;

(2)然后衬上卡纸,较大的树叶可用剪刀剪出树叶的形状后再用透明胶带固定;较小的树叶可直接把树叶固定 好,再修剪卡纸的外形;

(3)最后,在叶柄处系上红毛线即可。

3.阅读“秋天的树叶为什么会五颜六色”,总结探究的内容。拓展:

(1)下周上课时展示各自制作的树叶书签。(2)下周上课时每人带来一种果实。第3课时 果实累累的季节 教学目标:

1、根据物体特征进行简单分类

2、对植物的果实进行分类

3、了解蟋蟀的生活习性,了解果实的种类 教学要点:

通过学生全面的探究,知道什么是果实。学生准备:

果实,毛巾或餐巾纸。教师准备: 小刀,盘子。教学活动过程 1.激发活动兴趣

先评比上节课制作的树叶书签:小组内评比,每个小组推荐2件好作品。教师对优秀作品进行点评,并在“小科学家成果展示栏”里展示一个星期。

提出问题:植物都长有形状不同、颜色各异的叶子。除了叶子之外,树上最常见的还有什么? 2.果实展示会

大家拿出自己带来的果实,开一个展示会。

(1)果实都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看到的和触摸到的果实形状一样吗?(2)果实都有不同的味道,闻到的和吃到的味道一样吗?

学生小组内进行观察。边观察、边讨论、边记录。把观察到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3.趣味活动——找“星星”

选择梨、苹果等果实,指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用小刀切,看谁能找到“星星”,即种子的排列形式。归纳果实的特征: 注意事项:

(1)使用小刀时要注意安全,既不能伤害自己,更不能伤害到他人。

(2)找到“星星”后,切开的果实、餐巾纸等要及时清理;小刀、盘子、毛巾要及时清洗干净。4.分类:找果实

●把水果分一类,蔬菜分一类;●把桔子分一类,苹果分一类;●根据能否生吃进行分类;●按照果实的颜色分类; „„

科学自助餐:

马铃薯为什么不能参加果实大会。拓展活动:

采集植物的种子。

教学反思: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好奇心和兴趣,感受或体验到秋天的自然美。让同学们乐于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

第四单元

有趣的动物 第1课时 寻访蚂蚁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态度。

2、乐于对生物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

3、归纳昆虫的特征。

4、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教学要点:

《寻访蚂蚁》由活动“跟踪蚂蚁”引入。由两个画面组成:一个是静态的画面,奇奇、妙妙、探探聚精会神地观 察着地面上的蚂蚁;第二个是“动”的过程,三个小伙伴顺着蚂蚁长长的队伍跟踪追击,由此进行探究的主题。后面安排了几个连续的探究活动:

小制作:“蚂蚁”→观察与交流:真正的蚂蚁什么样→比较:蚂蚁的“兄弟姐妹”,归纳昆虫的特征→展览厅: 各种各样的昆虫,展示昆虫世界的丰富多彩→拓展活动(查找动物准备过冬的资料)。教学过程:

1、教学引入

196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英国化学家波特(George Porter 1920~)曾经说过:“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 这是因为,好奇几乎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儿童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心,喜欢刨根问底,并且极富想象 力。这正是一个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和必备的素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寻访蚂蚁,看谁发现的多,看谁 能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1)引入活动:寻踪追击。

第1个画面:观察并提出问题。是一个相对静态的画面。奇奇、妙妙、探探、究究聚精会神地观察着地面上的蚂 蚁。“蚂蚁住在哪里?”“这些蚂蚁排着队干什么?”“咱们顺着长队去瞧瞧!”。

第2个画面,是一个动静结合的画面。四个小伙伴顺着蚂蚁长长的队伍追击。探探、奇奇跑的快一些,最先找到 并趴在地上观看蚂蚁窝:“我找到了!蚂蚁住在花盆底下。”妙妙、究究闻声而来。

(2)做“蚂蚁”。“蚂蚁的身体是什么样子的?”这是在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最容易提出的问题。蚂蚁身体小,仅靠观察,学生不会对蚂蚁产生深刻的印象,尤其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正常的。因此,用制作蚂蚁模型的 方法,来加深学生对学生形态的了解,主要用意在于:一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强化知识点——蚂蚁的身 体是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的。

(3)观察与交流:真正的蚂蚁什么样?这是本课教材的重点部分。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二级目标:多层次对蚂 蚁的观察和提问。

根据学生的可接受能力,分为三个观察层次:“蚂蚁吃什么?”“蚂蚁在干什么?”“蚂蚁长得什么样子?”。活动的展开循序渐进,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走进探究主题。

观察有不同的形式和类型。一是定性的观察。作为感知活动的观察,要求观察者运用各种感官进行感知。二是定

量的观察。要求观察者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想各种办法进行观察,其中包括运用工具进行观察。“用 樟脑球画一个圈观察蚂蚁”,“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等画面,表达的就是这一层次上的观察。

(4)蚂蚁的“兄弟姐妹”、各种各样的昆虫。这是由能力培养到内化知识的过程。通过观察与提问能力培养,学生学会了观察与提问的方法,知道了蚂蚁的形态特征。在这里,教材中呈现的语言不多,目的是让学生用学到 的方法,举一反三,对蚂蚁这一类昆虫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归纳出昆虫这一类动物的特征,拓展知识,感受生命 的丰富多彩。

(5)拓展活动,查找昆虫准备过冬的资料,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做好准备。第2课时 动物怎样过冬 教学目标:

1、认识季节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2、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教学要点:

这一课安排了环环相扣的四个层面探究活动,即趣味阅读:小蚂蚁找朋友→观察与提问:提出问题,收集动物过 冬的资料→汇报与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资料,并与同学们互相交流→分类:动物过冬的方式→游戏:卡片问答 →角色扮演:我要准备过冬啦!教学过程:

1、阅读“小蚂蚁找朋友”。谁能说一说“这些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2、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动物过冬的方式为什么不同?”“其他动物是怎样过冬的?”通 过查找资料的形式,调动学生脑海里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唤起对动物的家的回忆。

3、用什么方法搜集资料?让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进行搜集资料。

4、更深层次的观察与提问:给动物的过冬方式分类。教材中呈现的画面是从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中筛选出来的,有共性。

5、卡片竞答游戏我角色扮演。这是探究方式上的多层次,意在通过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对已知事物的感受力,展示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真正将能力内化为知识。第3课时 上夜班的动物 教学目标:

1、探究昼夜变化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2、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3、进一步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4、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兴趣。教学要点:

“寻找蚂蚁”和“动物怎样过冬”是对昼行性动物进行的探究活动。对许多夜行性动物怎样进行观察?还有什么 问题?“上夜班的动物”就是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对动物的生活习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知道有的动物在白天 活动,还有的动物喜欢在夜间捕食和运动。为此,安排了趣味阅读:

谁杀死了苇莺的宝宝?→观察与提问:还有哪些动物上夜班?→搜集资料:动物夜间干什么?→活动:猫的研究 →观察与讨论:动物怎样上夜班?→拓展活动:“动物夜间通行证”五个探究性活动。教学过程:

1、趣味阅读。故事中安排了7种动物先后出场,其中5种是夜行性动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体会到夜行性

动物的行为,对夜行性动物的生活习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由此知道夜行性动物的一些特征,并通过搜集资料进 行验证。

2、猫的研究。由“一般”到“个别”,通过研究猫的行为,如夜行性以及适应夜行性的特点:眼睛和爪子等,拓展夜行性动物的特征。

3、观察与讨论:动物怎样上夜班?这里面主要是归纳探究到知识。

4、办一张“动物夜间通行证”,这用是“做中学”的形式对整个单元的归纳和总结。

第五单元 蚯蚓小导游 第1课时 探访蚯蚓的家 目标:

知道土壤的构成;

能提出问题,初步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能运用多种方法观察;

愿意合作与交流,教育学生要珍爱生命。准备:

蚯蚓、学校附近的土壤、放大镜、小铲子、透明杯子、塑料袋或纸袋、水等。教学过程:

(1)引入活动。教师课前捉几条蚯蚓,上课时出示蚯蚓并提出问题:“认识这是什么吗?”“蚯蚓的家在哪儿?”当学生回答出 “土壤”之后,接着引导他们思考“关于土壤我们已经知道些什么?”根据回答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生活经验,把握他们的学习起点,为后面的教学活动提供依据。(2)提出问题和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探究活动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我们还有哪些问题?”就是训练学生成为敢提问、爱提问、会提问的孩子。学 生在“问题银行”里存入了许多问题,但不是每个问题都适合自己研究。接下来组织学生讨论 “怎样选择适合 自己研究的问题”,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具备的条件选择研究问题。教材中卡通任务的对话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引 导。

(3)观察土壤里面有什么。

关于土壤的问题只有“真刀真枪”地观察和研究土壤才能得到解决。这一环节包括室外观察和室内观察两个层次,旨在创设条件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和工具进行自主发现,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教师可以在“材料超市”为 他们准备一些材料,像放大镜、小铲子、纸袋等。要求学生要作好观察记录,这是收集事实的过程。(4)交流与总结。

结束观察活动后,围绕“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什么?”进行交流,要引导学生把所有的发现都表达出来,以丰富 事实资料。接着启发学生概括总结出土壤的构成,这里要注意不要强求孩子们的语言十分严密十分科学,比如学 生认为“土壤里有草根和腐烂的叶子”就可以,腐殖质的概念对他们来讲太抽象了。总之,教师不要代替他们做 出结论。

(5)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把在观察活动中所发现的新问题存入“问题银行”,并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后续研究活动,不仅为下面的教学创造条件,而且能够保护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增长才 干。[反思]

1、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去摆弄、去观察、去发现、去表达,教师不要代替学生观察和做出结论。

2、意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比如,告诉学生用铲子取土时千万要小心,不要伤害蚯蚓,不要破 坏那里的环境;观察结束后要把土壤放回原处等。第2课时 蚯蚓的房前屋后 要点:

玩泥巴并观察三类土壤的不同;

针对沙和石头提出问题和选择问题,进行观察研究。目标:

了解常见的土壤的分类,自主探究沙和岩石的特点; 强化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的训练。准备:

沙质土、黏质土、壤土、水;沙、各种石头、锤子、放大镜、钥匙、刻刀、稀盐酸等。教学过程:

(1)引入活动。

“玩泥巴”是孩子喜欢的活动,他们往往会不怕脏,不怕累,情绪高涨。教师要提前准备好足量的壤土、黏质土 和沙质土,上课时谈话引入“玩过泥巴吗?喜欢玩泥巴吗?”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以后,教师提出要求:这节 课玩泥巴和以往不同,我们要边玩边观察自己玩的泥巴有什么特点,还要与同学交流观察到的不同现象。(2)认识三类土壤。

放手让学生玩15至20分钟以后,让他们根据亲身体验集体交流“这些土壤各有哪些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

再介绍壤土、黏质土和沙质土三类土壤及其特点。由于时间的关系,学生可能会趣犹未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 后继续玩土壤,看谁还有新的发现。(3)观察沙和石头各有哪些特点。

第一个研究层次是提出问题和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课前组织学生采集各种各样的石头和沙(没有条件的学 校可以借助岩石标本进行教学)。上课时,教师启发谈话“蚯蚓的房前屋后除了有各种各样的土壤,还有沙和形 态各异的石头。针对沙和石头我们能提出哪些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以后,再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 题。从而,对本单元的二级目标进行强化训练。

第二个研究层次是充分放手让学生研究自己选择的问题,当然选择相同问题的学生可以结合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为了保证教学的效益度,教师可以适当为学生提供一些材料和工具,并参与研究活动,随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 况,适时适度地提供帮助。在研究之前先引导学生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第三个研究层次是整理事实。让学生围绕“沙和石头各有哪些特点?它们有什么作用?”等问题交流各自的研究 收获。然后再引导学生说出“在观察活动中,我们对沙和石头又产生了哪些新的问题?”培养学生不断发现和提 出新的问题,呵护他们与生俱来的探究欲望。(4)拓展活动的设计与安排。

由于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本课我们设计了“奇石展览会”拓展活动,旨在引导学 生继续关注石头,发现出更多岩石的秘密,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的情感。(5)课后反思与总结交流要点。

让学生比较自己的发现与别人的发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反思]

1、意对学生进行安全和卫生习惯教育。比如:玩泥巴后要提醒学生把手洗干净;使用锤子、刀子、稀盐酸时要 注意安全。

2、研究活动开始前要让学生明确研究问题,指定研究计划,使学生养成做事心中有数、目标明确的科学态度。第3课时 蚯蚓的邻居 目标:

认识土壤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都有影响;

引导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培养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持之以恒等的科学态度。准备:

漏斗或纸袋、肥沃的土壤、台灯;

干湿不同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蚯蚓、蚕豆等。教学过程:

(1)引入活动。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参观了蚯蚓的家园,蚯蚓还有许多邻居呢,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认识吧!”学生对“蚯蚓的 邻居”这一课题会很感兴趣,课自然而然就开始了。(2)观察土壤里的动物。

教师将已经准备好的肥沃的土壤,放入一个漏斗形的纸袋里(或漏斗里),在纸袋上方约20厘米处用灯光照射,等一会儿,让学生观察能发现什么。当学生看到土壤里的小动物从漏斗嘴钻出来时,其感受是多方面的。观察过

以后要教育学生把土壤和小动物送回原处。没有条件学校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帮助他们认识土里的小动物。(3)探究土壤对动物、植物的影响。

“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土壤?”“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这两个问题富有挑战性,也能够激起孩 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教师可以在“材料超市”里准备一些研究材料,供学生自主选择。教师的责任是大胆让 学生动手尝试。教材中的“活动提示”是为需要提供帮助的学生准备的。这一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的好契机,教师一定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一二一齐步走”。

蚯蚓与土壤的关系,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探究出来结果,而植物与土壤的关系不是当堂课所能发现的,教师要教育 学生具有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并作好观察记录。

(4)调查“人类有哪些行为破坏了土壤?”并组织一次保护土壤的宣传活动。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本环节旨在让学生了解人类利用土壤资源的现状,提供情景让他们感受人类对土壤的破坏,增强他们保护土壤 资源、爱护环境的情感。[反思] 学生可能会提出“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土壤”和“蚯蚓为什么喜欢呆在黑暗的环境里”等许许多多的问题,很显然,这个带有“为什么”的问题是不适合在小学科学课堂上进行探究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它转换成带有“怎样 ”“多少”等疑问词的问题,逐步提高学生善于分析问题、从而提出合适问题的能力。第4课时 落叶到哪里去了 要点:

让学生猜想和观察落叶到哪里去了 目标:

通过猜想和观察落叶到哪里去了,使学生了解动物活动和细菌对土壤的影响; 引导学生关注土壤的改良方法,渗透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准备:

腐烂程度不同的落叶、动画软件; 蚯蚓、树叶、果皮、土壤;

人类改良土壤的录像资料和书籍等。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做出猜想。首先谈话:“大树下和田地里有许多落叶和枯草,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呢?”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的结果进行猜想。他们根据生活经验会有各种各样的猜想,这是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2)实地观察,得到结论。

猜想只是对现象的假设性解释,必须寻找事实与证据。观察落叶变成了什么,就是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的更深 层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选好观察地点,找到腐烂程度不同的叶子,这有利于学生观察和研讨。之后,再通过阅 读或观看动画建立正确的认识。(3)实验验证,拓展认识。

本课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亲眼目睹蚯蚓是怎样为改良土壤默默工作的。不要局限在教材 中的两种设计方法,应该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去尝试,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爱护蚯蚓。为了扩展认识,教材还鼓励学生通过采访和查阅资料了解更多改良土壤的办法,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 渗透用科学技术改善生活的科学思想。[反思] 本课的几个学习活动都不是立竿见影的,有的需要一二十分钟,有的需要几天或更长时间,要教育学生观察时要 有耐心,要有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在观察时一定要随时记录,既要围绕探究问题观察,也要善于提出新的问题。而我们的学生最缺乏耐心,需要老师一遍一遍的督促。第六单元 飘呀飘,飘下来 学习重点:

本单元的探究过程能力训练目标是“能借助简单测量工具进行观察,并提出问题”,重点应该落实到会使用简单 的测量工具,由定性观察上升到定量观察阶段。并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

力。

关于提问能力的培养,本单元重点在围绕研究目标提出并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有时候,学生的问题扩散程 度太大,反而不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要提醒学生针对“影响自转旋翼下落速度的因素”这个事情提问,提高教学效率。教学目标: 1.探究能力:

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秒表和尺子。初步学习分析整理数据:确定“最后值”。继续培养提出问题、记录问题的能力。2.情感态度价值观: 小组合作:分工、协作。3.科学知识:

知道影响自转旋翼下降速度的基本因素。教学准备

1.场地:无风宽敞的地方,在2米高处应有标记。2.工具:剪刀、秒表、尺、钟、记录纸、笔。3.材料:纸、回形针。

4.电教设备:电脑、投影仪。

5.课件:自转旋翼的制作方法;“最后值”的确定方法;对比实验的要求;秒表的认识与操作;记录表格。6.记录:表格 教学用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认识秒表,会使用测量工具,会记录数据并确定“最后值”)师:有谁知道桌子的宽度?猜一猜大概有多少厘米? 生:50厘米。生:80厘米。生:„„

师:同学们猜的都不一样。怎样准确地知道答案? 生:用尺子量。

师:拿出我们准备的尺子,量一下桌子到底有多宽。(同学们测量桌子的宽度)生1:老师,是54厘米。生2:53。

生3:是54厘米。生:„„

师:同学们实际测量的是54厘米左右,有一点误差是正常的。

师:想一想,为什么我们开始猜的都不正确?用尺子测量有什么好处。生:用尺子量能准确知道桌子的宽度。生:猜的不准确。

[反思:这时,学生初步知道了“猜”是不准确的。] 师:我们再来测量一段音乐的时间好吗? 生:好!

师:那怎样才能知道这段音乐用了多少时间呢? 生:数数。

生:(用右手按住左手腕)这样。

师:哦,用计脉搏的形式也可以。那好,我们用自己的计时方式来测量音乐的时间。(教师放一段音乐,时间为 30秒。同学们有的伸出手指在数,有的默默地在计时。)

[反思:在这个环节,处理得简单了些。关于测量时间的方法,可以让同学们展开讨论,充分联系生活中的所见 所闻,找出多种多样的方法来,有机地渗透创造性、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最后,再根据课堂现有条件,确定各人 的测量方法。] 师:多长时间? 生:25秒!

生:我测量的是41秒。生:我测量的是30秒。生:„„

师:把我们的测量结果记在《小科学家记录本》里。(同学们分别记录测量到的时间)师:同一段音乐,我们测量的结果却差距很大。问题出在哪里? 生:我们的方法都不准。

师:要准确地测量时间,需要用到什么? 生:用钟。生:用秒表。

师:(手持秒表)秒表是专门用来测量时间的一种工具,有了它,我们就能精确地测量出音乐的长度了。谁用过 秒表?

生:(有几名学生举手)我用过„„

[在这个环节引出了本课的重点:认识秒表。关于秒表的应用场合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充分利于同学们已有的 知识和经验,构建继续学习的支架。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人们在运动会上、火箭发射等场合使用秒表,有些同学家 里也有玩具秒表。] 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秒表。

师:(将机械式和电子式秒表放在实物投影仪上)秒表分为两种:机械式和电子式。由于电子式的秒表具有轻便、好认读等优点,人们已经比较少用机械式的了。(将两种电子式秒表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这是两种电子式的秒 表。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中间有5个数字,一个中间有7个数字。生:一个上面有2个“头”,一个上面有3个“头”。

师:你所说的“头”指的是秒表的按键。(教师边说边在投影仪上演示)按左边这个键,秒表开始计时;再按一 下左键,秒表停止计时了。现在的时间是多少呢?是0小时1分32秒92,简单地读,就是1分32秒92。5个数字的秒

表也一样操作,大家看,按一下左键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左键停止,多少时间?2分03秒,这种秒表不能显示“

秒”后面的数字,没有前一种秒表精确。怎样让数字回到0呢?按一下右键就行了。生:(表现出极高的兴趣)有意思!师:我们用秒表来做一个游戏好吗? 生:(齐)好!

师:游戏的题目叫“谁的手最快”,就是连续按两下左键,秒表上显示的数字越小,就表明所用的时间越短,谁 就是冠军!现在派一名同学上来领秒表,开始比赛。(学生活动,时间大约5分钟)师:最快的是多少时间? 生:0秒36。生:0秒29。

师:还有更快的吗?

生:0秒18!

[反思:这个环节我觉得自己处理得较好,通过一个小游戏,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秒表的使用方法,而且 “玩”得很开心,达到了寓教于乐、“做中学”的效果。] 师:真不错!我们已经会使用秒表了。下面我们再回到开头,用秒表来测量音乐的时间,每人测一遍,最后我再 告诉大家准确的时间,看谁测得最准!注意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教师再放四遍音乐,每个同学测量一次,并把测量到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时间大约5分钟。)师:每个人的测量数据是多少? 生:32秒16。生:34秒91。生:„„ 师:(教师将一个小组记录的数据放在实物投影仪上)每个人测量的结果都不同,现在我要你们只汇报一个最准 确的数据,怎么办?这时就要学会求“最后值”了。“最后值”就是最接近真实的数据。(板书:最后值)[反思:这个过渡环节显得有些生硬。教师直接把“最后值”的概念告诉给了学生,而为什么需要“最后值”,可以让学生结合现实讨论一下,了解求“最后值”的必要性。] 师:怎样确定最后值呢?

生:算平均数。(板书:平均数)师:会不会算平均数? 生:会!

师: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生:„„

师:除了求平均数外,还有两种方法:1.取中间值。(板书:中间值)就是不大不小,位于中间的那个数。比如 这个小组的中间值就是28秒43至33秒52之间。(板书:28秒43~33秒52)2.如果有两个同样的数据,那这个数据

也可以作为“最后值”。这个小组没有,哪个小组测出了同样的数据? 生:没有。

师:那好,我们选择一种方法,算一算本小组的“最后值”是多少。生:(同学们开始计算最后值)

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本组计算的结果。生:(汇报结果)

师:这一段音乐的正确时间是30秒,我们计算的最后值与它的差别大不大?现在知道最后值的作用了吧。生:知道了。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练习。(显示投影)“尺子可以帮助我们知道长度。”请同学们照样子说话。师:快下课了。最后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66面的挑战自我,完成下面的“试剑石”。(同学们做练习,下课)第二课时

(制作自转旋翼,继续训练使用秒表的技能)师:(出示自转旋翼)同学们玩过它吗? 生:玩过。

师:(教室里在2米高处自前向后拉了两条黄线。教师将自转旋翼举到黄线处)我放手它会怎么样? 生:会降落下来。

生:它会一边转一边下降。

师:(一边播放课件一边讲解制作方法)注意,有三个要求不能改变,第一是纸的大小不能改变,用老师发的纸。第二是放飞时都从2米高度降落,这两条线的高度就是2米。第三,它要能旋转,我们不能把它揉成一团往下扔,它就不叫自转旋翼了。其它方面同学们可以任意创新。制作完就开始用秒表测量它下降的时间,每人放飞三次,并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好,下面每个组分别派人来领取纸、回形针、剪刀、秒表和实验表格。开始!

(同学们开始制作自转旋翼,做完后分小组测量降落时间,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时间约20分钟)

[反思:从效果来看,这个环节处理得不太好。开始时,同学们都在各自制作自转旋翼,慢慢地,个别差异就出 现了。有的同学速度快,有的同学制作得慢。先做完的,就开始放飞并测量下降时间。而这种测量活动一个人是 做不好的,测量的显得手忙脚乱,后做完等待测量的十分不耐烦,测量的准确性不高,有的小组还没有全部完成。究其原因,是教师的指导和要求不到位。今后教学时,教师要明确指出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先做完的要帮助还 没做完的同学,然后大家合作进行下一步的测量工作,4人小组内可以分别设置放飞、测量、记录、指挥等不同 的岗位,并做到岗位轮换。这样既能培养合作精神,又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师:停!哪些小组测量完了?

生:(大部分小组的同学举手)新课 标第 一网

师:下面我们来计算每个同学的最后值。没测量完的就用已经得到的这一部分数据。还记得求最后值的几种方法 吗?

生:求平均数。

生:(同学们汇报交流)

师:不错!今天我们学会制作自转旋翼了,还会用秒表测量它的下降时间。下面,我们对这节课作一个小组评价。(投影“小组评价表”)这里有5项评价标准。针对今天的表现,小组讨论一下,如果一个同学做到了其中的3 点,那他就得3分,做到了4点就得4分。知道了吗? 生:知道了!

师:那我们开始小组评价吧。

生:(小组讨论,互相评价,填写实验表格上的评价表)

[反思:开展小组互评,还是个尝试。从学生表现来看,基本能做到公平、公正。今后,在评价的内容、标准的 制定等方面还要逐渐让学生自己做主,评价的形式也需要多种多样。以取得最大的实效性。] 师:时间到,将实验表格放到各组的档案袋里。下课。第三课时

(了解对比实验的要求,知道影响自转旋翼下降速度的因素)

师:(出示两个自转旋翼,翅膀长度明显不同)我这里有两个自转旋翼。如果将它们同时从2米高处放下,猜一 生2:就是它的身子,下面那一部分。师:哦,还有吗?

生3:加的回形针多,下降得就快。师: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 生:„„(无言以对)

[反思:同学们对于“怎样做实验”这样的问题显得束手无策。以往总是由教师安排好了实验,由学生来操作。这样的验证性实验只能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验证概念的正确性,且往往只能得到正确的答案。打个比方,这就 好象学生是坐在老师安排好的车上、走老师安排好的道路、看教师安排好的风景。学生的探究能力只是得到了极 为有限的发展。如今,为达到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我们要改这种“跟团式的旅游”为“自助游”的形 式,实验内容的确定、材料的选择、步骤的实施、人员的分工等学生力所能及的工作要由他们自己来定,教师作 为伙伴和指导者,提供必要的帮助就行了,这样经过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训练,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师:我们首先要确定一个研究题目,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我们最想研究的假设,比如:“自转旋翼的下降速 度可能和翅膀大小有关”。我们就得做两个自转旋翼出来。这两个自转旋翼要不要做得一模一样? 生:不要。

师:那要做成怎么不一样的呢?

生:要做成一个翅膀大,一个翅膀小。生:要是做成了一模一样的,就没法比了。

师:对了。我们今天做的是对比实验,对比实验要求两个实验材料只能有一个地方不同,其它的都要一样。想一

生:(齐)都要一样。

[反思:对比实验是科学教学活动中经常用的一种实验方式。关于对比实验,同学们之前还没有正规的、有意识 地训练过,甚至不知道对比实验的基本要求――实验材料只能有一个因素不同。在这里,我采用讲授式直接告诉 学生了,这个方法的掌握今后还要不断强化。最好能设计几个小活动让学生感悟到对比实验的规则。] 师:这个实验还有哪些要注意的? 生:„„

师:比如,每个自转旋翼要测量几次? 生:三次。

[反思:从教学效果看,学生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会使用秒表和尺子等简单的测量工具;初步学习了用确定“ 最后值”的方法来分析整理数据;也知道了影响自转旋翼下降速度的基本因素。主要的问题在于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方面还要加强,进一步体现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在第二课时对 比实验规则的形成、第三课时实验计划的制定等环节中,显示出老师在教学中有点放不开,有怕的感觉:怕放开 了收不回来;怕形成不了结论;怕预定的教学目标完不成。所以,牵着学生走的情形随处可见。新课程理念告诉 我们,答案不是目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同学们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的新知都是教学的成果。认识科学的目的不完全在于知识的数量和准确程度,而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探究过程能力的培养。在课 堂上还应该鼓励学生多发表个性化的语言,畅所欲言,避免急功近利、牵着学生直奔目标的思想,这样才能让学 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切实提高。

教师要为儿童创设一个探究的情境,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和动机,只有让他们爱科学,才能更好地学科学、用科学。《自转旋翼》这个教学内容可以用“举办自转旋翼大赛”的形式引入,符合儿童喜欢比赛,乐于竞争的 年龄特点。探究过程基本上可以按照“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和假设-计划与组织-设计与制作-事实与证据-整 理数据-表达与交流”的一般探究程序进行,适当地强化“提问”和“定量测量”的环节,凸显二级目标的培养。

另外,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作了有益的尝试,对没有与“大部队”一起完成教学活动的部分学生如何处理 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这些都是有待于科学教师们不断探索的新课题。]

2、降落伞

一、做伞玩伞,自主发现问题

师:我刚才仔细看了一下,课前让大家准备的材料大家都准备得很充分了,现在我们就利用这些材料做一个简易 的降落伞,有问题吗? 生(齐声):没有。

师:好,很自信!以前做过吗? 生:我做过,用塑料袋和夹子做的。

生:我也做过,用一个手帕和线,还有透明胶带(做重物)。生:我和哥哥一起玩过。

师:玩过就有经验了,可以帮助没做过的同学,其他同学可以参照课本第51页的制作方法,试着每人都来做一个

简易的降落伞。(学生自由制作,老师仔细关注着每个孩子的进展情况,5分钟后,有的孩子基本完成了。)师:做好的同学玩一玩,看看自己的降落伞做得怎么样。(越来越多的同学制作好了,并自由玩起来,有几个孩 子想站到椅子上以获得更高的高度,老师示意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一会儿,所有的同学都玩起自己的降落 伞,但有的效果明显不好,自己又试着进行修改„„)

师:来,介绍一下,你的降落伞做得怎么样?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和发现? 生:我的做得还可以吧,觉得很好玩。

生:我这个落得太快了,一松手,它一下子就掉到地上了。

生:老师,我和赵明的降落伞比赛,他的降落伞下降得非常慢,是不是因为它那个笔帽(作重物)很轻? 师:你们是怎么比的?是不是比得不公平? 生:公平,我们是从相同的地方一齐松手的。

师:你们想得很周全,注意,比的时候一定要从同一高度放伞。好,发现问题了!

生:老师我这个也用笔帽坠在下面,落得也还是很快的。生:我还发现张明珠的降落伞做得非常好。师:好在哪里? 生:飘得很慢,好像是因为它的那个塑料袋比较大,所以受到的空气浮力就大。师:你想得比较深刻,已经是从受力的角度进行思考了,你的发现值得继续研究。生:老师,线的长短好像也不一样。师:你可以再说具体一些吗? 生:我看到刘昕的线比我的线长,下降就慢。

生:不对,我这个线也很长,但是也很快就掉下来了。生:老师,为什么降落伞下降得有快有慢呢?

二、提供材料,分组探究问题

师:玩了自己的降落伞,看了同学的降落伞,同学们发现了好多问题,有的下降得快一些,有的下降得慢一些。那么降落伞下降的快慢到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根据刚才的发现和自己的猜想,我们来总结一下。生:我觉得与伞面有关系,伞面大,下降就慢。

生:我反对,我这块布作伞面,也够大的了,为什么一下就栽地上去了?(边说边演示,同学们笑)所以我认为与 伞面的轻重有关系,可能伞面轻就下落慢。师:你是说与做伞面的材料有关吗? 生:是。

生:我猜想与挂在下面的重物有关,重物越重下降得越快。生:我猜想与线的长短也有关。师:这个线叫拉线。

生:与风也有关系吧,如果风大它下降就会慢。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一一板书:降落伞下降的快慢可能与______有关。伞面大小?伞面材料?重物?风?拉线长 短?)师:大家想到这么多的影响因素,但光是猜测是不够的,还需要用科学的实验去证明。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现在每个小组从中选择一种因素进行验证,你们认为如何? 生:好。

师:想好选哪一个因素后,小组还要在一起好好讨论一下该怎样去完成这个实验。哪些因素需要保持不变,哪个 因素又要改变?如何去比?需要什么样的材料才可以完成这个研究?把你们的思路在科学笔记本上简单记录一下。(讨论后,指名两个小组汇报,教师作指导,强调要反复多测试几次,再得出结论。)师:请组长到前面来领取需要的材料。(学生分组选用有结构的材料重新制作两个降落伞,然后进行对比实验)

三、组织交流,深入讨论问题

师:实验的结果跟你们的预测一致吗?哪组先来介绍一下你们的研究情况? 生:我们组选择研究的因素是降落伞下降的快慢与伞面大小有关。我们用同样长的线,都用一个夹子,伞面一个 用大一些的塑料袋,一个用小一些的塑料袋,结果发现伞面大的降落伞下降慢。师:与你们开始的预测一致吗?

第七单元 科学改变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对自己或他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和修正的能力。由于对问题的评价很难脱离实际情境而寻找到一种衡量的标准,所以,必须把这一项能力的训练有机渗透在观察、调查、采访等活动中。课时安排:

课题 具体活动 时间安排

科学,生活的朋友 寻找生活中的科学 1课时

问题大比拼

科学改变我们的生活 图片对比分析

调查 1-2课时(不含课后活动时间)

采访

反思与交流

美好的展望 科学幻想画创作 1课时 科学自助餐 未来的衣服

2.教学准备提示

布置课前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并以问题的形式记录观察中所遇到的不能理解的现象。3.教学建议

A、激思引趣,导入新课 本单元,教材没有特别设计一个引入活动来导入新课,只是通过一幅生活场景图来启发和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 无处不在的科学。为了能更好的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和热情,建议有条件的学校能拍摄一段日常生活场景,组织 学生观看这段生活场景进行提科学问题比赛,这样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B、学法导引与教学点拨

本单元的调查和采访等活动必须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与生活才能更好的完成,因此本单元的教学要打破课 时与教材内容的束缚,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合理组织利用。

调查、采访等活动要以小组为单位,并加强引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顺利完成。采访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 的采访方法辅导。

采访的对象可以是有关专家、普通人员等不同层次、不同身份的人。要鼓励学生多采访不同的人,使他们能了解 到不同人的不同观点,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和分析。要渗透科学技术的双面效应,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作初步 铺垫。

交流调查和采访收获时,要引导学生认真反思这些活动的过程,引导他们对采访中的提问进行反思和评价,这是 落实本单元主要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

关于成果展示和“展望未来”,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活动的具体方式、内容和规模,“科普展板”、“科学幻想画”、“社区科普宣传”等活动可以分开组织,也可以结合在一起组织。对于不同的学生不要强求他们采 教学反思:

想想用哪种表达方式,鼓励他们采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来表达,如诗歌、朗诵、小品等等,同样可以是他们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极佳方式,这样本堂课的效果就会更好!。

第五篇:大象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探索自然

第一课时 盲人火车(1)

教学要点:

让所有的参与者都带上蒙眼布,且沿着一条自然的路线在教师身后形成一列“盲人”火车。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自然的感知、尤其是使听觉和触觉变得灵敏。

2、在活动中培养信任感和合作精神。教学准备:

1、每小组不超过8人,每人一个蒙眼布或手帕。

2、课前勘查好场地,并确定要把学生带到何处,以及想给他们展示什么。可以让学生穿过一片草地(听其沙沙声),或者在树林附近(让学生摸一摸不同特征的树叶,触摸一下泥土、蚯蚓的粪便、草、树皮、砖、石头、粘土块等)。

3、避免地面有洞的地区、陡坡,或其它可能使学生摔倒的东西。

4、活动之前每组选一名学生将其训练为引导员,负责该小组活动。教学过程:

1、引入

我们都非常依赖我们的眼睛,今天我们将用我们的其他感官探索自然!我们的其他感官包括什么呢?

2、把学生分成8人小组。依次把每个小组带到选好的地方。帮他们带上蒙眼布并确保孩子们不会看见(告诉他们偷看就无法获得很多的乐趣)。让学生们每个人扶着前面人的肩膀组成一列火车的样子。

3、活动开始

老师带领火车慢慢地向前走,并且让火车保持安静,让学生听听周围的声音。师:孩子们你们都听到了什么声音? ……

师:这些声音是自然音还是由人或机器等发出的声音?(如果孩子们听到的是鸟叫声的话就让他们模仿)。

4、活动结束

师:孩子们终点站到了,请大家去掉蒙眼布,看是否有人可以猜出行走的路线 互相交流。

师:你是根据什么猜测的? ……

5、五官兄弟是我们的好朋友,今天的活动他们为我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同学们请大家今后用我们的五官兄弟感受我们身边美好的自然。

一片草地(2)

教学要点:

让孩子们坐在一片草地上,观察并记录他们所见的东西。教学目标:

1、了解一片草地的植物和动物。

2、研究技能:使学生描述他们的所见,使观察变得敏锐。

3、增加学生对大自然的敏锐度。

4、要求学生保持安静且反应迅速。

5、讨论垃圾问题。教学准备:

白纸、铅笔。教学过程:

1、引入

带孩子们到“研究”区。

师:看这片草地,你们认为这里有哪些植物和动物呢?今天我们就弄明白这些问题!

2、指导学生在各自周围半径一米的范围之内,观察并记录尽量多的植物和动物。(强调这不是比赛,不必追求分辨出每种动植物的种类,而是一项观察游戏)。可将不知道的动植物名字编号,如:小草

1、小草2。

活动开始。

3、汇报交流

a、在草地上发现了哪些植物和动物。

b、将学生在草地中发现的动物和植物的总数合计。

c、讨论交流:非生命物体(基层—泥土、石头)、植物和动物。

4、小结

正如同学们在研究中见到的那样,任何有草的地方都有“大自然”—许多植物和动物生活在草丛中,它们的量实际上要比同学们列举的多,诸如生活在地下的那些动物。这片草地本身就是一个群落。

第三课时 观云(3)

让孩子们躺在或坐在草地上观云,描述自己所看到的云并把云朵假想为自己所熟悉的事物的形状。教学目标:

1、了解云(天气)。

2、增强观察力和想象力。

3、学会放松。教学过程:

1、引入

最近一次你是什么时间看云的?今天就让我们到校园中好好的欣赏一下变化无穷的美妙的云!

2、观云

让我们抬头看看天空,天空中的云是什么形状的?他们的大小一样吗? 让孩子们充分地去观察去感受。

云朵使你想起了什么?是否有的云朵与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很相似呢?云朵的形状在变化吗?

你们看见云在动吗?云是通过什么而动的? 云是由什么形成的? 它们总是白的吗?

当运遮挡住太阳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你们以前曾经臵身于云中或穿行于云中吗?

课题 我发现的环境问题

通过玩旅行棋,观察并分析图片以及制做环境问题图,熟悉一些与环境有关的现象,初步培养环境意识。教学准备:

制作骰子的材料,每人准备一个小东西作为棋子,绘制好的校园或社区地图,每小组一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保小卫士(4)

孩子们,大家一定下过很多种棋吧!跳棋、军棋、象棋…但是有没有谁下过环保棋呢?今天我们就来比赛下环保棋。

同学们首先让我们认真观察旅行棋盘上每一格是什么。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下面让我们拿出我们准备好的材料做一个骰子,小组内做一个骰子就行,老师示范。(把橡皮或肥皂、木块等切成一个小正方体,在每个面上分别写上1、2、3、4、5、6几个数字)。制作是请同学们注意安全,不要割破手指。

下面就让我们开始游戏吧!开始之前请同学们听清游戏方法:从起点开始,组内同学轮流掷骰子,骰子朝上的数字是几,就走几步棋,然后看看所在格子里画的是什么,表现不同,会有不同的奖罚。谁最先得到小蜗牛头上的王冠,就授予谁“环保小卫士”的称号。

明白吗?!好,让我们开始吧!孩子们通过刚才的游戏你开心吗?

老师看到有些小朋友可是不开心哦!让我们来听听究竟怎么回事? 哦,原来如此啊!

那么,在这些与环境有关的想象中,你喜欢哪些,不喜欢哪些?

汇报交流。

画环境问题图(5)

一、画环境

老师这有一些已经绘制好的校园地图,下面请同学们把我们课下所观察、发现的环境问题绘制在地图上。

学生活动,绘制环境问题图。

二、汇报交流。

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绘制的环境问题图,并推荐一名同学,向全班汇报自己小组发现的环境问题。

师:孩子们老师真是太高兴了,大家绘制的环境问题图实在是太棒了,大家的交流非常的精彩。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要对大家说吗?

三、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与活动我们班产生了很多环保小卫士,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在我们周围存在着很多的环境问题,就让我们肩负起环保小卫士的职责,好好地维护我们的生活环境。课题 问题银行(6)

五、交流与总结。

讨论活动体会和发现,说说人体五教学要点:

用游戏的方式组织学生对动物的生存环境、身体特征、生活习性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提问,判断该动物的名称。

问题银行。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提问的兴趣,为下一个活动做好准备。2、通过活动,鼓励学生成为爱提问的孩子。教学准备:

分组。

学生熟悉的有趣的动物卡片。

每小组一张大白纸以及彩笔,用于记录想到的问题。问题银行账户。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游戏:我是谁(7)

每小组选一名同学扮“动物”,将动物卡片贴在他的背后,(别让他看见),另几名同学作裁判。

扮动物的同学每次提一个问题。裁判要做出正确、真实地回答,但只能回答“是”、“不是”或“不知道”。

扮动物的同学通过提问,确定背后的动物名称。如果猜不出,可以由裁判进行提示。比比谁用最少的问题就猜出了答案。交流提问的经验。

第二课时 问题银行开业了

(一)(8)

一、问题银行开业了。

孩子们刚才的活动我们提出了很多的问题,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告诉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的。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

对,我们要把它记录下来以后再解决。记录在什么地方最好呢!下面老师宣布一件事情,我们班的问题银行从今天正式开业了!下面请同学们认领自己的问题银行账户。

师:想做问题银行的百万富翁吗?大胆的提出自己的问题吧!将问题记录在白纸上,并进行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把问题进行分类(如:生物类、地球、宇宙和其他问题),然后分类记录在问题银行存折上。

师:从今天开始让我们来看一看谁将会是我们问题银行的百万富翁,同时,如果我们知道了问题的答案,就将他提出来解决掉,在我们存折提取时间栏中填上时间。

二、小结。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就让我们存入问题银行中,让我们成为问题银行的百万富翁,在今后学习科学课的过程中,我们将像科学家一样,从里面选一些问题进行探究。

第三课时 问题银行开业了

(二)(9)

目标:

〃通过活动,鼓励学生成为爱提问的孩子。准备:

2开的大白纸以及彩笔,用于记录头脑风暴时想到的问题。

〃制作问题存折,给每组复印一份。活动过程:

(1)各小组认领问题银行储蓄箱,宣布问题银行开业了。(2)教师用“头脑风暴法”激发学生提出自己从小到大心中所藏的问题。

(3)将问题记录在大白纸上,并进行交流。

(4)以小组为单位把问题卡分成生物类、地球与宇宙类和其他问题三大类,分类记录在问题银行存折上。

(5)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成为问题银行的百万富翁。

第四课时 开发问题宝藏(10)

要点:

提供材料超市,让学生选取自己小组所喜爱的物体进行细致的观察,提醒学生借助工具进行更准确的观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学习用开

目标:

〃培养学生多角度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学习用开放式概念图的方法记录问题并进行交流。准备:

〃提供材料超市。

〃准备2开大小的白纸,每组一张。〃学生每人准备一支彩笔。活动过程: 引语:“想成为问题银行的百万富翁吗?其实每一个物体里都蕴藏着许多的问题,就像一个个问题的宝藏,只要我们认真地观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能把其中的问题挖掘出来。”

(1)教师从超市中拿出一个吸铁石,让学生观察提问,教师根据学提出的问题在黑板上绘制出关于吸铁石的概念图。

(2)各小组到材料超市选购自己喜爱的物体。

(3)小组同学认真观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4)每个小组用概念图的方式表示出本小组提出的问题。(5)各小组选择一个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进行自由研究。

课题 “五官兄弟”游乐场(11)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体验五官在观察活动中的作用。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到人体五种感官在观察活动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参与科学探究学习的乐趣。

培养学生仔细体验、观察及积极提问的习惯。

材料准备:3~4种常见水果各2~3个、玩具2~3个。大自然中的声音磁带,录音机。蒙眼罩,调味品若干。视觉区活动中的物体要尽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声、色、形、味俱全,以便学生描述和反思眼睛的作用和局限。

布臵活动场所:布臵五个活动区,各活动区之间位臵适宜,避免干扰,又要便于管理。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通过上课的盲人火车游戏,大家知道了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感官来观察世界。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同样非常有趣的游戏,进一步体验一下我们五种感官的作用。

二、分组选出组长。在活动中小组要发扬集体的作用,集体行动,互相协作。

三、游戏规则。

1、视觉区活动:仔细观察桌上的物品,把眼睛能够看到的内容尽可能全面地记录下来,同时讨论并思考物体还有哪些属性是眼睛不能观察到的。

2、听觉区活动:播放录音,所有成员倾听并记录听到的是什么声音(闭上眼睛会增加活动的乐趣)。思考:我们的耳朵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体的哪些属性?

3、触觉区活动:蒙上眼睛,用手触摸袋中的物品,取出并猜出它们的名字。思考:通过手的触摸可以了解物体的哪些属性?

4、嗅觉区和味觉区活动:轮流蒙眼,在小组同学帮助下用鼻子嗅,以辨别出常见食物、调味品的气味,并说出该物品的名称。猜不对时,协助的同学帮着取一点让他尝一尝在猜。思考:人体的嗅觉和味觉能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哪些属性

四、分小组开始活动。

官在观察活动中各自的作用。

课题 瓜果交易会(12)

教学要点:

模拟生活场景,学习辨别和选购常见瓜果,认识综合运用感官的重要性。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

生、熟、新鲜、采摘时间较长的西瓜各一个。其它瓜果蔬菜若干。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买过水果吗?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回瓜果供应商和采购商,来展示一下我们选择瓜果的本领吧!

二、瓜果交易会。瓜果交易会的活动规则:

1、小组分工合作,分别负责采购和推销自己小组的瓜果。2、负责推销的同学要设法向别的小组负责采购的同学介绍自己小组的瓜果的优点,争取以更高的价格成交。

3、负责采购的同学认真选购,争取以合理的价格买进。

4、当小组内认为购买的瓜果不满意时,如时间允许,可以继续卖出和买进,小组成员须协商进行。

5、小组共同参与,必须卖出和新买进水果。

6、及时填写采购单,记录交易时的观察收获和发现的问题。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三、交流总结。

通过这次活动,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课题 寻找秋天(一)引导学生注意树叶的变化,什么树的叶子变红了?树叶变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好奇心和兴趣,感受或体验到秋天的自然美

2、乐于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

3、向学生进行互相合作的教育 活动要点:

天的景色,后半部分是一个探究活动,找到秋天的特定事物,提出问题,为后面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奠定基础。教学准备

在校园内选择要观察的花草树木,其中有自然变红的叶、变黄的叶等等;校园里杂草丛生、经常发现蟋蟀出没的地方。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美丽的秋天(13)

1.质疑激趣

放一秋天景色的录像,内容是秋天里的植物和动物在秋天里的行为。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的活动内容就是来寻找秋天。

2.赛诗会:美丽的秋天

让学生看书。以书上“秋”、“秋天到”、“我眼中的秋天”的描述格式,说说“我”心中的秋天。

组织形式:(1)以小组为单位,先进行小组预赛,每个小组选出1名优胜者;

(2)班级赛诗会。赛诗会结束后,教师要把握好学生诗句中的亮点句子进行点评,引导到“收获的季节”上来。

(3)秋天的景色确实与我们描述的景色是一样的吗?最后,借用妙妙的一句话“我们一起走进秋天,去感受秋天,探访秋天吧!”

第二课时 探访秋天里的生物(14)

1.探访秋天里的生物

走出教室,行走在秋天的校园里。

黄的是什么树?地上的落叶是什么树的?并收集自己喜欢的树叶。教师要适时进行评价:如,叶的美丽靠自己留心欣赏,我们感受到叶的美好,仔细观察动物,包括动物的名称,活动方式,鸣叫声等等。2.讨论与交流

我们描述的秋天和看到的秋天是一样的吗?谁写的诗更贴近真实的秋天?每个小组挑选1-2篇,由一个小组负责出一期“秋天的景色”的班报。

教师提出下一节课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我们找到的秋天的一些事物,那么,秋天与夏天相比,主要特征是什么?是什么原因使树叶变成了彩色?

引出下一节课探究的主题。

课题 寻找秋天(二)教学目标:

1、知道温度的单位,会使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气温

2、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和种类 教学要点:

这节课,实际上是手脑并用,探究树叶变化的过程。学生准备:

笔,纸,树叶,红毛线,铁锤,钉子。教师准备:

温度计模型、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卡纸,透明胶带,剪刀。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测气温(15)

(1)谈话:树叶是由气温染成五颜六色的。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度?你们知道气温是用什么仪器测量出来的?

(2)认识温度计 ●分组观察温度计。

(3)正确使用温度计

●将温度计挂历在室外通风、不被阳光直射的地方; ●温度计离地面约1.5米左右; ●分小组定时观察,记录温度;

●读数时,一定要注意视线与温度计的液柱顶端相平,如果个子矮,应站在凳子上看。

(4)学习记录温度的方法

●讲解:用摄氏温度计测量的温度叫做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写作“℃”,其中C表示摄氏,C左上角的小圈表示度。

0度以上的温度叫做零上温度,读的时候先说数字,再说单位(摄氏度)。例如10℃,20℃,30℃。写的时候也是这样,先写数字,再写单位。零上温度的刻度,从0开始,越往上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高。

0度以下的温度叫做零下温度,读的时候要先说“零下”,然后说数字,再说单位。例如-10℃,-20℃,-30℃。写的时候也按这种顺序,用“-”表示零下。

在温度计上读温度的时候,要看清从0—10分成几格,每格是多少度。如果分成10格,每格是1度;如果分成5格,每格是2度,每半格是1度。

(5)交流与分析 ●整理测量数据。

●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气温资料。

●讨论与分析:气温由22℃降至10℃的这段时间称为秋天。

第二课时 制作树叶书签(16)

1.制作方法:

(1)选择自己喜欢的树叶,用废旧书报夹一个星期左右,使它们变得干燥、平整;

(2)然后衬上卡纸,较大的树叶可用剪刀剪出树叶的形状后再用透明胶带固定;较小的树叶可直接把树叶固定好,再修剪卡纸的外形;

3)最后,在叶柄处系上红毛线即可。

2.阅读“秋天的树叶为什么会五颜六色”,总结探究的内容。拓展:(1)下周上课时展示各自制作的树叶书签。

(2)下周上课时每人带来一种果实。课题 果实累累的季节(17)

教学目标:

1、根据物体特征进行简单分类

2、对植物的果实进行分类

3、了解蟋蟀的生活习性,了解果实的种类 教学要点:

这一节课所要探究的事物是果实。通过学生全面的探究,知道什么是果实。

学生准备果实,毛巾或餐巾纸。教师准备小刀,盘子。教学过程:

1.激发活动兴趣

先评比上节课制作的树叶书签:小组内评比,每个小组推荐2件好作品。

教师对优秀作品进行点评,并在“小科学家成果展示栏”里展示一个星期。

提出问题:植物都长有形状不同、颜色各异的叶子。除了叶子之外,树上最常见的还有什么?

2.果实展示会

大家拿出自己带来的果实,开一个展示会。

(1)果实都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看到的和触摸到的果实形状一样吗?

(2)果实都有不同的味道,闻到的和吃到的味道一样吗?

学生小组内进行观察。边观察、边讨论、边记录。把观察到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

3.趣味活动——找“星星”

选择梨、苹果等果实,指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用小刀切,看谁能找到“星星”,即种子的排列形式。

注意事项:(1)使用小刀时要注意安全,既不能伤害自己,更不能伤害到他人。(2)找到“星星”后,切开的果实、餐巾纸等要及时清理;小刀、盘子、毛巾要及时清洗干净。

4.分类:找果实

●把水果分一类,蔬菜分一类; ●把桔子分一类,苹果分一类; ●根据能否生吃进行分类; ●按照果实的颜色分类;

科学自助餐:马铃薯为什么不能参加果实大会。拓展活动:采集植物的种子。

课题 寻访蚂蚁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态度

2、乐于对生物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

3、归纳昆虫的特征

4、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寻踪追击(18)

1、教学引入

196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英国化学家波特(George Porter 1920~)曾经说过:“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这是因为,好奇几乎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儿童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心,喜欢刨根问底,并且极富想像力。这正是一个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和必备的素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寻访蚂蚁,看谁发现的多,看谁能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

2.寻踪追击。

第1个画面:观察并提出问题。是一个相对静态的画面。奇奇、妙妙、探探、究究聚精会神地观察着地面上的蚂蚁。“蚂蚁住在哪里?”“这些

!”。

第2个画面,是一个动静结合的画面。四个小伙伴顺着蚂蚁长长的队伍追击。探探、奇奇跑的快一些,最先找到并趴在地上观看蚂蚁窝:“我找到了!蚂蚁住在花盆底下。”妙妙、究究闻声而来。

第二课时 观察蚂蚁(19)

(2)做“蚂蚁”。“蚂蚁的身体是什么样子的?”这是在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最容易提出的问题。蚂蚁身体小,仅靠观察,学生不会对蚂蚁产生深刻的印象,尤其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正常的。因此,用制作蚂蚁模型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学生形态的了解,主要用意在于:一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强化知识点——蚂蚁的身体是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的。

(3)观察与交流:真正的蚂蚁什么样?这是本课教材的重点部分。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二级目标:多层次对蚂蚁的观察和提问。

根据学生的可接受能力,分为三个观察层次:“蚂蚁吃什么?”“蚂蚁在干什么?”“蚂蚁长得什么样子?”。活动的展开循序渐进,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走进探究主题。

观察由不同的形式和类型。一是定性的观察。作为感知活动的观察,要求观察者运用各种感官进行感知。二是定量的观察。要求观察者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想各种办法进行观察,其中包括运用工具进行观察。“用樟脑球画一个圈观察蚂蚁”,“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等画面,表达的就是这一层次上的观察。

(4)蚂蚁的“兄弟姐妹”、各种各样的昆虫。这是由能力培养到内化知识的过程。通过观察与提问能力培养,学生学会了观察与提问的方法,知道了蚂蚁的形态特征。在这里,教材中呈现的语言不多,目的是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举一反三,对蚂蚁这一类昆虫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归纳出昆虫这一类动物的特征,拓展知识,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

5)查找昆虫准备过冬的资料。拓展活动,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做好准备。

课题 动物怎样过冬(20)

教学目标:

通过多层次的观察和提问,认识季节变化对动物的影响。教学准备:

蚯蚓、蚂蚁、蛇、青蛙、喜鹊、燕子、熊、猫等常见动物的卡片或模型。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提问。

1、观察提问

“小蚂蚁找朋友”是在巡访蚂蚁的基础上,更宏观的观察活动和有意识的提问。阅读这个小故事。

小蚂蚁在找什么朋友? 找到的都是那些朋友? 朋友们在干什么?

其他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小组讨论,查找资料。把搜集到的资料写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并与同学们互相交流。

2、分类

同学们大家真是太棒了,通过搜集资料与小组交流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动物们过冬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让我们打我们搜集到的动物的过冬方式进行分类吧!动物的过冬方式可以分为几类?你们是怎样考虑的? 冬眠:熊、青蛙、蝙蝠、蛇…… 备粮:蚂蚁…… 南飞:大雁…… 换毛:猫、狐狸……

3、游戏:卡片竞答

每组两人,轮流抽取卡片,讲讲每张卡片上的动物是怎样过冬的,看谁知道得最多。

4、角色扮演

通过学生喜欢的活泼的方式,激发对已知事物的感受,展示生命世界

我们来排练一个小节目,扮演准备过冬的动物。看那一小组的表演最棒!

课题 上夜班的动物

教学目标:

通过多层次的观察提问,探究昼夜变化对动物行为的影响。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夜间的巡警(21)

一、引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存款现在有多少了。今天就让我们来从中选出一些问题来解决吧!

今天你想解决什么问题? ……

生:我从问题银行中提取了一个问题:晚上,动物是否都安静的睡觉呢?

生:有些动物白天睡懒觉,晚上干什么? 今天就让我们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吧!

二、夜间的巡警

打开课本37页,以小组为单位认真阅读,然后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全班为大家展示一下!

学生阅读课文,分配角色,教师巡视。

说说你在刚才活动中的感受,在这些角色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第二课时 动物夜间通行证(22)

一、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还知道哪些上夜班的动物?关于它们我们还想知道些什么?把你的问题提出来。

小组交流讨论,把我们的问题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

二、观察与讨论

这些动物是怎样上夜班的? 它们上夜班都在做什么?

小组内整理一下我们所知道的,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汇报交流。

三、动物夜间通行证

有些动物是上夜班的,给他们办一张“动物夜间通行证”吧,否则猫头鹰警官会抓他们的!

在办证之前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我们需要了解关于这种动物的那些资料?你们还有哪些问题? 老师这有一张蟾蜍的夜间通行证,请同学们欣赏一下!小组选择一种上夜班的动物,为它们办一张通行证吧!

课题 探访蚯蚓的家

目标:

知道土壤的构成;能提出问题,初步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运用多种方法观察;愿意合作与交流,教育学生要珍爱生命。准备:

蚯蚓、学校附近的土壤、放大镜、小铲子、透明杯子、塑料袋或纸袋、水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选择问题(23)

(1)引入活动。

教师课前捉几条蚯蚓,上课时出示蚯蚓并提出问题:“认识这是什么吗?”“蚯蚓的家在哪儿?”当学生回答出“土壤”之后,接着引导他们思考“关于土壤我们已经知道些什么?”根据回答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生活经验,把握他们的学习起点,为后面的教学活动提供依据。

(2)提出问题和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探究活动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我们还有哪些问题?”就是训练学生成为敢提问、爱提问、会提问的孩子。学生在“问题银行”里存入了许多问题,但不是每个问题都适合自己研究。接下来组织学生讨论“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具备的条件选择研究问题。教材中卡通任务的对话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引导。

第二课时 探访蚯蚓(24)

1)观察土壤里面有什么。

关于土壤的问题只有“真刀真枪地”观察和研究土壤才能得到解决。这一环节包括室外观察和室内观察两个层次,旨在创设条件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和工具进行自主发现,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教师可以在“材料超市”为他们准备一些材料,像放大镜、小铲子、纸袋等。要求学生要作好观察记录,这是收集事实的过程

(2)交流与总结。

结束观察活动后,围绕“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什么?”进行交流,要引导学生把所有的发现都表达出来,以丰富事实资料。接着启发学生概括总结出土壤的构成,这里要注意不要强求孩子们的语言十分严密十分科学,比如学生认为“土壤里有草根和腐烂的叶子”就可以,腐殖质的概念对他们来讲太抽象了。总之,教师不要代替他们作出结论。

(3)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把在观察活动中所发现的新问题存入“问题银行”,并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后续研究活动,不仅为下面的教学创造条件,而且能够保护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增长才干。

课题 蚯蚓的房前屋后

教学要点:

玩泥巴并观察三类土壤的不同,针对沙和石头提出问题和选择问题进行观察研究。

1、了解常见的土壤的分类,自主探究沙和石头的特点。

2、强化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的训练。教学准备:

沙质土、黏质土、壤土、水、沙、各种石头,锤子、放大镜、钥匙、刻刀、稀盐酸。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玩泥巴(25)

同学们,玩过泥巴吗? 喜欢玩泥巴吗?

今天我们就来玩一玩泥巴!不过今天这节课玩泥巴和以往可是有所不同,我们不但要玩,同时还要观察我们玩的泥巴有什么特点,还要与同学们交流观察到的不同现象。

下面就让我们去一些泥巴,开始动手玩一玩吧!学生活动,教师巡视。玩过泥巴之后你有什么发现?

发现这些泥巴(土壤)各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吗? 学生交流汇报。

总结归类,人们根据土壤中所含沙和粘土的多少,把土壤分为三类:含黏土多的土壤叫黏质土;含沙多的土壤叫沙质土;沙和黏土差不多的土壤叫壤土。

关于土壤我们还能怎样玩?又有哪些新发现?把你的发现和想法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

课下的时候,让我们用自己的方法再去玩一玩泥巴!

第二课时 奇石展览会(26)

一、沙和石头

在蚯蚓的房前屋后除了有各种各样的土壤,还有沙和形态各异的石头。

提出来并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

大家有这么多问题呀!现在让我们选出一个问题进行探究吧!

在研究之前先让我们来制定一个研究计划。学生分组制定计划进行研究,教师巡视。汇报交流。

通过我们的研究,沙和石头各有哪些特点?它们有什么作用?

在观察活动中我们对沙和石头又产生了哪些新的问题? 让我们把它们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不要忘了课下继续研究哦!

二、奇石展览会

课下老师让大家收集一些自己喜欢的石头,大家带来了吗? 下面让我们用我们收集的奇石开一个奇石展览会吧!

三、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与活动,自己反思一下,你的发现与别人的发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很多关于沙与石头的特点,同时也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课下的时候不要忘了继续研究哦!

课题 蚯蚓的邻居

教学要点:

观察土壤里的动物,设计不同土壤对生物生长影响的探究性实验。

1、认识土壤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的影响。

2、引导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3、培养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持之以恒等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漏斗、肥沃的土壤、台灯,干湿不同的沙质土、黏质土、壤土和蚯蚓、蚕豆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观察土壤里的动物(27)

一、引入。

我们已经参观了蚯蚓的家园,蚯蚓还有许多邻居呢,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认识吧

二、观察土壤里的动物。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做一个小小的探究试验。

取一些肥沃的土壤,放入漏斗中,在漏斗上面约20厘米处用灯光照射。

你们发现了什么?把你们的发现和大家分享一下!学生汇报交流。

同学们你们真是太棒了,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这么多小动物,它们都是蚯蚓的邻居。那么,现在我们该把这些小动物怎么办呢?

学生讨论。

我们应该把它们送回原来的地方。

第二课时 探究土壤对动物、植物的影响(28)

一、探究土壤对动物、植物的影响。

在前边几节课的研究中我们了解了很多有关蚯蚓的知识。那么,你认为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土壤呢?

学生猜测。

计我们的实验方案

学生设计试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完善实验方案。学生动手实验。

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孩子们你们真是太棒了,不愧为小小科学家。你们认为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会有什么影响?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设计实验。师:怎样设计实验? 学生讨论。

师:这个实验实在是太好了,可是我们用这40分钟时间是不能看到实验结果的。这就需要同学们具有科学家持之以恒的精神在课下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你们能像科学家那样做研究吗?

……

师:不要忘了做记录哦!

二、调查。

土壤是我们赖以生存最宝贵的资源,如果土壤都被迫害了,我们会怎么样呢?

可是我们的有些行为已经破坏了土壤,人类有哪些行为破坏了土壤?

课下的时候请各位同学向身边的人进行调查或进行查资料,了解人类破坏土壤的行为以及危害,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

课题 落叶到哪里去了(29)

教学要点:

让学生猜想和观察落叶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

1、通过猜想和观察落叶到哪里去了,使学生了解动物活动和细菌对土壤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土壤的改良方法,渗透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教学准备:

腐烂程度不同的落叶,人类改良土壤的录像资料和相关书籍。教学过程:

1、大树下和田地里有许多落叶和枯草,它们都到哪里去了? 学生讨论交流。

2、实地观察。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到校园中进行实地考察。同时不要忘了收集一些腐烂程度不同的叶子。

3、落叶变成了什么?

出示我们收集的腐烂程度不同的落叶。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汇报交流。

阅读课本52页“趣味阅读”。

通过阅读你认为蚯蚓起到了什么作用?

4、实验验证,拓展认识。

下面让我们来设计一个实验,仔细观察,看看蚯蚓是怎样为改良土壤而默默工作的。同学们你们准备怎么做?

学生设计方案。

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5、观看录像资料,了解人改良土壤的方法。

6、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蚯蚓为改良土壤而默默的工作,了解了一些人类改良土壤的方法,课下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改良土壤的方法。同时,让我们尽自己所能为我们美好的家园作一些贡献。

课题 自转旋翼(30)

教学目标:

学着制作一个自转旋翼,能借助简单测量工具进行观察,并提出问题。针对“影响自转旋翼下落速度的因素”这个事情提问,提高教学效率。教学重点:

落实到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由定性观察上升到定量观察

识和能力。教学准备:

A、教师准备:

1.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尺(直尺、长卷尺)、秒表。2.纸、剪刀、回形针 B、学生准备:

比赛用纸、剪刀、回形针、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探探、究究、奇奇、妙妙制订了一个比赛计划: ①学会制作自转旋翼②试验,找到让自转旋翼下降的方法 ③选一个下降最慢的作品参加比赛。学生按照书上的提示制作自转旋翼。

注意事项:纸的大小不能改变。自转旋翼要能旋转。进行简单的小组比赛。评出每组的第一名。

二、班级比赛自转悬翼。

小组第一名代表小组进行班级比赛,选出班级前三名,教师对前三名的小组进行奖励。

有前三名的同学介绍制作经验。

三、研究自转旋翼的下降时间、翅膀大小等特点时,需要搜集实验数据。光凭感觉是不可能得到准确数据的,测量工具可以帮助我们。

1.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可能会用到哪些测量工具?怎样使用这些工具?

2.教师介绍测量工具。

总结出自转悬翼下降慢的原因和制作技巧。

课题 降落伞(31)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并制作简易降落伞。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2、知道降落伞缓慢下降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初步了

3、认识到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具有合作与参与的意识,主动进行分享和交流的品质。产生对科学问题进行反复尝试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棉线、衣夹、手帕、牛皮纸、塑料袋、剪刀 演示材料:降落伞下降的视频资料,秒表

三、教学过程

(一)认识降落伞下降过程中受到的各种力的作用。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录象,我们一起来看看。2.播放降落伞的视频录象

3.大家认识录象中的东西吗?那你知道降落伞在下降过程中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呢?

4.你们能用箭头表示出来吗?(指名一学生上黑板标注,其余学生自行在书上标注)

引导学生主要标出降落伞受到的重力和空气的阻力。

(二)制作降落伞并测试降落伞下降速度

1.大家想亲手来做个降落伞吗?请看老师给你们准备的材料:棉线、衣夹、手帕、牛皮纸、塑料袋、剪刀、秒表。

2.每小组选择相应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降落伞,并注意: A:在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

B:线段从四个角下垂到结的长度应相等。

3.现在我们来测试一下我们自己设计制作的降落伞 测试方法:

A:一位同学在教学楼二楼往下放降落伞,下面的同学用秒表记录从降落伞打开到下落至地面的时间。

:要保证降落伞下降的距离一致。C:记录员及时记录时间数据

(三)研究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1.每小组交流本组所制做的降落伞的降落所用时间 2.每小组降落伞下降所用的时间为什么一样呢?降落伞下降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

3.学生各自提出假设

4.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确立一个假设,填好小组活动研究方案:

问题:降落伞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假设:

保持不变的是: 需要改变的是:

5.交流汇报,师生共同指正小组研究方案中有误或不全的地方。

6.小组开展研究,并填好数据。结论:

(四)汇报交流:

通过研究,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五)布臵作业。“潜水比赛”是一个拓展活动,研究物体在水中的下降情况。如果时间不够,可以布臵学生课后自行研究。

课题 科学,生活的朋友(32)

教学目标:

寻找生活中的科学,提出相应的问题。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做一个有心人,到生活中去,认真观察和思考,我们就会发现科学无处不在的踪迹。科学就蕴藏在这些问题中间,想了解更多的科学奥秘吗?请提出更多问题,存入问题银行。以小组讨论。

2.整理与交流(问题大比拼)把自己的问题归归类,再交流。先把科学问题与其他问题区分开来。

把科学问题分成几大类。在每一类问题中都选出个自己认为更好的问题,与大家交流。

3.评选出最佳问题。如“最有深度的问题”、“最具研究价值的问题”等。

课题 科学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33)

教学目标:

比较过去与现在的不同,认识到科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教学过程:

1.图片对比分析

(1)看书上70页的图,说出过去与现在有什么不同?(2)学生汇报。

思考:科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3.调查

科学还在哪些方面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呢?请做一个调查。

妙妙问:以前家民伯伯是怎样耕地的呢? 以书上为例提出问题。4.采访

(1)科学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采访周围的大人们,了解一下他们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2)分五小组,组成负责,确定采访对象给组员分工。(3)整理采访记录。(4)交流。5.制作科普展板

(1)把自己在调查和采访中遇到的感受最深的内容,用图画或文字等形式表达出来,制作科普展板。

(2)在班级展览。

课题 展望美好的未来(34)

教学目标:

发挥自己的想象,描绘心中的未来。教学过程: 说说议议

1、未来将会是什么样子呢?

2、生自由发言。想像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将解决更多的科学难题,请发挥想像力,用多彩的画笔描绘心中的未来。

2、学生绘画。

3、教师巡视辅导。

三、指名读科学自助餐《未来的衣服》。

课题 一次穿越时空的科学问题旅行

教学目标:

了解从古到今科学家的事迹,制作“因果关系卡片”。利用“因果关系竞答”教学法,使学生了解科学家发现问题的关键环节,观察现象与提出问题的逻辑联系,以及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激发和培养小学生从周围世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教学准备:

利用扑克制作“因果关系卡片”。每张卡片的大小象扑克牌一样即可,分别为现象卡、问题卡、结果卡。本单元的因果关系卡一套共33张,其中包括现象卡、问题卡、结果卡各11张,对应教材中出现的11个小故事。将教材图片复印后裁开,或书写在纸条上,分成三种内容

贴在扑克上即可。

第1课时 一次穿越时空的科学问题旅行(35)教学过程:

1.激思引趣,引入活动。阅读教材上大科学家和我们身边的小科学家成功探究的案例。

2.因果关系卡排序。

同学们,我们经常玩扑克。课前我们已经利用扑克制作了“因果关系卡”。这节课我们对扑克卡片排序。所有的现象卡和问题卡的内容,教材上都已经有了,结果卡的内容依次为:

A、鲁班发明了锯。

B、伽利略提出了物理学上著名的“钟摆定律”。C、阿基米德发现了浮力与体积的关系。D、牛顿推导出了万有引力定律。E、富兰克林发明了游泳加速器。

F、琴纳发明了治疗天花的方法——种牛痘。G、王永民发明了王码五笔字型输入法。

H、林恒韬同学发明了充气雨衣,获得了第一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

I、步骄同学进行了调查研究,她的科学小论文《门前的小树为什么死了》获得了第七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和科学讨论会一等奖。

J、在科学家的帮助下,美国明尼苏达洲的学生们开始了调查活动,他们的发现和调查数据推动了科学家对畸形青蛙的研究,也引起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K、陈凡同学发明了抓鱼手套,获得了第十七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的学生按照顺序读书上的故事。

第2课时我也能当科学家(36)

教学过程: 1.因果关系卡竞猜

指名读游戏规则,然后将全班分为4—6组。a、将混合好的卡片,均分给各组;

b、各组阅读、讨论卡片内容,然后各持卡准备回答; c、各组依次宣读本组“现象卡”。每宣读一张“现象卡”,其它各组成员(有时是本组成员)应立即找出相应“问题卡”及“结果卡”并宣读(注意,通常每一现象卡含有2—3张相同“问题卡”、和“结果卡”。

d、待各组“现象卡”宣读完毕后,按照其每个现象的因果关系重新分组,各组重新宣读本套“问题卡”、“结果卡”。讨论它们的因果关系。

e、计分方法.各组起始分100分,进行抢答,答对加20分,若不能正确地找到相应的“结果卡”、“原因卡”及“实例卡”应倒扣10分。抢答结束,统计各组的各分,对该次活动的优胜者给予奖励。

2.回顾与反思

在本学期的学习过程中,令自己骄傲的“观察与提问”的经历是什么?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3.作业

填写书上85页的内容

下载大象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象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象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大象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4、展现人类祖先的生活画卷要点: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与大家交流。 目标:●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

    大象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大象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向人类的祖先“提问” 第一单元人类祖先的足迹1、向人类的祖先“提问”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的习惯。2、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冷与热 1、知冷知热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 会用温度单位做好每次测量的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遇到问题善于思考,观察测量时能......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认识固体 第二课时总第15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固体,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固体? 2、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固体。 二、合作探究,引导解疑: 1、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物体混......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 小车的运动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因素做出假设。 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收集证据。 4、......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1我们周围的土壤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大象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精选五篇]

    大象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人类祖先的足迹 1、向人类的祖先“提问”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的习惯。 2、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人类祖先的生活习性......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蚂蚁》

    19、蚂蚁 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工具对动物进行比较细致地观察,并能用图或文字表达;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