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语文作业也精彩 结题报告
让语文作业也精彩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有效性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学生的作业设计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作业贯穿学生学习活动的始终,语文作业是一种具有目的性、指导性、组织性的学习活动,它是学生学习情况反馈的第一手书面材料。最能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应忽视的形成性评价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在新课改的指引下,我们语文教师应构建语文作业的新形式,优化作业设计方法,体现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使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学生家庭作业繁重是现在教学过程中的存在的普遍现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成为广大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呼声。今天,我们的学生大都整天埋头于“作业堆”中,作业形式简单枯燥,训练要求统一,浪费了学生大量的课外时间,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甚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厌学心理的产生,因而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让语文作业也精彩成为我们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关键。设计有效性的作业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形成,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语文的能力,发展综合语文素质成为当前不得不做的工作。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该课题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经验,使教师能对语文家庭作业的设计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而且是对于学生也有着重要意义。好的作业设计对课堂教学的收获是有益的补充,可以更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有利于更好地做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并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学会创造性地学习。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作业设计的理论依据:在语文作业设计中,要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乐学”、“我会学”。改革语文作业,更是教师转变教育理念的体现。以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在学习中快乐,在快乐中学习。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多元智能理论对作业设计的启示: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广阔性和开放性对于我们正确、全面地认识学生具有借鉴价值。多元智能理论对作业设计的启示:首先,作业设计的尺度应该是多元的。其次,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提供契机。第三,作业设计要引导学生扩展学习的内容领域。第四,通过作业发现他们的智力潜能。最后,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人生履历。所以,我们必须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目标,设计有效性的作业,促进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主动学习的方式,将知识内化,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从而求得主动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小学语文有效性作业设计研究,设计出具有趣味性、差异性、实践性、多样性、综合性的小学语文作业。激发小学生对语文作业的兴趣,培养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作业同样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活动过程,同时解决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引导学生由“让我做作业”向“我要做作业”转变。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学生作业的数量、时间、评价、作业习惯及作业效果。通过调查了解到教师在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个案研究法:通过个案调查分析,针对不做作业、抄袭作业等个别学生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
3、文献研究法: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并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分析和语文作业的优化设计。
4、行动研究法:不断进行新的作业设计形式的尝试,探索出既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又能减轻课业负担的作业设计有效策略。
5、经验总结法:总结课题研究的实践经验,通过不断的总结反思最终形成成果。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3月)
根据实际,确定研究内容,成立课题组,明确人员分工。调查了解有关于学生作业的现状。搜集资料,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完成申报工作。
(二)实施阶段:(2013年4月——2014年3月)
制定具体的、可行的研究计划,并按计划开始实施。定期召开课题研讨活动,及时调整研究方案,初步形成作业设计方案。积累素材,并写出阶段性小结。
(三)总结阶段:(2014年4月-------2014年12月)全面收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材料。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教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我的研究课题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贯穿于学生生活的各个环节,为了保证课题实施的有条不紊,我将实验过程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1.确立课题 2.选定实验班
3.做好课题研究前的测试与信息搜集 4.实施细则、计划
(二)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
理论学习--对学生作业进行心理分析、找到作业设计的切入点; 收集资料--创设条件让学生参与作业设计有效性的实践活动 学习方法:开展教育理论学习活动,写学习体会,推动活动步步深入,使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第二阶段:
1.调查语文作业现状及原因 2.作业形式体现多样性的处理 ①依学生能力分层设计
作为老师,布置作业最头疼的是学生能否完成作业的问题,而不写作业的学生归结原因大致有这么几种:一种是学有余力的同学认为重复的作业是很枯燥的;二是学习不太好的同学可能有很多题不会做;三是一些个性懒惰的同学看到作业就产生畏难情绪。所以,没有层次的作业会让部分同学不爱写作业。此外,由于受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知识和能力差异是存在的,有差异的学生做着无差异的作业,也势必会造成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受不了。针对这些情况,在布置某些作业时,就根据所学内容,把作业分成两种或三种难度,分别布置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学生能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各得其乐,特别是那些学习差的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再对作业产生反感的情绪,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也会慢慢地提高。
②抓住课堂教学目标,选定合宜的作业。
教师要提高作业与目标的相关度,使作业成为教学目标的实施和检验途径。应该时刻关注文本独特的语言现象,在教学目标指导下设计作业,创造性使用作业本。使语言训练随着年级提高不断螺旋上升。许多教师选择教材配套的一些补充练习作为布置作业的主要内容,然而,补充练习中的作业与教学目标相关联的程度不高,甚而有些题目无益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要善于选择或定制合宜的作业题目,剔除可有可无的作业题。
③课内练习与课外练习相结合
语文素养“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因此,要提高课堂时间里的作业效率,及时指导反馈,课后回忆巩固,达到既定目标。
④作业设计要注意实践性
在设计作业时,我们要做到“三”结合:一要结合家庭生活,让家长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如给家长当“秘书”,为家长写家庭档案,写书信等;二是要结合所学教材,设计作业,可以绘画,可以实验,可以制作,可以查阅收集等;三是要结合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可以让学生模仿商人推销产品,可以为某条宣传找错别字,可以做一些社会调查,在重大节日来临时,布置一些可操作性的题目,如:又到传统端午节了,可以动手包粽子,做香囊,搜集诗、办手抄报等,这样让学生的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学生就会乐于写,也能学得生动活泼。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此课题的研究证明,语文作业有效性的研究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1、初步总结了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业设计有效性的研究策略及教学方法;
2、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与质量均明显提高。
3、学生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学生不仅提高了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能力,而且,课外知识运用的能力也得到发展。
九、课题研究存在的主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虽然我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还是碰到了困难。
我们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通过两学年的研究也有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主要问题有:
1.设计有效性地评价比较费时。2.生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极分化。
3.如何通过作业设计有效性,改变学生的生活价值观,学会合理、科学地安排自己的课外生活,成为一个善于学习和生活的人。
第二篇:新课标下让数学作业也精彩
新课标下让数学作业也精彩
菱湖三小
杨晓艳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应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新型的数学作业,利用数学作业来发展学生,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形式多样,内容现实有趣、又富有探索与思考的作业。[关键词]:开放作业的情境
开放作业的内容
开放作业的形式
今天,《数学课程标准》的出台,给我们一线数学教师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新课程,加强了各学科的整合;新课程,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新课程,突出了数学的文化价值,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着眼于人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在数学教学中,作业是学生进行学习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方法与技能的获得、学生智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作业这一基本活动。而长期以来,教师较多地偏重作业使学生形成解题技能技巧的操练功能,重视作业的短期功利价值,不太顾及长远的教育价值。学生成为作业的工具和应试的机器。对如何开发与利用数学作业在培养学生正确数学观念,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创造才能等功能的研究不够,即使有一些,也局限于现成习题的改变和筛选,缺少应有的广度和深度。这种作业形式已深深的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如何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形式多样,内容现实有趣、又富有探索与思考的作业呢?笔者认为作业设计应紧贴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环境,使“数学生活化”。应将数学、语文、科技、美术、音乐等学科知识融为一体,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
一、开放作业的情境,把实际生活场景搬到课堂上。
新课标明确规定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学生的学习应脱离枯燥的纯数学的没有任何情境的学习。应将学习的内容放到具体生活情境之中去,让学生在具体的、丰富多采的生活中去学数学,解决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只有这样,才可能激起学生创新的激情,才可能让学生向更高目标挑战。如在教学《元、角、分》时,可以模拟超市购物;教学《数学广角》时,举办“我是小小设计师”等活动。在这些开放的情境中,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积极主动地思考。虽然他们所用的方法、得到结果不一定相同,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
二、开放作业的内容,设计多种形式的作业。
泰戈尔说过:“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里。”过去那种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只要一张纸一支笔的作业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作业,使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得到享受,得到发展。
1、设计童趣性的作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热情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也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作业设计时,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数学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一个学习的热情者和主动者。
如:在学习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后,我设计了一道“帮助八戒找门牌号”的游戏性作业,即:八戒接到猴哥打来的电话,邀请八戒到它家去玩,猴哥说,它家的门牌号是108号。可八戒到了猴哥居住的小区一看,傻了,原来这里的门牌号都是一些乘法算式,你们能帮帮八戒找到猴哥家吗?为了改变原有计算题枯燥、乏味的现象,可设计一些如“找门牌号”、“小猴闯关”、“小猫钓鱼”、“登上宝座”等带有童趣味的游戏性作业,把一道道计算题融合在故事情节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运算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学习的兴趣。
2、设计探索性的作业,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
学生完成数学作业也是一种数学学习活动,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为此,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
A、观察作业。观察是思维的窗户,它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发现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如:学习“几分之一”时,可布置这样的作业:请你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思考哪些事物能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表示?对这些事物你有什么感觉?
B、调查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数学调查,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增强学生的数感。如:数学活动课“节约用水”教学后,可让学生调查家里或学校每月的用水情况,根据调查的结果,写一份合理用水的建议书。
c、实验作业。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和发展能力。如:学习“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后,可要求学生根据自家电饭锅的使用说明书中米与水的比例要求,为爸爸妈妈做一次饭。
D、小课题探究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探究,不仅能深入理解数学,体验乐趣,而且能自主建构知识。如:学习“比例尺“后,要求学生对自己家里的客厅制作一个平面图,并思考:你认为这客厅的设计和摆设合理吗?你有什么改进的措施?为什么?请你写一篇探究报告。
3、设计生活性作业,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实践者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场所,也是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为此,在作业设计时,创设生活性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价值,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并逐步成为一个知识的实践者。如:学生学习了“时、分、秒”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并记录父母的作息时间。
4、设计层次性的作业,让学生成为实践的成功者
由于受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在作业设计时,不能“一刀切”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为任何一个学生创设练习、提高、发展的环境,使每个学生成为实践的成功者。如:在学习加减法的简便计算后,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星级作业:
二星级作业:669+138
1084-897
201+754
972-602
384-57-43
1876-(876+258)
658+895+242
三星级作业:286-37-42-21
74+87+26+13
99+98+97+6
(567+248)-(267+248)
(5746-382)+(1254-618)
五星级作业:1+2+3+4+„„+100
2+7+12+17+„„+87
4+12+20+28+„„+124
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选择不同星级的作业。
三、开放作业的形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
教师的作业设计应不拘泥于传统的书面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口头形式的,也可以是操作演示形式的,还可以展示创作成果等等。学生完成作业时,可以采取相互竞赛,也可以采取相互合作的形式。例如,学习完利息这一知识后,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主题作业:调查目前银行利息情况并做专题小报告、帮助家长拟订一份储蓄计划、学习填写存单、计算利息税等。如此丰富的作业,一定有合适各个学生的作业内容,学生也一定会选择符合自己专长和个性的题目去完成。相信学生的解答是丰富多彩而富有创造精神的。
参考文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理念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初步探索》
吴烈
第三篇:语文结题报告
海安县小学教研课题“小学语文活动教学实验与研究”
结
题
报
告
背景及意义
1、语文学科功能的异化。
如果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是什么”,那么语文教育研究首先要回答的就应该是“语文是什么”。简单讲,语文就人为了参与社会生活所掌握的沟通工具,是使人思想丰盈,情感愉悦的精神食粮。学习语文既是对前人精神财富的继承,又是对现实生活的品悟。但是,每当论及语文教学,往往令国人痛心疾首。现实中的语文早已失去了她本来的灵性与俊美,变成了应试的奴仆,变成了家长、老师为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变成了繁重的课业负担,变成了冷酷的驯化和空洞的教条……表现到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就是繁琐分析、死记硬背和解题训练。教学研究常常也是一味追求教法的标新立异、赏心悦目,惟独忽视了语文学习的本原——儿童该怎样学语言。
2、机械、封闭、枯燥、功利、压抑——传统语文教学种种弊端之涌现。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命活力。教学就语文而语文,从课文到课文,语文与生活分离,知识与精神对立。重视了知识的学习,却忽略了活动与生活;重视了教师的讲授,却剥夺了学生的探索与创新;重了结果,却轻了过程;追求了考分的回报,却忽视了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学生来说,真是“语文语文,让人头疼!”这种激烈的矛盾,迫使我们不得不冷静地对语文课堂进行反思,必须尽快寻找一种适合儿童的语文教学。
3、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召唤。
生活在知识经济社会里,人们不再是文字的奴隶,也不能满足于艰涩的书斋语文,而是具有主动品质和强烈的自我表现精神,具备不断学习的延伸能力和汲取信息的生存能力。能通过语言积极与人交往,拓宽自己的发展空间,能将语文应用于各种特定的生活情景。语文不仅是享受物质生活的手段,更应是个人充实精神世界的核心成分。基于这样的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改造现有的语文学习。
4、坚实的理论基础。
活动教学有着坚实、广泛的学术基础,其支撑理论主要是前苏联列昂节夫等人提出的“活动—发展”理论。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中提出“从事实际生活,让感官成为理性的向导,培养孩子爱好学问的兴趣和发现的能力”等主张。裴斯泰洛其的“教学要适应自然,头、心、手和谐发展,强调人体感官活动和直观教学”。杜威则认为“发展并不是仅仅从心灵里获得某些东西的意思。它是经验的发展,发展成真正需要的经验。发展的中介是活动。”维果茨基等人更是明确提出“活动—个性”理论。另外,我国的“情境教学实验”“小学语文自学辅导实验”等语文教学改革也为活动教学提供可靠的实践基础。
研究目的以“主动性”和“全面性”为认识起点,我们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活动促发展理论为指导,这样描述语文活动化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计具有实践性、教育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拓展学习时空,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探索、创新为基本特征,通过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确立如下研究目标:
操作目标:
1、从儿童的发展需要和语言学习的本质规律出发,确立全面的语文教学目标观。
2、从实践中探索,从观念上把握“活动”的本质内涵,提升教学观、学生观。
3、构建基于“活动—生成”的语文活动化教学范式。
4、探索适合儿童学习语文的“活动方式”,使活动化教学成为一种可操作的教学方法。
5、创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小学语文综合活动体系。
发展目标:
1、使每个儿童都能在生动、多样、探究性的活动中建构语言。使具有差异性的个体都能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得到应有的发展,享受到语文的乐趣。
2、在处理好“双基”与能力、知识与情意等关系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儿童的语文学习质量。
3、促进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积极改造自己的课程观念,提高教学能力,特别是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意识。
研究内容
1、关于课程目标的拓展与深化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教学改革的灵魂,因而具有导向功能。从目标层面思考教学问题很有必要。
活动教学确立了新的儿童观。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建构语言的生命体。语文教学也不仅是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活动,还是凭借语言学习发展语文素养,形成生动个性和健全人格的过程。因此,其目标内涵得到了放大。
您正浏览的文章由(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活动教学的意蕴在于教学更是一个过程,是生成性的。语文教学本身包含丰富的发展价值,而不仅是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把握。如果给学生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和活动载体,比如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对“预习引导”“小组对话”“综合实践”“体验表达”等活动的尝试,在活跃课堂的同时,也明显增强了教学本身的张力。
基于此,我们构架了语文活动教学的目标体系:
基础性目标:思想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等
发展性目标:交往能力、思维品质、学习方法、信息素养、创新精神等
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中从这两条线索构建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角度,提炼基础性目标;从教学过程、儿童学习方式维度,挖掘发展性目标。
2、关于语文活动教学的模式构建
构建语文活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
教学是个开放的过程:以对话式课堂活动为主,又包括课前的准备性学习活动,以及课后的实践延伸活动。
课堂是纽带、桥梁,而不是全部:课堂是为具有不同经验基础的儿童创造的一个对话、共生的场所,是一个交流成果、分享经验、沟通情感的平台。具有对学习思路的策划功能、对学习成果的展示意义和对学习疑难的研讨作用。
开放的课前预习——开放的课堂互动——开放的拓展性实践
关于课前预习:教学必须建立在充分的个体学习基础上,但有限的课堂难以提供足够的独立学习时间。因此,应大力开发课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预习活动。这不仅为课堂学习夯实了基础,也是学生感悟语言,学会学习的很好机会。不同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语文水平、独特体验设计自己的学习。这一过程主要包括初读课文,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写作资料及其它学科知识,寻求与课文相匹配的生活经验,整理预习笔记。
关于课堂互动: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合作的过程。语文活动教学就是学生在建构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参与性,培养科学态度、合作精神,生成鲜明个性的过程。课堂基于学生的“阅读期待”,紧密结合预习基础,围绕问题展开的对话活动。因此,在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设计了这样的板块:展示预习成果(学会了什么以及怎么学会的)——交流疑问(相互质疑,筛选难点)——在老师的组织下研读重点、难点段落(重视自读理解以及丰富的体验活动)——协商实践作业(结合特定的教学内容以及课堂上新出现的问题,组织综合性学习)。
关于课后实践:教材只是个载体,或者是个生长点。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实验教师紧密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经验,融合我校的扩展阅读特色,开展多姿多彩的综合活动。这样,将课堂延伸,将教材放大,带领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学习生动有趣的语文。
3、语文活动化教学策略的探索
活动化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研究,我们摸索出以下一些活动策略。
预习展示策略:经历了充分的预习,学生都是怀着强烈的表现欲参与课堂生活的,因此有必要创设展示的舞台和交流的平台。这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也能使学生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启迪,从小学会欣赏别人、尊重别人。具体步骤是:二读(自主读课文、读生词)三说(说文章的相关材料、说自己读懂什么、说自己是怎么读懂的)一问(问预习中的疑难问题)
问题对话策略:教学是师生多边经验的耦合。教师应鼓励学生表露自学过程中的疑问或困惑,结合自己对教学材料的理解,引导学生筛选话题,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之处引导学生展开研读。可采取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大组交流等。围绕问题展开教学既是教学的主旨,也是课堂的主体部分。
实践体验策略:活动教学遵循“活动—发展”“做中学”的原则,以各种形式的活动来解放儿童的肢体,打破传统教学的沉闷,焕发出勃勃生命力。根据不同学习内容和语言训练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活动方式,调动学生的手、口、眼、耳、鼻、脑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语文学习。比如:操作实验活动、游戏表演活动、歌咏绘画活动、观察欣赏活动、讨论争辩活动等。
语言再造策略:所有活动都必须体现促进儿童语言发展这一宗旨,都必须围绕“语文”这一内核展开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如:吟诗会、想象作文、图文日记、设计校园警示语、学写调查报告等。
4、语文综合活动的设计
语文综合活动的开发与实施是本课题的重点之一,旨在拓宽学生语言学习途径,增加语文学科张力。结合本校的扩展阅读特色,我们进行了“专题阅读”的探索,确立了以下设计思路:与教材联动、与课堂链接、与生活融合、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详见附件《专题阅读—关于课外阅读指导的一项有益尝试》)。
实施阶段
1、课题生发阶段
1998年,我们参加了在青岛举行的“全国活动教学第二次研讨会”,观摩到了形式新颖、别开生面的语文教学。同时感到我们的教学中存在着压制主体、形式单
一、功能单薄等诸多弊端。于是,产生了以活动化思想重构语文教学的设想,并有意识地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同年,省实验小学验收组的专家以及前来观摩的西场小学老师听了我们的课后给予较高评价,增强了我们的研究信心。
2、课题立项初期
2000年本课题被立项为县级教研课题,在我的邀请下一些低年级的老师很乐意地参加到研究中。活动教学首先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中热热闹闹地展开了,并很快产生了明显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视野更加开阔了。刘金霞、周志华、李进红等老师应用活动思想设计的语文课在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及各类公开教学中引起很好的反响。
3、实施探索阶段
4、总结反思阶段
2003年,我们对前阶段的实验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提升。有着丰富教研经验的王时福校长和王亚主任提出了宝贵意见,帮我们克服了研究中的浮躁和肤浅。最终,我们概括了“语文活动化教学研究”的重点领域:目标内涵、预习指导、课堂互动、综合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
第四篇:语文课题结题报告
语文课题结题报告
张方武
1、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课外阅读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2、通过课内拓展阅读,扩大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陶冶情操,培植人文精神,积淀民族文化。
二、课题提出的依据。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局限于教材的繁琐分析,有些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做各种各样的试卷,不愿让他们读课外书。
2、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完成145万字的阅读任务。实验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教材建设,制定课外阅读规划,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使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进一步研究并掌握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体系,拟订各年级各年级课外阅读的培养目标。
2、探索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和基本经验。
3、探索课外阅读与语文教学活动的关系,研究课外阅读的模式。
4、研究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认知的作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5、通过本课题的实验,推进我校小学语文教育素质化,促进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
2、课外阅读的基本特征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3、课内外阅读的相辅相承。
4、课外阅读的方法探索。
5、创造性课外阅读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2、调查法。
3、问卷法。
4、检测法。
5、比较法。
6、综合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理论认识。
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关键靠教师,因此,加强语文教师的培训与学习是重点。从课题申报立项开始,我们就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开题报告,查阅相关资料,根据课题整体情况,积极撰写学习笔记,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使实验教师的现代化教育理论知识,逐渐丰富,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组织教师进行一些知识和科研阅读知识竞赛。以便让教师的课外阅读储量不断注入活水源头。
2、重视课题管理,规范课题行为。
根据扬州市课题组管理的规定,我们非常重视课题的管理工作。在流程上按照“开提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来实施。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做了如下要求:您正浏览的文章由(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1)课题组例会制度
我们课题组定期召开课题会议,进行有关课题实验的学习,交流工作中的做法以及自己的收获。(2)坚持课题月报制度
在每个月底,课题主持人将对本月所所做的额工作以及收获体会,填写月报表。(3)填写《课题实验手册》
根据学校教科研管理的额规定,课题组要求每一位实验教师认真填写《课题实验手册》,一般在学期初填好计划(本学期个人研究打算),中途填好专题研讨课例或活动方案,学期末做好小结,撰写实验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大体框架。
1、制定课外阅读规划。
根据本校的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规划,从课外阅读的目标、阅读内容、阅读总量、阅读活动、阅读文体等几方面拿出明确而具体的计划和措施。
2、创造条件促进“读”。(1)课内阅读延伸。
(2)允许在“早读”或“自习”时翻课外书报,每周抽出一小时,集中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
(3)布置作业以启发学生理解书报中的有关内容情节,学习其中的方法为主,从而增加课外阅读的兴趣。
(4)推荐读物与传观读书笔记并重。教师一定要做好书刊导读工作,利用图书资源,广泛开展阅读。
3、介绍方法,引导“读”。
结合阅读教学,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
4、开展活动强化“读”。
(1)谈天说地三分钟,每节语文课开始,以名人名言,新人新事物等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2)开展课外阅读竞赛。展评优秀读书笔记,读书与征文有机结合。(3)举办各种语文活动,如“成语擂台赛”,“古诗文朗诵会”等。
八、课题研究的实验步骤及日程安排。(一)实验步骤
1、成立课题研究组,议定课题,制订方案,明确分工。
2、完成课题前期的调查、论证工作,向市教委立项申报。
3、课题组成员集中讨论教学方案,开展一人一课活动,落实方案。
4、开展阶段性的测试工作,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
5、汇总材料,完成实验总结,迎接结题验收。
(二)日程安排3、2014.2——2014.2实验、明确要求。4、2014.2——2014.4初步总结。5、2014.5——2014.12 归纳模式。
九、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一)成果归类:
课题研究三年来,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归类如下:
1、超额完成了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任务。
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阶段应该完成课外阅读145万字,实施这一课题以来,我校学生超额完成了课外阅读量。
2、基本确定了各年级的课外阅读内容。
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反复研究和从实践中的反馈调整,我们按年级规定了课外阅读的内容,有步骤,有计划,有系列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3、教会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通过课题实验,我们教会学生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并教会学生摘录、剪贴、查找等许多种积累的方法。
4、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我们在实验中,开展了许多阅读活动,如“谈天说地5分钟”,“征文竞赛”,“成语擂台赛”等,寓教学于活动之中。
5、形成了一套课外阅读教学模式。
对于课外阅读,我们保证课时,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上课,并研究教学模式。很多教师不断探索,从而不断更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外阅读实效。
6、提升了语文教师的理论素养。
课题研究主在研,重在思。许多教师勤于总结,勤于反思,勤于探索,提高了自身素养,撰写了许多优秀论文。
7、注重学生的心理意志品质的熏陶。
我们通过多种活动,主要是演讲比赛等形式,加强学生对所读文章中重点人物的印象,从而以之精神导行,通过阅读提高学生自身修养。
(二)学生阅读量分析: 年级 阅读量 一
古诗20首,文章10篇,成语40个 二 三
古诗34首,文章35篇,成语9类,名言警句30句 四
古诗10首,文章10篇,成语3类,歇后语10个 五
古诗20首,文章20篇,成语6类,名言30句,歇后语20句 六
古文30篇,古诗33首,文章30篇,对联(学习类)16副,歇后语成语如干(三)阅读面分析
通过查阅“读书摘录卡”,“教师备课笔记”等,目前我校学生参与课外阅读面达1000%,各年级既定的课外阅读内容的额阅读面达100%。
十、课题研究的反思建议
1、课题的研究最终要形成本校的校本教材《中闸小学课外阅读材料》。
2、要进一步改革现有的课时数量,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效果。
3、在课内外阅读的结合方面加大研究,要真正做到以课外阅读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目的。
4、要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特别是语文课内外教材内容和资源,提高学生的兴趣。
第五篇:语文结题报告
海安县小学教研课题“小学语文活动教学实验与研究”
结 题 报 告
背景及意义
1、语文学科功能的异化。
如果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是什么”,那么语文教育研究首先要回答的就应该是“语文是什么”。简单讲,语文就人为了参与社会生活所掌握的沟通工具,是使人思想丰盈,情感愉悦的精神食粮。学习语文既是对前人精神财富的继承,又是对现实生活的品悟。但是,每当论及语文教学,往往令国人痛心疾首。现实中的语文早已失去了她本来的灵性与俊美,变成了应试的奴仆,变成了家长、老师为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变成了繁重的课业负担,变成了冷酷的驯化和空洞的教条……表现到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就是繁琐分析、死记硬背和解题训练。教学研究常常也是一味追求教法的标新立异、赏心悦目,惟独忽视了语文学习的本原——儿童该怎样学语言。
2、机械、封闭、枯燥、功利、压抑——传统语文教学种种弊端之涌现。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命活力。教学就语文而语文,从课文到课文,语文与生活分离,知识与精神对立。重视了知识的学习,却忽略了活动与生活;重视了教师的讲授,却剥夺了学生的探索与创新;重了结果,却轻了过程;追求了考分的回报,却忽视了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学生来说,真是“语文语文,让人头疼!”这种激烈的矛盾,迫使我们不得不冷静地对语文课堂进行反思,必须尽快寻找一种适合儿童的语文教学。
3、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召唤。
生活在知识经济社会里,人们不再是文字的奴隶,也不能满足于艰涩的书斋语文,而是具有主动品质和强烈的自我表现精神,具备不断学习的延伸能力和汲取信息的生存能力。能通过语言积极与人交往,拓宽自己的发展空间,能将语文应用于各种特定的生活情景。语文不仅是享受物质生活的手段,更应是个人充实精神世界的核心成分。基于这样的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改造现有的语文学习。
4、坚实的理论基础。
活动教学有着坚实、广泛的学术基础,其支撑理论主要是前苏联列昂节夫等人提出的“活动—发展”理论。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中提出“从事实际生活,让感官成为理性的向导,培养孩子爱好学问的兴趣和发现的能力”等主张。裴斯泰洛其的“教学要适应自然,头、心、手和谐发展,强调人体感官活动和直观教学”。杜威则认为“发展并不是仅仅从心灵里获得某些东西的意思。它是经验的发展,发展成真正需要的经验。发展的中介是活动。”维果茨基等人更是明确提出“活动—个性”理论。另外,我国的“情境教学实验”“小学语文自学辅导实验”等语文教学改革也为活动教学提供可靠的实践基础。
研究目的
以“主动性”和“全面性”为认识起点,我们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活动促发展理论为指导,这样描述语文活动化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计具有实践性、教育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拓展学习时空,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探索、创新为基本特征,通过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确立如下研究目标:
操作目标:
1、从儿童的发展需要和语言学习的本质规律出发,确立全面的语文教学目标观。
2、从实践中探索,从观念上把握“活动”的本质内涵,提升教学观、学生观。
3、构建基于“活动—生成”的语文活动化教学范式。
4、探索适合儿童学习语文的“活动方式”,使活动化教学成为一种可操作的教学方法。
5、创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小学语文综合活动体系。
发展目标:
1、使每个儿童都能在生动、多样、探究性的活动中建构语言。使具有差异性的个体都能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得到应有的发展,享受到语文的乐趣。
2、在处理好“双基”与能力、知识与情意等关系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儿童的语文学习质量。
3、促进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积极改造自己的课程观念,提高教学能力,特别是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意识。
研究内容
1、关于课程目标的拓展与深化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教学改革的灵魂,因而具有导向功能。从目标层面思考教学问题很有必要。
活动教学确立了新的儿童观。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建构语言的生命体。语文教学也不仅是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活动,还是凭借语言学习发展语文素养,形成生动个性和健全人格的过程。因此,其目标内涵得到了放大。您正浏览的文章由www.xiexiebang.com(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活动教学的意蕴在于教学更是一个过程,是生成性的。语文教学本身包含丰富的发展价值,而不仅是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把握。如果给学生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和活动载体,比如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对“预习引导”“小组对话”“综合实践”“体验表达”等活动的尝试,在活跃课堂的同时,也明显增强了教学本身的张力。
基于此,我们构架了语文活动教学的目标体系:
基础性目标:思想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等
发展性目标:交往能力、思维品质、学习方法、信息素养、创新精神等
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中从这两条线索构建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角度,提炼基础性目标;从教学过程、儿童学习方式维度,挖掘发展性目标。
2、关于语文活动教学的模式构建
构建语文活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
教学是个开放的过程:以对话式课堂活动为主,又包括课前的准备性学习活动,以及课后的实践延伸活动。
课堂是纽带、桥梁,而不是全部:课堂是为具有不同经验基础的儿童创造的一个对话、共生的场所,是一个交流成果、分享经验、沟通情感的平台。具有对学习思路的策划功能、对学习成果的展示意义和对学习疑难的研讨作用。
开放的课前预习——开放的课堂互动——开放的拓展性实践
关于课前预习:教学必须建立在充分的个体学习基础上,但有限的课堂难以提供足够的独立学习时间。因此,应大力开发课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预习活动。这不仅为课堂学习夯实了基础,也是学生感悟语言,学会学习的很好机会。不同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语文水平、独特体验设计自己的学习。这一过程主要包括初读课文,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写作资料及其它学科知识,寻求与课文相匹配的生活经验,整理预习笔记。
关于课堂互动: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合作的过程。语文活动教学就是学生在建构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参与性,培养科学态度、合作精神,生成鲜明个性的过程。课堂基于学生的“阅读期待”,紧密结合预习基础,围绕问题展开的对话活动。因此,在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设计了这样的板块:展示预习成果(学会了什么以及怎么学会的)——交流疑问(相互质疑,筛选难点)——在老师的组织下研读重点、难点段落(重视自读理解以及丰富的体验活动)——协商实践作业(结合特定的教学内容以及课堂上新出现的问题,组织综合性学习)。
关于课后实践:教材只是个载体,或者是个生长点。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实验教师紧密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经验,融合我校的扩展阅读特色,开展多姿多彩的综合活动。这样,将课堂延伸,将教材放大,带领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学习生动有趣的语文。
3、语文活动化教学策略的探索
活动化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研究,我们摸索出以下一些活动策略。
预习引导策略:预习为学生的独立阅读提供了宽松空间。这不仅有利于适应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自学能力,同时也是充分利用学生个体资源的积极措施。重视了预习,是落实“先学后教”原则的重要体现。实验班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预习习惯。自三年级始,对预习进行更加系统的指导,每个学生备有专门的预习本。从读通课文到读懂课文,从读有收获,到读有疑问,分步提高,螺旋上升,最终达到自能学语文的能力。具体讲,该策略的研究内容包括:(1)预习指导的渐进性(低年级,读通课文,读懂句子;中年级,读通课文,读懂自然段,开始学习查资料;高年级,基本读熟课文,基本把握中心及主要内容,能结合预习简要地发表看法。)(2)预习资源的开发:合作资源(家庭式、小组式)、信息资源(家庭书柜、教室书吧、学校图书室、网络、电视材料等)
预习展示策略:经历了充分的预习,学生都是怀着强烈的表现欲参与课堂生活的,因此有必要创设展示的舞台和交流的平台。这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也能使学生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启迪,从小学会欣赏别人、尊重别人。具体步骤是:二读(自主读课文、读生词)三说(说文章的相关材料、说自己读懂什么、说自己是怎么读懂的)一问(问预习中的疑难问题)
问题对话策略:教学是师生多边经验的耦合。教师应鼓励学生表露自学过程中的疑问或困惑,结合自己对教学材料的理解,引导学生筛选话题,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之处引导学生展开研读。可采取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大组交流等。围绕问题展开教学既是教学的主旨,也是课堂的主体部分。
实践体验策略:活动教学遵循“活动—发展”“做中学”的原则,以各种形式的活动来解放儿童的肢体,打破传统教学的沉闷,焕发出勃勃生命力。根据不同学习内容和语言训练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活动方式,调动学生的手、口、眼、耳、鼻、脑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语文学习。比如:操作实验活动、游戏表演活动、歌咏绘画活动、观察欣赏活动、讨论争辩活动等。
语言再造策略:所有活动都必须体现促进儿童语言发展这一宗旨,都必须围绕“语文”这一内核展开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如:吟诗会、想象作文、图文日记、设计校园警示语、学写调查报告等。
4、语文综合活动的设计
语文综合活动的开发与实施是本课题的重点之一,旨在拓宽学生语言学习途径,增加语文学科张力。结合本校的扩展阅读特色,我们进行了“专题阅读”的探索,确立了以下设计思路:与教材联动、与课堂链接、与生活融合、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详见附件《专题阅读—关于课外阅读指导的一项有益尝试》)。
实施阶段
1、课题生发阶段
1998年,我们参加了在青岛举行的“全国活动教学第二次研讨会”,观摩到了形式新颖、别开生面的语文教学。同时感到我们的教学中存在着压制主体、形式单
一、功能单薄等诸多弊端。于是,产生了以活动化思想重构语文教学的设想,并有意识地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同年,省实验小学验收组的专家以及前来观摩的西场小学老师听了我们的课后给予较高评价,增强了我们的研究信心。
2、课题立项初期
2000年本课题被立项为县级教研课题,在我的邀请下一些低年级的老师很乐意地参加到研究中。活动教学首先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中热热闹闹地展开了,并很快产生了明显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视野更加开阔了。刘金霞、周志华、李进红等老师应用活动思想设计的语文课在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及各类公开教学中引起很好的反响。
3、实施探索阶段
2001年至2002年,伴随着实验向中、高年级的推进,我们对“活动”内涵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加深。从低年级追求形式的多样,向高年级研究性阅读发展,并逐渐形成了“课前预习——课堂互动——拓展实践”的语文活动教学模式。
4、总结反思阶段
2003年,我们对前阶段的实验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提升。有着丰富教研经验的王时福校长和王亚主任提出了宝贵意见,帮我们克服了研究中的浮躁和肤浅。最终,我们概括了“语文活动化教学研究”的重点领域:目标内涵、预习指导、课堂互动、综合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