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推进动力装置第三章 机构与机械传动教案2平面连杆机构[推荐5篇]

时间:2019-05-15 07:07: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主推进动力装置第三章 机构与机械传动教案2平面连杆机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主推进动力装置第三章 机构与机械传动教案2平面连杆机构》。

第一篇:主推进动力装置第三章 机构与机械传动教案2平面连杆机构

2012-2013第二学期主动力推进装置教案

一、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 主动力推进装置 授课教师姓名:

职称(或学历):

授课对象:(轮机专业12年级tz1班级学生)授课时数:

课题名称:

主动力推进装置

授课类型:

理论授课

教材名称及版本:

主动力推进装置(船员适任考试培训教材)

● 本单元或章节的 第三章 机构与机械传动教案 ● 教学目的及要求: 1.4平面连杆机构

● 授课主要内容及课时分配 本章概述平面连杆机构

平面连杆机构是由若干个刚性构件通过转动副或移动副联接而成的机构,也称平面低副机构,组成平面连杆机构各构件的相对运动均在同一平面或相互平行的平面内。

主要内容:

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 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形式(1)、四杆机构各部分名称:

1、机架:机构中固定不动的构件,例如杆AD。

2、连架杆:与机架相连的构件,例如杆AB和CD。

3、连杆:不与机架直接相连的构件,例如杆BC。

4、曲柄:连架杆中,能作整周回转的杆件称为曲柄。

5、摇杆:连架杆中,只能作往复摆动的杆件称为摇杆

(2)、根据连架杆能否成为曲柄,铰链四杆机构分为:

曲柄摇杆机构 双曲柄机构 双摇杆机构

(3)重点分析曲柄摇杆机构

铰链四杆机构中,若两个连架杆一个为曲柄,一个为摇杆,则四杆机构称为曲柄摇杆机构。

例1:图所示为食品设备中的物料搅拌机构,当曲柄旋转时,利用连杆上E点的运动可以实现物料搅拌的要求。

例2:牛头刨床的横向进给机构,该机构工作时,右侧小齿轮带动相当于曲柄的大齿轮转动,然后通过连杆带动带有棘爪的摇杆作往复摆动,从而带动棘轮连同丝杠作单向间歇运动。所以牛头刨车的横向进给机构是由曲柄摇杆机构与棘轮机构串联构成的。

(4)、分析双曲柄机构

铰链四杆机构中,若两个连架杆均为曲柄,则四杆机构称为双曲柄机构。例1:当主动曲柄AB转动时,通过连杆BC、从动曲柄CD和连杆CE,带动滑块E(筛)做水平往复移动。这里的机构是由双曲柄机构添加了一个连杆和滑块所组成。

例2:机车车轮联动机构中的ABCD就是一个正平行四边形机构,主动曲柄AB与从动曲柄CD作同速同向转动,连杆BC则作平移运动。思考:取消杆EF,对两车轮的运动是否有影响。

(5)、分析双摇杆机构

铰链四杆机构中,若两个连架杆均为摇杆,则四杆机构称为双摇杆机构。例1:ABCD为一双摇杆机构,当主动摇杆AB摆动时,从动摇杆CD也随着摆动,从而使连杆延长线上的重物悬挂点E做平面运动。

例2:ABCD构成一个双摇杆机构。摇杆AB摆动,带动摇杆CD摆动,使飞机轮子放下。

注意:此时AB与BC连线,主动件AB通过连杆作用于从动件CD上的力恰好通过其回转中心,出现了不能使构件CD转动的“顶死”现象,机构的这种位置称为死点。这时无论飞机施加在AB上的力有多大,都不能使BC转动,保证飞机正常的着陆。

(6)、重点分析铰链四杆机构存在曲柄的条件

1.最短杆与最长杆的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其他两杆长度之和; 2.连架杆和机架中必有一个是最短杆。推论:

①铰链四杆机构中,若最短杆与最长杆的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其余两杆长度之和,则取最短杆的相邻杆为机架时,得曲柄摇杆机构;取最短杆为机架时,得双曲柄机构;取与最短杆相对的杆为机架时,得双摇杆机构。②铰链四杆机构中,若最短杆与最长杆的长度之和大于其余两杆长度之和,则不论取何杆为机架时均无曲柄存在,而只能得双摇杆机构。(7)、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形式

1、改变构件的形状和运动尺寸

2、改变运动副的尺寸

偏心轮的演化过程

应用实例:偏心轮机构的应用—鄂式破碎机 :

鄂式破碎机

鄂式破碎机运动简图

3、选用不同的构件为机架

曲柄滑块机构中,当将曲柄AB改为机架时,就演化为导杆机构。

导杆机构

曲柄滑块机构中,当将连杆BC改为机架时,就演化为曲柄摇杆机构。

曲柄摇杆机构

曲柄滑块机构中,当将滑块C改为机架时,就演化为直动滑块机构。

直动滑块机构

小结 :

●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掌握、熟悉、了解、自学)教 学 重 点:

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间隙运动机构、摩擦轮传动、皮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轮蜗杆传动、液力传动 教 学 难 点:

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间隙运动机构、摩擦轮传动、皮带传动、链传 6

动、齿轮传动、蜗轮蜗杆传动、液力传动 ● 教学手段、教具 多媒体课件、板书 ● 采用的教学方法

启发法、演示法、逻辑推导法等 ● 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 理解机械的概念

• 机械是各种机器和结构的统称。

– 机械由一定数量的零(部)件组合而成。– 机械通常包括原动机、工作机构和传动机构。

 原动机:是机器的动力来源,常用的有电动机、内燃机、气动缸、液压缸等,以电动机的使用最为普遍。

 传动机构:将原动机的运动和动力传递给执行装置,并实现运动速度和运动形式的转换。常用的有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传动机构等。 工作机构:是直接完成机器功能的部分。举例:内燃机的结构。

功能内燃机的功能是将燃气的热能转换为机械能。

构成:主系统由气缸、活塞、连杆和曲轴组成。工作过程:

当气缸中的油气混合物被火花塞点燃后,爆炸膨胀的气体推动活塞向下移动,推动与活塞相连的连杆,使曲轴转动,从而将热能转变为机械能。

此时,曲轴将带动同一轴上的小齿轮转动,通过啮合带动大齿轮转动,大齿轮再带动同轴的凸轮同步旋转,凸轮的转动将通过阀杆带动进气阀门上下直线移

动,控制内燃机的吸气过程。

气缸上部有一个进气阀和一个排气阀,在内燃机的一个工作循环中,这两个阀门应各开启、闭合一佼,从而完成内燃机的进气和排气任务。

*讲授新课

努力领会课本上所讲述知识的内涵。

随时观察周围的事物,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

本课程理论与实际联系比较密切,重视生产实习、实验和参观。*巩固练习及讲评

为什么双作用叶片泵一般比齿轮泵容积效率高? *教学内容小结

1.力的三要素、力的分解与合成、力偶、力矩基本概念。

2.力系分类、汇交力系的简化与平衡条件。3.刚体的运动形式、飞轮的作用等 ● 布置作业、复习思考题 观察你身边的事物,寻找“力”的影子。

答:电线杆的受力,自行车的链条链轮的受力,汽车的转轴等。观察你使用的自行车,看看动力是怎么传递的?

答:通过链条链轮传递动力和运动的。拆开一个旧钟表,看看机构是怎么工作的?

答:主要是轮系的传递。学生讨论、提问

提问

1、曲柄存在的条件?

2、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的特点? 选择题

1、平面连杆机构的缺点是低副中存在()

A、间隙不易消除,会引起运动误差 B、间隙易消除,会引起运动误差 C、间隙不易消除,不会引起运动误差 D、以上都不对

2、如图四杆机构,()杆为连杆。

A、AB

B、AD

C、BC

D、CD

3、如图所示的曲柄滑块机构,选()为机架,则变为直动滑杆机构。

A、滑块3 B、杆AB C、杆BC D、都不行

4、如图所示的搅拌机构是()。A、双曲柄机构

B、曲柄摇杆机构

C、双摇杆机构

E 9

5、凸轮机构通常由()组成。A、主动件、凸轮、机架 B、主动件、从动件、机架 C、从动件、凸轮、机架 D、主动件、从动件、凸轮

6、千斤顶的传力螺旋一般为()。

A、滑动螺旋机构B、滚动螺旋机构;C、静压螺旋机

7、如图所示外槽轮机构中,槽轮上开有四条径向槽,拨盘为单销,所以拨盘转动一周时,槽轮运动一次,且每次转动角度为()。

A、45°

B、90°

C、180°

D、0°

8、下列不属于间隙机构的是()A、棘轮机构 B、槽轮机构 C、齿轮机构 D、不完全齿轮机构

9、带张紧的目的是()。

A、减轻带的弹性滑动

B、提高带的寿命

C、保证带的运动方向

D、使带具有一定的初拉力

10、V带传动的张紧轮应安装在()A.内侧靠近大带轮

B.内侧靠近小带轮

C.外侧靠近大带轮

D.外侧靠近小带轮 填空题

1、机械通常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

2、能将主动件的连续运动变换成从动件的间歇运动为______机构。

3、常见的齿轮机构能实现______和______的变换。

4、力对物体的效应取决于力的_____、_____和____。

5、力可以平行移动到刚体内任意点O,但平移后必须附加一个______,其大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6、固定端约束可阻止被约束物体作____和_______。

7、曲柄摇杆机构大多是以曲柄为原动件,将曲柄的连续运动转变为摇杆的_________。

8、平面连杆机构是由若干个刚性构件通过________或________联接而成的机构。

9、与带传动相比,链传动的承载能力_____,效率_____,能保持准确的_____传动比;但其安装精度要求高,瞬时的传动比_____,工作时有噪声,易______。

10、滚子链又称套筒滚子链。它由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组成。

11带轮的包角是____________,包角越大,接触的弧就越长,接触面间的摩擦力也就越大。一般要求包角120,因大带轮包角比小带轮包角大,故仅计算小带轮的包角即可。

12、带轮常用的材料是______,带速v25m/s时用(HT150);v25~30m/s时用(HT200);速度更高的带轮,多采用____________。带轮直径D500~600mm时,采用_______焊接而成。小功率传动时,可采用铝或塑料等非金属材料制造。判断题:

1、平面连杆机构是由高副组成的。()

2、凸轮机构是高副机构。()

3、凸轮和滚子的工作表面硬度高,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心部有良好的韧性。()

4、传力螺旋用来调整并固定零件或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

5、传力螺旋用来调整并固定零件或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

6、变向机构主要用来实现速度的变换。()

7、构件之间不能产生运动。()

8、运动副是通过点、线或面接触来实现的。()

9、机构是由零件组成的。()

10、球面副为平面运动副。()答案:

1.原动件、传动机构和工作机构 2.棘轮 3.运动和速度 4.大小、方向、作用点 5.力偶、原力对O点的力矩值 6.任何移动、转动 7.往复摆动 8.转动副、移动副

9.大、高、平均、不稳定、脱链 10.内链板、外链板、销轴、套筒和滚子 11.带与带轮接触面的弧长所对应的圆心角12.铸铁、钢或铝合金、钢板

13.A ,C,C,B,C,A,B, 14.X

V

V

X

V

X

X

V

C,D, X

X

A

第二篇:平面与平面平行教案2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简案

主题:§1.2.2空间中的平行关系——平面与平面平行

____课时 课型:发现生成课和问题解决课 主备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定理。(2)能把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关系转化为线面或线线平行关系进行问题解决,进一步体会数学化归的思想方法。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2)了解空间与平面互相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的意识;(3)在体验数学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不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体会获得知识的愉悦,提高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教学难点: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1创设情境,回顾知识:

回顾上节内容,导入下一环节。2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教师:⑴发放《问题生成单》。⑵关注学生情况。⑶指导解决问题。学生:⑴浏览《问题生成单》。⑵走进文本读、划、写、记、练、思。⑶组织语言,准备交流。3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教师:⑴走进小组倾听交流。⑵有效指导,解决问题。⑶组织全班交流。⑷科学引导,使问题条理化。

4展示疑难,合作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分组交流并加以总结提炼,并提出新问题加以解决。学生:⑴展示问题。⑵讲解交流问题。5问题训练,提升能力: 教师:⑴发《问题训练单》。⑵巡视,批阅,搜集做题信息。⑷纠正共性问题。学生:⑴自主完成《问题训练单》。⑵全班展示交流。⑶针对问题反思。6全面总结,反思提高。

教师:⑴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等方面总结、反思。⑵总结规律提炼数学思想。⑶巡视、获取信息。

学生;⑴结合自身体会反思。⑵展示反思,全班交流。

拓展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本节课最遗憾的地方: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

我对本节课持有的看法:

第三篇:2.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教案2

《2.2.4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教材 高二数学 第二册 第二章 第二节 第4课

二、教材分析:

直线与平面问题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求解的关键是根据线与面之间的互化关系,借助创设辅助线与面,找出符号语言与图形语言之间的关系把问题解决。通过对有关概念和定理的概括、证明和应用,使学生体会“转化”的观点,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及其应用。

(2)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渗透等价转化的思想。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2)进一步体会类比的作用;(3)通过证明问题,树立创新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探索过程及应用。2.难点: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探究发现及其应用。

五、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通过观察与类比,借助实物模型理解性质及应用。

六、设计思路:

由直线与直线的平行的定义得到的两个平面平行性质定理是证明直线与直线平行的重要方法。在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研究中,重在引导学生如何将两个平面平行的问题转化为直线与直线平行、直线与平面平行的问题。

七、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 2.面面平行的判定方法:

(1)定义法:若两平面无公共点,则两平面平行.(2)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二)创设情景

师:两个平面平行,那么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与另一平面有什么样的关系? 生: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若平面和平面平行,则两面无公共点,那么就意味着平面内任一直线a和平面也无公共点,即直线a和平面平行。

师:正确,用语言表述就是:如果两个平面平行,那么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平行与另一个平面。用式子可表示为://,aa//。

师:两个平面平行,那么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与另一平面内的直线有何关系? 生:要么异面,要么平行,因为它们无公共点。师:很好,以上两个结论都可以直接应用。

(三)探求新知

师:如图,设//,a,b,我们研究两条交线的位置关系。

生:因为//,所以a,b内有公共点。而a,b又同在平面内,于是有a//b.师:我们把这个结论称为连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aa//b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用符号表示为: b2

(四)自主学习练习:

1、课本P67练习

2、课本P67习题2.2:A组1、2;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纠正。

(四)归纳整理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69页习题2.2 B组第2、3题。

第四篇:构件、运动副与平面机构机械基础电子教案[模版]

机械基础电子教案

6.1 构件、运动副与平面机构

【课程名称】

构件、运动副与平面机构 【教材版本】

栾学钢主编。机械基础(多学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栾学钢主编。机械基础(少学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目标

了解运动副类型、构件和运动简图。二.能力目的

1. 能够判断低副和高副的不同,区分构件和零件。2. 能读懂机构运动简图。三.素质目标

了解运动副的作用,读懂机构运动简图,了解机构的传动过程。四.教学要求

熟悉低副和高副的结构,了解构件和零件的不同,能读懂机构运动简图。【教学重点】

低副和高副的结构特点,机构运动简图。【难点分析】

机构运动简图的表示法。【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配合教具课件演示,最后归纳总结。【学生分析】

从机械零件的静止运动转变到常用机构的教学内容,是一个由静向动的变化过程,要从运动的角度出发来启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内容就比较容易。同时要从具体的构件抽象出简图来研究运动特点,这也是要改变学生思路的方式。在讲课时,一定要把这些特点先告诉学生,以便更快地适应新的教学内容。【教学资源】

1. 机械基础网络课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吴联兴主编。机械基础练习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教学安排】

2学时(90分钟)【教学过程】

一. 开始常用机构一章的学习,机构的特点是运动的,所以要从运动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和分析机构,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掌握。要习惯于机构简图的表示内涵及它表示的构件运动特点。如书中图6-

9、10所示。机构的种类很多,本书只介绍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和间歇运动机构,其共同特点是将主动件连续的匀速转动通过机构转化成断续或不均运的各种运动型式,以满足实际工作场合的需求。二. 新课讲授

1.首先要和学生共同回忆机构的定义,即构件的组合与构件之间具有相对的运动,如果没有相对的运动,就不成机构。接着要讲明连杆的含义,即长度与横截面之比值较大才成为杆,杆之间用运动副(如销轴或滑道)连接。然后再介绍何为平面,即四个杆件的运动都在一个平面内或者在相互平行的平面内才称之为平面连杆机构。开始讲授时,一定要把基本概念阐述严密完整。高低运动副的区别在于是面或是点线接触,多举例说明,如板擦与黑板之间是面接触,而粉笔与黑板是点接触;滚动轴承是点线接触的高副连接,滑动轴承的曲面接触的低副连接。

2.运动副

按接触状态分为点、线接触的高副,面接触的低副。低副又分为曲面接触的转动副,平面接触的移动副。3. 构件

构件可以是一个零件,更多的是多个零件的组合体。构件可分成机架、原动件和从动件三种。构件两端的运动副可以是转动副、移动副或高副。4.平面机构运动简图

只应用一些简单的苻号按一定的比例确定运动副和构件的相对位置,表示机构各构件间的运动关系的图形称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画图的步骤是:

找出原动件-传动构件-执形构件-机架-确定运动副的类型-选比例尺-用直线或曲线连接运动副。

三.小结

1.平面连杆机构的功能是将连续匀速的转动转化为非匀速的断续或其它运动型式,满足不同的工作环境要求。

2. 读懂运动副的表示苻号和平面机构运动简图。四.作业布置

【课后分析】

第五篇:2.2.1直线与平面平行判定公开课教案(必修2)

§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教案(3课时)

§2.2.1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1课时)

四川泸县二中吴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借助已有知识,通过探索得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其灵活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2)让学生了解空间与平面互相转换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应用。

难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探索及应用。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学法:学生借助实例,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讨论等,理解判定定理。教学用具:投影仪(片)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准备、新课引入

提问1:根据公共点的情况,空间中直线a和平面有哪几种位置关系?并

为a

提问2:根据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定义(没有公共点)来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你认为方便吗?谈谈你的看法,并指出是否有别的判定途径。

(二)判定定理的探求过程

1、直观感知

提问:根据同学们日常生活的观察,你们能感知到并举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具体事例吗? 我们把直线与平面相交或平行的位置关系统称为直线在平面外,用符号表示

生1:例举日光灯与天花板,树立的电线杆与墙面。

生2:门转动到离开门框的任何位置时,门的边缘线始终与门框所在的平面平行(由学生到教室门前作演示),然后教师用多媒体动画演示。

2、动手实践

教师取出预先准备好的直角梯形泡沫板演示:当把互相平行的一边放在讲台桌面上并转动,观察另一边与桌面的位置给人以平行的感觉,而当把直角腰放在桌面上并转动,观察另一边与桌面给人的印象就不平行。

3、探究思考

(1)上述演示的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为何有如此的不同?关键是什么因素起了作用呢?通过观察感知发现直线与平面平行,关键是三个要素:①平面外一条线②平面内一条直线③这两条直线平行

(2)如果平面外的直线a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b平行,那么直线a与平面平行吗?进行证明

4、归纳确认:(多媒体幻灯片演示)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的一条直线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

简单概括:(内外)线线平行线面平行

a

符号表示:ba||

a||b

温馨提示:

作用:判定或证明线面平行。

关键:在平面内找(或作)出一条直线与面外的直线平行。思想: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

(三)归纳形成定理

先由学生口头总结,然后教师归纳总结(由多媒体幻灯片展示):

1、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的一条直线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这个平面平行。

a

2、定理的符号表示:ba||

a||b

简述:(内外)线线平行则线面平行

3、定理运用的关键是找(作)面内的线与面外的线平行,途径有:取中点

利用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等。

【练习1】(师生共做):如图,长方体ABCD—A1B1C1D1中,①与AB平行的平面是_______________

②与AA1平行的平面是________________ ③与AD平行的平面是__________________

B

1(四)应用定理,巩固与提高

例1: 空间四边形相邻两边中点的连线,平行于经过另外两边的平面.

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AB

求证:EF∥平面BCD.

1.分析:根据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要证明EF∥平面BCD,只要在平面BCD内 找一直线与EF平行即可,很明显原平面BCD 内的直线BD∥EF.

2.师生共做:证明:连结BD.

性,这三个条件

是证明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条件,缺一不可.

变式(学生活动):空间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 1

1AB、AD上的点,且AE=AB,AF=AD

33求证:EF∥平面BCD.

F

小结:通过证明线线平行来证明线面平行,蕴含数学转化思想,关键在于找平行线,故又要用到中位线定理等;判定定理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例2是平行四边形ABCD外一点同M,N分别是

PC,AB的中点。求证:MN//平面PAD 1.分析:取PD中点。

2.学生活动:思考并书写证明过程。3.教师点评:指出可能的典型错误。

P

C

【练习2】(独立完成,再交流)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有为DD1的中点,试判断

BD1与平面AEC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C

(五)课堂活动(探索思考题):

如图,正方体ABCD-A1B1C1 D1中,E、F分别是棱BC、C1D1上的中点.求证:EF∥平面BB1D1D.D

AD

1F 1

C1

C

学生利用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分组指导;总结、交流。

(六)归纳整理

1、同学们在运用该判定定理时应注意什么?

2、在解决空间几何问题时,常将之转换为平面几何问题。

(七)作业布置

§2.2.1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B28)题单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下载主推进动力装置第三章 机构与机械传动教案2平面连杆机构[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主推进动力装置第三章 机构与机械传动教案2平面连杆机构[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