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秋天的乐趣》教案
《秋天的乐趣》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利用秋天收获的物品表现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并以次美化自己的生活。
2、能与同学合作开展活动,发挥想象。
3、会使用简单的工具,能动手制作自己喜欢的作品、玩具等。
4、感受中秋节的快乐,体验节日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能知道秋天的物品,初步培养观察能力,创造能力。能与同学合作开展活动,发挥想象。
2、通过找寻大自然中秋季的细微变化,使学生对探索大自然充满兴趣。会使用简单的工具,能动手制作自己喜欢的作品、玩具等。
教学准备:
洋芋、彩色花纸、剪刀,铅笔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小朋友们,炎炎夏日已经过去,我们迎来了——秋天。
2、你能告诉大家,秋天是个怎样的季节呢?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诉说自己的真实感受,教师可从衣着、气温、饮食等方面指导学生。
二、了解秋天的果实
(1)认识稻谷:让学生观察并认识稻谷的外形,然后剥去外面的一层谷壳,请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外面是一层薄薄的黄色的壳,里面才是我吃的大米。)
(2)在这里可先引导学生回忆,激起学生的情感。(3)小组交流还有哪些物品和果实密切相关,派代表发言。(4)引导学生体会到自然与人类相互依存的亲密关系。
三、走近秋天
1、就让我们和秋天来一个亲密接触吧!你想用什么方法去亲近秋姑娘呢?学生用多种方法去体会、感受、记录下秋天的特点。
2、引导学生组成小组。去看、听、尝、闻、感受。
3、学生到校园中进行采风活动。
四、课外任务
(一)秋天时装展示会
1、收集秋季的一些果实、照片、图画、诗歌、音乐。
2、找找随着季节的变化,哪些事物也发生了变化,你是怎么知道的
3、做一做,玩一玩。
4、利用废旧报纸,干净塑料袋等做载体。
5、展示汇报,鼓励评价。
(二)秋天的乐园
1、小组合作制作。
2、利用秋天的果实、蔬菜、树叶等进行手工制作。
3、用植物的种子拼接成各种昆虫和动物。
(三)小小作品展
1、评价,鼓励。
2、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吗?知道的请回答。
二、快乐的中秋节。
1、小组合作观察月亮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情况。
2、说说议议。
三、中秋故事会。
1、自由讲有关中秋节的故事。
2、介绍有关月饼的知识,共同品尝月饼。
四、小结:中秋节是一个团圆的收获的节目。
第二篇:童年乐趣教案
童年乐趣 一导入:
感谢这两位同学精彩的课前演讲,这节课,继续我们的名著之旅,一起去了解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笔下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的童年乐趣。并且学习大作家刻画人物的方法。二新授
1)字词。首先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读生字。你能把课文中的生字与其他的同音字进行区分吗? 2)选字填空
3)多音字
恶。会认字你们学的不错,课文中还有一个带方括号的多音字。你能说一个句子,用上这个多音字的三个读音吗?
4)积累词语。这篇课文虽然是一片自读课文,但里面有很多重要的词语,你在预习的时候,积累了哪些呢?老师也积累了一些,看看和大家积累的一样吗,看来我们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呢。指名读。刚才大家造的句子太有意思了,让老师都意犹未尽呢?你能用文中的四字词语说一句话或一段话吗,至少用两个,多多益善。薄暮时分 惘然出神 别出心裁 一本正经 莫名其妙 2)看来大家预习的很充分,老师给你们点个大大地赞。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之后思考老师的问题。1)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克里斯多夫童年喜欢音乐的故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故事的?画出标志性词语。2)克里斯朵夫童年的乐趣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把它画下来,在旁边简要地写下自己的感受。
步骤:大声朗读、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音乐 乐此不疲 自娱自乐 喜出望外 分角色朗读
2)音乐在克里斯多夫的童年给他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你的童年乐趣是什么呢?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希望大家都能像小克里斯朵夫一样享受童年,享受童年的乐趣。
2)此时,我们的眼前似乎能浮现出一个可爱的六岁小男孩的形象,默读课文,思考作者罗曼罗兰是如何把这个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的呢? 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描写
谁能根据老师的板书,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2)小克里斯多夫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罗曼罗兰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你对他有什么了解吗?
罗曼·罗兰,法国文学家,音乐评论家,代表作《名人传》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3部英雄传记;耗时20余年之久完成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并凭借此书获得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
你还知道哪些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吗?
7、《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长篇巨著凝结了罗曼罗兰半生的心血。主人公约翰·克里斯朵夫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祖父约翰·米希尔曾是大公爵的乐队指挥;父亲曼希沃·克拉夫脱是宫廷剧场的提琴师。
后来祖父把克里斯多夫作品一号,献给了公爵。小克利斯朵夫因此被邀请到公爵府演奏,被夸赞为“在世的莫扎特”。11岁那年,他被任命为宫廷音乐联合会的第二小提琴手。眼看孙子有了出息,祖父却在欣慰中去世了。从此,他的家境愈发败落了,父亲整日酗酒,把家产都给变卖了,最后连那架旧钢琴也卖掉了。养家的重任过早地落到了他的肩上。克利斯朵夫找了一份教钢琴的兼职工作,克利斯朵夫的童年也就这样结束了。但是他一直梦想有一天成为一个音乐大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他的梦想后来实现了吗?去看书吧!
第三篇:刻印的乐趣-教案
刻印的乐趣
一、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篆刻的历史与作用,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2、使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刻印方法,简单的“正反”、“阴阳”刻印方法。
3、运用刻印的方法设计制作简单的文字、图案,引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刻印的方法,并加以运用。
2、难点:正反效果的认识与把握,及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教学准备:刻刀、拷贝纸、马铃薯、橡皮等。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稳定情绪,检查学具准备情况,做好上课准备。
2、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国画牵牛花的画法,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老师的作品比同学们的作品多了点什么呢? 生:多了印章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刻刻制一枚印章。(板书课题:刻印的乐趣)
3、新授:
(1)、课件展示几种不同的印章,让同学了解印章是多种多样的。
(2)、向同学们介绍中国篆刻的历史与作用。
A、历史:(课件,找同学朗读)
B、作用:装饰作用(课件展示实例)
权威作用(课件展示实例)
凭证作用(课件展示实例)(3)、认识刻印的“正反”与“阴阳”
A、正反:(课件展示印章与印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的这枚印章,这枚印章上的文字有什么特点呢?
生:字是反的
师:字的书写顺序和现在的书写顺序有什么差异吗?
生:从右到左、从上向下。(课件:对古代的书写习惯加以介绍)
B、阴阳:(课件展示相同内容的阴、阳两种印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两枚印记有什么差异呢?
生:一枚字是红色的,一枚字是白色的
师:同学们小组内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印出来红色的字呢?
生:把图案的地方保留,刻掉其它的地方。
师:非常聪明,那怎样能印出来白色的字呢?
生:把图案的地方刻掉,其它地方保留。(课件出示阴刻、阳刻的定义)
4、教师演示:(1)、制稿
选定自己喜欢的图案或文字在宣纸上画出来(大小不要超过准备好的马铃薯),画好后用毛笔仔细的描一遍,然后把宣纸翻过来把正面贴在马铃薯上,用手按实,揭掉宣纸,马铃薯上就会出现反着的印记。(2)刻印
将刻刀的刀刃向上,沿线的外侧斜大约30度角,刀尖没入马铃薯3毫米左右。从后向前滑行。注意在刻时候要顺着刀尖转动马铃薯,这样刻起来会更方便。然后再立刀刻掉其它多余的地方,这样一枚精致的印章就刻好了。(3)拿出印泥,将印章沾上印泥,试印一下,美丽的图案就会越然于纸上了。
5、学生实践: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操作时要在左手上带上手套)
6、展示评价:
老师拿出一张白纸,每个同学把自己刻好的印章印在上面,大家一起评价。
7、小结:
找学生总结这节课学会了什么知识。
8、课后拓展:
请同学们课后按老师教的方法给自己的国画作品加上一枚印章。
第四篇:刻印的乐趣教案
教
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篆刻艺术的历史与作用,热爱祖国悠久的传统文化。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刻印方法。
3、运用学习到的刻印技法制作工艺品,引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提高动手能力。
重点:学习简单的刻印的方法并加以运用。难点:图案细节的处理与安全问题。教学方法:探讨法与讲解法
教学用具:制版材料(刻刀、橡皮、萝卜、马铃薯)
印制材料(水分颜料、印泥、纸张)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稳定课堂纪律,检查学习用具。
二、导入新课并出示目标
(1)教师:拿出一幅版画作品(老红军)问:“同学们看一看摸一摸这幅作品是用什么方法制作的?表现的是什么内容?”学生:“刻上去的;是老红军在烛光下看书”
(2)教师:接着把版画的印制作品拿出来问:“这又是利用什么方法制作而成?”学生:“印出来的;利用刚才刻完的版画,打上油墨印制而成的。”
教师总结:这是利用刻印的方法制作的版画,它神不神奇? 这节课我们师生共同来研究一下第九课——刻印的乐趣 这节课我们需要完成以下几个学习目标!(1)掌握简单的刻印的方式与方法。
(2)运用刻印的方法设计作品,进行作品展示。
(3)通过作品展示,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这三个目标? 三 讲授新课
(一)检查复习:
(1)上节课老师让大家回去查阅一下关于篆刻的历史知识,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就已经出现印章,战国时代已经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2)印章的材料都有那些?(玉石、玻璃、象牙、金银、木头、钢章、塑料)
(3)印章的作用?(印章在书画中起着均衡画面构图,丰富画面效果的功能,一幅完整的中国画,除了题跋之外,还要用印章打印;作为个人身份的一种证明手段;各个单位的公章;毕业证以及护照等都需要印章。)作为传统美术——篆刻的治印艺术,我们不但要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还要把它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二)我们了解了这么多关于刻印的知识,那你们知道刻印的方式有哪些吗?(刻印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阴刻、阳刻、漏印、浮雕等)这节课我们着重了解一下阴刻与阳刻。阴刻:将画好图案的地方刻下去,涂上颜色,印出来,有图案的地方是白颜色。(图画表示)阳刻:如果将画好图案的地方保留,刻去图案以外的地方,涂上颜色,印出来,有图案的地方是红颜色的。(图画表示)
(三)看图讨论:应该怎样刻印?并说出讨论结果。(1)在刻印中,所用到的材料有那些呢?
(刻刀、橡皮、萝卜、马铃薯、水分颜料、印泥、纸张)(2)刻印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
制版:
1、先考虑刻什么;
2、考虑用阴刻还是阳刻;
3、刻印字,要拓印反稿;
4、切面必须平滑,画图以后,再用刻刀刻出图案;
5、左手固定住橡皮擦,右手执刀,注意力度,不要伤到同学及自己。
印刷:在刻好的橡皮擦表面涂上水粉颜料,印在纸上。注意印刷时将橡皮擦垂直按在纸上,用力匀而稳,然后迅速干净利索地移开。
(3)你想用刻印的方法刻印些什么图案?(小花朵,星星和月亮,小狗小猫……)
四、教师演示:
(1)同学们真聪明,看图就能总结出刻印的一般步骤,理论我们总结出来了,那运用到实践中去会怎样呢?我们的刻印作品能成功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师生共同完成一个刻印作品好不好?(同学们一起出主意,教师动手刻。)(2)学生完成印版过程:
老师找同学到台前来,把我们共同刻制的作品印出来!
五、观察与思考:
(1)说一说,你认为模板印刷有什么优点和不足?(适合重复
印刷,省时、省力,在印刷过程中还可以不断地变换方向和位置,不足是每个图案都是一样的)
(2)解决问题:欣赏书中刻印作品,总结:可采用添加、共享的方法使印出的作品更加丰富
添加:可以通过用闪光笔添画使图案不同而更加有趣,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添加,在印好的图案上或周围添加线条、文字等
六、学生创作:
(1)请同学们说说你今天想设计一个什么图案?如果是刻字,应该反作写。
除了在橡皮擦上进行雕刻,还有什么材料可以雕刻?
请学生在带来的材料上设计图样或文字,进行雕刻。
七、教师巡视指导.八、展示作品,拓展思维:
(1)鼓励学生大胆介绍自己的作品,把好的经验介绍给同学。
(2)作品大比拼,通过作品的展示相互评价你最喜欢的作品?(3)你的作品还可以装饰在什么地方?(制作贺年卡、藏书票、书签或房间里......)
九、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篆刻的历史知识及印章在书画中的应用,还了解了刻印的方式(阴刻与阳刻)
刻印的一般过程:制版——
1、先考虑刻什么;
2、考虑用阴刻还是阳刻;
3、刻印字,要拓印反稿 ;
4、切面必须平滑,画图以后,再用刻刀刻出图案;
5、左手固定住橡皮擦,右手执刀,注意力度,不要伤到同学及自己。
印刷——在刻好的橡皮擦表面涂上水粉颜料,印在纸上。注意印刷时将橡皮擦垂直按在纸上,用力匀而稳,然后迅速干净利索地移开。
在体验刻印的乐趣的同时我们懂得了做事一定要认真细致。作为传统美术——篆刻的治印艺术,我们不但要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还要把它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十、板书:
9、刻印的乐趣 刻印的方式:阴刻与阳刻 刻印的步骤:
制版:
1、先考虑刻什么;
2、考虑用阴,阳刻;
3、刻印字,要拓印反稿 ;
4、画图,刻出图案;
5、左手右手合作刻印完成; 印版:涂上颜色,印刷出来。刻印作品展示:
作业:利用我们刻印的作品制作了贺年卡,小书签等,朋友之间相互赠送增进了我们彼此的友谊;还可以把我们的刻印作品装饰在自己的房间里,美化环境,陶冶情操。希望同学们学以致用。做出优秀的作品。
10综合绘画 许田娇
1005048087
第五篇:雕刻的乐趣教案
《雕刻的乐趣》教案设计
课型:造型·表现
课时:1课时 教材:桂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美术七年级13册第7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雕刻工艺的基本材料、工具、程序以及艺术特点。掌握雕刻的基本方法和要领,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动手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雕刻的图片或实物,感受雕刻工艺的独特美感,产生亲手制作的愿望。在雕刻过程中,懂得生活与美术的相互关系,把握雕刻的设计和制作要领,锻炼手指的灵巧与协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雕刻活动中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培养耐心仔细的手工制作习惯,有创意地选择、使用合适的材料雕刻,丰富审美感受与体验。
教学重点:雕刻作品的设计。教学难点:雕刻作品的刻制。
教材分析:雕刻是以金属、木、石等材料,制作出各种具有实在体积的形象。一般分为圆雕和浮雕等。本节课教师要善于通过演示,启发引导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可雕刻的材料,并根据材料的形状、质地、颜色进行雕刻,掌握雕刻方法,提高学生对生活物品的审美评价方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一)课前准备: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基础,尤其是手工课。学生所需材料、工具,老师要事先通知学生并让小干部及时检查提醒,为了拓展学生思路,激发学生动手制作的兴趣,教师更要多备几个范样。学具:雕刻的工具刻刀、材料(黏土、橡皮、肥皂、粉笔)等。
教具:范例、课件、中国饮食文化有关食品雕刻的资料及国外不同艺术风格的雕刻作品的实物或图片、示范雕刻的工具刻刀、材料(各种颜色、形状的萝卜、马铃薯或者南瓜、苹果、肥皂)。
(二)课堂教学: 导入部分建议之一:
1.欣赏媒体: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看民间艺人表演雕刻的基本方法,了解雕刻工艺的来历,营造美好愉悦的视听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欣赏,提高学习兴趣。
2.交流表达:通过互动问答,引导学生概括对雕刻的总体感受的描述。回忆曾见过的雕刻工艺品的造型特点。了解雕刻是以金属、木、石等材料,制作出各种具有实在体积的形象。一般分为圆雕和浮雕等。
3.出示课题:出示课题——《雕刻的乐趣》,引导学生齐声念出课题。新授部分:
阶段一:设境比赛,交流课前收集雕刻的图文资料 学习活动建议:
1.互动交流:教师可以设计诸如“你见过什么雕刻作品?外形有什么特点?你知道雕刻有哪些种类?雕刻工艺在人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作用?”等问题,引导各组发言交流课前收集的图文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民间雕刻工艺的传统、雕刻的材料、样式等问题。
2.归纳反馈:教师可以通过奖励雕刻的材料(类似萝卜、南瓜的果蔬材料)表扬认真收集资料的组,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阶段二:观察比较,分析雕刻的样式、材料 学习活动建议:
1.观察分析:教师出示雕刻作品图片或实物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雕刻工艺特点、材料特点以及体会雕刻工艺的艺术美感。圆雕:强调立体造型,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它要求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浮雕:是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产物,用压缩的办法来处理对象,靠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并只供一面或两面观看。阴刻为凹形状。阳刻为凸起形状,是将笔画显示平面物体之上的立体线条。
2、互动交流:教师可以出示学生作品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回答它们用了一些什么材料?或者直接选择某一材料启发学生说出材料的名称特点以及思考回答能用来雕刻哪一造型?用那种方法其它材料又有什么用?有没有同学带了跟别人不一样的材料来做花灯?
阶段三:消化尝试,完成一件浮雕作品
1.演示归纳:教师出示媒体,或者出示实物分步展示浮雕基本步骤,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且总结归纳步骤及方法:设计草图,切基本形,构画样稿,确定刻法(阴刻阳刻),进行雕刻,尝试敲印。
2.尝试制作:学生动手制作之前,明确作业要求,留出适当的空间让学生提出疑问。教师巡回指导,并对学生制作上的问题予以及时解决。在学生作业过程中,出示已做成的各式各样的浮雕图片及敲印纹样,为学生作业提供及时参考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求异意识。作业要求建议:
教师在学生正式起笔前要讲明作业总体要求和个性选择指向,包括作业方法、呈现方式、表现工具、主题和完成时间,注意事项等等。
参考范例,用合适工具材料并采用正确的雕刻方法完成浮雕造型后敲印纹样。展示评价建议:
学会表达——可让学生把自己小组合作作品分别展示在相应区域,各组讨论交流推选一名同学,针对以下问题,交流表达。
1.我认为我今天作业效果品()
2.我觉得()完成的浮雕非常出色,因为()3.你最心仪哪一个雕刻作品?说说你的理由。
4.做雕刻时,你们遇到了困难吗?告诉大家你是怎么解决的。
5.你们的雕刻的造型受到了哪些东西的启发?
(三)课后拓展
1.到网上收集相关图片,选一些感兴趣的,记录下来。
2.把课上的构思说给家人听听,征求长辈们有没有更好的建议。
10、课堂总结
美术课的教学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展示大量的图片,丰富了学生的视觉形象和人文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欣赏能力。在本课中通过问题启发、动手实践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活动,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精神,丰富了学生的评价方式,增强了学生的评价能力。
并通过设计与制作的练习,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唤醒他们想象的欲望。整堂课融看、想、玩、做于一体,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虽然因课时有限,学生完成的作品并不都是非常精细完美的,但同学都积极思考,充分的展示了他们的想象力,发展了他们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学评价建议:
1. 教师是否能运用简洁明晰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在雕刻中,注意纹样外形设计,加工方法的选择,培养耐心仔细的手工制作习惯,提高学生自主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2. 学生是否能够大胆尝试用不同材料、方法表现出浮雕纹样的美感,提高了造型、表达能力,是否能对自己和同学的作品进行评述,在手工制作中表现出乐趣和创意。
3. 教学是否有助于学生乐于关注身边的生活,感受自然界、生活中美丽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