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共5篇)

时间:2019-05-15 07:14: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经》。

第一篇:诗经

《诗经》二首

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3.体味诗中主人公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4.了解诗歌新颖的表现手法:人、物、情巧妙融合;寄情于物。体会诗歌重章叠唱的艺术效果。

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掌握朗诵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2.在诵读中感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 教学难点

1.品读鉴赏诗歌中的名句。2.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阅读法  教学课时 一课时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民歌《敖包相会》,这首来自草原的情歌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歌曲讲述了一个小伙子在十五月圆之时,翘首盼望美丽善良的心上人以及和心上人相会的情景。类似的场景在《诗经》中也曾经出现过,那么诗中的那个小伙子盼来了自己的心上人了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邶风·静女》去寻找答案吧。

二、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 录音范读,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

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chí 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 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2. 学生自读,并完成下列任务

①勾画出诗歌中的通假字和不会解释的词语,与邻桌相互提问。②提问: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参考: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男子按照约定赶到城墙下,却没有看见心爱的女子,焦急万分之时,女子出现了,并且赠送给男子两件礼物。

3. 学生齐读,读准停顿。

三、师生问答,理解内容

提问:诗歌第一章写了什么?这一对恋人的性格各有何特点,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明确:交代了一对恋人相约在城墙下,男子如约而至,但女子却故意躲着不肯出来,男子着急得抓耳又挠腮。“姝”、“爱而不见”表现了女子美丽、调皮、可爱,“搔首踟蹰”表现了男子老实、憨厚、痴情。

提问:相会之时,静女给男子赠送了什么?男子为什么对这些礼物要大加赞赏? 明确:赠送了彤管与荑草。表面上是赞美彤管与荑草,实际是赞美赠送礼物给他的人。原来并不是这些礼物本身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所赠,所以爱屋及乌,红色的彤管和平常的荑草,在他眼里自然而然变得美不胜收了。正如朱熹《诗集传》:“言静女又赠我以荑草。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提问: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明确:按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因为荑草是“静女”跋涉郊野亲手所采,物虽贱而情却深,在小伙子的眼中它已不是一般的荑草,而是“洵美且异”的珍品。

四、结合内容,掌握诵读方法 讨论:本诗在朗读时应该怎样读?

参考:首章开篇两句要读出赴约时的兴奋得意之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应读出男子苦等不来的焦急苦恼之情。次章前面两句要读出收到女子赠物的高兴之情,后两句则应表达出对心爱之人的赞美之情。第三章“洵美且异”要表现出对“荑草”的喜爱之情,此时之喜悦尤甚于彼时得到彤管,末句“美人之贻”则应当读出得意兴奋之情。

五、诵读体会,探究艺术特色

提问:反复诵读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你有什么发现?诗歌为什么要反复地吟唱? 讲解:这两首诗的部分内容反复使用了相同的句式,表达的意思也很相似,这种艺术手法叫“重章叠句”。通过反复的吟咏,能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有助于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章叠句为《诗经》所首创,正因为它在传情达意上的巨大作用,所以广为后世诗歌使用。即使在今天,它仍然在歌曲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提问:下面请听一首流行歌曲,辨别其中是否使用了“重章叠句”手法?如果使用了,谈谈它的作用。(播放歌曲《童话》)

明确:歌曲借反复咏唱“我愿(要)变成童话里你爱的那个天使„„”倾诉了对甜蜜爱情的无限憧憬和对心中“童话”的执着追求。

六、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①衿——衣领。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②嗣——传送,给予。③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④阙——古代城门上的楼。1.齐声朗读。

2.比较《邶风•静女》和《郑风•子衿》的异同。

不同点:①角度不同:《静女》是从男子角度描写爱情生活;《子衿》是从女子角度抒发相思之情。

②情节不同:《静女》写青年男女的约会;《子衿》写女子在城楼上盼望恋人。③基调不同:《静女》调皮可爱,充满欢乐;《子衿》缠绵悱恻,哀婉伤感。

④写法不同:《静女》主要通过表情神态刻画人物;《子衿》主要通过内心独白刻画人物。共同点:①对爱情的追求都大胆直率。②感情真挚热烈。③风格朴实、清新。④都采用了重章复唱的手法。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查找资料,看看《诗经》中还有哪些诗歌大家比较熟悉,把其中的经典诗句摘抄下来,并把它介绍给自己的同学。

《永远的蝴蝶》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教学点:了解小小说的特点,通过赏析来感悟文章的构思精巧,语言精美。

2、能力训练点:通过诵读、探究,提高对小小说的鉴赏能力。

3、情感渗透点:在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上,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在范读、诵读、精读的基础上,欣赏体味作品创造的悲剧意境之美。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典型人物形象的特征及其意义,领会小小说的构思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 分钟)

泰戈尔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星星之间没有交汇的轨迹,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欣赏著名的台湾短篇小说家陈启佑先生的小小说《永远的蝴蝶》,感受这不能在一起的苦楚之情。

二、范读课文,播放电影《人鬼情未了》主题曲。(8分钟)

[要求]:

1、说出文章中的环境、人物、故事内容。

2、抒写自己听后的感受。

[提示]:

1、环境:春日、雨夜

人物:“我”和樱子

故事内容:樱子因帮“我”寄信而遭遇车祸

2、文章只截取了樱子在雨中帮“我”寄信这一小小的生活片段,表达了“我”失去恋人的极度悲伤、痛悔和对恋人的无限眷恋。我们为这一幕痛彻心肺的爱情悲剧而动容。

三、诵读课文,播放电影《人鬼情未了》。(15分钟)

讨论1:小说如何塑造“樱子”这一人物的?

-------语言描写——“谁叫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

[提示]:樱子说她可以帮“我”寄信,她关心、体贴“我”却不直白表露,反而故作嗔怪。表明樱子热情、体贴,冰雪聪明。

------神态和行动描写——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去帮我寄信。

[提示]:樱子温柔、善良。

------外貌描写——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

[提示]:樱子纯洁、恬静、年轻。

[小结]:作者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外貌的描写,一个温柔、体贴、善良的姑娘就栩栩如在眼前了。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本文正是一出这样的悲剧。

讨论2:作者为什么把“樱子”比做“蝴蝶”?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叫《永远的蝴蝶》?

-------文中有两个句子提到了“蝴蝶”—— “随着一声拔尖的刹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冷的街面,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

[提示]:在大自然里,蝴蝶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它给人们的印象是美丽的。它色彩斑斓,轻盈可爱。所以,蝴蝶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蝴蝶在我们民族文化中除了象征着美好以外还象征着爱情。梁祝故事的结局是两人化作一双蝴蝶,在花丛间翩翩起舞,梁祝二人的爱情在蝴蝶身上得以延续。在庄周梦蝶中,蝴蝶又象征着虚幻和梦想,象征着一种魂魄精神,以及进化升华的心理,又表示再生和复活。蝴蝶也象征了深深的眷恋,流行歌曲《思念》中唱道:“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作者正是要借蝴蝶的这个意象意义,幻想着年轻、温柔、冰雪聪明的樱子能生命轮回,爱情永留。

[小结]:“蝴蝶”其实就象征着樱子。“永远的蝴蝶”这个标题蕴涵着永远的爱恋与无尽的思念。

讨论3:作者如何设置环境,描摹景物的?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文章开头写“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

[提示]:这些含情的景语给了读者这样的审美感受:闪烁的灯火仿佛哭泣的眼睛,湿冷的街面犹如含泪的面容,孤独的不是邮筒,而是“我”自己。

[小结]:文章一开始的寥寥几笔就营造了一种凄清、阴冷的氛围,它为全文定下了一个伤感的基调,并暗示了后面的不幸。

讨论4:“信”是小说的情节线索,为什么小说开始只字不提信的内容,而在最后才点出信的内容?

-------小说的结尾——“妈:我打算下个月和樱子结婚。”

[提示]:小说最后补叙了那封夺去樱子生命的书信的内容,点明了两人的恋人关系,一下子将痛、悔、恋的情感波澜推向了高潮,大大加强了故事的悲剧性。年轻、温柔、冰雪聪明的樱子死了,在新婚前夕如蝴蝶般飘落了,使作者痛悔不已,令读者唏嘘不绝。前面营造的浓厚的悲剧气氛与结尾的幸福感的急遽转换造成了读者的心理落差,也使读者获得了审美愉悦,即所谓的悲剧美。

[小结]:小说于高潮处戛然而止,言已尽而情未了,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篇末的这句补叙可称全文的点睛之笔,独具艺术匠心,这就是小小说构思精巧的魅力!

五、精读,播放电影《人鬼情未了》主题曲。(15分钟)

提问1:在作者的笔下,“雨”有什么变化?它的变化与作者情感有什么关系?

------“那时候刚好下着雨”——它是自然的春雨。

-------“从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的眼镜玻璃上。”——为樱子的离去感到不安。

--------“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是灾难和不幸的象征。

--------“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我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雨还是泪水和痛苦的象征。

11电工班班干名单

班长:陈子杰 副班长:叶帝锋

团支书:杨崇高(团员)宣传委员:尹红生(团员)组织委员:甘健明(团员)学习委员:吴文杰 劳动委员:林泽城 纪律委员:陈晓宁 生活委员:陈立志 文娱委员:廖嘉南 体育委员:骆耀文

舍长

301舍长:骆耀文 302舍长:梁灿键

组长

第1组组长:刘志焰 第2组组长:刘青霖 第3组组长:陈伟林 第4组组长:陈元盛

课代表

电工技能:陈伟林 电工基础:黄成龙 语文:庞泽森 数学:胡德谦 英语:黄杰华 政治:刘俊峰 音乐:彭健辉 心理:陈维鹏

第二篇:诗经

诗经——《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guǐyuán,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读高中时课本选入的诗经选文屈指可数,不知道为什么,其中就有这篇。当初读的时候除了对主人公被遗弃命运的同情以外,并没有更深的感想。后来看到杜甫的《佳人》“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突然有种万艳同悲之感,有感于当世的社

会风气,更觉得千古弃妇的悲欢离合似乎是相通的,现在读研阶段有幸重新认识此文,也借此抒发一下自己的感想吧!

关于这篇诗作,无论是毛传还是郑笺、孔颖达疏,都说女主人公的行为不符合礼教,在这里就谈论下主人公的做法是否符合礼教。

我查了一下阮元的《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毛诗·卫风》一共有十篇:

“淇奧yǜ”“考槃pán” “硕人”“氓” “竹竿” “芄兰” “河广” “伯兮” “有狐” “木瓜”

按毛传有五篇是刺时之作,从此可以看出,毛亨是从政治教化方面来读诗的,至少在《卫风》上是这样。

“氓” 毛传:

“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背弃。或乃困而自悔,丧其妃耦,故序其事以风焉。美反正,刺淫佚也。”

我们来看看卫宣公是个什么样的人,可以让毛亨这么念念不忘:

《史记世家》:

“十八年,初,宣公爱夫人夷姜,夷姜生子伋,以为太子,而令右公子傅之。右公子为太子取齐女,未入室,而宣公见所欲为太子妇者好,说而自取之,更为太子取他女。宣公得齐女,生子寿、子朔,令左公子傅之。太子伋母死,宣公正夫人与朔共谗

恶太子伋。宣公自以其夺太子妻也,心恶太子,欲废之。及闻其恶,大怒,乃使太子伋於齐而令盗遮界上杀之,与太子白旄,而告界盗见持白旄(máo)者杀之。且行,子朔之兄寿,太子异母弟也,知朔之恶太子而君欲杀之,乃谓太子曰:“界盗见太子白旄(máo),即杀太子,太子可毋行。”太子曰:“逆父命求生,不可。”遂行。寿见太子不止,乃盗其白旄(máo)而先驰至界。界盗见其验,即杀之。寿已死,而太子伋又至,谓盗曰:“所当杀乃我也。”盗并杀太子伋,以报宣公。宣公乃以子朔为太子。”

这是史记中对卫宣公的一段记载,从文中可以看出卫宣公本人劣迹斑斑,行为不堪,而众所周知《毛诗》是从美教化,厚人伦的角度来评诗的,那么如此说此篇作于卫宣公之时,是为了讽刺时事(即卫宣公),至少从文本上看,这样说十分牵强。就我的感觉倒好像是毛亨觉得卫宣公这个人实在是寡廉鲜耻,不借传诗的机会刺他一下实在是难消我心头之恨的意思。

现在我就诗文本并结合毛传,郑笺,以及孔颖达疏来谈谈我自己的观点,由于只是讨论女主人公的行为在当时是否符合礼教,所以重点集中于对一二章的解读。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就这一小段来说,三位先贤的解读就十分耐人寻味: “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背弃。”

对这段小序,孔颖达疏:

“奔诱者,谓男子诱之,妇人奔之也。”

那么从第一章来看,男子的确是“诱”了,“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那么女子“奔”了吗?

用郑玄的话来说就是:

“言民诱己,己乃送之涉淇水,至此顿丘,定室家之谋,且为会期。”

到孔颖达就更进一步:

“毛以为,此妇人言己本见诱之时,有一民之善蚩蚩然颜色敦厚,抱布而来,云当买丝。此民於时本心非为来买丝,但来就我,欲谋为室家之道,以买丝为辞,以来诱己。我时为男子所诱,即送此子涉淇水至於顿丘之地,与之定谋,且为会期。男子欲即於夏中以为期,己即谓之:非我欲得过子之期,但子无善媒来告其期时,近恐难可会,故原子无怒於我,与子秋以为期。”

照郑玄的意思,就是女主人公送氓到顿丘这个地方,并且定好了成家的日期,这就是奔;

到了孔颖达近于改编成小说了,不仅仅是谋,连谋的内容都一清二楚,氓是想以夏中为期,“我”(女主人公)就说了,不行,日子太近了,不利于“奔”,所以我们以秋天为期,你不能怪我,都是你不托媒人告诉我个准日子!

现在我们按照先贤的意思来理解一下,那就是既然是奔不应该只是你知我知,媒人也应该知道,这事儿越多人知道越好,第

二点就是既然奔我们就得准备充分,不能着急,越慢就越稳,慢到连父母国人都知道我们要奔了再奔也无所谓!

由此可知先贤的智慧绝对是常人望尘莫及无法理解的。我查了一下《说文解字》对“奔”的解释:

“走也,与走同义”

上像人挥动双臂跑起来的样子,下面是三只脚。众人一起走,意为行军,故为快跑。字之本义为快跑。

就算我们抛开字面意思,按照常规的理解,既然是奔就是不合礼教的,既然不合礼教又为什么想通过媒人传话呢?

特别看到后边的孔疏简直赶超后世小说,很有点儿三人成虎的意味了。

下面来看第二章: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首先对第一句的解释“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郑笺“前既与民以秋为期,期至,故登毁垣,向其所近而望之,犹有廉耻之心。”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毛传“言其有一心乎君子,故能自悔” 郑笺“用心专者怨必深”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郑笺“则笑则言,喜之甚” “爾卜bǔ爾筮,体无咎言。”

笺云:尔,女也。复关既见此妇人,告之曰:我卜女筮,女宜为室家矣。

我们先来看郑玄如何自圆其说,按照郑玄的意思,氓隔水呼号“女宜为室家矣。”“女宜为室家矣。”丝毫不惧是不是有人知道他诱奔的阴谋,可以说是十分嚣张。

孔疏“此男子实不卜筮,而言皆吉无凶咎者,又诱以定之,前因贸丝以诱之,今复言卜筮以诱之,故言又也。”

到了孔颖达这里简直成了穿越版诗经,他不仅知道男子没有卜筮,而且对该男的心理活动都了如指掌,在文本内容完全没有表达这方面意思的情况下全面而具体的填补了关于氓心理活动这方面的空白。在此一定要表达下对他的敬仰,毕竟在自圆其说这方面他做的要比郑玄高明的多。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毛传“贿,财;迁,徙也。”

笺云:女,女复关也。信其卜筮皆吉,故答之曰:径以女车来迎我,我以所有财迁徙就女也。

在此女主人公也不顾“羞耻”的隔水呼号了:直接用你的车来接我,我带着财物到你那儿去。

到此为止,只能说一句见过私奔的,没见过这么嚣张的、赤

裸裸的、可以通过媒人传话的、谋划周全的、尽量慢慢的、不怕父母国人知道的,诱奔!

《周礼·地官·媒氏》称:

“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中春之月,令会男女,於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禁迁葬者与嫁殇者,男女之阴讼,听之于胜国之社。其附于刑者,归之于士。”

可知在周代,还为男女青年的恋爱、婚配,保留了特定季令的选择自由。但一过“中春”,再要私相交往,则要被斥为“淫奔”的。

笺云:币者,所以贸买物也。季春始蚕,孟夏卖丝。根据当时的风俗,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设想两人可能就是仲春之时相识的,按照《周礼》这也并没有不合于礼教。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可知当时婚配,媒妁之言已经起到重要作用,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不合礼教的,那么故事中的主人公的行为是否不合礼教呢?一句“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恐怕已经表明了女主人公的态度,就是如果你仅仅是以抱布贸丝为借口来找我商议婚事,那是不妥的,要有良媒才能成佳事。而后一句的“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大有《将仲子》中的“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

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既要坚持自己的爱情理想,又畏人言礼教的矛盾心理。只不过我们能肯定的是本故事中的女主人公遇人不淑,而《将仲子》中并没有对男主人公的品行着墨。

所以从第一章来看这个被蔑称为氓的男人的确诱惑女主人公,“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却完全看不到女主人公逾矩这点,一句“子无良媒”足以说明妇人并未因此而奔之,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氓勾引未遂,恼羞成怒!

孔《疏》“言‘男女无别’者,若外言不入于阃kǔn,内言不出于阃,是有别也。今交见往来,是无别也。‘奔诱’者,谓男子诱之,妇人奔之也。”(阃kǔn,女子内室。)上文已经提出,周代男女交往有时令限制,仲春之月,奔者不禁。那么是否在春秋战国时期男女之大防就严格到见面说说话就被视为淫奔的地步呢?女子只能在内室转悠不能迈出家门一步呢?礼教和儒家思想的发展有莫大的关系,那么在儒家思想尚未产生或还萌芽的时候礼教就严格到像程朱理学强调的见面说说话就淫奔无耻的地步,是不是很令人怀疑呢?

至于“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朱氏《诗故》: “乘垝垣而以贿迁,知窃藏逾墙以相从也。”

到了这里就更穿越了,朱氏完全抛弃了郑玄的“向其所近而望之,犹有廉耻之心。”此小说进一步发展到了“窃藏逾墙以相从”的地步。可是既然生米熟饭,奔心似铁了,再占卜

岂不是多此一举吗?

合理的解释应是是女主人公在淇水边上站在垝垣上向着住在对面“复关”的氓家张望,“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两句确实引人联想,“复关”应代指氓,可是二人如果只是隔水相望,也可以说是“既见复关”《诗故》中得出“知窃藏逾墙以相从也。”的结论是从何而来的呢?至少在诗中不能明确看到女主人公德行有失。

朱氏《略记》:

“蚩蚩抱布喻在上者无知人之明,徒挟微禄以招摇也。无媒愆期喻在下者既慕荣宠又畏名义,逡巡瞻顾且前且却之状也。”

本人没有先贤的大智慧,实在上升不到先贤这样的理论高度,从诗中仅仅看到弃妇的自嗟自怨。

今人蒋立甫《选注》:

“女子受夫权压迫,任意被遗弃,这在几千年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本诗从一个侧面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

把女主人公命运悲惨的原因只归结到社会制度简直可笑,难道当今社会就不存在和女主人公命运一样的哀怨女子吗?只要打开网络充斥的都是什么二奶小三,而所谓的原配夫人又有多少苦水和泪吞只像本诗中的女主人公一样“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呢?恐怕不在少数。难道我们也可以说这千千

万万的悲惨都是社会主义制度造成的吗?女主人公被遗弃的原因诗中已明,就是简单而现实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一是年老色衰,二是氓“言既遂矣”,现代女子被弃也不外乎这两个原因。

最后一句话,如果女人没有达到真正的经济独立和精神独立,这样的悲剧恐怕还会持续不断的发生。

第三篇:诗经2

《诗经》思想内容

《诗经》思想内容广阔,主要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 是表现恋爱、婚姻题材的婚恋诗。这类诗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是全书中写得最为精彩的部分。或写男女子相爱时的和谐欢乐,失恋时的痛苦忧伤,赞扬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勇敢追求,如《关雎》、《静女》、《蒹葭》、《柏舟》等。或写爱情和婚姻的不幸,表现女性在当时社会所受迫害、凌辱及被遗弃的痛苦,如《日月》、《谷风》、《将仲子》、《氓》等。

二 是描写农业生产的农事诗。这类诗也很多,有的赞颂农业成就,夸耀田土广大、农夫众多、收获丰盛,如《周颂》中的《臣工》、《隐嘻》、《载芟》、《良耜》、《噫嘻》等;有的描写欢快的劳动场面,如《周南·芣苡》;有的描写劳动生活的繁忙,如《豳风·七月》等。三 是关于战争和徭役的征役诗。这类诗主要表现战争和徭役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灾难和痛苦,或以征夫之口出之,或以思妇口吻言之,写来都感情真挚,声调凄楚,情节悲惨,如《东山》、《东方未明》、《何草不黄》、《君子于役》等。也有少数表现爱国思想的作品,如《秦风·无衣》、《鄘风·载驰》、《小雅·采薇》等。

四 是颂歌。这类诗大都出自公卿列士或乐官之手,在三《颂》中保存最多,《雅》诗中也有不少。有的颂帝王歌天命,为周王统治的合理性寻求神学依据,如《维天之命》、《文王》;有的颂战功扬王威,如《殷武》、《江汉》;有的颂宴饮赞嘉宾,如《鹿鸣》、《南有嘉鱼》等。五

是反映社会矛盾、揭露批判现实的怨刺诗。这类诗主要存于《雅》诗和《国风》中,带有乱世的鲜明印记。“二雅”中的怨刺诗多为公卿列士的讽谕劝戒之作,的借古讽今,如《荡》、《正月》。更多的是针砭时弊,指斥昏君,如《民劳》、《板》、《荡》。还有一些以斥责奸佞为主题,如《巷伯》、《正月》等。《国风》中的怨刺诗多出自民间,更直接地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其内容更深广,怨愤更强烈,讽刺也更尖刻,具有更激烈的批判精神,如《硕鼠》、《伐檀》、《新台》、《南山》、《黄鸟》。

六是周民族的史诗。《大雅》里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以粗线条较完整地勾画出周族发祥、创业、建国、兴盛的光辉历史。远古传世的史诗极少,此组诗显得格外珍贵。《诗经》的艺术成就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①反映现实的广阔性。《诗经》中的诗来自广大的地区和阶层,作者有奴隶、自由民、士兵、流亡者、乞丐、思妇、弃妇,也有从统治者内部分化出来的受打击、排斥的贵族。他们从不同的地位、遭遇和生活感受,从各个不同社会侧面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展示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六百年的生活,时间跨度之长,背景之广阔,内容之丰富,是后来许多诗集都难以比拟的。②反映现实的深刻性。作者大多能站在被剥削者的立场上,揭露了统治者贪得无厌的本质和压迫人民的罪行,也反映了奴隶们的悲惨命运以及奴隶从不自觉走向自觉的反抗过程。《诗经》通过这些描写,真实地勾勒出了周代怎样由全盛走向崩溃没落的历史。

二、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①朴素自然的风格。诗人善于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概括而具体的描绘事物特征,如实反映现实生活。②赋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诗经》中的大量诗篇运用了赋、比、兴手法来叙事、写景、抒情,大大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提高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形式特征①基本上是四言体诗歌。一句两拍,句式整齐,显示了一种韵律美。为了表达内容的需要,《诗经》也往往突破这种定格,运用富于变化的句式。因此,除四言外,《诗经》也产生了一字到九字的多种句型。②多重章叠句,反复回旋,使内容层层深化,感情步步加深。③用韵自然而富有变化。④语汇丰富,用词鲜明生动而富有形象性。《诗经》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现实主义的源头。它与《楚辞》并称为“诗骚”,代表了北方文学的最高成就。“风雅”成为后代进步文人创作的典范,“比兴”成为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优秀传统。

《采薇》的思想内容

《采薇》是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作的诗,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诗的前三章以倒叙的方式,回忆了征战的苦况。为了抵御狁的侵扰,他长期远离家室,戎马倥偬,多么渴望边境早日安定而返故乡!

四、五二章陡转笔锋,描写边防军士出征威仪,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兵士们的爱国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末章写解甲归里。虽能生还,然昔日的征戍劳苦却只换来今日的“载渴载饥”,怎不令人黯然伤神?

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自南朝谢玄以来,对它的评析已绵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阐释史。王夫之《姜斋诗话》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和刘熙载《艺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为诗家口头禅。而“昔往”、“今来”对举的句式,则屡为诗人追摹,如曹植的“始出严霜结,今来自露晞”(《情诗》),颜延之的“昔辞秋未素,今也岁载华”(《秋胡诗》之五),等

《豳风·七月》《本篇选自《诗经•豳风》,它可能是西周初期的作品。全诗生动地描写了奴隶在一年中的劳动与生活,真实地反映也这一历史时期的阶级矛盾。清人方玉润认为诗中“所言皆农桑稼穑之事,非躬亲陇亩久于其道者,不能言之亲切有味如是”(《诗经原始》卷八)。方玉润的意见为后代多数《诗以》研究者所接受,《七月》的作者可能是奴隶或熟悉奴隶生活的以奴隶的劳动生活为内容,以季节月份的先后为叙述顺序来组织成文,是这首诗歌在艺术是最显著的特点。全诗以冬去春来一年农事开始起,以年凿冰献祭宴饮祝寿结,中间六章,按照季节月份的时间顺序,描写了男女奴隶在一年之中的采蘩、条桑、养蚕、纺织,打猎、修屋、收获、服役等各种劳动,从不同侧面反映出西周初期农业奴隶的痛苦生活,他们不但要为奴隶主承担各种繁重的劳动,而且还要为他们贡纳实物,无偿服役,自己却在极简陋的土屋中过着“无衣无褐”的悲惨生活,年轻的女子,还随时有被“公子”糟蹋的危险。全诗运用白描手法,通过客观具体的描述,形象而全面地展示出一幅古代奴隶社会的生活图景,使人感到生动真实,哀痛感人。运用铺叙手法,以“衣”“食”为纲来描写奴隶的劳动生活,是这首诗艺术上的另一个特点。这种描写,有人把它称之为“正笔”(见姚际恒《诗经通论》)。第一章是“正笔”的总要。“无衣无褐,何以卒岁?”点“衣”;修理家具(“于耜”),开始春耕(“举践”),点“食”。衣食双起,总领全文。二、三、四、五等四章,主要从“衣”方面着笔;

六、七两章,主要从“食”的方面着笔。末章写年终岁宴,“衣”“食”双收。全诗篇幅较长,涉及的问题很多,但由于诗人把握了这个总纲,所以仍使人感到脉络清楚,层次进井然,多而不乱,长而不蔓。作者在描写的时候,又采用赋(即铺叙)的手法,围绕中心,层层展开描写,或写景物,或写气氛,或记所历,或叙所见,或抒所感,触手而发,左右逢源,却又句句紧扣中心。

但是,一首诗如果只有“正笔”叙述,而无“闲笔”陪衬、烘托,则易流于内容单薄,形象苍白。聪明的艺术家常常是“正笔处少,闲笔处多,盖以正笔不易讨好,讨好全在闲笔处,亦犹击鼓者注意于旁声,作绘者留心于画角也”(姚际恒《诗经通论》)。所谓“闲笔”,就是指环境气氛、景物及一切其他细节的描写。因为这种描写能使作品的形象更为饱满,内容更为丰富,从而更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例如本篇第一章开关几句写寒冬来临,北风呼啸(“觱发”),气候凛冽(“栗烈”),既为下文冬去春来开始春耕伏垫,又为奴隶“无衣无褐,何以卒岁”的痛苦生活作有力的烘托。

第二章写春光明媚,黄莺(“仓庚”)啼鸣,点出春天来临,引出采桑劳动的年轻姑娘,同时为下文写她们“殆(惧怕)及公子同归”的忧伤心情作有力的反衬。第五章写斯螽、莎鸡鸣叫,蟋蟀移入床下,暗示出季节变迁,一年将尽,下文便自然地过渡到奴隶的“塞向户”“入此室处”。第八章写九月天高气爽,十月天宇澄清,暗示农事已毕,从而为下文年终宴饮作好铺垫。其外如“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剥(击)枣,十月获稻”。这些诗句或描写风光,或点明时令,或渲染气氛,“都与本事相映”(吴闿生《诗义会通》卷一)——即都与诗的内容相互映衬,密切相关,成为全诗的有机组成部分。本篇在细节或其他描写方面也十分生动,例如第一章写“田畯(田官)至喜”,田畯是奴隶劳动的监督者,从而显示出奴隶人身的不自由。第二章写“爰求柔桑”,以喂养初生之蚕;写“采蘩祁祁”,是以白蒿之际水洗其未生之蚕(“蘩”,蘩即白蒿,蚕之未出者,煮蘩沃之则易出),从两个方面写出蚕桑劳动的内容。

第三章极写丝绸有黑有黄,又红又鲜的色采,以表达劳动后的喜悦。写“八月萑苇”,是为明年养蚕作准备(萑苇可编为蚕箔)。第四章写打猪后小猪(豵)留给自己,大野猪(豜)交给主人,揭露出社会的不合理。第五章写“塞向墐户”(堵塞朝北窗户,用泥涂抹竹编之门)准备过冬,见出奴隶所住土屋的简陋。第六章详细列叙奴隶主与奴隶食物的不同(奴隶主吃的是“郁”、“薁”、“葵”、“菽”,奴隶吃的是“瓜”、“壶”“苴”“荼”),揭露出社会的不平等。第七章写农闲时白天割茅草(“昼尔于茅”),夜晚搓绳索(“宵尔索绹”),说明他们四时之间无日休息。由于这些内容的描写,从而扩大了诗的规模,丰富了诗的社会内容,使全诗呈现出一种丰富多彩波澜浩瀚的壮观。

通过强烈的对比来表现作品的主题,也是这首诗艺术上的一个特点,例如第一章写奴隶在寒冬季节“无衣无褐”,而第三、四两章写奴隶主穿的则是丝绸制品与狐狸皮袄;第六章写奴隶主吃的是鲜美的果实(“郁”、“薁”)及葵菜(“葵”)与豆类(“菽”),而奴隶吃的却是瓜类、瓠子(“壶”)、麻子(“苴”)和苦菜(“荼”);第五章写奴隶住的是以柴竹编为门户的破陋土屋,而第七章写奴隶主住的则是宫室广厦。通过衣、食、住三方面鲜明的结缘,揭露出奴隶制度残酷剥削的本质特征,真实地反映出西周初期社会的面貌,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与文学价值。

此外,本篇的语言也质朴生动,不但善于叙事、写景,同时也善于抒情。例如“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休荼薪樗,食我农夫”。“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这些诗句饱含着诗人的满腔怨愤和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强烈不满,具有震撼读者心灵的艺术力量。同时以叠章词和联绵词来状物拟声,也十分精彩,如以“迟迟”状春日之长,以“祁祁”状采蘩之多,以“冲冲”状凿冰之声,以“觱发”状大风呼啸,以“栗烈”状气候凛冽,以“肃霜”状天高气爽,经“涤场”状天宇澄清,不但曲尽物理,妙夺天工,加强了诗歌的形象性,而且使声调谐美,充满一种音乐的美感。

《氓》是弃妇的怨诗词。篇中自叙了这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受虐到被弃的过程,感情悲愤,态度决绝,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和损害。

《诗经·氓》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怨恨和责难,是诗经弃妇诗中的代表作。《氓》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巧妙的将事件的过程和弃妇的情感融为一体,在女主人公悔恨地叙述自己恋爱、结婚和婚后被虐、被弃的遭遇中,表现出刚强自爱、果断坚决的性格。

首先,诗中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情景交融,使作品富有表现力。

1、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氓》诗是诗人现实生活典型情绪的再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叙述自己悲惨的遭遇,起了反映、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作用。诗中女主人公所叙述的是自己的切身经历、切身感受,都是真情实感。而这种经历,这种感受,这种情感在阶级社会中不是个别的、偶然的,而是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诗人善于抓住女主人公“我”和氓的矛盾,而氓是男权的缩影,夫权的代表,他们从夫妻关系逐渐变为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男尊女卑、夫权制度的社会现实得以透露、展现。这一点不仅表现在此,在其后的叙述中,兄弟的取笑,讽刺也体现了这一点。本来那悲惨的遭遇就值得同情与帮助,可等待她的却是奚落、嘲讽。而这根由就是以男权为中心的夫权制度。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苦难女性的悲惨遭遇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至此,残酷的封建礼法制度与妇女合法的美好的家庭生活愿望的矛盾突显出来,这也是当时很普遍的现象。总之,氓是一个自私自利、喜新厌旧的卑贱男子,女主人公则是一个热情勤劳、性格刚强的女子。文中采用对比的手法,将二人的态度变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最大程度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再现了社会现实,对男女不平等进行了强烈控诉,具有很高地欣赏价值。

2、对比的表现手法。如氓在婚前是“言笑晏晏,信誓旦旦”,而在婚后则是“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前后不同态度的映衬,描绘出氓虚伪、狡诈的本质。而“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不可说也”这句士与女两种人对待情感的两种不同态度,更将氓的负心、虚伪从个别上升到普遍的意义。短短几个字,既将女主人公的怨恨表露无遗,也揭露了封建社会妇女社会地位的低下,被男人玩弄后最终抛弃的男尊女卑的夫权制度的罪恶之深,思想主题在对比中得以升华。此外,还有不同人物之间思想性格的对比,女主人公的淳朴热情、勤劳善良与与氓的虚伪冷酷、喜新厌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就更能激起读者对氓的愤恨和对女主人公的同情。

3、比兴的艺术手法。诗中用自然现象来描写女主人公情感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由叶子的鲜嫩到枯黄,来比喻感情生活由幸福到痛苦。“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起兴,比喻年轻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是起兴,比喻弃妇面容憔悴与被抛弃的痛苦。而“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对喻,喻下两句“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是反比,比喻氓的负心是无边无际不可捉摸的。这些,对于塑造形象,突出主题,加强诗的思想意义,都起了积极作用。字里行间处处饱含着女主人公的悔恨、哀怨之情。恨之切,因为负之深。氓的负心、虚假也流露其间。男女间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了巨大的创伤,更增添了这首弃妇诗的悲的氛围。

4、顶针修辞的运用。如“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不思其反,反是不思”等,还有蝉联词在句中的,如“抱布贸丝,匪来贸丝”,“以望复关,不见复关”,它们的作用都是加强诗的音乐性,使诗歌富有节奏感,韵律,丰富了诗的艺术特色,加强了思想内容的表达。

5、叹辞、叠字的运用。当诗人抒发猛烈的情感或深沉的思想时,经常用一种呼声或感叹词来表达。如当她追叙婚前恋爱生活的时候,感情比较稳定,没有使用叹辞。而讥笑时,情感嘴强烈,连用两个“于嗟”三个“兮”个“也”,尤其是诉说她被丈夫虐待,被兄弟讥笑时,情感最强烈,连用六个“矣”字,以表达她受虐待,被抛弃的的痛苦、怨恨和面对兄弟的咥笑时所感到的孤独无援与孤独无助。最后一章,女主人公毅然决然地写出“亦已焉哉”!焉哉两个语气词的连用,反衬氓的负心,悲愤之情达到高潮,更好地表现了对氓的愤慨和决绝!此外,诗中用了不少“嗤嗤”、“涟涟”“汤汤”“晏晏”等叠字,不但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也表达了女主人公那“泣涕涟涟”的痴情、善良,更将氓那“嗤嗤”的假老实,“言笑晏晏”的假温情,“信誓旦旦”的假忠诚揭露无遗。

6、借代修辞的运用。诗是形象思维,不是抽象的说教,要用具体的事物,书写抽象的意境。《氓》中用氓住的地方“复关”代表氓,用总角代表幼年,用送行之远,乘彼垝垣望复关表痴情、多情,用“三岁”表多年,用“二三”表反复。这形象的语言,隽永、耐人寻味,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激发读者的想象,增强诗的可读性。

此外,这首诗的另一个亮点,就是塑造了一个成功的弃妇形象。

《氓》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首弃妇诗。诗中女主人公(即弃妇)自叙了从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全过程。感情悲愤,态度决绝。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对爱情、婚姻很痴情的女子,在氓“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的追求下,“送子涉淇”,虽“子无良媒”,但却安慰他“将子无怒”并同意“秋以为期”。女主人公冲破了当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缚,表现了她对爱情的自由追求,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虽然氓迎娶时未带什么聘礼,但她带上自己的嫁妆就踏上了迎娶的车子。这可看出她不嫌贫。她还安贫,婚后和氓共同过苦日子。她辛勤,“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为创建家业,创造幸福而天天早期晚睡,早出晚归操持家务,从无怨言。她坚贞,遭受丈夫虐待后,还是始终不渝地爱他(女也不爽)。她坚强,被弃后,冷静理智,仍能“静言思之”。她更决绝,看清了氓的丑恶行为后,对待痛心的悲剧结局的态度是“反是不思,亦以焉哉!”,坚决和氓决绝。至此,她已从一位纯洁多情的、善良美丽的少妇到吃苦耐劳忍辱无怨的妻子,再到坚强刚毅、果断决绝的弃妇。表现出一个女子勤劳、善良、坚强、果敢和反抗的精神。她的形象,让人喜欢与欣赏,敢爱敢恨、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也值得赞扬。而且在那个妇女地位低下的时代,夫权思想浓厚的社会,她的反抗就更伟大,更具有典型意义。

《氓》诗中运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使文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题深刻。在此期间,又把一个勤劳善良、坚毅果敢和勇于追求自由平等爱情,富有反抗精神的弃妇形象刻画地活灵活现。表达了妇人对去服役的丈夫的思念与祝愿。

《君子于役》这首诗表现了很浓的乡土气息,句子平易简洁,在平淡的字句中流露激情,于思妇 内心独白中表现出来。第一章与第二章每一 行起句是相衬的,并且含义相同或相近,只 有每一章的最后起句有所变化,表述了此诗 的核心:“如之何勿思”和“苟无饥渴”,这 乃是思妇最深之情与最关切的事情,在反诘 和提问之间,加重其情感的分量,也体现了 思妇坚定与茫然的爱恋,让我们仿佛听见思 妇在倾诉:“我清楚知道对你的思念,却无 法确定你过得好不好?”在这首诗里,思念 似从虚变实,成为一种可以把握的实物,服 役的丈夫却从实变虚,是生是死,是归是杳 全是含糊而不明确的。

《君子于役》是一首抒情中的哀歌,写 情,写景,叙物,叙事相结合;并以现实为 主,不写回忆,只写人物现在的苦楚。首 先,作者将他所要叙述的对象全放在一个背 景,即日暮黄昏的乡村景色。之前说诗歌的 两章的含义相同或相近,其实不然,因为这 似一幅会移动的画面,时间在挪动,天色在 转移,群畜在走动。唯有思妇,像一座“望 夫石”般静默地呆望,她的动作是淡化的,感情却是深化的,仿佛只有眼眸顾盼着,思 绪苦索着。这个画面的变化,其实又是一个 不变的规律,因为思妇是“不日不月”地等 待,这样的黄昏,这样的情景,已经变成她 守候的一部分,和她结为一体了。这幅图画 里也没有男主人,但是服役丈夫的形象和状 况却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脑海里盘旋着,这 是因为作者作了成功的心理描写,从思妇的 心理活动,感情色彩,使读者思之于心,深 得其情,进而得其真矣。

《采薇》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颇为讲究句式重叠与比兴手法的运用。赋、比、兴的运用,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是诗经的代表风格。

第四篇:诗经共多少篇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这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诗经共多少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经共多少篇

诗经共多少篇

《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部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此外还有6首只有题目并无内容不在计中。

诗经精选内容

○ 宛丘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

○ 东门之枌

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穀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穀旦于逝,越以鬷迈。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 衡门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

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

○ 东门之池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东门之池,可以沤纻。彼美淑姬,可与晤语。

东门之池,可以沤菅。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 东门之杨

东门之杨,其叶牂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明星晢晢。

○ 墓门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夫也不良,国人知之。知而不已,谁昔然矣。

墓门有梅,有鸮萃止。夫也不良,歌以讯之。讯予不顾,颠倒思予。

○ 防有鹊巢

防有鹊巢,邛有旨苕。谁侜予美?心焉忉忉。

中唐有甓,邛有旨鷊。谁侜予美?心焉惕惕。

第五篇:诗经

诗经·采薇

大意:回想当年我出征时,正值春天,微风吹拂着柔嫩的柳枝。如今归来之日,一是漫天飞雪的冬天。

思想感情:是写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忆昔,回想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情况。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表达手法:原诗共六章,阅读材料节选的是第六章的前四句,都是先写景,再抒情的结构。

景物特点:“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表示军旅生活的漫长,分别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

春夜喜雨

大意:这一场雨好像选好时候,正当春天万物生长之时就随即降临。细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来到,它默默地滋润万物,没有一点声音。雨夜中,田野间的小路黑茫茫,只有江中渔船上灯火独自明亮着。要是早晨看看带有雨水的红花之地,就会看到在锦官城里的花因沾上雨水而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思想感情:赞美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抒发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表现手法:先是诗人盼雨,再听雨,看雨,最后想雨。

景物特点: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绘声绘形,是一首入化传神,别具风韵的咏雨诗,为千古传诵的佳作。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大意: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思想感情:作者笔下这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

表现手法: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景物特点:作者用淳朴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一幅秀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

天净沙·秋

大意:太阳渐渐西沉,远处安静的村庄是多么的孤寂。炊烟淡淡飘起,几只乌鸦栖息在偻佝的老树上,在残霞的映照下,那一身羽毛闪闪发亮。忽然,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顺着它远远望去,山清水秀;再往近处看,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菊花,在风中一齐摇曳着,颜色几尽妖冶。

思想感情:曲中虽无“断肠人在天涯”之类句子,抒情主人公却时隐时现,在烟霞朦胧之中,传达出一种地老天荒式的寂寞和淡淡的哀愁。

表现手法: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

景物特点: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

下载诗经(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经(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经

    《 诗经·蒹葭》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了解《诗经》中爱情诗在内容和艺术表达上的特色。 3、赏析《蒹葭》把握其情感和特色。 教学重点: 了解《诗......

    诗经

    《诗经·王风·丘中有麻》这首诗只有三章,章四句,表面上看起来并不复杂,但是对于诗的内容以及诗中人物的姓名,却仍有争议,迄无定论。《小序》云:“《丘中有麻》,思贤也。庄王不明,贤......

    诗经

    《诗经》 1. 基本信息:《诗经》约成书于春秋时期,到了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韩诗外传》。毛诗......

    诗经

    《诗经》原称《诗》,后被列为________ 经典之一,故称《诗经》。 A 儒家 法家 道家 《诗经》约编于________ 时代,共三百零五篇。 C 夏 周 春秋 《诗经》分《风》、《雅》、《颂......

    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代称为“诗”或“诗三百”,后来孔子加以整理。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尊“诗”为经典,定名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

    《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诗经有诗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雅”分“大雅”、“小“鲁颂”、“商......

    诗经

    我读国学 1、诗经·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

    诗经

    《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篇》或《诗三 百》,到西汉被称为经典,始称《诗经》,有齐鲁毛韩四家,现在是毛诗流传至今。 收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