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二首教案(共五则)

时间:2019-05-13 01:06: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经二首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经二首教案》。

第一篇:诗经二首教案

《诗经》二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相关知识。

2、学习积累文言字词。

3、理解诗歌内容及传达出的情感,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4、学习分析《诗经》常用艺术手法在《静女》及《氓》中的应用。

5、背诵并默写诗歌。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准确、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中人物形象,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3、理解赋、比、兴等艺术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

1、《静女》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分析。

2、《氓》中女主人公不幸爱情遭遇的原因。

3、理解赋、比、兴等艺术手法在《氓》中的运用。

教学课时 3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诗经》相关内容。

2、学习《静女》。

一、新课导入

学习中国古代文学,无论是古代的文人骚客,还是现在的我们,都一定得多多少少学习点《诗经》,可见它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怎样举足轻重的地位。同学们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习过《诗经》中的《关雎》和《蒹葭》,相信大家对《诗经》这部诗歌总集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哪位同学来谈谈对《诗经》的认识呢,记得多少就谈多少,其他同学再进行补充。

(学生回答)要点:

1、《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诗经》是由孔子收集编撰而成。现存诗305首。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西汉才有《诗经》之称。

2、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风格。3.《诗经》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为民歌,“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歌曲,“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就本质上,是乐曲的歌词。

4、《诗经》主要艺术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赋,直接叙事、刻画、抒情;比,即比喻、打比方;兴,也就是起头,先说别的事物,已引起诗人要说的

事物。(关雎)

5、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6、四言为主。在章法上有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同学们已经学习了《关雎》和《蒹葭》,它们共同的主题是什么?(对爱情的追求)爱情诗。《诗经》中有不少爱情诗,特别是在“国风”中,民歌,可见爱情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共同的追求。现在我们来学习《诗经》中的另外一首爱情诗《静女》。

二、诵读诗歌,指正字音,积累文言字词,释词译句,疏通诗意。

1、请一位同学大声朗读,其他同学给予评价,指正字音,归纳通假字。爱:通“薆”,遮掩,隐藏;  见:通“现”,出现;  说:通“悦”,喜爱;  女:通“汝”,你;  归:通“馈”,馈赠,赠送;  匪:通“非”,不是;

其他重点字词:参照课本。(适当板书)

2、指导诵读,注意节奏,每句两个节拍,范读。

3、学生根据注释,翻译课文。(3分钟)

4、请三个同学各译一段。其他同学点评。

5、教师点评并给出参考译文。

文雅的姑娘长得美,约我相会在城楼。暗里躲着不出现,害我想走又不走。文雅的姑娘心地好,送我一枝红管箫。红色管箫有光泽,我对管箫很喜好。郊外采茅送给我,茅草美丽又稀奇。不是茅草长得美,美人送礼最珍贵。约会情景——见面后情景——见面后情景 男子的口吻叙述,约会后写下的日记。(少男少女的真挚爱情,纯洁热情充满活力,三十岁的成年人很难再有这样的情趣,同时提醒女孩子。。)

三、进一步理解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是第一次约会吗?(学生回答)

大部分同学都认为不是,静女调皮故意躲起来,男子抓耳挠腮十分着急,静女准备了礼物,应该是热恋中的青年男女。

个别同学认为静女第一次约会害羞所以躲起来,礼物是见面礼。

(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类的纲常伦理的严格要求,自由恋爱。)

3、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分析诗中的男女主人公的形象。

(以具体诗句为依据,合理发挥想象力)学生回答,教师点评。男子形象:

1、动作神态描写:搔首踟蹰(抓耳挠腮,焦灼不安,憨厚老实痴情)

2、对于静女送的普通小礼物珍爱不已。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中“汝”字,仅仅只是指彤管吗?(“汝”字不仅指的是彤管,更是指代静女,表现出男子对静女的深情)与“有炜”的彤管比起来,荑草显得平凡,是什么让男子觉得荑草“洵美且异”?在这里,彤管与荑草蕴含了什么深刻含义? 

荑草是“美人之贻”,蕴含了静女对男子的爱恋之情。 彤管→有炜→绚丽→外在美

荑草→平凡→定情→内在美

——→至纯至真之爱 静女形象:

1、姝、娈:美丽。

2、俟(热情)、爱而不见(调皮)诗中男子直接对静女做出评价的句子?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美丽的外貌,美好的人品,可谓秀外慧中。重章叠唱的章法)

这个调皮活泼的女孩子真的是文雅的姑娘吗?

(在汉代之前,约束妇女的各种伦理纲常“规矩”还不是太多。“静”字本身也有“好”、“善”的意思。静女即善良的好女子。静女送的礼物尽显温柔娴雅之意味。)

四、总结课文 从《静女》一诗中,我们感受到了上古时期淳朴的民风,及诗中这种美好的情感。诗中的少男少女大胆追求纯洁的爱情,静女活泼可爱,美丽善良,男子憨厚真诚,他们的爱情是至纯至真之爱。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

2、改写《静女》一诗。

诗歌的篇幅有限,言语也总是含蓄蕴藉的,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想象空间。发挥自己的形象力,把诗中没有叙写的情节,蕴含的感情挖掘出来,情感要真诚,尽量写出语言美。

3、预习《氓》,读准字音,根据注释试着翻译全文。

第二、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氓》

一、新课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静女》一课,诗中少男少女甜蜜真挚的爱情非常的美好,但是爱情会一帆风顺一直下去吗?我们从小听到的童话故事都在 “公主和王子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就戛然而止,没下文了,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当然不幸的婚姻只是个例,但是在遥远的周朝就已经出现了。那个时候男女地位极不平等,妇女社会地位低下,遭遇婚姻不幸的女子更是可怜,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诗经》中非常有名的一首弃妇诗《氓》,看看她是如何处理婚姻问题的。

二、朗读全诗,指正读音,归纳通假字,归纳主要情节 “蚩蚩”、“匪”、“无”

3、“于”、“说”、“泮” 恋爱、结婚——婚变——决绝

三、释词译句,整理诗意,按主要情节分析课文 第一二章

氓 古义指群众,百姓,男子;今义指道德败坏之人,流氓 至于 古义 至,动词,到。于,介词,到

今义 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②表示另提一事。涕 古义指眼泪;今义指鼻涕

有个青年笑嘻嘻,抱着布币来买丝,其实他不是来买丝,而是来找我商量婚事。我送你渡过淇水,直到顿丘。不是我拖延婚期,而是你没有好的媒人。请你不要发怒,就把秋定为婚期吧!

我登上那倒塌的墙壁,来远望青年所住的复关。看不见青年的到来,惹得我眼泪涟涟。见到了青年的到来,喜得我有说有笑,你用龟甲和蓍草占卜,结果很吉利。你用车子来接我,我把我的嫁妆搬到你家。

问题一:恋爱中,男女主人公的对对方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

(提示:

1、氓的性格;

2、面对氓的求婚,女主人公的态度是怎样的?答应了没有?

3、在氓未来迎娶女主人公时,她在做什么?)

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怎样?“蚩蚩”,忠厚老实 殷勤求婚

没答应的原因是什么?“子无良媒”但殷勤相送,温柔抚慰,约定婚期(神情),焦虑等待。而这些这些可以看出女子的温柔体贴、情深意重、专一同时也遵循礼教。氓“怒”埋怨女子,表面忠厚老实,处事暴躁。“尔卜尔筮”迷信观念。表里不一。

第三四五章

三岁 古义 指多年,是虚指;今义 三岁的年龄的意思 二三 使(其德)三心二意 靡 双重否定,没有不„„

桑树没有凋落的时候,它的叶子很润泽。唉呀斑鸠啊,不要贪吃桑葚;唉呀姑娘啊,不要对男子迷恋。男子迷恋爱情,还可以解脱;女子迷恋爱情,是不可解脱的。

桑树凋落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坠落。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过着贫苦的生活。淇水的水势很大,浸湿了车上四周的布幔。我对爱情始终如一,男子却怀有二心。男子的行为没有准则,在品德上三心二意。

我多年来做媳妇,所有的家庭劳作一身担负无余。起早睡晚,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你的心愿已经实现了,就对我施以凶暴。兄弟不知我的处境,见我回来都讥笑我。我静下心来想一想,自身感到很悲伤。

问题二:结婚之后,女主人公过着怎样的生活?

(提示:日常生活怎样?氓的态度怎样?最后的结局怎样?)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从“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及“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大年初二才能回娘家,看出女子被休弃。

问题三:女主人公如何反省自己的婚姻?

(提示:

1、她认为是什么导致了不幸的婚姻,基于文本;

2、是谁的过错)“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自认无差错,“女也不爽”对感情忠贞如初,多年早起晚睡,操忙家务,甘心贫苦,尽心尽力,对得起丈夫。过错在氓,变心,家暴,无情无义。

问题四:女主人公告诫女子“无与士耽”,你对她从不幸的婚姻中得到的这个认识有什么自己的看法?(提示:

1、“无与士耽”对不对?男生女生都说说)

不要沉溺在男女情爱之中,至今仍有实际意义,但不是说不能深爱,不要对男子用心专一。而是提醒现在的女子,在座,不要把男人当做是生命的全部,要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工作,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兴趣,女子只有做到经济独立,人格独立,才能有男女平等,不是说要赚身多钱,但要能养活自己,才不会沦为男人的附属品。古代的女子不能出外赚钱,丈夫就是天,是所有的依靠,一旦被抛弃境遇很凄惨,现在有机会独立,就应该努力让自己独立。

问题五:你觉得导致女主人公不幸婚姻还有没有其他原因?(提示:拓宽思维,多角度思考。由个人推及社会制度)

(女子轻信氓,没有理性思考;女子难老色衰;农业社会,农业收入、体力活,妇女没有收入;妇女地位低,完全沦为附属品,像奴隶,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流氓随流氓;社会风气“兄弟不知,咥其笑矣”;最重要是氓,这家伙整天游手好闲,文中也没交代他的工作,估计是拈花惹草去了。诗句“二三其德”很能说明问题。应该让氓承担全部责任。)

第六章

晏晏 欢乐、和悦的样子 旦旦 诚恳的样子

蚩蚩 涟涟 形容词叠词,„„的样子 反是 反,违反 是,指示代词,指代誓言

本想与你百年偕老,如今年老了却使我产生怨恨。淇水也有岸,沼泽总有边。少年时代多么欢乐,有说有笑是那样的开心。当年的誓言是多么的诚恳。不想现在却变了心。违反誓言不念情,那就让这场爱情了结了吧!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暗含什么意思?对氓的忍耐有极限。

“亦已焉哉”表明女主人公对“氓”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决绝的态度,需要很大的勇气。

问题六:综合以上分析,请概括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及其人物意义。温柔体贴 忠于爱情 勤俭耐劳 坚强刚烈

在男权社会中,女子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处于从属地位,十分卑微,没有话语权,在那个时候,不仅仅是诗中的女主人公,还有很多的女子都有同样的遭遇,委曲求全但她们忍气吞声,但是女主人公敢于直面失败的婚姻,与丈夫决绝,走出不幸婚姻的阴影。但是她能再获得幸福吗?不能,年老色衰,社会歧视。

四、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

(一)解释“赋”、“比”、“兴”。“赋”:就是直接叙述事件,描写、抒情。少不了描写,对景物的描写,对人物的描写。“比”:打比方。“兴”:起头,先说别的事物,以引起诗人要说的事物。这别的事物与要说的事物要有内在的相似性和相关性,与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联系。

(《关雎》比兴 水鸟成双成对,男女情深,男子对女子的思慕,对爱情的追求)

(二)分析诗中“赋”、“比”、“兴”手法的应用。

1、明确全诗用赋。

2、分析“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桑”比的是什么?

桑未落,新鲜润泽,既比喻恋爱的甜美,又比女子的年轻美貌。桑之落,枯黄脱落,既比喻爱情的失败,又比女子的年老珠黄。

以桑起兴,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变化,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而且,桑、斑鸠与后六句的感叹的诗意相连,更具整体感。

再者,此中兴兼有比,兴比相融,艺术内涵更丰富。

3、分析“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与“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比兴

4、诗中三处出现“淇”,分析它在诗中的用法及作用。从女主人公的家到氓的家必经的一条河。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和“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是女主人公与“氓”相恋时

和被休弃回娘家时的情景的描述(赋),映衬出女主人公在恋爱时对“氓”的依依不舍及婚变后独自离去的形单影只的凄楚。“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则比喻女主人公对“氓”的忍耐到了极限(比)。同一条河,映衬出同一个人在不同处境中的不同心情。

(三)对比手法

1、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2、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3、男女对爱情的态度的对比

第二篇:诗经二首教案

关 雎

教学目的:

1、理解《关雎》所体现的青年男女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初步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3、能够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在诵读中体会本诗的内涵。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男女青年纯真美好的爱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读着《诗经》体会着风雅颂、赋比兴,你就仿佛被带进了浪漫的殿堂。今天,我们就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三、整体阅读,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1、指名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2、纠正易错字音。

3、自由朗读课文,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4、再读,小组交流,试着猜一猜诗歌的基本意思。译文: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子理想的对象。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复去难成眠。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宠爱。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善良美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5、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关雎》写的是痴情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

爱情与友情、亲情一样,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歌诵的主题。但应该是以相当成熟的年龄和心态为前提的,过早地去涉及它,那对自己和别人都是一种无情地伤害,就好比揠苗助长。而现在呢,我们聪明的做法或许就是来欣赏前人为我们留下的经验之谈,欣赏它的美好。当然了,并非每个人都把爱情描写得如此之好的,这需要相当的技巧。所谓技巧,就是写作特色。

6、介绍赋、比、兴的手法: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大表现手法。赋:直接地陈述铺叙。比:以此喻彼地打比方,使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兴:就是由此及彼,由物及情,触景生情。

7、初步感受本诗的形式特点。

(1)题目取自于句首。(2)基本句式是四言。

(3)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4)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5)这首诗中有大量的兴句,正是运用了兴的手法,将人物内心的感情较好地揭示出来了。

三、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1、学生归纳出四言诗的诵读节奏基本诗的感情色彩,教师补充。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首章是全诗的序,为下文描写君子追求淑女作铺垫,朗读时相对平静;第二章写出君子时刻都在思念姑娘,因此语句中流露出一种向往的味道;而第三章写了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读出男子痛苦相思的情状;第四章和第五章意思相近,都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刻画出君子得到淑女的快乐与幸福之情,其中有一种兴奋和轻快的语调。

2、自己练习背诵,指名背诵。

四、美文品读

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最美?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五、扩展性训练:小作文,根据歌词与诗句,想像作文《在水一方》。蒹 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蒹葭》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把握《蒹葭》中的重章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初读诗歌、感受诗的音乐美。

每章前四句都是描写了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在朗读时要注意其中的感情变化,读出其中之味。

(在朗读时,要注意到诗中“叠词”的运用)

三、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1、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

2、描绘画面,让感受画面之美。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四、分析比兴手法的运用:

明确:比兴-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五、说说这幅画中写出了哪些人物?哪些景物?哪些情节?

1、自由讨论“蒹葭”“芦苇”“道路”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2、为了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就要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来表达诗人追求伊人时的不同心情。

第一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憧憬_____的情感。第二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焦急_____ 的情感。第三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失望_____的情感。

3、《蒹葭》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著的爱情追求的? 明确:⑴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仍然执著专一。

⑵注意景与情的结合。全诗情调凄婉动人,已经朦胧深邃。苍苍的芦花,露结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见之无踪的伊人„„这一切都与诗人的彷徨失望和执著追求融为一体。六、三读课文,感受结构美(重章叠句的作用):

明确:《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的章反复,只是在押韵处换几个字表示层层递进。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目的是在反复中深化意境。

七、课堂小结:

《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

八、作业:比较阅读:请指出《关雎》和《蒹葭》两首情歌的不同点。附:板书设计 蒹葭

蒹葭变化:苍苍-凄凄-采采 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变化:为霜-未浠-未已 时间推移,心情焦急和惆怅 地点变化:长-跻-右-央-坻 困难重重,想见心情急切

第三篇:诗经二首教案

诗经二首

静女

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 《诗经》的文学常识;掌握重点的文言词

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 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教学重点: 体会《静女》蕴含的感情,把握人物形象

一、课文导入: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我们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而刚刚所举的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子皆出自《诗经》,那么我们今天再来看一首这样的爱情篇章。(老师关键字词板书)————《静女》

首先,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关于《诗经》的一些文学常识(同学回答):

①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诗305篇。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诗歌体式以四言为主。

②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是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③ 语法:多数隔句用韵,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④ “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现代:“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

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昨天布置大家回去预习课文了,大家先来说一下《静女》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静女》选自《诗经·邶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它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写了与恋人约会的情景,表达了“我”见到恋人前后的不同心情。二 课文详解

⑴ 我们先来看课文。大家昨天在家里翻译的时候有哪些地方翻译不出来的?

解答翻译不出来的句子。然后请一位同学上来对整篇文章进行翻译。

参考翻译:

文雅的姑娘长得美,约我相会在城楼。暗里躲着不出现,害我想走又不走。

文雅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支红管箫。红色管箫有光泽,我对箫管很喜爱。

郊外采茅送给我,茅草美丽又稀奇。不是茅草长得美,美人送礼最珍贵。

课文的顺序是:第一章讲两人见面前的情景。第二、三章讲两人见面后的情景。

主要描写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前两句点明了约会的地点与人物。与我约会的是一位文雅而美丽的姑娘,这从“静”、“姝”二字可以看出。约会的地点是“城隅”:城墙上的角楼。爱而不现,急的“我”抓耳搔首,徘徊不前。“搔首踟蹰”四字,把“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十分逼真地表现出来,表达了我对静女的爱慕和思念之深。

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静女”与我见面后,文雅而美好的姑娘送给我一枝红色的管箫,红色的管箫鲜明有光泽,令我非常喜爱,陶醉其中。“说怿女美”一语双关,表面上是在赞美管箫的美丽,但实质上是在赞叹“静女”之美。

⑵ 静女和她的男朋友是第一次见面吗? 不是。首先,女孩故意隐藏起来,男孩在那里等得很着急,却没有离开。说明他们已经认识很久了。其次,女孩在放牧的时候记得送东西给男孩,这次见面又送他彤管,更说明他们之间的感情已经很深了。

⑶ 男女青年的形象是怎么样的呢?通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男:憨厚、痴情。“骚首踟蹰”(憨厚、真诚以及见面前的焦灼、忧虑)、“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痴情)。女:美丽、调皮、可爱。“静女其姝““静女其娈”、“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⑷ 在表现男青年的形象的时候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双关。对比:“骚首踟蹰”、“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双关:“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⑸ 在表现女青年的形象的时候又是采用了什么手法?

重章叠句。“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三 总结

这首诗格调轻松优美,把民间一对恋人约会时的情景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四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采 薇

教学目标:

1.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2.了解《诗经》的重章叠句的形式及其作用。3.进一步了解《诗经》“无邪”地“言志”的特点。4.了解《采薇》篇对后世边塞诗的影响。教学重点:

1.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2.了解《诗经》的重章叠句的形式及其作用。教学难点:

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爱情”是《诗经》歌咏的一大主题,另一大主题是“战争”,在以“战争”为主题的诗歌里,有从妻子的角度写自己对久役不归的丈夫的思念,有征夫咏叹没有尽头的战争和对家人的思念。《小雅·采薇》就是这类诗中最优秀的作品。二.研读诗歌:

1.就着课下注释,弄懂诗歌的意思,并将诗歌按照上节课所教的节奏朗读一遍。

2.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的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解读1~3章: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翻译:

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芽已钻破土。说回家呀说回家,又到了一年将近的时候了。没有了家也没有了室,只因玁狁来侵犯。不能安坐与定居,只因玁狁常为患。

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的茎叶多柔嫩。说回家呀说回家,心中的忧思多深沉。忧心如火猛烈烧,又饥又渴实难忍。驻守的营地不固定,没人回乡通音讯。

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茎叶变粗硬。说回家呀说回家,今年阳月又已临。王室公事无休止,不能片刻享安静。忧思在心真痛苦,我今远行难归省。

评说:这三章说了两层意思,一是归途中追忆思归之情,二是叙述难归的原因。

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复沓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诗以采薇起兴,采集薇菜果腹,表明戍边生活的艰苦,且“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循序渐进,除了刻画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还同“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眼见着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总是“曰归曰归”却总不能归,使我对能不能再见到家人由 “忧心烈烈”到“忧心孔疚”。

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后四句做了层层的说明:远离家园,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因为战事频频,以致音讯难递;无暇休整,因为王差无穷。究其根本原因,即“玁狁之故”。

恋家思亲的个人情结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相互交织着,它们虽然互相矛盾却同样真实。在诗的开始用重章复沓的形式反复咏叹,形成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朗诵这三章。感受《诗经》重章复沓的章法所带来的音乐美。《诗经》的这种结构来自于民歌,劳动者的歌声此起彼伏,自然而然形成叠章,它能一层一层增强情感的抒发,受到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使诗歌充满音乐的节奏美。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士卒们在采食薇菜时,思念家乡的叹息声此起彼伏。就像后代的诗人所写的那样:“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夫望乡。” 3.解读4~5章: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翻译:那是什么花盛开?棠棣烂漫一丛丛。那是谁乘坐的高头大马?那是将帅所专用。驾御的兵车已起行,四马壮硕气势雄。不敢安居战事频,一月三次捷报送。

驾起四马驱车行,四马强壮神采奕奕。将帅乘车作指挥,士卒靠车作掩护。四马步子多整齐,弓饰以象牙,鱼服箭袋。怎能不每天警戒?玁狁侵扰势紧急。

评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因而我远离家乡,共赴国难。可是久久不能归家且乡音渺渺,这使我内心备受煎熬。而这一切都由于玁狁的入侵,就让我们奋力赶走他们,好早日回到那日思夜想的家乡。因而接下来的这两章就很自然地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语气中充满了自豪之感。

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感。让他们自豪地是什么呢?自然是威武的军容“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象弭鱼服”、高昂的士气、训练有素的作战“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和频传的捷报“一月三捷”。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

朗诵这两章,读出激昂、自豪之情。4.解读第6章。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翻译: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如今返乡解甲归,雪花飘飘飞满野。道路长远慢慢行,又渴又饥愁肠结。我的心中真悲伤,谁知我有多凄切。

评说: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了更深的悲哀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既是写景更是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却看不到生活的价值。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命的流逝与生活的虚耗。后人读此四句仍不禁黯然伤怀,也只因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之感。“行道迟迟”,归路漫漫,“载饥载渴”,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而且,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知,当此之际,又产生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忧惧心理。这种种的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

朗诵这一章,感受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叠字“依依”、“霏霏”、“迟迟”,它们不论在写景抒情还是拟声状物上都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感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带来的深切的生命流逝的凄凉与感伤。

三、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注意节奏,体会情感。

读罢此诗,我们仿佛看见主人公慢慢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只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四、作业:

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翻译并背诵,说说这四句诗能让你想起什么,想到什么。

第四篇:诗经二首教案

诗经二首教案

上传: 庄琴英

更新时间:2012-5-8 8:54:06

静女

一、课文导入: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我们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子衿》)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 以及“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那是指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愁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

而刚刚所举的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子皆出自《诗经》,那么我们今天再来看一首这样的爱情篇章。(老师关键字词板书)————《静女》

首先,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关于《诗经》的一些文学常识(同学回答):

①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诗305篇。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诗歌体式以四言为主。

②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是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③ 语法:多数隔句用韵,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④ “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为《诗经》的“六义”。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现代:“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

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昨天布置大家回去预习课文了,大家先来说一下《静女》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静女》选自《诗经·邶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它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写了与恋人约会的情景,表达了“我”见到恋人前后的不同心情。二 课文详解

⑴ 我们先来看课文。大家昨天在家里翻译的时候有哪些地方翻译不出来的? 解答翻译不出来的句子。然后请一位同学上来对整篇文章进行翻译。参考翻译:

文雅的姑娘长得美,约我相会在城楼。暗里躲着不出现,害我想走又不走。文雅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支红管箫。红色管箫有光泽,我对箫管很喜爱。郊外采茅送给我,茅草美丽又稀奇。不是茅草长得美,美人送礼最珍贵。课文的顺序是:第一章讲两人见面前的情景。第二、三章讲两人见面后的情景。

 主要描写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前两句点明了约会的地点与人物。与我约会的是一位文雅而美丽的姑娘,这从“静”、“姝”二字可以看出。约会的地点是“城隅”:城墙上的角楼。爱而不现,急的“我”抓耳搔首,徘徊不前。“搔首踟蹰”四字,把“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十分逼真地表现出来,表达了我对静女的爱慕和思念之深。 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静女”与我见面后,文雅而美好的姑娘送给我一枝红色的管箫,红色的管箫鲜明有光泽,令我非常喜爱,陶醉其中。“说怿女美”一语双关,表面上是在赞美管箫的美丽,但实质上是在赞叹“静女”之美。

⑵ 静女和她的男朋友是第一次见面吗?

不是。首先,女孩故意隐藏起来,男孩在那里等得很着急,却没有离开。说明他们已经认识很久了。其次,女孩在放牧的时候记得送东西给男孩,这次见面又送他彤管,更说明他们之间的感情已经很深了。

⑶ 男女青年的形象是怎么样的呢?通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男:憨厚、痴情。“骚首踟蹰”(憨厚、真诚以及见面前的焦灼、忧虑)、“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痴情)。

女:美丽、调皮、可爱。“静女其姝““静女其娈”、“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⑷ 在表现男青年的形象的时候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双关。

对比:“骚首踟蹰”、“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双关:“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⑸ 在表现女青年的形象的时候又是采用了什么手法?

重章叠句。“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三 总结

这首诗格调轻松优美,把民间一对恋人约会时的情景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四 作业 1 背诵课文。2 预习《黍离》。

《黍离》教案

[日期:2009-09-21]

来源:吴江中学 作者:陆菲/强化院

[字体:大 中 小]

《黍离》教案

2009.9.9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中的字、词、句(发音和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主人公的“黍离之悲” 3.体会叠词、押韵、重章叠唱、比兴等艺术手法的妙处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诗歌中的字、词、句(发音和意义)

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主人公的“黍离之悲”

重点 3.体会叠词、押韵、重章叠唱、比兴等艺术手法的妙处

难点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诵读法、提问法

四、教学课时

一节早自修(25分钟)

五、教学过程

1.请同学们把默写本拿出来,默写《氓》4-6节。2.开门见山式的导入。

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诗歌读本》翻到第5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诗经》中的佳作——《黍离》。首先,请同学们自己先把这首诗歌读一遍,读的时候注意字词的发音。3.在刚才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些字词的读音还不太确定?下面我们大家先一起来解决诗歌中一些难读的字词。来看黑板,我请位同学起来读一遍。黍shǔ

行迈靡靡mǐ mǐ

穗 sǖì

噎yē(生读完后)我再来补充一下。黍、稷

我们看注释2,黍,俗称糜子,北方又称穄子,黏性的粟类,即黄米。稷,俗称高粱。一说为粟,即小米。两种说法都可以。

我们通常说的五谷杂粮中五谷通常指稻/麻、黍、稷、麦、茮(豆类),古代又以稷为百谷之长,因此帝王奉祀为谷神。我们经常会在宫廷题材类的电视剧中听到“社稷”一词吧!其实,“社稷”一词中“社”是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重视土地和谷物,也是理所当然的。

接下来,看靡,靡是一个多音字,有两种读音。mí ①浪费

~费/ 奢~ mǐ

① 无,没有 ~室劳矣 /~有朝矣(《氓》中刚学过)

②顺风倒下

风~一时/ 披~ ③美好 ~丽/~~之音 4.齐读诗文,把握大意。

下面我们齐声朗读整首诗歌,注意刚刚特意强调的字词的发音。

结合书上的注释,大家试着把诗歌翻译一下,了解它大致讲了什么内容,然后请同学起来回答。

5.结合背景知识,体会抒发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背景介绍:

《诗经·王风》,“王”指王都,周平王迁都洛邑后,王室衰微,天子位同列国诸侯,其地产生的诗歌便称为“王风”。原本高高在上的周王室沦落到与诸侯平起平坐的地位,王室日趋衰微,因此,“王风”中多乱离之作!

在这段话中,我们要抓住两个关键词:王室衰微和乱离之作。

据说,这首《黍离》是周人东迁后一位大夫重游故都,见昔日繁华的宗庙宫室已夷为平地,满目变种黍稷,不禁伤心落泪,吟唱成篇。

朱熹《诗经集传》卷二也曾这样记录过:“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故赋其所见之离离,与黍之苗,以兴行之靡靡,心之摇摇。”

了解了诗歌的背景后,我们再来分析主人公的情感就容易一点了。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首诗歌到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忧伤苦闷、悲悼故国

从诗中的哪些字词可以看出来?关键字:摇摇 如醉 如噎 心忧

诗歌中,把主人公这种忧伤苦闷、悲悼故国的情感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后来,“黍离”便成了亡国之思的代名词,常常把亡国之痛、兴亡之感,称作“黍离之悲”。后代也出现了很多类似的诗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姜夔的《扬州慢》。

除了“黍离之悲”的典故外,成语“黍离麦秀”也是出自于此。6.学生再次齐声朗读诗歌,这一次要试着读出诗人的忧伤苦闷、悲悼故国的情感,可以读得稍微慢一些。

刚才在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是不是也再一次感受到了这首诗歌很有节奏感,颇具音乐之美。那是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来造成这种效果的呢?

叠字

使得语音上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

代表作:李清照《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开头便连用7个叠字,自古以来被传为佳作。)

押韵

亦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使声调和谐,容易记忆。同学们是不是也发现了全诗三章,只有个别字词发生了变化,如“苗”、“穗”、“实”、“摇摇”、“如醉”、“如噎”。

这是更典型的一种重章叠唱的手法,对仗得更工整,比《静女》更典型,更严格。

叠字、押韵、重章叠唱三种手法都对于音乐美起到了重要作用。

让我们再把目光回到诗歌的内容上。可以看到每一章中,只有章首两句咏物,后六句都写情的,那么为什么作者不直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之情呢?“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这样的咏物又有何作用呢?

其实呢,这是一种比兴的手法。就像《氓》中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一样,这里也用黍稷的生长来比喻诸侯的强盛,王室的衰微。

我们对《黍离》的分析就暂时告一段落了。

六、作业布置:

1.背诵《黍离》准备周四早上的默写

2.预习《行行重行行》

七、板书设计

黍离

《诗经·王风》

闵周室之颠

覆,彷徨不忍去,故赋其所见之离离,与黍之苗,以兴行之靡靡,心之摇摇。

行迈靡靡

——朱熹《诗经集传》卷二 穗

忧伤苦闷、悲悼故国——黍离之悲

艺术手法:叠字 押韵 重章叠唱 比兴

(音乐美)

第五篇:诗经二首

《诗经》《卫风∙氓》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

2.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词义与用法。3.把握女主感情的变化,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忠贞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情操。5.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落实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教学难点: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女主的感情变化过程。教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启发法、多媒体展示法。

一、《诗经》相关常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诗经六义:风、雅、颂(体裁),赋、比、兴(艺术手法)。四言诗,朗读节奏:二二拍。

二、歌曲导入

1、课前播放歌曲《野百合也有春天》。大家喜欢这首歌吗?为什么?这首歌讲述的是一对情侣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特别是那句“爱你/想你/ 怨你/念你/深情永不变,难道你不曾回头想想昨日的誓言”,缠绵凄恻,令人动容。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将要把我们带入古代一个缠绵凄恻、充满怨情的故事里去。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一下她和他之间究竟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由于年代久远,要进入这个故事的话,需要我们先用现代汉语将这个用上古文言记录的故事破译出来。下面,进入破译关。听朗读录音,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与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听朗读时用心体会女主情感的变化。

3、播放录音后用多媒体显示重点字词的音、义。

氓之蚩蚩、夙兴夜寐、垝垣、自我徂尔、汤汤、渐车帷裳、靡、口至、隰则有泮、于嗟鸠兮、犹可说也、载笑载言、体无咎言、匪我愆期、尔卜尔筮、以我贿迁、三岁食贫、将子无怒、无食桑葚。

重点:学生找多音字,教补充:将、裳、渐、载 通假字:匪、无、于、说

实词:氓、夙、寐、靡、体、咎、愆、筮、贿、食贫、嗤

4、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情感变化。

5、这是一首叙事诗,大家注意找出叙事线索。叙事线索是什么?

6、明确:女子的感情变化。具体来说就是女子的怨情变化。

7、下面我们进入故事来看,怨情变化的过程。

三、赏析课文

1.男生齐读第一、二段,女生讲述其大意。

2.这时女子的怨情还没有出现,她追忆当年恋爱的甜蜜,幸福感洋溢于字里行间。

3.这时女子的性格:热情、温柔、痴情。

4.男子的性格:看似忠厚老实:抱布贸丝--醉翁之意不在酒。5.女子是否答应?为什么?

6.明确:没有,因为在古代,男女婚姻,必须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才能算正当的被认可的婚姻。但是,女子与氓约定“秋以为期”,并且“将子无怒”,充分体现了女子的温柔。

7.第二章,女子开始了又喜又忧的相思。“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望穿秋水,泪雨阑珊笑靥如花--瞬息间的喜怒哀乐,只为意中人的来去变化不定。短短十六字,十分形象地写出了恋爱期间女子相思成灾的种种心理。(简要介绍卜、筮,当时的婚俗,是一种迷信的做法。)

8.生再齐读,注意读出第一章回忆时的渺远、缠绵之感,似低低絮语。第二章热恋要读出热情之感。

9.女生齐读三四章。男生讲述大意。

10.通过“比兴”手法,从“桑之未落”、“桑之落矣”转入议论,转入“婚变”怨情开始出现。“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暗示女子容颜润泽美丽,她和男子的爱情也十分滋润。“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暗示女子容颜憔悴衰老,她和男子的爱情也逐渐进入枯竭。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兴,劝诫女孩子不要和男子沉溺爱情。因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句话如何理解?请大家讨论,再请一位男生来回答。

11.男生回答后,再请女生回答。(希望男女生不同的理解能激起大家深入全面的思考。)

12.教总结: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往往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女子情感专一,而男子可以三妻四妾、朝三暮四。这是女子在婚后不幸的境遇中,痛感男女在爱情生活上的不平等,向广大的姐妹发出的呼喊,告诫她们千万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每当读到这几句话,我都会心惊不已。这是受过怎样的创伤剧痛才会发出如此令人深省的感叹啊?)

13.怨情产生后,女主怨的是什么呢?请大家一起从课文中找出答案。14.“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她勤劳善良,不畏贫苦,与氓结婚后,真诚地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可是,“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她一片痴情,品行也没有什么不对,而男子却变心了、薄情了。“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子朝三暮四,放纵无度。女主的感情是愤怒、怨恨。

15.那么女子的性格,通过这两章她的自述,可总结为:痴情(三岁食贫),勤劳、忠贞。男子的性格,对比可知:薄情、贪婪(不知珍惜)。女生再齐读,读出回忆深入、深重痛惜、强烈愤慨之感。

16.生齐读五六章,读出第五章的历历数来的切责之声,第六章的如泣如诉的哀叹,齐读幻灯片上的翻译。这两章画面感很强,请大家想象一下,在脑海里构筑一下这两幅画面。一幅女子“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画面,一幅“反是不思,亦矣焉哉。”的图。然后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

17.教总结:第一幅--是夜,她坐在床上,眼泪婆娑,嘴角抽动着,只因忍着不让泪掉落。修长而干瘦的双手不停地摆弄着衣角。心里想着:初为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这是怎样的辗转辛劳?为只为曾经对幸福的憧憬,为了维护自己划定的这个地牢--爱情的地牢。可是多年的辛劳,换来的却是„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没有人能理解自己的伤,自己的痛。„兄弟不知,口至其笑矣。‟亲如兄弟者,不责怪男子的薄情寡幸,却只讥笑自己。这世道是多么不公平啊!

18.第二幅--一个憔悴女子伫立在淇水河畔,江风吹动她的裙角翻飞,发丝有几许散乱。此刻无数往事涌上心头:这里曾经是自己翘首盼望男子来接自己的地方,也是小时无忧无虑地玩耍,男子发下旦旦誓言的地方,而这誓言如今,亦如那滔滔江水和猎猎江风一般逝去了。只有自己还傻傻地记着。算了吧,既然他如此不懂珍惜,我这样付出又有什么值得呢?忘了那些誓言吧!唉!(一身长叹,转身翩然而去)

19.此时女子的性格发生了什么变化?又可间接地看出男子的性格较之婚前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大家讨论后回答。

20.明确:女子--清醒、坚强、刚烈,男子--暴虐、卑鄙、无情无义。

四、至此,我们已经完整地解读完了这个故事,那现在我们来回顾下这个故事的线索,女子的情感变化,在诗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提示,注意课文所用到的表现手法:赋、比、兴,表现方式:记叙、议论、抒情的作用。)

五、生讨论回答后教总结:

一、灵活多样地运用了比兴手法。

二、成功地运用了边叙事边抒情的手法,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充分表现了女子又怨又恨、想要完全忘却,又无法彻底摆脱的矛盾心理。

三、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

六、小结:

《氓》叙述了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无数次重演的生活事件,通过女子自述中欢喜--悲伤--哀怨的感情变化,塑造了一个温柔、痴情、善良然而却深受不忠爱情的伤痛,之后变得清醒、坚强的女性形象。今天我们读着两千多年前的诗章,却决不因为时代的遥远、题材的常见而厌倦。这正是因为它并没有刻意去雕琢,只是循着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发展,自然而然生成诗歌跌宕回旋的布局。其实,文学的真谛正在于此--描述最本真的生活,表达最朴素的感情。由此我们也可以获得启迪,在我们写作中,也应该抛去那些浮华的外表,用我们手中的笔,去展现真实的生活,表达内心最真挚的感情。

七、作业:

1、课后背诵并默写全诗。

2、将本诗改写成现代诗歌或小小说。

3、推荐阅读《诗经》《人生若只如初见--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愁》,注意比较《诗经》以后的诗歌对其有何继承和发展。

《采薇》教学设计

教学大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具体的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并参考工具书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逐句理解课文中相关词语在文中的语境意义,品味古典诗歌的语言美。

4、背诵并默写课文,归纳《诗经》的艺术特点,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教学方法:文本研习法

注意问题:教师深钻教材,精心备课,努力提高课堂的点拨引导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前提详解

1、作者作品简介

一、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尤其是重点字词,句式,文章大体翻译。

三、课文检查重点(串讲课文时,需重点强调的知识点)(一)重点词句 1.通假字

(1)岁亦莫止()(2)彼尔维何()(3)维常之华()(4)彼路斯何()(5)象弭鱼服()(6)(xian)狁孔棘()2.词类活用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雨,动词,雨雪犹“落雪”。)3.古今异义

(1)不遑启居(启,古意是跪,今意指开启;居,古意指安坐,今意指居住。)(2)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文中指主帅,今指有品德的人;小人,文中指士卒,今指品行差的人。)4.一词多义

(1)作:①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如:薇亦作止。②开始。如:天下之难比作于易。③创作,撰写: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又引申为著述,制造。如: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④劳动,劳作。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⑤为,成为,引申为充当,充作。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2)曰:①动词词头,无实意。如曰归曰归。②叫做,称作。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③说。如: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止:①语尾助词。如:岁亦莫止。②脚,足。如:当斩左止者,笞五百。③停止,停留,又引申为使动用法。如:止子路宿。④制止,阻止。如:残贼公行,莫或止之。⑤容止,礼貌。如:人而无止,不死何候。⑥副词,仅,止。如: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4)载:①记录,记载。如:史载田横事。②年。如:自去舟职,五载复还。③装载。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引申为承担,承受。如:载舟载舟,所宜深思。④乘坐,乘车。如:直上载公子车。⑤祝词,起加强语气作用,多用于动词或形容词词头,可译为“且”“又”。如:如:“载欣载奔”。⑥副词,开始。如:春日载阳,有名仓庚。

(5)靡:①浪费。如: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②无,没有。如: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引申为不。如:天高地迥,号呼靡穷。③倒下,后退。如:左右皆靡。

(6)烈:①火势猛。如:夫火烈,民望而畏之。引申为放火烧,如:益烈山泽而焚之。又引申为猛烈。如:穷冬烈风。②光明,显赫。如:君有烈名。③事业,功业。如:奋六世之余烈。④厉害,严重。如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7)阳:①山的南面,水的北面。②阳光,太阳。如:斜阳草树,寻常巷陌。③温暖。如:春日载阳。④表面上,假装。如: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

(8)孔:①小洞,窟窿,又引申为渠道。如: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②很,甚。如:孔武有力。③大。如:孔道之夷,何不遵乎。

(9)华:①同“花”。如:桃之夭夭,烁烁其华。②开花。如:始雨水,桃李华。③美丽有光彩。如:华服丽人。④繁华。如:其街市之繁华。⑤精华。如:物华天宝。⑥敬辞。如:华诞,华居。(10)思:①思考。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思念,挂念。如:已行,弗不思也。③心情,情思。如:慨当以慷,忧思难忘。④祝词,无义。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1)戒:①防备,警戒。如:既和既戒,既备万事。②告诫,警告。如:观往事以自戒。③戒除。如:少只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12)雨:①众多。如:齐子归止,其从如雨。②离散:如:一别如雨。③动词,下雨或雨一样的落下来。如:是岁之春,雨麦岐山之阳。④灌溉。如:水能自雨田。⑤润泽。如: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

(二)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描写久戍边防的士兵生活及其归途中感悟伤时的诗。

全诗采用倒叙的写法,既通过戍卒的回忆和追述,来刻画戍卒急欲回家和继续在外抗敌的矛盾心。一边是温暖的家,一边是受外族入侵的国家,家难以舍弃,国也要保卫,战士的心理就是这么矛盾。家当然要,但国也要,两者都要,这样全部的辛苦和苦痛就落在了战士心上。《采薇》就把战士们的这种辛苦和苦痛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诗中也流露出了对统治者愤怒不平的情绪和士卒不可言喻的伤感。最后一章,把一个戍卒久役归来的悲喜交集的“今”“昔”之感,和盘托出,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具有动人心魄的魅力。

(三)课文分析 句段详解

第一章写战士们为了保卫国家讨伐yan狁,而离家远戍在外,前两句用了“兴”的手法,后四句交待了自己的抛家舍业,不得休息的原因。

第二章写守边战士居无定所,与家人音问隔绝,以及种种饥渴劳苦之状。写出了戍边士卒生活的艰辛和对家的眷恋。

第三章写戍卒士兵度过了漫长的一年又一年。第五六句,写周王朝兵役繁重,服役没有尽头,最后两句,表达了戍卒对统治者不体恤士卒的不满。

第四章追述戍守时紧张劳苦的生活。前两句以常棣花为兴,后两句转到对战车的描写,最后两句写战事频繁,反映了戍守者的劳苦和艰险。

第五章,主要写军容之盛,器械之精,前两句写战马之肥壮,后两句写战车之作用。五六两句写战士们严阵以待,严防敌人。

第六章,写士卒们归途抚今追昔,因痛定思痛更加悲伤。前两句写回忆之景,后两句写眼前之景,五六两句写回家路上行军的艰难,最后两句写自己内心的悲伤。附板书

第一章:写离家远戍在外的原因¬¬——总写:回忆倒叙 第二、三章:写戍卒守无定所及种种饥渴劳苦之状 详写戍卒 第四、五章:写戍卒紧张劳苦的生活 种种情形 追叙

第六章:写士卒归途抚今追昔————今昔对比,借景抒情,回到现实

(五)写作特点(结合学生在初中学过的 《关雎》,《蒹葭》来介绍)

1.综合运用多种叙述方法,第一章采用倒叙的写法,刻画了戍卒急欲回家和继续在外抗敌的矛盾心态,接下去追叙了种种饥渴劳累,紧张辛酸的生活情态。最后回到现实,结束回忆,全诗虽用多种叙述方法,但条理清晰。

2.采用了“兴”的抒情方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的兴句,的确与诗的主题没有意义上的联系。但兴句为全文定下了一种情调,烘托出了一种气氛,让诗好像涂上一种“清幽”的色彩。特别是通过“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的变化,让情调一步步发生变化,暗示出战士的命运也一点点发生变化,最后终于可以回家了。3.巧用叠字叠句,或抒忧愤感情,或描摹事物状态,或绘自然景物的特征,都非常准确优美,富有形象性和表现力,声调和谐,增添了语言的艺术魅力。

三、背诵课文

下载诗经二首教案(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经二首教案(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经二首

    《诗经》二首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把握《诗经》的艺术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 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教学重点 1. 在熟读成......

    诗经二首(精选)

    二十一《诗经》二首 课文导读 《静女》是一首爱情诗歌。在诗人心里,自己喜爱的女子既温柔娴静又美丽无比。他早早地赶到了约会地点,却看不到心上人的倩影。等待中的诗人急得抓......

    《诗经》二首名师教案

    《诗经》两首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掌握四言诗的诵......

    《诗经二首》教案(精选五篇)

    《〈诗经〉二首》教案4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掌握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掌握实词意义、虚词用法和文言句式。 3、体会人物思想感情,领会诗的内容,学习诗的表达技巧......

    诗经二首教案(公开课)

    课题:《诗经二首》 授课人:授课班级:九(13)班授课时间:2014.3.13第五节课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有关知识。 2、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3、理解《关雎》《蒹葭》思想内容。 4、背......

    诗经二首《氓》教案

    诗经二首---《氓》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理解《氓》的含义及掌握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3、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

    诗经二首优秀教案

    14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其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诗经二首《采薇》教案

    诗经二首-----《采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4、理解诗中人物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