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经二首》之《采薇》教案
《采薇》教案
高一语文组
薛为民
2011.11.15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注意本文中的难读的字和不容易写的字),疏通文意,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
2.简析重章叠唱及借景抒情(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3.理解本文所表达的家园之思以及对战争的厌倦之情。[学习重点] 1.反复朗读课文(注意本文中的难读的字和不容易写的字),疏通文意,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2.简析重章叠唱及借景抒情(乐景衬哀情)的手法。3.理解本文所表达的家园之思以及对战争的厌倦之情。[学习难点] 1.分析重章叠唱的手法。2.了解乐景写哀情手法的运用。[教学时间] 一课时 [授课班级] 高一(6)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古代写战争的诗词导入。
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历史的年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一直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于是,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现在,就让我们回到我们诗歌源头《诗经》,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苦涩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复杂的人生百味。
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1.读准下面加点字字音。岁亦莫.(mù)止
靡.(mǐ)室靡家
玁狁..(xiǎn yǔn)之故
不遑.(huáng)启居
载.(zài)饥载渴
我戍.(shù)未定
靡使归聘.(pìn)
王事靡盬.(gǔ)
忧心孔疚.(jiù)
维常之华.(huā)
戎.(róng)车既驾
四牡騤騤..(kuí)
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鱼服 玁狁孔棘.(jí)
雨.
(yù)雪霏霏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词义。靡.室靡.家(无)
不遑.启居(空闲)
载.饥载.渴(又)
靡使归聘.(问候)
岁亦阳.止(农历十月)
忧心孔.
疚(很,非常)
戎车既.驾(已经)
岁.亦莫止(同“暮”,年底)
三、理清文章的结构: 1.整体把握:
提问学生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理清文章结构:
先让学生概括本首诗六个小节的内容,然后根据内容再来进行层次划分。学生概括后,教师适当的引导。
薇:作—柔—刚叙写思归之情戍守生活漫长1、2、3章岁:初—暮—阳我戍未定叙述难归原因王事靡盬玁狁之故4、5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自豪感,同仇敌忾今昔对比6章写现实的部分现实的困境薛为民制作
四、探究:从艺术上讲这首诗有何特点? 分析方法:
分析本首诗的特点,引导学生从本诗的结构和形式来把握。第一部分:从形式上: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可以看出,它具有重章叠唱(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或重章反复),同时引导学生从初中学过的《关睢》中的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和《蒹葭》中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第2页
共4页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来理解和掌握重章叠唱的手法。
2.思路较清晰。
不足:1.把学生估计得太高。前一天,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我想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学生应该能把每章节的内容概括出来,可是,当我让学生概括时,学生回答的情况却让我出乎意料,一时慌了神,只能再简单地把内容再疏理一下,这样就耽搁了一些时间,教学显得前松后紧,我的教学计划安排全打乱了。
2.由于前边对诗歌内容的疏理,使得后边的时间太紧张,所以,在进行本首诗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分析写作特点的时候,分析的有点简单。
3.由于前边把学生估计得太高,导致我设计好的使用幻灯片,没有很好的展示,没有很好的辅助这堂课的教学。(幻灯片上有板书设计)
以上的不足,应该说是我的准备不够充分,对学生的估计不准确,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多向本组其他同志好好学习,认真钻研教材,准确的把握学生,使自己不断提高。
板书设计:
1.本诗结构
薇:作—柔—刚叙写思归之情戍守生活漫长1、2、3章岁:初—暮—阳我戍未定叙述难归原因王事靡盬玁狁之故4、5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自豪感,同仇敌忾今昔对比6章写现实的部分现实的困境薛为民制作
2.本诗的特点:
首先,重章叠唱(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或重章反复)。其次,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再次,是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
第4页
共4页
第二篇:诗经二首《采薇》教案
诗经二首-----《采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理解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句的写作手法,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以爱情为主题的《氓》,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采薇》是一首以战争为主题的诗。
二、信息筛选
1、自行诵读全文,分出诗的层次
明确:分三个层次:1~3章为第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4~5章为第二层,直接写战争。6章为第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2、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三、合作探究
1、仔细品读前三章,你认为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2、仔细品读4~5章,这两章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弥、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四、分析鉴赏
再读全文,你认为这首诗抒发了战士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
1、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
2、对父母妻儿的担忧。
3、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古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
五、拓展探究
假使你就是当年归途战士中的一员,请描写你当时的心理。
六、课堂小结
战争是残酷的,战争带给人们的回忆是痛苦的。从古到今,人们对战争的态度都是厌恶和反感的,相信大家都是热爱和平,并且会尽力去维护和平的。
七、作业
阅读《秦风•无衣》,和《采薇》在内容和手法上进行比较
第三篇:诗经·采薇(教案)
采 薇
一、教材分析
《诗经·采薇》是高教版高中语文基础模块(上)《诗经》两篇文章中的一篇。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经过实践的筛选,优秀诗歌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
二、学情分析
对象是职业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初中学习古文的基础,初步的具有了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欣赏水平。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过程与方法
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内容。
2、探究学习,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3、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四、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文本、编者、老师、学生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诗的主旨,提高文学素养和鉴赏水平。
六、教学时间:二课时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洁、生动。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历经沧桑,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飘渺悠长,哀婉凄美。
今天我们就来接着学习诗经里的诗歌。
(二)初读课文,正音正字,了解词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预习(同学们默读,教师在黑板上标出生词)
玁狁(xiǎn yǔn)不遑(huáng)孔疚(jiù)靡盬(mí gǔ)归聘(pìn)四牡(mǔ)小人所腓(féi)雨雪霏霏(yù fēi)载渴载饥(zài)
2、师指导朗读节奏:诗经大都是四言诗,朗读的时候采用“二二”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大家根据这样的方法,一起来有朗读这篇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学生朗读课文)
3、落实重点字词的意思。
第一章:重点字词:作:薇菜冒出地面。靡:无,没有。幕:通“暮”,指年终。
启:跪。居:安坐。
第二章:重点字词:载:又。戍:防守,指驻防的地点。聘:问候。刚:指薇菜长大将老,其茎、叶长硬了。
第三章:重点字词:阳:阴历十月。王事靡盬:战争没有休止。孔:非常。疚:痛苦。第四章:重点字词:维何:是什么,维是句中语气词。常:通“棠”,棠棣花,桃花的一个变型,早春开放,与桃李共争春色,显出浓郁春意。
业业:高达雄壮的样子。第五章:重点字词:君子所依:君子:指领兵的将帅;小人所腓:小人,士兵。所,乘。腓:隐蔽,掩护。
孔棘:棘:通“急”,紧急。
第六章:重点字词:雨雪:下雪,雨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读第四声。
(三)细读文章,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1、结合文下的注释,具体的来翻译一下这首诗
2、文章一共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又都说了些什么? 第一部分:(1--3)主要表现戍卒的思归之情。
第二部分(4—5)主要写将帅车马服饰之盛和战争频繁以及戍卒的辛劳。第三部分(6)写戍卒归途的情景和心境。
3、既然这是一首思乡诗,那么最能表现战士思乡的又是哪些诗句呢?
4、为什么战士们即将归乡了,诗歌不是喜悦的而却显得如此忧?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晋人谢玄把这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你觉得这四句好不好,为什么? 板书:忧伤—喜悦---悲伤 第1-3章:忧
(1)一开篇,我们就感受到浓重的忧伤,我们不由得思考,此时这位战士身在何方,为何而悲? 身处何时:莫—阳
身在何方:驻地边的旷野(说具体些“我戍未定”说明是在驻地边上)为何而忧:思归、念家 如何表现:直抒胸臆
(2)借景抒情—意象
薇(如何用薇来表情达意呢?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考虑)比 兴:作—柔—刚
比喻时间流逝
小组讨论,交流,明确:前三章以采薇起兴,以薇菜之出生、柔嫩、衰老的过程,象征 戍卒时时盼望归期的心情。这部分反复表达两方面感情:一是远离家园,九戍不归,深切思念故乡、亲人;二是战争频繁,转徙不定,生活艰苦得难以忍受。
重章叠唱: 对深化意境,强化感情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第1-3章:忧 指名朗读第4-5章 战士的情感发生变化.此时他又身在何方?为何而壮? 身处何时:春季
身在何方: 战场(戎车既驾)
为何而壮: 打胜仗(一月三捷)(侧面描写写军容之强大、必胜信心)(“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象弭鱼服”写精良的装备,“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举,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如何表现: 1.侧面烘托
2.借景抒情—意象
棠棣花(有没有借助什么意象?)比兴: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军容之盛及声势之壮。至此,全诗气势为之一振.第4-5章:壮 指名朗 读第六章 身处何时:冬季
身在何方:归途(昔来,是来征战;今往,是往家乡。)
3、“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4、(1)宋之问在《渡汉江》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个怯字写出了归乡时的千万种感受。
(2)这位战士唱道“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归来时,还何悲之有呢?归家的喜悦因为对家人自身命运的担忧都变得沉重起来。所以他说”莫知我哀”,莫是没有人,没有人知道我的哀伤.5、(1)借景抒情。
诗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2)诗借助“杨柳”意象来抒情的。自《诗经》始,杨柳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歌咏的对象,开了借杨柳怀人的先河,在后世的诗词之中,青青杨柳枝成为牵绊游子、离愁别绪的象征性植物。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每当古人送别离人时,杨柳便出现在渡口、驿站、城外,杨柳多情,似要挽留行人。每当古人怀人思亲时,杨柳出现在亭台楼榭,杨柳依依,似乎解人意。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其次,还因为“柳”与“留”谐音,“柳”者即“留”也,挽留之意。正是这些原因使得古人喜借柳来抒怀。第6章:悲
八、小结:
《采薇》描述了一个戍边归来的士卒对戍边生活的会议: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队场面、无数次的望归心情,一幕幕在眼前出现,流露出诗人戍边与思归、爱国与念家的忧愁、矛盾的痛苦心情。
九、板书设计: 比 兴:作—柔—刚
忧伤—喜悦---悲伤
戍边与思归、爱国与念家
十、作业布置:1.最后一章,2.训练,3.预习22课。
十一、教学反思:
第四篇:《诗经·采薇》教案
《诗经·小雅·采薇》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2.过程与方法:自主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和平的热爱,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教学重点】
文章的重点字词,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教学难点】
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导入
(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二、初读课文,把握字词
(学生齐读课文,重点考查预习情况,之后点拨重点字词的音、形、义。)1.字音
狁(xiǎn yǔn)
不遑(huáng)
载饥载渴(zài)
我行不来(lài)......孔疚(jiù)
靡盬(mí gǔ)
维棠之华(huā)
象弭(mǐ)
.....归聘(pìn)
四牡骙骙(mǔ kuí)
小人所腓(féi)
雨雪霏霏(yù fēi)
.......2.字形
靡(靡费)
聘(聘请)
霏(烟霏)
遁(遁词)
睽(众目睽睽)糜(糜烂)
骋(驰骋)
菲(芳菲)
循(遵循)
骙(四牡骙骙)遑(不遑)
戍(戍守)
戊(戊戌)
弥(弥漫)
徨(彷徨)
戌(戊戌)
戎(戎装)
弭(消弭)
3.解释重点字词
岁亦莫止
莫,同“暮”。古今字,莫得古字形象日在草丛中。这里指年底。不遑启居
遑,空闲。
靡室靡家
靡,无,不。否定词。启,跪,通“跽”。靡使归聘
聘,问候。
忧心孔疚
孔,很,非常。疚,痛苦。我行不来
来,回家。
彼尔维何
彼,那。尔,通“。花盛开的样子。维棠之华
华,同“花”。其古字形象花冠之形。彼路斯何
路,同“辂”,大车。斯,语气词,无实义。
四牡业业
牡,雄性。牝,雌性。这里指公马。业业,高大的样子。一月三捷
三,虚数词,指多次。捷,胜利。
象弭鱼服
弭,一种弓,两端用骨角装饰。服,盛箭的袋子。孔棘
棘,通“急”。
雨雪霏霏
雨,下。四声别义,破读。
三、整体感知 1.自主学习《采薇》
(教师点拨重点字词之后,学生自行默读、翻译诗文,了解作品主旨,并给文章分层。)
2.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
明确:第一层(1—3):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第二层(4—5):直接写战争。
第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四、理解课文
(请同学分别朗读每一章,注意在朗读的技巧上进行点拨,注意把握诗歌的情感和四言诗的节奏。朗读之后,教师逐层分析。)第一层:
1.从第一章开始,主人公已经奔赴战场了,为什么要去打仗呢?
明确:外族入侵,需要服兵役。
2.抵抗外族入侵,保家卫国,本是一件光荣的事,那么主人公又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
明确:一方面,战士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一方面,对外族入侵的仇恨。“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
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 3 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3.第二、三章主要写的是什么?
明确:写军旅生活之劳苦。4.诗文是怎样体现的?
明确:“载饥载渴”,吃不饱。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战事繁忙,很难知道家中的音信。“我行不来”,怕自己不能生还,再见不到亲人。基于以上几点,就更让人想家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5.一起看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前三章,章与章句型重复,字面意义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前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①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②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第二层
1.从四、五章来看,主要写的什么内容?
明确: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2.这两章诗文中都提到了那些事物?突出了什么?
明确:战车、战马、象弭、鱼服。军队装备精良。3.文中多次写战马的情态,如“业业”、“骙骙”、“翼翼”,有什么作用?
明确:兵强马壮,突出自己的军队战斗力很强,军威赫赫。同时也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4.“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又写出了什么?
明确:战事紧急,战事频繁。将士们劳累奔波。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5.与前文那句话照应?
明确: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6.诗文是怎样描写战争的?
明确: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7.你发现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通过侧面描写,突出战事的残酷。
第三层
1.最后一章写战士归来,我们是否读到了应有的那份喜悦?
明确:没有。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诗文并没有写战士胜利后回家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5 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资料一: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资料二: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知古常新。”
资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明确:①反衬: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
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
③“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岁月蹉跎之感。④大雪交加,营造了一个清冷的氛围。加之饥渴难当,情境更加悲凉。⑤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五、小结
通观全文,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诗文讲述了一位战士为抵御外敌,连年征战与疆场,经受饥饿、疲惫,以及死亡的恐惧,最后终于胜利回家的故事,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 6 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六、作业
1.背诵最后一章,认真体味诗文。
2.翻译诗文,注意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掌握。3.预习《离骚》,完成预习题。
七、原文与翻译
《诗经·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参考译文:
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玁狁久徘徊。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玁狁战事催人急。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第五篇:《诗经·采薇》教案
《诗经·小雅·采薇》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2.过程与方法:自主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和平的热爱,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教学重点】
文章的重点字词,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教学难点】
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导入
(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二、初读课文,把握字词
(学生齐读课文,重点考查预习情况,之后点拨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1.字音
狁(xiǎn yǔn)
不遑(huáng)
载饥载渴(zài)
我行不来(lài)......孔疚(jiù)
靡盬(mí gǔ)
维棠之华(huā)
象弭(mǐ)
.....归聘(pìn)
四牡骙骙(mǔ kuí)
小人所腓(féi)
雨雪霏霏(yù fēi)
.......2.字形
靡(靡费)
聘(聘请)
霏(烟霏)
遁(遁词)
睽(众目睽睽)糜(糜烂)
骋(驰骋)
菲(芳菲)
循(遵循)
骙(四牡骙骙)遑(不遑)
戍(戍守)
戊(戊戌)
弥(弥漫)
徨(彷徨)
戌(戊戌)
戎(戎装)
弭(消弭)
3.解释重点字词
岁亦莫止
莫,同“暮”。古今字,莫得古字形象日在草丛中。这里指年底。不遑启居
遑,空闲。
靡室靡家
靡,无,不。否定词。启,跪,通“跽”。靡使归聘
聘,问候。
忧心孔疚
孔,很,非常。疚,痛苦。我行不来
来,回家。
彼尔维何
彼,那。尔,通“”。花盛开的样子。维棠之华
华,同“花”。其古字形象花冠之形。彼路斯何
路,同“辂”,大车。斯,语气词,无实义。
四牡业业
牡,雄性。牝,雌性。这里指公马。业业,高大的样子。一月三捷
三,虚数词,指多次。捷,胜利。
象弭鱼服
弭,一种弓,两端用骨角装饰。服,盛箭的袋子。
狁孔棘
棘,通“急”。
雨雪霏霏
雨,下。四声别义,破读。
三、整体感知 1.自主学习《采薇》
(教师点拨重点字词之后,学生自行默读、翻译诗文,了解作品主旨,并给文章分层。)2.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
明确:第一层(1—3):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第二层(4—5):直接写战争。
第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四、理解课文
(请同学分别朗读每一章,注意在朗读的技巧上进行点拨,注意把握诗歌的情感和四言诗的节奏。朗读之后,教师逐层分析。)第一层:
1.从第一章开始,主人公已经奔赴战场了,为什么要去打仗呢?
明确:外族入侵,需要服兵役。
2.抵抗外族入侵,保家卫国,本是一件光荣的事,那么主人公又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
明确:一方面,战士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一方面,对外族入侵的仇恨。“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
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3.第二、三章主要写的是什么?
明确:写军旅生活之劳苦。4.诗文是怎样体现的?
明确:“载饥载渴”,吃不饱。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战事繁忙,很难知道家中的音信。“我行不来”,怕自己不能生还,再见不到亲人。基于以上几点,就更让人想家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5.一起看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前三章,章与章句型重复,字面意义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前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①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②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第二层
1.从四、五章来看,主要写的什么内容?
明确: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2.这两章诗文中都提到了那些事物?突出了什么?
明确:战车、战马、象弭、鱼服。军队装备精良。3.文中多次写战马的情态,如“业业”、“骙骙”、“翼翼”,有什么作用?
明确:兵强马壮,突出自己的军队战斗力很强,军威赫赫。同时也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4.“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又写出了什么?
明确:战事紧急,战事频繁。将士们劳累奔波。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5.与前文那句话照应?
明确: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6.诗文是怎样描写战争的?
明确: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7.你发现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通过侧面描写,突出战事的残酷。
第三层
1.最后一章写战士归来,我们是否读到了应有的那份喜悦?
明确:没有。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诗文并没有写战士胜利后回家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资料一: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资料二: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知古常新。”
资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明确:①反衬: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
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
③“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岁月蹉跎之感。④大雪交加,营造了一个清冷的氛围。加之饥渴难当,情境更加悲凉。⑤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五、小结
通观全文,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诗文讲述了一位战士为抵御外敌,连年征战与疆场,经受饥饿、疲惫,以及 死亡的恐惧,最后终于胜利回家的故事,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其:形容词词头。姝:美丽。俟:等候。城隅:城上的角楼。爱:隐藏,遮掩。见:出现。踟蹰: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娈:美好。彤管:红色的管箫。管,也有人说是茅草。有:形容词词头。炜:鲜明有光的样子。说怿:喜爱。归荑:赠送荑草。洵:的确,确实。匪:通“非”。贻:赠送
(2)按照“信、达、雅”的要求对全诗进行翻译。静女多么美丽啊,在城角等我。但你却藏起来不见我,急得我抓耳挠腮。静女多么美好啊,赠给我彤管。彤管颜色鲜亮,喜欢你的美丽。你从野外采来荑草送给我,这荑草真是美丽而且与众不同。并不是荑草本身美丽,而是因为是美人赠送的。
2、对全诗的整体把握,通过对学生的提问实现。
以谁的角度写?
青年男子
在什么环境下所写?
苦苦等待的时刻
写出什么情感?
互相倾心
采用什么手法?
“赋”
3、分节对文本解析:
(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请同学为这一小节加小标题:男子赠物
思考:在等不到情人的时候,《氓》 和《静女》中主人公的反应有没有相似的地方?从中可见他们对爱情的态度怎样?由同学讨论得出结论。
同是盼望着约会中迟到的恋人,《静女》中的男子是“搔首踟蹰”,焦急和烦躁全然没有掩饰,而《氓》中的姑娘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抑制不住的眼泪泄露了深埋心底的爱情。
关于细节描写:
(女子)爱而不见,(男子)搔首踟蹰。
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刻画人物形象:女子,调皮;男子,急躁。表达思想感情:热恋中男女真切、自然的感情
(2)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关于赠物的例子之一: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思考:静女两次赠物,男子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第一次:彤管
说怿女美
外在美
第二次:荑草
洵美且异
内涵美
荑草是静女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贱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折梅逢驿使,赠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并且这初生的洁白荑草恰似他们的爱情,纯洁、高尚。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延伸: 手如柔荑:荑,嫩芽去皮后洁白细软,所以用来比喻女子的手。
(4)对静女和男主人公的形象进行总结,让同学通过诗中的正面和侧面描写总结得出,从而加深对全诗内容的理解。
静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爱而不见
贻我彤管
自牧归荑
天真活泼、调皮可爱
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爱情
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
娴静、美好
男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搔首踟蹰
憨厚、可爱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倾慕、赞美
洵美且异
真诚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爱屋及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