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二首优秀教案

时间:2019-05-15 01:27: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经二首优秀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经二首优秀教案》。

第一篇:诗经二首优秀教案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其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诗经》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教学过程】

《氓》

导入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相信大家对这句诗并不陌生。这句诗是出自《诗经》中的《关雎》。这首诗堪称是我国爱情诗之鼻祖。爱情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话题。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爱情故事。大家听过许多现代人的爱情故事,那么,在遥远的古代,他们的爱情故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先秦时期的卫国,体会在那个时代发生的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诗经》简介

©广东教育出版社 高中语文必修1 教案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 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诵读课文,并讲解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释义。

讲授课文:

1.内容简介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至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广东教育出版社 高中语文必修1 教案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2.鉴赏要点(1)回忆和对比

明确:《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诗经》开创比、兴手法。《氓》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好处是什么?

©广东教育出版社 高中语文必修1 教案

明确:“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兴句。其好处是:结构上,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必行起到过渡作用。内容上,①比兴句能够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比拟的是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推测出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②用女子熟悉的桑叶作比,与其本身劳动妇女的身份切合,富于生活气息,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勤劳。

3.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明确: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古代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社会上都处于附庸地位。他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到一个类似“氓”这样的丈夫,其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布置作业:

预习《静女》

熟读《氓》

《静女》

©广东教育出版社 高中语文必修1 教案

内容详解:

《静女》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语言简练,构思灵巧。全诗以男子的口吻,生动地描绘出男女幽会时有趣的场面。感情深挚,活泼风趣。

首句“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一个多么美丽的女孩子,和他相约于城角。用“静女其姝”既是对女子的赞美,同时也生动体现了那男子在赴会时的那种欢欣、愉快、幸福,不无得意的心情。

然而笔锋一转,“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那女孩子非常的可爱,看见那男子兴冲冲的到来,她悄然躲在一旁,于是那赴约男子非常的着急,不禁抓耳挠腮,转来转去,不知所措。“搔首踟蹰”惟妙惟肖写出了那个男子焦灼万状的情态,也借此表现了那个男子对所爱的女子的深情和迷恋的程度。

“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那个调皮的姑娘,看见把践约而来的所爱,急得不成样子,终于露面了,并将一支小草送到了男子面前。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这是男子接过小草后,就语带双关说这支小草光彩美丽极了。表面上是夸奖小草,实际是夸奖送小草给他的人。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是说女子又将从牧场带回来的一支荑草赠给了男子,于是那男子进一步夸奖道:这支荑草实在是美得出奇。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原来并不是这支草本身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所赠,所以爱屋及乌,由此为小草平添了一份感情色彩,平常的小草,在他眼里自然而然变得美不甚收了。正如朱熹《诗©广东教育出版社 高中语文必修1 教案

集传》:“言静女又赠我以荑草。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全诗篇幅很短,却淋漓尽致刻画出了男主人公等待恋人的急切、见到恋人时的喜悦和得到姑娘的爱心以后的幸福感,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慧美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男子形象。是一首美丽、动人、趣味盎然的爱情小诗。

布置作业:

默写《诗经》两首。

©广东教育出版社 高中语文必修1 教案

第二篇:诗经二首教案

关 雎

教学目的:

1、理解《关雎》所体现的青年男女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初步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3、能够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在诵读中体会本诗的内涵。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男女青年纯真美好的爱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读着《诗经》体会着风雅颂、赋比兴,你就仿佛被带进了浪漫的殿堂。今天,我们就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三、整体阅读,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1、指名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2、纠正易错字音。

3、自由朗读课文,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4、再读,小组交流,试着猜一猜诗歌的基本意思。译文: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子理想的对象。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复去难成眠。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宠爱。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善良美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5、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关雎》写的是痴情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

爱情与友情、亲情一样,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歌诵的主题。但应该是以相当成熟的年龄和心态为前提的,过早地去涉及它,那对自己和别人都是一种无情地伤害,就好比揠苗助长。而现在呢,我们聪明的做法或许就是来欣赏前人为我们留下的经验之谈,欣赏它的美好。当然了,并非每个人都把爱情描写得如此之好的,这需要相当的技巧。所谓技巧,就是写作特色。

6、介绍赋、比、兴的手法: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大表现手法。赋:直接地陈述铺叙。比:以此喻彼地打比方,使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兴:就是由此及彼,由物及情,触景生情。

7、初步感受本诗的形式特点。

(1)题目取自于句首。(2)基本句式是四言。

(3)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4)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5)这首诗中有大量的兴句,正是运用了兴的手法,将人物内心的感情较好地揭示出来了。

三、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1、学生归纳出四言诗的诵读节奏基本诗的感情色彩,教师补充。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首章是全诗的序,为下文描写君子追求淑女作铺垫,朗读时相对平静;第二章写出君子时刻都在思念姑娘,因此语句中流露出一种向往的味道;而第三章写了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读出男子痛苦相思的情状;第四章和第五章意思相近,都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刻画出君子得到淑女的快乐与幸福之情,其中有一种兴奋和轻快的语调。

2、自己练习背诵,指名背诵。

四、美文品读

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最美?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五、扩展性训练:小作文,根据歌词与诗句,想像作文《在水一方》。蒹 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蒹葭》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把握《蒹葭》中的重章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初读诗歌、感受诗的音乐美。

每章前四句都是描写了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在朗读时要注意其中的感情变化,读出其中之味。

(在朗读时,要注意到诗中“叠词”的运用)

三、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1、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

2、描绘画面,让感受画面之美。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四、分析比兴手法的运用:

明确:比兴-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五、说说这幅画中写出了哪些人物?哪些景物?哪些情节?

1、自由讨论“蒹葭”“芦苇”“道路”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2、为了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就要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来表达诗人追求伊人时的不同心情。

第一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憧憬_____的情感。第二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焦急_____ 的情感。第三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失望_____的情感。

3、《蒹葭》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著的爱情追求的? 明确:⑴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仍然执著专一。

⑵注意景与情的结合。全诗情调凄婉动人,已经朦胧深邃。苍苍的芦花,露结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见之无踪的伊人„„这一切都与诗人的彷徨失望和执著追求融为一体。六、三读课文,感受结构美(重章叠句的作用):

明确:《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的章反复,只是在押韵处换几个字表示层层递进。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目的是在反复中深化意境。

七、课堂小结:

《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

八、作业:比较阅读:请指出《关雎》和《蒹葭》两首情歌的不同点。附:板书设计 蒹葭

蒹葭变化:苍苍-凄凄-采采 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变化:为霜-未浠-未已 时间推移,心情焦急和惆怅 地点变化:长-跻-右-央-坻 困难重重,想见心情急切

第三篇:诗经二首教案

诗经二首

静女

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 《诗经》的文学常识;掌握重点的文言词

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 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教学重点: 体会《静女》蕴含的感情,把握人物形象

一、课文导入: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我们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而刚刚所举的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子皆出自《诗经》,那么我们今天再来看一首这样的爱情篇章。(老师关键字词板书)————《静女》

首先,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关于《诗经》的一些文学常识(同学回答):

①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诗305篇。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诗歌体式以四言为主。

②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是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③ 语法:多数隔句用韵,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④ “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现代:“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

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昨天布置大家回去预习课文了,大家先来说一下《静女》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静女》选自《诗经·邶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它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写了与恋人约会的情景,表达了“我”见到恋人前后的不同心情。二 课文详解

⑴ 我们先来看课文。大家昨天在家里翻译的时候有哪些地方翻译不出来的?

解答翻译不出来的句子。然后请一位同学上来对整篇文章进行翻译。

参考翻译:

文雅的姑娘长得美,约我相会在城楼。暗里躲着不出现,害我想走又不走。

文雅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支红管箫。红色管箫有光泽,我对箫管很喜爱。

郊外采茅送给我,茅草美丽又稀奇。不是茅草长得美,美人送礼最珍贵。

课文的顺序是:第一章讲两人见面前的情景。第二、三章讲两人见面后的情景。

主要描写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前两句点明了约会的地点与人物。与我约会的是一位文雅而美丽的姑娘,这从“静”、“姝”二字可以看出。约会的地点是“城隅”:城墙上的角楼。爱而不现,急的“我”抓耳搔首,徘徊不前。“搔首踟蹰”四字,把“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十分逼真地表现出来,表达了我对静女的爱慕和思念之深。

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静女”与我见面后,文雅而美好的姑娘送给我一枝红色的管箫,红色的管箫鲜明有光泽,令我非常喜爱,陶醉其中。“说怿女美”一语双关,表面上是在赞美管箫的美丽,但实质上是在赞叹“静女”之美。

⑵ 静女和她的男朋友是第一次见面吗? 不是。首先,女孩故意隐藏起来,男孩在那里等得很着急,却没有离开。说明他们已经认识很久了。其次,女孩在放牧的时候记得送东西给男孩,这次见面又送他彤管,更说明他们之间的感情已经很深了。

⑶ 男女青年的形象是怎么样的呢?通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男:憨厚、痴情。“骚首踟蹰”(憨厚、真诚以及见面前的焦灼、忧虑)、“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痴情)。女:美丽、调皮、可爱。“静女其姝““静女其娈”、“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⑷ 在表现男青年的形象的时候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双关。对比:“骚首踟蹰”、“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双关:“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⑸ 在表现女青年的形象的时候又是采用了什么手法?

重章叠句。“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三 总结

这首诗格调轻松优美,把民间一对恋人约会时的情景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四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采 薇

教学目标:

1.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2.了解《诗经》的重章叠句的形式及其作用。3.进一步了解《诗经》“无邪”地“言志”的特点。4.了解《采薇》篇对后世边塞诗的影响。教学重点:

1.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2.了解《诗经》的重章叠句的形式及其作用。教学难点:

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爱情”是《诗经》歌咏的一大主题,另一大主题是“战争”,在以“战争”为主题的诗歌里,有从妻子的角度写自己对久役不归的丈夫的思念,有征夫咏叹没有尽头的战争和对家人的思念。《小雅·采薇》就是这类诗中最优秀的作品。二.研读诗歌:

1.就着课下注释,弄懂诗歌的意思,并将诗歌按照上节课所教的节奏朗读一遍。

2.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的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解读1~3章: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翻译:

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芽已钻破土。说回家呀说回家,又到了一年将近的时候了。没有了家也没有了室,只因玁狁来侵犯。不能安坐与定居,只因玁狁常为患。

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的茎叶多柔嫩。说回家呀说回家,心中的忧思多深沉。忧心如火猛烈烧,又饥又渴实难忍。驻守的营地不固定,没人回乡通音讯。

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茎叶变粗硬。说回家呀说回家,今年阳月又已临。王室公事无休止,不能片刻享安静。忧思在心真痛苦,我今远行难归省。

评说:这三章说了两层意思,一是归途中追忆思归之情,二是叙述难归的原因。

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复沓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诗以采薇起兴,采集薇菜果腹,表明戍边生活的艰苦,且“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循序渐进,除了刻画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还同“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眼见着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总是“曰归曰归”却总不能归,使我对能不能再见到家人由 “忧心烈烈”到“忧心孔疚”。

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后四句做了层层的说明:远离家园,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因为战事频频,以致音讯难递;无暇休整,因为王差无穷。究其根本原因,即“玁狁之故”。

恋家思亲的个人情结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相互交织着,它们虽然互相矛盾却同样真实。在诗的开始用重章复沓的形式反复咏叹,形成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朗诵这三章。感受《诗经》重章复沓的章法所带来的音乐美。《诗经》的这种结构来自于民歌,劳动者的歌声此起彼伏,自然而然形成叠章,它能一层一层增强情感的抒发,受到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使诗歌充满音乐的节奏美。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士卒们在采食薇菜时,思念家乡的叹息声此起彼伏。就像后代的诗人所写的那样:“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夫望乡。” 3.解读4~5章: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翻译:那是什么花盛开?棠棣烂漫一丛丛。那是谁乘坐的高头大马?那是将帅所专用。驾御的兵车已起行,四马壮硕气势雄。不敢安居战事频,一月三次捷报送。

驾起四马驱车行,四马强壮神采奕奕。将帅乘车作指挥,士卒靠车作掩护。四马步子多整齐,弓饰以象牙,鱼服箭袋。怎能不每天警戒?玁狁侵扰势紧急。

评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因而我远离家乡,共赴国难。可是久久不能归家且乡音渺渺,这使我内心备受煎熬。而这一切都由于玁狁的入侵,就让我们奋力赶走他们,好早日回到那日思夜想的家乡。因而接下来的这两章就很自然地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语气中充满了自豪之感。

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感。让他们自豪地是什么呢?自然是威武的军容“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象弭鱼服”、高昂的士气、训练有素的作战“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和频传的捷报“一月三捷”。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

朗诵这两章,读出激昂、自豪之情。4.解读第6章。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翻译: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如今返乡解甲归,雪花飘飘飞满野。道路长远慢慢行,又渴又饥愁肠结。我的心中真悲伤,谁知我有多凄切。

评说: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了更深的悲哀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既是写景更是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却看不到生活的价值。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命的流逝与生活的虚耗。后人读此四句仍不禁黯然伤怀,也只因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之感。“行道迟迟”,归路漫漫,“载饥载渴”,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而且,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知,当此之际,又产生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忧惧心理。这种种的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

朗诵这一章,感受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叠字“依依”、“霏霏”、“迟迟”,它们不论在写景抒情还是拟声状物上都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感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带来的深切的生命流逝的凄凉与感伤。

三、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注意节奏,体会情感。

读罢此诗,我们仿佛看见主人公慢慢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只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四、作业:

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翻译并背诵,说说这四句诗能让你想起什么,想到什么。

第四篇:诗经二首教案

诗经二首教案

上传: 庄琴英

更新时间:2012-5-8 8:54:06

静女

一、课文导入: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我们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子衿》)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 以及“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那是指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愁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

而刚刚所举的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子皆出自《诗经》,那么我们今天再来看一首这样的爱情篇章。(老师关键字词板书)————《静女》

首先,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关于《诗经》的一些文学常识(同学回答):

①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诗305篇。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诗歌体式以四言为主。

②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是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③ 语法:多数隔句用韵,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④ “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为《诗经》的“六义”。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现代:“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

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昨天布置大家回去预习课文了,大家先来说一下《静女》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静女》选自《诗经·邶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它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写了与恋人约会的情景,表达了“我”见到恋人前后的不同心情。二 课文详解

⑴ 我们先来看课文。大家昨天在家里翻译的时候有哪些地方翻译不出来的? 解答翻译不出来的句子。然后请一位同学上来对整篇文章进行翻译。参考翻译:

文雅的姑娘长得美,约我相会在城楼。暗里躲着不出现,害我想走又不走。文雅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支红管箫。红色管箫有光泽,我对箫管很喜爱。郊外采茅送给我,茅草美丽又稀奇。不是茅草长得美,美人送礼最珍贵。课文的顺序是:第一章讲两人见面前的情景。第二、三章讲两人见面后的情景。

 主要描写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前两句点明了约会的地点与人物。与我约会的是一位文雅而美丽的姑娘,这从“静”、“姝”二字可以看出。约会的地点是“城隅”:城墙上的角楼。爱而不现,急的“我”抓耳搔首,徘徊不前。“搔首踟蹰”四字,把“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十分逼真地表现出来,表达了我对静女的爱慕和思念之深。 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静女”与我见面后,文雅而美好的姑娘送给我一枝红色的管箫,红色的管箫鲜明有光泽,令我非常喜爱,陶醉其中。“说怿女美”一语双关,表面上是在赞美管箫的美丽,但实质上是在赞叹“静女”之美。

⑵ 静女和她的男朋友是第一次见面吗?

不是。首先,女孩故意隐藏起来,男孩在那里等得很着急,却没有离开。说明他们已经认识很久了。其次,女孩在放牧的时候记得送东西给男孩,这次见面又送他彤管,更说明他们之间的感情已经很深了。

⑶ 男女青年的形象是怎么样的呢?通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男:憨厚、痴情。“骚首踟蹰”(憨厚、真诚以及见面前的焦灼、忧虑)、“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痴情)。

女:美丽、调皮、可爱。“静女其姝““静女其娈”、“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⑷ 在表现男青年的形象的时候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双关。

对比:“骚首踟蹰”、“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双关:“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⑸ 在表现女青年的形象的时候又是采用了什么手法?

重章叠句。“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三 总结

这首诗格调轻松优美,把民间一对恋人约会时的情景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四 作业 1 背诵课文。2 预习《黍离》。

《黍离》教案

[日期:2009-09-21]

来源:吴江中学 作者:陆菲/强化院

[字体:大 中 小]

《黍离》教案

2009.9.9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中的字、词、句(发音和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主人公的“黍离之悲” 3.体会叠词、押韵、重章叠唱、比兴等艺术手法的妙处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诗歌中的字、词、句(发音和意义)

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主人公的“黍离之悲”

重点 3.体会叠词、押韵、重章叠唱、比兴等艺术手法的妙处

难点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诵读法、提问法

四、教学课时

一节早自修(25分钟)

五、教学过程

1.请同学们把默写本拿出来,默写《氓》4-6节。2.开门见山式的导入。

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诗歌读本》翻到第5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诗经》中的佳作——《黍离》。首先,请同学们自己先把这首诗歌读一遍,读的时候注意字词的发音。3.在刚才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些字词的读音还不太确定?下面我们大家先一起来解决诗歌中一些难读的字词。来看黑板,我请位同学起来读一遍。黍shǔ

行迈靡靡mǐ mǐ

穗 sǖì

噎yē(生读完后)我再来补充一下。黍、稷

我们看注释2,黍,俗称糜子,北方又称穄子,黏性的粟类,即黄米。稷,俗称高粱。一说为粟,即小米。两种说法都可以。

我们通常说的五谷杂粮中五谷通常指稻/麻、黍、稷、麦、茮(豆类),古代又以稷为百谷之长,因此帝王奉祀为谷神。我们经常会在宫廷题材类的电视剧中听到“社稷”一词吧!其实,“社稷”一词中“社”是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重视土地和谷物,也是理所当然的。

接下来,看靡,靡是一个多音字,有两种读音。mí ①浪费

~费/ 奢~ mǐ

① 无,没有 ~室劳矣 /~有朝矣(《氓》中刚学过)

②顺风倒下

风~一时/ 披~ ③美好 ~丽/~~之音 4.齐读诗文,把握大意。

下面我们齐声朗读整首诗歌,注意刚刚特意强调的字词的发音。

结合书上的注释,大家试着把诗歌翻译一下,了解它大致讲了什么内容,然后请同学起来回答。

5.结合背景知识,体会抒发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背景介绍:

《诗经·王风》,“王”指王都,周平王迁都洛邑后,王室衰微,天子位同列国诸侯,其地产生的诗歌便称为“王风”。原本高高在上的周王室沦落到与诸侯平起平坐的地位,王室日趋衰微,因此,“王风”中多乱离之作!

在这段话中,我们要抓住两个关键词:王室衰微和乱离之作。

据说,这首《黍离》是周人东迁后一位大夫重游故都,见昔日繁华的宗庙宫室已夷为平地,满目变种黍稷,不禁伤心落泪,吟唱成篇。

朱熹《诗经集传》卷二也曾这样记录过:“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故赋其所见之离离,与黍之苗,以兴行之靡靡,心之摇摇。”

了解了诗歌的背景后,我们再来分析主人公的情感就容易一点了。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首诗歌到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忧伤苦闷、悲悼故国

从诗中的哪些字词可以看出来?关键字:摇摇 如醉 如噎 心忧

诗歌中,把主人公这种忧伤苦闷、悲悼故国的情感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后来,“黍离”便成了亡国之思的代名词,常常把亡国之痛、兴亡之感,称作“黍离之悲”。后代也出现了很多类似的诗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姜夔的《扬州慢》。

除了“黍离之悲”的典故外,成语“黍离麦秀”也是出自于此。6.学生再次齐声朗读诗歌,这一次要试着读出诗人的忧伤苦闷、悲悼故国的情感,可以读得稍微慢一些。

刚才在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是不是也再一次感受到了这首诗歌很有节奏感,颇具音乐之美。那是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来造成这种效果的呢?

叠字

使得语音上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

代表作:李清照《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开头便连用7个叠字,自古以来被传为佳作。)

押韵

亦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使声调和谐,容易记忆。同学们是不是也发现了全诗三章,只有个别字词发生了变化,如“苗”、“穗”、“实”、“摇摇”、“如醉”、“如噎”。

这是更典型的一种重章叠唱的手法,对仗得更工整,比《静女》更典型,更严格。

叠字、押韵、重章叠唱三种手法都对于音乐美起到了重要作用。

让我们再把目光回到诗歌的内容上。可以看到每一章中,只有章首两句咏物,后六句都写情的,那么为什么作者不直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之情呢?“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这样的咏物又有何作用呢?

其实呢,这是一种比兴的手法。就像《氓》中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一样,这里也用黍稷的生长来比喻诸侯的强盛,王室的衰微。

我们对《黍离》的分析就暂时告一段落了。

六、作业布置:

1.背诵《黍离》准备周四早上的默写

2.预习《行行重行行》

七、板书设计

黍离

《诗经·王风》

闵周室之颠

覆,彷徨不忍去,故赋其所见之离离,与黍之苗,以兴行之靡靡,心之摇摇。

行迈靡靡

——朱熹《诗经集传》卷二 穗

忧伤苦闷、悲悼故国——黍离之悲

艺术手法:叠字 押韵 重章叠唱 比兴

(音乐美)

第五篇:诗经二首《氓》教案

诗经二首---《氓》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理解《氓》的含义及掌握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3、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熟读成诵,背诵课文。

德育目标:

1、同情《氓》的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

2、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感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及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华文明源源流长,犹如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而诗歌便是这条大河中最美丽的一朵浪花,是我国文学发展中产生最早的文学样式之一。而春秋时代编成的《诗经》是我国上古社会五百年漫长历史的真实写照,爱情古往今来又是个不衰的话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经>两首》中的第一首《氓》。(板书)

二、解题。(引导学生回忆初中了解的并适当补充)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十五“国风”,今天所学的《氓》就属于《卫风》中有代表性的一篇弃妇诗,以婚姻恋爱为主题的民歌在“国风”中占有较大的数量,大多为民间歌谣,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也有个别贵族,“国风”和我们下一篇课文屈原的《离骚》历史上并称“风骚”,“骚”指文人,“文人骚客”;“雅”包括“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颂”包括“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这些诗篇,就其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板书)

形式: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压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板书)

“赋”直陈其事,即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木兰辞》“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硕鼠》;“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关雎》,由小鸟依依联想到男欢女爱。往往“兴中有比,比中有兴”,因此有了现今的“比兴”修辞手法。在历史上“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六义”。(板书)

三、诵读课文。

古人读诗谓之“吟”“咏”,首先我们通过音读的方法来品读《氓》。

1、教师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让学生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2、学生集体朗读,教师纠音,并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一般读成“二/二”节拍,逗号稍短促,句号稍拖长,章节之间要比句间停顿更长些。

3、集体再次朗读。

四、整体感知课文。

1、提问:刚刚大家都读了这首诗,对它应该有了个初步了解,谁能告诉我说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氓》是一首叙事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女主人公与“氓”从初恋、结婚到被遗弃的痛苦经历,表达了她怨恨的感情和决绝的态度,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女性形象,故事相当完整。

2、梳理课文行文思路。诗歌共六章,按“恋爱--婚变--决绝”这样的思路叙述。(板书)

课前我们运用早读课的时间借助课下注释,疏通了诗歌内容也相应找出一些常用字的特殊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成语和特殊句式。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赏析课文内容。

3、学习“恋爱”部分。(1-2章)

(1)提问:在第一章最后的约期相别中,两人的性情已现端倪,请同学们仔细品味语言后概括一下两人的性情,详细一下他们的婚姻生活。

明确:“氓”急躁、任性,姑娘则温婉、体贴,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再加上当时社会环境特点,这就预示了两人今后的悲剧性的婚姻生活。

(2)提问:从“子无良媒”到“秋以为期”,女子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讨论)

明确:女子先言“子无良媒”,是出于对“礼”的一种遵从,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不然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后又言“秋以为期”,说明女子冲破了“礼”的束缚,勇敢地与“氓”私订终身。(3)提问: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第二章)

明确:第二章前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姑娘一会儿“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4)提问:“尔卜尔筮”等四句表面恋爱终于有了结果,这是一段怎样的姻缘?

明确: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5)提问: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表现出女主人公的哪些性格?

明确:感情基调:热情、幸福;性格:纯洁、善良、痴情、信守诺言。(板书)(6)齐背第一段。

4、学习“婚变”部分。(男生朗读)

(1)提问:第三章在全文中的作用?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2)提问:导致“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引导第四章)

明确:“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结婚后的“氓”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年的“蚩蚩”到现在的“暴怒”,给女主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3)提问:除了婚姻的不幸外,还有哪些因素给了她痛苦呢?(讨论)

明确:来自娘家兄弟的嘲笑,“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可以联想到可能母亲已去世,无人倾诉,从某个意义上说,也反映出哪个时代的人的爱情观。

(4)提问:再来看看,女主人公从这场爱情中总结了哪些经验呢?女孩子们可要注意学习了。明确:“于嗟女兮......”提醒女孩子不要被男人的花言巧语迷住,不要沉迷于男子的爱情。

(5)提问:第二段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这一段感情基调怎样的?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 明确:感情基调:怨恨、沉痛;性格:任劳任怨。(板书)(6)学生试背诵。

4、研习“决绝”部分。(女生齐读)

(1)提问:看来,还是孔子说得好啊,“过犹不及”,爱情也一样,接下来看看最后一章,看看女主人公对这个薄情的丈夫是不是乞求?有没有凄凄惨惨凄凄?何处看出,反映出她性格哪方面?(讨论)明确:决绝地分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出她刚毅不屈,对丈夫遗弃毅然离去,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清醒、刚烈的。(板书)(2)提问:这一段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

(3)提问:纵观全文,女主人公在回忆往事时和作出清醒的抉择时,并没有任何的修饰和渲染,那么是如何表达的呢?(思考)

明确:直接陈述,叙事的过程,也就是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

(4)提问:我们说《诗经》最大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那么除了“赋”,“比”“兴”在本篇诗歌有没有呢?这是同学们回去思考的作业。

五、课堂小结。

《氓》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运用“赋”“比”“兴”及对比的艺术手法,将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却不失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做法则应遭到我们的指责。

六、布置作业。

1、除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本篇诗歌有没有呢?找出来。

2、将《氓》改成现代诗。

3、背诵全文并预习《采薇》。

下载诗经二首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经二首优秀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经二首教案(公开课)

    课题:《诗经二首》 授课人:授课班级:九(13)班授课时间:2014.3.13第五节课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有关知识。 2、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3、理解《关雎》《蒹葭》思想内容。 4、背......

    《诗经》二首名师教案

    《诗经》两首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掌握四言诗的诵......

    诗经二首

    《诗经》二首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把握《诗经》的艺术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 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教学重点 1. 在熟读成......

    诗经二首

    《诗经》《卫风∙氓》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 2.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词义与用法。 3.把握女主感情的变化,鉴赏文......

    《诗经二首》教案(精选五篇)

    《〈诗经〉二首》教案4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掌握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掌握实词意义、虚词用法和文言句式。 3、体会人物思想感情,领会诗的内容,学习诗的表达技巧......

    诗经二首《采薇》教案

    诗经二首-----《采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4、理解诗中人物的思......

    诗经二首教案(共五则)

    《诗经》二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相关知识。 2、学习积累文言字词。 3、理解诗歌内容及传达出的情感,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4、学习分析《诗经》常用艺术手法在《静女......

    24诗经二首

    24诗经二首 备课人:梅卫忠 第一课时 关雎 教学目标: 1、理解《关雎》所表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