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育课情境教学案例
体育课情境教学案例
体育教研室
阎桂兰
在新的时期教育教学突飞猛进的改革过程中,我校迎来顺利升专的喜讯,为了更好的由中专教学教学模式过渡到大专的教学模式,现实就摆在每个教师的面前,如何合理、有序、稳步的调整好教学格局。一方面我们要保留幼师原有的教学特点,又要考虑高职高专的教学体制。因此,在近期的教学中,力求教学形式调而不乱的原则。还要遵循体育教学以发展学生学生体质为中心,以培养目标为宗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重点,以体育与健康为核心,培养对社会有用的成品人才。为此,在课程设置到教学的各个环节,都紧紧围绕着以学生全面发展放在中心位置。在教学中注意发挥教师的指导地位和引领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创新能力等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自我锻炼自我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设定一定的学习目标,在通过创设灵活、新型、和谐、多变、自由的教学空间和教学环境,教师带动学生自由的创编各种练习方法,形成无限的想象空间,建立同学间和谐的学习气氛,体现学生间的合作意识,达成情感创作与交流,形成游戏创作模式,来完成学习任务。案例一(篮球原地运球)学生见到篮球一脸的恐慌,因为幼师学生弹琴唱歌,怕玩球搓手,她们想象只要玩球就会搓手。看到眼前学生的这种惧怕心理,作为教师既不能急,又不能逼,我就自主、流利,做起了系列的运球方法,学生睁大了眼睛,羡慕的看着我做的各种动作。
这时,我看到学生跃跃欲试的眼神,我就马上停下来鼓励学生,你们试试一定能行。这时一部分学生突然跑去拿球,不由自主的运起球来,由于动作生疏,球不听她们的话,一会运到脚上、一会运到别人腿上,她们不停地跑去追球,一会学生就都参与到练习中。这时,我认为是把握讲解的好时机,我就吹了一声迪,学生就围了上来,我问学生篮球可怕吗?她们说还行,我接着又问,球听你们的话吗?她们回答我们听它的话。我说想让球听你们的话吗?她们反问能听我们的吗?马上我就讲解了球如何才能听她们的话的技巧。她们一听这么容易呀,听到这里我很高兴的说,球听了你们的话,你们就可以做各种游戏了,这时学生练习的积极性高涨起来,她们就抢着拿球练习,并不断的把自己创编出来的联系方法和同学进行交流,很快学生就掌握了运球的方法,还创编出了左右、前后、胯下、绕身、带球前转身、后转身、运球抛球等动作游戏,最后学生相互进行破坏性运球游戏的练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设了很好的练习方法,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看到学生个个红红脸上带着笑容,可以看出,本课即达到了学习效果,又创建的多种球类游戏的练习方法,对于学生的生理心理都起到的促进和发展作用,完成了本课的学习目的,收到了好的教学效。
案例二(艺术体操平衡木蹲转起动作练习)
铃声响起,本次艺术体操课拉开了序幕,我利用追逐跑的游戏开始了一节课的准备活动,在游戏中,我设计了跑到障碍前做蹲转跳起练习动作,在段斩的游戏中学生很快的掌握了蹲转起的动作。而后,我在
地面上已画好的10条直线上带领学生做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平衡木动作组合。柔软步接-变换步接-变换步条接-转体接演示平衡接挺身下动作。地面动作的练习是为平衡木上的动作奠定基础,在地面练习比较熟练后,教师引导学生,上平衡木练习,可是学生很惧怕平衡木的高度。这时就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领军作用,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中的魅力和神圣的形象,我首先上平衡木进行示范后,鼓励大量比较大的学生进行练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她们的练习来激励胆量小的学生,练习后请她们谈感受,她们还说有老师的保护,一点都不怕,你们也来做吧!就这样学生就试着练习起来。可是,由于学生害怕,在学生上平衡木练习时,把熟练的地面动作做得五花八门,特别在做蹲转练习时,学生吓得哆嗦转动,等学生练习后。鸣笛示意学生围坐在老师的周围看老师的蹲转,我还把动作变成了歌谣。“下雨了,我撑开羽扇,蹲在小河边,看着青蛙在跳。雨停了,小草伸展着翅膀钻出了地面,开心地笑了”。就这样学生边做动作边念着儿歌完成了动作练习,她们开心的笑了,胆量也逐渐的大了起来,完成动作的质量也好了起来。后来我鼓励学生自己也可以创编儿歌来练习,效果会更好,于是她们就大胆的创编练习起来,我开心的笑了。
通过以上两个教学案例,作为教师我深深地感受到,在体育实践课教学情境创设时,要充分的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对课堂教学效果的预见性,如何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在学改革的新形势的要求,来设计,这样学生既能很好的掌握学习内容,又能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实现自己的学习愿望,完成
学习目标。因此,作为教师就要不但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拓了学生学习的思路,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同时也改变了学生以往教、背、会的教学模式,启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是学生从中得到启示,能灵活的运用课堂学习内容结合幼儿园教学展开创造性学习的新模式,完成我校培养目标的要求,为社会培养出身体健康、智力健康、心理健康的新型人才,完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做出贡献。
第二篇:体育课教学案例
体育课教学案例
—记一节自由活动课 案例背景:
我校的体育课可以说比较正规,由于场地的局限,最多时一节有4个班同时上课,可想组织起来难度之大,但我们保障了不能出现任何偏差。我平时上体育课时都会严格执行学校的规定,每一节体育课都认真组织,但却始终不见学生的笑脸,甚至有的学生还出现了厌烦体育课的现象。因为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限制课堂中给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并不多,这也导致了本来是学生活泼、活跃的体育课堂变得沉闷、缺乏生机。在轮二年级上体育课时,我提前给学生作了布臵,让他们自带器材,发挥特长,做自我展示,并把这一节课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可以自行安排,只要能够展示自己就行。而教师只作为一名“学生”参与其中,故事就是由这节课引发的。一次不经意的自由活动课不但让学生得到了充分的自由释放,同时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案例过程:
星期二下午第一节课是体育课,离上课还有五分钟我就来到了指定的场地,本以为学生会象往常一样站好队等待老师上课,可是看到的却是和往常大不相同的情景。学生不仅没有站队集合,而且早已三个一群两个一伙的活动开了,根本没有注意到我的到来。我问是怎么回事,体育委员说“自从老师上节课布臵要自行组织一次自由活动,同学们早就盼着了。我环顾四周,学生自带的器材还不少,有跳绳、沙包等等,并且已经自由结合分组。看到学生热火朝天的活动场面和忙碌的身影,我便没有要求他们再重新集合。我想借这次机会,让学生这一节课自由活动,给他们充分的自由,看到底效果如何。于是我也加入到了学生设计的活动内容中,与他们共同玩耍。
时间在不知不觉和学生的欢笑声中快速的流走了,连我本人都感觉意犹未尽的时候,“叮铃铃”,下课了。我鸣哨召集同学们集合,听到铃声和哨声的同学们续从四面八方开始向我集中。其中有不少的同学边走边说“怎么这么快呀,还没玩够呢就下课了!”集合完毕,我观察了一下队伍,每个同学的脸上都渗透着汗珠、荡漾着笑容。我问学生这节课有何感受,学生会几乎异口同声的回答“太快乐了,心情太舒畅了”;“那我们以前的课就不快乐了?”我问,“以前的课和今天相比太枯燥了,不如今天的好玩!”,学生的回答多少让我有点失望,也让我有很大的触动。
学生带着汗水和满意回去了,一节课也结束了,但是也让我陷入了思考。
案例反思:
一提起自由活动课,我们就会联想到“一个哨、两个球,学生、教师都自由”的情景。自由活动课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多年来一直受到的是打击和批评,对课中的毫无目标、散漫 混乱的一锅粥现象,大家一致提出了反对的意见。因此,自由活动课生存艰难,举步维艰。但是,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我觉得自由活动课有了用武之地,现在的体育课只要能够抓住新课程要求的特点,做到形散而神不散,适当地进行自由活动课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新课标一改往日的观念,将学生定格为主体,要求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宰,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学生的课堂服务的。这样就有利于教师对课堂进行适当的放开,让学生主动的参与、主动的思考、主动的探索。只要能够让学生学会一定的技能,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达到了教学目标,教师完全没有必要拘泥于一些形式给学生戴上“紧箍咒”。而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出课堂主人的潜能,教师也会轻松省力,何乐而不为呢?
案例一:一节体操新授课
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在一个特殊的成长阶段,思想日渐成熟的他们,在学习中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因此,作为高年级的体育教师的我,在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入手。
在一节体操新授课上,根据上节课学习了前滚翻成蹲立——挺身跳的辅助练习,而且动作掌握也较好的情况,课的最后我对前滚翻交叉转体180°——挺身跳的动作作了简要讲解和示范。所以这节课开始时,我首先问大家:“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上节课最后做的那个动作吗?谁能给我们表演一下”。“你会不会,就是老师做的前滚翻交叉转体180°——挺身跳的动作„„”学生们一个个七嘴八舌的议论开来。“我来试试”。只见我们班的“捣蛋李”李志鹏跑了出来,他打开垫子,迅速做了个完整动作。“做得真不错!大家给他鼓鼓掌”。我高兴的说,并结合他的动作仔细的讲解了动作要领,接着我要求同学们在本组的垫上自己练习。但没过多久,一些学生已经开始不耐烦了,有的开始做其他动作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说:“同学们,从大家练习的情况看,看来大家掌握的差不多了,下面林老师和大家比一比,也请大家帮我打打分,好吗?”同学们都有些吃惊,但也很赞同。可由于我在学生们做准备活动时,只是口令指挥了一下,并没有和他们一起做,所以当做了前滚翻之后我一阵头晕,接下来的交叉转体180°加挺身跳的动作做的有些勉强。刚做完,孩子们就叽叽喳喳讨论起来,我微笑着说:“没关系,大家可以随便发表意见。”可没有一个敢站出来说的。我只好点名说:“体育委员带个头。”体育委员站出来说:“老师第一个前滚翻做得很漂亮,接下来的动作虽然质量不高,可是连贯性很好。”她刚一说完大家都点头赞同,于是我说:“非常感谢你对我的鼓励。还有其他的意见吗?”孩子们互相看了看,都不说话。“李志鹏,你说说。”他先是支支吾吾的不肯说,后来在我的鼓励下他评议道:“总的来说林老师做得不错,就是做交叉转体180°时转体不够充分,使得后面的挺身跳有些歪。””听完后我说:“评价的很不错,我能看的出刚才每位同学都很仔细的观看了我的动作,并且动了脑筋,对我的动作进行了这么细致的分析。下面林老师根据你们的建议再做一个,你们再来帮我打打分,好吗?”学生们都说:“好!”我活动了一下头部,深吸了一口气,做了个优美的示范,学生们纷纷打出了满分,并鼓起掌来。我也高兴的对大家说:“我有这么大的进步,看来你们的意见提的还真不错!同时我也想告诉大家,在平时的学习中你们要多用眼睛去看,用头脑去思考,去探究,你们就会学得更好。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努力,所有的同学都能做到满分,对不对?”“对!”学生们大声的回答,并一个个跃跃欲试,在本组的垫上开始展示起来,我巡视了一下,大家的动作果然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在练习中学生们还互相帮助,互相纠正动作,互相评分呢!快下课了,我鼓励大家说:“你们表现的真棒!回家后都可以当爸爸妈妈的小老师了。所以这节课的作业是回家后和父母一起练习此动作,下节课大家把在家和父母一起学习的情况告诉老师,好吗?”“好!”在学生的欢呼声中结束了体育课。
反思:
宋代教育家朱熹曾说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这句话充分说明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意义,学生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如果在体育教学中只是一味的让学生反复、枯燥的练习动作,只会降低他们的学习热情,这也是新时期对教师的要求之一。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趣—思—练—创”的过程。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这节课中我让学生做评委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的去认识去学练。
这个案例,再一次使我体会到,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师必须要改变以往那种只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思想,在教学中通过采用多种教法和手段,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多的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学会探究与分析,从小传授他们“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方法,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重视学生的需要和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潜移默化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二:跨栏跑教学
一、背景:
在一堂初三男生的跨栏跑教学课上,我组织学生第一次跨栏跑。老师先示范,然后要求学生模仿老师的动作跨栏。结果,大部分学生跑到栏架旁就停下来了,不能过栏。只有少数胆大的学生能过,但都是跳过栏。在体育课中,我们经常碰到这种现象,如不敢跳山羊、横箱等。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恐惧而造成的;二是不会做专门的动作。如何消除恐惧心理,更快地学会跨栏动作,我在教学中进行了探索。
二、教学片段:
我让学生在课前把各小组收集的跨栏跑优秀运动员的图片、技术动作展示在同学面前,讲讲跨栏跑动作、比赛场面,优秀跨栏运动员的事迹等(从情感上获得我要学跨栏跑渴望,从感性上认识什么是跨栏跑)。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 “害怕”。针对“害怕”先让学生讨论什么是“害怕”?然后师解释“害怕”即“恐惧”,恐惧是一种企图摆脱危机的逃避情绪。恐惧心理的产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积累,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而增强。年龄越小,恐惧感越弱。因为他不知道什么叫危险,如“初生牛犊不怕虎”就是这个道理。而跨栏跑练习确有危险,不小心碰在栏上要摔跤的,所以不敢在跑动中跨栏,而采用逃避的方法,停下来跨过去。这样安全,不会受伤(老师从心理上帮助他们摆脱恐惧情绪)。接着让学生讨论如何克服恐惧心理,学习跨栏的动作,大家集思广益。他们想出了降低栏架的高度、找替代物作栏架、用体操棒放在地上进行模仿练习,用橡皮筋两人两边拉直进行跨越练习(开动脑筋,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学生选择想出的方法进行尝试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按思----练----思的程序反复练习,练完后再找出其成功和失败的原因)。特别是用橡皮筋作跨栏练习(不怕摔跤),两人一组拉直橡皮筋作“跨栏架”,排头同学依次跨过一道道橡皮筋,跨到最后作“跨栏架”。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地提高高度,真是越跨越有劲(通过实践从理性上认识跨栏跑,体验运动乐趣)。
三、教学反思
通过跨栏跑的教与学,我认为:
1、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疑问探索“跨栏跑”。它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使学生学会了学习技术动作的方法(替代物法、降低难度法等),拓宽学生学习动作的思路,为学习其他技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2、培养了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技术,毅力增强了,勇气增强了,克服了恐惧心理,信心增强了。通过互相交流、帮助,促进同学间合作,增进了友谊。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融洽师生关系,师通过示范、讲解、保护帮助,提高师生亲和力、信任感。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平等和谐、友爱互助的人际环境。
3、由于上课时间有限,留给学生发展个性的时间与空间不够,教师为学生创造练习环境,所需要的器材估计不足,影响了教学效果。应该在课前让学生准备好所用器材。
4、没能充分照顾到每个学生。少数学习困难的学生没能根据自己的条件自主选择练习,教师应重点帮助他们诱发创新思维,使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
2、主题式的案例研究。在体育教学中包含着教案或教学过程的片段或某个环节,按照作者的需要说明某一个主题,表达某一个思想,体现某一种方法。其主题鲜明,内容新颖,注重专题的研究,富有学术价值。(见案例三、四)
案例三:设计勇敢者之路 目标: 通过这个任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增进生与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通过比赛,发展学生的奔跑能力和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
场地器材: 一个篮球场、体操垫四块、跨栏架四只、长板凳四张、跳箱四付、体操凳四张(2米)、标志物四个。
活动形式: 全班分四组讨论、设计、比赛
课前准备: 课前将所需障碍器材放置到位,分别是钻过跨栏架、走过体操凳、跨过体操垫、跳过长板凳、越过跳箱,并检查各器材的牢固性和安全性。如下图:
教学过程:
1、任务活动前教学。
①、在准备活动或一个内容之后,将学生组织到障碍跑场地上。
②、教师讲解、示范过障碍方法,学生分组依次做尝试性练习。
③、分四组进行过障碍比赛,教师评价、引导比赛情况。学生讨论小结,并改进方法。
2、教师下达设计“勇敢者之路”任务(在规定的范围内,自行设计障碍物的放置顺序和距离);学生分四组进行讨论、设计后,对障碍物按设计的方案进行放置。
3、在新设置“勇敢者之路”上进行接力比赛。
4、讨论:“怎样摆放障碍物最合理,通过速度最快?”
5、各组进行调整方案,再比赛,最后评价。
教学反思:
1、通过教与学,学生基本上溶入到课堂氛围中去,大多数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参与度与兴奋度。特别是在各组自行设计的障碍跑中,使课堂推向了高潮。
2、本教学改变了以往一贯由教师做主的传统做法,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让学生自己来设计,让学生自由地发挥,让他们体验自己是课堂的真正主人。
3、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下达任务后,各组学生能发挥聪明才智,集思广益、畅所欲言,直至协调统一,所设计的方案各不相同,但都有自己的创意说明。
4、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和挑战自我的意志品质。学生在讨论、设计方案过程中,就要考虑服从整体的利益;通过反复的比赛中,在大家的助威声里,战胜了困难,战胜了自己,战胜了胆怯,增强了自信。
5、应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体质的差异性,如给出相同的障碍标准后,个别困难学生(特别是小个子女生)在过跳箱时,因爬不过去,采用绕过跳箱的方法。教师对此应进行体育精神和做人的品质教育,或将每次一人跑改为两人合作跑(以最后达到的人作为交接棒)等。避免作弊现象发生,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案例四:行进间变向运球的教学
场地:篮球场一个
器材:篮球 15个、障碍物20个(短凳15块、呼啦圈5个)、饮料瓶若干个、教材:篮球行进间换手运球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85%以上的学生能初步了解行进间变向换手运球,并且在实践中加深对技术动作的理解。
2、技能目标:80%以上的学生能较好地应用所掌握的技术,并在实践中发展能力。
3、情感目标:师生情感融洽,兴趣高,积极主动,协作配合,在活动中身心得到满足。
一、导入与热身(10′)
1、上课开始:学生整队,师生问好。
2、教师用激励性语言导入教学。A:教师提问:在你们的脑海里有哪几位篮球明星吗?
学生回答:乔丹、姚明、奥尼尔、布莱恩特等。
B:教师问道:“将来谁愿意当篮球明星?”
学生踊跃举手大声回答:“我!”
C:教师抓住学生的求知欲望的心理,告诉学生每一位篮球明星都要通过艰苦长期的训练,要想成为一名篮球明星必须练好基本功!(导入练习)。
评价: NBA精彩的表演吸引着学生,激发对篮球学习的兴趣
3、个性练习:用一种游戏活动方式,学生在篮球场内任意做各种运球练习,(甚至其他形式的运球等)。
A:教师积极参与,不断语言激励和提示学生:继续!注意球的控制。
评价:在练习中去体会,去感受球性
4、运球游戏:在规定时间内,让学生在篮球场内随意运球,在自己不失球的情况下,争取打掉别人的球,看谁打掉对方的次数多。
5、学生站成一个圆,跟着老师做不同形式的“耍球”练习,例如:两手弹拨球、球绕环、胯下八字传球、地滚球、高运球、低运球、交叉运球等。
评价:在竞争中提高控球能力,把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
二、实践与提高(25′)
1、行进间变向换手运球:学生脑海里想象明星运球,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究。
A:推进时遇到“障碍”如何换手运球?
B:换手后,又如何快速推进?
C: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练习、去体会、去思考。
评价:想一想,试一试
2、尝试在不同速度中的换手运球(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篮球场二个边线之间做横向的练习)。
3、在设有3个“障碍”物条件下的练习。
4、让学生依据个人的能力和教师的调控下选择练习组(在实践中去感受、去掌握动作)。
A:教师注意观察,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B:根据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互相纠正。
C:根据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典型示范,矫正反馈。
评价:积极主动,尝试成功
5、设置“障碍”(障碍物间隔距离和数量),灵活应用所掌握的换手运球技术动作。
A:展开组与组之间的比赛,看谁运的好,进步快!
B: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协作精神。
C: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评价:创设条件,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建立团队精神
6、延伸迁移:在有防守人的情况下,教师做行进间换手运球,使学生对由固定障碍到有人防守的技术动作有一个初步印象,导入下节课我们要学习:有防守人的换手运球。
三、调节与评价(10′)
1、游戏:保龄球
2、游戏方法:摆放不同数量和形状的“保龄球”(饮料瓶内装沙子代替),学生用篮球打向饮料瓶,距离按男女生能力摆放,看谁一次倒掉的多,谁就为胜。
A: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师生共同打“保龄球”。(调节身心,恢复疲劳)。
2、讲评:师生共同评价。(成散点队形)
A:谈学习中的感受,还需要什么?
B:教师帮助学生解惑,改进学习方法。
3、收还器材,本节课结束。
评价: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流露出成功的喜悦
案例的基本理念
(一)“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思想
教师对教学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是否正确有效,主要看是否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不应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把他们看成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他(她)既是教学的主体,又是思维的主体,还是身体练习的主体。
(二)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的教学理念
体育“合作学习”是指教师合理的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给他们指定的学习内容,使小组成员之间彼此互动、互助,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的教学活动。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能力、个性及其认知倾向、思维方式等。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根据教师有计划地指导、调控,小组成员间展开互相配合、互相帮助的合作性学习,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得到健康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正如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好汉三个帮”。这都说明了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科学建立合理有效的合作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也很重要,在分组时,教师应特别留心将那些性格孤僻的学生尽可能分配在关系融洽、随和的小组,而不宜将有小团体倾向的一些学生分在同一组,防止“马太效应”。对于彼此暂时排斥的学生也不要分在一个小组,以免矛盾激化,影响小组活动。小组的规模以 3到7人为宜,人数过多,学生的参与机会就少了,人数过少,又达不到合作的效果。实践证明,一般以4到5人较合适。分组从教学形式上分可分为固定分组和临时分组。固定分组是按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体育基础以及兴趣等条件,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固定分组有利于对不同性别,不同体育基础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任务和要求,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学习的需要,体验成功的喜悦和乐趣。临时分组是指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的性质,结合学生的兴趣和自身条件,掌握技能的进展情况等,对学生进行临时的各种组合。
案例(典型部分)分析
在设置过障碍物的教学这一部分时,教师对学生进行临时分组,共分成 6组,每组5人,并各组命名,给以感性的事物激发学生更强的学习欲望。在面对过障碍物的时候,学生都表现出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良好品质,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更难能可贵的是,由于“火箭队”和“马刺队”的两位女同学,在过障碍物时,不慎球运掉了,在教师没有指示的情况下,在她旁边的“湖人队”同学看见了,把自己的球给了“火箭队”的同学,自己去捡旁边的球,结束后,他(她)们得到的是教师和同学的热烈掌声和赞扬。教师还不失时机的奖励“湖人队”为“最佳团队奖”。
案例反思
本案例中,教师在教学中,能特别注意到学习的主体是一年级学生,根据他们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教师能用亲切和蔼并带有童趣的语言跟他们交流,尽量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不仅认为教师是他们平易近人的长者,还是他们亲密无间的朋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在过障碍物换手运球过程中,“湖人队”牺牲个体利益帮助他们时,教师不失时机的表扬和奖励“湖人队”,得到了全体同学的掌声和认可。这不仅是教师教学机智的灵感一现,更是对全体学生心灵的震撼。在教师不费吹灰之力就已经让学生进行了一次生动的思想品德洗礼。这又何乐而不为呢!在体育教学中还应该把合作学习与其它教学模式和方法结合使用。教学实践本身是复杂的,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和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一种模式和方法的优点,可能就是另一种模式和方法的不足,反之亦然。因此,我们应利用与合作学习具有互补性的其它教学模式和方法同时纳入体育课堂教学中来,以使体育教学产生更大的效能。
3、综合式的案例研究。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教材中的一课或一节内容的典型实例,就某一问题或现象引发的思考,从多维度以理论剖析实践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方式。其体现教学活动的整体性,以师生教学活动为主线,对学生突出表现和教师教学机智给予浓墨重彩的描绘。(见案例五、六、七、八)
案例五:一节耐久跑教学的启示
新课程标准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本课的教材内容是耐久跑,根据初一学生的生理特点,通过耐久跑,发展学生有氧耐力,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和坚持到底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但在以往的耐久跑教学中,由于教法手段单
一、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本课采用情境教学模式,将定向运动引入课堂,进行耐久跑教学。采用比赛手段、游戏形式和自主、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案例描述:
在这节耐久跑的课中,我将定向运动引入到教学中,将学生男、女混合编为人数相等、男女生比例相同的四组(10人一组),然后先出组长。我给每组组长分发五张任务卡,布置好各组的任务后,组长根据任务再将队员分为5人一小组,组长安排好队员的任务后,学生们正在组长的带领下斗志昂扬地准备比赛。比赛开始了,在一个40米×30米的场地的四周分布了10个标志点,听到信号后,各组第一小组先出发,按照各自任务卡上的任务依次跑向5个标志点,到达各个点后并打卡(用彩色笔在任务卡上相应的标志点上画一斜杆)。“加油、加油„„”,助威声此起彼伏,学生们个个争先,我也加入到学生的呐喊声中,为各组队员加油助威,还不断地提醒学生:“注意看清标志点在哪个位置,别跑错了”。各组未跑的五人也开始讨论等一下应该怎样跑才好。有几个组已经有两、三位同学完成任务回到起终点了,并把任务卡交给第二小组的同学,他们在边上还介绍经验和技巧。各组第一小组全部回来后,各组第二小组立即出发,“加油、加油”,刚完成任务的第一小组的同学好像忘记疲劳了,也加入到这呐喊声中。
第一轮比赛结束,有的为取得胜利手舞足蹈,有的为失败而沮丧不已,学生个个都满头大汗。我抓住这一时机,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跑得快并花的时间又最少,完成任务的效率又最高。学生们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始讨论。有的认为因没先找好标志点,多跑距离了;有的认为前面速度太快,造成后程没力气;有的认为 „„。学生讨论的气氛很热烈,教学效果非常好。讨论完后,学生们都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一位同学说:“跑的时候先不要太快,不然的话,最后就没力气了,最好是匀速跑,这样用时应该最短”。我对这位同学微笑的点点头说:“对的,就像我们以前所学的耐久跑一样,要匀速跑,还要注意耐久跑的方法和技巧,这在我们以前的耐久跑的练习中学过的,但也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控制好速度”,我说完后,另一位同学便说:“还应该跑前先看清标志点在哪个位置,事先在脑子里要有一个路线,这样就不会多跑没必要的路了”。这个时候,很多同学又开始讨论,有的说:“要团结合作”,有的说:“打卡速度要快”。接着,我说:“同学们说的都很对,同学们都很聪明,能去思考,这个练习实际是耐久跑,在跑的过程中,又要不断地去思考,去判断方向和方位,要自己先完成任务才能完成全组的任务,所以又要你们团结合作,而且打卡的时候又要你速度快”。然后,我对学生们提了几个建议,让学生再去思考一下准备第二轮比赛。
第二轮比赛开始了,比赛气氛比第一轮更加激烈,各组也重新布置了同学们跑的顺序,学生们都有自己跑的方法和技巧,各组的实力相当,不像第一轮实力相差那么大,学生们个个都在体验跑的乐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第二轮比赛结束,“同学们,老师最后还想让大家思考两个问题,到底要怎样跑好耐久跑?如果在现实中遇到相似的任务如何去完成?”这时候,学生开始讨论起来。最后,我微笑着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耐久跑,运用新兴的运动项目 ——定向运动形式进行练习,同学们也掌握了耐久跑的方法和技巧,大家热情非常高,我们应该感谢那些提出好意见的同学,同时,老师也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学习上敢于创新、敢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此时,同学们都露出了洋洋自得的神情,最后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本次课。
反思与分析: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通过体育与健身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本案例将定向运动引入到课堂,进行耐久跑的教学,改变跑的形式,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体育课程资源,将枯燥、无趣的耐久跑教材变得主题鲜明、形式新颖。本案例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通过充分利用场地、器材的变化,采用情境教学模式、比赛手段和自主、合作学习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以情入境、以境乐练,真正体验了运动的乐趣,又激活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提高了耐久跑教学的效果。本教学案例教法新颖,简便实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了良好的意志品质,发展了学生的耐力素质。
这个案例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愉快、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究与分析,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学习的机会,也要重视学生的需要和情感的体验,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培养自主、合作学习意识,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六:我的一节武术教学课
一、课的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武术”吗?
生:喜欢。
师:好,这一节课老师就来教你们一些“武术”的基本动作。在学习之前,我想先请同学们来欣赏一下我们班王嘉成同学的少年拳。好不好?
生:大声说“好”(学生鼓掌,王嘉成同学表演少年拳的基本套路)
评析:通过王嘉成同学的表演,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从而达到课前激趣的效果,这样的引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准备活动----基本武术操:
师:播音乐,做示范。
生:配合音乐,跟着节拍,与老师一起做基本武术操。
评析:通过武术操,既可以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提起来,也为后面的练习做好准备。
三、学习内容
(教师示范五步拳有关动作和套路)
师:你们看到的就是五步拳,虽然只有简单的五步,但是它集中了武术教学的基本动作和要领,例如:拳、掌、钩、弓步等,因此我们学习武术之前,就必须先掌握这些基本动作。(边讲解边做分解动作示范)
生:跟老师认真学习。
师:你们一起跟老师练习了几遍。
生:认真跟老师练习。师:现在我们找几个同学来表演一下,看哪一个同学学得最棒,好不好?
生:好。(几个同学分别作了示范表演,得到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师:现在我们分组练习,看哪一组学得最棒。然后,我们再通过比赛,看哪一组学得最棒,好不好?
生:好。(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认真进行分组练习。)
师:现在我们分组比赛,看哪一组学得最棒?为了公平,我决定采用抽签的形式决定比赛顺序,各组长上来抽签。
生:各组长上去抽签,并按比赛顺序带领各组进行比赛。
评析:通过示范表演、集中练习,分组练习,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既加强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积极向上、你追我赶、团结合作的精神。
四、游戏:《猫捉老鼠》
师:今天同学们学得很开心,觉得累了吧。老师都有点累了,与老师一起做个游戏,放松一下,好吗?
生:好。
师:老师先讲一下游戏《猫捉老鼠》的规则,同学都得遵守游戏规则,团结合作,看哪一组的同学配合得最好,玩得最开心。
生:好。(生分了两大组进行游戏)
评析:这是一个斗智斗勇、考验灵活的游戏,通过游戏,除让同学们的身心得到放松以外,更重要的通过本游戏,既锻炼了学生的体能和奔跑速度,又培养了学生的判断和反应的能力。
五、小结
师:这一节课,同学们学得开心吗?
生:开心
师:你们能告诉老师你们学到了什么?
生:学会了五步拳。
生:学会了一个游戏。
师:体会到什么?
生:体会到了要做好一件事,大家必须团结合作。
生:体会了要身体强壮一定要加强身体锻炼。
生:只要加强锻炼,体能才会提高。
师:这一节课的时间到了,下一节课我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评析:
小结为本节课的教学作了一个高度的概括:通过武术操来引入,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通过示范表演、集中练习,分组练习,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既加强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积极向上、你追我赶、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游戏,既锻炼了学生的体能和奔跑速度,又培养了学生的判断和反应的能力。教师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激起了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使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各种信息处于良性的动态交流之中。教师能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案例七:篮球行进间上篮的教学
一、背景:
如何把先进理念转移教学行为,力求探索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本课根据学校特色和初二男生的实际,选择了学习篮球行进间传接球上篮动作作为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存在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动作要领不明确,完成质量较差等因素,我在课中有针对性进行了尝试、改革。
二、教学片断:
课前让各小组收集资料,了解行进间传接球上篮的有关知识;在正式练习前采用分组比赛的形式进行交流、尝试,调动学生学习篮球的积极性;在实践中让学生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再归纳、总结和示范讲解的方法;采用不同的如分组学习、个体学习等学练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学生在基本掌握动作要领后再采取分层比赛的形式进一步巩固与提高、拓展与运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通过引导、分层、探究、合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相互合作、共同探讨的意识,培养团结合作与共同进步的良好人际关系。同时,教师正确引导、及时点评、积极鼓励,张扬了个性,使整个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三、课后反思:
在实践中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改进与提高。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让学生带着疑问探索“行进间传接球上篮”。使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拓宽了学习的思路,为学习其它技术动作也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2、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同时也培养了良好的心理品质与道德品质。通过讨论与交流、合作与帮助,促进同学间合作、增进友谊。通过反复练习技术动作,增强毅力与勇气,克服心理、增强信心。教师正确引导、及时点评、适时演绎积极鼓励学生不断改进与提高,拓展与运用,提高师生的亲和力、信任感。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平等和谐、友爱互助的人际环境。
3、学生在学习跨步接球上篮时,重心过高,导致跨步动作有点像跳步动作。因此,在动作要领的讲解中,要注重细节,强调动作的规范性与整体性。
4、在分层学、练的教学中,教师过于盲目,忽略群体与个体之间不同差异。教师应针对性的指导与安排,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分组讲评与指导。
5、展示学、练方法过程中过于单一,应把各小组的学、练方法逐一展示与交流。把不同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使之终身受益。
案例八:一节高中“跨栏”教学课
在一节高一男生跨栏跑教学课上,学生第一次接触跨栏。我先让学生看图片并做模仿练习,大家做得很好,但一到过栏时就不行了,基本上跑到栏前就停下来,不敢跨过去,只有少数胆大的学生能过,但都是跳栏动作。体育课中,我们经常碰到这种现象,如不敢做有难度的单杠、双杠动作、不敢跳高、跳山羊、横箱等等。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恐惧而造成的,二是对动作要领没掌握、对自己没信心。如何消除恐惧的心理呢?使学生更快更好地完成跨栏动作。我在教学中进行了探索。
一、教学片断:
我让学生观看在课前各小组收集的跨栏跑优秀运动员的图片、技术动作展示在同学面前,讲讲跨栏跑动作、比赛场面,优秀跨栏运动员的事迹等(从情感上获得我要学跨栏跑渴望,从感性上认识什么是跨栏跑)。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 “害怕”。针对“害怕”先让学生讨论什么是“害怕”?然后教师解释“害怕”即“恐惧”,恐惧是一种企图摆脱危机的逃避情绪。恐惧心理的产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积累,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而增强。年龄越小,恐惧感越弱。因为他不知道什么叫危险,如“初生牛犊不怕虎”就是这个道理。而跨栏跑练习确实有危险,不小心碰在栏上要摔跤的,所以不敢在跑动中跨栏,而采用逃避的方法,停下来跨过去。这样安全,不会受伤。
学习跨栏的动作,跨栏跑的关键是跨栏步和栏间跑技术,学生必须基本掌握这两项技术,又如何才能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学好技术呢?我采用了两个方法:一是加强安全措施,学生之所以不敢跨是因为怕有危险,怕受伤,因此做好安全措施是关键。首先我把栏放到最低,然后让学生开动脑筋,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想一想还有什么方法更安全。大家集思广益,他们想出了找替代物作栏架、用体操棒放在地上进行模仿练习,用橡皮筋两人两边拉直进行跨越练习。二是通过比较,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勇气。“ 勇气不是说的,而是要体现给人看的 ” 我就这么告诉他们。于是,我就做了示范动作,效果不错。高个子的男生也跟着带头跨了。有了第一个,就有第二、第三 „„
学生选择想出的方法进行尝试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按思----练----思的程序反复练习,练完后再找出其成功和失败的原因)。特别是用橡皮筋作跨栏练习(不怕摔跤),两人一组拉直橡皮筋作“跨栏架”,排头同学依次跨过一道道橡皮筋,跨到最后作“跨栏架”。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地提高高度,真是越跨越有劲(通过实践从理性上认识跨栏跑,体验运动乐趣)。
二、反思:
通过跨栏的教学,我进行了反思:
1、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疑问探索“跨栏跑”。它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使学生学会了学习技术动作的方法(替代物法、降低难度法等),拓宽学生学习动作的思路,为学习其他技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2、培养了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技术,毅力增强了,勇气增强了,克服了恐惧心理,信心增强了。通过互相交流、帮助,促进同学间合作,增进了友谊。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融洽师生关系,教师通过示范、讲解、保护帮助,提高师生亲和力、信任感。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平等和谐、友爱互助的人际环境。
3、由于上课时间有限,留给学生发展个性的时间与空间不够,教师为学生创造练习环境,所需要的器材估计不足,影响了教学效果。应该在课前让学生准备好所用器材。
4、没能充分照顾到每个学生。少数学习困难的学生没能根据自己的条件自主选择练习,教师应重点帮助他们诱发创新思维,使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
第三篇:体育课教学案例
体育课教学案例
实验中学:赵宇亮
案例:初二年级的“行进间变向运球的教学”
场地:篮球场一个
器材:篮球 15个、障碍物20个(短凳15块、呼啦圈5个)、饮料瓶若干个、教材:篮球行进间换手运球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85%以上的学生能初步了解行进间变向换手运球,并且在实践中加深对技术动作的理解。
2、技能目标:80%以上的学生能较好地应用所掌握的技术,并在实践中发展能力。
3、情感目标:师生情感融洽,兴趣高,积极主动,协作配合,在活动中身心得到满足。
一、导入与热身(10′)
1、上课开始:学生整队,师生问好。
2、教师用激励性语言导入教学。
A:教师提问:在你们的脑海里有哪几位篮球明星吗?
学生回答:乔丹、姚明、奥尼尔、布莱恩特等。
B:教师问道:“将来谁愿意当篮球明星?”
学生踊跃举手大声回答:“我!”
C:教师抓住学生的求知欲望的心理,告诉学生每一位篮球明星都要通过艰苦长期的训练,要想成为一名篮球明星必须练好基本功!(导入练习)。
评价: NBA精彩的表演吸引着学生,激发对篮球学习的兴趣
3、个性练习:用一种游戏活动方式,学生在篮球场内任意做各种运球练习,(甚至其他形式的运球等)。
A:教师积极参与,不断语言激励和提示学生:继续!注意球的控制。
评价:在练习中去体会,去感受球性
4、运球游戏:在规定时间内,让学生在篮球场内随意运球,在自己不失球的情况下,争取打掉别人的球,看谁打掉对方的次数多。
5、学生站成一个圆,跟着老师做不同形式的“耍球”练习,例如:两手弹拨球、球绕环、胯下八字传球、地滚球、高运球、低运球、交叉运球等。
评价:在竞争中提高控球能力,把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
二、实践与提高(25′)
1、行进间变向换手运球:学生脑海里想象明星运球,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究。
A:推进时遇到“障碍”如何换手运球?
B:换手后,又如何快速推进?
C: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练习、去体会、去思考。
评价:想一想,试一试
2、尝试在不同速度中的换手运球(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篮球场二个边线之间做横向的练习)。
3、在设有3个“障碍”物条件下的练习。
4、让学生依据个人的能力和教师的调控下选择练习组(在实践中去感受、去掌握动作)。
A:教师注意观察,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B:根据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互相纠正。
C:根据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典型示范,矫正反馈。
评价:积极主动,尝试成功
5、设置“障碍”(障碍物间隔距离和数量),灵活应用所掌握的换手运球技术动作。
A:展开组与组之间的比赛,看谁运的好,进步快!
B: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协作精神。
C: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评价:创设条件,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建立团队精神
6、延伸迁移:在有防守人的情况下,教师做行进间换手运球,使学生对由固定障碍到有人防守的技术动作有一个初步印象,导入下节课我们要学习:有防守人的换手运球。
三、调节与评价(10′)
1、游戏:保龄球
2、游戏方法:摆放不同数量和形状的“保龄球”(饮料瓶内装沙子代替),学生用篮球打向饮料瓶,距离按男女生能力摆放,看谁一次倒掉的多,谁就为胜。
A: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师生共同打“保龄球”。(调节身心,恢复疲劳)。
2、讲评:师生共同评价。(成散点队形)
A:谈学习中的感受,还需要什么?
B:教师帮助学生解惑,改进学习方法。
3、收还器材,本节课结束。
评价: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流露出成功的喜悦
案例的基本理念
(一)“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思想
教师对教学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是否正确有效,主要看是否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不应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把他们看成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他(她)既是教学的主体,又是思维的主体,还是身体练习的主体。
(二)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的教学理念
体育“合作学习”是指教师合理的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给他们指定的学习内容,使小组成员之间彼此互动、互助,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的教学活动。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能力、个性及其认知倾向、思维方式等。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根据教师有计划地指导、调控,小组成员间展开互相配合、互相帮助的合作性学习,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得到健康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正如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好汉三个帮”。这都说明了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科学建立合理有效的合作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也很重要,在分组时,教师应特别留心将那些性格孤僻的学生尽可能分配在关系融洽、随和的小组,而不宜将有小团体倾向的一些学生分在同一组,防止“马太效应”。对于彼此暂时排斥的学生也不要分在一个小组,以免矛盾激化,影响小组活动。小组的规模以 3到7人为宜,人数过多,学生的参与机会就少了,人数过少,又达不到合作的效果。实践证明,一般以4到5人较合适。分组从教学形式上分可分为固定分组和临时分组。固定分组是按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体育基础以及兴趣等条件,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固定分组有利于对不同性别,不同体育基础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任务和要求,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学习的需要,体验成功的喜悦和乐趣。临时分组是指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的性质,结合学生的兴趣和自身条件,掌握技能的进展情况等,对学生进行临时的各种组合。
案例分析
在设置过障碍物的教学这一部分时,教师对学生进行临时分组,共分成 6组,每组5人,并各组命名,给以感性的事物激发学生更强的学习欲望。在面对过障碍物的时候,学生都表现出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良好品质,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更难能可贵的是,由于“火箭队”和“马刺队”的两位女同学,在过障碍物时,不慎球运掉了,在教师没有指示的情况下,在她旁边的“湖人队”同学看见了,把自己的球给了“火箭队”的同学,自己去捡旁边的球,结束后,他(她)们得到的是教师和同学的热烈掌声和赞扬。教师还不失时机的奖励“湖人队”为“最佳团队奖”。
案例反思
本案例中,教师在教学中,能特别注意到学习的主体是一年级学生,根据他们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教师能用亲切和蔼并带有童趣的语言跟他们交流,尽量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不仅认为教师是他们平易近人的长者,还是他们亲密无间的朋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在过障碍物换手运球过程中,“湖人队”牺牲个体利益帮助他们时,教师不失时机的表扬和奖励“湖人队”,得到了全体同学的掌声和认可。这不仅是教师教学机智的灵感一现,更是对全体学生心灵的震撼。在教师不费吹灰之力就已经让学生进行了一次生动的思想品德洗礼。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教材中的一课或一节内容的典型实例,就某一问题或现象引发的思考,从多维度以理论剖析实践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方式。其体现教学活动的整体性,以师生教学活动为主线,对学生突出表现和教师教学机智给予浓墨重彩的描绘。
实验中学
第四篇:体育课教学案例
体育课教学案例
科右前旗索伦中学-----张晓华
作为一名体育老师,我承担了初中的体育教学任务,因此,广播操的教学就成了这学期的首要教学内容,广播操无论从教来讲还是学来说都是一项枯燥乏味的工作,所以,圆满完成广播操教学煌前提就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生的积极性,下面仅以我的一节体育课的教学法过程来说明我是如何进行曲广播操教学的.1准备部分
在这部分主要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的方法就是学生进行游戏,并以达到目的,因为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是比较爱玩,孩子气还是很重,适当彩游戏的方法进行曲教学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基本部分
困为广播操有硬性的教学法要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书面进行教学,除了尽量使用幽默的语言外,还是采用了传统的完整示范一分解示范讲解教学一一完整教学模式,在动作传授完整教学模式,在动作传授完以后,让同学之间分组练习,讨论,相互纠错,以此培养学生自评,互评的能力,并让动作完成好的学生进行示范领做,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培养学生敢于表现自己的能力。结束部分
结束部分比较简单,只是一些课堂的常规,让学生总结点评一下这节课的收获,来表扬做得好的学生,鼓励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的学生,让其在课后加强练习。
第五篇:体育课教学案例
体育课教学案例
赵常艳
课改向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中要树立新的理念,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班都有肥胖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遗传因素导致缺乏运动细胞的学生较多,在技能要求比较高的项目练习时,常受到同学嘲笑,因而这些学生虽喜欢上体育课但又怕遭到同学的嘲笑,久而久之,便疏远了体育活动,成了体育课上受冷落的旁观者,特别是体育课改的今天,此类问题更加突出。那么如何使这些同学象其他学生一样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并获得乐趣,是我们每个体育教师的职责和追求目标,也是课改的今天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教学实践,我感悟到只要教师努力去关爱这些特殊学生,这个目标是一定能够实现的。现在可能所有班级中都有一位或是多位同学人特胖,有的不但胖个子又高,跑起步来挺费力的(200米都跑不完),别说跟随队伍跑步了。所以这样的学生在分组练习时经常受到小组同学的批评及责骂,甚至遭到嘲笑。我所教的初一年级就有这样一位同学,不太爱和同学们一块活动,做练习时总是往后溜,摸底测验成绩也比较差。课后我找到他,问他为什么上课不积极活动?开始他不说,在我的启发下,他才说:“其实我很喜欢体育活动的,可我长得这么胖,做起动作来很吃力,又不好看,同学们会笑话我,所以就不想动了”。根据他的想法,我诱导说:“不管谁在学习新动作时,都不可能做得很好,再说对于你,重要的是参与、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练习的次数多了,动作也就好看了。老师相信你,你一定会战胜自我,找到体育活动的乐趣。”在后来的活动中我仔细寻找该生的闪光点。不久在练习耐久跑时他总是坚持到底,不管和其他同学有多大的差异,始终坚持到底。久而久之,在他的自信、坚强下完成了和其他一样的练习内容。在体育课上,我及时表扬了他,并要求其他同学多向他学习。同学们也报之以热烈的掌声,纷纷向他询问起来。老师的表扬,同学的鼓励给这位同学装上了自信、坚强的翅膀。自此以来的体育课他上课很投入,与同学合作的也很愉快,体育成绩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在上课时每个人一定要克服内心的自卑心理,融入到集体的大家庭之中,不懂不会的主动请教,反复练习,同时常于同学合作、交流。总之,“在课堂上只要主动参与、积极练习,就一定能获得快乐,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