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故乡的榕树》说课稿——获奖作品
《故乡的榕树》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故乡的榕树》。下面,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7个方面展开。
一、教学理念
基于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的教学理念是一切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每堂课都学有所得。
二、说教材
《故乡的榕树》是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运动学校专用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有眼前住所的榕树,想起故乡的榕树及与榕树相关的种种往事,抒发了对故乡深情的思念。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一,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主旨。
二、掌握获取和选择材料的方法。
《故乡的榕树》是一篇触景生情、寄情于物的思乡怀旧的散文,不脱离散文的基本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是指散文选材自由、灵活,材料是“散”的;所谓“神”是指主题明确、集中。怎样迅速准确地抓住散文的“神”呢?可以从抓中心句、关键句入手,比如课文最后三段,它们是理解这篇散文主旨的关键。我认为《故乡的榕树》一文,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及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文体特征及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学会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文章思路的阅读方法。2 过程与方法:学习文章情以物兴、寄情于物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于大陆故乡和乡亲们的真挚眷念的感情。
1、知识与能力:学会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文章思路的阅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了解散文 “形散而神不散”的文体特征及本文寄情于物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文章表现出来的人性美、情感美,体会作者的浓浓乡思。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有二:
一是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二是找出与故乡的榕树有关的人与事,体会作者的真挚而悠长的浓浓思乡之情。
本文的难点是品味绘声绘色、饱含感情的诗化语言。
四、说教法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任何一节课的教学都不可能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对于《故乡的榕树》这篇优美的散文,我选择采用诵读法、提问法、讲授法、启发教学法、讨论点拨法、探究拓展法、愉快教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讲本课设计为五个步骤,两个课时完成。
1、导入新课:
我打算由以前学过的古诗词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我打算这样导入:
我们知道,“思乡怀旧”可以说是一种永恒的主题了,自古及今,不知道有多少赤子抒发过。
李白曾经留下脍炙人口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维也留下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名句,还有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等等等,可见无论东西南北,只要有游子,就有乡愁。
今天,我们的新课也是跟乡愁有关,作者黄河浪虽然写的是一个老题材,但是今天读它,仍然会有一种清新的感觉、优美的感觉。作者是如何用他那生花的妙笔把我们引进了美的王国,让我们获得了醇厚的美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着黄河浪的思绪,取领略一番吧。
2、知识积累:记一记
3、整体感知阶段:想一想
这部分我打算让学生通过自读,思考:
1、根据课文的标题,可以推测出作者写作的重点是什么?
2、根据作者的生平,可以推测出他会以怎样的心情来写?
3课文写了哪些地方的榕树?据此可以将文章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之间怎么过渡的?
4、讨论探究阶段:理一理
这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我设计了两大问题。
第一,围绕故乡的榕树,作者写了与之相关的哪些人和事情?
第二,第二,作者思念故乡,为什么不直接写故乡的人和事,而着笔写榕树?
通过两个问题的回答,我再引导学生总结本文两个重要的写作特色,一是作者回忆了一系列不同的人和事,所有这一切由榕树贯穿起来,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二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榕树是情感的载体,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5、真挚悠长:品一品
6、拓展延伸阶段:赏一赏
配乐、展示课外阅读文本余光中的《乡愁》,并从内容、情感和表现手法等不同方面与课文作比较,说说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阅读,强化学生对本文借物抒情写法的认识。另外展示阅读《虞美人》、《天净沙.秋思》席慕容的《乡愁》等体味浓浓思乡情。
7、课堂小结
对这两课时所讲的课文内容进行总结。文章以榕树为中心贯穿全文,叙述了许多与故乡的榕树有关的人和事。普通的百姓、天真的童趣、幽静的环境、淳朴的风土人情,都是作者割不断的故乡情结。
8、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故乡的榕树》说课稿
一、教材情况分析:
1.本文语言优美但篇幅较长,所以宜片段朗诵,不宜全文诵读。(读一遍需近20分钟)
2.本文用了不少引起回忆的衔接句,但片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不明显。所以宜由教师点拨,使学生理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多半能体验思乡情绪,也能感受到文章很美,但他们自己往往“眼前有景道不出”,“心中有情不会抒”。所以教学本文意在启迪如何以我手写我情。
三、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选材特点:(榕树多、奇)2.理解文章组材特点:(物→事→情)3.品味文章语言的特点:(情韵悠长、描写细腻)
四、教法媒体选择及课时安排
1.点拨、诵读教法2.投影胶片等3.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2—3分钟)
思乡怀旧是散文常见的主题。人们常借别具深意的物或富有特色的景来抒发思乡之情,比如萧乾的友人因为当年住北京总布胡同时,院里有一棵枣树,所以她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枣核”这一物上;香港作家黄河浪,因为生于榕树之乡福建,而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榕树这种景上。他故乡的榕树有什么奇异之处,使他激情澎湃、文思涌动,写下本文呢?请大家一起从第5节浏览至第10节。
二、故乡的榕树有什么奇异之处?(15分钟左右)
明确:驼背的榕树形状奇,传说奇,功用奇;另一棵树也为农人遮阳歇凉提供场所,为我幸福酣眠提供场所。它们在我心中,不仅仅是树,还是理想的启迪放飞者,道德的见证教化者,爱心的赐予传达者,农人的庇护慰安者,夏夜的造境催眠者。榕树,汇聚了浓浓的友情、亲情、乡情,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故乡风物之一。这部分回忆片段犹如一个个电影分镜头,回忆画卷徐徐展开。
三、为什么不直接以《忆故乡》或《故乡的回忆》为题?(20分钟左右)
明确A作者所怀念的人、事、物莫不与榕树相关,对故乡的怀念是通过对榕树的怀念来表达的。所以,用《„„的榕树》作标题,准确、贴切。
B这样的标题含蓄、深情,有艺术感染力。
C此外,榕树在文章结构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请看课文1—4节和11—13节,分析课文是如何拉开回忆的序幕,又如何收起回忆的画卷的。
明确:1.从第3节开始回忆2.1—2节的序幕里突出的背景是什么?画面中流动着怎样的情?(明确:是榕树;浓郁、幸福的感情。写狗是为了烘托情。)
3.第3节是故乡榕树的一个特写镜头。这一节里“迷濛的烟水,苍茫的群山”表明他现在距故乡很遥远,但,再远也挡不住思乡的视线,割不断思乡的情感。你瞧,他对榕树叶子的记忆多么细腻真切!请齐读3节末句。4.第4节是与榕树有关的两个广角镜头,注意一下句子的衔接特点,颇似顶针格修辞。好处是有连绵不绝之势,仿佛悠长的乡思,缠绵温馨。请读一遍。《弯弯的月亮》写忆中故乡,语言与本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家一起欣赏一下。(放歌曲,放投影胶片:“歌词”)
5.为什么不说“记忆里的故事”象天上星星一样多,而说“象榕树的叶子一样多”?
明确:就近取譬,扣题、新颖。6.这句话起什么作用?明确:开启下文回忆
7.11—13节先以“快摇镜头”的方式徐徐收束画卷。再由哨音、榕树回到现实,让我与忆中树对话询问,产生一种彼此思念的意境美。结尾轻声呼唤,传达了绵绵不尽的乡思。8.总结:本文是由眼前树而引起回忆的。忆时先特写再广角,前者使榕树的形象清晰而遥远,后者为下文分镜头回忆榕树设下了背景。下文以分镜头的方式展开回忆的画卷,分别有两次集中抒情。所以,以《„„》为题,还起了使形散神聚的作用。
四、学习过本文后,你有什么作文方面的收获?(2—3分钟)
明确:1.写思乡之作,要注意选择,对你别别具深意或故乡富有特色的景或物。
2.思乡之作,常常以“眼前→回忆→眼前”的方式结构全文。
3.类于顶针格的语言组织有情韵悠长的效果,细腻描写所忆之人、物,有真切动人的效果。
五、作业课后请仿照本文,写一篇寄情于物的怀旧之作
六、板书设计:
故乡的榕树
胶片一
一特殊形状奇理想的启迪者放飞者(伙伴)友情
传说奇道德的寄寓者教化者(爷爷)
株一般功用奇:爱心的传达者实现者(祖母)亲情
两特殊劳人的荫蔽者慰安者(乡亲)乡情
株夏夜的造境者催眠者(我)
胶片二胶片三
眼前树思乡之作:选材(寄情于物)
别具深意,富有特色
忆中树组材(插叙方式)
容量很大,开合自如
特写镜头,广角镜头语言(类于顶针)
分镜头(5、6、7、8、10)情韵悠长,绵绵不绝
(细腻描写)
真切动人如在目前
不丰不杀恰到好处
眼前人与忆中树交融
(两地交通,彼此相思)
七、教学后记
教学本文,我有一些深刻体会①正确解读本文。全国中语会会刊《语文教学通讯》96年12期P26上,有宁夏/朱宗明的教案,是借《乡愁》导入的。我以为十分不妥。a.《乡愁》与本文虽同抒乡愁,但作者具体情况不同;在台与在港心态绝不会相同的。b.《乡愁》有苦味,《故„„》有甘味;《乡愁》有悲观怅惘气息,《故》则是神秘感恩气息。市一中的曹德山说,授课结束时应提一下作家之所以会如此思乡,是因为港陆分离。我也觉得不妥。因为香港回归指日可待,且未必在港才会有此情调、此内容的怀乡,在他处也一样会怀乡的。
②长文如何短教?本文很长,读一遍要20分钟。只读精粹之处甚至应会背,其余可略过。其次,内容较好懂,仅须在结构关键处,内容难解处指点一下即可。我在市一中上这节比赛课时,只用一节课不仅教完全文,还详析了特写处、第4节、第5节写理想处,第10节写玄想处,还让学生当堂背诵了3、4、5、10节中以上详析之处;听了《弯弯的月亮》的部分旋律。
③语言美应当领略,如以上所说之处。尤其让学生颇有收获的是:a.怎样借语言加强抒情意味?可以用类于顶针之法,如4节,又如《弯弯的月亮》,它与所想表达的绵长不绝的思乡之情相一致。b.可以对一细节处详描。如第3节对叶子,给人之感觉是虽距离(时空)遥远而记忆极其清晰。再如写老祖母处亦然,祖母神态栩栩如在眼前。c.可以充分想象,如写放飞理想时,理想美好在何处,远大在何处等等,俱通过相关词语表达,且>3句,若去掉其中一句,效果立即大减。
④结构上,此类文章有一常见模式:眼前—回忆—眼前。本文之长处在于:它把琐碎思绪借榕树以串联凝聚,形虽散而神不散。
⑤文章材料的选择、排序、衔接的道理应跟学生讲清,才能有效指导今后作文。
⑥先在广角镜头中两树合写,再写形状、功用、传说皆奇的老榕树,然后合写两树的共同功用;写共同功用时,又先写一般功用:众人歇息乘凉;再写特别功用,单写我乘凉时的独特感受。这样安排材料,整体感觉是从特殊→一般;细部感觉则从一般→特殊。
第二篇:《故乡的榕树》说课稿
《故乡的榕树》说课稿
《故乡的榕树》说课稿1
一、教材情况分析:
1.本文语言优美但篇幅较长,所以宜片段朗诵,不宜全文诵读。(读一遍需近20分钟)
2.本文用了不少引起回忆的衔接句,但片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不明显。所以宜由教师点拨,使学生理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多半能体验思乡情绪,也能感受到文章很美,但他们自己往往“眼前有景道不出”,“心中有情不会抒”。所以教学本文意在启迪如何以我手写我情。
三、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选材特点:(榕树多、奇)
2.理解文章组材特点:(物→事→情)
3.品味文章语言的特点:(情韵悠长、描写细腻)
四、教法媒体选择及课时安排
1.点拨、诵读教法
2.投影胶片等
3.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2 — 3分钟)思乡怀旧是散文常见的主题。
人们常借别具深意的物或富有特色的景来抒发思乡之情,比如萧乾的友人因为当年住北京总布胡同时,院里有一棵枣树,所以她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枣核”这一物上;香港作家黄河浪,因为生于榕树之乡福建,而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榕树这种景上。他故乡的榕树有什么奇异之处,使他激情澎湃、文思涌动,写下本文呢?请大家一起从第5节浏览至第10节。
二、故乡的榕树有什么奇异之处?(15分钟左右)
明确:驼背的榕树形状奇,传说奇,功用奇;另一棵树也为农人遮阳歇凉提供场所,为我幸福酣眠提供场所。它们在我心中,不仅仅是树,还是理想的启迪放飞者,道德的见证教化者,爱心的赐予传达者,农人的庇护慰安者,夏夜的造境催眠者。榕树,汇聚了浓浓的友情、亲情、乡情,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故乡风物之一。这部分回忆片段犹如一个个电影分镜头,回忆画卷徐徐展开。
三、为什么不直接以《忆故乡》或《故乡的回忆》为题?(20分钟左右)
明确
A作者所怀念的人、事、物莫不与榕树相关,对故乡的怀念是通过对榕树的怀念来表达的。所以,用《的榕树》作标题,准确、贴切。
B这样的标题含蓄、深情,有艺术感染力。
C此外,榕树在文章结构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请看课文1 — 4节和11 — 13节,分析课文是如何拉开回忆的序幕,又如何收起回忆的画卷的。
明确:
1.从第3节开始回忆
2.1 — 2节的序幕里突出的背景是什么?画面中流动着怎样的情?(明确:是榕树;浓郁、幸福的感情。写狗是为了烘托情。)
3.第3节是故乡榕树的一个特写镜头。这一节里“迷濛的烟水,苍茫的群山”表明他现在距故乡很遥远,但,再远也挡不住思乡的视线,割不断思乡的情感。你瞧,他对榕树叶子的记忆多么细腻真切!请齐读3节末句。
4.第4节是与榕树有关的两个广角镜头,注意一下句子的衔接特点,颇似顶针格修辞。好处是有连绵不绝之势,仿佛悠长的乡思,缠绵温馨。请读一遍。 《弯弯的月亮》写忆中故乡,语言与本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家一起欣赏一下。(放歌曲,放投影胶片:“歌词”)
5.为什么不说“记忆里的故事”象天上星星一样多,而说“象榕树的叶子一样多”?明确:就近取譬,扣题、新颖。
6.这句话起什么作用?明确:开启下文回忆
7.11 — 13节先以“快摇镜头”的方式徐徐收束画卷。再由哨音、榕树回到现实,让我与忆中树对话询问,产生一种彼此思念的意境美。结尾轻声呼唤,传达了绵绵不尽的乡思。
8.总结:本文是由眼前树而引起回忆的。忆时先特写再广角,前者使榕树的形象清晰而遥远,后者为下文分镜头回忆榕树设下了背景。下文以分镜头的方式展开回忆的画卷,分别有两次集中抒情。所以,以《xxx》为题,还起了使形散神聚的作用。
四、学习过本文后,你有什么作文方面的收获?(2 — 3分钟)
明确:
1.写思乡之作,要注意选择,对你别别具深意或故乡富有特色的景或物。
2.思乡之作,常常以“眼前→回忆→眼前”的方式结构全文。 3.类于顶针格的语言组织有情韵悠长的效果,细腻描写所忆之人、物,有真切动人的效果。
五、作业课后请仿照本文,写一篇寄情于物的怀旧之作
六、板书设计:故乡的榕树胶片一
一特殊形状奇理想的启迪者放飞者(伙伴)友情传说奇道德的寄寓者教化者(爷爷)
株一般功用奇:爱心的传达者实现者(祖母)亲情
两特殊劳人的荫蔽者慰安者(乡亲)乡情株夏夜的造境者催眠者(我)
胶片二胶片三
眼前树思乡之作:选材(寄情于物)别具深意,富有特色
忆中树组材(插叙方式)容量很大,开合自如
特写镜头,广角镜头语言(类于顶针)
分镜头(5、6、7、8、10)情韵悠长,绵绵不绝(细腻描写)真切动人如在目前不丰不杀恰到好处眼前人与忆中树交融(两地交通,彼此相思)
七、教学后记
教学本文,我有一些深刻体会:
①正确解读本文。全国中语会会刊《语文教学通讯》 12期P26上,有宁夏/朱宗明的教案,是借《乡愁》导入的。我以为十分不妥。 a。《乡愁》与本文虽同抒乡愁,但作者具体情况不同;在台与在港心态绝不会相同的。 b。《乡愁》有苦味,《故》有甘味;《乡愁》有悲观怅惘气息,《故》则是神秘感恩气息。市一中的曹德山说,授课结束时应提一下作家之所以会如此思乡,是因为港陆分离。我也觉得不妥。因为香港回归指日可待,且未必在港才会有此情调、此内容的怀乡,在他处也一样会怀乡的。
②长文如何短教?本文很长,读一遍要20分钟。只读精粹之处甚至应会背,其余可略过。其次,内容较好懂,仅须在结构关键处,内容难解处指点一下即可。我在市一中上这节比赛课时,只用一节课不仅教完全文,还详析了特写处、第4节、第5节写理想处,第10节写玄想处,还让学生当堂背诵了3、4、5、10节中以上详析之处;听了《弯弯的月亮》的部分旋律。
③语言美应当领略,如以上所说之处。尤其让学生颇有收获的是:a.怎样借语言加强抒情意味?可以用类于顶针之法,如4节,又如《弯弯的月亮》,它与所想表达的绵长不绝的思乡之情相一致。 b.可以对一细节处详描。如第3节对叶子,给人之感觉是虽距离(时空)遥远而记忆极其清晰。再如写老祖母处亦然,祖母神态栩栩如在眼前。 c.可以充分想象,如写放飞理想时,理想美好在何处,远大在何处等等,俱通过相关词语表达,且>3句,若去掉其中一句,效果立即大减。
④结构上,此类文章有一常见模式:眼前—回忆—眼前。本文之长处在于:它把琐碎思绪借榕树以串联凝聚,形虽散而神不散。
⑤文章材料的选择、排序、衔接的道理应跟学生讲清,才能有效指导今后作文。
⑥先在广角镜头中两树合写,再写形状、功用、传说皆奇的老榕树,然后合写两树的共同功用;写共同功用时,又先写一般功用:众人歇息乘凉;再写特别功用,单写我乘凉时的独特感受。这样安排材料,整体感觉是从特殊→一般;细部感觉则从一般→特殊。
《故乡的榕树》说课稿2
各位领导、老师们:
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故乡的榕树》。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及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展开。
一、说教材
《故乡的榕树》是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试用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六课。本单元是学会感知和领会,体会情感。“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
《故乡的榕树》是一篇触景生情、思乡怀旧的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所谓“形”是指散文选材自由、灵活,材料是“散”的。所谓“神”是指主题明确、集中。怎样迅速准确地抓住散文的“神”呢?可以从抓中心句、关键句入手,比如课文最后三段,它们是理解这篇散文主旨的关键。
我认为《故乡的榕树》一文,作者是由眼前住所的榕树,想起故乡的榕树及当时的人和事,抒发了对故乡深情的思念。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文体特征及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文章思路的阅读方法,体会文章语言的诗意。
2、过程与方法:掌握文章情以物兴、寄情于物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于大陆故乡和乡亲们的真挚眷念的感情。
学情分析:在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已经学了《荷塘月色》《梦和泪》等优美的散文,有了一定的散文鉴赏能力,所以要求学生在朗读品味的基础上,选出最喜欢的一段文字进行评价,可以从字词品读、修辞、意境等方面阐述,挖掘出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有二:
一是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二是找出与故乡的榕树有关的人与事,体会作者的思想之情。
本文的难点是品味本文富有文采的句段,赏析出现的语言超常搭配。
四、说教法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任何一节课的教学都不可能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对于《故乡的榕树》这篇优美的散文,我选择采用诵读法、提问法、讲授法、引导法、讨论点拨法、探究拓展法。
五、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我将本课设计为七个步骤,一个课时完成。
(一)导入新课
我用题目中的榕树导入:常言道,独木不成林。可是自然界唯有榕树能“独木成林”。榕树是属于桑科的常绿大乔木,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它的树冠之大,令人惊叹不已。榕树虽然没有鲜花那样灿烂和芳香,却一向是文人墨客抒情写意的对象。特别在福建、台湾一带,人们在爱榕、崇榕的活动中充满着人情味和神圣感。在这些地区的老百姓心目中,榕树最有灵气,最富情感,最能庇荫造福乡人,乡村内外,必有一株以上的大榕树。然后利用多媒体放榕树的图片,介绍榕树的植物属性及福建、台湾一带的“崇榕”习俗
(二)作者简介
简单介绍下作者的生平,使学生对黄河浪有一定的了解,对理解文章思想也是有帮助的。
(三)正音
这些中专生的预习习惯不是很好,一些字词的注音及意思不会自己去弄懂,故而把一些学生容易读错的字列出来供其参考与学习。
(四)根据课题
思考问题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基本都能找出本文所写的是故乡的榕树,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思念。
(五)思乡作品赏析
学生已经初步感受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联系古今的一些思乡名作感受这种古今长叹的思乡之情。
我用到了李煜《虞美人》、席慕容《乡愁》等著名诗歌。
(六)课文分析
1、整体感知阶段
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思考文中一共写了哪些地方的榕树,并找出文中重要的两处过渡句,从而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2、讨论研究阶段
这是本课的重要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大问题。
第一,围绕故乡的榕树,作者写了与之相关的哪些事情?
第二,通过写故乡的人和事,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通过两个问题的回答,引导学生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情以物兴、寄情于物。这篇散文写久居异乡的“我”,带着小儿子在大榕树下散步,由眼前景引出故乡情,这眼前景和故乡情的触发点、联系点就是榕树,作者把对故乡和乡亲们的深情厚意都寄托在榕树上,通过对榕树的描写抒发思乡之情。
情以物兴,寄情于物,首先要求作者有真情实感,“不精不诚,不能感人”。作者的感情是真挚的、热烈的、蓄积在胸,不得不发。榕树写得愈美,爱乡,思乡之情就愈加跃然纸上。虽是写景,却“句句是情、字字关情”。无论是写景、写物、写人、写事无不渗透着浓郁的思乡之情,从而形成整篇文章的基调,以情为经纬把故乡琐碎平凡的生活掠影贯串起来。
3、品读欣赏阶段
让学生在朗读品味的基础上,选出最喜欢的一段文字进行评价,可以从字词的品读、修辞等角度去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和思乡之情。
这个环节最能体现学生的阅读功底和表达能力。讨论之后播放罗大佑演唱的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在音乐声中一起感受浓浓的乡愁乡情。利用多媒体的效果,创设了富有诗意的,有着浓浓的乡愁氛围的音乐情境,在这个空间中,余光中的诗和罗大佑的音乐中的那种乡愁、乡情和乡思,随着音乐符号,流过学生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是更深层面的心灵对话。任何的道德说教都无法起到这样的效果。
4、知识迁移
请以某一景、物或细节作为载体,从记忆深处寻找一份曾经的感动。
从具体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感受体验了文本的语言美、情感美。然后通过层层铺垫,明显地体现出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而这种共鸣因为有了生命主体参与,又可以进一步激发主体的生命体验,使他们在本质上产生道德情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有过这样的审美和道德情感体验的主体一定比那些缺乏体验的主体,更能生成有价值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这是一切牵强附会的德育渗透无法做到的。
5、作业布置
风在路上,人在风中,生命不断拐弯,故乡总在身后。故乡总是具体的,在人们的记忆中,她就是一棵小树一朵云彩,一缕炊烟,一种产物假如有一天,你要离开你的家乡,你会记住家乡的什么“物”?假设30年后的你,在异乡,每当有月亮的晚上,故乡之歌的主角又是哪个呢?请模仿本文创作手法,完成《故乡的xx》。
“述文相效,自古而然”,习作模仿范文是读写结合的一条重要经验。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所以我运用了教材这一典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学生触类旁通,学以致用。
(七)教学反思
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从眼前的事、眼前的景,生发出对故乡的榕树、故乡的亲人怀念。时隔几十年,对那些寻常景、寻常人、寻常事,作者都动情地去追忆,如历历在目,美妙动人。文章感情真挚,耐人寻味,然而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难理解黄河浪的那种思乡情结,根本无法懂得作者对两棵老榕树会生发出如此诸多情怀。学生没有亲身经历,阅历肤浅,要他们去理解文本,比登天还难。因此,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仿写去感受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浓浓思乡情。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基本上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仿写去感受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浓浓思乡情,特别是学生模仿课文作者的语句去表现自己的情感,都做得比较成功;另外,从课文的描述里去感受乡情美,并探究这种美产生的原因,分析讨论得比较充分,应该说也比较深刻。
但感到问题也不少。首先是仿写中出现了只重视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现象。其次,老师对学生的点评缺乏到位的讲解,本是这节课很出彩的地方,却轻易跨过去了。
对这样的一节课,我有一个担心。是不是在文本本身的研读上不够深入,课堂上讨论的很多东西都是文本以外的。这是否合乎我们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呢?课后我问了学生学习的感受。他们觉得这样好,初读这篇文章只觉得太朦胧,当带着仿写自己感兴趣的语句再去读时,便能体会文章的好处:课堂上读自己仿写的句子,也是进一步理解文本的内容,当然更重要的是能力的提升。
以上是刚上完课后的一点思考。过后再仔细反思一下,恐怕问题多多。
第三篇:故乡的榕树说课稿
《故乡的榕树》说课稿
常熟市职教中心
经贸系
朱岳琴
各位领导、老师们:
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故乡的榕树》。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及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展开。一 说教材
《故乡的榕树》是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试用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六课。本单元是学会感知和领会,体会情感。“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
《故乡的榕树》是一篇触景生情、思乡怀旧的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所谓“形”是指散文选材自由、灵活,材料是“散”的。所谓“神”是指主题明确、集中。怎样迅速准确地抓住散文的“神”呢?可以从抓中心句、关键句入手,比如课文最后三段,它们是理解这篇散文主旨的关键。
我认为《故乡的榕树》一文,作者是由眼前住所的榕树,想起故乡的榕树及当时的人和事,抒发了对故乡深情的思念。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文体特征及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文章思路的阅读方法,体会文章语言的诗意。2 过程与方法:掌握文章情以物兴、寄情于物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于大陆故乡和乡亲们的真挚眷念的感情。
学情分析:在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已经学了《荷塘月色》《梦和泪》等优美的散文,有了一定的散文鉴赏能力,所以要求学生在朗读品味的基础上,选出最喜欢的一段文字进行评价,可以从字词品读、修辞、意境等方面阐述,挖掘出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有二:一是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二是找出与故乡的榕树有关的人与事,体会作者的思想之情。
本文的难点是品味本文富有文采的句段,赏析出现的语言超常搭配。四 说教法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任何一节课的教学都不可能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对于《故乡的榕树》这篇优美的散文,我选择采用诵读法、提问法、讲授法、引导法、讨论点拨法、探究拓展法。
五 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我将本课设计为七个步骤,一个课时完成。
(一)导入新课
我用题目中的榕树导入:常言道,独木不成林。可是自然界唯有榕树能“独木成林”。榕树是属于桑科的常绿大乔木,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它的树冠之大,令人惊叹不已。榕树虽然没有鲜花那样灿烂和芳香,却一向是文人墨客抒情写意的对象。特别在福建、台湾一带,人们在爱榕、崇榕的活动中充满着人情味和神圣感。在这些地区的老百姓心目中,榕树最有灵气,最富情感,最能庇荫造福乡人,乡村内外,必有一株以上的大榕树。然后利用多媒体放榕树的图片,介绍榕树的植物属性及福建、台湾一带的“崇榕”习俗
(二)作者简介
简单介绍下作者的生平,使学生对黄河浪有一定的了解,对理解文章思想也是有帮助的。
(三)正音
这些中专生的预习习惯不是很好,一些字词的注音及意思不会自己去弄懂,故而把一些学生容易读错的字列出来供其参考与学习。
(四)根据课题,思考问题 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基本都能找出本文所写的是故乡的榕树,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思念。
(五)思乡作品赏析
学生已经初步感受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联系古今的一些思乡名作感受这种古今长叹的思乡之情。
我用到了李煜《虞美人》、席慕容《乡愁》等著名诗歌。
(六)课文分析 1整体感知阶段
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思考文中一共写了哪些地方的榕树,并找出文中重要的两处过渡句,从而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2 讨论研究阶段
这是本课的重要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大问题。第一,围绕故乡的榕树,作者写了与之相关的哪些事情?第二,通过写故乡的人和事,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通过两个问题的回答,引导学生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情以物兴、寄情于物。这篇散文写久居异乡的“我”,带着小儿子在大榕树下散步,由眼前景引出故乡情,这眼前景和故乡情的触发点、联系点就是榕树,作者把对故乡和乡亲们的深情厚意都寄托在榕树上,通过对榕树的描写抒发思乡之情。
情以物兴,寄情于物,首先要求作者有真情实感,“不精不诚,不能感人”。作者的感情是真挚的、热烈的、蓄积在胸,不得不发。榕树写得愈美,爱乡,思乡之情就愈加跃然纸上。虽是写景,却“句句是情、字字关情”。无论是写景、写物、写人、写事无不渗透着浓郁的思乡之情,从而形成整篇文章的基调,以情为经纬把故乡琐碎平凡的生活掠影贯串起来。品读欣赏阶段 让学生在朗读品味的基础上,选出最喜欢的一段文字进行评价,可以从字词的品读、修辞等角度去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和思乡之情。
这个环节最能体现学生的阅读功底和表达能力。讨论之后播放罗大佑演唱的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在音乐声中一起感受浓浓的乡愁乡情。利用多媒体的效果,创设了富有诗意的,有着浓浓的乡愁氛围的音乐情境,在这个空间中,余光中的诗和罗大佑的音乐中的那种乡愁、乡情和乡思,随着音乐符号,流过学生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是更深层面的心灵对话。任何的道德说教都无法起到这样的效果。
4知识迁移
请以某一景、物或细节作为载体,从记忆深处寻找一份曾经的感动。
从具体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感受体验了文本的语言美、情感美。然后通过层层铺垫,明显地体现出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而这种共鸣因为有了生命主体参与,又可以进一步激发主体的生命体验,使他们在本质上产生道德情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有过这样的审美和道德情感体验的主体一定比那些缺乏体验的主体,更能生成有价值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这是一切牵强附会的德育渗透无法做到的。作业布置
风在路上,人在风中,生命不断拐弯,故乡总在身后。故乡总是具体的,在人们的记忆中,她就是一棵小树一朵云彩,一缕炊烟,一种产物„„假如有一天,你要离开你的家乡,你会记住家乡的什么“物”?假设30年后的你,在异乡,每当有月亮的晚上,故乡之歌的主角又是哪个呢?请模仿本文创作手法,完成《故乡的**》。
“述文相效,自古而然”,习作模仿范文是读写结合的一条重要经验。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所以我运用了教材这一典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学生触类旁通,学以致用。
(七)教学反思
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从眼前的事、眼前的景,生发出对故乡的榕树、故乡的亲人怀念。时隔几十年,对那些寻常景、寻常人、寻常事,作者都动情地去追忆,如历历在目,美妙动人。文章感情真挚,耐人寻味,然而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难理解黄河浪的那种思乡情结,根本无法懂得作者对两棵老榕树会生发出如此诸多情怀。学生没有亲身经历,阅历肤浅,要他们去理解文本,比登天还难。因此,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仿写去感受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浓浓思乡情。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基本上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仿写去感受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浓浓思乡情,特别是学生模仿课文作者的语句去表现自己的情感,都做得比较成功;另外,从课文的描述里去感受乡情美,并探究这种美产生的原因,分析讨论得比较充分,应该说也比较深刻。
但感到问题也不少。首先是仿写中出现了只重视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现象。其次,老师对学生的点评缺乏到位的讲解,本是这节课很出彩的地方,却轻易跨过去了。
对这样的一节课,我有一个担心。是不是在文本本身的研读上不够深入,课堂上讨论的很多东西都是文本以外的。这是否合乎我们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呢?课后我问了学生学习的感受。他们觉得这样好,初读这篇文章只觉得太朦胧,当带着仿写自己感兴趣的语句再去读时,便能体会文章的好处:课堂上读自己仿写的句子,也是进一步理解文本的内容,当然更重要的是能力的提升。
以上是刚上完课后的一点思考。过后再仔细反思一下,恐怕问题多多。
第四篇:《故乡的榕树》说课稿
《故乡的榕树》说课稿
一、教材情况分析: .本文语言优美但篇幅较长,所以宜片段朗诵,不宜全文诵读。(读一遍需近20 分钟)2 .本文用了不少引起回忆的衔接句,但片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不明显。所以宜由教师点拨,使学生理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多半能体验思乡情绪,也能感受到文章很美,但他们自己往往“眼前有景道不出”,“心中有情不会抒”。所以教学本文意在启迪如何以我手写我情。
三、教学目标 .理解文章选材特点:(榕树多、奇)2 .理解文章组材特点:(物→事→情)3 .品味文章语言的特点:(情韵悠长、描写细腻)
四、教法媒体选择及课时安排 .点拨、诵读教法 2 .投影胶片等 3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2 — 3 分钟)思乡怀旧是散文常见的主题。人们常借别具深意的物或富有特色的景来抒发思乡之情,比如萧乾的友人因为当年住北京总布胡同时,院里有一棵枣树,所以她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枣核”这一物上;香港作家黄河浪,因为生于榕树之乡福建,而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榕树这种景上。他 故乡的榕树 有什么奇异之处,使他激情澎湃、文思涌动,写下本文呢?请大家一起从第 5 节浏览至第 10 节。
二、故乡的榕树 有什么奇异之处?(15 分钟左右)
明确:驼背的榕树形状奇,传说奇,功用奇;另一棵树也为农人遮阳歇凉提供场所,为我幸福酣眠提供场所。它们在我心中,不仅仅是树,还是理想的启迪放飞者,道德的见证教化者,爱心的赐予传达者,农人的庇护慰安者,夏夜的造境催眠者。榕树,汇聚了浓浓的友情、亲情、乡情,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故乡风物之一。这部分回忆片段犹如一个个电影分镜头,回忆画卷徐徐展开。
三、为什么不直接以《忆故乡》或《故乡的回忆》为题?(20 分钟左右)
明确 A 作者所怀念的人、事、物莫不与榕树相关,对故乡的怀念是通过对榕树的怀念来表达的。所以,用《„„的榕树》作标题,准确、贴切。B 这样的标题含蓄、深情,有艺术感染力。
C 此外,榕树在文章结构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请看课文 1 — 4 节和 11 — 13 节,分析课文是如何拉开回忆的序幕,又如何收起回忆的画卷的。
明确: 1 .从第 3 节开始回忆 2 . 1 — 2 节的序幕里突出的背景是什么?画面中流动着怎样的情?(明确:是榕树;浓郁、幸福的感情。写狗是为了烘托情。).第 3 节是故乡榕树的一个特写镜头。这一节里“迷濛的烟水,苍茫的群山”表明他现在距故乡很遥远,但,再远也挡不住思乡的视线,割不断思乡的情感。你瞧,他对榕树叶子的记忆多么细腻真切!请齐读 3 节末句。4 .第 4 节是与榕树有关的两个广角镜头,注意一下句子的衔接特点,颇似顶针格修辞。好处是有连绵不绝之势,仿佛悠长的乡思,缠绵温馨。请读一遍。《弯弯的月亮》写忆中故乡,语言与本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家一起欣赏一下。(放歌曲,放投影胶片:“歌词”).为什么不说“记忆里的故事”象天上星星一样多,而说“象榕树的叶子一样多”? 明确:就近取譬,扣题、新颖。6 .这句话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启下文回忆 7 . 11 — 13 节先以“快摇镜头”的方式徐徐收束画卷。再由哨音、榕树回到现实,让我与忆中树对话询问,产生一种彼此思念的意境美。结尾轻声呼唤,传达了绵绵不尽的乡思。8 .总结:本文是由眼前树而引起回忆的。忆时先特写再广角,前者使榕树的形象清晰而遥远,后者为下文分镜头回忆榕树设下了背景。下文以分镜头的方式展开回忆的画卷,分别有两次集中抒情。所以,以《„„》为题,还起了使形散神聚的作用。
四、学习过本文后,你有什么作文方面的收获?(2 — 3 分钟)
明确: 1 .写思乡之作,要注意选择,对你别别具深意或故乡富有特色的景或物。2 .思乡之作,常常以“眼前→回忆→眼前”的方式结构全文。3 .类于顶针格的语言组织有情韵悠长的效果,细腻描写所忆之人、物,有真切动人的效果。
五、作业 课后请仿照本文,写一篇寄情于物的怀旧之作
六、板书设计: 故乡的榕树 胶片一
一 特殊 形状奇 理想的启迪者 放飞者(伙伴)友情 传说奇 道德的寄寓者 教化者(爷爷)
株 一般 功用奇: 爱心的传达者 实现者(祖母)亲情
两 特殊 劳人的荫蔽者 慰安者(乡亲)乡情 株 夏夜的造境者 催眠者(我)
胶片二 胶片三
眼前树 思乡之作:选材(寄情于物)别具深意,富有特色
忆中树 组材(插叙方式)容量很大,开合自如
特写镜头,广角镜头 语言(类于顶针)
分镜头(5、6、7、8、10)情韵悠长,绵绵不绝(细腻描写)真切动人如在目前 不丰不杀恰到好处 眼前人与忆中树交融(两地交通,彼此相思)
七、教学后记
教学本文,我有一些深刻体会①正确解读本文。全国中语会会刊《语文教学通讯》 96 年 12 期 P26 上,有宁夏 / 朱宗明的教案,是借《乡愁》导入的。我以为十分不妥。a.《乡愁》与本文虽同抒乡愁,但作者具体情况不同;在台与在港心态绝不会相同的。b.《乡愁》有苦味,《故„„》有甘味;《乡愁》有悲观怅惘气息,《故》则是神秘感恩气息。市一中的曹德山说,授课结束时应提一下作家之所以会如此思乡,是因为港陆分离。我也觉得不妥。因为香港回归指日可待,且未必在港才会有此情调、此内容的怀乡,在他处也一样会怀乡的。②长文如何短教?本文很长,读一遍要 20 分钟。只读精粹之处甚至应会背,其余可略过。其次,内容较好懂,仅须在结构关键处,内容难解处指点一下即可。我在市一中上这节比赛课时,只用一节课不仅教完全文,还详析了特写处、第 4 节、第 5 节写理想处,第 10 节写玄想处,还让学生当堂背诵了 3、4、5、10 节中以上详析之处;听了《弯弯的月亮》的部分旋律。③语言美应当领略,如以上所说之处。尤其让学生颇有收获的是: a .怎样借语言加强抒情意味?可以用类于顶针之法,如 4 节,又如《弯弯的月亮》,它与所想表达的绵长不绝的思乡之情相一致。b .可以对一细节处详描。如第 3 节对叶子,给人之感觉是虽距离(时空)遥远而记忆极其清晰。再如写老祖母处亦然,祖母神态栩栩如在眼前。c .可以充分想象,如写放飞理想时,理想美好在何处,远大在何处等等,俱通过相关词语表达,且 >3 句,若去掉其中一句,效果立即大减。
④结构上,此类文章有一常见模式:眼前—回忆—眼前。本文之长处在于:它把琐碎思绪借榕树以串联凝聚,形虽散而神不散。
⑤文章材料的选择、排序、衔接的道理应跟学生讲清,才能有效指导今后作文。
⑥先在广角镜头中两树合写,再写形状、功用、传说皆奇的老榕树,然后合写两树的共同功用;写共同功用时,又先写一般功用:众人歇息乘凉;再写特别功用,单写我乘凉时的独特感受。这样安排材料,整体感觉是从特殊→一般;细部感觉则从一般→特殊。
第五篇:故乡的榕树
《故乡的榕树》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游子对故乡和亲人们的真挚、浓烈而怅惘的思念、眷恋之情(乡思、乡恋、乡情、乡愁)
2、注意眼前景和故乡情的联结点,掌握文章触景生情、寄情于物、咏物抒怀的间接抒情的写法
3、品味文章语言的诗意(情韵悠长、描写细腻)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领悟本文以榕树为眼前景与思乡情的触发点、联系点,并以此联想到诸多琐细平凡的故乡生活的掠影,来表达自己真挚、浓烈而怅惘的思乡之愁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诗意的语言创造出诗般的意境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方法:点拨、诵读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乡愁起时是
远方农舍升起的一缕炊烟 小桥底下流水潺潺的低洄 夜深风平雨打天窗的 倾诉„„ 乡愁浓时是 杯中香茗的热腾 乡音话家常的甘畅 魂牵梦萦的深情 乡愁深时是 炊烟散尽的空无 雨停更深的寂寞 流水长行的孤独 《乡愁》邓方
如果你是一叶小舟,故乡就是你永远牵挂的岸;如果你是一只风筝,乡情就是你无法挣脱的线。乡愁是人类最古老、也是最朴素的情感之一,无论是羁旅漂泊的苦楚、官宦失意的彷徨、还是亲人阻隔的悲怆,都可以从乡愁的苦痛中寻到一脉深深的根。乡愁,是漂泊者不朽的灵魂之歌,它丰富了文学艺术的蕴涵,成了文学创作的母题之一。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走进故乡的榕树,去体味在异乡漂泊的游子的心声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作者简介(提问,检查学生预习,教师补充总结)
黄河浪,原名黄世连,曾用笔名洪荒等,1941 年生于福建省长乐县中学时代就酷爱文艺,擅长丹青,他的许多画在国外举办的国际少年儿童画展上获奖
n 1960 年考入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后,从诗歌起步,走上了文学道路,先后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作品,其中诗歌《两代人》等被译成英文和法文
n 1975 年赴香港定居,从事绘画并坚持业余写作,先后在香港的和内地的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歌和散文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诗集《海外浪花》、《大地诗情》还有一些反映香港现实生活的短篇小说,如《失落的珍珠》《香港式的烦恼》等
n 《故乡的榕树》于1979 年获香港第一届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奖之后,曾被海内外十多家报刊转载
n 黄河浪先生既是一位诗人,又是一个画家,因而他的散文常具有诗一样的语言和情致,画一般的色彩和意境.2、解决生字词(在检查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更正,补充)注音:
鬈()曲 兀()立 汩汩()镌()刻 苍虬()凹()槽
皮癣()饭甑()温馨()荫()庇()蓊()郁 粗犷()摇曳()泯()灭 袅袅()虔()诚淳()朴
脸颊()黝()黑 笼()罩 安然无恙()战战兢兢()凉飕飕()释义:
1.蓊郁:形容草木茂盛 2.摇曳:摇摆的样子
3.庇荫: ①(树木)遮住阳光.②比喻包庇或袒护.4.汲水:到河里打水 5.兀立:高耸突出 6.镌刻:雕刻 7.虔诚:恭敬诚恳
8.皮癣:因感染霉菌而引起的皮肤病
9.赏心悦目: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舒畅赏心,使心情舒畅 10.安然无恙:平平安安地没有遭受任何损害恙,疾 病,也指灾祸 11.悠然自得:形容闲适从容悠然,闲适自在;自得,自己感到舒适 12.战战兢兢: 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3、理清文章的思路,掌握文章的结构 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课文写了几个地方的榕树?你认为据此可以将文章分为几个层次?(分组讨论交流,全班展示成果)香港住所榕树„„眼前
大陆故乡榕树„„回忆基本思路 香港住所榕树„„眼前
文章很明显以香港和故乡两地的榕树将全文分为三个层次,回忆性散文常以“眼前(现实)——回忆——眼前(现实)”的方式结构全文
2、本文的三个部分衔接过渡自然,文章是怎样过渡的?你能不能找出明显的过渡句?(追加问)(是什么引起了我对故乡榕树的怀念?)(诵读点拨法)①第三段是过渡段其中,“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我仿佛又看到„„看到„„”这些词句,像一座桥,把眼前景物与思想情怀联系起来,过渡得巧妙自然(由小儿子吹着榕树叶玩耍的场景,想到自己在故乡榕树下的童年生活)
②“那样的日子不会再回来了”一句,总结了上文,表明了回忆的结束
③“我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身上还留有榕树叶隙漏下的清凉”一句,和上面的夏夜描写承接,衔接自然、巧妙
三、体会乡土之情,欣赏故乡风土人情美,学会借物抒情 分组,四人一组在快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写了榕树下的哪些事? 事:树船的乐趣
“驼背”的传说 烧香求树神
用汁液治癣
折枝祭祖先
纳荫乘凉
愉快的夏夜
2、作者借写榕树下的事写到了哪些人? 人:伙伴
女人
母亲,祖母
农人
3、作者回忆这些人,抒发了什么情?这些情感具有什么特点? 情:伙伴——天真无邪的友情
女人、母亲、祖母——细腻深厚的亲情
农人——淳朴、悠闲的乡情
作者叙述了许多与故乡的榕树有关的人和事,普通的百姓、天真的童趣、细腻的亲情、淳朴的风土人情,是作者割不断的故乡情结榕树,成了作者回忆友情、亲情、乡情的载体,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本文的艺术特色——寄情于物
4、本文中,榕树不仅仅是一棵树,还具有哪些象征意义? 一特殊形状奇理想的启迪者放飞者(伙伴)友情 传说奇道德的寄寓者教化者(爷爷)
株 功用奇:爱心的传达者实现者(母亲、祖母)亲情
两一般农人的庇护者慰安者(乡亲)乡情 株 夏夜的造境者催眠者(我)
5、你认为本文一定要以《故乡的榕树》为题么?
如果换成《忆故乡》或《故乡的怀念》为题,你觉得怎样? 不可换的原因:
(1)寄情于物作者所怀念的人、事、物莫不与榕树相关,对故乡的怀念是通过对榕树的怀念来表达的所以,用《„„的榕树》作标题,准确、贴切(2)榕树是本文的线索,在文章结构方面起了重要作用(3)榕树下的回忆,作者所怀念的人、事、物莫不与榕树相关(4)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情,有艺术感染力
四、拓展延伸:解读乡土情结,游子思乡之愁
1、榕树的民俗意义 图片加解读 榕树的简介
1、榕树的形态特征
桑科椿属常绿大乔木,高2025米,生气根叶革质,椭圆形、卵状椭圆形或倒卵形,长410厘米,宽24厘米
俗话说:“独木不成林”但是,在形形色色的植物界中也有例外的情况,榕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榕树是一种生活在热带的常绿大乔木榕树的树冠之大,在植物界中可说是绝无仅有的有的榕树的树冠,可以覆盖1公顷左右的土地,足足有一个半足球场那么大
榕, 树不仅枝叶茂盛,而且树枝能够向下生出许多气生根榕树的一些气生根悬挂在半空中,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大多数气生根形成支柱根,每根支柱根之间的距离很大,往往可以畅通汽车一棵大榕树,支柱根可多达4300多条正因为支柱根林立,所以树冠可以不断地向四周扩展,远远望去,真像一片森林
生长地位于村边或山林中分布于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浙江南部、云南、贵州
2、故乡榕树的民俗意义
福州又名“榕城”,南方一些村落,常在村口种上椿树,作为“风水树”,以作庇荫乡人在福建、台湾一带,当地老百姓视榕树为最有灵气、最有情感、最能造福荫庇乡人的树,人们视它为吉祥、长寿、兴旺的象征逢年过节,不仅喝榕树水以求长寿,还用榕树水喷洒房间以驱邪恶如果家中有喜,丧事或有人患病,则习惯在门环上挂两束榕枝叶,意思是告启邪魔“谢绝入内”这是一种独特的崇榕文化
本文选取“榕树”作为载体,围绕着榕树下发生的许多事情,升起浓浓的思乡之情这样写,把故乡的风貌人情浓缩在榕树下,使文章更加精练文章中写到的拜祭、治癣等事情,看似迷信活动,但正是这些带有风俗的事情,才是故乡的最好再现
2、乡土情结 乡土情结柯灵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miǎo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chéng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sè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方百计的探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薄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fāng xīng wèiài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被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将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合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而消失。
19.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4分)答:
20.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4分)答:
21.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6分)答:
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答案:【 】【 】
A.本文以不会褪色的乡土情结开篇,开门见山;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
B.第二段写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故乡的山水草木、乡邻的音容笑貌„„这一切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动,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C.“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
D.“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
E.最后一段,写乡土之恋不会因科学的进步、东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变小而消失,笔法生动具体、细致人微,读来发人深思,回味悠长 参考答案
19.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
20.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闯世界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生活被打发出门
21.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22.AC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找出本文中你认为语言具有诗意美的句子或段落,并作分析
3、课外阅读有关乡愁的作品 乡愁四韵(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乡愁(余光中)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席慕容)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