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教案(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5 07:39: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把栏杆拍遍教案(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把栏杆拍遍教案(小编推荐)》。

第一篇:把栏杆拍遍教案(小编推荐)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把栏杆拍遍》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辛弃疾成为爱国词人的历程,感受他始终不渝的爱国情感。

2、体会联想在再现历史人物形象中的作用,学习运用联想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学重点】

体会联想在再现历史人物形象中的作用,学习运用联想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学难点】

文章较多地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词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但也可能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 【教学方法】 讲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3 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二、阅读指导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文章,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文章较多地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词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但也可能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阅读时,可以采取观其大略的方法,不求对这些词作过细过深的理解。学习本文大体可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初读课文,了解辛弃疾由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了解他的词作及其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性;

第二步,再读课文,体会联想对表现辛弃疾形象的作用;

第三步,向课文外拓展,引导学生通过联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这是文章要告诉读者的主要问题。抓住这个问题,就抓住了理解文章的关键。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时,要注意抓住辛弃疾的'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的抱负和这种抱负不能实现的悲愤、忧愁心情,以及这种抱负和心情在词作中的反映。

三、自读思考

1.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2.为什么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3.从文章所引用的词中,看出辛弃疾得的是什么心病? 4.辛弃疾在带湖别墅闲居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5。辛弃疾的词与其他文人的词相比,其独特性表现在哪里?为什么有这样的独特性? 6.哪些因素促使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词人的? 讨论以上问题,可以结合勾画关键语句进行。如果能画出以下关键语句,课文就不难理解了。

四、作业布置

1、说说辛弃疾其人

2、理解文中辛弃疾的词作

3、自读思考题(上课后作业本)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

1.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2.为什么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3.从文章所引用的词中,看出辛弃疾得的是什么心病? 4.辛弃疾在带湖别墅闲居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5。辛弃疾的词与其他文人的词相比,其独特性表现在哪里?为什么有这样的独特性? 6.哪些因素促使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词人的?

二、讲解提示:

--'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志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一个正当壮年又阅历丰富、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却每天在山坡和水边踱步,与百姓聊一聊农桑收成之类的闲话,再对着飞鸟游鱼自言自语一番,真是'闲愁最苦','脉脉此情谁诉'。'--'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

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涨,冲击积聚。''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三、小结课堂

总括起来看,辛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问磨出来的豆浆汁液',这是由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他本人的追求所决定的,也是他的词不同于他人作品的独特之处。

总括起来看,宋朝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个人特殊的人生历程,再加上才能和思想,成就了一个千古爱国词人--辛弃疾。

四、布置作业

找出能表现'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的词句

第三课时

一、归纳文章的写作特色 联想和想象

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本文作者就是这样。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等。

例如,在第三段简要述说了辛弃疾南归的遭遇后,就联想到他的《破阵子》《水龙吟》两首词,引述下来并加以评说,把一个热切盼望重返沙场痛杀贼寇,而又壮志难酬的爱国将军的悲愤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接着,又自然联想到一个问题: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作者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话,并且概述了有关辛弃疾的事迹以及朝廷的心态,揭开了其中的谜底,这就是他太爱国家、百姓、朝廷了,只要一有机会就真抓实干,时刻准备冲上前线去,这就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惹来诽谤,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

再如,由'弃疾''这个名,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词作。

总之,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辛弃疾由爱国志士到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出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联想的作用,可以结合练习二进行。因为文中联想和引用的史料、词作融合为一体,有时难以看出,教者可以适当作一些提示。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联想的作用上,而不要放在联想的分辨上。

在体会到联想的作用后,还可以结合练习四来训练自己在读书、表达中运用联想。

二、练习讲解

1、本题意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辛弃疾始终不渝的爱国情感。参考答案:辛弃疾南归前,组织义军,追杀叛贼,押解叛将,满怀痛杀贼寇、收复失地的壮志;南归后,当权者不让他有伸展抱负的机会,他被九蒸丸晒?水煮油炸,干锤百炼。但仍不改对国家民族的一颗火热的心。于是,他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历史把他逼上了词人之道。

2、本题意在引导学生体会联想的作用。

参考答案:从辛弃疾南渡后被迫脱离战场的遭遇,联想到他的词《破阵子》《水龙吟》》,真实地揭示出辛弃疾胸怀壮志而无法实现的苦闷心情;从《摸鱼儿》联想到宋孝宗看到这首词后不高兴的传说,又联想到朝廷闲置他二十年的做法;从《水调歌头》联想到词人闲居时的生活反应了出来。

三、小结课文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文章,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文章较多地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词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运用了大胆的联想和想象。

四、作业布置: 练习一、二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第二篇:把栏杆拍遍教案

把栏杆拍遍

梁衡

教学目标

1.解读文本所引辛词及其他作品,体会“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的意蕴。2.认读文本,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辛弃疾这个人,感悟其丰富的精神内涵。

3.比较、拓展,进一步引发学生领悟以辛弃疾为代表的中华民族脊梁的精神实质。教学重、难点

1.词人精神内涵的理解。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朗读、感悟辛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体会词中炽热的情感,而如今他被迫脱离政治,只许旁观,不得插手,更不得插嘴。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志,空有一颗爱国心,又能向何处使呢?唯有痛拍栏杆,把栏杆拍遍,才能发泄出郁积已久的悲愤之心。

二、知识补充

梁衡的散文是大散文,他从人们所熟知的一些事实入手,把文章的重点放在挖掘人物的心灵,探究历史的沉浮上,写大人物却从看似很小的个人性情出发,可挖掘出的是历史风云。

三、整体感知

作者梁衡在《把栏杆拍遍》一文中为我们塑造了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他以宏大的历史视野,选取八首辛词,勾勒出辛弃疾的生平经历。他凭借独特的视角指出“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辛弃疾一人”,“辛弃疾的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人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

四、研习新课

文本内容震撼人心,我们看到辛的侠气,宏大的历史视野,辛的悲苦,作者用八首词串起他的一生,可说的很多,可最终作者用一个动作来概括他的特点,1.为什么作者将题目拟为“把栏杆拍遍”?大家想想“把栏杆拍遍”有哪些含义?

讨论明确:①、介绍《水龙吟》中“把栏杆拍遍”的典故。

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日:“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

②作者读懂了这位爱国词人在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了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的英雄之势。2.作者花了六年时间解读辛弃疾,还原出一个普通而真实的辛弃疾。让我们感受到辛弃疾一颗炽热的爱国心在其悲愤的血肉之躯中震颤,跳动、呐喊„„ 作者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

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

在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在被抛弃的感叹和无奈中,他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用刀和剑、用血和泪铸成的词作。

3.辛弃疾在痛拍栏杆时,内心积聚的复杂情感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化成忧心如焚,百感交集的人间愁绪。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五、拓展延伸

解读时代背景,领悟以辛弃疾为代表的中华民族脊梁的精神内涵。1.辛弃疾生平经历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省历城县人)。生长在金兵占领地区。20岁,率领2000多人起抗金,投奔耿京为首的农民义军,为耿京掌书记。辛弃疾后归南宋,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

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成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批驳悲观论点,但均未被采纳。在历任地方官期间,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因此受到朝廷当权者忌恨。被罢职,闲居近20年,中间虽短期出任地方官职,但很快被罢免。到了晚年,朝廷情势危急才被起用,但仍不得信任,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含恨辞世,病死于铅山。终年六十八岁。

2.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呢?

(1)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2)在南宋生活了40年,近20年被闲置一旁,在20多年被断断续续使用的过程中,又遇37次频繁调动。每当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著地去工作。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

(3)40年间无论在何时何地任何职,甚至赋用,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

明确:

1.辛弃疾这个耿介的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

2.弃疾这个精忠报国的武人,这个亡国浪子,实在太爱国,怨愤“生于所爱”呀!3.词人甚至自我解嘲自己的姓氏:

永遇乐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弃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词人戏赋辛家门这个“辛”字,由“艰辛”做成,含着“悲辛”滋味,总是与“辛酸、辛苦”的命运结成不解之缘!辛弃疾天生具有耿介正直的家族性格,做人行事,刚直泼辣,忠心不二,火辣辣的个性就是不招南宋小朝廷的喜爱、赏识。

六、课堂总结

1.词人本身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政治家、军事家。辛弃疾“把栏杆拍遍”,把爱国之歌一首首唱响,把悲怆之声一声声喊响。他曾经埋头苦干,他曾经拼命硬干,他曾经为民请命,他是中国历史的脊梁,他是中华民族的支柱,他是中国文化的血肉。

中国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演示稿10)

2.朗读课文第17段作结。

七、布置作业

1.认读文中另外四首辛词,进一步体会词人的精神内涵。2.拓展比较阅读。(1)辛弃疾与岳飞(2)辛弃疾与陶渊明(3)辛弃疾与苏轼

3.另举一例,请你阐述以辛弃疾为代表的中华民族脊梁的精神实质。

第三篇:《把栏杆拍遍》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辛弃疾成为爱国词人的历程,感受他始终不渝的爱国情感。

2、体会联想在再现历史人物形象中的作用,学习运用联想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教学设想:

1、安排二课时。

2、文章较多地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词作,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但也可能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阅读时,可以采取观其大略的方法,不求对这些词作过细过深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论性质的文章,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二)作者简介、解题: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把栏杆拍遍》题目是辛弃疾《水龙吟》中的一句: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三)预习课文,注音解词:

行伍:泛指军队。古时兵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

蹂躏: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侵凌。

光复:恢复原有的领土、统治或事业。

血气方刚:形容年青气盛,感情易于冲动。

笔走龙蛇:形容书法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

自嘲:自己嘲笑自己。

凛然:恐惧、畏惧。②整肃而又可敬又可怕。

磅礴:①广大无边的。②扩展,充满于„的。

媲美:美好的程度可以相比;比美。

金戈:金属制的戈,配有铁甲的战马。形容战士的雄姿。指战争。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军人战死沙场。

浪子:不受习俗惯例和道德规范约束的放荡不羁的人,尤指不务正业过着放荡生活的人。

悲怆:悲伤。

驰骋:骑马奔跑;奔驰。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漫游。

闲置:搁置在一边不用。

赋闲:晋代潘岳辞官家居,作《闲居赋》。后来就把没有职业在家闲住叫赋闲。

苟安:苟且偷安。只顾眼前的安乐,不作长久之计。

干练:精明,有才干和经验。

诽谤:说人坏话,诋毁和破坏他人名誉。诽是背地议论,谤是公开指责。

独裁:①独自裁断权威或权力。②实行专制统治,独揽大权。

掉书袋:比喻说话、写文章爱引用古书词句,以显示有学问。

五内俱焚:五脏即内心全都被烧坏、烧毁了。

顺达:顺利而通行。

委婉:言词、声音等婉转曲折。

诠释:①加进书中的一段评论或解释性的文字。②解说;解释;阐明。

浅斟低唱:微微地喝酒,小声地吟唱。

咀嚼:①含在嘴里细细嚼以使烂。②比喻反复体会;玩味。

阅历:指过去所经历的事迹。

浅尝辄止:微微品味一下就停止。比喻只有表面的兴趣或喜好而不往深处研究。

谗言:诽谤或挑拨离间的话。

振聋发聩:聩:耳聋。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化身:①佛在人间暂时出现的人、动物或植物的形体。②体现某种抽象事物(如灵魂、思想、原则或典型)的东西。

婉约:①委婉含蓄。②柔美。

浇铸:把液态的金属注入模中,使硬化而具有特殊形状。

遒劲:强劲有力;刚健有力。多指书画的运笔。

掰开bāi: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

魅力:很能吸引人的力量。

(四)初读课文,了解辛弃疾由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了解他的词作及其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性。

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这是文章要告诉读者的主要问题。抓住这个问题,就抓住了理解文章的关键。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 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 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 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 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tuo1)胄当政,一 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 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 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 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 《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时,要注意抓住辛弃疾的“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的抱负和这种抱负不能实现的悲愤、忧愁心情,以及这种抱负和心情在词作中的反映。

下列问题供参考。

1.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2.为什么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3.从文章所引用的词中,看出辛弃疾得的是什么心病?

4.辛弃疾在带湖别墅闲居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5.辛弃疾的词与其他文人的词相比,其独特性表现在哪里?为什么有这样的独特性?

6.哪些因素促使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词人的?

讨论以上问题,可以结合勾画关键语句进行。如果能画出以下关键语句,课文就不难理解了。

——“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一个正当壮年又阅历丰富、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却每天在山坡和水边踱步,与百姓聊一聊农桑收成之类的闲话,再对着飞鸟游鱼自言自语一番,真是“闲愁最苦”,“脉脉此情谁诉”?”

——“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总括起来看,辛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这是由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他本人的追求所决定的,也是他的词不同于他人作品的独特之处。

总括起来看,宋朝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个人特殊的人生历程,再加上才能和思想,成就了一个千古爱国词人——辛弃疾。

(五)再读课文,体会联想对表现辛弃疾形象的作用。

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本文作者就是这样。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等。例如,在第三段简要述说了辛弃疾南归的遭遇后,就联想到他的《破阵子》《水龙吟》两首词,引述下来并加以评说,把一个热切盼望重返沙场痛杀贼寇,而又壮志难酬的爱国将军的悲愤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接着,又自然联想到一个问题: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作者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话,并且概述了有关辛弃疾的事迹以及朝廷的心态,揭开了其中的谜底,这就是他太爱国、百姓、朝廷了,只要一有机会就真抓实干,时刻准备冲上前线去,这就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惹来诽谤,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再如,由“弃疾”这个名,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词作。总之,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辛弃疾由爱国志士到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出来。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联想的作用,可以结合练习二进行。因为文中联想和引用的史料、词作融合为一体,有时难以看出,教者可以适当作一些提示。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联想的作用上,而不要放在联想的分辨上。

(六)向课文外拓展,引导学生通过联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在体会到联想的作用后,还可以结合练习四来训练自己在读书,表达中运用联想。

梁衡说:“我的散文第二类是历史人物,如范仲淹、诸葛亮、辛弃疾、韩愈、林则徐等,也主要侧重于写他们的政治抱负和在实现事业中所透出的人格力量。并不写他的全部,是专有所取。“像诸葛亮、范仲淹这样的封建官吏,我写他的为人,他的处世,这些目前仍然有现实意义。韩愈被贬去潮州做了一个地方官,只有8个月就干了那么多好事,我们现在,一任官起码有三四年,应该给老百姓干多少事情?林则徐是被发配到新疆去的,一个罪臣,他为当地修了水利,还勘测土地为清政府增加了69万亩耕地的税收。现在的地方官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有多少人能为我们的百姓干事?我的散文里面有大量的段落讲这些事情。柳永几次赶考都是落榜的,当时考上进士而当官的有九百多人,其他人都被历史淡忘了,惟有这个数次落榜的柳永实现了生命的价值。他在青楼与歌女交往,青楼是最能腐蚀人的地方,柳永却在这样的环境里成就了自己,把中国诗词推上了一个新阶段。文章发表后,当时有一个四十多岁的老板给我打了电话,说看了这篇文章大哭了一场,我估计他也是受过点挫折之后又有所成。”

(七)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把栏杆拍遍》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解读文本所引辛词及其他作品,体会“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的意蕴。

2、认读文本,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辛弃疾这个人,感悟其丰富的精神内涵。

3、比较,拓展,进一步引发学生领悟以辛弃疾为代表的中华民族脊梁的精神实质。

二、教学设计:

1、重点

体会“把栏杆拍遍”的内含,引起学生对辛弃疾其人的认识。

2、难点

学习辛弃疾为代表的中华民族脊梁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辛词代表作《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演示稿1)

2、词人辛弃疾渡江淮回归南宋已八、九年了,却被南宋王朝闲置一旁。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这位江南游子,因为“无人会”,“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演示稿2)把栏杆拍遍。

(二)解读文本。

作者梁衡在《把栏杆拍遍》一文中为我们塑造了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他以宏大的历史视野,选取八首辛词,勾勒出辛弃疾的生平经历。他凭借独特的视角指出“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辛弃疾一人”(第1段),“辛弃疾的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人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第15段)

(三)问题设计。

阅读时,学生的思想受到文本内容的强烈震憾:

真没有想到辛弃疾原来是武人出身,还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文章的内容很深,写辛弃疾让我看到了当时宏大的历史视野,作者写辛弃疾,选一些词来写,很新颖;还将辛弃疾和苏轼等人比较,视野宽,有文化气;老师,我不理解为什么题目叫做“把栏杆拍遍”,很特别的„„有了,我不是也被题目吸引的吗?于是,我顺势带出:

为什么作者将题目拟为“把栏杆拍遍”?大家想想“把栏杆拍遍”有哪些含义?(演示稿3)学生进入研读、思考、讨论、再研读、再思考、再交流的氛围中。要求:

1、结合文本内容,认读理解表达,提倡见解独到。

2、启发点拨,肯定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互补提高。落实:

1、介绍《水龙吟》中“把栏杆拍遍”的典故。

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日:“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演示稿4)

2、作者读懂了这位爱国词人在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了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的英雄之势。注:演示稿(5)《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朗读、感悟)而如今自己被迫脱离政治,只许旁观,不得插手,更不得插嘴。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志,空有一颗爱国心,又能向何处使呢?唯有痛拍栏杆,把栏杆拍遍,才能发泄出郁积已久的悲愤之心。(板书:悲愤)所以,我们今天读其词,总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3、作者花了六年时间解读辛弃疾,还原出一个普通而真实的辛弃疾。让我们感受到辛弃疾一颗炽热的爱国心在其悲愤的血肉之躯中震颤,跳动、呐喊„„ 作者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板书)(演示稿6)在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在被抛弃的感叹和无奈中,他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用刀和剑、用血和泪铸成的词作。

4、辛弃疾在痛拍栏杆时,内心积聚的复杂情感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化成忧心如焚,百感交集的人间愁绪。出示《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演示稿7)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四)解读时代背景,领悟以辛弃疾为代表的中华民族脊梁的精神内含。

1、示“辛弃疾生平经历”(演示稿8)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省历城县人)。生长在金兵占领地区。20岁,率领2000多人起抗金,投奔耿京为首的农民义军,为耿京掌书记。辛弃疾后归南宋,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

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成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批驳悲观论点,但均未被采纳。在历任地方官期间,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因此受到朝廷当权者忌恨。被罢职,闲居近20年,中间虽短期出任地方官职,但很快被罢免。到了晚年,朝廷情势危急才被起用,但仍不得信任,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含恨辞世,病死于铅山。终年六十八岁。

2、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呢?

(1)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2)在南宋生活了40年,近20年被闲置一旁,在20多年被断断续续使用的过程中,又遇37次频繁调动。每当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著地去工作。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

(3)40年间无论在何时何地任何职,甚至赋用,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明确:

1、辛弃疾这个耿介的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

2、弃疾这个精忠报国的武人,这个亡国浪子,实在太爱国,怨愤“生于所爱”呀!

3、词人甚至自我解嘲自己的姓氏:

(演示稿9)

永遇乐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弃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词人戏赋辛家门这个“辛”字,由“艰辛”做成,含着“悲辛”滋味,总是与“辛酸、辛苦”的命运结成不解之缘!辛弃疾天生具有耿介正直的家族性格,做人行事,刚直泼辣,忠心不二,火辣辣的个性就是不招南宋小朝廷的喜爱、赏识。

四、归纳:

1、词人本身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政治家、军事家。辛弃疾“把栏杆拍遍”,把爱国之歌一首首唱响,把悲怆之声一声声喊响。他曾经埋头苦干,他曾经拼命硬干,他曾经为民请命,他是中国历史的脊梁,他是中华民族的支柱,他是中国文化的血肉。

中国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演示稿10)

2、朗读课文第17段作结。

五、布置作业:

1、认读文中另外四首辛词,进一步体会词人的精神内涵。

2、拓展比较阅读。(1)辛弃疾与岳飞(2)辛弃疾与陶渊明

(3)辛弃疾与苏轼

3、另举一例,请你阐述以辛弃疾为代表的中华民族脊梁的精神实质。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体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雁归来?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本词作于乾道4年~6年(1168~1170)。作者南归已8、9年了,却投闲置散,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值此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

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这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江景。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所以,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放眼望去,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这些都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落日”--比喻南宋国势衰败。

“断鸿”--指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辛弃疾渡江淮回归南宋,原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可是,南宋统治者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词人觉得自己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4)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吴钩”--本指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是战场上用作杀敌的税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栏杆拍遍”--宣泄已郁结心中已久的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之情。无人会,登临意--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可是无人知晓,无人理解,南宋统治者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正可谓是“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下片:直接言志。11句,分4层意思。(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来?

典故,晋人能翰见西风起,想起家乡鲈鱼的美味,便弃官回乡。

现在已是深秋时分,连大雁都知道南飞,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的统治之下,想回去也回去不了!A、有家难回的乡思。

B、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求田问舍”--买地置房。

典故:三国时许汜去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谈,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将此告之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记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碰上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

像你这样琐屑的小人,自己有何面目去见像刘豫州那样的英雄人物?(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流年”--年光如流

“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

“树犹如此”--典故 《世说新话》: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所种之树已长到几围粗,感叹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人怎么能不衰老呢?

我忧惧的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愿望难以实现,辜负了自己雄心壮志。

(4)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请谁来唤取红巾翠袖的少女,拭干英雄因壮志难酬而流下的热泪? 可是,时无知已,得不到同情得不到激励,只能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第四篇:《把栏杆拍遍》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许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理解梁衡关于辛弃疾其人其词“唯一性”、“独特性”的解读。2.引导学生掌握人物评传一般的阅读方法。过程与方法:学生主体探究、合作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文阅读思考,激发学生忧民爱国的情感。【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请学生快速阅读,为辛弃疾写一份小传。示例:

辛弃疾年轻时组织义军,后率军南下归宋。但归宋后朝廷对他要么闲置不用,要么走马灯似的调动。虽然他被迫失去钢刀利剑,但从没丢下爱国热情。他不停地上书与主降派斗争,陈述退敌之策,他执着抗金收复失地,却屡遭排挤。报国无门的辛弃疾,只好到赣北修了一座带湖别墅,与鸥鹭为盟,邀白鹤做伴,咀嚼无边的寂寞;或与当地百姓聊农话桑,闲走山水,打发无聊的时光。

学生展示交流、点评。

由此看来:辛弃疾一生以武起事,以文为业;辛弃疾有三个身份武人、政人、词人。

二、探究文章主体内容

(一)三种身份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

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

(二)分别探究三个身份 A.探究“武人”辛弃疾

1.作为武人,辛弃疾有怎样的特点?

①孔武高大、本领高强、血气方刚 ②无用武之地

2.所以,这一阶段,辛词有什么样的特征?

有凛然杀气;磅礴之势;也有空有一身力、一腔志无处使的悲愤。3.试读《破阵子》或《水龙吟》 B.探究“政人”辛弃疾

1.作为政人,辛弃疾有怎样的特点? ①认真、执着、干练 ②调动频繁、时弃时用

2.这一阶段,辛弃疾的心境是如何的?请学生自由解读《菩萨蛮》等四首词。

心郁之词、心焚之词、心苦之词、心寂之词

3.仔细分析作为“武人”和“政人”的辛弃疾的遭遇,他始终处在一种矛盾的煎熬中。《宋史•辛弃疾传》末尾记有一段轶事,“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谢枋得路过弃疾墓旁庙宇,听到有急促的声音大呼于堂上,好象鸣发其心中的不平,自傍晚至半夜不绝声,枋得拿着蜡烛写作文章,准备天亮将祭祀他,文章写成而声音才停下。)

从文中看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①辛弃疾的忧民情、复国志。②南宋朝廷只图苟安。C.探究“词人”辛弃疾

1.这样看来,我们就不难理解“本色”、“逼向”、“走过了”的意味了。因此,作者说辛弃疾的词是由何而来?

①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

②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2.在作者看来,辛词有怎样显著的风格特征呢?作者是运用了什么手法加以阐述的?

对比。

豪放派与苏轼相比,是正义的化身,更有思想的爆发力。(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品评“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婉约派与柳、李相比,更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学,有大情大理。

三、总结全文

1.为什么文章不以“辛弃疾传”为题,而要题为“把栏杆拍遍”? ①文体上——以评带传:人们都承认辛弃疾是个大词人,但能从他的出身到成业的发展史上判定辛弃疾的词及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的。②内涵上——文章以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诗句“把栏杆拍遍”为题有深刻内涵:“拍”有一种力度,一种气势,恰合辛弃疾这位沙场英雄的形象、气质以及报国无门的愤懑;而“拍遍”的“遍”说明拍的次数多,心中郁愤深,正切合他报国无门,只能写诗填词的无奈与感伤。这个题目正好能概括辛弃疾作为爱国志士、爱国词人的双重身份,所以作者说给辛弃疾造像这是最贴切的题目。

③写法上——联想丰富: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本文作者就是这样。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等。

善用对比:对比手法是作家们常用艺术手法之一,梁衡也不例外。他在本文中就多处运用了对比,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突出。

2.作者介绍

梁衡的人物散文,写的大多是人杰鬼雄,其中大多是名垂宇宙,家喻户晓的伟人,还有文惊当世,传之百代的文人。而这些跨越千年、百年的人物却从作者的笔端一一鲜活起来。梁衡的散文情理并重,以评带传,他写的人物在千年百年中已有定论上又重新给出评价,而这种评价又是不落窠臼的,他从人性的深层重新来诠释一位人物。而在梁衡的人物散文中,其主人公大多带有着某种的悲剧性的色彩,从美学的意义上讲,悲剧能令人崇高,梁衡在他的散文中能神飞八荒、思接千载,思之所至,情之所钟,哲理和现实生活血肉一体地融合起来。

第五篇:把栏杆拍遍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解读文本所引辛词及其他作品,体会“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的意蕴。

2、认读文本,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辛弃疾这个人,感悟其丰富的精神内涵。

3、比较,拓展,进一步引发学生领悟以辛弃疾为代表的中华民族脊梁的精神实质。

二、教学重难点

1、认读文本,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辛弃疾这个人,感悟其丰富的精神内涵。

2、比较,拓展,进一步引发学生领悟以辛弃疾为代表的中华民族脊梁的精神实质。

第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朗读、感悟辛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体会词中炽热的情感,而如今他被迫脱离政治,只许旁观,不得插手,更不得插嘴。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志,空有一颗爱国心,又能向何处使呢?唯有痛拍栏杆,把栏杆拍遍,才能发泄出郁积已久的悲愤之心。

(二)知识补充

梁衡的散文是大散文,他从人们所熟知的一些事实入手,把文章的重点放在挖掘人物的心灵,探究历史的沉浮上,写大人物却从看似很小的个人性情出发,可挖掘出的是历史风云。

(三)整体感知。

作者梁衡在《把栏杆拍遍》一文中为我们塑造了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他以宏大的历史视野,选取八首辛词,勾勒出辛弃疾的生平经历。他凭借独特的视角指出“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辛弃疾一人”,“辛弃疾的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人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

(四)研习新课

文本内容震撼人心,我们看到辛的侠气,宏大的历史视野,辛的悲苦,作者用八首词串起他的一生,可说的很多,可最终作者用一个动作来概括他的特点,1.为什么作者将题目拟为“把栏杆拍遍”?大家想想“把栏杆拍遍”有哪些含义?

讨论明确:①、介绍《水龙吟》中“把栏杆拍遍”的典故。

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日:“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

②作者读懂了这位爱国词人在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了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的英雄之势。

2、作者花了六年时间解读辛弃疾,还原出一个普通而真实的辛弃疾。让我们感 受到辛弃疾一颗炽热的爱国心在其悲愤的血肉之躯中震颤,跳动、呐喊„„ 作者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 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

在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在被抛弃的感叹和无奈中,他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用刀和剑、用血和泪铸成的词作。

3、辛弃疾在痛拍栏杆时,内心积聚的复杂情感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化成忧心如焚,百感交集的人间愁绪。《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五)拓展延伸 略

第二课时

研读课文

解读时代背景,领悟以辛弃疾为代表的中华民族脊梁的精神内含。

1、示“辛弃疾生平经历”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省历城县人)。生长在金兵占领地区。20岁,率领2000多人起抗金,投奔耿京为首的农民义军,为耿京掌书记。辛弃疾后归南宋,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

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成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批驳悲观论点,但均未被采纳。在历任地方官期间,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因此受到朝廷当权者忌恨。被罢职,闲居近20年,中间虽短期出任地方官职,但很快被罢免。到了晚年,朝廷情势危急才被起用,但仍不得信任,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含恨辞世,病死于铅山。终年六十八岁。

2、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呢?

(1)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2)在南宋生活了40年,近20年被闲置一旁,在20多年被断断续续使用的过程中,又遇37次频繁调动。每当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著地去工作。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

(3)40年间无论在何时何地任何职,甚至赋用,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明确:

1、辛弃疾这个耿介的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

2、弃疾这个精忠报国的武人,这个亡国浪子,实在太爱国,怨愤“生于所爱”呀!

3、词人甚至自我解嘲自己的姓氏:

永遇乐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弃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词人戏赋辛家门这个“辛”字,由“艰辛”做成,含着“悲辛”滋味,总是与“辛酸、辛苦”的命运结成不解之缘!辛弃疾天生具有耿介正直的家族性格,做人行 事,刚直泼辣,忠心不二,火辣辣的个性就是不招南宋小朝廷的喜爱、赏识。课堂总结

1、词人本身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政治家、军事家。辛弃疾“把栏杆拍遍”,把爱国之歌一首首唱响,把悲怆之声一声声喊响。他曾经埋头苦干,他曾经拼命硬干,他曾经为民请命,他是中国历史的脊梁,他是中华民族的支柱,他是中国文化的血肉。

中国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演示稿10)

2、朗读课文第17段作结。布置作业:

1、认读文中另外四首辛词,进一步体会词人的精神内涵。

2、拓展比较阅读。(1)辛弃疾与岳飞(2)辛弃疾与陶渊明(3)辛弃疾与苏轼

3、另举一例,请你阐述以辛弃疾为代表的中华民族脊梁的精神实质。

下载把栏杆拍遍教案(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把栏杆拍遍教案(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把栏杆拍遍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引入课题。朗读、感悟辛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

    《把栏杆拍遍》教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现代散文选修》把 栏 杆 拍 遍一、教学目的1、了解辛弃疾成为爱国词人的历程,感悟其丰富的精神内涵。2、体会联想在再现历史人物形象中......

    《把栏杆拍遍》

    一、【走进作者】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说起古代文......

    把栏杆拍遍书评

    把栏杆拍遍书评 在寒假我读了《把栏杆拍遍》这本书,很是让我折服。从这本书中让我读到许多的名人事迹,人生哲理,美丽风光,也读出作者对这些东西的看法与感悟。 一,辛弃疾 辛弃疾......

    把栏杆拍遍 读后感

    读罢《把栏杆拍遍》,辛弃疾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文武双全,可以说是全面发展,伟岸的身躯中镶嵌了一颗赤胆忠心,把栏杆拍遍读后感。虽很早就知道辛弃疾,但对他的认识仅止于一位著名的......

    把栏杆拍遍练习

    【模拟试题】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 踱(duó)步蹂躏(lìn)凛(1ǐn)然贼寇(kòu)B. 押解(jiě)磅礴(bó)媲(pì)美悲怆(chuāng)C. 倾(qīng)盆驰骋(chěng)炽(chì)热整饬(chì)D. 别墅(sh......

    把栏杆拍遍 读书笔记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打开历史之窗,翻看一页页历史的鉴证,殊不知,历史的车轮已缓缓滑过,但它留下的痕迹却是永远无法抹去的。一位位爱国英雄人士涌出,他们的精神在我们心中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