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合同法教案
《合同法》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Contract Law
课程编号:013A1260
学时:36
学分:2.0
一、课程教学对象
合同法课程的教学对象为法学本科三年级学生,总学时为36学时。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
合同法作为法学专业的必修课,是为了培养和检验学生的合同法知识和运用合同法办理合同纠纷案件及参加合同诉讼能力而设置的一门重要的应用性专业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我国合同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掌握缔约和履约规则,系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其配套法规、规章,对遇到的合同问题能查阅有关的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懂得运用合同的保全、担保和责任制度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使学生树立意思自治、诚实信用、公平正义等理念,培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案件的能力,为做好合同法律服务工作获取必要的知识和本领。
合同法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充分运用案例分析教学方法,一是真实案例分析,二是虚拟案例分析,不但能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热情,而且能够全方位地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从而融会贯通劳动法之理论与实践。
三、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定的法学基础课程,如:《法理学》、《宪法学》、《民法》等,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好的教学素质的基础上开设的。
四、课程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总学时数:36)
本课程分为两大部分,即总论和分论。因为合同的成立和效力、缔约过失责任、合同的担保和保全、合同的转让、合同的终止和违约责任等内容在先修的民法课中已有学习,为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在大纲中就不再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但授课时要求教师把合同总论的体系交代清楚,并通过案例分析复习巩固上述知识。总论的授课内容主要包括合同和合同法概述、合同的履行、合同的解释、合同的变更、合同的解除。合同法分论包括15种有名合同,其中重点学习买卖合同、赠与合同、租赁合同、承揽合同、运输合同、技术合同、保管合同和委托合同。
本课程授课计划36学时,授课学时分配如下:
第1章
合同和合同法概述
(3学时)
1.合同概述
(B)2.合同关系
(A)3.合同法的历史发展
(C)4.合同法的概述
(B)5.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B)第2章
合同的成立和效力
(1学时)
1.合同的成立概述
(A)2.合同的效力
(A)第3章
合同的履行
(4学时)
1.合同履行的原则与规则
(A)2.由第三人履行和向第三人履行
(A)3.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
(A)第4章
合同的解释
1.合同解释产生的原因及其目的(C)2.合同解释的含义和方法
(A)第5章
合同的担保和保全
1.合同的担保
(A)2.合同的保全
(A)第6章
合同的变更和转让
1.合同的变更
(B)2.合同的转让
(A)第7章
合同权利义务的终止
1.合同权利义务的终止概述
(A)2.合同的解除
(A)第8章
合同责任
1.缔约过失责任
(A)2.违约责任
(A)第9章
买卖合同
1.买卖合同概述
(C)2.买卖合同的效力
(A)3.特殊买卖合同
(B)第10章
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
1.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的概念和特征(B)2.供用电合同的概念和效力
(A)第11章
赠与合同
1.赠与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B)2.赠与合同的效力
(A)3.赠与合同的终止
(A)4.特种赠与
(C)第12章
借款合同
1学时)
1学时)
(1学时)
(2学时)
(2学时)
(2.5学时)
(0.5学时)(1.5学时)(0.5学时)((1.借款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B)2.金融机构借款合同
(C)第13章
租赁合同
(1学时)
1.租赁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B)2.租赁合同的类型
(C)3.租赁合同的效力
(A)4.租赁合同的终止
(A)第14章
融资租赁合同
(1学时)
1.融资租赁合同的概念及特征
2.融资租赁合同的效力
3.融资租赁合同的终止
4.融资租赁合同与租赁合同的比较
第15章
承揽合同
1.承揽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2.承揽合同的内容和种类
3.承揽合同的效力
4.承揽合同中的风险负担
5.承揽合同的终止
第16章
建设工程合同
1.建设工程合同概述
2.建设工程合同的效力
第17章
运输合同
1.运输合同概述
2.客运合同
3.货运合同
4.联运合同
第18章
技术合同
1.技术合同概述
2.技术开发合同
3.技术转让合同
4.技术咨询合同和技术服务合同
第19章
保管合同
1.保管合同的概念和种类
2.保管合同的特征
3.保管合同的效力
第20章 仓储合同
1.仓储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B)
(A)
(A)
(B)
(1学时)
(B)
(C)
(B)
(A)
(B)
(1学时)
(A)
(B)
(2学时)
(B)
(A)
(A)
(C)
(2学时)
(A)
(C)
(B)
(B)
(1学时)
(C)
(B)
(A)
(2学时)
(C)
2.仓单
(B)3.仓储合同的效力
(A)第21章
委托合同
(2学时)
1.委托合同的概念及其法律特征
(B)2.委托的类型
(C)3.委托合同的效力
(A)4.间接委托合同当事人与第三人的关系
(A)5.委托合同的终止
(C)
第22章
行纪合同
(0.5学时)
1.行纪合同的概念及其特征
(C)2.行纪合同的效力
(A)第23章
居间合同
(0.5学时)
1.居间合同的概念及其特征
(C)2.居间合同与委托合同、行纪合同辨析
(B)3.居间合同的效力
(A)
习题课
(2学时)
五、教材及参考书
1、理论课教材:
陈小君.合同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主要参考文献
[1] 张俊浩.民法学原理(第3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2] 郭明瑞,房绍坤,新合同法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 王家福.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 [4] 李永军.合同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005 [5] 张广兴.债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6] 王泽鉴.债法原理(一、二、三)[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7] 王利明.合同法疑难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8] 郭明瑞,张平华.合同法学案例教程[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 [9] [英]A•L•科宾.王卫国等译.科宾论合同[M](上、下册).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六、考核方式
以闭卷考试为主,结合平时考勤、作业或小论文综合评定成绩。
执笔人:王瑞霞
编写日期: 2007-9-1 4
第二篇:劳动合同法教案
三:引导订立长期或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关联条款:
“第十四条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有下列情形之一,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条例第9条:包括劳动合同法施行前的工作年限)
(二)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
(三)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第八十二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解读:
本条主要规定的是用人单位应当与员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情形。
原有关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国家级规定,主要体现在《劳动法》第20条:“„„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以上,当事人双方同意续延劳动合同的,如果劳动者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新规定在上述条款的基础上,扩大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范围。比如,取消了现行劳动法的“同意续延”,改为只要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龄满十年,员工即可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另增加了两种新的须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情形,同时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违反上述规定不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长期或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被认为是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重要基础。因此,立法者试图通过这些条款架构起国内的长期或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用工制度,引导用人单位与员工签订长期劳动合同或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推动长期或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在国内的“落地生根”。
一些用人单位偏差地认为只要签订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即不能解聘。为了降低成本、规避风险,一些单位采取多种方法甚至非正常手段来应对: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大量裁员;不再直接雇用劳动者,而是通过劳务派遣单位雇人,改变原来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相对稳定的劳动关系;签订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避免因签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导致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只签订一次劳动合同,避免连续签订二次,导致劳动关系短期化;用人单位为加强用人管理权,制定更为严苛甚至不合理的考核管理标准,以保障自己能够有效行使管理权,对劳动者进行约束。
解读:无固定期合同并非不能解聘,如果劳动者违反了单位规定,单位有权解除其劳动合同;即使劳动者没有违反规定,单位只需支付赔偿金等赔偿款也可以随时解除劳动者的合同。
在《劳动合同法》出台时,“华为事件”沸沸扬扬。于是新《条例》第九条:《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连续工作满10年的起始时间,应当自用人单位用工之日起计算,包括《劳动合同法》施行前的工作年限。这对于劳资双方来讲意味着什么?
解读:这一规定意味着,以“华为”为代表的一些企业如果刻意规避《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规定的、以所谓买断工龄重新建立劳动关系的做法部分成了泡影。
据报道,“华为”为不使工作时间长的职工达到连续工作满10年,协商解除了劳动关系并给予了高额经济补偿金,大量职工又被重新雇用,真是机关算尽。但是《条例》关于“包括劳动合同法施行前的工作年限”的规定,将使这样的做法变得没有意义,当然解除后不再聘用的则不受影响。这一规定的意义不在于对“华为”有什么影响,而在于要不要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因为如果不包括《劳动合同法》施行前的工作年限,《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要等到2018年才可能有作用,因为只有那时候才有劳动者的工作年限能够达到连续工作满10年的条件,这岂不滑稽。《条例》这样的规定也是对历史的承认。1996年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时,是承认过去的工作年限的。因此,应该为《条例》这一最大的亮点喝彩。
在签劳动合同的时候,企业可以任意选择有固定期限的、无固定期限等期限形式,法律对此没有任何规范和限制;其次,企业选择有固定期限的也没有任何限制,一天一签劳动合同法律并不禁止。因此,若想规避这一规定是非常容易和简单的,企业签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只要最多只签订9年11个月,坚决不与劳动者签订满10年,同时绝对不连续签订两次,那么《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的规定永远不会发生效力的。只有企业自愿,或者“不小心”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签满或者履行满了10年,或者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连续签订了两次,或者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被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者才可能很偶然地拥有与企业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机会。
企业如果刻意规避法律,坚决不与劳动者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是可能的,甚至并不违法,但并不可取。首先,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到期必须支付给劳动者经济补偿金,而无固定期限的除企业灭失外无需支付经济补偿金;其次,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有助于稳定企业的劳动关系,特别是对企业发展十分重要的核心员工能够招得来、留得住;再次,有助于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忠诚度,能够比较顺利地形成利益共同体的认识。这样带来的效益远远大于劳动合同短期化所能够带来的好处。
尽管仍有不少用人单位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及该条款存有恐惧之心,但实际上,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非是不可解除的劳动合同。从解除的法定条件上说,用人单位解除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与解除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事实上是一样的。无论是解除哪种期限的劳动合同,都要求我们用人单位应建立健全一套规范、完备的规章制度以及架构起合理、科学的工作岗位考核制度等。从用人单位长远发展来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如果运用得当,也能给用人单位带来吸引人才、留用人才、激励员工、提升团队凝聚力等效力,总体上评估,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对用人单位的利益大于风险。同时,提醒用人单位注意的是,立法者在该条款中也仍然为用人单位留下了不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空间。
★不足:如何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仍缺可操作性
劳动合同法一再强化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要求符合法定情形当事人必须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但是,除了合同期限无可争辩外,其他内容如何确定呢?实践中缺乏立法指引,导致很多合同签不下来,陷入僵局。
实施条例规定,如果应当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对劳动合同的内容,双方应当按照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协商确定;对协商不一致的内容,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十八条的规定执行,即对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等标准协商不成的,适用集体合同规定;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劳动报酬的,实行同工同酬;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劳动条件等标准的,适用国家有关规定。
实际上,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就是“协商不成后当事人到底该如何操作?”可惜,实施条例的规定仍然模糊,缺乏必要的操作性。
首先,劳动合同法第十八条只解决了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等劳动标准的问题,但其他更多需要约定的内容该如何处理呢?交由当事人协商,那么协商不成又如何?双方或一方迟迟不愿签订劳动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该如何规范?
其次,同工同酬本身是一个相对性的原则,需要辅助其他条件来认定,甚至不得不交由公信力高的司法机关来判断。这一来耗时费力,滋生诸多矛盾,二来会因为审判者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以至引发当事人对司法机关的怀疑。
劳动合同内容的确定,除需要遵守国家强制性的标准之外,只需要把握一个原则:实际履行原则,即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前双方当事人已经履行着并已经认可的内容。换句话来说,就是把旧合同拿过来,改一改合同期限即可,其他内容就是新签合同的底线,当事人协商不成的内容,就按照原来内容履行。
★案例:
2006年7月,一家贸易公司招用了小马,双方签订了劳动合同,合同期限从2006年7月至2007年6月。2007年7月,劳动合同期满,双方续订了劳动合同,期限从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2009年7月,双方第三次签订劳动合同,期限从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20011年7月。双方第四次签订劳动合同,期限从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2011年8月,小马提出说双方签定劳动合同的次数已经超过2次,自己又没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期限,是贸易公司利用自己不懂法的弱点,与自己签定了为期一年的合同,要求贸易公司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与自己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问题:贸易公司应该与小马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吗?
不能,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下列情形,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1、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
2、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
3、连续订立2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续订劳动合同的。
第九十七条 本法施行前已依法订立且在本法施行之日存续的劳动合同,继续履行;本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第三项规定的连续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次数,自本法施行后续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时开始计算。
四:竞业限制与保密条款“意思自治”
关联条款:
“第二十三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
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第二十四条 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竞业限制的范围、地域、期限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的约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前款规定的人员到与本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或者自己开业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竞业限制期限,不得超过二年。”
★解读:
本条是关于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密条款和竞业限制条款的规定。
保密条款和竞业限制条款是用人单位用来保护商业秘密的重要手段。与现行规定相比,该条的主要变化在于:
1、竞业限制的最长期限由三年变为了两年;
2、明确了竞业限制经济补偿金的给付时间应当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并且须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支付;
3、明确了竞业限制经济补偿金及违约金的标准均按双方约定执行。
本条对竞业限制作出的明确具体的规定,较为清晰合理,对用人单位与员工双方都会起到制约和保护的双重作用。
★案例:
小候2008年5月到A保险公司工作,双方签订了为期2年的劳动合同,并因为小侯经常接触到公司的客户资料,还约定小候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后2年内不得到其他保险公司工作,否则需支付违约金20万元.2010年双方终止劳动合同后,小候瞒着A公司到B公司工作.A公司知道后,马上联系小候,要求履行竞业限制条款,不得到B公司或其他保险公司工作.问题:小候可以到B公司或其他保险公司工作吗?
可以,依据<劳动合同法>第23条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劳动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而竞业限制期限内,A必须按月给予小候经济补偿,而A公司未给予补偿,所以小候不必履行.
第三篇:第八章合同法教案
第一章
合同法 第一节
合同法概述
一、合同的概念:
1、合同的概念:
《合同法》第二规定:“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婚烟、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关系,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
2、合同概念的外延或适用范围
二、合同的法律特征:
(一)合同是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民事行为
1、合同是一种民事行为。
2、合同的目的及内容是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3、《合同法》调整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内涵是财产关系而不包括身份关系。
(二)合同是双方或多方的民事行为,是当事人意思一致的表示
1、合同的成立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当事人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
2、各方当事人须互相作出意思表示,且该意思表示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
3、各方当事人作出的意思表示应当是一致的,即当事人之间具备了“合意”。
(三)合同主体具有特定性,合同本身与具有相对性
1、合同关系原则上只能发生在特定的定约主体之间。例外,第三人不破租赁。
2、合同内容具有相对性。例外,代位权、撤销权。
3、违约责任具有相对性。
三、合同的种类:
(一)双务合同与单务合同
1、概念。
2、划分意义:单务合同不能适用同时履行抗辩权。
(二)有偿合同与无偿合同
1、概念。
2、划分意义:(1)注意义务;(2)主体要求;(3)行使撤销权条件不同。
(三)有名合同与无名合同
1、概念
2、划分意义:15种有名合同
(四)诺成合同与实践合同
1、概念。
2、划分意义:合同生效时间不同
(五)要式合同与不要式合同
1、概念。
2、划分意义:成立或生效要件不同。
(六)有效合同,无效合同,可撤销合同与效力待定合同
(七)单边合同与双边合同
1、概念。
2、区别
四、合同法的概念特征:
合同法是调整合同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狭义的合同法指合同法。
广义的合同法则除法外,还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国际条约、国际惯例中关于合同的规范。
特征:
1、合同法是调整动态财产关系的法律。
2、合同法是强调平等、协商和等价有偿原则的法律。
3、合同法在其规范上,更强调其任意性,而不是强制性。
五、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合同法始终,在立法、司法与当事人合同活动中的均应遵守的体现其宗旨的那些原则:
(一)平等原则
1、合同当事人的人格平等。
2、合同当事人的地位平等。
3、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
(二)当事人自愿订立合同原则:
1、缔约合同的自愿和自由。
2、选择缔的相对人的自愿和自由。
3、决定合同内容的自愿和自由
4、变更和解除合同的自愿和自由。
5、选择合同方式的自愿和自由。实现这一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1、实现合同自愿(自由)原则,并不排除国家对合同的适当限制。(1)国家计划;(2)法律法规限制。
2、格式条款合同对合同缔结的限制。
3、实行合同自愿(自由)原则,不得违反法律。
(三)公平原则:
1、合同的形式公平:指合同主体的法律地位平等。
2、合同的实质公闰:就是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必须对等。实践中适用此原则,要做到:
1、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不得强迫他方当事人接受;
2、合同成立后,双方均受合同约束,任何一方当事人不享有特权;
3、合同发生纠纷,当事人平等地受法律保护;
4、合同的任何一方没有处罚或者惩罚另一方当事人的权利,自力救济仅限于违约的后果。
(四)诚实信用原则:
诚信原是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同时又是债法、合同法的原则,它是指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的时候,应当诚实守信,以善意的方式行使其权利,履行其义务,不得有欺诈行为,并以此为标准,维持当示人之间的利益,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平衡。
诚信原是的功能:(1)确定行为规则;(2)平衡利益冲突;(3)解释法律和合同。
(五)遵守法律,尊重社会公德,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原则。
(六)依法成立的合同具有法律的约束力原则。
第二节
合同的订立
一、合同的订立的概念与形式
(一)合同的订立:广义上,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当事人,为设立,变更或者终止相互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而进行协商并促成合意的民事行为。狭义上:仅指当事人之间设立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民事行为。
(二)、合同的订立主体 合同的订立主体:
合同的订立主体是指订立合同的当事人。
1、自然人:因出生而取得民事主体资格的人。包括公民个人、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等。原来个人不能成为涉外合同主体。
自然人必须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人(10周岁以下,完全精神病人)不具有订立合同资格,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10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间歇性精神病人)签订的合同,经其法定代理人追认后,合同方为有效,其自身只能进行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或者纯获利益的合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自行订立合同。
2、法人:包括企业法人,事业法人:外国法人对法人订立合同的要求,必须在其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范围之内。
3、其他组织:包括独资企业、合伙组织、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等。也要求有民示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二、合同的形式:
合同的形式,就是合同当事人实现合意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法定形式:法律要求的形式
约定形式:法律没有规定当事人自行约定的形式。又可分为:
1、书面形式:当事人采用书面文字表述方式确定相互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包括:合同书、信件、以及数据电文(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记载内容的形式。自双方签订盖章时生效,是标准、通常形式。
2、口头形式:指当事人用口头语言为意思表示,通过对话方式确定相互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包括电话和交谈形式。
特点:简化手续、方便、效率、但不易取证分清是非。
3、其他形式:主要指默认、行为形式。
三、合同订立的一般条款
四合同订立的方式
(一)、要约的概念、特征:
要约是指当事人一方以直接缔约合同为目的,向对方当事人提出合同条件的意思表示。
1、要约是特定人向特定人发出的意思表示。
2、要约是以直接订立合同为目的的意思表示。
3、要约应明确完整地提出合同的主要条款。
4、要约必须送达受要约人。(二)、要约的构成要件: 《合同法》第14条,要约应符合以下条件:
1、内容具体确定。
2、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三)、要约的形式。
1、口头要约和书面要约。
2、特殊要约:悬赏广告、招标投标、拍卖、商品标价陈利。
3、反要约:
要约到达受要约人后,如果受要约人对要约的内容作了实质性变更,并将其意思表示回复给要约人,则受要约人这一答复不属于承诺,属于新要约。即反要约。或新要约。
4、交叉要约。(四)、要约邀请
1、概念:要约邀请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
2、范围:商品广告,寄送的价目表,拍卖公告,招标公告,招股说明书等。
3、要约邀请与要约的区别:
(1)要约邀请的直接目的是诱使他人向行为人发出要约,要约则是期待成立合同。
(2)要约邀请的内容仅仅是订立合同的建议。要约则包括合同的主要条款。(3)要约邀请是向不特定的相对人发出的。要约则一般是向特定人发出的。(4)要约邀请反映的是合同订立的前期准备活动,尚未进入实质缔约阶段。(五)、要约的效力:
1、要约开始生效时间:到达受要约人时生效。数据电文进入特定系统时生效。
2、要约的有效期限:多长时间有效。一般应约定,无约定则为合理时间。
3、要约的法律效力:(1)对要约人的拘束力
(2)对受约人拘束力:承诺权。(六)、要约的撤回:
1、概念:指要约人在要约生效前有权取消要约。
2、要求:撤回要约的通知应当在要约到达受要约人之前或同时到达受要约人。
(七)、要约的撤销:
1、概念:指在要约生效后、受要约人承诺前,要约人可以依法将要约予以取消。
2、要求:撤销要约的通知应当在受要约人发出承诺之前到达受要约人。不得随意撤消!
3、限制:有下列情况形的,不得撤销: 《合同法》第19条:(1)要约中确定了承诺期限或者以其他形式明示要约不可撤销。(2)受要约人有理由认为要约是不可撤销的,并且已经为履行合同作了准备工作。
(八)、要约的失效:
1、受要约人拒绝要约。
2、要约人撤销要约。
3、要约的承诺期限届满。
4、受要约人对要约的内容作出实质性变更。二
承诺
(一)、承诺的概念和构成要件。
1、概念: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
2、构成要件:
(1)承诺必须由受要约人作出。(2)承诺必须在合理期限内作出。
(3)承诺必须是对要约的内容作出同意的意思表示。
核心:完全同意要约(合同)的一般条款。即不得对实质性条款变更,否则构成新要的。非实质性条款可以变更。
(二)、承诺的方式:
明示、沉默、行为等三种方式;口头、书面、其他。《合同法》:承诺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但根据交易习惯或要约表明可认通过行为作出的承诺除外。
(三)、承诺的期限:
应在要约确定的期限内作出,并在此期限内到达要约人。以对话方式的可以即时承诺。(四)、承诺的效力。
(一)生效时间:
1、承诺到达时,承诺生效。
2、以数据电文承诺的进入指定系统时生效。
(二)效力:合同成立,双方成为合同当事人,合同具有法律约束力,开始履行,违约要承担法律责任。
(五)、承诺的撤回:
1、概念:承诺人在承诺生效前有权取消承诺。
2、要求:撤销承诺的通知应当在承诺生效之前或者与承诺同时到达要约人。(六)、承诺迟延
1、概念:又称迟到的承诺,指受要约人超过要约人所要求的承诺期限所发出的承诺。
2、后果:除要约人及时通知受要约人该承诺有效的认外,为新要约。但是,按通常情形所到达,但因其他原因未到达而超过承诺期限的,除要约人及时通知承诺过期无效外,该承诺有效。
五、合同成立的时间和地点
(一)成立时间:合同法规定合同成立的情形:
1、双方签字盖章。最后一方签字盖章。
2、签确认书。
3、未采取书面形式,一方已履行对方接受的。(二)合同成立的地点
(三)、合同的成立与生效。
合同成立是指合同订立过程的结束,当事人经过协商对合同的内容达成一致的意见。
合同的生效是指已经成立的合同具有法律的束力,合同是否生效,取决了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有效条件。(四)缔约过失责任
1、表现形式:《合同法》第42条:(1)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2)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3)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第43条:侵犯商业秘密。
3、法律责任:
(1)赔偿损失:缔约费用、准备履行合同所支出费用、恢复原状需要费用,上述损失的利息,因丧失与第三人订立合同机会造成的损失。
(2)返还财产:先期给付的财产,合同不成立后返还财产。
第三节
合同的效力
一、合同效力的概念
合同效力:是指依法成立受法律保护的合同,对合同当事人产生的必须履行其合同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的法律拘束力。
合同生效:合同成立后合同对当事人产生的法律约束力。
二 无效合同
(一)、无效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1、概念:指因严重欠缺合同有效要件而不能发生法律的约束力,不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合同。
2、特征:
(1)违法性。无效合同产生的原因各异、种类很多,但共性是违反了法律和行政法款的强制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都具有违法性的特征。因此,无效合同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对当事人没有法律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对当事人没有法律的束力。
(2)自始无效。无效合同从订立之时就不具有法律的束力,即自始无效,因此无效合同不具有可最行性,一旦合同被确认为无效,尚未履行的,不得履行,已经履行的,应当通过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措施使当事人的财产关系恢复到合同订立前的状态。
(3)绝对无效。无效合同具有违法性,不受法律保护和承认,并且对当事人没有法律的束力,当事人也不能通过承认其效力而使无效合同变为有效合同。因此,无效合同的无效是绝对的。
(二)、无效合同的种类:
《合同法》第52条款定了五种情况:
1、一方认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
胁迫是指以给予人身或者财产损害相要挟,例如给公民及其亲友的生命、荣誉、财产等造成损害或者以给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迫使对方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的行为。
欺诈、胁迫的共同之处在于相对方不能作出真实的意思表示。在国外的相关法律中,多数将欺诈、胁迫手段订立的合同归为可撤销的合同。我国合同法没有照搬国外的规定,以是否损害国家利益为标准,区分为无效合同和可撤销合同。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恶意是相对于善意而言的,是指当事人明知或者应知其所订立的合同将造成对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的损害,而仍然故意为之。串通是指不是当事人一方,而是当事人双方故怀有损害国家、集体或当事人利益的恶意,即当事人双方有损害国家、集体或者当事人利益的共同目的。从行为上表现为当事人之间就订立和履行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时相互配合。具有明显的违法性,属于无效合同。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这是一种规避法律的行为,是一种形式上合法但内容违法的合同。例如,为逃避债务借买卖合同的形式转移财产,假联营真借贷等。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三 可变更、可撤销合同
(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 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是指合同当事人因对合同内容产生错误认识而订立的,与其内心真实意思不一致的合同,构成要件:
(1)当事人因为误解作出了意思表示。当事人可能因缺乏必要的知识、技能和信息,也可能是因为缺乏必要的交易能力或经验,对合同的内容发生错误认识,从而作出意思表示。
(2)当事人的误解必须是重大的。所谓“重大”必须是对合同的主要内容发生误解,这种误解影响到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并可能使发生误解的一方不能达到其订立合同的目的,一般的误解并不能导致合同的变更或者撤销。
(3)误解是由行为人自己的过失构成的,而非受他人的欺骗或不正当影响造成的,亦非自己的故意行为。
(4)重大误解与合同的订立或者合同的条件存在因果关系。表现形式:
(1)对合同性质的误解,如将买卖合同理解为赠与合同
(2)对标的物的误解,如将本应是此标的物误解为彼标的物。
(3)对价款的物解,如对价款的计算单位、币种、单价等发生误解。(4)对当事人的误解,如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人误解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5)由传话人错误传达而造成的误解,如邮电局将电报的内容译错而依此订立合同等。
(二)合同在订立时就显失公平的。
显失公平的合同是当事人一方在紧迫或缺乏经验的情况下而订立的明显对自己有重大不利而对对方有利的合同。条件:
(1)须为有偿合同。
(2)须合同的内容明显背离公平原则。
(3)受有不公平利益的一方具有利用对方轻率、无经验等与对方订立显失公平合同的故意,其行为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的基本要求。
(4)显失公平的状态是在合同订立时即已出现,不同于正常的商业风险。
(三)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的合同。
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而与之订立的合同。胁迫,是指以将来发生的损害或以直接施加损害相威胁,使对方产生恐惧而与之订立的合同
(四)乘人之危订立的合同 乘人之危订立的合同,是指一方当事人利用对方处于危难的情形,强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接受不利条件的情况下与之订立的合同。条件:
①受害方处于危难境地。
②一方当事人明知对方处于危难而故意利用这一事实迫使对方接受不利的条件。
③危难方迫于危难,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与之订立合同 ④合同的内容对危难方明显不利。
四、效力未定合同(一)、概念、特征
效力未定合同是指合同虽然已经或立,但因并不完全符合有关合同生效要件的规定,因此其效力能否发生,尚未确定,一般需经有权人追认才能生效的合同。
特征:
1、合同虽已成立,但合同效力处于不确定状态,既非有效,亦非无效。
2、合同效力的确定,取决于追认权人的追认。
3、因追认人的承认而发生合同生效,或因追认人的拒绝而发生合同无效和,均自合同订立时起有效或无效。
(二)、效力未定合同的种类及处理
(一)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
10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和不能完全辩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除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合同及纯获利益的合同外,事先取得法定代理人同意的,为有效合同,事先设有取得法定代理人同意但事后被法定代理人追认的,为有效合同。事先未取得法定代理人同意当且后也没有被法定代理人追认的,合同不生效。
相对人可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认追认,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被迫认之前,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追认之后,善意相对人不再享有撤销权。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二)无权代理人订立的合同。但表见代理除外。无权代理人订立的合同,是指不具有代理权的行为人认被代理人的名义与第三人订立的合同
(三)无处分权人订立的合同。无处分权人订立的合同,是指非财产所有人在无法律明确规定,也未经财产所有权人的授权,而与相对人订立处分他人财产的合同
特征:
1、订立合同的处分人无处分权。
2、财产处分人无处分权,是影响此类合同效力的因素。
3、无纠分权人订立的合同,在权利人追认或合同订立后处分人取得处分权前,合同效力处于不确定状态。
五 合同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的后果 无效合同溯及既往,从成立时就无效。(一)、返还财产。
因无效合同和被撤销合同取得的财产,能够返还并且有必要返还的,应当予 以返还。
(二)、折价补偿。不能迫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
(三)、赔偿损失。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故有过错的,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四)、收归国家所有或者迫还集体,第三人。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国家利益的,因此取得的财产归国家所有;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应当将因此取得的财产返还集体第三人。
第四节
合同的履行
一、合同履行是指合同义务人全面适当地完成其合同义务,使合同权利人的权利得到完全的实现。
二、合同内容约定不明确时的履行规则
(一)《合同法》第61条和62条规定,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如果仍然不能确定的,则按照以下规定履行:
1质量要求不明确的,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履行,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按照通常标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特定标准履行。
2价款或者报酬不明确的,按照订立合同时履行地的市场价格履行,依法应当执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按照规定履行。
3履行地点不明确,给付货币的,在接受货币一方所在所履行,交付不产的,在不动产所在地履行,其他标的,在履行义务一方所在地履行。
4履行期限不明确的,债务人可以随时履行,债权人也可以随时要求履行,但应当给付方必要的准备时间。
5履行方式不明确的,按照有利于实现合同目的方式履行。6履行费用的负担不明确的,由履行义务一方负担。(二)、执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合同的履行规则:
《合同法》第63条:执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在合同约定的交付期限内政府价格调查时,按照交付时的价格计价,逾期交付标的物的,遇价格上涨时,按原价格执行,价格下降时,按照新价格执行。逾期提取标的物或者逾期付款的,遇价格上涨时,按照新价格执行,价格下降时,按照原价格执行。
(三)、合同履行涉及到当事人之外的第三人的规则:
《合同法》第64、65条作了规定:当事人约定由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债务的,债务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视同债务人对债权人违约,应当由债务人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当事人约定由第三人向债权人履行债务的,第三人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视同债务人违约,应由债务人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
(四)、实际履行规则: 实际履行规则要求,合同依法成立后,当事人双方应当严格按照合同的标的来完成各自承担的合同义务,不能用其他标的来代替履行,一方违约时,也不能以向对方支付违约金、赔偿换失来代替,对方要求继续履行,只要继续履行具有可能性,应继续履行。三 双务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一)、同时履行抗辩权
同时履行抗辩权是指在双务合同中,当事人互负债务,没有约定先后履行顺序的情况下,双方当事人应当同时履行。一方在对方履行之前有权拒绝其履行要求。一方在对方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时,有权拒绝其相应的履行要求。特征:
1、同时履行抗辩权存在于双务合同中。
2、双主存在着互相依存,互为因果的关联关系。
(二)适用条件:
1、因同一双务合同而使双方互负债务。
2、当事人互负债务没有约定先后的履行顺序。
3、一方当队没有履行债务或者虽然履行债务但不符合合同约定,另一方可以行使同时履行抗辩权。
4、须双方当事人对待给付是可能的。(二)、后履行抗辩权
后履行抗辩权是指合同当事人互负债务,依照合同或法律的规定,有先后履行的顺序的,应当先履行合同义务的一方未履行之前,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其履行要求,先履行一方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其相应的履行请求。
构成要件:
1、双务合同中,双方当事人互负债务。
2、双方当事人的债务依法或依约定存在着履行的先后顺序。
3、应当先履行的一方没有履行或履行不符合合同约定。
(三)、不安抗辩权
不安抗辩权,是指双务合同订立之后,依此合同具有先给付义务的一方当事人,在对方当事人的财产显著减少,有可能不能保证对待给付时,在对方当事人没有提出有效的担保之前,拒绝自己给付的权利。
构成要件:
1、双方当事人因同一双务合同而互负债务。
2、负有后履行义务的当事人因故使履行能力降低,并可能导致履行不能。
3、负有后履行义务的当事人未提供有效的担保。
当事人恢复履行能力或提供有效的担保之后,先履行义务的当事人必须依合同约定履行。当事人在合理的期限之内未能恢复履行能力或提供有效担保的,先 10 给付义务一方有权解除合同。
四 债权人的代位权和撤销权(一)、债权人的代位权
1概念:债权人的代位权是指合同依法成立后,尚未完全履行之前,在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对第三人的到期债权并对债权人的债权实现构成妨害之时,债权人为保全自己的债权,可以以自己名义行使债务人对第三人的债权的权利。
2构成要件:
1)、债务人享有对第三人的合法债权。2)、债务人怠于行使债权。
3)、债务人对权利的怠于行使损害了债权人的债权实现。3代位权的行使。
1)、债权人以自己的名义行使。2)、向法院起诉来行使。3)、以债权人的债权范围为限。
4)、有数个债权人的,按比例受偿,不享有优先受偿权。4效力
1、对债务人的效力
债权人代位权行使的后果直接归属于债务人,并直接限制债务人对权利的自由处分权。一旦第三人履行,债务人拒绝受领时,代位权人可以代位受领,以保全债权。
2、对负有给付义务的第三人的效力。
第三人针对债务人所享有的各种抗辩权,均可以针对代位权人而行使。
3、对债权人的效力
债权人行使代位权,不得超出其权利范围,因行使代位权的费用由债务人负担。
(二)、债权人的撤销权
1概念
债权人的撤销权,是指债权人对于债务人所为的损害债权的行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的权利。
2表现形态
1)、债务人放弃到期债权或无偿转让财产,造成债权人的损害。(无偿行为)2)、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并且受益人知道该情形的,造成债权人的损害。(有偿行为)
3构成要件
通说认为,对债务人的有偿行为的撤销应以恶意为条件;债务人的无偿行为,一般情况下只需具备客观条件即可撤销;特别情况下,即当债务人的无偿行为系为公序良俗利益所为时,既使具备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债权人仍不得行使撤销权。
1)、债务人实施了一定的处分财产的行为。
2)、债务人处分财产的行为已经或将要对债权人的债权造成损害。3)、债务人处分财产的行为主观上是恶意的。4撤销权的行使
1)、债权人以自己名义行使。2)、通过诉讼的方式行使。3)、以债权人的债权为限。
4)、自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自债务人的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该撤销权消灭。
5效力
1)、债务人的行为被依法撤销后,自始无效。
2)、债权人有义务将行使撤销权收取的财产或利益反还给债务人,作为债权人的共同财产担保,因此所支出费用,由债务人负担。
第五节 合同的变更和转让
一、合同变更
(一)合同变更,是指在合同成立后,尚未履行或尚未完全履行之前,当事人在原合同的基础上达成协议,修改或者补充原合同的某些内容。(二)、合同变更的法律特征:
1、以原合同为基础。
2、对原合同内容作些修改。
3、双方应协商一致。(三)、合同变更的要件(四)、合同的变更的效力
(1)变更后的合同代替了原合同。
(2)当事人应按变更后的合同履行,否则就构成违约,要承担违约责任。(3)赔偿损失,因变更会造成损失的,有过错的一方应赔偿对方因此所受损失。
二
合同的转让(一)、概念、特征
合同的转让是指在不变更合同内容,即合同规定的权利义务的前提下,合同当事人依法将其合同的权利、义务的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或者将合同的权利和义务一并转让给第三人,由受让方承担合同的权利和义务。
1、合同的转让并不改变原合同的权利义务内容。
2、合同的转让导致合同主体的变化,即第三人代替原合同一方当事人而成为合同当事人。(二)、合同权利的转让
(一)概念、特征
合同权利的转让,指不改变合同的内容,合同债权人将其债权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享有。
1、债权转移给第三人。
2、第三人成为债权人。
3、转让的对象是合同的债权。
4、权利的转让既可以是全部的转让,也可以是部分的转让。
(二)转让的条件
1、须有有效存在的合同债权。
2、债权人须有处分能力。
3、转让的合同债权具有可让与性。
(三)转让的程序
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转让无效。原《民法通则》规定:“同意”,不再适用。
(四)债权转让的效力
1、内部效力:
(1)合同权利转让后,原合同债权人全部或者部分脱离合同关系。(2)合同权利转让后,从属于该权利的从权利也随之转移给受让人。如抵押权、质权、留置权等,但人身权利除外,如名誉、人格、署名权等。
(3)转让人对转让的权利负有瑕疵担保责任。
(4)转让人应将合同权利的证明文件全部转交给受让人。
2、外部效力:
(1)转让人丧失债权人的权利,债权人不得再向债务人主张执行债务。(2)受让人成为新债权人,债务人应向受让人履行债务。(3)债务人对受让人享有相应的抗辩权,抵销权。(三)、合同义务的转移(转让)
(一)概念、特征。
合同义务的转移,是指在不改变合同内容的情形下,债务人在取得债权人同意后,将合同义务的全部或部分转移给第三人负担的一种法律制度。
特征:
1、合同义务转移时,合同内容保持不变,只是义务和履行主体改变而已。
2、合同义务的转移是债务人与第三人达成协议并经债权人同意而将债务转移给第三人承担,有别于第三人代替债务人履行债务。
(二)合同义务转移的要件
1、须存在有效债务
2、债务人须有处分能力。
3、合同义务具有可转移性。
4、必须经过债权人同意。
如需登记、审批,还应办理相关手续。
(三)合同义务转移的法律效力
1、新的受让人成为合同债务主体,原债务人免于合同义务。
2、从债务转归新债务人。
3、抗辩权转归新债务人。
第六节
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
一、合同权利义务终止的概念
(一)指合同依法成立后,因一定的事由产生或出现而使合同确定的权利和义务归于消灭。
实质:合同关系消灭。(二)、合同权利义务终止的原因:
1、债务已按照约定全部履行;
2、合同解除;
3、抵销;
4、提存;
5、免除;
6、混同;
7、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的其他情形,(三)、合同权利义务终止后的效力。
1、有些从合同的权利义务一并终止。因“履行”的从义务终止,如抵押,因“破产”、“解除”,从义务不终止。
2、合同当事人须承担后合同义务,如通知、协助、保密等。二 合同解除(一)、概念
合同解除是指合同依法成立后,没有履行完毕前,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当事人的合意行为或依据法律规定的单方行为,终止合同效力的行为。(二)、种类
(一)协议解除:因市场、合同的条件而发生变化,双方协商一致,可以解除。
(二)诉讼或仲裁判除。
(三)法定单方解除。
合同法第94条规定的法定解除情形:
1、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2、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的期限内仍未履行。
3、在履行期限届满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
4、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5、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四)法定单方解除权的行使
1、有约定期限的,在约定期限内行使。没有约定期限的,在合理期限内行使。
2、行使解除权的一方应将解除合同的意思通知对方。
3、通知形式以规定或约定形式进行,没有规定或约定形式的,最好采用书面形式。
(三)、合同解除的效力
1、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或者未完全履行的,终止履行。
2、恢复原状,返还财产。
3、采取补救措施减少损失。
4、赔偿损失。
三、债务相互抵销
抵销是指合同当事人互负债务时,依法各以自己的债权充抵各自所负的债务,从而使各自的债务在对等额内消灭。条件:
1、合同当事人互负债务,互享债权。
2、互负债权债务的标的物是同一种类、同一品质。
合意抵销:非到期的、非同种类、非同一品质的债务,也可抵销。
3、合同当事人互负债务均已届清偿期。
4、不存在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的不得抵销的情形。欠债沦为奴仆不允许。
四、提存
(一)概念
提存是由于债权人的原因致使债务人无法向其交付合同标的物,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交给有关机关或有关单位以此消灭合同权利义务的一种制度。
(二)原因
1、债务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受领。
2、债权人下落不明。
3、债权人死亡未明确继承人或者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未确定监护人。
4、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三)提存当事人及机关
债务人、债权人、担存机关(公证机关和银行等)
(四)提存的通知
标的物担存后,除债权人下落不明的以外,债务人应当及时通知债权人或者债权人的继承人、监护人。
(五)提存的风险、费用、孳息
1、意外毁损灭失,因债务人已视为交付,故风险由债权人承担。
2、提存的费用,由债权人承担。
3、提存物的慈息归属于债权人。
(六)提存物的领取
1、债权人可以随时领取。
2、债权人未履行义务或提供担保,经债务人申请,担存机关可以拒绝债权人领取。
3、债权人领取担存物的权利,自提存之日起五年内不行使而消灭,担存物扣除提存费用后归国家所有。
(七)提存的效力
自提存之日起,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合同关系消灭,合同终止。
四、债务的免除
应尽量采书面形式记录下来。
五、混同
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合同终止,但涉及第三人利益的,合同不终止。如债权是他人质权的标的若终止会损害质权人的利益。
第七章
违约责任 第一节 概述
一、违约责任的概念
违约责任,又称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是指合同当事人因违反合同的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后果。二
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一)、违约金
违约金是指由法律或合同规定的,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或不适当履行合同时,应向对方支付的一定数额的货币。
(一)特征:
1、惩罚性。
2、赔偿性。
(二)种类:
1、法定违约金。(1)法定固定违约金。(2)法定浮动违约金。
2、约定违约金。
(三)违约金的增减
《合同法》第114条第2款,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认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二)、定金
(一)概念、特征:
定金:是指合同当事人为了确保合同的履行,依据法律规定或当事人双方的约定,由当事人一方在合同订立时或者订立后履行前,按照合同标的额的一定比例,预先给付对方当事人的金钱或其替人物。
特征:金钱性、预付性、担保性、从属性和实践性。
(二)定金的数额:
《担保法》:定金数额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20%。
(三)定金罚则
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四)定金与违约金选用。
合同中既约定有违约金,又约定有定金的,当事人可以选择适用,只能选择其一,不能并用。(三)、赔偿损失。
赔偿损失是指合同当事人一方因违约行为给对方造成经济损失时,按照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支付给对方一定数额的补偿货币。
(一)适用条件:
1、确有实际损失。
2、有违约行为。
3、违约行为与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
4、定金或违约金没有约定或二者不足以弥补实际损失。
(二)赔偿损失的范围
赔偿应当相当于另一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
1、直接损失:违约直接造成财产的减少。
2、间接损失:可得利益损失,因违约行为使对方失去实际上可获得的利益。(1)利润损失。(2)利息损失。(3)自然孳息损失。可预见的损失。(四)、实际履行
又称继续履行,是指债务人未履行合同时,债权人请求法院强制其按合同的约定,继续履行合同义务。
支付违约金和赔偿金后,能够履行的,不能免除继续履行合同的义务。条件:
1、基于对方请求。
2、违约者有履行的能力。有下列情形的,不再实际履行:
1、法律上或者事实上不能履行的。
2、债务的标的不适于强制履行或者履行费用过高的。
3、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未请求履行的。(五)、采取补救措施
是指违约方所采取的旨在消除违约后果的除继续履行、支付赔偿金、支付违约金或定金等方式以外的其他措施。
这些措施为: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退货、减少价款或者报酬等。
六、其他责任形式
包括单方解除合同、价格制裁等。三 违约责任的免除
一、不可抗力
一方发生不可抗力可免责,其义务或条件:
1、减少损失义务。
2、通知的义务。
3、证明不可抗力发生的义务。
4、不可抗力必须发生在合同履行期间,迟延履行的不能免责。
二、货物的合理损耗或托运方、收货方自己的过错造成的损失免责。
第四篇:劳动合同法教案
劳动合同法教案
一:规章制度制定程序愈加严格
关联条款:
“第四条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
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
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解读:
本条主要规定用人单位制定规章制度的程序。与现行规定相比,该条款主要对规章制度制定的民主程序进行了调整和修改。
按现行法律规定,用人单位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归纳起来,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发生法律效力的主要要件大致包括三个方面,即制度条款内容合法合理、民主程序和公示程序。何谓民主程序?根据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8条的规定,所谓民主程序是指公司制定重要的规章制度时,应当听取公司工会的意见,并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可见,现行规定当中的民主程序主要是“听取意见”。新规定的主要变化在于,将“听取意见”改成了“讨论„„平等协商”,明显加大了工会、职工代表大会以及员工在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制定过程中的权利,强化了用人单位制定规章制度的法律程序。
对于那些尚未成立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的用人单位而言,如果员工人数较多或者员工工作地点较为分散,按新法规定进行制定规章制度的民主程序,恐怕效率会较为低下。因此,该条款出台的另一个“意外结果”可能会推动工会、职代会在用人单位中的建设。
二:用人单位不签劳动合同将面临强大罚则
关联条款:
“第十条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 1
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第十四条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有下列情形之一,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第八十二条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第五条 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经用人单位书面通知后,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无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但是应当依法向劳动者支付其实际工作时间的劳动报酬。
第六条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并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支付经济补偿。
前款规定的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工资的起算时间为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截止时间为补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前一日。
第七条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自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至满一年的前一日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视为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的当日已经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应当立即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
★解读:
形成劳动关系,就应当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形成劳动关系而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法律上称之为“事实劳动关系”。本条主要针对签订劳动合同的时间以及事实劳动关系的法律责任作了严格的规定。
用人单位不愿意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原因有二:一是受降低用工成本的驱动,不签劳动合同有可能逃避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的义务,降低解雇职工时支付经济补偿金等成本;二是现行法律规定当中,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承担的法律责任仅是员工可以随时辞职、单位终止双方关系的须支付员工工龄经济补偿金以及小额的罚款等———较轻的法律责任对用人单位的这种行为没有强有力的处罚措施。
新规定中,首先对签订劳动合同的时间做了明确的界定。应当说,该条规定的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时间还是较为宽泛的,但超过这个时间仍未订立书面合同,用人单位须向员工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超过一年仍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则视为用人单位与员工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以上处罚规则非常严厉。
★不足:“两倍工资”的适用问题仍需要明确
劳动合同法规定,一个月宽限期满之后,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要支付两倍工资,一年后视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考虑到实践中很多劳动者故意不签或拖延签订劳动合同,因此,实施条例规定,如果是因为劳动者的原因无法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可以终止劳动关系并支付经济补偿金。
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在用人单位终止劳动关系之前,双方的事实劳动关系已经又持续了一段时间,对于这段期间,用人单位还需要支付两倍工资吗?
再有,如果事实劳动关系持续到一年以上,那么一年后的事实劳动关系期间是否需要支付两倍工资?即使不用支付事实劳动关系的两倍工资,但是劳动合同法规定应当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不签订的,从应当签订之日起也要支付两倍工资。如果这样,用人单位是否还是逃脱不了两倍工资处罚的命运呢?(条例第7条)
新法实施后,用人单位不敢“玩火”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将来考虑的重点应转向如何在管理中采取各种强化措施,建立单位内部严格的劳动合同签订纪律,禁止或防范出现员工不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现象,避免与员工形成事实劳动关系。随着劳动合同法这个新规定的实施,那种认为“劳动合同是保护员工合法权益的文件”的传统观点将发生变化,劳动合同将逐渐成为“保护用人单位和员工合法权益的文件”,用人单位必须日益重视起劳动合同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
第五篇:合同法教案(20100920)
第一章
合同与合同法概述
第一节 合同的概念和分类
一、合同的概念
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法第2条)
二、合同的法律特征:
三、合同的分类
1.以双方是否存在对待给付义务为标准,分为:双务合同和单务合同 2.以按照当事人权利的获得是否支付代价为标准,分为:有偿合同和无偿合同
3.以法律法规是否对其名称作出明确规定为标准,分为:有名合同和无名合同
4.合同的成立是否以交付标的物为条件,分为:诺成合同和实践合同 5.以法律法规是否要求具备特定形式和手续为标准,分为:要式合同和非要式合同
6.以合同的主从关系为标准,分为:主合同和从合同 ★合同关系的相对性——债的相对性 1.合同主体的相对性——特定主体之间 2.合同内容的相对性——互相权利义务 3.合同责任的相对性——责任不及于第三人 第二节 合同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一、概念
二、调整对象:民事主体利用合同进行财产流转或相互交易而产生的社会关系
1.平等主体之间订立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2.各类民事主体基于平等自愿等原则所订立的民事合同; 3.当事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法调整财产流转关系
1、商品交换关系
2、无偿性民事财产流转关系(单向流转)合同法
3、以智慧财产为客体的商品交换关系
4、物质财产的用益关系和担保关系
5、遗赠抚养协议 合同法以外的其他法律
第三节 合同法的性质和意义
(一)合同法的性质 财产法(预期利益)交易法(交易股则)
(二)合同法的意义
1、维护预期经济利益
2、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3、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4、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经济人)
第四节 合同法与债法体系中相关法律的关系
第五节 我国的合同立法
(一)合同法制定以前的状况
1982年12月13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 1985年3月2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 1987年6月23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 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少系统科学的合同总则性规定;
2.三部法律针对的是三个不同合同关系,内容不一致,互相不协调,存在空白和中间地带;
3.规定的合同种类过少,不足以规范各种经济交往; 4.规定过于简略,法律适用时常发生困难。
(二)统一合同法的制定
1999年3月1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合同法》对我国合同法律制度的完善: 1.对合同订立制度的完善:合同主体、合同形式、缔约过失责任; 2.对合同效力制度的完善:确认了表见代理制度; 3.对合同履行制度的完善:抗辩权制度、合同保全制度; 4.对违约责任制度的完善:违约责任原则、损害赔偿范围
预期违约;
第二章 合同的订立
第一节 要约
一、要约的概念和法律性质 概念:
要约人
受要约人
性质:1.要约是具有法律意义的意思表示,并能产生法律后果;
2.要约对要约人和受要约人产生法律效力,违反有效的要约将产生缔约上的过失责任。
二、要约的有效要件:
1.要约是由具有订约能力的特定人作出的意思表示;
2.要约必须具有订立合同的意图;
3.要约必须向要约人希望与之缔约合同的受要约人发出;
4.要约的内容必须具体确定;
5.要约必须送达到受要约人。
三、要约与要约邀请的区别 区分标准:
1.依据法律规定作出区分:
2.根据当事人的意愿作出区分
3.根据提议的内容是否包括合同的主要条款进行区分;
4.根据交易习惯区分。典型的要约邀请行为:
《合同法》第15条规定:寄送的价目表、拍卖公告、招标公告、招股说明书、商业广告等
商业广告的内容符合要约规定的,视为要约。案例:
某市食品公司因建造一栋大楼急需水泥,基建处向本市的青锋水泥厂、新华水泥厂和建设水泥厂发出函电。函电中称:“我公司急需标号为150型号的水泥100吨,如贵厂有货,请速来函电,我公司愿派人前往购买”。三家水泥厂在收到函电后,都先后向食品公司回复了函电,在函电中告知了他们备有现货,且告知了水泥的价格。建设水泥厂在发出函电的同时,派车给食品公司送去了50吨水泥。在该批水泥没有到达食品公司之前,食品公司得知新华水泥厂的水泥质量比较好,且价格比较合理,因此,向新华水泥厂发出函电:“我公司愿意购买贵厂100吨150型号的水泥,盼速发货,运费由我公司承担。”在发出函电后的第二天上午,新华水泥厂回函告知已准备发货。下午,建设水泥厂将50吨水泥送到。食品公司告知建设水泥厂,他们已经决定购买新华水泥厂的水泥,因此不能接受建设水泥厂送来的水泥。建设水泥厂认为,我们之间的合同已经签订,拒收货物就构成违约。最后双方协商不成,建设水泥厂向法院提起诉讼。1.食品公司向三家水泥厂发函的行为属于什么行为?为什么? 2.三家水泥厂向食品公司回函的行为属于什么行为?为什么? 3.建设水泥厂与食品公司的合同是否成立?为什么?
四、要约的法律效力
要约的生效--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时生效(到达主义)(第16条)要约的期间:1.口头要约:约定要约期的,按其约定;没有约定要约期的即时生效;
2.书面要约:约定要约期的,按其约定;没有约定要约期的,合理期间作为要约期。要约法律效力的内容:
1.对要约人的效力:不得随意撤销要约或对要约随意加以限制、变更和扩张;
2.对受要约人的效力:只有受要约人才享有对要约人作出承诺的权利;
承诺的权利不能由受要约人随意转让;
受要约人是否作出承诺由受要约人自己选择,不负有必须承诺的义务
五、要约的撤回和撤销 要约的撤回:(第17条)
要约到达受要约之前或撤回要约的通知与要约同时到达 要约的撤销:(第18条)受要约人没有发出承诺通知之前 要约不可撤回的情形:(第19条)
要约人确定了承诺期限或者以其他形式明示要约不可撤销
受要约人有理由认为要约是不可撤销的并已经为履行合同作了准备工作
六、要约的失效
导致要约失效的原因:(第20条)
1.拒绝要约的通知到达要约人; 2.要约人依法撤销要约;
3.承诺期限届满,受要约人未作出承诺; 4.受要约人对要约的内容作出实质性变更
第二节 承诺
一、承诺的概念和要件
二、承诺的生效--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时生效
三、承诺的期限
三、承诺的撤回--撤回承诺的通知在承诺通知
到达要约人之前或者与承诺
通知同时到达要约人 ※ 签订合同的招投标方式和拍卖方式 招投标方式 招标---投标---定标 要约邀请--要约---承诺 拍卖方式
拍卖邀请---竞卖---拍定 要约邀请---要约---承诺
第三节 合同的成立
一、合同成立的意义--合同法律关系成立,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
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
二、合同成立的时间和地点
时间:1.采用合同书形式--双方签字盖章的时间;
2.采用信件、数据电文形式,可签字确认书。签订确认书时;
3.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时;
4.按交易习惯或要约的要求,受要约人作出承诺行为时。地点:1.采用合同书形式,双方签字盖章的地点
2.承诺生效的地点;
3.采用数据电文形式,收件人的主营地或住所、或经常居住地
4.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
第四节 格式合同
第五节 缔约过失责任
案例:
张某经营一个幼儿园。由于入园的孩子不断增加,原来的教室很拥挤。计划将幼儿园扩大。王某长期在外经商,自己经营一家企业。在2000年5月初回到家乡,听说朋友张某扩建幼儿园资金不足,正在四处筹集资金,便主动提出愿意借款 80万元。二人在同年5月25日经协商,确定了资金到位的时间和开工的时间。王某提出其借款将在7月初到位,在此之前张某可作好开工准备工作,包括准备必要的配套资金。
同年6月中旬,张某将原有做幼儿园四间平房拆除,在外租房临时使用,并于6月底向一家信用社贷款40万元,期限为一年。7月初,张某找到王某催要借款。王某提出因其生意亏本无力支付。张某提出可以减少借款,但王某表示仅能借10万元。为此,双方不能达成协议,张某将王某告到法庭,要求王某履行诺言,否则赔偿张某的损失。王某辩解称,双方并没有签订书面合同,他没有义务必须借款,至于张某遭受的损失是由于其自己的原因造成,他不应该承担任何责任。
一、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
二、缔约过失责任理论的创立及立法
三、缔约过失责任的要件
1.缔约上的过失发生在合同订立过程中;
2.一方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应负的义务(先合同义务); 3.违反先合同义务一方有过错; 4.另一方信赖利益损失; 5.过错与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四、缔约过失责任与其他责任的比较 与违约责任的比较 与侵权责任的比较
五、缔约过失责任的具体形式
六、缔约过失责任承担方式 1.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的主体 2.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
直接损失—订立合同所支出的费用,如交通费、通讯费、考察费等 —准备履行或履行合同所支出的费用,如运费、保险费等 —主张合同无效或可撤销时支出的诉讼费用或其他费用 —上述费用的利息损失
间接损失:丧失与第三人另订立合同的机会所产生的损失
第三章
合同的效力
第一节 合同效力概述
一、合同效力判断的概念
二、合同效力判断的价值依据
三、合同效力判断的一般步骤
四、我国《合同法》上的合同效力判断 ★合同生效的要件有效合同的构成要件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4.合同具备法律法规所要求的形式。
第二节 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
《合同法》51条
一、无权处分的内涵
二、我国有关无权处分合同效力的解释论
(一)完全无效说‘
(二)完全有效说
(三)效力未定说
三、无权处分合同应当效力未定,但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第三节 格式合同的效力
一、格式合同中不公平条款的表现形式
1、直接限制责任
2、赋予供应方以任意解除合同的权利的条款
3、限制对方权利的条款
4、就与契约无关的事项限制一方权利的条款
5、放弃权利条款
6、限制消费者寻求法律救济手段的权利
7、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不公平条款
二、对格式合同效力的立法控制
关于合同效力的拓展
★附条件的合同和附期限的合同
附条件的合同:附生效条件--条件成就--合同成立
附解除条件--条件成就--合同解除 附期限的合同:
附生效期限--期限届至--合同生效--始期 附终止期限--期限届至--合同解除--终期
一、附条件的合同
概念:是指当事人选定某种成就与否并不确定的将来事实,作为控制合同
效力发生与消灭的条件。附条件的合同:附生效条件--条件成就--合同成立
附解除条件--条件成就--合同解除 所附条件的构成要件:
1.是未来发生的事实;
2.是不确定的事实;
3.是合法的事实;
4.可控制合同效力的事实。
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不正当地阻止条件成就,视为条件已成就;
--不正当地促使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不成就。
二、附期限的合同
概念:指附有将来确定到来的限期作为合同的条款,并在该期限到来时
合同的效力发生或者终止的合同。
所附的期限就是双方当事人约定的将来确定到来的某个时间。附期限的合同:
附生效期限--期限届至--合同生效--生效期限(始期)
附终止期限--期限届至--合同解除--终止期限(终期)所附期限的构成要件:
1.是未来发生的事实;
2.是确定的事实;
3.可控制效力的事实 ★无效合同的种类:
1.因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合同; 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 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
5.违反法律、行政性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
6.无效的免责条款:因故意或重大过失给对方造成财产损失的;
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
第四章
合同的履行 第一节 履行合同概述
一、合同履行的原则
(一)全面履行原则
(二)协作履行原则
二、合同履行的规则
(一)合同履行的要素
1、履行主体
2、履行标的
3、其他要素
(二)合同漏洞的填补 1协议补充的规则
2按合同的条款或交易习惯确定的规则 3合同的推定规则
(1)质量要求不明确
(2)履行期限不明确
(3)履行地点不明确
(4)价款或酬金不明确
(5)履行方式不明确
(6)履行费用的负担不明确 4合同履行期间价格变动的履行规则
※ 执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政府价格调整。按照交付时的价格计价。
※逾期交付标的物的--价格上涨:按原价格执行
价格下降:按新价格执行
※逾期提取标的物的--价格上涨:按新价格执行
(或逾期付款的)
价格下降:按原价格执行
三、提前履行和部分履行
第二节 合同履行的主体及其变动
一、概述
(一)合同的履行主体
(二)合同的履行主体的变更
二、由第三人履行(合同法第65条)
三、向第三人履行(合同法第64条)
四、合同主体基本要素的变动
第三节 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
一、概述
二、同时履行抗辩权--互负债务,没有先后;双方的权利; 同时履行抗辩权的构成要件: 1.当事人订立的合同必须是双务合同 2.合同未明确约定履行的顺序
3.主张同时履行抗辩权,必须有对方当事人不履行债务或者不提出履行债务的事实
三、安抗辩权--互负债务,有先后之分;先履行义务方权利;是一种自助权,又称为保证履行抗辩权;
四、先履行抗辩权--互负债务,有先后之分;后履行义务方的权利;是对违约的抗辩权,可称为违约救济权
第四节 附随义务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