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

时间:2019-05-15 07:23: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壶口瀑布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壶口瀑布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

第一篇:壶口瀑布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

[教学内容] 本课是一篇写景散文,主要写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色,引发了作者澎湃的激情,使作者深深陶醉,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淌出的思想感情,感受黄河的气势,祖国山河的壮丽,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

4、积累语言,了解文中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妙用。[教学重难点]

1、了解黄河外形的厚重、精神的厚重、文化的厚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积累语言,了解文中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妙用。[设计理念] 《壶口瀑布》这篇课文的教学是有难度的:

1、我们面对的学生是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孩子,对于黄河的了解实在有限。即便是查找资料,也多是苍白和空洞的,时空的距离让学生的心理体验产生了难度;

2、本文语言精美,含义深刻,所承载的信息含量之大,文化含量之厚重让学生的理解产生了难度,难以与文本和作者产生共鸣;

3、如何将对文本的理解与写法的感悟结合,如何将教师的讲授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结合,如何划分课时,确定教学目标也是教师难以把握的。

为此,我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1、纵向深入与细节品味相融合

以文中第三段出现的“厚重”一词深入,由瀑布外形的厚重,到黄河精神的厚重,最后上升到历史文化的厚重。在这样一个纵向深入的过程中,我引领学生抓住细节,品味语言。在指导方法上,重点用到了以下5种方法:

(1)、比较法: 如抓住两组词语:

“跌落”对“升腾”,体会瀑布既有气吞山河之势,又有曼妙绝伦之美,“刚柔并济”四个字便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后将比较体会上升到配乐比较朗读,给学生以更加清晰、深刻、完整的印象。

“寂静”对“活跃”,体会变化的原因是因为巨大的声响,进而体会“先声夺人”。

(2)、调动感官(如第三段的教学)

(3)、读中想象(引导学生读书时眼中要有画面)

(4)、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了解壶口的特殊构造是导致前文壶口气势磅礴的原因)

(5)、多角度感悟(引导学生体会“龙”的比喻是否恰当)

如果说“厚重”是一条主线,那么这一个个细节就像项链上的一颗颗珍珠,帮助学生更加立体、更加完整地解读黄河。

2、感悟内容与领悟写法相融合

学习第5自然段,我引导学生从四个“有的”中去发现排比和比喻的句式特点,但不仅限与此,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从“长鲸饮涧”、“彩桥飞架”、“花团锦簇”这些景象中发现黄河刚柔并济的特点,为后文感悟立体的黄河、完整的黄河作铺垫。

又如课文第7自然段对十里龙槽的一句描述“龙槽中的河水汹涌澎湃,仿佛一条蜿蜒浮游的黄龙„„”我并不是简单的问学生这样写有什么好,而是让学生思考“你认为作者把水比作龙恰当吗?”基于学生前面对黄河已有的认识,学生进一步感悟到黄河的气势像龙,形态像龙,精神像龙!

我认为,语文课既不能脱离文字空谈感悟,也不能只学习语言而缺乏情感感悟,二者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3、品读文字与挖掘精髓相融合

本课文字精美,读起来颇有气势。可是如果课堂上只是群情激昂地一读而过,恐怕留给学生的只是一时之快。沉下心来细品文字,有些地方是学生不容易理解或是不容易产生共鸣的,教师就应带领学生迎难而上。

外形的厚重:如“水底悬流激荡„„增加了厚重感„„”,“厚重”如何体会?如果不细抓,孩子们只能体会到壶口瀑布的气势磅礴,很容易忽略“厚重”。为此,我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抓住“蒸云”、“浓烟”、“洪钟闷雷”等词语,深入解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厚重”;进而又让学生回忆旧知,比较壶口瀑布与其它瀑布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这份独有的“厚重”。如此以来,壶口“厚重”的形象便在学生的内心扎了根。

精神的厚重:又如“我拜倒在大自然的杰作脚下,不寒而栗,觉得自己这么渺小,内心杂念荡然无存。我忽然领悟了李白„„体会了光未然、冼星海„„东渡抗日„„誓师出征。”对于这一段文字,孩子的了解实在是个空缺,因此,光靠读中感悟是不可取的。在这里,我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来丰厚文本,引导学生打

破时空的界限,回到唐朝、回到1938年,走进历史,潜入简短的词句背后,理解蕴藏其中丰富深刻的内涵,进而了解黄河精神的厚重;

文化的厚重:在品读第8自然段“我看到了„„立体„„完整„„漫长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得到了它的真传。”时,我将黄河流域的文化巧妙的串连,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领导着学生感受黄河漫长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进而让学生感受到黄河文化的厚重、历史的厚重。当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同时达到制高点,产生共鸣之时,学生便心领神会地领会到了黄河的 “真传”。

4、教师引导与对话分享相融合

对于这类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文章,我们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状况,就是教师精心解读文本,充分准备后,在课堂上一讲到底,学生没有了自由呼吸,自主思考和交流的空间。

这里对比我的两处设计(试教和经专家们点拨后的改进)“雷霆万钧”

试教:用课件出示成语意思和相关古诗

现场:学生根据预习介绍成语意思,教师补充相关古诗 “厚重”

试教:课件出示李白《望庐山瀑布》,对比感受壶口瀑布独有的厚重。现场:让学生自主回忆背诵学过的描写瀑布的诗句,对比感受壶口瀑布独有的厚重

前者教师完全掌控学生的学习进程,所有资料由教师提供;后者给学生以自主学习和交流的空间,既鼓励和展示了学生学习成果,又指导了学习方法。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共学共研,共同成长。

第二篇: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

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丝绸之路、交流资料等,以此来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有效的参与中自主阅读,不断探究;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写、会认的16个生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5、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并提问: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一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3、检查学生读文情况。指名逐自然段朗读:要求字音准确、声音洪亮。(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听后根据要求评议。)

三、感悟课文内容,积累课文语言。

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随机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3)从“目瞪口呆”、“赞不绝口”等人们的神态表情中能体会到中国的丝绸是多么的绚丽夺目,使人惊讶、赞叹„„

(4)齐读这两个自然段,再次体会我国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学习3―7自然段:

1、默读课文3―7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从哪儿能体会到?

2、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困难重重;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中国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

(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教师小结: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桥,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了起来,所以我们说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四、情感升华

教师出示资料《张骞与丝绸之路》。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张骞是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完成联络大月氏打击匈奴的使命,但获得了有关西域各国的地理、物产、军事的情况,了解了匈奴的许多内情让汉武帝知道和中亚、西亚各国如何打交道。正因为如此,在后来的战事中张骞才能以他对匈奴的广博知识节节获胜„„)

五、复述课文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象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作为一名甘肃人,我们更应该感到自豪,因为甘肃的武威、酒泉、张掖、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现在就让我们来当一名小导游,给到甘肃旅游的海内外游客介绍这令我们骄傲的丝绸之路。

1、小组内互相练习说。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时提醒学生要抓住关键词句来复述课文。

第三篇: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壶口瀑布》中壶口瀑布先声夺人,气吞山河的气势以及水雾幻化出的彩虹,引发了作者澎湃的激情,表达了作者无比热爱祖国,无比热爱美丽山川的真挚情感。

课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人们还没看到壶口瀑布,却被它先声夺人的响声所震撼;第二部分(4-6自然段)写壶口瀑布气势壮观,催发了作者的顿悟;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了壶口的构造;第四部分(8-10自然段)写作者从黄河及壶口得到的真传,并被它陶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12个生字。积累好词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淌出的思想感情,感受黄河的气势,祖国山河的壮丽,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对中华儿女的激励作用。

4、深入领会几处含义深刻而且有独特的表达方法与效果的句子和词语,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排比句的。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预习,搜集资料,积累感受和体验。

2.初读,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3.精读,抓重点段落和词句,体味文中营造的壶口瀑布的形象和蕴涵的赞美与陶醉之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4.情味读,传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5.总结,回归整体,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和文化历史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淌出的思想感情,感受黄河的气势,祖国山河的壮丽,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对中华儿女的激励作用。

2.深入领会几处含义深刻而且有独特的表达方法与效果的句子和词语,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排比句的。

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搜集有关壶口瀑布的资料,积累感受与体验。

教学过程 个人特色补白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整体感知。

3.学习1-7自然段,了解壶口瀑布的特点,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抓重点段落和词句,体味文中营造的壶口瀑布的形象和蕴涵的赞美与陶醉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地图展示黄河的全貌图和壶口瀑布的位置,与学生一起交流相关的资料信息。)

2.同学们,“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感受,那么壶口瀑布是怎样的气势,又何以征服无数的心灵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壶口瀑布》。

第一课时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学习生字词。

2.默读,思考:围绕“壶口瀑布”,课文写了些什么?

三、精读,感受壶口瀑布的特点。

1.自读课文1-7自然段,勾画体现壶口瀑布特点的语句。

2.小组交流讨论,把你勾画的语句读给其他同学听一听,然后讨论这些语句体现了壶口瀑布的什么特点?

3.面对这样的瀑布,你有怎样的感受?

过渡: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四、布置课堂作业。

1.写生字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淌出的思想感情,感受黄河的气势,祖国山河的壮丽,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对中华儿女的激励作用。

2.深入领会几处含义深刻而且有独特的表达方法与效果的句子和词语,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排比句的。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淌出的思想感情,感受黄河的气势,祖国山河的壮丽,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对中华儿女的激励作用。

教学过程:

一、承上启下,导入。

1.回顾上节课内容,说说壶口瀑布有哪些特点?

2.面对先声夺人,气势壮观,构造独特的壶口瀑布,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精读,由景悟情。

1.带着上述问题,自由读8-10自然段。

2.交流反馈:

学习第8自然段:

①自读第8自然段,画出作者每次看到黄河时的不同感受的句子。

②读了这些迥然不同的描绘,你有怎样的感受?

③作者曾多次看到过黄河,为什么说“从今天起,我才称得上真正的黄河的子孙”呢?(让学生理解感受: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是激励我们,鞭策我们奋勇向前的强大力量。壶口瀑布的雄壮磅礴正体现了这一力量,它让作者热血为之沸腾,所以,作者说“从今天起,我才称得上真正的黄河的子孙”。)

④哪一句表达了作者已读懂了壶口瀑布蕴含的丰富内涵?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并谈谈此句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的威力在„„鼓动,它的雄风在„„呼啸,它的精神在„„闪动;排比句内容上一层层深入,读起来有气势,有韵律美,使表达的情感抒发地酣畅淋漓)

⑤指导感情朗读:你从这母亲河的魂魄中汲取了什么营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

学习9-10自然段:

①回想壶口瀑布的气势,回味它蕴含的精神力量,让我们再次面对壶口,你又有怎样的感受?(自

第二课时 由说)

②作者又是怎样的感受?读9-10自然段,说说“醉”字的含义。(因黄河丰富的内涵,使一代代中华儿女为之倾慕、向往和崇尚,从中得到精神力量或灵感,因而陶醉倾倒或沉迷、沉浸在快乐的享受里)

③感情朗读9-10自然段,读出陶醉之情。

三、总结,回归整体,学习表达方法。

1.回顾课文围绕“壶口瀑布”写了些什么?说说壶口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表达使你对壶口瀑布的特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结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布置课堂作业。

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了解黄河的现状,思考我们应该为这条母亲河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壶口瀑布

先声夺人

气势壮观

构造独特

陶醉

内涵丰富

课后反思

《壶口瀑布》是“部编本”教材第五单元的一篇游记散文。在该单元的导语中这样提示:学习本单元,要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写景的方法,并揣摩语言,欣赏、积累精彩的语句。

梁衡的这一篇写景散文描绘了壶口瀑布汹涌澎湃之景,营造了壮丽开阔之境。在文本语言形式上,作者采用长短句、叠词、动词等语言形式的穿插使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合理编排,极尽造势之能事,使语言显出大气、磅礴、汹涌之姿,从而表现出壶口瀑布的奔腾之势。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发出这样的议论: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因此,将本文的主题定位:对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的赞美。

基于对单元要求和文本特质的分析,针对《壶口瀑布》这一篇散文,将“作者是如何营造出大气磅礴的语言气势”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媒体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

1.理解本文语言是如何营造出磅礴气势的。

2.体悟作者通过壶口瀑布表达的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的赞美。

教学媒体

ppt、希沃同频投影

三、教学过程:层层递进、环环紧扣 开课前“闲”聊:“我们去哪儿”

导入问题:如果给你一个机会去这两个地方远游,你想去哪儿?为什么? 过渡引导语:无论你倾心于马尔代夫沙滩碧浪的细腻浪漫,还是偏爱于泰山日出的雄浑壮阔,这都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美的享受!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壶口瀑布》,去感受那里的独特风景。

环节一:讨论壶口瀑布“水”的特点

问题设计:默读文章2-4段:结合具体的词句、细节,说说壶口瀑布“水”的特点。活动设计: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重点品读第三段文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第一次比较阅读:理解梁衡为何要将意思相近的动词罗列在一起。朗读设计:教师读改后文字,学生齐读原文。提示边听、读边思考。

第二次比较阅读:理解梁衡为何要长短句相间使用,而不选择排比。朗读设计:男生齐读改后文字,女生齐读原文。提示边听、读边思考。

再比:理解梁衡为何要为使用这么多叠词。

朗读设计:教师读改后文字,一生读原文。提示边听、读边思考。

品读结束之后的朗读设计:请同学们自由读,体会感受水的特点。之后再齐读,并指导。

追问:壶口瀑布的水除了“猛”的特点之后,还有什么特点?——还有柔和的一面。

以上环节设计意图及原因

和我们一般所采用的比较阅读不一样的是,本课对于第三段文字的比较从动词、长短句、叠词三个不同的层面进行比较。王荣生先生说:“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就是教学内容的相对聚焦”,在《壶口瀑布》中,类似这样的语言表现方式有很多,分布在文章各个角落,为了让学生能够聚焦在一个内容上,在设计时,通过删、改、换的方式集中在这一句上用力,理解梁衡在这篇语言大气磅礴的特点。这样,在内容非常聚焦的情况之下,将语言读通透读深刻。另外,从学情的角度上而言,这一段对河水描写的文字也是文章中非常典型的一段,学生立刻就能找到,但是读不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综上,鉴于学情和“教学内容聚焦”两个层面,我重点品读本文这一处语言,做到以点带面。

环节二:理解“我”的沉思

过渡语:无论是壶口瀑布水的凶猛还是柔和,都在情感上给予我们震撼,而作家梁衡却陷入了深深的深思中。出示原文: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情感。关于这一点,在梁衡吧上也有读者提出了这一问题:

引导语:下面,就发挥小组的力量,帮助梁衡来解答读者的这一疑惑。

教师下发研讨单,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并收集学生讨论的结果,通过同屏投影把学生讨论的内容展示在大屏幕上。小组展示。

(以上两图是小组讨论之后的成果,魏老师通过同屏技术把它们直接展示在大屏幕上)

以上环节设计意图及原因

在上一环节理解壶口瀑布水刚柔并济的特点之后,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深层次,从“我突然陷入了深思”入手,组织学生讨论。作者的“深思”其实在看了壶口瀑布边的石头被水冲击成了各种各样的形态之后的感受:这分明是一场“水与石的搏击”。前文中的句子例如: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是为“怒”;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是为“哀、怨、愁”……

在小组讨论展示时,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河水已经从“水”转向“人”,从对河水的人称,第5段的“她”与前面的“它们”可见一斑;引导学生理解“水”会产生这些多情感正是“水与石的搏击”过程中产生的“喜、怒、哀、怨、愁”;引导学生体会“水与石搏击”过程中的艰难与困苦,这和人与磨难作斗争一样!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角度合理联想,引导学生再往深层次的角度思考,这里“水与石的搏击”,不正是中华民族进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磨难与不幸吗!由此,课堂从“水”进入,延伸拓展到“人”,最后落在“中华民族”。综上,这一环节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水在壶口表现出来的的刚柔并济其实也是人在“像壶口这样的磨难”中表现出来的刚柔并济,更是整个中华民族艰难险阻进程中的所表现出来的坚强的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这一环节的课堂交给交给学生自由发挥,开放式的讨论是为了让学生在自我发现之后,在小组内互相补充、质疑,以此来拓宽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只起到引导和点拨的作用。另外,这里在展示学生的讨论结果时,采用同屏技术,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节约课堂的时间,因为和传统的展台或者小黑板相比,这一技术更加方便快捷,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将学生当堂的习得在全班面前展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三:体悟情感

过渡语:诚如同学们所言,黄河水正是在和山石的搏斗中,汇聚了各种各样的情感,也正是也与山石的搏斗中,铸就了伟大的性格,她不宽厚但绝不软弱。我们齐读第6段第一句: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其实赞颂黄河的作品有很多,我们来齐读《黄河颂》中的片段,在此感受黄河的蓬勃气势和她的伟大坚强。全班配乐齐读。

红旗颂来自西湖语文00:0008:40

伴随着高亢的音乐,在大声齐读“想你一样伟大坚强”、“伟大坚强”中结束整节课。

结束语:如果黄河是中华民族一部读不完的的史诗,壶口就是这部长诗的惊叹号!如果说黄河是我们民族之魂,壶口就是黄河之魂!完成板书,结束整节课。

编后语

散文是初中语文六册教材中占比例最高的一种文体,杭州市优质课选择它来赛课也是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引起老师们的思考。在魏老师的这一堂《壶口瀑布》中至少有这样几点值得我们思考:其一为散文的语言品读和朗读该怎么设计,其二为现代化信息技术背景之下,语文课堂如何与教育技术相融合。

欢迎您在下面留言和我们探讨 这里是西湖语文人的汇聚堂 更是天下语文人的大讲堂

让我们且行且修炼,一路修行教语文!

教学目标

1、感受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了解壶口瀑布的特点;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写瀑布的妙处;

3、学会联想和引申,领悟作者借自然景观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民族精神的歌颂。

教学重点 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写瀑布的妙处,学会联想和引申,领悟作者借自然景观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民族精神的歌颂。

教学难点 学会联想和引申,领悟作者借自然景观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民族精神的歌颂。

教学准备 收集关于壶口瀑布图片和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

第 1 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活动方式 教学意图

教 师 学 生

导入 美丽的风景之所以使人感动,不是由于它给人或多或少舒适的感觉,而是由于它引起人们的思想。—— 罗丹(法)

面对雄厚、开阔的壶口瀑布,作者想到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梁衡的《壶口瀑布》。叙述 听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

介绍 梁 衡(1946—)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

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管理司司长、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作品:

科学史章回体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

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

散文;《只求新去处》

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讲述 听

记录 帮助学生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初步感 知

1、图片欣赏;

2、初读课文:

(1)说说作者几次游览了壶口瀑布,分别在什么季节?

明确:第一次 雨季;第二次 枯水季节

(2)壶口瀑布在不同的季节,表现出的特征又是怎样?

第一次 雄壮伟大

第二次 气势磅礴 柔和细碎 刚中带柔

3、请学生阅读描写壶口瀑布的语段语句。

(指名学生阅读)

4、齐读第三、四段课文。收集资料

设计问题 阅读课文

思考探究

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课堂

小结 优美的散文应该反复阅读,今天由于时间关系,只能初略的感受一下文章的内容,下节课我们将详细分析课文,感受壶口瀑布的宏伟气势。

作业

布置

1、反复阅读课文,找出关于壶口瀑布的描写。

2、思考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一次 雨季 雄伟壮观、危险

第二次 枯水季节 气势磅礴、柔和细碎、刚中带柔

第 2 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活动方式 教学意图

教 师 学 生

导入

1、用50字说明一下“壶口”之名的由来。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陡然跌落至四十多米宽的深沟(深槽)中,被拢成一束。这深槽形似巨壶,“壶口”由此得名。)

2、壶口瀑布真能装下壮阔无比的黄河吗?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陡然跌落至四十多米宽的深沟(深槽)中,被拢成一束。让人感觉就像把黄河装进了壶里。还有一些装不下的水就各自夺路而走。)

上节课由于时间关系,没来得及对文章进行细细品味,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的笔一起去领略一下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提问 回答 温故知新

品味课文第2段

1、作者第一次到壶口看黄河是在雨季,他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哪些奇特的景象?请大家把描写的语句圈画出来,再和同桌核对。(观察几个学困生是否在圈划,后有否核对。)讨论明确:

涛声 隐隐如雷(震耳欲聋);

雾气 弥漫(扑面而来);

河水 正沸着;

瀑布 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水不断地冲进去,冲进去;

听到;

看到;(板书)

2、面对这样的黄河,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感受: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进一步的感受:可怕、惊慌、要逃离。(用文中提到的一个词就是什么?)危险。

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

(突出黄河的特点是令人震撼的气势,为下文再写黄河先作情感上的铺垫。)

4、请男同学们把第2段朗读一遍,尽可能读出黄河令人震撼的气势。设计问题

点评概括 阅读课文

思考探究 引导学生筛选信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会初次在壶口看到的黄河的特点

品读第3、4、5段

1、作者第2次到壶口看黄河是在枯水季节。他看到了哪些和雨季不同的景象?(当狭窄的壶口容不下黄河排排涌来的河水时,有什么奇特的景象发生了?)

集体讨论、交流,明确:

(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因为运用了比喻句,形象生动的写出了黄河具有的特点)

2、可见,作者第二次在壶口见到黄河,对它产生了不同于前次的感受,他想到了什么?找出相关的语句(黄河既有令人震撼的刚强的一面,也有如歌如画的柔美的一面。)用一个成语概括,可以称之为——刚柔并济

3、黄河表现出的两方面的特点同人的情感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①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兼容了喜、怒、哀、乐——人的各种感情

②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是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像人的坚忍不拔的性格。设计问题,点评学生的回答 阅读课文,思考问题,合作探究 感受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

壶口瀑布 熊德勇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壶口瀑布的特点,品味作者是如何表现壶口瀑布特点的。

2.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领悟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忍刚强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品味作者是如何表现壶口瀑布特点的。

2.教学难点:领悟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忍刚强的民族精神。

三、教学预设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预设 学生按照要求自读课文,并写自读笔记。

布置自读

教师活动预设 布置课前自读要求:朗读课文,搜集有关壶口瀑布的资料、写瀑布或黄河的诗句,赏析写景词句,提出问题,写自读笔记。

1.播放壶口瀑布视频,创设情境。

2.布置学生散读课文,用一两个词简要概括文中所描写的壶口瀑布的特点。3.让学生找出能体现壶口瀑布特点的句子,进行朗读和品味。4.组织学生朗读、品味、交流。

1.组织学生在以上交流品味和课前自读提问的基础上,提出问题。2.组织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

3.提示学生就学习本文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看法。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自读习惯,锻炼自读能力。

1.观看壶口瀑布视频,并简要描述。2.朗读课文,并用一两个词概括文中的描写的壶口瀑布的特点。

自读交流 3.找出能体现壶口瀑布特点的句子,反复朗读品味。

4.朗读、品味、交流所找的句子。

1.在以上交流品味和课前自读提问的基础上,提出问题。2.围绕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

3.针对感受最深的地方谈谈看法。1.小结本课。

自读小结 课外拓展

在自读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所得,将朗读与品味结合起来,能培养学生朗读、感悟与品味语句的能力。

提问答疑

深思质疑有助于在阅读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1.提示学生小结本课。

2.按要求写一段文字。2.仔细观察课文中

壶口瀑布的图片或课前播放的视频,写一段文字。

将读和写结合起来。17.壶口瀑布

1.品味语言,感受力量之美,感悟作者在赞美黄河中融入的对中华民族历尽艰辛、宁压不弯、勇往直 前精神的赞美。

2.理解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与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精神之间的联系。

一、导入新课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 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因此 , 黄河是中华民族名副其实的母亲河。如 果要去瞻仰这位母亲 , 那么黄河壶口这一处景观是不可不看。今天我们通过梁衡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 去一同领略“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奇特景观吧。

二、作者简介

梁衡 , 当代作家 , 山西霍州人。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 现任《人民日报》副 总编辑。其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 , 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 《新闻绿叶的脉络》 《新闻原理的思考》 , 散文集《夏感与秋思》 《人杰鬼雄》等。有《晋祠》 《壶口瀑布》 《夏》 《武侯祠 , 一千 七百年的沉思》等多篇散文入选中学课本。

三、文本链接

壶口瀑布位于晋陕两省的边境上 , 为国务院 1988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黄河像一条腾飞的巨龙 , 穿行在西北黄土高原的秦晋大峡谷中 , 当流经壶口时 , 宽约 500米左右的河 水突然收束一槽 , 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群。主瀑布宽 40米 , 落差 30多米 , 瀑布涛声轰鸣 , 水雾升空 , 惊 天动地 , 气吞山河 , 为黄河第一大瀑布 , 也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

四、整体感知

观赏图片 , 初读课文 , 初步感受壶口瀑布。1.说说作者几次游览了壶口瀑布?分别在什么季节? 第一次 雨季;第二次 枯水季节

2.壶口瀑布在不同的季节 , 表现出的特征各是怎样的? 第一次 雄壮伟大

第二次 气势磅礴 柔和细碎 刚中带柔

请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什么是“壶口”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1)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 , 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 , 当地人叫 “ 龙槽 ” , 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 , 这 便是 “ 壶口 ”。

(2)黄河的河床在这里由宽而窄 , 由高而低 , 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 面冲下 , 就形成了壶口瀑布。

五、课文精读

1.朗读课文第 2自然段 , 感受壶口瀑布与其他瀑布的不同之处表现在何处? “ 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 , 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 , 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 , 人们只能俯视 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2.品读第2、3、4自然段 , 感受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

(1)试比较一下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有哪些方面不同?(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声、其势、其景均不同。

(2)结合2、3、4自然段的内容 , 完成下列表格。作者两次游览壶口的不同之处

讨论明确:写脚下的石头。用石头来衬托黄河水与命运抗争的意志力之坚强。

一、复习提示 “黄河之水天上来 , 奔流到海不复回” , 而最能体现黄河奔腾的气势的 , 莫过于黄河壶口瀑布了 , 让 我们继续品读课文 , 领略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

二、巩固理解

继续品读第3、4、5自然段。

1.作者第二次到壶口看黄河是在枯水季节 , 他看到了与雨季不同的景象。当狭窄的壶口容不下黄河排 排涌来的河水时 , 有什么奇特的景象发生了? 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 , 的确有那种凝重 , 那种猛烈。运用了比喻句 , 将柔而无形的水比作 “ 一卷飞毯 ”“ 一卷钢板 ” , 传神地体现了河水的 “ 凝重 ”“ 猛烈 ”。突出了水势变 化之大 , 将黄河博大的胸怀、壮阔的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作者第二次在壶口见到黄河 , 对它产生了不同于前次的感受 , 他想到了什么? 黄河既有令人震撼的刚强的一面 , 也有如歌如画的柔美的一面。用一个成语概括 , 可以称之为 —— 刚柔并济。

3.“我突然陷入沉思” , 黄河以她宽广博大的胸怀兼容了“喜、怒、哀、怨、愁 —— 人的各种感情”。找出“喜、怒、哀、怨、愁” , 指代的是哪些具体描写? 喜:“ 还有那顺壁挂下的 , 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怒:“ 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 , 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 ,平平的 , 大大的 , 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 空抖落。不 , 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 , 的确有那种凝重 , 那种猛烈。”

哀:“ 或被夹在石间 , 哀哀打旋。”

怨:“ 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 , 乘隙而进的 , 折返迂回的 ”。愁:“ 或钻石觅缝 , 汩汩如泉 , 或淌过石板 , 潺潺成溪。” 4.作者为什么会将水的各种形态与人的各种感情联系起来的? 作者将水的各种形态的特点与人的各种感情的特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利用两者的相通相似:如海、河、瀑激越奔涌 , 与喜、怒、愁相似;水流经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形态 , 人碰到不同境遇也会有不同的情 感相似。作者将思辨融入山水之中 , 通过描写黄河 , 赞美了中华民族刚柔并济、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研读第 6自然段

1.说说下面句子有什么特点和含义? 黄河博大宽厚 , 柔中有刚;挟而不服 , 压而不弯;不平则呼 , 遇强则抗;死地必生 , 勇往直前。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 , 并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和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 表现 了黄河水宽厚的雄壮之美 , 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 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 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 之情。

2.作者在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这样写道: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这 伟大”指什么?是哪些伟大的性格? “ 这伟大 ” 指黄河伟大的性格 , 即:博大宽厚 , 柔中有刚;挟而不服 , 压而不弯;不平则呼 , 遇强则 抗;死地必生 , 勇往直前。

3.思考黄河的伟大性格与中华民族有着怎样的联系?能借助一个实例具体说明吗? 黄河的伟大性格是柔中有刚或刚柔相济 , 具有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 这也是中华民族的性格。“ 黄河博大宽厚 , 柔中有刚;挟而不服 , 压而不弯;不平则呼 , 遇强则抗;死地必生 , 勇往直前。” 作者赞 美黄河 , 正是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例如: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国人民小米加步枪打败日本鬼子;建国后 “ 两弹一星 ” 建设祖国;众 志成城抗震救灾等。

4.总结全文 , 作者笔下壶口瀑布的壮美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分点说明。

(1)瀑布迸溅形成的飞雾形成了一道令人惊骇且永不消散的奇景。(2)瀑布发出的不绝不灭的震吼撼天动 地 , 包容万千。(3)统一和团结使狂放不羁绊的黄河水流的力量排山倒海。(4)黄河水流的前仆后继的献身精 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三、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第 1自然段):介绍壶口瀑布的位置。

第二部分(第 2~5自然):作者介绍两次游览壶口瀑布所见到的胜景。第三部分(第 6自然段):赞美黄河伟大的性格 , 赞美中华民族的精神。

四、写作特点

1.借景抒情 , 情景交融。

写景是为了抒情言志。常见的写法是:一将赞美之情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在写景时加 以联想。作者由小小的壶口瀑布概括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 , 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民族历尽艰难、宁 折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 , 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 赞美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

2.文辞优美 , 意境雄浑。

作者在描写壶口的水时 , 运用了多种修辞 , 创设出雄浑意境。如“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 , 其势如千军万马 , 互相挤着、撞着 , 推推搡搡 , 前呼后拥 , 撞向石壁 , 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一句 ,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 , 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 ,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壶 口瀑布令人震撼的气势 , 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 使人震撼。又如“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 , 或 钻石觅缝 , 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 , 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 , 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 , 亮晶晶的 如丝如缕 , „„” , 这里运用排比写出了河水纤细、柔和、优美的形态 , 其中“钻” “觅” “淌” “夹”等动 词的运用十分贴切 , 使文章灵动多姿。

六、板书设计

⎩⎪⎪⎪⎪⎪⎨⎪⎪⎪⎪⎪⎧⎭⎪⎪⎪⎪⎪⎬⎪⎪⎪⎪⎪⎫ 雨季 ⎩⎪⎨⎪⎧⎭⎪⎬⎪⎫声:震耳欲聋 势:一股劲冲进去 景:水浸沟岸、雾罩乱石 惊心动魄 枯水季 节水 ⎩⎪⎪⎪⎨⎪⎪⎪⎧⎩⎪⎪⎨⎪⎪⎧⎭

⎪⎪⎬⎪⎪⎫ 声:隆隆冲去、轰然而下 汩汩如泉、潺潺成溪 哀哀打旋、如丝如缕 势:千军万马、推推搡搡 前呼后拥、挤着撞着 凝重猛烈 景:深不可测、碎成点雾平平大大、飞毯抖落 雄伟 壮阔 刚柔 并济 石: ⎭

⎪⎬⎪⎫窟窟窍窍 蜂窝杂陈 反衬:水奋力抗争 百折 不挠 勇往 直前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 , 有了如下心得: 1.教师的读是为学生服务的 , 不应该喧宾夺主。

2.文章的解析应着重于关键语句的理解玩味 , 在读懂关键语句 , 把握文章主旨的前提下 , 再激发学生 的感受 , 不应该要求学生空发议论。

3.对于文本的处理要站在学生立场上 , 大胆设计 , 反复思考 , 防止不恰当的设计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

第四篇: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壶口瀑布》是部编版教材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本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文章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思考深邃。为了让学生能快速入情入境,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引领学生充分感知壶口瀑布独特的景象。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游记,不应当局限于这篇游记写了哪些地方,记了什么景物,而应当先把握作者为什么记这些景,他笔下的景物之间有什么联系,从中可以领略到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或思考。

作者视角独特,既有整体观照,也有细节刻画,在文中不仅精细地描摹了壶口瀑布汹涌澎湃之景与壮丽开阔之境,更由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勇往直前的特质联想到人的经历,想到中华民族的艰难历程,由对黄河的歌颂,升华到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描写景物,表达情感,融会贯通且有特色。

教学目标

1.积累文章中精美的词语,如“震耳欲聋”“深不可测”“前呼后拥”等;

2.品析语言,结合文章深刻体会作者在观赏雨季和枯水时期的壶口瀑布时不同的感受。

3.领会文中所写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品析语言,结合文章深刻体会作者在观赏雨季和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时不同的感受。

难点:两次壶口经历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我曾徘徊于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惊异于她如泊如镜的沉静;曾生活于河套平原,陶醉于她如虹如带的飘逸;也曾上溯龙门,感奋于她如狮如虎的豪壮。但当我沿河上下求索而见壶口时,便如痴如狂。

-----梁衡

二、初读课文,寻美。

作者几次前往壶口?分别在哪些段落具体描绘?作者两次感受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默读,圈点勾画。

三、精读品析,赏美。

学生活动:

1.朗读第2段,试赏析雨季壶口之美。

第二次作者为什么选择枯水季去壶口?

2.自由读3--5段,赏析枯水季壶口之美。

写完壶口瀑布的水,为什么又要写“脚下的石”?

3.分别朗读文章的第1段和第6段,说说这两段写什么,有什么作用?

小结文章的写作思路。

美点预设:

气势之美

1.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汹涌澎湃的河水比作沸水,突出壶口瀑布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特点。

2.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多种修辞手法和一系列动词,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突出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

3.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柔而无形的水比作“一卷飞毯”“一卷钢板”,传神地体现了河水的“凝重”“猛烈”,突出了水势变化之大,将黄河博大的胸怀、壮阔的气势非常生动地表现出来。

形态之美

1.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河水因地势而纤细柔和的优美形态,其中“钻”“觅”“淌”“夹”等动词,运用得十分贴切,表现了水流的灵动多姿,使人如临其境。

2.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顺壁挂下的水比作“丝缕”,隐在水雾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生动写出了挂瀑水的姿态柔美,声音动听。

神韵之美

1.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黄河水人的品性,表现了黄河水外柔内刚的品性,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2.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并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和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表现了黄河宽厚的雄壮之美,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也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四、延伸交流,说美。

你喜欢壶口瀑布吗?想去壶口吗?

如果梁衡先生决定要第三次游壶口,请你帮他选个时间点。

五、课堂小结。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读了梁衡的《壶口瀑布》,我们不由的会有身临其境之感,在为美景感叹时,也深深被梁衡的语言文字所折服。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作者的写作技巧。

六、作业。

积累本课字词,赏析经典语段。

板书随堂完成。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着梁衡先生感知了壶口瀑布的壮观与柔美,这节课,我们来跟着梁衡先生学习写作游记。

二、请同学们朗读第3—5段,圈出表示观察顺序的词句,把握作者的立足点和观察角度。

1.自主圈点勾画。

2.小组内交流。

3.明确:

下到沟底走到河心向上游看去细观脚下的石

立足点:沟底河心的一块大石头上

观察角度:俯视龙槽——仰观河面——视线随河水由上而下——平视龙槽两边——俯视脚下

立足点不变,从不同角度描绘不同方位景物的写作方法,即定点换景法。

“所至”是游记的线索,也是写景抒情的基础。不一定都是实录游程,也不一定都有明显的“移步换景”,可以像本文这样定点换景。

二、请同学们再次朗读第3—5段,体会作者描写景物的手法。

作为一篇游记散文,写景应该成为主体,应重点描绘。读了梁衡的文章,你认为在写作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所见”是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生活等。写作时应该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选材,有所侧重,不可贪多求全。要写最能触动自己的景物,选择表现景物之美最集中、最典型的“点”描写。描绘景物时可采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调动多种感官,适当联想和想象,以丰富作品的内容。

“所感”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由景物自然而然地触发出来,与景物融为一体;写出自己对景物的独具个性的体验与感想。如果在抒写感受的同时,能进行理性的思考,文章就有了高远的立意。例如本文中,作者在抒写对壶口瀑布的赞叹之情时,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这就让文章有了深度,增强了文章的魅力。

三、总结收获:

1.游记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

2.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所至”是游记的线索,也是写景抒情的基础;“所见”是游记的主体,也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对象;“所感”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

3.写作注意事项:

所至:不一定都是实录游程,也不一定都有明显的“移步换景”,可以像本文这样定点换景。

所见:要写最能触动自己的景物,选择表现景物之美最集中、最典型的“点”描写。

所感:由景物自然而然地触发出来,与景物融为一体;写出自己对景物的独具个性的体验与感想。

四、布置作业:

请仿照本文定点观察的方法,写某一处景观。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2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感受了壶口瀑布气势磅礴的特点。那么,你能用简洁的语言说明“壶口”之名的由来吗?

参考: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陡然跌落至四十多米宽的深沟(深槽)中,被拢成一束。这深槽形似巨壶,“壶口”由此得名。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理解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局部探究

【精品课件】

(一)播放【影视课文】,理解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

1.作者在课文第6段这样写道:“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这伟大”指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

交流明确:“这伟大”指黄河的伟大。

具体内容: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2.黄河与中华民族有着怎样的联系?

交流明确:柔中有刚或刚柔相济也是中华民族崇拜的一种性格,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性格也是中华民族的性格。

3.作者赞美黄河伟大的深刻意义是什么?

交流参考:为了赞美中华民族的精神。黄河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作者赞美黄河,正是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可参考【微教案】《黄河精神》

(二)品味语言,领会多种手法描写瀑布的妙处。

阅读课文,选择你喜欢的语句品析,说出喜欢的理由。

示例:“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品析:

①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突出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

②运用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壶口瀑布令人震撼的气势。

③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在描写壶口水势时,表达了惊叹之情。表现了河水催人奋进、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答案预设

(1)“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品析: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之水在雨季时水势浩大、上下翻滚的景象。

(2)“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漕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

品析:运用比喻手法,将柔而无形的水比作“一卷飞毯”“一卷钢板”,传神地体现了河水的“凝重”“猛烈”。突出了水势变化之大,将黄河博大的胸怀、壮阔的气势非常生动地表现出来。

(3)“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品析:这里运用排比、比喻句写出了河水纤细、柔和、优美的形态,其中“钻”“觅”“淌”“夹”等动词的运用十分贴切,使文章灵动多姿。

(4)“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品析:运用拟人手法,写河水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整齐的排比句式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语言生动。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由小小的壶口瀑布概括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民族历尽艰难、宁折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赞美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

可参考【微教案】《多种修辞手法描写壶口瀑布》《情境交融》

(三)质疑问难。

学生就本节课中产生的疑问及未能解答的问题,向全班提出,师生回答,或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三、总结拓展

【精品课件】

《壶口瀑布》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梁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形态多样的特点。黄河“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性格,正是中华民族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忍刚强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从壶口瀑布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对你今后的人生有何启迪呢?

参考提示:壶口瀑布那雄壮、浑厚、博大的气势,给人一种鼓舞,一种力量,是中华民族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的体现。我们要永远保持和发扬这种民族精神。

四、作业设计

1.摘录文中最打动你的语句,并写出你的感受。

2.学写一篇游记,记录你曾经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不少于600字。

可参考【写作训练】

五、板书设计

壶口瀑布

梁衡

百折不挠

壶口瀑布――所闻、所见、所感→黄河自强不息中华民族精神

勇往直前

描写手法多样,语言生动有力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能对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谈出自己的感受。

2、抓住关键语段,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写景散文的赏析方法。

3、领会黄河精神的象征意义,理解黄河精神在职场和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重点结合朗读,品味文章极具感染力的语言,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难点理解壶口瀑布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激发感情

观看壶口瀑布航拍视频,感受黄河、感受壶口瀑布的雄伟壮观。

新授:

(二)介绍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位于晋陕两省交界处,是我国第二大瀑布,滔滔黄河至此由500多米宽突然收缩到40多米,由30多米落差的壶口飞流直下,奔泻于十里龙槽。看,那冲天的巨浪咆哮着,奔腾着,狂放向前,像浊流化成了利剑,劈开两岸的河床,站在瀑口只见激浪滔天,水汽弥漫,惊涛拍岸,只见黄河像一阵急速的飓风从眼前呼啸而过,仿佛一不留神就会被急流卷走,这就是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壶口瀑布”。

(三)初读课文,重点字词学习

tuīsǎnghánjìnchíchěng

推推搡搡寒噤驰骋

xuánwōnùbúkěè

漩涡怒不可遏

wùǎichūzhágǔgǔrúquán

雾霭出轧汩汩如泉

xiéérbúfú

挟而不服

教学设计(三)品读语段,体验感悟

教师引导:刚才同学们通过朗读感受到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丽景象,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随着画面近距离的去感受一下她的气势。

1、学生朗读文章描写瀑布的精彩片段,把壶口瀑布震撼人心的气势读出来,把自己的感悟、体验读出来。

2、教师安排学生诵读描写瀑布的精彩片段。学生品评揣摩这一精彩片段。(从形、声、色、气势、写作手法引导)

3、请学生说说壶口得名的由来

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

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

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这龙漕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

4、请生分析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黄河的河床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而低,陡然跌落至四十多米宽的深沟中,巨大的水流拢成一束,奔泄于十里龙槽,就形成了壶口瀑布。

(四)探究联想,领悟情感

作者梁衡从声音、形态、气势、伟力等方面描写了壶口瀑布的特点,给我们身临其境的感受,但是阅读这类借景抒情类的散文,我们能不能只关注那些优美的写景句子?不能,我们还应该透过文字看到文字背后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意图。

那么这篇文章中作者写了几次到壶口?

1、初见壶口

作者曾两次到过壶口瀑布,初次相识,作者听见什么?看到什么?有什么感受?

听觉:

涛声隐隐如雷

视觉:

雾气弥漫

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浪沫横溢

感受:

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

可怕、吞没

涛声如雷、雾气蒸腾、气势磅礴

(惊心动魄或胆战心惊)

2、(二)再见壶口

雨季的壶口瀑布这样令人胆战心惊,那么枯水季的壶口又以怎样的面貌展现在作者面前呢?

这一次,壶口瀑布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雄伟壮阔、刚柔相济等

为什么作者将水的各种形态与人的各种感情联系起来?

水的各种形态的特点与人的各种情感特点有相通之处。如海、河、瀑泉、雾的形态表现,与喜、哀、怨、愁相似。

3、总结两次看瀑布的基本内容

(五)朗读4到结尾段,分析文章主旨

因为冲出壶口是黄河伟力的集中表现,表现出饱历磨难的黄河博大宽厚、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伟大性格特点。

这篇借景抒情散文让我们感受到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透过瀑布我们看到了黄河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坚强性格。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性格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性格。相信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用黄河的性格面对自己未来职场的生活。

(六)分析文中的优美句子

1、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2、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

3、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

4、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

(七)布置作业

二选一:

1、综观全文,展开想象的翅膀,请你在练习本上画出你心里的壶口瀑布。

2、摘抄文中最打动你的语句,并写出你的感受。

板书设计:

壶口黄河中华民族

气势磅礴博大宽厚宁压不弯

多姿多彩柔中有刚勇往直前

教学后记

(反思)二一、二二班上课时,同学们的表现都还不错,课堂纪律较好且积极性较高,二三班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尝试多增加课堂趣味性,看是否能改变这种状况。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积累优美的四字短语;

2.朗读品味,感受文章遣词造句的特点;

3.学习借景抒情手法,理解作者主张的“三境美”写法。

教学重点:朗读品味,理解“三境美”写法。

教学难点:“三境美”写法的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要求:

预习课文,理解内容,积累典雅的四字短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壶口瀑布简介》视频导入

2.看了这段视频,对于壶口瀑布,你心动了吗的确,正如这个视频里介绍的一样,季节不同,壶口瀑布的景致也不同,自然观感也有区别。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梁衡先生就是如此。下面,就让我们紧随梁衡先生的步伐一起来再神游壶口瀑布吧。

二、检查预习

各组同学交流自己所积累的四字短语。

三、概说课文

1.三言两语概说课文,用“这是一篇

的文章”说话。提示:内容、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的运用、写法等等角度。

2.学生活动

3.总结展示:

这是一篇写景型游记;

这是一篇描述“我”两次游览壶口瀑布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游记;这是一篇生动描绘壶口瀑布既有磅礴气势,又有柔和优美特点的文章;

这是一篇借描壶口瀑布之景抒发对历尽艰辛、压而不弯、勇往直前民族精神的赞颂之情的文章;

这是一篇结构精巧的文章;

这是一篇既有“形境”,又有“情境”,更有“理境”这三境美的文章……

梁衡先生在写作上有自己的主张,他认为文章,尤其是散文写作,其美就要具有三个境界美:“形境”美、“情境”美、“理境”美。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理解这三境美!

四、选点精读

1.趣味练习:为图配“诗”。

从课文中第3、4段中提取描写壶口瀑布的文字为投影的五张图片配一段诗意的文字。

①学生自由活动;

②师展示预设的文字分角色朗读

A(男)河水排排涌来,

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碎成堆堆白雪。

(女)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B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C(男)这边洪流沿着龙槽边沿轰然而下,看,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扎,那样凝重,那样猛烈。

(女)那边黄浪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小结:同学们,刚刚咱们所读文字,生动逼真地再现了壶口瀑布的景象,这就是文章的“形境美”。

2.美点品析

精读第3、4段,从字词句、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达方式、写作手法、写景角度等方面任选一点作美点品析。①学生活动

小结:这两段美点多多:用词准确之美、句式运用之美、修辞手法之美、色彩搭配之美、以静衬动之美、移步换景之美、穿插用典之美、映衬手法之美、情感抒发之美。

透过语言的品析,我们既读到了壶口瀑布在枯水季节的特点,又读到了作者的情感,这情融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就是“情境美”。那体现“理境美”的在哪里呢读背最后一段。

五、背诵积累

1.师生合作共读最后一段。

2.理,就是哲理或者道理。在这段中你读到了什么“理”明确:作者由壶口瀑布刚柔相济的特点中,感悟到黄河精神,再由物及人,升华至中华民族的精神。这样一深化,“理境”就水到渠成了。

3.展示变形的文字,让学生背诵。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这就是黄河精神!

这就是中华民族之精魂!

六、总结

罗丹说过:美丽的风景之所以使人感动,不是由于它给人或多或少舒适的感觉,而是由于它引起人们的思想。我想,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读到这样境界高远的文章。

七、板书

壶口瀑布、形境、情境、理境

八、课后作业

尝试着运用“三境美”的写作理念来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题目不限。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感受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了解其特点。

2.品味优美的语言,领会多种手法描写瀑布的妙处。

3.领悟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民族精神的歌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品味优美的语言,领会多种手法描写瀑布的妙处。

2.领悟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民族精神的歌颂。

难点:

品味优美的语言,领会多种手法描写瀑布的妙处。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影音资源】《壶口瀑布》,导入新课。

面对壶口瀑布,你能想到什么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梁衡的《壶口瀑布》,感受壶口瀑布的磅礴之势、力量之美,领会作者引发的人生思考吧!

可参考【图片资源】

二、整体感知

【精品课件】

1.文体知识

《壶口瀑布》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是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它以叙述为主,兼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具有形式灵活、文情并茂的特点。

2.作者作品

梁衡(1946—)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

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管理司司长、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代表作品:科学史章回体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只求新去处》《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夏感》等。

可参考【知识总汇】

3.初步感知

(1)准确掌握生字词。

告jiè(诫)mímàn(弥漫)推推搡(sǎng)搡shà(霎)时

chíchěng(驰骋)旋(xuán)涡寒jìn(噤)雾霭(ǎi)

乘隙(xì)而进折返迂(yū)回钻石mì(觅)缝汩汩(gǔgǔ)

chánchán(潺潺)怒不可è(遏)挟(xié)而不服

可参考【知识总汇】

(2)解释词语。

推推搡搡:粗暴地、接连不断地猛推。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簇拥护卫。多形容旧时官吏出巡时的声势。

寒噤:身体因受冷、受惊或疾病而微微颤动。寒,寒冷;噤,因严寒,受惊吓等而咬紧牙关或牙齿打颤。

旋涡:水流遇低洼处所激成的螺旋形水涡。

怒不可遏:愤怒地难以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这里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遏,止。

可参考【知识总汇】

(3)阅读课文,思考回答下面问题。

①说说作者几次游览了壶口瀑布,分别在什么季节。

明确:两次。第一次是雨季,第二次是枯水季节。

②壶口瀑布在不同的季节,表现出的特征又是怎样?

明确:第一次:声势浩大,水雾弥漫。

第二次:气势磅礴、形态多样。

③在文中圈画出描写壶口瀑布的语段、语句。

可播放【影视课文】

三、局部探究

再读课文,一起学习探究,了解壶口瀑布的特点。

【精品课件】

(一)品味课文第2段的关键词句,体会初次在壶口看到的黄河的特点。

1.作者第一次到壶口看黄河是在雨季,他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哪些奇特的景象?请大家把描写的语句圈画出来,同桌交流。

参考

听到——

涛声:隐隐如雷震耳欲聋

看到——

雾气:弥漫扑面而来

河水:正沸

瀑布:被急急吸去的水流水不断地冲进去,冲进去

2.面对这样的黄河,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仿佛要突然出现一个洪峰将自己吞没。惊慌、要逃离。

(用文中提到的一个词就是什么?危险。)

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

参考:突出壶口瀑布令人震撼的气势,为下文再写黄河作情感上的铺垫。

4.请男同学们把第2段朗读一遍,读出黄河令人震撼的气势。

(二)品读第3、4、5段,感受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

1.作者第2次到壶口看黄河是在枯水季节。他看到了哪些和雨季不同的景象?(学生阅读课文,圈画关键语句)

先独立思考再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

参考: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运用比喻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黄河的特点。

2.作者第二次到壶口,产生了不同于前次的感受,他想到了什么?

参考:黄河既有令人震撼的刚强的一面,也有如歌如画的柔美的一面。

(用一个成语概括,可以称之为?刚柔并济。)

3.黄河和人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参考:(1)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兼容了喜、怒、哀、乐——人的各种感情;(2)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是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像人的坚忍不拔的性格。

可参考【微课堂】《多种方法描写景物》

(三)质疑问难。

学生就本节课中产生的疑问及未能解答的问题,向全班提出,师生回答,或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四、总结拓展

全文写作者两次看瀑布的情形。课文的第2自然段,写初次相识壶口瀑布,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作者运用比喻,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河水比作沸水,写出了壶口瀑布危险、气势磅礴等特点。第3至5段,写再访壶口。三个段落,分别从河床、水流、石头角度描写壶口形态多样,既壮美,又柔美,堪称刚柔相济。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瀑布或黄河的诗句?与同学们分享、品析。

师生交流。

参考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徐凝《庐山瀑布》

拔地万里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王安石《日照绝句》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穿天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冯云山《咏瀑布》

可参考【悦读世界】

五、作业设计

1.摘抄你喜欢的语句,并简要说说喜欢的理由。

2.选择你熟悉的一处景观,借鉴本文的写法,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可参考【知识总汇】【写作训练】

六、板书设计

壶口瀑布

梁衡

第一次雨季声势浩大,水雾弥漫

第二次枯水季节气势磅礴、形态多样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6

设计思路:

《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在文中不仅精细地描摹了壶口瀑布的磅礴、雄壮的气势,更由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的“勇往直前”很自然和贴切地想到了人们的经历,由对黄河的歌颂涌向对人的歌颂,使读者受到极大的启示和鼓舞。

本文语言优美,意境雄浑,感情真挚,设计本课时考虑以诵读为手段,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方式,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感知课文内容,通过多媒体直观教学进一步体验作者情感,最后通过诵读强化感悟,悟得作者的情感。

设计时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主,强调自主感受,学会合作,辅以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感受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了解壶口瀑布的特点;

能力目标: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写瀑布的妙处;

情感目标:3.学会联想和引申,领悟作者借自然景观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民族精神的歌颂。

教学重难点:

拉进学生与课文的距离,通过朗读表现壶口瀑布雄壮的气势,体会蕴涵其中的民族精神,感悟作者丰富的情感。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朗读是领会文章情致的最好方法。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壶口瀑布磅礴的气势和作者的情感。

2.讨论点拨法,品读鉴赏法。

教学准备:

1.请学生课前到图书馆、网上查阅有关壶口瀑布的图片及资料。

2.解决生字词,读通文章,了解文章大意。

3.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历代文人赞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天险,壶口最惊人。飞流撼天地,涛声泣鬼神”,今天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来领略壶口瀑布的雄壮的气势。

2.简介壶口

壶口瀑布位于山西吉县,是我国的第二大瀑布,浩淼的黄河水由500多米宽突然收缩到40多米,从30多米落差的壶口飞流直下,奔泻于十里龙槽,据说,此景如壶注水,故名“壶口”。这是何等壮观的巨壶啊,有如神来之手掂起一壶黄水倾天而倒,看那冲天的巨浪咆哮着、翻滚着、喷射着,猛烈地左击右打两边的石壁,狂放地奔腾向前,像浊流化成的利剑,划开两岸的河床。走进瀑口,只见激浪滔天,水气弥漫,真有惊涛拍岸,浊浪排空,倒卷半天云烟之势。站在水流最急的瀑口,只见高远奋发的黄河像卷起一阵飓风,急速地从身边呼啸而过,仿佛一不留神,就会被激流卷走。夏秋两季,壶底急升随风而动的彩虹,使悬泻天地间的瀑布更具雄浑的美感。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自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壶口瀑布名字的由来。文章中两次写到壶口瀑布的情景,分别是在什么季节?在文中标出两次的段落。

三、研读课文

(一)雨季中的壶口瀑布

1.初次相识,壶口瀑布给他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从文中找出描写雨季中壶口瀑布的语句。作者从哪些角度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雨季的壶口瀑布怎样的特点?

听觉:在半山腰“涛声隐隐如雷”,近处涛声“震耳欲聋”;

视觉:雾气弥漫“像一锅正沸腾着的水”,“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

感受:急慌慌、心还在不住地跳

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2.作者是如何将壶口瀑布的特点描绘出来的?

运用比喻,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河水比作沸水突出壶口瀑布的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特点。

(二)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

1.朗读课文第三至第五自然段,雨季的壶口瀑布这样令人胆战心惊,那么枯水季的壶口又以怎样的面貌展现在作者面前呢?分别写了什么地方的河水?圈画出能够体现壶口瀑布特点的语句。体会其表达作用。(小组交流讨论)

上游:“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挤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通过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之水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奔腾激越的情势。表现出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充溢着催人奋进的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龙槽壶口:“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无形的大洞吸着,顿时拢成一束,------一大川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

运用比喻、拟人形象地写出黄河奔腾至此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一下从河床跌入深谷。河水被碎成点,碎成雾,变成了水的另一种形态。

“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是奔腾的黄河之水已变成了非流而下的瀑布——浑厚、壮阔、猛烈、凝重。

“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或------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河水在遇到阻碍后寻找其他的出路,成为泉、溪,突出其柔的一面。

眼前的河水:“-----脚下的石------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切出一道深沟。”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河水坚强,遇强则抗,坚韧的特点。

(三)作者为什么再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四)这黄河之水使作者想到什么?

想到了人——“我突然陷入了沉思,眼前这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泉、雾所有水的形态------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作者看壶口瀑布,由黄河集纳了海、河、泉、雾所有水的形态,想到人的各种情感,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这因为如此,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也被赋予人的情感,而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正是寄予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这种写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想到民族的精神——“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作者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再次描写了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有黄河的性格想到中华民族虽历经艰难,但宁折不弯,坚忍刚强,勇往直前的精神。通过议论和抒情,抒发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赞美之情。

(五)配乐朗读课文最后两段,教师指导朗读,感受作者在文字中所表达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

黄河的美不在终点,而在充满阳刚之气的惊涛拍岸的过程中,作者从威武雄壮、奔腾雄壮的黄河水中不仅看到了祖国锦绣的山河,更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忍刚强民族精神。

五、板书设计

第一次:

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第二次:

上游:波澜壮阔前赴后继勇往直前

龙槽壶口:碎成点,碎成雾瀑布泉、溪

眼前的河水:石——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切出一道深沟

河——人——中华民族的精神(无坚不摧、坚忍刚强、勇于反抗)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能读出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

2.抓住关键语段,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写景散文的赏析方法。

3.领会黄河精神的象征意义,理解黄河精神在职场和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朗读,品味文章极具感染力的语言,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2.理解壶口瀑布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因此,黄河是中华民族名副其实的母亲河。如果要去瞻仰这位母亲,你知道黄河的哪一处景观是不可不看的吗今天我们通过梁衡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一同领略“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奇特景观。

二、自读课文,落实字词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查检并记忆生词的读音及解释。

2.课堂交流补充,当堂提问检测。

3.齐读课文,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

三、整体感知

1.如果为壶口瀑布选择一个词作为宣传语,你觉得哪一个词最为贴切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由。

2.文中作者写了两次看壶口瀑布的经历,为什么写两次的景观对于表现壶口瀑布的壮观起到怎样的作用

3.朗读课文,想象、感受壶口瀑布的景观。

四、感受壶口水的阳刚之美

1.文章重点写第二次看壶口瀑布,第二次看壶口瀑布主要表现壶口瀑布的水有怎样的特点

2.讨论:作者是怎样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阳刚之美的怎样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有力的

不同方面多种角度描写

通过写石侧面表现水

拟人的手法为水注入了生命力

恰当形象的奇特比喻

想象的动词选择

短促有力的句式

排比铺陈的句式

3.朗读课文第四、五段,读出力度感,读出阳刚之美。

4.朗读互评,再读。(重点强调重要字词的重音,果断有力的短句,排比句式的速度语气变化)

五、景与情的关系,理解文章主旨

1.作者写这篇游记散文是否仅仅停留在了所见之景有多美,有多奇特壮观的层次上作者仅仅是为了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阳刚之美吗由水想到个人——由个人想到民族(有层级的过渡,少说教味,易于理解接受)2.壶口瀑布之水与作者所思所想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相似、联系——触景生情,融情于景(什么景什么情)

3.穿插:中国古人关于水的智慧:上善若水,以柔克刚,水滴石穿——辩证思维。

4.在思考的基础上朗读文章最后一段,并说说你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思考:这篇文章结尾标注了写作日期,有何用意)

5.在更深刻的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并且将这种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六、作业

运用排比句式,进行一段景物描写,并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感,做到情景交融。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感受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了解壶口瀑布的特点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运用多种手法描写瀑布

3.学会联想和引申,领悟作者借自然景观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民族精神的歌颂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写的妙处并学习使用。

领悟作者借自然景观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民族精神的歌颂。

【教学难点】

1.领悟作者借自然景观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民族精神的歌颂

(一)【课堂导入】

多媒体播放壶口瀑布的视频,学生欣赏时,教师激情导入。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历代文人对其不乏赞美之词,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XX自天涯”,今天让我们通过梁衡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一同去领略“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奇特景观。)

(二)【预习反馈】

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什么是“壶口”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黄河的河床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而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面冲下,就形成了壶口瀑布。)

(三)【初读课文,巧梳理】默读课文思考:

1.作者一共几次游览了壶口瀑布分别是什么时候对应哪些段落两次,分别是雨季和枯水季节雨季------第2段;枯水季节-------第3--5段

2.初次相识,壶口瀑布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气势磅礴、危险、震耳欲聋、与众不同、声势浩大

(四)【深入研读,品味语言】

1.品读3---5段,谈一谈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壶口瀑布

(小组讨论,圈画出重点词句,并作分析)

2.第五段写石头有什么作用

(用石头来衬托水与命运抗争的意志力之坚强。属于侧面描写)

(五)【再读课文,感悟主旨】

结合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作者写作本文,只是为了向我们介绍壶口瀑布吗他在写景中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写的不仅仅是黄河之水,更是一种人生的姿态,一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性格也正是中华儿女的性格。黄河在壶口将其巨大力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作者赞美黄河,正是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六)【身体力行,爱我中华】

如果有一位外国友人向你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你会怎样给他介绍(100字左右)

温馨提示:结合本文所学的有关内容

(七)【视频欣赏,中国美】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壶口瀑布的美。

2、了解游记的特点及学习方法

3、理清思路,明确写景方法及角度,并且能够在赏析句子的同时抓住景物特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壶口瀑布的美。

教学难点:

理清思路,明确写景方法及角度,并且能够在赏析句子的同时抓住景物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黄河像一条腾飞的巨龙,穿行在西北黄土高原的秦晋大峡谷中,当流经壶口时,宽约500米左右的河水突然收束一槽,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群。主瀑布宽40米,落差30多米,瀑布涛声轰鸣,水雾升空,惊天动地,气吞山河,为黄河第一大瀑布,也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今天我们就通过梁衡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一同去领略“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奇特景观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新授课文:

单元导读:首先,翻到第五单元的单元导读,仔细阅读,然后说一说,你从中有什么发现

从单元导读中我们知道,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游记,那么什么是游记

游记是文学体裁之一,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某地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等等,并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游记的特点,先游后记,亲见真闻。学游记,首要的是要抓住景和情。

二、作者简介

梁衡,山西霍州人。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其代表作品有《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

三、整体感知

1、认识生字词。

铸(zhù)告诫(jiè)推搡(sǎng)霎时(shà)

驰骋(chěng)漩涡(xuán)寒噤(jìn)迂回(yū)

汩汩(gǔ)湿漉漉(lù)震耳欲聋(zhèn)

潺潺(chán)前呼后拥(yōng)怒不可遏(è)

2.说说作者几次游览了壶口瀑布分别在什么季节

第一次,雨季;第二次,枯水季节。

3.请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什么是“壶口”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1)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2)黄河的河床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而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面冲下,就形成了壶口瀑布。

4.壶口瀑布与其他瀑布的不同之处表现在何处

“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三、朗读课文,感受不同之处

1.品读2—5自然段,思考:雨季的瀑布和枯水季节的瀑布各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

(1)品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雨季瀑布的特点:危险、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从下面的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a.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b.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c.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

2.朗读3-5自然段段,思考:

枯水季瀑布的特点:雄伟壮观、柔中带刚、勇往直前

②从下面句子中看出来:

a.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b.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c.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过渡:作者写的不仅仅是黄河之水,更是一种人生的姿态,一种意境,一种无坚不催,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

2.通观全文,作者只是向我们介绍壶口瀑布这一风景名胜吗他在写景中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由黄河之水联想到民族精神。他由黄河的“柔中带刚”“遇强则抗”“勇往直前”想到了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

四、小结

作者描绘了壶口瀑布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带刚的性格特点及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由黄河的性格想到中华民族虽历经艰难,但宁折不弯、坚韧刚强,勇往直前的精神。

抒发了作者对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五、拓展延伸

请大家谈谈我们中华民族有哪些经历能体现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是否应该具备这种精神。

六、作业设计

收集有关黄河的诗句和文章。

第五篇: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辜诗雅

【教学目标】

1.感受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了解壶口瀑布的特点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运用多种手法描写瀑布

3.学会联想和引申,领悟作者借自然景观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民族精神的歌颂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写的妙处并学习使用 2.领悟作者借自然景观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民族精神的歌颂 【教学难点】

1.领悟作者借自然景观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民族精神的歌颂

(一)【课堂导入】

多媒体播放壶口瀑布的视频,学生欣赏时,教师激情导入。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历代文人对其不乏赞美之词,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自天涯”,今天让我们通过梁衡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一同去领略“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奇特景观。)

(二)【预习反馈】

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什么是“壶口”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黄河的河床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而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面冲下,就形成了壶口瀑布。)

(三)【初读课文,巧梳理】 默读课文思考:

1.作者一共几次游览了壶口瀑布?分别是什么时候?对应哪些段落? 两次,分别是雨季和枯水季节 雨季------第2段; 枯水季节-------第3--5段 2.初次相识,壶口瀑布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气势磅礴、危险、震耳欲聋、与众不同、声势浩大

(四)【深入研读,品味语言】

1.品读3---5段,谈一谈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壶口瀑布?

(小组讨论,圈画出重点词句,并作分析)2.第五段写石头有什么作用?

(用石头来衬托水与命运抗争的意志力之坚强。属于侧面描写)

(五)【再读课文,感悟主旨】

结合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作者写作本文,只是为了向我们介绍壶口瀑布吗?他在写景中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写的不仅仅是黄河之水,更是一种人生的姿态,一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性格也正是中华儿女的性格。黄河在壶口将其巨大力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作者赞美黄河,正是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六)【身体力行,爱我中华】

如果有一位外国友人向你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你会怎样给他介绍?(100字左右)

温馨提示:结合本文所学的有关内容

(七)【视频欣赏,中国美】

下载壶口瀑布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word格式文档
下载壶口瀑布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感受壶口瀑布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2.把握本文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教学重点】感受黄河壶口瀑布壮阔、......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doc

    15 壶口瀑布 教学目标:1、联系上下文理解“先声夺人”“雷霆万钧”“气吞山河”“蒸云弥漫”等词语。 2、品读1-6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雄壮的力量。 3、从字......

    壶口瀑布教案

    《壶口瀑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抓住壶口瀑布的特点,掌握作者的游踪,体会文章布局的妙处。 2、欣赏本文优美抒情的语言,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过程与方法: 1、识记并......

    《壶口瀑布》教案

    《壶口瀑布》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河的气势,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 2.抓重点段落和词句,体味文中营造的壶口瀑布的形象和蕴涵的赞美与陶醉......

    壶口瀑布导游词

    壶口瀑布导游词 壶口瀑布导游词1 壶口瀑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AAAA国家旅游风景区,国家地质公园。东临山西省临汾市蓟县湖口镇,西临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湖口乡,是两省共有的旅游景......

    壶口瀑布说课稿

    《壶口瀑布》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处理。 《壶口瀑布》人教版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五单元的一篇散文,作者是梁衡。全文描写了作者两次在壶口瀑布看到的景象,描绘了......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5篇范例)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2个生字。积累好词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字......

    《壶口瀑布》优秀教学设计大全

    【教学目标】1.感受壶口瀑布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2.把握本文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教学重点】感受黄河壶口瀑布壮阔、雄伟的气势。【教学难点】把握本文借景抒情的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