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地理上册 4.1 农业教案 (新版)湘教版
第一节 农业
教学目标
1、了解农业的概念、农业的五部门及其主要产品。
2、了解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我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及分布。
4、了解我国畜牧业的种类,初步掌握主要牧区的名称,了解其优良畜牧品种。教学难点
主要农业区与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教学重点
1、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2、我国主要牧区的分布和主要的优良畜种。新课教学
新课导人:方案①:同学们,你们可知道,我们每天喝的牛奶,吃的米饭、蔬菜、瓜果、鱼肉,穿戴的衣帽,都是由哪一个产业生产的或由哪一个产业提供原料?(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农业。)对,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我国的“农业”。
方案②: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人说,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以农业发展为本的经济史。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 22%的人口,并且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这是举世公认的奇迹。你们知道什么是农业吗?你们又了解多少有关农业的知识呢?
方案③:同学们,如果让你一个星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你会怎样?(学生会有各种回答,只要基本相符,都要肯定。)但是你们是否知道,在非洲,还有不少的居民长期处在饥饿之中,甚至死于饥饿。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农业生产落后,粮食产量低。)
在屏幕上展示出课本中将农业含义分解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1)狭义的农业是指什么?(2)广义的农业包括哪些生产部门?(3)农业的五个部门各生产哪些主要产品?
设问;以下活动,哪些属于农业生产活动:A.上山打野兔;B.野外采蘑菇;C.水塘养鱼(答案为C)
让学生齐声朗读“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这段阅读材料。
提问:读了这段文章之后,你对中国农业有什么认识? 讲述“我国农业的发展”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问:我国农业是在汁么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让学生观看一段旧中国农民逃荒讨米的录像资料,不要很长,一分钟左右。)
2.提问:近20多年来,我国主要粮食的产量变化情况如何?(在屏幕上展示“中国稻谷、小麦产量的变化”图,或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该图。)
3.查找资料,让学生对比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与世界人均占有量。
4.播放录像或展示图片:春节前的农贸市场、农民居住的小楼房、农民的新生活等。小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
展。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长,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这是举世公认的奇迹。广大农民不仅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正在向小康水平迈进,一些较发达的农村已达到富裕水平。
承转:我们都知道,建国以来,我国的耕地面积没有增加,甚至还有所减少,为什么农产品的产量能大幅度增长呢?(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提问:为什么单位面积产量能大大提高呢?(学生可能有多种回答,只要基本符合,就多加肯定。)
展示:“中国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图。然后小结:建国以来我国对农业的投人逐步增加,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此外,生物技术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都使我国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在讲述“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趋于合理”时,可从有关媒体上查找一些具体资料和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形成真实而具体的感受。
承转: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播放录像或展示图片: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等,让学生自己总结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讲述“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时,可采用下面一些步骤和方法:
1.让学生读教材中北方居民和南方居民就餐情景图。先判断哪一幅反映的是北方人的饮食习惯,哪一幅反映的是南方人的饮食习惯。接着提问:
(1)北方居民和南方居民的主食各是什么?
(2)造成他们主食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当地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不同)(3)是什么原因使北方和南方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不同呢?(气候的差异是主要原因:北方年降水量较少,以旱地为主,适宜种小麦;南方年降水量较多,以水田为主,且热量充足,适宜种水稻。)
2.展示图片:“水稻收割”、‘小麦收割”。让学生判断:哪一幅反映的是北方粮食作物的收割情况?哪一幅反映的是南方粮食作物的收割情况?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3.设问:城市居民所食用的粮食是在城市生产的吗?(学生回答:不是。)那么你们认为是什么地方生产的呢?(学生的回答可能多样,教师略作解释,让学生初步了解商品粮基地的概念。)
4.课堂练习:在“中国小麦、水稻分布”空白图上,分别填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洞庭湖平原、邵阳湖平原、成都平原,并说出它们所产主要粮食作物的类型。
讲述“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提问:同学们,我们穿戴的衣帽,做菜用的油,喝粥时用的糖,喝茶时用的茶叶,治病时用的中草药,等等,它们与农业生产有关系吗?(学生回答:有。)
有什么关系呢?(由农作物制成或加工而成的。)它们是由哪一类农作物加工而成的呢?(经济作物。)教师小结经济作物按其用途不同而进行的分类。
2.读“中国部分经济作物分布”图,提问:
(1)图中哪些作物属于热带经济作物?我国热带经济作物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2)我国棉花生产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
2(3)我国甘蔗生产主要集中在哪些省区?
3.学生自学“油料、糖料和饮料作物”的阅读材料。提问:
(1)我国种植面积最广的油料作物是什么?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花生的主要产地是哪两个省?
(2)糖料作物中甘蔗和甜菜的生长习性有什么不同?各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区?(3)我国的茶叶主要产于什么地区?
学习“出口农产品基地”时,应注意给学生讲述以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出口农产品基地?
(2)建立出口农产品基地有什么意义?(举几个实例。)(3)一个地区要想成为出口农产品基地应具备哪些条件?
(4)出口农产品基地主要生产什么?然后列举我国的一些农业区域(如:珠江三角洲、江汉平原、太湖平原、山东半岛等),分析它们是否具备成为出口农产品基地的条件。
讲述“畜牧业分布”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1.展示天山牧场、大型养鸡场、专业化养猪场等图片。
提问:(1)这几幅图片所表示的是农业的哪一部门?(2)它们在分布上有什么不同?(前一个分布在我国西北部的高原、山地;后两个分布在我国东部、南部的农耕区。)(3)它们在生产上各有什么特点?
2.让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中国地理知识,分析我国西部、北部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3.提问:我国东部、南部农耕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在全国畜牧业发展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4.指导学生读“中国主要畜牧业分布”图,熟悉我国四大牧区的大致范围,了解我国一些主要畜种的分布。
学法指导:充分利用生产生活经验。通常我们所学习的知识,既包括前人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间接知识(或课本知识),也包括自己亲身体验得出的经验(直接知识)。直接知识丰富多彩,利用它们来印证理论知识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如学习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时,可从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人手;介绍商品粮基地时,可从城市居民消费的粮食来源说起。
课后活动:
1.调查附近一个村庄的农业生产状况,写出调查报告。分析其成功的地方,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重点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2.参观附近一饲养场或牧场,了解畜牧业的生产情况,分析其成功的经验有哪些,目前存在哪些主要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3.讨论:你认为今后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教学反思
在地理课上,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教师应重视利用地理图像。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农业》这一标题时,我总是把景观图和地图结合起来使用,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农业分布的地区差异。3
展示反映我国农业生产差异的景观图片,如北方的小麦播种、南方的水稻插秧。学生观察图片讨论影响农业差异的影响因素。学生利用地图,讨论图片。但是由于农村学生视野的影响,想象力不丰富,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很不理想,存在一下不足之处:
1、本节课我准备的时间还是比较充分,满以为效果显著,结果不是这样,学生很多东西没有理解到。
2、虽然将农业的分布在图上明确展示,但学生还是很陌生,究其原因是没有让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去看图,初中地理图形很多,也很重要,学生要多看,要有一定的时间作保障。另外,农业和气候,地形,经济活动,传统习惯等都有关系,其分布原因在简短的时间是很难讨论完成的。
3、南北农业的差异,虽然是在阅读材料中,光让学生自己去读,也是不够的,老师点评也应到位。
4、由于时间没把握好,虽然把本节知识结构展示出来,但没有设计足够的练习题,这是以后教学要注意的方面。
我认为,一堂好课是通过师导生演,让学生很好地融入到了课堂中去,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在轻松愉快中就完成教学。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想把握好这门艺术得付出巨大的努力。尤其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想拥有教学创新的先进意识与能力,诀窍唯有两个字“学习”。
第二篇: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4.1农业教案
4.1 农业
一、教学目标
1.我国农业的概念及分类。2.我国农业分布的地区差异。3.概述畜牧业的发展。4.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5.农业结构的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
1.我国农业的概念和分类。2.了解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疆的长绒棉,山东的苹果,这些是我们熟悉的事物,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农业,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农业的分类、发展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新疆的长绒棉)(山东的苹果)
讲授新课
1、农业及其主要部门
农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产业部门,是以土地资源为生产对象的部门。为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传统和基础产业。随着我国农业的基础条件、投入程度、科技程度等的不断改良和进步,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使农民各方面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良。但是,我国在农业发展中仍然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与挑战。因此,增进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实行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东耕西牧”是我国的农业特色。
农业主要部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水产业。农业的影响因素:
自然:气候,水源,地形,土壤,热量,光照,温差;
社会经济:市场需求,交通,国家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工业基础,劳动力,地价水平。
(种植业)
(林业)
(畜牧业)
(水产业)
2、农业的分布(1)粮食作物
①麦子:春小麦(东北地区),冬小麦(华北地区)②水稻:南方地区,如湖南、江苏(2)经济作物
①油菜:四川 ②花生:山东 ③甜菜:华北地区 ④大豆:东北华北地区 ⑤棉花:华北地区、南疆地区(新疆南部,即天山南部)⑥玉米:东北地区
(我国主要种植区)
(棉花的主要分布区)
(小麦的主要分布区)
(花生的主要分布区)
(甜菜的主要分布区)
(水稻的主要分布区)
(油菜的主要分布区)
(甘蔗的主要分布区)
3、畜牧业的发展
中国有12个省区的119个县(旗)是牧业地区,这些牧业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7%。其中面积较大的有: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四川5个省区,天然草场面积占中国草场面积的75%以上。牧区经营的牲畜以绵山羊、牛(包括黄牛、牦牛)、马和骆驼为主。
中国有四大牧区分别是: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青海牧区。
①牧区畜牧业:中国的牧区位于北部和西部边疆,包括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等省、自治区,共有266个牧区、半农半牧区县(旗),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50%以上,牧畜头数占全国牲畜总头数的22%。在草原和荒漠地区,以放牧为主的畜牧业称牧区畜牧业。家畜主要是草食动物。经营管理粗放,农牧结合不密切,饲草供应季节性波动大,易受灾害性天气的威胁,家畜生产力低而不均衡。
②农区畜牧业:农区是指中国牧区、半农半牧区以外的以农作物栽培为主的地区,拥有全国95%以上的农业人口和90%以上的耕地,尤其以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最为集中。主要畜禽种类有猪、牛、羊和各种家禽,以舍饲为主,是中国畜产品的主要来源地。
③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半农半牧区介于农区和牧区之间,自然形成一个农区和牧区的过渡地带,它以大兴安岭斜向内蒙古高原的南侧,连接黄土高原,再斜向康藏高原的东侧。这一地区兼有农区和牧区的某些特点,既有一定的天然草场,又有相当数量的耕地;既放牧较多的牛、羊等牲畜,又饲养一定数量的猪、禽;在收入上种植业和畜牧业都占有相当比重。
④城市郊区畜牧业:城市郊区畜牧业是伴随城市经济发展,从农区畜牧业分化出来,而集约化程度较高的畜牧业。城市郊区畜牧业主要是为城市提供新鲜的乳、蛋、肉等畜产品,一般以饲养奶牛、羊鸡或养猪为主。
4.农业的地位及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基础。理解此问题时应注意三个方面:
第一,从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来看,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第二,从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关系看,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生产活动的起点,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直接制约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三,从农业与人民、国家的关系上看,农业的兴衰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着人们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安定,以及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中国农业的生产结构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但数千年来一直以种植业为主。各地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以市场为导向,注重质量和效益,使农业结构调整出现三大转变。①结构调整主体开始由散户、小户向种养大户、工商企业转变。②结构调整方式开始由数量型调整向质量型调整转变。③结构调整领域开始由封闭调整向开放型调整转变。近年来我国农业结构有以下特点: ①从单一经营向多种经营转变; ②从传统种植向经济作物转变; ③从粗放型农业向加工型农业转变; ④从农户分散经营向集团公经营转变; ⑤从传统产业向支柱产业转变; ⑥从承包经营向合作经营转变; ⑦从农村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 ⑧从小块种植向规模化种植转变 五.板书设计
1.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2.南北方的农业有一定的差异。
3.中国有12个省区的119个县(旗)是牧业地区,这些牧业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7%。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基础。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2.预习下节课的导学案中的探究案。
七、教学反思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本节课引导学生从了解新疆的长绒棉和山东的苹果出发,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通过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对农业进行分析,并结合习题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填图的能力。
第三篇:4.1农业 教案(粤教版八年级上)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与文化
第一节 农业
教学目的:
1、了解农业的组成,掌握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2、了解我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区,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认识现代农业,培养可持续发展观。重点:
1、了解农业的组成,掌握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
2、了解我国东部和西部、南方和北方的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 难点:认识现代农业,培养可持续发展观。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课题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主。长期以来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粮食生产一直占有主要地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农业发展情况。
二、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农业的组成,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2、了解我国的主要农作物生产区,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认识现代农业,培养可持续发展观。
三、出示自学指导
(一)民以食为天
1、了解农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
2、了解农业的含义和各主要部门。
3、读图4.1找出主要商品粮基地。
4、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五谷”和了解农业产品与各产业景观图的联系。
(二)、北麦南稻
1、了解中国农业的分布及差异。
2、读图4.2和4.3,完成P67-68的活动题。
3、阅读“知识之窗”了解海拔高度对农业的影响。
(三)、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
1、了解现在农业及其发展方向。
2、了解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
四、教师巡视,注意发现问题。
五、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六、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注意学生在学习南北东西的农作物的区别。
七、课堂练习:
1、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我国江南丘陵应种植的作物是()
A、水稻
B、小麦
C、油菜
D、茶树
2、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是
()
A、小麦和玉米
B、小麦和水稻 C、玉米和谷子 D、小麦和花生
3、下列作物只分布在北方地区的是
()A、甘蔗
B、甜菜
C、花生
D、大豆
八、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第四篇:八年级地理上册 4.2 农业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 4.2 农业教案(新版
新人教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农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状况,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学会用网络查阅资料,能够进行信息的分析与综合。
过程与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资料分析法相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明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增强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农业在我国地理分布上的差异。
难点:理解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都和农业有关,说明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农业。
新课讲授:
一、农业及其重要性
师:我们的吃、穿、用都来自农业。什么是农业?农业的主要部门有哪些?发展农业有什么意义?
生: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部门。
观图:90页什么是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小结: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农业实现了现代化,才能说中国实现了现代化。
观图4.7一位农村中学生和一位大学生的对话。
完成活动:了解我国农业的重要性
.收集相关资料,从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举例说明农业的重要性。
生产方面: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材料,比如畜牧业的皮毛和种植业的棉花为毛纺织和皮革工业提供原材料等。
生活方面:吃的粮食、水果、蔬菜、肉、蛋、奶等,穿的棉纺织品,毛纺织品皮鞋等都于农业。
2.中国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地球上约20%的人口,有人说这是一个奇迹,阅读图4.8和4.9,寻找证据,证明这个说法。
从图4.8可以看出,在四个国家中我国的耕地面积最少约1.1亿公顷,但粮食总产量却最高,约5亿吨。从图4.9可以看出,我国每公顷耕地水稻产量是6.4吨,远高于印度和世界平均值,与日本相当。
二、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大胆推测:结合我国地形图、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推测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部门。
2.探究验证一;观图4.10我国主要的畜牧业区和种职业区,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我国农业差异最明显的地区是哪两个部分?他们的界限在哪里?
(2)东西两部分各有哪些农业类型?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在降水稀少的西部地区,种植业分布在哪些地区?为什么会在这些地区发展种植业?
(4)在东部地区,各种类型的农业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
(5)林业集中在我国的哪些地区?哪些属于天然林?哪些属于天然林?哪些属于人工林?
(6)我国哪个地区的淡水渔业最发达?
3.探究验证二:读图4.11中国东部地区的农作物分布示意,介绍农作物的主要类型,填表
地区
主要耕地类型
熟制(一年几熟)
主要农作物
秦冷-淮河以北
旱田
一年一熟
小麦、玉米、大豆、甜菜
旱田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棉花、小麦、玉米、花生、温带水果
秦岭-淮河以南
水田
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水稻、棉花、油菜、甘蔗
4.认识我国农产品主要产区的建设规划
(1).对照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农产品主要产区的地形特征。
(2)说出我国西部地区的农产品主要产区的分布状况。这些地区发展种植业最主要的自然条件是什么?
(3)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方的主要农产品有哪些不同?试举例说明这样规划所依据的自然条件。
课堂小结:本节主要学习的是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课后反思: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二节
农业
第二课时
备课日期:
讲课日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举例说明科学技术在发展中的重要性。举例说明自然资源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居民等的影响。学会用网络查阅资料,能够进行信息的分析与综合。
过程与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资料分析法相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明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增强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难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的相关问题。
新课讲授:
一、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观图:4.1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这里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这叫做“宜林则林”
这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这叫做“宜粮则粮”
这里牧草生长良好,适宜发展畜牧业,这叫“宜牧则牧”。
这里河湖较多,适宜发展渔业,“宜渔则渔”。
在学生说明之后,可以简单归纳,看学生在安排农业部门生产时都考虑了哪些因素。从而引出农业生产还应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等。
2.理解因地制宜的必要性
在图4.15中,有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的A、B、c、D四地。其中,A为城市郊区,B为远离城市的平原地区,c为山地,D为海洋。
(1)
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在A、B、c、D四地合理布局农业,并说明你的理由。
A、地一种植蔬菜、花卉、发展肉、乳、禽、蛋的生产为主,因为A地位于城市郊区,距城市近,生产城市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经济效益最高。B地以种植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因B地位于远离城市的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合发展种植业。c地适宜发展林业,因c地是山地,地形陡峭,水土易流失,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D地适宜发展水产养殖业,因D地位于海洋,水域辽阔。
(2)
家住A地的小雨,乡村里建议水稻种植面积,该种蔬菜、花卉、发展鱼、肉、乳、禽、蛋生产,你认为可行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可以,因为A距离城市近,市场对花卉、蔬菜、肉、乳、禽、蛋的需求量大,而且价格比水稻高,所以由水稻该种花卉、蔬菜,发展肉、乳、禽、蛋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二、走科技强农之路
观图;4.16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活动了解科技在发展农业中的作用
某中学地理小组开展了“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作用”的调查研究,下面是他们整理的在、结论,从A、B、c中任选一项,帮助他们补充些鲜活的例子。
A、采用无土栽培具有节省耕地、省工省力、省水省肥、绿色环保等优点,发展前景广阔。示例1:润红农业是我国较早从事水土栽培花卉,蔬菜瓜果无土栽培技术研究和产业开发的单位之一,是寿光农业的技术核心企业,山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B、生物技术等用于病虫害防治,减少了农药的使用,生产出无公害产品。
示例2:“以虫治虫”利用广赤眼蜂防治棉铃虫、烟青虫、青菜虫。以菌治菌,以抗生素治病。
c、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用于畜牧、养殖、实现生产工程的全流程监控,提高了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课堂小结:本节主要讲了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和走科技强农之路。
课后反思:
第五篇:八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湘教)
2013年下学期八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黑田铺中学唐良才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继续任八年级C167-C172共6个班的教学任务,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全体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有全面的了解,掌握了计算机操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的信息技术素质有显著提高。但也有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信息课就是上网、聊天和玩游戏;对规定的学习内容、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及方法没有兴致。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内容有三个单元。
第一单元多媒体基础
第一课计算机中的图像
第二课图像编辑
(一)第三课图像编辑
(二)第四课录制声音
第五课视频剪辑
第二单元动画制作
第六课 Flash简介
第七课 简单动画的制作
第八课 淡入淡出动画的制作
第九课 制作文字的特殊效果
第十课 生成动画
第三单元网站建设
第十一课 设计一个简单网站
第十二课 初步创建站点
第十三课 进一步完善网站
第十四课 网上安家
三、指导思想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四、教学目标
1、了解动画的基本原理,2、了解常见动画制作软件及动画文件类型;
3、体验动画制作的乐趣,初步学会使用动画表达思想,呈现信息的方法;
4、学会使用Flash制作动画;
5、了解动画的设计流程,初步掌握根据主题规范设计简单脚本;
6、了解动画的评价方法,初步学会根据创意与设计对动画创作进行评价;
7、理解网站屯网页的关系,了解网站的基本结构,根据主题合理规划网站结构和内容;
8、能使用所见即所得的工具制作网页;
9、会利用表格对网页内容进行简单布局;
10、理解导航的作用,正确设置超链接。
五、教学过程具体安排
第一单元5课时
第二单元5课时
第三单元4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