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复习备考精要教案5

时间:2019-05-15 07:07: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三政治复习备考精要教案5》,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三政治复习备考精要教案5》。

第一篇:高三政治复习备考精要教案5

文化传承与创新

【复习要点】

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4)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5)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6)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3)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4)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3.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2)文化创新的意义;(3)创新与继承的关系;(4)创新与借鉴、融合;(5)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知识归纳】

一、重难点:

(一)世界文化多样性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1)民族节日: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2)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为了使不同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免遭破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保护。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4)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二)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3.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三)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途径、特点、意义 1.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1)商贸活动:商人在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2)人口迁徙:人类历史上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3)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2.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1)传媒的含义及发展过程。传播媒体,简称为传媒。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2)大众传媒的含义、标志和功能。①含义: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②标志: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③功能: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3)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①人际传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具有传播渠道多、方法灵活、意义丰富、反馈及时的特点。②报纸、杂志、书籍等,可以通过扫描、编排处理后,显示在互联网上,供广大读者使用。③电视提供了动态画面和缤纷的色彩,使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变得更生动、形象和真实。④互联网具有传播同网、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的特点。⑤手机短信用精练的语言传达丰富多彩的内容,不仅具有娱乐性,还具有情感性、艺术和哲理性,让人回味无穷。3.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1)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传播,对世界文化发展起了重要作用。(2)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3)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4)要充分发挥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作用,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要尊重个性,理解差异,和平共处,互相借鉴。

(四)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1)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2)传统建筑的继承。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成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3)传统文艺的继承。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国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思想的继承。中国传统思想是中华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2.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五)影响文化发展的四大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社会制度的更替,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就会发生巨大变化,文化也会经历一个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的过程。

2.科学技术的进步。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3.思想运动的兴起。思想运动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因素。不同思想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不但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六)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的必然性。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1)社会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文化成果。

(2)离开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所以,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4.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5.文化创新的意义。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6.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的方向。

(1)要坚持正确的方向,既要反对“守旧主义” 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

(2)我们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辉煌。

7.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1)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文化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和延续性。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文化传统的选择性继承。

(2)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继承不能简单的累积和复制,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发展是最好的继承。8.创新与借鉴、融合。

(1)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和重要途径之一。

(2)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学习和吸引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由此可见,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3)在文化交流、借鉴融合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不同的文化之间,有差异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之间,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享世界文化创新的成果。

(4)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二、易混点:

误区一:民族节日与传统习俗无差别。

注意:民族节日蕴涵着一个民族的许多传统习俗的内容,但传统习俗并不完全通过民族节日表现出来,它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文化载体来展现。

误区二:文化传播的途径只有商业贸易、人口迁徙和教育三种。

注意:文化传播途径有着丰富的形式,而不仅仅限于上述三种途径。特别是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传媒多样化、载体多样化,使得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多样化。误区三:大众传媒的发展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

注意:大众传媒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虽然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但旧传媒并未消失,仍在当今文化传播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具有传播渠道多、方式灵活、反馈及时等特点。

误区四:传统建筑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注意: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文艺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误区五:传统文化的影响是积极的。

注意:不能简单地将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归结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要取决于传统文化的性质和传统文化是否能够做到因时而变、与时俱进。误区六:文化继承等同于文化传播。

注意:文化继承主要是文化纵向积累的过程,侧重于本民族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文化传播主要是文化横向积累的过程,侧重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误区七: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对文化发展影响的程度是相同的。

注意: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和教育都会对文化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这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社会制度的更替导致的是新的文化形态代替旧的文化形态,是质变,所以对文化的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误区八:文化创新来自作者的灵感,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注意:文化创新来源于社会实践,不是作者的灵感;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误区九:发展先进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注意: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但文化创新有利于发展先进文化。

误区十: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注意:错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

误区十一:文化创新就要求外来文化为我所用。

注意: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对文化创新所起的作用是双向的。中外文化交流对世界各国文化创新起着重要作用。误区十二:文化交流中“以我为主”与“海纳百川”是矛盾的。

注意:二者是可以统一的。文化交流中“海纳百川”表明文化竞争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文化之间可以相互借鉴、交流、合作、共处。

三、名师导学:

1.学法指导:(1)系统复习法。本单元讲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通过文化的多样性论述中外文化关系,第四课通过传统文化论述古今文化的关系,第五课是对前两课的总结,文化创新就需要把握古今文化、中外文化的关系。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2)辩证分析法。即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共性和普遍规律,又要看到他们的差异;既要看到当今时代各种文化间的沟通、交流、理解和融合是世界文化发展的主流,又要看到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对待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既不能完全继承和吸收,也不能完全抛弃和排斥。(3)热点分析法。学习知识时多关注热点时政,如十七大报告中的关于文化的论述、世界全球化下各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中国传统节日和洋节日、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国文化周、孔子文化节、韩流在我国的影响等。

2.命题前瞻: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要认识到,随着实践的发展,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与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借鉴、融合中,我们的文化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在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时,要防止两种错误倾向。这些问题均可能成为高考的重点。在题型上,主观、客观试题中均有反映。主观试题一般运用一些图表、数字、案例等具体材料说明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对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另外,复习时要注意一些与文化生活相关的时政热点,关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的论述。【真题再现】 [例1](2008·广东卷)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没有意义②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③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④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的财富,而不是人类共同财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解析】B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的存在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是人们共同的文化财富。②③符合题意的要求。

【名师点睛】文化遗产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和社会的关注,在高考也频频出现,因此我们在备考的时候,要结合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理清基本原理,增强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例2](2008·山东卷)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也是一场世界文化盛会,假如你是一位奥运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应当()①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做各国文化的弘扬者、建设者 ③尊重各国文化之间的差异 ④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解析】D 北京奥运会是一场世界文化盛会,这要求我们要尊重世界各国的不同文化,坚持文化平等原则,①③符合题意的要求,我们在尊重世界文化的同时,也要及时传播中华文化,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④符合题意的要求。②的说法是错误的。

【名师点睛】“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文化交流”等考点,是近年来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复习备考时,要结合我国与外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进行分析。(1)漫画中的文化教育存在什么偏差?(2)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应如何交流、借鉴与融合? 【思路解析】此题以一幅漫画为载体,考查学生对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文化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等能力。回答本题的前提是要注意正确理解漫画的本意、寓意。注意精读漫画的各个组成部分,把握其寓意。文化教育洗掉西方文化,增加传统文化,体现了教育的偏差,注重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排斥外来文化。如何实现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注意结合教材理论知识来回答。

【答案要点】(1)漫画中的文化教育存在只注重中国传统文化排斥外来文化的偏差。(2)①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②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的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名师点睛】巧解漫画图形题应记住下列口诀:图画要看全,褒贬弄明先;题旨是什么,联系课本选。“图画要看全”,是指看漫画中的人和物,把握人、物的表现特征,要相互联系,注重漫画中的文字,注重漫画中的人、物与文字关系,从整体上把握漫画的寓意。“褒贬弄明先”,或褒或贬,先弄清楚命题者的态度取向,这对于正确选择答案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题旨是什么”,是指在分析图画的基础上,真正掌握漫画的寓意、主旨。“联系课本选”,是指在具体做题时,应将题干,选项和书本的主干知识相联系,不能脱离题干和书本。

第二篇:高三政治复习备考精要教案6

文化与生活

【复习要点】 1.文化与社会

(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2)文化的形式;(3)文化的社会作用;(4)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5)文化与综合国力。2.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3)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知识归纳】

一、重难点:

(一)文化与经济、政治及综合国力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在经济的基础上,文化与经济、政治是相互影响的。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文化既有古今和地域之别,又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

(2)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①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也不能简单的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②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3)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表现在:文化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生产力在现代化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4)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表现在: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他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2.文化与综合国力。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科技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二)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及特点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2.文化素养的表现。

(1)文化素养的高低,可以从待人接物、为人处事上表现出来,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也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文化品味的高低。因此,我们应该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文化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实际上也就是文化影响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人们的思维,也正是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的表现。3.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1)潜移默化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主要通过文化氛、文化活动经过长期的渗透形成的,是一种无形而有效的力量。

(2)深远持久的特点。作为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四)文化塑造人生

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优秀文化能够增强精神力量。优秀文化是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们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2)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健康有了基本保。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人们更加注重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对文化活动表现出日渐浓厚的兴趣,文化消费在生活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二、易混点:

误区一: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

注意:文化素养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误区二: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注意: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文化素养,但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误区三: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所以任何文化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注意:并非任何文化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起到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起到阻碍作用。

误区四: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长剂。

注意:先进的、健康的才能成为个人成长的催长剂。

误区五: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意味着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注意: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但并不意味着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误区六: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文化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注意: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误区七: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学校老师的教育。

注意: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误区八: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强制性的特点。

注意: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误区九:学历高低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注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误区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起决定作用。

注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误区十一:任何文化都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注意: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误区十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要求和内容古今相同。

注意: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具体要求和内容也不相同。

三、名师导学:

1.学法指导:(1)辩证分析法。用辩证分析法学习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的力量,对社会发展及个人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发产生重大推动作用。(2)讨论法。用讨论法逐层剖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讨论文化对经济、政治乃至对综合国力的影响。关于思想认识方面、传统文化方面的不同认识,对人的不同影响,同学们也可以通过进行探讨来加深认识。(3)例证法。用具体事例说明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塑造辉煌人生的重要作用。用我国文化发展的具体事例,当地文化产业及文化消费的状况,加深同学们的认识,探讨文化发展对青少年的影响。

2.命题前瞻:本单元作为《文化生活》的起始,在全局中起着开篇立论和探究导引的作用,是整本教材的绪论和总论,主要为全本书提供基础性的知识。在复习过程中,要联系北京奥运会所体现的奥运文化,既要抓住重点,又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在充分把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文化内涵的理解;特别是要注意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进一步把握文化对社会以及个人的作用,加深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深刻领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文化更加繁荣。要求把握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文化的形式、文化的社会作用,能结合身边的文化现象说明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注意联系奥运文化,把握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把握文化与综合国力,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懂得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战略任务的重要性;把握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及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明确优秀文化能够丰富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说明倡导优秀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真题再现】 [例1](2008·广东卷)中国有些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外国文化产业资源,如日本版《三国演义》、美国版《花木兰》等。这启示我们()A。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标志 B。应该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 C。用法律手段遏制外国的文化掠夺 D。应该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

【答案解析】B 经济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影视音像等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我国的文化遗产成为外国文化产业资源,启示我们应该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

【名师点睛】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这一知识点,与现实生活结合紧密,要结合文博会、动漫节、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等时政热点进行分析。[例2](2008·山东卷)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任务,是基于()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②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③中国共产党承担着组织和管理文化建设的职能 ④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解析】A 党强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从政治生活角度看,是因为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①符合题意的要求;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②正确;党不能履行政府的职能,③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④说法是错误的。此题可以运用排除法。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党的领导”、“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等知识点,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涉及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内容。这启示我们平时要注意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例3](2008·江苏卷)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校训影响着一代代莘莘学子。这说明优秀文化能够()①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②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③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解析】D 本题考查“文化塑造人生”这一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回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中的校训都优秀的文化,优秀的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③④符合题意的要求。优秀的文化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①不是文化对人的影响。本题可运用排除法,这是一种解答组合式选择题的捷径。[例4](2008·宁夏卷)圆明园是我国古代园林和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1860年被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后焚毁,现在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址。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圆明园遗址保护和重建方案的争论充分展开,目前主要有原址整体复建、原址部分复建、遗址附近复建、异地重建等观点。你赞成上述哪种观点?请从文化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承的角度阐述你的理由。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以圆明园遗址为背景,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等知识点。本题是开放性试题,无论你赞成何种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圆明园是我国古代园林和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被英法联军焚烧,这可教育人们勿忘国耻,从而增加人的精神力量。传统文化可通过传统建筑表现出来,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通过对圆明园遗址或复建部分,可以对古代园林建筑艺术继承和发展。

【答案要点】(1)文化具有教育塑造人的功能,可以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通过遗址或通过遗址与复建部分的对比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提醒人们勿忘国耻,激励人们不甘屈辱,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2)以圆明园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园林和建筑艺术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独特地位,通过复建或重建推陈出新,可以使我国古代的园林建筑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注:考生赞成任何一种观点,只要答案中包含上述要点,或者其他合理内容,均可给分)【名师点睛】辨析式的简答题,首先要判断并下结论,然后根据所下的结论进行原因分析,分析的时候角度要展开,要看清楚题干的限制性词语,按照观点加材料的模式进行作答。

第三篇:高三政治复习备考精要教案3

收入与分配

【复习要点】

1.个人收入的分配

(1)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2.国家财政与税收。

(1)国家财政。财政及其作用;财政收入与支出。

(2)征税与纳税。税收及其种类;依法纳税。

【知识归纳】

一、重难点

(一)我国的分配制度

1.原因

(1)可能性;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2)现实性: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3)必要性: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意义:①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⑷地位: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2.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

(1)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2)意义:①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②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3.我国的分配原则

⑴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只有提高经济效率,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③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正确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2)如何贯彻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

⑴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⑵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带后富。⑶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公平,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4.财政与财政收入的构成

⑴含义:国家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⑵财政收入: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简而言之:税、利、债、费的收入。其中,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

5.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⑴财政收入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是其主要因素。

⑵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⑶分配政策的影响:①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②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③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财政收入和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6.财政的作用:(1)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2)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衡运行的作用。

7.税收及其特征

(1)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基本特征:①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②税收的三个特征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二、易混点

误区一: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注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

误区二:劳动收入就是按劳分配收入。

注意:按劳分配收入一定是劳动收入,而劳动收入则不一定是按劳分配收入。

误区三:财政收支平衡就是财政收入与支出相等。

注意: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人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误区四:国家预算就是中央的财政收入和支出计划。

注意:国家预算一般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

误区五:在国家财政预算与决算中,财政收支平衡是最理想的状态。

注意:财政收入与支出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

误区六:财政是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因此,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注意:过多的财政收入,会影响企业和个人收入,并最终阻碍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反之亦然。

误区七:我国社会主义税收和以往税收都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注意:所有的税收都是取之于民,但只有社会主义税收的最终受益者是广大劳动人民。

误区八: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是在我国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不在中国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注意:要注意区分纳税人和征税对象,所述是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其征税对象是个人所得额。

【真题再现】

[例1](2008·江苏卷)在企业分配中,如果过分压低劳动报酬,则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终将限制企业的发展。这说明()

A。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B。要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C。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D。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

【答案解析】A 本题以企业过分压低劳动报酬为背景,考查分配原则这一考点,属于对主干知识的考查。过分压低劳动报酬,则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终将限制企业的发展强调的是公平对效率的影响,故A符合题意,BCD与题意主旨无关。

【名师点睛】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十七大报告对其进行了最新的论述,特别注意强调公平,关注民生,因此在复习时,要侧重于公平问题。

[例2](2008·海南卷)在我国,中资企业所得税税率原为33%,外资企业一般享受15%或更低的优惠税率。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企业所得税法》将我国境内的中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为25%。这一政策调整将()

①有助于改善外商投资结构 ②提高外资企业管理水平

③提高中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④促进中外资企业公平竞争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解析】C 调整我国境内的中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为25%,这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平等性,有利于促进中外资企业公平竞争,税率的统一,使外资无优惠政策可言,这有助于改善外商投资结构,故①④符合题意;企业所得税税率调整不具有提高外资企业管理水平和提高中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故②③不符合题意,故选C。

【名师点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税收政策等相关制度也越来越完善,越来越与国际接轨,复习时要着重分析这些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

[例3](2009·广州调研)材料1:据报道,广东研发投入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IT领域的专利85%来自国外,高新技术企业对国外技术依存度在70%以上。珠三角产品以贴牌加工生产为主,出口占70%以上。目前,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加深,众多中小企业的订单急剧减少,2008年11 月广东出口贸易零增长,进入了发展的“寒冬”。

材料2:近年来,广东中小企业贷款在总贷款的余额中只占20%左右,扩大再生产所需资金严重不足。中小企业老板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只有10%,初、高中水平的人居多。

材料3:面对中小企业的困境,广东省政府频频出招:省财政安排162亿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其中有10亿元重点用于扶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贷款贴息或补助;落实国家自2009年1月1日起推行的增值税转型改革,为企业减少税负将达130亿左右。省财政出资10亿元,建立省级再担保公司,广东商业银行大面积提高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的比重。

材料4:广东省中小企业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8%以上,对GDP的贡献率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率超过50%。80%的流动人口、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都在中小企业实现就业。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

(1)结合材料1、2,分析导致中小企业进入发展“寒冬”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结合材料3、4,说明广东省政府为什么要帮助中小企业走过“寒冬”,目前采取了哪些宏观调控手段?

(3)请你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帮助中小企业家分析,怎样才能从根本上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

【思路解析】对于第一问,结合材料1、2的内容,可以直接得出答案;第二问考查政府帮助企业走过“寒冬”的原因,以及政府采用的宏观调控手段,要结合企业的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财政、货币政策等内容进行回答。第三问考查企业转型发展的出路,可以结合课本知识“公司的经营与发展”这一知识点进行回答。

【答案要点】(1)①缺少品牌,科技含量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②外需减少。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出口萎缩。③贷款困难,资金短缺。④管理人员文化素质低。

(2)①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发展中小企业能拉动经济增长;中小企业数量巨大,其健康发展能促进就业,对于缩小城乡差距起了重要作用。②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是发挥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衡运行的作用。在广东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省政府采取了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拉动经济增长;二是发挥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引导企业加强研发和技术改造,以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③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为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广东省发挥商业银行的作用,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评分意见:若考生从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的角度回答:“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样给分。

(3)确保企业顺利发展的最根本的出路在于: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评分意见:考生若答 “创建自有品牌,提高科技含量,提高发展的质量。”同样给分。若答“加大研发投入、拥有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坚持产业转型和结构优化升级。”可加分。

【名师点睛】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企业如何转型,政府如何应对,是目前各国共同面对的一个焦点问题,复习备考时,应结合企业的发展、政府的宏观调控、实践科学发展观等知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复习。

三、名师导学

1.学法指导:(1)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环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的力度,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所以,从高考的角度来看,复习“个人收入的分配”这一部分的知识要重视从“效率与公平”入手,理解目前肥培政策中“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深刻含义和现实生活中国家采取的具体措施。(2)国家财政对于保障人们生活,保证国家的政治活动和经济、文化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复习“国家收入的分配”这一部分内容要围绕“财政”这一核心问题,弄清财政的不必要性、主要来源和作用。并结合当前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加以理解。

2.命题前瞻:在2010年的高考命题中对于本专题的考点将会出现三大变化:(1)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将会着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试题的灵活性,强调语言的变通性。(2)由客观性试题为主转向主观性试题为主。到目前为止,本专题只出过一道简答题,估计在2010年的高考中会用现实生活的背景材料为依据来命题,主观性试题将会成为命题人的兴奋点,也是解决当前我国现实问题的需要。(3)由显性直观性试题转向隐性思辨性试题。过去由于采用旧教材,大多采用的试题是显性直观性试题。随着新教材的大力推广,综合能力测试的全面铺开,政治试题往往涵盖在文学材料、数字语言、图表漫画之中,因而从地理、历史等学科的有关情景切入高考政治命题将会是2010年高考中综合能力测试的必然趋势。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所以在2010年的备考中我们要过多关注:财政的作用(联系时政分析),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这些将可能成为命题者重点关注的知识点。

第四篇:高三政治复习备考精要教案4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复习要点】

1.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

(1)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2)我国政府的作用;(3)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2.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

(1)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2)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3)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4)我国行政监督体系。3.政府的权威

(1)政府的权威及其体现;(2)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知识归纳】

一、重难点

(一)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

1.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我国的行政机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担负四个方面的职能:(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2.我国政府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会感受到政府的作用。一方面,人们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而这些,从政府的角度来讲,正是政府的主要职能:管理和服务。

3.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要做到以下三方面的要求:(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2)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3)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二)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

1.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意义:(1)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2)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3)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4)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具体要求: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2.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要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除了要做到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外,还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2)建立权责明确的执法体制,促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3)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4)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3.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1)有利于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2)有利于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钱权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3)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4)有利于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4.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群众通过法定渠道(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政府系统内部(监察、审计等部门)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等多种监督方式。(三)政府的权威

1.政府的权威及其体现。政府权威是指政府在管理公共事务过程中形成的得到人们认同的威望和影响力。政府权威的体现:(1)有权威的政府必定是依法行政的政府。(2)有权威的政府必定是廉洁、高效、团结合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3)有权威的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有积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4)区别政府有无权威的根本标志是: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们自觉地认可和服从。

2.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1)从根本上讲,一个政府是否具有权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决定了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人民政府工作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具有历史上任何政府都不可比拟的权威。(2)政府权威的树立:政府权威是通过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道德现象,依法行政的态度、能力水平,履行职责的效果等树立起来的,因此,树立政府权威要做到:①政府及其公职人员必须保持良好的德行操守。②政府依法行政的程度与政府权威紧密相连。③政府切实履行有效管理社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职能,树立起高效、廉洁和负责任的政府形象。④政府要树立自己的权威,最根本的是坚持三个方面:坚持权为民所用;坚持情为民所系;坚持利为民所谋。

二、易混点:

误区一:政府有管理经济的职能,所以政府可以直接干预经济活动。

注意:政府承担重要的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包办一切。政府有管理经济的职能,但政府不能直接干预经济活动,而要以宏观调控为主。

误区二:政府依法行政遵循程序正当的要求必然会影响高效便民目标的实现。

注意:程序正当与高效便民是统一的,正当、合理、合法的程序,有助于提高效率,因为它有助于实现便民的目标,从而提高办事效率。

误区三:政府合法行政与合理行政是一回事。

注意:相对合法行政而言,合理行政是对政府实施行政管理提出的更高要求,两者不是同一码事。误区四:中国共产党能代替政府行使职能。

注意:政党、社会团体、政协、爱国组织都无权行使或者代替政府行使职能。误区五: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注意: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三、名师导学:

1.学法指导:(1)自主探究法:布置学生做一日新闻调查,通过报刊、电视、网络搜集信息,统计成图。我国政府部门在一日中都作了哪些事情,由学生归纳总结,从一日新闻中看我国政府有哪些职能?政府是如何为老百姓办事的?(2)讨论法:充分利用教材的探究活动,创设情境,设计问题,通过探讨来加深认识。(3)理论联系实际法:运用本专题的主要考点知识对政府部门的工作进行评析,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2.命题前瞻:本专题与上一专题共同为下一专题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与知识基础,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本专题中政府的职能和宗旨是重点,另外,政府要依法行政、政府的权力需要制约和监督也是高考常考考点。本专题高考备考要以国家或地方在本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繁荣文化、保护环境等所开展的主要工作以及在加强自身建设、服务民生方面的热点材料为背景考查政府怎样履行职能、履行了什么职能,以及打造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透明政府的举措和意义。【真题再现】 [例1](2008·海南卷)针对粮肉食用油等食品价格持续上涨,国务院法制办牵头修订了《价格违法行为处罚规定》。2007年全国共查处价格违法案件6.1万件,查处串通涨价、哄抬价格案件70起,有力地维护了市场的正常秩序。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政府有效履行了()A。依法行政职能 B。市场监管职能C。经济调节职能 D。公共服务职能

【答案解析】B 本题考查对政府职能的判断。难度较小。题干中政府维护了市场的正常秩序充分说明其履行了市场监管职能。

【名师点睛】政府的职能是高考考查的重要考点,从以往高考命题的题型看,选择题占有一定的比重,同时非选择题也加大了考查力度,在复习备考中要注意从“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三个角度全面掌握。[例2](2008·海南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编列的2008中央财政预算有关民生投入的“清单”:——用于教育的投入由去年的1076亿元增加到1562亿元,增长45.1%,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07年的9.4%提高到11.83%。——医疗卫生事业安排预算832亿元,比上年增加167亿元,增长 25.2%,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07年的5.8%提高到6.3%。——为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将投入2762亿元,比上年增加458亿元,增长 24.2%,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07年的20.12%提高到20.91%。这些实实在在的投入,使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以至于人们将今年的中央财政预算称为“民生财政”。

问题:2008中央财政预算是如何体现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目标的? 【思路解析】本小题是限制性主观题,考查考生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的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和建设服务型政府。审题时要注意两个限制点,一是“如何体现”,一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目标。

【答案要点】我国政府有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等基本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改革的目标2008年中央财政预算投入向民生倾斜,表明政府正在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来体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

【名师点睛】本专题考点在以往高考中非选择题部分占的分值较高,从试题载体看,多以材料分析为主,考查考生运用教材知识,分析解决经济发展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或者依据热点材料,考查考生解读、提取材料信息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要注意辨析题这种题型对本部分考点的考查。因此在复习备考中要结合政府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繁荣文化、保护环境等方面所开展的主要工作以及在加强自身建设、服务于民等方面的热点材料进行分析,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第五篇:高三政治复习《文化生活》要点精要(教案)》

高三政治复习《文化生活》要点精要

1、文化

⑴含义: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⑵内容: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⑶特点

①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参加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⑷影响: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这种影响,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2、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

⑴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和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文化反作用表现在:先进的、健康的、有益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⑵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表现:

①科学技术的作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③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⑶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的表现:

①从国内来说,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②从国际来说,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 ⑴地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综合国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⑵我们如何应对文化发展方面的严峻挑战?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发展先进文化,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4、文化对人的影响

来源: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内容: ⑴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⑵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活动。

特点:

⑴潜移默化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对人的影响,主要通过

⑵深远持久

①文化习俗来看: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

②从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5、辨析: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人们只需要消极被动的去接受文化的熏陶。⑴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对人的影响,主要通过文化氛围、文化活动,经过长期的渗透形成,是一种无形但有效的力量。

⑵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些文化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的接受。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6、文化塑造人生的表现

⑴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⑵优秀的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优秀文化作品,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⑶优秀的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7、文化遗产: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意义: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需要给予保护。

8、世界文化多样性

⑴为什么说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①由于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②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⑵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⑶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①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②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⑷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原则

①原则:各国文化一律平等

②如何贯彻这一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9、文化传播

⑴含义: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⑵途径

①商人的贸易活动

②人口的迁徙

③教育

10、大众传媒

⑴标志:印刷媒体的推广

⑵功能:大众传媒能够最大限度的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1、传统文化

⑴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在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⑵具体表现形式

①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文艺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传统思想是中华文化影响的重要体现。⑶特点: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⑷作用(双重性)

①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②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起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⑸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具体地说:

①要辩证的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②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③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12、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⑴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而这一过程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⑵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13、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文化也会经历一个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的过程。这是文化的最大发展。

⑵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着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⑶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文化的发展。

1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⑴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⑵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⑶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15、文化创新

⑴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 ⑵文化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⑶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③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⑷文化创新的作用:

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⑸文化创新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⑹文化工作者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文化工作者必须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具体地说:

①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②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③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⑤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吸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

⑺文化创新的途径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①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②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A)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B)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16、应怎样铸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⑴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⑶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和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17、如何认识中华文化?

⑴中华文明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⑵中华文化历程辉煌,历史悠久。古代建筑是其见证,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在世界文化史上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为世界文明做出了贡献,是中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⑶中华文明博大、多彩,有丰富的区域文化,也有多彩的民族文化。各种文化相互交融,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个性,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⑷今天,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在续写更加壮丽的篇章。

18、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⑴政治上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繁荣。⑵文化自身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的稳定性。

⑶汉字的使用,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巨大作用。⑷史书典籍,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⑸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19、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 ⑴近代,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⑵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20、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造成文化区域性的原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中华民族各具风采的地方文化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即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具体表现: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具有水乡文化和边陲山寨文化的特征。

21、多民族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意义

⑴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又有各自的文化特性。

都是民族的骄傲。

⑶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2、中华民族精神

⑴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⑵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①必要性:

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②重要性:

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⑶怎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①最重要的是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心骨”作用。有了主心骨,才有了民族精神之魂,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注意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吸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④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⑷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⑴必要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⑵重要性: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⑶要求:当代青年要结合新的实践要求,继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23、为什么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

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

⑵爱国主义是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⑶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24、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下载高三政治复习备考精要教案5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三政治复习备考精要教案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考政治复习备考精要2(样例5)

    高考政治复习备考精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复习要点】 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人大代表的产......

    高三政治复习备考计划

    高三政治复习备考计划 政治这一科目从知识体系上讲,总体划分为三大版块——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学生赴毛铺参加美术集训之前,我们已经复习完了经济常识,故后阶段的......

    高三政治复习备考策略

    高三政治复习备考策略 一、重视研究,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 第一,是研究高考考试说明,特别是近几年的全国高考文综试卷。 众所周知,高考说明是高三复习备考的指南针。认真研究、......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备考计划

    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高三政治备考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年级组的计划目标为统帅,以高考政治考试大纲为依据,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提高知识应用能力为核心,充分发挥教......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备考经验交流

    黄陂区2011届高三政治二轮复习备考经验交流一、本区复习备考的做法 我区在教研室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区一中的龙头作用,形成了团结协作,资源共享,积极探讨,共同进步的备考风格。具......

    高三政治总复习教案

    教材主干知识 经济学理论 常用意义类:(有利于---或体现了---) 1.一个宏观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一个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共同富裕; 坚持一个方针:不断扩大内需,经济持......

    高三政治的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1.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地位,作用;国有企业的现状;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企业的兼并和破产;国有企业改革的方针,高三政治复习教案。&7 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地位 、作......

    高三政治备考指导

    新高三备考指导:政治学科复习六锦囊 高三学生在开学之初就做好高考一轮复习的计划,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复习的进度。搜集到2014年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技巧,和大家分享。 首先,要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