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案例

时间:2019-05-15 08:13: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案例》。

第一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案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于1205年所作。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案例,其教学环节之精彩、教学设计之精致、教学问题之精当,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下面一起来学习下吧!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案例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教学要点

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内容

一、课前导入

1、继承苏武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指导预习,初读课文,疏通文字。.补充注音:谢?.补充注释: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思考问题:

(1)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

左、住、虎、顾、路、鼓、否。厌声韵。

(2)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含义? 6.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 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掌书记 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兵,直闭驻有 5 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喜泰三年(1203),辛弃疾 64 岁退居江西乡!司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伉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听课文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疏通文字。.讲读课文。

(1)阅读上片。让同学分出层次,教师讲析。

①分两层。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是第一层,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 英雄 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舞谢歌台 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② 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 是第二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想当年 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辛弃疾远在乾道元年(1165 年)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应取道山东--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在当时韩佳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③同学朗读上片。总结: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2)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①第一层: 元嘉草草 句。元嘉 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肯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前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 闻王玄漠陈说,使人有封狼居前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 北顾涕交流 的诗句。

②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③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 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藉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联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佛狸洞下 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调 是北魏太武帝拓跋案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④作者写佛狸调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宝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⑤最后三句是第三层。抒发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玉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明确。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极好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愤溢于言表。

总结下片。用刘帝、佛狸调、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指导朗读,体会作者感情。.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 掉书袋 的毛病。你认为如何? 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 京口怀古 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总结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这首词借 怀古 赞扬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仓碎北伐的冒险行动,表达自己的积极抗金,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热切愿望。运用典故,十分恰当,是它的一大艺术特色。

[ 附录 ]

(一)重点内容图示。.《念奴娇赤壁怀古》

上阔:写景,赞叹山河美

(过渡句)

下阔:写人,怀古发感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上阔:盛赞历史上多位英雄人物

(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下阔:力表自己抗金的态度

(二)作者介绍。

苏轼(036 ~ 1101)字子瞻,四川眉山人。1056年(仁宗嘉?元年)与父苏洵、弟苏辙进京,次年与苏辙同科进士及第,父子三人文名大震,号称 三苏。同年,因母丧返川。1060年,苏轼再入京,次年,任凤翔府签判。1065 年(英宗治平二年),还朝,值史馆,次年,苏为卒,扶丧回川。1069年(神宗熙宁二年),苏轼又返朝。历任官职,直至 1072 年,才通判杭州。1075 年起,历知密州、徐州、湖州。1079年(神宗元丰二年),突遭逮捕,审讯,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他经营东坡,务农,号东坡居士。苏轼本来一帆风顺,为什么会遇到坎坷呢?

当时朝廷政局多变。王安石两相两罢,有一些乘时而起的小人,得了权势。在新政首领王安石等人或隐或罢之际,如果苏较得到朝廷重用,岂不是于他们不利?于是,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从苏轼知湖州的谢表中嗅出了苏轼对皇帝不忠的味道来。御史李定等人,更在谢表之外,搜罗苏轼的诗作,加以 分析,罗织罪名,构成文字狱乌台诗案。因为苏武谢表中有 知其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其中 新进 二字,正好触犯了李、舒辈的忌讳。苏轼的诗作中,反映民间疾苦,他写过旧妇则,反映过变法中确实存在的问题,表示对新政的不满。因为说了真话,让李、舒辈抓到了把柄,苏轮自被逮讯到结案,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包括章爆、王安石等),最后,神它才决定不杀苏武,而以贬满了事。

总之,苏武贬黄州,是因为遭人暗算,不知不觉转入政治斗争漩涡,而不是什么因写诗攻击新法。他这次受打击,心情是复杂的,所以游赤壁时写了这首词,抒发自己的抱负。

辛弃疾(1140 ~ 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人。少年时聚众二千参加农民领袖耿京的起义抗金军,失败后,南归。历任湖北、湖南、江西安抚使(掌管一路军政民政的长官),在政治军事上都能采取积极的措施,以利国便民。朝廷当权者疑忌他,落职后长期没有得到任用,从 43 岁起,闲居江西信州(今上饶市),达二十余年(在这时期只一度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到了晚年,朝廷又起用他,做过浙东安抚使和镇江知府。在镇江任内,他特别重视抗金的准备工作。可是朝廷对他不重视,不能久于其位。终于怀着恢复中原的宏愿,抑郁以殁,他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著有《稼轩词》(一名《稼轩长短句》),总计 600 多首,辛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深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他的爱国词作情辞慷慨,爱憎分明,艺术感染力很强。他还以多彩的画笔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描绘农村风光,赞美壮丽山河,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推动了南宋前期词风的变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关于赫壁怀古》中 人生如梦 所反映的思想情绪。

《宋词赏析》中认为,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入世与出世的思想矛盾,是无可奈何心情下的故作达观,其情绪不免趋于消极。他是见江山依旧而人事已非,沦落无聊而徒伤老大,于是引发 人生如梦 的感慨,从而借酒浇愁。张志岳则在《文艺百家》(1979 年第 1 期)中撰文认为,这句话不能作单纯消极的理解,而是作者面对现实,表现得比较平静和旷达。从作者遭遇看,写这首词时他已被贬多年,而他对王安石的新法在实践过程中有了新的认识,对宋神宗,则似有知遇之感。因此,他的词并不针对什么具体的境遇,而是用 人生如梦 来概括二十多年的仕途,虽有感慨,更有不作具体计较的旷达态度,这态度又促使他能够借酚月来感发 江月是能了解我的 那种坚持理想的精神。

(四)有关常识。

有关词的知识:词,诗歌的一种,起源于南北朝,成于唐,盛于宋。词有很多别称,如 长短句、诗余、曲、曲子词、曲词、乐府、乐章、歌词 等。词按字数的多少分类可分为 小令(58 字以内)、中调(59 字至 90 字)和长调(91 字以上)三大类。按词的段落的多少分类又分成几种:全词只有一段的叫 单词,二段的叫 双调,三段的叫 三叠,四段的叫 四叠。词的段落叫 阕 或 片,从上片到下片讲究衔接贯穿,意思前后相承,叫 过片。下片的首句句式不同的叫 换头 或 过变。依照已有的词调写的叫 填词 或 依声填词,自己谱曲自己写词的叫 自度曲,《扬州慢》属后一类。词常见有 令、引、近、慢 的分别,令 即小令,引 是正歌之前引歌,近又称近拍,相当于 引,慢 是慢曲子的省称,指节拍较慢,声调延长。慢词的字数较令、引、近的词字数要多些。宋代词风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 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主张 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案例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查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第二篇:《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案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 感受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

2. 理解诗歌善于用典的特点进而把握诗歌慷慨悲郁的艺术风格。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习

1. 安排喜欢辛弃疾诗词的同学搜集有关辛弃疾生平的资料并将搜集到的资料整合,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辛弃疾简介》,用3分钟的时间介绍给全体同学。2. 布置全体同学课后阅读辛弃疾的以下几首词,并能背诵其中的一首。《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二、课堂学习

(一)了解作者,感知文本 1. 学生朗读《辛弃疾简介》,向同学介绍辛弃疾这位伟大的爱国词人。2. 让学生起来朗诵或背诵要求预习的五首词。

3. 教师范诵《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全词,学生利用五分钟的时间自读全词,看课下注释,解决疑难字词。然后,由1名学生朗诵这首词,要求尽力朗诵出感情与气势,注意停顿与节奏。学生朗诵完这首词后由其他学生对他的朗诵进行评价,针对这们学生存在的不足再让一名学生朗诵。给学生6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背诵这首词,然后全体同学尝试背诵全词。

(二)理解语言,把握词意

1. 学生默读全词,再一次看课下注释,对不能理解的地方质疑,也可以对课本的注释提出异议,对有疑问的地方学生可以讨论,也可以查字典,也可以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以下知识点是学生学习可能遇到的疑难: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句是倒装句,正常的语序是“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大体意思是“再也寻找不到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了”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中的“风流”的意思是“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 2. 学生找出词中出现的典故并讨论这些典故的内涵

词中出现的典故:孙仲谋、寄奴

京口是三国时吴帝孙权设立的重镇,他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拓宇开疆,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寄奴是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他以京口为基地,削平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出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故土。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他曾经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封狼居胥”原是汉代名将霍去病在大胜匈奴之后,在狼居胥山积土为坛,祭天祭地,报天地之功,以纪念胜利。宋文帝北伐却急于事功,头脑发热,不做认真的战争准备,轻启战端,结果不仅没有取得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北魏拓拔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国势一蹶不振。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佛狸祠在长江北岸今瓜步山上,是元嘉二十七年魏武帝拓跋焘南侵时在瓜步山上建的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民间称之为佛狸祠。神鸦社鼓是老百姓祈求幸福与平安的祭祀活动。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廉颇是战国时赵国的名将,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赵王却听信谗言,以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他,造成赵国长平之战的惨败。廉颇被免职以后,跑到魏国,但仍然想为国效力,赵王也想重新起用他,派使者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但廉颇的仇人郭开买通了使者,使者回来报告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有起用他。

这些典故的祥细知识,教师可以事先印发给学生,也可以让学生到网上搜集有关这些典故的知识。

(三)理解典故的意义

1. 词的上阕运用了孙权、寄奴的典故,请联系辛弃疾的生平谈谈作者为什么运用这两个典故,作用是什么?

作者是在京口北固亭上写的这首词,孙权、寄奴都曾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他们建立的政权和南宋王朝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偏安于江南一隅。但不同的是孙权“坐断东南战未休”,与曹操、刘备争雄;寄奴崛起于孤寒之中,削平内乱,两度挥师北伐,收复了大片失地。但南宋王朝却地恢复之志,醉生梦死,“直把杭州作汴州”。作者运用这两个典故,说再也找不到孙权、寄奴这样的英雄人物了,既表明了对前代英雄的仰慕,也反衬出南宋正朝的懦弱无能。

2. 词的下阕运用了三个典故,请同学们讨论这三个典故的作用。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作者借刘义隆草率北伐惨败而归的事实咏叹宋孝宗隆兴元年张浚北伐失利的事,以此告试南宋统治者北伐一定要慎重。辛弃疾是主张北伐的,但他认为应做好充分准备,反对草率北伐。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对这一典故应该和“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句联系起来理解。四十三年前,完颜亮率金兵南侵,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辛弃疾在这里用佛狸影射完颜亮,佛狸祠在这里象征金兵南侵留下的痕迹。但现在的佛狸祠却是一片“神鸦社鼓”的和平景象,全无战半气氛。作者以此典故表明,朝廷全无恢复之志,连老百姓也忘记了四十三年前那场惨烈的战争。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以廉颇自比,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恢复河山的重担,但正像廉颇最终没有被起用一样,辛弃疾这位“壮岁旌旗拥万夫”的国家栋梁之材却无人问津,最终只能“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四)把握作者情感

教师设问:词中运用了很多的典故,提到了孙权、寄奴、廉颇等人物,请同学们讨论作者在谈这些典故时有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理解:在这首词中,词人既有对孙权、寄奴等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更有国破家亡的痛苦,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忧愤、还有英雄垂暮的感伤,老骥伏枥的雄心,还有对国家、对民生的深沉炽热的爱。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不必强求守整一致,要引导学生联系辛弃疾的生平来理解词人的思想情感,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鉴赏评价词的艺术特色

教师:请同学们再朗诵一遍这首词,说说这首词的特点,自然引出文章用典多的特点,请同学加以评价。

教师理解:对辛弃疾的用典有人讥之为“掉书袋”,但这首词中用典天造地设,起到了直接叙述和描写起不到的作用,使全词的语言更加耐人寻味,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深沉,使诗词的内容更加丰厚。

三、课后作业

1. 参观辛弃疾纪念馆,进一步了解辛弃疾的生平。

2. 从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两方面比较阅读《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这五首词,写一篇文学评论。教学案例说明:

本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是注重课前学习和课后练习,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放在了解辛弃疾的生平思想这一大背景下学习,有助于学生从更高的高度上理解这首词所蕴涵的思想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自己感文本,注重让学生自己理解、体悟诗词的思想情感、文学底蕴,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课堂容量比较大,教学重点突出,紧紧抓住词中运用的典故,学生通过理解词中的典故进而理解词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学切入点选择比较精当。能够围绕教学重点设计问题,问题具体但又留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见解、个体体验,课堂学习注重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体现了“教育就是沟通”的教学理念,世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教学反思: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的代表作,有人推之为辛词的压卷之作。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善于用典,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典故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真预习这首词,并给学生提供有关典故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在充分感知文本的前提下理解典故,进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情感,事实证明,这种教学设计是成功的。在课堂上学生对词的思想内容理解深刻,对作者的情感有自己独到的情感体验,辛弃疾那种国破家亡的痛苦,报国无门的悲愤,对国家、民生深沉炽热的爱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仅学到了古代诗词的知识,而且受到了爱国情感的陶冶,高尚精神的洗礼。

从课堂教学来看,本课的教学缺乏精妙的细节设计,有些地方的设计依然有些精疏,特别是缺乏调近代学生学习热情的设计,引导学生思维的设计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唐万山:《<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案例》,《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27——230页

第三篇:《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2、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3、提高赏析能力,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教学重点】

1、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2、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教学难点】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教学方法】鉴赏法、诵读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苏轼后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辛弃疾。

二、简介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山东历城人。年轻时曾参加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它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宋高宗三十一年(1161年)十月,女真入侵,辛弃疾等突骑渡江与宋廷联络,次年率义军归宋,授江阴签判之职。以后历任湖北、江西等省安抚使。他写的诗词甚多,至今留存六百多首。其词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辛词充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著有《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了解了词人辛弃疾,下面让我们在一起来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三、知人论世

本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秋天,辛弃疾已66岁。其时宰相韩侂胄独揽朝政,高谈伐金而不作实际准备,继续过着奢靡荒淫的生活。闲废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这年春又受命镇江知府,出防要地京口(今镇江)。表面看來,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实际上只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号召而已。但辛弃疾仍想以自己的风烛残年为国立功,故到任后,他积极为军事进攻作准备,同时又对韩侂胄的轻敌冒进感到忧心忡忡。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辛弃疾登上此楼,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感慨着历史的兴亡,忧虑着复杂的形势,百感交集,写下了此词。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录音,到诗文中去感受诗人空怀一腔忠贞热情、老当益壮的爱国热情。

四、播放课件录音朗诵,疏通文字。

生听录音。纠正字词: 胥 榭 陌。生齐读,感受文章。

五、品味全文

(一)分析标题:

在京口北固亭,下面一起回顾一下有关词的知识。词是长短句,所以辛弃疾的《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词按字数的多少分类可分为

小令(58

以内)、中调(59 字至 91字)和长调(92字以上)三大类。这首词104字,属于长调。词按风格分为婉约词和豪放词,婉约词含蓄蕴藉,具有柔婉之美,豪放词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宏雄放。此词属于豪放词。此外词按段落的多少分类又分成几种: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词的段落叫“阕”或“片”。

全词只有一段的叫“单词”,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阙,两阙的字数相等或是基本上相等,平仄也相同。三段的叫“三叠”,四段的叫“ 四叠”。三叠、四叠的词很少见,这首词是双调。分为上、下两阙。上阙从“千古江山——气吞万里如虎”,下阙从“元——最后”。

(二)明确用典

此词基本通篇用典。因此我们首先明确一问题,什么是用典。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下面让我们走进诗文的具体内容,首先来看词的上片。

(三)鉴赏上片

这首词的上阙盛赞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那么词人所盛赞的英雄人物是谁呢?让我们到诗文中去找答案。

1、鉴赏“千古江山——雨打风吹去。”

(1)、解释字词: 孙权 舞榭歌台 风流 :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2)释义:千百年来江山如故,可是象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再也没有地方去找了,当年那些歌舞楼台的繁华景象、英雄人物的事业余风,被雨打风吹而了无痕迹了。

(3)鉴赏:此层“江山”冠以“千古”,便勾起了人们绵绵不断的禁锢兴亡之思:物换星移,沧海桑田,神州大地上几番分合,几番易主,在这幅历史画卷面前不禁从江山联想到人事,于是引出了与京口有关的第一个人物孙权,他曾多次在此拒强敌于江北,但这样的英雄现在却不复存在了,就连昔日的繁华和功业也被岁月的风雨消磨殆尽,此处用孙权典,不但即景抒情,而且是对南宋政权苟且偷生,偏安江南的极大不满。即南宋苟安,叹英雄无觅。

2、鉴赏“斜——万里如虎。”

(1)、解释字词: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 想当年 气吞万里如虎

(2)释义:夕阳余辉下的荒草古树,平平常常的街巷小路,人们都说,寄奴曾这里居住过,遥想到刘裕当年那种金戈铁马的军威,横扫万里的气势,真象猛虎一样!

(3)品味:繁华已逝,萧条满目,于是引出了和京口有关的第二个人物,此处用刘裕典,作者借这些京口当地的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来表达自己对抗敌救国的迫切心情。即向往英雄业绩,表达抗金决心。

3、小结:上片无论写人写地都是吊古伤今。吊古之意明写,伤今之意见于言外,即怀念孙权刘裕,深叹英雄无觅。向往英雄业绩,表达抗金决心。

在上片中,作者用孙权典,用刘裕典。下面让我们走进这首词的下阙,看看下阙中词人又用了哪些典故?

(四)品味下片:

1、生齐读下片。

2、下阙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元——顾”,第二层“四——最后”。

3、析第一层:

(1)注释:刘义隆典

(2)释义:元嘉年间草率北伐,一心想建立战功,结果落得个大败而还,北顾追兵,仓皇失措。

(3)此处用刘义隆典,引元嘉之败的历史教训,联想到第三个人物刘义隆,提醒当权者,要做充分准备,不要轻举妄动,自取失败。这是借古讽今的写法,告诫当权者要以史为鉴。

4、析第二层:我们先来看前两句。(1)、注释:

(2)、释义:四十三年过去了,遥望江北,还依稀记得扬州路上战火弥漫的情景。

(3)析:此句是从怀古到伤今,这一句指自己南归四十三年过去了,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指1162年金兵对南宋发动进攻,战火蔓延到扬州一带),如今登上北固亭,面对扬州路,想起刘义隆的历史教训。这种辛酸的场面自然又涌上心头,即忆烽火岁月。

(4)、注释:佛狸

(5)释义:怎么忍心回头看,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的叫声和社日的鼓声。(6)析:此处用佛狸祠典,想到第四个人物拓跋焘。作者描绘了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情景:佛狸祠是侵略者武功的象征,而瓜步山下的同胞早已忘掉这一切,在那里欢天喜地的祭祀。作者写此情景在于从反面激励人们只有收复失地,光复祖庙,才能使同胞免除灾难,同时也指责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了收复失地,此所谓抒身世之慨、叹朝廷无能、悲百姓松懈。下面来看最后一句。

(7)书中注释

(8)廉颇:战国时期赵国老将,曾为赵国立过许多大功,被人谗害后出奔魏国,居大梁,后来赵国想重新起用他,派使者去探望,使者和廉颇一同吃饭,廉颇顿斗米、肉十斤(古代的斗、斤)比现在的小),披马上甲,表示自己身体还好,还可以上战场,但使者因为接受了廉颇仇家的贿赂,回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饭量还很好,但是吃一顿饭时间,竟上了三次厕所。赵王听了,认为廉颇毕竟老了,就不再起用他。

(9)、释义:有谁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10)析:在此作者想到第五个人物廉颇,用廉颇典。作者一腔救国的热情无人能解,他虽居抗战前线却未受重用。辛弃疾雄心与廉颇相似,但它比廉颇还是失意,竟连人问都没有。“凭谁问”三字包含着强烈的悲愤和感慨,也表达着老当益壮的决心和意志。此所谓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11)析下片:下阙借古讽今,表达了作者北伐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耿耿忠心。

五、品味整首词

词人遥望在金人铁蹄蹂躏下的中原大地,念及国事,忧心如焚。自然的想到了曾经活跃的两位历史人物,北御大敌、内固国本的孙仲谋。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刘裕。他们都是不可一世的英雄,而“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

阳草树,寻常巷陌。”,但他们抗敌的英雄气概,却在激励着后人,凭吊英雄,也是凭吊自己的过去,而现在南宋王朝眼看着大好河山被金人占领,却苟安江南,屈辱妥协,与孙刘比起来,是丧尽民族尊严和气节,这里赞颂孙刘的业绩,实际上是对南宋王朝苟且偷安的谴责,也是深叹英雄无觅,向往英雄业绩,表达抗金决心。词的下阙借古讽今,第一层用刘义隆典,提醒南宋当权者要慎重出战,莫倒覆辙,以史为鉴。第二层追忆往事,慨叹当前的处境,忆烽火岁月,用佛狸祠典,抒身世之慨、叹朝廷无能、悲百姓松懈。用廉颇典,控诉自己的遭遇。

六、分析词作特色

手法: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叙事、抒情、写景融为一体

上片的典故都与京口有关,下片的典故都与北伐相连。全词贯穿了一条感情总线,那就是对南宋王朝的不满和对民族危亡的担心,把历史时期不同、发生地点不同的事有机的组织到了一起。

风格:豪放悲壮

七、重新走进诗文,去体会这种豪迈悲壮。

八、作业:

1、背诵此词

2、课后阅读辛弃疾的《鹧鸪天》、《青玉案 元夕》、《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第四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咏史怀古”向来是迁客骚人、仁人志士借以抒怀的范式。或托古讽今,或叹逝伤今,或以感怀身世抒写幽思,或以凭吊先贤激励后进,或以关注现实达成劝诫,或兼有其类不能自已……但无论哪一种“咏怀”,都是一种“凭栏易生追昔梦,回首难掩抚今情”的形之于外,都有着对人生、历史或现实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追索,这些体验和思考仍有后学者玩味和内化的价值。

“用典”几乎是怀古之作的不二法门。作品中的“典”承载了丰富的感性和理性意义,“用典”,不仅能凸显而且能有效地推进和发散作者的体验和思考。分析作品“用典”,对深入领会怀古之作的表现手法和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有着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借助涵泳词意,内化作者用世报国情怀,强化学习者责任意识。

2.依托作品中“用典”与“表情达意”间的关系,窥见《京口北固亭怀古》豪放词风一斑。

【教学方法】

预习中成诵,讨论中探究,感悟中生成。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在我国这一诗的国度里,宋词是继唐诗之后又一块璀璨夺目、竞放异彩的瑰宝。同学们知道宋词有豪放和婉约两派,豪放派的开创者为北宋的苏轼,那么到了南宋是谁再举豪放之旗呢?对,是辛弃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豪放词风的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播放幻灯片一)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投影幻灯片二三张)学生自读,知人论世,更好的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山东历城人。年轻时曾参加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担任掌书记(掌握军中文书)。宋高宗三十一年(1161年)十月,女真入侵,辛弃疾等突骑渡江与宋廷联络,次年率义

至今留存六百多首,“南北两朝,实无其匹”,被誉为“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辛词充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著有《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

本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秋天,辛弃疾已66岁。其时宰相韩侂胄独揽朝政,高谈伐金而不作实际准备,继续过着奢靡荒淫的生活。闲废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這年春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防要地京口(今镇江)。表面看來,朝廷队他似乎很重视,实际上只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号召而已。但辛弃疾仍想以自己的风烛残年为国立功,故到任后,他积极为军事进攻作准备,同时又对韩侂胄的轻敌冒进感到忧心忡忡。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辛弃疾登上此楼,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感慨着历史的兴亡,忧虑着复杂的形势,百感交集,写下了此词。

三,题解。

北固亭 :《读史方舆纪要》:“北固山在镇江城北一里,下临长江,三面滨水,回岭斗绝,势最险固。晋蔡谟起楼其上,以贮军实,谢安复营葺之,即所谓北固楼,亦曰北固亭。大同十年,武帝改名北顾亭。”盖取其不忘中原之意也。辛弃疾这首北固亭怀古词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让我们带着这一疑问走进本诗。

四,分析诗歌内容。

1,听录音,品味其情感。(播放幻灯片及录音四)

2,分析上片:

(1).从全词看,作者立足京口,想到了什么?运用了怎样的手法?作用是什么? 明确:用典。首句用孙权典故,作用是刺南宋苟安,叹英雄无觅。

首句从时间着笔,纵观千古,把读者带入悠长的意境之中。词人面对腐败的南宋朝廷发出了“英雄无米孙仲谋处”的感叹。次句说英雄业绩及流风余韵也都随着自然地风风雨雨而消失,更增添诗人的感叹。(播放幻灯片五)

第二句用用刘裕典,作用是向往英雄业绩

表达抗金决心。

(刘裕,南朝宋武帝,小字寄奴。《南畿志》:“丹徒旧在镇江城南,宋武帝微时宅业。”史载刘裕曾两次统帅晋师北伐,先后征讨南燕和后秦,生擒燕王和

秦王,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成就了北伐之功业。)

由此可以得出上片表达作者:怀念孙权刘裕

深叹英雄无觅向往英雄业绩

表达抗金决心。

3,分析下片:用刘义隆典 作用:以史为鉴

告诫韩侂胄。

(补充内容:宋文帝刘义隆不能继承父亲刘裕的功业,好大喜功,以致北伐惨败国勢一蹶不振。《宋书

王玄谟传》:“玄谟每陈北侵之策,上(宋文帝)谓殷景仁曰:‘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元嘉27年,王玄谟北伐失败,后魏的军队乘胜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內外戒严。宋文帝登烽火楼北望,对北伐表示了忏悔。《宋书

索虏传》:元嘉八年上(宋文帝)以滑台陷没,乃作诗曰:“惆怅惧迁逝,北顾涕交流。”

狼居胥

,山名,今内蒙古境内。《史记

霍去病传》:元狩四(119)年,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封山(筑土为坛一祭山神,记念胜利)而还。

此两句可以看出词人总结了历史上轻敌误国的教训,用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一败涂地的事实,告诫韩侂胄不可草率用兵,反映了词人正确的战略思想。

四十三年两句词作由前面的怀古转而伤今。词人站在北固亭上北顾中原,回忆起43年前出生入死,突骑渡江南来效命的往事,不胜身世之慨!而在金占区的瓜步山上,百姓正在异族皇帝佛狸祠前迎神赛会,热闹非凡,一片平和景象!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模糊,更添词人之悲叹。(补充烽火扬州路,佛狸祠等内容。)(幻灯片放映)补充《鹧鸪天》一诗,更加深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最后两句,用廉颇典故,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五:分析词作特色:

手法: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叙事、抒情、写景融为一体

风格:豪放悲壮

六:拓展研究:

读下面两首诗并分析词的内容。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①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本词特点:

1、把写景和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且都围绕“登北固楼”的主题,大处落墨,视野开阔:远眺只写风光无际,近处只写滚滚流水,抒情则集中慨叹“千古兴亡”,议论则赞扬在京口开创伟业的少年英雄孙权,气魄宏大雄壮。

2、层次分明。

三问三答,自相呼应,创前所未有意境。

3、融古语入词,杜甫的诗句和曹操的话被巧妙安排词中,毫无斧凿痕迹。活用典故成语,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诗歌分析提示:上阕写元宵节灯火辉煌的热闹景象;下阕写经过反复寻找,终于在“灯火阑珊处”发现了意中人的惊喜感情。而这位意中人是厌恶繁华、自甘寂寞的美人。这正是词人虽政治失意,却不与那些庸人同流合污的品格的反映。故梁启超评之为“别有怀抱”。此词乃辛弃疾婉约词之代表作。

七:作业布置:

背诵这首词,并自己搜集有关辛弃疾的诗并分析。

八:本课小结

读诗--温暖你苍凉的心情

品诗--抚慰你疲惫的心灵

吟诗--抒写你美丽的人生

让我们一同走进诗的境界,去品味诗的美吧!

广东珍珠岩,广东珍珠岩厂

http://www.xiexiebang.com w1mN41H1Cr1z

123

第五篇:教学案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定稿)

教学案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全词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理解本词的运用典故,体会作者抗敌救国的雄心壮志和报国无门的忧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会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本词的运用典故,体会作者抗敌救国的雄心壮志和报国无门的忧愤。

2、教学难点:

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在上课前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羽泉的一首歌曲,大家听听,想想这首歌曲主要写的是谁呢? 小明:辛弃疾。

师:是的,初中时候,我们就学过辛弃疾的很多诗词,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辛弃疾的一首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环节二:整体感知。

师:学习古诗,想要透彻的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就要学会知人论世。现在谁能给我们介绍下辛弃疾呢?

乐乐:辛弃疾是南宋词人,也是一位爱国名将。他从小立下了收复失地的大志。21岁就组织义军,但是由于他坚持抗金的主张,遭到朝中投降派的陷害,多次被贬,一生不得志。

师:通过预习,你们了解到这篇词作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呢?

小花:在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的意见未被采纳,反而给了他一个降官的处分,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落空了。

师:从题目来看,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就是一个地点。现在谁能说一下题目是什么意思?

小李:就是作者在京口北固亭缅怀古人,抒发感情。

环节三:深入研读。

(1)朗读全词,说说主要内容。

师:下面,请全班同学一起齐读这首词。同学们两人为一个小组,讨论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阙分别讲了什么?

小韩:上阕主要歌颂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小刚:下阙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自己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的热切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师:这首词主要是运用典故来表达词人的感情的。比如,上阕中的“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指孙权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打败曹操,保卫家园。这也体现了作者心中渴望抗敌救国的热情。

(2)详细解读本词的用典

师:接下来,听名家范读。听完之后,四个人为一个小组,按照老师的讲解方式,讨论是什么典故、为什么用这个典故?讨论之后,每个小组要派代表进行发言。

三组的同学:“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说了武帝刘裕虽然出生低微,但不妨碍他建功立

业。词人写刘裕其实不仅向往他这样的英雄,还希望遇上像刘裕这样的国君,那么他的建议就会被采用。

一组的同学:“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写了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却落得仓皇失措。而“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用“佛狸祠”说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建行宫时当地百姓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现在,百姓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⑤师:到目前为止,这首词的典故还有吗?

四组的同学:最后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报复,却不被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师:那么,词人这样用典有什么好处呢?

莉莉:可以怀古伤今,也可以使作品简洁含蓄,余韵昂然。小芳:可以增强词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师:既然用典故有这么多的好处,老师建议大家以后对其他作品中的典故进行赏析和理解。相信到目前为止,通过对这首词作中典故的分析,同学们已经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了。接下来,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环节四:总结与巩固

师:请一个小组的学生回顾一下,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二组同学:这节课我们通过解读词中的典故,感受到了作者的感情。

师: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作者思想感情有了理解,课下同学们可以继续品读这首词,体会作者的情感。

环节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我们会在下节课进行默写。

2.分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中出现的典故以及典故的作用。下节课和同学分享。

资料来源:贵州大树旺旺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杨欣老师整理所得。

下载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代析,在朗读中体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1 学习目的:1、诵读全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2、体会辛词用典特色;3、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会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集锦7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1 教学目的: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汇总五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1 教学目的: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2、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感受艺术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中午好! 我是XXX,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进行说课。我选择的篇目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接下来,❤我将从说课标教材、说教学方法和说教学过程这三个......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吟诵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体会辛词用典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是否都看过《射雕英雄传》?其中有两位男主人公......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我是来自永安附中语文组的苏娇。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说明: 首先是教材分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课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