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目标择定】
1.从品读诗歌的意象和语言入手理解诗歌的情感和主题意蕴。2.以这首诗为切入点,了解“新月派”诗歌“三美”主张。3.通过朗读和品鉴培养良好的诗歌审美趣味。【探究一径】
【主问题】作为“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这首诗是如何体现诗歌“三美”的? 1.诗歌的意象是诗人情感的投射,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表现了什么情感? 2.“新月派”倡导的诗歌“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诵读全诗,试分析这首诗是如何体现“三美”的?
3.徐志摩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流传后世的名作颇丰,请你试着再写出一首体现了“三美”的诗作,并作简要赏析。
【助学资料】
1.新月派简介: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就的闻一多。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创立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新格律理论,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徐志摩经典作品集: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3.徐志摩经典语录
①有时,我们挣扎着喝完一杯苦味的咖啡,直到最后一口才尝到杯底甜蜜的糖味。这就是生活,加了糖,只是未被搅动激活起来。
②我将于茫茫人海寻找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③爱是两个人的事,如果你还执着着,纠缠着,原地打滚痛苦的爱着。时过境迁之后,你会发现,是自己挖了个坑,下面埋葬的全部都是青春。
④生命薄弱的时候,一封信都不易产出,愈是知心的朋友,信愈不易写。
⑤越走越浅的是爱情;越走越急的是岁月,越走越慢的是希望;越走越多的是年龄,越走越少的是时间;越走越长的是远方,越走越短的是人生;越走越远的是梦想,越走越近的是坟墓;越走越深的是亲情,越走越明白的是道路,越走越糊涂的是方向。
4、《再别康桥》的诗意美(谢克强)
《再别康桥》,是诗人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这首使诗人获得巨大声誉的诗作,就其思想内容而言,的确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只不过是表达一种极平常极普通的离情和那种微波似的轻烟似的别绪,并无什么深刻的思想意义,我之所以喜爱这首诗,是这首诗的艺术美、诗意美。
这首诗的艺术美,表现是多方面的:感情真挚,形象生动、鲜明,语言优美洗练,十分注意诗的结构、形式的美和音乐美。如整首诗诗行长短构成一种参差错落、舒缓有致的声调,而诗的开头和结尾重叠、复沓,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这首诗的语言,也是独具特色的。我曾读过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应该说这篇散文的语言是美的、生动的、准确的,但这种语言的生动、准确和美,主要是摹写,而在《再别康桥》里,已没有康桥的真实、具体、完整的图景,而只有从中提取的感觉和想像化了的意象,语言对意象的外部形态,也都是轻轻触及之后马上转化为心灵和情感反应,转化为主观想像和内心独白。同时,这首诗还具有丰富的联想性、意味性,它不仅通过意象来暗示和表现情感,还借助音乐节奏来加强和推动它,因此,这首诗的语言,不仅具有高度情感价值和意义的暗示性,也充满视觉美和节奏感。然而,在构成诗的艺术美的诸因素中,至关重要的却是诗的意境美。如果诗的意境不美,尽管你有美的形式、美的语言、美的旋律,它也不会给人以真正的美感,也不会具有诗的艺术美,从而也就失去了诗意美。
诗是很讲究意境的。所谓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诗贵意境等,就是讲诗的意境的重要性。何谓意境?意境就是诗人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感受以后产生的一种情怀,它的全部奥秘即是外部世界即境的心灵化与内部世界即意的具象化。意境的形成,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具体表现;而意境的创造,则是诗人为源于生活的情意寻找一个更为典型的艺术环境的艺术实践。诗人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对诗的意境是苦心经营和刻意追求的。在诗中,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融化到一些富有个性特色的形象和想像中间。由于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你看,在诗人眼里,那河畔夕阳中的柳条被镀上了一层富丽而又妩媚的金色,在微风里轻轻摇摆,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水中,仿佛一位艳美绝伦的新嫁娘,这新娘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中荡漾。在诗人眼里,那柳阴下波光潋滟的清泉,沉淀着诗人像彩虹一样绚丽迷人的梦。可谓融情入景,把那如水中月、镜中花一般的“彩虹似的梦”描绘得多么形象、鲜明,仿佛伸手就可以揽到似的。于是,诗人似乎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草萋萋的小河深处,击拍欢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梦能寻到吗?几声浸透着淡淡哀愁的笙箫,沉默的夏虫,沉默的康桥,烘托出一 2 种梦幻般的惆怅气氛,诗人只好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了。整首诗,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构成了诗的深邃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再别康桥》对应检测
一、语言积累及应用
1.下面加点字的字形、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浮躁(zào)藻荇(xìn)斑澜(lán)装载(zài)....B.沉淀(dìàn)笙箫(xiāo)漫溯(sù)穿着(zhuó)....C.憎恶(zèng)桑榆(yú)揉碎(róu)绿草如阴(yīn).....D.招摇(zhāo)静谧(mì)揣磨(chuǎi)应届(yìng)....2.给下面的诗句划分节奏错误的一项是()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C.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D.满载/一船/星辉,向青草/更青/处漫溯。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承者未见有能望其项背的。....B.诗人在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展纸执笔,信手..拈来,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C.他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漫步于康桥,举步维艰,写下了这首诗。....D.夕阳下流淌的康河,波光潋滟,栩栩如生,河畔的金柳姿态婀娜如妩媚的新娘,动.人心弦。...
二、课文探究检测
4.对《再别康桥》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康桥”,现在通译“剑桥”,即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徐志摩年轻时曾在此读书、生活过,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故对此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B.第二节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岸边柳树倒映在剑河里的情景,写得甜蜜而美丽,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C.第三节运用拟人的手法,借水草的“招摇”,生动地写出了康桥对他的热情欢迎,同 3 时用“甘心做一条水草”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D.第五节的“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是回忆往昔在剑河上尽兴游览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惆怅之情。
5.对《再别康桥》分析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A.“那榆阴下的一潭”明明是清泉,诗人偏说不是,而把它想像成“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一方面写出梦之美,梦之虚幻,另一方面,也很自然地过渡到下文寻梦的描写。
B.诗人用“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把梦具象化,把抽象的诗意化为具体的形象,非常生动。
C.在充满诗意的地方诗人竟然不能放歌,是不可遏制的离情使诗人陷入沉默。D.最后一节将“轻轻”换成“悄悄”,这些叠字的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并把浓烈的诗情化为一种潇洒。
三、课外提升训练
6.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938年11月17日)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7.阅读曾卓的《悬崖边的树》一诗,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是()不知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A.B.C.D.这首诗三节层层深入,节奏整齐,韵律和谐。8.请仿照下面一节诗歌格式,在二、三节空线处续写诗句 在你步入青年、踏上人生旅途的时候,你是只求风和日丽、一帆风顺,还是不畏艰险、准备走曲折之路? 在你路途坦荡、志得意满的时候,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你功成名就、有口皆碑的时候,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别康桥》参考答案
【探究一径】
1.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的情景里,着意描写了康河岸边的柳树、康河里的水草、水潭、榆阴等意象,表达的是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既表达了诗人对母校的离情,更表现了对逝去的美好往事的无限怀念。
2. 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3.(略)学生可作个性化赏析,言之成理即可。【对应检测】
一、语言积累及应用:1.B 解析:A项“荇”应为xìng,“斑澜”应为“斑斓”;C项“憎”应读 zēng,“绿草如阴”应为“茵”;D项“揣磨”应为“揣摩”,“应届”应读yīng;
2.D(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3.A(B项“信手拈来”指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词汇和选用材料,而此处应指思路畅通。C项“举步维艰”形容行动困难或生活艰难,与语境不符。D项“栩栩如生”形容生动逼真,与语境不符。)
二、课文探究检测:4.D 5.A
三、课外提升训练:6.C(赞叹的非树,而是人)7.D项(诗中的'我',指喻体'鸟'也是指诗人自己)8.示例:沾沾自喜 飘然而行 还是谦虚谨慎 为而不争 居功自傲 就此止步 甩掉包袱 再立新功
第二篇:《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教案
课文导读:在康桥的时光是徐志摩短暂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光,康桥是他灵魂的开启地和栖息地。他曾经这样写到:“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蜜甜的机会了。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是教会了我什么。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有了这样的了解,我们就能领悟作者在离别康桥时的那份恋恋不舍,那份依依别情,我们才能读懂这样一首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精美诗作。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
2、知识与技能层面:体会全诗巧妙的构思,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
3、体味《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4.情感与价值观层面:领会诗人的惜别深情。教学重点:全诗意象的把握和体味。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教学难点:诗人对康桥的深沉情感及新诗鉴赏方法。教学步骤: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二.徐志摩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是新诗的诗魂,中国诗坛的一位巨星。在他短暂的人生中,有一段浪漫而波折的情感经历,但他始终未放弃对爱的执著追求。他崇尚自由、平等、博爱,内心纯净,诗歌富有激情。他不但在爱情上是一个“情种”,在政治上亦是一位爱国赤子,许多散文揭露社会黑暗,表现了一个资产阶级文人慷慨激昂的人道主义情感。不论是他的师辈、同辈还是晚辈,都赞美他,崇敬他,足见他的人格魅力。
三.引出“康桥”
康桥,即为剑桥。徐志摩于1916年考入北大,4年后赴英国留学,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作者在康桥上看云,在绿阴下读书,在草地上仰卧,在康河里划船。。。康桥就学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中曾经自陈道:在24 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乐论。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注:插加“康桥情结”幻灯片]
所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四.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朗读 , 欣赏配乐诗朗诵 , 体会、找差距。
(指导朗诵:徐志摩是属于新月派的,新月派主张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要读出音乐美,断句就很重要。自自己读,然后体会三美。一个同学读,另一个同学评。如此反复。)
五、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1、[问]: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板书:风光如画)
2、找寻意象:这康桥以及它周边的秀丽都是通过描写景物感受的。[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
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种清新感。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们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恋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
3、意象分析 :
(1)“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给柳树披金似乎没见到过,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还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2)“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
4、总结意象: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们本身的自然属性。这种“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称之为意象。引导学生感受全诗意象之美:全诗通过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表达了诗人在离别康桥时的那份恋恋不舍,那份依依别情,诗人对康桥由衷的喜爱。
5、段落分析
(1)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轻轻地、悄悄地对它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再会吧,康桥!),深怕惊醒了它。)
(2)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
(3)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文中还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因在夕阳中。把柳树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那柳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4)“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
(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5)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河身妩媚不仅有榆树清水,还有岸边的绿树红花和在洗涤的腮红颈白的少女。是—屏绣康河。)
(6)第六节:为什么诗人不能放歌?
(因为他马上就要离开康桥了,一想起离别,诗人的心情马上变得万分沉痛。所以诗人说“我不能放歌”。离别时候的沉重压得人发不出任何声响。)(7)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别离的笙箫是悄悄的,看似矛盾,实际上在这里达成了统一,悄悄有孤寂的意思,离别的笙声更加剧了作者内心的孤寂。)(8)诗中还有一句最能表达诗人对康桥感情的是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怎样理解?
(“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永远与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离的感情。)
六、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招摇”:青荇随水流晃动的姿态在诗人眼里是轻松自在的,又仿佛在招手欢迎。“招摇”用拟人手法,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漫溯”:听从心灵的召唤,随意地追寻往日的足迹。“漫溯”一词既可见作者对康桥的依恋,也显现了诗人的潇洒风采,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沉淀”:与“揉碎”一词相照应,旧地重游,人事已非,依稀可见往日有过的理想和愿望。“沉淀”二字包含着对往日的追忆,更隐含了对现实的无奈。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节奏整齐,押韵和谐——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形式上既整齐又错落有致,叠字的运用造成音乐之美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反复。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七.徐志摩为什么对康桥如此依恋?
在诗人笔下,康桥是有灵魂、有感情的,或者说充满灵性的。诗的开始用了三个“轻轻的”,仿佛母亲怕惊醒熟睡的婴孩一样,诗人对康桥的那份怜惜,那份依恋跃然纸上。因为眷恋,所以当诗人即将离去时,寻常的景物在诗人充满感情的目光中也变得不寻常起来。康桥水光潋滟,美丽中浸看一层凄迷;油油的水草是康河伸出的—只只小手,像在欢迎,又像在挽留;榆树下的清潭,沉淀着往昔的康桥生活,那些美好的日子像陈年老窖,发出阵阵醇香„„诗人几乎控制不住自己,想要撑一只长篙,划向康河深处放歌。然而梦毕竟是梦,诗人不得不面对现实,把对康桥的眷恋之情压在心底,悄悄地离开,不惊醒这里的一花一草,整个康桥世界都在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全诗快乐与惆怅交织,柔美与伤感并存,优美的景物描写中寄寓了很深的情意,表现出了诗人对康桥深深的眷恋。
八.迁移拓展。分析徐志摩诗《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毋须欢喜,转瞬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是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第三篇:再别康桥原文
再 别 康 桥
(男)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女)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男)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女)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男)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女)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男)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女)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合)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男)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女)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男)我/挥一挥衣袖,(合)不带走/一片/云彩。
第四篇:再别康桥公开课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独特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2.品味诗歌的语言,感悟诗人内心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人生的道路,总是告别一程,再走一程。我们告别了小学,走进了初中。同学们,你是否还记得,当你跟同学、老师和你的母校分别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留恋、依依不舍„„)
是啊,多情自古伤离别,当时针终于转到了转身的那一刻,当包裹终于搭上了我们的肩头,那一刻,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分别!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离别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二、揭示目标
三、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当你读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呢?(“康桥”是个怎样的地方?/为什么“再”次离开康桥?/第一次是怎么离开的?/徐志摩是一位怎样的诗人?/诗人和“康桥”有怎样的关系?„„)同学们很爱思考!咱们现在就来解决其中一部分问题,有的问题咱们赏读课文时解决。
2、显示投影:
投影1:剑桥大学图片(康桥即现在的剑桥,诗人曾在此留学。)投影2:徐志摩像(英俊潇洒,才华横溢的一位诗人)投影3:徐志摩简介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临行时,诗人留给康桥一首诗——《康桥,再会吧》,以倾诉惜别之情。
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心潮澎湃,在归国途中,用饱蘸感情的笔墨写下了《再别康桥》。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35岁。
投影4:名人评价: 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 朱自清
志摩走了,我们这个世界里被他带走了不少云彩。——胡适
四、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来自心灵最暖处的诗!诵读诗歌
①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投影)②找一学生朗读,后请其他的学生评价该同学的朗读。(老师: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呢?)
学生:她读得非常好!声音有起伏,节奏有快有慢。学生:她读得很轻柔,非常有感情。老师(走到刚才朗读同学的身边):同学们都说你读得好,老师也认为你读得很棒。你能否告诉我们你朗读时注意了什么?
学生:我认为这首诗表达了对母校的留恋,所以读得时候声音要轻柔一些。语速要慢一些,这样才能把诗人的深情读出来。
老师:你分析得非常好,这首诗表达的感情主要就是留恋与不舍。大家看,诗人的感情在诗歌里有起伏吗?你认为诗人情绪最高涨的是在哪一节? 学生:第五节,“寻梦”一节。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诗歌的情感脉络:(板书)”梦”前:对美景的喜爱与留恋 “梦”中:欢快与沉醉 出“梦”:情绪失落、沉默
老师进行朗读指导:诗人的感情在诗中是有起伏的,让我们带着诗人的情感变化,再读这首诗歌。注意停顿(节与节,句与句,字词之间),读出层次感;
在充分理解诗人情感的基础上,注意语速缓急得当、抑扬顿挫,读出整首诗里情感的起伏。)齐读
五、初步体味
(一)感受优美画面
1、同学们,康桥的美表现在很多地方:古老典雅的欧式建筑群,浓厚的学术氛围、人文氛围,热闹的车水马龙等等,我们来看作者却重点写了康桥哪里的美?(自然景物的美)
2、作者重点选了哪些自然景物写在诗歌里呢?(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柔波、潭„„)
3、我们可以看出直接写康桥自然景物的美主要集中在哪几个小节?
(2、3、4节)
4、根据这几小节的内容,选择其中你所喜欢景物,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语言做画笔,把康桥优美的景物画下来。
(金柳夕照图)黄昏中的夕阳如此多情!她为河边的柳树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金闪闪的柳条随风摇摆,姿态婀娜,她柔美的倒影映照在清澈的湖水中,仿佛美艳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不仅在康河的水波中荡漾,也在我的心头荡漾,如此美景怎能不让我流连忘返、沉醉其中!
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
(多么让人陶醉的画面呀!男女生配合,男生读诗句,女生读画面,一起感受诗歌里优美的画面。)
(二)了解意象,品味语言
刚才我们做了一回画家,现在我们再来做一回小小评论家。你认为2、3、4节里哪句诗或哪个词最能打动你,说说你的理由。(小组探讨)
1、这一节写的是柳。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柳是“金柳”,影是“艳影”。我们经常说“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而新郎对新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爱,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2、为什么要选择柳树而不是其他的树?难道是康桥边只有柳树?
——不是。柳这种植物是特别的,读一读它的名字:柳——留。柳在中国的传统中的意思等于留。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比如“客舍轻轻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树下垂的枝条,风一吹就像在挥手告别。原来不仅是徐志摩不想离开,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离开。
3、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4、“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
——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招摇撞骗”中的“招摇”就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显得生动、形象。“油油的”“招摇”:“油油”是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水:
5、“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 境界。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
6、我们接着来看第四节,请同学齐读第四节。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就是把清泉比成虹。
7、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
这里的“彩虹似的梦”该怎样理解呢?诗人到异国去求学,青春激扬的诗人,会有怎样的“梦”呢? 学生:这里的梦应该是指诗人留学时期的美好生活。学生:诗人的抱负和理想。
学生:在康桥的一切美好的回忆。
老师:所以,我们来看,诗人在这里看潭,是带着自己感情的眼光去看的,正如第二节里诗人看柳一样,那不是柳,那是什么? 学生:新娘!)
8、诗人对康桥的一草一木总是别样的深情。诗人对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结呢? 投影
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蜜甜的机会了„„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徐志摩
小结:康桥,是给予诗人智慧和自由情怀的地方,是诗人获取青春生命乳汁的地方啊!同学们,当诗人带着感情,情绪去看景物,景物也就浸染上了诗人的情绪色彩,这样的景物在诗歌里,也就有了另一个名字——“意象”。当我们读到诗歌里出现的意象时,一定要留心它所承载的情感!投影: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此所谓“情因景而生,景因情更美”!比如你儿时的玩具,即使破旧了,你也会非常珍惜,那不是玩具,那是?(那是童年的快乐,那是幸福美好的童年„„)
当你身上穿着妈妈为你亲手织的毛衣,总是感到那么温暖,那不是毛衣,那是?(那是妈妈的爱!那是妈妈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齐读2、3、4节,体味诗歌的意象之美。
六、再次体会,深化主题。
1、作者在这样美好的“梦”里漫溯,是怎样的心情呢?哪个词可以看出诗人的情绪? “放歌”
2、能否把“放歌”换成“唱歌”? 不能。“放歌”有“纵情高歌”的意思,但“唱歌”则没有这个意思。“放歌”能看出诗人身心愉悦,很陶醉,很纵情恣意的快乐!
3、怎么读“放歌”呢?怎么把这种陶醉快乐表达出来呢?(语气轻快、上扬,语速稍快,饱蘸感情,情绪激昂)
4、、诗人“放歌”了吗?(没有,“但我不能放歌”)
5、为什么“不能放歌”?齐读第6小节。
诗人不想打破母校的宁静,想悄悄地离开。诗人从梦里回到现实,有些感伤,想默默地离开。提示:
“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言是最伤感最眷恋的离别。投影: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雨霖铃》(柳永)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江城子》(苏轼)
此时,任何音乐都不能表达诗人的眷恋,悄悄是作者心中最美的音乐。(板书:依依惜别)
小结:同学们,这是一个情的世界,这是一首爱的歌。当诗人心头荡漾着新娘的倩影,当诗人在刻骨铭心 的回忆中漫溯,当诗人轻轻地来又悄悄地走,诗人满怀的深情啊,就流淌成了这首心底的灵魂音乐。下面,请同学们合上课本,闭上眼睛,让音乐的旋律,悠扬着我们的思绪,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徐志摩那纯美的“康桥”世界。
七、拓展引申
这是一首离别诗,而中国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离别诗,比较一下,《再别康桥》有什么新颖之处?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特点: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别离的诗,告别的是人,而此诗不是,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
②一般别离的诗,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的嘱托与叮咛,或牵手顿足,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从“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独具特色的意象选取。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种清新感。
九、挑战康桥
以《童年的 》为题创作一首小诗表达对童年美好时光的留恋。
第五篇:再别康桥教案设计
《再别康桥》 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高中 2.学科:语文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了解诗人的生平,初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二、教学课题:
粤教版必修二《再别康桥》(P29)
三、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是一首现代诗,作者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徐志摩。在该诗歌当中,诗人将自己离别母校剑桥大学时的感触融入到了文字当中。诗人一向比较认同闻一多先生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诗歌创作主张,在这首传世佳作中,诗歌的三美得到了最大的彰显。全诗共七节,通过描绘如诗般的图画,构建了极具感染力的优美意境。教学目标
1.了解徐自摩的生平、作品创作,初步感知现代诗歌。
2.通过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3.领会徐自摩在诗歌中所表达出来的“哀而不愁,离而不伤”的情怀。4.以《再别康桥》为例,初步认知现代新诗的创作常识。教学重难点
诗歌的三美以及诗人的情怀。
四、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学习法。课前鼓励学生从互联网上搜集素材,自学课文;找出在自学过程中的问题,全班分小组共同探讨。
2.朗读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示范朗读,学生试读,全班朗读等环节,学生从不断的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美,感受诗歌的情。
3.联想体验法。通过在课堂中穿插放映有关图片,学生从画面中感知,自己构建出各自心目中的特定的诗歌意境,将自己融入到诗人所描绘的景当中。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作者生平介绍)
导语:宋代才子柳永在离别时曾吟唱出“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诗句,离情别绪在诗歌当中并不鲜见。古代如此,现今亦然。就在1928年秋,当徐自摩重返英国,再别剑桥大学时,亦有所感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剑桥,在徐自摩诗歌的美好意境中感受才子的情怀。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徐自摩 [百度百科]了解徐自摩 http://baike.baidu.com/view/37169.htm(《再别康桥》之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因,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徐志摩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闻一多等成立新月社,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投影徐自摩的照片,使学生对诗人更有真切感: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D0%EC%D7%D4%C4%A6&in=323&cl=2&lm=-1&pn=0&rn=1&di=64526077485&ln=757&fr=bk&fm=bk&fmq=***18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0&-1&di64526077485&objURLhttp%3A%2F%2Fimgsrc.baidu.com%2Fforum%2Fpic%2Fitem%2Fe409714de66628de6538db8a.jpg&fromURLhttp%3A%2F%2Ftieba.baidu.com%2Ff%3Fkz%3D1110814847&W300&H400
(二)诵读课文,感知基调
1.学生初读文章,注意一些生僻字,做好注音。2.听录音示范(黄磊)
http://box.zhangmen.baidu.com/m?word=mp3,,[%D4%D9%B1%F0%BF%B5%C7%C5%C0%CA%CB%D0]&cat=0&gate=1&ct=134217728&tn=baidumt,%D4%D9%B1%F0%BF%B5%C7%C5+%28%C0%CA%CB%D0%29++&si=%D4%D9%B1%F0%BF%B5%C7%C5+%28%C0%CA%CB%D0%29;;%BB%C6%C0%DA;;0;;0&lm=-1&mtid=24&d=5&size=1572864&attr=0,0&titlekey=3436907671,4254996684&mtype=2 3.师生齐读,教师在读诗的时候要求学生画出各句的节拍和找出韵脚。
(三)理清思路,体裁解读
1.诗人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下这一首诗歌的?(写作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地中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眼前浮现------在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他写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2.新诗讲求“三美”,在这首诗歌当中是如何来表现的?(1)诗歌的音乐美。
教师点评:在读全诗的时候,要注意诗歌的节奏、节拍和韵脚,感受诗歌洋溢的音乐美。全诗共七节,先后用了“ai”、“ang”、“ao”、“ong”、“e”、“ao”、“ai”等韵脚。诗歌从整体上看用韵不一致,但每节内部用韵基本相同,这样,通篇章节错落有致,诵读时,自然会有一种旋律感。这也正是徐志摩乃至整个新月诗歌音乐美的追求和实践的体现。(2)诗歌的建筑美
明确这首诗诗行排列的特点: 本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为六字(间夹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有种建筑的美。(3)诗歌的绘画美
先欣赏一下剑桥的美景: 百度图片: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D4%D9%B1%F0%BF%B5%C7%C5&in=27989&cl=2&lm=-1&pn=6&rn=1&di=88657938405&ln=2000&fr=&fm=&fmq=***90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6&-1&di88657938405&objURLhttp%3A%2F%2Fimg.ph.126.net%2FHbj60yG_LNs6WdxeEjoNpQ%3D%3D%2F***6569.jpg&fromURLhttp%3A%2F%2Fblog.163.com%2Fyangmingyuan89%2Fblog%2Fstatic%2F***02049468%2F&W750&H1000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D4%D9%B1%F0%BF%B5%C7%C5&in=27989&cl=2&lm=-1&pn=6&rn=1&di=88657938405&ln=2000&fr=&fm=&fmq=***90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16&-1&di126731738205&objURLhttp%3A%2F%2Ftpu.eku.cc%2Fscdt%2F004tx%2F92530211691.jpg&fromURLhttp%3A%2F%2F(《雪花的快乐》)
(七)视频欣赏,品味提升 百度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cwNzI4MjM2.html 附: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再别康桥》这首诗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三美——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在讲授这一首诗的时候,带领学生去发掘这三美是关键。但是如何才能让学生有这样的洞察力呢?首先,学生必须能够融入到诗歌所描写的意境当中去。而做到这一点,学生必须明确诗歌的写作背景还有诗人的生平、创作。这一点,学生预习的时候已经涉及到了。上课的时候我在这些常识介绍所用的时间比较少,都是略略提及。要想真正地从诗歌从得到审美体悟,反复诵读是必须的。所以在刚开始的时候我就给学生听了名家的范读,然后是师生齐读。在分析完这首诗的三美之后,我再把时间集中在让学生尝试背诵该诗上。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在讲授这首诗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相当高。一是因为在讲课的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各种网络资源——百度上的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学生在课堂上能将各种感官感受充分调动起来,所以收益也会更大。二是现代诗的语言比较易懂,不像某一些古典诗歌,因为年代久远的缘故有晦涩难懂之感。一般来说,学生通过预习以及课堂上的朗读背诵,大多都能领悟诗歌的内涵主旨。
七、教师个人简介 作者:戴娜娣
工作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中学 学校电话:075727781122 职称:中学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