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再别康桥》(板书题、作者),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说一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再别康桥》是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的一首现代诗歌,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意境优美的特点。这首诗也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领悟诗的意境,品味诗的意象美
2、方法目标:掌握现代新诗写作技巧,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本诗感情,提升心灵境界
学生喜欢故事性的文章,对诗歌的抽象性可能会产生畏惧心理,对课文提不起兴趣,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感情,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教学重点: 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 感受艺术性。
教学难点: 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说教法:
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3)配乐朗读法——反复朗读,深入体会。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同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习:
第一,朗读法。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要品位诗歌的语言美,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诵读是必不可少的。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联想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第三,理解领悟法: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分步实施
第一步:
课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绍(让学生熟悉诗人,对诗歌的内容有一定感知)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
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第二步:自主学习
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让学生先自由朗读,再请学生欣赏配乐朗诵,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同时扫清字词的障碍)思考:本诗表现的情感意蕴是什么?(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第三步:合作学习
体味诗歌的意象美,先讲意境和意象的含义(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然后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象美。
思考:
1、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组讨论交流))。
2、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诗人的哪些情感,(体会诗人对康桥永
久的恋情)
第四步:综观全诗,发掘诗歌的建筑美,并听配乐朗诵,观看康桥美景
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五、小结及作业布置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并分析诗歌的表达感情和写作风格,同学们要学会这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作业设计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第二篇: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叫梁晓凤,是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的一名学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再别康桥》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以“怀念与希望”为主题展开。
《再别康桥》是诗歌体裁,在诗里作者以缠绵凄婉的笔调,抒写了自己对康桥无限留恋和依依惜别的心情,微妙地展露了因“康桥理想”的幻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
这首诗的“写作特点”:诗行齐整,声调回环往复,语言轻倩柔美,意象明丽流转,固有音乐性与动态美。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整体理解文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再加上高一的学生接触现代诗歌比较少,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针对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生的心理状态,我将本文的重点、难点确立如下: 我认为教学重点在于对诗情的领悟。而本文的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艺术技巧和对诗歌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朗读感悟法,点拨法。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边读边想像,生生评读,师生评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将之内化、沉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教师则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第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如何导入新课,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因而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我借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导入新课(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
课件展示: 康桥即剑桥。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徐志摩曾游学于此。徐志摩:1896——1931,原名徐章序,浙江海宁人。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遇难。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可见康桥对作者的影响之深。1928年作者
故地重游留此佳作。还可简单介绍一下作者当时与林徽因感情纠葛,借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个环节 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青荇xìng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浮在水面。长篙gāo撑船的竹竿或木杆。漫溯sù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第三个环节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请学生先默读,也可让学生配乐朗诵。然后带着问题找出答案。
例如:
分析“招摇”的深意(“招摇”写出了水草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暗喻了剑桥大学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
“梦”的含义 “寻梦?”,作者回到阔别已久的母校,想要追寻什么呢?分析“梦”的深层含义。(梦:①对往昔生活的追忆②对艺术理想的追求③对自由民主的向往)
总结:剑桥大学对于作者来说,既是母校,又超越了母校,它是作者心灵的圣地,灵魂的天国,寄托了作者乌托邦式的理想。
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第四个环节就是进行拓展延伸
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我可以讲一下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的相关知识。
第五个环节就是课后作业:朗读并背诵诗歌
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结合实践,学以致用。有兴趣的同学可仿照徐志摩的风格作诗一首。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1、招手作别
2、金柳、波光中国古时会将“柳”喻为“留”
3、青荇招摇
分节分析课文
4、榆阴下的清泉
5、星夜放歌
6、悄悄与沉默
7、依惜作别 他敏锐的抓住“金柳”“青荇”“波光”“清泉”“彩虹”“星辉”的具体形象,由近及远、由上而下地勾勒出康河的景观。对“撑篙”的追忆,更是诗人在感到理想破灭后,伤感无奈的“寻梦”联想。诗作巧妙的把气氛、感情、景象三者融为一体,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委婉含蓄的表露了离别愁绪,使诗篇格调轻盈柔和,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梦幻般的情调。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第三篇:《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您们好!
我今天要说的课题是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七个环节把我的执教思路与设计向大家展示一下。
一、说教材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体现了新格律诗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
该诗入选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新教材第一册诗歌单元,《再别康桥》为该单元第一首现代诗歌,可以说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属导学课文,需精讲精学,因此对于这首诗歌我安排了两课时的内容,任务是加强意境感受与诵读,目的在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象、意境与技巧上鉴赏诗歌,从而能广泛欣赏其他现当代诗歌。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好一堂课的前提与关键就是学情分析。
我所面对是职高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学习积极性较低,注意力容易分散。虽以前不少进行诗歌学习,但他们对于意境美及情感的体验较为肤浅,缺乏一定的理解鉴赏能力,常觉得诗歌很美,却不知为何会有这样的诗意美,无法体会诗歌的意境。因此想法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其主动参与学习,感受意境,并掌握一些诗歌鉴赏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三、说目标
根据三维目标设定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四点: 1.走进徐志摩,了解其生平、代表作品; 2.掌握诵读技巧,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3.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和意境。
4.感知《再别康桥》体现的诗学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四、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赏析诗歌“三美”。教学难点: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
五、说教法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的教法有:
1、诵读法:通过视频朗诵、老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感情基调。
2、情境陶冶法,激发兴趣。
其他的还有参与讨论法、探究法、提问法、多媒体课件
在学法上,我采用诵读法、情境法、讨论法、探究法整合发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意识与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侧重在介绍诗人,营造意境,通过意境整体感知诗文,让学生做到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一)歌曲导入,营造氛围(3分钟)
播放蔡琴演唱的歌曲《再别康桥》(听一小段),同时图片展示康桥美景。
提问;听到这首歌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淡淡忧愁的情境。
再告诉学生:我们刚刚听到的歌曲是以著名诗人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为蓝本创作的,欣赏到的优美风景正是康桥(剑桥大学)的风光。剑桥大学是诗人徐志摩的母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感受作者离别母校时的情感。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5-10分钟)
通过对诗人及写作背景的了解,可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亦能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体悟情感(3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探究,逐步感知,通过多媒体放映《再别康桥》的配乐朗诵视频,增加学生对康桥景象的直观认识,不断激发学生对本文的阅读兴趣和学习兴趣,获得情感体验。
在朗读欣赏的同时引导学生标注生字词读音,划分诗歌节奏,调动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
本过程解决以下问题: 1.生字词正音; 2.划分节奏;
3.体悟诗情,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这个环节会通过设置问题,提问、点拨的方式,师生总结出诗歌抒发的情感(对母校依依惜别之情)。第二课时:侧重在精析诗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点拨总结。通过朗读感受诗歌韵律和谐的音乐美;通过全面把握,讨论归纳出诗歌匀称整齐的建筑美;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结合“”等意象展开联想,再现诗歌色彩绚丽的绘画美。
(一)诗歌解析,划分结构(10分钟)第一部分(1),作别母校,生离愁; 第二部分(2-6),泛舟康桥,来寻梦 第三部分(7),悄悄离去,心忧伤。
诗人以优美的意象,宁静平和的心态,写了对母校康桥深深的眷恋之情。
(二)分析探究,赏析三美(20分钟)
多媒体播放配乐诗朗诵,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首尾呼应、回环往复,富有节奏感;每一小节2、4句押韵,节节换韵,诗歌韵律和谐。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诗歌的建筑美:共有七节,每节四行,分节匀称,句式整齐,具有美感。
引导学生寻找诗中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及动作性很强的词语,讲解诗歌的绘画美:结合诗歌意象,营造出画面美。
(三)品味意境(5分钟)
再次播放《再别康桥》朗读视频,体味作者思想感情。
(四)总结(5分钟)
通过感受徐志摩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情感,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母校,引起共鸣,升华情感,并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5分钟)
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再别康桥》,并课后搜索徐志摩诗歌《沙扬娜拉》,抄写赏析并背诵,进行延展学习。
七、说教学反思
此课做了两课时的安排,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欣赏视频、图片、反复诵读,充分感受意境,更好地获得情感体验。这个过程会占用大量的时间。
我说课到此结束,其中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第四篇:再别康桥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诗两首》,这是高中语文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二课,由于篇幅原因,我设计了两个课时,这次重点讲第二课时的内容——即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一、说教材
《再别康桥》是这篇文章是的第二首诗。《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风格特点。诗歌记录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在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就要求学生把自身融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心绪。
二、教学目标
根据这篇课文以及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我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诗中语言清新、音韵和谐,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向学生讲解这首诗所运用艺术表现手法,体会“新月派”提倡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三美的创作主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指导学生把握诗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形式美表现在什么地方。
4、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1.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赏析作者在诗中运用的艺术手法
3.诗中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而教学难点在于如何使学生了解体会诗人与母校告别的依依不舍,缠绵悱恻的感情。
三、说学生情况
虽然学生在初中阶段也接触过诗歌,但学生对诗歌的整体理解感悟力还不够。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所以在教学中抓住学生这些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讲解诗歌背景,使他们更能和和诗人的感情相近;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学生自主交流自己的看法,让学生们领悟到文学欣赏中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从而达到深入理解诗歌的目的。
四、教学方法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调动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教学中我会先采用讲授法,向学生介绍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同时,采用情景教学法,带领大家朗诵课文,融入感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中,让读贯穿始终,以读带讲,在读中探究,加深情感体验。在课改精神指导下,作为教师应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收获自学成功的乐趣,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②指导学生朗读,学生根据朗读产生的感悟,在课堂上交流,同时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描写分别融入了诗人的哪些情感,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进而体会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③搜索意象,把握情感。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用与诗歌每一小节意境相配的优美图片,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会抓住一些动作性强、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
④探究修辞,体会作用。引导学生找出修辞的诗句,感受回环反复创造出得深邃意境。感受诗人对母校深沉的挚爱,从而突破教学难点。⑤课堂小结。针对今天所讲的内容进行一个知识总结。总体上这节课应把握作者铺陈的情感脉络,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对“新月派”诗歌有简单的了解。课下搜集徐志摩其他的诗篇,写一篇以“我眼中的徐志摩”为题的随想。六.在板书设计方面,我力争简洁明了,采用语词式板书,既点名本课的教学要点,又方便学生理解、识记,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总之,在教学中,我会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力求将语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每一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我的说课结束,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再别康桥
徐志摩
一.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二.结构形式及艺术表现手法;回环反复 三.再别康桥的形式美(音乐、建筑、绘画)四.我眼中的徐志摩
第五篇: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选的课题是《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练习及布置作业、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谈一下我的构想。
一、说教材
《再别康桥》出自鲁人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山水神韵,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诗歌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这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诗,本课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根据新课标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结合新诗的特点,我创设教学目标如下:
1.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学生学会鉴赏诗歌重在分析意向的方法。并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两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2.由于《再别康桥》这首诗歌中包含很多意象。通过意象感知诗人情感至关重要。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了解诗歌的宏观背景,通过反复朗读《再别康桥》,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诗歌意向,体会到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就是第二个学习目标。
3.第三个教学目标是体会作者如何在意象渗透思想感情的,体悟作者对剑桥大学的依依惜别的感情,丰富审美情感。这也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的体现。结合教学目标的设定及新诗的特点,我把鉴赏诗歌从意象及形式两方面入手的诗歌鉴赏方法作为重点。把通过感知意象体会诗人情感从而产生强烈共鸣作为难点。
二、说学情
这节课,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鉴赏、感悟诗歌的能力,但他们在审美体验与审美能力上还有待进一步领会学习。
三、说教法、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鱼。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 1
学理念。针对高一学生的特点,结合课文要求。我将以启发式教学及诵读诗歌为主。配以问答法讨论法辅助教学。
运用启发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质疑、解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多诵读将有助于学生
很好的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感情,与诗人发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优美的、精练的,诵读也有助于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美。运用问答法、讨论法教学,不仅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而且学生自己也会提 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同时也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通过本课学习我主要交给学生以下两点:
1.诵读法 :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鉴赏诗歌要从意象入手,通过意象就可以感知作者的内心世界
在教具上,我采用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是一个流程,这个流程设计合理学习的效率就高,反之,学习效率
就要大打折扣。本课我拟定了一个课时。下面说说我的设计。
1.导入课文
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起与所学课文的联系,因此,一上课首先展示剑桥大学的优美图片,让学生在“漫步康桥”中初步感知康桥风景如画的景色
展示诗人徐志摩的照片,简单介绍徐志摩。由于课前已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所以我在这里只需补充式介绍即可。在这里特别要强调“康桥情结”,这样同学们能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等有一种宏观上的了解,便于接下来诗歌的整体赏析。
2.朗诵全诗,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诵全诗。学生倾听体会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2)学习诗歌要重视诵读。因此我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诗歌,在吟诵中体
2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并且解决这样一个基本问题,诗人的离愁别绪是如何表达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就引向了本课的重头戏——诗歌意象
3.通过对诗歌创作背景的简单了解以及对诗歌的整体感知,学生在宏观上
已基本明确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因此我将和学生一起,分析每一诗节的意象,并明确其作用。从微观上把握诗歌内容,加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从诗歌的形式入手:简单介绍‘‘三美”。建筑美要求句和节的匀称,音乐美要求韵律,绘画美将求辞藻。我认为在“三美”中,绘画美最难,因此我重点分析本诗的绘画美,即分析诗歌意向。而其余二美则由学生自己分析回答,我只加以引导和总结。
4、美读诗歌,升华情感。学生再次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感悟诗人浓烈的思想感情。并带着这种感情朗诵诗歌。回归文本。
5、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并分析诗歌的表达感情和写作风格,同学们要学会这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根据本科学习的内容,我将布置这样的作业。在背诵诗歌的基础上拓展阅读,通过阅读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进一步体会诗歌情感。
其次运用三美理论赏析闻一多《死水》,600字左右。学会从形式内容两方面入手。学以致用。
六、板书设计
本首诗歌,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即寻梦、入梦、出梦。因此我的将板书分为两
大部分。第一部分,理出诗歌结构,第二部分,强调审美意象。以其更好地
帮助学生学习和鉴赏。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诗歌结构:
寻梦:
入梦:
出梦:
诗歌意象:金柳、青荇、清潭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