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机关干部要在法治精神的弘扬与培育中起表率作用
机关干部在法治精神的弘扬与培育中
要起表率作用
一、充分认识机关干部在法治精神的弘扬与培育中要起表率作用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奋斗目标,并就法治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执法问题,强调“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明确指出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广大公民在法律实施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行政机关带头严格执法,提高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非法干预。
在我国,有80%的法律法规是由行政机关执行的。习近平同志指出:“行政机关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要带头严格执法,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执法者必须忠于法律,既不能以权压法、以身试法,也不能法外开恩、徇情枉法。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对执法者的要求从单纯地严格执法,上升到对法律的忠诚和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能力的提高上,这就要求我们机关干部要大力弘扬法治精神,自觉培育法治意识和观念。
我们应当看到,现实生活中一些机关干部法治观念淡漠,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仍然存在,执法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较为突出,群众对执法司法不公和腐败问题反映强烈;部分机关干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权意识不强,一些国家机关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问题,违背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妨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必须下大气力加以解决。
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一些执法者对法律、法治缺乏发自内心的尊崇和忠诚。有些机关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淡薄,依法管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务能力不强,与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所以,机关干部要站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高度,站在更好的推进政府法制工作的高度,从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学习法律、提高依法执政能力的重要性,带头学习法律,做尊崇法律、运用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的表率,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只有确立了对法律的忠诚,执法犯法的问题才能从思想源头上得到彻底解决。
二、机关干部在法治精神的弘扬与培育中要起表率作用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指导思想就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强调“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全面落实普法规划,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的原则,推进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化、规范化,努力提高领导干部法律素质,增强依法行政能力。
机关干部在法治精神的弘扬与培育的工作目标是要通过深入系统地学习法律知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牢固树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观念,牢固树立法律权威意识和权利义务对等、依法履行职责等法治观念,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进一步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全办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围。
三、机关干部在法治精神的弘扬与培育中如何起表率作用
机关干部法治培育是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重要基础,依法治国“从机关干部抓起”,就要创新机关干部法治培育课程设置,创新法治培育方式和模式。要从提高机关干部法治意识和观念、营造机关干部法治文化入手,完善政府机关治理、优化政府机关生活,让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法治精神成为机关干部培育的重要目标,从一开始就植根于每个机关干部的头脑深处。如何更好的大力培育法治精神,我认为,机关干部应该表率在前,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带动全党全国一起努力。
一是机关干部要在法制宣传教育中起表率作用
积极主动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的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文化活动,法制宣传教育与群众文化生活相结合,丰富法治文化活动载体和形式。引导法治文化产品创作和推广,增加产品数量,提高产品质量,推出精品、创出品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法治文化产品的需求。鼓励各类文化团体参加法治文化建设,探索建设法治文化教育基地,发挥公共文化场所在法治文化建设中的资源优势,组织开展法制文艺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活动。
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全力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和环境。一是强化法治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融合,把法治文化建设与廉政文化、旅游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环保文化全面融合,使普法依法治理从过去的说教式、被动式向感性共鸣、理性思考、自觉接受的形式转化,借文化载体开辟更为广阔的法治宣传教育新天地。二是强化法治文化的传播推广,选择群众关注、影响巨大的法治事件,设计和推出各种形式的法治文化活动和法治文艺活动,让参与者受到形象生动法治熏陶;要在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所,逐步增加法治文化的内容,积极推进广场、街区、论坛、学校等法治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要加强对公共信息资源的整合,充分运用广告牌、电子显示屏、橱窗和手机短信等载体传播法治信息;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优势,扩大法制刊物、节目、栏目的覆盖面。
二是机关干部要在尊法、守法起表率作用
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信仰,是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工作,做好这个工作,关键是树立全社会尊法之风尚,树立这个风尚,机关干部必须带头尊法,才能调动起全民尊法的积极性,机关干部在尊法上应该坚定自觉,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实,个别公民不尊法的源头就在于个别机关干部不尊法,在他们那里,权力高于法律,甚至猖狂到“我就是法”的野蛮。机关干部必须做尊重法律的模范,只要权力尊重法律,那么,法律的权威必然树立,全民敬畏法律的意识必然树立。机关干部尊重法治是法治精神的最好表现。
国家机关干部是党和国家政策法律的具体执行者,代表着党和国家的形象,其一言一行对群众有着巨大的示范效应。只有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遵守法律,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法律才有可能得到平等执行,法治精神才能得以彰显,法治信仰才能得以塑造。最有可能对公众产生引导作用的,是国家机关干部的实际行动。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当权力运行与法律的规定不一致时,人们注重的不是写在纸上的法律,而是权力运行的实际规则。不管法律规定得有多么完备,只要权力实际上凌驾于法律,人们就会信奉强权、不信法律。要认真反思和彻底改正官方行为与法律规定不一致的地方,把权力严格控制在法律的轨道上。
三是机关干部要在学法、用法起表率作用
学法懂法是守法用法的前提。法律是行使权力的依据,只有把这个依据掌握住了,才能正确开展工作。要系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准确把握我们党处理法治问题的基本立场。要把学习宪法摆在首位,同时学习同自己所担负的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各层机关干部都不能当法盲,尤其要弄明白法律规定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心中高悬法律的明镜,手中紧握法律的戒尺,知晓为官做事的尺度。增强对法律的敬畏,坚持宪法和法律至上的理念,培育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强化法律知识学习,不断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做到严格依法办事、严格依法行政。
机关干部在用法上要积极主动,养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行为习惯,遵循法治轨道,就不能跟着感觉走,说话做事要先考虑一下是不是合法,让遵纪守法变成一种习,努力做法治型机关干部。要学会用法治思维,法治精神,法治情感去制定工作举措,去践行工作责任,去验证工作效果,机关干部做好了用法模范,就能为全民树立一个样板,就能激发全民树立对法律的信心,增强用法的决心,用好法是对法治精神的最好诠释。
四是机关干部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键在于机关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态度、决心和行动。维护社会稳定,要靠领导干部去组织、去推动,需要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法治素养有一个大的提升;领导干部是法治实践的引领者、示范者,自身带头了、做好了,就能以上率下,带动全体人民弘扬法治精神,积极投身法治中国建设。
1、机关干部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是增强广大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法律观念的需要
观念决定理念,理念决定意识。切实转变干部学法用法的观念,提高干部学法用法的法律意识尤为重要。作为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国家干部首先要把学法、懂法、守法放在第一位,坚持经常学、认真学、学深学透、学懂弄通、熟练掌握。其次是严格守法。学法是为了更好的懂法、守法和执法,只有认真守法,才能公正执法。所以,机关干部学法用法的观念必须转变,既要适应国家形势需要转变,又要以维护发展大局为重心转变,也就是说机关干部,必须要学懂弄通国家的相关法律,在懂法的同时要坚决守法,严格执法,使国家的法律效率发挥应有的作用。把学法用法提升到思想的最高位,在意识形态里铸就学法用法长效理念,做国家法律学习、遵守、执行、维护的第一人,从而,充分发挥国家机关干部作用,达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2、机关干部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是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需要
当前,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运行,国家法律的调控和保障,需要广大干部更多地学习和掌握市场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转变哪些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行政方式和管理模式,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社会,处理经济事务,协调各种矛盾,自觉依法行政。
领导干部必须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中坚持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认真学,耐心学,要坐住板凳,带着问题学,在学习中提升能力,在学习中掌握规律,在学习中探索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真正做到不懂法者不为官,缺乏科学论证的不决策,违背法律的事情不作为。
3、机关干部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需要
加快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设,推进依法治国进程,是党中央、国务院普法规划中的奋斗目标。切实抓好干部学法用法工作,不仅是当前广大干部的首要任务,而且,事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强弱。机关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政策的执行者,学法、用法、懂法、守法、执法是其必须认真履行的职责,试想一个不懂法的领导干部,将如何承担国家和人民赋予的重任,将如何执法?更谈不上依法行政了,如果一个整体也是如此,那么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将无法想象。所以要充分认识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重要性,切实增强自觉守法、用法、懂法、守法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以国家干部的高度自觉和责任心来正确对待学法用法工作,要坚持经常、常抓不懈、循序渐进,不断更新完善学法用法制度,建立健全学法用法新机制。
四、健全制度,创新方法,促使机关干部在法治精神的弘扬与培育中起表率作用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关键在机关干部,重点在落实。机关干部在依法治国的进程中要带头弘扬法治精神,自觉地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管理,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以机关干部示范引领的实际行动营造人人学法、遵法、守法,全社会崇尚法治的良好风气。所以要健全制度,创新方法,推进领导干部法制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坚持自学和集体学习相结合,保障机关干部学法用法目标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1、建立完善干部集体学法制度。结合形势和工作需要,制定年度学法计划,认真组织实施,促使机关干部学法经常化。在抓好干部集体学法、集中辅导的同时,机关干部要加强自学,并联系工作实际,坚持撰写学法笔记或学法体会,以增强学法用法实效。
2、落实干部依法行政知识培训制度。每年举办干部依法行政专题研讨班,推动领导干部学法活动不断深入。
3、建立健全干部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情况督促检查制度。弘扬法治精神不仅要靠自律,还要靠他律,各级党组织要将法治建设状况和依法办事能力纳入领导班子和机关干部绩效考核内容,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标准之一,从而使法治精神成为机关干部自觉追求和基本遵循。要加强对机关干部遵守法律情况的督促检查,对法治意识不强、不按法律办事的要及时提醒,对于违法的人和事及时追究并坚决纠正,着力形成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切实维护法治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4、不断创新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方式。积极探索和推广研究式、互动式、体验式学法方式,通过法制工作调研、案例讨论、主题学法等形式,注重运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案例,进行以案说法、以案释法,把学习法律与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务求机关干部学法用法的实际效果。
5、大力推进干部学法用法实践。坚持学以致用,将学习法律知识与政府法制工作实践紧密结合,与法治创建紧密结合,从侧重学法逐步转变到倡导学用结合、注重法治实践,在法治实践中深化学法,以学法推动法治实践,不断提高干部学法用法的实效性,不断增强干部法治实践的能力,切实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
弘扬法治精神的关键在于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必须带头弘扬法治精神。要高度重视发挥国家机关表率作用,通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带头学法、普法、信法、遵法、守法、用法,让群众感受到法律的权威性和法治的优越性,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要高度重视依法执法司法、依法办案,坚持严格履职、依法办事、规范执法,切实防止选择执法、任意执法、懈怠执法或越权执法、违法违规办案,损害法治权威、动摇法治信仰。要高度重视发挥法律监督机构的作用,尤其是要把修改后刑诉法关于强化法律监督职能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保障执法、司法机关严格、公正、文明、廉洁执法,让老百姓感受到法律可以依靠信赖、法制拥有尊严权威、法治精神理应大力弘扬,不断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法治的群众基础。
建立一个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目标,只有了我们懂得了法律,了解了法律才能去遵守、去维护它。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争做一个懂法执法的好干部,只有我们自己先执法懂法,先成为了一个良好的榜样,这样,其他人才会跟着我们去做,共同维护社会秩序。
然而,建立一个法制社会这个如此重大的工程,仅仅依靠我们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不断提高依法治国水平。以思想文化教育为说服力来影响人们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以法治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是政府要做好的事情,作为机关干部,我们要严格约束自己,为群众、为他人树立良好的榜样,法治社会的建设人人有责。法制建设的加强能推动一个社会的发展,完整的法律体系,严明的执法机构能为我们的生活保驾护航,能增强我们捍卫法律尊严的意识,能促进人与人的和谐,能为和谐社会的到来搭建坚实的基础。
二〇一六年六月十二日
第二篇:弘扬徽商精神与培育核心价值观
弘扬徽商精神与培育核心价值观
作者:洪永平裴德海 《 光明日报 》(2014年12月18日 07 版)
总书记多次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徽商精神中的精华部分,无疑值得发扬光大,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
徽商,即徽州商人,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又称“新安商人”,俗称“徽帮”。其萌芽于东晋,成长于宋唐,兴盛于明清,清朝道光年间逐渐衰落。徽商以资本雄厚、活动范围广、经营项目多、兴盛时间长且崇尚文化为特点,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最有影响的商帮之一。南宋以后,由于对教育和文化的高度重视,徽州又被称之为“东南邹鲁”,践行程朱理学成为徽商区别于中国其他地域商帮显著的标志之一。综合考察历代徽商及徽文化之历史发展,其蕴含着“爱国、诚信、礼义、尚学、敬业、和谐”这六大精髓。
以爱国而言,明朝建立之初,为了防备蒙古残余势力,政府号召商人将粮食运往边境支援守军,政府发给盐引,到内地支盐行销。不少徽州人千里迢迢不辞劳苦,运粮输边,为了国家的事业放弃当地经销其他商业活动。《歙县志》载:洪湖决堤,“诸坝灾民嗷嗷待哺”,盐运使鲍漱芳捐米六万担;淮河、黄河大水成灾,鲍漱芳又捐麦六万担,“所存活者不少数十万”。到明中后期徽商又积极参与抵抗倭寇侵略的斗争,乃至近代徽商为了抵御外国入侵,踊跃捐资捐物,处处时时体现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以诚信而言,徽州人无论是外出经商还是在家从业,都十分推崇与讲究诚信。“货真、价实、量足、守信”八个字为徽商商德。南宋以后徽州朱子理学教育十分普及,朱子强调的“诚信”理念深入人心。徽州人不仅把“诚信”这种德行用于日常的待人处世,而且也把它用于商业经营之中,形成了讲求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尊重消费者利益的以诚信为基本原则的商业道德。“以诚待人”“以信接物”是徽商的一大特点。如婺源茶商朱文炽在新茶过期后总要注明“陈茶”以示诚信。歙商吴南坡明确表示“人宁贸诈,吾宁贸信,终不以五尺童而饰价为欺”,十分重视经商信誉。徽商胡荣命注重信誉成功经商五十载,晚年还乡,有人要“以重金赁其肆名”,他断然拒绝道:“彼果诚实,何藉吾名也?”在他看来,诚实是经商成败的关键。
以礼义而言,中国是礼仪之邦,古徽州由于奉行朱熹的《家礼》,更是礼仪规范甚严,“君子好行礼让,小人自安耕凿,恭俭质直,有先民遗风”。徽州人不仅很讲礼,而且也很讲“义”。在徽州,族田中就有为赡养本族中贫而不能自立者的义田。这些义田都是人们义举捐赠。徽商为了互帮互助,全国凡有徽商活动的城镇,几乎都建有徽商会馆、徽商公所或义园。徽商的经商就是“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如徽州商人刘淮,在外经商时购买并囤积了大批粮食,恰逢灾荒,有人认为刘淮可以大发一笔,刘却说,应该让老百姓度过灾荒,重新复苏,这才是大利。于是他将囤积的粮食全部减价出售,同时还命人用自己的粮食施粥。减价售粮亦可获利,但刘淮却把获利同“义举”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徽商的“利缘义取”理念。
以尚学而言,古徽州注重教育,“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真实反映了徽人重视教育的情况。徽商多“贾名而儒行”,抑或老而归儒,甚至从贾致富使“家业隆起”之后弃贾就儒。有的在从贾之前就曾知晓诗书,从贾之后尚好学不倦,蔼然有儒者气象。如旌阳程淇美“年十六而外贸„„然雅好诗书,善笔丸,虽在客中,手不释卷。”再如休宁商人江遂志行贾四方时,“虽舟车道路,恒一卷自随,以周览古今贤不肖治理乱兴亡之迹。”不少徽商还毫不吝惜地输金捐银,资助建书院兴私塾办义学,以“振兴文教”。如祁门商贾胡天禄“输田三百为义田,使烝尝无缺,塾教有赖,学者有资”。这都为徽州教育的发展从经济上提供了支持。以敬业而言,徽商对商业的执著和专注,在中国商业史上尤为罕见。许多人离家别妻,一年到头奔波于外。按照徽州的风俗,经营者一般每年回家探亲一次,然而那些离家远的三四年才能够回家与父母妻儿团聚一次,探视之后又要出门继续经营生意。对于自己主持的商务如此,对于代他人主持的商务亦如此。如清代婺源人詹谷在崇明岛替江湾某业主主持商务,时值业主年老返乡,詹谷克难排险,苦心经营。其后业主之子来到崇明岛接摊承业,詹谷将历年出入账簿尽数交还。这种敬业精神对于徽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以和谐而言,徽商经商的目的并非单一为了致富,能够“致和”才是更高境界。在徽州大户人家的厅堂上,有的牌匾就是“和合”二字。和谐的内容在徽文化作品中常见,徽派雕刻中的木雕、砖雕、石雕、竹雕多有以和为题材的作品,如荷叶与螃蟹雕刻在一起喻义为“和谐”,荷叶与鸳鸯雕刻在一起喻义为“和美”等。
“爱国、诚信、礼义、尚学、敬业、和谐”这六大徽商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契合性。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人民大众的理论需求与价值期待,在当下就是要求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
(作者单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第三篇:如何将政治课课程与教学中弘扬和培育
如何将政治课课程与教学中弘扬和培育
民族精神相结合
凤庆县青树中学教师:张素琴
利用中学思想政治课对中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要从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做起,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引导广大青少年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课堂教学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接受地域文化的洗礼,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校园文化等隐性课程的建设,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营造浓郁的氛围。还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进行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育,要不断创新教育形式、方法、途径和手段。
一、以现有的思想政治课课程内容为依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 发挥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与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对中学生进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应充分发掘教材中与民族精神相关的内容,结合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初中阶段,初中一年级教材包含有丰富的民族精神教育的素材。通过学习上册中的第三课(磨砺坚强意志 拒绝不良诱惑)、第四课(能够承受挫折 勇于开拓进取)、第五课(正确看待自己 增强自尊自信),让学生了解坚强的意志有哪些表现和作用,使学生明白应该自觉磨砺意志;让学生知道人生中难免有挫折,必须在挫折中奋起,培养承受挫折和开拓进取的品质;让学生懂得“人贵有自尊自信”,应该正确认识自尊自信和培养自身自尊自信的良好品格。结合下册中的第七课(待人真诚热情 建立真挚友谊)渗透“诚实守信”的教育。第九课(培养爱国情操 树立崇高理想),以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事迹以及面对美国女学者时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回答开头,使学生立刻捕捉到华罗庚那爱国的挚情和崇高的理想。通过这一课的教学,就能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爱国情操,应该怎样去培养这种高尚
的情操。
初中二年级上册教材的第四课(依法保障、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下册中的第十四课(公民要履行维护国家统一、保卫祖国安全的义务)和第十五课(公民要依法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对第四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第十四课的学习,能让学生知道中华民族有着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青年学生应该自觉地维护祖国统一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结合第十五课,可以对学生进行见义勇为、勇敢不屈精神的教育。
初中三年级教材着重进行社会发展常识教育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在三年级的教学中,可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使学生全面把握先进文化的含义,进一步明确我国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知道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还可结合“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等内容的教学,让学生知道,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几千年来,正是依靠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华民族才历经沧桑而不衰,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在初中阶段,可结合上述内容的教学,渗透民族精神的教育,让学生对民族精神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使学生知道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加强自身修养,引导他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二、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结合政治教材中与民族精神相关的内容,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能局限于教师的理论说教和学生的死记硬背。通过调查,有92.0%的同学比较反感这种做法,大部分同学希望老师能够采取灵活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民族精神的教育过程中。对广大中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应当遵循养成教育和感悟教育的原则,突出“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师生互动、情景模拟、心理疏导等新颖的教学模式,采用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让学生成为民族精神
教育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与教学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应充分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平台,同步积极推进思想政治课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改革,彻底改变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单纯传授知识、空洞讲授理论、死记硬背概念等不良倾向,切实从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出发,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采用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注重运用现代化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把道德学习与道德行为融为一体,坚持“学”与“行”相统一的原则,引导学生在学习民族精神知识的同时,自觉地内化成行动。从而达到寓教于乐、深入浅出、力求实效的目的。现以“启发式”教学为例,说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应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三、实现教学手段的“立体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与教学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手段上要实现由“单向化”向“立体化”的转变。
所谓“单向化”,就是主要由教师向学生“灌输”民族精神知识,即“我讲你听”,“我说你服”式的正面传授。实践已经证明,这种单向的、强制性的灌输收效甚微。特别是当代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道德准则、价值取向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他们可以频繁接触媒体,快速接受各种信息,使他们能够以一种独立的、批判的眼光审视时代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对传统、对权威、对说教已不再轻易附和及响应。这样我们就必须通过灵活的教学手段对学生头脑中的接受意识构成强烈的良性刺激,使之产生对课堂所讨论问题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所谓“立体化”,就是广泛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采取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听、说、看、写并用,思考、实践、体验同行,开启学生的智慧,使民族精神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与其它学科相比,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手段一直是语言讲授占主导地位,这种手段的主要缺陷是教师依靠语言传递信息,学生被动地接受信号。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变成一句空
话,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得到发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了很大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多地引入思想政治课堂。目前多媒体主要包括录音机、投影(幻灯)、电视录像、电子计算机以及电脑网络等诸多现代化工具。这些现代化手段的运用比起“粉笔加黑板”的形式有着明显的优势。首先,多媒体声、形并茂,一改往日在民族精神教育中枯燥、乏味、呆板的理论说教和单纯语言讲解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其次,民族精神教育采用多媒体手段,可以丰富课堂教学,使许多抽象的理论内容直观化、具体化,易于学生理解和消化。最后,民族精神教育采用多媒体手段,有利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而有助于达到思想教育目的。比如,在讲初二《思想品德》下册“社会主义建设使我国繁荣昌盛”这一节时,教师可以播放歌曲《歌唱祖国》:“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革命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伟大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优美的音乐,动人的歌词,使学生们联想到新中国创立的艰难,社会主义制度来之不易,激发了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从而增强了为祖国刻苦学习,为建设伟大祖国贡献力量的决心。又如,在讲初三《思想品德》第八课“树立崇高的理想,认清历史责任”这一节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雷锋、孔繁森事迹的录像片。讲“如何对待升学就业”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录音介绍徐虎、李素丽的爱岗敬业,学生们看完了录像片,听完了录音中劳模的先进事迹,一定会很受感动,然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心得体会,学生将体会到无论升学还是就业,都要向英雄模范学习,以“振兴中华、实现四化”为己任,为祖国,为人民贡献自己的青春。多媒体教学手段,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达到了思想教育目的,提高了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效性。
四、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形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合力
第一,学校是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及教师的功能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在我国,学校是全体学生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场所,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基地。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看,要把民族
精神教育贯穿到各级各类学校,贯穿从幼儿园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根据不同类型学校特点,针对各教育阶段、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制订相应教育目标、要求和方案,既突出民族精神教育在各级学校的层次性特点,又注重不同阶段的整体性衔接。从教育途径看,既要在各学科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又要重视日常养成,发挥第二课堂潜移默化的隐性熏陶作用,要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和手段,让学生了解、熟悉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受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淳厚民风和崇高气节,学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将民族精神内化为青少年的思想素质和精神品格。从教育者看,既要强调专职人员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作用,又要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方位育人思想来抓民族精神教育,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民族精神教育氛围。学校还可以把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一定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当地能展现出民族精神风貌的模范人物请进来,让学生觉得可亲、可敬、可信、可学。
第二,家庭是民族精神教育的起点。
对于中学生来说,家庭教育的作用非常重要,家长要注意用正确的言行来影响学生。家庭是民族精神教育的起点,家庭亲人的情感教育是做好中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保证。家庭内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父母子女之间的亲和力减弱了学校、社会教育易于产生的逆反心理,父母子女之间的代际传递自然而有效地保持了民族精神的延续性,这无疑有利于强化民族精神教育的效果。一方面,家庭教育的功能体现在其起点意义上,一个人在儿童时期的活动场所和时间主要集中在家庭内,所受教育主要来自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时期所受家庭教育的优劣对人一生影响至深。因此,家庭教育在民族精神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启蒙和熏陶作用,民族精神要从小开始培养,民族精神教育就要从家庭教育抓起。
第三,社会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大课堂。
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是中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坚实基础。社会教育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强化和补充。民族精神教育本身就是一项要求群众广泛参与的实践活动,一项需要多方关心支持的社会工程,只有加强综合治理,多管齐下,形成 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才能营造有利于民族精神教育的良性社会环境。
将民族精神教育纳入社会教育,就要注重民族精神教育和传统道德教育、革命道德教育的结合,以传统美德的弘扬来促进民族精神的培育;充分利用革命旧址、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革命道德的弘扬来提升民族精神教育;加强民族精神教育与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教育的结合,以时代精神的培育来拓展民族精神的内涵。新闻宣传、文化、广播影视和出版社等部门应充分发挥其作品在中学生中特有的感染力,“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健康向上的精品力作来引导学生、塑造学生;还要注重从政策引导、法制建设等方面为民族精神教育提供有力保障,从社会舆论、大众传媒等方面营造浓郁氛围,尤其应注意运用现代化的传播途径,在网上开辟民族精神教育的新课堂和新阵地。
总之,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学生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内化,学校、家庭和社会以及每一位德育工作者有责任为每一位学生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空间,使民族精神在学生心灵深处得以生根、发芽。
第四篇:《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之《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第一课时
象山县石浦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教案
第一课时
一、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2)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3.运用
要求能够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是怎样伴随我们成长,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
中职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他们往往对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难以抵制,以致带来一些不良后果,影响其自身的发展,既要让学生认识违反法律、纪律的危害,又要注意方法上的指导,而遵纪守法教育的最终成果将落实在学生的实践行为方面,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把树立和弘扬“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客观要求内化为青年学生的自觉行动,抵制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为本课重点。
2.教学难点
(见教学重点)
3.结构线索
本课时从属于第三单元“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的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本课时主题“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授课主要使用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案例和情景体验,通过讲述、思考和讨论使学生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纪律的作用以及违反法律、纪律的危害,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三、学情分析
中职生求知欲强,对自己生活的周边世界充满好奇,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生活经验缺乏,难以准确把握社会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分辨是非善恶、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因此,很容易被不良诱惑迷惑,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以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中职生处在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意识直接影响他们的以后的成长。加强法制教育,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培养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尤为重要。
四、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行为导向法、讨论法等。
五、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展示学生乘坐公交车、考试的图片,通过熟悉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思考设置的问题,据此导入新课。(图片内容见课件)学生观察体味、思考。
【引思明理】
<设置问题>
1.在公交车上、考试的时候需要我们遵守什么纪律?除此以外纪律还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哪些方面?
学生上课要遵守课堂纪律,乘坐公交车要遵守相应的交通法规,外出游玩也要遵守相应的纪律。
引导学生明白,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集体活动,而有集体活动就需要有纪律约束。
2.纪律在我们生活中有何作用?
纪律保证了我们能够更好的学习和生活。
引导学生理解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保证我们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引入学习的第一部分)
一、纪律保证我们的学习生活秩序(板书)
(一)纪律的定义(板书)
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保证我们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一定社会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看多媒体课件。观察体味、思考
<设置问题>
我们应遵守怎样的上课和开会纪律?你遵守纪律的习惯是怎么养成的?
挖掘学生日常生活情景,唤起内心对知识的感知以及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从而理解自觉遵守纪律要持之以恒,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从身边小事做起。
<设置问题>
反问:遵守纪律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是不是就没有自由?(引入下一部分学习)
学生思考回答,并观看多媒体。
(二)纪律与自由的关系(板书)
<设置问题>
请同学们分析漫画《他敢剪吗?》,大家说他敢剪吗?他为什么不敢剪? 他不敢剪。在图中,甲、乙二人的上与下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是“不敢剪”。剪断绳子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由问题引入纪律和自由好比甲乙两方,它们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自由离不开严明的纪律。自由是在纪律约束下的自由。另一方面,纪律是对自由的保障。真正的自由是在纪律许可范围内行使权利的自由。
让学生开展讨论,充分理解纪律与自由的关系。
(三)纪律的作用(板书)
观看多媒体:交通事故。学生观察体味、思考。
<设置问题>
不遵守交通规则,后果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了交通事故,案例说明,不遵守交通规则,就会出现混乱无序的状况,甚至失去宝贵的生命。
社会成员不能很好的遵守交通规则,就无法保证所有人有序正常的生活,甚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
纪律是维护我们正常生活秩序的重要保证。
<设置问题>
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制定了哪些纪律规则来保证我们青少年学习与生活?(学生思考,引入下一部分学习)
二、法律保护我们的健康成长(板书)
观看多媒体:与青少年相关的部分法律
1.法律的特征(板书)
阅读教材案例,并思考。
<设置问题>
这几名家长剥夺了几名孩子的什么权利?违反了什么法律?
教材案例分析:这几名家长剥夺了孩子受教育的权利,违反了《教育法》。法律非常重视保护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使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的和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人等接受义务教育。通过案例,使学生初步了解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
<设置问题>
法律有什么特征?它和纪律有什么不同?(思考,不作答)
观看多媒体,第一张图展示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我国宪法是由全国人大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直接创制的法律。此外,《民法通则》、《刑法》、《婚姻法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这一系列的法律也都是由国家的立法机关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制定的。像这种国家制定法律是国家创制法律的形式之一。国家创制法律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国家认可法律,即国家的立法机关,依据实际需要,对社会上已存在的风俗习惯、道德规则、宗教教规等加以确认。这就是法律的第一个显著特征: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观看多媒体,展示的是一次公判大会。
<设置问题>
根据图片,说说要对触犯法律的人予以制裁,哪些因素在起保障作用?
警察、军队、法庭、监狱等对触犯法律的人予以制裁起到保障作用,即国家强制力。只有以国家强制力作后盾,才能有效地解决社会成员之间因各种原因产生的纠纷,从而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和社会的稳定。因此说: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事实证明,依靠强制力对触犯法律的人予以制裁,是实施法律的必要措施和重要保证。总之,如果没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就会变成一纸空文。这正是法律最重要的特征。
观看多媒体,展示医院、街道等制定的相关规定。
<设置问题>
这些相关规定是针对什么人制定的?这些规定和法律有什么不同?
医院制定的规则针对医生和患者,而街道制定的规则针对街道所管辖的范围人群。
使学生了解单位、部门行为规则,只限于特定范围的人群,而法律则是针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是法律的显著特征。
观看多媒体,说明法律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由此,归纳出法律的四个显著的特征: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2.法律与纪律的关系(板书)
观看法律与纪律关系比较图,明确法律和纪律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两者都 要求人们遵守,但违纪不一定违法,而违法必违纪,两者是有区别的。
3.法律的作用(板书)
观看多媒体,展示案例一。观察体味、思考
<设置问题>
(1)片中小偷实施了什么违法行为?应受到什么样的制裁?
(2)这个案例体现了法律的什么作用?
小偷偷取公共财物属于法律禁止的违法行为,必然受到法律的制裁。该案例体现了法律具有规范作用。法律的规范作用突出的表现为,它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如果人们违反了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处理,法律既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模式,一个标准或方向,又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有效准绳。
观看多媒体,展示案例二。观察体味、思考
<设置问题>
婚姻中出现了财产纠纷怎么办?
随着经济的发展,婚姻关系中的经济纠纷也随之增强,依靠法律强有力的武器,就可以处理好这些纠纷。通过这个案例,了解法律具有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人与人之间的 纠纷或矛盾的作用。
观看多媒体,展示案例三。观察体味、思考
根据国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营业性电子游乐场所在国家规定的法定节假日外,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并应当设置明显的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的标志。”案中网吧老板接待了未成年人进入,属于违法行为受到制裁。
法律具有制裁犯罪行为、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作用。
4.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由社会主义国家制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体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工具。
总结: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回答,我们知道,解决纠纷和制裁犯罪需要通过法律,维护合法权益需要法律的支持。可见,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保护着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青少年要学习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其中,学法、用法、护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爱法是我们应取的态度。(引入下一部分内容)
三、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1.思想上高度认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板书)
青少年要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意识,把“一荣一耻”成为自己作为现代公民的基本原则,这是现代社会生活对每个人的道德要求,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道德义务。
2.把遵纪守法转化为自觉的实际行动。(板书)
<设置问题>
(1)中职生应如何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树立远大理想,严格要求自己,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遵守校规校纪,依靠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怎样理解“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
遵纪守法必须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从细处入眼,防微杜渐;持之以恒,贯穿始终。一点一滴做起,成为一个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人。
[课堂小结]
按照本课时结构线索进行小结,通过小结,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一个更加清晰的思路,掌握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对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对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体验导行】
[课堂练习]
观看多媒体,思考问题。
<设置问题>
1.有同学邀请你去网吧,还可以帮你写作业,你去不去?如果你不去,你能否说服你的同学也不要去?请说出理由。
2.图中小丽的爸爸不愿意出钱让小丽上学,如果你是小丽,你怎么做? 学生学以致用,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分析案例,深入思考,强化守法意识,提升德育主题。
【课后作业】
1.搜集整理和青少年相关的法律,理解法律如何保护我们健康成长。
2.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结合实际,每个同学列出一至两个要求自己改正的缺点错误,警示自己。
学生通过实践性作业,提高认识,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板书设计
一、纪律保证我们的学习生活秩序
1.纪律的定义
2.纪律与自由的关系
3.纪律的作用
二、法律保护我们的健康成长
1.法律的特征
2.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3.法律的作用
4.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三、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1.思想上高度认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2.把遵纪守法转化为自觉的实际行动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指导思想是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多采取案例教学,用学生生活中常见易懂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探究问题,采取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的检查和调整自己,真正实现德育教学的意义。
在教法学法上,以案例教学法、设疑探究法、行为导向法为主,选用典型案例,精心设置问题,步步深入,激发学习兴趣。
本课按照德育教学大纲的要求,注重对学生认识、判断、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方法的培养,真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实现了德育本身所具有的独特功能,真正使他们懂得做什么人,走什么路,如何看待事物,怎样对待问题。
第五篇:《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六课__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第二课时)
职业道德与法律
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第二
课时)
二、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2)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3)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4)理解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意义;
2.情感态度观念
遵纪守法,崇尚法治;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
3.运用
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1)什么是依法治国
法治与人治是两种不同的治理国家方式。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那么,什么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有哪些基本要求?只有了解和学习了这些基本知识,才能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才能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性。2)怎样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可以为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奠定基础,可以为国我公民同特权现象作斗争提供法律武器,可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但包括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而且包括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充分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更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2.教学难点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怎样依法治国?教材给出了六条基本要求。从立法、执法、监督等方面指出了依法治国的途径。对于中职生来说这些要求抽象性、理论性强,难于理解。帮助学生建立起关于“依法治国”的感性认识存在一定难度。突破此难点的方法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举一些具体事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总结,从而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3.结构线索
教材从宪法修正案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国家根本治国方略入手,指出了什么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有哪些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在理解依法治国的前提下,引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树立和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意识,增强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是本节内容的最后落脚点,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离不开国家和个人的努力。
三、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处于中职的起步阶段,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但激发兴趣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教学中穿插一些案例,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性认识。中职学生社会经验与知识水平方面的欠缺,会影响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另外,中职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教学中一旦出现疏密之处,他们就会分散精力,而对于感兴趣的内容能保持较高的注意力,并能积极参与。就本节内容而言,依法治国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讲授
五、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列举案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案例1:
2009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市发生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在境内外势力的精心准备、策划下,暴徒们在有着两百多万人口的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大肆打砸抢烧,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在果断处置“7·5”事件的同时,当地政府还组织警力依法留置、审查打砸抢烧犯罪嫌疑人一千余名。尽管“7·5”事件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公安、司法机关在处理这一事件时,同样贯彻了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没有受非理性因素影响而违反法律规定。案例2:
39岁的湖北京山县雁门口镇人佘祥林在背负“杀妻”之名服刑11年后,2005年4月初终于被中断刑期重获自由,(因为“被杀”的妻子张在玉又回到了家乡)并累计将获得70余万元国家赔偿。湖北法律专家指出,这个“离奇”的错案凸显出现行司法体制的一些漏洞,也势必促进司法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从而进一步促进刑事司法领域的人权保护。【引思明理】
思考问题①:两个案例给你什么启示?
分析提示:案例一中公安、司法机关按照法律规定处理乌鲁木齐七五暴力事件;案例二中主人公的11年冤狱反映出司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存在漏洞,说明司法公 正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明确司法公正的重要性,公正是司法行为的灵魂,是司法的生命。
思考问题②:两个案例判罚的依据是什么?
分析提示:依据相关法律。不管是处理暴力犯罪事件,还是佘祥林的冤狱、国家赔偿都要根据相关法律进行。
思考问题③:冤案的发生是否意味着法律失去了它的效力?谈谈你的看法。分析提示:没有失去效力,正是因为相关法律的存在,才能严惩暴力犯罪分子,佘祥林才能获得70余万元的国家赔偿。而冤案的发生恰恰是执法机关没有严格执法的结果。
教师在引导分析时要明确指出法律存在的重要性和普遍性,政府治理国家的方式是依法治国,引出本节内容。(使用案例时,授课教师可以丰富案例资料,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什么是依法治国?
1、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1)依法治国的基本概念(教师可以按照以下顺序讲解)
①治国的两种基本方式:法治与人治;
②法治与人治的区别:法律与制度,个人意志;
③什么是依法治国?
定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
思考问题:怎样做到依法治国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过渡到下一内容)
(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依法治国中的“法”指的是法律与制度。依法治国离不开法律,依法治国是依照法律与制度治理国家。请学生回答问题,加深理解,引出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回答问题①:列举你所知道的法律名称?
分析提示:教师可在学生列举后进行补充,此问题是让学生知道社会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法律与制度的约束,做到有法可依。回答问题②:如果违反了法律将会怎样?
分析提示:受到法律的制裁,承担责任。如违反《民法》要承担民事责任,违法《刑法》要承担刑事责任。有法必依
回答问题③:谈谈你对“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理解。分析提示:违法犯罪的人都逃不脱法律的制裁。
学生看书本73页的依法治国必须做到的六条内容,并要求学生把74页依法治国基本要求用下划线划下来。
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2、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依法治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治国方略,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之一。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树立和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关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本知识点可略讲)
树立和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需要做到以下两点:(2)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意识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3)增强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 案例:
从2003年至2007年,全国纪检司法机关共计查办领导干部滥用职权、贪污受贿、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等案件67万多件,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13929人,其中省部级高官35人,尤其是陈良宇、杜世成、郑筱萸等高官严重腐 败案件在全国引起极大震动。这组数字清楚地表明党和国家反腐败的力度在加大,任何腐败分子,无论职位多高,一旦违法,就严惩不怠,这充分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思考问题①:结合材料,怎样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思考问题②:结合材料,说明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性?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要包括: ① 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
要求所有公民都必须平等地遵守法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② 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任何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到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可以为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奠定基础,可以为我国公民同特权现象作斗争提供法律武器,可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3、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案例分析:
2005年10月10日,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中华路上的白领大厦门前,一位农民工举着一块牌子,上面一行大字“急卖判决书”,下面一行稍小的字“653万元急卖550万元”。据媒体报道,这笔款子是开发商拖欠承建公司的工程款,法院判决后一直未能得到执行,承建公司因此无法向建筑农民工们兑现工资,无奈之下农民工们打算自己亏出100万元换个现金救急。可是,与多数走此下策的债权人一样,他们至今尚未寻到买主。其实,公开叫卖(贱卖)判决书已经不算什么新闻了。近几年来,由于“执行难”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百姓手持生效的法院判决书当街叫卖的现象屡见于报端。
思考问题①:案例中的法院判决久久不执行,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分析提示:损害法律公信力,损害法律尊严,法院判决成“白条”。思考问题②:你如何理解法律权威和尊严?
分析提示:社会主义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权威和尊严。法律权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法律权威的树立主要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任何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威严。思考问题③:国家和公民个人如何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分析提示:此问题的回答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国家角度和个人角度,而个人角度又可以具体为中职生如何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1)国家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措施①: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思考问题:怎样落实?
分析提示:加强立法工作,严格执法,加强法制宣传,提高执政水平等; 措施②:消除损害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因素
包括:避免执法、司法腐败;避免冤假错案及不公正案件(佘祥林案)等(可以通过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的方式学习本知识点)
(2)中职生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①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不断增强法律意识; ②积极宣传法律知识; ③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体验导行】
1、学以致用
(1)列出与自己的专业、学习、生活发生密切关系的法律,认识自己的法律素质现状,对提高自己法律素质制订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2)收集身边的法律案例,理解司法公正的重要性。
2、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朗读《普法歌》进行课堂小结:
人人要学法,法律用处大。社会各行业,处处需要它。做人要守法,约束你我他。办事懂规则,生活秩序化。用法护自己,理直胆气大。法前人平等,靠法走 天下。胸中有良法,歪斜全不怕。正气大发扬,利民利国家。
3、作业布置
撰写“学法、守法、用法大家谈”演讲稿,参与演讲活动。
六、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必须以了解学生的学情为前提,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预习空间,在个人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课堂学习的目标才会明确,课堂才会实现更多的有效注意。
2、教学环节的过渡需要一定的技巧。在本节内容中“崇尚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精神”知识点与上下环节的衔接不够好。
3、因为施教环境和施教对象的不同,所使用的教学不可能适用所有的学生。课堂讨论应尽可能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教师应该更好地引导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确保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4、在作业布置和学以致用环节,可以设置更多的问题或设计更多的活动让学生完成,巩固强化本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