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日内瓦-原则宣言》
《日内瓦原则宣言》建设信息社会:新千年的全球性挑战
在2003年12月12日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首脑会议日内瓦阶段会议上,各国领导人通过了题为“建设信息社会:新千年的全球性挑战”的信息社会世界首脑会议《原则宣言》,从而为孕育形成中的信息社会奠定了基础。
A 我们对信息社会的共同展望
1.我们,世界人民的代表,于2003年12月10日至12日汇聚在日内瓦,出席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第一阶段会议,宣告我们建设一个以人为本、具有包容性和面向发展的信息社会的共同愿望与承诺。在此信息社会中,人人可以创造、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和知识,使个人、社区和各国人民均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提高生活质量。这一信息社会以《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为前提,并完全尊重和维护《世界人权宣言》。
2.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发掘信息通信技术的潜力,促进实现《千年宣言》制定的发展目标,即,消除极端贫困和饥饿;普及初级教育;促进性别平等并赋予妇女能力;降低儿童死亡率;改善产妇健康状况;遏制艾滋病毒/艾滋病、疟疾以及其他疾病;确保环境的可持续性;建立促进发展的全球伙伴关系,以创造一个更加和平、公正和繁荣的世界。我们亦重申,我们致力于实现《约翰内斯堡宣言》和《执行计划》与《蒙特雷共识》以及其他相关联合国峰会文件中所包含的可持续发展和已达成共识的发展目标。
3.我们重申《维也纳宣言》中揭示的所有人权和基本自由(包括发展权)的普遍性、不可分割性和相互关联性。我们亦重申,民主、可持续发展、尊重人权和基本自由以及各级的良政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我们进一步表示我们的决心,在国际和国内事务中加强对法治的尊重。
4.我们重申,作为信息社会的根基,并如《世界人权宣言》第19条所述,每个人都有自由发表意见和自由言论的权利;这种权利包括持有意见而不受干涉的自由,以及无论疆界为何均可以通过任何媒体寻求、接收和分享信息和思想的自由。交流是一种基本的社会过程,是人类的基本需要,而且是所有社会组织的基础。它是信息社会的核心所在。每个人,无论身在何处,均应有机会参与信息社会,任何人都不得被排除在信息社会所带来的福祉之外。
5.我们进一步重申对《世界人权宣言》第29条规定的承诺,即,每个人对社会均负有义务,因为只有在社会中其个性才可能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每个人在行使其权利和自由时,仅受法律所规定的限制,而规定此种限制的唯一目的在于确保对他人的权利和自由给予应有的承认和尊重,并在于满足民主社会在道德、公共秩序和普遍利益方面的正当要求。在任何情况下行使这些权利和自由时均不可违背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籍此,我们将促进尊重人类尊严的信息社会。
6.根据本《宣言》的精神,我们再次强调,我们致力于坚持所有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
7.我们认识到,科学在信息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研究成果共享所带来的科技成就构成信息社会的诸多基石。
8.我们认识到,教育、知识、信息和通信是人类进步、努力和福祉的核心。此外,信息通信技术(ICT)对我们生活的几乎所有方面都产生着极大影响。这些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我们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机遇。信息通信技术能够减少许多传统障碍,特别是时空障碍,从而使人们首次在人类历史上 利用这些技术的巨大潜力造福于遍布世界各地的千百万人民。
9.我们意识到,信息通信技术本身应被视为手段而非目的。在有利的条件下,这些技术可以成为强有力的手段,帮助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和提高就业可能性,并改善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信息通信技术亦可促进人们、各个国家和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
10.我们亦充分意识到,目前,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各个社会内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益处分布不均。我们全力致力于将此数字鸿沟转化为人人享有的数字机遇,特别是面临滞后和更加边缘化危险的人们能享有的数字机遇。
11.我们致力于为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子孙后代实现我们对信息社会的共同理想。我们认识到,青年是未来的劳动大军,是信息通信技术的主要创造者和率先采用者。因此,必须赋予他们能力,使他们成为学习者、开拓者、贡献者、企业家和决策人。我们必须特别注重尚未能充分受惠于信息通信技术所带来的机遇的青年。我们亦致力于确保信息通信技术应用的开发和服务的运营能够尊重儿童的权利、能够保护儿童并保障儿童的利益。
12.我们申明,信息通信技术发展为妇女提供了极大的机遇,她们应该是信息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应成为主要参与者。我们致力于确保信息社会能够赋予妇女能力,使妇女能够在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参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所有决策进程。为此,我们应将性别平等的观念纳入我们的工作,并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手段实现这一目的。
13.在建设信息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特别关注社会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的特殊需要,包括移民、国内流离失所的人们和难民、失业人员和社会经济地位低下者、少数民族和游牧民族的特殊需要。我们亦应认识到老年人和残疾人的特殊需要。
14.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赋予穷人,特别是生活在边远地区、农村和边缘化城区的穷人,获得信息和使用信息通信技术的能力,使其藉此摆脱贫困。
15.在信息社会的发展中,必须特别关注原住民的特殊情况,并特别关注保护他们的传统和文化遗产。
16.我们继续特别关注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期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重债穷国、被占领国家和领土、正在从冲突中恢复的国家以及具有特殊需要的国家和地区人民的特殊需求,并特别关注自然灾害等严重影响发展的情况。
17.我们认识到,建设包容性信息社会需要各国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即,私营部门、民间团体和国际组织)形成新型的团结精神、伙伴关系和合作关系。我们认识到,实现本《宣言》的宏伟目标——弥合数字鸿沟并确保着眼于全人类的和谐、公正与公平的发展——要求所有利益相关方做出坚定承诺,因此,我们呼吁在国内和国际层面上实现数字团结。
18.本《宣言》的任何部分均不得被理解为有损于、违背、限制或背离《联合国宪章》和《世界人权宣言》中的条款以及为促进这些条款而通过的任何其他国际法规或各国法律。
B.人人共享的信息社会:重要原则
19.确保人人从信息通信技术所带来的机遇中获益是我们的坚定追求。我们一致认为,为应对这些挑 战,所有利益相关方应紧密合作,以便:改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接入和技术的获取,加大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开展能力建设;增强信息通信技术使用方面的信心与安全性;在所有层面创建有利环境;开发和拓宽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促进和尊重文化多样性;承认媒体的作用;解决信息社会中的道德问题;并鼓励国际和区域性合作。我们一致认为,这些是建设包容性信息社会的重要原则。
1)各国政府和所有利益相关方在推动信息通信技术促进发展方面的作用
20.各国政府以及私营部门、民间团体和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在信息社会的发展和决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肩负着重要责任。建设以人为本的信息社会是一项共同的事业,需要所有利益相关方加强合作并建立伙伴关系。
2)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包容性信息社会的根基
21.连通性是建设信息社会的关键推动因素。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和服务的普遍、无处不在、公平和价格可以承受的获取是信息社会面临的挑战之一,并应成为建设信息社会的所有利益相关方的目标。连通性亦涉及能源和邮政服务的获取,应在符合各国国内立法的前提下确保这种获取。
22.发展良好、适应区域、国家和本地条件、易于获取、价格可以承受且尽可能更多地使用宽带和其他创新技术的信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和应用可以加速各国的社会与经济进步,提高所有个人、社区与人民的福祉水平。
23.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在各个层面上实现稳定、可预见性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时,不仅应考虑为发展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吸引更多的私人投资,而且应促进普遍服务的义务在传统的市场条件不起作用的地方得以履行。在生活条件不利地区的邮局、学校、图书馆和档案馆等处设立信息通信技术公共接入点,可为确保信息社会基础设施的普遍接入和服务的普遍获取提供有效手段。
3)获取信息和知识
24.在包容性信息社会中,人人具有获得信息、思想和知识并为之做出贡献的能力至关重要。
25.通过消除在公平获取经济、社会、政治、卫生、文化、教育和科技活动信息方面存在的障碍,通过促进公用域信息的获取,包括利用通用的设计和使用辅助性技术,可以加强有益于发展的全球知识共享。
26.内容丰富的公用域是信息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因素,可以带来诸多益处,如加强公众教育,提供新的就业机会,鼓励创新,提供商业机遇和促进科技进步等。公用域的信息应易于获取以支持信息社会,并应受到保护不被盗用。应强化图书馆和档案馆、博物馆、文化藏品机构及其它基于社区的接入点等社会公共机构,以促进文献记录的保存和自由、公平地获取信息。
27.通过提高所有利益相关方对不同软件模式所带来的可能性的认识,可以促进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其中包括专有、开放源代码和免费软件,以便加强竞争、增强用户接入和增加选择类型,从而使所有用户都能够开发最能满足其需要的解决方案。以可承受的价格获取软件应被视为真正包容性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8.我们要努力使所有人均能有平等的机会普遍获取科学知识,创造和传播科技信息,包括公开获取 科学出版的举措。
4)能力建设
29.每个人均应有机会学习必要的技能和知识,以便了解、积极参与和充分受益于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扫盲和普及初级教育是建设全面包容性信息社会的关键因素,同时应特别关注女童和妇女的特殊需要。鉴于各个层面所需的信息通信技术和信息专家范围甚广,应特别注重机构的能力建设。
30.应在教育、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各个阶段推广使用信息通信技术,同时注意满足残疾人、处境不利群体和弱势群体的特殊需要。
31.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再培训、终身教育、远程教育及远程医疗等其他特殊服务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就业可能性,并帮助人们受益于信息通信技术为传统职业、个体职业和新兴职业所带来的新机遇。对信息通信技术的认识和掌握是这方面的根基。
32.内容的创造者、出版者和生产者以及教师、培训人员、档案管理员、图书管理员和学习者应在推动信息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特别是在最不发达国家发挥这一作用。
33.为实现信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提高各国在信息通信技术研发方面的能力。此外,伙伴关系,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包括经济转型期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之间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在信息通信技术产品和服务的研发、技术转让、制造和使用中结成的伙伴关系,对于促进能力建设和信息社会的全球性参与至关重要。信息通信技术行业为创造财富提供了重大机遇。
34.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期国家而言,欲想实现成为信息社会真正成员的共同理想并积极融入知识经济,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加强教育、专门技术和信息获取等领域的能力建设。这些是决定发展和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
5)树立使用信息通信技术的信心并提高安全性
35.加强包括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鉴权、隐私和消费者保护在内的信任框架,这是发展信息社会和树立信息通信技术用户信心的先决条件。需要与所有利益相关方和国际专业组织合作,促进、发展和落实一种全球性的网络安全文化。应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支持这方面的努力。在这种全球性的网络安全文化中,提高安全性和确保对数据与隐私的保护,同时增强接入和贸易十分重要。此外,必须考虑到每个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并尊重面向发展的信息社会的内涵。
36.我们认识到,在获取信息通信技术方面,所有国家均应采用普遍和非歧视性的原则,与此同时,我们支持联合国开展的活动,以避免将信息通信技术用于与维护国际稳定和安全的宗旨相悖的目的,从而给各国国内基础设施的完整性带来不利影响,危害各国的安全。因此,在尊重人权的同时,有必要防止有人利用信息资源和技术从事刑事犯罪和恐怖主义活动。
37.垃圾信息是用户、网络和整个因特网面临的日益严峻的问题。应在适当的国家和国际层面解决垃圾信息和网络安全问题。
6)环境建设 38.国家和国际层面上的环境建设对于信息社会至关重要。应将信息通信技术作为实现良政的重要手段。
39.法制以及与之配套的反映各国实际情况的、支持性的、透明的、益于竞争、技术中立和连贯一致的政策和监管框架是建设以人为本的信息社会的根本所在。各国政府应视情况予以干预,以纠正市场失误,维护公平竞争,吸引投资,促进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和应用的发展,最大程度地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并满足国家重点建设的需要。
40.一种充满活力且特别有利于金融、债务和贸易领域的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转让和国际合作的国际环境以及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决策的充分有效参与,这是对各国在发展信息通信技术方面所做努力的重要补充。加强可承受的全球连通性将特别有助于使这些发展方面的努力富有成效。
41.信息通信技术是通过提高效率和生产力(特别是通过中小型企业(SME))来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此方面,信息社会的发展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范围甚广的经济增长而言至关重要。应促进各经济领域中由信息通信技术推动的生产力提高和技术应用创新。利益的平等分配有助于消除贫困和促进社会发展。那些能够促成产生效益的投资、并使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做出必要调整以及时从信息通信技术中受益的政策往往最为有益。
42.对于鼓励信息社会中的创新和创造性而言,保护知识产权甚为重要;同样,知识的广泛传播、普及和共享对于鼓励创新和创造性亦很重要。通过增强意识和加强能力建设来促进所有各方对知识产权问题的有意义的参与,是包容性信息社会的一项基本内容。
43.只有当与信息通信技术相关的工作和计划完全融入国家和区域性发展战略时,才能最好地推进信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欢迎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NEPAD),并鼓励国际社会支持该举措中与信息通信技术相关的措施以及其他区域所做出的类似努力。推广信息通信技术推动的发展所带来的益处有助于消除贫困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44.标准化是信息社会的基石之一。应特别重视国际标准的制定和采纳。制定和使用顾及用户和消费者需要的、开放的、可互操作的、非歧视性的和需求驱动的标准是发展和普及信息通信技术和以更可承受的价格获得信息通信技术的一项基本内容,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国际标准旨在创造一种无论采用何种技术,都可使消费者在世界各地获得服务的环境。
45.无线电频谱的管理应符合公众的利益,并应遵循合法性的原则,同时完全遵守各国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国际协议。
46.在建设信息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强烈敦促各国采取行动,以防止和避免任何不符合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可能妨碍相关国家的人民全面实现其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影响他们安居乐业的单边措施。
47.由于认识到信息通信技术正在逐渐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因而创造一个适宜使用信息通信技术的、尊重所有相关国际准则的、安全、稳定和健康的工作环境至关重要。
48.因特网已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公共设施,其治理应成为信息社会议程的核心问题。因特网的国际管理应是多边、透明和民主的,有政府、私营部门、民间团体和国际组织的全面参与。应确保资源的公平分配,方便所有人的接入,并确保因特网的稳定安全运行,同时考虑到多种语言的使用。49.因特网的管理既包括技术问题,也包括政策问题,并应有所有利益相关方和相关政府间和国际组织的参与。在此方面,我们认识到:
a)与因特网有关的公共政策问题的决策权是各国的主权。对于与因特网有关的国际公共政策问题,各国拥有权利并负有责任;
b)在技术和经济领域,私营部门已经并应继续在因特网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c)民间团体亦已在因特网问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社区层面尤其如此,并应继续发挥这一作用 d)政府间组织已经并应继续在与因特网有关的公共政策问题的协调中发挥推动作用; e)国际组织已经并应继续在与因特网有关的技术标准和相关政策的制定中发挥重要作用。
50.国际因特网治理问题应以协调的方式加以处理。我们请联合国秘书长成立一个因特网治理工作组,采取开放和具有包容性的方式,通过一种机制确保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各国政府、私营部门和民间团体,包括相关政府间和国际组织与论坛的充分和积极参与,并在2005年之前开展调查研究并视情况就因特网治理方面的行动提出建议。
7)信息通信技术应用:惠及生活的各个方面
51.信息通信技术的利用和部署应力求为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益处。信息通信技术应用在政府运作和服务、医疗保健和医疗信息、教育和培训、就业、创造就业机会、企业、农业、交通、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理、预防灾害和文化等诸多方面,以及在促进消除贫困和实现其它业已达成共识的发展目标方面具有潜在的重要性。信息通信技术亦应有助于实现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并减少传统壁垒,从而创造机会,使所有人均能以更加公平的方式进入本地和全球市场。各种应用应具有用户友好、人人均可获取、价格可以承受、适合本地语言和文化需要等特征,并支持可持续发展。为此,地方政府应在提供信息通信技术服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造福于当地人民。
8)文化多样性与特征,语言多样性与本地内容
52.多样的文化是人类的共同遗产。信息社会应立足于并促进对文化特征、文化和语言多样性、传统和信仰的尊重,同时加强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的对话。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在内的已达成共识的联合国相关文件中所反映出的对多样化文化特征和语言的推进、肯定和保护将进一步丰富信息社会的内容。
53.在建设包容性信息社会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以多种语言和形式创造、传播和保存内容,同时对以多种形式提供的创造性作品予以特别关注,并对作者和艺术家的权利给予应有的认可。以多种语言和形式生产和获取所有内容――无论是教育、科学、文化还是娱乐内容――甚为重要。开发符合各国或区域需要的本地内容将鼓励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并将推动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包括生活在农村、边远地区和边缘地区的人民的参与。
54.保护文化遗产可将一个社区与其过去联系起来,这是与个人特征和自我了解相关的关键内容。信息社会应采取包括数字化在内的所有适当手段,着眼未来,利用和保护文化遗产。
9)媒体
55.我们重申,我们致力于新闻自由和信息自由的原则以及媒体独立、多元化和多样性的原则,这些原则对于信息社会至关重要。自由寻求、接收、分享和使用信息以便创造、积累和传播知识对于信息社会十分重要。我们呼吁媒体秉承最高的道德和职业标准,负责任地使用和对待信息。所有形式的传 统媒体在信息社会中均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信息通信技术应在此方面发挥支撑作用。应根据国家法律并在考虑相关国际公约的基础上鼓励媒体所有权的多样化。我们重申,有必要在国际上减少影响媒体的不均衡现象,特别是在基础设施、技术资源和技能的开发方面。
10)信息社会的道德内涵
56.信息社会应尊重和平,并坚持自由、平等、团结、宽容、责任分担和尊重自然等基本价值观。
57.我们确认道德对于信息社会的重要意义,它应有助于伸张正义、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应尽最大可能保护家庭,以便使其能够在社会中发挥关键作用。
58.人们在使用信息通信技术和创造内容时,应按照相关的国际法规,尊重人权和他人的基本自由(包括个人隐私),尊重思想、信仰和宗教自由的权利。
59.信息社会的所有参与者均应采取法律规定的适当行动和预防措施,防止信息通信技术的滥用,如,出于种族主义、种族歧视、仇外等动机而从事的非法活动和其他活动,以及相关的偏执行为、仇恨、暴力和包括恋童癖和儿童色情在内的各种虐待儿童的行为和贩卖及剥削人口。
11)国际和区域性合作
60.在努力实现达成国际共识的发展目标,包括《千年宣言》中所包含的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希望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提供的机遇,并坚持本《宣言》中所确定的重要原则。全球性是信息社会的内在特性,各国的努力需要得到各国政府、私营部门、民间团体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包括国际金融机构)之间开展的有效的国际和区域性合作的支持。
61.为了建设一个包容性的全球信息社会,我们将寻求和有效实施切实可行的、包括财务和技术援助在内的国际方式和机制。因此,我们在赞赏目前通过各种机制进行的信息通信技术合作的同时,也请所有利益相关方致力于《行动计划》中提出的“数字团结议程”。我们坚信,全球达成一致的目标是帮助弥合数字鸿沟、推动信息通信技术的获取、创造数字机遇并从信息通信技术提供的潜力中受益,从而促进发展。我们确认一些代表团表达的建立一种国际自愿性“数字团结基金”的意愿,同时也确认其他一些代表团提出的希望针对现有机制和这种基金的效率和可行性开展研究的要求。
62.区域间的协调一致有利于全球信息社会的发展,而区域内和区域间的紧密合作亦不可或缺。区域性对话应有助于各国的能力建设,并有助于以协调的方式使国家战略与《原则宣言》中的目标保持一致,同时尊重各国和各区域的特殊情况。在此背景下,我们欢迎并鼓励国际社会支持此类举措中与信息通信技术相关的措施。
63.我们决心通过利用所有的渠道筹集资金,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通过创建一种符合本《宣言》和《行动计划》宗旨的有利于技术转让的环境,帮助发展中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期国家。
64.国际电信联盟(ITU)在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核心能力─帮助弥合数字鸿沟、开展国际和区域性合作、管理无线电频谱、制定标准和传播信息─对于建设信息社会具有关键的重要意义。
C.向知识共享的全民信息社会迈进 65.我们致力于加强合作,以共同应对所面临的挑战,落实《行动计划》,并将构筑在本《宣言》所含重要原则基础之上的包容性信息社会的远景化为现实。
66.在考虑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同时,我们进一步致力于评估和跟踪弥合数字鸿沟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以便实现达成国际共识的发展目标,包括《千年宣言》中所含的目标,并对在建设信息社会的过程中投资和国际合作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67.我们坚信,我们正在共同迈入一个潜力巨大的新时代,一个信息社会的新时代,一个加强人类沟通的新时代。在这个新兴社会中,信息和知识可以通过世界上所有的网络生成、交流、共享和传播。如果我们采取必要的行动,所有人都可以在不远的将来,在全球团结和各民族与各国家之间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共同建设一个崭新的知识共享的信息社会。我们相信,这些措施将开辟一条通向真正的知识社会的未来发展之路。
第二篇:1954年日内瓦会议
1954年日内瓦会议
1954年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苏、美、英、法、中五国外交会议在日内瓦国联大厦举行。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从4月27日至6月15日,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参加讨论的除中、苏、朝的代表外,还有南朝鲜和美国等十五个侵朝国家的代表。中、朝、苏方面提出从朝鲜撤出一切外国军队,举行南北朝鲜统一自由选举等平等合理主张。美国则企图以南朝鲜为军事基地,破坏会议的进行,结果未能达成任何协议。
展会名称 1954年日内瓦会议 举办地点 日内瓦国联大厦 会
期 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 参展方数量 苏、美、英、法、中 目录 会议简介 2 会议背景 3 会议概述 4 会议进程 会议简介
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苏、美、英、法、中五国外交会议在日内瓦国联大厦举行。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从4月27日至6月15日,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参加讨论的除中、苏、朝的代表外,还有南朝鲜和美国第十五个侵朝国家的代表。中、朝、苏方面提出从朝鲜撤出一切外国军队,举行南北朝鲜统一自由选举等平等合理主张。美国则企图以南朝鲜为军事基地,破坏会议的进行,结果未能达成任何协议。会议背景编辑
1953年印度支那的战争虽在继续,但是远东国际关系已经呈现出缓和迹象:是年朝鲜战争实现停火,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对外政策流露出寻求缓和的端倪,新中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也拉开帷幕,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一个代表团时初步提出后来被称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方针。在此种背景下召开大国会议,讨论缓和远东国际关系提上日程,大国对这次会议的态度直接反映了其印支政策的趋向。
日内瓦会议前夕,苏、中、越(印支地区大国),美、英、法的会议态度可以分为三类:社会主义阵营三个国家的主导意见体现为苏联、中国的与会政策,谋求通过会议达成协议,恢复印支和平;美国坚决拒绝缓和;英、法2国持观望态度,一方面寄望于会议达成协议,另一方面又考虑如达不成协议,即与美国一起筹划东南亚集体防御体系。这样,1954年日内瓦会议前夕,印支局势处在战争与和平的十字路口,是战争还是和平取决于各大国谁的主张占上风,何种态度将主导会议。
1953年9月28日,苏联照会美、英、法三国,提议“召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的五大国外长会议,审查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措施。”10月8日周恩来也发表声明,赞成这一提议。会议概述
会议自5月8日至7月21日着重讨论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参加者有中、苏、美、英、法、越南民主共和国、高棉(柬埔寨)、寮国(老挝)和南越。会议由苏、英首席代表轮流担任主席。美国和越南代表未认真参加会议,也没有在协议上签字。由于法国已无力继续印度支那的殖民战争,加之会议期间越南军民在中国人民援助下于5月7日取得了奠边府大捷,结果于7月21日签订了关于在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并发表了最后宣言。协议规定立即在印度支那三国停止敌对行动;在越南北纬十七度线以南划一临时军事分界线;由印度、波兰和加拿大三国组成国际委员会,负责监督三国停止敌对行动的实施;越南、寮国、高棉三国分别举行自由普选,在民主基础上实现统一;三国禁止任何外国在其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并承担义务不参加任何军事同盟;与会各国保证尊重三国的独立、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其内政。美国虽未在协定和宣言上签字,但它声明将不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来妨碍上述协议。但事后证明,上述日内瓦协议未得到实行,越南、老挝、柬埔寨战争在六十年代重又爆发。会议进程
1954年2月28日,由苏联倡议,苏美英法四国外长在柏林会议上达成协议,定于同年4月举行日内瓦会议,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除苏联、美国、法国、英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会议的全过程外,同这两个问题有关的其他国家也派代表分别参加各有关问题的讨论。
1954年4月19日,中国政府任命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为出席日内瓦会议代表团首席代表,张闻天、王稼祥、李克农为代表。日内瓦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
1954年4月26日,日内瓦会议开幕,首先讨论朝鲜问题。会议一开始,朝鲜外务相南日就提出了关于恢复朝鲜统一和组织全朝鲜自由选举的方案。周恩来外长表示完全支持南日外务相提出的方案。
南朝鲜代表却先后提出:由联合国监督,按大韩民国的宪法在全朝鲜举行选举;在选举前一个月,中国军队全部撤出朝鲜,但联合国军队要在选举和完成统一后再撤退等建议。很显然,南朝鲜的方案实质上就是要把大韩民国的法统强加给全朝鲜人民,由南朝鲜并吞北朝鲜。美国代表马上支持这些建议。周恩来外长在会上指出:从朝鲜撤出一切外国军队,是朝鲜人民在全国选举中能自由表示意志而不受外力干涉的先决条件;联合国是朝鲜战争中的交战一方,不能由交战一方来监督朝鲜的选举,但中国同意对选举进行国际监督。并建议:为了协助全朝鲜委员会根据全朝鲜选举法在排除外国干涉的自由条件下举行全朝鲜选举,成立中立国监督委员会,对全朝鲜选举进行监督。
由于与会各方对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存在着原则分歧,到6月15日仍难达成协议,朝鲜、中国、苏联再次提出一些有利于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建议,以打破僵局,但美国带头反对。参加联合国军的那些国家的代表提出了使会议面临决裂的《十六国宣言》。在此情况下,周恩来外长仍作了最后一次努力,指出美国要阻挠日内瓦会议就解决朝鲜和平问题达成任何协议。情况虽然如此,与会国仍有义务对和平解决朝鲜问题达成某种协议。周恩来外长对协议案文提出如下建议:日内瓦与会国家达成协议,它们将继续努力,以期在建立统一、独立和民主的朝鲜国家的基础上达成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协议。关于恢复适当的谈判时间和地点问题,将由有关国家另行商定。
尽管这个声明为绝大多数与会者所接受,但由于美国代表不表示同意,而未能获得通过。这样,日内瓦会议关于朝鲜问题的讨论以未通过任何协议而结束。但正如周恩来外长所指出:它使大家了解到美国代表如何阻挠日内瓦会议,并阻止达成即使是最低限度的、最具有和解性的建议。
日内瓦会议的后期,即从1954年5月8日开始讨论印度支那问题,参加者有中、苏、英、法、美、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共和国(即原南越)、老挝王国和柬埔寨王国。会议主要讨论了停战后一段时期内为越南交战双方的武装力量划分集结区,老挝和柬埔寨问题如何同越南问题区别对待,停战的监督和保证,印度支那三国的政治前途等问题。美国企图延长乃至扩大印度支那战争,虽然被迫同意参加会议,但始终没有放弃其直接插手印度支那战争的打算。面对上述情况,中国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讨论印度支那问题的过程中,采取了尽可能争取法国等多数国家、着重反对美国破坏、大力把会议推向前进的做法。
1954年6月中旬,会议因各方分歧停滞不前。中国及时地折衷了有关国家的意见,提出了解决老挝和柬埔寨问题的方案,得到了广泛的赞同。与会国就如何解决老挝和柬埔寨的停战问题达成了一些协议,使会议大大前进了一步。
中国代表团在解决如何划分越南交战双方的集结问题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周恩来总理会晤法国新总理孟戴斯·弗朗斯,在广西柳州与胡志明主席交换意见,在莫斯科与苏联领导人会谈,进一步协调了越、中、苏的看法,打破了在划分集结问题上的僵局,扫除了会议达成协议的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个障碍。
1954年7 月21日,会议通过《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结束了法国在这个地区进行多年的殖民战争,确认了印支三国的民族权利,是印支三国人民争取独立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同时,通过日内瓦会议,全世界又一次看到,中国人民为祖国安全、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的事业,为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美国代表没有在会议最后宣言上签字,预示它另有图谋,这为美国加紧干涉印度支那埋下了伏笔。
第三篇:《日内瓦湖畔》读后感
这些天,我在短篇小说选择中阅读了Zweig,Zweig的作品真的很强大,不逊于欧洲的亨利,莫桑比克和其他作家,描述了使用大量美丽隐喻的场景,让读者感觉读者感觉像是,但是对于叙述故事,没有拖动水,故事情节是小巧的,没有一点废话,对读者极具吸引力。其中,我觉得最深的不是Zweig的结局像棋的故事,但日内瓦湖剧集的讽刺。
这个故事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捕鱼渔民偶然拯救一个人在水中,经过一番查询,只知道他是一个逃兵从战场,现在想回到俄罗斯山,但它令人惊讶的是,他甚至认为,沙皇的已经推卸的还在办公,坚持要回到祖国,人们试图劝阻他,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无奈的村民不得不让他走后来,人们发现他的身体在水中。
不知道什么,我总觉得我有点穷这个人,沉迷于自我 在我自己的幻想中,或以自己的信念,你不会相信现实,不会害怕任何困难,仍然想要冲击自己的信仰,维持自己的信念。这些人有点伤心,也许是社会制度当时创造的这个悲剧
对于有些人来说,通常这样的人可能会被称为疯子,但是你必须注意到有几个人叫我们疯了,一个是阿里巴巴的总裁马,有一个360董事长周宏一。他们在开始创业时都被称为疯子?所以现在他们是因为那些疯狂的事情和数百万的人,和那些谁叫他们疯狂的人去哪里?
从一个角度来看,会有一个新的世界。
第四篇:《日内瓦医生》作者简介
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全名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苏联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云雾中的双子座星》、《生活是我的姐妹》等。他因发表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于195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58年,他因小说《日瓦戈医生》受到严厉谴责,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1960年5月30日,他在莫斯科郊外彼列杰尔金诺寓所中逝世。
帕斯捷尔纳克早期创作用力在诗歌,作品深沉含蓄,隐喻新鲜,马雅科夫斯基称其为“诗人中的诗人”。小说创作《柳韦尔斯的少年时代》等受到好评。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他翻译大量外国文学作品,所译莎士比亚、歌德、席勒等大家名著,享有盛誉;1956年完成他最重要的长篇巨制《日瓦戈医生》,195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但迫于国内压力,放弃领奖,以极高的文学成就和知识分子的良心,赢得世界尊敬。代表作还有诗集《生活,我的姐妹》、自传体随笔《安全保护证》等。
第五篇:中国与日内瓦会议
中国与日内瓦会议
1954年初,朝鲜战争刚刚落下帷幕,而整个印度支那为争取民族独立而与法国殖民者的斗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为了缓和国际关系中的紧张局势,苏、美、英、法于1954年2月在柏林召开了四国外长会议并达成共识,决定于1954年4月26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包含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的国际会议,具体讨论朝鲜和印度支那的停战问题。在这场举世瞩目的国际性会议上,与会各国围绕朝鲜和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其中包含着中国、苏联对朝鲜和印支和平的努力追求,也包含着美国出于自身利益,对会议进展的破坏。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亮相国际舞台,在周恩来外长的率领下,中国代表团凭借卓越的外交能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为争取朝鲜和平的有所进展尽了最大的努力,为恢复印度支那的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中国人民赢得了荣誉和友谊。最终,关于朝鲜和平问题,由于美国的从中阻挠,未达成任何协议;但在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上,经过与会各国代表团的共同努力,达成了日内瓦协定,结束了第一次印支战争,为印度支那赢得了暂时的和平。
学者们对日内瓦会议有着不同方向的研究,主要从参会大国对日内瓦会议的态度,会议期间的国与国关系,以及中国对会议的准备和中国代表团在会议期间的表现等角度。学界普遍认为:中苏对日内瓦会议的召开持积极的态度,英法两国则持观望态度,而美国则是坚决反对在会议中进行缓和;会议期间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关系较为稳定,西方国家由于自身利益影响,出现一些分歧;中国积极准备了日内瓦会议,并且在会议中有着积极良好的表现;这次会议对中国有着积极的意义,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本案例将详细介绍本次会议的进程,并且突出介绍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中的外交表现和取得的成果和经验,以及日内瓦会议对于新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意义。为了很好地了解本次会议,我们将从日内瓦会议召开前的国际背景着手,具体阐述本次会议的召开。
一、日内瓦会议进程
(一)日内瓦会议召开前的国际背景
1.美国破坏朝鲜停战协定,阻挠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1953年7月27日,随着《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字生效,长达三年半的朝鲜战争宣告结 束。根据停战协议第60款的规定,应该在三个月内召开双方高一级的政治会议,以协商从朝鲜撤退一切外国军队并和平解决朝鲜问题。朝中方面坚决要求召开政治会议,但美国非但不准备撤军,反而想把军队长期停留在朝鲜,使其侵略合法化。8月8日,停战协议签订后不到两周,美国就和南朝鲜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草案)》,10月1日,双方正式签订此条约。该条约规定,南朝鲜给予美国“在双方共同商定的大韩民国领土以内及其周围部署美国陆、空、海军部队的权利”,不仅使美国得以无限期在南朝鲜驻军,还使美国可以和南朝鲜在“遭受进攻”的借口下发动战争。此外,从1953 年8 月份起,就采取各种办法阻挠政治会议的召开,这些都是对停战协议的公然破坏。
1953年8月17日,第七届联合国大会举行特别会议讨论关于政治会议的问题。由于美国的策动,一些参加过朝鲜战争的国家提出“15国提案”,认为政治会议只应有朝鲜交战双方组成,而像苏联和其他亚洲国家则没有资格参与。并且,政治会议只是板门店停战谈判的延续,参加国可以宣布不参加某项决定或协议而不受其约束,这实质上是要取消政治会议①。由于美国的一再阻挠,联合国大会关于朝鲜问题的会议最终并未举行,从而使《朝鲜停战协议》规定的要召开的高一级政治会议始终未能召开。
此外,关于战俘的释放与遣返问题,《朝鲜停战协定》有明确规定:“在本停战协定生效后60天内,各方应将其收容下的一切坚持遣返的战俘分批直接遣返,交给他们被俘时所属的一方,不得加以任何阻难。”“各方应将未予直接遣返的其余战俘,从其军事控制与收容下释放出来统交中立国遣返委员会”予以处理②。朝中方面严格遵循停战协定要求,遣返相关人员。但是,与此相反,美国方面从战争停止后就开始阻挠和破坏朝中被俘人员行使被遣返权利,派出了大量南朝鲜和台湾特务在朝中被俘人员中进行残暴的恐怖活动,制造了众多骇人听闻的惨案,企图控制这些人员。因此导致双方在被俘人员遣返上存在很大矛盾。
朝鲜半岛和平问题在停战后,美国从自身利益考虑,一直对召开政治会议多番阻挠,不愿其他国家(如苏联等)参与进来,朝鲜半岛和平问题因而一直悬而未决,这也构成了后来日内瓦会议上的两大主要议题之一。
2.第一次印支战争中,越南等国家抗法斗争的胜利发展;
位于印支半岛的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原是法国的殖民地,太平洋战争后沦入日本法西斯之手。1945年日本投降后,为了恢复对印支的殖民统治,法国不顾三国人民追求独立的行动,再次发动了殖民入侵,在越南南部登陆,逐步向北推进,先后占领了西贡、海防、①②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八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100页。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八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102页。河内等大城市,控制各交通要道和重要经济区域。战火逐渐蔓延到整个印度支那地区。
1945年9月2日,在胡志明的领导下,越南人民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国。但法国对其拒不承认,也不承认老挝和柬埔寨的抗法民主力量成立的抗战政府,并把他们当作交战的对象。印度支那三国因而组成了印支联军,对法国殖民者进行顽强的抵抗。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给予了越南人民的独立战争以有力的支持,向其提供了巨大的物资援助,并对越南人民的抗争提供指导,参与规划了越南人民抗法斗争中的一些重要战役,帮助越南人民实现了一系列的战争胜利。
至1954年,越南人民在胡志明主席的领导下,已经进行了八年多的抗法战争,但仍然胜负未定。长期的印支战争不仅使印支各国人民陷入战争的苦难中,也使法国深陷战争泥潭,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政治困难。因而,法国已经准备从印支脱身。但是,出于对社会主义的遏制目的,美国却想乘机介入,取法国而代之,从而使印支局势变得极为复杂。
基于当时印支的局势,周恩来做出了以下分析:“停止这场战争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并且正在增长。”经过八年多的战争,法国远征军已遭到沉重的打击,国力也难以支持。越来越多的法国人认为战争已经没有前途,主张停战。一直主战的法国总理拉尼埃和外长皮杜尔也开始动摇。①
1954年日内瓦会议讨论印支和平问题前夕,在中国的支持下,越军发动了奠边府战役。进过多日的激战,击毙法军5000余人,俘虏1.1万余人,缴获众多武器弹药,宣告了奠边府战役的胜利。奠边府的失败沉重打击了法国政府,使法国在日内瓦会议上讨价还价的地位大大降低,同时也增加了中国在会议上争取印支和平的希望有所加大。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成为一次实现印支和平的好机会。
3.有关国家对日内瓦会议召开与否的斗争。
朝鲜战争后,美国竭力阻挠政治会议召开;在印支战场,法国已无法独自取得胜利,但战争仍在继续。面对这样的国际形式,1953年9月28日,苏联政府照会法、美、英三国政府,提议召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的五大国外长会议,审查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措施;10月,在伦敦外长会议上,苏联代表又建议召开五大国会议讨论远东局势,朝鲜和印支问题的解决,实现亚洲的和平已成为各国所关注的事情。1954年1月9日,周恩来外长发表声明:“我们认为,由将在柏林召开的四国外长会议导向为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的五大国会议,来促进迫切的国际问题解决,将会有利于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及保障国际和平与安全。”② ①② 解力夫:《国门红地毯——新中国外交50年》上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297页。
《当代中国》图书编辑部:《当代中国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6页。(MY)1954年1月25日至2月18日,苏、美、英、法四国外长会议在柏林举行。根据苏联外长莫洛托夫1月25日的建议,会议讨论了关于缓和国际关系中的紧张局势的一些措施和召开法、英、美、苏、中五国外长会议的问题。经过连续和多次秘密会谈,西方国家同意就解决朝鲜和印支问题进行谈判。但是,美国代表坚决反对召开包括中国参加的五国外长会议,表示:“美国不同意参加有中共侵略者在内的五大国会议来一般地讨论世界和平问题”。这反映了美国政府不希望和平解决朝鲜和印支问题以及敌视中国的顽固立场。英法出自自身利益的考虑,倾向于召开五国外长会议,特别是讨论印支问题。当美国拒绝苏联的建议后,英国建议召开七国会议,即加上南北朝鲜与五大国共同讨论朝鲜问题,并为讨论印支问题铺平道路。
在这种情形下,美国被迫改变了立场,作出让步,同意召开讨论亚洲问题的会议。但对同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在一张桌子上讨论问题,并不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承认。同时,苏联代表也做出让步,同意将会议由五大国外长讨论“一切成熟了的国际问题”改为除五大国外还接纳其他国家参加的只讨论朝鲜和印支问题的会议。最终,在四国外长柏林会议上,四国达成将于1954年4月26日,在日内瓦召开有中国参加的会议,讨论朝鲜和印支问题,就此日内瓦会议提上日程安排。3月3日,中国政府答复苏联政府,同意派全权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并开始积极准备。
四国外长柏林会议上,美国之所以同意召开日内瓦会议,是迫于形式,而不得不做出的决定。会后,为了阻止中国参加会议,美国又采取了一系列的外交手段。1954年3月29日至4月7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游说多国,号召采取“联合行动”,威胁如果中国不停止对“越盟”的援助,就要“对中国海岸采取海空军行动,对印度支那进行积极干涉”,从而使这场战争“美国化”,但英法都表示明确反对。一直到日内瓦会议召开前夕,美国仍采取多种方式威胁、利诱英法同意其方案,英法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一直拒绝该提议。美国破坏日内瓦会议的种种举动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日内瓦会议得以如期举行。
(二)日内瓦会议的议题
1.对朝鲜问题的讨论;
1954年4月26日在瑞士日内瓦的国联大厦,日内瓦会议隆重开幕。27日开始,首先讨论的是朝鲜问题,参加国有:中、苏、美、英、法五大国和与朝鲜问题直接相关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韩民国以及参加“联合国军”的一些国家——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 大、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希腊、卢森堡、荷兰、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和土耳其等①。
4月27日,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外务相南日提出了《关于恢复朝鲜的国家统一和举行全朝鲜自由选举的方案》。该方案主张,举行全朝鲜的国民议会选举以组成统一政府,一切外国军队必须在六个月内撤出朝鲜,有关国家保证朝鲜的和平发展。这个方案得到中苏两国的大力支持。与此相对,南朝鲜代表卞荣泰则主张在联合国的监督下,单独在北朝鲜进行自由选举,以补选南朝鲜议会中留给北朝鲜代表的约100个席位。他还主张,中国人民志愿军必须撤离朝鲜,但是美军可以继续驻扎。南朝鲜的提议显然无法得到中、苏和北朝鲜的同意。27日的发言,主要是南北朝鲜阐述自己观点,双方处理意见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28日,有关国家开始对朝鲜南北双方的方案发表意见。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是以反共著称的美国政治活动家、理论家、外交家。他对南朝鲜提出的方案大加赞赏,相反,对于南日的主张竭力反对。他认为,南日的建议要求朝鲜举行的选举不受联合国监督,目的在于“摧毁南朝鲜政权”,他仍然坚持根据联合国大会1950年10月7日决议来解决朝鲜问题。②美国和南朝鲜的目的在于,企图在联合国非法决议的基础上,继续干涉朝鲜内政。他们反对美军撤出朝鲜,反对举行全朝鲜自由选举,特别反对有南北双方组成全朝鲜委员会。随后,周恩来上台发言。他首先对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和巴基斯坦等在朝鲜战争中的中立国家未能被邀请与会表示遗憾。随后,他指出:联合国是朝鲜战争中交战一方,无权监督朝鲜选举,一切外国军队必须撤出,这是选举不受外来干涉的先决条件。③他进一步指出:美国在亚洲的侵略行动是亚洲局势紧张和不安的根源,美国的这种侵略行动应当制止,亚洲各国的独立和主权应当受到尊重,亚洲人民的民族权力和自由应当得到保障,而亚洲国家彼此之间要进行协商,以共同努力维护亚洲的和平。④周恩来还强调,中国人民对朝鲜问题的解决极为重视,中国代表团完全支持南日的三项建议,希望与会代表郑重考虑这个公平合理的建议,使之成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协议的基础。⑤
5月1日,举行了只有五大国和朝鲜南北方参加的限制性会议。会上,与会国家对这两个对立的方案进行了激烈的争论。焦点在于:是否所有外国军队都要从朝鲜半岛撤军;是否在朝鲜全国范围内选举;以及是否该由联合国监督。首先,撤军是美国所最不愿意看到的。① 宋恩繁,黎家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大事记》第一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134页。②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八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117页。③ 解力夫:《国门红地毯——新中国外交50年》上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287-288页。④ 任向群:《冷战对峙(20世纪外交大写实)》,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186页。⑤ 宋恩繁,黎家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大事记》第一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135页。相比于北朝鲜的军力,南朝鲜不堪一击,如果美军撤走,南朝鲜的李承晚政权很难维持下去。其次,“自由选举”向来为美国所推崇,但美李不愿在全朝鲜进行自由选举。因为他们明白,如果真正开放民主,在全国进行自由选举,将难有李承晚的立足之地。因而,他们提出只在北朝鲜进行选举的主张。最后,由于联合国当时完全由美国所操纵,美国当然愿意在联合国的监督下进行选举。而正如周恩来在之前所提到的,联合国是交战方,是无权行使中立的“监督”的。
此后,由于美国和南朝鲜的竭力坚持,会议始终没有取得任何进展,这样的僵局持续了近一个月。为了打破僵局,周恩来于5月22日提出成立中立国监察委员会协助朝鲜选举的提案;南日表示赞同,并提出全朝鲜国会按人口比例选举代表的原则,以照顾南朝鲜人口较多的实际情况。此举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广泛认同,英法甚至在会外私下表示中朝的建议具有吸引力,值得注意,但在会议上迫于美国的压力,对此不置可否。南朝鲜代表在当天的会议上又提出了一个反建议,主要内容是:按照南朝鲜宪法手续在全朝鲜举行选举;选举前一个月,中国军队必须全部撤出北朝鲜,而“联合国军”要在选举并完成统一后才撤出。①这个建议完全没有任何新东西,是对会议取得进展的变相阻挠。苏联代表也于6月5日,提出了五项原则建议:协议缔约后六个月内在全朝鲜进行自由选举;南北双方组成全朝鲜机构,外国军队从全朝鲜分期撤出;成立适当机构监督选举;有关国家承担义务,保证朝鲜的和平发展等。
对于中、苏、朝的合理建议,美国的态度没有一丝松动,反而积极策划以参加朝鲜战争的16个国家的名义发表《联合宣言》,破坏日内瓦会议对朝鲜问题的讨论。中、苏、朝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紧急磋商,决定在6月15日的会议上做最后的努力。北朝鲜方提出具体的六项建议,最大程度上考虑了南朝鲜方的情况,做出了最大的让步。随后,中方表示支持,苏方提出与会代表发表一个共同宣言,并且在等待朝鲜问题最终解决期间,与会各国不得采取任何足以对维持朝鲜和平构成威胁的行为。
眼见中、苏、朝提出的建议有可能为美国的一些盟国所接受,美国代表要求休会,并利用休会时间与盟国进行了40分钟的紧急磋商,要求盟国不惜一切代价使会议破裂。复会后,美国代表避开中、苏、朝建议,拒绝讨论共同宣言,转而让其盟国代表宣读事先拟定的《十六国宣言》,公然破坏日内瓦会议对于朝鲜问题的讨论。自此,中、苏、朝三国意识到,再讨论下去已无任何意义。6月15日的会议结束后,日内瓦会议对于朝鲜半岛和平问题的 ① 任向群:《冷战对峙(20世纪外交大写实)》,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188页。讨论无果而终。
2.对印度支那问题的讨论
日内瓦会议召开前夕,胡志明在北京与中国领导人商议,毛泽东和周恩来都认为,要争取和平必须先在战场上打胜战。因而决定发动奠边府战役,为解放河内提供条件,为谈判桌上增添筹码。在中国军事顾问的指导下,越军取得了奠边府战役的胜利。是役,越军缴获了守敌的全部武器弹药和车辆,击落飞机62架,击毙法军5000余人,俘虏1.1万余人,沉重打击了法国入侵者。
奠边府战役虽然使法国讨价还价的地位大大降低,但美国出兵干涉的阴影却依然威胁着会议的进程。法国内部主张承认现状与主张继续战争的两派争论不休。法国政府因此举棋不定,对会议采取拖延策略,幻想以美国出兵为压力从中获得利益。英国则对印支的和平谈判持支持态度,以便保住其在东南亚的权利,并且不愿美国渗入印支,因而与中国有所合作。美国为了能进入印支,对和平解决印支问题百般阻挠。中国和苏联则展开密切合作,坚决维护印支三国人民的利益,做了大量的会外工作,积极促进印支和平进程。
5月8日,关于印支问题的第一次会议召开。根据会前商议的决定,讨论印支问题时,由五大国、越南民主共和国、南越、老挝和柬埔寨九国参加,苏联和英国轮流担任会议主席。法国外交部长皮杜尔提出法方的停战方案:在越南,双方正规军在指定区域集结,不属于陆军或保安部队的其他部队解除武装,由国际委员会监督停战协定的实施;在老挝和柬埔寨,撤出越南独立同盟的一切军队,不属于陆军或保安部队的其他部队解除武装,由国际委员会监督停战协定的实施;停战协定由日内瓦会议的参加国提供保证,当发生违反停战协定的情况时,这些国家应该立即磋商,以便个别或集体采取适当的措施。①
5月10日,越南民主共和国代理外交部长范文同提出恢复印支和平建议:交战双方一切武装部队在印支领土上同时实行彻底的停火;法国承认越南在越南整个领土上的主权与独立,并承认高棉和寮国的主权和独立;一切外国军队撤出越南、高棉和寮国;越南、高棉与寮国通过举行自由选举在个该国建立统一政府;越南、高棉与寮国承认法国现有的经济与文化利益,并就加入法兰西联邦的问题发表声明;由交战双方代表组成联合委员会监督停战协定的执行。越方的停战协定与法方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短期内难以达到和解的目的。②
5月17日,进入限制性会议(对外不发表消息的会议)。西方三国坚持军事和政治分开,只讨论军事问题而不讨论政治问题。而越南则坚持政治、军事一起讨论,并得到了中国和苏 ①②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八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138页。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八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138-139页。联的支持。为了打破僵局,中国代表团在5月27日提出了《关于在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的建议》,建议在印支三国全境停火,交战双方就占领区和军事集结区开始谈判。根据三国的不同状况,分别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此方案得到法国的支持,从而推动了会议的进程。5月29日,会议达成了谈判以来的第一个实质性协议,接受了中方坚持的三国同时完全停火的原则。在此前提下,法越开始双方军事代表的直接谈判。
5月29日的协议将越南问题交给双方军事代表去谈,外长会议继续讨论老挝和柬埔寨的问题。由于双方在是否承认越盟的军队进入了老挝和柬埔寨问题上存在分歧,谈判再次陷入僵局,而越盟军队在两国的准确情报也为法方所掌握。双方继续在这个问题上,争论不休。
1954年6月12日,法国政局发生重大变化,主战的拉尼埃政府倒台。美国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企图利用法国政局的混乱于6月14日中断会议,但由于苏联的反对,才未能得逞。但此举仍然给印支问题的讨论蒙上了阴影,一般舆论都认为会议已经难以进行下去。各种迹象表明,美国将在16日的会议上继续破坏印支问题谈判。15日晚,在会议成败与否的关键时刻,中、苏、越三国代表进行了紧急磋商。周恩来提出为了使会议能够进行下去,应当承认过去有越南志愿军在老挝和柬埔寨,但有的已经撤出;没有撤出的,也按照撤出一切外国军队的方法撤出。在周恩来和莫洛托夫的劝说下,越南代表范文同经过反复权衡,最终表示同意,并由周恩来在会外向英法表示。
6月16日,周恩来提出,在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同时停火,交战双方在日内瓦和当地同时谈判和谈事宜。同时提出,“在老挝和柬埔寨停止敌对活动包括这两个国家本国的敌对军事部署和一切外国军队的撤退问题,停战后任何外国军队不应在印支三国中任何一国境内建立军事基地”①。周恩来还在私下对英国外相艾登和法国外长皮杜尔解释了建议的内在意义,即与越南所商谈的内容,此举得到了英法的支持。周恩来的建议打断了美国妄图破坏谈判的用心,连美国代表团团长史密斯也私下表示:“中国代表团的建议是值得考虑的。”但会后在华盛顿的杜勒斯对此很不满意,指令美国代表团继续对会议进行破坏。但周恩来的建议使印支问题的谈判能够继续下去,也为后来达成协议奠定了基础。
6月17日,法国主和派孟戴斯-弗朗斯受命组阁,出任总理兼外长。他承诺将在4 周内实现印支和平,否则将自动辞职,因而他对日内瓦会议采取了较为积极的态度。但孟戴斯的主张使美国非常失望和恼火,在加上中越提出的条件较为合理,美国破坏印支问题讨论的方针严重受挫。因而,18日的会议上,美国代表团团长史密斯借故离开日内瓦,改由对顽 ① 任向群:《冷战对峙(20世纪外交大写实)》,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195页。固的反共反华分子罗伯逊代替。罗伯逊在19日的会议上发言,抨击中国的建议,他说:“中国代表团的建议没有丝毫考虑的价值”。此番言论与几天前截然相反,可以看出美国对本次会议赤裸裸地破坏。美国的发言受到了周恩来的强烈反对,在周恩来的质疑之下,罗伯逊支支吾吾。但会上的其他代表并为受美国发言的影响,终于就老挝、柬埔寨问题的协议取得一致意见,达成《关于柬埔寨和老挝停止敌对行动的决议》。此后印支问题的关键点就是法国与越南的和谈问题,会议主要以交战双方的直接讨论和与会国的会外磋商。
法越争论的主要问题是南北停战的分界线问题。起初,越方代表范文同主张以北纬15度为分界线,而法国则要求分界线为北纬18度,双方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与此同时,法国新内阁的主和态度使美国极为恼火,而下野的主战派也就此抨击新内阁政府对外软弱,孟戴斯-弗朗斯政府面临着来自国内和国外的双重压力。为了防止主和的法国新内阁倒台,周恩来回到广西柳州,与正在那里修养的胡志明主席商谈此事。经过多次磋商,越方接受了中方的建议,争取以北纬16度为界,考虑16度北边的9号公路是老挝的出海必经之地,对方可能不会让步,所以再做出小调整。然而广西会议的决定不能得到范文同的理解,因而迟迟未能实行。7月12日,周恩来回到日内瓦后,与范文同进行了彻夜长谈,最终成功说服范文同。此后,周恩来又与孟戴斯会谈,提出越方的意见,最终使越南和法国都作出让步,同意将分界线定在北纬17度略南,9号公路以北处。自此,印支问题最大的障碍也在中国的促进下圆满商定。
经过长期的讨论和磋商,会议终于就恢复印度支那的和平问题达成了全部协议。协议包括最后宣言,法、老、柬三个国家的声明,越南、老挝、柬埔寨三个停止敌对行动协定。1954年7月21日,三个停战协定分别签字。同一天,日内瓦会议举行最后一次全体会议,与会各国代表通过并签署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日内瓦会议1954年7月21日的最后宣言》。美国代表拒绝在宣言上签字,并单独发表声明说:“美国将不使用威胁或武力妨害这些协定和条款,”但“美国将充分关切地注视违反上述协定的任何侵略的再起,并认为这是严重威胁国际和平和安全的”。①在中国的不懈努力下,通过日内瓦会议,终于达成了印度支那的和平局面,维护了印支人民的利益。
历时三个月,举世瞩目的日内瓦会议就此结束。在这三个月的会议期间里,中国和苏联在朝鲜问题的讨论上,与北朝鲜代表积极沟通、交流,面对来自美国的阻挠和破坏,没有退缩,而是很坚定地面对。虽然最终未能就朝鲜问题达成任何协定,但本次会议也让世界清 ① 任向群:《冷战对峙(20世纪外交大写实)》,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201页。晰得看到了一贯以民主自由标榜自己的美国,对于世界和平的破坏与阻挠,为后来的谈判赢得舆论支持。
在印支问题上,中国的表现格外突出。从初期提出合理的建议,到后来积极说服越方争取和平,直至最终促使双方达成协议,中国所起的作用是与会各国有目共睹的。印支问题的和平解决也是本次大会的最大亮点,是本次大会取得的最大成果。达成的协议无论是对印度支那,还是对法国,乃至世界和平事业,都是一项来之不易的胜利。
二、中国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外交风采
(一)会前积极准备
1954年2月,在柏林举行的苏、美、英、法四国外长会议上,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提议召开谋求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日内瓦会议。经过激烈的斗争和谈判,这个提议得以实现。中国与苏、美、英、法并列,作为五大国之一出席会议。
实际上,在四国外长柏林会议之前,中国政府就已经提议召开有中国参加的五大国会议,但一直遭到美国的反对。中国政府在接到与会通知后,周恩来总理立即做出积极的反应。2月27日,在接见印度驻华大使赖嘉文时说:“柏林会议有一点收获,就是日内瓦会议,从远东的具体问题来解决一些国际上迫切的问题,尤其是远东的和平问题。这就是一个成就。还有,用协商的方法来解决国际纠纷的原则也被推进了一步„„中国人民是支持这个会议的。它可以推进国际和平,首先是朝鲜和越南和平。”①
由于这将是新中国第一次出现在国际外交舞台上,中央领导对此十分重视。2月底到3月,周恩来亲自组织相关工作,开始系统地准备日内瓦会议的相关事宜:指导有关人员收集、熟悉和研究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情况;阅读召开日内瓦会议的相关文件;商谈和确定中国代表团成员人选等问题,组织模拟会议,练习翻译;主持拟定出席日内瓦会议的方针、原则等问题的各项文件,研究配合日内瓦会议的国际宣传问题。根据周恩来的部署,外交部情报司协同部门内各业务司,以及中央军委有关部门和外贸部等10个单位,编写了12种共计1700多万字的专题材料。同时,还撰写了29份备用的发言稿。
3月3日,中国政府答复苏联政府,接受其根据四国外长柏林会议协议于2月26日发出的邀请,正式确认参加4月26日召开的日内瓦会议。此后,周恩来还起草了《关于日内瓦会议的估计及其准备工作的意见》,认为:“我们应该采取积极参加日内瓦会议的方针,并加强外交和国际活动,以破坏美帝的封锁、禁运、扩军、备战政策,以促进国际紧张局势缓 ① 解力夫:《国门红地毯——新中国外交50年》上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281页。和。”①中共中央批准了这一方针,并在4月19日正式任命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为我国出席日内瓦会议代表团的首席代表,副外长张闻天、王稼祥、李克农为代表。还包括雷任民、乔冠华、陈家康、柯柏年、宦乡、黄华、龚澎、吴冷西、雷英夫等著名的外交家为顾问。中国代表团的阵容可以说是十分强大的,包括了各方面的额人才,为后来在日内瓦会议上灵活机动的表现,奠定了基础。代表团成立后,所有成员按着各自分工都在进行着认真的准备。周恩来也深感自己的责任之大,在出行前多次与毛泽东会面,商谈日内瓦会议相关事宜。
中国政府为了准备日内瓦会议动员了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全身心投入到会议的准备中去。正是由于中国政府的精心准备,才有了后来中国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卓越表现。1954年4月20日,庞大的中国代表团在周恩来的带领下,带着精心的准备,满怀着信心踏上了日内瓦会议的征程。在那里,中国代表团将为朝鲜和印度支那的和平而奋斗。
(二)中国的外交斡旋
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各国间的明争暗斗。在刚开始的朝鲜问题上,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上排斥和仇视中、苏、朝三国,对中方提出的合理建议大加贬斥,一味地推行不合理政策,并对会议进行破坏和阻挠。对于自己内部成员的不同意见,又往往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威逼利诱。在后来的印支和平问题讨论上,又是美国的破坏,使会议的进展一直缓慢,甚至有可能导致会议的流产。面对来自美国的强大敌人,中国代表团在周恩来的领导下,采取多方斡旋的策略,在会内和会外两种场合同时发力,最终灵活地运用了自己有限的外交资源,有力地推进了日内瓦会议的进展,为朝鲜和印支的和平停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加强与社会主义国家同盟内部的沟通与交流
首先,中国能能参加日内瓦会议,是苏联在四国外长柏林会议上坚决要求的。因而,在参加日内瓦会议之前,中国就多次与苏方进行交流,及时了解苏方的态度和要求,以便中苏两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基础能够在日内瓦会议上保持高度密切的联系。基本上,在整个日内瓦会议期间,中苏两方在作出相关决定时,都能及时通知对方,使双方能够有效地沟通,减少了分歧和矛盾的产生。因而,中苏之间对于两大议题的态度基本一致。
其次,在讨论朝鲜问题时,面对来自美国等的强大压力,单独一个朝鲜是难以承受的。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中苏两方及时给予了北朝鲜以强大的支持,使得朝鲜得以坚持自己合理的提议,而不至于在美国强大的压力前屈服。尽管,最终未就朝鲜问题达成任何协议,但使 ① 同上,第282页。世界看到了美国对朝鲜和平问题赤裸裸地破坏,使得朝鲜得以有其他机会取得国家和民族的独立。
最后,在讨论印支和平的问题上,中国代表团的表现也是极其机智和负责的,尤其在处理和越南的关系上。1954年5月奠边府战役胜利后,越南代表团对全国统一的信心大增,对印支问题的解决抱有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望,提出越南问题应以就地停战、稍加调整、等待普选的方案为主,以便一举统一越南。周恩来则认为,如果就地停战,那么尚在对方手中的红河三角洲以及河内、海防等大城市就无调整可能,而且对西方同意通过普选统一全越南也不应抱过高期望,即使将来形势好转能实现普选,也应该首先站稳北越和中越的根据地,不然南越的游击区和根据地为对方挤压,北越和中越的根据地又未能在交换中得到加强,对越南民主共和国是不利的。最终,中苏越依照周恩来的意见确定了停火和区域调整的具体方案,推动了会议的进展。①7月3日至5日,周恩来利用日内瓦会议休会之机,飞赴广西柳州同越南领导人胡志明等举行了8次会谈,就当时亚洲形势以及解决印度支那问题充分交换了看法,认为只有和平谈判才能使越南问题得以妥善解决。胡志明同意周恩来的看法,力争在划分集结区的问题上达成妥协,以便迅速停战。7月5日,越南劳动党中央急电留在日内瓦的越南代表团团长范文同,要求他采取积极推动的方针,不应消极等待,并明确规定了具体谈判方案。但是范文同在接到方案时,并未马上付诸实行。7月12日,周恩来回到日内瓦后,与范文同进行了彻夜长谈,最终成功说服范文同。此后,周恩来又与孟戴斯会谈,提出越方的意见,最终使越南和法国都做出让步,为最终印支问题的和平解决创下了基础。
2.巧妙利用英法和美国的矛盾,分别交往
日内瓦会议上,美、英、法三国表面上看上铁板一块,同为西方资本主义阵营,而且,英法两国在经济和政治上对美国都有较大的依赖。但是,深入研究三国的关系可以发现,英法与美国还是有着一定的矛盾的。
英国是日内瓦会议上西方大国中唯一与中国有外交关系的国家,周恩来与英国外交大臣艾登接触较早,磋商次数也较多。英国在二战后,战略上处于收缩状态,对朝鲜问题持消极态度。而英国在印支和平问题上不希望战争扩大,担心一旦美英联合对印度支那进行军事干涉,会引起同中国的战争,危及其在香港和马来西亚的利益。所以其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基本态度是希望东南亚局势保持稳定,以维护自己在该地区的利益。这同美国企图扩大印支战争从中渔利的方针是不相同的。会前,英国拒绝了杜勒斯“联合行动”的建议,也不对美国组 ① 赵学功:《中国与第一次日内瓦会议》,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85页。织东南亚集团的计划作出承诺。英国打算依靠亚洲的中立国家来维护东南亚的和平,不参加包括台湾和南朝鲜在内的集团。中国代表团在得知英国对此次会议的态度之后,积极与英国代表进行交流,周恩来更是多次与英国代表艾登进行了多次的会下交流,艾登更是成为到访中国代表团驻地——花山别墅次数最多的外国代表。保持同英国的良好关系,使中国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上促进印支和平的努力有了更好的效果。不仅于此,中英也因为此次会议,建立了更为深入的经济和政治联系,为两国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法国作为印支战争的交战国,在日内瓦会议关于印支和平问题的讨论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经过八年多的战争,法国已被这场战争所拖累,国内的经济和政治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因而,法国急于从印支战争中脱身,实现印支和平是有利于法国的利益的。但是,美国想要将印支问题复杂化,从而出兵印支,以攫取更大的利益。所以对法国施加压力,逼迫法国不让其撤军。同时,美国政府加紧策划对印度支那进行军事干涉,军方甚至建议动用核武器以挽救被困在奠边府的法军,美法在印支问题上还是存在相当的矛盾的。奠边府战役,法军大败,法国再也无法单独进行这场印支战争。在此后法美秘密会谈中,法方表示:“如果日内瓦会议失败,法国就将同意美方条件。美国可以派兵直接介入印度支那战争”。因此,美国竭力阻挠日内瓦会议就印支问题达成协议。当法越双方在划分停战线问题上僵持不下时,会议进入僵局,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进程可能逆转。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中国代表团采取了联法的策略,积极同法国代表皮杜尔等商谈。孟戴斯内阁上台后,周恩来外长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措施,又多次与孟戴斯会谈,为他开出了众多优惠条件。中方还积极促成法越的直接会谈,在法国和越南之间进行多次调停,最终促使法越达成停战协议,为日内瓦会议关于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巨大的贡献。
(三)中国的文化外交运用
文化外交一词最早见于1934 年的《牛津词典》:英国议会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外交手段,就是致力于海外英语教学。文化外交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它指以文化为手段促进政治关系的外交活动,围绕国家对外关系的工作格局与部署,为达到特定的目的,以文化表现形式为载体和手段,在特定时期、针对特定对象开展的国家或国际间公关活动;另一方面,它也指那些以保护文化为目的的外交活动①。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很好地运用了这种外交手法,并且采用的是前者,此举也为中国在此次会议上的出色表现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① 梁晓君:《塑造新中国形象——试论周恩来的文化外交》,外交评论,2008年4月,第102期,第20页 在出征日内瓦之前,周恩来就意识到了此次会议是一个宣传自己,增进了解的好机会,因而十分注意此次出行对中国文化的宣传。在出征前夕,中国代表团向故宫博物院借用12件陈列文物,用来布置代表团的会客室等重要场所。在当时的条件下,国际上对中国的正面报道和宣传很少,很多人不仅对新中国缺乏了解,而且对灿烂的中华文明也知之甚少,甚至怀有很深的偏见。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登上国际多边舞台,也是宣传自己的大好机会。周恩来特意指示选择这些国宝级文物万里迢迢运往日内瓦,就是要让这些工艺精湛、寓意深刻的稀世珍品,展现灿烂的中华文明以及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基于这一目的,周恩来在“花山别墅”会客室的布置可谓独具匠心,大到国宝级文物,中国的宫灯、屏风,小至茶几上摆放的飞天神话造型的烟灰缸,整个客厅充满了浓郁的中华民族文化气息,向来宾昭示着古老而厚重的中华文明,以及中国人民向往幸福、和平的深邃内涵。
整个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在这里会见、宴请了英国外交大臣艾登、法国总理孟戴斯-弗朗斯、电影明星卓别林等几十位外国客人。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多次到“花山别墅”做客,他在回忆录中特别提到了这些文物。他说,当他就某一问题跟周恩来争执不下的时候,周恩来就会请他来到陈列文物的古董架前,边欣赏这些稀世珍品边交谈。在艾登看来,周恩来此举寓意深刻,他通过这些文物所传递出的是主人深深的自信,让人感到,一个有着厚重文化底蕴的国家和人民是不容被忽视的。
中国这种文化外交的行动虽然并不能对日内瓦会议的决议产生太大的帮助,但中国代表团第一次出现在国际多边外交舞台上就备受瞩目,周恩来的文化外交功不可没。
(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推行
朝鲜战争中,由于美国所打的旗号是“联合国军”,代表的是联合国的决定,所以中国的参战给世界留下的映像就成了,“中国是一个好战的国家”。中国带着这种国际形象,甚至为一些极为弱小的国家所不齿。因而,如何修复这一国际形象,让世界认识到朝鲜战争的真实原因,成为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所要完成的一项重要目标。而修复这一形象的主要手段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印度是最早承认新中国(1949年12月30日)并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1950年4月1日)的国家之一,是我国重要的友好邻邦。中印两国有着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共同基础,但是两国关系中也有些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如西藏问题。1953年12月31日,为了解决西藏问题,中印两国政府代表正式在北京举行会谈。周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说:“„„从新中国成立后就确定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只要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 都可以拿出来谈。”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完整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印度代表团则对此完全同意。中印双方经过四个月的反复谈判和协商,于1954年4月29日发表了联合公报,并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于在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协定上明确表明:基于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及和平共处的原则,缔结本协定。该协定经过双方政府合法批准后成为了正式的国际条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一次在国际条约上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合法原则。1954年6月,利用日内瓦会议的休会期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中印与中缅分别于28日和29日发表联合声明,重申了中印达成的上述协议,只是将原则中的“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至此,和品共处五项原则最终确定。
日内瓦会议上,中国对已经成型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进行了大力的推广,得到了很多国家的大力支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尤其是中国对朝鲜半岛和印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积极推进,使很多国家重新认识了中国,使中国的影响力大幅提高。
三、日内瓦会议召开的历史意义
日内瓦会议的召开,无论是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有着及其重大的意义。从中国的角度来看,首先,这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的身份亮相大型国际会议,是新中国外交走向世界的第一步。从此,中国的外交开始走向世界,通过这次会议,我们积累了很多的宝贵经验,为后来同亚非拉美等国的交往,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其次,日内瓦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共举行了20多次记者招待会,接待外国记者来访400多次,发布新闻公报、发言人声明、有关消息稿近40件。介绍并评论会议的进展,阐明我方立场,宣传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当前重要问题的主张,揭露美国阻挠解决朝鲜问题和印支问题的政策和言行。还介绍了新中国的情况,给西方记者以深刻的印象,扩大了新中国的影响。再次,中国代表团还在会下,大力宣扬中国文化,展示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消除外界对中国的文化偏见,有利于提高中国的软实力。最后,日内瓦会议为中国与西方国家尤其是英国大力接触提供了机会。会议期间,中英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中英之间的经济贸易合作也越来越密切,政治互动也有所改善。同时,本次会议还使中美接触程度有所提高,为后来的中美大使级会谈打下了一定基础。总之,新中国通过日内瓦会议,实现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也是最困难的一步,从此,中国开始在世界舞台上绽放自己的能量,开启了对世界和平的推进与维护。
从国际角度来看,日内瓦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长期受帝国主义侵略的一些亚洲国家第一次以平等的地位同西方国家就同它们切身有关的问题进行直接的谈判。在世界爱好和平力量的支持下,经过中国的不懈努力,会议达成了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协议,对 国际形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根据会议达成的协议,结束了持续八年多的法国侵略印支战争。这是继朝鲜战争之后,西方国家势力在亚洲的又一次重大失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其次,对印支三国人民来说,日内瓦协定是他们长期坚定反对外来侵略的直接结果,协定维护了三国的领土、主权完整,是印支人民的一项重大胜利。再次,日内瓦会议的胜利召开,也是美国企图扩大亚洲战场的侵略政策的失败。特别是印支问题的和平解决,严重打乱了美国的战争计划。最后,日内瓦会议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胜利,为进而协商解决其他重大国际问题开辟了道路。
总之,日内瓦会议的召开,推动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打击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实现了新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步,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世界人民需要和平。
阅读文献
[1] 代兵:《大国对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态度》,史学集刊,2007年9月第5期,第66页
[2] 李智:《试论文化外交》,外交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第83页
[3] 宋晓芹:《日内瓦会议:新中国多边外交的初步尝试》,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11月,第11卷第6期,第64页
[4] 路本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中国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