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内瓦会议的中国元素

时间:2019-05-14 03:47: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日内瓦会议的中国元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日内瓦会议的中国元素》。

第一篇:日内瓦会议的中国元素

日内瓦会议的中国元素

2012级国际政治班 201200031013 郝宁

1954年2月,在柏林举行的苏、美、英、法四国外长会议上,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提议召开谋求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日内瓦会议。经过激烈的斗争和谈判,这个提议得以实现。中国与苏、美、英、法并列,作为五大国之一出席会议。

实际上,在四国外长柏林会议之前,中国政府就已经提议召开有中国参加的五大国会议,但一直遭到美国的反对。中国政府在接到与会通知后,周恩来总理立即做出积极的反应。

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各国间的明争暗斗。在刚开始的朝鲜问题上,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上排斥和仇视中、苏、朝三国,对中方提出的合理建议大加贬斥,一味地推行不合理政策,并对会议进行破坏和阻挠。对于自己内部成员的不同意见,又往往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威逼利诱。在后来的印支和平问题讨论上,又是美国的破坏,使会议的进展一直缓慢,甚至有可能导致会议的流产。面对来自美国的强大敌人,中国代表团在周恩来的领导下,采取多方斡旋的策略,在会内和会外两种场合同时发力,最终灵活地运用了自己有限的外交资源,有力地推进了日内瓦会议的进展,为朝鲜和印支的和平停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加强与社会主义国家同盟内部的沟通与交流

首先,中国能能参加日内瓦会议,是苏联在四国外长柏林会议上坚决要求的。因而,在参加日内瓦会议之前,中国就多次与苏方进行交流,及时了解苏方的态度和要求,以便中苏两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基础能够在日内瓦会议上保持高度密切的联系。基本上,在整个日内瓦会议期间,中苏两方在作出相关决定时,都能及时通知对方,使双方能够有效地沟通,减少了分歧和矛盾的产生。因而,中苏之间对于两大议题的态度基本一致。

其次,在讨论朝鲜问题时,面对来自美国等的强大压力,单独一个朝鲜是难以承受的。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中苏两方及时给予了北朝鲜以强大的支持,使得朝鲜得以坚持自己合理的提议,而不至于在美国强大的压力前屈服。尽管,最终未就朝鲜问题达成任何协议,但使世界看到了美国对朝鲜和平问题赤裸裸地破坏,使得朝鲜得以有其他机会取得国家和民族的独立。

最后,在讨论印支和平的问题上,中国代表团的表现也是极其机智和负责的,尤其在处理和越南的关系上。1954年5月奠边府战役胜利后,越南代表团对全国统一的信心大增,对印支问题的解决抱有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望,提出越南问题应以就地停战、稍加调整、等待普选的方案为主,以便一举统一越南。周恩来则认为,如果就地停战,那么尚在对方手中的红河三角洲以及河内、海防等大城市就无调整可能,而且对西方同意通过普选统一全越南也不应抱过高期望,即使将来形势好转能实现普选,也应该首先站稳北越和中越的根据地,不然南越的游击区和根据地为对方挤压,北越和中越的根据地又未能在交换中得到加强,对越南民主共和国是不利的。最终,中苏越依照周恩来的意见确定了停火和区域调整的具体方案,推动了会议的进展。

二、巧妙利用英法和美国的矛盾,分别交往

日内瓦会议上,美、英、法三国表面上看上铁板一块,同为西方资本主义阵营,而且,英法两国在经济和政治上对美国都有较大的依赖。但是,深入研究三国的关系可以发现,英法与美国还是有着一定的矛盾的。

英国是日内瓦会议上西方大国中唯一与中国有外交关系的国家,周恩来与英国外交大臣艾登接触较早,磋商次数也较多。英国在二战后,战略上处于收缩状态,对朝鲜问题持消极态度。而英国在印支和平问题上不希望战争扩大,担心一旦美英联合对印度支那进行军事干涉,会引起同中国的战争,危及其在香港和马来西亚的利益。所以其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基本态度是希望东南亚局势保持稳定,以维护自己在该地区的利益。这同美国企图扩大印支战争从中渔利的方针是不相同的。会前,英国拒绝了杜勒斯“联合行动”的建议,也不对美国组织东南亚集团的计划作出承诺。英国打算依靠亚洲的中立国家来维护东南亚的和平,不参加包括台湾和南朝鲜在内的集团。中国代表团在得知英国对此次会议的态度之后,积极与英国代表进行交流,周恩来更是多次与英国代表艾登进行了多次的会下交流,艾登更是成为到访中国代表团驻地——花山别墅次数最多的外国代表。保持同英国的良好关系,使中国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上促进印支和平的努力有了更好的效果。不仅于此,中英也因为此次会议,建立了更为深入的经济和政治联系,为两国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法国作为印支战争的交战国,在日内瓦会议关于印支和平问题的讨论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经过八年多的战争,法国已被这场战争所拖累,国内的经济和政治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因而,法国急于从印支战争中脱身,实现印支和平是有利于法国的利益的。但是,美国想要将印支问题复杂化,从而出兵印支,以攫取更大的利益。所以对法国施加压力,逼迫法国不让其撤军。同时,美国政府加紧策划对印度支那进行军事干涉,军方甚至建议动用核武器以挽救被困在奠边府的法军,美法在印支问题上还是存在相当的矛盾的。奠边府战役,法军大败,法国再也无法单独进行这场印支战争。在此后法美秘密会谈中,法方表示:“如果日内瓦会议失败,法国就将同意美方条件。美国可以派兵直接介入印度支那战争”。因此,美国竭力阻挠日内瓦会议就印支问题达成协议。当法越双方在划分停战线问题上僵持不下时,会议进入僵局,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进程可能逆转。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中国代表团采取了联法的策略,积极同法国代表皮杜尔等商谈。孟戴斯内阁上台后,周恩来外长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措施,又多次与孟戴斯会谈,为他开出了众多优惠条件。中方还积极促成法越的直接会谈,在法国和越南之间进行多次调停,最终促使法越达成停战协议,为日内瓦会议关于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巨大的贡献。

三、中国的文化外交运用

在出征日内瓦之前,周恩来就意识到了此次会议是一个宣传自己,增进了解的好机会,因而十分注意此次出行对中国文化的宣传。在出征前夕,中国代表团向故宫博物院借用12件陈列文物,用来布置代表团的会客室等重要场所。在当时的条件下,国际上对中国的正面报道和宣传很少,很多人不仅对新中国缺乏了解,而且对灿烂的中华文明也知之甚少,甚至怀有很深的偏见。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登上国际多边舞台,也是宣传自己的大好机会。周恩来特意指示选择这些国宝级文物万里迢迢运往日内瓦,就是要让这些工艺精湛、寓意深刻的稀世珍品,展现灿烂的中华文明以及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基于这一目的,周恩来在“花山别墅”会客室的布置可谓独具匠心,大到国宝级文物,中国的宫灯、屏风,小至茶几上摆放的飞天神话造型的烟灰缸,整个客厅充满了浓郁的中华民族文化气息,向来宾昭示着古老而厚重的中华文明,以及中国人民向往幸福、和平的深邃内涵。

整个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在这里会见、宴请了英国外交大臣艾登、法国总理孟戴斯-弗朗斯、电影明星卓别林等几十位外国客人。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多次到“花山别墅”做客,他在回忆录中特别提到了这些文物。他说,当他就某一问题跟周恩来争执不下的时候,周恩来就会请他来到陈列文物的古董架前,边欣赏这些稀世珍品边交谈。在艾登看来,周恩来此举寓意深刻,他通过这些文物所传递出的是主人深深的自信,让人感到,一个有着厚重文化底蕴的国家和人民是不容被忽视的。

中国这种文化外交的行动虽然并不能对日内瓦会议的决议产生太大的帮助,但中国代表团第一次出现在国际多边外交舞台上就备受瞩目,周恩来的文化外交功不可没。

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推行

朝鲜战争中,由于美国所打的旗号是“联合国军”,代表的是联合国的决定,所以中国的参战给世界留下的映像就成了,“中国是一个好战的国家”。中国带着这种国际形象,甚至为一些极为弱小的国家所不齿。因而,如何修复这一国际形象,让世界认识到朝鲜战争的真实原因,成为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所要完成的一项重要目标。而修复这一形象的主要手段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印度是最早承认新中国(1949年12月30日)并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1950年4月1日)的国家之一,是我国重要的友好邻邦。中印两国有着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共同基础,但是两国关系中也有些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如西藏问题。1953年12月31日,为了解决西藏问题,中印两国政府代表正式在北京举行会谈。周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说:“„„从新中国成立后就确定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只要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完整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印度代表团则对此完全同意。中印双方经过四个月的反复谈判和协商,于1954年4月29日发表了联合公报,并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于在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协定上明确表明:基于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及和平共处的原则,缔结本协定。该协定经过双方政府合法批准后成为了正式的国际条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一次在国际条约上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合法原则。1954年6月,利用日内瓦会议的休会期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中印与中缅分别于28日和29日发表联合声明,重申了中印达成的上述协议,只是将原则中的“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至此,和品共处五项原则最终确定。

日内瓦会议上,中国对已经成型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进行了大力的推广,得到了很多国家的大力支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尤其是中国对朝鲜半岛和印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积极推进,使很多国家重新认识了中国,使中国的影响力大幅提高。

五、日内瓦会议召开的历史意义

日内瓦会议的召开,无论是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有着及其重大的意义。从中国的角度来看,首先,这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的身份亮相大型国际会议,是新中国外交走向世界的第一步。从此,中国的外交开始走向世界,通过这次会议,我们积累了很多的宝贵经验,为后来同亚非拉美等国的交往,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其次,日内瓦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共举行了20多次记者招待会,接待外国记者来访400多次,发布新闻公报、发言人声明、有关消息稿近40件。介绍并评论会议的进展,阐明我方立场,宣传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当前重要问题的主张,揭露美国阻挠解决朝鲜问题和印支问题的政策和言行。还介绍了新中国的情况,给西方记者以深刻的印象,扩大了新中国的影响。再次,中国代表团还在会下,大力宣扬中国文化,展示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消除外界对中国的文化偏见,有利于提高中国的软实力。最后,日内瓦会议为中国与西方国家尤其是英国大力接触提供了机会。会议期间,中英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中英之间的经济贸易合作也越来越密切,政治互动也有所改善。同时,本次会议还使中美接触程度有所提高,为后来的中美大使级会谈打下了一定基础。总之,新中国通过日内瓦会议,实现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也是最困难的一步,从此,中国开始在世界舞台上绽放自己的能量,开启了对世界和平的推进与维护。

从国际角度来看,日内瓦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长期受帝国主义侵略的一些亚洲国家第一次以平等的地位同西方国家就同它们切身有关的问题进行直接的谈判。在世界爱好和平力量的支持下,经过中国的不懈努力,会议达成了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协议,对国际形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根据会议达成的协议,结束了持续八年多的法国侵略印支战争。这是继朝鲜战争之后,西方国家势力在亚洲的又一次重大失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其次,对印支三国人民来说,日内瓦协定是他们长期坚定反对外来侵略的直接结果,协定维护了三国的领土、主权完整,是印支人民的一项重大胜利。再次,日内瓦会议的胜利召开,也是美国企图扩大亚洲战场的侵略政策的失败。特别是印支问题的和平解决,严重打乱了美国的战争计划。最后,日内瓦会议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胜利,为进而协商解决其他重大国际问题开辟了道路。

总之,日内瓦会议的召开,推动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打击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实现了新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步,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在未来的新形势的外交下,我国应向先辈学习,独立自主地展开和平外交,进一步在国际上为国家树立良好形象。

第二篇:中国与日内瓦会议

中国与日内瓦会议

1954年初,朝鲜战争刚刚落下帷幕,而整个印度支那为争取民族独立而与法国殖民者的斗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为了缓和国际关系中的紧张局势,苏、美、英、法于1954年2月在柏林召开了四国外长会议并达成共识,决定于1954年4月26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包含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的国际会议,具体讨论朝鲜和印度支那的停战问题。在这场举世瞩目的国际性会议上,与会各国围绕朝鲜和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其中包含着中国、苏联对朝鲜和印支和平的努力追求,也包含着美国出于自身利益,对会议进展的破坏。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亮相国际舞台,在周恩来外长的率领下,中国代表团凭借卓越的外交能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为争取朝鲜和平的有所进展尽了最大的努力,为恢复印度支那的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中国人民赢得了荣誉和友谊。最终,关于朝鲜和平问题,由于美国的从中阻挠,未达成任何协议;但在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上,经过与会各国代表团的共同努力,达成了日内瓦协定,结束了第一次印支战争,为印度支那赢得了暂时的和平。

学者们对日内瓦会议有着不同方向的研究,主要从参会大国对日内瓦会议的态度,会议期间的国与国关系,以及中国对会议的准备和中国代表团在会议期间的表现等角度。学界普遍认为:中苏对日内瓦会议的召开持积极的态度,英法两国则持观望态度,而美国则是坚决反对在会议中进行缓和;会议期间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关系较为稳定,西方国家由于自身利益影响,出现一些分歧;中国积极准备了日内瓦会议,并且在会议中有着积极良好的表现;这次会议对中国有着积极的意义,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本案例将详细介绍本次会议的进程,并且突出介绍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中的外交表现和取得的成果和经验,以及日内瓦会议对于新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意义。为了很好地了解本次会议,我们将从日内瓦会议召开前的国际背景着手,具体阐述本次会议的召开。

一、日内瓦会议进程

(一)日内瓦会议召开前的国际背景

1.美国破坏朝鲜停战协定,阻挠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1953年7月27日,随着《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字生效,长达三年半的朝鲜战争宣告结 束。根据停战协议第60款的规定,应该在三个月内召开双方高一级的政治会议,以协商从朝鲜撤退一切外国军队并和平解决朝鲜问题。朝中方面坚决要求召开政治会议,但美国非但不准备撤军,反而想把军队长期停留在朝鲜,使其侵略合法化。8月8日,停战协议签订后不到两周,美国就和南朝鲜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草案)》,10月1日,双方正式签订此条约。该条约规定,南朝鲜给予美国“在双方共同商定的大韩民国领土以内及其周围部署美国陆、空、海军部队的权利”,不仅使美国得以无限期在南朝鲜驻军,还使美国可以和南朝鲜在“遭受进攻”的借口下发动战争。此外,从1953 年8 月份起,就采取各种办法阻挠政治会议的召开,这些都是对停战协议的公然破坏。

1953年8月17日,第七届联合国大会举行特别会议讨论关于政治会议的问题。由于美国的策动,一些参加过朝鲜战争的国家提出“15国提案”,认为政治会议只应有朝鲜交战双方组成,而像苏联和其他亚洲国家则没有资格参与。并且,政治会议只是板门店停战谈判的延续,参加国可以宣布不参加某项决定或协议而不受其约束,这实质上是要取消政治会议①。由于美国的一再阻挠,联合国大会关于朝鲜问题的会议最终并未举行,从而使《朝鲜停战协议》规定的要召开的高一级政治会议始终未能召开。

此外,关于战俘的释放与遣返问题,《朝鲜停战协定》有明确规定:“在本停战协定生效后60天内,各方应将其收容下的一切坚持遣返的战俘分批直接遣返,交给他们被俘时所属的一方,不得加以任何阻难。”“各方应将未予直接遣返的其余战俘,从其军事控制与收容下释放出来统交中立国遣返委员会”予以处理②。朝中方面严格遵循停战协定要求,遣返相关人员。但是,与此相反,美国方面从战争停止后就开始阻挠和破坏朝中被俘人员行使被遣返权利,派出了大量南朝鲜和台湾特务在朝中被俘人员中进行残暴的恐怖活动,制造了众多骇人听闻的惨案,企图控制这些人员。因此导致双方在被俘人员遣返上存在很大矛盾。

朝鲜半岛和平问题在停战后,美国从自身利益考虑,一直对召开政治会议多番阻挠,不愿其他国家(如苏联等)参与进来,朝鲜半岛和平问题因而一直悬而未决,这也构成了后来日内瓦会议上的两大主要议题之一。

2.第一次印支战争中,越南等国家抗法斗争的胜利发展;

位于印支半岛的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原是法国的殖民地,太平洋战争后沦入日本法西斯之手。1945年日本投降后,为了恢复对印支的殖民统治,法国不顾三国人民追求独立的行动,再次发动了殖民入侵,在越南南部登陆,逐步向北推进,先后占领了西贡、海防、①②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八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100页。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八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102页。河内等大城市,控制各交通要道和重要经济区域。战火逐渐蔓延到整个印度支那地区。

1945年9月2日,在胡志明的领导下,越南人民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国。但法国对其拒不承认,也不承认老挝和柬埔寨的抗法民主力量成立的抗战政府,并把他们当作交战的对象。印度支那三国因而组成了印支联军,对法国殖民者进行顽强的抵抗。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给予了越南人民的独立战争以有力的支持,向其提供了巨大的物资援助,并对越南人民的抗争提供指导,参与规划了越南人民抗法斗争中的一些重要战役,帮助越南人民实现了一系列的战争胜利。

至1954年,越南人民在胡志明主席的领导下,已经进行了八年多的抗法战争,但仍然胜负未定。长期的印支战争不仅使印支各国人民陷入战争的苦难中,也使法国深陷战争泥潭,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政治困难。因而,法国已经准备从印支脱身。但是,出于对社会主义的遏制目的,美国却想乘机介入,取法国而代之,从而使印支局势变得极为复杂。

基于当时印支的局势,周恩来做出了以下分析:“停止这场战争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并且正在增长。”经过八年多的战争,法国远征军已遭到沉重的打击,国力也难以支持。越来越多的法国人认为战争已经没有前途,主张停战。一直主战的法国总理拉尼埃和外长皮杜尔也开始动摇。①

1954年日内瓦会议讨论印支和平问题前夕,在中国的支持下,越军发动了奠边府战役。进过多日的激战,击毙法军5000余人,俘虏1.1万余人,缴获众多武器弹药,宣告了奠边府战役的胜利。奠边府的失败沉重打击了法国政府,使法国在日内瓦会议上讨价还价的地位大大降低,同时也增加了中国在会议上争取印支和平的希望有所加大。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成为一次实现印支和平的好机会。

3.有关国家对日内瓦会议召开与否的斗争。

朝鲜战争后,美国竭力阻挠政治会议召开;在印支战场,法国已无法独自取得胜利,但战争仍在继续。面对这样的国际形式,1953年9月28日,苏联政府照会法、美、英三国政府,提议召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的五大国外长会议,审查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措施;10月,在伦敦外长会议上,苏联代表又建议召开五大国会议讨论远东局势,朝鲜和印支问题的解决,实现亚洲的和平已成为各国所关注的事情。1954年1月9日,周恩来外长发表声明:“我们认为,由将在柏林召开的四国外长会议导向为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的五大国会议,来促进迫切的国际问题解决,将会有利于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及保障国际和平与安全。”② ①② 解力夫:《国门红地毯——新中国外交50年》上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297页。

《当代中国》图书编辑部:《当代中国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6页。(MY)1954年1月25日至2月18日,苏、美、英、法四国外长会议在柏林举行。根据苏联外长莫洛托夫1月25日的建议,会议讨论了关于缓和国际关系中的紧张局势的一些措施和召开法、英、美、苏、中五国外长会议的问题。经过连续和多次秘密会谈,西方国家同意就解决朝鲜和印支问题进行谈判。但是,美国代表坚决反对召开包括中国参加的五国外长会议,表示:“美国不同意参加有中共侵略者在内的五大国会议来一般地讨论世界和平问题”。这反映了美国政府不希望和平解决朝鲜和印支问题以及敌视中国的顽固立场。英法出自自身利益的考虑,倾向于召开五国外长会议,特别是讨论印支问题。当美国拒绝苏联的建议后,英国建议召开七国会议,即加上南北朝鲜与五大国共同讨论朝鲜问题,并为讨论印支问题铺平道路。

在这种情形下,美国被迫改变了立场,作出让步,同意召开讨论亚洲问题的会议。但对同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在一张桌子上讨论问题,并不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承认。同时,苏联代表也做出让步,同意将会议由五大国外长讨论“一切成熟了的国际问题”改为除五大国外还接纳其他国家参加的只讨论朝鲜和印支问题的会议。最终,在四国外长柏林会议上,四国达成将于1954年4月26日,在日内瓦召开有中国参加的会议,讨论朝鲜和印支问题,就此日内瓦会议提上日程安排。3月3日,中国政府答复苏联政府,同意派全权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并开始积极准备。

四国外长柏林会议上,美国之所以同意召开日内瓦会议,是迫于形式,而不得不做出的决定。会后,为了阻止中国参加会议,美国又采取了一系列的外交手段。1954年3月29日至4月7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游说多国,号召采取“联合行动”,威胁如果中国不停止对“越盟”的援助,就要“对中国海岸采取海空军行动,对印度支那进行积极干涉”,从而使这场战争“美国化”,但英法都表示明确反对。一直到日内瓦会议召开前夕,美国仍采取多种方式威胁、利诱英法同意其方案,英法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一直拒绝该提议。美国破坏日内瓦会议的种种举动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日内瓦会议得以如期举行。

(二)日内瓦会议的议题

1.对朝鲜问题的讨论;

1954年4月26日在瑞士日内瓦的国联大厦,日内瓦会议隆重开幕。27日开始,首先讨论的是朝鲜问题,参加国有:中、苏、美、英、法五大国和与朝鲜问题直接相关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韩民国以及参加“联合国军”的一些国家——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 大、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希腊、卢森堡、荷兰、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和土耳其等①。

4月27日,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外务相南日提出了《关于恢复朝鲜的国家统一和举行全朝鲜自由选举的方案》。该方案主张,举行全朝鲜的国民议会选举以组成统一政府,一切外国军队必须在六个月内撤出朝鲜,有关国家保证朝鲜的和平发展。这个方案得到中苏两国的大力支持。与此相对,南朝鲜代表卞荣泰则主张在联合国的监督下,单独在北朝鲜进行自由选举,以补选南朝鲜议会中留给北朝鲜代表的约100个席位。他还主张,中国人民志愿军必须撤离朝鲜,但是美军可以继续驻扎。南朝鲜的提议显然无法得到中、苏和北朝鲜的同意。27日的发言,主要是南北朝鲜阐述自己观点,双方处理意见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28日,有关国家开始对朝鲜南北双方的方案发表意见。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是以反共著称的美国政治活动家、理论家、外交家。他对南朝鲜提出的方案大加赞赏,相反,对于南日的主张竭力反对。他认为,南日的建议要求朝鲜举行的选举不受联合国监督,目的在于“摧毁南朝鲜政权”,他仍然坚持根据联合国大会1950年10月7日决议来解决朝鲜问题。②美国和南朝鲜的目的在于,企图在联合国非法决议的基础上,继续干涉朝鲜内政。他们反对美军撤出朝鲜,反对举行全朝鲜自由选举,特别反对有南北双方组成全朝鲜委员会。随后,周恩来上台发言。他首先对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和巴基斯坦等在朝鲜战争中的中立国家未能被邀请与会表示遗憾。随后,他指出:联合国是朝鲜战争中交战一方,无权监督朝鲜选举,一切外国军队必须撤出,这是选举不受外来干涉的先决条件。③他进一步指出:美国在亚洲的侵略行动是亚洲局势紧张和不安的根源,美国的这种侵略行动应当制止,亚洲各国的独立和主权应当受到尊重,亚洲人民的民族权力和自由应当得到保障,而亚洲国家彼此之间要进行协商,以共同努力维护亚洲的和平。④周恩来还强调,中国人民对朝鲜问题的解决极为重视,中国代表团完全支持南日的三项建议,希望与会代表郑重考虑这个公平合理的建议,使之成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协议的基础。⑤

5月1日,举行了只有五大国和朝鲜南北方参加的限制性会议。会上,与会国家对这两个对立的方案进行了激烈的争论。焦点在于:是否所有外国军队都要从朝鲜半岛撤军;是否在朝鲜全国范围内选举;以及是否该由联合国监督。首先,撤军是美国所最不愿意看到的。① 宋恩繁,黎家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大事记》第一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134页。②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八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117页。③ 解力夫:《国门红地毯——新中国外交50年》上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287-288页。④ 任向群:《冷战对峙(20世纪外交大写实)》,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186页。⑤ 宋恩繁,黎家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大事记》第一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135页。相比于北朝鲜的军力,南朝鲜不堪一击,如果美军撤走,南朝鲜的李承晚政权很难维持下去。其次,“自由选举”向来为美国所推崇,但美李不愿在全朝鲜进行自由选举。因为他们明白,如果真正开放民主,在全国进行自由选举,将难有李承晚的立足之地。因而,他们提出只在北朝鲜进行选举的主张。最后,由于联合国当时完全由美国所操纵,美国当然愿意在联合国的监督下进行选举。而正如周恩来在之前所提到的,联合国是交战方,是无权行使中立的“监督”的。

此后,由于美国和南朝鲜的竭力坚持,会议始终没有取得任何进展,这样的僵局持续了近一个月。为了打破僵局,周恩来于5月22日提出成立中立国监察委员会协助朝鲜选举的提案;南日表示赞同,并提出全朝鲜国会按人口比例选举代表的原则,以照顾南朝鲜人口较多的实际情况。此举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广泛认同,英法甚至在会外私下表示中朝的建议具有吸引力,值得注意,但在会议上迫于美国的压力,对此不置可否。南朝鲜代表在当天的会议上又提出了一个反建议,主要内容是:按照南朝鲜宪法手续在全朝鲜举行选举;选举前一个月,中国军队必须全部撤出北朝鲜,而“联合国军”要在选举并完成统一后才撤出。①这个建议完全没有任何新东西,是对会议取得进展的变相阻挠。苏联代表也于6月5日,提出了五项原则建议:协议缔约后六个月内在全朝鲜进行自由选举;南北双方组成全朝鲜机构,外国军队从全朝鲜分期撤出;成立适当机构监督选举;有关国家承担义务,保证朝鲜的和平发展等。

对于中、苏、朝的合理建议,美国的态度没有一丝松动,反而积极策划以参加朝鲜战争的16个国家的名义发表《联合宣言》,破坏日内瓦会议对朝鲜问题的讨论。中、苏、朝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紧急磋商,决定在6月15日的会议上做最后的努力。北朝鲜方提出具体的六项建议,最大程度上考虑了南朝鲜方的情况,做出了最大的让步。随后,中方表示支持,苏方提出与会代表发表一个共同宣言,并且在等待朝鲜问题最终解决期间,与会各国不得采取任何足以对维持朝鲜和平构成威胁的行为。

眼见中、苏、朝提出的建议有可能为美国的一些盟国所接受,美国代表要求休会,并利用休会时间与盟国进行了40分钟的紧急磋商,要求盟国不惜一切代价使会议破裂。复会后,美国代表避开中、苏、朝建议,拒绝讨论共同宣言,转而让其盟国代表宣读事先拟定的《十六国宣言》,公然破坏日内瓦会议对于朝鲜问题的讨论。自此,中、苏、朝三国意识到,再讨论下去已无任何意义。6月15日的会议结束后,日内瓦会议对于朝鲜半岛和平问题的 ① 任向群:《冷战对峙(20世纪外交大写实)》,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188页。讨论无果而终。

2.对印度支那问题的讨论

日内瓦会议召开前夕,胡志明在北京与中国领导人商议,毛泽东和周恩来都认为,要争取和平必须先在战场上打胜战。因而决定发动奠边府战役,为解放河内提供条件,为谈判桌上增添筹码。在中国军事顾问的指导下,越军取得了奠边府战役的胜利。是役,越军缴获了守敌的全部武器弹药和车辆,击落飞机62架,击毙法军5000余人,俘虏1.1万余人,沉重打击了法国入侵者。

奠边府战役虽然使法国讨价还价的地位大大降低,但美国出兵干涉的阴影却依然威胁着会议的进程。法国内部主张承认现状与主张继续战争的两派争论不休。法国政府因此举棋不定,对会议采取拖延策略,幻想以美国出兵为压力从中获得利益。英国则对印支的和平谈判持支持态度,以便保住其在东南亚的权利,并且不愿美国渗入印支,因而与中国有所合作。美国为了能进入印支,对和平解决印支问题百般阻挠。中国和苏联则展开密切合作,坚决维护印支三国人民的利益,做了大量的会外工作,积极促进印支和平进程。

5月8日,关于印支问题的第一次会议召开。根据会前商议的决定,讨论印支问题时,由五大国、越南民主共和国、南越、老挝和柬埔寨九国参加,苏联和英国轮流担任会议主席。法国外交部长皮杜尔提出法方的停战方案:在越南,双方正规军在指定区域集结,不属于陆军或保安部队的其他部队解除武装,由国际委员会监督停战协定的实施;在老挝和柬埔寨,撤出越南独立同盟的一切军队,不属于陆军或保安部队的其他部队解除武装,由国际委员会监督停战协定的实施;停战协定由日内瓦会议的参加国提供保证,当发生违反停战协定的情况时,这些国家应该立即磋商,以便个别或集体采取适当的措施。①

5月10日,越南民主共和国代理外交部长范文同提出恢复印支和平建议:交战双方一切武装部队在印支领土上同时实行彻底的停火;法国承认越南在越南整个领土上的主权与独立,并承认高棉和寮国的主权和独立;一切外国军队撤出越南、高棉和寮国;越南、高棉与寮国通过举行自由选举在个该国建立统一政府;越南、高棉与寮国承认法国现有的经济与文化利益,并就加入法兰西联邦的问题发表声明;由交战双方代表组成联合委员会监督停战协定的执行。越方的停战协定与法方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短期内难以达到和解的目的。②

5月17日,进入限制性会议(对外不发表消息的会议)。西方三国坚持军事和政治分开,只讨论军事问题而不讨论政治问题。而越南则坚持政治、军事一起讨论,并得到了中国和苏 ①②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八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138页。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八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138-139页。联的支持。为了打破僵局,中国代表团在5月27日提出了《关于在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的建议》,建议在印支三国全境停火,交战双方就占领区和军事集结区开始谈判。根据三国的不同状况,分别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此方案得到法国的支持,从而推动了会议的进程。5月29日,会议达成了谈判以来的第一个实质性协议,接受了中方坚持的三国同时完全停火的原则。在此前提下,法越开始双方军事代表的直接谈判。

5月29日的协议将越南问题交给双方军事代表去谈,外长会议继续讨论老挝和柬埔寨的问题。由于双方在是否承认越盟的军队进入了老挝和柬埔寨问题上存在分歧,谈判再次陷入僵局,而越盟军队在两国的准确情报也为法方所掌握。双方继续在这个问题上,争论不休。

1954年6月12日,法国政局发生重大变化,主战的拉尼埃政府倒台。美国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企图利用法国政局的混乱于6月14日中断会议,但由于苏联的反对,才未能得逞。但此举仍然给印支问题的讨论蒙上了阴影,一般舆论都认为会议已经难以进行下去。各种迹象表明,美国将在16日的会议上继续破坏印支问题谈判。15日晚,在会议成败与否的关键时刻,中、苏、越三国代表进行了紧急磋商。周恩来提出为了使会议能够进行下去,应当承认过去有越南志愿军在老挝和柬埔寨,但有的已经撤出;没有撤出的,也按照撤出一切外国军队的方法撤出。在周恩来和莫洛托夫的劝说下,越南代表范文同经过反复权衡,最终表示同意,并由周恩来在会外向英法表示。

6月16日,周恩来提出,在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同时停火,交战双方在日内瓦和当地同时谈判和谈事宜。同时提出,“在老挝和柬埔寨停止敌对活动包括这两个国家本国的敌对军事部署和一切外国军队的撤退问题,停战后任何外国军队不应在印支三国中任何一国境内建立军事基地”①。周恩来还在私下对英国外相艾登和法国外长皮杜尔解释了建议的内在意义,即与越南所商谈的内容,此举得到了英法的支持。周恩来的建议打断了美国妄图破坏谈判的用心,连美国代表团团长史密斯也私下表示:“中国代表团的建议是值得考虑的。”但会后在华盛顿的杜勒斯对此很不满意,指令美国代表团继续对会议进行破坏。但周恩来的建议使印支问题的谈判能够继续下去,也为后来达成协议奠定了基础。

6月17日,法国主和派孟戴斯-弗朗斯受命组阁,出任总理兼外长。他承诺将在4 周内实现印支和平,否则将自动辞职,因而他对日内瓦会议采取了较为积极的态度。但孟戴斯的主张使美国非常失望和恼火,在加上中越提出的条件较为合理,美国破坏印支问题讨论的方针严重受挫。因而,18日的会议上,美国代表团团长史密斯借故离开日内瓦,改由对顽 ① 任向群:《冷战对峙(20世纪外交大写实)》,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195页。固的反共反华分子罗伯逊代替。罗伯逊在19日的会议上发言,抨击中国的建议,他说:“中国代表团的建议没有丝毫考虑的价值”。此番言论与几天前截然相反,可以看出美国对本次会议赤裸裸地破坏。美国的发言受到了周恩来的强烈反对,在周恩来的质疑之下,罗伯逊支支吾吾。但会上的其他代表并为受美国发言的影响,终于就老挝、柬埔寨问题的协议取得一致意见,达成《关于柬埔寨和老挝停止敌对行动的决议》。此后印支问题的关键点就是法国与越南的和谈问题,会议主要以交战双方的直接讨论和与会国的会外磋商。

法越争论的主要问题是南北停战的分界线问题。起初,越方代表范文同主张以北纬15度为分界线,而法国则要求分界线为北纬18度,双方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与此同时,法国新内阁的主和态度使美国极为恼火,而下野的主战派也就此抨击新内阁政府对外软弱,孟戴斯-弗朗斯政府面临着来自国内和国外的双重压力。为了防止主和的法国新内阁倒台,周恩来回到广西柳州,与正在那里修养的胡志明主席商谈此事。经过多次磋商,越方接受了中方的建议,争取以北纬16度为界,考虑16度北边的9号公路是老挝的出海必经之地,对方可能不会让步,所以再做出小调整。然而广西会议的决定不能得到范文同的理解,因而迟迟未能实行。7月12日,周恩来回到日内瓦后,与范文同进行了彻夜长谈,最终成功说服范文同。此后,周恩来又与孟戴斯会谈,提出越方的意见,最终使越南和法国都作出让步,同意将分界线定在北纬17度略南,9号公路以北处。自此,印支问题最大的障碍也在中国的促进下圆满商定。

经过长期的讨论和磋商,会议终于就恢复印度支那的和平问题达成了全部协议。协议包括最后宣言,法、老、柬三个国家的声明,越南、老挝、柬埔寨三个停止敌对行动协定。1954年7月21日,三个停战协定分别签字。同一天,日内瓦会议举行最后一次全体会议,与会各国代表通过并签署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日内瓦会议1954年7月21日的最后宣言》。美国代表拒绝在宣言上签字,并单独发表声明说:“美国将不使用威胁或武力妨害这些协定和条款,”但“美国将充分关切地注视违反上述协定的任何侵略的再起,并认为这是严重威胁国际和平和安全的”。①在中国的不懈努力下,通过日内瓦会议,终于达成了印度支那的和平局面,维护了印支人民的利益。

历时三个月,举世瞩目的日内瓦会议就此结束。在这三个月的会议期间里,中国和苏联在朝鲜问题的讨论上,与北朝鲜代表积极沟通、交流,面对来自美国的阻挠和破坏,没有退缩,而是很坚定地面对。虽然最终未能就朝鲜问题达成任何协定,但本次会议也让世界清 ① 任向群:《冷战对峙(20世纪外交大写实)》,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201页。晰得看到了一贯以民主自由标榜自己的美国,对于世界和平的破坏与阻挠,为后来的谈判赢得舆论支持。

在印支问题上,中国的表现格外突出。从初期提出合理的建议,到后来积极说服越方争取和平,直至最终促使双方达成协议,中国所起的作用是与会各国有目共睹的。印支问题的和平解决也是本次大会的最大亮点,是本次大会取得的最大成果。达成的协议无论是对印度支那,还是对法国,乃至世界和平事业,都是一项来之不易的胜利。

二、中国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外交风采

(一)会前积极准备

1954年2月,在柏林举行的苏、美、英、法四国外长会议上,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提议召开谋求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日内瓦会议。经过激烈的斗争和谈判,这个提议得以实现。中国与苏、美、英、法并列,作为五大国之一出席会议。

实际上,在四国外长柏林会议之前,中国政府就已经提议召开有中国参加的五大国会议,但一直遭到美国的反对。中国政府在接到与会通知后,周恩来总理立即做出积极的反应。2月27日,在接见印度驻华大使赖嘉文时说:“柏林会议有一点收获,就是日内瓦会议,从远东的具体问题来解决一些国际上迫切的问题,尤其是远东的和平问题。这就是一个成就。还有,用协商的方法来解决国际纠纷的原则也被推进了一步„„中国人民是支持这个会议的。它可以推进国际和平,首先是朝鲜和越南和平。”①

由于这将是新中国第一次出现在国际外交舞台上,中央领导对此十分重视。2月底到3月,周恩来亲自组织相关工作,开始系统地准备日内瓦会议的相关事宜:指导有关人员收集、熟悉和研究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情况;阅读召开日内瓦会议的相关文件;商谈和确定中国代表团成员人选等问题,组织模拟会议,练习翻译;主持拟定出席日内瓦会议的方针、原则等问题的各项文件,研究配合日内瓦会议的国际宣传问题。根据周恩来的部署,外交部情报司协同部门内各业务司,以及中央军委有关部门和外贸部等10个单位,编写了12种共计1700多万字的专题材料。同时,还撰写了29份备用的发言稿。

3月3日,中国政府答复苏联政府,接受其根据四国外长柏林会议协议于2月26日发出的邀请,正式确认参加4月26日召开的日内瓦会议。此后,周恩来还起草了《关于日内瓦会议的估计及其准备工作的意见》,认为:“我们应该采取积极参加日内瓦会议的方针,并加强外交和国际活动,以破坏美帝的封锁、禁运、扩军、备战政策,以促进国际紧张局势缓 ① 解力夫:《国门红地毯——新中国外交50年》上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281页。和。”①中共中央批准了这一方针,并在4月19日正式任命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为我国出席日内瓦会议代表团的首席代表,副外长张闻天、王稼祥、李克农为代表。还包括雷任民、乔冠华、陈家康、柯柏年、宦乡、黄华、龚澎、吴冷西、雷英夫等著名的外交家为顾问。中国代表团的阵容可以说是十分强大的,包括了各方面的额人才,为后来在日内瓦会议上灵活机动的表现,奠定了基础。代表团成立后,所有成员按着各自分工都在进行着认真的准备。周恩来也深感自己的责任之大,在出行前多次与毛泽东会面,商谈日内瓦会议相关事宜。

中国政府为了准备日内瓦会议动员了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全身心投入到会议的准备中去。正是由于中国政府的精心准备,才有了后来中国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卓越表现。1954年4月20日,庞大的中国代表团在周恩来的带领下,带着精心的准备,满怀着信心踏上了日内瓦会议的征程。在那里,中国代表团将为朝鲜和印度支那的和平而奋斗。

(二)中国的外交斡旋

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各国间的明争暗斗。在刚开始的朝鲜问题上,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上排斥和仇视中、苏、朝三国,对中方提出的合理建议大加贬斥,一味地推行不合理政策,并对会议进行破坏和阻挠。对于自己内部成员的不同意见,又往往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威逼利诱。在后来的印支和平问题讨论上,又是美国的破坏,使会议的进展一直缓慢,甚至有可能导致会议的流产。面对来自美国的强大敌人,中国代表团在周恩来的领导下,采取多方斡旋的策略,在会内和会外两种场合同时发力,最终灵活地运用了自己有限的外交资源,有力地推进了日内瓦会议的进展,为朝鲜和印支的和平停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加强与社会主义国家同盟内部的沟通与交流

首先,中国能能参加日内瓦会议,是苏联在四国外长柏林会议上坚决要求的。因而,在参加日内瓦会议之前,中国就多次与苏方进行交流,及时了解苏方的态度和要求,以便中苏两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基础能够在日内瓦会议上保持高度密切的联系。基本上,在整个日内瓦会议期间,中苏两方在作出相关决定时,都能及时通知对方,使双方能够有效地沟通,减少了分歧和矛盾的产生。因而,中苏之间对于两大议题的态度基本一致。

其次,在讨论朝鲜问题时,面对来自美国等的强大压力,单独一个朝鲜是难以承受的。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中苏两方及时给予了北朝鲜以强大的支持,使得朝鲜得以坚持自己合理的提议,而不至于在美国强大的压力前屈服。尽管,最终未就朝鲜问题达成任何协议,但使 ① 同上,第282页。世界看到了美国对朝鲜和平问题赤裸裸地破坏,使得朝鲜得以有其他机会取得国家和民族的独立。

最后,在讨论印支和平的问题上,中国代表团的表现也是极其机智和负责的,尤其在处理和越南的关系上。1954年5月奠边府战役胜利后,越南代表团对全国统一的信心大增,对印支问题的解决抱有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望,提出越南问题应以就地停战、稍加调整、等待普选的方案为主,以便一举统一越南。周恩来则认为,如果就地停战,那么尚在对方手中的红河三角洲以及河内、海防等大城市就无调整可能,而且对西方同意通过普选统一全越南也不应抱过高期望,即使将来形势好转能实现普选,也应该首先站稳北越和中越的根据地,不然南越的游击区和根据地为对方挤压,北越和中越的根据地又未能在交换中得到加强,对越南民主共和国是不利的。最终,中苏越依照周恩来的意见确定了停火和区域调整的具体方案,推动了会议的进展。①7月3日至5日,周恩来利用日内瓦会议休会之机,飞赴广西柳州同越南领导人胡志明等举行了8次会谈,就当时亚洲形势以及解决印度支那问题充分交换了看法,认为只有和平谈判才能使越南问题得以妥善解决。胡志明同意周恩来的看法,力争在划分集结区的问题上达成妥协,以便迅速停战。7月5日,越南劳动党中央急电留在日内瓦的越南代表团团长范文同,要求他采取积极推动的方针,不应消极等待,并明确规定了具体谈判方案。但是范文同在接到方案时,并未马上付诸实行。7月12日,周恩来回到日内瓦后,与范文同进行了彻夜长谈,最终成功说服范文同。此后,周恩来又与孟戴斯会谈,提出越方的意见,最终使越南和法国都做出让步,为最终印支问题的和平解决创下了基础。

2.巧妙利用英法和美国的矛盾,分别交往

日内瓦会议上,美、英、法三国表面上看上铁板一块,同为西方资本主义阵营,而且,英法两国在经济和政治上对美国都有较大的依赖。但是,深入研究三国的关系可以发现,英法与美国还是有着一定的矛盾的。

英国是日内瓦会议上西方大国中唯一与中国有外交关系的国家,周恩来与英国外交大臣艾登接触较早,磋商次数也较多。英国在二战后,战略上处于收缩状态,对朝鲜问题持消极态度。而英国在印支和平问题上不希望战争扩大,担心一旦美英联合对印度支那进行军事干涉,会引起同中国的战争,危及其在香港和马来西亚的利益。所以其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基本态度是希望东南亚局势保持稳定,以维护自己在该地区的利益。这同美国企图扩大印支战争从中渔利的方针是不相同的。会前,英国拒绝了杜勒斯“联合行动”的建议,也不对美国组 ① 赵学功:《中国与第一次日内瓦会议》,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85页。织东南亚集团的计划作出承诺。英国打算依靠亚洲的中立国家来维护东南亚的和平,不参加包括台湾和南朝鲜在内的集团。中国代表团在得知英国对此次会议的态度之后,积极与英国代表进行交流,周恩来更是多次与英国代表艾登进行了多次的会下交流,艾登更是成为到访中国代表团驻地——花山别墅次数最多的外国代表。保持同英国的良好关系,使中国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上促进印支和平的努力有了更好的效果。不仅于此,中英也因为此次会议,建立了更为深入的经济和政治联系,为两国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法国作为印支战争的交战国,在日内瓦会议关于印支和平问题的讨论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经过八年多的战争,法国已被这场战争所拖累,国内的经济和政治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因而,法国急于从印支战争中脱身,实现印支和平是有利于法国的利益的。但是,美国想要将印支问题复杂化,从而出兵印支,以攫取更大的利益。所以对法国施加压力,逼迫法国不让其撤军。同时,美国政府加紧策划对印度支那进行军事干涉,军方甚至建议动用核武器以挽救被困在奠边府的法军,美法在印支问题上还是存在相当的矛盾的。奠边府战役,法军大败,法国再也无法单独进行这场印支战争。在此后法美秘密会谈中,法方表示:“如果日内瓦会议失败,法国就将同意美方条件。美国可以派兵直接介入印度支那战争”。因此,美国竭力阻挠日内瓦会议就印支问题达成协议。当法越双方在划分停战线问题上僵持不下时,会议进入僵局,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进程可能逆转。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中国代表团采取了联法的策略,积极同法国代表皮杜尔等商谈。孟戴斯内阁上台后,周恩来外长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措施,又多次与孟戴斯会谈,为他开出了众多优惠条件。中方还积极促成法越的直接会谈,在法国和越南之间进行多次调停,最终促使法越达成停战协议,为日内瓦会议关于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巨大的贡献。

(三)中国的文化外交运用

文化外交一词最早见于1934 年的《牛津词典》:英国议会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外交手段,就是致力于海外英语教学。文化外交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它指以文化为手段促进政治关系的外交活动,围绕国家对外关系的工作格局与部署,为达到特定的目的,以文化表现形式为载体和手段,在特定时期、针对特定对象开展的国家或国际间公关活动;另一方面,它也指那些以保护文化为目的的外交活动①。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很好地运用了这种外交手法,并且采用的是前者,此举也为中国在此次会议上的出色表现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① 梁晓君:《塑造新中国形象——试论周恩来的文化外交》,外交评论,2008年4月,第102期,第20页 在出征日内瓦之前,周恩来就意识到了此次会议是一个宣传自己,增进了解的好机会,因而十分注意此次出行对中国文化的宣传。在出征前夕,中国代表团向故宫博物院借用12件陈列文物,用来布置代表团的会客室等重要场所。在当时的条件下,国际上对中国的正面报道和宣传很少,很多人不仅对新中国缺乏了解,而且对灿烂的中华文明也知之甚少,甚至怀有很深的偏见。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登上国际多边舞台,也是宣传自己的大好机会。周恩来特意指示选择这些国宝级文物万里迢迢运往日内瓦,就是要让这些工艺精湛、寓意深刻的稀世珍品,展现灿烂的中华文明以及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基于这一目的,周恩来在“花山别墅”会客室的布置可谓独具匠心,大到国宝级文物,中国的宫灯、屏风,小至茶几上摆放的飞天神话造型的烟灰缸,整个客厅充满了浓郁的中华民族文化气息,向来宾昭示着古老而厚重的中华文明,以及中国人民向往幸福、和平的深邃内涵。

整个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在这里会见、宴请了英国外交大臣艾登、法国总理孟戴斯-弗朗斯、电影明星卓别林等几十位外国客人。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多次到“花山别墅”做客,他在回忆录中特别提到了这些文物。他说,当他就某一问题跟周恩来争执不下的时候,周恩来就会请他来到陈列文物的古董架前,边欣赏这些稀世珍品边交谈。在艾登看来,周恩来此举寓意深刻,他通过这些文物所传递出的是主人深深的自信,让人感到,一个有着厚重文化底蕴的国家和人民是不容被忽视的。

中国这种文化外交的行动虽然并不能对日内瓦会议的决议产生太大的帮助,但中国代表团第一次出现在国际多边外交舞台上就备受瞩目,周恩来的文化外交功不可没。

(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推行

朝鲜战争中,由于美国所打的旗号是“联合国军”,代表的是联合国的决定,所以中国的参战给世界留下的映像就成了,“中国是一个好战的国家”。中国带着这种国际形象,甚至为一些极为弱小的国家所不齿。因而,如何修复这一国际形象,让世界认识到朝鲜战争的真实原因,成为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所要完成的一项重要目标。而修复这一形象的主要手段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印度是最早承认新中国(1949年12月30日)并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1950年4月1日)的国家之一,是我国重要的友好邻邦。中印两国有着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共同基础,但是两国关系中也有些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如西藏问题。1953年12月31日,为了解决西藏问题,中印两国政府代表正式在北京举行会谈。周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说:“„„从新中国成立后就确定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只要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 都可以拿出来谈。”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完整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印度代表团则对此完全同意。中印双方经过四个月的反复谈判和协商,于1954年4月29日发表了联合公报,并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于在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协定上明确表明:基于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及和平共处的原则,缔结本协定。该协定经过双方政府合法批准后成为了正式的国际条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一次在国际条约上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合法原则。1954年6月,利用日内瓦会议的休会期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中印与中缅分别于28日和29日发表联合声明,重申了中印达成的上述协议,只是将原则中的“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至此,和品共处五项原则最终确定。

日内瓦会议上,中国对已经成型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进行了大力的推广,得到了很多国家的大力支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尤其是中国对朝鲜半岛和印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积极推进,使很多国家重新认识了中国,使中国的影响力大幅提高。

三、日内瓦会议召开的历史意义

日内瓦会议的召开,无论是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有着及其重大的意义。从中国的角度来看,首先,这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的身份亮相大型国际会议,是新中国外交走向世界的第一步。从此,中国的外交开始走向世界,通过这次会议,我们积累了很多的宝贵经验,为后来同亚非拉美等国的交往,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其次,日内瓦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共举行了20多次记者招待会,接待外国记者来访400多次,发布新闻公报、发言人声明、有关消息稿近40件。介绍并评论会议的进展,阐明我方立场,宣传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当前重要问题的主张,揭露美国阻挠解决朝鲜问题和印支问题的政策和言行。还介绍了新中国的情况,给西方记者以深刻的印象,扩大了新中国的影响。再次,中国代表团还在会下,大力宣扬中国文化,展示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消除外界对中国的文化偏见,有利于提高中国的软实力。最后,日内瓦会议为中国与西方国家尤其是英国大力接触提供了机会。会议期间,中英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中英之间的经济贸易合作也越来越密切,政治互动也有所改善。同时,本次会议还使中美接触程度有所提高,为后来的中美大使级会谈打下了一定基础。总之,新中国通过日内瓦会议,实现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也是最困难的一步,从此,中国开始在世界舞台上绽放自己的能量,开启了对世界和平的推进与维护。

从国际角度来看,日内瓦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长期受帝国主义侵略的一些亚洲国家第一次以平等的地位同西方国家就同它们切身有关的问题进行直接的谈判。在世界爱好和平力量的支持下,经过中国的不懈努力,会议达成了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协议,对 国际形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根据会议达成的协议,结束了持续八年多的法国侵略印支战争。这是继朝鲜战争之后,西方国家势力在亚洲的又一次重大失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其次,对印支三国人民来说,日内瓦协定是他们长期坚定反对外来侵略的直接结果,协定维护了三国的领土、主权完整,是印支人民的一项重大胜利。再次,日内瓦会议的胜利召开,也是美国企图扩大亚洲战场的侵略政策的失败。特别是印支问题的和平解决,严重打乱了美国的战争计划。最后,日内瓦会议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胜利,为进而协商解决其他重大国际问题开辟了道路。

总之,日内瓦会议的召开,推动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打击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实现了新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步,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世界人民需要和平。

阅读文献

[1] 代兵:《大国对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态度》,史学集刊,2007年9月第5期,第66页

[2] 李智:《试论文化外交》,外交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第83页

[3] 宋晓芹:《日内瓦会议:新中国多边外交的初步尝试》,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11月,第11卷第6期,第64页

[4] 路本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中国外交》,

第三篇:日内瓦会议相关概况

日内瓦会议相关概况

会议概况

1954年2月28日,由苏联倡议,苏美英法四国外长在柏林会议上达成协议,定于同年4月举行日内瓦会议,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除苏联、美国、法国、英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会议的全过程外,同这两个问题有关的其他国家也派代表分别参加各有关问题的讨论。4月19日,中国政府任命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为出席日内瓦会议代表团首席代表,张闻天、王稼祥、李克农为代表。日内瓦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

对朝鲜问题的讨论

1954年4月26日,日内瓦会议开幕,首先讨论朝鲜问题。会议一开始,朝鲜外务相南日就提出了关于恢复朝鲜统一和组织全朝鲜自由选举的方案。周恩来外长表示完全支持南日外务相提出的方案。

南朝鲜代表却先后提出:由联合国监督,按大韩民国的宪法在全朝鲜举行选举;在选举前一个月,中国军队全部撤出朝鲜,但联合国军队要在选举和完成统一后再撤退等建议。很显然,南朝鲜的方案实质上就是要把大韩民国的法统强加给全朝鲜人民,由南朝鲜并吞北朝鲜。美国代表马上支持这些建议。

周恩来外长在会上指出:从朝鲜撤出一切外国军队,是朝鲜人民在全国选举中能自由表示意志而不受外力干涉的先决条件;联合国是朝鲜战争中的交战一方,不能由交战一方来监督朝鲜的选举,但中国同意对选举进行国际监督。并建议:为了协助全朝鲜委员会根据全朝鲜选举法在排除外国干涉的自由条件下举行全朝鲜选举,成立中立国监督委员会,对全朝鲜选举进行监督。

由于与会各方对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存在着原则分歧,到6月15日仍难达成协议,朝鲜、中国、苏联再次提出一些有利于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建议,以打破僵局,但美国带头反对。参加“联合国军”的那些国家的代表提出了使会议面临决裂的《十六国宣言》。

在此情况下,周恩来外长仍作了最后一次努力,指出美国要阻挠日内瓦会议就解决朝鲜和平问题达成任何协议。情况虽然如此,与会国仍有义务对和平解决朝鲜问题达成某种协议。周恩来外长对协议案文提出如下建议:“日内瓦与会国家达成协议,它们将继续努力,以期在建立统一、独立和民主的朝鲜国家的基础上达成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协议。关于恢复适当的谈判时间和地点问题,将由有关国家另行商定。”

尽管这个声明为绝大多数与会者所接受,但由于美国代表不表示同意,而未能获得通过。这样,日内瓦会议关于朝鲜问题的讨论以未通过任何协议而结束。但正如周恩来外长所指出:它使大家了解到美国代表如何阻挠日内瓦会议,并阻止达成即使是最低限度的、最具有和解性的建议。

对印支问题的的讨论

日内瓦会议的后期,即从5月8日开始讨论印度支那问题,参加者有中、苏、英、法、美、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共和国(即原南越)、老挝王国和柬埔寨王国。会议主要讨论了停战后一段时期内为越南交战双方的武装力量划分集结区,老挝和柬埔寨问题如何同越南问题区别对待,停战的监督和保证,印度支那三国的政治前途等问题。美国企图延长乃至扩大印度支那战争,虽然被迫同意参加会议,但始终没有放弃其直接插手印度支那战争的打算。面对上述情况,中国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讨论印度支那问题的过程中,采取了尽可能争取法国等多数国家、着重反对美国破坏、大力把会议推向前进的做法。

6月中旬,会议因各方分歧停滞不前。中国及时地折衷了有关国家的意见,提出了解决老挝和柬埔寨问题的方案,得到了广泛的赞同。与会国就如何解决老挝和柬埔寨的停战问题达成了一些协议,使会议大大前进了一步。

中国代表团在解决如何划分越南交战双方的集结问题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周恩来总理会晤法国新总理孟戴斯·弗朗斯,在广西柳州与胡志明主席交换意见,在莫斯科与苏联领导人会谈,进一步协调了越、中、苏的看法,打破了在划分集结问题上的僵局,扫除了会议达成协议的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个障碍。月21日,会议通过《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结束了法国在这个地区进行多年的殖民战争,确认了印支三国的民族权利,是印支三国人民争取独立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同时,通过日内瓦会议,全世界又一次看到,中国人民为祖国安全、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的事业,为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美国代表没有在会议最后宣言上签字,预示它另有图谋,这为美国加紧干涉印度支那埋下了伏笔。

关于中国代表团

4月1日,周恩来到莫斯科,就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的方针等有夫问题,同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大和越南领导人胡志明、范文同举行会议磋商。12日回到北京。19日,中国政府正式任命周恩来为中国出席日内瓦会议代表团的首席代表,副外长张闻天、王稼祥、李克农为代表。晚上,周恩来同毛泽东、刘少奇、陈云、邓小平商谈了参加日内瓦会议的有关问题。这期间,周恩来嘱咐在《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中加进一句反映他的基本态度的话:“我们不侵略别人,也坚决反对任何人的侵略行为,我们不威胁别人,也反对任何人的威胁行为;我们不干涉别人内政,也反对别人干涉任何人的内政;我们主张和平,反对战争,但我们对任何武装侵略,决不会置之不理。” 4月20日,他率领代表团乘专机从北京经莫斯科,于24日抵达日内瓦。临出发前,周恩来召集代表团成员全体会议。他指出,任何人不论职务高低都要遵守代表团的制度和纪律,不得违反。周恩来为开好这次会议而殚精竭虑。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屋内的灯光常常从天黑亮到天明。睡觉起来,不是伏案疾书,就是阅读思考,同代表团成员商议问题。日内瓦是世界有名的风景区,号称“世界公园”。出席会议的各国代表团都找机会游览观光。中国代表团里,有人见周恩来工作太紧张,劝他出去散散步,他总是亲切地说,多做点工作吧。瑞士的报纸上曾赞扬说,中国的总理与众不同,休息日也不见他出来游览,真正是一心一意为会议。

与会期间的中美较量

在第一阶段最后一次会上,美国代表纠集“联合国军”的国家抛出“十六国宣言”,妄图在没有任何协议的情况下结束会议。在这关键时刻,周恩来当机立断,作了即席发言,提出至少应该通过一项决议;决定今后将继续努力达成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协议。他说:“中国代表团带着协商和和解的精神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会议,如果我们今天提出的最后一个建议都被拒绝,我们将不能不表示最大的遗憾。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将对这一事实作出判断!”他的发言义正词严,合情合理,诚恳朴实而又充满义愤,很打动人。在他发言过程中,全场一片寂静。这一英明步骤显然出乎对方预料,使之陷于被动。比利时代表斯巴克急忙解释,说什么“十六国宣言”同周总理的建议精神是一致的。周恩来当即追问:既然一致,为什么不能十九国呢?斯巴克不得不表示赞成中国代表团的建议。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立即提出无保留地支持比利时代表所附议的中国代表团的建议。这一来,对方阵脚大乱。美国代表声称,在请示政府以前不准备发表意见,不参加表决。南朝鲜代表说比利时不能代表十六国,至少不能代表南朝鲜。周恩来最后指出:美国这样的态度,“使我们大家都了解到美国代表如何阻挠日内瓦会议,并且阻止达成即使是最低限度的、最具有和解性的建议”。事后,莫洛托夫祝贺周恩来的精彩发言便会议取得了大的成就。朝鲜同志说:中国同志使外交变成艺术。日内瓦会议第二阶段的议题是讨论印度支那问题。本来,印度支那问题远比朝鲜问题复杂,利害关系十分错综。但由于5月7日越南在战场上取得了奠边府大捷,形势大为改变。6月中,法国国内矛盾尖锐化,20日拉尼埃政府倒台。倾向于早日结束印支战争的孟戴斯一弗朗斯组阁。法国不想再完全听从美国,美国在会上很孤立,印支问题有了取得协议的可能。1954年6月15日,中、苏、越三国代表团商谈老挝、柬埔寨问题,为了使会谈取得进展井达成恢复印支和平的协议,周恩来在会上提议作出一些让步,来取得越南在划区问题上的补偿。苏、越表示同意。次日,周恩来向英国外长艾登作了说明。23日,周恩来同法国新任总理孟戴斯一弗朗斯在伯尔尼会晤,坦率地交换了意见。最后,与会各国达成了协议,规定了停止印度支那战争的具体办法,规定了解决印度支那政治问题的原则。7月21日,周恩来在最后一次会议上发言说:“印度支那敌对行动的停止就要实现了。举世盼望的印度支那的和平就要恢复了。正如朝鲜一样,和平又一次战胜了战争。让我们更加坚定信心,继续为维护和巩固世界和平而努力。”

美国宣布不参加会议的最后宣言,把自己完全放在了孤立的地位。会后,越南胡志明主席发表文告说:“在日内瓦会议上,由于我国代表团的斗争,由于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代表团的帮助,我们取得了一个伟大的胜利,法国政府承认了我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并且同意了从我们的土地上撤退法国武装部队,以及其他。”越南劳动党中央致电中共中央,对中国方面在“抗战中以及日内瓦的外交斗争中”给予越南方面的“全面的帮助”,表示“诚挚的感谢”。

参加日内瓦会议是周恩来首次登上国际舞台。他本着学习的精神,以无产阶级政治家和外交家的气魄和胆略,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了大量的国际统一战线的工作,团结和争取了一切可以团结和争取的力量,揭露和击退了杜勒斯之流对会议的破坏,使会议取得了成果。有的西方报纸说,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消除了国外人们头脑中一个“好战的”中国的形象。周恩来的发言代表了亚洲人的声音。美国本想在日内瓦会议上孤立中国,但经过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的出色工作和斗争,美国搞的一套不能得逞,反而使它自己陷于孤立。日内瓦会议开始时,中美双方的关系是十分紧张、尖锐对立的。经过日内瓦会议,架设了中、美官员双方接触的桥梁。会议期间,中美双方举行了四次会谈。这些会谈成为此后中美大使级会谈的前奏。

中美大使级会谈先是在日内瓦,后是在华沙举行,延续15年。这是周恩来主持下的新中国外交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独创,它使中美两个大国在互不承认的对立情况下,有一个沟通意见的渠道。所谓“两国互不承认,却有会谈关系,没有外交关系,却又互相派出大使进行长期会谈;双方还可以达成某种协议,即协议声明,创造了协议上你讲你的,我讲我的新写法。这在国际关系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的。这种创造性在当时起到了表明中国的立场、态度,并与美国进行直接斗争和交涉的作用”。例如,1962年蒋介石趁大陆遭受自然灾害,掀起一股反攻大陆的恶浪,福建前线战云密布。当时的关键,是看美国的态度如何。王炳南在大使级会谈中听到美国代表卡伯特说,他们将尽一切力量来防止这种事情,甚至说,如果蒋介石要行动,我们两家联合起来制止他。这个情报对当时国内的决策起了很大的作用。又如,中国宣布12海里领海,美国不承认。但美方表示他们的军舰决不会进入12海里,这也是在大使会谈中透露给中国的。中美大使级会谈实际上反映中美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两国关系。两国虽然隔绝,却是互相了解底细的。正是周恩来的智慧和才能,有这十几年的会谈,最终形成美国承认台湾是我国领土,并接受中国提出的“废约、撤军和断交”的建交三原则的条件下同中国建交。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同英国外交大臣艾登举行多次谈判,达成中英两国在北京和伦敦互派代办的建立半外交关系的协议。这也是外交上的一种创举。

第四篇:1954年日内瓦会议

1954年日内瓦会议

1954年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苏、美、英、法、中五国外交会议在日内瓦国联大厦举行。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从4月27日至6月15日,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参加讨论的除中、苏、朝的代表外,还有南朝鲜和美国等十五个侵朝国家的代表。中、朝、苏方面提出从朝鲜撤出一切外国军队,举行南北朝鲜统一自由选举等平等合理主张。美国则企图以南朝鲜为军事基地,破坏会议的进行,结果未能达成任何协议。

展会名称 1954年日内瓦会议 举办地点 日内瓦国联大厦 会

期 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 参展方数量 苏、美、英、法、中 目录 会议简介 2 会议背景 3 会议概述 4 会议进程 会议简介

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苏、美、英、法、中五国外交会议在日内瓦国联大厦举行。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从4月27日至6月15日,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参加讨论的除中、苏、朝的代表外,还有南朝鲜和美国第十五个侵朝国家的代表。中、朝、苏方面提出从朝鲜撤出一切外国军队,举行南北朝鲜统一自由选举等平等合理主张。美国则企图以南朝鲜为军事基地,破坏会议的进行,结果未能达成任何协议。会议背景编辑

1953年印度支那的战争虽在继续,但是远东国际关系已经呈现出缓和迹象:是年朝鲜战争实现停火,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对外政策流露出寻求缓和的端倪,新中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也拉开帷幕,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一个代表团时初步提出后来被称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方针。在此种背景下召开大国会议,讨论缓和远东国际关系提上日程,大国对这次会议的态度直接反映了其印支政策的趋向。

日内瓦会议前夕,苏、中、越(印支地区大国),美、英、法的会议态度可以分为三类:社会主义阵营三个国家的主导意见体现为苏联、中国的与会政策,谋求通过会议达成协议,恢复印支和平;美国坚决拒绝缓和;英、法2国持观望态度,一方面寄望于会议达成协议,另一方面又考虑如达不成协议,即与美国一起筹划东南亚集体防御体系。这样,1954年日内瓦会议前夕,印支局势处在战争与和平的十字路口,是战争还是和平取决于各大国谁的主张占上风,何种态度将主导会议。

1953年9月28日,苏联照会美、英、法三国,提议“召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的五大国外长会议,审查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措施。”10月8日周恩来也发表声明,赞成这一提议。会议概述

会议自5月8日至7月21日着重讨论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参加者有中、苏、美、英、法、越南民主共和国、高棉(柬埔寨)、寮国(老挝)和南越。会议由苏、英首席代表轮流担任主席。美国和越南代表未认真参加会议,也没有在协议上签字。由于法国已无力继续印度支那的殖民战争,加之会议期间越南军民在中国人民援助下于5月7日取得了奠边府大捷,结果于7月21日签订了关于在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并发表了最后宣言。协议规定立即在印度支那三国停止敌对行动;在越南北纬十七度线以南划一临时军事分界线;由印度、波兰和加拿大三国组成国际委员会,负责监督三国停止敌对行动的实施;越南、寮国、高棉三国分别举行自由普选,在民主基础上实现统一;三国禁止任何外国在其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并承担义务不参加任何军事同盟;与会各国保证尊重三国的独立、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其内政。美国虽未在协定和宣言上签字,但它声明将不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来妨碍上述协议。但事后证明,上述日内瓦协议未得到实行,越南、老挝、柬埔寨战争在六十年代重又爆发。会议进程

1954年2月28日,由苏联倡议,苏美英法四国外长在柏林会议上达成协议,定于同年4月举行日内瓦会议,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除苏联、美国、法国、英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会议的全过程外,同这两个问题有关的其他国家也派代表分别参加各有关问题的讨论。

1954年4月19日,中国政府任命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为出席日内瓦会议代表团首席代表,张闻天、王稼祥、李克农为代表。日内瓦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

1954年4月26日,日内瓦会议开幕,首先讨论朝鲜问题。会议一开始,朝鲜外务相南日就提出了关于恢复朝鲜统一和组织全朝鲜自由选举的方案。周恩来外长表示完全支持南日外务相提出的方案。

南朝鲜代表却先后提出:由联合国监督,按大韩民国的宪法在全朝鲜举行选举;在选举前一个月,中国军队全部撤出朝鲜,但联合国军队要在选举和完成统一后再撤退等建议。很显然,南朝鲜的方案实质上就是要把大韩民国的法统强加给全朝鲜人民,由南朝鲜并吞北朝鲜。美国代表马上支持这些建议。周恩来外长在会上指出:从朝鲜撤出一切外国军队,是朝鲜人民在全国选举中能自由表示意志而不受外力干涉的先决条件;联合国是朝鲜战争中的交战一方,不能由交战一方来监督朝鲜的选举,但中国同意对选举进行国际监督。并建议:为了协助全朝鲜委员会根据全朝鲜选举法在排除外国干涉的自由条件下举行全朝鲜选举,成立中立国监督委员会,对全朝鲜选举进行监督。

由于与会各方对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存在着原则分歧,到6月15日仍难达成协议,朝鲜、中国、苏联再次提出一些有利于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建议,以打破僵局,但美国带头反对。参加联合国军的那些国家的代表提出了使会议面临决裂的《十六国宣言》。在此情况下,周恩来外长仍作了最后一次努力,指出美国要阻挠日内瓦会议就解决朝鲜和平问题达成任何协议。情况虽然如此,与会国仍有义务对和平解决朝鲜问题达成某种协议。周恩来外长对协议案文提出如下建议:日内瓦与会国家达成协议,它们将继续努力,以期在建立统一、独立和民主的朝鲜国家的基础上达成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协议。关于恢复适当的谈判时间和地点问题,将由有关国家另行商定。

尽管这个声明为绝大多数与会者所接受,但由于美国代表不表示同意,而未能获得通过。这样,日内瓦会议关于朝鲜问题的讨论以未通过任何协议而结束。但正如周恩来外长所指出:它使大家了解到美国代表如何阻挠日内瓦会议,并阻止达成即使是最低限度的、最具有和解性的建议。

日内瓦会议的后期,即从1954年5月8日开始讨论印度支那问题,参加者有中、苏、英、法、美、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共和国(即原南越)、老挝王国和柬埔寨王国。会议主要讨论了停战后一段时期内为越南交战双方的武装力量划分集结区,老挝和柬埔寨问题如何同越南问题区别对待,停战的监督和保证,印度支那三国的政治前途等问题。美国企图延长乃至扩大印度支那战争,虽然被迫同意参加会议,但始终没有放弃其直接插手印度支那战争的打算。面对上述情况,中国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讨论印度支那问题的过程中,采取了尽可能争取法国等多数国家、着重反对美国破坏、大力把会议推向前进的做法。

1954年6月中旬,会议因各方分歧停滞不前。中国及时地折衷了有关国家的意见,提出了解决老挝和柬埔寨问题的方案,得到了广泛的赞同。与会国就如何解决老挝和柬埔寨的停战问题达成了一些协议,使会议大大前进了一步。

中国代表团在解决如何划分越南交战双方的集结问题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周恩来总理会晤法国新总理孟戴斯·弗朗斯,在广西柳州与胡志明主席交换意见,在莫斯科与苏联领导人会谈,进一步协调了越、中、苏的看法,打破了在划分集结问题上的僵局,扫除了会议达成协议的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个障碍。

1954年7 月21日,会议通过《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结束了法国在这个地区进行多年的殖民战争,确认了印支三国的民族权利,是印支三国人民争取独立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同时,通过日内瓦会议,全世界又一次看到,中国人民为祖国安全、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的事业,为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美国代表没有在会议最后宣言上签字,预示它另有图谋,这为美国加紧干涉印度支那埋下了伏笔。

第五篇:中国元素与广告创意

[学子论文]浅谈中国元素与广告创意

字号

内容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商品同质化趋势越加明显,广告在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中已是随处可见„„法国广告评论家罗贝尔.格兰说,我们每天呼吸的是氮气、氧气和广告。这句话更是极为贴切地描绘了广告对我们生活的深刻影响。广告作为现代商业的主要传播手段之一,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对整个经济活动的良性循环发挥着任何媒介都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告的需与求促成了商业活动的圆满实现。对企业而言,只有制作高品质,有内涵的广告才可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与认同。优秀的广告作品总是与新奇的创意并行不悖。好的创意不仅来源于产品或服务的专业背景、功能信息、市场资料等基础信息,更来源于生活中的生活常识、民俗民风、地理知识、健康保健等相关信息。博大精深、华彩绚丽的中国文化注定要成为广告创意的不竭源泉。

关键字:中国元素 广告创意

正文:

中国广告起步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然而直到九十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后,中国广告业的空间才得以拓展,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才开始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意’的概念才开始在中国广告界流行。

究竟什么是广告创意呢?对许多广告人而言,这是一个够兴奋、够刺激,也够头疼的问题。无论是大卫.奥格威的‘神灯’理论,还是伯恩巴克的‘鬼斧’原则,无论是R.雷斯的独特销售主张,还是J.屈特的‘定位论’,无论是韦伯.扬的‘旧元素,新组合’,还是李奥.贝纳的‘与生俱来的戏剧性’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从创意方法的角度对广告创意进行了归纳总结,而如果我们把这些定义单独作为广告创意的概念似乎有失偏颇。

综合学者们对广告创意概念的多种陈述,我们对广告创意作如下定义:“广告创意是广告活动中的思想创新活动,是广告创意人站在广告主的立场,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准确把握广告主题,巧妙运用广告策略和广告表现技巧,营造最佳广告意境,以达到最佳商品和服务信息传播效果以及文化缔构为目的的创新思维活动(引自《广告创意案例分析》)。”

众所周知,广告创意的优劣往往决定着广告的成败。现代广告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把广告当作一种文化时尚元素。有创意、精彩的广告成了赏心悦目的艺术品。广告其本身所传达的不再局限于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生活哲学。随着本

土化趋势的发展,受众想从广告中得到的更多的是其所蕴含的文化符号。因此,我们说广告创意要想成功,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必须切合公众心理。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受众心理是不同的。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意(在这一点上,像可口可乐这样的外来企业是做的很好的,在后文我们将对此作详细介绍),同时要注意广告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从而使广告新颖独特、幽默风趣,此外,还要注重在广告创意中注入情感因素,使受众对广告产生心灵震撼。只有着意于潜移默化的情感诉求层面,才能让消费者油然而生对某种产品的品牌认同感和归属感。

尽管有人认为广告活动是‘带着枷锁跳舞’,创意元素是有限的,然而我们是不是对广告创意无计可施了呢?我们说广告创意需要灵感,而灵感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创作者对文化元素的巧妙运用。鲁迅先生也说过:“处处留心皆学问。”对于中国的广告人而言,要想提高广告的文化含量,得到受众的认可,就应当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中国文化兼容并蓄,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华彩绚丽的历史内涵,成为广告创意的不竭源泉。聪明的广告人把五彩缤纷的中国元素在广告创意中的运用发挥的淋漓尽致。

儒家思想历来注重提倡人的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主张在追求自身完美的同时要不断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人生价值和理想人格。这一主张为广告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不管是形象广告、产品广告、观念广告,还是公益广告,无不渗透着这些优秀思想的精华,给人以道德提示和情操修炼,同时也在无形间提升了广告自身的文化品位和思想内涵。通常,我们可以在很多公益广告中捕捉到其中所蕴含的博大的人生价值观。关于人生价值,儒家主张入世,且以立德立功、成仁取义为核心。《孟子》曰:仁者爱人。即友善待人、友好爱人、以一颗善良的心去爱别人,帮助别人,体恤别人。此外孔子在《论语》写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人志士们不会因贪生而损害仁德,只有自我牺牲而保全仁德。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发布的“风雨同舟,众志成城”的公益广告中,广告人利用专业优势,振臂高呼,担负起广告赋予的道义责任。

此外,儒家还很注重家庭伦理规范,包括父子、夫妻、兄弟、婆媳之间的伦理关系。许多公益和商业广告从婆媳伦理关系中寻找到闪光的创意灵感。婆媳关系是保持家庭和睦的重要因素,中国许多家庭由于婆媳关系处理不好而导致家庭不和,制造了无数恩怨情仇。在我们的广告中,要摒弃封建糟粕,弘扬积极向上的伦理道德,提倡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爱戴,共同建立和谐幸福的家庭关系。著名的公益广告《妈妈洗澡》篇运用戏剧化手法,讲了一个小故事:年轻母亲先给儿子洗脚,然后给婆婆洗脚,转过来儿子不见了,原来儿子要学大人样子给妈妈洗脚的故事。这则广告在弘扬传统婆媳关系的“婆慈妇听”观念上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广告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不仅要宣传产品、创造品牌,更要担负起道德教化作用。《论语》中云:“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信”就是诚实、无欺,是儒家推崇的德行

之一。例如,UPS快递业务在中国做的广告中用了一个大打的中国书法“信”字作为诉求的主要符号,“中国”和“美国”用一个“信”字联结在一起,表明这项业务是在中国和美国之间进行的。广告语“至上之选,至速之极”,说明了这项业务的优势和效率,这则广告传达了UPS的企业精神和理念,让人对它充满了信心。

在中国,佛教元素、道教元素、民间信仰在广告中的运用较多一些,这为广告增添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使广告在经济与文化之间建立了一种默契,为广告的有效诉求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广告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佛教文化又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广告中就不可避免的运用到佛教元素,从而引起人们的注意,提高诉求效果,最终达到宣传目的。正如,中国移动通信公司2002年5月推出全新的数据业务内容—12580时,就利用了2002年上半年市场上非常流行的功夫小和尚的玩具形象,将僧家功夫形象作为传播的载体。推动1258形象的建立。他们 把1258叫做“移动秘籍”,四种业务分别用拳法不同的四个小和尚来代言:“天女散花”代表短信服务,“如影随形”代表秘书服务,“信手拈来”代表手机杂志,“一指乾坤”代表便利服务。加上功夫小子那滑稽可爱的形象,给人一种亲切感和历史文化感。佛教元素的运用,为广告增添了文化内涵,使广告在经济与文化之间建立一种默契,达到一种融合。

丰富的艺术形式的使用让广告的表现更为活泼精彩。正如我们所知,广告的功能包括:告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优秀的广告作品被视为艺术品,可以给人视觉和听觉上的愉悦,给人以美的享受。广告可以运用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作为创作素材和题材。尤其是文学和艺术在广告中的运用,更能增加广告的文学艺术含量,提高广告文化品位及审美效果。常见的艺术有有八大表现形式,即绘画、雕刻、建筑、文学、音乐、戏剧、舞蹈、电影。这八种艺术形式在广告中经常作为创作元素来表现广告主题和产品信息。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开幕式上的琴乐舞蹈表演,以及央视CCTV-1水墨宣传片,在对中国古典的艺术元素的运用实属匠心独运,仅从视觉上便让人们领略到了中国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文化魅力。

早在古代就有“入乡随俗”一词,这说明古代的人就已经对当地风俗习惯和禁忌加以重视。最常见的是对中华民族的感情禁忌。近几年来由于某些广告人和广告代言人唯利是图,制作了一些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广告,触犯了中华民族的感情禁忌,遭到了坚决抵制。《汽车之友》杂志2003年第12期上的“丰田霸道”的广告中,石狮子向丰田汽车敬礼鞠躬的画面,让许多中国人联想到了“七七事变”中中华民族遭受到日本军队践踏蹂躏的屈辱历史;2004年9月的《国际广告》杂志刊登了一则名叫《龙篇》的立邦漆广告作品,描绘了柱子因没有使用立邦漆而使柱子上的蟠龙下滑的场面,顿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自古龙就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中国的象征,而这则广告极大的引起了许多中国人民的反感和抗议,在一片声讨中,2004年9月26日,李奥贝纳中国总公司就“立邦漆广告作品事件”发表声明,向广大受众道歉。可见,广告业应该充分重视文化禁忌。若广告人忽略这项潜规则,必会遭到受众心理和情感上的厌恶,广告效果必会大打折扣。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同时酒历来作为寄托中国人情感的商品,承载着饮酒人的个性与情感。因此,广告创意在介绍酒的历史、产地的同时,应该营造一种温馨、宁静的气氛。金六福酒的广告设计就是酒类商品与广告创意巧妙结合的上乘之作。

“金六福” 中国人的福酒

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雏形和原始形态,它包括了有形和无形的民俗事象,如衣食住行、婚丧礼仪、岁时节日、宗教信仰、文学艺术、以及共同的思维方式、道德伦理、价值取向、心理结构等。这些民俗事象都可以成为广告的创作元素,为广告带来无限的创作空间。金六福酒更是将中国的传统节日与广告创意的融合演绎的淋漓尽致。

1、“福”“酒”共生

“福文化”是在中国地地道道的,且涵盖面很广的民俗文化之一。伴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变迁和发展,现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透过它我们所能看到的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生活观和价值观。“福”字由“衣”字、“一”字、“口”字、“田”字组合而成,“衣”字旁寓福禄之意,因此,我们也说“福”有“家有田一口,福禄衣具全”之意。所谓“福”即可作“福气”、“福运”、“幸福”。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的老百姓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企盼“福”的到来。一个“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安康生活的向往,也有对美好未来的企盼与祝愿。中国人每每遇到喜事,好事,都离不开喝酒。节日喜庆需要美酒装点,功成名就需要好酒庆贺,婚礼宴请需要佳酿添洗,祈福迎新需要美酒祭拜神灵,交识朋友更是离不开美酒助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亘古不变、世代相传的传统。因此,这些变成了“福文化”与“酒文化”巧妙而完美的契合点,“福气”因美酒而锦上添花,美酒因“福气”而愈发香醇。

2、福酒有六

金六福酒业把“金六福是中国人的福酒”中的“六福”诠释为:一曰寿,二曰福,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佳和合,六曰子念慈。与六福相对应的是,金六福酒香、醇、浓、甜、绵、净的六大特色。因此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和好评。自1996年创建以来,金六福品牌始终致力于“酒文化”与传统民俗文化,尤其是“福文化”与“喜庆文化”的开发与结合。从最初的“好日子离不开它,金六福酒”、“喝金六福酒,运气就是这么好”、“中国人的福酒”、“幸福团圆,金六福酒”、“奥运福,金六福”等,到今天的“春节回家,金六福酒”、“我有喜事,金六福酒”、“中秋团圆,金六福酒”等,无处不散发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

3、节庆添喜

中国有着悠久的酒文化历史,节庆时刻,亲人团圆,亲朋聚会,少不了把酒言欢;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中秋佳节,探亲访友,你来我往,也免不了要以酒传情。在每年的节庆市场上,许多多的品牌酒业大打“送礼牌”和“促销牌”,但要想从众多的品牌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超越产品层面的意义,金六福做到了这点,它用最敏锐的嗅觉与市场洞察力做出

反应,将节庆营销提升到文化层面。以其春节主题营销为例。(引自《广告创意案例评析》)

2005年春节前夕,金六福酒围绕“春节回家,金六福酒”的传播主题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整合营销运动,并创造了销量比去年同比上涨50%的骄人业绩,同时还连续六年荣获五粮液系列酒销量冠军。

2006年春节前,金六福仍旧以“春节回家,金六福酒”为主题开展营销,不过,2006年金六福对品牌所要表达的“福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在2006年“春节回家,金六福酒”升级版本广告片的故事演绎中,金六福通过“回家,就是给亲人最好的礼物”这一新的诉求,对中华文化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含蓄、不张扬的东方美,有了更为深入的把握和表现。

广告片表达的是长年在外,事业有成的中年儿子,在春节时开车回家,回家前他一再叮嘱家里,不让父亲再像自己当年读大学时,每次回家,总骑着自行车去接他。然而,进乡的路上,父亲还是远远的骑着自行车出现在儿子的视野里。儿子慌忙下车去迎接已是头发斑白的父亲。一句简单的话“爸,不是不让你来接了吗?”“没事,快点回家吧。”表达了金六福在品牌创建中,对福文化的亲情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深刻理解。老父亲关切的看着儿子,没有更多的话语,回头骑上自行车,像是给儿子引路似的转头前行。然而此时情感的表达溢于画面,老父亲对儿子的关切不是有西方式的表达,中年儿子也不会将自己对父亲的爱用言语讲给父亲听。这就是中国式的爱,中国式的思念,中国式无法言表的含蓄文化,游子的远游,总是牵挂着每个父母的心;然而,中华文化的含蓄与内敛,是不会把思念和那种内心的关爱与念家挂在嘴上,而是用行动将内心的那种关爱表现出来。这个时候,就六福适时的在父亲和儿子之间架起了一座情感沟通的桥梁,画面上及时地打出了“回家,就是给亲人最好的礼物”。

总结:

广告创意是一项艰苦而独具创新精神的工作,是广告人智慧的结晶。优秀的广告创意成就了数之不尽的传世广告佳作。广告是一门商业艺术,其表现就像是“带着枷锁跳舞”,在进行艺术创作的同时又受到商业功利化信息的制约,所以广告作品创意表现的重点是如何将商业功利化的信息进行巧妙的包装,将商品信息通过美妙的视觉感受、听觉感受传达给受众,潜移默化地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与认同,进而使受众对商品及服务获得好感,最终促成其购买行动的实现。值得注意的是,广告在运用中国元素时,一定要准确理解中国元素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才能恰如其分的表达创意主题,实现预期的广告效果,也只有这样才不会重蹈立邦漆和丰田汽车的覆辙。(作者系:山西省太原市中北大学)

参考文献:

《广告学教程》,蔡嘉清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三版

《中国元素与广告创意》,郭有献 郝东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1中国最佳广告案例》,主编郭克莎,编著孟祥昇,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

《当代广告学系列丛书》,黎泽潮 王贤庆 王中义著,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广告创意》,杨海军著,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广告创意案例分析》莫凡 王成文 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下载日内瓦会议的中国元素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日内瓦会议的中国元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考作文素材——中国元素

    1高考作文素材-中国元素 【作文话题】 29个巨大的脚印,沿着北京的中轴线,从永定门、前门、天安门、故宫、鼓楼一步步走向奥运会主会场,象征着第29届奥运会一步步走进中国、走进......

    《日内瓦湖畔》读后感

    这些天,我在短篇小说选择中阅读了Zweig,Zweig的作品真的很强大,不逊于欧洲的亨利,莫桑比克和其他作家,描述了使用大量美丽隐喻的场景,让读者感觉读者感觉像是,但是对于叙述故事,没......

    《日内瓦医生》作者简介(汇编)

    帕斯捷尔纳克(1890 - 1960),全名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苏联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云雾中的双子座星》、《生活是我的姐妹》等。他因发表长篇小说《日瓦戈......

    《日内瓦-原则宣言》

    《日内瓦原则宣言》建设信息社会:新千年的全球性挑战 在2003年12月12日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首脑会议日内瓦阶段会议上,各国领导人通过了题为“建设信息社会:新千年的全球性挑战......

    学会借鉴:伦敦奥运会借鉴中国元素

    免费分享创新 学会借鉴:伦敦奥运会借鉴中国元素 此前,在今年4月至7月举办的“世界莎士比亚戏剧节”上,30多家来自世界多国的艺术团体演绎了不同风格、不同语言的莎士比亚戏剧作......

    最能代表中国的元素

    最能代表中国的元素 1 中国书法2 篆刻印章 3 中国结代表中国元素的色彩 红色——国旗 凤凰 黄——国旗 牡丹 绿——很多,非常浅近白色的可以是玉器,很青翠的可以是草木比如说......

    《日内瓦湖畔》读后感(5篇模版)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日内瓦湖畔》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这几天,我读完......

    《令人神往的日内瓦》教案

    23、令人神往的日内瓦 金凤芝 教学目标: 1、 在阅读中学习本课“绮、讷、”略等10个生字,用找近义词的方法尝试理解“神往、绮丽、降临”等词语;能区别形近字并能组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