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新课改下教师课堂教学角色的转换(共)
《新课标》下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
东胜区第九小学
丁彦茹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仅仅九个字,简单而明了的诠释了教师存在的作用和社会意义:“传道”就是讲授为人处事的道理;“授业”就是传授学业知识;“解惑”就是解析为人的困惑、学习知识中的疑惑。“传道、授业、解惑”三者在为师的身上,往往由于体现的侧重点的不同,而导致的课堂形式不一样,教师也就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我们一般是把落脚点放在了“授业”上,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因此课堂也就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利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大讲特讲,操纵了整个的课堂空间,全然不顾学生的存在、学生的身心感受。然而学生处在被动的地位上,只能充当接受知识的机器,不能参与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充当了课堂的主角,导致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没有生机,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不高,最终的结局就是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走向辍学。这种在中国口耳相传了几千年的传统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也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为中国的文化传播、人才培养起过不可估量的作用。但随着历史发展的今天,这种以教师为主宰、主角的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应走向开放、合作的课堂教学。教师始终是教育的第一要素,即使在知识经济时代,先进的电教化教育手段也代替不了教师的作用。在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时,都要经历一次教师角色的转换。教育是一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首先,新世纪的教师应树立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给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关心与谋求个性全面发展,应成为教师的责任。其次,21世纪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和更新知识的能力以及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也应勇敢应对网络社会的挑战,同学生一起冷静的观察、思考、在成为网络社会成员的时候,已谨慎负责的态度,既认识到网络带给人类社会生活的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又从人文主义的立场出发,对网络社会可能引起的弊端予以充分的注意。再次,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承前启后,革故鼎新,完成角色的转变。一是由传授知识向指导学法转变;二是由维持现状向创造探索转变;三是由再现传统向研究未来转变;四是由单科一门向全能发展转变。新课程中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
1、有网名,电子信箱
2、喜欢音乐
3、爱好体育
4、至少精通一门外语
5、富有亲和力,能和学生融成一片
6、富有幽默感,富有感染力。
既然教师角色的转换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那么教师角色应该做哪些转换呢?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创新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转变教学观念,适应新的课堂教学角色,树立新的学生、学习、教学观念。在师生平等的前提下,建立一种师生共同参与、互动交往、合作学习,师生、生生关系融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融入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成长。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改变:由原先高高在上的、课堂的主宰者向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策划者
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创造性活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上课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都要仔细研究了解教材,把自己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和体会用教案的形式表达出来,作为讲授这节或这堂课内容的依据。上课时,根据教案中设计好的学习氛围,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组织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学习中去。这个时间段教师的角色就是组织协调者,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根据课堂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把握课堂进度,组织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一种有助于探索交流的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在师生、生生关系良好、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快乐学习。
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多的把时间留给学生探究合作学习,教师尽可能的少讲直至不讲。这并不意味着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失去了,学生的学习用不着教师了,只不过是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求知、探究、合作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到学习中去,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探究、发现新知。教师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的盲目性,避免学生的思路误入歧途,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思维能指向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知识、吸取知识、运用知识。显而易见,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教师及时加以指导、点拨,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探讨,想出办法、找出途径,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的目的。正如古人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学生终生受益。
三、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且要当好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课堂上,教师随着教学的进行,融入到学生中去,成为学生各个学习环节的合作者。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普通的一员,走进学生中间,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了解他们探究的情况、欣赏他们独到的见解、鼓励他们别出心裁的创新。俯下身子,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研究问题,共同分享学生求知的快乐,成为深刻理解学生的观点、想法和情感特征的参与者,以建立一种相互理解、互相尊重、相互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伙伴型关系。既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情,又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和沟通。
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生疑、解疑的过程,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漫长而烦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一个促进者的作用。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是教师角色转变的一个飞跃与突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种便利,形成全方位的服务:首先,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多元的学习策略和认知能力;其次,创设一个宽容的课堂氛围、丰富的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帮助学生确定一个适合于学生本身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教师作为促进者的的关键在于如何采用发现式来进行教学,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角,不拘泥于课本,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问题、新方法等等。
面对课堂中生成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教师必须摆脱自己教书匠的角色,把自己变成一个课堂教学的反思者与研究者.课堂只是教师教学实施的场所,但是走出教师并不意味着教师这堂课的教学就已经结束了,实际上,教师不仅需要进一步的反思:这堂课教给了学生什么?采取这种方式教合适吗?还有没有更为合理的其他方法?而且还要研究:课堂中有没有意料之外的事情?自己又如何去处理?这样处理合理吗?
正如苏霍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所以新课程就需要我们教师走这条幸福的发展道路,不断的完善自身的角色转换。
总之,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走进新角色,将变得更加自主、自尊、自信、自豪、从容,为学生的明天铺路架桥;使学生在平等、宽容、合作、民主的学习氛围中愉悦学习、求知、快乐成长。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
内容摘要:在深入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今天,语文课堂需要建造成一所五色乐园,让孩子们在愉快中茁壮成长。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课堂
在深入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今天,语文课堂发生惊人的变化,迫切需要建造成一所五色乐园。孩子们在这所充满希望、充满绚丽的天地里,不再机械地识记生字,不再乏味地朗读课文,不再听那灌输式的讲解,不再死背古诗意思,不再心中有话不敢说……他们可以在五色园里尽情展示自己的风采,流露出自己的真情,放飞自己的理想。一色乐园——情感
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文质兼美,无不寄托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情感是审美感知的动力,只有当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怀着一种强烈的期待情感时,才会产生审美感知。
(一)入情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气氛,使学习“变苦为乐”呢?我觉得必须让学生“入情”。如:教学《小镇的早晨》,我鼓励并带领学生到河边欣赏美丽的日出,再看看菜场热闹非凡的景象,然后到学校北边的建设路边观察上班的车流和人群。有了较丰厚的生活积淀,学生在学习课文是更好地把握文章思想情感,领略小镇早晨的无限美好的风光,激发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时,就把最感人的内容先介绍给学生,也可设计悬念,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深深的吸引过来并锁定。
(二)动情
怎样才能使学生从“入情”到“动情”呢?儿童情感的产生、发展与他们的认识紧密相联。因此,重要的一环,就是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例如:《黄山奇石》,精读课文第三段时,从“抱着、蹲着、望着”和“一动不动”等词让儿童体会此时的猴子不同于往日的顽皮。接着出示“猴子观海”的教学挂图,引导想象:猴子在想什么?它怎么会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促使观察与想象相结合,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体会到黄山的奇石真是有趣极了。这种内心的情感发展,驱动着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二色乐园——个性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学《猴子种果树》一文时,当进行到最后一个环节:请小朋友们扮演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同一学习组练习讲一讲这个故事。教师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同学们纷纷争抢自己喜欢的角色,迟迟不能进入正题。这时,我才发现原来学生都希望能根据自己的个性来选准要扮演的角色。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鼓励学生个性化。
(一)鼓励对文本理解的个性化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面对同样的语文材料,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体验感情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老师只有正确认识这一点,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发展。如教学《我爱你啊,中国》时,有的同学提出:“„浓妆淡抹‟通常用在女子身上的,可这里为什么说杭州西湖浓妆淡抹?”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想法去审视、去发现,让问题把学生从课文带回个性化空间。
(二)鼓励对作业选择的个性化
作业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应力求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满足个人的需求,从而促使个性化的发展。结合教学实际,我设计三种作业:(1)自主型作业,教师设计难易有别的多梯级作业,给学生留有选择的空间。(2)实践型作业,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活动的机会。(3)鉴赏型作业,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鉴赏活动,促使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增加文化沉淀。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各种有利的外部条件,自由完成作业。三色乐园——合作
合作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自由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创造力。”
(一)师生合作 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师生之间的友好合作。比如:在教者、学者、作者三情聚焦,产生共振的过程中,可能由于孩子语言单薄影响了共振的效果,这时,教师要运用自身的文化语言提升孩子的语言。如在指导学生观察珍珠鸟一文的主题画时,师问:“你会给这幅画起个什么名字呢?能说说理由吗?”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老师的因势利导,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影响。
(二)生生合作
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十分有限,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生有单独表现的机会,而小组讨论正可以祢补这方面的不足。如学习标点符号的争吵,我让学习小组排练小话剧。不少学生将“争论不休”、“大笑不止”生动逼真地表现出来,教室里掌声不断,笑声不断。在学生表演的间隙,我扮成记者对“标点符号”们进行采访,让他们谈谈感受,孩子有的说:“我懂得了个人的作用小,集体的力量大”;有的说:“我们今后在集体中要注意团结,互相帮助……”你看,学生不仅把握了文章中心,明白了道理,还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还是合作力量大吧!因此,在学习课文时,我们可以大胆采用这种互动合作方式,构成立体交流网络,改变传统的师生单维交流。四色乐园——感悟
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当今“感悟”一词可算是语文课上使用频率较高的。然而,是否每次的感悟,都能让学生有所收益呢?情况不容乐观。有的教师课文都没读完,就让学生谈感悟,这从何而谈。且收不到实效,还隐藏着负面效应。我结合实际教学,认为引导学生感悟可以这样:
(一)渲染气氛悟情
苏教版小语教材许多文章文质兼美,思想教育性强,文学欣赏价值高。《船长》一文,赞扬了哈尔威船长在轮船被撞坏,即将沉没的危急关头,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为了再现这位英雄临危不俱的铮铮铁骨,教师制作了船长屹立舰桥,轮船渐渐下沉的课件,让学生目睹这一悲壮的一幕。然后播放一段雄壮的《国际歌》乐曲,全体学生起立朗读课文第29、30自然段。在这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学生都会感悟到这位船长人格的伟大,崇敬之情油然而升。
(二)朗读质疑悟意
我们要注重感悟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在抓住课文重点时,先让学生细细地读,读出课文的味,继而细细地思,让学生说感悟,并对语言文字进行质疑、赏析、品味等。如执教《台湾的蝴蝶谷》,经过指导,学生已经能体会字里行间丰富的内涵,但突然有学生提出对“五彩缤纷”一词不理解。于是,我利用素材库,让同学们亲眼观赏了迷人的蝴蝶谷,同学们在看时,不时惊叹,因为画面上有各种颜色的蝴蝶,他们对“五彩缤纷”一词就不难理解了。对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疑问,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在学生有所感悟时,给予“润物细无声”的影响,适时点拨引导,使学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感悟。五色乐园——开放 开放阅读教学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这就需要我们具有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在教学实践中排除干扰,不懈探索,百折不挠。我认为在课堂上,应该向学生开放,可以从外显与心灵两方面着手。
(一)外显开放
“教学不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会、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老师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得到自由,无拘无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例如:教学《东方之珠》,为了更好地学习课文,可以让学生课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搜集关于香港的历史、地理、气候、风土人情等。在理解课文时,可以随时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唤起学生的积极性。
(二)心灵开放
叶圣陶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应该是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因此,课堂上会有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象,“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会,去感受。或者是让学生学会课文后谈自己的体会。当然,在实际教学中,老师更不能因学生的某一疑问不
是教学重点而回避,如教学《孔子游春》一课时,有的同学提出:“颜回的志向歌到底唱了些什么?”我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每人自编了一首志向歌:
生:水,奔流不息;水,拥有志向。我,勤奋努力;我,实现理想。生:我不求生活富贵,只求平淡而有意义…… 生:生命是一首激昂的歌,志向是歌曲的主旋律。
新课标对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学生成功的未来,就让我们做个有心人,静下心来,细细琢磨,付诸行动,用语文这块阵地,开创出五色的乐园,让孩子们在愉快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研究》中的《让学生在“动”中学语文 》2002年9月 《小学语文研究》中的《也谈“感悟” 》2004年2月
《小学语文研究》中的《给孩子一个崭新的语文课堂 》2004年2月 [1]
第二篇:谈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谈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新课程改革力度的来断加大,对人才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教育观念也应随之更新,教师角色的转换也势在必行,文章对教师角色转换的原因、教师的角色的定位、原则、新型教师角色的特点等进行阐述。
关键词:新课改 教师角色 转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担负着人类文明的传递、祖国强盛、民族兴旺的重任。夸美纽斯说曾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也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长期以来,教师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新课程改革力度的加大,对人才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教育观念也随之更新,因此,我认为教师角色的转换也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了。
一、教师转换角色的原因透析新时期下教师存在着压力
1、“信息爆炸”时代越来越显出教师知识量不足。
社会转型为信息社会以后,封闭式教育转型为开放式教育,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远距离教学技术把处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连接起来,从而打破了教育的封闭状态,突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使受教育者获得了越来越接近于公平的受教育机会。而现代的教师只具有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只进行某一方面的教学。要适应知识综合化的趋势,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一人一科的分科教学,逐渐提倡跨学科综合学科教学,这种教学有助于克服长期以来教师知识面狭窄,不同学科教师之间很少交往,甚至相互冲突的毛病,从而为每一门学科的教与学提供更为广泛的知识背景和更优良的人际环境。
2、社会各行业间的竞争明显加大
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培育了大量的各行各业的人才,人才的增加势必给行业带来巨大竞争,教育行为也不例外,教育的资源的有限性,教育的改革的开放性,决定了未来的人才的竞争,竞争需要的是实力,实力靠的是知识和能力。这就要求老师不断更新观念,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才能地将来教育改革的大风大浪中搏击。
新时期对人际关系提出新的要求 现代社会推崇人的平等。
传统的教育观认为: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老师对相关知识积累和先得,使老师处于主导和权威进地位,无法做到真正意义的平等。我们常提倡的“尊师爱生”其实就是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定位。从深一层次来看,传统的师生关系不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是尊与从的单向关系。“尊”当然是毕恭毕敬,不能犯上,但“爱”并非如此,“打是亲,骂是爱”曾是这种情感另一侧面的表现。而新型社会提倡一种和谐社会,人与人之间一种自由、真正的平等。这种师生关系显然是与新时代相悖的。
二、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的定位
1、新课改下教师要有新的教育理念
新课改倡导的是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进行教学的范例,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的中介和桥梁,是开放和学习资源,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找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引发学生思考的话题,灵活地运用好教材,来完成教学所要求达到的目的。课堂教学中要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重教知识。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学生掌握知识多少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如何掌握知识才是最关键的问题。任何时候“授人以鱼”总比不上“授人以渔”要好。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封建社会的师生关系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垂直关系。即教师有绝对权威。而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
①、主体与主体而非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主客体关系的特征是主体处主动,客体处被动,主体常依照一定模式改造客体。虽然教师与学生相比,对某一方面的知识占有优势,在思想和心理上更加成熟,但对学生灵魂的塑造却绝不能一厢情愿,更不能为所欲为。它需要教师把学生看作是有着独立人格和鲜明个性的生命体。据此,则师生关系既不是“师徒如父子”式的所谓“亲子之情”,也不是“培养接班人”型的“阶级之爱”,而是生命亲近生命,人性提升人性的本体之爱。同样,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对每一个,即使是学习成绩不好、品行有过失的学生都充满关爱之情,能与其建立起亲近和谐的关系,那么,我们教育事业的前景将阳光灿烂。
②、双向交互而非单向传承关系
现代信息告诉我们:任何信息的传递都是双向的,对接受者是获取信息,对发送者则是获得反馈信息。只有这样,信息的流动才是高效的,该系统才能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同样,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或情感等的信息传递也遵循这一规律。因此,师生间的关系是交互式的教学相长。对学生,是知识与智力、智慧与心灵的成长;对教师,是经验与能力、理论与艺术的提高。明白这一点,教师就可以通过自由、民主、平等的方式,学生才能够在自由、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大胆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和善于创新。
3、教师应该由手电筒转换为镜子
传统教育中,教师习惯于站在“为人师”的高度对学生定目标、提要求并监督执行,告诉他们这样做不对,那样做偏离轨道,像一只手电筒一样照出学生外表和心灵的是与非,但从不对自己提出要求,结果不仅学生糊里糊涂,而且教学效果也不好。试想一名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学习精益求精而自己的教学却马马虎虎不求甚解,要求学生热爱劳动,自己的办公室却要学生打扫;要求学生遵章守纪,自己却总迟到早退;要求学生生活简朴,自己却奇装异服,那他的教育怎能成功,正所谓“人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即讲道德的不道德,讲理想的没理想,讲文明的不文明,讲学习的不学习,讲诚实的不诚实,讲奉献的时时刻刻想索取,我们教师还有什么理由去说服教育学生呢?正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讲“要散布阳光到别
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教师的品德、思想、学识、作风本身就是一本无形无言的教科书,是一面给学生树立榜样,找出差距、明确努力方向的一面镜子。
①、教师的穿着打扮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的最好教材之一。
教师的服装本身就是一部美学,对学生进行着无声的美育熏染,它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起飞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的服装一要美观大方,要体现文化品位,讲究文化内涵,二要线条简洁分明,体现朴实、高贵的美,不要过多装饰,以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要时刻记住教师是学生效仿的镜子,是一本活教材。
②、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学生效仿的楷模
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作用学生的灵魂,影响学生的内心世 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应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始,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从规范教师的言行举止开始,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所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因此,教师必须时时做到语言文明,待人礼貌,举止规范,遵章守纪,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必须先做到。③、教师严谨踏实的教学是学生奋力拚搏的动力源泉。
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当教师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教学、感染了学生,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奋力拚搏,勇攀高峰。俗话所说“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4、教师应该是演员转换为一名出色的导演。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是扮演着向学生传授道理、讲授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演员角色,老师讲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笔记,教师提出要求,学生按要求去做的模式基本定型,教学过程枯燥单一,结果台上讲得冒青筋,台下听得昏沉沉。即使出现几个“乖宝宝”,那也只是一台录音机、摄像机,并无创新精神,所以外国人常说中国人高分低能。
①新课改要求教师要由演员转换为导演,学生是演员,是活动的主体。
优秀的课堂并不是因为教师讲课生动而是因为教师引导得法学生表现出色。成功的教育是一个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在教师的感染下学生道德的自我完善,知识的自觉探求,能力的自发锻炼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永远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充其量应该是个导演,教育过程也就是在教师这个导演的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充分表演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才是演员,教师绝不能喧宾夺主,越俎代庖。有位教育家曾说:“什么样的教师在21世纪面临下岗?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找不到下岗的感觉,自我表现欲望太强,这样的教师就该下岗了;如果课堂上学生全动起来,教师似乎没事干,这样的教师不会下岗”。
②、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学。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德国的顾孟德也说过“该教的是思考的方法而非思考的结果”。据统计,一个人在小学、中学、大学所学到的只有一生工作中所需知识的25%,百分之七八十的知识要在工作实践中通过自学才能获得,因此学生自学能力的大小决定其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当好导演。所谓“授人鱼,供一餐之用,授人渔享用不尽”,教师应当给予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自我完善、奉献社会的金钥匙,使其有信心、有能力在新世纪纵横驰骋,大显身手,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学生只有掌握了进入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才能登堂入室,向深处发展,才能游弋于知识的海洋,猎取知识的宝藏,才能提高驾驭知识技巧的能力,唯有如此高效率的学习才是水到渠成稳操胜券的事情。
教育不只在于能告诉学生一个真理,重要的还在于教会学生怎样去发现真理,认识真理,坚持真理;在于给学生一个“喜新厌旧”的头脑,在于使学生学会思维,学会求知,学会发展,学会做人,这才是理想的教育,这样做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
5、教师由优秀的工人转换为出色的农民。
工人的工作是采用同一工艺将不同的产品加工成规格一致、性能相似的产品来,变不同为一致。而农民则不同,对不同的植物采用不同的方法,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该施肥的施肥,该除草的除草,该浇水的浇水,该修枝剪叶的修枝剪叶。培养的目标也不同,有的要培养成茵茵绿草,有的要培养成参天大树,有的要它花开四季,有的要它硕果累累。庄稼长不好,不会去埋怨庄稼,而会从自己对庄稼的管理上、从自身方面找原因。教师的工作应象农民一样,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法,正所谓因材施教,切忌对所有的班级所有同学用同一标准,同一方法去教育。
①、教师不可以用同一标准来评价学生
在评价学生时遵循“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的”的原则,全方位的、公正的去评价学生。有的学生记忆能力强,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有的学生创新意识强,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特点,也几乎每一个学生也有自己的弱点和缺点,因此,教师决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衡量所有学生。
②、教师不可以对不同学生确定同一的培养目标
由于学生先天优势不同,后天兴趣爱好不同,其发展目标也不同,因此教师应因势利导,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或为参天大树,或为茵茵绿草,或为清香花朵,或为累累硕果,决不可牛不吃草强按头,否则结果只能是失败。
③、教师应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培养方法
教师应根据同学的现实状况采用不同的培养措施,自卑的给他们些信心,自负的给他们些挫折,没有热情的及时给他们添上一把火,吃不饱的给他们添加些任务,消化不良的帮
助他找出病因去除病灶并控制好数量,要让每一个同学发挥到最佳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在整班上课的基础上做好个别辅导,了解学生,爱护学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新世纪需要新型人才,新型的人才需要新型老师的培养,新型的教师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更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是关系祖国兴旺、民族发展的大事。
第三篇:浅谈新课改下政治教师的角色转换
浅谈新课改下政治教师的角色转换
摘要: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这给中学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改下政治怎么教,学生怎么学,需要政治教师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和探索,转变教学观念,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完成政治教师角色的真正转变。
关键词:新课改 教师 角色 转换
新一轮课改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她给教学带来了时代的节拍,清新的气息,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其中“以生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素质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最高宗旨。为适应这种要求,政治教师改变传统的木偶式的、假、大、空、高、远的说教,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生成新的知识,新的观点,构建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对自身的角色重新定位,树立全新的理念,全新角色意识。真正把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行为,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外化其内在的积极的情感和思维,实现学生的发展性学习。下面,我对新课程下政治教师的角色的转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教师由 “课堂的主宰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者”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 “课堂的主宰者”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不能做“课堂的主宰者”,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这样教学才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
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并且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我们应该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益友。
(二)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学习有很多条路,但现代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个人适应社会的能力,鼓励他们发展自我思考与自我决定的能力。作为促进者,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掼、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松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重视发现式的教学
与学习,反对将一成不变的讲述法当做唯一的教学方法,如此才能真正引发学生无限的学习潜能。
(三)教师由“信息源”转化为“信息平台”
“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有一桶水”的观点,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四)教师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将自已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因为学生的素质的形成,是一个主体的建构过程,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批量加工中能完成的。教师要尊重差异性,尊重多样性,尊重创造性。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将学生的缺点当做财富而施教,因为它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
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的机会;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已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要尽量公
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对待。
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我们知道,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惟一的角色。
总之,中学教师极早认清21世纪以及未来教育中,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作好角色转变。这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而且能够保证未来中国人才培养的质量,有利于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
第四篇: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什邡市马井学校刘春燕
新课标的实施,对于老师来说,是一种考验,转变,作为新时代的老师,如何适应这种考验和转变呢?我觉得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的基本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韩愈的《师说》曾对教师角色是这样阐述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传统意义下教师的角色,但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定位,我想应该要一系列地转变。由原先的“消费者”转变到“生产者”,从“教书匠”转变到“研究员”,从“点菜者”转变到“菜单提供者”,从“施教者”转变到“引导者”,从“独奏者”转变到“伴奏者”,从“执行者”转变到“决策者”。这一系列的转变对教师而言必定是痛苦,但唯有痛苦,才显改革的力度,才能加快前进的脚步。任何一种改革都是痛苦的,但是它的痛苦必会使人们在原地的基础上有所改变。这也许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传统意义下教师角色转变的最大促动因素了。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溶化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止是忠实地执行教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学校这围成为师生带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作为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的教师的角色应该随着需要发生变化。
第五篇:教师角色转换
参与到幼儿的“工作”当中去,帮助、引导幼儿发现、解决问题。
教师注重观察,有目的地对幼儿进行有效指导
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通过观察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并对幼儿的活动水平做出正确的诊断,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并促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并能根据观察结果调整区角的位置、材料,使其更适合幼儿的水平、兴趣和需要。
(1)在活动区域中,首先我们相信孩子,通过观察,我们看到幼儿并不是一些“无知无能”的弱小群体,而是一群非常能干、富有创造性的小主人。
(2)在幼儿活动中,我们关注幼儿的活动,了解当前幼儿已有的经验是什么,观察幼儿对什么感兴趣,考虑教师应在哪方面给予帮助,特别是幼儿在活动时,我们不能急于用自己心目中的游戏水平做标准去要求幼儿.幼儿在游戏中应有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的权力与可能。我们认识到游戏过程是幼儿探索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学会观察等待,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言谈举止,先观察再指导或多与处理好游戏中主客体关系,给幼儿自由选择与自己决定的权利,使我们组织的活动成为幼儿“真正的游戏”,而不致使游戏失去“灵魂”。
(3)我们运用了带有启发性、建议性的语言来指导引导孩子们,主动地去参与活动。
但是活动中我们还存在一些问题:个别幼儿的区域记录方法还不够理解,还需我们加以引导。有的幼儿区域活动积极性还需提高。
总之,解决区域活动中的主要障碍,不仅是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只要我们教师树立正确的区域活动观念,努力做好师幼互动,把区域活动作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基本活动,不断开拓活动空间,解放孩子,让孩子们在玩中求发展,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使每个区域真的活起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也是我们的目的所在。
在区角活动时,教师如何转换自己的角色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我是一个做教师的,我应与儿童一起做游戏,如果我只是教导、要求和强制,那我就会成为一种外部力量,也许这可能是一种有益的力量,但不能成为接近儿童的一种力量…”幼儿年龄小,能力弱,对成人的依赖性较强,教师在活动中对幼儿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基于对儿童游戏权的尊重,教师应确立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意识,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在区角活动中,教师应及时地调整自己在其中的身份,积极地促进幼儿在游戏中个性的充分展露、智慧能力的充分体现,让幼儿在游戏中享受自我实现的欢愉。
第二,首先,教师要学会做一个观察者。
教师要指导幼儿,首先就要了解幼儿。要了解幼儿,就要进行观察。教师进行观察的目的是为了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观察要有连贯性。教师可采用整体观察的方法,整体观察了解幼儿的活动,了解投放的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否为幼儿所喜欢,是否能促进幼儿的发展,不但要注意幼儿做了什么,更要了解幼儿是怎么做的。教师还可以采用个别观察的方法,小班幼儿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社会交往能力较差,教师就应观察是否还有幼儿没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他是怎样进入某一个区角的。只有认真地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一言一行,教师才会有新的发现,为指导提供了素材。
教师做一个参与者。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特别强调,生物体不仅依赖环境,也要对环境做出积极的反应和“回答”,而这就要依赖于生物体自身的积极性。儿童是刺激的主动寻求者,是环境的主动探索者,儿童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着儿童自身发展的方向和水平。教师应激发幼儿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表现出对活动也有较浓厚的兴趣,这样可带动幼儿积极的参与。小班幼儿总喜欢成人和他们一起玩,而且易受大人的感染,一旦有教师的参与,他们的兴致会更浓。针对不同的区角,教师参与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1、平行参与:因为幼儿年龄小,能力弱,游戏的玩法技能相对比较缺乏,教师的参与往往使游戏有更多的变化和情节的深化。教师和幼儿玩同样的材料,主要是给幼儿一个示范。如美工区投放了彩色的橡皮泥等,幼儿只是摆弄其中的材料,对于不同的造型缺乏一定的经验,教师以一个玩伴的身份进入了这个区角中,用以上的材料进行不同的创作,幼儿看了以后也就模仿着去做。
2、合作参与:教师以一个角色的身份和幼儿平等地玩,就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教师要“变成孩子”,与孩子共享欢乐。小班幼儿喜欢独立地玩,合作性不够。如
表演区的幼儿总是不能协调好同伴间的关系,谁也不愿意扮演大灰狼,教师发现后就扮演大灰狼进入幼儿的游戏中,并适时地进行间接指导。
3、指导性参与:教师可介入一些指导性的语言、暗示性的动作帮助幼儿在活动中的深入。区角活动提倡的是幼儿自主地玩,但并不是放任自流,环境的创设中融合了一定的教育目标,教师以实现其目标点拨幼儿的活动。如科学探索区中放了红、黄、蓝三种颜料,幼儿不知怎么玩,教师就提示幼儿:“用这几种颜料变出许多种颜色来,谁会变出绿色?”同时要求幼儿把调出的颜色来装饰衣服,幼儿不只是随便地玩,而是有目的地去探索了。
第三,教师要做一个引导者。
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掌握幼儿的行为表现,适宜地加以引导。首先是应适时,即把握好时机。小班幼儿以平行游戏为主,看到同伴在使用某一物品,他们心里也会有这样的想法,而且自控能力较差,发生争抢的现象就较多,教师就应在第一时间了解到这种情况,及时地解决幼儿的这一纠纷。其次应适度,即避免教师过多或不及的引导。教师引导时过多,幼儿就缺乏一种自我独立性,往往会依赖于教师,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很好地发挥;而教师的引导不及,幼儿在活动中就会在存在盲目现象同样也是不利于幼儿的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