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看云识天气》导学稿 学生用
师生共用“导学稿”系列 七年级语文 使用时间 使用者 班级_____姓名________
17、《看云识天气》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审核人: 七年级语文组
【学习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②理清文章的思路。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学习重难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峰峦.()一霎.()间 点缀.()绫.纱()弥.()漫 晕.()头转向 月晕.()崩塌..(2、解释下列词语: 峰峦: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征兆: 崩塌:
3.默读课文,完成下面两题
(1)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找出课文中的原话回答)
(2)设计一种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情况:
听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
2、展示预习时自己根据课文设计的表格。
(三)重点研讨课文:)
1、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2、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三、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四、练习巩固 拓展
1、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请你在课外收集,并把收集的佳句写在下面。
2、完成同步学习17课《看云识天气》第100页阅读
(一)、(二)题。
【温馨提示:】学了本课以后,聪明的你有何收获呢?写下来吧!
第二篇:《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胡川语慧教学设计之《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重庆高新区育才学校 胡川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领会语言的生动。
3.培养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高级目标:知道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哪里。
更高目标:知道说常见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学习方法】
1、抓课文内容要点:(1)抓关键句(2)分析段落之间的关系
2、品味语言:(1)删除法(2)比较法(将所用修饰限制词和修辞删除后,看看表达效果发生了什么变化)
【预习展示】—相信自己是最棒的1.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1)加点字注音:峰峦一霎间点缀绫纱弥.....漫
晕头转向月晕崩塌...
(2)释义:峰峦:一霎间:预兆:轻盈:弥漫:征兆:崩塌:
3.任选一种方式展示:
a.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课文题目有哪些理解。(学会抓住题目理解课文:看云的什么?怎样识别天气?)
b.以XX村广播站(电视台)身份,结合课文,来一段天气预报。c.把自己假想成一种云,以第一人称的身份,结合课文,介绍自己。
【小组探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哪一句是全文的中心句(概括了全文的主要意思)?
2.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3.第2自然段和3、4、5、6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4.第6自然段第一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文章的层次是怎样的?
【班级展示】—精彩课堂,你我创造
1.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这是奇了怪了。(1)(2)
2.这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津津有味,这里的奥妙是什么?
(1)(2)【课堂检测】—质量与速度同在,知识与技巧齐飞
一、仿照课文续写,(要求有比喻,有排比,有描写)月光照在地上,像……
二、阅读下面这篇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年中就曾出现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③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时,未来的12小时~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④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能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1.第①段从哪两个方面说明晕和彩虹的不同?每方面不超过5个字。
2.第二自然段第一句的作用是,用线画出和它相呼应的句子。
3.第①②③和④段的是关系,因此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10分)
4.本文段依次运用的说明方法是、、和。【课后反思】—吾日三省吾身(1)收获
(2)疑惑
【课后作业】
其实,大自然的很多现象都预示着天气的状况,请仿照课文结构或语言模式,说一段“看XX识天气”,看谁说得又生动又科学。
第三篇:《看云识天气》 导学案
博达助教通
看云识天气
教师寄语:要学会做科学中的粗活。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聚事实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要点点拨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轻盈()匀称()()崩()塌 一霎()间 .....
2、解释下列词语 预兆: 弥漫:
姿态万千: 变化无常:
二、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3、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4、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三、赏析语言
5、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对云进行了细致形象的描摹,由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文中找出几例加以分析。
6、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博达助教通
◆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 每当月光照在地上,像„„
四、拓展延伸
7、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五、学习小结
8、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达标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1)鱼鳞()(2)峰峦()(3)一霎间()...(4)冰雹()(5)弥漫()(6)圆弧()...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层,叫卷云。..
(3)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
3、“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者又是如何来展示云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
(二)课内阅读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下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正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产生在高积云的边缘部分。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①。还有一种云彩常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就有“② ”的谚语。
博达助教通
1、把“东虹轰隆西虹雨”的意思填在①处:。根据语段的内容把相关的一句谚语填在②处:。
2、联系全文从内容与结构上分析一下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3、你认为本语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加以分析。
4、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1)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2)还有一种云彩常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
5、本语段比较突出的是引用了谚语来进行说明,请说明原因,并分析它的作用。
(三)拓展阅读。
绿叶净化空气
(1)假日里,你到田野、公园或山林去走走,看到绿树成阴,芳草遍地,作物繁茂,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顿时会感到空气清新,心旷神怡,精神舒畅。绿色世界是多么美啊!
(2)你知道,这一切好处,都是绿色植物带来的。可是,绿色植物又是怎样默默工作的呢?
(3)地球上的人类和一切动植物,都要进行呼吸: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现代工业的发展,对氧气的需要量越来越大,二氧化碳的排出量也越来越多。但是,氧气和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却变化不大,这是怎么回事呢?
(4)原来,地球表面的陆地上覆盖着大约37亿公顷的森林和13亿多公顷的草地。绿叶的细胞里有大量的叶绿体,它含有一种绿色的色素——叶绿素。据科学家研究,绿叶是一个奇妙的“绿色工厂”,它的“车间”是叶绿体,“机器”是叶绿素,动力是太阳光。通过光合作用,把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加工制造成淀粉,并且放出氧气。植物还通过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由于白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要比呼吸作用排出的二氧化碳多20倍,所以,总的收支,消耗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了空气中的氧。
(5)据测定,每公顷森林每天可以吸收大约1吨二氧化碳,生产出0.73吨氧气。1平方米草地每小时可以吸收1.52克二氧化碳,而一个人每小时呼出二氧化碳大约是38克。
(6)一个成年人每天需要消耗750克的氧气,排出将近1000克的二氧化碳。因此,10平方米面积的树木或者50平方米面积的草地,可满足一个人一天所需要的氧气,并吸收他呼出的二氧化碳。如果没有这样的循环,没有绿色植物,人和动物就不能活在世界上了。
(7)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工厂散发出的许多烟尘和毒气污染着环境,主要有二氧化硫、氟化物、硫化氢、氯气、氮氧化物以及放射性废物等等。植物是大气的天然“净化器”。香椿树、夹竹桃、柳杉、丁香、银杏、洋槐等树木的叶子,有吸收二氧化硫的作用,1公顷的柳杉每年可吸收720公斤二氧化硫;女贞、刺槐、桧柏的叶片,有比较强的吸氟能力;合欢、紫藤、木槿有较好的抗氯和吸
博达助教通
氯本领;樟树和悬铃木的叶片,有良好的吸臭能力。不少常见的花卉,比如石竹花、鸡冠花、水仙花和一串红等等,有吸收二氧化硫或抵抗氯气的作用。
(8)植物分泌的杀菌素有挥发油丁香酚、天竺葵油、肉桂油、柠檬油等等,都能杀菌。一亩松树,一天一夜就能分泌出两公斤杀菌素,它可以杀死白喉、肺结核和痢疾等病菌。柳杉、白皮松的分泌物,能在8分钟之内把细菌杀死。地榆根的分泌物,在1分钟之内就能把细菌歼灭。据法国环境保护工作者测定,每立方米空气内的含菌量,百货商店里是400万个,林阴道是58万个,公园内是1000个,林区草地只有55个。因此,法国提出绿地覆盖率应达50%。
(9)植物是天然的“吸尘器”。风沙弥漫的气流吹过森林,由于枝叶的滞留、吸附,含尘量可以大大减少。大片草地厚密的叶子,会自动接收、吸附、过滤空气中的尘埃。1公顷的山毛榉树,1年内吸附的粉尘多达68吨。
(10)自然的空气中含有负氧离子。在每立方厘米的空气中,①一般居室内约有25~450人,②公园有170~1000个,③城市街道有100~450个,④在海滨、瀑布、山林等旅游、疗养胜地多达一两万个负氧离子。如果你所在的场所缺少负氧离子,时间久了就会头痛、恶心和精神不安,还容易患病。森林和田野负氧离子比较多,它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使呼吸变得均匀,血压下降,精力旺盛,还可以提高免疫力。负氧离子由此而得到了一个美称:“空气维生素”。(11)人们曾经这样说,绿地草坪是“大地之肺”,还把森林誉为“绿色的卫士”。可是,我国的森林覆盖面积和城市绿地覆盖率还不大,需要大力展开植树造林和种植草坪的活动。(12)人人动手,植树造林,绿化祖国!让荒山变成花果山,让城市成为“花城”。少年朋友们,你在祖国未来的绿化蓝图中将做些什么?
(摘自《神奇的植物世界》)
1、第(1)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2、第(2)(3)(12)自然段的三个问句各有什么作用?
3、“植物又是大气的天然‘灭菌器’。”这句话可作为哪一段的中心句?放在何处合适?为什么?
4、第(10)段中标有①——④的几个句子的排列顺序已打乱,正确的顺序应是________,这样排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绿叶净化空气的?
6、人们把绿地草坪比作“大地之肺”,理由是什么?
7、请你设计一句“保护绿地”的公益广告语。
答案
17、看云识天气
学习过程
1、yíng yúnchân bēng shà
2、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
博达助教通
.(烟尘,雾气,水)充满;布满;指姿态多种多样;
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
3、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
4、略
5、找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效果:形象生动;举例略
6、略
7、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早晨东云长,有雨不过晌。早晨云挡坝,三天有雨下。早晨浮云走,午后晒死狗。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
达标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
1、(1)lín(2)luán(3)shà(4)báo(5)mí(6)hú
2、(1)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
(2)本文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3)本文显然成群的高积云排列的很有规律,相互之间很和谐。
3、是本段的总起句(中心句),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在第一段作者主要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来展示云的“姿态万千”,主要用了对比的修辞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写出了云的“变化无常”。(写出具体的语句也可以)
(二)课内阅读
1、①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②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是过渡句,同时也是本段的中心句。
3、结构上是总分:第一句总说可以从云的光彩来识别天气,下文就云上的光彩现象,即晕、华、虹、霞与天气的关系分别作了简要说明。
4、(1)“可能”表示对后面的情况的推测,不是很肯定,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2)“常常”是指出现这种情形的机会很多,但特殊情况除外,同样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
5、因为谚语是群众通过观察和实践总结经验的结晶,它简短通俗,鲜明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用谚语来说明知识显得准确、生动、简洁。
(三)拓展阅读。
1、描写;激发读者兴趣,引出下文说明的对象。
2、第(2)(3)段的问句起过渡作用;第(12)段的问句提出问题,总结全文,引人深思。
3、第⑧段的开头。因为第⑧段中内容支撑该句内容,说明植物在灭菌方面的作用。
4、①③②④;这个顺序排列能更加突出绿色植物对人类生存的重要作用
5、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写:①绿叶能吸收工业废气;②绿叶能杀灭病菌;③绿叶能接收、吸附、过滤空气中的尘埃。
6、因为“肺”的作用要进行呼吸,而绿色植物每天能吸进大量的对人体有害的二氧化碳,呼出人体必需的氧气,所以把绿地草坪比作“大地之肺”。
7、示例:“绿色是生命之源”等
博达助教通
第四篇: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语文七年级上人教新课标22《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目标呈现
学习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的思路。
体会比喻的妙处,品味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
通过精读,分析学习本课运用的打比方、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并理解作用。
培养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2重点难点:
(1)体会比喻的妙处,品味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
(2)分析学习本课运用的打比方、分类别说明方法及作用
一、预习热身
3说明文知识
(1)定义:以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或事理的。
(2)分类
A.以说明对象为标准可划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B.以表达方式为标准可划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3)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可以综合运用。
(4)说明的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等
4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请在课外搜集一些作积累,并摘记如下。
5初步阅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编写课文详细提纲
自主学习
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方法指导:默读课文,找出关键词句,填写下面的表格)
晴天云简表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
度
厚
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卷积云
积云
高积云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名
变化过程
形
状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高层云
雨层云
积雨云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
彩
天
气
晕
华
虹
霞
2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
这一点的?
3在此基础上,梳理出的结构层次
二、活动探究、第一段第一句中____________这个词说出了云的总体形态,_______________这个词说出了云的总体特征。用波浪线在文中分别划出这两个词照应的内容。
2.第一段最后一句在这段中有什么作用?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招牌”是什么意思?
3.第二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分别和下文哪些内容相照应?“往往”“常常”两个词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4说明文通过说明方法的运用具体清楚地介绍知识,请找出文中运用以下说明方法的例子,思考作者运用它们的作用。
提示:
(1)分类别
(2)作比较:
(3)打比方:
(4)引用
5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三、盘点提升
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通过“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谚语、成语、俗语、诗句及片段等。
例如:1.天上勾勾云,地下雨淋淋。
2.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3.日落乌云接,风雨定猛烈。
4.鱼鳞天,不雨风也颠。
5.天上起了泡泡云,不过三天雨淋淋。
6.火烧乌云盖,大雨来得快。
7.日落云里走,雨落半夜后。
8..有雨山戴帽,无雨山穿衣。
9.0.2留心观察各种自然现象,比如:树叶落叶时,为什么总是背面朝天?含羞草为什么会害羞呢?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自然现象呢?写一篇观察日记。
四、我的收获
学完本课后,你的收获是什么?请写在下面。
、2、
第五篇:看云识天气学生导学案1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重点难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预习案
一、阅读课文,排除障碍
(1)注音:
峰峦()一霎()间 点缀()绫纱()弥漫()晕()头转向 月晕()崩塌()(2)释义: 峰峦: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征兆:
崩塌:
(3)写下你自己的重点字词。
二、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诵读,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并在课本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3)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
(4)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具体细致的介绍,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
(5)以简表的形式归结课文的行文思路。
预习自测:
1、《看云识天气》,作者____________,是一篇__________________,文章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不同的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2、搜集课外的有关天气的谚语,写下5条。
课内探究案
一、引入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
二、探究学习
1.学生精读,揣摩语言的生动形象。
2、请学生结合课文的细致描绘,仔细观察云的形态变化,展开丰富的联想,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思考:(1)为什么看云可以识天气,怎样看云识天气?
(2)语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过分类别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请以简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态变化、特征以及预示的天气变化等情形对比。
(3)第3段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那么现象是什么?本质又是什么?
(4)第3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出一个例子。
(5)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起来确感到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吗?
3.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做比喻说明法,一般简称为打比方。课文中打比方的运用,使得行文生动活泼,饶有趣味。请仿照示例造句,从形状入手,展开充分的想像和联想,既考虑静态,又兼顾动态,以求动静结合之妙。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课后拓展案
沙尘暴又敲环保警钟
(1)3月22日,今年第一场沙尘暴席卷塞北,并向东向南蔓延。呼啸的大风中,沙尘遮天蔽日。据悉,沙尘蔓延速度最高可达每秒22米。
②连日来,不仅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北、北京、天津等北方地区风卷黄沙,北方的沙尘还随冷空气一路南下,导致上海、江苏等南方许多地区也出现了沙尘泥雨天气。
③资料显示,1993年,甘肃、新疆一带发生了特大沙尘暴;1998年,西北地区发生特大沙尘暴。两次沙尘暴淹田断路,造成大量人畜伤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亿元。
④我国为什么会接连发生沙尘暴灾害?专家认为,这与我国荒漠化和沙漠化面积日趋增多直接相关。据统计,全国荒漠化面积已达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沙漠化面积已达162万平方公里。荒沙化和沙漠化蔓延到如此严重程度,根源在于我们长期滥垦滥用草地资源,不重视保护林木。
⑤内蒙古阿拉善及周边地区是今年第一场沙尘暴的发源地,素有“胡杨故乡”的美称。但是,这些年来,胡杨林正以每年13600亩的速度减少。到去年年底,这个地区的胡杨林仅剩下了34万亩,导致周围30多平方公里的沙漠戈壁不断扩大地盘,成为每年沙尘暴天气的“罪魁祸首”。
⑥据调查统计,近20年来,仅内蒙古、新疆、青海和黑龙江等10省区乱垦草地就达680万公顷,其中大多是水草丰美的放牧场和割草地。
⑦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苏大学说,人类盲目垦草为田和长期超负荷放牧造成了对草地的破坏性使用。
⑧今天的沙尘暴正是人类为破坏环境付出的一种代价。然而,时至今日,许多人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是一味地抱怨天气。有关专家就此提醒说,我们必须对生态环境问题给予足够重视,并在发展经济的时候不能忽略可持续发展,否则将会遭到大自然更加严酷的报复。
1.我国沙尘暴天气多发的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大量运用数据有何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l.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二)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体会谚语这种语言的形式美。
二、重点•难点
重点: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难点: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进行说的比赛,其中还可以培养观察能力。
2.听音乐,描述可能出现的画面。
3.分小组讨论,进行制表。
4.搜集有关识别天气的谚语,班上交流,并建立一个小天气预报站。
四、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先放一段音乐,请同学们描述一下画面: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大雨点砸在盆上叮当响,人们四下奔跑的声音,鸡鸭乱叫声。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暴雨来临时的场面,由什么的变化引起了雨的到来?对,是云、风的到来引起的,所以说,云的变化就能暗示天气变化。(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云和天气关系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明确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理清如何看云识天气。
3.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
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
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读课文,第1段老师范读,第2段全班女生齐读,第3、4两段分别由两名女同学朗读,第5段、第6段分别由两名男生朗读,第7段全班男生齐读。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5.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l)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2)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
6.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云彩识天气简表
7.同学交流如何看云识天气。
8.由多媒体演示云和天气的变化,并伴随音乐,同学们看着画面进行复述。
9.再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分类别。
(2)“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打比方。
10.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来。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
(l)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3)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4)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5)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6)隔着云着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分类别:光彩有晕、华、虹、霞。
(四)总结、扩展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春云可以识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助于把“春云识天气”的事理说清楚。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拟题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阅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段分组拟题,互作答案。
结尾总结全文、点题,同时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
(五)布置作业
在课外,练习看云识天气。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在教室后墙的黑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