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的新追求

时间:2019-05-15 08:06: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的新追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的新追求》。

第一篇: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的新追求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的新追求

———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

湖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 冯庆婷 湖州中学 全刚

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的教学理念、授课方式也在发生根本的转变。那么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将会发生哪些转变?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是什么?本文将简要地阐述新课程课堂教学发生的转变及基本追求.

关键词 新课程

生物课堂教学

生活性

发展性

生命性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师参与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渠道。“加强高中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满足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习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那么,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是什么?

生活性: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活需要;

发展性:课堂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本,学习成为一种发展的需要; 生命性: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命需要。1. 教学的生活性

生活不直接等同于教育,但教育若是离开了生活,那就是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知识本是生活的结晶,但当我们单纯把它们作为知识传授,而根本就没有顾及它们对生活的意义时,我们所授知识只是一堆与人无关的僵化的东西。而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不少学生学习了高中生物课程,却不会解决现实中简单的生物学问题,不懂解释生活中简单的生命现象。新课标也明确要求生物教师、生物教学要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教学的目的也是为了生活,服务生活。这无不要求生物课堂教学追求生活性。1.1面向生活的教学

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每时每刻与自然、社会、他人发生联系,在与生活的接触中产生许许多多的问号,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发生联系。而生物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与生活的各方面都密切相关。例如:“转基因食品、绿色食品、基因诊断与治疗、克隆技术、试管婴儿、组织培养、非典、禽流感”等生物学名词在各种媒体中频频出现;用加酶洗衣粉洗涤有血渍的衣物很干净,一般的洗衣粉却效果不佳。这些生物学名词和现象虽然家喻户晓,但很多人并不了解其背后的生物学原理和方法。如转基因食品是如何产生的,禽流感到底是由什么引起的,为什么加酶洗衣粉能很好的去除血渍等。课堂教学要面向生活,就是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疑问中引入课题,立足课本知识、使知识具体化、真实化,从而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对转基因食品的产生过程,对禽流感的产生等知识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对是否食用转基因食品做出决策和了解如何预防禽流感等。1.2联系生活进行教学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不可缺乏的认知停靠点。生物学教学要从学生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才能使得课堂教学不再显得空洞、枯燥,而具有趣味性,这样也拉近了生物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亲自感受到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高中生物所涉及的知识点的教学几乎都可以联系生活进行教学。例如在“细胞渗透吸水与渗透失水原理”的教学中,就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例子入手,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去思考、归纳。如“用盐腌萝卜盘子里的水会变多,这水是哪儿来的?学生很快回答出:“从萝卜的细胞中渗出来的。”这时要求学生模仿着也举这样的例子,很多学生举出了例子。“这些例子说明了什么?”“细胞内的水份可以从细胞内向外渗。”再如“如果青菜发生了萎蔫现象,怎样使青菜变得鲜嫩?” “把青菜泡在清水中,菜叶中的水就得到了恢复。”“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青菜细胞吸水了。”在这一问一答中,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生物学的乐趣,接着引导学生归纳出在高浓度溶液中细胞失水、在底浓度溶液中细胞吸水的原理;并利用这个原理,让学生分析:为什么盐碱地上的庄稼长不好,一次性施肥过多为什么会造成庄稼“烧苗”现象等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与信心。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效果,正是因为学生有“实际生活”作为认知停靠点。2.教学的发展性

传统的知识性教学以学科为本位,旨在传授知识;发展性教学以人为本位,旨在促进人的发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就其发展的内涵而言,是指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这个三维目标的整合,而这个三维目标的核心就是人的发展。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1由狭义教学向广义教学转变

传统的知识性教学主要是促进学生认知素质发展的最有效的资源,对于人的其他方面素质的发展来讲,它只是提供一个发展基础,可以说知识性教学是“狭义教学”。而“广义教学”,不仅仅是指关于知识的教学,可以理解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教育资源,它应有活动的教学、交往的教学、间接经验的教学、直接经验的教学、环境的教学等,总之包括一切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资源的教学。相对于传统的狭义教学,新课程强调广义教学。在“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教学中,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如简单讲述沃森和克里克DNA模型的建构在科学发展和普及中的意义,激发同学们制作DNA模型的动机和热情;师生共同利用各种手段查询和收集DNA模型的相关资料;成立合作小组,设计制作方案;小组合作完成制作过程;课堂上各小组展示作品并由同学们做出评价;对自己的模型作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学生在这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明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进行交流,修正自己的观点,激发出新的灵感。通过这样的互动、合作、交流、成功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不仅学习了生物学知识,还扩展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网络,改善了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学生群体意识的形成,使学生之间不仅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又能形成合力,促进彼此的发展。2.2由讲授性教学向感受性教学转变

在讲授性教学中学生没有或者很少有自主性的体验,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教师自己的体验,学生在学习书本中隐含的只能意会的知识时显得困难,只能靠死记硬背。至于学会解题要靠多做练习,自己在练习中去领悟,但只有少数好的学生能真正在练习中领悟到解题策略和方法,多数学生却没有领悟,大量的练习成了学生过重的负担,久而久之学生就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厌恶学习。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等要求,这些要求都在呼唤讲授性教学向感受性教学转变。感受性教学的进行主要是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体验,让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式,从而习得只能意会的知识。某教师在“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的教学中,发动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区,甚至到医院去调查。让学生了解在日常生活中的遗传病种类、外在表现及其遗传规律。如让学生从社区了解常见遗传病到底有哪些种类,有哪些外在表现并通过交流获得比来自书本更为具体的必要信息;了解外耳道多毛症患者是否均为男性;红绿色盲患者中男性是不是远远多于女性等。还借助当地医院收集了多份遗传病例、家系图谱,通过已有的遗传学知识进行分析,找出凡是与性别有关的遗传病案例的遗传特点。又组织学生到遗传咨询中心了解有关优生与遗传的知识。在这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的经历中去体验,从而加深理解和产生认识、情感、行为的变化,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在日常教学中组织学生体验的方式,还有互动式体验、情景中体验、想象中体验和艺术陶冶中体验等形式。2.3由依赖性教学向独立性教学转变

实现“满足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念之一,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必然的客观进程和有一定的客观规律的,是由完全依靠教师的阶段向完全独立地进行系统学习的阶段发展的过程。高中阶段主要是实现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基本独立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与教师怎样教密切相关。有些老师非常善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发展得快,反之,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发展得慢。那么教师如何教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这实际上是由重教师的 “教”的表演向重学生的 “学”的指导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彻底摆脱传教学中“至高无上”的权威角色定势的影响,不能以自己预设的思路和方案去取代学生的思想,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去影响学生,而是以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服务者去参与教学。组织学生通过观察、看书、查阅资料、动手实验等自学形式,指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设法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悟出其中的道理,理解所得的结果。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目的。在这个“从教到学”的转变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不断的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的作用发生与之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完全独立,教师作用告终。3. 教学的生命性

传统课堂,教育工作者常把人“物化”,忽视了教育场所中“人”的活动和“人”的感受,这种对生命意义的忽视,还表现为课堂的被动性、接受性和封闭性,从而影响了课堂的活力。而事实是教师劳动的对象不是无生命的自然物质材料,而是具有思想、感情、个性和主动性、独立性、发展性的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的生命意义,在于使每一个生命感到新的成长和发展。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这是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境界。那么生命化的课堂教学应该表现在哪些方面?首先,课堂教学不是教师单个表演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不再是权威,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受体,而是形成“学习的共同体”,通过有效的交流与互动,共同建构知识的意义。其次,课堂教学的目标不只局限于认知方面的发展,而是促使学生生命多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不再是从外部强制地灌输知识,而是从内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体验学习的苦与乐,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再次,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再现,而是教师教育智慧的充分展现。课堂情景是极为复杂的,面对思维各异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是很难扮演的,要开动脑筋,不断根据变化了的情形调整自己的行为,根据自己对课堂各种信息的综合把握,及时做出正确判断,采取有效措施。最后,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要以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去构筑和支撑,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把创造还给学生,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活力。

主要参考文献 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5-56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生物课程标准研修.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沈平.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中学生物教学,2005,7-8:6-7.

第二篇:在素质教育下生物课堂教学设计的新审视

在素质教育观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设计的新审视

(大竹县庙坝中学

刘洪莲)

素质教育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近年来,广大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的素质化方面作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笔者感到,当前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还普遍滞后于素质教育思想观念,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素质化的落实。课堂教学设计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行为,从某种程度上讲,有什么样的教学设计,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行为。落实课堂教学的素质化必须从课堂教学设计入手。

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等因素,本文拟就素质教育观念下的这些设计作新的审视。

一、对教学目标设定的新审视

教学目标是指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学习结果。教学过程是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当前的生物课堂教学目标设定已向素质教育的要求迈进了一大步,如仅以认知为课堂教学目标的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但离素质教育的要求尚有差距。素质教育首先要有教学目标的素质化。

一是教学目标重心应向非认知领域转移。当前,生物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大多仍是以认知为核心的,非认知目标仍是一种附属和点缀。表现在一方面目标设定中非认知目标往往可有可无或空泛含糊;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定向,调节和评价大多以认知目标为依据,学有余力时才顾及非认知目标,或者有人听课时才“贴”一些标签。发展学生全面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诚然,作为基础教学而言,认知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创新的基石,没有一定的知识具备,缺乏必要的基本技能,即使有着创新的火花也会熄灭。但在创新机制中,基础知识主要提供的是材料支持,相对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非认知因素来说,它是较为被动和次要的。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取知识并不难,人们常常可以直接应用前人创造的成果,直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创造,难得的是好的创意。因此,把教学重心从认知向非认知(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就成为一种必然。

二是教学目标的设定要面向全体学生。目前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大多忽视了全体学生的差异性。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其学习目标是相同的,这种按统一标准设定的目标,必然难以落实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另一基本特征。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也是一种资源。要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充分认识到这种差异的存在,并针对这种差异因人定标,因材施教。要制订面向全班每个学生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现实的,但制订分层的教学目标则是可行而且必要的。

二、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的新审视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举足轻重,关键性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中心内容,是课堂结构的主要线索,掌握了这部分内容,对于巩固旧知识和学习新知识都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学难点,是难于理解或领会的内容,或较抽象,或较复杂,或较深奥。难,包括学生难学和教师难教,由于学生难学致使教师难教。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因此目标的多样性,也就决定了教学重点,难点的多样性。但目前我们所见到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中,重点和难点设定几乎都是在认知领域,很少见到有非认知领域的重点和难点的。当我们把教学目标从认知向非认知扩展的时候,也需要重点和难点的相应扩展,当我们把教学重心从认知向非认知转移的时候,也需要重点和难点的转移。人们在目标扩展和转移的同时,重点和难点的按兵不动也反映了人们观念并没有真正的转变。

目标的多元化要求重点难点的多元化,非认知目标比认知目标的落实更重要更困难,更难见效,因此在许多时候我们的重点和难点应该是非认知领域的。如高中生物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等部分内容,如果仅从认知角度来看,只需几句话就可概括,然而这些部分的教材内容中却包含了丰富的非认知因素,如科学实验的思想和方法,这理应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三、对教学策略设计的新审视

教学策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多年来,广大生物教师在教学策略上进行了不少实践和创新,不断地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这无疑体现了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的素质教育特征的。但由于教师“自我中心”意识的顽固和沿袭传统的惰性的影响,或者是由于缺少切实可行的操作措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唱主角,学生当配角的状态还未从根本上加以改变。例如,“自学辅导法”不失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一种好的方法,但教师在教学过程设计时往往是帮助学生确定好学习目标,同时将教材的知识内容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问题,要求学生在书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由于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程序,学习计划都是教师帮学生订制订的,学生也就失去了自我定向的机会。教师期待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着教师指定的目标和思路进行;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调节,也是依据教师制订的学习目标,教师的评价指标和准则来完成。又如,“引导发现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去获得亲身实证的知识,这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也是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但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安排,学生往往已不需要对材料信息进行收集,选择和甄别;在“发现”过程中也不会遇到困境和挫折,也没有新的思路和方式;“发现”的结果自然也都是教师所预期的。这样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无从得到真正的体现。

根据素质教育的特征,教师在设计教学策略时应着重思考下列问题:

一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指挥者”为“引导者”。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如:①引导学生自我定向。思考如何由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安排学习程序,制定学习计划,为自主学习定向。②引导学生自我探究。思考如何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基础和习惯,水平和能力,去读,想,做,说,议,画,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自主活动,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科学结论。③引导学生自主评价。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基于对自己的认识,依据学习目标和自身的评价指标和准则,对自身的学习目标,策略,方法,计划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进而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监控。④引导学生自我调控。思考如何让学生对照学习目标,寻找学习差距,考虑如何改 进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策略和方法,以促进目标的达成。⑤引导学生自我激励。思考怎样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激励自己战胜困难,获得学习成功,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学习状态。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在班级授课制下,如何使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有所提高发展,最基本的一条准则,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由于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学习起点(包括动机,态度,学习能力,知识基础等)落差较大,课堂教学起点准确定位是保障不同层学生都吃饱,吃好的关键。习惯的“抓两头促中间”的做法,实际上是以优等生为教学起点,放弃了中下等生的教学,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出发点,但最终以落脚优等生为归宿。有的教师提出“抓中间促两头”,以中等生为教学起点,这比起“抓两头促中间”的做法来得公正一些,但这是以优等生和学习困难学生的部分无效和低效学习时间为代价的。因此,在班级授课制中,没有分层的教学过程是难以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的。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积极创设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的机会,如设计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的环节,以便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设计分层次的练习和作业,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安排难易适中,梯度明显的练习或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学情,有弹性地加以选择和完成。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学业成就评价方法,以增强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励他们努力学习。

四、对教学媒体选择的新审视

教学媒体是教学设计中要涉及到的物质条件。随着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涉及的教学媒体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先进。除了传统的挂图,模型,标本及实验设备外,录像,投影,录音等设备也已广泛地进入了课堂,多媒体运用也已不再是新鲜的事。但从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要求来看,还需要在教学媒体设计上作进一步的拓展。

一是要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创造更丰富的物质条件。我们的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着明显的不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少实践活动不能不说是重要的原因。我们的教材与国外的相比,实践方面已明显不足,而在我们相当部分教师的教学中实践又被大大削减了,许多学生实验变成了演示实验或教师讲实验。如果不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就成了空话。

二是要重视研究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计算机在信息时代具有其他工具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各种公开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已不鲜见,这些多媒体的课件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大多数课件在交互性方面有着明显的中足,直接带领学生网上冲浪的更少。因此在研究多媒体计算机在教学中的运用时,要在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上花功夫,特别要尽量创造条件进行网上的教与学。如带领学生到网上去收集信息资料,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是要重视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除学校教育要加强学生多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外,还要让学生亲自走进社会,走近生活,从实践中去感受科技,应用科学。因此在教学设计时,特别是活动课的设计,要把视野指向校外,把社会有教育意义的场所纳入教学设施范畴。可以从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确定一些研究性的课题,让学生去调查,去实践,去研究;也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些长期合作的教学实践基地和一些用于学生实践活动的场所,使学生的实践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总之,教学设计是将教学的静态信息转化为动态信息的过程。只有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落实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才能在教学实践上转化为具体的素质教育行为。没有教学设计的素质化,也就不会有课堂教学的素质化。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一、什么是课程、新课程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课程就是学科的总和。

2、新课程是针对我国新课改而重新编写教材和设定教学科目的统称。新课程的实施强调教师、教材、学生和教学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与统一,强调在教学中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

3、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1)面向全体学生。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学会在学习中自主、合作、探究。

(3)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在学习中,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践。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一般都遵循“预习-展示-反馈”这一基本模式。目前我县推行的是“四环节”教学模式。

二、什么是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程序。

例如:

传统的教学模式(五步教学法)——凯洛夫的“三中心”(教师、教材、课堂);

“四环节”教学模式——钱梦龙的“三为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所有课改名校都有其特定的教学模式。所有名师都其特定的教学风格,这种风格其实就是一种教学模式。如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钱梦龙的“语文导读法”、吴正宪的“小学数学归纳组合法”。

三、课堂教学需要模式吗?

1、李炳亭说:“没有模式的课堂叫胡搞”,“学校的产品是课堂”,“产品”就应该有相应的质量标准。

2、拿 “教无定法”来反驳教学模式只是断章取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无定法”的前提是“教学有法”,这个“法”就是教学的基本常识或基本规律。从“有法”到“无定法”,再到“得法”,恰好是教学必须经历的三层境界。

3、实施课堂教学模式是为了规范师生的课堂行为,是为了尽可能地提高教学效率。相应的课堂应有相应的最佳模式,有模式便于老师们“有章可循”。落实课堂模式不是为了束缚教师的手脚,而是为了给课堂教学“保底”。模式是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交规”,类似于“红灯停、绿灯行”。

4、尊重模式其实就是在尊重教育学、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法则,任何课堂都需要基于“预习、展示、反馈”这三个基本环节,任何学习方式,除了自学(独学)、对学、群学,别无他法。

5、教学如果脱离开基本的常识,而鼓励教师去自由发挥,那教育教学管理则因无章可循而导致一团混乱,“无序教学”正是我县当前课堂教学的最大问题所在。

6、倡导使用模式教学,核心是倡导发挥学生的作用,什么教学都不能忘记了那个比金子还珍贵的词——学。

7、推行模式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三个“不普通”:

让普通教师教得不普通;

让普通学生学得不普通;

让普通学校发展得不普通。

全国课改名校都是“泥腿子”学校,道理就在这里。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是普通学校的普通教师,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是普通学生。

8、对“自学、展示、反馈”的理解

(1)学习就是在经历中体验。学生,就是在“学”中“生”。

(2)课堂教学的第一资源是学生。

(3)自学是让学生在学校不掉队的最好方法。

(4)教师的作用百分之八十就体现在“把湿柴火弄干”,剩下百分之二十体现在对流程的设计上。

9、推行模式的目的:先从基本模式入手(遵循模式),再突破模式形成自己的特色而成为名师。

四、各地的成功经验

1、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

2、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

3、昌乐二中的“271”教学模式

4、岳阳许市中学“五环渐进”自主学习模式

5、株洲景弘中学的“一三六”模式

6、冷水滩马坪学校的“自主发现式”教学模式

上述学校的共同特点:

1、都是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找到了出路;

2、都是学校领导带头搞教改,用行政手段推动课程改革;

3、都限定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时间,提倡让学生自己体验教材,自己理解教材(即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一)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

1、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又叫“10+35”模式,即教师用10分钟分配学习任务和予以点拨引导,学生用35分钟“自学+合作+探究”。

2、“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呈现出三个特点,即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三大模块,即预习、展示、反馈;展示模块的六大环节分别是: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3、杜郎口中学的经验:“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而核心是一个“动”字,围绕“动”千方百计地彰显学生学习的“主权”

一所“六无学校”的蜕变

(1)当年的杜郎口中学是一所“六无学校”:一无资金、二无优秀师资、三无好的生源、四无专家引领、五无现成经验可资借鉴、六无民办学校的灵活机制和体制。

(2)现在的杜郎口中学是“山东省教育厅聊城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实验基地”、“中国创新教育杂志社重点调研基地”、“全国合作教学研究基地”。杜郎口中学已接待来自包括香港、台湾等全国各省市及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的教育行政领导和教师已达40万人次。

(二)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

1、“271”模式,即课堂45分钟按照2:7:1的比例,划分为“10+30+5”,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大于2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

2、“271”还体现在学生的组成划分上:即20%是优秀生,70%是中等生,10%是后进生。271体现在学习内容上:即20%的知识是不用讲学生就能自学会的,70%是通过讨论才能学会的,10%是通过同学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加上老师的强调、点拨,并通过反复训练才能会的。

五、“四环节“教学模式简介

新课程“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目的在于构建新课程背景下“对话、交流、互动”的新课程文化,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四环节”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序:学——议——评——练。

1、学:包括读(读课本、读资料等),看(看例题、看现场、看插图等),做(做练习、做实验、做模型、做游戏等)。

2、议:讨论、交流、汇报。这一环节是以学生为主教师参与为辅的共同研究环节。

3、评: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拓展延伸。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师点拨的环节。

4、练:练习、运用、巩固提高。这一环节是学生独立完成的环节

六、“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一般操作流程

第一环节:学

包括读(读课本、读资料等),看(看例题、看现场、看插图等),做(做练习、做实验、做模型、做游戏等)。这一环节是学生自主(即自主学习,包括独学、对学、群学)完成的环节。

1、基本要求:

(1)必须围绕教师的要求(教学目标)进行,防止无目的的“学”,关键要制定学案(自学指导),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巡视,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和个别指导。

(2)教学目标必须具体化、问题化(习题化),力戒无思考价值的问题出现。

(3)力戒探究性(体验性)知识变成陈述性知识。

2、什么是教学目标和自学指导

(1)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

新课程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实际上一堂课就是落实这三维目标的过程。其中知识与技能是基础目标,解决“学会”的问题;过程与方法是关键目标,解决“会学”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终极目标,是解决“乐学‘的问题。

对某一“知识与技能”目标是通过教师的讲授和灌输达成,还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获得,不同的过程和方法,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同,获得的价值观也不同。

(2)自学指导就是教学目标的习题化。

3、如何设计“自学指导”的举例

4、对自学的理解

(1)学习就是在经历中体验。学生,就是在“学”中“生”。

(2)课堂教学的第一资源是学生。

(3)自学是让学生在学校不掉队的最好方法。

(4)教师的作用百分之八十就体现在“把湿柴火弄干”,剩下百分之二十体现在对流程的设计上。

5、关于“学”的几点说明

(1)学生的有效学习依赖于教师对“自学指导”的设计,它使学生学有目标、学有压力。

(2)“自学指导”要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问题化,让学生看了之后能明确自学的内容、方法和自学后的要求。

(3)“自学指导”重在指导学生的学习,促使学生学习方式从“教会”转到“学会”,进而“会学”。

(4)自学即自主学习,包括独学、对学和群学。

(5)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要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缺陷。

(6)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可能一朝形成,必然要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

6、放手让学生自学的理论依据

(1)叶圣陶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美国教育家波利亚曾说“教师讲了什么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学生想了些什么?”

(2)首都师范大学乔际平教授的大样本调查显示:北京分别有95%、88%、37%的初中学生认为自己可以完全读懂或大部分读懂语文、数学、物理教材。

(3)欧美教育界认为,当教师讲得非常完整、完美、甚至无懈可击时,就把学生探索的过程取代了,而取消了探索的过程,就等于取消了学习能力的获得。

(4)有效学习理论认为:问题是引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是解决难点、深化认识的重要方法。

(5)心理需求理论认为:学生最需要的是尝试。

(6)建构主义的核心理论认为: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

(7)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的临界值以后,教师的知识水平与教学效果的相关程度会降低,而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能力却会对教学效果产生最直接、最显著的影响。

(8)刘良华教授说,“自学是唯一能保证学生在学校学习不掉队的可靠方式”。预习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如果学生能通过预习把问题全部学会,那这节课就可以不需要其他环节和流程。

6、让学生“学”的好处

(1)有利于组织教学。

(2)既解放了老师也解放了学生,特别是解放了学生思维,降低了教师的劳动强度。

(3)体现了“三为主”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

(5)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熟悉和把握教材体系、有利于挖掘教材的教学法因素。

(6)已被特级教师钱梦龙、于漪、魏书生的教学实践所证实。

7、几点启示

(1)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体验”一词是整个文本的关键词,总共出现了17次,贯穿于目标、建议、评价之中。“体验”一词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例1:山东潍坊一中的语文课堂教学有如下规定:

a、要选用与课文相关的文章三篇以上;

b、如有背诵要求,在背诵完成之前,教师一般不作过多分析。一般文章,学生不读两遍不要分析;

c、每堂课,诗歌、散文作品诵读不少于五遍,其他文章不少于三遍,重要的部分要全部朗诵,而不是一人读大家听;

d、教师讲课一般不超过15分钟;

e、有具体教学目标的,一定要当堂检测,最好当堂反馈结果。

(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例2:北师大附中特级教师张思明提出的“导学探索、自主解决”教学模式认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要分成五个环节:

引导创设问题环境;

师生平等探索讨论;

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自我评价巩固成果;

求异创新延伸问题。

他强调:数学教学过程必须重视让学生亲身感受,动脑思索,动手操作,动口交流。

(3)在七年级《生物》的“前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应对我们有所启迪: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具有正确搜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远比掌握具体的知识更重要。因此,教科书中的每一节课都不急于把结论告诉你们,而是通过一定的活动让你们自主地学习。教科书提倡的学习方法是先了解有关的基础知识,再开展探究、实验、观察、讨论、阅读和游戏等活动,并通过相互协作和交流,最后得出结论。久而久之,你们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就会不断提高,这是让你们终身受益的事情。

(4)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程度:

教师讲授——5%;

学生阅读——10%;

学生讨论——50%;

学生实践——70%;

学生教别人——95%。

(5)李镇西在武侯实验中学做了个实验,他上《狼》这篇课文,在一个班是使出浑身解数地讲,讲得激昂澎湃、绘声绘色,在另一个班则不讲,放手让学生学。结果组织两个班考试,不讲的班成绩竟然高出讲的那个班14.5分。

(6)美国学生总结的几句话,对我们应有启迪: “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

(7)李炳亭说:“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这十六个字是教育教学的灵魂,也代表着一切的方法、技巧和出路。

第二环节:议

是指讨论、交流、汇报。这一环节是以学生为主教师参与为辅的共同研究环节。

1、基本要求:

(1)在“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集体来解决,防止教师包办代替;

(2)要特别注意在“学”中出现的错误的原因分析;

(3)鼓励大胆表述和学会倾听;

(4)鼓励标新立异;

(5)教师要做的是合时宜的点拨而非不合时宜的提示干扰。

2、关于“议”的几点说明

(1)“议”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问题。

(2)要面向全体学生,“议”的话语权要尽量交给中等以下水平的学生,对他们的积极参与及时地给予鼓励。

(3)在“议”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能畅所欲言,敢于暴露自己的知识缺陷。

第三环节:评

是指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拓展延伸。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师“讲”的环节。

1、基本要求:

(1)分析比较“议”这一环节中出现的各种观点、意见、方案、办法等,辨明是非,比较优劣;

(2)归纳总结集体的共同认识,寻找规律与结论,并以板书的形式直观地呈现给学生;

(3)教师要注意将规律与结论拓展开来,以期让学生开阔视野,在头脑中产生更多的“问题”;

(4)要特别注意简洁明了,注意启发,力戒重复啰嗦。

2、关于 “评” 的几点说明

(1)先学后议,不学不议,不议不评。

(2)“评”的过程是体现“以教师为主导”的过程,教师是“评”的组织者、启发者和指导者。

(3)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透过学生“议”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更正,找出错误的原因所在,并能举一反三,寻找内在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议”与“评”的方式

1、先议后评

2、边议边评

3、小组之间的学习竞赛是组织学生议、评的常用形式。

第四环节:练

是指练习、运用、巩固提高。这一环节是学生独立完成的环节。

1、基本要求:

(1)通过练习强化运用,通过运用巩固提高,获得能力;

(2)注意练习的变式呈现。

(3)课本上的习题必须在课内完成。

2、为什么要及时训练?

(1)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认为: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及时训练是防止遗忘最有效的方式。

(2)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学生的记忆内容、记忆材料与记忆量有如下关系:看到的书面材料(10%),听到的信息(20%),目睹的情景(30%),边看边听获得的内容(50%),听到、看到并经自己转述的材料(70%),读过、说过并动手操作过的材料(90%)。

(3)这一环节是“三为主”中“以训练为主线”的具体体现。

(4)通过“练”才能更进一步暴露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利教师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

3、关于“练”的几点说明

(1)课堂作业要典型、适度和适量。

(2)课堂作业要低起点、多层次、有梯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作业需求。

(3)对后进生的作业要给予肯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4)要杜绝课堂作业(一般指教材上的习题)课后化。

七、关于小组合作学习

(一)关于合作学习的经典名言

孔子: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陶行知:既要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得格外明白了。

王 坦: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教育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美国教育评论家埃里斯: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伟大的教学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其中最大的之一。

在同伴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是无可替代的。

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我们就有了两种思想。

巴西教育家佛莱雷:“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1、改变传统刻板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发展学生个体思维水平,培养主动探究精神。

3、增强学生沟通包容能力,培养合作竞争意识。

4、提高各层学生学习能力,优化学生学业成绩。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范畴

1、学生完全可以依赖自己的能力解决的基础性质的知识。

2、重难点知识。

3、学生或者老师提出的有探讨价值的问题。

4、学生学习时出现思维障碍而无法排除或者意见分歧较大时。

5、进行知识总结或者探索知识规律时

6、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

(四)当前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把“合作”等同于“合坐”、“合并”。小组划分不均衡,组内分工不明确。未建立合作学习机制,组内管理自由松散。

2、过分关注“合作”的形式,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使得课堂热闹有余,冷静不足,中看不中用。长此以往,学生将丧失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今后难以独当一面。

3、合作形式和内容单一,把“合作学习”片面等同于“小组讨论”。渐渐形成学生在课堂学习浮躁虚夸,华而不实,肤浅不深入的学习品质。

4、未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指导合作方法,名“合作学习”实则“不合作”。少数参与、强者话语霸权、弱者退缩观望、吵嚷打岔抢说、不妥协不会补充、发言依然是个人见解。

5、老师缺乏充分的教学准备

(1)讨论内容、讨论时间、讨论时机、讨论方式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上课时是临时编导,无问题、无主题、无任务驱动。生成问题质量低,没有讨论价值。

(2)缺少有效的评价方式。未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随意性严重。

(五)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该做什么?

(1)无论是学生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教师都是一位引导者、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激发者。

(2)教师要培养学生做到 “五用”: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得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用自己的脑子思考。

(3)教师要做到“五让”: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自己观察,能让学生自己思考的要让学生自己思考,能让学生自己表述的要让学生自己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自己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结论,教师不要包办代替。

(4)概括地说: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亲自经历和感悟。

(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四个前提

1、要相信学生自己能够学会。

“三讲三不讲”教学原则:即讲容易混淆的问题,讲容易出错的问题,讲容易遗漏的问题;学生已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教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教师不讲。

2、要相信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合作交流,适应于任何教育教学过程。

3、导学案的设计是落实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载体。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重在设计具有较高思维含量的有价值的问题。

八、实施“四环节”教学模式的意义

(1)“四环节”教学模式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策略的四大转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的教育向差异性的教育转变。

(2)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理论。

(3)体现了“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这一新课程理念。

(4)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进取、宽松的校园文化。

(5)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减轻了教师负担。

九、如何构建“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1、宣传发动

(1)首先要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让教师在思想上达成共识。(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a、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

b、少讲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c、教师的成长只能在教学实践中实现。

d、学生基础差、班额大照样可以搞教改。

(2)由班主任做好学生的解释工作,让学生接受并认可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知道在课堂上如何更好地展示自己。

2、加强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必须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如何准确地把握“自学指导”的设计。

(2)如何引导学生开展“议”、“评”活动,在学生“议”、“评”活动中如何点拨学生思维。

(3)师生互动中可能再生成哪些新问题。

(4)对于重、难点问题,如何作好铺垫并有层次地习题化。

(5)如何设计课堂和课后练习题。

3、力求人人过关

(1)各备课组、教研组开展新模式教学观摩,进行新模式教学研究,制定适合本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制度。

(2)学校组织新模式教学比赛,力争让教师人人过关,让每一个教师都能掌握基本模式,并运用于日常教学。(比赛是最好的培训)

4、严格督查考核

(1)用行政手段推进课改。值日领导每日检查“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执行情况。

(2)学校制订相应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一节好课的重要标志是:追求学生课堂上的成功,而不是追求教师课堂上表演的成功。)

(3)把新模式的实施与学校常规检查挂钩,从教学计划、备课、上课、作业布置等方面逐步制定相应的规则。

十、在“四环节”教学模式下,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一)高效课堂的一般操作技术

1、编制一张导学案。

2、构建一个学习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3、给学生一个学法指导:独学、对学、群学。

4、坚持一个课堂流程:自学、展示、反馈。

5、明确一个基本任务:学会不会的

(二)高效课堂的评课有 “五看”

第一,看状态。“好教育写在脸上”,听声音,看动作,察表情,让快乐融入课堂;

第二,看参与。一节课有多少人次的发言,有多少人参与互动,又有多少人游离于学习之外。

第三,看流程。“自学、展示、反馈”是否得到落实。

第四,看效果。那就是学生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探究的深度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第五,看教师。能否激发学生兴趣,有没有挤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是否打断了学生的发言。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学习体会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学习体会

马兰庄初级中学吴建杰

听了王教授《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这一报告,使我对新课程有了更新的认识,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际教学中更深刻的体会的,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核心。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所以新课改一定要落实到课堂教学。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实施新课程的首要任务。

我担任数学学科教学,听了王教授的报告是我更深的了解数学课程理念的具体表述:数学要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面向全体学生。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学习的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战性的。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新课程理念要面向全体学生,课程目标三维,内容联系实际,教学方式多样,教学评价多元,课程管理多级。

实施新课程也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原来我只是照本宣科,认为教材是根本,不愿灵活处理,现在认识到,要对教材的深化理解,做到整体把握、融会贯通。在教学设计能力上,以前我不注意板书的合理性,写哪里写什么都很随意,其实不然,板书是给学生的示范,更应科学合理。

和现行的实际教学和新课程教学比较实际课堂教学还存在很多的弊端。我国现行课程结构的主要问题:一是学科课程过多,过于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学生负担过重;面对新形势我能到底怎样搞好课堂教学。因为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所以课堂教学改革无疑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和攻坚战。

我们要注重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注意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1、处理好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传统课堂教学非常强调“双基”目标,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尽管这些年也曾提知识、能力、思想教育三项目标,但真正关注的是“双基”目标。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这三维目标如何有效整合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中,我发现有两种极端倾向:一是部分青年教师,接受新理念快,在课堂教学中追求课堂活泼,注重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忽视了“双基”的落实;二是一部分年长教师,传统的思想根深蒂固,求稳、求实,过分注重了“双

基”的落实,而忽视其他目标。其实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没有处理好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双基”是中国教育实践的产物,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大特色。加强双基本身并没有错,问题在于传统课堂教学中不适当地拔高要求,偏重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

2、处理好接受性学习方式与探究性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许多老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些学习方式引进课堂。但是也发现,这些学习方式有的只能在公开教学上运用,有的流于形式,更有的根本不敢谈起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对学习方式不甚理解,尤其是对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两类学习方式的内涵与应用有误解。

理解了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两类学习方式内涵及其关系,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有以下一些观念:(1)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2)学习方式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宜,不能“一刀切”;(3)要善于依据不同学科和学科中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适当的学习方式;(4)要实事求是,探究活动设计要采取符合学校实际、地区特点的形式;(5)接受学习方式不能全盘否定,它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学习方式。

这里还要强调说明的是,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是针对传统课堂过于偏向接受式学习而讲的,不能理解只有用了探究式才体现新课程理念。那种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不需要学生浪费时间去探究,靠听、讲、阅读、理解的方式就可以了。特别是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为了保证他们达到最低目标,有必要用讲授法向这些学生传递必须的基础知识。

3、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活”与“实”的关系

我们的课堂教学倡导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

如何让课堂“活”起来?现在教师普遍采用的主要策略有:(1)让问题进课堂;(2)让合作学习进课堂;(3)让多媒体技术进课堂;(4)让民主的师生关系进课堂。把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了现在的“满堂问”。

小组合作学习被广泛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确实给课堂带来了生机,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诸如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合作和交流能力。但是仔细观察,也发现有不少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讲什么。存在很多问题:缺少必要的规范和训练;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放在小组里讨论;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组织讨论;花费大量时间组织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和课文内容;学生不会倾听和补充,各行其是;缺乏有效的反馈;缺少正确的评价;时间和效率失调等等;形式上热热闹闹,实际上乱乱哄哄、该讲的没有讲清楚,该听的没有听清楚,课堂秩序失控,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实”与“活”的关系,成为落实新课改的关键。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课堂教学,既要重视个性,又要面向全体;既要重视人文性,又要注重科学性。要正确处理好“活”与“实”的关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关注以下几个关系:(1)优生的培养与学困生扶植的关系;

(2)鼓励、表扬与实事求是的纠正、否定的关系;(3)自主、自由与必要的规范、养成良好的习惯的关系;(4)活跃的课堂气氛和必要的课堂教学秩序的关系(活而不乱)。

课堂教学不能以丧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为代价,不能以压抑学生的愉快体验、积极思考为代价;求“活”,不是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活动形式的花样翻新。而是追求学生脑力劳动的适度紧张,思维活跃,体验加深,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提高效率。课堂教学要“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

总之,王教授的报告在多方面对新课程进行了阐述,我们教师也会在实际教学中利用这些理论搞好课堂教学,并且不断地摸索创新,是新课程教学真正有益于学生的成长,有益于教育的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

学习体会

科目:数学

单位: 马兰庄镇初级中学

姓名: 吴建杰

第五篇:对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新追求

对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新追求

茹官娥

陕西省山阳县城区二小 726400

内容摘要: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认知性的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完整的人的生长与成长过程,是一个个体生命潜能多方面得以彰显、丰富的过程。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该以人为本,不仅要关注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对学生而言,课堂生活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是展开生活的重要部分。只有创设人文化的课堂环境,实施人文化的课堂教学,才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素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追求教学目标多维化,教学模式主体化,教学内容实现科学性和人文性的融合,教学评价发展化,教学环境人文化。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课堂 人文化

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认知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完整的人的生长与成长过程,是人的潜能多方面得一彰显、丰富的过程。正如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在《完人教育》中所言:“我只想把出发点归之于‘人’。回到人!回到人!只进行‘人’的教育,无论主观愿望如何,[1]回到人,进行人的教育,便会是真正的教育。”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与束缚,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目标局限于发展学生认知能力„„具体的说,就是把生命的认知功能从生命

[2]整体中分割出来,把完整的生命当作认知体来看待。”这种狭隘的课堂教学目的观,严重地影响了学生自由个体的发展与完美人格的养成。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该以人为本,不仅要关注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对学生而言,课堂生活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是展开生活的重要部分。只有创设人文化的课堂环境,实施人文化的课堂教学,才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素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教学目标多维化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堂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传递本无可厚非,但是若仅仅关注知识,把知识的传递作为自己唯一的职责,就有失偏颇了。

新课程标准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部分。与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突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的教育。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许新的挑战。这就要求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体现多元化,既需要关注教学内容上要求,促使学生达成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同时也需要关注教学中的情感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培育真正的人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例如,在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修筑铁路”部分共三个自然段,分

别是“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教学“勘测线路”,可以从詹天佑说的话中,引导学生体会詹天佑对工作的认真和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严格;从詹天佑的行动中,引导学生认识詹天佑与工作人员同甘共苦的精神。教学“开凿遂道”,要对描写两地山势不同以及怎样开凿的句子仔细分析,让学生了解詹天佑根据地形的不同采用不同方法开凿隧道,说明他的杰出。教学“设计‘人’字形线路”,可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理解,或者运用演示法让学生认识到詹天佑的设计很妙,从而深刻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在学生完成上述基本阅读任务之后还应该引导追究三点:(1)詹天佑在勘测线路中的语言、行动、思想等表现重点说明什么?(2)开凿隧道为什么要采用中部凿井法?(3)设计“人”字线路所显示的智慧说明什么?这三个问题不但含了“修筑”部分的所有信息,而且可以把这部分和上下文有机联系起来思考:詹天佑为什么下决心一定要修好这条铁路呢?他是为了回击帝国主义者对中国的藐视。詹天佑在开凿隧道中采用中部凿井法,是想为国家省工省材,缩短工期,以回击帝国主义者“无论如何完成不了”的谬论。詹天佑在设计“人”字形线路中所显示的智慧,其实也和回击帝国主义者的要挟、嘲笑和攻击密切相关。这些都反映了詹天佑的爱国思想。目标的全面把握,必须联系全文整体,必须有较深层的思维活动,必须有较深入地把握语言的能力。在引导学生全面把握人物、事物特点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思维活动,感悟到理解语言的方法,进一步丰富了思想情感,端正了学习态度,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这是长期的教学效益,这样的教学活动启示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要以开放的心态,对教学保持一份高度敏感,多维度地审视课堂,以学生为根本,凭借较高的教学艺术来把握和处理复杂多变的教学情景和问题,对预设的教学目标做出积极而富有创意的调整,促进多维度生成性教学目标的达成,实现课堂教学真正意义上的优质高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教学模式主体化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落实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充分和自由的发展。为此,必须实现课堂教学的重建,进行课堂模式的优化。教学实践证明:“主体-参与”教学模式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主体-参与”教学模式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为核心,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为特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的积极活动,获得知识、能力等素质的全面提高。“主

体-参与”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包括以下环节:激情引趣,调动参与;创设激情,引导参与;探索交流,合作参与;应用拓展,强化参与。其中探索交流、归纳调整是核心部分,激情引趣、创设情境是探索交流的基础,迁移拓展是探索的应用和延伸。

例如,我在教学《赠汪伦》这节课时,上课伊始,课件演示:小桥流水,垂柳画面,配以悠悠的《长亭送别》乐曲。这时,教师出示课题《赠汪伦》,并声情并茂地讲关于这首诗的传说。这一环节通过画面、乐曲、教师的讲述一下子便将学生带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去,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刻,教师课件出示古诗并配乐配画配诵,初步感知诗文。接着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按自学提纲进行自学。然后,组织学生在小组内把读懂的内容讲给别人听,并讨论自己不懂之处。趁机引导全班进行交流并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这一环节中,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解疑的能力,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互相协作的精神,遵循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此时,你想说什么?诗人又是怎样舒发自己感情的?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接下来,教师让学生熟读成颂。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学法,并运用本课学法自学下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无疑是完成了一次学法的迁移,起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体现了课内向课外延伸的原则,培养了学生终身受用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实现科学性和人文性的融合

1.教学内容的处理要突出科学的“善”与“美” 科学的本质是真善美的统一。我们曾经太重视科学知识的教育,突出强调科学“真”的内涵,以为这就是科学教育的全部,其实,语文学科还包含“善”与“美”。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该积极挖掘语文学科内在蕴含着的“善”与“美”,引导学生从真善美的本质属性中汲取健康成长的“营养”,获取进步发展的动力,实现学生人生的自我目标。

语文学科蕴含着许多“善”的因素,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和积极的情感态度。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介绍我国丰富的自然环境和大好河山,使学生增强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等。

语文科学蕴涵着独特而深刻的美学价值。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以美激情,以美追求,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展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如在教学《桂林山水》、《美丽的张家界》等文章时),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而且使学生领略了祖国美丽的风光,更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陶冶了爱美的情感。

2.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

(1)组织实践活动,开发社区资源。社区资源是缄默的课程资源。我们的语文课程资源越来越关注我们周围的生活。生活是五彩的,社区是多样的。所以我们的语文课程资源也应是缤纷的。

角色体验,深入社会生活。我们曾组织学生“当一天小农民”、“今天我当家”、“小小导游”等体验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体验甘苦,丰富内心世界。从而充分开发社区资源,让学生充当社会中的一员,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同时,让学生把这些体验写下或办小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观采访,汇入自然生活。学校要经常组织学生游览自然风光,参观名胜古迹,了解风俗民情,采访新人新事,经常接触自然状态中的人、物、景,丰富生活世界,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学校开门办教育,学生开门学语文。学校与社区应建立稳定的联系,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

(2)联系当前社会重大、热点话题,使语文课堂呈现出鲜活的时代气息。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是当今社会所关注的重大话题。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课前,我们指导学生从报刊或网络上查阅资料,教学中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汇报展示。使学生懂得环保的重要。只有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我们伟大祖国的明天建设的更加美好。

四.教学评价发展化

在现代教学理论看来,课堂教学评价的根本作用不是“选拔适合教学的儿童”,而是努力“创造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3]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4]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评价必须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从选拔性评价走向发展性评价,逐步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协调发展,实现学生的全面进步。

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做到:第一,“从一把尺子”到

[5]“多把尺子”,实现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每一位学生,使每位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长处、优势和潜能,又能明确下一步的努力方向。第二,实施鼓励性评价,努力实现由以指责、奖惩为主的否定式评价向以鼓励、肯定为主的鼓励性评价的根本性转变,引导学生明确自己身上蕴藏的丰富发展潜能,树立自信心,坚信“我能行”。第三,注重过程性评价,为每一位学生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充分发挥形成性的过程评价对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通过关注“过程”来收获“结果”,通过重视平时的细微进步来实现全面的整体提高。

五.教学环境人文化

1.创建“人文化”的课堂硬环境

课堂硬环境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物质空间,从生理和心理上给学生以影响,进而感染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之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课堂学习,投身课堂生活。因而课堂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人文味的、能使之欣然参与教学活动的理想空间。如教室的窗台上摆放几盆绿色植物,既可以观察其生长过程,又可以净化空气;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学生的作品,营造催人奋进、鼓舞人心的浓郁环境。让教学环境呈现出浓浓的“人文”味,学生参与学习的心境自然会得到改善。

2.营造“人文化”的课堂软环境

要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必须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心灵交汇、自由安全、充满“人文”的精神环境,即软环境。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转换角色。要重新定位师生角色,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教师+家长+朋友+学生”首先是教师要对学生严爱有加;其次是家长要对学生倍加呵护、无限关爱;第三是要多交朋友,并与朋友友好相处、诚心帮助;第四是同学之间要互相学习、共同成长。新课程强调,教师要放下居高临下的威严,走到学生中来,努力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这样学生的情绪可得以平定,尊严感得以提升,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自然就产生了。

(2)沟通情感。罗杰斯认为,教学环境与其说是物质的,不如说是情感的。只有营造和谐融洽的情感氛围,师生之间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教学活动才能在轻松自然、和谐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做到“三个多一点”能有效地和学生沟通情感,创设愉快的环境。一是“多一点微笑”。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受到教师的感染。二是“多一点尊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伤害学生;尊重学生的选择,不横加阻拦;尊重学生的观点,不漠视讥笑;尊重学生的思考,不匆忙打断。三是“多一点赞美”。教师要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优点,用望远镜瞄准学生的将来,对学生多一些肯定,多一些鼓励,少一点指责,少一点批评。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热爱和信赖,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自身价值被充分肯定和认可,从而焕发积极进取的精神活力。

(3)营造氛围。新课程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基础的。在心理安全、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以平等、包容、对话的关系相处,学生才会感到心情舒畅、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群体共生效应”才能产生,创新活力才能竞相迸发。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体验成功。当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或冒出奇思怪想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样的氛围中,课堂成了学生快乐学习的乐园,学生就能欣然地投入教学,主动地体验成功。参考文献

1.小原国芳.完人教育论.瞿葆奎主编:教育文集.教育目的.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周小山等.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下载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的新追求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的新追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办公室材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理念的新追求

    “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人们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中会产生怎样的变化,怎样的新问题。在此我们并不是说课堂教学就变得不可捉摸,无法控制。“......

    新课程理念下对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

    新课程理念下对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 【摘要】建构主义最早有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其“发展认识论”中提出来的,并在维果茨基的“智力发展基础”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论”的......

    新课程理想课堂教学的追求(5篇)

    新课程理想课堂教学的追求作者:陈绮云班级: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外语系业余本科班学号:095204106009【摘要】:新课程赋予课堂教学新的内涵,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新课程理想课堂教学的核......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浙大附中李烈明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将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师生生命的交融;学生获得的也不再只是知识和能力,还有成功的喜悦和心灵的震撼;教......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 关键词:新课程新理念新模式新评价一、新课程 新课程,泛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县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改从2003年秋季开始实施,高中新课改从2010......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浅谈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浅谈 会龙中学 代明绍 通过校本培训,外出考察学习,特别是本期4月份教学活动周交流学习,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

    新课程理念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所谓教学设计,即指在新课程教育理念指导下,按照教学目标,对教材呈现方式、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教学程序安排、教学传媒运用等进行综合考虑,以解决......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新一轮国家课程教材改革实验的逐步实施,基础教育的课程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数学成为开发儿童潜能的重要工具,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