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课堂教学落实新课程理念(推荐)

时间:2019-05-14 13:56: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改革课堂教学落实新课程理念(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改革课堂教学落实新课程理念(推荐)》。

第一篇:改革课堂教学落实新课程理念(推荐)

改革课堂教学 落实新课程理念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创设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学生营造生动活泼、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主动探索,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体现新课程基本理念,落实新课程基本理念下的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教学组织、引导、合作、落实理念 传统的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课程,以“传递—接受”的教学方式为主,过分强调教师的外在诱导和灌输,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的客体,过分突出接受和掌握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冷落了发现和探究。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培养出的学生缺乏独立性、能动性,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了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革课程实施,通过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改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习处太性,改革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所要推进的重要内容。新课程要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改变过去普遍存在的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代之以学生的兴趣、能力与要求为出发点的教学方式,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发展自己的几种观点: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只有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由被动变为主动,通过合作交流,主动地发展。

在“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教学中,我先提出问题。问题1:甲乙两人做某种机器零件,已知甲每小时比乙多做6个,甲做90个所用的时间与乙做60个所用的时间相等,甲乙每小时各做多少个?(学生独立完成后,请一名同学板演)

设甲每小时做X个,做依题意得

9060 xx6问题2:这个方程与我们以前所学过的方程有什么不同之处? 经过同桌讨论、交流,学生发现不同之处是此方程分含有未知数,于是我抓住这一点引出分式方程的概念。

二、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如果学生的情绪轻松愉快,就会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心境,各种信息就会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易接受”的心理优势,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采用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在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如在前面所述的“分式方程”的教学中,当我们研究完增根后。学生孟某提出“老师,我有一种解法,可以让我试一试吗?”“当然

可以,请上来吧!”于是我请他板演,解:X-1=0 { 方程无解 X2-1≠0

12x120 20 x1x1x1看到他的解法,我十分惊讶。连忙称赞道:“你的解法很好!我真为你感到自豪,请同学们给他鼓掌,表示祝贺!你这种解法不会产生增根。你能告诉同学们,你是怎样想的吗?”“我是由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多项、合并同类项想到的,当得到

x10时,想到既然分式2x1的值为0,则分子等于0,但分母不能为0”。“同学们,你们认为他说得有道理吗?”在得到大家首肯后,我说:“我们大家都应该向孟×学习,学习他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试想如果当课堂内气氛紧张,孟某也不会有那种新奇的想法。因此,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比教师自身的学识渊博更为重要。

三、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一位教育家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一下,每人仍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一下,每人都拥有两种思想。因此,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我在“最简二次根式(2)”的教学中,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能化简71吗?你有几种方法?(当学生独立完成后,先在组7内介绍各自的方法,然后在班内交流)经过交流,我们拥有四种解法:

7111177=7;77×=7×=77×2=7×777777·711177722×=7 77×=7;7==7

777777经过合作交流,同学们扩大了视野,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

技能、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并体会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四、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现代教学论以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因此,一个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我在“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的教学中,把课后练习第2题拿出来设计成:

问题1:A、B两点被池塘隔开,怎样测出A、B两点的距离是多少?

学生的想法很多,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并对可行的方案加以肯定,然后提出还有别的方法吗?从而把学生引入到新的学习活动中去。

问题2:如在AB外选一点C,连结AC和BC,并分别找出AC和BC的中点M、N,连结MN,那么AB和MN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请同学们画图、实验、猜想。当同学们猜想出AB=2MN的长即可。这时,我引出三角中位线的概念,并发问:实验结果 的真实性需经过推理来证实,如果证明吗?又 把学生引入到新的活动中去。

五、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在“二次根式a2=a(a≥0)于是我首先让学生复习已有的知识:

162=______,32=______,()2=_____,a2=_____(a≥0)接着

2提问:(6)2,(0.3)2,(12)有意义吗?它们的值各是什么?最24

后设置悬念a2(a<0)有意义吗?猜想a2=____(a<0)(学生观察、思考、组内交流看法,然后请一名同学回答)。学生谢某自告奋勇地说:a2有意义,因不论a为何值都有a2≥0。当a<0时,a2=-a。我又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谢某:由(6)2=6,(0.3)2=0.3,121=,看到其结果是底数的相反数,从而得到当a<0时,()22a2=-a。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没有包办代替,只是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

六、共同构建学习的合作者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是客体的、被动的,师生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在新的课程改革下,老师要由居高临下、注重表演的传播者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合作者。

如在“勾股定理”的教学中,当学生猜想出: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为了证明猜想,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中空的正方形,并且用两种方法表示该正方形的面积。这时,我深入到学生中,当看到他们完成拼图后,建议再寻找其它的拼法;当看到他们有困难时,提供适当的帮助,由于中间是空的,显然四个直角三角形应放在外围;又由于正方形的四个角是直角,四条边相等,因此这四个正方形应怎样放合适呢?由他们再尝试。这时有的同学想到以直角三角形的四个直角作为正方形的四个角;也有的同学想以四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当作正方形的边长,通过尝试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表示大正方形的面积。我还

是来到同学中间和他们一起探讨,最后我们发现:图1中的正方形边

长为a+b,是由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的一个边长为c的正方形组成的,因此有(a+b)2=4×ab+c2,图2中的正方形边长为c,是由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边长为b-a的正方形组成,因此有c2=4×ab+(b-a)2,整理得c2=a2+b2。从而用两种拼图方法对勾股定理加以证明。

教学中,由于我始终和同学们一起活动,一起思考,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一年来,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引下,让课堂教学充分“动”起来,学的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数学的主人,他们的思想越来越“不安份”,再也不甘于听凭教师的指挥,不愿意坐在那里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什么问题都想自己弄明白,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了,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也有所提高,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在课程改革中落实的科学发展观。这才是真正如意的课堂。

[参考文献]:(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数学课程标准》教育部制定;(3)《探究教学论》靳玉乐,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212

第二篇:新课程改革及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改革及新课程理念

一、新课改的理论基础:(部分理论简介)

1、多元智能理论: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视觉•空间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存在智力。为新课改提供了新支点、新依据、新视角。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其核心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个人的学习是一个心理过程;学习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过程;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强调做中学;最好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学生具有学习潜能并具备“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二、新课程体系改革内容:

1、改革课程功能,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改革课程结构,适应时代要求及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革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革课程评价标准,要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素质提高、改进教学实践、推进素质教育上的功能。

6、改革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的适应性。

总之,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一代新人。

三、新课程“新”在哪里?

(一)观念创新

新的课程功能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

1、课程的功能观:从“大课程”的观念来构建新的课程。教的过程、学的过程和评价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强调: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2、教学观: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师观: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

4、学生观:学习的主体,人格独立的人,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

5、质量观: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二)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创新

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相对于被动学习)

2、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

3、探究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相对于接受学习)

(三)评价创新:

1、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重视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评价、也要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2、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除笔试外,口试、答辩、操作考试、听力考试、过程档案记录(成长档案袋,科学、艺术活动夹)、鼓励性评语、预测性评语等等。

3、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过程评价主要在于促进发展,结果评价则有比较明显选拔甄别功能。

4、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

第三篇:从课堂教学看新课程理念的落实

从课堂教学看新课程理念的落实

——第七届全国中学(初中)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评析

王蔷

【专题名称】中学外语教与学 【专 题 号】G381 【复印期号】2008年07期

【原文出处】《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版》(京)2008年3期第1~6页 【作者简介】王蔷 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

一、引言

2007年11月24~26日,在美丽的古都南京,来自全国各地2000多名一线英语教师、教研员、专家和学者一同观摩了由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第七届全国中学(初中)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为这次观摩研讨会现场授课的是从全国各省(区)、直辖市推选出来的32名优秀教师中经专家再次评审而推荐出来的16位优秀英语教师。与以往全国优质课竞赛不同的是,本次会议更加强调观摩和研讨,其醒目的标题——“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就集中体现了这次会议的宗旨,即“淡化竞争,注重研讨”。

这一宗旨在这次活动的组织方式和组织过程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选课、备课和上课的规则和程序上,组织者给予授课教师的时间更灵活,空间更大,安排也更人性化。全新的组织方式为教师在准备授课的过程中开展反思、与同行切磋和研讨以及不断改进教学效果提供了条件,使教学准备的过程成为教师和教研员研讨和学习的过程。在授课教师完成授课后,大会安排授课教师与现场观众交流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然后回答专家提出的问题。观摩活动当天还邀请与会专家进行集中点评,回答现场观摩教师提出的问题,与现场观摩教师互动,交流观点和看法。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本次观摩研讨会淡化竞争与结果、注重研讨与过程的理念。

在三天的观摩与研讨活动中,授课教师充分展现了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努力将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落实到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他们课后对教学设计的陈述和对自己教学过程及效果的反思,反映出他们对理论的思考,对教学的不断追求;专家们的提问睿智、深刻,让所有听课教师受益匪浅;专家与授课教师的互动不仅帮助所有教师提升了理念,还帮助教师们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

尽管三天的时间非常有限,对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及教学方法等相关的不同观点和看法研讨得还不够充分,与会教师提出的一些疑惑和问题也没有完全得到满意的解答。但是,这样的观摩和研讨为教师们进一步深入研讨新课程的理念和方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事实上,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我们也不可能解决和回答所有的问题。新课程本身也没有给我们提供现成的答案与模式,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需要交流和研讨。课程改革的成功要靠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靠集体的智慧,不断地研讨,去解决在新课程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现场观摩与研讨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在座的专家,对于观摩课中某些活动的设计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这恰恰充分说明了围绕我国基础英语课程改革进行的研讨正在向纵深发展,已经开始追求对教育本质的理解、追求对教育价值的理解、追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真谛。

二、本次教学观摩研讨会的特点

本次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的课型多样,有对话课、听说课、阅读课、故事课、读写课、语法课以及综合语言运用课。这些不同的课型为观摩和研讨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从这16节课中,我们可以看到新课程的很多理念已经进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正在带来学生角色和学习行为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说,本次观摩与研讨课的授课教师们展示了目前我国初中英语教学的最好水平,也反映了初中英语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有效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归纳起来讲,本次观摩研讨活动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授课教师高水平的综合语言素质

授课教师无论是语音、语调、语言表达能力,还是与学生交流互动中的语言运用,都表现出非常优秀的语言素质。这正是他们成为优秀英语教师的一个重要条件和基础。

2.授课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了明显转变,理论水平有所提高

从授课教师的教案和课后反思可以看出,教师们都在努力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摸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力求把新课程理念转变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他们在探索、思考和尝试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不懈地追求自身的专业发展。尽管在对一些理论或概念的理解上,以及有效实施课堂教学方面还存在各种问题和差距,但至少已经反映出教师们重视理论学习,正在朝着教师专业化的水平和方向而努力。这是非常值得肯定和鼓励的,因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对教学过程的认识和对学生的认识。

3。授课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

多数授课教师从教材的选取到教学的设计,都能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力求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鼓励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授课教师都非常好地在语言教学中渗透了对学生的情感和品德方面的教育。例如,关于友谊的问题,环境和动物保护的问题,如何看待金钱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日常生活中与父母的矛盾问题等,很好地体现了英语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课程性质。4.授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活动的设计方面,尤其是语境的设计中。在语境中呈现新学的内容,在语境中给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通过清晰准确的指示语、有效的教学示范、滚动式的语言练习,使学生体验从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有效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设计方面,多数授课教师都注意到了教学过程中的多次输入、分层输入以及难点的分解、信息的提取和加工处理等环节。另外,多数授课教师能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由简单逐步过渡到复杂的语言输出,起到了教师的支架作用,从而使教学不再丢失过程直接转向结果,而是让学生通过体验、参与、实践、整合和提升等学习过程,最终实现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并通过对新旧知识的整合,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新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发展,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以增强。5.从教案的设计上看,授课教师的教案设计正逐步走向专业化

虽然仍存在一些问题,但较之过去已经是比较规范。有些教案的环节呈现非常清晰,而且目标的设计也更加合理。多数教案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能够达到和谐统一。

6.在多媒体的运用方面,授课教师更加关注其有效性

他们对多媒体的选择和使用更加理性化,也更讲究实效性。多媒体应是为教学服务的,而不应是教学为多媒体服务。

三、本次观摩研讨会反映出的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本次观摩研讨课中反映出的一些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研讨、反思和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这正是我们观摩与研讨的目的。本次研讨会主要有五个方面的问题,即:如何确定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过程?如何更好地体现关注学生?如何实现教学形式与教学实效的统一?如何更加合理地开发和使用好教材? 1.如何确定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

关于如何确定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的问题,我们不妨先来关注以下几个问题:(1)是从教师出发,还是从学生出发?(2)是从语言知识点出发,还是从学生的能力发展出发?(3)教学目标是否合理、可行,并具有可检测性?(4)教学目标是写出来应付差事的,还是为自己的教学服务的?

教学目标的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的课程意识、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观。如果教学目标是从教师出发的,教师必然是更加关注自身的教,而忽略学生的学。如果教学目标是从语言知识出发的,教师就会一味地灌输语言知识,忽略学生的感受和能力的发展。教学目标是否合理可行以及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可以反映出教师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是否从学生实际出发,是否关注学习过程,是否具备良好的驾驭教材和实施教学的能力;如果教学目标不具有可操作性,那么目标本身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教学活动就会漫无目的。如果教学目标不具备可检测性,那么教师就既不会关注教学效果,也不会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学目标的可检测性是指在本节课结束时,教师是否可以通过观察、提问、设计活动等方式检测目标实现的有效性。从部分授课教师的教案中可以看出,不少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方面还存在多种问题。

案例1 [案例评析]

Teaching Aimsa.To make students know about the animals in danger.b.To practice listening, reading and speaking.c.To learn how to get useful information from a dialogue.案例1中第一项教学目标是从教师出发的,make一词表现出教师对教学的控制,目标的设计不是从学生出发的,没有体现出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没有关注学生应发展什么能力。第二项目标虽然是从学生出发的,但是由于过于空泛而导致无法落实,也就不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第三项目标虽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并不具体,也不具备可检测性。

案例2 Teaching ObjectivesLanguage focus1.To enlarge vocabulary.2.To understand the story.Ability focus1.To practice skimming and scanning skills.2.To practice using tones to express different feelings.Character building1.To develop team spirit.2.To be aware that there is enough for need but notenough for greed.[案例评析]

案例2中的目标设计关注了语言、能力和品格教育三个不同的层次。但是语言目标是指什么,能力目标又是指什么?两者之间的区别似乎不很清晰。我们可以推断,这里的语言目标包含词汇学习和故事理解两个部分,既包含知识目标,又包含能力目标,而第一个目标“扩大词汇量”设计得过于宏观,不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扩大词汇量应是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都需要努力达到的目标,而在一节课中如何体现却没有明确说明。第二个目标是“理解故事”,而教师如何在本节课内检测学生是否理解了故事才是教师设计目标时应重点考虑的问题。从能力目标来看,第一项是关于阅读策略的,第二项是语言功能目标。

案例3 知识与能力目标●To fully understand the reading material about fivesenses.● To grasp the usage of the link 'word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To cherish what we have.● To appreciate the world.[案例评析]

案例3中的目标设计基本能从学生出发,但是描述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动词缺乏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也就是说,什么程度为fully understand?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再者,什么程度为grasp?如何检测和落实?第三项知识与能力目标过于笼统,作为一节课的目标是无法落实和检测的,这个目标可以说是整个英语课程需要努

力的目标。

为了使教学目标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教师确定目标时应以学生在本节课能够发展什么能力为出发点,同时要在考虑语言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策略方面和品格教育方面的发展目标。在表述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目标时要尽量

●描述了解/理解知识目标的行为动词主要有:指认、辨认、命名、标示、排列、选择、列举(提纲)、阐述、说/答出(具体事实、名称、地点、事件等)。

●描述知识运用和技能发展方面目标的行为动词有:

询问、描述、讲述、举例、计划、表演、展示、说明、推测、想象、创造、表达(见解)、写出、改编等。

●描述发展认知和思维能力方面目标的行为动词有:

区分、分类、比较、分析、归纳与概括、举例、推理、判断、阐述(理由)或给出(原因)等。

●描述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时也应尽量切合实际,与本课内容紧密结合,使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如:学生能在小组活动中积极与同伴合作,注意聆听并理解他人;通过阅读故事和小组讨论与交流,理解Mary送卡片和鲜花给妈妈的用意,从而产生对

亲人的感恩之情。

●对学习策略方面能力目标的描述应尽量明确,如:学生通过skimming抓文章主旨大意,在文章语境中猜测生词。在角色扮演的活动中开展同伴评价。

2.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得是否合理和连贯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在本次观摩研讨会上,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发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语言输入不足,分层不够。有些授课教师给学生听和读的时间不够,经常整体听一遍或读一遍学习材料就期待学生能够理解,并要求学生能够回答问题或者参与讨论。事实上,没有足够的语言输入学生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语言输出,这样的教学不符合语言学习规律,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要给学生整体和分层接触语言材料的机会,并帮助学生通过不同的活动逐步将输入的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

力。

(2)在语言的输入与输出之间缺乏足够的台阶和桥梁环节。有些授课教师通常在1~2次语言输入之后,就让学生进行课文复述、讨论或角色扮演,但往往由于教师没有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和加工,新旧知识还不能被学生内化并整合成新的能力,学生很难运用所学的新知识和话题进行有效的表达。这就是由于教师的教学

过程设计不合理或不连贯而造成的。

例如,有一节听说课,在听前活动中,授课教师利用图片为学生学习有关濒危动物的内容做了话题准备和情感准备,但没有为学生做必要的语言准备;然后,授课教师提出几个问题,并让学生整体听一遍对话材料后回答问题;之后,教学进入缺乏大语境的词汇学习;词汇学习之后,教学从听力转向阅读——学生阅读对话,做判断正误题;然后是学生听录音跟读对话;跟读之后就是语言输出活动。授课教师设计的输出活动虽然很有意义,但明显感觉到学生还没有形成新的能力,既不能基于本节课所

提取的信息表达,也不能有效地运用本节课新学的语言知识。

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对所学信息和语言进行重组、加工和内化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教师必须设法在话题语境中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呈现新的语言知识,帮助学生在完成整体理解和细节信息提取的同时体验和理解新知识,通过思维导图或者结构图式帮助学生对信息进行重组、加工和整理,有效整合新旧知识,再通过分层输出、部分输出、整体输出或扩展性输出对信息和新知识进行内化。只有每个环节都真正落实了,学生才能形成新的理解和表达的能力。对比较复杂

或较长的课文,这个过程不一定必须在一个课时内完成。

(3)有些授课教师虽然关注了语言的输入,但却忽略了语言知识的学习,新授课没有新语言知识呈现。例如,有一节阅读课,授课教师在引入话题后便让学生读课文,但是由于课文中生词过多,学生理解课文有困难。这就是因为教师没有考虑如何分阶段给学生呈现必要的词汇,让学生在有意义的语境中理解新词汇的意义,再创造

机会和条件使学生多次听到、读到和运用词汇进行理解和表达。

在另一节阅读课中,授课教师首先在读前活动中简单呈现了话题和五个主要词汇,然后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整体阅读课文,以理解课文大意,之后让学生朗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两人一组进行问答。学生相互问答这一活动本身的设计意图是好的,旨在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和运用课文中的语言;但是,在学生相互提问之前,授课教师没有设计活动引导学生提取课文中的一些细节信息,也没有指导学生在语境中熟悉和理解新的语言,而是在朗读课文之后就直接转入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理和输出,似乎学生不用教就会了。3.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关注学生?

本次观摩与研讨会中授课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不够主要表现在:(1)对学生倾听不够;(2)给学生的选择空间不够;(3)为学生提供的互动机会不足;(4)对学生的潜能开发不够。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对一些问题已经有自己的主见,也愿意表达个人见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给学生创造表达自己喜好和意愿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针对学生的看法和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授课教师一般都能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但是当学生在分享他们的经验和知识时,却往往更多关注的是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缺乏对

学生表达的意义的关注。

例如,一位授课教师问学生喜欢什么动物,学生给出了很多不同的回答。有的学生说他喜欢狗,有的说喜欢猫,这时有一个学生说他喜欢狼。喜欢猫和狗还算比较普遍,可这个学生为什么会喜欢狼呢?学生会不会有他的理由呢?也许与他的性格有关?也许与他的经历有关?也许与他的家庭有关?但是授课教师对于这样一些与众不同的回答却没有给予关注,而是按部就班地继续询问其他学生喜欢什么动物。向学生提问似乎仅仅是教师的一个教学程序而已,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内容和意义并没有兴趣。这就反映出教师没有真正在倾听学生的心声,没有抓住机会及时与学生增进了解,交流情感。此外,在不少课堂上,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时间非常有限,大部分时

间是教师与全班互动。

有些授课教师设计的活动开放性也不够。例如,在一个选择旅游国家的活动中,授课教师没有让学生放开去选择要去什么地方,而是给了很多限制,学生要说的话都是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学生也只能按照教师的思路来组织表达。这样的活动必然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想象力的发挥,也不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方式。

4.如何实现教学形式与教学实效的统一?

在新课程下,课堂互动模式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机会增多。例如,在本次观摩与研讨会上,几乎所有的授课教师都组织了小组或两人活动,但是总体感觉还是生生之间的活动偏少。如果我们对每堂课进行详细的时间记录的话,估计生生之间的活动也就3~5分钟,一般都不超过10分钟。大多数时间是教师控制下的全班学生活动。而且,生生互动一般都被安排在每节课的结尾部分。此外,有些两人和小组活动仅仅是个摆设,并没有真正为学生间的交流和实践创造有效的学习机会。在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从开始到结束都可以不断贯穿生生互动活动,这样会使学生更加主动和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来,提高学生课堂单元时间内的语言实践机会,同时要注意活动设计一定要有目的性和互动的必要性。只

有这样,学生才会更愿意参与,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5.如何更加合理地开发和使用好教材?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调整教材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意对教材进行删减。有一位授课教师在课后反思时说,他/她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删掉了第一个活动与第二个活动,直接从第三个活动开始,因为前两个活动都是学生前面已经学过的内容。但是从上课的效果看,由于前两个活动被删掉,学生直接进入第三个活动的学习并不是很顺利。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只有在真正研究教材和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做好对教材的必要调整和补充。

四、观摩与研讨后的思考

1.关于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继承与发展的问题

新课程并不是要否定过去。传统的教学中有很多非常成功和有效的方式和方法,特别是在语言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训练方面。不同的方法都有各自不同的作用。方法的选择一定要从教学目的以及学生的基础与能力水平的需要出发,强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关注学生的思维参与、活动的互动性和学习的有效性。课程改革是继承与发展的和谐统一。我们应在继承原有的有效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同时,发展既有利于

学生学习过程、又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新方法。

2.理论与实践统一的问题

在同一课程理念下也会有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这是因为每个地区、每个学校、每个年级和班级都是不同的,每个教师也是不同的,不可能有一种教学方法适合所有的教师和学生。教师应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环境和条件,为学生创造最大化的学习机会,使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得到真正的发展,开创适合自己教学环境和学生需要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我们举办观摩研讨课并不是为了寻找一个共同的教学模式让所有的教师去模仿,教学是不可能有固定模式的。观摩与研讨的目的是为了给教师们提供一个更好的切磋平台,鼓励所有的教师都能有效地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使自己成为更具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教

师。

3.形式与内容的问题

形式应为内容服务。比如,组织小组活动不是为了小组活动的形式,而是为学生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和相互促进提供机会。同样,教师在多媒体的使用上不应为了使用而使用,而应从教学的实际效果出发,让多媒体为提高教学效果而服务。

4.目标与过程统一的问题

目标设计与教学过程设计,其最关键的问题是目标与过程要达到和谐统一。目标指导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为达到目标而服务。教师的教学虽然没有模式,但是有共同遵循的原则,那就是为学生的能力发展搭好台阶,帮助学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教师既要关注教学中大的环节的设计,又要特别关注细节的设计,做到环环相扣,引导和帮助学生不断地整合新旧知识,加速语言的内化过程。只有细节关注到了,新课程的理念才能落实,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才能有保证。^NU1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 落实新课程理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

面对全球性的教育改革与创新,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新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实施等方面都积极倡导了全新的理念,我们在教学中应找力全面贯彻新课程概念。

一.树立“以生为本,育人为本”思想

“以生为本,育人为本”是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思想,课改自始至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必须树立人本思想,始终体现人性。

教师要树立学生主体观,贯彻民主教学思想,构建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相信学生都存在发展潜能,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的条件。教师要树立学生发展观,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使学生获得知识、学会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是学生丰富情感、完善自我、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的过程。

二.体现教育的开放性

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十分紧密,现代教育的开放性日渐突出。现代教师要有强烈的开发意识,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现代科技的联系,教师要树立“社会即课堂”、“世界是教科书”的思想,教学中立足课堂而不受课堂局限,立足学科教材而不受其限制,善于捕捉现代社会、现代科技、其它学科知识、信息和最新成果,适时补充到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眼,使教学活动始终充满活力。教学的开放性还体现在教学设计中对各种素材、整体的选择组织要尽最大可能地联系现实,尤其是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组织教学活动也应灵活、多样。在教学中要结合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等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积极营造学习、体验的实际情景,创设能动手实践、创造的现实环境,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拓展到教室外、校外、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三.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改革是本次课改的核心之一。课改要求: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索,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传统教学注重学习结果,忽视学生用什么方式和怎样的策略学习。要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就必须关注学习过程和方法,凸现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使学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方法的过程。

四.改变教学方式

新课程向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教师要走下高高的讲台,由权威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积极构建一种民主、平等、互动、合作型师生关系,在与学生交流互动、合作交流中及与学生心灵碰撞、情感交流中健全学生人格、完善学生个性,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教师要不断提高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从根本上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第五篇:(精简版)新课程改革及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改革及新课程理念(精简版)

一、新课改的理论基础:(部分理论简介)

1、多元智能理论: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视觉?空间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存在智力。为新课改提供了新支点、新依据、新视角。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其核心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个人的学习是一个心理过程;学习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过程;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强调做中学;最好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学生具有学习潜能并具备“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二、新课程体系改革内容:

1、改革课程功能,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改革课程结构,适应时代要求及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革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革课程评价标准,要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素质提高、改进教学实践、推进素质教育上的功能。

6、改革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的适应性。

总之,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一代新人。

三、新课程“新”在哪里?

(一)观念创新

新的课程功能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

1、课程的功能观:从“大课程”的观念来构建新的课程。教的过程、学的过程和评价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强调: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2、教学观: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师观: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

4、学生观:学习的主体,人格独立的人,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

5、质量观: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二)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创新

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相对于被动学习)

2、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

3、探究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相对于接受学习)

(三)评价创新:

1、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重视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评价、也要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2、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除笔试外,口试、答辩、操作考试、听力考试、过程档案记录(成长档案袋,科学、艺术活动夹)、鼓励性评语、预测性评语等等。

3、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过程评价主要在于促进发展,结果评价则有比较明显选拔甄别功能。

4、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新课程理论复习提纲(一)新课程与教师

1.确定课程意识,由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课程设计,目标,开发,创新,评价意识)2.具有反思意识,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创新思维的培育者.3.树立资源意识,由“个体劳动者”转变为“大教育”的合作者,有效开发利用资源.4.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建构者.5.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6.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成学生成长的促进者.7.从师生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8.从教研关系看,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9.从教学与课程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10.从学教与社区关系看,教师是社区教育的合作者,共建者.1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12.在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1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1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强调合作.(同事及家长等)15.文化的传播者,潜能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发展的伴随者,教育的探究者.16.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掌握新技能,学习新技术;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二)新课程与学生

学生是发展的人(发展中的人,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身心发展有规律);学生是独特的人(完整的人,有独特性,与成人有巨大差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独立的人,学习的主体,责权的主体).(三)新课程下的课程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分科课程为主。

2.强调课程综合,设置许多综合学科。如艺术,综合实践等。主要是强调学科整合,三维目标整合。

3.强调课程特别是农村中学课程要服务地方经济。4.强调思想道德教育。5.均衡科目结构。

6.特别强调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棵。

7.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8.开放活动课程:观念开放(体验课程观,平等师生观,三维目标观,生成教学观,发现的学习观)教材开放,主体开放,教学过程开放,评价开放。9.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民主科学的教管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1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经验课程。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特点:整体性,实际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主要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四)新课程与评价

1.重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多样化;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2.发展性课程评价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促使课程不段改进提高,面向多元。(对话,开放,反思)

3.(1)对学生评价:强调全面发展,质性评价,考试与其他评价相结合;

(2)对教师评价:以学生的全面发展状况评价教师,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强调”自评“促反思,建立的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评价模式;

(3)对课程实施评价:建立促进课程不段发展的评价体系;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实施发展;

(4)考试改革:考试内容重视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方式灵活多样,结合分析指导,科学上考虑综合素质。4.新评价观的主要内容:

(1)对学生评价: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承认学生间有差异,消除“差生”定位,进行个性化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反对否定性评价。

(2)对教师评价:是否有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观,学生观,是否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调控能力,创造能力,科研能力,教科研集一身,是否积极主动参加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开发建设,具有良好的合作,参与,创新意识,实现从“教师匠”向“教育家”的跨越。

(3)对课堂者学的评价:必须考虑学生的所获是什么,怎样得来的,是否充分调动学习热情,积极性等,是否解放了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耳朵,时间,空间,师生,生生的交流合作,各学科的联系,研究综合性学习等。

(五)新课程与课堂教学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2)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3)改革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2.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

六大特征: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

(1)提前进入情境的“ 预演”机制;

(2)呈现材料,融入经验的“体验”机制;(3)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4)见机而作的临场应变机制;(5)“场外交流”的信息沟通机制;

(6)课后反思的“回授”机制。3.提高课堂效率的手法。

(1)用心琢磨和恰当运用教学语言;(2)努力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3)用心促成教学高潮;(4)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5)注意课堂批评艺术。

4.创新型课堂教学:

(1)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灵气;

(2)注重人人参与的过程,张扬学生的个性;(3)给予人人参与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六)新课程与学习方式

1.现代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1)主动学习(2)独立学习(3)无认知监控学习

发展性学习: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2.新课程指导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

(2)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探究学习:从学科领域或生活中选择确定研究主题,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等从而获得发展。3.探究教学观念:(1)潜能开发观(2)问题探究观(3)学习主体观(4)行为实践观(5)个性差异观(6)师生合作观,(7)生命发展观 4.转变学习方式的原因:

(1)传统学习方式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销蚀,要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就必须倡导自主学习。

(2)接受学习,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发现学习,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忽视发现,探究,要让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就必须强调发现,探究,研究学习.(3)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转变学习方式。

(七)新课程与教师专业成长 1.校本教研:

(1)以校为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全新的教育理念;(2)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教学专业人员的作用;(3)要有专业人员的参与,支持,指导;(4)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学校教研的身体力行者;(5)要有宽松的学术研究氛围,要尊重保护教师教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的职业自信心。2.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

(1)转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的培训观。转变校长的观念,学校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场所,校长是培训的设计着和负责人。转变教师观念,教师要主动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要批判地反思;

(2)在训培过程中,要注重“查,实,活,新”;

(3)开展教师行动研究。经验加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让教师沿着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这一互联互动的螺旋式的渐进过程,以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专业化水平。

(八)新课程本身 1.核心理念:

(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2)开发型的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系的牢固基石;(4)强调“三维目标”的整合(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5)树立终身学习观;(6)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2.新课程的“新”:(1)新课程目标追求多元性,时代性,可操作性;(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课程标准取代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4)强调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研究学习;(5)改革课堂教学;(6)倡导面向未来,以发展为目标的评价观;(7)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8)重视教师的理解与参与;(9)提出“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1.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进步性。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存在严重的问题: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各具体科目比重失衡,课程由内容繁难偏旧。这次课程改革努力实现基础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具体如下:(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教育类型结构,以综合性分科型两种方式呈现,如综合课程有艺术,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3)完善优化课程内容,首先删除艰深,晦涩,陈旧的东西,其次增加学生和生活相关的成分,再次实现课程内容标准的层次化。总之,课程结构的调整与变革是项极其重要艰巨的任务。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

〈纲要〉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它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具有如下的特性:(1)整体性。立足与人的个性的整体,立足与每个学生的健全发展;(2)实践性。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开放性。面向每个学生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4)生成性。每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随着活动开展,新的目标,新的主题不断生成。认识经验不段加深,创造性火花不断迸发;(5)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目的,内容,方式,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的结果呈现形式。3.课程目标陈述技术:

(1)课程目标是分层次陈述的,以语文为例:

教育(或目的)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

1—2年级学段目标

阅读目标 教学目标

(2)行为目标陈述的两类基本方式:采用结果性目标方式(“知识与技能”);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动词,条件和表现程度。(4)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5)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6)必要的,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7)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决不能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4.教学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教学是集体化,高密度,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教学是多重的网状关系,人类的沟通与合作是以语言为媒体的,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语言教学。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过程。5.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指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无效益,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知道为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才是真正的教学。有效教学理念的内容:(1)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确定“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有“全人”的概念;(2)关注教学效益,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观念;(3)更多关注可测性或量化;(4)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教师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有效?”“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5)有效教学也是套策略。(问题解决的行为方式)

6.有效教学的策略:(1)教学准备策略:教师制定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教学目标的确定叙写,教材的处理准备,主要教学行为选择,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制,教学方案的形成;(2)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设计自己个性化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3)教学评价策略。评价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分为学生成就的评价和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评价=/考试、测验。

7.多元智力理论的教学意义:为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创造了条件。(1)了解学生:收集学生如何学习的资料,学校建立学生有效的信息交流库(“档案袋”),有共同的学习方式或有互补学习方式的学生合作学习;(2)从事项目学习或研究:智力展示、专题作业。(学生智力特征,作品质量、交流、师生一同反思),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的全心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学方式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良好的思路。8.理解“教育与生活”

(1)教育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教育是个体生命历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生活中蕴含有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3)生活是现实的,具体人的生活,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关照学生的生活,致力于完整人的发展;(4)教育不同于生活,教育不能脱离也不能还原学生的生活,教育必须高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

9.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念:(1)整合教学与课程。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发展,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平等、双向、理解的人与人关系,是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结构与过程的统一、认识与情谊的统一;(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创新探究的学习方式)10.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有两个基本观点:(1)价值引导:教育具有方向和目标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展开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教育是投射,蕴含着教育者的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

(2)自主建构: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的,通过活动与自主建构,个体的创造力、潜能等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果上。通过活动又丰富、发展个体的潜能、素质、素养。总之,这样的教育,学生得到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和主体性的弘扬;教师学生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灵魂的感召。11.为什么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从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来看,教育要关注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见10题);(2)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意味着尊重学生的需要。学生的需要有探究的,获得新的体验,获得认可与欣赏,承担责任的需要。这些需要为教育中提倡探究学习提供了依据;(3)还在于:收获不仅包括认知方面的,还包括态度、价值观的改变,丰富与提升。有效教学,这必定是不可缺少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2.如何在课堂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要明确教师的职责,帮助学生检测反思自我,寻找、搜集和利用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等;(2)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3)确定新的教学观。

A.帮助学生确定能够达成的目标 B.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C.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D.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E.及时反馈,建构沟通的桥梁 F.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 G.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 H.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 I.经常提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J.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K.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或错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13.列举“在何种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1)当学生有兴趣时;(2)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3)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时;(4)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5)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6)当学生能自有参与探究与创新时;(7)当学生被鼓舞和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8)当学生有更多的自我期待时;(9)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10)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14.教师的关注:(1)考试科目成绩与考试外的学习(2)知识与技能(3)知识技能与态度情感(4)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5)学生的需要(6)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7)学生学习的自主性(8)学生的尊严 15.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1)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2)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道,旨在促进发展;(3)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具体的理念为:评价主体互动化(自评互评)、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关注成绩,而且关注创新实践能力等)、评价过程动态化(关注结果,尤其是过程,成长记录袋)16.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评价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选摘)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第一部分总体战略

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二)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完善体制和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第二章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三)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扫除青壮年文盲。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4年提高到13.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

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各类人才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提高教育开放水平,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四)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

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下载改革课堂教学落实新课程理念(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改革课堂教学落实新课程理念(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改革及新课程理念测试题

    一、新课程体系改革内容: 1、改革课程功能2、改革课程结构3、改革课程内容4、改革课程实施方式5、改革课程评价标准6、改革课程管理 1.核心理念: (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改革5篇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处于新世纪的体育教师,既是体育教学的实践者,也是课程改革的探索者。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着手,在不......

    落实新课程改革总结

    落实新课程改革总结 课程改革几年来,我校领导和广大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积极投身这一教学改革的洪流中,立足本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勇于探索,付出了......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最终5篇)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意味着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第......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意味着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求教......

    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该如何体现 多少年以来,中国语文教学改革的步伐就从未停止过。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的今天,特别是近年来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相继出台,小学语文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新一轮国家课程教材改革实验的逐步实施,基础教育的课程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数学成为开发儿童潜能的重要工具,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浅谈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浅谈 会龙中学 代明绍 通过校本培训,外出考察学习,特别是本期4月份教学活动周交流学习,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