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材料作文开头如何引述材料
材料作文开头如何引述材料
不少考生在写材料作文时,不知道如何引述材料,下面笔者就以2016年全国卷Ⅱ为例,谈谈材料作文开头引述材料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片段1:一个人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升,仅凭课堂上的所学知识、社会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是远远不够的。这两种途径固然有助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升,但比起课外阅读的作用还是星光较之月辉,不能相提并论。课堂学习重在知识积累,生活实践重在语言交际,只有课外阅读才更能提升语文素养,而且是“量小”非君子,“无读”不丈夫!
――一考生《“量小”非君子 “无读”不丈夫》
片段2: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需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以谋求发展,同时也需要有较高的语文素养以提升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那么对于我们中学生而言,如何提升语文素养呢?我认为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并且要三管齐下,不可偏废。
――一考生《三管齐下,不可偏废》
片段3:如何提升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呢?文题材料给出了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这似乎千真?f确、无可厚非,但仔细考究、认真体味,我倒觉得能够真正提升语文素养,或者说提升语文素养的关键,还在于社会生活实践。
――一考生《投身社会生活 提升语文素养》
片段4:尽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有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三条途径,但回顾十几年的学习生活,我还是觉得课堂有效教学让我的受益最大。我向语文课堂致敬!
――一考生《向语文课堂致敬》
片段5:宋朝诗人黄山谷有一句名言:“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确,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往往是乏味的,因而是难让人喜欢的。值得庆幸的是,我爱读书。寒窗十载,课外阅读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我的语文素养,更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课外阅读伴我前行。
――一考生《课外阅读伴我前行》
一、引述材料要简洁、概括,要根据观点的需要进行定向叙述。
前面5个片段,引述材料的语言都非常简洁,干脆利落。片段1围绕“课外阅读更能提升语文素养”、片段2围绕“三管齐下,不可偏废”、片段3围绕“提升语文素养的关键,还在于社会生活实践”、片段4围绕“向语文课堂致敬”、片段5围绕“课外阅读伴我前行”,均为定向引述材料,提炼观点,直击核心,立意精准。
二、引述的材料和观点之间要紧密联系、有机过渡。
要避免材料和观点之间出现“两张皮”现象,就必须对原材料作一点分析和过渡。片段1在分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固然有助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升的基础上,用转折词“但”过渡到“只有课外阅读才更能提升语文素养”这一观点。片段2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阐明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性,藉此指出提升语文素养的三条途径,接着用“并且”一词强调“三管齐下,不可偏废”的观点。片段3用一个设问句引出材料中的三条途径,接着用“但”“我倒觉得”,引出“提升语文素养的关键,还在于社会生活实践”的观点。片段4引用材料中的三条途径,然后用“但”转折,接着用“我还是觉得”引出“向语文课堂致敬”的观点。片段5先引用宋朝诗人黄山谷有关读书的名言,然后用“但”转到“我爱读书”,再分析课外阅读的作用,藉此提出“课外阅读伴我前行”的观点。5个片段中的材料和观点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第二篇:材料作文开头如何引述材料?
材料作文开头如何引述材料?
李学开
材料作文是近几年高考常见的一种题型,不少学生写材料作文时,不知道如何引述材料,下面以2016年全国新课标Ⅱ卷为例,谈谈材料作文开头引述材料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试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佳作示例】
例1:一个人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升,仅凭语文课堂上的接受、社会实践中的习得,是远远不够的。这两种途径固然有助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升,但比起课外阅读的作用还是星光较之月辉,不能相提并论。课堂学习重在知识积累,生活实践重在语言交际,只有课外阅读才更能提升语文素养,而且是“量小”非君子,“无读”不丈夫!(吉林一考生《“量小”非君子
“无读”不丈夫》)
例2:在现代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要求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以谋求发展,同时也要求有较高的语文素养以提升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那么对于我们中学生而言,如何提升语文素养呢?我认为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并且要三管齐下,不可偏废。(辽宁一考生《三管齐下,不可偏废》)
例3:如何提升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文题材料给出了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这似乎千真万确、无可厚非,但仔细考究、认真体味,我倒觉得能够真正提升语文素养、或者说提升语文素养的关键,还在于社会生活实践。(新疆一考生《投身社会生活
提升语文素养》)
例4:尽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有‘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三条途径”,但回顾十几年的学习生活,我还是觉得课堂有效教学让我的受益最大。我向语文课堂致敬!(陕西一考生《向语文课堂致敬》)
例5:宋朝诗人黄三谷有一句名言:“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确,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往往是乏味的,因而是不让人喜欢的。但庆幸的是,我爱读书。寒窗十载,课外阅读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我的语文素养,更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课外阅读伴我前行。(青海一考生《课外阅读伴我前行》)
【方法指导】
1、引述材料要简洁、概括,要根据观点的需要进行定向叙述。上面5个例子,引述材料的语言都非常简洁,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例1围绕“课外阅读更能提升语文素养”、例2围绕“三管齐下,不可偏废”、例3围绕“提升语文素养的关键,还在于社会生活实践”、例4围绕“向语文课堂致敬”、例5围绕“课外阅读伴我前行”定向引述材料,提炼观点,直击核心,立意精准。
2、引述的材料和观点之间要紧密联系、有机过渡。要避免材料和观点之间出现“两张皮”现象,就必须对原材料作一点分析和过渡。例1在分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固然有助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升的基础上,用转折词“但”过渡到“只有课外阅读才更能提升语文素养”这一观点。例2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阐明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性,藉此指出提升语文素养的三条途径,接着用“并且”一词强调“三管齐下,不可偏废”的观点。例3用一个设问句引出材料中的三条途径,接着用“但”“我倒觉得”一转,导出“提升语文素养的关键,还在于社会生活实践”的观点。例4引用材料中的三条途径,然后用“但”转折,接着用“我还是觉得”导出“向语文课堂致敬”的观点。例5先引用宋朝诗人黄三谷有关读书的名言,然后用“但”转到“我爱读书”,再分析读书课外阅读的作用,藉此提出“课外阅读伴我前行”的观点。5个例子中的材料和观点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通信地址:湖北省英山县第一中学 邮政编码:438700 办公电话:0713——7062421 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英山支行 卡号:***4069
第三篇:高考材料作文开头如何引述材料
材料作文开头如何引述材料
作文失分,主要是立意不太准确。如有些考生立意太大,把孝敬父母转化成一般性的“感恩、回报”;或立意太小,把孝敬父母转化为“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当父母生病的时候,我该怎么做”之类;或立意太偏,把孝敬父母要么引申到对“老龄化社会”的议论,要么引申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作文失分的另一大因素是因为对材料的运用不恰当:不知道要引述材料;引述材料太晚,在文章中间部分甚至是在结尾处才出现;把材料降低到普通论据的地位。
⑴引论的写作
考生在写作供料议论文时,在“引论”部分最容易犯的毛病是:
1、引述材料过长,不简洁,不概括;
2、亮出的观点不够鲜明有力;
3、材料和观点之间缺乏有机的过渡,使观点和材料成为“两张皮”,不贴肉。
要使材料引述简洁、概括,必须根据观点的需要进行定向叙述。所谓定向叙述,既是要分析论点中所限定的要素,按照限定的要素进行叙述。例如提炼的论点是“勤能补拙”,引述的材料必须具有以下三个要素:①要有“拙”;②要有“勤”;③能补“拙”,并出成果。这里的“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缺少了“拙”就难以分析出论点。再如论点是“不要畏惧失败”,这也限定了引述材料必须具备下列三个要素:①要有“失败”;②要有“不畏的情况”;③经过顽强奋斗后取得胜利。这里的“失败”因素很重要,而学生在引述材料时常常忽视关于“失败”因素的引述。
要使亮出的观点鲜明有力,就必须明确表示反对什么,主张什么,拥护什么,应该旗帜鲜明,爱憎分明,切忌语言闪闪烁烁,模棱两可。
要避免材料和观点之间出现“两张皮”现象,就必须对原材料作一点分析,它的好处是:①告诉读者,我的立论是有根据的,使立论站住脚跟;②蓄势。对材料的分析是围绕立论进行的,这样,就为进一步论证作了必要的准备。当然,对材料的分析要力求简洁,一二句话即可。
二忌材料使用不当。试题是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话题、“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材料生发而来的。写议论文,切忌开头不引述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开材料。开头不引述材料而在论证过程中使用,就把话题引子当成了论据,使读者(评卷人)不明白你的中心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如果整篇文章不见所给材料,你的作文与试题提供的材料和写作要求则无法直接联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另起炉灶的感觉。因此,材料作文一定要正确使用材料,议论文一开头即要引述材料,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也不可在文章一开头即用“读了这则材料”、“看了这幅漫画”之类的话代替对材料的引述,把作文写一般的回答问题等同起来,离开试卷即不知“这”为何云。这种为答题而作文的作法是比较普遍的毛病,为材料作文之一大忌。
首先看材料在写作过程的作用,话题作文中的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作文的材料则是特定的观点的载体。也就是说:前者的材料只是为了引出一个话题,本身并不规定文章的中心,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后者的材料却是写作内容和立意的依据,本身规定了文章的中心,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其次看写作的角度,话题作文围绕的是话题,所写的文字只须与话题有关就可以,材料作文围饶的是材,所写文字与材料密切相关。
(1)引述材料,巧妙概括,只用一句话。(2)句马上亮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1.引——从材料中引出论题或论点。或开门见山,或边联系实际边叙述感受,或述读材料,或引用名言警句等方式提出论题或论点。需要注意的是,“引”的语言要精练,概括力要强,80字左右为宜,否则,会让人觉得拖泥带水,不简洁。“论题或论点”从材料中“引”出,是一种高层次的紧扣“材料”。请看《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开头: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曹孟德的《短歌行》诗中的诗句。
我们何不以此自问,“何枝可依?”问自己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归属。
此文开头,借曹操的诗句引出“何枝可依?”的疑问,然后顺势提出观点——“找准自己的位置”——“引”得巧妙又干脆——论点源于材料又高于材料。
我给学生总结了给材料议论文五步曲:“一标二转三证四联五结”。一标,标题,二转,是指正文开头就要转述材料提出论点。三证,是指从原材料中提出论点后,摆事实,讲道理,就是用事实和道理去证明论点的正确,使之有说服力。四联,是指应该由点到面生发升华。五结,紧扣主题,写好结尾。
二转,给材料议论文写作,切忌开头不引述材料。开头不引述材料而在论证过程中使用,就把话题引子当成了论据,使读者不明白你的中心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更甚者,如果整篇文章不见所给材料,你的作文与所给材料和写作要求就无法直接联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另起炉灶的感觉,因此,给材料议论文一定要一开头即要引述材料,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转述时,应作一些技术加工,凡材料中与论点关系不大或毫不相干的内容都要淡化或删去,而材料中与论点密切相关或明确表达观点的内容则要强调和突出,使材料的转述和提出的论点保持一致,达到“论点源自材料,材料生发论点”的要求。注意,不可用“读了这则材料”、“看了这幅漫画”之类的话代替对材料的转述,把作文与一般的回答问题等同起来,离开试卷即不知“这”为何物。
引述材料的要求是简洁、有度、融合。简洁和有度是引述材料的基本要求,而融合则是引述材料的较高要求。引述材料要简洁,因为评卷老师太熟悉材料了,行文拖泥带水会引起他们的反感,从而影响得分。有度地引述材料,是一般考生都能够做到的,它使文章紧扣题目,思路清晰,结构完整,不至于在内容项、结构项大量失分。如能灵活地引述材料,使之如盐入水,便达到融合的标准,很能体现较高的写作水平,极容易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因而获得高分。
引用材料要简洁简洁引述材料,是以阅读理解试题的供料为前提。只有准确理解材料的内涵,把握住中心,才能实现简洁引述材料的目标。其次,心中要有阅卷老师。你的作文是写给他们看的,他们对于供料熟悉的程度远远超过自己,大可不必担心他们看不懂自己扼要的引述。第三,引述材料要善于捕捉与自己议论有关的句子和词语,增强引述的向心力。
开头引用材料,主体联系材料,结尾点及材料,算是引述材料有度。引述材料较高的境界是“融合”
所谓“融合”是把引述材料与议论紧密地结合起来,表面上不曾直接搬用材料,实际上却把材料的引述融化在分析说理之中。这是高标准引述材料,具备较高写作水平的同学可以一用。
现在介绍几种引述材料的方法。照搬法
此法适用于短小的供料,引用时可一字不易地抄录。如:根据“材料2”和“材料3”,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材料2]某杂志社作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是,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
[材料3]某单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记名问卷调查:“你如果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
这是1997年高考作文试题,材料非常简洁明了,引述材料可用照搬法,一次性照搬两则形成对比,或一次照搬一则分而用之亦可。
概述法 供料的篇幅比较长,内容比较丰富,引述时可用自己的话简要地加以概括。如:1987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 1、1987年6月,A县举行小学生游泳比赛,育民小学取得了团体冠军。2.1986年初,育民小学一位老师提出建议:“我们这里河湖港汊很多,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自然条件,为校内学生举办游泳训练班。”
3.1986年4月,育民小学校务会议同意了这一建议,并决定请一位教练进行理论指导。4.1986年4月中旬,育民小学听到一些家长的反映。有的家长说:“举办游泳训练班会不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有的家长说:“我们的孩子从小在水里泡大的,还要训练什么?”
5.1986年5月初,育民小学校长在家长会上说:“我们举办游泳训练班有两个目的:一是增强学生体质,一是为国家培养体育人才。近年来,我国游泳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出现了一些具有国际水平的优秀运动员,在一些国际比赛中拿了不少金牌,但和世界游泳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至于说在水里泡大的孩子不需要专门训练,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在水里泡大的孩子要成为游泳健儿,也必须有理论指导和严格训练。”
6.1986年5月,在取得家长同意后,育民小学游泳训练班正式开办。经过科学训练,学生游泳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结合以上材料,就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这个问题写一篇短文,题目自拟。字数在400~600之间。
这道作文题目的材料篇幅长、内容多,宜用概述法:
育民小学在A县游泳赛中一举夺得团体冠军,为什么呢?经过了解,原来该校办了一个游泳训练班。在一位教练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了严格的科学训练,这才夺冠的。
运用概述法,一是扼要的概括要覆盖材料的内容,二是行文要跟中心论点同向。
裁缝法 供料的篇幅较长,但内容比较单一,可以先删去不太重要的句子,再把主干句连缀起来,这种处理供料的方法叫裁缝法。如:
阅读下面材料,以《更心爱的》为题,写一篇思想评论。
传说华盛顿小时候曾把父亲心爱的一棵樱桃树砍倒了。父亲发现后质问家人:“这是谁干的好事?”华盛顿心里有点紧张,但还是勇敢地走到父亲面前,带着羞惭的神色说:“爸爸,这是我干的。”父亲问道:“砍掉我的樱桃树,你不知道我要揍你吗?”华盛顿回答说:“可我告诉你的是一个事实呀!”父亲听后,不但没有惩罚华盛顿,反而赞扬说:“承认错误是英雄行为,要比一千棵樱桃树还有价值。”
用裁缝法引述,请看:
华盛顿小时候曾把父亲心爱的一棵樱桃树砍倒了,但他还是勇敢地走到父亲面前承认了,结果父亲不但没有惩罚他,反而赞扬说:“承认错误是英雄行为,要比一千棵樱桃树还有价值。”
这样引述材料,其篇幅不及原来的一半,但把华盛顿砍樱桃树,向父亲承认,以及受到赞扬的主要内容保留下来了,而且几乎是引用原句,很有裁缝法的特色。
切割法 在引述材料时截取供料的部分内容用以开头或用以议论的方法。如: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一次,吉鸿昌将军与国民党驻美大使馆的一位参赞去华盛顿邮局。邮局的工作人员看不起中国人,态度傲慢,吉鸿昌正要发作,那参赞悄悄地说:“你为什么说你是中国人呢?你可以说是日本人,这样就会受到礼遇。”吉鸿昌听了勃然大怒,大声训斥:“你觉得做一个中国人丢脸吗?”说完怒冲冲地回到住听,找了一块木牌,在上面写了“我是中国人”五个大字,佩在胸前,出入于美国大庭广众之中。
对这道题目的供料就可以用切割法处理,先截取供料的前半部分开头,而后对参赞进行批评,再引述供料的后半部分,对吉鸿昌的爱国行为予以赞颂,这样开头和议论都会与众不同,很有特色。
议论法
不是直接去引述材料,而是在议论中引述材料,把叙与议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融合”的境界。如: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理论源于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有指导作用。育民小学的孩子们也许水性很好,至于如何才能减少水对身体的阻力,如何才能游得快,他们就不知道了。而这些正是力学理论要告诉他们的。科学理论一经与严格训练相结合,就成了孩子们提高游泳技术的物质力量。
这是1987年高考作文优卷的选段,作者运用议论法引述材料,把材料溶解在分析说理之中,令人耳目一新。
引述材料最大的误区在于随意性,致使引述材料的文字缺乏向心力。克服的方法:先定中心论点,后引述材料,剔除原材料中与论点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做到要言不烦,中心明确。引述材料过于繁冗,在文中占过大的比例,也是常见的毛病。解决的办法是力求简洁,尽量少引述材料,把重点放在分析说理上。
作文强化训练:
1、对此题审定主题的关键词是
2、你欲拟制的标题是
3、你在此标题下的精致化开头是:
4、你想在构思的文中欲引用的素材是(简单列出数例如名句、名人等)
达芬奇(公元1452—1519)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一位卓越的画家。他从小爱好绘画,父亲送他到当时意大利的名城佛罗伦萨,拜名画家佛罗基奥为师。老师不是先教他创作什么作品,而是要他从画蛋入手。他画了一个又一个,足足画了十几天。老师见到他有些不耐烦了,对他说:不要以为画蛋容易。要知道,一千个蛋当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形状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同了。比方说,把头抬高一点看,或者把眼睛放低一点去看,这个蛋的椭圆形轮廓就会有差异。所以,要在画纸上把它完美地表现出来,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佛罗基奥还说:反复地练习画蛋,就是严格地训练眼睛细致地观察形象,用手准确地描绘形象,做到手眼一致,不论画什么就都能得心应手了。后来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期的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成为一代宗师。
这是1980年高考作文的供料《画蛋》,要求考生据此写一篇读后感。有位考生在文中这样引述材料——
当达·芬奇投师于佛罗基奥时,佛罗基奥没有首先教他创作作品,却要他画蛋,这是佛与凡人不同之处。十几天只是画蛋,达·芬奇自然是不耐烦了。这时,那位名画家才告诉他画蛋的意义所在:他的目的是严格训练学生的细致观察与准确描绘形象的能力。这正是佛罗基奥的“有方”。正是由于这有方,才使芬奇得以日后功成。
这位考生引述材料的篇幅不及供料的三分之一,应该说是相当简洁的了。由于他透彻地理解了材料,同时又把阅卷老师作为倾吐对象,所以能够大胆地准确地剪裁材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段引述材料的文字有着很强的向心力。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名师出高徒。其一是师之教有方,其二是徒之学不怠。上面的引引文围绕“师之教有方”引述材料,要言不烦,中心突出。引述材料要达到简洁的标准,必须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能准确理解材料的内涵,善于捕捉其中的关键句子和重点词语;并具备较强的遣词造句的能力,能够灵活地将句群变成复句、复句变成单句,用简单的形式表达复杂的内容,做到以简驭繁,以少总多。
第四篇:开头引述材料的5种境界
开头引述材料的5种“境界”
【材料在线】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个四五岁男孩,平时总爱反着穿袜子,父亲有时帮他把袜子好好地穿上,他还要自己脱下来,再翻个面穿上去。有一次父亲生气地问他:“你为什么总要反着穿呢?线头露在外面,多难看!”没想到他竟理直气壮地说:“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境界1】:照抄材料
有个四五岁男孩,平时总爱反着穿袜子,父亲有时帮他把袜子好好地穿上,他还要自己脱下来,再翻个面穿上去。当父亲因嫌难看而责骂他时,男孩理直气壮地说:“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我们的祖先,因抵御寒冬冷风编织了衣服;因畏惧迢迢路途制造了车子;因惧怕野兽侵袭建筑了房屋。同样,袜子的使用是为了保暖和更舒适地行走。(《丢失的初衷》)
【点评】此类基本照抄材料作为作文开头的写作,应尽量避免。一是没有看点,不能开篇就先声夺人,给评卷老师留下好的第一印象。二是直接暴露出作者作文的机械与生硬。【境界2】:转述材料
有则小故事讲道:一个四五岁男孩总爱将父亲为其穿好的袜子脱下来反着穿。一次面对父亲的责问,他理直气壮回答道袜子是他在穿,线在里头会让他难受,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故事虽小,却意味深长。父亲以“线在外头,多难看”——外界的眼光来规定孩子要把袜子穿正;而男孩则以“线在里头,会使我的脚步舒服”——自我的感受来决定自己怎么穿。这里就涉及到一个观念问题:我们生活着,是该以他人的看法为准则呢,还是自己的感受?显然,男孩选择了后者。(《不要迷失自我》)
【点评】此类开头,与照抄材料开头在内容上虽然没多大差别,但作者写作的那么一点点灵活性,阅卷者是可以感受到的。一是,作者通过改换人称对材料进行了得体的转述;二是作者巧妙地把材料转化成了他第2自然段的论据,材料已经与作文浑然一体,而不是像境界1的开头,材料就是材料。【境界3】:截取材料
男孩理直气壮地回答父亲:“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小男孩的回答应该能引起不少人的共鸣:反穿不是更舒服吗,为什么我们都要将线头对准自己的脚呢?因为从小我们就被灌输这样的概念:袜子、衣服穿正面,这样才美观。于是,迎合了世俗,我们却模糊了自己的感受。所以,在我看来,在非原则性问题面前,我们可以像男孩一样向世俗说不!(《向世俗说不》)
【点评】此类开头,与前面两种写法更见机智。作者没有全面沿用材料,只是截取了男孩这方面的信息。这样写,干练中透露出作者的写作技术。因为他自选的立意角度是儿子角度,自然扣紧与儿子角度相关的关键句就足够。【境界4】:驾驭材料
我们已经习惯于将有线头的一面穿在里面,且从未像小男孩一样提出质问:为什么要那么顾及别人的眼光?袜子是自己在穿,线头会让脚不舒服!静心一想,很多时候我们真的像一群木偶人,线都被牵在长辈的手里,他们规范着我们的一举一动,他们引导着我们的言谈礼仪,使我们渐渐符合大众眼光,适应环境标准。(《打破常规》)
【点评】此类开头,与境界3虽然都是从儿子的角度立意,但较境界3更见作者驾驭材料的能力。他没有直接摘抄材料,而是根据自己作文立意的需要,对材料的使用是在改编中进行的。
【境界5】:内化材料
人生来就有两个面,一面朝外,是给别人看的;一面朝内,是给自己看的。材料中的男孩喜欢反穿袜子,理由很简单,反着穿舒服,难道仅仅因为不那么好看,就要折磨或委屈自己吗?把这个观点放在我这,就成了:好的一面朝向自己。(《将好的一面朝向自己》)【点评】此类开头,看似没有使用材料,但作者对材料内核的把握,以及对材料精髓的领悟呼之欲出。无声可以胜有声,作者达到了不用材料却胜过紧住材料写的效果,是为最高境界。【佳作选登】
处事圆滑,不做异端
黄巧彤
一个孩子,袜子反穿,只为自己舒服;大人帮助他穿正,是为整理形象。看似简单平常,却恰恰体现着小孩和大人的区别。小孩往往只顾着自己,而大人总能考虑到自己的行为对自身的影响。这种周到的思考是人生奔走于世所应具备的——处事圆滑,收起锋芒,不做社会的异端,人世大道才更宽阔平坦。
我行我素,徒增累赘。小孩袜子反穿,那些外露的线头正暴露了内心的稚气与不成熟,不过小孩终究是小孩,别人只会一笑而过。而如果作为一个成年人,小到穿袜,大至处世,仍一味以这种合自己口味便满足的心态做事,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张扬,必会影响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和看法。长大,意味着面对千万大众的眼睛,意味着在细节上的一个任性可能影响你的工作,意味着在决断中的一次执拗可能事关你的未来。只看见自己,必会被世道的暗礁所伤害。
收起锋芒,学会生存。弗洛伊德说,人类为文明所付出的代价,就是来自社会规范方面的压抑。正是这种不可回避的压抑,磨平了人类原本尖锐的棱角,使人更圆滑,更能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俗话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真正的侠客都深谙生存之道,混迹人群,方能过得长久——那些锋芒毕露,剑拔弩张的角色,往往是一击必倒的小喽罗,抑或被世人抛弃的异端者。只有不断收敛自己,坚守忍耐,方成大器。
处事圆滑,不做异端。当我们听见他人抱怨日子不好“混”,通常是因为他不适应这个社会的要求,使社会容不下这种“刺头儿”一样的存在。万物流变,千百万年,谁都是一小粒,嵌在世界的秩序之中,那么,我们就必须遵守游戏规则,努力为自己增加哪怕只是一点点的积极评价,而这些又都通常是日常的一个又一个琐碎的印象组成,这就要求我们处世圆滑,收敛过度的自我。收起锋芒并不是泯灭个性,也非随波逐流,那只是为了让以后的路走得更舒坦的防护衣。
人不仅仅为自己而活,更为别人而活。因为有了时代的包容,我们才能走到今天。自我中心和个性张扬须被磨灭。我们要做时代机器上安守本分的齿轮,积极入世,和芸芸众生从容不迫地穿过光阴。处世圆滑,不做异端,学会生存,方得长久。
随心而动,活出真我
李岚
不知从合适开始,我们的生活总是被一些莫名的规则所束缚,“袜子”一定要正着穿,“笑不露齿”才是斯文,师长、社会所要求的“乖孩子”,不过是在这些规则模具下的重铸再造,锻炼出一个模范的“工具”。男孩用一句最朴实无华的话回击了他们:“袜子是我穿的,不是穿给别人看。”与此类似的,人生是我们的,不需要为任何人而活。
诚然,群居的人类必须遵守规则,然而规则约束的仅是不当行为,而非个体的思想、灵魂。西方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康德便曾深刻剖析“人非工具”的观念,为西方哲学史的发展,人类理性解放起到划时代的意义。君主专制,宗教压迫都并不是人类自我禁锢的理由,人并非社会、他人的工具,只有追求自我,才能活出别样人生。
规则的力量总是空前的,故习常规也总会与根深蒂固连用,超越规则与时代潮流,追随内心的脚步总会被打上“异端”的烙印。然而,正是这些随心而动的追求,这些敢于打破常规的思想,镌刻出彪炳千古的华章。李贽,在那个被理学禁锢,以八股为利器压抑文人的污浊年代,一部《焚书》《藏书》,一个被后人称为“异端”,数度被囚的文人,敢于对所谓的正统学说提出尖锐的质疑,敢于追求个性的解放,甚至敢于为追求自由爱情的妇女正名,开创男女平等之先河。他的一生饱受卫道士的非议,贫困窘迫的洗礼,然而自由的思想却引领他走向真我的人生。幸运的是,他的著作并没有付之一炬,“藏诸名山”,家乡晋江每年举办的“李贽思想研讨会”,不正是他一生随心而动,活出真我,为后人留下的最丰盛的精神盛宴吗?
生于斯世,规则束缚我们前行,相互比较令我们裹足不前。社会也总是因为有所谓正道君子的存在,洒脱追求自由的人才会被称为“异端另类”。难道活得像某个人人称赞的人就是成功吗?历史的长河冲刷了相似的一群人,这些人往往都是固守于社会规则,尊崇常规,只知埋头苦读、但求“封妻荫子”;与之对应的,是却是时代洪流大浪淘沙后留下的那群人,他们为追求自我敢于打破常规,活出了自己的人生。我们今天仍然记得的是明清新思潮奠基人李贽,而并非一手工整八股投身仕途的迂腐士人,我们记得的是“非汤武而尊周礼,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嵇康,而非晋朝那群荒唐君主,愚昧百官。随时代大流的人往往能在社会中如鱼得水,但他们却过着别人的生活。追求自我的人往往四处碰壁,但别样的人生却使他们闪耀千古,生生不息。
或许正如柴静所说:“人生不是用来比较的,而是用来完成的。”人生匆匆,几十年转瞬即逝,何不活出个性,活出风格,随心而动。人不必为规则而活,为别人而活,这才是活着的价值。
反穿袜子走我的路
琴丽雅
一双袜子,正穿可显露有花纹的一面给别人看,反穿可外露线头使自己双脚舒服。作为成年人父亲选择正穿,而小男孩却不顾别人的看法而反穿袜子。怎样穿袜子,就好像人在社会上如何选择过自己的路一样。
正如正穿袜子好看但不舒服,如果人得到的东西在自己看来非心之所愿,即便这些东西再好,在他人眼中是珍珠,但于自己也不过是石头。前些天一名北大学子退学的事件曝光。周浩弃北大选技校的举动让许多人咋舌和不解。然而从一名北大尖子生到一个普通技校学生,周浩说他一点都不后悔,甚至很庆幸。显然,无论是他的父母还是社会各界,都会认为在北大学习才是明智的,但周浩顶着压力依旧选择“反穿袜子”,只为在技校能更好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他不是第一人,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自主经营网店,走上了与外界期望不一样的创业之路。的确,我们不能因为一些外在虚无的,在别人眼里重要对自己却不然的名声和荣耀而放弃走自己的路。
在这个社会上,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讯息在提醒人们要成为怎么样的人,要走怎样的成功之路,却极少有人问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想走怎样的路。“软件大王”比尔盖茨的辍学经历为人熟知,从小喜爱软件编程的他没有完成学业便离校创办公司,也许这种决定很危险,在别人眼里很傻,但盖茨坚持走自己的路,“把袜子反穿”,所以今天他才有巨大成就。又如被称为“国民岳父”的作家韩寒,中学时期听从父母意见努力考入重点中学,但当他醒悟 3 过来,明白他想要的知识不是学校所能给的,便毅然退学,专心从事写作。他曾说自己只是比较幸运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因为“有很多张曼玉在办公室里打字”。因为敢于坚持自我,不被外界和他人束缚,他满足地走在自己的路上,即使脚上的袜子线头外露不太美观。
每个人都可为求舒服反穿袜子,但很少人敢于这样做。人们习惯了对社会强加在身上的条条框框逆来顺受,拼尽所有迎合他人和社会。有人整容为了顺应这“看脸时代”,有人吃力减肥不惜输掉健康只为成为世俗公认的“女神”,有人抹掉自己的棱角,变得圆滑以便更好得到外界肯定。不管是哪种情况,无一不是按他人喜恶来决定自己“穿袜子”的方式。为了让别人证明自己的价值,宁愿忍受种种不舒服,那样的人生之路看似风光,但每一歩都如同走在刀刃之上。
脚是我的,袜子套在我的脚上,只要能舒心在我的路上走,反穿袜子又何妨?
第五篇:几种典型的作文开头引述方法(高考满分作文技巧)
决胜2013高考艺术生英语100分学案
★内部资料 严禁外传湖北至臻高考广东重点中学联合编写2012年12月 几种典型的作文开头引述方法
Type1引述他人观点(为提出自己观点铺垫)
[1] It is widely(commonly)accepted(hold)+THAT
[2] A widely accepted(commonly)hold idea(point of view,viewpoint, opinion,assumption)is +THAT/NP
[3] A/The dominant(prevalent, prevailing)idea(see [2])is NP/to DO
[4] It is taken for granted+THAT(or:We often/frequently take it for granted THAT)
[5] People(The majority)seem to get accustomed to the idea(see [2]),without questioning,THAT
[6] People are willing to regard NP1 as NP2/ADJ
[7] People are willing to DO,while reluctant to DO
Type2提出异议
[1] However(But),…
etc;
[3] In fact(As a matter of fact),…(follow[2])
[4] However, it is not(quite, necessarily)the case.[5] This(It)is not(quite, necessarily)the case and needs to bo fruther considered/discussed.(or:further consideration/discussion)
Type3论述的展开:说明原因和理由,层进,举例,转折
[1] The reason lies in several aspects,决胜2013高考艺术生英语100分学案
★内部资料 严禁外传湖北至臻高考广东重点中学联合编写2012年12月 [2] The reason why+clause+[1, underlined]
[3] There are several remarkable reasons.[4] 层进in addition, besides, fruthermore, what’s more, on the other hand, meanwhile, for one thing…for another;finally, above all, in short.[5] 举例for example, for instance, such(general term)as(specific terms),a typical(striking)example is that, a case in point
[6] 转折however, but, nevertheless,on the contrary
[7] 条件if , provided that, unless, as long as,etc
Type4 就…而言;关于
[1] as far as [2] as t the problem as to NP有关…的问题
Type5问题
[4] It will inevitably(is likely to)result in(lead to)unwanted(serious)consequence(or NP)
[5] Unfortunately,…
[6] We will not be able to afford the risk of overlooking the seriousness of the matter.[7] The process, once initiated, is most likely irreversible.[8] We are constantly(frequently)faced with NP
TYPE6重要与必要;(应)注意与重视
决胜2013高考艺术生英语100分学案
★内部资料 严禁外传湖北至臻高考广东重点中学联合编写2012年12月 [1] NP1 is of great importance(necessity, value)in NP2(or: NP is of enormous significance)
[2] The importance(necessity)of NP(to do sth.)lies in(the fact)that…
[3] NP1 plays, as is known, an irreplaceably important role in NP2
[4] The irreplaceably important role NP1 plays in NP2 is significant(obvous)
[5] NP1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NP2
[6] It is important(necessary)to DO(or:THAT)
[7] Special attention should be pay to …(or: We should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8] What we should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is +NP
Type7行动
taken, should be taken)to DO
we need to lea123)
Type8二择其一
prefer the former/the latter)
[2] To DO/NP is a matter of prerence.[3] It is difficult to make a choice for one can hardly gain most without losing any.[4] The difficulty lies in the fact tha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both cases are equally obvious.[5] In fact, we may well preserve a delicate balance or compromise between the two than go to extreme.[6] It is not sensible to exclude one of the choices completely
[7](of two conflicting ideas, concepts)Though conflicting to one another, they are so closely associated that understanding one will be impossible without discussing the other.决胜2013高考艺术生英语100分学案
★内部资料 严禁外传湖北至臻高考广东重点中学联合编写2012年12月 [8] The benefits of NP are varied…
[9]While disadvantages are unavoidable, it is the advantages that prev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