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傅雷家书》复习资料
名著阅读《傅雷家书》复习资料
一、傅雷个人简介
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
幼年丧父,在寡母严教下,养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性格。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得以观摩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傅雷的艺术造诣非常深厚,对无论占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的各个领域,都有极其渊博的知识。他青年时代在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回国后曾从事过美术考古和美术教学,但时间都非常短促,因为他总是与流俗的气氛格格不入,无法与人共事,每次都是在半途中绝裾而去,不能展其所长,于是最后给自己选择了闭门译述的事业。以“稿费”谋生计,未取国家一分俸禄,可见其一生事业重心之所在。
傅雷数百万言的译作成了中国译界备受推崇的范文,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傅雷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翻译作品共三十四部,主要有罗曼.罗兰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巨著《约翰.克里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琪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的《艺术哲学》;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邦斯舅舅》《贝姨》《夏倍上校》《搅水女人》《于絮尔.弥罗埃》《都尔的本堂神甫》《赛查.皮罗多盛衰记》《幻灭》等名著十五部;译作约五百万言,全部收录于《傅雷译文集》。他的遗著《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傅雷家书》等也深受读者喜爱,多次再版,一百余万言的著述也收录于《傅雷文集》。为表示对他著译的由衷礼赞,近年还出版多种插图珍藏本,如《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米开朗琪罗传》《贝多芬传》《罗丹艺术论》《艺术哲学》和版画插图珍藏本《约翰?克里斯朵夫》。
在这些巨著中,影响最为直接和广泛的,当属《傅雷家书》。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养的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书。
1957年,傅以“亲美”、“反苏”的罪名被上海市作协开会批判凡十次之多,但因拒不承认“反党反社会主义”而无法戴帽,而到1958年的“反右补课”中,傅却再也无以幸免。1966年的一个孟秋之夜。9月2日的夜晚或3日的凌晨,58岁的翻译大师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殴打、凌辱,坐在自己的躺椅上吞服了巨量毒药,辗转而亡。两小时后,他的夫人朱梅馥从一块浦东土布做成的被单上撕下两条长结,打圈,系在铁窗横框上,尾随夫君而去。
傅雷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不能违背自己的心灵,他同样不能违反自己的逻辑,不能忍受自己的思想被霸占,更不能让自己的灵魂被否定.。所以他选择了死。悲壮地走完了本不该走完的一生。
傅雷的谢幕是那么悄然无声,又是那么震撼人心。他说:“我素来对死看得极淡,只有鞠躬尽瘁,活一天就做-天的工作,只到有一天,死神来叫我放下笔的时候才休息。”人们曾对傅雷夫妇是否应该双双自尽争论不休。有的说虽然悲壮但不值得,有的说只要悲壮就值得。
傅雷是一位博爱人类、渴望和平的学者,“他的理想是接近贝多芬与罗曼.罗兰的,就是顽强地追求人类的爱,设想爱最终能化解仇恨使人们走到一起。”
二、内容简介:“家书抵万金”!
这是一部“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书信集:一位中国父亲给远在欧洲学艺的孩子的家书。傅雷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把自己的人生的智慧、生活的经验、艺术的体会、文化的感悟,都毫无保留地贡献了出来。
《傅雷家书》不是一本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常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发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这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不聪明”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最受欢迎的读物《傅雷家书》是青年人最喜爱的读物,也是千千万万中国家庭必备的经典藏书!
1、更富人情味的“家书”
2003年新版《傅雷家书》恢复了当年被大量删节的充满“人情味”的文字。其中未发表者四十封,有增补者六十五封,共增加八万余字,并搜集傅雷全家各时期珍贵照片一百五十幅,烘托出一个充满亲情的温馨家庭,是一部原汁原味恢复原貌的《傅雷家书》。
2、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
高尚的父母,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家书》出版十八年来,五次重版,十九次重印,发行已达一百多万册,一九八六年曾荣获“全国首届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
一、填空题
1、傅雷,我国著名的文学艺术(翻译家),从30年代起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主要翻译的作品有(《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高老头》)(《幻灭》)(《老实人》)。
2、《傅雷家书》是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1954)年至(1966)年六月。
3.在1954.3.24上午的一封家信中,傅雷表明了自己生活的准则,(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
4、傅雷素来主张教育的原则,即父母应该给孩子的人生信条是: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5、作为父母,傅雷夫妇不只重视对子女的(思想、道德、情操和传统文化)修养方面的教育,同样时刻关注着他们的(起居、饮食、冷暖、开支等日常生活以及婚姻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细枝末节。
6、(杰维茨基)教授是傅聪留学波兰时的钢琴老师,是著名的学者,钢琴教育家。为了感谢他对傅聪的教导和帮助,傅雷曾托斯曼齐安卡小姐带上一幅现代画家旧作表示感激。
7、傅敏特别指出,《傅雷家书 》新收入的傅雷最后一封家书也弥足珍贵。据他推断,这封傅雷给儿媳弥拉的英文信写于(1966)年8月12日。但后来傅聪没有找到这封信。傅敏说,傅聪对父亲在这封信中流露出来的“悲凉之情印象很深”。在这封信写完三星期后,即1966年9月3日,傅雷夫妇饮恨自尽。
8、在“重编本”新增加的1966年8月12日致傅聪的信中,傅雷写道“有关凌霄的点点滴滴都叫我们兴奋不已,尤其是妈妈,她自从七月初就不停地数日子:‘一个月后凌霄就过生日了’,‘三星期后凌霄就过生日了’,昨晚她就说‘现在只剩下三天了’,那语气,简直像小宝宝就跟她在身边似的。你们眼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成长,真是赏心乐事!想象我们的孙儿在你们的客厅及厨房里望着我们的照片,从而认识了远方的爷爷奶奶,这情景,又是多么叫人感动!尽管如此,对于能否有一天亲眼看见他、拥抱他,把他搂在怀里,我一点不抱希望。妈妈相信有这种可能,我可不信。”
“对于一个在旧社会中生活逾四十年,满脑子‘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反动思潮’的人来说,他(毛)的‘自我改造’自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我们正在竭尽所能、出尽全力去满足当前‘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加诸身上的种种要求?”
这是“重编本”中的最后一封信,也是傅雷写给傅聪的最后一封信,写信时离他们夫妇俩走上不归路,不过三周左右的时间。字里行间,既有对儿孙的思念,更有因了今生今世不可能见到孙儿而产生的凄凉,以及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无奈与悲愤,读来令人辛酸不已。
数年前蜚声国际的钢琴家傅聪曾应邀回国演奏,在台湾轰动一时,可是,也许你并不知道,傅雷和傅聪正是父子。而《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写给两子傅聪、傅敏家信的摘编,由于给傅敏的信件,在文革浩劫后,几已荡然无存,故此书中主要收编的都是给傅聪的函件,时间约从一九五五年至一九六六年,共编收了一百多封信件。
“车一开动,大家都变成了泪人儿,呆呆的直立在月台上。回家的三轮车上,个个人都止不住流泪。昨天一夜我们都没睡好,时时刻刻惊醒。昨夜月台上的滋味,多少年没尝到了,胸口抽痛,胃里难过,只有从前失恋的时候有过这经验。今天一天好像大病之后,一点劲都没有。妈妈随时随地都想哭——”1954年1月18日晚,傅雷在给赴京准备留学(波兰)(哪个国家)的儿子傅聪的第(一)封家书中这样写道。
9、法国作家雨果(罗曼.罗兰)的大作《约翰克利斯朵夫》,那洋洋洒洒的数十万字译本,正是出自傅雷先生之手。傅雷先生毕生孜孜不倦,译介许多欧西名者,其中以莫泊桑(巴尔扎克)及雨果(罗曼.罗兰)的作品,用力最深,译品自成一格,倍受肯定,是影响译坛深远的名家。
10、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致力于法国文学的译介工作,并翻译了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的大部分作品。
11、傅雷先生是一个严厉、尽责的父亲,在儿子(傅聪)长大成人、留学海外之后,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指导,教导儿子要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后来汇编成册,这就是《傅雷家书》。
二、选择题
1、在新增的傅雷1954年9月28日晚写的信中,记者看到了傅雷对老舍的给予了《
》直率的批评:“近来又翻出老舍的《
》看看,发觉文字的毛病很多,不但修辞不好,上下文语气不接的地方也很多。还有是硬拉硬扯,噜哩噜嗦,装腔作势,前几年我很佩服他的教学设计文章,现在竟发现他毛病百出。可见我不但对自己的译文不满,对别人的创作也不满了。翻老舍的小说出来,原意是想学习,结果找不到什么科学的东西。”(A)
A.《骆驼祥子》B.《茶馆》C.《四世同堂》D.《离婚》
2、傅雷经常给儿子翻译音乐家的资料从下列选出他给儿子的资料有(ACD)(A)莫扎特(B)贝多芬(C)舒伯特(D)肖邦
三、简答题
1、阅读了《傅雷家书》,你能看出傅雷与儿子傅聪之间除了血肉相连的父子关系,还是什么关系?(提示:至少还有三种关系)
答案:(1)人生和艺术上的知音关系;(2)亲密无间的朋友;(3)师生关系
2、《傅雷家书》家书不是普通书信,从这些长篇累牍的书信中,确实可见一个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并且不断地以一个长者的人生体验,艺术心得与生活智慧作为孩子的明灯,处处闪耀着深刻隽语。傅雷在信中曾对傅聪说:家信有好几种作用,都是什么?(请用书中的原话回答)答案: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
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藉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章,而尤其是你的思想。
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3、曹操说:“宁我负天下人,毋天下人负我。”傅雷说:“宁天下人负我,毋我负天下人。”他们的话各自体现了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想想我们应该怎样处理自己同别人的关系? 答案:(1)曹操:极端利己的野心家的、小人的人生境界。傅雷:完全利他的充满牺牲精神的君子的、圣人的人生境界。
(2)A.严以律己,宽以待人。B.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C.不给或少给人一些痛苦,多给人一些快乐。(此题答案是开放性的)
4、傅雷怎样教导儿子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
答案:①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②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
5、根据课外阅读的名著,补全下面的对联。上联:《朝花夕拾》忆亲人师长 下联:《傅雷家书》谈生活艺术
6、如果你所认识的一位母亲在教育子女方面感到困惑,请向她推荐一本相关的名著,并说说你推荐的理由。
答案:示例:《傅雷家书》。这本书作者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的指导,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循循善诱,感情真挚。
7、我们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当感恩图报;同时也希望父母对我们的教育能讲究方式方法。请你从初中语文课本中选一部有关子女教育方面的名著向父母推荐,并说明推荐理由。(推荐理由写在方格内,不超过60字)
推荐的名著:《傅雷家书》
推荐理由:这本书作者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的指导,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循循善诱,感情真挚。
8、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假如今年这天办上举办“读书会”,请你做如下工作: 从“冰心、安徒生、傅雷、勃朗特”四位作家中选出一位,填写读书卡片。书(篇)名:《傅雷家书两则》 作者:傅雷
主要内容:这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第一封家书,写于儿子意志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封信,写在儿子取得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
【家书名言摘录】
〈一〉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二〉在公共团体中,赶任务而妨碍学习是免不了的。这一点我早预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向领导婉转而有力的去争取。
〈三〉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
〈四〉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
〈五〉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六〉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解脱。
〈七〉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八〉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
〈九〉最折磨人的不是脑力劳动,也不是体力劳动。而是操心(worry)。
〈十〉„„多思考人生问题,宇宙问题。把个人看的渺小一些。那么自然会减少患得患失之心。结果身心反而会舒泰,工作反而会顺利。
〈十一〉人寿有限。精力也有限,要从长远着眼,马拉松才会跑得好。
〈十二〉中国哲学的思想,佛教的思想,都是要人能控制感情,而不是让感情控制。
〈十三〉假如你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痴,哭笑无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一样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艺术与人生最高的境界。
〈十四〉一个人没有灵性,光谈理论,其不成为现代学究、当世腐儒、八股专家也鲜矣!为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养气节、胸襟、目光。“通”才能成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观天的危险。
〈十五〉艺术家与行政工作,总是不两立的!
〈十六〉世界上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
〈十七〉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你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
〈十八〉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象征。
〈十九〉惟有肉体禁止,精神的活动才最圆满: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
〈二十〉只要是先进经验,苏联的要学,别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也要学。(50年代怀有如此“反动”的思想,相当不易)
〈二十一〉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有多少世代的人追求的无非是完美。但完美永远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所谓完美像水中花、镜中月,始终可望不可及。
〈二十二〉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地点点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殖。
〈二十三〉一个人要做一件事,事前必须考虑周详。尤其是改弦易辙,丢开老路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理智做一个天平。把老路和新路放在两盘里精密的称过。
〈二十四〉孩子,可怕的敌人不一定是面目狰狞的,和颜悦色、一腔热血的友情,有时也会耽误你许许多多宝贵的光阴。
〈二十五〉现在我深信这是一个魔障。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目的。〈二十六〉生性并不“薄情”的人,在行动上做得跟“薄情”一样,是最冤枉的、犯不着的。正如一个并不调皮的人耍调皮而结果反而吃亏,一个道理。
〈二十七〉汉魏人的胸怀更近原始,味道浓,苍茫一片,千载之下,犹令人缅怀不已。
〈二十八〉艺术特别需要苦思冥想,老在人堆里。会缺少反省的机会;思想、感觉、感情、也不能好好的整理、归纳。
〈二十九〉而且究竟像太白那样的天纵之才不多,共鸣的人也少。所谓曲高和寡也!同时,积雪的高峰也会令人有“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之感,平常人也不敢随便瞻仰。
〈三十〉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动物,偶尔流露一下不是可耻的事。
第二篇: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家书》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批评家傅雷写给儿子的家书所编成的。本书主要体现了父子之间的浓厚的亲情。傅雷自己说他写家书给儿子有四点好处:
一、讨论艺术;
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
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
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
傅雷的两个儿子傅聪和傅敏在他的精心教导下分别成为了著名钢琴大师和英语特级教师。所以傅雷对子女的教育深深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父母,是中国父母的典范。傅雷通过书信的形式,教育孩子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而在现在社会环境下,中国父母教育子女多是先成“家”、后做人,而此时有些孩子成长后甚至会“不成人”。小时候父母就逼着孩子学习五花八门的“技能”,而不注重“人”的培养。在此过程中,有些家长打着所谓的傅雷的“棒槌底下出孝子”,逼迫孩子。而傅雷更注重言传身教,让自己成为傅聪、傅敏的榜样,让他们学习自己的优秀品质。而现在很多父母只注重“武力压制”,而不注重言传身教的慢慢渗透。有些父母闯红灯,说客套话而不守承诺,等等这些在成人社会中习以为常的“小事”却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孩子。这就是现在教育的误区:只顾成“家”,不管做“人”。正是这个原因,中国多“家”、少“人”。而不是“人”的家是很难对社会产生贡献的。而傅雷因材施教、言传身教的方式,可以让孩子心中植下美好、善良的种子,而不仅仅是为了名利而成“家”。
读了这本书后,我想如果现在的父母能像傅雷一样,注重孩子的素质发展,而不仅仅是学习、成“家”。如果真是如此,中国的孩子在优秀的学习能力上将有更优秀的品质。当青年强的时候,中国也会达到真正的富强!
第三篇:傅雷家书
每个人都有生身父母,大都体会过父母的慈爱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不是老师的教导,不是长者的叮嘱,而是父母对儿女的关切,是不同于我的父母的关爱,却不失被细心呵护的感觉,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爱,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爱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而所谓“人”在傅雷心中又是具体而微的,这不只是一个愿望,一个口号。它大到对世界对人类对祖国的忠诚与献身精神,小到对自己事业的严谨,对父母的孝敬,对妻子的理解,对友人的宽容,甚至具体到了一个乐段的处理,一位友人的交往,以至于儿子的言谈举止也都一一告诫“手要垂直,人要立直”都使读者印象深刻,颇有感言。
正是他们严格的家教陶冶出一个世界级的艺术大师。正如好友楼适夷面对傅雷对儿子傅聪的家教的过严过细却“不以为然”。然而就是这样严格的家教,才造就了他不俗的一生,并给千千万万的父母留下了一面宝镜,照一照我们给了孩子一些什么吧?为了孩子我们自己怎样做事做人?
在书中我们不光看到了一个严格的戒子而又亲切关爱的父亲,同时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长。他的音乐译着和儿子沟通交流,他把对祖国的发展的关切之情,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同样流露给学生,傅雷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心力,在对社会祖国和人类世界尽自己的责任。儿子傅聪,在异国漂流生涯中,吸取了多么丰富的养料,但父亲使他在海外孤儿似的处境里,好像父母仍在他的身边,时时给他指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有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魔障和阻力,踏上自己正当成长的道路,通过这些书信,不仅儿子和亲人之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也通过这一条纽带,也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结合。后来的事实证明不管国内家庭所受到的残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恶名,他始终没有背弃他的祖国,不受祖国敌对者多方的威胁利诱,没有说过或做过有损祖国尊严的言行,这就是一个父亲对一个儿子的熏陶,这与父亲在数万里外,给儿子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时间,距离都不是问题,有心的父母,你那颗不眠的爱子之心,就是不可替代的教科书,人生的加油站。
除了感慨傅雷在创作上甚丰的翻译作品,骄人的成绩,还为他是这样一个集艺术与生命都美妙地融入自己生命中的一个近乎完美的人。他的生活有规律,人生就是优美的弧线,那留给我们的点点滴滴那样温暖每个少年、青年、父母的心。
对待儿子,他说:“我高兴的是我有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长的。”而且,他谦虚诚恳地说:“我与儿子的相处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教会我们如何和孩子相处,以怎样的一种姿态交往。”孩子经受痛苦时,他说:“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他不为孩子包办,而为孩子这种蜕变的过程而高兴,并且鼓励他艺术要有更诚挚的心,“得失成败尽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在日常生活中,他告诫儿子“人总得常常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最基本的就是要抓紧时间”;“做事要科学化,要彻底”;“在外面世界均勿难为情,被人家随便多留,才能不打乱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与性情”。我觉的就是我们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而这样严于律己教子的人,他却说:“身外之名,只是为社会上一般人所追求,惊叹;对个人本身的渺小与伟大却没有相干。孔子说的‘富贵于我如浮云’,现代的‘名’也属于精神上‘富贵’之列,智者自甘淡泊,因此我们不因该受羁于贪念和欲望”。对成名成家的儿子不忘人生指南。
而当成年后,儿子面对感情的选择,他竟也不失时机的帮助:“要找一个双方缺点各自都能各自认识,各自承认,愿意逐渐改,同时能彼此容忍的伴侣(这一点很重要),要找永久的伴侣,也得用理智考虑,勿被感情蒙蔽,服人的眼光---结婚就会变,变得你自己都不相信事先要想不到这一着,必遭后来的无穷痛苦。”而当他们成家后,他有叮嘱切勿钱在手头,撒漫使花,越是轻视物质,越需要控制物质。
随处读来,有反复叮咛,有温馨提示,有如朋友交心,有的甚至连点重重的着重号,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些如细流般温润人心的句句话语,难道只是一般父母意义上的唠叨,这是千年修来的服气。翻动着每一页字字沁人心脾,我的心总能被染的金灿灿的。
第四篇:傅雷家书
读《傅雷家书》有感
经济法政学院09(2)
09121218
沈茜
每个人都有生身父母,大都体会过父母的慈爱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不是老师的教导,不是长者的叮嘱,而是父母对儿女的关切,是不同于我的父母的关爱,却不失被细心呵护的感觉,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爱,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这也许是这对她爱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父亲傅雷是一个睿智,博学,正直的学者,年轻时甚至有些暴燥,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端庄贤淑,又温厚善良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而所谓“人”在傅雷心中又是具体而微的,这不只是一个愿望,一个口号。它大到对世界对人类对祖国的忠诚与献身精神,小到对自己事业的严谨,对父母的孝敬,对妻子的理解,对友人的宽容,甚至具体到了一个乐段的处理,一位友人的交往,以至于儿子的言谈举止也都一一告诫“手要垂直,人要立直”都使读者印象深刻,颇有感言。
母亲在那个险恶的年代,在个人安危毫无保障的日子里,她心系远方的儿子和孙子,她克制着内心的恐惧和痛苦,把坚强、安详、无微不至的关怀传送给漂泊异国他乡的亲人。一件为孙儿一针又一针织出来的毛衣,情重如山,她却为“礼薄”而不安,为了让儿子在异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她一丝不苟地写下菜肴的制作程序,惟恐疏漏一个细节。她爱夫爱子,一生为这个家奉献,然而,她同样为了不能再忍受的人格尊严的践踏和侮辱,夫妻二人一同将生命融合,迈向永恒,或许更多的是徇情,也算是个结束。然而这个结束却从没让人把他们夫妇俩分开
过。
夫妇二人作为中国人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两个儿子成材,大儿子傅聪成为著名的钢琴大师,小儿子傅敏成为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教儿子先做“人”,后成“家”,在他们的人生的句号中,就用“人”字结束了,一切美好的的回忆不愿让自己屈辱,不愿再让生活中有如此多的自己不能忍受的不愉快。他们宁肯抛弃自己而获一个解脱,来完成人的诠释。
他们的死在我心中有了震撼,我不再象小时候时那样为他们痛楚,只求半个世纪来他们真正的安息。
正是他们严格的家教陶冶出一个世界级的艺术大师。正如好友楼适夷面对傅雷对儿子傅聪的家教的过严过细却“不以为然”。然而就是这样严格的家教,才造就了他不俗的一生,并给千千万万的父母留下了一面宝镜,照一照我们给了孩子一些什么吧?为了孩子我们自己怎样做事做人?
在书中我们不光看到了一个严格的戒子而又亲切关爱的父亲,同时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长。他的音乐译著和儿子沟通交流,他把对祖国的发展的关切之情,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同样流露给学生,傅雷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心力,在对社会祖国和人类世界尽自己的责任。儿子傅聪,在异国漂流生涯中,吸取了多么丰富的养料,但父亲使他在海外孤儿似的处境里,好像父母仍在他的身边,时时给他指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有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魔障和阻力,踏上自己正当成长的道路,通过这些书信,不仅儿子和亲人之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也通过这一条纽带,也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结合。后来的事实证明不管国内家庭所受到的残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恶名,他始终没有背弃他的祖国,不受祖国敌对者多方的威胁利诱,没有说过或做过有损祖国尊严的言行,这就是一个父亲对一个儿子的熏陶,这与父亲在数万里外,给儿子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时间,距离都不是问题,有心的父母,你那颗不眠的爱子之心,就是不可替代的教科书,人生的加油站。
这种关爱不是意识一个阶段,而是伴 父爱而来。这位严肃的父亲,从来就没有推卸自己的责任,即使在上海被日本包围成孤岛时,他就把孩子关在家中,而且很早发现在他幼小的身心中,有培养成为音乐工作者的素质,正如他对自己对人对工作对生活各方面都要求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一样,对待幼小的孩子一样,他亲自编制教材,给孩子制定日课,一一以作则,亲自督促,严格执行,他规定孩子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他做到了,也一同要求儿子做到了。真乃真父子。我为人间的这一遭父子情惊叹,对,是朋友,是同志。
除了感慨傅雷在创作上甚丰的翻译作品,骄人的成绩,还为他是这样一个集
艺术与生命都美妙地融入自己生命中的一个近乎完美的人。他的生活有规律,人生就是优美的弧线,那留给我们的点点滴滴那样温暖每个少年、青年、父母的心。对待儿子,他说:“我高兴的是我有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长的。”而且,他谦虚诚恳地说:“我与儿子的相处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教会我们如何和孩子相处,以怎样的一种姿态交往。”孩子经受痛苦时,他说:“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他不为孩子包办,而为孩子这种蜕变的过程而高兴,并且鼓励他艺术要有更诚挚的心,“得失成败尽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为了指导儿子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习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用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他说“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
面对现在大学生邮给父母的待寄汇款单,没有其余的问候,而这位父亲告诫儿子写信就是强迫你整理思想,也是极好的训练。在如今是多么需要啊。在日常生活中,他告诫儿子“人总得常常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最基本的就是要抓紧时间”;“做事要科学化,要彻底”;“在外面世界均勿难为情,被人家随便多留,才能不打乱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与性情”。我觉的就是我们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而这样严于律己教子的人,他却说:“身外之名,只是为社会上一般人所追求,惊叹;对个人本身的渺小与伟大却没有相干。孔子说的‘富贵于我如浮云’,现代的‘名’也属于精神上‘富贵’之列,智者自甘淡泊,因此我们不因该受羁于贪念和欲望”。对成名成家的儿子不忘人生指南。
而当成年后,儿子面对感情的选择,他竟也不失时机的帮助:“要找一个双方缺点各自都能各自认识,各自承认,愿意逐渐改,同时能彼此容忍的伴侣(这一点很重要),要找永久的伴侣,也得用理智考虑,勿被感情蒙蔽,服人的眼光---结婚就会变,变得你自己都不相信事先要想不到这一着,必遭后来的无穷痛苦。”而当他们成家后,他有叮嘱切勿钱在手头,撒漫使花,越是轻视物质,越需要控制物质。
随处读来,有反复叮咛,有温馨提示,有如朋友交心,有的甚至连点重重的着重号,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些如细流般温润人心的句句话语,难道只是一般父母意义上的唠叨,这是千年修来的服气。翻动着每一页字字沁人心脾,我的心总能被染的金灿灿的。
随书还附录了儿子傅聪,傅敏给父亲的信,看来这些信并非一去不复返,并有幸被我们读者读到这样一本好书,比起其余诫子书更增添几分民主平等。
第五篇:傅雷家书
课题:
《傅雷家书》
教学时间:
第周年月日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庸碌、凭吊、扶掖、谀词等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2.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认识到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回顾历史、理
智地对待成功并继续奋斗,才是真正的“坚强”。
3. 体会信中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两种方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浓浓的父爱及父亲对下一代的殷切希
望。
2.揣摩语言,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清傅雷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线索,从而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态度与情感
1.能够领悟突破挫折和成功、以平和心态面对现实和过去、以积极心态迎接未
来的人生境地。
2.体会文章所蕴含的父子之间真挚的 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儿子和风细雨式的教诲及循循善诱的一往情深
2.知道傅雷先生想让自己的儿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教学难点
能够准确而深刻的理解“坚强”的双层内涵。
教情分析
《傅雷家书》两则是著名学者傅雷和音乐家儿子傅聪的艺术交流及人生的探讨,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细细品味,将使学生对人生,对艺术等问题有逐渐深入的领悟与思考。同时教材也为实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提供了优秀的文本载体。这两封家书,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出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生活的理解有限,社会经验尚少,但经过引导,是基本能体会出文章所包含的深刻意义。教学时注意尽量和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相结合,减少学生对教材的距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研讨探究法
教学设计思路
1.本文的主要内容比较清晰明了(尤其是第一封信)。学生容易理解,不必详细 1
串讲。可以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再提几个问题即可。如,第一封信中,对于情绪的高低起伏,傅雷给儿子提出了哪些忠告?能否找出两处生动的比喻?两封信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2.关于“坚强”“孤独”“赤子之心”等几处饱含哲理、耐人寻味的议论,学生的理解可能还比较肤浅,因为缺少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精神体验。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对这几处议论,应注意鼓励学生大胆研讨,能说出自己的体会,不必强求阐发的深度。
3.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傅雷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与颖悟,可以播放并讲析一些贝多芬、莫扎特等西方音乐大师的作品,从而把语文学习同音乐欣赏结合起来,整体促进学生艺术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4.鼓励学生结合名著导读,在课外阅读《傅雷家书》、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可节选)与《贝多芬传》等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你碰到困难时,你周围的人,比如你的父、亲友,他们是如何帮助你的呢?当你学习上取得成绩时,他们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傅雷家书》,它一定会给你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作者介绍
傅雷作为一个翻译家,别人说“没有他,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他译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作为音乐鉴赏家,他写下了对贝多芬、莫扎特和肖邦的赏析;作为文学评论家,他对张爱玲小说的精湛点评,为学界作出了文本批评深入浅出的典范;他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书《傅雷家书》自80年代出版至今,已经感动了数百万读者。傅雷(1908-1966),中国著名翻译家,上海南汇人。曾经留学法国。主要译著有《约翰•克利斯朵夫》、《高老头》、《艺术哲学》等,另著有《傅雷家书》、《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等。傅聪是傅雷的儿子,是钢琴艺术家。1957年,傅雷被打成右派,傅聪在国外听说后就没有回国。于是,父子之间只有通信,这就是家书——百万读者喜爱的经典家书。但是,家书只有傅雷写寄到国外的信,却不见儿子从国外写寄回的信。在1966年的一个晴初霜旦,翻译巨匠傅雷愤然辞世。9月3日凌晨,58岁的翻译大师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殴打、凌辱,坐在自己的躺椅上吞服了巨量毒药,辗转而亡。两小时后,他的夫人朱梅馥从一块浦东土布做成的被单上撕下两条长结,打圈,系在铁窗横框上,尾随夫君而去。
在遗嘱中,逐件交代欠保姆的菜金多少,借某人的书放在哪里之类。
傅聪收到父亲的最后赠言是:“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文革给中国文化史造成了又一巨大损失。
3.积累字词
Yōngyúyè
庸碌谀词扶掖
ruì záoqìjìn
枘凿相契灰烬
kuòlěitì sìzhé
廓然无累涕泗横流重蹈覆辙
谀词:为了讨好旁人极度奉承他人的话。
气吞斗牛 :形容精神旺盛,意气高昂,精神焕发的样子。形容气魄很大。重蹈覆辙:重新走上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教训,再走失败的老路。自知之明 :指正确认识、估价自己的能力
大惊小怪:形容对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的事情过分惊讶。
廓然无累:空旷广阔,没有一点累赘,超然物外,不被世事所累
涕泗横流:眼泪鼻涕满脸乱淌。形容极度悲伤。
扶掖 :扶持,提携。对着遗迹、遗物等感慨往事。
4.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提出问题,理清思路。
① 两封信分别是在收信者何种情况下而写的?
明确:第一封家书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悄创伤,学
会泰然处之。第二封信写在儿子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要谦卑、要勇于攀臀艺术的高峰。
② 两封信的基本主题各是什么?
明确:在第一封信中,作者首先宽慰儿子,告诉他:人生必定充满了情
绪上的起伏跌宕。对此,应泰然处之,然后又告诫他要冷静,要吸取教训,“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发”。在第二针信中,首先表示对儿子的由衷祝贺,接着要让儿子怀有“赤子之心”,用这样的“赤子之心”去攀登更高的艺术高峰。
③ 作者在信中倾注了对儿子怎样的一种情怀?
明确:这两封家书,分别写于儿子消沉与欣喜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
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切希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出作者对儿子的舐犊情深。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全体阅读第一封家书,思考以下问题: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不苛求标准答案
①第一封家书的开头称呼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称呼?
明确:称呼是“聪,亲爱的孩子”,因为傅聪当时正是精神消沉的时候,这样温情的称呼,会给傅聪带去父母的爱。
(提示)回信时,要考虑到对方的心情、生活状态等。
②在儿子面对挫折和心灵的苦闷时,作为父亲,傅雷是如何劝解的?
首先是宽慰,不必为父母担心。其次肯定两点:一是父母永远都是孩子顺诉苦闷的对象;二是人的一生就是在情绪的起伏中度过。最后以过来人的身份,给予傅聪如何而划伊绪跌宕的建议。
(提示)注意课文中运用的比喻和引用的故事
③傅雷运用太阳、雨水、五谷、庄稼的比喻和克利斯朵夫的故事,他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太阳、雨水、五谷和庄稼的比喻。是说明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分寸,过与不及都不好。引用克利斯朵夫的故事,既是和傅聪自己的理想结合,也是为了鼓励儿子,凡是成功的人,都要经历许多挫折,关键在于勇于面对,学会解决问题。
④傅雷运用古战场的比喻,目的是什么?
明确: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炯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这时候,即使亲历过战斗的人,纵有万干感慨,也不会
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己、欲死欲活。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同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2.指定学生朗读第一封信,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画出所受感动最深的句子。可以是讲道理的,也可以是表达感情的,关键是能够体现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学生活动]仔细倾听同学的朗读,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感受傅雷在字里行间投注的浓浓父爱。画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句子。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不强求统一,能说出理由即可。
3.小结本文的说理方法是什么?
A、比喻说理
B、举例说理
四、课内小结
傅雷先生不仅是一位译著颇丰的文学翻译家,更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儿子受挫,他循循善诱,凶势利导;儿子取得成绩,他谆谆教海,激励鞭策,让他向更高的艺术境界迈进。感谢傅雷先生,因为他的家书不仅是傅家的财富,而且成为我们大家的精神财富,它已经或必将给已为人父或将为人父的人们,在后代的教育方面以启示。
第2课时
一、温故知新
1、激情导语:人生之路有坎坷也有坦途,有荆棘也有鲜花。上一节课我们体会了傅雷在儿子迷茫的时候给予的关爱,那么作为父亲在儿子面对人生的荣誉时,又是怎样教导儿子端正自己的心态的呢?
2、进入情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朗读第二封信,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巡同并参与。然后全班交流,学生相互补充。
①第二封信写在傅聪获奖之后。在信的开头,傅雷把儿子的信比喻成什么?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比喻成新年中的“礼物”。表现了傅雷夫妇对儿子的信的盼望和接到信后的喜悦。
②第二封信中,傅雷是如何表达对儿子成功的激动的?
明确:傅雷把自己的激动和喜悦,分为三个层面:父母对孩子的成功感到幸福;欣赏艺术的悦;为了祖国的荣誉而激动。
④ 傅聪的成功,使傅雷异常激动,但是他在倩巾是否只是停留在这种喜悦
之情中?他还写了什么?
明确:他并没有只停留在这种喜悦之情中,还称赞了博聪而对掌声、赞美的冷静。傅雷用“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这句话承上启下,从对儿子艺术成功的喜悦之情延伸到对儿子思想成熟的欣慰之情。
④在两封信中,傅雷都提到了“坚强”。他对于“坚强”的理解是会么?你能够找到两埘信中对“坚强”内涵的直接解说吗?在傅雷看来,坚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明确:在傅雷看来,坚强既是面对人生挫折、情绪跌宕能保持一种从容的心
态,更是能够正确对待掌声、赞美能保持一种平和心态,宠辱不惊,胜不骄,败不馁。信中关于“坚强”的解说:第一封信中“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越来越坚强的”,第二封信中“你能坚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心!”在傅雷看来“拥有一颗赤子之心”是坚强的最高境界。
2、揣摩语言,理解文中的深沉内涵,体悟人生
①如何理解“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这句话?
[点拨]傅雷这样说意在鼓励儿子像克利斯朵夫一样,不惧矛盾,勇敢而对,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趋向完美。
②“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孤独的赤子创造的是什么样的世界?
(你们能否结合家书内容来谈谈什么样的心灵才称得上“赤子之心”呢?)
[点拨]赤子之心是最纯浩的,它剔除私心杂念,远离欲望纷争,只容纳人间最美好、最真夸的感情,所以“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赤子的生活也许是境遇不佳,缺少知音,但普天下的赤子都将成为他的知音和朋友。这些心灵的朋友和美好的情感,成为赤子创造的博大宽广的精神世界。
3.讨论比较:想一想两封家书有何异同
[学生活动]再次快速浏览课文,从背景、语气、中心内容等角度进行比较。
[点拨]第一封家书写于儿子失意之时,第二封家书写于儿子成功之时;第一封家书语气和感情如和风细雨,款款相慰;后者则满怀喜悦,激情洋溢;前者偏重理性。后群充满感情。但两篇家书的主旋律是一样的: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元论遭受怎样的起伏跌宕、予盾孤独,都要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4.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三、小结
这是两封普通而又不寻常的家书:普通,在于它们是一位父亲写给身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内心告白;不寻常,在于这两封家书,从儿子的日常生活出发,既给予儿子艺术的教诲,更昭示出崇高的人生境界。傅雷和傅聪,已经超出父子、朋友的界限,成为艺术上、思想上的知音。
四、布置作业
傅雷是伟大的,他的儿子是幸运的。或许,我们绝大部分同学都会羡慕傅聪有这么一个关心他、爱护他的父亲,同时又感叹为什么自己就没有遇上这么好的一个父亲,父亲为什么对自己总是这么严格,总是这么挑剔?就像刚才我说的,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吧,不要失去才后悔莫及!其实,天下的每个父亲都一样,都有一颗慈善的心,一份无私的爱,都期盼着自己的儿女能够健康顺利成长。现在静下心来,好好回想下,你们感受到了父母对你们的爱了吗?
写作活动
1.了解书信格式。①称呼。②问候语。③正文。④祝颂语。“此致”“敬礼”的写法和一般的“祝身体健康”等的写法⑤署名和日期。
2.书信写作: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把父母当作自己的朋友知己,诉说自己的烦恼或快乐。
3.写信封。
五、板书设计
六、课后反思
在本文的教学中,应该避免逐字逐句地分析内涵。因为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要彻底理解艺术真谛和人生境界还有一定的困难,关键在于引导他们通过学习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获得一些感悟。
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领会爱的几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