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傅雷家书
书信作为万里相隔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而一对父子之间的通信,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得到如此多的认同,这就是《傅雷家书》不同于普通家信之处。
《傅雷家书》摘编了1954年-1966年傅雷暨夫人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等的中外家信185封,其中大部分是写给出洋在外并最终成为著名钢琴演奏家的大儿子傅聪的信件。洋洋万言,字字涌动,阅者无不为傅雷的精神感动。信中有对过去教子过于严格的悔赎,有对儿子进步的表扬和鼓励,有对音乐和艺术的指导和探讨,有对党和国家建设及运动的看法和意见,有对儿子生活的嘘问和关心,“贯穿全部家书的情义,就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看一部家信录,就是看一片傅雷的“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冰心世界,我们不光明白了傅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翻译名家的原因,更会从中学到如何育子成才的人生真谛好句好段
傅雷教子是以严厉而著称,我以为他们父子关系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读了此书之后,想法有了极大的改变。傅聪至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依靠书信,于是父子之情便在一封封家书中表露无疑。他们通过书信一起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子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
《傅雷家书》全书是一个父亲在循循善诱,读来很亲切,既饱含了对儿子的深情,也有着父亲独有的不可抗拒的威严。
读《傅雷家书》,感受的是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父子之间的感情因为艺术的崇高而得以升华,成为一份取之不尽的人类精神的养料。
一傅雷教育孩子的方法比较独特,他是通过书信把真情传递给远方的孩子,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真诚地指导,而且还暗暗透露了对儿子的牵挂和爱。一个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好事,它可以决定一个孩子的人生,毕竟家庭教育是第一任老师,傅雷用了良好的方法把他儿子教育成才,让人赞口不绝。
不错,很多家庭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一个优良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可是有多少家庭可以适当地教育好孩子呢?在中国,许多家庭的教育不恰当,家长都没有用心与孩子沟通,不了解孩子的情况,没有正当地引导孩子,让孩子步入歧途,最后后悔莫及。还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材,出现了数不胜数的家庭暴力,让孩子身心受到伤害,不但没有使孩子懂事,反而让孩子变得反叛。用合适的家庭教育教育孩子,家长们应该欣赏这本《傅雷家书》。其实,作为孩子的我们也有必要看看,因为它可以感染我们,让我们察觉到家长的用心良苦,懂得感谢父母,它更让我们懂得艺术的欣赏,在生活的处事做人,得到正确的指引。二傅雷严谨的治学态度可以从.<<傅雷家书>>的字里行间中看的出来.傅雷身为一个教育家,文学家,自然想要教育孩子成为和他一样的得人.但孩子从小就不在父母身边,于是用信传达爱意的接力开始了.傅雷在每封家书中都不写白字,这是很重要的.像我们再考试时都写白字.这一点傅雷做的不错,这既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也是教育远在万里之外的儿子做事要认真的一个极好的机会.此外,傅雷还在信中教儿子识更多的外文,甚至整篇都用法文或英文 书写而成.另外看<<傅雷家书>>你还会发现傅雷是个做事雷厉风行得人例如有的信就十分短小,简要地说明用意就好了.傅雷治学严谨在他的绝笔中也可以看出,事物的清单为完成的事一项一项的,一点也不凌乱,一点也不像出自面临死亡的人的手笔.从他的绝笔中我们 还可以看出他不但治学严谨,而且富有责任心和强烈的爱国和爱子之情.此外绝笔简洁明了一目了然,不会去猜测后面隐藏的东西.从而产生新一轮的文字灾祸.傅雷一辈子坚信自己的信念,他没有死
傅雷不愧是好父亲,能以如此的心态和耐心来教育孩子。傅雷究竟是如何有这种力量呢?这种伟大的父爱可以说影响了傅聪的一生,为傅聪走向未来做出了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傅雷所写的这些书信也就是非常重要的,给傅聪上了一堂人生课,让他知道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活。
其实,我们身边的父亲也跟傅雷一样的平凡与伟大。我们的父亲也是经常为我们的生计,为了我们的学习,为了我们能上一个好的学校,为了我们能拥有好的成绩,使得自己的头发都白了,费尽了心血,这是真正的伟大,这才是真正的父亲!傅雷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他的对子女的充满爱心的心理使得他的子女可以健康的成长。收获
看傅雷家书,觉得收获很多。我总想如果人的一生真的可以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而奉献那是一件多么崇高而伟大的事情,同时也会让自己的人生得到更加丰富和更加充实的经历。我现在似乎已经可以找到生活的目标,虽然以前是盲目的。其实爱人不在身边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不要让自己的内心空虚。只要我们朝着目标努力就会有所收获,我也深知其中的道理。就像傅雷说的也许金钱物质方面不能给予你足够的回报,但是学术和艺术一定会给付出的努力以一个答案。我想不管努力是否可以带来未来生活的无忧无虑,但是它起码可以带给我们心灵的充实。我深信如果每天都把时间用在自己认为有用的地方上去,一定会得到进步和满足。傅雷说他要和他的儿子是最亲密的朋友,多好的一种父子关系啊,他还说恋人和爱人之间也是一种亲密的朋友关系。只有在互相的鼓励和互相的支持下,有着最丰富最真实的心灵的沟通才是最让人羡慕的。我觉得读书真的可以丰富人的大脑让人变得平静。而且文学和艺术,还有音乐都会给我们心灵的熏陶。我们在那里面吸收的养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乐趣,我现在深知这一点。
感悟
读《傅雷家书》有感 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子,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子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文革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二种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百科名片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因此傅雷夫妇也成为是中国父母的典范。
三、人物性格特点
傅雷: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对亲人(主要是儿子)无私的热爱,有良知,为人坦荡,禀性刚毅
傅雷夫人:因材施教,教育思想非常成功
傅聪:刻苦用功,先做人、后成“家”,生活有条有理,严谨,热爱音乐傅敏:正直,善良,勤勤恳恳
四、家书名言摘录
〈一〉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二〉在公共团体中,赶任务而妨碍学习是免不了的。这一点我早预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向领导婉转而有力地去争取。
〈三〉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
〈四〉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
〈五〉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六〉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解脱。
〈七〉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八〉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
〈九〉最折磨人的不是脑力劳动,也不是体力劳动。而是操心(worry)。〈十〉……多思考人生问题、宇宙问题。把个人看得渺小一些。那么自然会减少患得患失之心。结果身心反而会舒坦,工作反而会顺利。
〈十一〉人寿有限。精力也有限。要从长远着眼,马拉松才会跑得好。
〈十二〉中国哲学的思想,佛教的思想,都是要人能控制感情,而不是让感情控制。
〈十三〉假如你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痴,哭笑无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一样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艺术与人生最高的境界。
〈十四〉一个人没有灵性,光谈理论,其不成为现代学究、当世腐儒、八股专家也鲜矣!为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养气节、胸襟、目光。“通”才能成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观天的危险。〈十五〉艺术家与行政工作,总是不两立的!
〈十六〉世界上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
〈十七〉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你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
〈十八〉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象征。
〈十九〉惟有肉体禁止,精神的活动才最圆满: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
〈二十〉只要是先进经验,苏联的要学,别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也要学。(50年代怀有如此“反动”的思想,相当不易)
〈二十一〉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有多少世代的人追求的无非是完美。但完美永远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所谓完美像水中花、镜中月,始终可望不可及。
〈二十二〉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地点点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殖。
〈二十三〉一个人要做一件事,事前必须考虑周详。尤其是改弦易辙,丢开老路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理智做一个天平。把老路和新路放在两盘里精密地称过。〈二十四〉孩子,可怕的敌人不一定是面目狰狞的,和颜悦色、一腔热血的友情,有时也会耽误你许许多多宝贵的光阴。
〈二十五〉现在我深信这是一个魔障。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目的。〈二十六〉生性并不“薄情”的人,在行动上做得跟“薄情”一样,是最冤枉的、犯不着的。正如一个并不调皮的人耍调皮,而结果反而吃亏,一个道理。
〈二十七〉汉魏人的胸怀更近原始,味道浓,苍茫一片,千载之下,犹令人缅怀不已。
第二篇: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家书》是由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其爱子傅聪及傅敏的家书中摘编而来的。这本书大多摘编于傅聪离家远在他国求学的时间里。家书中父亲无微不至的关怀、望子成龙的期望让我们深深感触在每一封信的字里行间。
傅雷先生不仅是一名翻译家,更是一名伟大的艺术家。他心中凝聚着对祖国深厚的情感,他喜爱博学、为人正直、品德高尚,他将心中至高的道德情操深深融入于一封封书信中。可以说,傅聪在他乡漂泊的日子里离不开父亲的精神食粮,他和父亲如良师、如益友,互相给予着生存的信念。书中时常插入母亲朱梅馥写给儿子的书信,内容中展现了一位善良贤德、端庄温和的东方女性形象、一位具有超强文化素养的伟大母亲形象。
读完《傅雷家书》,我被傅雷夫妇对子女的关爱、对艺术的追求、对祖国的忠贞深深感动。家书中体现了傅雷夫妇的细致入微、认真严谨的生活态度,小至对爱子的生活住食,大至对爱子的艺术生活教育。相信更多的人从《傅雷家书》中学到的是对儿女教育的方式,如何在贫困中坚守道德底线、如何在艺术贫瘠中加强艺术修养。傅雷先生是一位对自身要求极其严格之人,所以在书信中也表达了对爱子的严格要求,甚至给爱子立下三个原则,让其将祖国情谊深刻心中。他教育儿子要有家国大意、为人谦虚、艺术素养、高尚人格,傅雷从生活小事到家国大意一一向爱子提出意见,这给傅聪及傅敏成长的道路上给予了很多启示,并让我们从中深受教育。《傅雷家书》中的内容细细品读可谓让我们终身受益。无论是正在成长道路上的我们还是即将教育子女的父母,这无疑是一部利民利己的优秀作品。书中藏满着傅雷先生的睿智博学,给人深刻的见解。全书中傅雷给爱子的中心思想是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以做人为先,其爱子教子的精神着实令我们感到。傅雷先生在写家书中不仅仅为爱子提出宝贵建议,更从自身的人生教训中向爱子总结经验、批评自己,可见傅雷先生为人之谦虚、为父之正直。傅雷先生教育讲究因材施教,傅聪喜爱艺术,他便在音乐上对其谆谆教诲,向傅聪深刻讲解音乐精髓、提升技巧,并望其在成为国际大师中不忘音乐的真谛。无论是傅聪成为著名钢琴大师还是傅敏成为英语特级教师,傅雷夫妇都为他们的成长呕心沥血,稍怕孩子们走错了半步。
家书中傅雷夫妇的对爱子的真诚教育,以及作为父母对子女的爱护关怀,给予我强烈的启发。《傅雷家书》中学习到的也不仅仅限于父母对子女的情感、了解,还有子女对父母的真情流露。虽然傅雷晚年遭遇变故,也却因儿子的鼓励、支持依然留存着一颗爱国之心。这样的亲情,让我们在字里行间中备受感动。
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我对于此书的感想绝非只有这一篇文章,这种独特的父子情谊值得我们一生细细品味。这就是,不平凡的家书。
第三篇: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礼以孝为先,不仅仅是因为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更多是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让我们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傅雷家书便是这淳淳教诲的最好体现,一篇家书,凝结了父亲浓浓的爱意。傅雷是文化素养极高的学者,教育儿女自然有一套好方法,在家书中,能看出傅雷首先教儿女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比如1954年10月2日的那篇,当时儿子正受了重大的打击,意志消沉,傅雷并没有心急,而是平静地教导儿子,举出了克里斯多夫受到打击的例子,其间可以看以傅雷在于儿子交流时的真诚,最终帮助儿子战胜了挫折,也让儿子明白了人生是坎坷的,总会遇到许多困难,要积极面对。所有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却不一定能很好的教育孩子,傅雷给天下所有的父母做了一个榜样,是素质教育的典范。
既然是父亲写给儿女的家书,免不了要表现对儿女深深的爱意,这一点我在读后感受颇深。“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从上面的字句,字里行间里看出傅雷的儿子的爱意深切。父母辛辛苦苦,一步步将我们哺育成人。
而我们已经成才,将要离开家,父母为我们感到高兴,也为此伤心难过,自己的骨肉将要离开,哪有不难过的道理?其实,我们的父母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所以我们要快快乐乐地生活,经常为父母送去问候,也算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了。
第四篇:傅雷家书
读《傅雷家书》有感
“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解脱。”……这每一句话都告诉了我们一个人生哲理。不错,这就是傅雷,一位作家,同时也是一位可敬的父亲——他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在这样一颗心下还有对儿子亲人的无私热爱。这便是《傅雷家书》。
这是一位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因此如山间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感情纯真、质朴,令人动容。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傅聪的爱却没有沦为那种庸俗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正如他对傅聪童年严格的管教,虽然不为常人所认同,但确乎出自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
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这些信,字里行间都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爱,也许每一位父亲都是这样,但傅雷却是所有父亲的样子,印刻了每一位父亲。“父亲,应该是一个气度宽大的朋友。——狄更斯”这句名言说得很对,傅雷便是这样在这些信的每个字中不难看出这句话代表的意思。
《城市之变,人文之变》
时间如百白驹过隙般,年前的城市,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村庄。在那里,砖瓦房一座挨着一座,屋前是大片大片的稻田,稻穗在风中摇曳。今日的城市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五湖四海的人们以他为荣。他便是上海。
上海是2010年世界博览会举办城市。对于世界来讲,它是经济、科技、文化界的一次奥林匹克盛宴,给参展国家带来众多的机遇、发展、效益与声誉,促进社会的繁荣与进步。世博会的召开,见证了太多的变化,还有太多的汗水。
黄包车这种交通工具在从前的大上海很常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物是人非。现在的上海的城市交通系统非常发达。公共汽车线路数量1000多条,地铁、轻轨、公交车、磁悬浮等。。人们出行越来越方便快捷,想坐什么就坐什么。上海还拥有国际化的飞机场,虹桥机场和浦东国际机场。正因为如此,你会发现有许多来自各国的“使者”。
上海也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城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举办过多次大型文化活动,并建造了多所全国一流的文化设施,包括了上海大剧院、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上海影城等。欧洲风格的上海音乐厅因市政建设需要被移位,但在内部改建之后已经重新对公众开放,以举行交响乐音乐会为主。每年上海还举办国际艺术节、国际电影节等文化活动。上海的文化被称为“海派文化”,与开埠后传入的对上海影响深远的欧美文化等融合而逐步形成,既古老又现代,既传统又时尚,区别于中国文化,具有开放而又自成一体的独特风格。
上海话(Shanghainese)是上海开埠以后吴语区各地移民口音在松江方言基础上自然融合而成的新型城市吴语,自20世纪上半叶开始逐渐取代苏州话在吴语地区的权威地位,成为吴语区的代表和共通语言。语音受移民中占优势的苏州和宁波两地影响巨大。这种热情的语言,也体现了我们上海人的热情。数千年的文明,人文精神本来就是我们民族文化创造的。诸如“天下为公”,“仁义礼智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等等等等,无不彰显“人文关怀”的精神。借世博的东风,上海于繁华中让人看到了人的关爱精神。愿上海长此以往,而不是一时一事的做派,更不是让“部分人”而是要让所有来上海的人,都感
觉到上海的屋檐下也有温情。生活告诉我们,“精神”就是活力,就是生命之源,于城市,于国家,都是这样。
简单出行,只带一样物品,让你去上海,你会带什么?如果是我,我只带着“过去的上海印象”。也正是这样我才找到真正的城市人文之变!
随笔
第五篇: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读后感
俗话说:“一封家书抵万金”,每一封家书都是父母对儿女的一份牵挂和怀念,都寄托了家长的浓浓情谊。《傅雷家书》这本书是傅雷及其妻子写给远方的孩子的,他们在一封封家书中逐渐的教育儿女孩子做人的道理,看了这本书,我也学会了很多,也有许多感悟。
再回想起自己的父母,他们何尝不是像傅雷疼惜傅聪一样疼惜着自己,我们的父母或许没有傅雷的学历,或许没有傅雷的文采,但是他们同样有着一颗对儿女最真挚的心。他们也会像傅雷一样,在自己的儿女面对困难,挫折时搅尽脑汁,想尽千方百计去帮助我们,在你取得成功时,他们会为你而開心,但他们不会忘记提醒你要有惊醒,不要被一时的成功冲昏了头脑,这是天下每一个父母都会为儿女做的事。
再反省反省我们做儿女的,有没有像傅聪一样,认真去细读父母所写的每一个字,倾听父母的每一句话,傅聪能够成功,与傅雷的金言指导息息相关,而现在的我们,父母在耳旁说的每一句话,都被我们认为父母整天烦着自己,没有留心父母的每字每句,从而流失了许多成功的秘诀,也失去了许多获得成功的机会。所以,我们要学会感恩,留意父母所给予自己的每字每句,不需要怀疑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从我们一出生开始就不曾怀疑过为我们付出一切的价值。
这本书让我重新感受到了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我们要相信,温暖的亲情永远在我们的身边呵护着我们,爱的春风总在我们的周围陪伴着。让我们一起学会感恩,学会试着去保护亲情,保护我们的父母,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他们是最信任你,只有他们才愿意为你无怨无悔的付出。即使你身在异国他乡,他们的爱也绝不会离开你一分一秒,而我们做为儿女也要懂得细心呵护着这种爱,因为这种爱是独一无
二、无可替代的,或许你的一生可以享受这种爱的机会只有一次也就这么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