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上 说课稿
四年级上《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说课稿
江古小学四(3)班——刘官位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四年级上册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
一、教学分析
路程、时间与速度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穿插在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之中,是在学生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这一运算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求在一定时间内行多少米的应用题。并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尽管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但是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行程问题数模的建立还是很纯数学的。他们更需要精心为他们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活动情境,加强网络环境的教学。他们更希望能充满兴趣、轻松愉快地参与学数学,用数学。因此,本节课我选择在计算机(网络)教室上课。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特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并用统一的符号写出一些交通工具的速度。
2、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
3、利用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将简单的行程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的全过程,经历将抽象的数学模型应用于解决生活中具体问题的全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速度的概念,理解并应用速度、时间与路程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对于速度与路程、时间之间的数量关系建模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方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生喜欢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思考、探究的欲望。
2.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新知。
3.分散难点,从直观形象逐步归纳成抽象概念,再把概念引向纵深。贴近生活,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五、教学过程:
一、再现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我创设了今年10月,我校举行了第八届运动会,学校打算选出一位运动员参加省径赛明星的比赛,你会怎么选?的情境。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
二、主动探究模型,探究新知
1、首先课件出示两张比赛成绩表
让学生观察运动员的两张比赛成绩表,从表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创设学校要在这两名运动员中选出一名参加省„径赛明星‟的比赛,该选谁呢?让学生知道要比快慢,先求速度,通过列式,计算出他们每秒钟跑多少米。情境条件和已有知识的矛盾、冲突,点燃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发现欲,也激发了他们畅谈选择理由的愿望,积极调动原有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那就是要找一个统一的标准:他们每秒钟各跑了多少米?速度的概念应运而生
紧接着问学生这些数量各表示什么?请同学们到网页上自己去找到答案吧。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相关联的量,学生原来只能模糊地感知,不能清晰地表达,所以,我借助网页课件,让学生自己去找,去发现,直截了当地揭示概念,多媒体的演示,既能形象地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又节省了时间,同时还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学生在充分的网络学习之后让学生交流速度单位与我们学过的单位有什么不同?你还知道哪些速度单位呢?你能创造出其他的速度单位吗?并让学生读一读。剖析出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共同组成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速度的含义,知道速度是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长度,这样就架构起行程问题中三个数量之间联系的桥梁。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感知并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并让学生认识了更多的速度单位,突破难点。
2、在学生明确了速度与路程的概念之后课件出示例3请同学们独立解答,然后汇报交流自己的解答方法。让学生说一说,80千米/小时是(速度),2小时是(时间),160千米是(路程),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汇报交流时引导学生总结出:速度×时间=路程。这里围绕“总结---归纳”二个环节进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深刻领会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密切联系。多媒体课件演示速度、路程、时间的关系既直观又形象,有利于学生掌握。然后出示一辆汽车2小时行了160千米,它的速度是多少千米?学生独立解答交流汇报,得出:路程÷时间=速度。再出示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160千米要行多少小时? 生独立解答交流汇报,得出结论:路程÷速度=时间在前面的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中,都是求的路程,所以学生对于求路程并不陌生,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自己学习,自主探究,总结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式。并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式。然后出示课题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关系的问题,叫行程问题,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行程问题。
三、多元分层训练,巩固内化
勇闯冒险岛,答对的同学给自己奖励一个笑脸,看谁的笑脸多!通过多元分层训练,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所巩固提高。这一环节充分利用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让学生看到自己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增强了数学应用意识,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四、联系实际应用,拓展提高
到底学的这些知识有什么作用呢?生活中还有哪些方面应用这些数学知识呢?
我设计了 限速标志我知道,他会超速吗?
和为什么人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呢?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联系密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学生分享收获总结评价
在这节课里同学们的收获应该不少吧,谁想同学们分享一下?把你的想法发布到校园网的论坛上。充分运用网络让学生在我校的论坛上发表自己的想法、收获,加深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由于我校的论坛只能在我校联网,所以今天只能给大家展示一些截图。
第二篇:四年级(上)白鹅说课稿[最终版]
四年级(上)《白鹅》说课稿
吴颖玲
一、说教材:
《白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课本中的第四单元的13课,是著名的漫画大师文学作家丰子凯先生描写动物的一篇佳作。作者重点表现的是白鹅性格的特点——高傲。再者篇文章之中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整篇课文用生动诙谐的语言通过对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三个方面的具体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一个高傲的白鹅形象。
二、说教学目标:
因为这篇课文中有好多的具有文言性质的词语尤其是四字词语,如不胜其烦,引吭大叫 窥伺 净角 侍候 供养不周等词都很难读正确,还很难理解,所以我们教研组研讨后决定首先在第一课时先处理完这些难读难理解的生字新词,读熟课文。今天所展示的是《白鹅》的第二课时。根据本课的内容、及学生特点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教学重点:学习用比较的手法突出事物特征的写法。教学难点: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
三、说教法学法:
当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本文是讲读课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整节课下来是老师引领着学生由扶到放的学习过程。最终对学文指导落实到了写作方法的指导。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课文类型及现有的教学手段,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扩大课堂知识容量。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内容特点,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如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在这一环节,我利用谜语导入,把学生兴趣提起来,再从旧知识入手,背古诗引出新课,让学生有个知识的迁移。介绍作者同时,对学生进行保护动物的情感教育。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让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想,这只白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让学生养成带着问题学习的习惯,学生读好回答。再问学生:课文围绕“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写了哪些内容呢?
(三)再读,理清思路
让学生快速默读,看看丰子恺先生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这只白鹅的高傲的? 交流体会,并板书:叫声、步态、吃相
教师小结:作者从鹅的姿态、叫声、步态和吃相中感受到了它的高傲,并把它仔细的描写下来。
(四)精读课文,领悟感情。
仔细默读一到四自然段,画出作者具体描写白鹅高傲的句子,认真体会。学生交流,然后多媒体出示相关句子,最后,让学生用书上的成语分别概括它姿态、步态、叫声的特点,然后板书。
(五)教师总结:通过学习,我们体会到了,丰子恺先生家里的这只白鹅就是如此的高傲,它的叫声,步态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其实鹅的吃相更有趣,下节课,老师带你们体会一下。
五、说板书设计
姿态:伸长头颈 左顾右盼
白 鹅 叫声:严肃郑重 厉声呵斥
高 傲 步态:步调从容 大模大样
吃相:三眼一板 一丝不苟
根据课文的结构及内容,我设计简洁性概括性的板书,既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又让人一目了然,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第三篇:小学四年级数学(上)《统计》说课稿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统计》说课稿.txt生活,是用来经营的,而不是用来计较的。感情,是用来维系的,而不是用来考验的。爱人,是用来疼爱的,而不是用来伤害的。金钱,是用来享受的,而不是用来衡量的。谎言,是用来击破的,而不是用来装饰的。信任,是用来沉淀的,而不是用来挑战的。本文由lyp398650906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小学四年级数学(《统计》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统计》说课稿 《统计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第一课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 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并继续注意结合 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这 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 过程,会用简单的统计图表表示统计的结果,能够根据统计图表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经历了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并 初步建立了统计观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思想是,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 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讨论和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 联系和区别,进而从更高的角度认识统计图和统计量,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的规定,我把本课 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 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并绘制纵向条形复式统计图,2、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并从统计图中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 析。
3、通过对现实生活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 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
1、认识和了解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能依据所给定的信息画出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3、能根据统计图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分析。
4、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教学难点为: 1.正确画出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根据统计图发现信息、分析信息,并能提出简单问题。
五、教学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 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现 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推理 与交流”。所以在这节课中我有意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紧密相连,使学生探索的经历和得出 新发现的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
六、说教法、学法:我认为这个例题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首次将“统计观念”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统计与人们的学习工 作和社会生活太密切相关了,生活已先于统计到了学生的面前,为此我在教学设计时大 胆地将例题变为学生最常见的事物的信息——四年级各班级男女生人数调查结果。其 中,学生具体实践的方式和过程并没有改变。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 点,突破难点,结合四年级的学生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了解——尝试动手制作——掌握规律——运用规律等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与自学能力
七、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那大一小四年级一共有几个班吗?(7 个班)那么同学 们知道这 7 个班的具体人数吗,现在就请同学们来看一下这个统计表(课件出示统计表)【这一环节是为了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人和事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轻松的谈 话,有趣的情境,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身心放松,全情投入,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 经验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出条形统计图 第一步是制作纵向单式统计图。师: 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分别来绘制统计图吗?(男女生动手操作单式条形统计图)师:请我们的男生完成 1 号练习纸中的男生人数统计图,女生则完成 2 号练习纸中 的女生人数统计图。(提示学生作图时因注意画的直条一定要直,数据准确,直条要一 样宽)
[这一环节采用男女生分工合作,在合作中又有竞争意识,看男生画的好,还是女 生 画的好,这样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第二步是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看黑板上的两幅统计图,并提出问题。说明复式条形统计图出现的必要性 在回答问题时,先让学生小组互相交流,然后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然后适当引导,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教学时授课我是这样做的: 师:1 号练习纸上是反映我们那大一小四年级各班男生的人数,2 号练习纸反映的 是各班女生的人数。仔细观察你们绘制的这两张统计图,想一想,老师如果不看统计表,只看统计图,有没有办法一眼能看出四 2 班的男生人数多,还是四 4 班的女生多。同桌 之间交流一下。师:那我们可以怎么样来把他们男女生的总人数合并在一张表格中? 师:我们在学习复式统计表的时候,经常把两种人物或事物成对地对比。例如男生 和女、1 班和 2 班等。黑板上的两个统计图分别表示的是我们那大一小四年级各班男女 生人数统计情况,那么我们现在也可以在同一个统计图中同时表达男女生人数情况。现 在就请同学们试着画一画复式条形统计图。【这一环节设计意图是学生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微妙是体会到复式统计图产生的必 要,整个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突出体现了课程标准所 提 出的“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 发 生于发展的过程”的新理念。】
3、对比分析:学生通过对复式统计图的分析,进一步感受到它与单式统计图的不 同,从而体会到复式统计图有着更大的作用。
4、回归教材: 教材例 1 的例题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难理解,我们 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能依据所给定的信息画出纵向 复式条形统计图。所以在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把例 1 的例题转变成 “学以致用,巩固练习”学生在以掌握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在回归课本内容,这样才能更加容易 理解和掌握建材编排者的设计意图。
5、课后延伸: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生活中有哪些问题需要用复式条形统计图表示?课 后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调查整理,自己制作统计表,统计图,看看 从中可以发现些什么
第四篇:小学四年级数学(上)《统计》说课稿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统计》说课稿.txt13母爱是迷惘时苦口婆心的规劝;母爱是远行时一声殷切的叮咛;母爱是孤苦无助时慈祥的微笑。本文由lyp398650906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小学四年级数学(《统计》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统计》说课稿 《统计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第一课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 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并继续注意结合 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这 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 过程,会用简单的统计图表表示统计的结果,能够根据统计图表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经历了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并 初步建立了统计观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思想是,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 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讨论和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 联系和区别,进而从更高的角度认识统计图和统计量,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的规定,我把本课 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 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并绘制纵向条形复式统计图,2、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并从统计图中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 析。
3、通过对现实生活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 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
1、认识和了解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能依据所给定的信息画出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3、能根据统计图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分析。
4、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教学难点为: 1.正确画出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根据统计图发现信息、分析信息,并能提出简单问题。
五、教学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 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现 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推理 与交流”。所以在这节课中我有意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紧密相连,使学生探索的经历和得出 新发现的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
六、说教法、学法:我认为这个例题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首次将“统计观念”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统计与人们的学习工 作和社会生活太密切相关了,生活已先于统计到了学生的面前,为此我在教学设计时大 胆地将例题变为学生最常见的事物的信息——四年级各班级男女生人数调查结果。其 中,学生具体实践的方式和过程并没有改变。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 点,突破难点,结合四年级的学生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了解——尝试动手制作——掌握规律——运用规律等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与自学能力
七、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那大一小四年级一共有几个班吗?(7 个班)那么同学 们知道这 7 个班的具体人数吗,现在就请同学们来看一下这个统计表(课件出示统计表)【这一环节是为了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人和事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轻松的谈 话,有趣的情境,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身心放松,全情投入,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 经验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出条形统计图 第一步是制作纵向单式统计图。师: 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分别来绘制统计图吗?(男女生动手操作单式条形统计图)师:请我们的男生完成 1 号练习纸中的男生人数统计图,女生则完成 2 号练习纸中 的女生人数统计图。(提示学生作图时因注意画的直条一定要直,数据准确,直条要一 样宽)
[这一环节采用男女生分工合作,在合作中又有竞争意识,看男生画的好,还是女 生 画的好,这样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第二步是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看黑板上的两幅统计图,并提出问题。说明复式条形统计图出现的必要性 在回答问题时,先让学生小组互相交流,然后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然后适当引导,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教学时授课我是这样做的: 师:1 号练习纸上是反映我们那大一小四年级各班男生的人数,2 号练习纸反映的 是各班女生的人数。仔细观察你们绘制的这两张统计图,想一想,老师如果不看统计表,只看统计图,有没有办法一眼能看出四 2 班的男生人数多,还是四 4 班的女生多。同桌 之间交流一下。师:那我们可以怎么样来把他们男女生的总人数合并在一张表格中? 师:我们在学习复式统计表的时候,经常把两种人物或事物成对地对比。例如男生 和女、1 班和 2 班等。黑板上的两个统计图分别表示的是我们那大一小四年级各班男女 生人数统计情况,那么我们现在也可以在同一个统计图中同时表达男女生人数情况。现 在就请同学们试着画一画复式条形统计图。【这一环节设计意图是学生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微妙是体会到复式统计图产生的必 要,整个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突出体现了课程标准所 提 出的“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 发 生于发展的过程”的新理念。】
3、对比分析:学生通过对复式统计图的分析,进一步感受到它与单式统计图的不 同,从而体会到复式统计图有着更大的作用。
4、回归教材: 教材例 1 的例题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难理解,我们 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能依据所给定的信息画出纵向 复式条形统计图。所以在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把例 1 的例题转变成 “学以致用,巩固练习”学生在以掌握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在回归课本内容,这样才能更加容易 理解和掌握建材编排者的设计意图。
5、课后延伸: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生活中有哪些问题需要用复式条形统计图表示?课 后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调查整理,自己制作统计表,统计图,看看 从中可以发现些什么
第五篇:小学四年级上学期音乐说课稿
小学四年级上学期音乐说课稿《踩雨》
说课教师:何晓雯
一、说教材
歌曲《踩雨》节选自,湖南文艺出版社,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四课的歌曲演唱部分。歌曲 《踩雨》采用降 B 大调,4/4 拍子,分三个层次描绘了孩子们夏日在雨中踩着雨花玩耍嬉戏 的情景,塑造了孩子们轻松、活泼、可爱的形象,反映了他们热情纯真的童心世界。歌词的 词意充满着童趣,特定的象声词‚沙里格沙‛、‚叭里格叭‛亲切而通俗。富有想像的歌词与欢 快的旋律结合后,使歌曲更具有童稚、乐观、浪漫的气息。
二、说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能感受到雨带给人们的遐想,让孩子们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音 乐。2〃过程与方法目标: 创编动作,随音乐即兴表演,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甜美轻松的演唱歌曲,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并复习4/4 拍子 通过以上对教材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能够用轻快、甜美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踩雨》。
三、说学情
由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三年的音乐学习,对音乐知识有一定的积累与掌握,但对乐理 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感受雨和音乐的美妙,及对歌曲节奏的把握 和学生思想上对音乐学习的重视还要不够,他们的求知欲与好奇心的有所增 强,自我意识及自主性的要求日趋强烈,因此老师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更多自我展示的机会,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自主学习,并充分予以肯定。
四、说教法
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因此应特别注重对学法的渗 透,所以本节课我采用的学法有: 1.即兴法 2.旋律模唱法3.引导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作为老师要做的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动学生深入的进行学习,因此我本节课 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在音乐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因此我特别注重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下雨沙沙的声音中走进教室。
二、授课过程: 课前导入:
1、教师设问:‚在这段优美的钢琴曲中你能听出什么?请你说说看,它描述了什么内容?‛
2、教师叙述:‚其实我们生活的环境就像是有一个交响乐团,每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时刻演奏着不同情绪的旋律,我采集了一些声音样本,你能听出它们是什么声音吗?‛(小雨、大雨、雷雨)
三、聆听:播放《踩雨》
1、初听提示:‚歌曲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觉?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2、复听提示:‚感受歌曲情绪,注意乐句之间异同之处。‛
四、唱谱过程:
1、模唱:谁能模唱开始的四小节‚沙里格沙沙??‛的曲调?
2、教师范唱曲调,学生随琴视唱曲调。(教师要及时纠正错误并指导学生对前四小节连音与断音进行比较,以及力度的把握)
3、‚听琴弹接下去的8小节。尤其是这8小节中的最后两小节曲调,有些难度,有一个什么节奏?‛
4、把歌曲的20小节曲调连起来唱一唱。
5、‚最后8小节曲调不难,但注意有两小节稍有变化,要看仔细,唱准确。‛
6、让我们展示一下自己的成果,把全曲连起来进行演唱。‛
五、唱词过程:
1、听辨相同旋律,听后指出并模唱。随琴唱一唱词 [1]老师唱,请学生比较用哪一种方法唱这首好?
第一种:连贯不断续 第二种:饱满有颗粒性像下雨的感觉
讨论用怎样力度演唱?(mf)
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听范唱模唱。
要求:请你带着欢乐、活泼的心情,表现在夏天的雨中玩耍的情景,唱好这首歌。
3、小结:‚‘沙沙沙、叭叭叭’这是多么美妙的音乐啊!听完这首歌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充满童趣的图画。‛
4、‚我们大家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作为一次艺术实践活动,轻松地、甜美地唱一唱。‛
六、表演过程:
1、讨论歌曲情绪‚谁在雨过后踩过雨,说说你的心情?‛
2、教师:‚我想了一个好注意,可以在现场就感受一下踩雨时叭叭叭的声音快乐,请在句末处加上‚XX‛,用自制乐器或用双脚轻轻拍打地面,并用刚才我们所说的心情唱一唱这首歌。‛
3、随音乐伴奏完整演唱歌曲,并用自制的下雨音响为歌曲伴奏。
4、分小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5、展示、评价。
七、课堂小结:
大家表现的真精彩,老师被你们带回了童年,在雨中踩雨,你们一定也经历过这样愉快的游戏。雨声、踩雨声、笑声编织成一首动听的交响曲。只要我们留心,相信大家能听到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更多创作灵感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