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二语文说课教案
高二语文《拟行路难》说课稿 各位老师:
晚上好!我说课的篇目是《拟行路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板书六大板块来展开。
一、教材分析
《拟行路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这本书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歌散文,进一步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文艺审美能力。
第一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本单元又可分为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四部分。
赏析指导部分明确提出本单元教学目标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所谓“以意逆志”就是指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一方面要在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的基础上,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另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去推测作者的写作本意,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谓“知人论世”就是指在分析诗歌时要结合作家的人生经历、思想倾向、审美情趣和他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刻含义。二者之间是相互交融的,密不可分的。
在赏析示例部分,安排的诗歌是《长恨歌》,由于篇幅较长,难度较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自主赏析部分的《拟行路难》可以说是本选修教材的第一篇课文,科学地引导学生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角度来解读诗歌既可以为本单元的推荐作品部分的学习打下基础,也可为本教材剩下的两单元诗歌的学习起一个示范作用。因此,本课的学习意义重大。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湖南省高考语文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情况而制定。
(一)《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二)《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
1、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3、学习鉴赏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湖南省高考语文大纲》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者可归纳为十个字:学生 语言 形象 技巧 情感。简单地说,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品味诗歌语言,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表现技巧,感悟诗人情感这些角度来鉴赏诗歌。
(四)高二学情分析:
1.在必修二必修四的阅读鉴赏板块的古代诗歌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有一定的诗歌积累,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
2.学生基础差,积累实词少,完整地理解诗歌大意尚存在问题,对文本的分析能力还需加强;
3.学生思考时形象能力稍差,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书写的文采性需要加强; 基于以上教学要求和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鲍照的生平及作品;(2)理解诗歌大意,背诵全诗;
(3)分析诗句中“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4)赏析比兴手法的运用;(5)分析诗人形象。2.过程与方法:
(1)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角度展开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从“以意逆志”角度分析诗人内心的愁闷通过外在的动作表现出来;(3)从“知人论世”角度分析诗人悲愤苦闷的根源。3.情感、态度与价值:
(1)把握诗歌情感,体会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2)激发学生对诗人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对其才华横溢的敬仰。其中,教学重点为:(1)把握诗歌主旨,掌握诗歌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分析“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3)诗人形象分析。教学难点为:(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2)比兴手法的理解。
三、教法学法
为了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诵读是古代诗歌教学中关键环节,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为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2、问题法。问题的科学设计不仅能突出教师的引导性作用,还能激发学生思考的乐趣和好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法。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它既强调教师给予足够的课堂空间给学生,又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它既是一种教法,又是一种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在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诗歌,弄清诗歌大意,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诗歌朗诵过程中,先由学生代表尝试读,再由学生点评朗读效果,教师引导点评角度,最后由教师总结阅读技巧,整个过程强调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在探究诗人“愁”的根源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社会背景和诗人生平深入探讨诗人“怀才不遇”的具体性和社会根源。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倡导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教师成为课堂的引路人,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性。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杜甫和李白对鲍照的赞美导入,从感性上给学生树立鲍照的高大形象,让学生敬仰、钦佩诗人,为后面分析诗人的不幸遭遇作铺垫,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加深学生对诗人内心愁闷的理解和对其怀才不遇的深切同情。
(二)诗题解读与预习答疑:乐府诗。“行叹复坐愁”互文;“歌”,歌咏,吟咏。
(三)诵读诗歌(重点)
学生集体自由读—教师提要求:情感,语速,语调。
学生代表尝试读—学生点评,教师引导,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完成情感、语速、语调的教学目标。
教师配乐示范读—教师示范,带领学生逐句模仿读。学生代表示范读—检查模仿效果,学生示范。学生集体齐读—进步把握情感,揣摩语速语调。
(四)分析情感:
1.承接朗读的情感,提问学生:诗歌中那个词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愤苦闷?从而引出诗眼“愁”?
2.接着提问:诗人是怎样表现这种愁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归纳出通过外部的动作行为来表现内心的愁闷的写法,引导学生找出《拟行路难》表现诗人内心的动词。
3.学生分四个小组用四字短语概括这些动词所在的诗句,师生合作,通过比较辨别,得出最好的概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出诗人“愁”的层次感。以上问题,既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情感的能力,又注意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诗歌语言的能力,强调师生的合作学习,注意从“以意逆志”角度鉴赏诗歌。4.提问:诗人“愁”的原因是什么? 引出从“知人论世”角度鉴赏诗歌。5.提问:诗人对造成自己不幸人生的根源有没有清醒的认识?有。6.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学生容易答出“命”,很难答到第一二句。教师引导:“命”是直接道出,第一二句直接道出。先分析一二句,再分析“命”。
7.提问:第一二句明明是写的水呀?怎么会是愁的根源呢?该怎样理解?教师引导:此处用的是一种表现手法。学生容易答出“比喻”,教师补充“起兴”,综合起来即“比兴”。8.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对“命”的态度:知命认命 抗命 认命
这个问题的设计,注重文本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挖掘出文本的深度。9.教师小结:全诗围绕一个“愁”字展开,“泻水兴愁”含蓄地道出了“愁”的根源,“行坐叹愁”“酌酒消愁”“悲歌断愁”,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愁绪在不断流动,不断加深,当诗人情不能自已时,他发出了生命中的最强有力的呐喊:“心非木石岂无感?”可最终,也只能吞声踯躅,不敢言愁。在“愁”的背后是诗人对不公平的命运的抗争,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学完诗歌,我想,在每位同学都有自己心目中的鲍照。
10.诗人形象分析:让大家在纸上写,教师引导学生从外部形象和内部形象来展开。教师朗读习作,然后点评。本环节调动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完成了分析诗人形象的教学目标。
11.背诵诗歌:个人背—分组背—集体背 12.作业:搜集“愁”的诗句。
七、教学板书
板书分为正板和副板。正板的设计围绕两个字:“愁”“命”。“愁”分为:泻水兴愁 行叹坐愁 酌酒消愁 悲歌断愁 吞声咽愁。“命”分为:知命 认命 抗命 认命。副板的设计强调本诗歌的关键词语:白也诗无敌 俊逸鲍参军 九品中正制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比兴
第二篇:小学语文说课教案
小学语文说课教案模板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为大家整理了小学语文说课教案,欢迎欣赏!
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全文可分为两段,第一段仅仅是个引子,第二段是个完整的故事,而整个故事的内容又分两部分加以叙述,其中分别叙述了贝多芬从了解到盲姑娘的家境及爱好从而走进茅屋为她亲自奏了两曲,从而产生激情,在月光如水的夜晚谱写了《月光曲》的情景。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意境优雅,适宜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训练的好材料。若是进行多媒体教学,更能激发学生情感,不仅能让学生体会美的意境,更能让学生受到同情劳动人民这一思想感情的熏陶。
为了充分发挥本教材的优势,关键在于让学生正确回答课后问题,能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突破难点:想象第九自然段中描绘《月光曲》的内容,感受其意境美;理解贝多芬说的两次话,体会他同情盲姑娘的情感。
根据本课教材的内容,依照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会运用“问题答案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生字“券”,理解13个词语的意思,运用“谱写、传说、幽静、纯熟、陶醉”等词,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3)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4)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5)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根据教材本身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设计过程中不仅着重考虑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并且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让学生在参与上耗费精力少,而收效高,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1.运用尝试、自学的方法,掌握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2.各种感官的共同参与,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3.沟通“语言——情感——语言”的关系,文道得到结合。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运用音乐、投影、语言描绘、简笔画等来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月光曲》的传说中,使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优化全文的教学情境。
2.讲练巧配,引导知识的迁移。
学习目标的第一条落实,根据三个问题的功能和作用,有机地配合语言文字的讲解,设计层次训练步骤,让学生掌握学法,运用学法。
3.引入各种媒体,进行语感训练。
4.利用想象,进入角色,读写结合。
新课前,播放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在听时感受这是一首怎样的曲子?听后告诉学生这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世界名曲——《月光曲》,尔后,引学生带着问题:如“这是一首怎样的曲子?”,“曲子怎样谱成?它的内容是什么?表达贝多芬什么思想感情?”等进入新课的学习(出示课题)。
(播放《月光曲》录音,让学生得到美的陶冶、美的享受,诱发学习兴趣。)
初读课文时,让学生带着刚才的问题,听课文配乐朗读。
(课文录音的播放,把学生引入《月光曲》的意境中。)
听录音后,引导学生自学字词:抓字词的音、形、义几个方面加以检测,同时结合近义词辨析练习加以巩固。
(字词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常规训练,在课堂上安排部分的时间练读,便于教师个别指导,同时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落实字词教学后,让学生讨论刚才的问题以了解大意,于是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老师设计的由浅入深的提问。随后简介贝多芬。
(通过训练,懂得《月光曲》是一首怎样的曲子,经老师对贝多芬的生平介绍,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以此初步感受贝多芬对贫苦人民同情的思想感情。)
在学生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学习课文的第一节,学习本节时,重点理解“谱写”一词,及本节的主要意思。
上一环问题的初步理解以帮助课文第一节的学习,而本节的学习为理清文脉作索引。
学习时,生练说,师引导,从“谱写”曲子,以至“谱写”壮丽的诗篇,再扩句,使知识得以延伸,从而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学习课文第一节后,点出最后一句在文中的作用,以此理出本文以“总的介绍”、“关于《月光曲》的传说”两部分为篇章结构,从而分段也就不难解决了。
(根据教材特点,充分兼顾学生实际,设计教路,帮助学生顺利地理清了文章的脉胳。)
1.语文作业本的第1、2题。
2.用“券、恬、音、键”等形近字组词。
一、研读课丈,入情悟境
课前,通过教师语言描述,让学生进入情境,于是设计了如下描述:“传说的开头就描写了一个美丽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在一个月色泻满莱茵河的秋夜,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山路上散步,路的尽头,有一间小茅屋的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偶尔还传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不由得使贝多芬走近茅屋……
(这样,让师在描述的同时,学生潜意识进入情境。)
1.目标的提出
将学生带入情境后,引学生进入本课时的学习,然后提出学习任务,用投影出示“目标导向”及“课后第1题的三个问题”。
学习目标的明确使学生有章可循。目标的准确、具体,便于操作、检测。
2.目标的落实
(1)结合目标导向,指导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揭示学法。
①首先让学生读问题,用“____”划出疑问词,用“”划出关键词,并确定回答的重点。
②默读课文,找出和这个问题有关的自然段和句子。
③理解所划句子的意思。
要解决第一题,重点理解“一天夜晚……正是他的曲子”及“贝多芬听到……眼睛瞎了”这两句。
如在理解第一句时,我设计训练题,以诱发学生思考,如:“贝多芬听到什么?”“琴声引起他注意的原因是什么”及“贝多芬当时心里想些什么”等。
通过分角色朗读,然后启发学生想象,再组织语言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概括回答问题。
(学生不仅了解贝多芬要以自己的琴声让买不起音乐会入场券的穷人得到艺术的享受,同时也培养了思维的严密性。)
④在理解第二句后,有感情地朗读第2~5自然段。
⑤小结学法,即以上的四个步骤。
(2)分组学习课后习题1中的第二个问题:运用学法。
这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对学习和迁移的影响作用,在学法上则采用顺向迁移的方法。
交流分组学习中的疑难所在,及时加以反馈,师作了小结以后,引学生进入最后一个问题的自学。
#p#分页标题#e#(3)自学课后习题中的第三个问题:掌握学法。
(学生将已学会的原理予以广泛的应用,提高学法迁移的价值。)
在落实这一环节时,着重理解第九自然段中“写实”和“联想”部分。(结合配套投影片,展示教材中描绘的景象,让学生在具体的形象中感受与理解)
从而使学生领悟到:以景物的变化引起曲调的变化,再以曲调的变化体会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
(4)熟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在完成文后的问题后,边读课文,边归纳课后习题的三个问题,即可归纳本文的主要内容。
(这一步的教学是前一步教学的水到渠成,也达成了本教时的教学目标,落实了本文的教学重点。)
1.语文作业本①p40第4题。
2.作业本第6题——归纳主要内容。
一、入情入境,指导朗读
1.师以形象的描叙,先将学生从《月光曲》谱成的传说中转入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1)先让学生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然后简要交代朗读课文开头和结尾的技巧。
(2)重点指导贝多芬为盲姑娘弹曲子这部分。
借助投影(出示贝多芬和兄妹俩的对话),学生练读→讨论→师点拨→生有感情地读,重点领悟两个“您”及叹号、问号的作用。
(通过朗读,训练学生的语感,体会两次的对话所体现的文章的思想感情。)
(3)在引导学生朗读第9自然段中,根据文中描写,借助简笔画,创设情境,便于学生悟境。
a.结合“联写”部分的三个画面:“月亮初升的”,“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的微云”,及“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了巨浪”,体会“缓慢舒畅→轻松明快→雄壮激昂”的情感变化。
b.带学生进入课文角色后,再朗读文章的“写实”部分(通过男、女生对“写实”、“联想”部分的朗读,为下一步的背诵理清了思路)。
2.导背诵第9自然段。
背诵前,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两种背诵法,并指出本文宜按“提纲背诵”,然后尝试背诵。
在细读中悟境,于悟境上背诵,既完成了教学目标之一,又突破了难点。
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后,进行小结收获,如让学生说说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等,最后让学生提出学习中的疑惑之处。
(通过谈收获,检测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让学生提出问题,及时补救反馈,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和能力。)
三、学习创新,设计作业
创造性描述:
1.贝多芬回到客房记录《月光曲》,当时他可能怎么写?怎样想?
根据以上内容练习写一段话。
2.学生描述。
(通过描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
《月光曲》是人教版语文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即兴谱写《月光曲》的经过。文章短小精悍,无论是乐曲本身还是语言文字、人物情感都优美生动、感人至深,是一篇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曾三次让学生聆听此曲,觉得对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次听《月光曲》是在揭题之前,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先让我们来听一首乐曲,请你们来猜一猜这是一首什么曲子?”听曲子学课文,这样愉悦的学习氛围是不多见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二听《月光曲》,是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重点段第九自然段时,此时,让学生配以时而徐缓抒情时而高昂激越的乐曲诵读,使学生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在水天相接的海面上,一轮圆月冉冉升起,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继而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波涛汹涌的大海格外壮观……这样,学生入其境而通情,朗读时也就真正达到了声情并茂的效果;三听《月光曲》是在即将结束这篇课文时,我边播放乐曲边对学生说:“同学们,最后让我们再次聆听《月光曲》,并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优美流畅的旋律中结束本课吧。”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更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如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水田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通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表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到海面由平静——波涛汹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高亢激昂。此时,即使学生从没亲耳聆听《月光曲》,但是通过这充溢着优美意境的字里行间,也能想象得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了。
细细品读《月光曲》这篇课文,我们也不难感悟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当贝多芬听到盲姑娘兄妹俩的对话而推门进屋时,当盲姑娘激动地认出贝多芬,贝多芬再次为她弹曲时,我都让学生想象:“当时贝多芬是怎么想的,是什么驱使他进屋并再次为盲姑娘弹曲?”当课文最后讲到兄妹俩久久地被曲声陶醉时,我又借此让学生练说:“假如你就是兄妹俩中的一个,当你从陶醉中回过神来时,你会对着贝多芬远去的身影激动地说些什么呢?”通过以上的几次想象练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贝多芬悄然而来,又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的是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和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更让学生感受到了这位大音乐家博大的同情心和高尚的情怀。
听曲、品文、悟情,《月光曲》这篇课文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乐曲之美,领悟到语言之美,更让学生体会到了人的情感之美,使学生从中获得了愉快的审美教育。
第三篇:语文说课评语
高中语文说课评价表
说课时常出现的一些要求:
说课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所选课文作具体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方法设计),并作出分析阐释;二是针对评委的提问进行答辩。说课15分钟,答辩5分钟。
好的说课有哪些特征:
1.突出教学理念。从说课内涵看,教学理念是整个说课的灵魂所在。没有教学理念的说课,说课便没了分量。
2.诠释教学思想。从说课表达形式看,它不是教案的复述;不是对上课的预测和预演,它是在兼有上述两点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地表达授课教师在对教学任务和学情的了解和掌握情况下,对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策略运用的教学思想方法,注重的是对教育理论的诠释。4.展现教学境界。教学具有创造性。体现在说课者对于教学准确而独到的见解,对于教学环节独具一格的安排,对于教学策略独具匠心的理解和独特的运用技巧。
5.展示演讲才华。从说课技能上看,它具有演讲特点。它集中体现在说者的心口相应的协调和面对同行演说的技巧。让听者明白你所要进行的课的内容、目的、策略、手段及其效果的评价,明白你的教学思想及行为所引起的效应。说的好的课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
《项链》说课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的第六课《项链》作者法国作家莫泊桑。
一、说教材
(一)确定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第四册以文学作品的鉴赏为主,小说的鉴赏占全书的50%。该册虽只选入了三篇外国小说,但这三篇各有千秋,且在文学史占有显著的地位,《装在套子里的人》以其典型的形象,幽默的语言见长巴尔扎克的《守财奴》以其传神的细节,描写,典型的吝啬鬼闻名;而莫泊桑的这篇《项链》以其精巧的构思,出色的心理描写、意味十足的结尾被广泛传诵。学习本文,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体味作为短篇小说巨匠的莫泊桑作品的魅力;学习本文,可以为学习《陈奂生上城》打下基础;学习本文,可以形成完整的小说鉴赏体系;学习本文,还可以让我们领略到外国小说的无穷魅力。
(二)确定教学目标
1、确定依据
1)鉴赏小说可以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小说的语言、小说的主题、小说的结构及小说的描写技巧等方面着手。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对小说的主题、小说的结构及小说的描写技巧进行鉴赏。
2)本文的特色:本文构思特别精巧,作者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由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了逆境的曲折经历,安排了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节。这些出人意料的情节,一次又一次的摆布着玛蒂尔德的命运,开着玛蒂尔德的人生玩笑;演绎着玛蒂尔德的命运悲剧。玛蒂尔德的心理,玛蒂尔德的性格,玛蒂尔德的命运均在这曲折的情节中实现。
鉴于上述原因,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a、知识目标
1、掌握本文的生僻字词
2、分析小说的情节,初看人物思想和品质。
3、分析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人物的精神世界。
4、整体阅读小说,客观、全面玛蒂尔德评价形象。b、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抓住线索,快速梳理小说情节的能力。
2、培养学生多角度审视小说人物的能力。
3、培养学生仿照原文风格写作的能力。c、情感目标
体味人在物质与精神世界中的执迷和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在现实的限制下的无奈、荒诞与虚幻。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的本性的坚持和女扭曲。从玛蒂尔德身上吸取和发扬人性中善的力量。
(三)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玛蒂尔德的解读,传统的理解,人们常常从单纯的阶级论出发,忽略了从人性的角度去诠释这一人物,所以,如何引导学生鉴赏和评价玛蒂尔德这样既有虚荣心又有诚实、坚强、善良品质德复杂人物,是本课重点,也是本文德难点。
二、说教法
鉴于学生已在英语课中接触过该文,对文章内容有大体的了解。故我将本文的教学模式定格为:经典段落指导品读——争议问题学生讨论——疑难问题教师点拨。
这种教学模式既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又可以让他们在参与中提高自身的鉴赏水平。
三、说学法
品读法——仿写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复述《失街亭》的波澜曲折的故事情节。
教师介绍对莫泊桑作品的情节的相关评价。
(二)品读本文情节和心理描写
导入新课后,要求学生抓住项链这一线索,在项链前分别添加6个不同的字来概括本文情节,再由学生找出情节中的高潮部分,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原文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处处出人意料,处处又合乎情理”的情节特点的。
赏读情节后,要求学生按照情节找出描写玛蒂尔德心理德句子,并加以概括,再据此指导学生初步探讨玛蒂尔德的性格。
(三)重点难点的突破:
1、仿写:
两个话题中选择一个,要求突现人物的心理及性格。a、如果没有那份请柬。b、“啊!假的”
2、结合课后题对玛蒂尔德定位,并要求从原文找出依据,同组讨论后,选派代表发言。
3、形象对比分析:将玛蒂尔德与简爱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发现玛蒂尔德追求德不合理性。
4、引导学生对玛蒂尔德德的肯定评价。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a、俗语说:“人无完人,金无赤足” b、多面人周朴园。
(四)作业
续写该文,注意尽量模仿原著的写作风格。
五、板书设计:
情节————心理————形象
羡项链——痛苦不堪爱慕
项 借项链——忐忑不安虚荣 玛 失项链——惊慌失措坚强 蒂
链 赔项链——悲苦不堪诚实 尔
还项链——轻松欣慰善良 德
识项链——当头一棒
可以多浏览一下网上的相关材料,有个大概的印象。篇二:教师说课评语反馈
教师说课评语反馈
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实现自我角色的转变,由实践者转向研究者,由知识传授者转向知识批判性分析者,由课程实施者转向课程开发者,由教案执行者转向教学智慧的创造者。要实现这些转变,说课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说课的根本精神是“反思、合作与创造”。
反思——经常性地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本身进行反省和思考,从中得出经验乃至理论; 合作——形成良好的交流、讨论氛围,构建教师专业共同体,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创造——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创新教育方法、形式、内容等。
将“反思、合作与创造” 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中,并形成经验、生成理论,教师的教学才能在对自我的不断突破中成熟。
下面是汇总形成的对您说课的综合评价,希望能够体现说课的根本精神——“反思、合作与创造”。
1、说课环节完整,思路清晰,讲解清楚;但对过程的解说过细,在教理、教例上没有鲜明的观点及实证。另外“说课”不要成为“读课”。
2、说课稿较规范,有学情分析;但对“为何教” 解说不足,没有说清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以及确立的依据,说课中的“说教学过程”要有别于教学过程的实施过程。缺乏教学课件及板书,影响了说课的效果。
3、教学步骤的展开中体现了个人思路的独到、视野开阔的特色;但对教学过程的解说有些像日常讲课,要注意调整说课视角,以体现说课的研究性、反思性。
4、说课的开始部分流程规范,有很好的个人设想并提出了可行性教理;但中间教学环节的叙述过细,且结束显仓促,这些使说课的后半部分特色不鲜明。
5、说课整体思路清晰,能够针对学生特点设计教法体现了教师在教材处理上的创新;不足之处:教学过程的解说有些流程化,要注意教例与教理的水乳交融。另外语速应适当放慢会有利于呈现说课效果。
6、对说课框架结构的把握较为合理,思路清楚,叙述流畅,有恰当的例证。不足之处是过于尊重教材,应注意对教材的把握和挖掘要体现创新性。能够体现个人观点的教学内容才有吸引力和生命力。
7、教材把握有高度,教材挖掘有亮点,做到了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体现了教师教学的独到之处;不足之处:应添加“说教学反思”,以体现说课的研究性。
8、说课步骤清晰,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明确突出,教学内容的把握到位;但缺乏实施措施,教学过程的解说应再细化,否则会使说课内容显得空洞。
9、说课环节完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确定准确,特别注意了教法的分析,教学程序、设计理念合理、科学、有创意。不足之处:说课内容略显细碎;要注意教学反思,以体现说课的研究性;课件制作再细致些。
10、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说课环节把握较为准确,教态自然大方;应进一步注意对教学内容、课堂形式等的丰富拓展、深入挖掘,以体现教师的教学特色。
第四篇:语文说课范例
初中语文说课稿范例
《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第一方面:教材 《 》是省编教材 年级 册第 单元中的第 篇课文,该单元 《 》是(文章体裁),主要写了(主要内容),表达了(中心思想),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教学这篇课文计划安排 课时,我今天说的是第一课时。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项: 1.知识和能力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了解本篇课文和作者的一些常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义,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由于(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第二方面: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谈话法和探究法。讲授法便于教师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谈话法和探究法,可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更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朗读法、讨论法和勾画圈点读书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阅读习惯。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第三方面: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七个环节展开。环节1 导入新课,预计用时2分钟。
我设计的导语是。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环节2 整体感知,预计用时15分钟。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这样做,既为学生阅读课文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注释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常识。
然后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请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课文的关键词语,概括段义,梳理文章脉络,在此基础上,教师边引导学生集体归纳文章脉络,边完成如下板书。(教师板书)
新课程 标准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问题,或者在听读中思考问题,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的能力和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3 研读赏析,预计用时10分钟。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为引导学生开展独立的阅读实践,教师以多媒体出示如下一组思考题:
请学生先 默读再小组讨论,之后班级交流。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做出答案,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环节4 质疑问难,预计用时5分钟。
教师启发:这篇课文中,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待学生提出疑问后,师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养成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
环节5 拓展延伸,预计用时8分钟。
1、围绕中心,补充材料。
好处: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想像能力,提高学生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的意识,让阅读与写作相互促进。
2、教师介绍相关材料,引导学生阅读。好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丰富同学们的知识储备。
环节6 课堂总结,预计用时3分钟。
通过教师的梳理总结,使本课知识要点化,系统化,给学生以强化记忆。
环节7 布置作业,预计用时2分钟。1.选用5个本课所学词语写一段话。
好处: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可以发挥学生想象力,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第四方面: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此板书清晰直观,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五篇:三年级语文说课
本册供三年级实验班第二学期使用,现就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特点、单元教学提示等方面做点介绍。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共有课文 32 篇,其中精读课文 24 篇,略读课文 8 篇。此外,教材后面还编排有 8 篇选读课文和附录。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第二组和第五组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本册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爱护周围环境,怎样看问题、想问题,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可贵的亲情、友情,神奇的科技世界,国际理解和友好,神话故事、传说。
要求认识 200 个字,会写 300 个字。要求认识的字和会写的字在精读课文后标出。此外,教材在语文园地二、五、六、七还归类安排了一些要认的字。
每个语文园地仍由五个栏目组成。前四个是固定的栏目,第五个是机动栏目。
全册教材生字注音方法和三年级上册基本相同。
二、教材的特点
(一)围绕专题组织单元,进一步加强教材的整合性
1.强化导语的导学功能。
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对每个单元前的导语编写更加着力,除达到点明专题,揭示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外,还增强了教材的亲和力。
2.每一单元教材从导语到课文、到语文园地,不仅围绕本单元的专题合理安排,而且加强了单元内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与整合。
3.联系本单元专题,继续设计听说读写的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加强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
(二)结合专题继续安排“综合性学习”,体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和目标
本册共安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一次是调查周围环境,一次是回忆、了解父母的关心爱护,分别编在“爱护周围环境”和“可贵的亲情、友情”两个单元中。这两次综合性学习涉及的范围广,针对性很强,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自主合作学习的空间。
(三)大量更新课文,精心安排精读和略读两种课文类型
本册新编选的课文超过一半,更加注意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新选的课文,体裁丰富,有散文、诗歌、神话、寓言、科学小品,语言活泼,生动有趣,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单元内课文继续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种类型,教材在部分课文的后面安排了“资料袋”。如本册教材介绍了各种神奇的泉的趣闻,关于杨桃、太阳、乞巧节的知识,关于国旗的来历和中国国际救援队的组成、训练和受到好评等内容。
(四)着力改进课文和课后练习的编排,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改进课文的导学系统。
继续灵活地在课文之前、课文之中、课文之后,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逐渐悟到读书时应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样想。
2.改进课后练习的设计。
课后练习,大多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谈感受、展示学习成果,或用举例的方式,鼓励大家讨论、交流。每篇精读课文差不多都有一个能统领全篇的重点题目,如,《七颗钻石》的重点题目是讨论“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到了什么?”
有的课后练习鼓励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尽量自己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提出来讨论交流。如,《月球之谜》文后,“读了课文,我有一些不懂的问题想和大家讨论:月球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课文写了月球的哪些没有解开的谜?”
本册在有些课文练习后安排了附录,一次是有关时间的格言,在《和时间赛跑》后;一次是关于描写月亮的诗句,在《月球之谜》后。这样安排,一是拓展学习内容,二是引导学生随时随地搜集积累有关材料。
本册继续安排适量的“小练笔”,强调读写结合,而且一般是先说后写的题目。如,“我想对贝蒂说几句话,再写下来。”这些内容的安排,都紧密联系学生的阅读或生活实际,力图让学生都有话可说可写。
为了增强教材的适应性,部分课后练习中安排了选做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决定是否选做。教师要通过组织交流,通过表扬鼓励,激发学生做选做题的兴趣。对于主动做且完成较好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表扬。
(五)保持“语文园地”的框架结构,加强内容的整合和创新
为了更好地体现内容与训练的整合,本册教材继续把“口语交际”和“习作”这两个板块提前,语文园地中的内容依次为:“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第五个板块,则由以前的“展示台”“宽带网”扩充了内容,变为“展示台”“成语故事”“趣味语文”“宽带网”这四项交叉安排,在全册中各安排两次。
1.口语交际。全册共安排八次口语交际。分别是:“介绍家乡景物”“我们能做点什么”“说说我自己”“教你学一招”“谈谈爸爸、妈妈对我的爱”“我想发明的机器人”“丰富多彩的世界”“神话、传说故事会”。
2.习作。在语文园地中安排八次。习作内容分别是:家乡的景物;关于保护环境;自我介绍,展示一个真实的你;学会一项本领中的趣事和体会;父母的爱;未来的……自由习作;假如我会变。习作在编排上努力为学生自由习作提供方便,不规定习作的题目(个别组有示例),一般都是提出一个内容的范围,使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可以写的内容并专门安排了两次想象作文。
3.“我的发现”。继续拓展内容,由以前单纯地发现识字方法,拓展到发现词和句的一些规律。在语文园地中,共安排八次,分别是:反义词的特点;比喻句的不同形式;反问句的作用;区别同音形近字;区别音形相同的异义词;分辨形同异音异义词;发现成语中叠词的运用;区分形近字。发现的内容是从本册或以前所接触过的一些语言现象中归纳出来的。
4.“日积月累”。共编有以下三部分内容。
(1)“读读背背”。语文园地一安排的是描写大自然景物的成语,语文园地二是描写动物的古诗佳句,语文园地三是涉及思想方法的谚语,语文园地四是关于勤奋、专心等内容的成语,语文园地五是古诗《游子吟》,语文园地六是关于天气变化的谚语,语文园地七是描写关爱、友谊等内容的古诗名句,语文园地八是歇后语。
(2)“读读认认”和“连连认认”。在语文园地二、五、六、七中安排了四次集中认字的内容,语文园地二是反义词,语文园地五是关于植物的儿歌,语文园地六是关于调料的俗语,语文园地七是形近字组词。这四组认字的安排,充分考虑汉字本身的构字规律,在复习巩固前面已掌握的识字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集中认一些字。
(3)“我会填”和“读读记记”。为了加强对学生语言基础能力的训练,教材在语文园地一、三、四、八分别安排了词句训练方面的题目。语文园地一是量词填空,语文园地三是比喻句练习;语文园地四是定状补词语填空;语文园地八是不同形式的成语。
5.继续编排“趣味语文”“成语故事”等栏目。
(1)“趣味语文”。在语文园地四安排了看图说成语,在语文园地七安排了词的趣话“说„言'”。
(2)“成语故事”。共安排两个成语故事,《买椟还珠》是寓言故事,《画龙点
睛》是传说故事,分别安排在语文园地三和语文园地八。它们既是结合本组课文的拓展阅读,同时又能让学生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
(3)“宽带网”。语文园地一结合本组观察大自然景物这一专题,列举了一些中外名家关于大自然的精彩描写,要求随手记录、做成卡片;语文园地六要求关心科技新闻,把有用的资料做成剪报和卡片。这样的安排,将有限的课堂学习延伸到无限的生活空间,加强了课内外的沟通。
(4)“展示台”。结合两次综合性学习而安排。语文园地二展示了保护环境的标语牌、建议书、手抄报;语文园地五展示了给妈妈做的贺卡、和爸爸一起做的航模、全家的照片和写的小诗。
(六)完善图像系统,注重图文并茂
本册教材加大创新力度,对每一篇、每一单元的图像进行了精心的构思和编排,以增强教材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给师生的审美感受创造良好条件。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
三、单元教学提示
第一组围绕观察家乡景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来组织单元。共选编四篇课文,采用“三精带一略”的形式构建(下同)。选读课文中的《山城的雾》可与之同步阅读。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大自然的美。本组涉及到的语文能力方面的内容主要有:认识 16 个生字,会写 33 个字;掌握一批词语(见课本附录,下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常规要求,下同),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常规要求,下同),如,讨论课文写了燕子的哪些特点;学习观察、展开想象,如,想象“赶集似聚拢来”的景象,如果自己也是池中的一朵荷花,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如,体会“横掠过湖面”的“掠”用得好,感叹“冒”用得真好;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如,要求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教学时要注意:落实导语中的要求(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理解《燕子》、古诗《咏柳》等课文的实质是礼赞春天、赞美辛勤的劳动、赞美创造;把握《荷花》形象生动、容易在脑中形成画面的特点;弄清选编《珍珠泉》的主要用意是引导学生注意身边的美景美物,为后面的口语交际和习作做铺垫。“口语交际”提示了交际过程,强调了注意倾听的要求;“习作”暗含了作文方法的导引,如,抓住特点写、按一定顺序写,充分表达热爱家乡的感情;“日积月累”中的量词填空是夯实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基础的举措之一(其他一些组还有类似的安排);“宽带网”例举中外名家的精彩描写,并要求学生经常积累,能增强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第二组.围绕爱护周围环境组元。单元主题内容比较宽泛,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也容易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沟通和联系。这方面的内容前面几册教材已有所涉及,要注意前后照应和提高。单元中编入了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对环保重要性的认识。本组涉及到的语文能力方面的内容主要有:认识 38 个生字,会写 40 个字;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如,《翠鸟》中两组句子的比较;
体会关键词语的作用,如,《燕子专列》中带点词语的揣摩;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练习三。教学时要注意:《翠鸟》描写准确生动,涉及到人们对待鸟类的正确态度;《燕子专列》内容感人,可以与当前的一些社会现象联系起来学,如,“非典”时期猫狗等的遭遇,抢救大熊猫、保护藏羚羊的壮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哲理性强,《路旁的橡树》有较大的发散思维的余地。“口语交际”提示了交际的步骤,“习作”提示了习作的范围,并强调自我修改,它们都要依托综合性学习的进展。“展示台”只示例了三项,还可以引导学生创造其他样式。
第三组.围绕思想方法的专题来组元。核心是培养学生正确看问题、想问题的意识和敢于想别人没想的创造精神。类似的主题前面几册教材已有编排,要注意前后联系和区别。本组涉及到的语文能力方面的主要内容有:认识 16 个生字,会写 36 个字;强调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如,“亡”和“牢”的意思;收集资料(寓言故事);积累喜欢的词语;抄写和背诵意思深刻的句子。“口语交际”是正确思想方法的运用,强调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再次强调要认真倾听、作补充并适当评价。“习作”顺承口语交际,强调习作内容的真实性,并示例了题目,提示了另外一种修改方法(把习作读给了解你的人听,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
第四组.围绕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组元。比较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导语有诗意。课文的选材范围比较广阔,有祖国台湾地区作家的作品,有东欧国家的作品,兼顾城乡生活,内容上有对时间的感悟、有对残疾人平等权利的尊重、有对待同学间小摩擦的正确态度,有伙伴间的有趣“较量”等。本组涉及到的语文能力方面的主要内容有:认识 24 个生字,会写 41 个字;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如,《和时间赛跑》中,“我”为什么“着急”“悲伤”,又为什么“高兴”“快乐”呢;体会和摘抄含义深刻的语句;收集相关资料;加强写话练习,由读到写。“口语交际”提示了交际范围、步骤,强调说清楚,强调听中生疑、大胆发问;“习作”要求写趣事或体会,强调把过程写具体、写真情实感。“趣味语文”是一种积累成语的创新形式,可以引导学生有创意地补充。
第五组.围绕亲情、友情来组元,也是比较宽泛、比较有现实意义的专题,课文由近及远,涉及到爱父母、爱朋友、爱陌生人等内容。在单元中安排了综合性学习,与课文的学习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强调用行动来回报爱。本组涉及到的语文能力方面的主要内容有:认识 33 个生字,会写 42 个字;美读课文、积累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如,对“迫在眉睫”的理解;表情、动作描写;想象性写话练习和讲故事练习。教学时要注意:课文由亲情扩展到友情再回到亲情,这样的思路是为了更好整合学习内容,为完成“语文园地”的有关内容作铺垫。《教师教学用书》中附有两篇阅读材料《妈妈的礼物》和《母亲的工资》,可以配合课文的学习。“口语交际”和“习作”强调亲子互动,力争让父母参与到有关活动中去。读背古诗和展示台的内容还可以拓展。
第六组.围绕神奇的科技世界组元。紧紧追随科技发展的步伐,强调科学探秘和科技应用。涉及到太空探索和互联网络、机器人的想象等热点内容。本组涉及到的语文能力方面的主要内容有:认识 27 个生字,会写 42 个字;强调默读课
文,背诵相关部分;关注表达特点;收集有关资料;质疑、交流,如,网络的功能和上网收获。教学时要注意:联系当前最新的科技动态补充到教学中,如,载人航天、火星探索;提醒学生注意网络的负面影响;“口语交际”强调清楚明白的交际,内容上强调想象的奇特性和合理性要并重;“习作”强调先说后写,自我修改。“宽带网”提示了方法和习惯的培养,读书看报,关心时事,常作剪报和卡片。
第七组.围绕国际理解和友谊来组元。这是一次创新的构想,既落实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又顺应世界上国际理解教育的潮流。强调了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之间人们的相互理解、宽容和尊重与帮助。单元选文侧重从各国人民之间的和平相处、友好帮助和深情厚谊入手,强调国际理解。本组涉及到的语文能力方面的要求主要有:认识 30 个生字,会写 31 个字;收集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摘抄感人的句子和由四个字组成的词语;读写结合的写话练习。教学时要注意;渗透国际理解教育,要结合具体课文和事例,如,《教师教学用书》中“中国援建坦赞铁路”等资料,不要抽象地谈。特别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国际交往中,维护祖国尊严的重要性。“口语交际”与单元内容整合紧密,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习作”则是有意为之的自由作文,给学生一次充分张扬个性的机会,但要注意具体的习作要求──把内容写具体,把句子写通顺。“趣味语文”从一个角度展现了汉语的丰富表现力,可引导学生适当扩充。
第八组.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组元。引导学生感受丰富的想象,有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增加对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的感情。本组涉及到的语文能力方面的内容主要有:认识 16 个生字,会写 35 个字;收集相关资料;通过复述和表演把握课文内容;积累生动的语句;写单元读后感等。教学时要注意:本组所选的古诗《嫦娥》内蕴丰富,理解多义,不必在内容上深究;“口语交际”提示了交际步骤,强调讲故事要能吸引人,这是落实课标口语交际年段要求的内容。“习作”是写想象作文(本册占有恰当比例),提示了一种修改方法(把习作读给爸爸妈妈听,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这是本学期最后一组,带有总结、盘点学习收获的作用,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完成这一任务,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