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唐君毅先生《青年与学问》摘记

时间:2019-05-15 08:32: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唐君毅先生《青年与学问》摘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唐君毅先生《青年与学问》摘记》。

第一篇:读唐君毅先生《青年与学问》摘记

读唐君毅先生《青年与学问》摘记

张建新 笔记

青年之德性,如春风拂弱柳,细雨润新苗,和顺积中而英华外发。这是造物者给予青年的恩惠,是天之德也。但青年不应在此骄傲。人之尊贵,在以人力夺天工。青年的责任在依自觉的努力,继天德以立人德。只有这样,壮年才能花繁叶茂,成就事业;老年才能煦暖如冬日,护念提携下一代。

学问之道,本不限于读书。人类最初只有自然宇宙人生社会一部大书。书籍虽是后于人类文化而有,然而却是整个人类文化之镜子。只有读书才可以增加我们思想之深度。只有对一个思想再加思想,才能使思想深。所以不多读人所著的书,而以直接读大书自许,这只是学人的懒惰,必将误人误己。

听讲与阅读,不能偏废。善听讲之谓耳聪,善阅读之谓目明。读书是以古人及远处人为师,听讲则是以眼前接近的人为师。学问之第一步在有师。现代青年多忽此,不屑读书听讲与求师,乃终于自误,最要不得。

理想中的善讲者,他在讲学时,不只是报告他所已知之知识,而是生活于他所讲的知识之中。许多道理、许多话,虽然他早已知道,或曾说过无数次,但他再次讲时,也好似初次发现此道理,第一次开口说此话一般。这便是讲者之全副精神,生活于其所讲者中之证明。这样,则讲者与听者皆可永不感厌倦。

善听者对讲者所讲,纵已先知,也当如第一次听,即闻如未尝闻。善听者须就讲者所举之例证,以凑泊一道理之本身,并寄寓于无数其他例证中,即闻一以知十。讲者不善讲,善听者仍能听出道理而得益,则是最理想的听讲者。善讲可补足听者之缺点,善听可补足讲者之缺点,二者合作,就是真正的教学相长。

书易读,也难读。浅尝易,深入难。将一切文字之意义,综合融化为我自己之思想,而不复见有书,因而不觉是我读书,而似是书曾读我,难。读文字简之好书有所得,难。临终之际,对平生所著书所从事之事业,皆视如人间之公物,于我皆若浮云过太虚,只还父母生我之本来面目之身心于天地,难。

学问有六个阶段:一是相信他人的话。人心之大,首先表现于其能信与愿信之量。二是疑惑。这阶段乃是人之自己的思想的开始。三是开悟。四是形成思想体系。五是知言,即知根究底,以致能教人,能答人之疑问,能随机说法与自由讲学。六是无知,即孔子与苏格拉底之所以说他自己之无知。

一切个人的人生与人生之共同的事业,同有一内在的根本矛盾或危机。人在现实上之凭借俞少而感飘荡无根时,精神上之理想才愈能向上提起。但提起的理想又还须落在现实上生根,而现实也同时可窒息理想之种子的生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点危机意识才真是人生、事业与爱情的长久之道。

人对学问,最初皆只是远望,由此而会觉任何学问,皆“不过如此”。但我们对任何学问,从“不过”的眼光去想时,则我之学问立刻死。此是死在学问之门外。此时必须相信一切“不过”之中,大有事在,大有我所不能过者,而后学问乃得生,人乃得入于学问之内。

如尚不知学问之艰难,不知求学问之深高远大,便只知求平易浅近,则学问必朝生暮死。所以,我主张青年朋友们治学问,用思想,都要向难处去,深处去,高处去,远处去,大处去。先看分量重而不大看得懂的书,先想不易想得通的问题,以及先求把握不能全把握的义理。

学问之始点,在人所立之志愿。志愿开拓人之精神的空间,使学问之进行成为可能。精神的空间,即中国古人所谓度量胸襟。我们不能希望在狭小之度量胸襟之中,能有伟大的精神生活与精深广博的学问知识。人之志愿,又如天风,风之所以为不同的风,只在其方向;人之所以为不同之人,只在其志愿。

我们尽可先爱护、敬重、寄希望于一个人,后忽了解他之不可爱护、不堪敬重与寄望,乃撤回我们对之之爱护敬重与寄望。真正的专家,也须以一通识作底子。专家必须有阔大的精神空间,去涵盖其所接之事物与世界,而于其中选择专门学问的材料。如当大会场的主席,固然须有全副精神;而专到大会场中找一个朋友的,也须目光遍照满堂人。

人立远大的志愿,当然不必即能实现其志愿。如果人误以志愿为欲望,则人立志将徒苦恼他自己,最好不要有远大的志愿。一切圣贤豪杰与学者之实际所能实现之志愿,也只能是有限的。但是人生的庄严,事业的庄严,学问的庄严,却尽在人之志愿之无限,与其实际实现者之有限之中。

一生之计在于青年。

人与禽兽,真只有几希之异。试想:饥思食,渴思饮,保暖思淫欲,怒则斗,惧则逃。这些人与禽兽都一样。人与禽兽一定有几希之差异。人之深信皆以同于禽兽为耻,而自信其必有在价值上高于禽兽之处,并自爱其高于禽兽之处,自尊其高于禽兽之处。然而人所苦的,却正是不真自觉其价值高于禽兽者在何处。

如果你之造学问,努力读书,而你之目的只在谋一个职业,解决你之生活问题,找出一点小名,找一些恭维你拥护你的人,你的志愿便仍与禽兽差不多。只为职业谋生而读书,与蜘蛛为捕虫而辛勤结网,有什么本质上的分别呢?猴王不是也会要小猴拥护他吗?

人总不免有与禽兽相同之处。但是除此同处之外,人总要真真实实自觉与禽兽之异处,而依之以立志,才能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人与禽兽之异处,真是只有几希,即一点点,就是人有一涵具悱恻之意的客观心情,也即一客观的好真善美,好有价值的人格与历史文化,而恶彼伤害之者的不忍之心。我希望青年朋友们,要立志依此类悱恻之意,依此不忍之心以造学问,不要只依求职业地位之心以造学问。

学问之最直接的门径,即在好学与好问之中下手。你从哪里发生兴趣,即从哪里开始好学好问。大学者大思想家之所以为大,并不在其先有什么秘密的方法,可以触处成金;而只是他对学问之兴趣浓,关切的问题多,能顺着问题继续地想。心爱真理,真理自会来到其心灵中。如主人好客,客自然来。

火传来传去,仍是各传各的。燃烧的仍是自己。

中国的文化精神,在根本上一言以蔽之,即重人的精神。只是要以人之精神上通于天而下达于地,使人能顶天立地于宇宙间。

我必须自觉我总有一点异于他人处,我才真是我;人也必须自觉人之异于禽兽,异于一般动物处,人才是真人。听以人禽之辨,是中国先哲数千年来一直念兹在兹之教。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在其有仁义礼智。仁义礼智,见于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此心既见至理又见至情。

仁即无私的普遍的恻隐不忍之心。人有仁所以能爱家人,爱国人,爱天下一切人;以至对于禽兽、草木、山川,都可有情。人之仁极于赞天地之化育,故人可补天地自然之所不足,而与自然之天地参。

义是本于人格尊严之自觉,以公平正直之心对人接物皆为义。人有义,而求使人我皆得其所,求人与人之平等,家与家之平等,国与国之平等。人也可以为了正义,而宁死不屈,表现惊天地泣鬼神之气节。人之义极于牺牲生命以见气节,则见人自然之生存之上,有一超自然生存之精神价值精神生命。

礼见于自己谦让与对他人之尊重。人有礼,所以能尊敬父母、师长、圣贤豪杰,尊敬一切对人类文化有贡献的人;以至尊敬一切我以外之人,我以前之古人,我以后之后生、来者。人之礼,极于尊敬一切人伦世界人文世界中之人。尊敬之即推而上之。

智见于明辨是与非。人有智,所以能辨是非,明善恶,而追求真理,有对自己之过失之反省与忏悔及改过之努力,对他人之过失之批评与督察。人之智极于使人我皆不违真理,同得改过迁善,则所以使人类社会日进无疆,使人伦世界人文世界悠久长存。

人之为一存在,与其他之物之为一存在,大不相同。自觉与否,是人与其他动物之大界限,也是人与其他一切存在之大界限。“自觉”使人生之在世,与其他一切存在之在世,截然不同,而使人在自然的世界之上,开辟一心灵的世界、精神的世界与文化的世界。人类能自觉的证明,是人人都能说我。

每一人存在于一切与他发生关系的人之中,一切与他发生关系之人存在此人中。我为往圣继绝学,则往圣在我中;我为万世开太平,则我也在后人中。我的存在与他人的存在之交光互映,而有人伦之世界。古往今来无数圣贤之千言万语,也都不外是要人自觉此真我只存在。

白茫茫的大海,不在走到海边的人之视线之外。

人都求生,而又都自觉他之会死。

人之怕死,很少全是为自己。人之怕死,常是想着我死了我的父母怎么悲伤?我的妻子何所依恃?我的朋友将如何难过?我未尽的责任,谁能代尽?我的事业,谁来继续?除了绝对自私的独生者,很少人全是真为他自己而怕死。

人的生命在根本上即一向老向死而迫近的历程。人生的一切活动,无不本于自然生命力的耗费。因而一切自觉的求有所创造的活动,都是人之自觉的在牺牲其生命力之一部分,也即可说是对生命有所牺牲,而自觉的向死的活动。试问诗人不牺牲其一些生命力,如何能写诗?„„

更重要的事,是青年们要有一积极的正面的精神上之崇高理想,真觉其可爱,使之习于心,而存于梦寐。世间也只有由此真工夫,而有之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有血性之青年人所能有,而中年人老年人可更能有者。青年们如全无此真工夫,则不管你在青年时能如何慷慨激昂,置死生于度外,到了中年与老年,血气既衰,同免不了堕落为只求苟且偷生的官僚政客。这个道理,是中国以前儒者都了解的。

世间上有一颠扑不破的真理,是主观心灵中真存在的好东西,必然要求客观化。在心灵中已成为整个的好东西,他就要整个的客观化出去。

我自己是生活在尘俗世间,而在自己生活上德性上,自知有无数缺点的人。我只想自勉于希慕儒家的贤者,而非任何的宗教徒。但对于虔诚的宗教徒,我实深心喜欢,这中间常使我生无限的人生感触,人生体悟。我总与宗教徒,一直有缘。然而我也总辜负他们对我的期望。

欧阳竟无先生于是大怒,但在大怒中,忽然声带悲恻,说:“我七十年来,黄泉道上,独来独往,只是想路上多有几个路上同行的人„„”我听了黄泉道上,独来独往几字,便不觉深心感动俯身下拜。欧阳先生也下拜。

真正有宗教精神者之胸怀中,实有一不可测之宽平深广。宗教徒之认真,这绝非时间一般学者所能及。

但是实际上各种宗教徒之彼此间,及他们与我们之间,是不同的。如要谈道理,一直追溯上去,是总有不能相喻之处,而说不下去的地方的。则大家虽相聚于一堂,而同时是天渊悬隔。这当是一永远的悲哀。

但是我知道在真正虔诚的佛教徒心中,他会相信我最后会成佛,因为一切众生皆可成佛﹔在真正虔诚的基督教徒心中,亦会祈祷我与他同上天堂的。而我则相信一切: 上了天堂成佛的人,亦还要化身为儒者,而出现于世。

但在现在世界最急迫的事,我想还是一明儒的话说得最好,即“莫勘三教异同,先辨人禽两路”。人道不立,什么都不能说了。

我们常讲的中国文化精神,人生理想,教育理想,亦只如是虚悬在口中纸上,而随风飘荡的。但是正因为我常有此流浪的无根之感,所以我个人之心境,在当时反是更能向上的。正因我常觉一切精神理想的虚悬在口中纸上,而随风飘荡,所以更想在内心去执定它。

流浪飘荡的生活,总要求有一安定休息之处。人只在内心有一向上的精神理想还不够,人必需在现实世间有一开步走的立脚点并逐步实现其理想,此立脚点不能永是流浪飘荡的。

人必须在现实上之凭藉愈少而感飘荡无根时,然后精神上之理想才愈能向上提起。但提起的理想又还须落在现实上生根。然而我们只注目在理想之在现实上生根时,理想之自身即可暂不向上生发,而现实的泥土,亦即同时可窒息理想之种子的生机。这是一切个人的人生与人生之共同的事业,同有一内在的根本矛盾与危机。

毕业同学一离校以后,命运各人不同,或升或沉,或顺或逆,五年十年之后,或相视如路人矣。从此处想,实有无尽之悲哀。但人生无不散之筵席,任何好的师长,至多只能尽他的教导之责。但是对于尽责后之结果,则全不知下文如何。而此悲哀,亦成古今中外从事教育者无法自拔的命运。

诸同学离校后要了解一个真理:即人生所遭遇的命运,其价值要由自己去赋与。同学毕业之后所遭遇之命运或处境,可以千万不同。但大别言之,总是非顺即逆,不是比较得意,便是比较失意,不一定学问好德性好的就会遇顺境而比较得意。人之处境之顺逆,有一半是偶然的。但同时我亦要郑重说明,实际上一切顺逆之境,都同样可是对我们好﹔亦同样可是对我们坏的。此好坏之价值,全由我们自己作主宰去赋与。

我们须要认定,在大多数的情形之下,世俗上的幸运,都是使人精神理想向外下坠的,而世俗上的不幸,都是鞭策人之精神理想向内上升的。„„千万不要忘了一切顺适的环境,都同时是宴安酖毒。

我常想人生有一件事,是要永远要自己去勉励自己的。即人在获得了甚么时,要觉自己并无所得。人在觉自己是甚么时,要觉自己并无所是。„„一切人所得所有的东西,原都是可失可无的。一切人今天是如此,明天都可不是的。

什么都觉无所有之解脱感,我亦不能常有。但而我虽不能常有,我却深信一个人要真成一个人,必须从忘掉自己之所是所有,而空无依傍上下工夫。而此亦是一切真正的智慧真正的理解﹑与真正的感情所自生之根源。

我总觉到人类的人性是同一的„„但是在未达天下一家以前,一个人只有求真实地生活存在于其自己的国家民族与歷史文化之过去现在与未来之中,才真能安身立命。

人在天地间所贵在自立,个人如此,国家民族亦然。能自立的人,亦需要人帮助,亦可以向人借贷。在物质上精神上我们同可借贷于人。但是我们必须在借贷时即决心要还。

我并时常想到,人生在根本上亦就不外是在求还人对其精神理想所负之债。人之精神理解愈高,则责任感愈重,而债务感亦愈深。人对照其精神理想来看自己之现实存在,不仅自己一切所有所是,都算不得甚么,同于无所有无所是而且此自己之现实存在中,归根到底,只有负面的债务,如永远还不完。我想人亦或须常如此想,然后人才能真正的自强不息,然后任何现实的泥土,都不能窒息其精神理想的种子之生机。

第二篇:读《小区域 大学问——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后感

读《小区域 大学问——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后感

本学期,我园将区域活动的创设与指导中重点研讨,我读了《小区域,大学问--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这本书,从中也学到不少知识经验。书中向我们讲述了在幼儿教育领域,游戏是一个占有特殊地位的重要问题。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就是以游戏为主。而区角游戏,是我们每天在园都在做的事情,是幼儿期特有的活动,也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它是幼儿在自由状态下的自主活动,同时也蕴涵着一定的教育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充分认识自己的作用、地位,时时把握好幼儿主体,教师主导的关系,并进行适度的指导。从而让幼儿能在区角活动中通过自主活动达到教育目标。但是,在看似简单的区域活动中,区角的创设、活动氛围、活动形式、材料提供、幼儿兴趣及发展需要、活动作用、教师的观察指导等等都是值得大家深思熟虑的地方。结合朱园长的讲座及自己在区角活动中的困惑及问题解决作如下总结与感想:

首先,理清区角活动定义,了解其活动功能。

区角活动是幼儿园组织幼儿进行游戏活动的一种形式,实际上是指教师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托,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的区域,让幼儿自主地选择活动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的机会。它能够促进幼儿自发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幼儿是通过自己的发现自主的游戏、学习的,他们在寻求游戏中的快乐;在游戏中锻炼、发展其某些方面能力,学到新的知识、本领。

其次,把握年龄差异、班级特点,创设适宜的游戏环境。

《纲要》中明确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获得满足和成功。”所以首先需根据各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动手能力程度,设定活动目标。

区域游戏的创设和开展不光光仅停留在教师组织的区域游戏时间里,我们更多的要考虑它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在创设区域游戏环境以及提供游戏材料时,要注意空间的合理安排和开放。各班级中的区角安排要考虑到班级中的整体环境与之相互和谐的。这其中也加入了教师的一些主观因素,要根据教师的特长、审美等方面来决定环境的创设,努力让孩子们在特有环境下更好的游戏生活。总体就是做到“敏感捕捉,理性筛选,适时投放”。

同时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添置是关键,它是幼儿活动和操作的物质对象,幼儿是否对活动区感兴趣,是否能够顺利地开展活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材料和玩具的提供。在区角活动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兴趣需要选择活动内容,在宽松、自主的环境中开展活动。在投放区角材料时,需考虑不同年龄段幼儿在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以及同一年龄段幼儿之间的能力差异,采用层次性策略。投放的材料既要符合幼儿原有水平,又能起到提升幼儿经验、促进幼儿发展的作用。给了孩子一个良好的游戏区角后,接下来在游戏的过程中老师对于游戏的规则,预设和生成的灵活把握也是不可缺少的。

第三、合理的观察指导策略

区角活动的主题内容往往是幼儿生活经验的反映,其实他们不需要教师的单纯灌输,而喜欢在活动中自己尝试。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因素,他们认识的知识,只是周围生活中最粗浅的,所以有时无法直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而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正是帮助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法。因此,我觉得区角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指导有助于幼儿各种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可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目标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兴趣性原则、探索性原则、多样性原则、适应性原则、互动性原则等等。

教师在活动中,首先要了解每一位幼儿,再进行观察,观察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并在此

基础上进行分析,从客观实际出发,给幼儿作出适当的帮助,向幼儿提出有效的建议。再次,个别指导。教师对于不同能力的幼儿应给以具体不同的指导,在遵循面向全体的同时,注重指导个别幼儿,使不同幼儿在其原有的经验水平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第三,可共同参与。在活动中,幼儿得到反馈越多,就越能积极探索,增强好奇心和主动性,获得新的经验。假如教师只提供一些材料,没有和幼儿交往,对幼儿不作出反应,就会影响幼儿的探索积极性。为了带动幼儿进行有目的的活动,我们随时对幼儿的行为进行适时、适当的评价,因为教师的赞许和强化、对幼儿活动的具体参与、指导和帮助,可促使幼儿活动水平的不断提高,受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篇:读胡适先生的《读书与治学》及感悟

读胡适先生的《读书与治学》及感悟

三联书店出的胡适先生的这本《读书与治学》,是从其一生的论著、演讲和书信中选取了三十余篇有关青年人读书治学的文章,编者按照内容分为了六卷,分别为“怎样读书”、“漫谈教学”、“确立志趣”、“训练思想”、“治理国学”和“论学书简”。从卷名便可以看出它的主要内容,这些文章有的讲道理,有的教方法,都是出于胡适先生的切身经历,而且语言也深入浅出,从这一篇篇的文章背后,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胡适先生对青年读书人的关心。虽然今天和那个年代已经相隔有几十年了,但现在读起来,这些话语还是很受用。书中的许多方法和道理不仅适用于现在读书的时候,在今后工作进入社会后,也都有所裨益。

首先说读书。胡适先生讲过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乐趣,还谈了许多科学实用的读书方法。其中有这样一篇小短文——《读书的习惯重于方法》,值得珍视。胡适先生在这里面说到,“至于读书的方法,我已经讲了十多年,不过目前我觉得读书全凭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胡适先生提出,青年人读书不应太注重对方法的追求,而尤其强调要养成一个好读书的习惯。我们现在还处在校园中,读书还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我们必修的功课,或者说有时候还是我们外在的一个任务。但如果有朝一日离开校园,进入社会中,远离了这样一个单纯读书的环境,很可能就会和书籍渐行渐远了。所以,这也启示我,特别是在现在读书的时候,能够有意识的主动的去养成一个好读书的习惯,把读书融入到生活之中,让它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无论以后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能够静下心来读两本书,从这个好读书的习惯中获取力量,也算是给生活注入了一股源流。所以从长远来说养成好读书的习惯是很必要的。

另外,胡适先生说“还有个买书的习惯也是必要的”。他说闲时多去书店书摊逛一逛,自己去亲自摸一摸各种书,才能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现在的图书馆很方便,但是图书馆的书不能勾勾画画,也不能做笔记批注,所以只是更适合做参考来用。而且以后毕业,图书馆也就没那么方便了。至于买书的经济问题,就像胡适先生在这里说的“无论如何,就是少买一双皮鞋,这些书是非买不可的”,而且现在不买书主要也不是经济问题,就像我自己之前在这方面做得就很不足,是缺少主动去淘书买书的意识,说到底还是在被动的接受读书,而没有主动迎接读书。以后在书店或者在图书馆看到好的书,可以买回来自己好好精读,相信会有更多收获的,也有利于好读书这一习惯的养成。再来说到治学,胡适先生对此涉及过志趣的确立、思想的训练等,其中有这样一篇1932年发表的文章《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虽然是针对当时的大学毕业生而作,但其中提及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也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不仅适用于大学毕业生和在校学生,对以后工作和生活也有许多启发性见解。

胡适先生把步入社会后堕落的方式总结为了两类。“第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的欲望。你们到了实际社会里,往往所用非所学,往往所学全无用处,往往可以完全用不着学问,而一样可以胡乱混饭吃,混官做。在这种环境里,即使向来抱有求知识学问的决心的人,也不免心灰意懒,把求知的欲望渐渐冷淡下去”。“第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的人生的追求。少年人初次与冷酷的社会接触,容易感觉理想与事实相去太远,容易发生悲观和失望。多年怀抱的人生理想,改造的热诚,奋斗的勇气,到此时候,好像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渺小的个人在那强烈的社会炉火里,往往经不起长时期的烤炼就熔化了,一点高尚的理想不久就幻灭了”。

关于这两点,胡适先生在这里解释的准确明了。记得第一次听到这篇文章是在去年本科毕业典礼上,院领导直接引用胡适先生的这篇文章作为毕业致辞赠与我们。当时坐在台下,听着这样的一句句话传入耳朵,觉得每句都很贴切,很能说到心里去。虽然这篇文章的发表距今有已有八十余年了,但今天再看到这些话并不觉得过时,反而觉得很受用,有种历久弥新的感觉。这也让我想起了课上提到的那句话——“先生先生了百年,后生后知在此间”。作为后生之辈,对于先生们这些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经典,更应该学会去珍惜。有时候一提到过去的一些东西,就会先想到用辩证思想、批判继承的观念去对待,似乎首先就有糟粕需要警惕和剔除。这种思想固然有许多道理,但我觉得,对于这些凝聚了心血情感的经典,是不是更应该先放下辩证和警惕,而多用包容和珍视的态度,首先去认可和接纳呢?庆幸我们拥有这样的先生,在前方引导我们。

要防御这两方面的堕落,胡适先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也提出了三种防身的药方。一是“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离开学校的时候,带走的知识总是有限的,但是如果带走一两个问题,即使离开了单纯做学问的环境,也能因为问题的牵引而继续保持追求学问和思考的热心。二是 “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平时谈的多是要如何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胡适先生在这里说要发展非职业的兴趣,以后吃饭的职业不一定是自己真正喜欢的,并非能得“性之所近”,那么做工作就像做苦力,所以如果能在业余时间从事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就可以让生活不 枯燥,精神不烦闷。听到这点就感觉很是贴心,胡适先生是倾注了自己的情感和寄托在里面的。第三点建议他说,“你总得有一点信心”,挫折是难以避免的,越是在悲观失望的时候,越要树立信心,就像是这篇文章最后说的,“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功夫,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听到这几点建议感觉就好像是一个长者在对晚辈的叮咛嘱咐一样,每一点都觉得很贴近,感觉是站在青年人的立场给青年人忠告,没有说教没有居高临下。胡适在这里不仅想讲工作学习的方法和道理,更要告诉青年人学会更好的生活,充实的生活,感觉很贴近。

这本书中还提到许多好的方法和道理,比如“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批评的精神不是别的,就是随时随地都要问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那样做”等等。在这些文字的背后,不仅能看到胡适先生自己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看到他想在方法和思想等诸多方面给青年人指导,而且也可以体会到胡适先生对青年人的特殊关切和良苦用心。这或许也是我们怀念向往那一代学人的一个理由吧,他们的学问之中是有情感和热度的,字里行间渗透着先生们的真切期盼和责任之心。之前读到过胡适先生这样的一首小诗,诗名叫《希望》,七十年代配曲改编为了歌曲《兰花草》,流行一时。内容如下:“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急坏种花人,苞也无一个。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胡适先生访友时,熊秉三夫妇送给他盆兰花草,他高兴的带回去精心照料,从夏天到秋天也不见开花,胡适先生对此有感而发就做了这样一首小诗,但对这首诗里所寄托的情感思想众说纷纭。看完这本书后我就在想,或许我们青年人就像这里的兰花草,胡适先生殷切的期盼青年人能有所成有所得,能开出自己的花朵,但“急坏种花人,苞也无一个”,还是留下了许多遗憾。即使这样,他对青年人还是怀有许多关心和希望,所以他更愿意去倾心教诲、给青年人切实的帮助吧。这让我感到那代先生离我们好像并不遥远,我们的背后有先生们穿越时代的关心守护,这是怎样的精神和责任之心才抵得了时间的侵蚀?无论是他们留下的知识财富,还是明亮的精神思想、期待与责任之心,都是我们应该珍视和敬仰的。而且不光要珍视和敬仰,更要去接近这样的灵魂,让这份有温度的希望期盼和思想精神能融入进我们自己意识中,成为我们自己精神源泉的一部分,带给内心滋润,然后努力开出自己那朵白色花。

第四篇:我眼中的冯骥才先生与《俗世奇人》-----读《俗世奇人》有感

我眼中的冯骥才先生与《俗世奇人》

-----读《俗世奇人》有感

在书的封面写有这样一段话:“码头上的人,不强活不成,一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但都是俗世奇人;小说里的人,不传奇不成,一奇就演出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情,却全是真人真事。” 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明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如:舌灿生莲的杨巴,敢于打破常理的新时代女性杨二小姐,认牙不认人的华大夫,想体验一把生死轮回的刘道元,一把钓竿把鱼钓绝的大回,只认七个银元不认人的骨折医生苏大夫,会溜须拍马的“死鸟”贺道台,抠团鞋泥就能捏出人像的“泥人张” „„可谓是稀奇古怪,样样都有。

全书共十八个故事,十八个奇人异事;每人一篇,却篇篇毫不相干。

在《序》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些奇人妙事,闻所未闻,倘若废置,岂不可惜?忽生一念,何不笔录下来,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可知冯骥才先生写书的初衷只是为了“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

日本作家南条竹先生曾读过冯骥才先生的几篇文章,便问冯骥才先生所写的这类小说是否受冯梦龙先生的影响。冯骥才先生说:“然也。我与他皆姓冯,我们这是‘家传’。”南条竹先生笑了,接着问冯骥才先生受冯梦龙先生哪些影响?

冯骥才先生说:“三个方面:一是传奇。二是杂学。三是语言。” 冯骥才先生的文字就像他自己一样的诙谐、质朴、直切主题。就例如在文中出现的:“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各行各业,全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等等。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叫长了,名字反没人知道。只有这一个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和当当响。”、“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就像泥人张、苏七块、张大力、刷子李等等闻名于天津卫的手艺人们。直接的道出了手艺、手艺人、生存之间的关系。

刘道元是当时天津卫上的一个文混混儿,他仅凭手中的一支笔,给做大买卖的有钱人家写写状子,赚大把钞票过日子。同时,他又区别于其他混混,他讲义气,有着一颗善良的心,他济助贫苦的人们,出于阔绰,不图回报,且脾气怪异,如有人相谢,必先遭臭骂。真是一个活脱脱的怪人,专搞一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怪事。使出了一招活出殡的把戏,他想知道在他活着时,受到四面八方人的尊敬,人走后是否一样被人们关注,结果一“死”之后,各种怪事都来了,可谓是“众叛亲离”的程度。受他恩惠的人竟来抄他的家,被他认为是“朋友”的人竟然让他死无葬身之地;栽在他笔下的那些人,恨他恨地咬牙切齿;而那些混混也借机上门敲诈勒索„„刘道元的脑袋终于开窍,心里豁然开朗,道理只有他自己明白,他的大笑声让人不绝于

耳„„

治牙的华大夫,医术顶天。朝他一张嘴,不用说哪个牙疼、哪个牙酸、哪个牙活动,他往里瞅一眼全知道。他能把真牙修理得像假牙一样漂亮,也能把假牙做得像真牙一样得用。华大夫人善、正派、规矩,可有个毛病,便是记性差,记不住人,见过就忘,忘得干干净净。您昨天刚去他的诊所瞧虫子牙,今儿在街头碰上,一打招呼,他不认得了。要说他眼神差,他从不戴镜子,可为嘛记性这么差?原来是他记不住人,不是毛病,因为他不记人,只记牙;治牙的,把全部心思都使在牙上。

苏大夫本名苏金散,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环,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亮。他手下动作麻利,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再来,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苏大夫有个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放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别以为是苏大夫这人心地不善,只是他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生活是平凡的,但不是平淡的。平凡的生活中同样也是波澜起伏,妙趣横生。这世上,不是只有烈酒才能醉人,不是只有热恋才会刻骨。有时候,一份清淡,更能历久弥香;一种无意,更能魂牵梦萦;一段

简约,更可以维系一生。一个个平凡的人讲述了属于他们的波澜起伏的人生,冯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的真人真事。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没有谁可以将日子过得行云流水。众生纷纭,有人过得迷糊,有人活的清醒,但也是存活于世间的一种姿态。《俗世奇人》中的人物既不是帝王将相,也不是金枝玉叶,他们只是一些市井小人物,却体现出了世间百态、人性丑美„„ 衢州市实验学校新湖校区 九

(一)班 傅恬

第五篇:课程与教学论论文《读刘继武先生“现代教学方法之特点”有感》

教学论 课程作业

读刘继武《试谈现代教学方法之特点》有感

沈 阳 师 范 大 学

教 育 科 学 学 院

应 用 心 理 学(师 范)

2010级

10034021

张 子 建

2010级应用心理学(师范)教学论课程作业

二〇一一年十月二十八日

读刘继武《试谈现代教学方法之特点》有感

步入大学二年级的年纪,课程也是异常之多。身为师范生,在本学期有一门极其重要的课程,需要我们来学习——教学论。该课程由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宋国才博士授课,他把我们带领到了一片“教学论”的天地。

根据宋国才博士的推荐,我阅读了由瞿葆奎主编的《教育学文集·教学卷》(中册),在其中我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令我颇为感兴趣。那就是刘继武先生发表于《教育研究》1985年第10期并收录于本书的《试谈现代教学方法之特点》。

该文章通过对现代国内外比较著名的,影响比较大的一些教学方法的分析,得出了五个关于现代教学方法的典型而又鲜明的特点。

特点一: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出发点。文章指出,“五十年代以前的教学方法是以保证‘双基’的传授为主,而现代教学方法则是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出发点。这可以说是当今教学方法的时代特点。宋国才博士在“教学论”课程上所讲的布鲁纳的发现法之所以风靡全球,就是因为它适应了发展学生创造精神与能力的时代要求。布鲁纳在论述发现法的优越性时也曾指出,发现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智慧潜力,强调“学习中的发现确实影响着学生,使之成为一个‘构造主义者’。”在现代的教学过程中,广大教育工作者越来越认识到,教学方法不仅是为了学生掌握“双基”服务的,而更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智能。正是为了这样的目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创造出了絮叨新的教学方法,即使旧有的方法,也通过改造、发展,而担负起新的使命。

2010级应用心理学(师范)教学论课程作业

首要的是认识活动,而在进行认识活动的时候,必然会有情感的伴随。赞科夫对此批评到,“传统教学对于学生的情绪是忽略的”。现代教学方法则强调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这是符合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实际的,是以生理学、心理学、文学理论等为基础的。这种方法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克服了过去学生学习中的紧张、枯燥、厌烦、苦恼等情绪,而感到学习“易”、“趣”、“活”。

特点五,对传统教学方法适当保留并加以改造。近几十年来新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传统教学方法受到激烈抨击。但是,传统教学方法并没有完全被抛弃。因为新教学方法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万能的,传统教学方法也不是一无是处。正如宋国才博士在课程上所讲到的,布鲁纳的发现法的长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究性思维能力,但是诸如耗费时间比较多这种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布鲁纳本人也不认为学生学习只用发现法一种方法就可以,他同样不排斥历史悠久的讲授法、问答法等。现在人们不只看到传统教学方法的长处而继续采纳它,也看到了它们的缺点以及运用中的问题,从而对它们进行改造。当然,同时应该看到的一点是,现代教学方法也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不断加以完善。这种对待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的态度反映了现如今研究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科学的,辩证的,它符合教学方法发汗的实际历史,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

综上所述,刘继武先生此文点明了现代教学方法之中最为鲜明的五大特点,即“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出发点;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为基本特点;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对传统教学方法适当保留并加以改造。”通过以上的描述以及具体的解释,我认为刘继武先生在文章中的是比较具体而全面的。

刘继武先生这篇文章的具体优点有四个:其一,刘继武先生充分应用了比

下载读唐君毅先生《青年与学问》摘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唐君毅先生《青年与学问》摘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