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塞腰鼓教学案例
《安塞腰鼓》教学案例
一. 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播放腰鼓表演视频。生简单谈感受。震撼,激动人心,振奋„„师:这场面壮阔,鼓声雄浑,震撼人心的舞蹈表演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一种文化艺术——安塞腰鼓。今天我们就走进作家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去感受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播放课文录音,生听读课文,完成问题。① 勾画重要字词,并标注读音。
②试着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出示生字注音图片,找生拼读,有错纠错,无错让其领读。为下边读课文做准备。师:第二个问题能完成吗?生:本文写了一场腰鼓表演。
三.具体研讨,深入理解把握课文内容。
过渡:这场腰鼓表演,作者印象深刻,文中有一个标志性的句子反复出现,你知道是哪一句吗?生:好一个安塞腰鼓!师:文中出现了几次,快速找到这一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生找到后,多找几个学生读一读,觉得满意了,师:为什么这样读?生感悟:写出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师:因为是反复出现,所以感情应是越来越强烈!生齐读,读出这种强烈的赞美之情。过渡:这种强烈的赞美之情分别从腰鼓的那几个方面来抒发的呢?师生一起研读第一个“好一个安塞腰鼓!”先和学生一起明确这一句好,总结的是7——12自然段的内容。生自由读,从文中找根据,发表自己的见解。生:写出了腰鼓的气势。师:这种气势是一个人打出来的吗?
生:百十个。或很多。师:人多了,就成了场面。所以这写出了安塞腰鼓的场面。板书:场面。这种场面让你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它的特点,你会用什么?生:壮阔、豪放、或火烈。师:哪些句子给了你这种感觉?为什么?生找到文中的句子,师及时点拨在语言上,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排比有句内排比,有句与句之间的排比,还有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抒发了对安塞腰鼓强烈的赞美之情!分组读一读,读出这种磅礴气势!师:同学们读出的这种磅礴气势让老师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刘成章有这种感觉吗?找到12.“容不得束缚„„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把这两句变成一个长句,生口头回答。投影出示这两个句子的比较,原文和改编后的长句。生齐读。谈感觉,哪个句子更有气势些!原文的短句。指导学生做好笔记,短句也可有利于增强气势抒发感情。刘成章写这一壮阔场面其实就是在赞美安塞腰鼓的力量。板书“赞美力量”。师:还有三个“好一个安塞腰鼓”先找到它们分别对应的语段,再按要求分组完成任务。
四.小组合作,研究探讨,展示风采,把握主旨。投影出示任务:另外的三个“好”分别赞美了:①安塞腰鼓的哪一方面?②这一方面的特点是什么?③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表达的?把全班分成三大组,每大组完成一个“好一个安塞腰鼓”。3分钟以后,各组起来展示。组内的四人小组可以互相补充。在展示时,其他小组可以提问,老师也可以提问,也可以帮忙解答。注意读的指导就可以!一般是各组有感情的读出本组的内容。师:通过
读我们感悟到了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和力量刘成章只为了赞美腰鼓的力量吗?
换做江南的后生来打鼓能打出这种气势吗?生:不能。齐读19——21.把握文章主旨对黄土高原人旺盛生命力的赞美之情!(出示投影)
五.总结。体会文章结构美,首尾呼应。
师:如果说第二部分的描述让我们领略到了安塞腰鼓那种动态的美,那么一三部分是一种什么美呢?生:静.找出各部分表示静的关键词。如:呆呆的。安静。沉稳。寂静。戛然而止等。全文结构形成了静 动 静。什么特点!生:首尾呼应!不管动态还是静态腰鼓表演都是美的!用刘成章的话来说就是“好一个安塞腰鼓!”
谢谢大家!
第二篇:安塞腰鼓教学案例
《安塞腰鼓》教学案例
大同南郊实验中学
昝云芳
时间:2013年5月11日 地点:169教室 人物:169班学生
起因:对《安塞腰鼓》的表现手法,以及深层含义有疑惑。事件: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进行开放性的教学活动
一、教学理念: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从生活中学生最熟悉的问题出发,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多媒体情景教学环境、,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学习本文。
二、教学目标:
1、在朗读过程中,体会本文铿锵激昂的感情基调,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
2、从场景描写中,探究语句的深层含义。
3、学习并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方法。
三、教学重点:
围绕本文主旨,体会其高亢刚劲之美,和对生命、力量的礼赞。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
l、本文教学按“导入新深——整体感知——互相交流——合作探究——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质疑,自我感悟,教师点拨,解疑。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激越的情怀,理解黄土高原的民俗风情,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进而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热爱家乡的淳朴民风的情感意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通过多媒体播放下载的影音文件范琳琳演唱的《黄土高坡》导入本课,并播放陕北风情简介和图片,并播放安塞腰鼓的片段)。
同学们,我们从视堂上领略到了黄土高原的雄浑壮阔,又从听觉上又享受到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优美旋律。那么陕西安塞就位于黄土高原,和我的家乡的土壤一样,都是黄色的。大家能从这些画面看到什么?能从歌中听到什么? 生1:如多人打腰鼓 生2:还有剪纸
生3:黄土高原的辽阔
师:对,歌呢,旋律铿锵,高亢,节奏明快,有浓烈的陕北风味。(学生笑着鼓掌)师:(鼓励)大家眼力不错,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非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陕北的文化特产”。“一分水土养一方人”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到处都能看到劳动人民辛勤耕耘的深深足迹,从中能体现出黄土高原上勤劳,质朴的劳动人民的本色,和雄壮的豪情。
六、教师范读课文:
师:请大家在老师读的过程中,注词正音,并品味文章浓浓的情愫。(带着男中音深沉的声调,激情饱满的诵读)师:老师读得好不好?(学生鼓掌)文章确有震撼力读课文要把握本文感情基调。尤其本文语言骈散相问,富有节奏感和气势。这是为什么昵? 生:有许多排比句。
师:说得完全正确,排比句、高潮迭起,气势一浪高过一浪,大家从读中很能体会出它的效果。那么,还有什么用了修辞格语句呢? 生l:还用了形象的比喻。
生2:还通过周围的环境描写,来衬托安塞腰鼓的震撼力。生3:还有排比句,如“一挂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生4:还能给人气壮山河的感受。师:文章的魅力就在于能给人震撼心灵的感觉,耳畔里时时响起“咚咚咚”鼓点声。抒发了对生命和力量的咏叹和礼赞。
(大家笑着说:“对”)师: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作者还用了反复,在文中常常与排比句结合使用,请大家找一下。
生1、3、4: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卷”。师:这样写使得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师:安塞腰鼓号称…… 生3:天下第一鼓。
师:我们再看几组镜头,你的仔细观察图中汉子们的敲鼓的动作舞姿,能给你怎样的感触? 生1:动作娴熟。生2:舞姿优美。生3:阵势宏大。
师:在写法上有动有静,能找出来吗?大家分组讨论。生2组:1—4段写静 生1组:5—26段写动 生3组:27—30段又写静
师:好,大家自主合作,分析得很到位,那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生:是以“静”衬“动”,起衬托作用。生:“动”“静”结合才使人感到生动的形象。
师:“衬托”是诗歌散文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由此看来,大家一定会喜欢第二部分了吧? 生:(异口同声)对。
师:老师和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这一部分,作者用了很多排比、比喻句、用以增强语势,加深情感的表达。使安塞腰鼓的铿锵灼耳之声,响彻群山,回荡太空。那么请大家分析一下,第二段分别写了哪几种声音? 生:写了山谷发出的回响。生:还有观众的共鸣。生:还有作者的心声。
师:你的分析得很精辟。这一段写出了安塞腰鼓厚重激越的鼓声,可以说是“鼓声夺人”了吧,真可谓是不同凡响。
师:请大家讨论讨论,本文通过哪些具体描写突出安塞腰鼓给人心灵震撼的,请结合你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感应,谈谈你的看法。可参考原文。
生:写了后生的胳膊、腿,很有力地在舞动,在搏击着。生:能感受到人的栩栩如生,很活跃,很有朝气。生:使我们感受到了陕北农民憨厚,朴实的性格。
生:他们还比较贫困,住的是窑洞,是想通过敲鼓发泄自己……。生:不对,应该是通过敲鼓振奋精神……。(大家争执一番,我很欣慰大家的主动参与)师:好。(安静下来)大家很积极踊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很有道理,总之,他们钟爱腰鼓艺术,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美好的家园,对吧?作者意图是要赞扬陕北农民一种精神,是什么呢? 生:是拼搏精神。生:是力求上进精神。
师:大家想想陕北腰鼓,和江南的腰鼓有区别吗? 生:不一样,咱北方人强悍,有劲儿。生:江南人柔美。
师:好,大家可以从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
生:“只有黄土高原这么深厚的土层,才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才能有这么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
师:好,找对了,作者在歌颂这种阳刚之美的同时也歌颂着黄土高原,这正是贯穿全文的感情基调。那么,让我们再品读全文,再体会一下“安塞腰鼓"的文化意蕴和精神内涵。
生:(齐读)师:同学们,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呈现出来的民族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让我们共同把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发扬光大,让我们民族文化成为世界文化宝库的瑰宝,永远流传下去!
七、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这种艺术形式,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打鼓表演,陌生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传达这种感情的手段,因而发挥学生主动探究意识。从历史的角度欣赏语文,从文化的氛围走进感情殿堂,深刻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我想一改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被动传授语文信息。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有条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整合教学手段的有利条件,使学生在形象美、听觉爽的课堂氛围中,滋润学生的感情世界,促动学生的思维激情,提高教学的水平。
这一课,通过多媒体创设情景,从感官上调动同学积极参与,自主探索的兴趣,引导学生加深对这一民间文化的了解和感悟,创设新颖而和谐活泼的教学情境。使同学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从不同角度中扩大教学容量,强化教学信息。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做到合理选择,不求样,做到图文并茂,有机结合。力求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中,渗透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坚持克服使用多媒体流于表面花样形式,形成对学生的偏面误导。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我们语文教学的工作的不断进步。通过这节课后,自己作了深深的反思,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必须更改教育观念,深思新课程理念。调动一切有利于教学的手段、方式、方法,服务于教学,用以调动学生的浓厚兴趣,使学生提问答问都积极主动思维逐渐地有深度和广度。教完这一课后,我觉得还有许多教学环节值得改进,如课堂的节奏还须严谨,营造氛围还不够理想,还有点偏离运用语言这个环节。
总而言之,这堂课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注重了情感的培养和方法的指导,凸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今后教学要加强和学生的双向沟通,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动态资源,使每个孩子得到全面发展。
八、点评:
这堂课,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一是师生自始自终在一个民主、和谐、活泼的氛围中,课堂气氛很轻松,学生笑语不断,教与学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二是体现了“一切为了每位学生 的发展”,在教学中关注到了每位学生,关注到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三是能够很好的利用网络资源服务教学,在浓厚的文化背景中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在短短的40分钟内将祖国悠久的文化精粹,平实、自然地传输给学生,使之获取准确的文化信息,同时这节课还有意识地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四是较好地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李老师用歌声和诗一般的语言,创设了一个特定的动人的情境:通过形象的画面特征,引导学生去揣摩体味,从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堂课不仅深深感染了学生,也深深地感动了听课者。但如果在语言运用的练习上加大点内容,就更好了。
九、自我评价:
本节课能注重情感教育,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体现出人本思想,不再把语文看作是单纯的语言学科。通过多媒体教育手段,多方面,多角度的使学生获得较多文化背景信息,用“情”激活学生思维系统,从一种文艺形式上,引领黄土地“厚重”的文化,从而激活他们陕北淳朴民风的认识,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当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尝试,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反思中提到的三个方面,再如多媒体资料的运用上还有些不娴熟,但我想只要我积极进取,从一个尽善尽美的教学方向努力,就一定会有更好教学的效果出现。
第三篇:《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了安塞腰鼓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2、对,那是心灵的呼唤,那是生命的宣泄。今天我们来学习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安塞腰鼓》
二、检查预习,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说一句话: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
3、文章分为几个部分?你这样分的依据是什么?
三、重点研读,深入感悟。
师:你认为文章哪一句话、哪一段、哪几段写得比较好?好在什么地方?说一说理由,读一读,体会一下;或者有什么疑问、需要讨论的问题,咱们一起讨论一下。1. 文章写表演前的情况,有什么好处? 师提示:没有一个静止的开始,后面的忘情的动,好像就没有参照系一样。这里的“静”,是为后面的“动”蓄势。
分析:人物——茂腾腾的后生;背景——一片高梁地,咝溜溜的南风;性格——朴实;神情——沉稳而安静;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2.作者写安塞腰鼓的舞姿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先用排比写: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然后用比喻写后生的舞姿像强震击起的石头;然后用排比和比喻的方法写鼓点像骤雨;流苏像旋风;脚步像乱蛙;瞳仁像火花;风姿像斗虎。
这样写的好处: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生动具体,排比增强了文章的语言气势,很好地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3.一股劲!”怎么理解?
写出了陕北高原人的性格特点:粗犷、豪放、开放。表现:在这样一片贫瘠的土地上“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要“挣脱、冲破、撞开”“束缚、羁绊、闭塞”,由“晦暗”追求“明晰”、光明、富裕生活的一种信心和勇气。4.如何写安塞腰鼓的响声的? 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以及声势的不同凡响。
第一句写响声撞击在山崖上,山崖发出回声;第二句写响声撞击在心里,观众的心里产生共鸣;第三句写响声引起的豪壮的抒情、严峻的思考、犁尖翻起的土浪、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5.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安塞腰鼓给人丰富的想象力的?(力量、声响、光影的变换。)6.为什么说:“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觉,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人会感觉特别的寂静。这里是用静来反衬刚才的闹。
7.如何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鸡啼是天亮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有这些安塞人的精神,他们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也正是希望之所在。
五、小结。
1.文章写了一次安塞腰鼓的表演活动,作者想通过叙写,表达作者对于生命中奔腾的力量的赞美;表达作者对黄土高原人特有的内在的精神品质进行赞美的思想情感。
2.在文章的写法上,你有什么启发?(按照时间划分来写活动的方法;语言大多使用修辞方法,以增强语言表现力;善于抓住生活中美的东西;写表演活动可以从舞姿、声响、给人的想象、给人心灵的冲击等方面着手。)3.安塞人内在的东西给你什么启示?(人应该有追求,应该这样痛快地生活和追求着。)4.阅读这样的文章应该注意的问题:学会调动自己的感觉经验,体会问题背后所蕴含的东西,从而达到理解语言文字的目的。
六、布置作业。
你知道我们家乡独有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吗?试着搜集、整理、交流一下,学习本课的写法,写一写正月十五闹元宵时秧歌队伍表演的情形。
安塞腰鼓
胶南市王台镇中心小学 2011年10月25日
第四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 塞 腰 鼓》教 学 设 计
吕 安 萍
农垦总局九三分局鹤山中学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舞!舞!舞!忘情的奔放,狂野地倾泻,西北汉子的安塞腰鼓,带给我们力量的奔腾,生命的升华!《安塞腰鼓》的绝妙文笔令读者心潮激荡!学生对安塞腰鼓这种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充满原始意味和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不了解这种舞蹈艺术的内涵。【认知目标】
1、理解课文的关键语句。
2、体会课文多种排比形式(句子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排比)的作用。
3、品味课文含蓄的语句,培养朗读能力。
4、培养学生对文化生活,对文学艺术的广泛兴趣和鉴赏能力,激发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疾猛的节奏和恢弘的气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难点:品读语言,理解语言中包孕的情感和深意。【教学教法】
教学中充分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发表见解。文章气势恢弘、感情激越,因此,教学中,以诵读为主,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作品的节奏、气势,体悟语言的技巧和效果。【教学步骤】
一、导人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在文艺晚会或影视节目中,经常可以看一些民族舞蹈节目,你们喜欢舞蹈吗?看完以后,能说出你们的所见所感吗?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段民族舞蹈《安塞腰鼓》(课件演示)。
二、熟悉课文:出示课文,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三、放教学录像:
安塞腰鼓曾在我国多种大型活动中演出,可把其制成多媒体教学录像。在正式讲解课文时,放出来,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并调动学生的情绪。
要求学生边看录像边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其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四、理解课文主旨
1、要求学生离开课文谈自己看了录像后的观感: 在学生谈观感时,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适当引导:(1)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2)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合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3)安塞腰鼓的内涵是生命的激昂和渲泻;是羁绊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
2、品味并说明下列语句的意义:
(1)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2)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十分陌生了。
明确:人们已经被生命的力量所折服所感动所沸腾,当腰鼓“戛然而止”时,人们已经不习惯这样寂静、冷清的世界了。
五、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提示: 从句式、修辞和节奏角度思考。
六、课后作业:背诵文中的雅词、美句、精段,并积累。
第五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体会运用修辞手法、短句和富有张力的词语所构成的场面描写。3.能够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完成简单有一定内涵的场面描写。
4.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教学重难点
1.体会运用修辞手法、短句和富有张力的词语所构成的场面描写。2.在反复朗读当中体味语言当中所蕴含的激情和深意。教学手段
多媒体powerpoint、电脑 教学步骤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黄土高坡》)进入上课时间。
一、导入
一曲《黄土高坡》,把我们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这里没有江南的杏花春雨,没有小桥流水人家,这里只有奔腾的黄河,只有酱色的黄土,只有火红的高粱,只有朴实、剽悍的西北汉子。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刘成章的生花妙笔踏上黄土高原,去安塞古镇,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安塞腰鼓。
二、教师板书课题
三、基础知识把握
师:请大家把课本打到123页,快速浏览文章,自己解决生字词。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小声读一下。(过程2~3分钟)瞳仁 恬静 亢奋 晦暗
羁绊
蓦然 冗杂 磅礴 颤栗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
四、简介
1、请看大屏幕,要求从同学们面前的电脑当中搜集关于安塞腰鼓的相关图片····这里有几张安塞腰鼓表演图片(3~4张),请大家看一下这与文中描述是否一致。(教师对图片做简单讲解,图片选用比较有张力、有气势的)
2、安塞腰鼓的来源
安塞腰鼓源远流长,相传,周朝周文王时期,风调雨顺,民安乐业,就是瘟疫制服不了。上至君臣,下至平民,无不为之发愁。人们想方设法制服瘟疫,谋求生存之路。
有人说,瘟疫是一种妖魔鬼怪,怕震动,怕红颜色。人们就想起了用鼓来驱逐瘟疫,他们造了一种小鼓,挂在腰间,起名腰鼓。
3、作者刘成章
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共产党员,陕西省延安市人。1937年出生,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曾任该系助教、延安歌舞剧团编剧、《文学家》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部副主任、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
4、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明确:安塞腰鼓表演)
五、既然是过程,那么当然就有先后,文章以表演安塞腰鼓为主体,那么就可以分为三部分,即表演前、表演中和表演后。表演前:宁静---------神情沉稳而安静 表演中:亢奋---------释放出磅礴的力量 表演后:寂静---------出奇的静
(1)谁能用课本上一个字来概括表演前和表演后的氛围特点? 生:静。
师:那么中间表演的过程可以用哪个字概括? 生:动或闹。
那么这篇文章的整体气氛依次为静、动、静。动静结合,互为衬托。仔细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开头的“静”和结尾的“静”一样吗?谁可以在“静”字前再加一个字,把这两个“静”区分一下? 生:前为安静,后为寂静。
(2)、文章既然描写了一个场面,那么必然有构成这个场面的要素,想一想文章中构成场面的东西有哪些?
(明确:茂腾腾的后生、系着红绸子的腰鼓、黄土高原、起伏的群山、火红的高粱。)
想象一下,这些东西聚合在一起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明确:诸如粗犷、豪放、狂野、大气磅礴、活力等。)
九、品读,重点突破。
那么一会我给大家时间自由朗读这篇文章,下面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大声自由朗读。此文在语言运用上有很大的特色,那么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多处运用修辞手法)
那么,请同学们针对表演过程中即5-27段,简要进行分析。(周围同学间讨论)排比句:
A、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增强气势)
B、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节奏感强,渲染动感形象)
C、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感情充沛,富有感染力)反复:
A、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
反复写腰鼓的声音,为了渲染气氛,突出安塞腰鼓铿锵激越的气势。B、“好一个安塞腰鼓”反复出现,文章富有节奏感,层次感,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比喻:
“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
你的面前。”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后生们的力量美、豪放美。
此部分让学生讨论解决,然后从小组当中抽选一名同学分析。
十二、通过读课文,看场面,设想一下,假如你现在就是在现场的一名观众,你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什么,或者可以用文中的哪一句话来概括它?
(明确:文章第12自然段。个人总结的词语有劲、自由等。)教师提示:劲也好,自由也好,实际上都是生命的跃动。我认为用生命去概括最好,安塞腰鼓诠释了生命,激情与张扬,放纵与自由;生命的激情也支撑着安塞腰鼓,刚劲与活力。
十四、展示教师个人感悟(幻灯片形式)
一场安塞腰鼓,实际上就是人生的完整历程,在起始的安静中积蓄、孕育到人生辉煌时的挥洒与张扬,再到老去时的沉思与宁寂。“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慢慢沉寂下来的是鼓声,而久久震撼我们心田的是那近乎疯狂的搏击着的生命。
十五、作业
1、利用互联网搜索相关安塞腰鼓的视频资料,下节课讨论交流。
2、对印象深刻的某个场面进行描写,用上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1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