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第三章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试题清单(含答案)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A.吃喝穿住()B.人的自觉意识活动()C.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D.社会关系的形成()
2.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3.“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说明:()A.人的生理需求是社会历史的基础()B.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性()C.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物质欲望()D.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行,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等活动(√)
4.制约人们行为及其动机的根本条件是:()A.生产方式(√)B.传统意识()C.政治制度()D.阶级关系()
5.下列哪一原理可以解释“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这一社会现象:()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B.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C.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D.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6.社会意识主要是对:()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阶级斗争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
7.群体意识是:()A.集体主义的产物()B.个体意识的总汇()C.群体共同意识的产物()D.群体实践的产物(√)
8.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A.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规律性(√)B.社会发展史与自然界的发展史完全相同()C.社会的发展进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D.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9.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10.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在于:()A.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制约()B.它有相对独立性()C.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协调()D.它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1.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A.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D.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体()
12.不同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A.决定作用()B.加速或延缓作用(√)C.无足轻重的作用()D.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作用()
13.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A.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B.它是全社会人的共同意识()C.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D.它是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精神实体()
14.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政治法律思想(√)B.道德规范()C.文学艺术()D.哲学思想()
1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地表现是:()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16.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A.它实际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B.反映统治阶级利益的程度()C.反映被统治阶级利益的程度()D.它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
17.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A.自然界()B.人口因素()C.地理环境()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总和(√)
18.测度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C.劳动者的主体素质()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19.现阶段,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为:()A.劳动对象()B.科学技术(√)C.劳动者()D.管理方式()
20.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客观物质性标志是:()A.劳动者的技术水平()B.劳动者()C.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D.生产工具(√)
21.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本质上是:()A.人与自然的关系()B.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C.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D.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
22.划分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准是:()A.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C.科学技术水平()D.国家政权的性质()
2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A.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公有制()B.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C.是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D.是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24.生产关系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A.产品的分配关系()B.产品的交换关系()C.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25.生产资料包括:()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B.生产工具和劳动者()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D.劳动产品()
26.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27.下列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A.道德()B.哲学()C.艺术()D.语言学(√)
28.道德是:()A.经济基础最集中、最直接的反映()B.最抽象的意识形式()C.上层建筑的核心()D.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9.社会形态是指:()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技术形态和生产形态的统一()C.同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D.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的统一()
30.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直接根源存在于:()A.生产力中(√)B.生产方式中()C.社会形态中()D.经济基础中()
31.经济基础相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易变的,这种情况存在于:()A.封建社会()B.资本主义社会()C.社会主义社会()D.一切社会形态(√)
32.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取决于:()A.经济基础(√)B.政治制度()C.国家政权()D.意识形态()
33.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A.政治法律制度与军队警察等()B.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C.政权和政治法律制度()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34.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在于:()A.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社会规律是主观的,没有普遍性()B.自然规律有重复性,社会规律没有重复性()C.自然规律无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D.自然规律通过盲目的、自发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
35.经济基础是指:()A.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B.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C.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和分配关系的总和()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36.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取决于:()A.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B.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C.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D.被服务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37.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人民群众()B.阶级斗争()C.社会基本矛盾(√)D.科技革命()
38.社会基本矛盾是:()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C.生产和消费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设的矛盾(√)
39.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最终原因是:()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展()C.经济基础的发展()D.上层建筑的发展()
4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是:()A.前者和后者相互决定,相互制约()B.前者和后者并行不悖()C.以后者为基础,推动前者矛盾的解决()D.以前者为基础,两者互相制约,相互作用(√)
41.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A.政治权力()B.社会生产力(√)C.天才的创造力()D.阶级斗争()
4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A.根本动力()B.惟一动力()C.最终动力()D.直接动力(√)
43.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B.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C.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D.剩余产品的出现()
44.划分阶级的依据是:()A.人们在特定经济结构中的特定地位(√)B.人们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特定政治态度()C.人们在特定经济关系中所形成的思想观点()D.人们之间的政治法律关系()
45.划分阶级的标准是:()A.经济标准(√)B.政治标准()C.思想标准()D.社会标准()
46.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A.思想、文化、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B.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C.统治阶级内部政权的更替()D.反动阶级对革命政权的篡夺()
47.对无产阶级革命来说,主观条件成熟的主要标志是:()A.无产阶级具有革命的决心、勇气和毅力()B.无产阶级觉悟程度的提高()C.无产阶级组织纪律性的提高()D.有一个敢于和善于领导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48.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A.吃喝穿住()B.人的自觉意识活动()C.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D.社会关系的形成()
49.马克思主义回答人的本质问题的立足点是:()A.人的社会关系(√)B.人的自然属性()C.人类的共同利益()D.人的自身需要()
50.所谓抽象人性论意指:()
A.否认人的社会性,关于人的本质的唯心主义观点(√)B.一种对人类共同人性的科学抽象的理论()C.一种否认人之共性的错误理论()D.一种资产阶级哲学独创的理论()
51.在抗击“非典”中,许多患者被治愈后又捐出自己的血清,用于治疗其他患者,这说明:()
A.人的价值只体现在特定的场合和行为中()B.人的价值必须以满足个人需要为前提()C.人的价值表现为人的能力的大小()D.人的价值是在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要中实现的(√)
5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
A.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B.个人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C.个人的自由选择和自由发展()D.个人主体性的增强和摆脱社会的约束()
53.“英雄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个观点的实质是:()A.历史唯物主义()B.历史唯心主义(√)C.历史主义()D.自然主义()
二.多选题
1.下列事物属于唯物史观“社会存在”的有:()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C.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社会生产力(√)
D.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是:()A.社会意识脱离社会存在独立发展()B.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变化的不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3.19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德国在哲学领域超过了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表明:()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于社会经济()B.社会意识独立于社会存在()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4.下列各项正确说明人的活动与社会规律之间关系的有:()A.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社会规律(√)B.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
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改变社会规律()D.社会规律就是人的活动的规律,人的活动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5.下列说法中,正确表述了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的是:()A.地理环境影响和制约社会的发展(√)B.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C.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大小受社会制度的制约(√)
D.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6.以下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现象有:()A.政治法律制度(√)B.国家政权(√)C.社会意识形态(√)
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7.以下属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有:()A.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的历史过程(√)B.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8.下列各项属于社会革命的是:()A.新兴封建主阶级推翻没落奴隶主阶级统治的斗争(√)B.新兴资产阶级推翻没落封建主阶级的斗争(√)C.各个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D.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
9.“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表明:()A.社会中每个人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B.人是社会的主体(√)
C.历史是由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构成的(√)D.历史规律实现于人的自觉活动之中(√)
10.历史杰出人物的产生:()
A.是适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B.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C.是偶然的机遇()D.与杰出人物自身特点相关(√)
11.从历史发展的主体选择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A.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B.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人民的历史启示(√)
C.中国共产党对于历史必然性及本国国情的正确把握(√)D.历史进程中并无多种道路可供选择()12.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内涵:()
A.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B.人的本质形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C.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D.人的本质是自由和理性()
13.“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
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三.判断题
1.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宿命论观点:()A.正确(√)B.错误()
2.人民群众的生活与文艺创作的关系是人民群众的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A.正确(√)B.错误()
3.资产阶级人性论的主要特点是重视人的自由。A.正确()B.错误(√)
4.主体选择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从自身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经验、技能出发,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方向的行动。这种观点意味着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必须否定历史决定。A.正确()B.错误(√)
5.资产阶级人性论最根本的缺陷是从抽象的人出发。A.正确(√)B.错误()
6.人性决定于遗传因素。A.正确()B.错误(√)
7.人的最根本特性是其自由属性。A.正确()B.错误(√)
8.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决定性因素是人的劳动。A.正确(√)B.错误()
9.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A.正确()B.错误(√)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及答案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马克思B.爱因斯坦C.达尔文D.牛顿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思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马克思思格斯创立时期的经典理论
B.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它的发展
C.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5.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C.芝加哥工人起义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8.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A.马克思B.亚当·斯密C.大卫·李嘉图D.威廉·配第9.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指()
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
10.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最直接的理论基础是()
A.古希腊哲学B.近代欧洲哲学C.德国古典哲学D.英国经验论哲学
11.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讽刺家”的是()
A.费尔巴哈B.傅立叶C.欧文D.圣西门
1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A.德国D.奥地利C.中国D.俄国
13.“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4.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科学性C.阶级性D.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15.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
16.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A.科学性B.革命性C.实践性D.阶级性
17.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理想崇高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1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
19.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D.辩证思维
单答案]1.A 2.C 3.A 4.B 5.B 6.C 7.B 8.B 9.C 10.C 11.B 12.D 13.A 14.A 15.C 16.A17.D18.A 19.C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
A.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
B.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
C.多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
D.垄断资本主义
2.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
3.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A.巴黎公社B.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启蒙思想
5.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
A.康德B.黑格尔C.费尔巴哈D.笛卡尔
6.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A.亚当·斯密D.大卫·李嘉图C.马尔萨斯D.西斯蒙
7.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A.昂利·圣西门B.沙尔·傅立叶C.罗伯特·欧文D.托马斯·莫尔
8.马克思思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
9.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
A.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B.争夺和瓜分世界殖民地的矛盾激化
C.资本主义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D.奥地利皇太子菲迪南大公在南斯拉夫遇刺身亡
10.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可以概括为()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理论品质
D.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1.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是()
A.阶级性B.实践性C.客观性D.人民性
12.马克思土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
A.李大钊的理论9.毛泽东思想C.邓小平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3.“八荣八耻”中的“荣”包括()
A.热爱祖国、服务人民B.祟尚科学、辛勤劳动C.团结互助、诚实守信D,遵纪守法、艰苦奋斗
14.“八荣八耻”中的“耻”包括()
A.危害祖国、背离人民B.愚昧无知、好逸恶劳C.损人利己、见利忘义D.违法乱纪、骄膏淫逸
15.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
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C 2.BCD3.BCD4.ABC5.BC6.AB 7.ABC8.CD9.ABCD10.ABCD11.AB12.BCD13.ABCD14.ABCD15.ABCD
三、辨析题
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作了具体的阐述,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锁链彻底缚住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以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2.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井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畀。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列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深刻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认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马克思
恩格斯生前不曾有的新变化、新特点,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由此,他科学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深刻矛盾和统治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不失时机地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开始变为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都是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进程中实现的,也都是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服务的。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及时提出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凝结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集中了亿万人民的智慧,汲取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
3.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准确。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思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只有用发展了的理论才能指导发展了的实践。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思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答案要点]这一说法是错误的。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作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的反映。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明,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答案要点]这个观点是不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既有继承,又有批判性的改造。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马克思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那里继承了劳动价值理论、利润理论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方面的思想精华。同时又批判地改造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指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时暴露了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批判他们把资本看作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同时,又极力掩饰工业革命过程中就已初露端倪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冲突,断然否定资本主义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批判他们在历史和时代发展问题上所持的资产阶级的立场、所运用的非社会的和反历史的方法.得出的也只能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相悖的理论观点。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揭示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科学,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发展趋势。
6.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不对。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四、材料分析题
[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249页)
[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0页)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参见(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6页)结合上述材料,谈淡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答案要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模拟试卷
(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
A.阶级性B.革命性C.实践性D.科学性
2.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绝对性B.真理具有相对性
C.真理具有客观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
3.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C.事物的某些属性是否发生了变化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4.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A.人类有意识,动物无意识B.人类有群体组织,动物无群体组织
C.人类有宗教信仰,动物没有宗教信仰D.人类能生产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动物则不能
5.社会意识是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C.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D.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
6.人在价值关系中
A.只能是价值主体B.只能是价值客体
C.只能是价值的享受者D.既可能是价值主体,又可能是价值客体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罗马哲学B.德国古典哲学
C.17世纪英国哲学D.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
A.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性B.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C.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9.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B.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C.先进与落后、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10.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A.手工分工B.语言的产生
C.社会的出现D.劳动
1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B.实践第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
12.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志是各种社会集团
A.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不同B.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
C.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作用不同D.取得劳动产品的方式和多寡不同
1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实际存在B.客观实在性
C.具体性D.可感知性
14.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A.医生给病人作手术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播种小麦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
15.对社会发展最有利的地理环境是
A.自然条件的无可比拟的富饶B.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C.草木繁茂、雨量充足的热带D.土地肥沃、雨量适中的平原
16.上层建筑由两个部分构成。它们是
A.政治制度和各种法律制度B.政治关系和法律关系
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D.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17.“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18.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要检验认识是否同
A.已有的理论相符合B.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C.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D.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19.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这是对运动的A.唯物主义理解B.直观唯物主义理解C.辩证唯物主义理解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
20.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
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C.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1.唯心主义的一元论主张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A.存在性B.运动性C.物质性D.精神
22.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C.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D.人与劳动资料的关系
23.人的最根本的特性是人的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自由的属性你D.意识特性
2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A.前者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B.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着错误,后者认为真理是绝对正确的C.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先验原则
D.前者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后者认为真理是纯粹主观的25.把经过实践证实的理论看成绝对真理,并当成检验其他一切认识真理的标准,这是一种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相对主义的观点D.经验论的观点
26.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A.根本动力B.惟一动力C.最终动力D.直接动力
27.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必须分清主流和支流,看到取得的成绩是主流,只有这样才能不迷失方向,坚定信心。这在哲学上坚持了
A.普遍联系的观点B.运动发展的观点
C.“重点论”的观点D.“两点论”的观点
28.“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这是一种
A.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29.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形态。这三大形态是
A.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B.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C.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D.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无阶级社会
30.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D.以实践中是否达到预想目的定是非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31.以下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存在就是被感知B.物是观念的集合C.理在事先D.心外无事,心外无理E.万物在我心中
32.某山乡小镇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钒矿以后,办了三个钒矿厂,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由于没有严格的环保措施,每天排出大量钒烟,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这一做法从哲学上看违背了
A.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B.事物联系复杂多样性的原理C.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E.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
3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D.运动不一定是物质的运动E.物质不一定都在运动
3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A.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的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C.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发生质变
D.量变和质变没明显的区别E.质变会引起新的量变
3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C.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D.是否承认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E.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36.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的有
A.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关系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E.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37.下列活动中属于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有
A.工人在工厂织布B.医生在医院诊病C.农民在田野种庄稼
D.运动员在赛场比赛E.矿工在矿井采矿
38.劳动在从猿变人的过程中的作用是
A.使类人猿建立群体组织,过群体生活B.使猿脑变为人脑,推动语言和意识的产生
C.改变猿的生活方式,使其具有杂食习性D.使猿的前、后肢分工,创造了人的手
E.使猿能离开大森林,到地面上生活
39.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丰富的内容,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两个组成部分。这两个部分分别是
A.政治思想和制度B.法律思想和制C.军事思想和制度
D.政治上层建筑E.观念上层建筑
40.下列各项属于社会进步的动力的有
A.革命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斗争B.社会革命C.社会改革
D.一切人的活动E.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41、42小题各7分,43、44小题各6分,共26分)
41.简述现代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42.为什么说劳动是意识产生的决定环节?
43.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
45.用理论和实践关系的原理,说明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意义。
46.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005年4月 模拟试卷
(一)参考答案
一、单选1。C 2.B 3.D 4.D 5.A 6.D7.B 8.A 9.D 10.D 11.C 12.B13.B 14.C 15.B 16.D 17.C 18.D19.C 20.D
21.A 22.A 23.B 24.A25.A 26.D 27.C 28.B 29.A 30.D
二、多选31.ABDE 32.ABE33.ABC 34.ABC35.CDE 36.BCD37.ABE 38.BD39.DE 40.ABCE
三、简答题
41.答案要点:
42.答案要点: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是劳动的产物。劳动是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2)劳动在意识产生中的作用表现为:
第一,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从而形成了意识产生的物质器官。人的脑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结构的分化,都是在劳动中形成的。第二,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而语言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劳动使猿的发声器官转变成人的发声器官,并形成语言的内容。第三,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了意识的发展。劳动使物质生产活动不断发展,也使人们的交往复杂化,从而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发展,这一切使意识活动丰富和发展起来。
43.答案要点:
(1)生产方式是人们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第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要能够生存,首先必须解决物质生活资料问题,而人的物质生活资料只能来源于物质生产活动。
第三,生产方式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人类的第一项活动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在此基础上,才有其他活动,形成其他的社会关系。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必须采取特定的方式。
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
44.答案要点:
(1)科学是知识的理论体系,也是获得知识的社会认知活动,技术是指工艺、方法、能力。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三层含义:
第一,科学能渗透到生产力系统的其他要素之中,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
第二,科学对生产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技术是联结科学和生产的中介。从科学、技术、生产的关系和历史发展过程来看,是一个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这突出表明,在现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三,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表现为:其一,科学技术是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的主要贡献。其二,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不断缩短。再次,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使生产力呈加速度发展。
四、论述题
45.答案要点:(1)理论和实践是对立统一关系。首先,实践决定理论,它是理论的来源,是推动理论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理论真理性的标准,也是理论的归缩和目的。其次,理论对实践有重大反作用,科学的 理论能指导实践成功;错误的理论会导致实践失败。(2)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前无古人的,尤其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惟一科学的指导思想。只有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前进。
46.答案要点:(1)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这不是哲学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问题,而是取决于哲学是否能以思想的形式表现时代精神,满足时代的需要。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首先因为它是当今时代的产物,反映当今时代的主流:
第一,自19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历史前途问题是主要问题,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以往一切哲学的缺点,继承了它们的优秀成果,使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使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有机结合起来,创立了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它不是封闭的体系,而是行动的指南,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有无限生命力。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还因为它是当今时代最需要的哲学。
第一,当今时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能够对当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命运做出惟一科学的回答。
第二,当今时代面临一系列重大全球性问题,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解答这些问题的正确方法。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哲学第六章(试题及答案)
第六章
一、单项选择题
1.除我国之外,哪个国家也提出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A.苏联 B.南斯拉夫 c.越南 D.古巴
2.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标志是()A.马歇尔计划 B.杜鲁门主义
c.两大阵营的形成 D.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3.两极终结的标志是()A.东欧剧变 B.苏联解体
c.第三世界的崛起 D.中国的强大 4.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的划分最终应以()A.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 B.生产关系为标准
c.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程度为标准 D.以阶级斗争为标准 : 5.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A.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D.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c.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D.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6.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坚持党的领导导 D.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7.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A.进行阶级斗争 B.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
c,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8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景终达到共同富裕 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 D.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9.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A.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 B.改良的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不同模式的一种 D社会主义的最佳模式 10.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A.集体领导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民主集中制
11.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根本目的是()A.改变无产阶级及其他劳动群众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 B.彻底打碎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c.解放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实现共产主义
12.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13.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沦依据是()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D.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 14.下列说法中,观点错误的是()A.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今正处在低潮时期 D.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D.社会主义在若于国家的严重挫折改变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 15.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化
B.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
D.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16.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A.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 B.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
c.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的极大提高 D.国家政权问题
17.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A.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 B.农民问题 c.武装斗争问题 D.国家政权问题
18.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A.经济斗争 B.政治斗争 c.理论斗争 D.议会斗争
19.实现社会主义的必要政治前提是()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c.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20.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核心内容是()A.党的路线和组织原则问题 B.党的战略和策略问题 c.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 D.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问题 21.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
B.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
2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23.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发展的标志是()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c.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 D.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24.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具体途径是()A.通过改革和革命实现的
B.通过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灌辖实现的 c.实践
D.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
25.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说明()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B.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形式 c.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互相排斥 D.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可以相互取代
26.列宁对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是()A.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c.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 D.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社会主义的理论 27.民主的根本性质最终取决于()A.由谁来进行统治 B.其经济基础的性质 c.统治阶级如何来进行统治 D.是不是全民的民主
28、在理论上第一次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的是()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29.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A.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B.唯物史观 c.无产阶级专政 D.国家政权 30.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A.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B.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c.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和破坏活动 D.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31.无产阶级专政的目标是()A.人不断巩固、发展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D.建设社会主义民主
c.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D.防止国外敌人的侵略和颠覆,支持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
3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A.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 B.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c.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 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 [单项选择题答案] 1.C 2.B 3.B 4.A 5.C 6.C 7.D 8.A 9.B 10.D 11.C 12.C 13.B 14.D 15.D 16.A 17.D 18.B 19.D 20.D 21.B 22.C 23.A 24.D 25.B 26.C 27.A 28.A 29.A 30.A 31.C 32.B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哪个国家建立过社会主义()A.南斯拉夫 B.罗马尼亚 c.奥地利 D.匈牙利
2.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是()A.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 B.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客观规律 c.对未来社会作出了天才的设想 D.找到了变革社会的革命力量
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A.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 D.坚持按劳分配的标准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A.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B.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c.我国正处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D.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5.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有()A.剥削制度的消灭和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B.按劳分配
c.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6.社会主义建设的几种主要模式是()A.苏联模式 B.南斯拉夫模式
c.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D.民主社会主义模式 7.社会主义实现模式多样化的原因在于()A.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不同 B.历史传统不同 c.指导思想不同 D.地域环境不同
8.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夺取国家政权 c.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D.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9.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是()A.帝国主义时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B.帝国主义时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必然表现 c.资本主义新变化带来的必然结果
D.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生 作用的必然结果
10.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主要是()A.政治领导 B.组织领导 c.思想领导 D.集体领导
1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 D.坚持改革开放 12.民主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包括()A.攻击和反对共产主义
B.反对暴力革命、主张和平步人社会主义 c.主张搞三权分立、多党制
D.主张搞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
13.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其原因在于()A.它们的领导力量是一样的 B.它们的阶级基础是一样的 c.它们的内容是一样的 D.它们的形式是一样的 14.列宁指出的具备革命形势的主要特征是()A.被压迫阶级的贫苦和灾难超乎寻常的加剧
B.统治阶级遭受危机,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
c.多数工人充分认识到革命的必要性,并且抱有为革命牺牲的决心 D.建立了无产阶级政党
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主要
有()A.发生了新的科技革命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 c.阶级结构出现了新变化 D.经济结构出现了新变化
16.科学社会主义主要理论来源是()A.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B.19世纪三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c.德国古典哲学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17.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基本形式
有()A.经济斗争 B.政治斗争 c.文化斗争 D.思想斗争
18.《共产党宣言》提出的无产阶级取得政治统治以后的任务是()A.用革命的暴力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B.一步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彻底消灭私有制 c.把全部生产资料集中在国家手中,使国家有计划地组织生产 D.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快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19.无产阶级之所以能承担起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的原因是()A.无产阶级是先进的阶级 B.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
c.无产阶级是受剥削受压迫最重的阶级 D.无产阶级是最强大的阶级
20.无产阶级要建立自己的政党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有一定数量的无产阶级 B.工人运动的一定发展
c.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和指导 D.加强各国无产阶级之间的联合 21.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两次飞跃()A.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B.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到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发展 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到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 D.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
22.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A.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B.18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C.19世纪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D.不成熟、不科学的空想社会主义
23.空想社会主义不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是因为()A.它只是对资本主义罪恶进行了天才的诅咒 B.它没有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原因 c.它没有找到建设新社会所依靠的阶级力量 D.它没有找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14.之所以说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A.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的革命
B.是因为尤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c.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 D.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25.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形式的基本观点()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B.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形式
c.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争取革命的和平发展 D.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和和平两种形式
26.无产阶级政党选择革命形式和道路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是()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原则 B.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c.由各国共产党自己决定、反对国际组织发号施令的原则 D.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争取和平发展原则 27.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A.发现了社会上的阶级斗争,提出了阶级斗争学说 B.提出了人类社会史就是阶级斗争史的学说
c.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只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28.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基本特征包括()A.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国家
B.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大多数人享有民主而只对少数人实行专政的国家 c.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代表和维护着无产阶级和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 D.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历史任务是为消灭阶级和使国家走向消亡创造 条件
29.列宁的“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内容是指()A.社会主义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 B.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取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 c.社会主义将在资本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首先取得胜利
D.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将是一国或敷国首先取得胜利,然后波浪式地发展为全世界的胜利 30.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所作的最简要最明确的表述。因为()A.工人阶级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 B.工人阶级是在斗争中不断成长成熟,从自在的阶级走向自为的阶级
c.工人阶级是唯一同资产阶级直接对立和完全对立的因而也是唯一能够革命到底的阶级 D.工人阶级量有政治远见,最有组织纪律性的阶级 31.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有()A.剥削制度的消灭和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B.按劳分配
c.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共产党的领导
32.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所具有的特征有()A.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 B.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c.国家开始消亡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3.列宁在“政治遗嘱”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的新构想,如()A.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B.用合作社形式将农民引向社会主义道路 c.发展大工业,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 D.进行文化革命,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34.社会主义民主是()A.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B.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c.绝大多数人的民主 D.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35.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之所以是长期的和艰巨的,是因为()A.商品经济不发达.生产力落后
B.封建主义传统长.缺乏近代民主的传统
c.社会主义国家从诞生之日起,就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受到资
本主义列强的遏制和扼杀
D.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建设规律的探索是一个过程 [多项选择题答案] 1. ABD 1. AC 3.CD 4. BD 5. ABCD 6. ABC 7. ABD 8. ABCD 9. DCD 10. ABC 11.ABD 12. ABCD 13. ABCD 14. ABC 15. ABCD 16.BCD 17. AD 18. ABCD 19. ABCD 20. ABC 21. AD 22.ABC 23. ABCD 24. ABD 25. BCD 26.BC 27.CD 28. BCD 19. ABCD 30.ABCD 31. ABCD 32. ABC 33.ABCD 34. ABCD 35. ABCD
三、辨析题
1.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因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历史观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虽然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他们许多天才的设想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被马克思思格斯所借鉴和吸收,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观基本上都是唯心主义的。虽然他们对资本主义进行丁无情的揭露,对未来社会进行了各种设计,但基本上出于主观上对资本主义的痛恨和善良愿望,而不是通过对资本主义发展客观规律的研究,揭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
2.马克思恩格斯从来都坚持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决定了它只能通过暴力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统治。[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马克思思格斯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决定了它必然要通过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自己的统治。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确实非常强调无产阶级必然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这是因为,当时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争取自由的革命几乎都给予了无情镇压。后来,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无产阶级争取到了合法斗争的权利。所以,马克思恩格斯也不排除无产阶级通过和平手段争取统治权的可能性。
3.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特殊模式,中国可以在一部分地区试验。[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民主社会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思想体系,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观点上,科学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又在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特征、客观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进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反之,民主社会主义却由信奉马克思主义,逐步变为把世界观中立、指导思想多元化奉为自己的思想纲领。第二,在对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态度上,科学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有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依据,但也具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固有矛盾和弊端,因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而民主社会主义从最初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作为目标,逐步发展为仅仅把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追求,进而把社会主义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选项中排除出去,最后认为资本主义已经无可取代。
因此,民主社会主义既非纯粹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因为它继承了社会主义的一些价值目标;也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它不坚持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不承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民主社会主义在某些方面如在提倡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民主社会主义都不适合中国国情。它不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特殊模式,在我国不能搞这种试验。
4.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因此就不可能有反复.[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其实现过程是会发生曲折的。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认为这一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是无法解决的。唯一的出路是把生产资料的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变为公有的,即社会主义的占有形式。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要实现的客观规律。
20世纪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说明马克思的上述论断是科学的,富有预见性。然而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从世界历史进程看,社会主义的历史还是短暂的,总的来说还处于实践和发展的初期。还要看到,十月革命以来先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原来经济政治文化落后的国家。彻底改变这种落后面貌,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后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其前进途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和想象的困难与风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须充分估计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长时期的努力奋斗。由于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就可能发生这样那样的失误以至挫折。但是,不管出现多大曲折,由社会规律所决定的发展趋势是不会改变的,它将在漫长、曲折的斗争过程中为自己开辟道路,并最终得到实现。5.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社会主义在20世纪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在发展中也发生过许多曲折,甚至是肋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严重挫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原因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但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只是社会主义在探索中遇到的挫折,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1[1]21世纪,社会主义将进行新的开拓,经过全世界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共同奋斗,必将迎来社会主义的新的伟大复兴。
四、材料分析题
1.[材料1]“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热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材料2]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材料3]一方面,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的产生取决于某些“客观”的条件的成熟,特别是先进工业结构的形成,这些条件由资本主义通过盲目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规律的作用产生出来。这样资本主义就是注定要产生出另一种更高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阶段。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第383 页。
另一方面,马克思又认为他的理论不只是一种社会科学。它还是另一种暴力革命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不是只要了解社会;它不是革命的无产阶级将起来推翻资本主义,而是积极地动员人们去这样做。它插手去改变世界。问题是,如果资本主义的确是由注定它要被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社会替代的规律所支配,那么为什么还要强调“问题是要改变它”呢,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既然看来人们无论如何受必然规律的约束,为什么又必须动员和劝告人们遵照这些规律行事兜?([美]阿尔温·古尔德纳:《两种社会主义》。摘自陶德林、石云霞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杜2006年版。第252页)请回答:
(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2)试分析阿尔温·古尔德纳的观点。[参考答案](1)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思想中一个首要的基本问题。马克思恿格斯对这个问题的论证,主要是从历史考察、现实分析和价值判断等三个方面展开的。
从历史考察来看,社会主义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屉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它的产生,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要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必然要导致整个社会的变革。人类社会各个形态的依次交替,都体现了这样的规律。除此之外,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前一个社会形态发展,也都为后一个社会形态的产生奠定着基础,创造着条件。由此可以看到,封建社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为社会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新的条件。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母体,它创造的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孕育出的新社会因素,形成的世界性普遍交往,带来的思想观念的解放,使社会主义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经济文化基础。
从现实分析来说,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必然走向。资本主义生产与以往一切生产活动相比,有一个显著不同的特点,这就是生产的社会化。马克思恩格斯看到,生产的社会化已经使生产资料成为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生产过程开始实行统一的组织和管理,产晶面向社会的需要。但生产资料以及劳动成果却依然掌控在私人手里,这就造成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产生阶级对立。而国家又站在经济生活之外,不干预经济活动,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也导致了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因此,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实现生产管理的社会化,实现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社会占有,就成为生产社会化的内在要求。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也迫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出适当的调整与改变,资本通过股份制的方式由个人手里也逐步开始向集体、向社会、向国家转移,以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这种转移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但却印证着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
从价值判断上来说,社会主义的实现,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内在要求。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实现社会的公正平等、民主自由,文明和谐.促进入的全面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始终不谕的普遍追求。社会主义主张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消除阶级对立和社会贫富分化.使每一个人的尊严都能得到维护,使每一个人的权利都能得到保障.使每一个人的发展都能充分实现,正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要求的体现。(2)阿尔温·古尔德纳试图用规律的必然性否定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否定人们可以按照客观规律去改变世界。这是没有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可以发现和掌握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进行实践活动。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并不是被动的受制于规律,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
2.[材料1]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只是弊病;消除这些弊病是思维着的理性的任务。于是,就需要发明一套新的更完善的社会制度.并且通过宜传,可能时通过典型示范,从外面强加于社会。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4页)[材料2]列宁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没有能够指出真正的出路。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创造者的社会力量„„”(《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杜1995年版,第313页)请回答:
(1)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2)为什么社会主义能够实现从空想到科学发展? [参考答案](1)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社会思潮,是历史上进步的思想体系,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其历史局限性在于:第一,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第三,空想社会主义者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总之,空想社会主义虽然提供了启发丁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是不具备科学的和实践的品格。
(2)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经济原因,找到了实现理想社会所依靠的力量和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由于这两个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现实。
3.[材料1]苏联从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到斯大林逝世为止,苏联工业几乎增长了20倍,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而变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之一。1963年3月5日,联邦德国《世界报》写道:在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取得全部领导权时,“俄国还和沙皇叫代一样是一个农业国家。当他在三十年后逝世的时候,苏联已成为在世界上排名第二的工业强国”。“西方几乎花了二百年的时间才做到的事情„„在俄国几十年不长的时间里用残酷的办法、坚定的意志实现了。总而言之,这是现代史中最伟大的经济和社会改革。”(靳辉明、谷源样主编:《当代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上义》下卷。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材料2]近20年来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不同程度地突破了“苏联模式”,给社会主义带来了“柳暗花明”的新局面。现在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上,已不同程度地发生厂一些重大转变„„一种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新体制正在形成。实践证明,这种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是富有生命力的,是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对社会主义前途充满信心。(摘山《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84页)[材料3]冷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和左翼力量并设有放弃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探求。番种不同政治倾向的学者和人士仍在研究和预测未来,这表明社会主义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现实问题。西欧的社会主义者1990年创办了“未来的社会主义”国际论坛。美国纽约的《每月评论》杂志社1990年出版的文集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第一批斗争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功,但历史不会倒退,它将宣告社会主义——不论以什么名义——在资本主义存在的时候不会灭亡”。法国《当代马克思》杂志1993年以“社会主义的新模式”为总题目,发表美、英、法等国的社会主义问题的文章。该杂志编辑部评论说:“如果因为苏、联‘共产主义体系’的失败而将社会主义弃之如敝屣,那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目前社会主义还是一片小树林.但却充满生机。”(摘自《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83页)结合上面材料,回答两个问题:(1)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2)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曲折? [参考答案](1)首先,从根本制度层面上看,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在一国范围内首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且.苏联模式在某些方面适应了当时国际环境的变化和苏联社会发展的需要,取得了可观的历史成就:一是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很短的时间里,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强大的工业国,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二是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作为这场战争的主力军,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为人类的和平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如此,这个胜利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使得社会主义苏联的威望空前增长,使得苏联以世界两大强国之一的面目出现在世界舞台上。随着红军在欧洲的推进,在东欧出现了一批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后来组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所有这些,都推动了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和世界进步事业的发展。而在所有这些成就中.也都有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当时条件下所起的积极作用。
其次,苏联模式又是存在严重弊病的社会主义模式。
虽然斯大林模式的功过并存,但我们也要注意到: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在外部面临帝国主义国家包围的情况下,如何让社会主义生根发芽,应该说是摆在苏联人民面前的首要问题。因此,作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斯大林,他只能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去寻找依据.或者在实践中摸索前进,从而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和运行机制。因此,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的立场都是不科学的。
(2)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也会发生曲折.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几千年的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每一次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无不经过曲折反复的斗争;每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无不有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的甚至要经历反复多次的复辟、危机和失败,而后才能站住脚。社会主义运动出现曲折是历史的必然。但是.我们应当明确,承认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曲折性,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在曲折中持续前进,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转的历史趋势。社会主义必然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
第四篇:马克思试题
07-08学年考试真题(1)
2007-2008学年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A)试卷 使用班级06级各本科班
答题时间:12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30分)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纸相应的方框内。
1、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2、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3、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A、实践的观点 B、物质的观点 C、运动的观点 D、矛盾的观点
5、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6、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科学实验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7、我们通过眼、耳、鼻、舌等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
8、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9、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
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竞争规律D、货币流通规律
10、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发展的标志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C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 D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1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2、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1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4、“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15、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D、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16、“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17、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18、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微风雨雪
1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
19、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A、阶级斗争史 B、思想发展史 C、劳动发展史 D、文化发展史
2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A、占人口大多数 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C、具有先进思想 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21、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A、创造新价值B、创造剩余价值C、创造必要价值D、创造使用价值
22、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
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2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生产过剩危机 B、生产不足的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2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25、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是:
A、有利于所有国家 B、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C、有利于发展中国家 D、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
26、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27、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
A、原料和燃料 B、辅助材料 C、机器设备 D、商业设施
28、美国采取权力制衡的组织形式,其中立法权属于:
A、国会 B、总统 C、最高法院 D、最高检察院
29、除我国之外,哪个国家也提出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A、苏联 B、南斯拉夫 C、越南 D、古巴
30、江泽民同志说:“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江泽民所说的“远大理想”是指:
A、共产主义远大理想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D、个人对将来职业的向往与追求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纸相应的方框内。
31、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3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从事国际经济协调,维护国际经济秩序的国际性协调组织主要有三个,分别是: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世界银行C、世界贸易组织 D、西方八国集团首脑会议
33、科学技术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这一观点表明:
A、全球性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B、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C、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的D、科学技术是当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
34、“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画饼不能充饥
35、资本主义无法根除的主要矛盾是:
A、垄断资本与中小资本的矛盾B、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私人占有的矛盾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D、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36、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37、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D、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38、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社会主义建设不需要任何纲领B、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
C、必须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D、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由经验代替理论
39、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B、交换价值和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C、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D、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0、“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B、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三、简答题(本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0分)请将相应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4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42、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是什么?
43、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包括哪些内容?
44、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四、材料分析题:根据所给的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相应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共计18分)
材料一: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茫然归,谓其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因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见《孟子• 公孙丑上》)
45、请回答:揠苗助长的寓言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个规律?请阐述这个规律的基本内容。(5分)
46、这个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5分)
材料二:吉林省辽源煤矿在日伪时期“万人坑”里,发现死难矿工牛世清身上有一张欠债工票,上面记载着1942年11月牛世清挖煤30天,月工资30元。据资料记载,当时公认的每日产煤2吨,每吨煤市价23元,每吨煤的生产费用是12元。
请计算:
47、资本家一个月(按30天计算)在牛世清身上榨取剩余价值有多少?(4分)
48、剩余价值率是百分之多少?(4分)
五、论述题(本题共1个小题,共12分)请将相应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材料一:新华网北京2007年1月25日电(记者刘铮 刘羊旸)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25日宣布,初步核算显示,2006年中国GDP为209407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速比上年加快0.3个百分点。这样,从2003年开始,中国经济增长率一直在10%平台上加速。2003年的增长率为10.0%,2004年为10.1%,2005年为10.4%。
材料二:谢伏瞻同时表示,当前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如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任务仍十分艰巨。据有关部门测算,目前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占总面积的1/3.过去十年沙华土地占国土面积的15.9%;由于过度采伐,现有森林覆盖面积只占全国面积的13.4%;由于水资源短缺,部分城市缺水现象严重。在全国500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4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在资源
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又存在着大量的使用浪费,而且对资源的再生利用又不重视,废钢铁和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率只有30%,大大低于经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材料三: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9、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关理论并结合材料论述科学发展观对于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07-08学年考试真题(2)
2007-2008学年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B)试卷 使用班级06级各本科班
答题时间:12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30分)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纸相应的方框内。
1、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2、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3、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是:
A、马克思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威廉•配第4、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消极影响有很多,但不包括:
A、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B、在国际贸易关系中剩余价值大量流失
C、金融风险加大D、经济发展机会大大减少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6、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7、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8、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9、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A、国际卡特尔 B、混合联合企业级 C、跨国公司 D、国际康采恩
10、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1、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的影响
C、意识是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12、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上升,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
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B、使用价值量上升,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1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15、美国采取权力制衡的组织形式,其中行政权属于:
A、国会 B、总统 C、最高法院 D、最高检察院
16、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17、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18、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19、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发展的标志是: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C、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 D、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2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A、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B、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互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C、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D、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
21、之所以会发生“刻舟求剑”的错误,是因为割裂了: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2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生产过剩危机 B、生产不足的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23、社会革命根源于:
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24、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25、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房子同平房、楼房、别墅等的关系属于: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26、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管在发展中曾遇到和仍将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它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胜利。这说明: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事物的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7、下列说法中,强调全面看问题的是:
A、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D、有无相生,难易相成28、除我国之外,哪个国家也提出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A、苏联 B、南斯拉夫 C、越南 D、古巴
29、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A、文学、艺术和宗教 B、道德、伦理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D、哲学、历史
3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纸相应的方框内。
3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32、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33、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
A、水往低处流 B、日出于东落于西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34、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35、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共同点是:
A、都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B、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C、都增加了剩余价值量D、都提高了剩余价值率
36、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挫折和反复,这一事实表明:
A、新生事物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C、“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是错误的D、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7、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靡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8、“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
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39、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属于:
A、不变资本 B、固定资本 C、可变资本 D、流动资本
40、垄断统治下竞争的特点:A、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B、竞争的手段有政治上的力量
C、竞争更为激烈、破坏性更大D、竞争的范围除经济领域外还包括政治、军事、文化领域
三、简答题(本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0分)请将相应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4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4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包括哪四个方面?
43、简述生产力的含义及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44、什么是真理?怎样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四、材料分析题:根据所给的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相应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共计18分)
材料一:“二句三年得”唐代著名诗人贾岛,曾作过一首《送无可上人》的诗,诗中有“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句。对这两句,贾岛非常得意,曾作过一首小诗来表明这两句诗来之不易: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意思是说,这二句诗来得不易啊!每当吟到这里时,我都激动得流泪了。如果别人再不欣赏的话,那么,我就一辈子不再写诗了。当时韩愈非常欣赏贾岛的作品,很佩服他这种严肃而艰苦的创作精神,并赠给他一首诗:
孟郊死葬北邱山,日月星辰顿觉闲。
天恐文章中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
45、请回答:这个故事的哲学寓意是什么?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6分)
材料二:贝克莱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人的主观感觉,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 康德认为,“人为自然界立法”;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杜威说:“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
材料三: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世界是上帝的创造物”;黑格尔认为:“世界是绝对理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原”;朱熹认为:“理在物先,理在事先,理是万物之本”。
46、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表达了怎样的哲学观点?(4分)
47、对上述材料所涉及的哲学派别的特征作简要概括和分析。(8分)
五、论述题(本题共1个小题,共12分)请将相应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材料一:从2000年起,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年均20%以上,2004年为40%,个别产业、行业,主要是第二产业中的资源性产业、行业(钢铁、水泥、电解铝以及汽车、房地产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达60%左右;另一方面,过快发展、发展过热的资源性企业、行业,又主要是第二产业的低端产业(农业落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主要特点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导致资源能源短缺,煤、油、电、运高度紧张,结构失衡而且产业结构水平低,比例失调,粗放型增长严重抬头。材料二:“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的粗放增长模式,使得城乡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城市环境承载趋于饱和。许多城市污染排放总量超过环境容量,23.4%的城市全年水质达标率小于60%,同时还有近2/3的城市供水不足,1/6的城市严重缺水。而在农村,频频发现的“癌症村”,也要求政府必须加大环保工作力度。
材料三: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48、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关理论并结合材料论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五篇:马克思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2-2013一学期
原理A卷
黄河科技学院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试题(A卷)
适用类别 普/成层次本科 专业体音美 年级 2011级试卷代码: 310002
注意事项:
1、本卷采用了分卷制,已将试题纸与答题纸分开。请考生将答案按原题号顺序,写在答题纸上。在试题纸上书写答案,一律无效。交卷时,应分别交验试题纸、答题纸和草稿纸。
2、请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书写姓名、座号、学号等信息。
3、请自觉遵守考场纪律。
一、单项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 1 分,共1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哲学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是指时间的()A、无限性 B、一维性 C、相对性 D、绝对性
3、“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体现的哲学原理是()A、对立统一规律 B、事物普遍联系原理 C、质量互变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物质的观点 B、运动的观点 C、联系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5、决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根据在于()A、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B、实践具有社会性 C、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 D、实践具有历史性
6、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方式 D、社会形态
7、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政治法律思想 B、哲学 C、艺术
D、国家政权
8、支付租金、工资、债务、利息时,货币的职能是()A、价值尺度 B、贮藏手段 C、支付手段 D、流通手段
9、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是()A、《反杜林论》的发表
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哲学的贫困》的发表
D、《资本论》的发表
10、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是()A、平均分配 B、按资分配 C、按需分配 D、按劳分配
二、判断题(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对的不需要说明原因,错的不需要纠正)
11、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3、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14、英雄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
15、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科学技术。
16、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
17、竞争引起垄断,垄断可以消除竞争。
1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工业垄断资本与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形成的。
19、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20、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统一的。
三、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1、意识的能动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22、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3、价值形式发展经过了哪四种形式?
24、价值规律内容是什么?
25、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什么?
四、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要求:观点正确,有创新;要点突出;语言通畅;应围绕要点适当展开论述,只写要点,未展开论述,扣除相应的分数)
26、试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27、试述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执行的三种职能以及产业资本连续循环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五、材料分析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共20分)28.阅读下列关于运动和发展不同观点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韩非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材料2】《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材料3】列宁指出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源泉上,只有对立统一的观点,才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请回答:
(1)材料1与材料2的观点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10分)(2)材料3的观点说明了什么?(10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2-2013一学期
原理B卷
黄河科技学院2012-2013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试题(B卷)
适用类别 普/成 层次本科 专业 体音美年级 2011级 试卷代码:310002
注意事项:
1、本卷采用了分卷制,已将试题纸与答题纸分开。请考生将答案按原题号顺序,写在答题纸上。在试题纸上书写答案,一律无效。交卷时,应分别交验试题纸、答题纸和草稿纸。
2、请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书写姓名、座号、学号等信息。
3、请自觉遵守考场纪律。
一、单项选择题(1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
A、动物的心理 B、语言
C、劳动 D、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2、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属于()观点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 D、辩证法
3、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其含义是()A、纯粹的否定 B、既克服又保留
C、全盘抛弃 D、纯粹的肯定
4、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一个完整认识过程的是()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实践——认识——实践 D、意识——物质——意识
5、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
A、主观是否符合客观 B、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C、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D、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6、划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标准是()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B、是否承认国家的存在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人类社会的内部矛盾
7、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8、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A、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C、价值的实现问题
D、生产资料优先增长问题
9、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借助于()A、“代理制” B、“企业联合”
C、“参与制” D、“个人联合”
10、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A、国家政权 B、物质资料的生产
C、剩余价值学说 D、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二、判断题(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对的不需要说明原因,错的不需要纠正)
1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14、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种不同的真理。
15、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16、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17、剩余价值的源泉是资本积累。
18、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
19、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20、共产主义社会是没有任何矛盾的社会。
三、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22、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23、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24、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25、影响资本周转速度快慢的两个关键因素是什么?
四、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要求:观点正确,有创新;要点突出;语言通畅;应围绕要点适当展开论述,只写要点,未展开论述,扣除相应的分数)
26、试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27、试述划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依据及意义。
五、材料分析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共20分)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原理,分析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有关文化的论述:
【材料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材料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材料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
【材料4】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10分)
(2)上述材料体现了辩证关系的哪一方面?并加以评析。(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