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复兴中华文化的几点认识(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08:31: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复兴中华文化的几点认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复兴中华文化的几点认识》。

第一篇:关于复兴中华文化的几点认识

高元龙

(安徽三联学院 思政部,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复兴中华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历史使命的必然抉择。民族文化的特殊内涵决定,复兴中华文化就是建设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增强民族文化的亲和力和向心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为复兴中华文化提供了现实依据,也为复兴中华文化划定了原则方向,即复兴中华文化必须遵循民族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坚持走和谐文明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中华文化;复兴;认识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5-0122-03 文化是一种复杂而丰富的现象,它的形成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史,即人类在面对强大的外部环境挑战以及应接挑战过程中形成的一切成果,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行为文化等。所以,社会实践是社会文化发展变化的客观依据。同时相应的文化品格也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由于人类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无序的状态,导致自然环境压力和社会生活压力也不断增加。这是文化发展的唯物辩证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是实现经济腾飞的目标,也包括健全和完善各项体制机制,社会成员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风尚和国际影响力提升等。因为在文化的复杂系统中,精神文化是对物质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的提升和概括,并对其具有强大的反作用,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复兴中华文化即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一、复兴中华文化的内涵

中华文化是一个相对笼统的概念,既包括优秀的民族文化如民族精神,也包括糟粕部分;既包括传统的旧文化,也包括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形成的新文化。正因为这样,复兴中华文化常常被误解为文化民族主义或将复兴中华文化简单化为复兴传统文化等。因此,复兴中华文化首先必须弄清楚何谓“复兴”,以及何谓复兴“中华文化”。

首先,“复兴”隐含着这样的内涵,即曾经相当辉煌,后来由于某些原因中断或退落,现在再次实现辉煌。之所以说中华文化曾经是世界文化的楷模,是因为中华文化不仅创造了自身的辉煌历史,也以其独特的价值文化、实物文化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承认,那是人类在普遍落后状态下的相对突出,而且中华文化在近现代史上是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的,并险些湮灭于强势的西方现代文化之中。所以,民族文化的再次辉煌不是对原有现象的重复或试图回到过去,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结合现当代社会实际实现创新发展并对世界形成吸引力。只有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才能实现源源不断的大发展,才是真正的复兴。所以,“复兴”既是“破”,也是“立”,并且重在“立”,乃至因为“新”而“兴”。正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其既是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更是在现当代的创新和发展。

其次,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复合型文化,是精华和糟粕的统一体。5000年来,伴随着不同时期的社会实践,中华文化被赋予了不同的时代内涵。春秋战国时期,“诸子争鸣”是中华文化大发展的典型,为此后数千年中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始皇以“焚书坑儒”为代表的文化整顿使中华民族基本上实现了大一统,却使从诸子时代延续下来的学术争鸣噤如寒蝉。西汉初期董仲舒提出“罢诸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学一枝独秀。此后两千多年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几乎都囿于解析儒学经典,尤其科举选拔制度使知识分子的一切思想活动仅在于如何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统治阶级的统治,少有创新。即使中华文化在世界近现代史上达到历史的最高峰,但由于缺乏质的飞跃,最终濒临崩溃的边缘。所以说,中华文化虽然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枝奇葩,但不可否认其也有片面性的一面,即使像“大唐盛世”、“康乾鼎盛”这样的大治,也不能掩盖中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狭隘性。因此,强调中华文化必须以承认民族文化的两面性为前提。

再次,复兴中华文化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必须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以及国内和国际等多视角来看待。中国近现代史的屈辱和悲壮告诉世人,能否准确理解复兴民族文化的内涵是实现民族振兴的重要前提。“睁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自强”等揭开了中华文化试图革旧鼎新的序幕。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纲领开展自救运动,但这种保守的文化民族主义最终以甲午战败而告结束。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既有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自觉,但又缺乏创新开拓之实质。20世纪初广大知识分子还掀起研究国学以自救的热潮,如章太炎高扬国学,试图“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但是袁世凯称帝以及随之而来的尊孔复古的文化逆流,使国人对国学更加厌恶。直至“新文化运动”提出许多新思维新观点,尤其是此后不久的“五四运动”将这次文化运动推向顶峰,可谓是中华文化的一次大解放。文化的本质及其发展史说明,复兴中华文化必须坚持批判继承的态度,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走民族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开辟及成功,尤其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开辟,是这种文化复兴理念正确性的最高验证,是中华文化在20世纪实现飞跃的最高表现。因为这些文化现象符合历史潮流,在诸多方面超越了旧的文化传统,如对待中华文化的态度是最公正客观的,文化的参与者是最广泛的,文化成果的惠及者是最普遍的,文化形式是最喜闻乐见的,文化目标是最崇高和最科学的等等。

同时,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复兴中华文化不仅意味民族文化在国内的振兴,也包含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内涵。中华价值文化的输出就是增强“中华文化圈”在世界的影响,进而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吸引力和亲和力。所以,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既是复兴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发展的重要举措。

总之,复兴中华文化必须明确“复兴”的内涵,以及坚持从历史和现实、从国内和国际、从理论和实践等多角度解析中华文化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只有这样,民族文化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决定,复兴中华文化必须以其为指导,坚持走民族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之路。

二、复兴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物质到精神思维、从体制机制到技术科学、从国家政治到个人的衣食住行,无所不包。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日渐突出,复兴中华文化成为可能和必然的社会课题。

首先,从可能性上说,相对开放与和平的国内外环境是复兴民族文化的重要前提。复兴民族文化不仅意味着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也意味着吸收和借鉴各种优秀的文明成果,包括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更意味着在学习和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突破,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总体上和平与发展的社会环境。因为只有开放的环境,我们才有机会去了解世界,也让世界了解我们,以及自己认识自己。只有和平发展的环境,我们的学习创新活动才具有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三十多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拉近了中国和世界的距离,从而使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不再是空谈,这既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也为民族文化的复兴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其次,从必然性来看,独具民族风格的中华文化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敲响了复兴中华文化的警钟。民族文化独特的内涵和存在形式决定,其对人的影响比其他任何途径都要深刻和久远。纵观当今世界,尤其发达国家不仅注重从经济和政治等方面提升自己在国际社会的影响,也十分注重在文化上实现自己的影响。从现当代国际社会的发展事实来看,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帝国主义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取得相当的成果,并还在更加深入地施加影响。例如20世纪末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提出著名的“文明冲突理论”,直言不讳现代社会冲突的根源在于不同文明的差异,这实际上是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和强权主义的变种。所以,抵制西方文化殖民主义和倡导文化民族主义成为众多国家,尤其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的共同选择。由于欧风美雨的熏染以及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以道德伦理为根本的中华文化首当其冲,时常遭受冷遇甚至被歪曲。不仅在国际社会如此,就连部分国人也表现出对本民族文化的不信任和不理解,淡漠民族文化和崇尚西方文化成为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的价值取向。这是对古老而精深的中华文化历史的极大讽刺。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使中华文化再造辉煌、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以及走向世界,是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历史使命。

民族文化是生产力的渗透性要素,尤其在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深入的现阶段,是否拥有强大而科学的社会文化是成功的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所面临的各项挑战和机遇,既为复兴中华文化提供了可能性条件,也为复兴中华文化提出了必然性和紧迫性。这既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持续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复兴中华文化必须强调的几个问题

复兴中华文化既是对民族文化历史地位的肯定,也是对民族文化社会发展性的强调。所以,复兴中华文化必须既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心存敬畏,又勇于开拓创新。复兴中华文化既不是妄自菲薄,也不是自高自大,更不是搞文化霸权,而是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赋予民族文化以新使命新内涵,以强化和巩固中华民族的坚强大厦。为此,复兴民族文化必须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强调中华文化不等于一般地肯定文化民族主义。对待民族主义,我们既不是全盘否定,也不是一概接受。民族主义能激发人们热爱民族社会的积极情绪,也可能使民族因此陷于保守、封闭和落后的境地。中华民族具有丰富的民族主义历史,尤其在近现代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达到最高峰,成为中华民族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但其狭隘性也形影相随,即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的民族主义具有极强的盲目排外、夜郎自大的保“本”情结。其实在今天,我们中的很多人骨子里面还有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意识,如“中国地广人多,无所不有”,“21世纪必然属于中国”等。在这种意识的主导下,我们容易盲目乐观,自高自大或封闭自守。所以,强调与中国实际发展状况相匹配的中华文化更应该突出“理性”,敢于和善于创新民族文化。因为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保“本”,更要在“本”的基础上走得更深更远。只有这样,民族文化才能真正体现出民族性、科学性和时代性。所以,复兴中华文化既是强调具有民族特性的文化的价值,也不否定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学习一切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为我所用。

第二,强调中华文化不等于默认“文明冲突论”。恰恰相反,强调中华文化是要打破所谓“文明冲突论”的谬论。毋庸置疑,当今世界的冲突是此起彼伏的。直观上,我们很容易给之冠以某些文明之间的冲突,诸如“东西方文明冲突”、“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教文明冲突”等等。但是世界文明发展史告诉我们,各种文明的形成发展过程虽然大相径庭,但殊途同归,即都是人类在求生存谋发展中积累的结果。他们之间有矛盾,甚至有对立的一面,但不是彼此冲突的根源。“文明冲突论”的实质是颠倒冲突的原因和结果。因为整个世界尤其自近现代史以来之所以如此激烈地竞争,其根本原因在于对有限的生存发展所需资源的争夺而不是文化对立。所以,解决当今世界之冲突的根本方法在于如何更好地化解利益冲突,形成积极有效的问题解决渠道。因此,强调宣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不但不会加剧“文明冲突”,恰恰相反,由于文化上的积极交流融合将更有益于增强彼此的信任和了解。

第三,强调复兴中华文化不是搞文化霸权主义或文化大汉族主义,而是为更好地实现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的理想。首先,文化霸权主义或文化大汉族主义不符合中华文化的精神实质。中华文化以追求和谐宽容为核心价值。这种道德品格决定,复兴中华文化不会也不能搞文化霸权主义或文化大汉族主义。其次,复兴中华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事业是并行不悖的。复兴中华文化的目标就是更好地坚持具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的科学发展模式,即强调和谐、宽容、开放和科学的价值取向。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也决定,中国的发展只有和必须走和谐发展之路,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只能是和平崛起。所以,复兴中华文化就是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力主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以自己的方式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第四,复兴中华文化必须注重文化体制改革,但是不能把文化体制改革简单化为文化产业化或市场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必要途径,其目的是使民族文化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文化独特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决定,复兴中华文化必须既要加强立法执法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又要注重市场的导向,坚持文化产业化和文化事业化双向发展。对于适合产业化的坚决走产业化的方向,而对于关系民族社会前途命运的重要领域则更适合走事业化的方向。只有坚持两者的统一,才能更好地推动民族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复兴中华文化既是中华民族在当代更进一步发展的必然抉择,也是中华文化积极融于世界、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和发展的义务和神圣使命。文化复兴不是文化民族主义或文化霸权主义,相反这是中华民族对全球化趋势及其后果的积极应对,即积极突显民族文化中的民族特色和民族经验以推动本民族发展,并同时以自身独有的方式为世界文明和发展做出贡献。

第二篇:从中华文化认识民族团结

从中华文化认识民族团结

一、认识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传承

中华文化传统由于具备丰厚的人文蕴含,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洋溢,具有超越时代的民族共性。五千年中国文化的一以贯之,历久弥鲜,毫无疑问,这种文化的共时性、民族性是其重要原因。

所谓中华民族,是现今由华夏族演变成来的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总称。不过在古代,“中华”一词却是“以己为中”之意,与“以人为外”的意思相对应,而“华”即有文化发达,光辉四方之义,表现出华夏族自我荣耀的心态。《唐律名例疏议释义》中说:“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华。”这种说法可谓代表了古代中国人对于自我文化的认同心态。

到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由于面对的是满清政府统治,所以传统文化的中的民族意识自觉体现在以章太炎等人为代表的学术思想中。近代国学宗师章太炎有意识地用国粹激发人们爱国的心肠,推翻清朝的外族统治。章太炎在1907年第15期上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上,发表了一篇《中华民国解》,其中提出:

“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故《春秋》之义,无论同姓之鲁卫,异姓之齐宋,非种之楚越,中国可以退为夷狄,夷狄可以进为中国,专以礼教为标准,而无有亲疏之别。其后经数千年,混杂数千百人种,而称“中华”如故。以此言之,华之所以为华,以文化言之可决之也。

章太炎这一段话值得我们关注,他注重从文化去定义“中华”一词的概念蕴涵,将中华民族的内在血脉定为文化传统,而外在的种族是变易不定的,可以互相融合与变化。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得益于文化传统的薪火相传,为此他大力倡导国学,近代国学思潮正是缘此而振兴起来的。现在看来,太炎先生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中华民族文化成为一种高度成熟、相对独立的精神价值与物质形态的融合物,具有

超越时代与地域的强大凝聚力,迄今为止,华人文化成为海内外无分地域的精神纽带,也说明中华文化积数千年而成的共同民族心理的巨大能量与沉厚的潜质,这是任何民族的文化无法比拟的。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而对天灾人祸而发奋图强、乐观向上的根本原因。

二、从历史发展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

1、远古时期:约五千年前,易经的阴阳交合变化的思想建立,这一思想影响中国文化至今。《易传》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我们民族精神与中华之魂的写照,也是燃照今天的火炬。(易经在春秋战国后又称周易,由周公补充,孔子做十翼进行注释,后为儒学经典)

2、早期先秦时代:诸子百家学说并行;皇帝一般尊崇黄老之学,采用无为而治思想。

3、西汉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时佛教已经传入中原。佛教的传入方式,1、从西域,代表人物鸠摩罗什(高僧、焉耆国王子),2、现考古发现,还有一支从南方传入。

4、大唐是中国文化在当时世界最繁荣的时代。大唐时代宗教有来自波斯的景教(基督教的一支,西安大秦寺考古)、摩尼教,祆教。还有回教等。大唐全国信奉佛教,而皇室尊道教为国教(李姓王朝,尊老子李聃祖先)。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中国文化体系开始建立。过去中国文人案头必备的书籍包含儒释道三教典籍,而非只有四书五经。《菜根谈》是体现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的一本书。

5、中华民族是多民族融合形成的以炎帝与黄帝为代表的两古族融合发展,延向四方,后经夏、商、周及其后的发展,使中国境内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各有特长的氏族、部落融为一个以中原族群为主体,包括四方民族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几千年来,炎黄二帝作为中华民族始兴和统一的象征,对于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民族认同和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发挥了巨大作

用。而以炎黄子孙为荣,以同源同祖为亲,这已成为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感情纽带和精神力量。

三、中华文化是理性思想、包容发展的文化系统

1、源于中国人的宗教观

中华民族不是最虔诚的宗教徒,中国人尊崇自己的祖先而超神佛。儒释道三教,没有一家能成为中国文化的主宰。

A儒教:位列第一,中国诸子百家之一,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对孔子的崇拜,是思想崇拜。儒教讲究仁者爱人,兼爱天下,中庸,讲究人在社会中做人做事的行为规范。文庙也只是读书人朝拜的地方。其宗教性质很弱。

B道教:中国诸子百家之一,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是对三清教主的崇拜,老子列为三清教主之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讲的是认识自然之道。他讲究无为而治,成仙得道,超脱社会,得精神享受。目的是认识自然的本来面目,精神自由,身心洒脱。

C佛教:来自古印度,代表人物;释迦牟尼,其教义讲究因果报应,六道轮回,善有善报。宗教一词即来源于佛教名词——宗上教下(宗上讲的是顿悟,教下讲的是渐悟),现在我们用的许多名词都来源于佛教名词,如思想、境界、意识„„。学佛的最后境界是开悟成佛(佛,觉悟者,人人具有佛性)。佛教是一体系完备的思想体系,佛教认为一切作为都会对你的今生后世产生影响,包括思想(身、口、意),第八识阿赖耶识就象存储器,能存下自己的一切行为,自己做事自己承担,即自己种因,自己得果,没有他人可替代。佛菩萨只是给人们指示了无数解脱因果的道路,并不能替你解脱因果报应。《金刚经》云:“如筏喻者”,即说佛法是渡人到智慧彼岸的船,而非目的地。

D中国文化为什么只选儒释道三教为核心

因为中华文化是以易经思想为基础,儒释道三教文化思想基础是相通的,儒释道三教思想包含了中华文化的理性思想全部,也包含了各宗

教真善美的基本思想,从哲学角度讲其他各宗教的理论深度和广度较三教弱,所以,在中华文化发展中自然形成了以儒释道三教为中心的文化体系。中华文化只选取三教教义的理性思想发扬光大,而非宗教崇拜。中国文化的本身是反迷信的,儒释道三教也认为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一切都要靠自己,就象国际歌中唱到的一样。纯粹的宗教思想并不能引起文化层次的共鸣。

因为有各种文化的融合,而非排斥,所以中华文化有很大的包容性,内涵丰富,不断发展。外来宗教在中华大地上要发展,自然选择与中华文化融合的方式,佛教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三、中华文化是民族团结的基础

由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她宽广的胸怀包容一切,几千年来形成了中华各民族共有的文化体系,得到中华大地各地域、各民族的认同,也得到包括海内外华人华侨的认同。我们应该以中华文化为中华各民族团结的基石,宏扬中华文化,统一爱国思想,把各民族认同的中华文化的共性发扬光大。各民族、各地方互相尊重对方的文化特性,各民族、各地方的文化特性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各宗教信众互相尊重对方的宗教信仰,只有互相尊重才能和谐发展,只有和谐发展才能创造繁荣的社会文化。

我们应努力学习认识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涵,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都应该维护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只有中华大家庭繁荣富强、和谐发展了,每个小家才能幸福安康!加强民族团结就是为了要中华大家庭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篇:谈谈对复兴中华文化的看法和思考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文化 始终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但在今天,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对各民族文化 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中华文化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你知道吗,西方武器、炸药来源于中国火药。日韩和服、韩服来源于中华汉服。日韩书法源于中国书法。日本茶道源于中国茶道。日本文字起源于中国唐朝。日本韩国推崇的儒家文化是源于中国,均由中国国学经典四书五经所原创。。。就在此刻,我们的文化并没有真正被自己重视起来,我们的端午节被抢注,我们的《三国演义》、《西游记》被随意改编并被用来竞争我们自己,我们的古代历史被改编成各种游戏来抢占我们自身的潜在市场„„ 另外,价值紊乱、诚信缺失、心态冷漠、人伦失范等等问题,是传统文化断裂,社会转型急剧所造成的中国特有问题。精神总不如物质来的实在,但是一个民族一旦失掉了他的文化根源,那就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一个没有精神归依的民族,他永远是个低能儿,永远被其他的民族所唾弃。可见,全面复兴中华文化是极其重要的。

复兴中华文化的一些值得提倡的做法;

1.儒学的复兴。21世纪是中国和平崛起的世纪。伴随着中国经济、政治的复兴,在文化领域也出现了一股强劲的“儒学复兴”运动。全国人大通过决议,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定为国家法定假日;在中小学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内容开始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一些地区的中小学中,还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教育部决定,将中国对外的汉语教学中心,一律改成“孔子学院”,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二百多所“孔子学院”分布在世界各地,向全世界人民传播中国文化;2008年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孔子的三千弟子齐声朗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将儒学热推向了高潮。

2.中国的道统思想观是中国文化的正脉和主流,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人文初祖”轩辕黄帝正是中国道家思想的创始人。尧、舜、禹、汤、周、孔是中国道统思想的真正代表者。古老的中国之所以被称之为“神州”,依据老子对精神文明和社会发展分期的揭示,神州期就是道治、德治社会和仁治社会的时代。古代中国的神州时期,在道德治世开极和仁德治世开极时期,各诞生了一位大智慧的圣人级人物,这就是伏羲和黄帝。这绝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大道无为化生的必然结果。

3.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骨,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会。我认为当代的革命精神是一种开放包容的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包含自强精神、仁爱精神、勤奋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爱国精神、气节精神、斗争精神、改革精神和开放精神十个主要方面。进一步建设和弘扬革命精神,是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需要。

4.“华夏复兴,衣冠先行”是伟大汉服复兴运动的主导理念,这是有深刻内涵的。自三代至明朝的几千年中,中国一直是衣冠礼仪之国,一直在与世界同步,许多时候甚至超胜于世界。这得益于拥有发达文明的华夏民族的先进思维方式和精神理念,而衣冠礼仪则是中国精神理念之外在表现。自三代至明朝,中国人从来不吹嘘自己,而惟以衣冠礼义自豪。礼仪、道义、衣冠,三者共同构建古代中国的人文社会。而“衣,身之章也”则表明衣冠的意义并不仅是御寒,还能表现个人的精神境界。衣冠,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5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必须高度重视中国文化软实力。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民族复兴的力量之源和开路先锋,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冲击,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应对,一手抓繁荣文化事业,一手抓发展文化产业。主动参与国际文化交流,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争取与我国大国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要积极构建适合中国文化特点的平台,即将到来的大唐开国1400周年庆典活动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百年一遇的绝佳机会。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它给后世留下的印象至深,除了国力强大、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天下太平外,更突出的亮点就是辉煌灿烂的文化。

唐朝最令人瞩目的文化成就可算唐诗。在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科学技术领域,宗教往来方面成就辉煌,大唐开国1400周年即将来临,中国政府理所当然要利用这个百年不遇的机会,搭建全面复兴民族文化的国际舞台,展示灿烂的唐朝文化,表现民族文化与异质文化平等交流的智慧,提升支撑民族复兴的综合国力。考虑到唐朝在我国几千年文明史和全世界范围内的巨大影响,建议中国政府高规格超常规地举办唐朝开国1400周年纪念活动,大唐开国1400周年纪念活动为全体华人提供了一个固本培元弘扬民族文化的机会,我们要积极借鉴国际上举办大型文化活动经验,充分利用国际国内文化活动平台,像重视奥运会世博会那样把大唐开国1400周年纪念活动打造成全面复兴民族文化的国际平台。

国际上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牵头,与唐朝中国交流频繁的日本韩国印度以及中亚各国充分参与,充分利用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和唐人街展开纪念活动。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唐朝和世界各国的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互相学习,彼此影响,大唐盛世既是其它国家效仿的对象,也是博采众长虚心向各国学习的结果。国内全国政协和文化部牵头组织,全国各地积极而有序的参与。

第四篇: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不得益于炎黄子孙始终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屹立潮头、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思想指的是传统上中国内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继承的思想模式,或可称之为一拥护中华文化的意识型态,其亦包含了对待异族、异国的态度和思想。中华文化和思想具有最高的价值,不承认汉民族以外的异族的独自文化的价值,“化外之民”是教化的对象。也被称为“华夷思想”。

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华文明史源远流长,若从黄帝时代算起,已有5000年。有学者指出,中华民族有“三十万年的民族根系、一万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国家史”。举世公认,中国是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多个,而其中又以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为主,中华文明是多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学术界一般称之为“多源一体”的文明形成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中华文化定义为中国所有民族(即中华民族)的文化总汇,但由于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并且汉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所以普遍认为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由于历史上越南、琉球和朝鲜半岛曾是中国王朝的一部分,并长期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所以有历史学家认为历史上的越南、琉球和朝鲜的文化亦属于中华文化,但由于二十世纪越南和朝鲜废除了汉字教育和汉语教学,所以今日的越南和朝鲜半岛和中华文化已没有直接的联系;而琉球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已被日本长期殖民统治,其文化和中华文化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区别;另外中华文化亦被日本部分人民尊称为“日本文化之母”,所以日本文化有选择的继承了中华文化,虽然在日本文化中能寻找到部分中国文化的影子,但日本文化和中华文化已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近现代以来由于中国的落后、日本的崛起导致二者更大的疏远,所以学者们普遍认为日本文化是中华文化、西方文化和日本土著文化的杂交体!此外中华文化还影响了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例如东南亚国家等),并通过华人世界影响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趋势!

原荒时代,先民知识未开,见大自然各种现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气候变化的风雨雷电等等。因不了解,而心生疑、恐怖。对于这些疑惑要想获得答案,只有去向「巫」就教。巫对于这种现象,经过观察,思考,分析等过程后做出的结论是风有风神,雨有雨神,雷有雷神,电有电神,其它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无不是各有一位神在主宰。神主宰论,现代人看来太不科学,太迷信了。但谁敢保证当代科学家对宇宙现象所做的解说,等千年以后,不会被推翻而指为迷信,反科学的呢?

近代考古在中原地区发现的裴李岗文化、贾湖文化等,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已经进入以原始农业、畜禽饲养业和手工业生产为主,以渔猎业为辅的原始氏族社会,其中出土的龟甲契刻符号与约30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有类同和相似之处,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发现最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实物资料。当华夏文明在中原发展的时候,现在的中国疆域内还分布着其他各种文化。其中,距今5000年到10000年的文化,近代以来考古发现的金陵北阴阳营文化、高邮龙虬庄文化、嘉兴马家浜文化、余姚河姆渡文化、含山凌家滩文化、潜山薛家岗文化、天门石家河文化、巫山大溪文化等,分布于长江下游、中游和上游等地。三星堆遗址发现的古蜀文明,更是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渐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并且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除了主体民族汉族外,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也拥有具有自己特色的地方文化。中华文化主要可分为几个地区:河南、山西、陕西、河北、山东一带的黄河流域;四川、云南、贵州一带的长江上游;湖南、湖北、江西一带的长江中游;安徽、浙江、江苏一带的长江下游;东北地区;内蒙古地区;新疆地区;西藏、青海以及四川西部等地的藏区;广东、广西一带的珠江流域,福建的闽江流域等。

在春秋战国时代,周朝的封建制度崩溃,诸侯们互相讨伐。中国的知识份子或探讨救世的学问,或发明各种学术以利诸侯争霸。造就了中国思想史上最活跃的年代。那时期产生的各学术,总称为诸子百家。

中国神话,中华文化与历史的瑰宝,通过口耳相传或书面文字记载等各种形式流传在寓言、小说、宗教、舞蹈、戏曲中。某方面而言,上古神话会被假定是历史真实的一部份,最初的文字记载散见于《山海经》、《水经注》、《尚书》、《史记》、《吕氏春秋》等古典中。根据学者袁珂的分类,现在的中国神话可分为“神话”、“传说”和“仙话”三种,而在晋代至明清时期,中国文学史上又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志怪小说”或“神魔小说”的类别,当中很多是参考了神话、传说和仙话,其中有名的当属《封神演义》、《西游记》及《聊斋志异》等。

一只龙与一只凤组成,意思代表阴阳,也就是男女,由于汉族人口众多,占据了中国历史发展大部分,所以延续了中国最古老的动物龙和凤,作为自己民族的标志。龙飞凤舞,是中原地区与南方地区的民族标志。

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中国的帝王自称“真龙天子”,具有权威的象征。龙是一种在中国传说中虚构的动物,具有蛇身、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口角有须、额下有珠的形象。龙在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龙与凤凰、麒麟、龟一起并称“四瑞兽”。(也有许多典籍和史书著作中提到“四瑞兽”分别为:猰貐、居、貔、狻猊。)青龙与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国天文的四象。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被现代中国人称之为汉服的服饰从三皇五帝到明代千年岁月中代表了中华文明的主体服饰,明朝末年清朝满族统治者进入关内后,通过剃发易服的方式强制汉族人民身穿满族服饰,使得中原地区的汉族传统服饰一度中断。当前可以看到的中华服饰主要有:汉服和各少数民族服装等

汉字文化圈是指中国以及受中国皇帝册封的周边国家或民族。这些中国周边的国家或民族以文言文作为交流的媒体,从中国历代王朝引进国家制度、政治思想并发展出相似的文化和价值观。在政治方面,上述的国家或民族与中国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汉字文化圈的覆盖地域与现代地域区分所指的的东亚地区有的很大的重合部分,包括了中国、越南、朝鲜半岛、琉球和新加坡等地,此外还包括世界各地保留着中华文化传统的华人世界。通常日本学者也会把自己包括在“汉字文化圈”内,但也有部分日本人觉得自己是西方文化世界中的一员。汉字

汉字不仅在华人地区中存在,也被日本、韩国、越南等非华人国家使用,是传承中华文化主要载体。汉字是在图形符号的简化过程中形成的。在山东省泰安市发现“大汶口陶符”距今约6000年,已是汉字诞生的雏形,比殷墟甲骨文要早2000多年。商朝的殷墟出土的动物甲骨上的甲骨文为现在所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同时青铜器上的钟鼎文也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先秦的文字颇不统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将汉字发展分化,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改秦国的大篆为小篆,结束了文字分化的历史。

小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形声会意字出现,让文字记载更为准确精密。小篆笔画以曲线为主,后来逐步变得直线特征较多、更容易书写。到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书体。隶书的出现是汉字的一大进步,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今天人们书写方式有隶书、楷书、宋书、行书等等。由于现代中国大陆进行简化字改革,如今的华人社会里存在繁体中文和简体中文两种主要书写系统。

自从汉朝开始独尊儒术后,中国开始了2000多年的儒学教育。隋朝时确立科举制度,宋朝时开始兴建书院。

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引入西学(美式教育),创办新式学校,将平民教育纳入满清朝廷的视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不得不对教育革新网开一面,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虽然直到宣统元年(1909年),沿袭中国1300多年的“八股取士”制度才真正废除,地方科举考试才真正停止。但是,教育方式的这一根本性变革,有意无意间从思想体系上动摇了满清皇权的根基,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社会精英以及血气方刚的年轻新锐随即脱颖而出,为后来风起云涌的革命积蓄了巨大能量,为满清王朝的覆灭奠定了基础。

如今大陆地区主要实行高考制度来选拔学生进入大学;台湾地区则是以学力测验制度来选拔学生进入大学。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对中国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中华文化圈、儒家文化圈,这一地区除了中国外,还包括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琉球等地。

中华文化也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以及科举制度、四大发明、航海造船等等,是欧洲近代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源泉。

虽然汉族开创了中华文化的起源,但在千年以上的时间,文化亦逐渐扩散至东南亚诸国,与其他同样持有中华文化的不同地区民族共同发展。所以虽然中华文化包含汉文化本身,且使用汉字记载传承思想,但中华文化的范畴大于汉文化,所以中华文化亦包含满族、藏族、蒙古族等不同民族的文化。

总而言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第五篇:中华文化

2011中华文化人物颁奖典礼在深圳举行

2011年12月15日

来源:凤凰网

12月14日晚,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凤凰卫视主办,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华侨城集团公司协办,深圳东部华侨城有限公司承办的“2011中华文化促进人物”颁授典礼在深圳东部华侨城举行。苏叔阳、樊锦诗、九把刀等11位活跃在华人圈内的文化精英获颁“2011中华文化人物”殊荣。

“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一致的文化称谓、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应对全球化时代的重要文化主张。

作为中国首个专门针对全球华人文化领域的人物表彰活动,“中华文化人物”自2009年12月启动,作为面向全球华人的高端文化品牌,每年举办一次。

“中华文化人物”以专家委员会推选的方式向华人圈内的文化精英致敬,体现中国社会的文化关注。继前两届颁授典礼在南京成功举办之后,今年此项活动首度携手深圳,与鹏城人民一起向本华人文化圈翘楚致敬。

今年,组委会继续推选出11位文化人物,颁授“2011中华文化人物”称号。他们是——

1、以新作《中国读本》、《西藏读本》向中外读者讲述中华文明,并获巨大成功的作家苏叔阳;

2、被誉为“敦煌女儿”,在大漠深处坚守半个世纪的敦煌学者樊锦诗;

3、跑遍山乡,投身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土家族民间文艺家田发刚;

4、历时十九年,每月走破一双鞋,忠诚守护西藏古格王朝遗址十九年的文物保护工作者普布曲桑;

5、为澳门电影和文化产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电影人、澳门蔡氏兄弟影业公司董事总经理、澳门电影协会会长、戏剧家蔡安安;

6、捉刀有力道,被誉为“网络文学经典制造机”,并以“三无”电影创造奇迹的台湾作家、电影导演九把刀;

7、被百姓称为“拼命三郎”,大手笔创造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与全面发展“大同模式”的国家公务员耿彦波;

8、以“出人、出戏、出效益”创造“杭越现象”的杭州越剧院院长侯军;

9、以《天下第一楼》誉满天下,成功实践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香港女剧作家何冀平;

10、深受听众喜爱,在唱法上大胆探索,兼容并蓄,融美声、民族和通俗三家之美,被外媒赞为“东方布莱曼”的歌唱家谭晶;

11、以大唐西市,开创我国首个民办遗址类博物馆的企业家吕建中。

再有一个月,去年曾获得“中华文化人物”称号的“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即将107岁。当获悉今年即将评颁“2011中华文化人物”时,周老挥笔写下祝词:人类文化的发展道路,就是人类“共创,共有,共享”的科学道路。

“智慧东方——2010中华文化人物”颁授典礼15日南京落幕

2010年12月16日 09:56 凤凰网专稿 【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2条 中华文化五千年,人文智慧耀东方。12月15日晚,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南京市人民政府、凤凰卫视主办,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雨润集团协办的“智慧东方——2010中华文化人物”颁授典礼在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凤凰卫视沈星、尉迟琳嘉主持。

第九、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文化促进会名誉主席许嘉璐,原统战部副部长万绍芬、中华文化促进会顾问,中共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刘长乐等出席颁授典礼,并向获颁人士颁发了荣誉状及纪念品“人文杯”。

官方网站凤凰网、龙虎网、南京电视台在现场进行直播,凤凰卫视中文台将于12月18日(周六)《皇牌大放送》中播出颁授典礼盛况。

华人文化翘楚再聚金陵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华文化”,是全球华人一致的文化称谓、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而海内外中华儿女也用自己的才智敏思为“中华文化”赋予了更加深厚和瑰丽的内涵。

作为中国首个专门针对全球华人文化界领域的人物进行表彰的活动,“中华文化人物”自2009年12月启动,以专家委员会推选的方式向华人圈内的文化精英致敬,体现中国社会的文化关注。“中华文化人物”的评选对象包括中国内地公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也包括热忱弘扬中华文化的外国人;评选的范围着重于精神文明领域,如社会科学各部门之研究与著述方面,文化艺术各门类之创作与评论方面,传统的与新兴的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方面;以及不同民族、地域之间,海内外的文化交流方面;在人物评选标准上除总体表现外,还侧重于本的杰出贡献与影响,侧重于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所产生的促进和示范作用。

继上届颁授典礼在南京成功举办之后,今年此项活动再次在江南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拉开帷幕。

周有光、余隆、朱哲琴等获提名

作为面向全球华人的高端文化品牌,“中华文化人物”评颁每年举办一次。在2009年首届颁授典礼的现场,星云大师、宋祖英、冯骥才、海岩、裴艳玲、段先念、王中军、**、孙立军、热合曼·阿木提、无锡灵山梵宫设计团队曾登上舞台。93岁的国学大师饶宗颐虽未能亲临,也与前述各位一起被授予该“中华文化人物”称号。

今年,组委会推选出11位文化人物,颁授“2010中华文化人物”称号。1.周有光:世纪老人最受瞩目

有“汉语拼音之父”之称,在教育、经济学研究以及文字改革等诸多领域均有杰出贡献的著名经济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无疑是全场最受瞩目的重量级“文化人物”。2010年,周有光先生集结晚年作品出版《朝闻道集》,受到读者热烈追捧。

周有光先生已105岁,因年事已高不能亲临现场,风趣的周老通过电视短片发表了感言:“我没做什么重要的事情,获奖是鼓励我做更多的事情,我今年105岁,我想我活到106岁还是有可能的,我还会继续工作、继续写大家喜欢的文章!”《朝闻道集》策划人张森根教授代周老受领荣誉状,并透露还有二十多天周老即将迎来106岁生日,现场2000余位观众用最热烈的掌声为这位世纪老人送上生日祝福。

2.余隆:把少数民族音乐带向世界

用十年时间将中国爱乐乐团打造成国际“十大最具影响力乐团”,推广中国音乐文化作出卓著成绩的中国爱乐乐团艺术总监、首席指挥余隆。

十年前余隆带领中国交响乐队走向世界,十年后的2010年,余隆又促成中国爱乐乐团与五彩呼伦贝尔儿童乐团在上海世博会上的完美演出,把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带向世界。正在澳门演出的余隆未能出席颁授典礼,中国爱乐乐团副团长李南和五彩呼伦贝尔儿童乐团的小歌手为他代领。

3.张丽玲:大奖永远不会蒙尘

拍摄了《含泪活着》、《大爱无声》等电视作品,积极促动中日文化交流的电视艺术家、日本大富电视台社长张丽玲。

张丽玲表示:“我愿意代表在海外默默无闻守护、继承、传播中华文明的人们领这个奖。我在日本20多年,能够深刻感受到海外华人与当地文化碰撞交流的同时,为传播中华文化所做出的贡献。我是他们中的一员,这个奖在我们手里永远不会蒙上灰尘,它一定会在我们手里发扬光大。”

4.金一南:文化越来越坚强

历时十五年潜心研究和深度挖掘、写下200多万字读书笔记创作长篇巨著《苦难辉煌》,第一次用战略思维在国际背景下解读中共早期历史震撼了无数读者的作家金一南少将。

金一南少将表示:“一个民族的强大必须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历尽苦难,我们不知道有多少次用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的长城。只要从事文化促进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文化才能越来越坚强。”

5.郑云峰:感恩母亲河与三峡移民

二十余年为中华民族母亲河拍摄20多万幅历史图像资料、八载春秋踏遍峡江两岸抢救性拍摄三峡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摄影家郑云峰。

郑云峰从书法家尉天池手中接过荣誉状,将自己的获奖归功于母亲河与三峡移民。已经年近七十岁的郑云峰一度热泪盈眶:“感谢母亲河长江和黄河,感恩三峡移民。他们舍小家为大家,这就是三峡人。”

6.孙玉龙:敦煌文化博大精深

悉心保护敦煌艺术,倾力打造敦煌名城,推动敦煌本土演艺及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并在2010年筹备创立了“敦煌文化促进会”的酒泉市委常委、敦煌市委书记孙玉龙。

孙玉龙表示:“敦煌是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季羡林先生认为世界四大文明完美交汇的地方就是敦煌。这个奖属于敦煌,也属于勤劳、质朴、可爱的敦煌人民。敦煌文化博大精深,作为市委书记,这是我义不容辞的使命,希望关注敦煌的人越来越多。”

7.何镜堂:中国馆之父感言“这一生值得”

带领设计团队孕育了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精神”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被亲切称呼为“中国馆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

何镜堂院士将荣誉归功于好的时代和好的团队,“很多不认识我的人都和我说起对中国馆的喜爱,让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自信,这一生值得了!我会带领我的团队创作更多带有中国文化和时代特色的建筑。”

8.魏海敏:台湾京剧天后立志“演到不能演”

以演绎京剧梅派经典唱段闻名,又凭《欧兰朵》、《金锁记》、《孟小冬》等新剧目为传统戏曲带来锐意创新的台湾优秀表演艺术家魏海敏。

忙于备战跨年演出的魏海敏,15日一早才从台北赶到南京:“我从10岁进艺校,直到1991年成为梅葆玖老师的第一位入室弟子。在台湾不及大陆(的氛围),我们必须有新的剧目才

能吸引年轻人来了解京剧。中华文化在戏曲中传承得最多,我们应该把京剧和中华文化介绍给更多的人,我也希望自己能像梅兰芳大师一样演到不能演。”

9.朱哲琴:期待中国创造远播四方

因对中华民族音乐的独特演绎而享誉国际,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亲善大使”身份,发起“世界看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系列行动的音乐人朱哲琴。

站在颁授典礼舞台上,朱哲琴依然不忘履行“亲善大使”的职责:“作为„世界看见‟项目发起人,我很希望未来更多人参与到保护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事业中。希望在未来跟大家一起缔造我们中国的崛起,也期待中国创造在未来远播四方。”颁授典礼上,朱哲琴现场演唱了她最新的歌曲《月出》。

10.陈维亚:荣誉归功团队

在舞蹈教育、舞剧创作和重大仪式编导方面具有突出成就,2010年又以“珠江为舞台,城市做背景”为第16届亚运会缔造了梦幻开闭幕式的编导家陈维亚。

陈维亚刚刚结束了亚运会开闭幕式工作,就转战国家大剧院排演全新舞剧,他通过电视连线受领了“2010中华文化人物”称号。在舞蹈团队成员们的簇拥下,陈维亚从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高占祥和表演艺术家田华手中接过荣誉状:“感谢长期以来支持关心我的朋友们,感谢家乡的父老乡亲。此刻我想的更多的是我的任何成绩都离不开一个好的团队,我一定会做出更大的努力报答关爱我的人们。”

11.王征:敦煌文化保护者再次获颁

面壁九年临摹数百幅龟兹石窟壁画、被誉为“继张大千、常书鸿、段文杰之后古代佛教壁画继承者”,2010年在五台山文殊殿绘制《文殊菩萨》令龟兹壁画时隔千年后再度复活的美术家王征。

敦煌文化是“中华文化人物”评颁活动自创办以来的最大的赢家。在“2009年中华文化人物”颁授典礼上,只身守护克孜尔尕哈石窟的热合曼·阿木提,用质朴的语言感动了全球观众。今年,除了大力促进敦煌文化的孙玉龙,矢志不渝保护和传承龟兹文化的美术家王征也获颁文化人物称号。

39岁的王征在异常严酷的条件下埋头壁画研究十数年,他在感谢社会对龟兹文化日益关注的同时,也希望龟兹文化早日得到更多人的了解。

缅怀文化大家陨落

在每一颁授文化人物的同时,典礼都特意安排专门环节缅怀本辞世的文化大家。在去年的文化人物舞台上,追思哲学大师、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和国学大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即将过去的2010年,美术设计家张仃、漫画家华君武、画家吴冠中和戏剧家黄宗江也相继陨落。在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王石的讲述中,观众以热烈掌声表达了对四位文化大家的敬意与缅怀。

手捧“人文杯”声言大文化

首届颁奖典礼上,雕塑家李向群创作纪念品“孔子杯”引发热议。今年,组委会邀请台湾著名创意设计师石大宇为“2010中华文化人物”颁授典礼设计了“人文杯”。

“人文杯”采用《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人文”理念,其物状如行走之“人”,以篆书“文”字为造型元素。中华文化人物评颁活动以倡发人文精神为己任,因此今年选择以“人文杯”作为颁赠给本卓越文化人物的纪念品。

13人获称“2009中华文化人物”

2010年01月15日04:58深圳新闻网-深圳商报

字号:T|T

“智慧东方——2009中华文化人物颁授典礼”13日晚在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此次评选活动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南京市人民政府、凤凰卫视主办。“中华文化人物”自2009年12月启动,以专家委员会推选的方式向华人圈内的文化精英致敬。

13人出自四大领域

“2009中华文化人物”称号旨在表彰本对弘扬中华文化和推动世界文化进步等方面做出杰出贡献与影响的优秀人物,主要瞄准社会科学各门类的研究、文化艺术创作与评论,传统新兴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不同民族、地区、海内外和国内外文化交流等四大领域。

经过组委会一致推选,13位卓越的中国文化人物获颁“2009中华文化人物”称号(见文后列表)。

向季羡林、任继愈致敬

2009年7月11日,中国文化学术界两颗巨星陨落,哲学大师、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和国学大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相继辞世。为了缅怀两位德高望重的学术大家,当晚的颁授典礼精心设置特别环节,通过视频回顾了两位大家的生平事迹,表达了对两位学界大师的追思及敬意,并鼓励后人在大师智慧的照耀下勇敢前行。

文促会常务副主席王石将季老生前的一封书信带到现场,书信的内容让观众再次聆听到季老谆谆教诲:“五四新文化运动距今已经多年,现在世界变了,中国变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世界的认识更加成熟。这个时候,更需要我们向国人表达自己的主张。”

饶宗颐致谢,星云到场

星云大师是台湾著名的佛学家。2009年3月,第二届佛教论坛在无锡开幕、台北落幕,实现了两岸首次以民间形式跨海联合举办国际性宗教论坛,为两岸文化交流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星云大师亲自莅临当晚的颁授典礼,他说:“80年前,我出生在江苏扬州;72年前,我在南京出家;60年前,我以救护队的名义到台湾;60年后,我84岁,回到这里与各位见面,我感到这是一种缘。我要感谢中国文化孕育我成为一个中国人,感谢扬州的兄弟姐妹,感谢父母的养育,也感谢佛教和世界上所有的有缘人。”

由于年事已高,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未能亲自到场,但他也通过大屏幕向观众问候,感谢授予他这样一项至高无上的荣誉。

13位“2009中华文化人物”

年届93岁高龄,与钱锺书并称“北钱南饶”的当代国学大师饶宗颐(香港)

倡行人间佛教,对和平事业和两岸交流做出重大贡献的佛教大师星云(台湾)

对保护中华文化遗产贡献卓越的作家、人文学家冯骥才

以京剧《响九霄》再次赢得观众由衷喝彩的表演艺术家裴艳玲

以小说与电视剧创作著称,并热忱弘扬中华木作文化的作家、收藏家海岩

以“曲江”模式创造了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政府公务员段先念

投资、制作大量深受观众喜爱的国产影视作品,推动企业成为2009年首家上市民营影视企业的出品人王中军

以可贵的社会使命感,关注现实题材创作,并做出特殊贡献的摄影艺术家**

致力于动漫教育、创作和产业发展,并被誉为行业领军人物的动漫艺术家孙立军

矢志发展中华民族歌唱艺术,并在救灾、扶贫、教育等社会公益方面表现优异的歌唱家宋祖英

在荒远、艰困的环境中,忠诚守护国家重要文化遗产的文物安全员热合曼·阿木提

在无锡灵山梵宫的建筑与室内设计中成功体现中华文化传承和中外文化融通的田文之、室内设计师陆嵘及其团队

下载关于复兴中华文化的几点认识(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复兴中华文化的几点认识(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龙雨辰(中华文化复兴研究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5篇)

    [7]国家创新能力的深层条件龙雨辰(中华文化复兴研究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一、科技创新的浅层分类 1、 传统、线性的科技创新分类:熊彼特的“生产函数的转移”,“生产要素和条件......

    中华文化概论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和谐社会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基础。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

    中华文化 感想

    第三讲 中庸之德,素位而行有感 对我来说,中庸之德,是一个并不陌生的词,因为从小到大,在书本上,语文课上会看到这几个字;但是又很陌生,因为我在上这一节课之前,完全都没有理解这四个......

    传承中华文化

    传承中华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心得体会 最近学校倡导我们阅读《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一开始我对这本不起眼的小书不屑一顾,心想:就这么本破书用得着这么大动干戈......

    中华文化魅力

    中华文化魅力 活动具有以下环节和规则: 选手抽签决定座位序号。 主持人致开场词 开场:唱歌 1.根据抽签座好,记分员手里有三道小题,听主持人口令答题,15秒时间写出答案,主持人记时......

    弘扬中华文化

    敬爱的党组织: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中华文化征文

    寻梦与期盼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它的独特魅力让世人景仰,然而站在新时代的前沿,人们却无端地怀疑传统文化已经落后。 面对这种观点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中华文化(模版)

    中华文化发展史 ——传承的意义 中华文化浩如烟海,在此我仅取一隅,拿来浅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傲然于世。它的发展何其美丽,足以让每一个炎黄子孙穷极一生而叹不能领略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