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灵性捕捉 理性挖掘——科学教师教学机智生成与发展探寻
灵性捕捉 理性挖掘
——科学教师教学机智生成与发展探寻
记得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法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迪梅普莱有一个美丽的私人园林。每到周末,总有人到她的园林摘花、采蘑菇,有的甚至搭起帐篷在草地上野营野餐,弄得园林一片狼藉,肮脏不堪。管家让人在园林四周围上篱笆,并竖起“私人园林,禁止入内”的木牌,但无济于事。管家只好请示主人,迪梅普莱让管家做了一些大牌子立于路口,上面醒目地写着:“如果在林中被毒蛇咬伤,最近的医院距此地15公里,驾车约半小时可抵达。”从此,再也没人闯进她的园林。
这位女歌唱家并没有像管家那样,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替自己说话,而是换了一个角度,立足于那些游客的处境替他们着想,反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教育也是这样!现实的教育情境具有纷繁复杂、运动变化的特质,教师只有具备了在普通事件中捕捉教育契机和将看似不重要的事情转换成有意义的事情的能力,才能使教学机智得以实现。教学机智,最重要的是教育者能在复杂、微妙的教育情境中捕捉到能够触动学生的发展时机,把课堂教学活动导向促进学生智慧生长的正确轨道。
一、同化——站在学生的角度重构认知基础
空气有气味吗?当然没有。但这个勿庸置疑的答案,竟然被几个三年级的小学生颠覆了。那是在教学“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当教师问及空气气味的时候,学生闻了闻周围的空气,纷纷表示空气是一种没有气味的气体。正当即将进入下一个探究环节时,靠教室最后面的那组同学却都举起手站了起来。教师急忙走过去问他们有什么不同意见,该组的小组长理直气壮地说:“我们这组认为空气是腥的。”“空气是腥的?不可能!”其他同学都异口同声大叫起来。“空气是腥的就是腥的。”听了其他同学的反驳,这组同学的情绪就更高涨了。“为什么这组同学会坚决认定空气是腥的呢?”此时,教师的脑海里也在急速地思考着。噢,原来紧挨着这组同学的正是班里的生物角,里面养着一大群小鱼和小虾,不腥才怪呢!真可谓是“鼻闻为实”啊,此时的言语解释肯定是苍白无力的,还是让他们自己说服自己吧!这样一来,全班同学对空气的认识也会更深刻些。接着,教师故作 争辩地说道:“老师不同意你的观点。当我们路过公路边的臭河时,闻见一股臭味,我们认为空气应该是臭的。不对,当我们在公园路过花丛中时,我们认为空气是香的。这下老师可糊涂了,空气到底是什么味儿的呢?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讨论。”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最终得出了一致的结论:空气确实是一种没有气味的气体,那些腥味、臭味和香味都不是空气本身的味道。
学生的“固执己见”出乎了教师的意料,若强制性迫使他们“少数服从多数”,看似合情合理,实际却阻碍了他们理解问题的真相,无助于他们认知水平的提高和智慧潜能的激发。为什么他们人微言轻,还坚决不认同其他组的观点呢?这就是教师采取教学对策前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通过听该小组的理由陈述,才知道是“事实”的观念对他们的判断发挥了作用。这时,教师找到了恰当的应对策略——重构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经验世界。由此,课堂教学活动有了一个美妙的转弯,学生不但能够获得更愉悦的学习体验,而且对知识的重构也跃上了新的台阶。
二、顺应——顺着学生的探究思路开展教学
教学《水珠从哪里来》一课,教师出示了一个装有冰块的玻璃杯(此时玻璃杯的外壁已经有了许多小水珠),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玻璃杯外壁的水珠是从哪儿来的吗?”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小组讨论,有的学生说:“小水珠是从玻璃杯的杯口漫出来的。”也有的学生说:“小水珠是从玻璃杯里面渗出来的。”通过大家的仔细观察,上述两种假设都被一一地否定了。此时,班里的很多学生却说:“装冰块的玻璃杯肯定是老师课前浸过水的。”这可是教师课前史料未及的,课堂教学顿时陷入了僵局。教师终于意识到自己对学生实际认知水平的判断出现了偏差——在没有相关铺垫的情况下,哪位学生会自然发现其中的道理呢?既然这条路学生走不通,或许走走别的路能豁然开朗。
如何帮助学生越过这道坎,回归到正确的学习路径上来呢?此时,教师顺着学生的探究思路,接着提问:“装冰块的玻璃杯到底是不是老师课前浸过水的呢?请大家再作仔细观察和思考。”说罢,教师拿起桌上的一块干布迅速将玻璃杯外壁擦干,然后又分别拿出一个装有大半杯水的玻璃杯和一个空的玻璃杯放在一块儿,让学生仔细观察。大约过了二、三分钟,装有冰块的玻璃杯的外壁又出现了一些小水珠,而装有水以及空的玻璃杯的外壁却没有小水珠出现。此时的学生似乎明白了什么,一致认为小水珠的出现与玻璃杯内的冰块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当课堂教学活动陷入停滞状态时,教师意识到突破僵局的主要办法就是“让隐藏的科学规律变得使学生看得见”。于是,面对着学生的质疑,教师就地取材,灵活改变教学预案,拓展学生的学习路径和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探究素材和活动经验。最终,这个一度被认为无法攻克的堡垒,还是靠教师自己的力量把它圆满解决了。这样的教学过程颇为跌宕起伏,真可称得上一次“课堂历险”。还好,那个时候教师还是迅速找到了问题解决的症结,并发现了开疑解难的“金钥匙”。
三、升华——实现师生角色和职责的和谐转换
一个富有教学机智的教师,其主导思想应该是为了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并且主观上不以显示自己的学识和技巧、博得学生的佩服为教学动机。教学机智意味着在可能的时候教师能够撤出来,但在必要的时候又随时在场。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下述几项措施转变师生的角色定位和职责权能。
1、教师做个“倾听者”,学生成为“倾诉者”
给刚刚接触科学的小学生上课,他们高涨的学习热情让人振奋,但有些心急的学生常常不等教师点名就已经把答案喊了出来,致使其他学生失去了动脑思考的机会。怎样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用心思考、积极参与呢?有一次,一位教师提出问题后,发现学生特别踊跃,突然想出了一个“以静制动”的好法子——“说悄悄话”来破解这个难题。教师对同学们说:“有理不在声高。请把答案用悄悄话先告诉老师。”教师走近一个举手的学生,他用悄悄话告诉了教师他的答案。如果他说对了,教师就大声表扬他;如果说错了,教师就也用悄悄话对他说:“可惜错了,再好好想一想!”教师发现,学生变得格外专注了,就连一些很内向的学生都愿意跟老师交流了。
2、教师做个“出错者”,学生成为“改错者”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些细节往往会让学生疏忽,直接影响科学学习的效果。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故意“犯错”,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错误中的细节,就能加深学生的科学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教学“过滤”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科学的过滤方法,教师在演示实验时选用了一杯面粉和水的混合物。操作过程中,教师故意将引流用的玻璃棒靠在滤纸上部的漏斗壁上,倒的时候也故意将面粉和水的混合物漫过滤纸。实验结束后,教 3 师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一言不发。倾刻,就有一位学生举起手,站起来疑惑地说:“老师,漏斗下面的烧杯里怎么会有面粉呢?难道是滤纸破了吗?”“是呀!是呀!真的有面粉哩!”其他学生也齐声大叫起来。“有面粉?不可能吧!难道面粉也能被水溶解?”教师故作不解地问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大家听罢,便叽叽喳喳地议论了起来。此时的教师不禁一阵窃喜。经过大家的有效讨论以及教师的适时点拨,大家终于明白了过滤的正确方法。教师终于“得逞”了!
3、教师做个“旁观者”,学生成为“评价者”
科学课探究活动多,深受学生的喜爱。可就是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有些学生却缺乏合作意识,有动手的机会只留给自己,不让组内其他同学沾边,成了名副其实的“组霸”,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探究的有效性。浩浩本是个爱上科学课的好学生,可就是在小组合作中无意间成为其他同学敢怒不敢言的“组霸”(因为他是班里的班长),教师也曾为此事一直感到困惑。一次,在学生小组活动前,教师突然想到:何不让自己成为一个“旁观者”,让浩浩尝试着观察各小组的活动情况,观察后再作评价,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评价者”呢?小组活动马上开始,浩浩也很得意地观察着,并不时在自己的本子上记录着什么。大约过了近十分钟,小组活动终于停了下来。轮到浩浩评价各小组的活动情况了:“同学们的小组活动都很好,能够在相互合作中共同完成实验任务。我那组同学也合作得非常好„„我知道我错了„„”。看着浩浩的表现,教师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4、教师做个“协调者”,学生成为“互动者”
一个学生起来回答问题,要讲自己发现的三种方法,说了4分多钟才只讲完第一种。其他同学也很想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得已经有些不耐烦了。教师没有任由他讲下去,那样已经起不到智慧共享的作用了,而是采取了礼貌地打断的方式:“请你稍停一下。第一种方法你说得确实很棒,接下来咱们变变角色:让其他同学接着说,你和老师一起来做裁判。好吗?”他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个新的角色。这样既保护了他的学习积极性,又给其他同学提供了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可谓一举两得!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曾经指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要使知识充满活力,不能使知识僵化,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真正的教学机智,一定不会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着力于激发、培育学生的潜能智 4 慧。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在预设和生成的平衡中寻求和谐发展。精心预设生成的精彩,让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平等的对话、心灵的沟通、思维的碰撞,有经历、有交融、有收获,才有升华,才能让师生智慧的火花绽放在美丽的科学课堂上。
第二篇:从预设与生成中谈教学机智
从预设与生成中谈教学机智
濉溪县南坪中心校 田振侠
摘要:预设静态教案,提高教学实效;设计弹性方案,拓展生成空间;运用教学机智,利用课堂突发事件和意外事件,调整战术,构建生命课堂。
关键词:预设、生成、静态教案、弹性方案、借题发挥、捕捉意外、师生对话、教学机智、生命课堂。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是预设的,教师按照预定的教案照本宣科,学生回答的问题也是教师预设好的,若学生回答有与预设教案不符的很快被“矫正”,若有与计划不和谐的音符很快被消灭。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教师在讲同一内容时是大同小异、“如出一辙”。这种过分强调预设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课堂教学不是教师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开放与生成的课堂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决定了课堂的开放与生成,教师可根据情形灵活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机智,构建生命课堂。
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与生成的体系,开放对应封闭,生成对应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它能使教学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预设教案反映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折射教师的教学轨迹。那么,如何预设切实有效的教案,是我们应该不断探讨的问题。
一、预设静态教案,提高教学实效
教师预设教案的核心是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这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起点是了解学生状况,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针对学情进行教学;基础是挖掘教材资源,“用教材教”,教师根据学校教学条件与学情,选择和利用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适当加工处理,再开发、再创造;重点是预设教学策略,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开展知识建构活动,进行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体验,教师适时调控,激活课堂教学;关键是设置教学流程,流程设置要保持教学环节的贯通性和科学性,如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反馈学习情况——巩固应用拓展”,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学”的层面上,在“学”字上下功夫,学生“自学”与“共学”,教师“导学”,启发、点拨、调控。
新编教材设计具有开放性,体现对学生多元化的引导,不同的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不同的问题,按预设教案开展教学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应加强课前教学设计的研究力度,从学生现状出发,以“粗线条”的静态教案为基础,自觉“预设”具有指导性的“动态方案”。
二、设计弹性方案,拓展生成空间
现代教学设计强调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发展为本位,为使师生在教学中“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要自觉“预设”师生、生生、生本多边对话中出现的“非预设性”知识和智慧的生成,并事先做出相应的教学安排,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使其生成为“弹性化教学方案”,即教学方案要给学生留足自由思维的空间,形式上不要过于琐碎,结构上不要过于封闭和程式化,而是要体现出内容上的概要性、形式上的模糊性和结构上的不确定性,以便适应新情况、容纳新内容、确立新策略,为生成奠基,为教学中的师生间互动交流、互生新知、互建新情留有余地。
叶澜语:“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机智地捕捉意外,生成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使课堂成为动态生成的土壤,焕发生命活力。
三、善用教学机智,建构生命课堂
1、充分利用“突发事件”,借题发挥
课堂教学是一首流动的诗,随时都会有不确定的因素带来新生成的音符。“突发事件”突然闯入课堂时,教师为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而用化解、转移、压制等方法消除其对预设课堂的“干扰”,则会弹出“杂音”或“噪音”;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不作简单的评判或一棍子打死,而是尊重学生的见解,利用教学机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讨论,激活课堂气氛,促进生生、师生、生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即兴创造,巧妙生成,则会奏出不曾“预约”的精彩乐章,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气息,尽显魅力。
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理想”这一课时,我正与学生畅谈理想时,忽然天色变暗,狂风肆虐,一只燕子突然闯进教室,左冲右撞,作了很大的努力也没能飞出去。这位“不速之客”搅乱了课堂,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孩子们纷纷给它“指点迷津”。我本想训斥他们,为节约时间而按预设的教案讲授,但学生无心听讲,我便灵机一动,参与其中,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想象此时此刻燕子的“理想”以及燕子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理想”。学生七嘴八舌的谈论着,燕子在学生的“指点”下横冲直撞,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飞出“牢笼”获得解放,孩子们为燕子实现理想获得自由而鼓掌欢呼。我趁机引导学生思索:燕子飞出后的理想又是什么呢?我们当前的理想是什么?怎样做才能赢得鲜花和掌声?学生兴致勃勃地交流探讨。这别开生面的“理想课”在这样的情景下顺利地进行着,既维护了课堂秩序,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育了学生,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2、善于捕捉意外,让生活闯入课堂
苏霍姆斯林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在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抓住各种生活情境,运用教学机智,让生活进入课堂。
在进行八年级上册“难报三春晖”这一主题时,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父母不仅赋予我们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哺育我们成人,教我们做人,我们应感恩父母,孝敬父母。学生正高谈阔论怎样孝敬父母时,恰巧一位学生的母亲匆匆忙忙赶到教室给孩子送雨伞和水果等,只见那位学生抓住东西就往座位上跑,全班同学都表情木然,好象对刚才发生的事习以为常。我很吃惊,刚才还信誓旦旦表示要孝敬父母的学生怎么不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呢?我意识到这个“意外”生成了新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于是抓住这个“意外”适时引导:“刚才关于如何孝敬父母,同学说得很好,那么,当父母为你做完一件事后你该怎么做呢?”那位学生马上意识到,站起来说:“我错了,我应该对妈妈说声谢谢,回家后我一定向妈妈道歉。”为了让同学们把“知”转化为“行”,更深刻地体会该如何孝敬父母,我又临时加进一个情境模拟,分角色扮演“过家家”活动,学生情绪高涨,效果很好。
这个意外事件,生成了新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推动了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受到教育和启迪,达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善于机智地捕捉意外,敏锐地发现有价值的话题生成教学内容,使课堂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具有活力,才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彰显思品课的魅力。
3、适时放大优点,帮学生树立信心
人类本性中最深刻苛求的就是赞美,没有一个学生不想得到老师的赞美和期待。失败教育往往使孩子丧失信心,一个孩子如果总受到负面评价,就会产生自我的“负驱动”,自暴自弃。信心最好用成功来培养,成功更有利于酿造成功。为此,教师要拿起表扬的武器,要利用“放大镜”和“定位器”来给孩子找优点,用“扩音器”和“互联网”给学生积极的评价。不让孩子带着遗憾坐下,抓准时机把批评、指责改为表扬、鼓励,通过表扬使学生从重负下走出来,抬起头来走路、做人,带着满足投入到更深入的学习中去。
如有一次学科组听我一节复习课,重点是梳理知识结构,强化巩固重点,检测知识记忆效果。开始学生是被动地回答问题,且声音很小。情急之下,我变换策略把学生分组展开竞赛,还煽动性作了赛前动员:“男生们,努力吧,失败了怎称男子汉!女生们,加油吧,巾帼不要让须眉!”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都想为本组增光添彩。当找到一名女生回答“应如何感恩父母”时,她声音洪亮、条理清楚地把“孝敬父母的原因”这个冗长的问题非常流利地回答出来,同学们都面面相觑。此刻我如果在众多的老师和同学面前对她提出批评,肯定会挫伤她的积极性。考虑到这也是很多同学易犯的毛病,于是,我灵机一动,采取表扬的方式,夸她学习刻苦,记忆能力强,答题规范,并带头示意同学给予热烈的掌声,然后用鼓励性的语言指出:“如果在答题时你能仔细听题、审题,那就做到尽善尽美了。”“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在接下来的复习中,她学习热情很高,成绩直线上升。请老师们不要吝啬你的表扬,要适时适当地让孩子们看到希望和阳光。
4、调整“战略战术”,激活课堂气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技巧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教师才能找到避免刻板公式的方法,才能估量到此时此刻此地情况的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手段并且正确的加以运用。课堂教学活动不可能风平浪静、整齐划一,难免会出现少数学生违纪或注意力转移的现象,不少老师往往来个“高堂审讯”或“回避肃静”等方式,“机智”地应变过去,既伤学生自尊,又不能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还会导致教学过程中断。当教学活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应变力、组织力,转换一个角度,改变一种方式,努力调整教学情境和策略,追寻“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效果。
如在讲八年级“共筑师生情感桥梁”时,讲到“如何化解师生间的误解、矛盾?”,我看到科代表和他周围的同学在下面交头接耳,便眉头一皱,厉声喝道:“科代表在底下说什么呢?站起来!”他嘴里嘟囔着,一脸不服又恼火的样子。我见状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命令他站到教室后面去。他狠狠地瞪了我一眼,把书摔在课桌上,站在原地不动。课堂气氛顿时凝重,同学们吓得大气不敢出。再看看刚才那几位同学的表情,我意识到自己误解了科代表,但我没有轻易向学生屈服,而是急中生智,来个“回马枪”,转而变一张笑脸,心平气和地说:“你表演的非常真实,请坐!”这一招使得课堂“峰回路转”,“绝处逢生”,学生僵硬的表情舒展了,继而轰堂大笑,鼓掌叫绝,为我也为科代表。我趁此时机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创设结局,分角色表演并说明创设此结局的理由。通过该活动,学生明白了:传统的“师道尊严”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影响师生交往,而主动沟通是一切交往的前提。与此同时,学生也掌握了与老师沟通的技巧及交往礼仪。及时调整“战术”,既巧妙地提醒了走神的学生,激活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又深化了教学内容,达成预设的三维目标,取得一箭双雕的效果。教师走上三尺讲台,下面有几十双敏锐、善于窥视老师优点和缺点的眼睛不断地盯着你。教师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但要善于控制情绪。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又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但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调整状态。教师要凭借教学机智,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通过师生互动,调整教学组织形式,努力营造健康了活泼、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俗话说:把戏人人会做,各有巧妙不同。同样,教学机智每位老师都曾经历过、处理过,我们应追求怎样的教学机智呢?是“雕虫小技”还是“大雪无痕”?是“故弄玄虚”还是“点石成金”?还是让我们不断实践、感悟、历练,共同追求教学机智“炉火纯青”之境界吧!
参考文献:
《新世纪教师素养》 《新课程 新理念》(陈旭远主编)《思想政治课教学》
第三篇:如何应用预设与生成提高教学机智
如何应用预设与生存提升教学机智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 常会遇到这种尴尬的情形:教师课前花费很大气力,钻研教材,精心预设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写下一份详实、规范、有特色的教案,可教学效果呢,却不尽人意,他们满脸的茫然、困惑而又无奈。问题出在哪儿?我认为是他们过分地追求课的预设,而忽视了课的动态生成。因为课堂教学不是课前预设的教案剧,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如何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发挥潜力,弘扬个性,提升素养,充满诗意的心路历程?我认为,课堂应少一些预设,多一些动态生成,逐步变预设为生成。
一、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动态生成是现代课程改革核心理论之一。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既需要教师课前精心预设,也需要动态教学资源的有效生成。“预设”,众所周知,是指教师在课前对自己教学的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字面的意思理解就是指事物的发生形成。所谓课堂生成,是指课堂教学中的不可预知的发展,即这种发展不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它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妙不可言”。
可见“预设”重视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共性的可预知的目标,体现的是对文本的尊重,强调教师的设计与安排,张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相对而言,“生成”追求的是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的不可预知的
目标,它着重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强调学生的活动与思维,张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教师需要认真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预设与生成,使两者相辅相成,和谐共生。
二、“少一些预设”,并不是说不要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要想有精彩的课堂生成,必须作精心预设,因为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有许多不可控的生成性因素,教师再精心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我们谈的“少一些预设”是指少一些硬性方案,多一些弹性和灵动。
预设什么?指课前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等等,它要求教师注重自身的专业素质,使自己具有丰富的理论积淀和实践经验,能从广度和深度上研究教材,能精心地设计教法。其次,教师能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充分地尊重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对象——文本。
怎样预设?我认为教师除了要深入思考课堂教学的大方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的把握之外,还要主动地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特点及情感体验,并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找准教学起点,精心预设教学过程,充分地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如学生提出哪些问题,自己该如何引导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案,这样教师才能在变幻莫测的课堂中胸有成竹,挥洒自如,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敏锐地捕捉到难以寻觅的生成的火花,并不断地有效生成。
当然,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并不是都能预料的,但一个在课前有足够准备的教师,就能够在一些“可能”与“未知”发生时,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创造出精彩。充分预设,能点石成金。
三、“多一些生成”,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生成资源
现代教学理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互、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机械地执行预设的教案,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只要不是极端的“恶作剧”,一般都有生成的价值,教师可以而且应该调整预设,给生存腾出空间,这样做,也许使原来的的思路或环节被破坏了,但我们应看到过分追求教学思路的逻辑性、确定性与连续性,只是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防止教学过程节外生枝或出现断裂,其背后动机是在单位教学时间里获得更多的知识。然而这恰恰使学科失去了独特的魅力。有确定的一面,也有不确定的一面。逻辑思维的确定性和连续性,并不能遮盖形象思维的偶然与断裂。其实教师只要正视这一点断裂之处也可以开放出思维与想象的花朵。因此,当生成点出现时,教师就应该调整预设,促成生成。
我在上《礼貌显魅力》这一课时,在课前播放了一首儿歌《咱们从小讲礼貌》,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放松一下心情。听着熟悉的歌曲,有些学生开始跟着唱起来,气氛一下活跃起来,整堂课学生都处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回答问题积极性也很高。在我设计的文明礼貌
用语大擂台和礼貌大行动中,由于课前学生已经做了准备,因此表现的非常好。整堂课我认为最大的亮点是在人生AB剧活动环节中,学生表演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公共场合一些有礼貌和没有礼貌的现象,真是表演的惟妙惟肖,真实而不做作。学生在这真实的情境中既轻松的掌握了课本知识,又锻炼了能力,而且也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实现了课堂生成。活动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是这堂课成功的关键。
如何提升自己运用机智教学的能力:
1、教师在课前预设时应考虑学生的实际,了解学生是否感兴趣,是否贴近生活,是否符合教材内容,是否容易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或完成此项任务。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遇到和自己预设相悖的情况时,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不能生搬硬套。
3、教师应多学习,多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加强自身学习,多反思,多写课后记,积累点滴体会提高自己运用教学机智的能力。
4、教师要有良好的心态,预设与生成不理想的时候不退缩,不把气撒在学生身上,师生多交流,找到更好,更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
第四篇:教师教育机智与教学反思探析
专题讲座
——教师教育机智与教学反思探析
主讲人 张春文
一、教育机智
(一)教育机智的涵义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各种表现,特别是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以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
教育机智是建立在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实践基础上的教育经验的升华,是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实践经验熔铸的合金。教育机智实质就是教师观察的敏锐性、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意志的果断性等在教育工作中有机结合的表现,是教师优良心理品质和高超教育技能的概括,也是教师迅速地了解学生和机敏地影响学生的教育艺术。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每个教师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必须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如果教师不能灵活巧妙地处理这些问题,就会造成僵局,伤害学生的情感,有损教育威信,妨碍教育教学活动。因此,为了避免教育工作不必要的挫折和失误,教师必须具备较好的教育机智。
(二)影响教育机智的因素
教师面临突然出现的新问题,能否表现出当机立断,机警地采取有效措施,受教师自身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有:
1.对工作和对学生的态度
教师对工作和学生的态度是能否表现教育机智的前提。如果一个教师对事业与工作缺乏责任感,对学生冷漠无情,那么当他遇到学生出现意外的情况时,就有可能认为是节外生枝、故意刁难或成心捣乱,因而就可能以厌烦甚至粗暴的态度对待。那样就很难体现出教育机智。只有满腔热情地对待事业、工作和学生,注意力才能高度集中,思维才能积极活动,这样在必要时就可能产生机智,妥善地巧妙地处理意外事件。
2.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
这是产生教育机智的重要因素之一。当教师具备了良好的自制力,才能善于控制感情冲动并以理智来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才能迅速地判断和分析问题。当然,除此还要有果断性,面对突然意外的问题,教师不能表现惊慌失措、犹豫不决,要头脑冷静,当机立断,即使是无法立即解答的问题,也不应当在学生面前含混不清、拖泥带水或随心所欲地解释或解决,那样会破坏教师的形象。
3.深厚的知识素养和经验积累
教师的态度和自制力都是在一定的教育实践中,在知识经验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因此,每个教师平时都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另外,还要注意积累各方面生活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地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机智地处理学生中出现的意外情况。
除了上述三种因素外,教师的思维品质、性格与气质类型以及能力等都对教育机智的形成和有效发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教育机智表现的方式
1.善于因势利导
所谓因势利导,就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利用并调动积极因素,循循善诱,使学生扬长避短,健康成长。例如一位教师上课时,发现某学生看小说,就突然提问他。可这个学生站起来嘻皮笑脸地说:‚这个问题嘛,我可以给全班开个讲座了。‛全班哄堂大笑。这时教师沉着地说:‚好呀!正好教学计划中有个专题讨论,下周进行,你作中心发言。‛那个学生一下子泄了气。课后为了下周的发言,他查找了许多资料,作了充分准备,发言时效果很好。教师表扬了他,他也 公开向 老师道歉。这位教师正是能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才解决了这个棘手问题,充分展示了自己良好的教育机智。
2.善于随机应变
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及公式化,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和特点,从而找到适当手段。教师随机应变能力是教育机智的集中体现。比如有位外语教师在教cook(公鸡)一词时,有个学生突然怪声怪调地说:‚有没有母鸡呀?‛顿时,全班一片喧哗。教师平静地说:‚有,不仅有母鸡,还有小鸡这个单词。‛接着一一讲解,并表扬了那位学生好学好问,但也批评了他说话的态度。这样机智的处理,既没有干扰正常教学,还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受到了教育。由此可见,随机应变能力是教育艺术的高度表现,也是教育机智的重要特征。
3.善于对症下药
这是指教师能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巧妙地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方法,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室发现了个别学生抽的烟头,但他没有点名批评。班会时,他说:‚今天,我要谈谈吸烟的好处。‛同学们一听就愣了,特别是吸烟的同学更是莫名其妙。这 时 老师接着说:‚抽烟有十大‘好处’,第一,抽烟的人永远不会老,据医学研究,抽烟的历史越长,寿命越短,当然永远也别想老了一一提前死亡。‛老师一连讲了十个‚好处‛,学生 明白了 老师的意思,以后,班上再没有发现学生抽烟的事情。这个成功的教育事例,就体现了教师巧妙、幽默的教育机智。
4.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
这是指教师要讲究教育的科学性、严肃性,在教育学生和处理问题时,能实事求是,分析中肯、判断准确、结论合理,对学生要求适当,使学生心服口服。选择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处理措施,善于批评与表扬,惩罚与奖励适当适时,这都能体现出良好的教育水平,也有利于教育机智的有效发挥。
二、教学反思
(一)教学反思的涵义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这里所说的反思与通常所说的静坐冥想式的反思不同,它往往不是一个人独处放松和回忆漫想,而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力的过程,而且常常需要教师合作进行。另外,反思不简单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有人提出了以下三种反思:
1.对于活动的反思。这是个体在行为完成之后对自己的行动、想法和做法的反思。
2.活动中的反思。个体在行为过程中对自己的表现、想法、做法进行反思。
3.为活动反思。这种反思是以上两种反思的结果,以上述两种反思为基础来指导以后的活动。
这三种反思在产生用于指导行为的知识的过程中有重要意义。首先,教师计划自己的活动,通过‚活动中的反思‛观察所发生的行为,就好像自己是局外人,借此来理解自己的行为与学生的反应之间的动态的因果联系。而后,教师又进行‚对于活动的反思‛和‚为活动反思‛,分析所发生的事件,并得出用以指导以后决策的结论。如此更替,成为连续的过程。教师在反思过程中具有双重角色:既是演员,又是戏剧批评家。反思成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对话,是它们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
(二)教学反思的过程
教师反思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有人以经验学习理论为基础,将教师反思分为以下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在此过程中来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从而也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
1.具体经验阶段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使教师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明确问题情境。在此过程中,接触到新的信息是很重要的,他人的教学经验、自己的经验、各种理论原理,以及意想不到的经验等都会起作用。一旦教师意识到问题,就会感到一种不适,并试图改变这种状况,于是进入到反思环节。这里关键是使问题与教师个人密切相关。使人意识到自己的活动中的不足,这往往是对个人能力自信心的一种威胁,所以,让教师明确意识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往往并不容易。作为教师反思活动的促进者,在此时要创设轻松、信任、合作的气氛,帮助教师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2.观察与分析阶段
这时,教师开始广泛收集并分析有关的经验,特别是关于自己活动的信息,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身,包括自己的思想、行为,也包括自己的信念、价值观、目的、态度和情感。获得观察数据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如自述与回忆、观察模拟、角色扮演,也可以借助于录音、录像、档案等。在获得一定的信息之后,教师要对它们进行分析,看驱动自己的教学活动的各种思想观点到底是什么,它与自己所倡导的理论是否一致,自己的行为与预期结果是否一致等,从而明确问题的根源所在。这个任务可以由教师单独完成,但合作的方式往往会更有效。经过这种分析,教师会对问题情境形成更为明确的认识。
3.重新概括阶段
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反思旧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此时,新信息的获得有助于更有效的概念和策略办法的产生,这种信息可以是来自研究领域,也可以来自实践领域。由于针对教学中的特定问题,而且对问题有较清楚的理解,这时寻找知识的活动是有方向的、聚焦式的,是自我定向的,因而不同于传统教师培训中的知识传授。同样,这一过程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
4.积极的验证阶段
这时要检验上阶段所形成的概括的行动和假设,它可能是实际尝试,也可能是角色扮演。在检验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新的具体经验,从而又进入具体经验第一阶段,开始新的循环。
在以上四个环节中,反思最集中地体现在观察和分析阶段,但它只有和其他环节结合起来才会更好地发挥作用。在实际的反思活动中,以上四个环节往往前后交错,界限不甚分明。
(三)教学反思的成分
教师要对哪些方面进行反思呢?有人提出了教师应反思的以下三种重要成分:
1.认知成分
指教师如何加工信息和做出决策。在人的头脑中,大量的相互关联的有关事实、概念、概括和经验的信息被组织成一定的网络,成为图式,可以有效储存和快速提取,构成了个体理解世界的基础。有人对专家教师和新教师对课堂事件的解释做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专家教师在教学决策过程中体现出更深刻的、具有丰富联系的图式。这些图式使得他们能够准确判断哪些事件是值得关注的,并从记忆中提取出有关的信息,以便选择最恰当的反应策略,这是使得他们能够自动化地处理各种问题的基础。
2.批判成分
指驱动思维过程的基础,包括经验、信念、社会政治取向以及教师的目标等,更强调价值观和道德成分,比如教育目标是否合理,教育策略和材料中所隐含的平等与权力问题等。它影响到教师对情境的理解,影响到关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方式。研究者发现,反思过程中,教师不再像以往只关注解决问题,而是更关注提出问题,他们对这些没有确定答案的、非线性的问题更感兴趣。
3.教师的陈述
有人提出,要反映教师自己的声音,它包括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写作、交谈的方式,他们用来解释和改进自己课堂教学的解释系统,这些就是教师的陈述的基本成分。它可能包含一些认知成分和批判成分,但重点是指教师对做出各种教学策略的情境的解释,这种解释可以使教师更清醒地看到自己的教学决策过程。
(四)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师应当怎样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呢?有以下四种反思的方法:
1.反思日记。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其指导教师共同分析。
2.详细描述。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情景,对此进行讨论分析。
3.实际讨论。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最后得到的方案为所有教师及其他学校所共享。
4.行动研究。为弄明白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教师以及研究者合作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它不同于研究者由于外部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研究,而是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进。
教学反思,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点。教师不机械地按照教材或课程标准按部就班地行事,而是在领会的基础上,重点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使教学过程更优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益。
第二,教学反思,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教师越能反思,在某种意义上越是好教师。通过反思可以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把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
第三,教学反思要求学生‚学会学习‛与要求教师‚学会教学‛统一起来。当教师在全面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会使自己变得更成熟起来。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的教师,就可以成为反思型的教师,从而形成自己优秀的职业品质。
三、记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在反思中培养教学机智课堂上由于种种不可确定的变数的影响,经常出现一些事前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例如,教师对学生有意或无意造成的感情伤害,学生因为对某个问题的意见分歧而产生的尖锐争吵,学生提出过于敏感或者太过尖锐的问题而造成的尴尬,教师答问出现知识性错误或者暂时无法回答的窘迫,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灵活巧妙地处理,就会造成冷场或吵闹等僵局,伤害学生的情感,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损害教育的威信,妨碍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为了避免教学工作不必要的挫折和失误,教师必须具备较好的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各种表现,特别是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以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2]教育机智的培养,既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又要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基础上反复地砥砺、熔铸、升华。建立在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基础上的教学反思是培养教育机智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教学后记中把课堂偶发事件及其处理情况真实地记录下来,并向有经验的同行或者专家请教,或者查阅有关书籍,通过比较鉴别和理论学习,对自己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方式、方法进行深刻的反思:哪些做法可取,哪些地方有待改进,有哪些可资借鉴的经验或教训……这样,在反思中提高,在提高中反思,坚持下去,将有助于我们养成教学机智,培养教育智慧。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琵琶行》时,一个学生对女主人公的形象提出了异议,认为女主人公年轻时才艺俱佳却混迹欢场,年长色衰时嫁给一个商人已是万幸,却还抱怨丈夫‚商人重利轻别离‛,这样一个不知自爱自重、怨天尤人的女人并不值得同情,相反还应该遭到唾弃。本来这是一个颇有创新思想的见解,教师完全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明辨是非,可是这位教师却粗暴地否定了学生的看法,给课堂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之后,我写下了《给学生一个机会,让真理愈辩愈明》的教学后记,用以警戒自己。
第五篇:教师教育机智与教学反思探析
教师教育机智与教学反思探析
一、教育机智
(一)教育机智的涵义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各种表现,特别是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以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
教育机智是建立在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实践基础上的教育经验的升华,是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实践经验熔铸的合金。教育机智实质就是教师观察的敏锐性、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意志的果断性等在教育工作中有机结合的表现,是教师优良心理品质和高超教育技能的概括,也是教师迅速地了解学生和机敏地影响学生的教育艺术。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每个教师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必须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如果教师不能灵活巧妙地处理这些问题,就会造成僵局,伤害学生的情感,有损教育威信,妨碍教育教学活动。因此,为了避免教育工作不必要的挫折和失误,教师必须具备较好的教育机智。
(二)影响教育机智的因素
教师面临突然出现的新问题,能否表现出当机立断,机警地采取有效措施,受教师自身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有:
1.对工作和对学生的态度 教师对工作和学生的态度是能否表现教育机智的前提。如果一个教师对事业与工作缺乏责任感,对学生冷漠无情,那么当他遇到学生出现意外的情况时,就有可能认为是节外生枝、故意刁难或成心捣乱,因而就可能以厌烦甚至粗暴的态度对待。那样就很难体现出教育机智。只有满腔热情地对待事业、工作和学生,注意力才能高度集中,思维才能积极活动,这样在必要时就可能产生机智,妥善地巧妙地处理意外事件。
2.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
这是产生教育机智的重要因素之一。当教师具备了良好的自制力,才能善于控制感情冲动并以理智来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才能迅速地判断和分析问题。当然,除此还要有果断性,面对突然意外的问题,教师不能表现惊慌失措、犹豫不决,要头脑冷静,当机立
断,即使是无法立即解答的问题,也不应当在学生面前含混不清、拖泥带水或随心所欲地解释或解决,那样会破坏教师的形象。
3.深厚的知识素养和经验积累
教师的态度和自制力都是在一定的教育实践中,在知识经验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因此,每个教师平时都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另外,还要注意积累各方面生活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地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机智地处理学生中出现的意外情况。
除了上述三种因素外,教师的思维品质、性格与气质类型以及能力等都对教育机智的形成和有效发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教育机智表现的方式 1.善于因势利导
所谓因势利导,就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利用并调动积极因素,循循善诱,使学生扬长避短,健康成长。例如一位教师上课时,发现某学生看小说,就突然提问他。可这个学生站起来嘻皮笑脸地说:“这个问题嘛,我可以给全班开个讲座了。”全班哄堂大笑。这时教师沉着地说:“好呀!正好教学计划中有个专题讨论,下周进行,你作中心发言。”那个学生一下子泄了气。课后为了下周的发言,他查找了许多资料,作了充分准备,发言时效果很好。教师表扬了他,他也公开
向老师道歉。这位教师正是能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才解决了这个棘手问题,充分展示了自己良好的教育机智。
2.善于随机应变
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及公式化,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和特点,从而找到适当手段。教师随机应变能力是教育机智的集中体现。比如有位外语教师在教cook(公鸡)一词时,有个学生突然怪声怪调地说:“有没有母鸡呀?”顿时,全班一片喧哗。教师平静地说:“有,不仅有母鸡,还有小鸡这个单词。”接着一一讲解,并表扬了那位学生好学好问,但也批评了他说话的态度。这样机智的处理,既没有干扰正常教学,还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受到了教育。由此可见,随机应变能力是教育艺术的高度表现,也是教育机智的重要特征。
3.善于对症下药
这是指教师能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巧妙地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方法,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室发现了个别学生抽的烟头,但他没有点名批评。班会时,他说:“今天,我要谈谈吸烟的好处。”同学们一听就愣了,特别是吸烟的同学更是莫名其妙。这时老师接着说:“抽烟有十大‘好处’,第一,抽烟的人永远不会老,据医学研究,抽烟的历史越长,寿命越
短,当然永远也别想老了一一提前死亡。”老师一连讲了十个“好处”,学生明白了老师的意思,以后,班上再没有发现学生抽烟的事情。这个成功的教育事例,就体现了教师巧妙、幽默的教育机智。
4.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
这是指教师要讲究教育的科学性、严肃性,在教育学生和处理问题时,能实事求是,分析中肯、判断准确、结论合理,对学生要求适当,使学生心服口服。选择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处理措施,善于批评与表扬,惩罚与奖励适当适时,这都能体现出良好的教育水平,也有利于教育机智的有效发挥。
二、教学反思
(一)教学反思的涵义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这里所说的反思与通常所说的静坐冥想式的反思不同,它往往不是一个人独处放松和回忆漫想,而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力的过程,而且常常需要教师合作进行。另外,反思不简单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有人提出了以下三种反思: 1.对于活动的反思。这是个体在行为完成之后对自己的行动、想法和做法的反思。
2.活动中的反思。个体在行为过程中对自己的表现、想法、做法进行反思。3.为活动反思。这种反思是以上两种反思的结果,以上述两种反思为基础来指导以后的活动。
这三种反思在产生用于指导行为的知识的过程中有重要意义。首先,教师计划自己的活动,通过“活动中的反思”观察所发生的行为,就好像自己是局外人,借此来理解自己的行为与学生的反应之间的动态的因果联系。而后,教师又进行“对于活动的反思”和“为活动反思”,分析所发生的事件,并得出用以指导以后决策的结论。如此更替,成为连续的过程。教师在反思过程中具有双重角色:既是演员,又是戏剧批评家。反思成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对话,是它们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