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职教教师教学观与学生个性发展
浅谈职教教师教学观与学生个性发展
1.1 职教教师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与学生的个性发展
近年来,合作教学的兴起为我们探求一种合理的师生关系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发展师生之间平等互利、互敬互爱的合作关系,是发展学生个性的良好基础。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仅有一方存在的教育教学是不成立的。师生之间的教学合作,是一种知识传授与发展智能基础上的关系。
首先,在知识传授关系中师生应平等与民主,师生间相互尊重、信任。教师不以权威自居,更不应该以家长作风及其专横态度强制学生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学生也不唯命是从,因为学生有权与教师平等地沟通思想,有权向自己的教师要求他们所希望所需要的东西,他们也有权对问题做出自己独立的思考并对教科书提出批判性意见。教师对学习成绩等各方面表现好的同学可以多加引导,使他们更上一层楼;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多加鼓励,并充分发挥他们其他方面的长处,而不能对他们产生偏见或歧视。这一点从理论上讲是非常容易的,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做到的。
其次,在智能发展上,学生应自主和独立,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觉进行学习和自我教育,充分表现自己的创造才能;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的独立发展,不必强求全体学生一致,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实现自我发展。师生教学间的平等民主,为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师生关系的好坏关键取决于教师。因此,教师应当主动地维护和发展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对传统教学体系下的教师来说,必须放弃陈旧的教学观念,放弃教师权威的思想,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健康的发展。1.2 职教教师对教学目的的认识与学生个性发展
从理论上讲,教师都深刻地清楚: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然而,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却将学生的个性发展框定在升学或就业标准的模式里。“成绩好”、“就业”成了教学的唯一目的,以分数论英雄,教学中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就不教,不考就不学,许多学生不得不尽力压制自己的个性,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变成了考试的奴隶”,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以致学生知识结构畸形、个性发展狭隘乃至萎缩。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学习必须谨小慎微,不能做与考试学习无关的事,不能凭自己的个性去从事感兴趣的事。所以,大多数富有创造个性的学生,在其萌芽状态期间,就有可能被只具传统观念的教师所湮灭,在分数的标尺面前,被教师无情地判为没有出息,学生个性发展受到残忍的压制。然而,中外历史千百次地告诉我们,在传统眼光的学校里判为没出息者,日后竟出现诸如爱迪生、爱因斯坦、达尔文等科学巨人,他们极大地影响、改变和震撼着整个世界,而他们早年也都被当时的学校判为“愚不可及”、“不可教也”之类。事实证明:学生试卷上分数的高低,与其日后成就的大小往往是划不上等号的。教学目的的核心应是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个性心理学研究,个性是一个整体。健康的个性就是在体力与智力、知识与道德、性格与才能、理性与直觉、美的体验和美的表现等诸方面获得高度和谐发展的人。健康个性者即是自我实现者,是把个人的内部潜能作最大的实现者。学生的个性发展可以说即是自我实现、自我创造。
1.3 职教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认识与学生个性发展
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掌握分寸,努力使自己全部的教学技能多样化。尤其是职教老师,首当其冲的是教会学生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知识,多种方法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把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当作自觉行动,精神饱满地学习、探索和追求。学生作为主体,在多种方法的教学活动中,自觉、自主地手脑并用,多种器官协同活动、认识与实践相结合,创造性、独立性得以充分发挥。创造活动是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和完善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创造活动中,个人才能充分展现自己的需要、性格、知识和能力,展现自己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在探索新事物、发现新规律的过程中,实现对自身素质的超越,从而逐步实现个性的完善。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注意培育、引导、训练每个学生的开发创造潜能的意识、方法和习惯。教学中,教师应转变以培养听话的学生为荣耀的片面观念,消除对顽皮学生的错误偏见,大胆鼓励学生的奇思异想,激发学生积极表现的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地尝试和发现问题,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会拥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权。教师应树立起以培养学生健康个性特别是创造力为目的的教育观念,并在教学过程中时刻贯彻这一思想,从而把这一有意识的活动熟练化为无意识的习惯化的教学活动。2 当前学生个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忽视和教育引导的缺乏,以及对个性的否定性评价倾向,扼杀了一些学生的个性,导致个性发展不健全。
首先体现为缺乏积极的主体进取性,不敢面对问题,采取逃避的做法,削弱了成就需要、持久需要等积极的人格倾向,强化了谦卑需要、攻击性需要等消极人格特征,造成个性和人格的缺陷,缺乏探索的愿望和积极参与的热情。正如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所言:“考试时一比较,马上能让美国学生输得一塌糊涂。在外国,中国留学生无论在普通大学还是一流大学,学习成绩都是非常出色的。但中国学生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教过的不敢做。”
其次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对中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15 73%有自责倾向,13 17%学生有恐怖倾向,11 81%有冲动倾向;5 72%的学生有综合情况。以至于出现浙江一高中生因无法忍受压力用锄头杀死母亲的惨剧。浙江省对2 961名大中学生心理卫生测查结果表明,16 7%的有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学生休学、退学乃至自杀的最重要的原因。
第三,在一些学生的眼里,个性仅仅被当作或是服饰上的怪异,或是行为中的张狂,或是价值观上对传统的一味反叛,或是对纪律的抵制。他们把个性这一内在稳定的心理特征外化为一种浮躁、虚华和叛逆,以外在的“标新立异”来体现富有个性的“我”,抹杀了个性的内在稳定性。职教教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策略
3.1 职教教师应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寻找欠缺,改进教育方式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应当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些方面相互促进,但不能相互替代。一个学生某方面素质的缺乏,特别是思想品德素质的缺乏,将会极大地影响他的成长和成才。现在许多学生在未上学之前,吵着、闹着、盼望着有一天自己也能走进那梦寐以求的“天堂”和“乐园”。然而,思维单
一、未谙世事的他们,一旦进入校门,在就业压力和不良社会现象的诱惑面前,有的便开始出现厌学情绪,甚至发生逃学等不良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们认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为教育者,应该认真地、细心地去挖掘其中的原因,加强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使教学方式随着学生的成长和知识的增多而不断变化和丰富,以独特的个人魅力和特有的教育方式,启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动能,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
3.2 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性,努力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古希腊著名生物学家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燃烧的火炬。”前苏联学者赞科夫认为:“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从认知结构主义观点出发,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直观思维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工作者,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可以从开设活动课、选修课、劳技课等课程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活动课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选修课课程设置灵活多样,内容更新周期较短,有利于因材施教,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发展个性特长,提高整体素质。此外,因考试具有教育性,具有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功能,所以还可从调整考试的导向性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可以说,学校教育方式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的采取,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启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浓厚的探索精神、独特的求异思维、非常规的想象,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除此,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也十分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要通过改变教学观,加强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建设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推行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注重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以学生容易接受、喜欢接受的授课方式为标准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3.3 提高职教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培养青年大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保证
人文素质是指人在改造大自然的活动中形成的文化修养和品位。由于长期以来职业学校的一些问题,造成了学生的素质缺陷,毕业生走上社会以后,没有个性和独立的思想,没有激情,缺乏诗意和想象力,没有文化上的厚重感,甚至缺乏起码的社会知识和人际交往体验与能力,只有一点狭窄的专业知识。这种状况引起人们的深思,从而引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讨论,并达成共识,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21世纪进步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振兴教育的关键在教师,职教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状况,直接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甚至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一是将教育学生做人列为教师的首要职责的传统。二是加强教师个人道德修养,在青年大学生中倡导人际关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利益主体关系的变化,只有不断加强和提高教师个人道德修养,才能正确对待社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法,才能有效地帮助青年大学生克服“浮躁”、“疑惑”、“颓然”等心态。不能将道德人格作为追求富贵的工具,更不能为了追求高贵而牺牲自己的道德人格。3.4 做名副其实的实践指导教师,做一名合格的职教教师
作为一名职教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而对于所教专业的生产实际过程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是无法担当起实践指导教师的重任的。职教培养的是面向各行各业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材。实际动手能力是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创造财富和赖以生存的自我本钱;也是职教中最具特色和优势的闪光点。因此,在学习期间对学生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掌握真刀真枪的操作本领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专业教师的重要职责。
以上四点是转变职教教师教学观,从而改变教学实践,并从提高自身素质出发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建议,总之,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是具有职业技术人才成长的摇篮,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学校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职教教师就要改变教学观,提高自身素质,就要担负起重任,就要端正教育方向,正确引导学生个性发展。
第二篇:美术教学评价与学生个性发展
美术教学评价与学生个性发展
宁波东方外国语学校董驻
美术教学评价是整个美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过程,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教学环节。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只重视教学过程,在教案中从不或极少提及教学评价,或把美术教学评价单纯地理解为作业分数或等第,更有甚者根本不评,认为美术成绩对学生的升学、就业没有多大意义,学校、家长、社会对于美术评价结果也毫不在乎,因而“自觉放弃”,造成美术教学过程的不完整,对学生是极不负责的。
教学评价观是教育者教育观念的直接反映。不少教师对美术课程中的评价没有清楚的认识,在实施美术教学评价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一、以绘画中的技能、技法评价为唯一标准。美术学科一直被认为是“副科”,美术教师就是教学生画画,所以对美术教学的评价也以画得象不象为标准,一些基本功较好的“得意门生”的作品“频频曝光”,而多数学生则望其项背,自愧不如,认为美术是少数有天赋人的专利,渐渐失去对美术的兴趣。这种对美术评价的认识是孤立和片面的,从根本上说是对美术学科的认识不足,美术作为人文学科在提高学生文化艺术修养、陶冶性情情操和培养创新精神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美术也包含着极为广阔的领域: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电脑美术等等,她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也是一个时代最视觉化的特征。
二、以教师的评价为权威,不给学生发表意见的空间。我国的教育长期强调教师的核心地位,整个教学过程中只允许有教师的个人评价观点,没有学生的发言权,这是惟我独尊、一言堂的封建教学体制的体现,不仅扼杀了学生个性发展,也把美术教学推入枯燥无味的窘境。对美术作品的评价,审美标准不是唯一的,它受欣赏者个人经历、兴趣爱好、认知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审美观,当然学生的个人审美观不一定都是健康的,但让其勇敢表述自己的观点,加强争辩和交流,教师适当加以正确的引导,是不是比一味以教师或书中的标准去强迫和规范学生的做法更显智慧和民主呢?
三、只看重教学结果,忽略参与过程评价。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获得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最直接的手段就是美术作业,因此,不少教师将作业作为美术评价的唯一标准,这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的结果。美术学科有其特殊性,作业能反映学生学习的很多层面,如基础技能、作业态度等,但教学活动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等在作业中却无法涉及,所以仅以学生作业作为美术教学的总体评价显然是不全面的。
四、忽视学生作品中的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表现因素。当今世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审美已趋向多元化,在这个“弘扬个性”的年代,我们的教学评价更应“与时俱进”,许多教育家呼吁:“评价应多几把尺子,多一把尺子将会多一批好学生。”美术也正是因为求新、求异才有了蓬勃的生命力——从放荡不羁,开创水墨大写意画风的徐渭到强调中西调和的林凤眠,从严谨治学,弘扬美好人性的达·芬奇到对绘画狂热到精神分裂的凡·高,古今中外美
术史上闪烁着光芒的巨星皆是个性张扬的怪杰,我们的评价也应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情感和表达方式的差异性,更加注重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的个性化语言和创造性表达,这是他们稍纵即逝的艺术灵感火花,个性与激情的袒露,不能以刻板的审美标准去衡量,也不能简单地用优劣的等第来评价。
新课程改革已经广泛而深入的开展,美术教学评价也为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重视,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更应深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积极探索和深入研究多元化、综合性的评价模式,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出发点,加强评价角度的多向性和发展性,评价主体的过程性和交互性,发挥评价对学生的促进作用和教育功能:
一、评语与等级结合评价法。这是普遍采用的方法,美术可采用学生习惯的百分制评分,低年级也可运用5分制或优良等第评法,不管哪种方法都应加入教师评语,评语既有对学生作品中技法的指导,更应包含对学生作品中的态度、情感、个性和创新等的综合评定,语言须含蓄、委婉,更多称赞其中的“闪光点”,不挫伤学生自尊心,使学生明白美术作品的评价标准是多样的,增强他们学好美术的信心。
二、展览式评价法。将学生作品展示公布于学校或班级的宣传栏,由学生以各种方式评价,可以口头评说,也可以书面评语,或直接打分,学生自己的评价应该是更公正的,毕竟他们亲身参与了整个美术学习过程,对于完成作品的难易程度有时比教师把握得更准确。笔者就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将所有作业匿名罗列,由学生推选的代表团打分评判,并给出评语,结果他们评价的认真程度超过老师,而且充分考虑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作品反映出的不同特点,学生们参与热情高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将学生作品进入社会,获得大众的广泛评价,或请专业人士加以点评和指导,这对于学生的发展作用是巨大的。
三、座谈式评价法。这种评价方法是采取与学生个别或小组面对面谈话的方式进行,在谈话过程中了解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展开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这种评价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一步活跃教学的民主气氛,拉近师生心理距离,使学生明白,评价不是教师的专利,懂得了评价标准也就更加提高其学习的参与性、明确其学习的目的性、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
四、多重标准奖励法。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而且是不断发展和成长中的人,所以在评价活动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对不同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反映出来的个体差异应区别对待,不仅要对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横向评价,更要对学生的昨天与今天以及明天做出纵向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明确指明学生需要克服的弱点和发展方向,鼓励学生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同时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设立最佳创意、最佳制作、最佳参与贡献、最佳合作小组、最佳材料运用、最佳自由创作精神等等不同标准的奖项,肯定他们在不同领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参与热情,保持持久兴趣,使美术成为“最易掌握的学科”、“最有成就感的学科”,这样评价的目的就达到了。
五、美术学习档案法。建立学习档案是一种新的反馈教学效果的手段,现代教学让学生把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情况和资料收集归类,自我总结并不断完善。美术应该提倡建立学习档案的自我评价方式,它可以让我们一目了然学生整个学习、思考、总结、作业及评价的全过程,学习档案包含的内容很多,笔者个人认为以下几方面不可少:
1、围绕课题收集的有关文字、图片资料。
2、小组讨论记录摘要。
3、作业设计过程(草图、拟用材料等)。
4、主要问题及解决。
5、作业成品。
6、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7、教师评价和等级。通过学习档案的建立,使教学评价更加有据可依,真正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美术教学活动是一个发展的、开放的过程,强调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热情地参与整个学习活动,并且每人都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教学评价不可能有数理化那样的标准答案,也没有语文、外语那样华丽的辞藻,更不会出现体育学科上精确的速度和尺度,因为任何量化的美术评价都是不全面的,这也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的冲击下,我们应当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出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为最终目标,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公正全面的美术教学评价方法和形式,更充分发挥美术教学评价的激励、导向和信息反馈作用,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第三篇:中学语文教师如何培养与发展学生个性
中学语文教师如何培养与发展学生个性
【内容提要】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开阔的视野,具有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种能力。而在当今各种因素影响下,越来越多的“高分低能者”不断涌现出来,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当今教育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随着新课程以全新的教学理念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中学语文教师逐渐认识到:陈旧的教学观念应该摒弃,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课堂,全新的学习方式,以及角色转换的师生关系„„总之,一切都要围绕“培养与发展学生个性”而变。
【关键词】中学语文
发展个性
语文教育现象——
现象之一:语文课上,当老师提出某一个问题时,先是全班沉默,继而陆续有几个常发言的同学举手,接下去无论老师怎么启发、鼓动,大部分同学还是无动于衷——
现象之二:办公桌旁,老师面对批改过的作业一脸无奈——只要能找到固定答案的,多数学生作业内容一定雷同;如果是日记或作文,大多数学生又是乱写一气、应付了事,毫无个性可言。
语文教师们不禁焦虑:现在的学生怎么了?话不会说了,文章也不会写了,个性思维到底跑哪去了?怎么样才能把他们教好呀!
问题分析:
面对这样的窘况,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语文教师们不能“坐以待毙”了。他们多么渴望每一堂课都上得生动精彩,每一本作业都能呈现学生独特的智慧,每一次作文都能异彩纷呈„„
经过认真调查研究,笔者认为问题根源存在于以下几方面。
一、初中生对语文学科没有足够的关注兴趣,认为语文很简单,没什么可学的,等到考试之前写一写字词,背一背古诗和文言文就可以了。
二、由于现代信息的多元化,中学生的注意力已被形形色色的影视、网络等信息内容所牵制,语文教材缺乏时代感,语文知识枯燥艰涩,缺乏挑战性,很难吊起学生的胃口。
三、初中生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敏感多疑,不愿轻易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更不愿坦露心声,所以在说写上宁可缄口不谈或假话连篇。
四、受考评制度等功利教育意识的影响,多数语文教师重考试结果,轻能力培养。
五、《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中落实不到位,教学模式偏传统化,缺乏改革创新,不能恰到好处地驾驭教材,激活课堂。
问题解决的思路及办法 那么,如何打破僵局,激活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培养与发展学生的个性呢?近两年来,我在语文教学工作中不断研究与探索,初步理出一条思路,形成一些做法。
一、语文教师要主动担当起培养学生个性的重要角色 现代化的教育思想要求提高全民素质,而青少年的个性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的体现,也是实现教育自身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是承担这一任务的主力军,一定要注意培养与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
学生的优良个性表现为:
1、要有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自信心;
2、要有坚韧的意志和勇敢精神,敢于战胜任何困难和挫折;
3、要有与人为善的道德情操和宽以待人的开阔胸襟;
4、要有团结协作精神,学会与人合作;
5、做事踏实认真,有一定的责任感。
语文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按照良好个性的标准,清楚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知道他们的不足在哪。要不断地利用语文学习活动,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去要求不同的学生,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当然,这些事情要认真做起来会费时费力,劳心劳神,但是,我们教师这一职业就是育人的事业,育人的事业是繁琐的,是要用心费神的,它没有捷径可走。尤其语文这一学科,本身就具有育人的功能,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对此,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二、抓住课堂教学,真正落实“每个学生的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1、通过课堂教学,了解每一个学生。
语文课堂中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首先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需求,将“关注全体”落到实处。因此,“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通过课堂观察,掌握每一个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访谈,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所持的态度以及学生自己的发展要求。例如在教学《背影》一课时,我观察到一个男生每次回答问题都是吞吞吐吐的,还不时回头去看其他同学的反应。下课后我找他谈话了解到,以前他上课很愿意发言,但每次都表达不够流畅,同学们经常取笑他,所以他变得越来越胆小了,每次只要老师喊到自己名字就开始紧张。了解这一情况后,我一面鼓励他大胆发言,尽量在课堂上多给他说话的机会,还当着同学的面表扬他的优点,增强他的自信心;一面做全班学生的思想工作,告诉学生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就是尊重课堂。后来这名男生语文学习进步很快,日记写的特别好,分析问题很有独特见解。
2、打破常规,把学习方式还给学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这一方面,我很有心得体会。以前我总以为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理所当然都由老师做主,学生没有选择权。所以经常设计好所有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尽管这样的课堂进行很顺利,但往往平淡如水,没滋没味。久而久之,学生没了学习兴趣,老师没了讲课激情。后来我学习了《新课标》,全面认识了新的教学理念,又经过自身反复琢磨、实践后,我决定打破常规,把学习的方式教给学生,努力创建具有活力的课堂。我于是大胆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尽量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实施者。比如在“读课文”这一教学环节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让他们尽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完成。每当学习一篇新课文,我通常会走下讲台用商量的口吻问学生:“这篇课文大家想怎么读?”“大家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老师听你们的。”这样一来,学生朗读课文的热情就被调动起来了,一片琅琅的读书声马上充盈着整个教室,令人身心愉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经常采用“师生交替读文”的办法,老师读一段学生读一段,或小组跟老师竞读,或个人和老师“PK”,真是“乐益”无穷。教师不仅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而且营造了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人人都主动参与活动,课堂呈现出无限活力。
三、建立激励机制,给学生创造足够的自我表现的机会 美国当代心理学家、教育技术专家巴特勒说:“多加鼓励能增强动机。”激励可以挖掘人的潜能,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许多心理学专家通过无数个实验表明,有无“激励”,效果是极不相同的。如哈佛大学维廉.詹母士对职工的研究发现,在同样的按时计酬的情况下,一个人受到了激励,他的能力就能发挥到百分之八九十,甚至更高。相反,如果没有受到相应的激励,便只能发挥其能力的百分之二三十,甚至更低。可见激励促发动机,促成需求,使人的行为心理得到最大限度的成功与满足,从而更进一步激发人的工作、学习积极性,发挥出超常的聪明才智,做出高于一般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成绩。成人如是,更何况青少年学生呢?他们哪一个不希望老师多表扬自己呢?哪一个得到夸奖后不是心花怒放,自信满满呢?所以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老师更应是执法公正的“裁判员”,学生很在乎你的评价,更在乎你的鼓励。
缺乏激励意识的教学,是贫困的教学,没有激励的效果,是苍白的效果。那么具体而言,在语文教学中如何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正确的方法进行激励呢?
1、学生有缺点有问题,能像对待朋友一样促膝谈心,用语亲切、柔软,娓娓道来,而不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语言生硬、冷淡,命令性地交谈。
2、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及时给予帮助,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
3、发现学生进步时,诚心诚意地表扬或奖励,要使学生深深感到自己努力的结果是真实的回报;同时,也是教师对自己更高的要求与希冀。
实践证明,经常受到激励的学生,他会带着积极的情感态度去学习,主动参与所有的学习活动,并愿意表现自己,学习更加轻松而富有成效。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多为他们创造或寻找机会:课堂上的提问,让学生大胆发言,多给与肯定;对演讲朗诵时的精彩表现,多给掌声鼓励;作文范读范讲,让学生体会成功写作的快乐;或安排语文游戏项目,让学生各个成为其中的主角„„教师及时给予赞许或奖励,即可成为一种强化剂,促使学生自主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形成优质学习的良性循环。
总之,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包括语文教师在内的所有教育工作者肩上的重任,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断为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并加以肯定和激励。只要我们开动脑筋,一定还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问题。
题目:中学语文教师如何培养与发展学生个性
作者姓名 张金凤 工作单位 莫旗巴彦农场中学 职称(职务)中教一级 电 话 *** 邮 编 162893 学 科 中学语文 论文编号
第四篇:地理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
地理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
【摘要】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才会产生效果。只有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才能在教学中取得好的成效。
【关键词】主体作用 互动 地理
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才会产生效果。苏霍姆林说: “我们所应当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这说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与教师的教法有很大的关系,学生潜能的开发也跟教师有很大的关系。怎么样培养学生的潜能呢?这是一种学生个性化能力的培养过程。
1.什么是个性化教育
1.1 个性化教育
所谓个性“是指人的需要、动机、兴趣、世界观等心理倾向,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以及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等综合的心理结构”。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的研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当前新形势下学校德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2 个性化教育的实质
个性化教育的实质是一种以受教育者个性状况和个人优势为依据、以最大化发展其潜能为目标实施的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创造性教育。个性化教育首先要做到教育的个性化,是以受教育者的个性为前提的。然而,大多的个性化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个性化理论的突破和个性化重要性的研究上,而对中小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和对个性化教育方法的研究尚嫌不足。个性化教育是一个新事物,在一定程度上与大众教育有矛盾和冲突,当然也有自身的缺点。小组合作学习是与“个体学习”相对应的一种教学策略和学习组织形式,是一种学生在小组中通过明确的责任分工,完成共同任务的互助性学习。1.3 个性化教育发展的现状
我国现今教育的严重问题之一,是过于控制人的个性发展。由于个性受到压抑,而使得个性没有得到全面、健康发展的人,就不敢“为天下先”,这只会做些别人做过的事,而不会去做别人不做的事。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人说,每个正常生下来的孩子都是天才,关键在于后天的教育引导;还有人说,创造力这颗种子,必须从小就播下种,每一个成长的时期都需要精心培育。中学生正是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大发展的时期,因此教师就应该利用课堂教育阵地大力发现、培养、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要为不同秉赋、不同潜能的学生创造一个发展的空间,提供一个开发潜能的机会。
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也是长知识、增智慧,发展创造力的重要时期,他们需要的是鼓励和支持。有人把学生的某种特殊见解或做法看成是“违规”。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规则确实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但是,如果我们按“规”限制学生不去做别人没做过的事,不去想别人不想的问题,不越雷池半步,就会导致学生行为上的“循规蹈矩”,就必将严重压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全体”是由一个个组成的,教师的职责不仅与学生一起共同参与教育教学活动,还要着力于了解熟悉每个学生的特点、个性,因材施教。
有人说,要创新就必须要有自信,敢于怀疑、敢于竞争。要创新,更需要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化。
2.我国个性化教育发展受碍的主要原因
2.1 中国传统文化氛围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文化,尤其是儒家、道家文化,对于当前国内推行个性发展教育有相当一定的影响。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不利于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这对个性发展教育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负面影响。传统文化中封闭保守的心理不利于学生开放、创新思想的培养。长期以来,中国人养成了封闭保守的心理特征,不重视信息交流,相信自己的经验感觉,不愿与他人交流、探讨。这些都严重地限制了个体的性格、能力及主体性的自由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的品德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利于学生独特的创造思维的培养,这直接不利于个性发展教育的开展。
2.2 应试教育这一教育模式的影响
长期以来,国内大力推行的是应试教育,学校、家长、社会各界看重多的也是学校的升学率、就业率。在这种氛围下,所有的一切教学都是为升学、就业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思想品德教育,扭曲了智育,限制了体育和美育的发展,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同时,学校迫于升学率或就业率的压力,就是在当前国内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于学生个性发展教育也不敢贸然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从一个方面讲,在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甚至包括学生个人,对于素质教育都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定位或者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创新教育的发展步伐,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教育的推行与发展。
3.地理教学中个性化教育的发展的途径
3.1 思想体系方面
尊重人的个性多元化,重视个性差异,尊重每个独特的生命体。每个生命体都是独特的,都是不可重复、不可替代的,每一个生命体都是现实而具体的,直接表现为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有的思维迟缓,有的思维敏捷;有的认真仔细,有的粗枝大叶。这些心理和行为差异,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此对人的尊重,也就是对人的独特性的尊重,包括尊重生命遗传的独特性,尊重个体生命成长的独特经验,及尊重张扬个体独特的表现方式,而不必过分受制于传统文化的思维影响。
加强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建设,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也是学生个性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平面。社会民主与人的个性发展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社会的民主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人的个性发展,因为社会的高度民主氛围可以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纵横广阔的时空,使人个性发展的潜能获得最充分的挖掘。教育民主是民主这一范畴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在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的民主,即师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具有平等的人格关系和伦理关系,是当前学校教育民主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是直接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所在。
专业教学、学生管理过程的科学化。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学生个性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承载体。通过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的教学活动,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发挥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建构学生在整个专业教学、学生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的时间、空间和一切所需要的条件。
调正考试的导向性,淡化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学生个性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依托点。教育考试具有教育性,因而也具有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功能。这种功能发挥得如何,关键在于考试的导向作用。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育,必须改变人们往往对基础教育主要是打基础的,基础即共性的,因而教学要求学生各学科平均发展的惯性认识。必须纠正考试中注重给学生排出名次,强调测量共性,无视学生差异的存在,无视学生个体已经显露出来的某些个性优势,甚至将带有必然性、普遍性的个别差异视为“短处”,认为无发展前途、并以冷眼相待的扼杀学生个性的态度。
3.2 改变学习方法
学生入学时,一般都习惯“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不善于总结归纳,缺乏学习技巧。普遍还存在于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代替意义识记,这些都束缚了他们的思维,限制了他们能力的发展。我认为:研究学生学习方法,改进学生学习行为,教会学生学习。这是提高学生地理成绩的当务之急,并注重培养学生形成一种能力,而不是单纯地记住这些知识。可以使用一些方法手段,比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制造认知冲突提出问题,比如学生已经知道:流域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就大,水位就高。若问“1998年长江流域的降水量与1954年差不多,但l998年的长江水位却比1954年高出0.9米,形成全流域的特大洪涝,这是为什么?”就形成了认知冲突;或者通过比较提出问题,比如在“埃及”的教学时,提出下述问题:“在古埃及,每年6月的17日或l8日早晨,尼罗河开始变绿,这是尼罗河即将泛滥的预兆,这时埃及人举行庆典,而历史上我国的黄河的泛滥却给人们带来恐惧和灾难,这是为什么?”这一问题由于与我国的黄河联系起来,学生很感兴趣。教学中教师要创造难忘的学习环境,结合丰富而有趣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一些独立完成课题或合作完成学习的机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乐而知之”,从而加强他们的情境记忆。尽量使用动态符号,顺口溜、多媒体课件等,如讲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时用顺口溜:“北右南左,赤道无,纬度高越明显”来记忆。吸引学生注意,发展学生记忆能力。教学内容一定要条理清晰,组织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线索.以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这样,学生就对地理有兴趣了,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3 课堂上体现“互动”
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让他们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学贵有疑,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时,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去找出认识地理现象,发现其中的问题,以此来提高他们理解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三圈环流”教学时,由于学生刚学过“热力环流”,而“三圈环流”正是在热力环流的基础上形成的,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原有知识为“三圈环流”教学服务。如果从奥苏伯尔的同化学习理论来看,属于下位学习。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这样进行:在复习“热力环流”的基础上,教师指着地球仪提问:从全球来看,哪个地区较热?哪个地区较冷?当学生分别回答了“赤道地区”和“极地地区”时,教师请同学在黑板上的全球轮廓图(其实就是一个大圆圈)上画出这个“热力环流”,这就是“单圈环流”。这样,学生不单理解了所要求学习的地理知识,并且便于形成了一种思路,一种能力。互动的课堂才能更加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做出如此评价: “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读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教学合一”。这应该说对当前我们在素质教育中,教会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生主体地位做法的最好总结。
3.4 注重知识迁移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问题: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关键。如讲河流下游三角洲地貌形成时.可让学生观察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恒和三角洲的成因,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三角洲的位臵,思考三角洲的成因。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加强了对已有知识的巩固,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类比迁移,能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一种属于自己的能力。在《走向创新教育》一书中强调:学生需要的理解与宽容包括:一是允许学生对教学内容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二是允许充分表达自己;三是允许一定的行动自由。所以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能够大胆地思考、想象,由于成长历程和思维方式的差异,相同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学生心中会激发出不同的“思想火花”产生截然相反的理解。这时教师应该保护学生理解的自由,让他们充分地享受它,而不应该将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发挥出来,学习地理的兴趣才能被激发出来,因为生活处处是地理知识,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是在地理之中。
4.总结
个性化教育强调的是老师在教学中的引导地位,而不是主导地位,学生是能动的而不是顺从的。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和眼界的开阔,必然有一天,学生是不需要老师这根“拐杖”的,或者说,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找到更多的“拐杖”,以天下为师。这就水到渠成的实现了学习终身化。
因此,老师的作用就是激发学生求知的强烈欲望,在顺境和逆境中奋斗的毅力,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韧,成功后继续求知的精神。要引导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自制力,掌握自主学习的方式和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促使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瑞祥,沈晓良.《教育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2】 苏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7页.【3】 陈时见.《走向创新教育》[M].教育变革的反思与前瞻人民教育出版社.【4】 黄崴.教育的超越价值[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版),1996年第3期.【5】 李士度.地理教学的艺术个性[J].教学艺术,2006(10):69-70.【6】 张贤玲.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探索[J].文教资料,2009(29):124-126
第五篇:发展学生阅读个性与作文个性
《发展学生阅读个性与作文个性》结题报告
陕西省府谷县第三小学王俊莲
“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发展学生阅读个性与作文个性”国家级实验研究的课题是针对新课程标准提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理念开发的课题。两年多来,我在阅读与作文教学中“充分自主、有效合作、有益探究”三个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研究缘由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把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过程,转变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作为实施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所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对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这一传统观念的革命。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策略应发生变化,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的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承认学生是会主动发展的,承认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这样,从动态的角度组织学习活动,当然不能单
一、封闭,必须综合,开放。所以,个体要“自主”;整体要 “合作”;过程要 “探究”。这样的学习方式,才是科学的,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针对以上的背景因素和课改新理念,结合本校语文学科的教学实际,特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发展学生阅读个性与作文个性”专题的实验研究。
二、概念界定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通过引导自主学习,旨在改变在以往的课堂里,教师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围着教师转,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更加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意在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想学”、“会学”、“能学”的积极状态。“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上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使学生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逐步养成“客观地认识自我,真诚地欣赏别人”的良好心态。由于学生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既实现了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改造,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方法,又体验到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欢乐,有利于他们态度、情感的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
三、研究目标
理性感悟“学习主体性的探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亦是实施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学中,让学生自读、自悟、说真话、抒真情,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学习,就是自主;课堂上,学生互相
讨论,各抒己见,解人以困,虚心求教,平等对话,就是合作;阅读时,围绕课文核心,声情并茂地读,情真意切地说,设身处地地想,身体力行地做,就是探究。教师应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给他们充分的自学、提问、讨论、读书、作业的时间;应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实效,积极尝试小组学习的途径,在重难点处、语言实践中、反馈评价中合作;应精心组织探究性学习,合理安排探究内容,给予充分探究空间,在探究过程中落实语文实践,培养主动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总之,个体要“自主”,整体要“合作”,过程要“探究”,这样的学习方式才是科学的,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即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做到:一般性问题,多采用自主性学习,重点问题多采用合作性学习,难点问题多采用探究性学习。
四、实验方法
采用行动研究为主,科学地走一步,看一步。运用问卷调查、座谈讨论,文献检索,随堂听课,检测实验等形式进行研究,以理论探讨作为辅助。
五、实验时间
1、准备阶段(2008年11月—12月)组织调查,分析教学实际;收集资料,组织专题学习;制定研究方案,并完善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09年1月—2010年11月)由课题组成员在各自的教学中实施研究,并组织本教研组的成员协同研究。调整方案,并做好阶段性总结报告。① 展开探索性研究,初步概括、提炼出有效的策略,并作好记录和小结。② 课题组召开中期研讨会,制定评价与检测的方法,采取多种途径反馈策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查找问题。邀请领导、专家指导,概括、提炼出共性策略和个性策略。作好记录和总结。③ 进一步实施、完善策略,利用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来反馈策略实施的成效,发现并努力解决存在的问题。
3、反馈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1月)利用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多种方法来反馈策略实施的成效,发现存在的问题。
4、总结阶段(2011年2月—2011年3月)收集整理各类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五、实验教师
王俊莲
六、实验措施
1、学习探究,明确科研目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2、实事求是,保证科研实施。遵守课研制度,做到“三个一”
1、一周一小研,每周星期三下午,进行一次“资源共享,个人加减”的集体备课或研讨活动。一课一反馈,每个完整课结束,反思自己教学上的“得”与“失”,并做好一个教学后记。一期一回顾,每个学期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或一份工作总结。
3、转变师生关系,实现“八个变”。教师角色由权威变民主。对话姿势由居高临下变平等互动。对话语气由命令口吻变商量语气。课堂表情由板着脸孔变微笑面对。处理学生事件由简单粗暴变心灵沟通。对待学生错误由斥责轻视变包容尊重。表扬语言由吝啬变大方。考虑问题由教师角色变学生角色。
4、课堂教学,坚持“十个要”。课堂氛围要“宽松、和谐、愉悦、开放”。课堂方式要“自主、合作、探究”。课堂评价要“民主、客观、公正、及时、激励”。学习过程要有“看书、内化”。学生之间要有“交流、讨论”。知识掌握要有“质疑、反思”。能力形成要有“练习、反馈”。课堂学习要有“争论、笑声”。媒体
辅助要“适度、得力”。教学思路要“清晰、新颖”。
七、取得的成绩。
众所周知,课题研究应植根于课堂沃土之中,这是把教科研转化为教学生产力的关键所在。我根据已确定的实验研究课题,紧紧围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发展学生阅读个性与作文个性”这一新课程理念,因人而异,将研究主攻问题细化并落实到不同学生。培养了能力,发展了个性。一是学生求知欲旺盛,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教学活动,通过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借助问题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尽量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主动的姿态投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二是学生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自主确定学习进度,在按照课标、教材规定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和他们的实际需要,一篇阅读课文,学生提出那么多问题,一节课估计可以解决哪几个,解决到什么程度,由师生共同来决定,学生对那些分层次的学习目标,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做出选择,自己确定学习进度;三是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上有选择的权力,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及方式,如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我建议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于是,有的吟诵,有的挥毫,有的绘画,有的表演,学生兴趣盎然,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体验和感受,个人的特长也得到发挥;四是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并及时做出调整,教师应当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地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引导学生不断提高水平,达到比较理想的境界。“有效合作”,即具备“三要素”:①成员分工明确;②学会倾听思考;③学会评价小结,讲求“四个是”①保证时间是前提,根据问题的量、难度、深度等因素正确的估计读的时间、思考的时间、讨论交流的时间,②精选内容是关键,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有价值的内容,即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学生靠个体自主学习难解决的,③恰当指导是保障,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要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合作效果、讨论焦点、认识过程,以便恰当进行调控,引导点拨疑难处,指导困难学生,帮助总结方法,④及时评估是动力,我针对学生学习任务和合作方面的情况给予小组成员正确的、及时地评估,进一步改善合作的效果。“有益探究”,即:探究的内容是人文内涵和语言文字的结合,在探究过程中,更注重情感的投入和发展,注意有些内容只能是一种感悟而不是精确的结论,探究的结果往往是多元的、个性化的,而不是惟一的。具体探究按下面三个基本阶段进行,一是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引领学生进入情境,发现问题,产生问题的心向,自主确定探究的方向,在问题和任务的驱动下,准备进入探究性活动;二是尝试体验实践阶段,尽量让学生多读多思考,自己动手尝试,亲历体验,从中有所感悟,有所发现;三是表达交流小结阶段,我组织好讨论,鼓励学生的创见,帮助扩展和深化结论,如通过书面、口头、图表等形式展示,并做交流,如演示、宣读研究结果,进行答辩、写作大赛等。
通过努力,个人和学生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在个性化研究课题教学成果论文大赛中我的5篇教学研究性论文均获得了一、二、三等奖,并进行交流研讨,每学期都获得国家、省市级作文辅导优秀奖,学生的作文在国家级、省市级征文大赛活动中有140人次获奖,而且在校级以上的刊物中发表了30余篇。
总之,通过探究,让学生不仅呈现了实现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改造,获得了知识,形成了能力,掌握了方法,还体验了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欢乐,达到有助于他们态度、情感的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事物都是一分为
二、辩证统一的。不可否认,两年多来的课研实践,也遇到了困难,存在着困惑。如何客观应对问题,主观克服困难,是必须正视的现实和今后需重点做的工作。
(—)困难与疑惑
1、本校实验班人数均超过50个,这样的大班额状况下,如何实现有效合作,让课堂活而不乱?
2、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的评价与教师参加科研存在着矛盾,如何进行评价体系与考试制度的改革?
3、探究性学习对教师的素质提出较高要求,老师们的知识面有待拓展?
4、由于学生个性差异较大,家境差距大,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怎样帮助学习能力较低、学习资料相对匮乏的学生适应探究性学习?
(二)目标与方向课堂教学的充分自主,是学生自主参与学习,主动探究并获得知识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自由人,具体要抓好“自主发现、自主质疑、自主探索、自主反馈、自主应用”这几个环节。课堂教学的有效合作,要抓好内容、教师、学生这三个基本要素,它是确保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关键。我们要注重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在内容与方式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生与学生的合作三个层面进行实践探索。课堂教学的有益探究,要注意提供探究的环境和自主探究的合作伙伴,要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要加强自主探究的实效性,要培养自主探究的独创性。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地积极实践探索,形成“植根课堂,勤于反思,善于总结”的科研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