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闽侯县竹岐中心小学张维锋
摘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小学体育改为“体育与健康课”,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着重从学生兴趣出发,养成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
关健词体育教学学生个性
教育学认为个性是个体在其自身条件和环境的影响下,通过社会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使其成为他自己而不是别人的综合特性,它应该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等方面。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追求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采取多样化教学,让学生感受成功快乐的喜悦,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运动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并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和主观能动性。老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激发孩子的灵性,在倡导孩子的终身发展的实践中试图做一些适合学生个性爱好的研究和探索,引导儿童在教学环境中尽可能地自由发展、表现个性、表达自我。
体育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途径:
一、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老师为中心,重视老师的示范和讲解,强调的是学生“跟我学”,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同时不能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的动机,不能使学生体验到满足需要的乐趣,学生也不会进行有效的学习。快乐体育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因作用,即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只有改变教学方法,因村施教,积极鼓励、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适应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跳绳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长跳绳和短跳绳;并启发学生:用这些绳,还能想出什么样的方法来跳?于是正、反跳、跑跳,双人跳„„各种方法层出不穷。还可以启发他们用绳来做游戏,学生通过尝试,创编出许多游戏方法,用绳来摆数字、摆各种图形;用绳做起跳线、起跳线;将绳围成圈做游戏等许多有价值的创新游戏泉涌而出,扩充了学生的想像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使整个课堂充满情趣,使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地位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寓体育于玩之中,提高学习效率
兴趣是个体对事物、事件、人际关系以及各种活动的探索而反映出的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在教学中,我把教材精心设计成各种新奇、有趣的游戏,让学生亲自“玩耍”,在动中思、玩中学,从中获取知识,寓教于乐,最终达到发展身心的目的。例如在教授“立定跳远”一课时,我以“青蛙过河”的游戏方式编排,使小学生兴致浓厚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起到了较好的德育教育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乐趣和成功感,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从而培养锻炼习惯、意识,发展运动能力,真正达到全面发展学生身心的目的。
三、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因材施教
学生的性格各不相同,老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采用适宜的方式和
方法去引导和培养,使之得到充分发展。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在体育运动中,我们不能只顾“满堂灌”,要针对学生不同的体育行为、思想的特点,因材施教,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所以,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对学生的要求不应强求一致,而应分类施教。比如有的学生善跳;有的学生善于跑;有的学生有压力学得好,有的则相反;有的学生爆发力好;有的学生柔韧性好等等。针对以上情况帮助他们选择一种或两种适合他们个性特点的方法和技能。实践证明,这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强,更能进一步促进个性的发展。同时,在教学中高标准,严要求,能使学生形成严格、认真、勇敢、顽固的个性特征。
四、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要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教学中运用角色扮演,可增强学生责任感。如在教学“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中,母鸡为了保护小鸡与老鹰搏斗,表现了伟大的“母爱”,小鸡在母鸡的带领下协同与老鹰搏斗,体现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又如队列队形练习,开展“我是一名好战士”的小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我是好当家”活动,通过对场地器材的保护,增强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的思想;课堂小结表扬好人好事,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采用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接受教育,使学生拥有完善的个性和人格,让每个小孩子都成为课堂上一名快乐的主角!
素质教育是优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运动技能和社会能力,并充分展示其个性特长和主观能动性,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个性差异”的个性化教育。作为一名学校体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不断努力学习、钻研,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教学研究,以满足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要以高尚的师德、正确的言行,在课堂上和生活中给学生做出表率,才能使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不断加强。
第二篇: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的研究
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的研究
常春雷
【摘要】: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新课程《 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念。本文通过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达到发展学生个性的目的。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学生
个性发展
前言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一大批一模一样的人才,而是造就一大批富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人才。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国内教育界也日益重视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因为良好个性的形成,学校教育的引导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新一轮的教改也把发展学生个性列为体育与健康教学的任务之一。
一.对个性的理解
个性,也可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这些层次有:第一,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第二,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第三,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特征,即性格;第四,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这些特征不是孤立的存在的,是错综复杂、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的。” 从构成方式上讲,个性其实是一个系统,其由三个子系统组成:(1)个性倾向性——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它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态度的选择和趋向,决定人追求什么。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指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所谓个性心理特征,就是个体在其心理活动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特征,主要是指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3)自我意识——指自己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等方面,如自尊心、自信心等。
个性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先天的遗传因素,是个性发展的自然前提,而后天因素有社会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其中,教育因素在人的个性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而体育教学的特点也决定了其过程是发展学生个性的理想场所。
二、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和对策
目前我国体育教育的思想观念严重滞后,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体育教学中只重视运动技能教学的结果,而忽视学生个体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幅度与表现出的独立性、创新能力,教师也不注重这方面的开发。仍然以顺从、听话、作为老师评价学生的标准。在体育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崇尚师道尊严。教师指挥一切,控制一切,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学生,剥夺了学生的选择权,限制
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许这样,不许那样”不绝于耳边,失去了“创新”的灵气。一切按教师安排循规蹈矩,学生压根儿没有被尊重的感觉,久而久之没有了独立性,只有被动的选择。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的学生,在体育活动时常常表现出自信心不足、主动性、独立性、自主性和进取精神不强,缺乏强烈的进取心和创新欲望。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生的主体意识基本丧失,于是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阻碍了学生人格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目前的体育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应试教育”的翻版。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定,不得不去竞技运动领域“借”来秒表和皮尺,要想提高学生成绩,当然又不得不去全盘引进运动训练的方法、手段等。其结果呢?不外乎有两种可能,其一,部分学生对近乎严酷的运动训练手段和方法望而生畏,极易产生“喜欢体育运动”却“厌恶上体育课”这一扭曲的现象。其二,体育教学常常使学生的某些个性特征如勇敢、顽强、公平竞争、尊重他人、热爱生活等品质仅仅停留在所从事的某些运动项目本身,而未能透过这些运动项目深入、内化到他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做不到这一点,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永远只能是肤浅的,体育教学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也只能是片面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以人对人的方式对待孩子,要善于发现他心中能响应我们召唤那一隅”。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也只能是片面的。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破除迄今在我国体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着的划一性、僵硬性、封闭性,课程结构的单一性和教材结构的非合理性等等。变被动体育为主动体育,留给学生必要的自我设计、练习、探究、评价和思考的时空。把严密的课堂组织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结合起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确立尊重学生个人、个性、启发学生自律、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感,也就是确立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个性的原则。
三、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发展的实施办法
著名儿童教育家杨景兰教授说过:“孩子们具有丰富的创造力,每个孩子都各具有特色,只要我们正确地加以引导,孩子们的潜能意识都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在课内的各项活动中暴露无遗。根据这一点,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兴趣和爱好本来就是个性化的东西,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我们以往的体育教学,由于教学的内容过于竞技化,教学的方法过于刻板等因素,导致许多学生虽然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能够坚持的就更少。更谈不上终身体育了。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学生对体育课没有兴趣。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求把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重要位置来抓。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应努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与学生要建立合作互动的关系,要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尽量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和爱好;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少竞技化多趣味性的运动项目;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要多样化,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每节体育课中根据场地、器材等条件安排几个项目供学生选择练习。
2、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权威、是教学的中心这种观念的影响,而
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客体,教师怎么教,学生就得怎么做,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个性也就无法得到发展。新课程把教师和学生都做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不同需求等情况,科学安排教学内容。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目标,并用主动的、积极的手段去实现学习目标,使得每一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
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受到同等的尊重和关注。由于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体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很大,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目标的制定等都不能搞一刀切,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要让绝大多数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自己的目标。都能体验到体育学习成功的快乐。使他们在充分体验体育学习乐趣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4、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①重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身体活动的主要特征是实践,以健康为目标的学校体育应努力满足学生的身体活动实践,上课提倡教师精讲让学生多练,例如 用启发诱导法教学,由教师提出任务,启发学生去探求完成任务的具体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再如学生练习跳高,除了教师教的方法之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允许学生创造性地偿试其它方法过杆。球类教学多用竞赛法、游戏法等多种形式组织练习,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对动作技术的感性认识,又让学生在对动作的体会中创造性地掌握动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的个性的目的。
②重视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
应用能力是指如何把学到的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应用到身体活动中去,例如有氧运动能提高人的心肺功能,其中耐久跑就是很有效的一种练习方法,但如果让学生反复绕着操场跑道跑学生是不太情愿的。这样一种具有良好健身价值的教学内容,应该怎么样让学生接受呢?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喜爱的球类、游戏、比赛等形式同样可以达到锻炼目的,与其强迫学生长时间进行枯燥无味的耐久跑,不如让学生多参加自己有兴趣的又同样有健身价值的球类等运动。当然即便是进行耐久跑教学,也可能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越野跑、定时跑、让距离跑等形式进行。让学生多练自己兴趣的能经常坚持的运动项目,同样可以达到提高心肺功能的目的。这既提高了学生应用能力,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的发展。
③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体育运动本身就是在不断地发明、创新中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为了充分挖掘这些能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学习需求和爱好,充分发挥他们的求索精神。要让学生自己去重新掌握、重新建立和重新发现真理、现化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智慧产生于行动。让学生主动学会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准备活动中让学生设计徒手操或游戏内容,上课时分组做准备活动,可以发现学生们设计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大家练习的兴趣也很浓厚,有的组做游戏、有的组花样跑,学生们的积极性高涨、上课的气氛热烈,教学效果也很好。再如在复习课的教学时,让学生主动探索更好更快地达成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想象力,以及不甘落后勇于创新的精神都得到培养。个性也得到了发展。
5.重视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内容,标志着个性形成的水平。在体育运动中,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渗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作为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用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作为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内驱力,为个性的发展创造一个理想的体育社会环境。
6.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入心理训练 在教学中,教师应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其目的是要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使身心状态达到最适宜的程度,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对增进身心健康的需要。
7.建立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 首先应该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其次,选用的教材,应生动有趣,符合青少年的特点。再者,应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锻炼自己的性格。最后,以体育活动为媒介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变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被动驱使为主动追求。
四、结论
素质教育是优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运动技能和社会能力,并充分展示其个性特长和主观能动性,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个性差异”的个性化教育。这意味着,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对体育教学来说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也是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一名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者,我们应该不断努力学习、钻研,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教学研究,以满足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要以高尚的师德、正确的言行,在课堂上和生活中给学生做出表率,才能使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不断加强。
[参考文献]:
[1]杜军.《试论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学生体育个性的培养》[J].体育教学, 2002年第六期.[2]朱龙《.试析现代体育教育中学生的学习方式》[J].中国学校体育学,2003年第六期.[3]张俊鹏 ,金羽中.《中学体育教育过程中学生个性发展的调查》[N].体坛报, 2003.3.25.[4]陈华俊.《在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5]李孝磊.《 “师生易位授课法” 在体育教学中的尝试》[J].体育教学, 2003年第2期.[6]:《体育理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8 [7]:盛昌繁《激发学生兴趣的技巧》 体育教学 2004.4 [8]:季浏 胡增荦 《体育教育展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第三篇:美术教学中如何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美术教学中如何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耿秀秀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山东淄博 255100)
【摘要】个性化发展是美术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在美术教学中创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是优化课堂气氛,培养学习兴趣,运用鼓励性评价语言和注重因材施教。
【关键词】美术;教学;个性;发展
美术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特别强调趋异性思维,强调个性的保护和发展, 强调学生对同一事物观察之后所产生的不同的绘画表现和创造。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如何有效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是美术教师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下面,就从笔者的教学实践,简要探讨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四条途径。
一、优化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源泉,没有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氛围,再好的学科体系、教育设施,也不会造就成功的个性,这是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共识。所以,在课堂上作为教育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要设法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的每一点思维火花,大胆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独立思考,更加自信地展现自己的个性。
譬如,笔者在一次素描静物教学中,为了启发、引导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改变以往教师预先摆好静物的做法,而是先通过向学生展示不同艺术家的静物作品,并结合作品讲授素描静物的多种表现手法,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可以选择任何物品去实现静物的摆放和设置。学生们的兴趣和热情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他们开始拿着瓶瓶罐罐以及教室里一切能拿来用的物品摆来摆去,面对自己摆的静物,他们有说不完的理由和用不完的点子。这时,笔者又及时对他们的求异思维予以肯定,并给以引导,每组同学摆的静物都表现出了一定的水准和不同的味道。摆静物的过程实际也是绘画的构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笔者给了学生充分的空间来发挥,同时也营
造了一个宽松、和谐、合作的课堂气氛,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作品产生的很快,形成的效果也好,可谓百花齐放,富有个性。
二、从培养兴趣入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我国儒家思想的鼻祖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说的“好”与“乐”就是一种愉悦的心理,也就是一种兴趣。兴趣的心理学意义在于,它在个体认知发展和智力功能上起着激励性作用。当兴趣处于激活状态时,会激活快乐情绪,而快乐又反过来加强了兴趣,在兴趣和快乐结合的最优情绪背景下,学生的表现则倾向于自觉的想要吸收信息扩展自己,这种状态保证了兴趣和认知活动的联系,从而有利于思维与创造性的开发,为个性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那么美术教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兴趣以促进个性发展呢?一方面要注重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普遍具有一种猎奇心理,新奇的东西往往会激起他们探索事物的强烈欲望,作为美术教师要善于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比如课堂上除对基本的技法理论阐述清楚外,可以谈一些艺术家创作背后的生活、情感和当时的社会风尚与典故,以及由此而来的丰富的创作、感人的表现手法、魔术般的画材与工具等等,把单调的写生教学变得丰富起来,从而刺激学生的绘画欲望,调动学生的绘画兴趣,实现学生的学中有乐,乐中促学。另一方面要注重优化课堂结构。美术教学主要有两大步骤,示范和练习,而通常练习在美术课堂上占用时间较长,学生往往因长时间作画而失去兴趣,降低效率。如何才能使学生保持更长时间绘画的兴趣和热情呢?现代教育家布鲁姆说:“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因此,作为美术教师要在尊重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注重优化课堂结构,除了要在课堂上亲自泼墨挥毫,做好示范,从直观上引导提升学生对绘画的兴趣与激情外,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练习时,要不断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练习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点拨,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与鼓励,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一幅作品,获得绘画的成功感,从而激发学生的绘画热情,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保证。
三、运用鼓励性评价语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鼓励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实际表现,用鼓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一种方法。特别是在美术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鼓励性评价的魅力,就能为课堂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使课堂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殿堂,获得更大价值的个性发展。
运用好鼓励性评价,要因人评价,注重个性发展。在教学中,不同的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上是不一样的,每位学生对绘画的感受、理解与表现也是不一样的,如有的学生手法细腻,画面给人一种安静的感觉,而有的学生用笔粗犷,画面呈现一种张力,作为教师在评价时就不能千篇一律,应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同时,要坚持“赏不过时”,即奖励应该选择在最佳时机,注重挖掘学生的亮点,对学生取得的进步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这种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赞许与肯定,特别容易满足学生要求尊重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需求,也就更能激发他们继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四、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美术教育是一个十分强调个性作用的体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因材施教,既符合艺术规律,也符合教育原则。因此,作为美术教师应该从学生认知、技能、创造、情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其原有基础上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并有继续学习的强烈愿望和探寻新的发展空间的意识。
在具体的教学辅导过程中,美术教师的因材施教一方面主要体现为手把手的个别传授示范,比如说在中国画等绘画课教学中,由于技巧性比较强,就需要美术教师手把手的个别传授示范教学,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分类指导上,对于基础较扎实、专业水平较高的学生,要鼓励他们积极思维,大胆创新,采用不同的表现方法进行艺术创作,而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先需要加强他们的艺术熏陶,让他们刻苦钻研,打好扎实的基本功,然后再进行艺术创作。同时,教师在点评作品时,也要注重分析学生不同的兴趣和情感个性,对不同风格的学生作品有层次、分类别地进行针对性的点评,因势利导,长善救失,激发灵感,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在教师有目的的培养下尽情绽放。
第四篇:浅谈历史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策略
浅谈历史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策略
厦门六中曾斌
在日常生活中“个性”这个词被广泛应用,体现这个时代日益呼唤个性、尊重个性、展示个性、塑造个性的现代理念。历史教学不可抗拒地面临着时代的挑战。
对于个性教育,其概念和理论人们并不十分陌生。但实施策略方面和操作方法上,有待广大教育工作者探索和实践。本文笔者就历史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策略叙述几点拙见。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情感性体验
历史虽已逝去,但它以其丰富、张扬的生命力给人们以心灵的启迪。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历史教学中,我们给学生的不能仅仅是一串串时间、一桩桩历史事件、一个个人名,也不能仅仅口头强加给学生各种“精神” “品质”,我们应该努力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去体验,寻找情感共鸣,促进个性发展。
教学内容的呈现上,教师要积极采用多种手段直观教学创设情境,采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形象描述来传达历史信息“再现”历史,让学生“身临其境”,触“境”生情。如通过幻灯片、投影、录音、录像、影片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可以扣击学生心弦,唤起 学生相应情感;通过生动形象、感人肺腑的言语,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选取大量富有个性特色的历史人物,这些人物的活动和言行必将对学生的个性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如,立下赫赫战功的霍去病拒绝汉武帝为他建造的精美住宅,表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天下为公 ;描写张衡不求名利,有人讥笑他:你能使机轮自转,木鸟自飞,为什么自已却不能飞黄腾达当大官呢?张衡说:君子不怕官位不高,只怕品德低下;不以俸禄不多为羞,只以知识贫乏为耻。” 的人生追求;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的伟大生死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等等有效地陶冶了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的健康个性。
(二)注重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开展
个性是“一种新的形成物,它是在个体的各种重要关系中,由于个体的活动的改造而形成的。” 正因为个性是在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教育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发展学生的个性。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教学过程一定要作用于学生的个体认识,即通过设计多种活动,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状态,充分发挥眼、耳、口、脑、手的功能,在察中学、听中学、读中学、议中学、辩中学、写中学、练中学、做中学。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活跃思维,拓展视野,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以证实自己的能力,从中获得丰收的喜悦,使学生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这种自信心和成就感是推动学生个性发展的极好动力。
如,历史辩论赛、成语故事演讲会、历史剧的编排、史学小论坛、历史知识竞赛等多样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自主选择参与设计完成,真正体验到主体的价值。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促进理想、信念、世界观的形成,学生的健康个性得到发展。历史学科成为是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的课程。
(三)注重教学过程的艺术性引导
教学过程的艺术性应凸现善导善问的特点。
善导,有两层涵义。
其一,是指在指导模式上,变传统的教师对学生的单向指导为现代的“师生互导,生生互导”互动指导模式。教育家韩愈曾说:“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里,教师的学识不可能涉及各个领域,而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他们的智慧和信息量完全有可能在某些方面超过老师。鉴于此,教师可以与学生中的“电脑高手”一同制作教学课件;与有绘画天赋的学生一起制作历史手抄报;与有朗读特长的学生为一幅历史画面配乐朗诵;与有写作爱好的学生编写历史剧:与有表演才能的学生编演历史小品„„。师生一起商讨、辩论、互相启发,相互诱导,教学相长。使学生乐于参于教学,展示个性潜能,获得教师和同学的欣赏并促进个性发展。
其二,是指教师对学生个性的导引。由于个性的可塑性特点,人们可以经过后天的学习发展和改变它。所以,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不同个性进行导引。一方面,对其个性中不良、消极的方面,要进行疏导和转变;另一方面,对其个性健康、积极的方面加以肯定,并努力发展使之完善。例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良好的性格特征有助于学业成功。而学习上的成功又能促进其开朗乐观,积极进取的性格发展。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外向型性格的学生发展其活泼开朗的优点,克服情绪容易波动的特点。在学习顺利的时候,要提醒他继续努力。当他遭到挫折的时候,需及时鼓励,提高他的自信心。
善问,包含两个意思。
其一,是指教师提出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实际,抓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提出富于启发性的问题。例如,讲《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课文中讲:中国禁烟的消息传来,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这时启发学生,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了吗?你们怎样看?为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后指出战争发生的必然性是什么?(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大门,变中国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战争爆发的偶然性是什么?(中国禁烟)中国没有禁烟,英国也会找别的借口发动战争,甚至连借口都不找,直接发动侵略战争,这是资产阶级的本质决定的。这样的启发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现象看本质,历史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其二,是指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善于提问题是极可贵的个性品质。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点燃思维火花的导火索。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问自己须知道什么,是如何知道的,想知道什么,还有哪些不知道的,对自己有什么启发,自己有什么看法,有什么新观点等。我们很难指望学生对史学领域提出什么新观点,主要的是要引导他们能以探索和创造精神对待学习,在寻常情境中发现问题,突破教材所提供的知识范围,对未知事物进行有创见的思考和提出问题。
(四)注重历史教学环境的和谐性创建
人的个性指人所独具的特性,属心理品质,形成中的个性,反映在行动上有个适度与过度的问题。比如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独立思考、质疑精神往往与爱说爱动、发言随便、爱开玩笑、爱插嘴、爱争论,不拘小节甚至不尊重人等相伴而生。学生的这些“过度”行为会在学生成长中,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逐渐提高的过程中逐渐解决的。不能立即扼杀,否则思维活跃好奇心、想象力丰富、独立思考等好的个性也就夭折了。因此,应创建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即宽而有度的氛围(“度”是指学生自己制定游戏规则)。创设这种民主、自由、融洽的和谐环境,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保障。这种和谐环境的创建,一般要有两个平等关系为前提。
一为师生间的平等关系。教师不能将自己与学生角色分工上的不同无限扩展,自视高学生一等,以家长作风及专横的态度和权力去强制学生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漠视学生的个性尊严。课堂上学生正是在与教师的平等,民主的合作过程中得到教师的尊重、信任和鼓励的情况下,才能逐步树立起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信念,以此为基础,学生才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才敢对权威(教师的观点或教科书知识)提出质疑,才会培养对不同思想和观念的理解和尊重,才乐于提出和探索问题提出自己的创见,如此才能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为学生与学生间的平等关系。广大学生的每个个体先天就各不相同,又成长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无论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千差万别。在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教师要坚持“一视同仁”的态度,以真挚的爱心,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例如,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能力不一样,成绩也不一样,需求不同,兴趣也不同,我们不能人为在学生中划出三六九等,不能将部分“差生”独立于课堂之外。平时应尽力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关注每个学生在历史学习上的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提问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不让学生觉得课堂是一个使他们暴露自己弱点的地方,一个使他们在其他同学面前难堪的地方,而是展示其特长,优势,各方面能力的舞台,那么学生形成中的良好个性不断得到强化和发展。
(五)注重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性实践
教学组织指的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形式,它包括分班、分组等。学生的个性差异
是客观存在的。传统的班级教学组织形式,以集体教学为主,它不适应学生在兴趣、能力、性格方面的差异。如何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组织教学,教师要开动脑筋不断探索创新。在创新试验的实践基础上,笔者认为班内分组教学是目前适应个性差异进行历史课堂教学的较可行的组织形式。
笔者曾尝试过多种分组形式,在此简介一二。一种,把全班学生按照个性不同进行分组。能力与性格相近的学生结合在一起。这样教师既可对全班集体讲授,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组选择探索领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便于教师指导。如,《新航路的开辟》一课,在学生自学课文的基础上,爱好表演的同学组成一组,扮演航海家的探险活动过程,依据所掌握的资料自编台词;绘画组绘制新航路开辟的四条探险航线图,并能据图示向全班同学讲解;有一组是列表归纳15、16世纪的重大远洋航行,内容包括航行年代、航海家、出发国、到达地点或重大成就;有一组对新航路的开辟作出褒扬的评价,另一组作出批判的评价(都要求有史实辅证观点);有一组编一篇有关这个时期的故事;有一组准备小测验或问答题等等,根据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分组。
另一种是分组协作学习。按原座位组成4人或6人学习小组。把教材中的一堂课的内容分为若干部分或若干问题。第一步,由组员自己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这个问题的“专家”,在这个小组里,每个学生都是某一问题的“专家”。第二步,每个组员认真阅读并学习他们各自负责的一个“专题”,拟定提纲和要点,质疑并尝试释疑。第三步,不同小组的同一问题的“专家”集合在一起,共同探讨,相互借鉴,教师指导点拨。第四步,“专家”们回到他们自己的小组里,以个自的方式给小组其他成员“讲解”他所学习的“专题”的内容。第五步,教师对全班每个成员进行重点知识的测试。这种组织形式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又能尽量适应学生个性的需要。
还有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差异分组,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跳一跳够得着”,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有所得有所进步。
(六)注重教学评价模式的开放性操作
如果评价模式,仍是一卷定成绩,那我们所倡导的个性培育和发展,不外只是“水中月,镜中花”。应打破传统的评价模式,允许学生间有差异,要多把尺子量人。建立以学生为本的评价体系。评价形式由单纯卷面评价向笔试口试相结合,闭卷开卷相结合,由纯粹的文字表达和多种表达形式相结合的评价机制转变;评价方法由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对学生参与过程的形成性评价;评价内容由记忆型评价转化为理解型评价;评价主体由教师一方的评价转向学生自评、组评与师评相结合的多方评价,形成开放性评价体系。评价模式的开放性,让每个
学生的学习成果、点滴进步都受到尊重和肯定,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自尊,有利于形成他们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健全人格,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我们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感情、信念、自我意识去施加影响。”教师若要培养丰富个性和创造力的学生,其自身必须要求教育者也具有丰富的个性和创新精神。我们知道,学生的感受性极强,受教师“权威”所左右,因此,教师的行为表现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对学生起着榜样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历史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勇于探索实践,追求“人格的发展,精神的自由”,以我们的创造智慧,合乎教育规律地培养出极个性化的、充满创造热情和成果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2、俞临明等著:《创造教育》,北京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钟志贤、范才生著:《素质教育-中国教育的使命》,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5、孙立明、赵连山、陈佩编著:《创新能力与学科教学整体改革实验指导》,沈阳出版社,1999年版
6、冒兵《情感领域的历史教学目标建构》 《历史教学》 2004.117、《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8、列昂捷夫:《活动、意识、个性》,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第五篇:在大学物理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提纲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提纲
(1)综述引用胡的发言来说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性(2)阐述大学物理教学在现阶段缺乏个性化教育(3)如何在大学教学中实施个性化教学(4)总结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好处
摘要:本文通过教学实践,对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作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并就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具体做法作了分析和总结,为今后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物理,个性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育人为本”,“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教育改革发展方略。这表明我国教育始终把“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作为其改革和发展的价值追求。在此方针的指引下,教育界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可喜的进步。但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变革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相比,与国际化进程中对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需求相比,在推进个性化教育中,仍然需要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创新。
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高能力人才的教育阶段,探讨如何在此阶段的教育、教学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然而,在传统的《大学物理》教学中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差异。通常将学生按统一标准进行培养,不能很好地兼顾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要,忽视学生对物理学不同领域的兴趣;导致学生在教学活动的参与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冷漠与消极,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教学是单向性的,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大学物理教学上,探索一般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差异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满足人才需求,具有现实意义。
一、着眼于学生个性差异,转变教学设计思路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态度、兴趣爱好、学习方法、自我需要及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在教学中必须先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激发学生的倾听意识,采取适合不同学生的方法,制定适合他们的不同目标和内容,善待差异,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差异教学,挖掘学生的自身潜力,找出适合他们成功的途径。首先,在备课时,要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筛选,如机械类专业对量子物理部分要求较低,在教学时可删减该部分内容;其次,在讲授方法上,根据学生接受能力和专业课程对基础物理的需求选取不同的教学手段;比如,对基础知识较薄弱的独立学院学生,尽量选取学生容易接受的、直观形象的视频影像资料,删减理论计算推理;而对于电子技术类专业学生,将讲授重点放在实验操作上。总之,转变传统教学思路,合理选取教学内容辅以适当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构建教学组织形式
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就必须构建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个性发展阶段的教学,主要以“自主互助式学习”的教学模式为主。当然,这并不是“放羊式”的随意学习,而是在教师支持和帮助下进行的撒得开、收得拢的学习。结合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渴望自学、摆脱束缚,不迷信权威,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要适时通过小组形式加以指导,学生既可以独立学习又可以互相讨论,拓展思路,互相启发。比如,在学习《热机效率》时,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形成个体自学、小组合作的学习组织。按学生的不同专长和专业分为理论分析小组、生活实际小组、应用拓展小组等。让理论分析小组从课本结合网络资料严谨推导出热机效率的公式,并说明各物理量的意义。生活实际根据理论小组的公式,计算生活中各种热机的效率,并解释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差异;应用小组可以根据其他两组的结果提出如何提高热机效率,并设计出方案,加以实验。这样,一节课下来,既有了理论支持又有了生活实际;既满足了理科学生对严谨推理的要求,有满足了工科学生对实际应用的要求。各小组学生发挥其个性特长,围绕同一学习材料,按教学目标的要求,互相启发互相激励,最终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总之,通过自主互助学习让不同专业、不同个性的学生间相互补充,相互提高,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使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尊重学生个性,建立教学评价体系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传统的评价方式使用统一的考试对所有学生进行评价,这种评价直接导致学生产生”学习这门课程就是为了不挂科,60分万岁”的消极情绪,既违背了开设这门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初衷,又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教师应对学生个人的突出表现及其在集体中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让学生逐步学会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挑战自我,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树立自信。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考核评价时刻设置不同的考查内容,喜欢动手的学生可以考察实际的设计动手能力,喜欢推理计算的可给以开放性题目让以论文形式推出自己的结论,喜欢收集总结归纳的,可以让其归纳本学期所学内容以及收集整理相关理论实例,等等。学期评价时,要根据个性发展要求,采取个别考核为主的形式进行,学生的成绩档次按其完成情况,结合小组互助学习中学生的参与程度给以“优、良、合格、不合格”等档次评价。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摒弃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科成绩考核为重点的评价观,把评价作为手段。真正使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前提下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
综上所述,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正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实施开放式物理教学,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独立自主地去探索,积极主动地去交流,挖掘的潜力,自觉地去建构新知,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以适应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培养当代大学生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