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在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教育论文
体育教学担负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与积极进取精神的重要任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表现自己,养成锐意创新、独立思考和积极锻炼的习惯,是摆在每个体育教师面前的任务。
1.更新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分强调学生服从命令步调一致。以教师为中心,在规定时间里全体学生学习统一规定的教材,学生有无兴趣都得学。教学方法单调,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心理压抑,限制了个性、特长的发挥。因此,必须更新观念,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教学中力求把较多的时间让给学生练习,真正体现以练为主,练中纠正,练中提高,如教学生跳跃,目标是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给学生一块折叠的小垫子,让他们自由发挥,进行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创造各种各样的跳法,这样他们学到的不仅是几种跳法,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比老师教效果好得多。学习练习的方式不过分强调一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觉得上体育课十分快乐,十分轻松就达到了体育教学的目的。又如:教学“立定跳远”这一教材时,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再通过创编故事与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立定跳远”运动技能的教学工作,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自主积极参与到有趣的练习中。许多体育项目技能技巧的掌握如跳、投掷、乒乓球都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才能获得。所以,需要更加大胆放手,让学生去练习,老师仅起示范、点拨、纠正、评价、激励的功能,这样从根本上改变体育教学中“教”多“练”少的现象。
2.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自由宽松的民主气氛,实施民主教学,使学生真正感到教师的亲切与激励,期待与挚爱,从而形成课堂合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真正做到高高兴兴来上课,快快乐乐流身汗。教学中我用一些著名运动员刻苦训练为国争光的例子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激情往往容易被激发,如中国足球队成功进入2002年世界杯后,我在体育课上大力宣传足球运动的魅力,许多学生迷上了足球,总希望在课上学上一两招,过把“足球瘾”。对一些体能较差的学生适当减少运动量。如:助跳起跳摸悬挂物的练习,根据学生不同身高、不同起跳能设置几组不同高度的悬挂物,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小组,还可让学生随时调换适合自己高度样化。如:跨越式跳高练习时,用皮筋代替竹竿。对于那些学习上有困难,有害怕心理的学生要多鼓励、多帮助,对动作完成得较好的学生要及时表扬肯定,要根据学生不同身体条件、运动能力,给予不同的练习时间,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真正使学生对体育感兴趣,主动学,积极练,自觉参与。
3.发展学生个性,拓展广阔的体育教学空间
教学过程中,在“精讲”上动脑筋,“引”字上下功夫,把主要精力和实践放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心态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放手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迎面接力跑,可用三种教法,把教材的重点、难点分别进行教学。采用近距离迎面接力或近距离往返接力形式进行练习,以提高传接棒能力;采用较长距离形式的迎面接力跑练习,以发展奔跑能力为主;进行教学比赛,以提高传接棒动作技术和培养团结合作精神为主。由于三种教法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从而大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克服了同一教材重复练习导致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的缺点。
培养一、二项体育爱好和特长,最终养成良好的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是发展学生个性的又一重要手段。鼓励学生课外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生理特点,课间休息时组织他们参加有趣的游戏,以达到放松其身心的目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爱好,培养某方面的特长。学生往往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时间主动地进行自己所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这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第二篇: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个性论文
[摘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新课程《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念。本文通过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达到发展学生个性的目的。
[关键词]体育教学 学生 个性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造就一大批富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人才。新一轮的教改也把发展学生个性列为体育与健康教学的任务之一。在学校体育中提倡发展学生个性,并使其逐渐完善化,是提高体育教学的重要方面。
一、发展个性的必要性
个性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先天的遗传因素,是个性发展的自然前提,而后天因素有社会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其中,教育因素在人的个性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个性的日益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种需要;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重要阶段,需要各种不同个性的人们去共同协作,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这是历史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从个性的形成过程看,马斯洛认为,人的个性发展的最完善、最高级的形式,就是健康的个性。所谓健康的个性,从内部的心理机制来说,是一种与生理和谐发展的个性;从外部活动的效能来说,则是一种富有高度效能的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因此,发展健康的个性十分必要。
二、体育教学活动对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
一是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不像在其它教学中那样,被固定在教室里和课桌前,而是拥有一个广阔的空间领域,可以尽情游戏、运动和竞赛,他们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其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因而个性也就在其中得到充分展示与发展。二是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身体运动施加给集体感受器的刺激会在大脑中起主观意识感受,即心理感受。如果在一段时间里,机体反复多次地感受某种运动形式,就会在个性上形成一种相关稳定的心理特征。三是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广泛地参加社会交往活动,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得到他人的尊重,还可以从体育运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其自信与自尊,使个性得到充分的调整和发展。
三、体育活动中如何发展学生个性
一是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兴趣和爱好本来就是个性化的东西,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我们以往的体育教学,由于教学的内容过于竞技化,教学的方法过于刻板等因素,导致许多学生虽然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能够坚持的就更少,更谈不上终身体育了。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学生对体育课没有兴趣。新课程改革要求把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重要位置来抓,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应努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与学生要建立合作互动的关系,要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尽量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和爱好;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少竞技化、多趣味性的运动项目;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要多样化,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有限的选项的教改实验,即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每节体育课中除按大纲要求安排一定时间进行正常教学外,还根据场地、器材等条件安排几个项目供学生选择练习,学生在完成第一教学任务外,可在教师提供的项目中选择1-2个自己喜爱的项目进行锻炼。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是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权威、是教学的中心这种观念的影响,而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客体,教师怎么教,学生就得怎么做,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个性也就无法得到发展。新课程把教师和学生都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不同需求等情况,科学安排教学内容。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目标,并用主动的、积极的手段去实现学习目标,使得每一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运动能力以及运动量的负荷也不一样,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不应强求一致,而应分类施教。例如安排上肢力量练习时,可以根据学生能力不同,把统一做引体向上改变为有的做引体向上,有的做斜身引体向上,有的做水平悬垂臂屈伸,这样可以使全体学生都能在一个生动、活泼的环境中进行切合自己实际的练习,从而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满足,身心健康得到了发展,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锻炼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
三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受到同等的尊重和关注。由于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体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很大,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目标的制定等都不能搞一刀切,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要让绝大多数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自己的目标,都能体验到体育学习成功的快乐。使他们在充分体验体育学习乐趣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例如在跳高教学中,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教学中可以按不同的水平分组,每个组的目标、要求不同,预先向学生提出经过努力可以达至的指标,学生按预定的指标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教师给学生预定好这节课的指标。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自己的目标,以寻找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的性比较强。在体育课中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更具有意义,但还应侧重于采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争取胜利的进取动机,使学生体验体育活动中愉快的心情,逐渐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这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四、教师注意组织教法的改进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主体性,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多变,如分组练习可按水平分组、按兴趣分组、按性别分组,还可按合作分组、友情分组、随机分组、同质分组等形式。教师的教学也应更多的采用引导式、启发式等形式。尊重学生的意愿,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一个民主平等、轻松和谐、宽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尊重,主体性得到体现,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发展。
五、结论
体育课程全新的教学理念,既是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的挑战和突破,也是对我们一线教学工作者提出的全新的要求。在教学工作中,必须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重视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加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发展学生的个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身心健康,品德高尚,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体育教学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孟翔.体育教学中怎样发展学生的个性[J].科技平台,2007,(8).
[3]邓强松.浅谈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问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2).
第三篇:高中语文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中学高中语文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
个性,是指一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语文学科因其独有的工具性、基础性、人文性,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笔者就此谈点浅见。
一、立足课堂,营造个性发展的良好氛围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在课堂上,师生应平等合作,双向互动,教师由领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由被支配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要改革教学方法,广泛采用点拨法、讨论法、自学辅导法、讲练结合法等教法。要优化教学模式,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多启发,多质疑,培养学生可贵的探索精神,彻底打破“满堂灌”、注入式等教学陋习,在教学中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同时,要善于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为学生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等个性品质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二、拓宽阅读,丰富个性发展的内涵
教师要努力减轻学生的语文课业负担,留给学生更多的课外阅读时间,让学生在课余、周末及节假日享受阅读的快乐。要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让图书馆、阅览室成为学生阅读的主要阵地,让网络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渠道。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习惯,对读书方法进行指导,强调勤做读书笔记,常写读书体会。要丰富阅读形式,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开展读书比赛,收集学生阅读过的书刊进行旧刊交流活动,举办朗诵比赛、故事会等。
三、开放写作,展示个性发展的丰采
从学生个性培养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在写作指导时不要设下太多的框框条条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要放手让学生去写,鼓励他们写自己想写的话,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另外,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积累,不断丰富写作素材,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成为学生个性化写作的不竭源泉。在批改作文时,教师要尊重学生文章的个性,坚持多就少改的原则,多肯定学生的优点与进步。特别是对写作能力差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要尽量发掘他们作文中的“闪光点”,不管是新颖的开头、结尾,或是所写的一件新鲜事、一个好的词语、句子或段落,都应给予鼓励表扬,使他们感受到写作成功的喜悦,呵护他们的写作兴趣。
四、着眼课外,广辟个性发展的渠道
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突破狭小的课堂空间,把学生的视野引向万花筒般的大千世界。基于此,我们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如举行演讲赛、辩论赛、朗诵比赛、故事会、作文竞赛,办手抄报比赛,收集广告词比赛,开展文学社活动,举办各种讲座等,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搭建平台。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与各种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深入工厂、农村、军营、矿山进行采访与社会调查等,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在社会生活中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
第四篇: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个性发展论文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语文学习应该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弘扬人文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研究、发展、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呢?
一、转变观念,以人为本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我们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打成一片,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认同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己置于平等对话的地位,作为学生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首先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友爱、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参与教学过程,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其次,要面向全体、关注个别化的学习需求,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条件。
二、营造氛围,发展个性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和生活性很强的学科,既包括文史哲等各方面的知识,又及时对生活中的很多信息进行反馈,内容是不断更新变化的。老师和学生之间应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为他们提供一个平等参与学习的机会,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允许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他们质疑、问难,对学生的意见,正确的应及时予以肯定、支持;对不够正确的,不要轻易否定,要呵护其敢于发表意见的精神,让学生从小养成敢想;敢说、敢问、敢辩的良好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
三、注重差异,发展个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走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才能有所创造。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会产生不同的感悟,必然带有个性化倾向。因此,作为教师,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能把自己的观念强加于学生,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统一规范和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如:学习《狐狸和乌鸦》一文,课文的主旨是说明不要听奉承话,否则会上当受骗,但有的小朋友学完课文后,却对狐狸大加赞赏,认为狐狸爱动脑筋。不怕失败,直到成功为止。这的确是孩子们独特的感受,且有合理的因素,是正常的、健康的,我们就要珍视、呵护。
四、注重选择,发展个性
学生知识相异,兴趣爱好有别,内心需求不同,对知识的关注也不尽一致。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可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阅读。如《给颜黎民的信》一文,教学中,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看课文讲了几件事,然后让学,生重点学习“怎样读书”一部分,选择三点建议中的一个建议反复研读,学生自由地把学习精力聚集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中,接着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学习,想读的就读,在读中领悟;想抓重点词句分析的就让他们合作学习;想结合实际说体会的,就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把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力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参与,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展示各自的才能,弘扬个性,发挥了每个人的长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后,感悟了课文的语言形式后,教师应及时地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自己喜欢的实践方式中去。这种实践可以是听、说、读、写,也可以是谈、画、唱、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心灵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发展个性,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个性宣传。
五、在语文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育学、心理学认为学生的个性是学生特质的表现,社会越是进步越是要培养学生的个性。但是学生的个性主要应该从语文的实践中培养并且发展起来。语文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丰富的,五光十色的实践活动。如果我们积极开展语文第二课堂教学活动,那么学 生的个性就得到很好的发展。在语文两个课堂活动之中,当然校园课堂的第一课堂教学活动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但是课内的第一课堂也有它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只有通过第二课堂才能弥补。因此,第二课堂的语文教学活动是第一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升。那么,在语文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呢?一是提高学生对语文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认识。认识往往高于一切,没有良好的认识,便没有良好的实践活动。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往往局限于小课堂的活动,个性发展总是受到一定的限制。而现在的家长总是对独生子女十分的疼爱,希望教师管严一些,生怕自己的子女到第二课堂活动中出事儿,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在活动开始前,语文教师一定要加强认识方面的教育,让语文第二课堂活动变成学生们自己的自觉行动。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小学语文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可以说是五光十色、色彩斑斓,极为合符小学生们的兴趣,从心理、兴趣是对小学生的一种满足与愉乐。比如,开展诗歌朗读活动,提高学生写作个性与语言表达个性;如创办学生自愿组织的文学社团、自办手抄报等等。学生语文学习的个性只有在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与发展。
第五篇: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的研究
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的研究
常春雷
【摘要】: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新课程《 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念。本文通过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达到发展学生个性的目的。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学生
个性发展
前言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一大批一模一样的人才,而是造就一大批富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人才。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国内教育界也日益重视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因为良好个性的形成,学校教育的引导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新一轮的教改也把发展学生个性列为体育与健康教学的任务之一。
一.对个性的理解
个性,也可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这些层次有:第一,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第二,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第三,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特征,即性格;第四,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这些特征不是孤立的存在的,是错综复杂、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的。” 从构成方式上讲,个性其实是一个系统,其由三个子系统组成:(1)个性倾向性——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它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态度的选择和趋向,决定人追求什么。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指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所谓个性心理特征,就是个体在其心理活动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特征,主要是指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3)自我意识——指自己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等方面,如自尊心、自信心等。
个性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先天的遗传因素,是个性发展的自然前提,而后天因素有社会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其中,教育因素在人的个性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而体育教学的特点也决定了其过程是发展学生个性的理想场所。
二、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和对策
目前我国体育教育的思想观念严重滞后,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体育教学中只重视运动技能教学的结果,而忽视学生个体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幅度与表现出的独立性、创新能力,教师也不注重这方面的开发。仍然以顺从、听话、作为老师评价学生的标准。在体育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崇尚师道尊严。教师指挥一切,控制一切,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学生,剥夺了学生的选择权,限制
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许这样,不许那样”不绝于耳边,失去了“创新”的灵气。一切按教师安排循规蹈矩,学生压根儿没有被尊重的感觉,久而久之没有了独立性,只有被动的选择。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的学生,在体育活动时常常表现出自信心不足、主动性、独立性、自主性和进取精神不强,缺乏强烈的进取心和创新欲望。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生的主体意识基本丧失,于是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阻碍了学生人格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目前的体育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应试教育”的翻版。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定,不得不去竞技运动领域“借”来秒表和皮尺,要想提高学生成绩,当然又不得不去全盘引进运动训练的方法、手段等。其结果呢?不外乎有两种可能,其一,部分学生对近乎严酷的运动训练手段和方法望而生畏,极易产生“喜欢体育运动”却“厌恶上体育课”这一扭曲的现象。其二,体育教学常常使学生的某些个性特征如勇敢、顽强、公平竞争、尊重他人、热爱生活等品质仅仅停留在所从事的某些运动项目本身,而未能透过这些运动项目深入、内化到他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做不到这一点,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永远只能是肤浅的,体育教学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也只能是片面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以人对人的方式对待孩子,要善于发现他心中能响应我们召唤那一隅”。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也只能是片面的。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破除迄今在我国体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着的划一性、僵硬性、封闭性,课程结构的单一性和教材结构的非合理性等等。变被动体育为主动体育,留给学生必要的自我设计、练习、探究、评价和思考的时空。把严密的课堂组织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结合起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确立尊重学生个人、个性、启发学生自律、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感,也就是确立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个性的原则。
三、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发展的实施办法
著名儿童教育家杨景兰教授说过:“孩子们具有丰富的创造力,每个孩子都各具有特色,只要我们正确地加以引导,孩子们的潜能意识都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在课内的各项活动中暴露无遗。根据这一点,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兴趣和爱好本来就是个性化的东西,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我们以往的体育教学,由于教学的内容过于竞技化,教学的方法过于刻板等因素,导致许多学生虽然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能够坚持的就更少。更谈不上终身体育了。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学生对体育课没有兴趣。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求把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重要位置来抓。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应努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与学生要建立合作互动的关系,要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尽量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和爱好;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少竞技化多趣味性的运动项目;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要多样化,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每节体育课中根据场地、器材等条件安排几个项目供学生选择练习。
2、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权威、是教学的中心这种观念的影响,而
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客体,教师怎么教,学生就得怎么做,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个性也就无法得到发展。新课程把教师和学生都做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不同需求等情况,科学安排教学内容。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目标,并用主动的、积极的手段去实现学习目标,使得每一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
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受到同等的尊重和关注。由于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体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很大,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目标的制定等都不能搞一刀切,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要让绝大多数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自己的目标。都能体验到体育学习成功的快乐。使他们在充分体验体育学习乐趣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4、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①重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身体活动的主要特征是实践,以健康为目标的学校体育应努力满足学生的身体活动实践,上课提倡教师精讲让学生多练,例如 用启发诱导法教学,由教师提出任务,启发学生去探求完成任务的具体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再如学生练习跳高,除了教师教的方法之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允许学生创造性地偿试其它方法过杆。球类教学多用竞赛法、游戏法等多种形式组织练习,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对动作技术的感性认识,又让学生在对动作的体会中创造性地掌握动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的个性的目的。
②重视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
应用能力是指如何把学到的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应用到身体活动中去,例如有氧运动能提高人的心肺功能,其中耐久跑就是很有效的一种练习方法,但如果让学生反复绕着操场跑道跑学生是不太情愿的。这样一种具有良好健身价值的教学内容,应该怎么样让学生接受呢?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喜爱的球类、游戏、比赛等形式同样可以达到锻炼目的,与其强迫学生长时间进行枯燥无味的耐久跑,不如让学生多参加自己有兴趣的又同样有健身价值的球类等运动。当然即便是进行耐久跑教学,也可能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越野跑、定时跑、让距离跑等形式进行。让学生多练自己兴趣的能经常坚持的运动项目,同样可以达到提高心肺功能的目的。这既提高了学生应用能力,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的发展。
③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体育运动本身就是在不断地发明、创新中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为了充分挖掘这些能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学习需求和爱好,充分发挥他们的求索精神。要让学生自己去重新掌握、重新建立和重新发现真理、现化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智慧产生于行动。让学生主动学会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准备活动中让学生设计徒手操或游戏内容,上课时分组做准备活动,可以发现学生们设计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大家练习的兴趣也很浓厚,有的组做游戏、有的组花样跑,学生们的积极性高涨、上课的气氛热烈,教学效果也很好。再如在复习课的教学时,让学生主动探索更好更快地达成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想象力,以及不甘落后勇于创新的精神都得到培养。个性也得到了发展。
5.重视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内容,标志着个性形成的水平。在体育运动中,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渗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作为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用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作为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内驱力,为个性的发展创造一个理想的体育社会环境。
6.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入心理训练 在教学中,教师应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其目的是要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使身心状态达到最适宜的程度,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对增进身心健康的需要。
7.建立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 首先应该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其次,选用的教材,应生动有趣,符合青少年的特点。再者,应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锻炼自己的性格。最后,以体育活动为媒介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变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被动驱使为主动追求。
四、结论
素质教育是优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运动技能和社会能力,并充分展示其个性特长和主观能动性,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个性差异”的个性化教育。这意味着,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对体育教学来说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也是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一名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者,我们应该不断努力学习、钻研,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教学研究,以满足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要以高尚的师德、正确的言行,在课堂上和生活中给学生做出表率,才能使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不断加强。
[参考文献]:
[1]杜军.《试论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学生体育个性的培养》[J].体育教学, 2002年第六期.[2]朱龙《.试析现代体育教育中学生的学习方式》[J].中国学校体育学,2003年第六期.[3]张俊鹏 ,金羽中.《中学体育教育过程中学生个性发展的调查》[N].体坛报, 2003.3.25.[4]陈华俊.《在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5]李孝磊.《 “师生易位授课法” 在体育教学中的尝试》[J].体育教学, 2003年第2期.[6]:《体育理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8 [7]:盛昌繁《激发学生兴趣的技巧》 体育教学 2004.4 [8]:季浏 胡增荦 《体育教育展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