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互动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初探教育论文
【摘要】社会的发展呼吁创新,教育改革更加需要创新。老师不再是把知识装进学生头脑中,而是让学生“自己”“亲自”获取。在新的课程条件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的教学方法重要的是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信任学生学习能力,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根据学生的需要,因势利导,让学生的学习变成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 体育教学 应用 探析
体育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能极大限度地给学生自由。活泼的空间以利于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以及终身锻炼的能力。体育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在教学中,信息传递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要完成体育课教学任务,除了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较高的运动水平外,教学手段的运用也很重要。诸多实践证明,在体育教学课改的今天,我们用传统的方法、模式去进行教学就显得比较狭窄。我们必须运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才能优化课堂结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什么是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法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课内与课外之间,师生互相活动,互相讨论,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互动式教学的教学程序
互动式教学可非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分成若干环节。
1.预习阶段
即课前预习,是老师备课、学生预习的过程。老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性格、年龄特征等备好课,学生根据老师列出的预习提纲和内容通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进行自我琢磨,自我研究,或者同学之间互相探讨,互相讨论,从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列出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过程,培养学生个人锻炼能力和想象能力。对于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做详细分析,区分主要问题、倾向问题,还是次要问题、个别问题。对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要提出对策和方法,进行“二次备课”。
2.师生交流阶段
这一环节是上一环节的升华教师要组织学生针对普通性的问题,结合教材和重点,以及学生存在的问题,归纳出需要交流讨论的问题,然后用你讲讲,我说说;我说说,你评评的方法提出不同看法并进行演示,提出问题相互答辩,加深理解,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3.学生自练阶段
学生根据师生交流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师生演示提供的直观形象的动作概念,进行分组练习,互相探讨,互相帮助,老师巡回指导。在学生“卡壳”时给予启发与点拨。这样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自练的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动作技术的方法。
4.教师讲授阶段
这一阶段是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具体表现,也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在自练之后教师进行讲解,突出技术重点、难点,并结合学生自学时的动作错误,着重对动作技术重点、难点做示范,让每个学生反复思考,积极参与到解决问题中来,充分发掘民主,各抒己见。在这里应承认学生的自学和讨论是有效果的。大部分问题可以自我解决,但也会出现有学生对动作技术理解不透彻的情况,这就需要老师进行有效的启发,帮助学生揭示它们的内在联系或区别,有针对性的讲解动作要领,做出标准示范动作,把抽象动作、概念具体化。而学生则根据老师的讲解、示范不断改进直到解决问题为止。这样可以挖掘和发展学生创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要求老师有精细的辨析能力和较高的引导技巧。
5.学生实践阶段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基本部分,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过程后,老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再进行实践,在此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化组合的自择权,采用自发组合群体的分组练习方法以满足学生个人的心理需求,并尽可能安排难度不一的练习形式,在完成练习次数、距离、时间及质量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尽可能的为各类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尽可能的为各类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练习的方式要做到独立练习和相互帮助练习相结合,使学生在练习中积极思考,亲自体验,并从自己信任的同学中找到好的方法与经验。总之实践过程中要让“素质”好的学生“吃得饱”,也要让素质平平的学生“吃得了”。既锻炼学生的身体发展个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公平竞争,遵守纪律,协作配合,拼搏进取,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这里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努力构建学生知识结构,并用种种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欲望”,这样学习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
6.总结复习阶段
此阶段是课堂教学的结束及延伸部分,在教学中,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小群体,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纠错。互相总结,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又能够使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最后老师画龙点睛,总结本课优缺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布置课后复习,要求学生的课余时间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复习,加强记忆,提高动作质量。
教改其目的就是要把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到人才素质和能力培养上来,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身。互动式教学是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初探,它的特点在于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发展学生个性。此法尚在萌想之中,效果还待实践证明。
第二篇:任职教育教学中互动式教学的应用论文
摘要:文章以任职教育为导向分析了互动式教学内涵以及作用,探讨了互动式教学的几种常见形态和实施互动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以期提升任职教育的课堂教学质量,并引起同仁对此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关键词:任职教育;互动式教学;应用
教育根据任务可分为通识教育和任职教育,对于以任职教育为主的院校,构造适合任职教育的教学模式,提高任职教育课堂教学质量成为重要的课题。影响课堂质量好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教学互动在整个课堂教学环节中具有重要作用,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员主体发展意义重大。任职教育学员的知识起点高,经过学历教育培训,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思维能力强,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学习研究能力;实践经验丰富,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教员,这些为任职教育开展互动式教学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一、互动式教学的内涵
互动,是人与人或群体之间发生的交互动作或反应的过程。所谓互动式教学,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互为引发、互为促动、互为信息的输出和接受的双边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互动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更能适应任职教育的要求。传统的教学以教员动为主,学员动为辅,教员脑动手动嘴动以灌输为主,而学员则被动的听记写,缺少课堂交流,互动式教学强调一个“互”字,教员主动和学员主动彼此交替,交相呼应,双向输入输出。多边性。互动式教学,互动主体是教员和学员,在互动中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有学员之间的互动,这些互动同等重要。这种互动是在教员指导下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积极性,主动参与。学员是带着工作岗位的体会和问题来接受任职教育的,若课堂中以教员为主导只管按教学进程进行讲授,只按教员的思路进行教学,效果必定大打折扣,而且对于迫切需要更新知识的任职学员来说学习兴趣也会降低。因此在教学中通过教员学员互动,学员与学员互动,才更能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员与教员的交互交流、学员与学员的交流,实现教学相长。互动式教学的多边性带来学员和教员的双赢:学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学员的专业特长得到发挥,教员的知识得以丰富、教学水平得以提高。平等相互性。首先,互动式教学中,教员和任职教育学员之间有年龄、阅历、知识、经验等方面存在差异,任职教育学员之间也存在上述差异。每个人的认知结构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是带着自己过去的经验去理解新知识,没有所谓好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只有合适的学习认知方式。教员和任职教育学员之间只是知识的先知者和后知者的关系,不存在尊卑关系,教员不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学员不以经验的丰富者自居,教员无偏见学员无歧视,此为互动的平等性。其次,由于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学员被赋予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所以学员可以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和自由表达,还可以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课堂教学,质疑教员观点和教材。这些使任职教育学员的特长和经验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样也增加了教员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在课堂的互动和交流中无论教员还是任职教育学员,都处在不断成长和发展之中,教员关注的是教育成就和教育影响,任职教育学员向往的是提升能力和更新知识,互动式教学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双方在交流互动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成长和发展,此为互动教学的相互性。
二、互动式教学对任职教育的积极作用
互动式教学既适应了教育创新的需要,又满足了任职教育的需求;既培养了任职教育学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其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其对任职教育的积极作用有如下几点。
(一)激发了任职教育学员学习的热情
有效的互动能激发学员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知识的欲望,学员不再被动的接受教员的讲授。他们以问题指向的学习通过师生互动得到了满足:工作经验得以展示,实际需要得以满足,困惑和障碍得以解决,由此获得更好的发展。学员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课堂问题的讨论争辩中,通过师生互动,任职教育学员积极发言,努力思考,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大大被激发。
(二)实现了教学相长
任职教育学员带着他的经历和经验和大量的现实问题来到院校课堂,既增加了知识的新鲜度又为教员带来了新课题。教员久处院校,与基层缺乏必要的有效的交流,通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教员得以了解一些实际情况,从而避免了纸上谈兵理论空泛的倾向,同时也为教员以后的授课积累了大量的实际案例。任职教育学员来自不同的或类似的岗位,他们之间可以分享彼此不同的经验和信息。在互动式教学中任职教育学员的交流讨论往往是就某一个问题展开的,在交流讨论中可以了解别人的看法和感受,可以了解别人的解决方法和观念,这一切都为他们留下深刻印象从而为解决以后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起到启发点拨的作用。所以互动式教学是师生互学相长的过程,形成了教学互动的良性循环。
(三)培养了学员团队协作精神
互动式教学教员和学员之间在知识上、精神上和情感上实现充分交流,使师生之间增进了理解,生生之间增加了认同,形成了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因此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课堂互动中教员引导、学员合作探究(同桌合作、小组合作、集体合作等等),都致力于共同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人相处、与人合作,彼此坦诚沟通、分工协作、取长补短,体会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培养了任职教育学员的协作精神。
(四)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和谐
互动式教学中,学员和教员之间的有效沟通避免了传统教学中陌生冷淡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员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全面体现学员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平等对话,平等交流,从而形成了融洽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课堂气氛活跃,课堂亲和力浓厚,有利于学员知识的学习和消化。
三、实施互动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互动式教学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形成了多种形式,常见的有提问式、典型案例法、主题讨论法等类型。在实施互动式教学过程中教员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针对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互动方式,合理设计,有效组织和管理。
(一)课前调查,设计互动目标
课堂互动之前教员应对所教对象有所了解,应明确该课程在整体教学体系中的作用是什么、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因此课前调查是开始的第一步。学员的经历不同、身份不同,但他们来院校接受任职教育的目的是相同的:更新知识、获得发展、解决问题。因此教员在课前的调查应紧紧围绕学员的兴趣点和需要展开,课前调查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大量信息,也可以通过座谈交流获得面对面的沟通了解。另外也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提问发现学员所需,从而弥补课前调查的不足。教员向学员提问,学员向教员提问,学员之间互相提问。通过教员向学员提问、学员向教员提问,教员可以了解任职教育学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点、疑点等复杂问题。通过学员之间的互问,教员可以获得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身份的问题点。因为参与者提出问题的角度不同、思考和表达不同,使难点问题和疑点一次次清晰地呈现出来。提问越多,学员的思考力就越能提升,也充分调动了学员的关注度和热情,还能提高听课者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兴趣。此种方法一举两得,既有助于培养学员在不断提问的压力与挑战面前保持冷静沉着,又有助于教员调查后根据获得的信息完善课堂教学互动,牢牢把握住课堂教学互动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需求、学员的整体知识结构和水平的联系,从而使互动内容更加清晰和全面具体,突出专业特点更具实效和针对性。
(二)课中主导,充分互动
互动式教学核心是教员与学员在教学中通过互问、互帮、互学等方式获得知识和技能,这是利用学员资源,发挥学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好办法。教员在教学过程中应发挥诱导、引导、指导和辅导等作用,充分体现其主导作用,防止互动过程跑题,浪费时间影响教学效果,在互动式教学中教员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才能使互动有效充分。教员在设计互动时既要有利于激发学员思维的积极性,又要有一定的难度,不能过于复杂使学员难以开口,也不能过于简单张口便来。另外互动式教学过程中教员还要注意营造宽松的气氛,将学员的兴趣和激情吸引到互动教学中来,让教学中的师与生充分互动,从而形成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使学员的思维在宽容的环境中纵横驰骋。成功的互动离不开教员的精心准备,比如实施主题讨论法时教员在前后两个环节中做主导,学员在中间讨论环节做主导。首先,教员应认真选好题目,提前布置。讨论前充分介绍与题目相关的背景资料,给学员一定的准备时间,使他们明确讨论的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讨论储备,利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有话可说。其次,实施讨论。课堂讨论是讨论课的中心环节,也是学生锻炼和提高综合的过程。在讨论中教员要控制好发言顺序和时间,鼓励学员对所论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员互相质疑形成分歧,最后因势利导归纳各种分歧,抓住争论的焦点防止跑题,引导讨论深入下去,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三)课后点评,提升能力
任职教育学员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但是这些办法可能仍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上,需要获得理论上的升华,只有将学员的实践经验提升到理论的高度才能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和方法,才能真正提高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因此教员要在互动之后对学员的积极参与和踊跃发言给以肯定,更要对互动予以点评引导,通过有针对性的点评引导,使教学互动产生良好的效果。例如案例教学是互动式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任职教育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案例分析完成后老师的总结点评很重要,既能鼓舞学员的参与热情又能提升层次得到理论升华。理论阐述、解释、案例分析是典型案例法教学的基本程序,对学生的理解和基础理论的学习有一定的作用。首先,教员挑选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的案例(若是任职教育学员的亲身经历和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真实事例更好)。必要的理论阐述铺垫后,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将精选的个案放映在大屏幕上,请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尝试提出若干解决方案,并比较方案的优劣后做出选择,然后抓住重点深入分析,得出基本理论。在运用过程中鼓励学员自己到讲台上讲解,激发任职教育学员参与教学的热情,互动的积极性便由此激发出来。其次,案例分析结束,教员分析点评。教员根据学员分析案例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分析总结,及时修正错误认识,加深知识的理解,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在分析总结结束后鼓励学员以小论文的方式撰写讨论报告,此举即可使知识得以升华又可以训练学员的论文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韩文飞,柴继红.互动式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4)
[2]费志杰.以互动交流为特点的任职教育教学模式探要[J].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10(02)
[3]张会舍,文雪飞.构建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初探[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9(02)
第三篇:互动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改下互动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课题名称:新课程实施与师生教学活动方式转变研究 课题类型:定西市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课题
课题批准号:DX[2012]GHBZ17 甘肃省渭源县第二中学
刘小红
748201 电话***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合。在教学中要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变“学会”为“会学”,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做到事半功倍。
[关键词]:新课程;互动式教学;高中化学;培养;主体
新课程追求的是一种平等的合作式的学习过程。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要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这样才利于师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积极互动、共同成长[1]。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新课改的要求,跟大家探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让学生参与演示,培养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课本上的演示实验从来都是教师演示,而学生观看,如果我们能换一种方法,也让学生参与演示,他们的积极性马上会被调动起来,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也就提高了。
例如在学习《铵盐的性质》时,要做铵盐与碱反应的实验,并检验NH4+。我先示范了NH4Cl和NaOH的反应,然后说:“哪位同学上来给我们演示(NH4)2SO4和KOH的反应。”这时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了,争前恐后的举手,我叫了两个同学让他们同时做这个实验,以便进行对比。结果一个学生做的得心应手,实验现象也很明显,而另一同学显得手忙脚乱,不知道两只手怎么配合才好,虽然用时长了一些,但最终还是做成功了。我将两位同学的表现都给予了表扬,并提醒大家,做实验要冷静,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和技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很爱上化学课,而每当有实验都是积极主动的强着演示。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二、以学生为中心,发挥主体作用
叶圣陶说过,“教学中最主要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学的受体。学生的思维是在跟着教师走,围绕教师转,没有自己发挥的空间。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就会很被动,还会产生厌学情绪[2]。显然,这种“灌输式”的教学,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的发展是 1
不利。比如在做化学推断题时,如果教师将整个过程都推出来,学生只是在抄写答案的话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教师把自己作为课堂的中心,担心学生不会做,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新课改的理念是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让学生从“学会”转变成“会学”。只有这样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与学生平等交流,增强信任感
常言道:只有信其师才会信其道。教师如果高高在上,学生就会产生畏惧心理,有话不敢说,有意见也不敢提,只是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这样的师生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师生矛盾的加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形成情感的对立。这种状态下的教学,势必会事倍功半。如果学生喜欢一个老师那么在他的课上也会显得较其他课积极,相反,如果学生讨厌一个老师的话不在他的课上调皮就是好的了[3]。我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他是个聪明的男孩子,平时上课的时候总是喜欢搞一些小动作,一次上课玩手机被我抓到被我严厉的批评了,可能是我的批评过于严厉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后来我发现每次他上我的课的时候不是睡觉就是和同学说话,我也经常在课上叫他回答问题,但就是一点成果都没有他的成绩也下滑了好多。后来一次偶然当中我发现他家和我家就在一个小区,于是每天放学我都会和他一起走,经常和他聊一些学习之外的话题,和他的关系也从师生发展成了朋友。渐渐地,我发现他上我课的时候没有了以前的那种抵触,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认真听课的表现,成绩也渐渐提了上来。
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信任,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不再是教学的权威者而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和促进者。师生关系是教学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要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可以使学生在更大程度上参与我们的教学。
四、教学模式多元化,增强参与意识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一对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找不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便做到因材施教。比如在讲授知识点时,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掌握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布置练习也要分层次 2 的要求。对学的好的同学要给适当的增加内容,让他们做一些难度稍大的题,以激发斗志;对于稍差一些的同学要将相对简单的题型布置给他们,否则就会打击积极性。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还会使同学们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
五、评价模式多元化,提高参与能力
评价是端正学习态度,使学生看到成果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适当、积极的鼓励性评价,这样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可以鼓励创新,对学生取得的成绩进行肯定,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张扬个性,因人施评,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评点结合,鼓励参与,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总之,实施师生互动的关键是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通过自身的体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4]。对学生来说是“眼动加口动,思维启动;手动加脑动,整体行动”。对学生和老师而言是“师动带生动,师生互动;生动课生动,生生互动”的良性互动状态。这是教师的目标也是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何广平,袁中直,李星华,肖信《网络化的互动教学法及其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 [2]陆红玲,唐彦萍《互动式教学法在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02 [3]黄立新,金克宁《互动式教学法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运用》中国成人教育2010.15 [4]黄志雄《化学教学中“师生双主体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09.0 7期
第四篇:教育技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21世纪是速度与变化的时代,更是网络的时代,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已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从工作到娱乐,从创业方式到购买方式,几乎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网络的痕迹。信息技术在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方式方法,将现代教学技术运用于体育教学中,更好地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已成为小学体育教学应用的重要手段之一。笔者结合日常的教学经验,就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体育教育中的应用,做以下几点分析,希望能给广大同仁带来一起感悟。
一、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模式的比较
1.传统小学中的体育教学
(1)在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知识通常以语言进行描述,辅助相关的示意图和模型,学生对抽象的知识理解不足,对动作要领掌握得不准确,在科目训练中容易因动作不准确导致受伤,给小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2)传统小学体育教学中,老师在讲解知识,动作要领和示范动作时,由于学生人数多,老师无法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再加上体育教学内容单调枯燥,小学生自身注意力不集中等原因,难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教学效果不明显。(3)传统体育教学对天气变化十分敏感。冷、热、雨、雪、风等天气严重影响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当遇到相对恶劣的天气时,教师无法有效地组织体育活动,无法进行示范指导,导致学习内容模糊不清,动作要领无法掌握。
2.作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
(1)现在教育技术立足于现代科技与信息技术,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使传统的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多媒体课件利用二维、三维视图影像等现代技术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更直观、更形象的素材,为学生呈现生动的知识与标准的演示。(2)有效地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保证教师有更多的精力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配合准备好的素材,辅助以语言上的引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更全面清晰地认识学习内容,主动配合教师接受教育,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效率显著提高,进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现代教学技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能更快地接受新事物并牢牢掌握。在实际体育教学中利用各种科技辅助教学,可以给学生生动、新奇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网球王子》《足球小子》《灌篮高手》都是小学生喜欢的经典的运动题材动画作品,根据学生年级高低不同可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播放动漫、世界杯或奥运会的精彩片段,根据教育的内容创建情境,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观看过后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感受,在这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充分做到利用现代技术营造形象生动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建立正确演示动作
生动形象容易被学生接受,现代技术教学手段最大的优势就是将图片、影像与声音相互结合,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以往的体育教学是由老师边示范边讲解,老师分身乏术,无法对学习进行指导,学生亦对此模式感到枯燥无味。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影像、慢镜头与声效等多重效果的体验,远超出传统模式的讲解与示范。灵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直观生动地展示正确动作要领,再由教师进行指导,能够使学生更快、更准确地掌握动作要领,提高运动技能。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团结合作意识
小学生处在身体发育、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还阶段品德意志的培养对其未来的成长道路至关重要,通过体育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具有独特优势。例如,某校进行足球比赛时,教师将比赛录制下来,然后给学生播放,并对比赛的情况进行点评,通过讲解输赢的原因、赢得比赛的条件,指出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玩中进行教育,快乐地教,快乐地学,快乐地成长,是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体育教学相结合所表现出的独特优势。总而言之,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给教学工作开拓了新的事业,为教育事业开启了新的天地。科学灵活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其与传统教育资源结合起来,将是广大教师突破体育教学难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第五篇: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论文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银达镇中心小学:兰立新
教育技术在国内又称电化教育。简言之,就是最新技术手段应用于教育的过程,或称采用现代化技术对教育信息进行有效的摄取、存贮处理和传输,以达到教育最优化的目标。其中教育技术是最为显著的,它是现代科技与现代教育理论结合的产物。它的科技性和先导性决定着它有许多传统教育所不具备的优势和特点。而且这些优势和特点必将使之在未来教育中社会化。
首先,信息教育的产生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注入了活力,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增添了现代思想、方法和手段。而更重要的是电化教育的产生,打破了教育的围墙。使教育趋于社会化,实现了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信息教育技术拓宽了成才之道。由于广播、电视、卫星,计算机教育的开展,传统的学校教育和学龄教育的限制被打破,使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渠道的教育活动能够在克服师资、校舍、教材不足的情况下,顺利进行,使得更多的人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科技发展,知识更新,要求人们不断地获取知识,即使一流的学者,也存在着知识更新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终身教育。”信息教育为人们快捷高效大容量地提供教育信息,适应了这一社会的需求。
其次,现代化的信息教育媒体是以在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拓展上为其优势的,在教学中起到开阔视野,拓宽听域,调节情绪,活跃思维的作用。它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实现着无限范围上的快慢变化,大小变化,动静变化,远近变化,时序变化等。如“延展”稍纵即逝的科学实验现象,“浓缩”缓慢进行的动物变态发育过程;把基本粒子显微于屏幕之上;将广褒宇宙呈现于方寸之间;使学生得以欣赏已退休多年老教师的课堂教学精华;使异域他乡的文化、科技、教育资料尽为我教学所用„„
信息教育的这一特点解决了教学上的诸多难题,使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这一特点,使世界变小,信息流通变快;这一特点,使教育的方法,手段更适合现代教育的需要,对提高教育质量,扩大教育范围起着重要作用。
再次,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也是信息教育的基本特点,也是电化教育产生的基本因素之一。近年来,信息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深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中,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具体说来,信息教育,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实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促进教师钻研教材,分析学情,合理组合教学媒体,科学设计教学方案;提高了教育信息传递的密度,质量和效率;增加了教学的程序和操作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学生实际技能的形成;有利于因材施教;开通反馈渠道,增强教学的可控性。
信息教育产生以来,一方面立足于学校教育的改革,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则是以学校教育为依托,迅速把教育的实践领域扩大到社会,例如防“非典”期间,电视台的空中课堂就是一个很好的探索。很好的为学习者提供了方便有效的自学条件,这使得教育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保证了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计算机教学系统。教师把教学内容按一定的逻辑编成程序,制成课件,输入计算机贮存系统,计算机可根据每个学生的水平调用不同的教材,并予以强化,学习者则可以通过计算机终端,向有关的资料中心索取所需的学习资料。这种大范围内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只有现代化的信息教育手段才能实现。
总之,信息教育的实施是一种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它使人们对教育的本质,作用,目的,模式等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它必将成为一种面向未来的社会化的教育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