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庸》18则教案
《中庸》18则
一、教学目的
1、学习《中庸》18则,能正确朗读其中的内容,基本理解含义,熟读成诵。
2、培养学生学习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与兴趣。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要有计划,有准备,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学习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与兴趣。
2、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要有计划,有准备,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回顾上节课所学的《中庸》17则内容,全班有感情地诵读一次,并指名说说自己从中获得的理解或体会。
(二)激趣谈话导入
《中庸》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也是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今天我们再一起来聆听论语,学习《中庸》十八则吧!
(三)板书课题“《中庸》18则”。
(四)指导学生学习《中庸》18则:
1、出示《中庸》18则内容: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怯,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2、播放《中庸》18则的诵读视频,让学生欣赏。
3、老师范读。
4、学生仿照老师或朗读视频,看着文段的注音进行自由朗读。
5、指名尝试朗读,其他同学或老师纠正读音。
6、老师指导全班同学反复朗读。
7、让学生看注释交流讨论这则内容的大意。
8、指名反馈,老师或其他同学作补充或订正。
9、老师指导学生对这一则内容进行解读,并出示课件“无论做什么事情,事先有准备就能做成,没准备就会失败。说话事先确定讲什么,就不会说得不流利;办事事先确定怎样做,就不会陷入困境;走路事先确定怎样走,就不会因走错路而内疚。”
10、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11、指导学生领悟这则内容的思想:这几句话是讲思想与行为的关系,强调的重点是事先谋划和思考的重要性。人的行为受思想支配,预先进行思考,充分调动头脑中积累的有用信息,谋划一个成熟的行为方案,对事情的成败有重要影响。有些人正因为事先进行了周密思考,有了足以成事的办事方案,所以能取得圆满的成功;但有的人讲话做事不假思索,胸无成竹,盲目行事,这样就很难避免挫折和失误。
(五)导行:
1、老师讲述名人因为计划周全而取得成功的故事。
2、在日常生活中,什么事情我们应该事先进行周密的思考或预先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取得成功的?(开展活动、考试、演讲等等)
3、你通过生活中的一个例子说明做事之前因为没有计划、不经思考、不做好准备而失败的道理吗?
(六)学生反复朗读这一则内容,直至能背诵。
(七)指名尝试背诵。
(八)课堂总结:
1、集体配乐诵读《中庸》18则;
2、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作业设计:
1、背诵《中庸》18则;
2、写一篇《中庸》18则 的读后感。附板书设计:
《中庸》18则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第二篇:《中庸》教案
第一章
教学目标
1、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师板书课题,简述“中”“和”的本意。
二、初读课文
(一)学生借助注音与解释自由读课文。
(二)检查朗读:
1、检查注音:指导读好“位焉”“育焉”这两个词。
2、检查注释:结合注释理解中(zhong):符合。节:节度法度。致:达到
3、检查课文朗读:指明读课文,正音,随机表扬。
4、小组合作,联系上下文理解没有注释的词语,学生汇报词语及所在句子的意思。
5、、齐读课文。
三、朗诵背诵
过渡语:读书越读越有滋味,比较古文与现代文不同读法,古文讲究吟咏,讲究节奏,读到入情还会摇头晃脑,体会古人读文的感受。
(一)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 物育焉。(齐读、男女合作读、赛读)
(二)学生填空式背诵。
四、理解意思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 1 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五、列举事例
“中”“和”所遵循的原则。
六、诵读传唱
第二章
教学目标:
1、熟读《中庸》第二章《天生我才必有用》,大致了解其内容,并背诵。
2、准确理解相关重点词的意思。
3、能从中受到启发,在生活中应用。教学重、难点:
理解字、词、句的意思。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教师出示《中庸》第二章
1、老师领学生读。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注意正确停顿。
3、请和同桌一起读一遍,请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如果发现他读错,马上帮他纠正,好吗?
4、试着自己读一读。指名读,读自己想读的句子,师生评价。(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6、小结、过渡:同学们,文言文简洁精炼,每一个字、每一句都代表着丰富的意思。相信我们在刚才的反复朗读中已经有自己的一些感悟吧。
四、互动探究,品读《中庸》,读出韵味。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中庸》第二章。
2、小组交流讨论品词析句。(小组读,根据教师提供的提示了解大意)
3、学生小组说说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4、指名说说文意,师生互评,只求简单感悟,不求甚解。
5、结合学生实际,以故事引导学生理解运用。
五、熟读成诵,巩固延伸。
1、小组尝试背诵,可小组接力背诵。2.检查背诵,多种形式背诵。
(师生合作背、男女接力背、集体背)
这其实也正是中庸之道的精神——凡事不走偏锋,不走极端,而是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六、拓展升华
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提高自身修养呢?
七、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在经典的世界中畅游,心灵浸润着书香。让我们再次回忆今天所学的内容。诵读《中庸》第二章。
中庸之道,让人深思。只要你修身而提高德行,就能顺其自然地水到渠成地获得自己应该获得的一切。
八、布置作业。
1、根据所学内容,收集一句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2、出一份关于“经典诵读”的手抄本。
第三章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庸》的写作背景及作者 2.理解其中经典名句的含义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精神 重点:理解里面的经典名句 难点:对知识的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板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中庸》中的“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读题。
二、初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1.《中庸》是文言文,学习起来有点难,所以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下面我先来朗读一遍,请同学们边听边注意字音和节奏,看能不能发现一些和我们以往不一样的地方。
2.质疑,指出通假字、处理好节奏。指导看注释。
3.请和同桌一起读一遍,请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如果发现他读错,马上帮他纠正,好吗?
4.指名分别读。5.评议朗读情况: *节奏再强烈一点,就好了。*你不但读准了字音,还读出了节奏。*字正腔圆,有节奏。*一个比一个进步了。6.学生集体朗读。
7.小结、过渡:同学们,文言文简洁精炼,每一个字、每一句都代表着丰富的意思。相信我们在刚才的反复朗读中已经有自己的一些感悟吧。接下来我们来探究文本,理解文意。
三、互动探究,品读《中庸》,读出韵味。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句子下面的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
2、汇报交流
3、教师小结:
孔子对中庸之道持高扬和捍卫态度。事实上,一般人对中庸的理解往往过于肤浅,看得比较容易。孔子正是针对这种情况有感而发,所以把它推到了比赴汤蹈火,治国平天下还难的境地。其目的还是在于引起人们对中庸之道的高度重视。
4、指导诵读。
四、熟读成诵,巩固延伸。
1、检查背诵,多种形式背诵。(师生合作背、男女接力背、集体背)2.学完本课,你的感想是什么呢? 3.吟诵展示。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感受了孔子平易谦和、循循善诱、为人师表的长者风范。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
六、布置课后作业
1.回家默写这句话,并背给家长听。2.结合日常生活,说说中庸之道的作用。
第四章
教学目标
1、理解“道、知者、不肖者”在文中的含义,积累、理解句子“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中庸》的第四章,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3、尝试背诵《中庸》的第四章。
4、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也让其理解当中蕴含的人生道理。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原文,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
难点:理解本节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哲理和内涵,并运用在生活中。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中庸的作者及主题思想
二、诵读训练
1、教师范读,生感受文言文的朗读韵味,注意正音。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3、学生齐声朗读。
4、男女生合作读。
5、学生分小组朗读。
三、理解重点词语。
1、理解词语
2、出示这一章的意思,学生齐读。
四、默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1、文中哪一句话强调了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
2、体会生活中怎样做到“食而知其味”。
五、用自己的话说说《中庸》第四章所阐述的意思。
六、尝试背诵。
七、学以致用。
联系生活,四人小组讨论。
1、结合实际,学了《中庸》这一章,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
2、理解文章内容,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八、小结
同学们刚才学得都很不错,希望同学们通过对《中庸》这一章的学习和感知,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运用自如,争取更大的进步。
第五章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哀公(1)问政„„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有感情地朗读《中庸》的第五章第一课时的内容,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尝试背诵《中庸》的第五章第一课时的内容。
5、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让其深刻领悟“治国”的道理。【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原文,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
难点:理解本节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哲理和内涵,并在生活中践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中庸的作者及主题思想
二、诵读训练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3、学生齐声朗读。
4、老师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5、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朗读加以纠正。
6、男女生比赛读。
三、互动探究,品读《中庸》,读出韵味。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中庸》。学生思考:
1、如何去修养自己?
2、你觉得应该怎样治理国家?
四、学完这一章中庸,请同学们想象孔子当时说话时的神态和语气自由练读这一章节。
1、指名朗读。
2、全班站起来齐读,可以配合动作读。
第五章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2有感情地朗读《中庸》的第五章第二课时的内容,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3尝试背诵《中庸》的第五章第二课时内容。
4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让其理解如何用“智、仁、勇”去处理五项伦常关系的道理。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原文,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
难点:理解本节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哲理和内涵,并在生活中践行。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中庸》。
二、诵读训练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3、学生齐声朗读。
4、老师范读《中庸》第五章第二课时的内容(出示内容),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认真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5、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朗读加以纠正。
6、男女生比赛读。
三、互动探究,品读《中庸》,读出韵味。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中庸》。(1)出示温馨提示:
先借助句子下面的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再谈谈自己的感受。(2)汇报交流,指导诵读。2.小结: 3.诵读全文。
四、小组讨论:
1、天下人共有哪些几种伦常关系?
2、一个人要具备哪三个条件?
五、作业
1、背诵今天所学的内容。
2、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在笔记本上。
第五章第四课时
教材内容: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教学目标:
1、熟读《中庸》第五章《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大致了解其内容,并背诵。
2、准确理解相关重点词的意思。
3、能从中受到启发,在生活中应用。教学重、难点:
理解字、词、句的意思。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再了解《中庸》。
二、初读《中庸》,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1.请同学们边听边注意字音和节奏,看能不能发现一些和我们以往不一样的地方。师诵读《中庸》。
2.质疑,指出通假字、处理好节奏。指导看注释。
3.请和同桌一起读一遍,请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如果发现他读错,9 马上帮他纠正,好吗?
4.你最想读哪一句?指名分别读。5.评议朗读情况: 6.学生集体朗读。
7.小结、过渡:同学们,文言文简洁精炼,每一个字、每一句都代表着丰富的意思。相信我们在刚才的反复朗读中已经有自己的一些感悟吧。接下来:
三、互动探究,品读《中庸》,读出韵味。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中庸》。(1)出示温馨提示:
先借助句子下面的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再谈谈自己的感受。
(老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到其中一个小组里共同学习,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效果。)
(2)汇报交流,指导诵读。2.小结: 3.诵读全文。
四、熟读成诵,巩固延伸。
1.检查背诵,多种形式背诵。2.吟诵展示。
五、课堂总结
在现实的工作、生活中,我们总是提倡把功夫做在前头,其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充分的准备,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突发事件进行较为全面的预计,以免问题突然出现时措手不及。
六、布置课后作业
1.回家默写这五句话,并背给家长听。
第五章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愚必明,虽柔必强。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庸》的写作背景及作者。
2.理解其中经典名句的含义,了解真诚的好处。通过诵读,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从小要懂真诚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精神。教学重、难点:
1.理解里面的经典名句。2.对知识的学以致用。3.理解字、词、句的意思。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华传统经典,领略传统文化精粹,感受它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庸》吧。
二、学习交流
(一)教师出示原文(小黑板)
(二)、整体感知,读通文本
1、下面我们共同学习第一章,请听老师范读,注意读音断句。
2、老师领学生读。
3、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注意正确停顿。
4、指名读,师生评价。
(三)感悟文本
1、小组交流讨论品词析句。(小组读,根据教师提供的提示了解大意)
2、指名说说自己对句子意思的理解,教师点评,只要说出大意就行。
3、读解文意
四、小结
真诚,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态度,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真诚,只有真诚,才能取得成功。希望同学们能努力做到真诚,选择美好的目标执著追求: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
第六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读准字音,熟读、背诵第六章的内容。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理解其中的含义。
4、培养学生能学而置用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原文,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
难点:理解本节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哲理和内涵,并运用在生活中。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齐背第一至第五章,引入学习第六章。
二、简单介绍《中庸》第六章,了解这一章的主题思想。
三、诵读训练
1、老师范读《中庸》第六章的内容,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认真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
3、学生齐声朗读。
4、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朗读加以纠正。
5、学生分小组朗读。
四、理解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1、理解词句
2、出示文章意思,学生齐读。
五、尝试背诵。
六、学以致用。
学生分小组讨论:
1、应该做一个有智慧的人。
2、在生活中怎样做到“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七、小结
同学们通过了本章的学习,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够做到“隐恶扬善,执两用中”,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用多种方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九、课后作业
1.背诵今天所学的内容。2.抄一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七章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背诵第八章的内容。
2、理解“大知、迩言、其、斯、舜”这几个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的意思。
3、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本章的意思,理解“隐恶扬善,执两用中”的主题意思。
4、培养学生能学而置用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熟读、背诵原文,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
难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哲理和内涵,对知识能学以致用。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激趣谈话,引入学习《中庸》。
三、新课导学
1、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本章,感知《中庸》的文言文韵味。
13(2)、教师讲解
四、诵读训练
1、教师范读,感受文言文的朗读韵味,注意正音。
2、学生自由朗读。
3、学生齐声朗读。
4、学生分小组朗读。
5、指名学生朗读,并作评点。
五、理解重点词语。
1、小组合作理解本章的重点词语。)
2、小组汇报,师适时点拔、补充。
3、学生质疑。
六、用自己的话说说《中庸》第七章所阐述的意思。
七、检查背诵。
(1)指名背(会背的同学举手,比谁背得好,背对的同学要表扬)。(2)比男生、女生谁背得好。(3)比哪一组背得好。
4)全班齐背课文。
九、延伸探究,学以致用。
学生分小组讨论:
1、应该怎样做一个隐恶而扬善的人?
2、在生活中若遇到人我是非之事,应怎去处理呢?(例如:同学之间、家人之间等)
十、总结
同学们刚才学得都很不错,相信同学们通过对《中庸》的学习和感知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有的放矢,更上一层楼。
板书设计:
扬善
《中庸》 执两用中
隐恶
第八章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背诵第八章的内容。
2、理解“自、明、则”这几个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的意思。
3、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本章的意思,理解“诚”、“明”的意思。
4、培养学生能学而置用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原文,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
难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哲理和内涵,对知识能学以致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诵读训练
1、教师范读,感受文言文的朗读韵味,注意正音。在听的过程中请认真的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生字生词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
3、学生齐声朗读。
4、学生分小组朗读。
三、理解重点词语。
1、小组合作理解第八章的重点词语。如“自、诚、明、则、谓、”等。
2、小组汇报,师适时点拔、补充。(1)自:从,由。明:明白。(2)则:即,就。
15(3)师补充译释:
四、用自己的话说说《中庸》第八章所阐述的意思。
1、同桌互说。
2、指名说说。
五、尝试背诵。
(1)指名背(会背的同学举手,比谁背得好,背对的同学要表扬)。(2)比男生、女生谁背得好。(3)比哪一组背得好。(4)全班齐背课文。
六、拓展,学以致用。
学生分小组讨论: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做一个真诚的人?
1、学生汇报。
2、教师小结。
七、总结
学习中庸思想,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是提高个人道德水准和构建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可以从中汲取到很多治世哲学。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诚信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陶冶自己的情操。
板书设计:
诚则明
《中庸》
明则诚
第三篇:中庸教案
五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择善固执
(选自《中庸·第二十章》)
【内容分析】
“诚”是中国人追求的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道德境界,周敦颐说“诚者”,圣人之本。”本节课的学习是围绕“诚”而展开的,点名了“诚者”和“诚之者”的区别,认为人要达到诚的境界,必须要经过不懈的努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和诵,读出文言文的语感和韵味,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2.通过探究学习和老师引导,初步理解“博学、审问、慎行、明辨、笃行”等词句意思。
3.把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达到明理导行的效果。过程与方法:
1.通过老师的示范引领和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了解本节课学习内容,并通过听、读、诵、背、写等方式,营造多元的学习氛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听、读、诵、背、写等方式,初步了解《择善固执》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浓厚的兴趣和情感。
2.初步了解古人古人关于诚的认识,并在知识点熏陶中获得人格的提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韵味地诵读本章内容,学习古人治学的严谨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诚者”和“诚之者”的区别,了解达到诚之境界的五个阶段——“博学、审问、慎行、明辨、笃行”。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出示书法“诚”字,看到这个字,你想起了那句名言和那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曾子杀猪》等)
2.师:诚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美德,古人也非常看重。请听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重耳大赦》。
3.提问:为什么重耳原谅了头须?(因为重耳信守承诺,说得做到。)4.引入:今天我们学校的内容就与“诚”有关。但要注意,今天的诚与古 时候的诚有什么异同。
二、诵读指导
1.范读感悟。你知道古代“诚”的意思是什么吗?你知道古人把学习分为哪几个过程吗?边听范读,边思考问题。
2.自读探究。要求:把字音读正确,读出停顿和韵律。(1)指名读第一段。正音:择(ze),评价他读得怎样?(2)指名读第二段。正音:慎(shen),笃(du),弗(fu),评价他读得怎样? 3.深入研读。
(1)播放音频范读感染(2)出示停顿符号跟读提高(3)指名读,小组接力读。
(4)趣读引背:第一段采用对对子的形式引读引背
第二段采用小组接龙的形式引读引背
三、理解感悟
1.出示“诚者”和“诚之者”这两个词,谁知道是什么意思? 师释义:所谓诚者,指的是一种状态,即天性就有的纯真状态,不欺人也不自欺;诚之者,则是通过一定的修炼达到“诚”的状态的方法。
2.辨析理解:判断下面的学生哪些属于诚者?哪些属于诚之者?
有的学生天生就很聪明,学习新知识一学就会,这是天资;有的学生没有那么聪明,但是勤能补拙,经过后天的努力同样能学得很好。3.提问,学生回答。
4.师:我们大部分人属于后者,但是天资聪明的人是很少的,我们大部分人都需要后天的刻苦学习,只要我们确立了目标,朝着他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学有所成,这就叫做“择善而固执之”。5.在你的身边或者你了解的名人中,有哪些是经过后天的努力而获得巨大的成功的呢?
(1)小组分享交流(2)推荐组员汇报
6.师:天生的“诚”只有圣人才能做到,而我们大多数普通人都必须把诚树立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地去实践它,这就是所谓的“诚之者”。
出示:许多普通人就是树立目标后,坚持不懈地追求、实践,最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李嘉诚、张海迪、海伦·凯勒
7.师:考考你:普通的人,树立了明确的目标,朝着它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学有所成,这是文中那一句的意思?——出示: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8.师生合作读好第一段。9.师:“择善而固执之”是说只要坚持好的学习方法,普通人也能取得成功,那什么是好的方法呢?请齐读第二段。
(1)要达到择善这个目标,要经历那几个重要的阶段?请从文中概括几个关键词。
(2)学生回答后出示: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3)那怎样学习,即使愚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会变得坚强呢?指名读出文中论述的句子。(4)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指名说。
10.小组探究: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这十个关键词你觉得最重要是那个?为什么?
(1)小组讨论
(2)小组指名汇报,回答那个都可以,言之有理就行。
(3)老师引导小结:博学是起点,是关键。要达到博学的目的,要经过问、思、辨、行这几个阶段,在这几个阶段里,行是最重要的。
四、经世致用
师:这几个关键词概括了古人学习的态度和坚持不懈地实现目标的几个阶段和方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几千年来一直沿用至今,许多中学和著名大学的校训里就含有这几个关键词。
1.出示校训:中山大学校训——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简介中山大学的校训。
2.这简单的十个字说明了追求目标的五个阶段,那就是——学、问、思、辨、行。
3.出示中山大学的校训释义 4.师小结:孙中山先生辩证地运用了中庸的思想,倡导世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并要知行合一地去践行。
五、拓展延伸
1.看一看。观看《中山大学践行校训的视频》。
2.说一说。作为当代的小学生,怎样做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呢?
3.写一写。师: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学问,都要有有容乃大的胸襟和气量。请观赏神奇的汉字“容”的演变。容本来的意思是盛。能盛东西的器物叫容器,容器所装东西的限量叫容量。(出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跟老师写一写容字。
4.诵一诵。师:温故而知新,让我们再一次捧起课本,能背诵的同学们把书合上,让我们再一次回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味悠长。(配乐)。
5.总结:诚,是天道;努力做到诚,是人道。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选择美好的目标,持之以恒地坚守不渝,就一定能有所成就。
上课附录材料
附录材料1:课文朗读停顿材料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附录材料2:故事《重耳大赦》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终于回到了晋国,做了国君。他成功粉碎了一场叛乱后,宣布赦免罪犯。于是,那些参加过叛乱的人,都心存疑虑,犹豫不决。
一个叫头须的人前来求见,重耳知道了,生气地说“我不杀他就格外开恩了,他居然还有脸来见我!”原来,在重耳流亡途中,头须竟然带着全部钱财,偷偷地逃走了。这使重耳备尝艰辛,甚至一度只能以要饭为生。可是,重耳的手下都劝他说:“既然已经发布了赦免令,为何不遵守呢?”重耳思考了很久,最终接受了建议,让头须为自己驾车,并经常坐车四处游玩。
人们见了,纷纷奔走相告,都说“连头须这样的人都被宽恕了,还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重耳在大家齐心协力的辅助下,很快成就了霸业。他就是晋文公。
附录材料3:中山大学校训简介
中山大学校训“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是孙中山先生于1924 年11月11日在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提写的。
首先,中山先生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和笃行五者作为有机统一体给予新释,他所指的“博学”是指学生要学习“古近中外的知识”,包括自然和社会科学乃至社会实践,更值得重视的是,孙中山的“博学”而识,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远大志向而又有广大文化知识的人才。
其次,中山先生反对死读书的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他告诫青年,学、问、思、辨的关键在于独立思考,学科学、发展科学,首要在于要明白任何科学的创造发明,不是靠书本知识,而是由于科学家长期考察心得贡献到人类的记录。可见孙中山的问、思、辨,是指人的学习认识方法,把“观察”和“判断”这两种近代科学思维方法运用到教学方法上,这显然也是创新的方法。
第三,中山先生把古代“笃行”发展为社会实践。把造就振兴中华置于自己肩上的人才学校,作为“好学校”: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为社会服务崇高理想的人,育的是合格人才,这对于我们来说,仍然具有启示的意义。其一,学校主要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学校教育的方向,孙中山强调为革命造就人才,我们今天应给予继承和发展。其二,学校要培养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中山先生强调学生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不要把学生造就成新的欺负人民的新贵,这表明树立革命的人生观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科学地发展学、问、思、辨和行的教育认识规律,中山先生强调在立大志的前提下发挥学、问、思、辨和行五者的辨证关系,表达了对教育认识规律的合理性,今天我们要坚持的是,在坚持教育基本路线前提下必须坚持广博的学识,独立的思考,分辨正确与谬误,批判抵制社会和国际的错误思潮,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
第四篇:《中庸》教案
《中庸》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中庸》的写作背景及作者2理解其中经典名句的含义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精神重点:理解里面的经典名句难点:对知识的学以致用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常识积累
1、《中庸》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2、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二、中庸之道《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三、内阅读: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四、拓展讨论:什么是“中庸”精神实质?
你心目中的“中庸”是什么呢?学完本,你的感想是什么呢?你认为“中庸之道”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参考:所谓“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君子之道,就是君子模范遵守社会规则之道儒家哲学注重的是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在我看来,它是做人的完美境界。具体的思想是: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统治者要仁政爱民。对待其它人要博爱。对待上司要忠诚。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尊重知识。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由此可见,儒家思想追求的是理想人格——圣人。儒家哲学的思想精髓是“中庸之道”。所谓中:即不偏不倚;庸:即平常。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内在的逻辑:“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尚中”的基本内涵是“无过无不及”,“时中”的基本内涵是“无可无不可”,“中正”的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的基本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其中,“尚中”观念为传统所固有,为孔子所继承。“时中”、“中正”及“中和”的观念是孔子对传统“尚中”观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中庸之道是目前全世界最为重视的合理主义。它注重人在处世的行为及态度上的“适度”。要求人们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和心态,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辨察、修正其中的丑恶,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以求在为人处事上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中庸之道的关键是对人的思想及精神世界的构建,重在时时刻刻对人的灵魂进行洗礼,让灵魂保持纯洁、高尚以及正直!中庸不是教人软弱,而是教人自立、自强、自信、自息!“中庸之道”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状态。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完美境界,所以它是无法达到的,但是可以无限地接近。
五、中庸的主要原则(1)慎独自修(2)忠恕宽容(3)至诚尽性,请围绕其中一点谈自己的理解。
六、知识延伸:《中庸》名言积累
1、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译文】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3、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译文】自然形成的禀赋叫做人性,遵循各自的人性叫做道,修明并推广这些道叫做教化。
4、君子和而不流。【译文】所以君子性格平和而不随波逐流。、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译文】有的人天生就知道这些道理,有的人通过后天学习知道了这些道理,有的人则是遇到困惑之后,经过磨难才知道了这些道理,无论是哪种情况,他们最终了解这些道理的结果是一样的。
6、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第五篇:中庸国学教案
五年级国学社团教案一
一、教学内容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二、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诵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理解基本意思。
2.通过诵读,让学生初步了解《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3.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主动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中相应的语句的意思,理解其中一些字词的意思。
2.通过诵读和讲解,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明白每个人都应拥有光明正大的品德,都应让自己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简介《大学》
(1)导语:《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那你了解《大学》多少呢?谁来说说看。学生交流汇报。
(2)概括学生搜集的资料,补充简单介绍《大学》的编排,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
2.初读感悟
(1)出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2)自己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由读)
(3)读给你的同桌听听吧。(同桌互读)
(4)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呢?(指名读)
(5)读得可真好,那么这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你知道吗?默读原文,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字词,有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道:主旨。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是光明正大的意思。
亲民:亲,通“新”,革新、自新。亲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得:收获。
(6)知道了这些字词的意思,那么你能连起来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小组合作,谈谈你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理解。小组汇报。
(7)学生交流反馈:《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革除自身的旧习,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心静不乱;心静不乱才能够心神安定;心神安定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和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和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程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8)同桌合作,一人读原文,一人说意思。
(9)理解了原文的意思,现在请你再读一读,能读出感情吗?生自由读。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诵读水平?指名读,全班齐读。
3.诵读竞赛
看大家诵读的兴致那么高,下面我们就来做做游戏,看谁记得又快又准?
(1)同桌自由练习背诵,汇报。哪对同桌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的练习成果?评选出“最佳合作奖”。
(2)老师想听听对于这段经典,我们班是男生读得好呢还是女生读得好呢? 男生齐读,女生齐读。
(3)看样子,大家已经熟记于心了,那我们来做接龙游戏。老师带头,知道的同学举手抢答。
(4)开小火车背诵。
4.经典总结
《大学》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
5.经典拓展
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练习。
五年级国学社团教案二
一、教学内容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ì),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二、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诵读“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ì),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理解基本意思。
2.通过诵读,让学生初步了解《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3.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主动理解“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ì),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中相应的语句的意思,理解其中一些字词的意思。
2.通过诵读和讲解,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明白每个人都应拥有光明正大的品德,都应让自己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简介《大学》
(1)导语:《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那你了解《大学》多少呢?谁来说说看。学生交流汇报。
(2)概括学生搜集的资料,补充简单介绍《大学》的编排,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
2.初读感悟
(1)出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2)自己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由读)
(3)读给你的同桌听听吧。(同桌互读)
(4)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呢?(指名读)
(5)读得可真好,那么这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你知道吗?默读原文,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字词,有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道:主旨。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是光明正大的意思。
亲民:亲,通“新”,革新、自新。亲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得:收获。
(6)知道了这些字词的意思,那么你能连起来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小组合作,谈谈你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理解。小组汇报。
(7)学生交流反馈:《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革除自身的旧习,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心静不乱;心静不乱才能够心神安定;心神安定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和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和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程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8)同桌合作,一人读原文,一人说意思。
(9)理解了原文的意思,现在请你再读一读,能读出感情吗?生自由读。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诵读水平?指名读,全班齐读。
3.诵读竞赛
看大家诵读的兴致那么高,下面我们就来做做游戏,看谁记得又快又准?
(1)同桌自由练习背诵,汇报。哪对同桌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的练习成果?评选出“最佳合作奖”。
(2)老师想听听对于这段经典,我们班是男生读得好呢还是女生读得好呢? 男生齐读,女生齐读。
(3)看样子,大家已经熟记于心了,那我们来做接龙游戏。老师带头,知道的同学举手抢答。
(4)开小火车背诵。
4.经典总结
《大学》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
5.经典拓展
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