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文言文实词教案3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洪海宁
教学类型:复习课 教具准备:多媒体 引语:
同学们,大家知道,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块奇葩。那里有岳阳楼的壮美,有小石潭的幽静,有桃花源的迷人,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更有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执着。几乎每一课都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言文,共同感受这份独特的美吧。
提到文言文,我们就要着眼于中考,中考文言文试题,一般取材于课内,尤其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基本篇目。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文言文内容分析与名句默写等。考查的形式一般分为单项考查和综合考查两种。本节课,我们就前两项内容做一次复习。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项文言实词。
一、文言实词辨析(板书)
1.通假字辨析。(板书)
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形式,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中的“止”通“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还如:A.甚矣,汝之不惠
B.河曲智叟亡以应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A项中的“惠”通“慧”,B项中的“亡”通“无”,C项中的“畔”通“叛”。
复习通假字时的一个重点就是对它的解释。通假字的解释有一定的格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老师把这种格式说出来呢?
学生答(略)
教师总结……很好,下面请大家根据这种格式来分析几道题,分析出来的请直接起立回答。
(出示题目)
【练习】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一厝朔东
③ 百废具兴
④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⑤将军身被坚执锐
⑥为天下唱 学生回答,教师给予鼓励。
师:除了以上所举的几个例子之外,哪位同学能再列举出几个你所熟悉的通假字?请举手。
(教师提问)…… 教师点拨:
【复习方法】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课下注释中有解释,复习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分册集中整理,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2.接下来请同学们讨论这样一个例子,注意例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请一个同学先翻译这个句子,然后教师总结)从这个句子中可以看出 “妻子”“绝境”两个词都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妻子”在文中是两个词,指“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中则是一个词,仅指“丈夫的配偶”;“绝境”文中指“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没有出路的境地”。
像这些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词就是古今异义词。(板书:古今异义词)这类词是考察的重点,也是我们容易失误的地方。下面请同学们做练习。
【练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词义的区别:
①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②越明年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
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老师与学生共同分析)
师:以上只是文言文里古今异义词的一小部分。除去这些,哪位同学能再举出几个古今异义的词呢?请想到的举手回答。
(学生答略)教师给予肯定。
教师指导复习方法:好,大家回答的很好。其实,教材中这类词大部分都有注释,在以后的复习中,我们可以像复习通假字一样进行集中整理,但如果一个一个去找,可能太麻烦(啦),我建议大家在复习中要进行合作:三个人一组分年级整理,最后再汇总,这样能很好的发挥集体的优势,做的更好一些。
3.下面请同学们再看一道题。
【例题】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
①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
②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师生共同分析:。①句中的“就”是“接近、靠近”的意思,②句中的“就”是“完成”的意思。同样是“就”字,但意思却大不一样。象这样的词就是一词多义(板书:一次多义)
师:在文言文里面,一次多义主要以单音词为主,做这一类题时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意思来分析。
请同学们在合作讨论的基础上做下面的练习,做完后请举手回答。
【练习】解释下面各组中加点词语,体会它们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区别。
①今以蒋氏观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既克,公问其故/广故数言欲亡
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④广故数言欲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学生回答略
教师点拨:【复习方法】复习过程中①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做好笔记,见到一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②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并能在阅读中加以运用。
4.文言实词里我们要复习的第四个知识点是词类活用辨析。(板书)词类活用辨析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常常是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某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种用法的词临时作另一种用法。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原本是名词,这里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打洞”。再请看下面几道例题:
【例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将军身被坚执锐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
这两道题考查对词类活用的辨析。①句中的“坚、锐”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坚”指坚固的铠甲,“锐”指锐利的兵器。;②句中的“生”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活下去”;下面我们相互讨论再做几道这样的题。
【练习】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并说明其活用情况。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②其一犬坐于前
③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④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⑥公将鼓之
师生讨论分析……
教师总结:【复习方法】辨析词类活用的前提是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文言词语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确定其活用的方式。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在复习时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句并认真分析、体会。
以上是文言实词的一些用法,接下来我们复习文言虚词的有关内容。(板书:文言虚词辨析)
二、文言虚词辨析
文言虚词的数量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也比较复杂。在中考试题中,文言虚词一般不作为测试重点,只要求考生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进行区别,以有助于理解文言语句。
如【例题】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虽我之死
B.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C.而乡邻之生日蹙
D.殚其地之出
这道题要求将“之”的用法区别开来。“之”有时做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B、C、D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有时做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只补充音节,A句中的“之”就是语气助词。
【练习】区别下列各组中加点文言虚词的用法。
①苛政猛于虎也
战于长勺
积于今六十岁矣
②其一犬坐于前
一狼洞其中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④学而不思则罔
学而时习之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请学生进行解释。
教师总结:【复习方法】①掌握常用虚词“之、其、而、然、则、乃、以、于、且、者、乎”等的一般用法。②通过比较分析,体会文言虚词的作用。③为常用虚词的每一种用法列举两、三个典型例句。
同学们,文言文的复习是要求我们从基础知识抓起,做好知识的积累。本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节课我们要进行“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和“名句分析默写”的复习,请同学们下去后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对下一节课的内容做好预习。谢谢大家。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第二篇:文言文常用实词 3
58、迁
1、战,守,迁皆不及施(迁移)
2、终继五国迁灭,何哉(改变)
3、再迁为太史令(调动官职)
4、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贬谪,放逐)
59、请
1、君不如袒伏斧质请罪(请求,请求对方做某件事)
2、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请求,相当于请允许我,请让我)
3、诸将请所之(请教,请示)
4、乃置酒请之(宴请)
5、请命(1)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疾苦(2)请示(3)请求任命官职
6、请献十金(愿意)
7、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谒见、谒问)
8、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邀请、约请)
60、穷
1、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困窘,处境困难)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得志,不显贵,与“达”相对)
3、所识穷乏者得我(贫困)
4、穷予生之光明以疗梅也哉(穷尽)
5、复前行,欲穷其林(寻求到尽头)
6、穷巷陋室穷山恶水(僻、荒)
7、公孙衍穷张仪(困窘)
8、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穷冬、严冬)
61、去
1、欲呼张良与俱去(离开)
2、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过去的)
3、为汉家除残去秽(除去,除掉)
4、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距,距离)
5、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表示动作的趋势)
6、人所畔者,天所去也(丢弃、厌弃、失掉)
7、公然抱茅入竹去(前往、到去)
8、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过去的)
9、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去去:越去越远,往前走了又走)
62、劝
1、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勉励,奖励)
2、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劝说)
3、皮令臣轻背其主(鼓励)
63、却
1、相如;因持壁却立(退,退回)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击退)
3、却之为不恭(拒绝,推却)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
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
6、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去掉、消除)
7、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但是、可是)
64、如
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到---去,往)
2、先生如其指(依照,遵从)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象,如同)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
5、能克谐,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
6、其如土石何(如----何,对(把)---怎么办)
65、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似,像)
2、若入前为寿(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也表示复数,你们)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假如,如果)
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
5、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的意思)
6、若何:怎么办,怎么象7若---何“对---怎么办”“对---怎么样”
66、善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为)
2、素善留侯张良(友好,亲善)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擅长:善于)
4、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引申为揩拭)
5、先主曰“善”(表示同意的答词,可译为“好”“对”)
6、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善才:唐时著名琵琶师,后也作以指琵琶师或曲师)
7、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优点、长处)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处理好)
9、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喜欢、羡慕)
67、少
1、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数量小,不多。这里为少数人。)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为足,缺少)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少年,青年;年轻)
5、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通“小”少子:小儿子)
6、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减、减少)
7、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瞧不起、轻视)
8、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少数人)
9、少间、少顷、少时、少焉、少刻等词语都表示一会儿(表时间的短暂、不一会儿、不久)
68、涉
1、楚人有涉江者(徒步渡水;引申为渡过)
2、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进入,到)
3、今少卿抱不测罪,涉旬月,迫季东(经历,经过)
4、涉猎:泛览群书而不一定求其精
69、胜
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
2、刑人如恐不胜(尽)
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胜利,战胜,取胜)
4、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胜过,超过)
5、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好的)
70、识
1、相逢何必曾相识(懂得,认识)
2、鄙夫寡识(知识,见识)
3、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记住)
71、使
1、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派遣,命令)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使,让)
3、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出使)
4、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
5、大王派一斤之使至赵(使者)
6、时周瑜受使至番阳(使命)
7、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72、是
1、觉今是而昨非(正确,认为正确)
2、是又在六国下矣(这个,这样,这些)
3、自信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下住(表示肯定判断)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是以:因此)
5、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是以:因此)
73、适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去)
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好,出嫁)
3、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顺从,适合)
4、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恰好)
5、适为虞人逐(刚才)
6、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同“谪”,调发)
7、又以适去,竟不自得(流放,贬取)
74、书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记下)
2、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文字)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
4、家贫,无以致书以观(书籍,书)
5、拜送书于庭(国书)
6、举世唯知其书(书法、字体)
7、《书》曰:“满招损,谦得益(特指《尚书》,泛指一切经书)
75、孰
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谁,哪个)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哪一个更---哪里比得上)
4、寒暑和节,而五谷以孰(成熟)
5、孰若:哪如、哪里比得上
76、属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接,连缀)
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3、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
4、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掌管)
5、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类)
6、若属皆且为所虏(等、辈、不者)
7、查明属实,事属可行(系、是)
77、数
1、众数虽多,甚未足畏(数目,数量)
2、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几,几个)
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
4、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计算)
5、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
6、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算术)
7、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法则、规律)
8、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技艺、方术)
9、范增数目项王(屡次)
78、率
1、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带领,率领)
2、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大致,一般,这个意义又说成“大率”)
3、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4、将率不能(主将)
5、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顺着、沿着)
6、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规格、标准)
7、建始以来,日食地震,以率言之,三倍春秋(频率、比率)
79、说
1、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讲明)
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言论,说法,主张)
3、《师说》《捕蛇者说》(文体的一种)
4、范增说项羽曰(劝说,说服)
5、秦王不说(通“悦”高兴)
80、私
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私人的,自已的,与“公”相对)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3、私见张良(私下,私密地)
4、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利、私事)
5、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私交、秘密的活动)
81、素
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白色的生绢)
2、则素湍绿潭,回清侄倒影(白色的)
3、彼君子兮,不至少餐兮(空,白白地)
4、素善留侯张良(向来,一向)
5、素餐:不劳而食,吃白食)
6、披心腹,见情素(真情、本心)
7、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没有文采的)
82、汤
1、臣请就汤镬(热水,开水)
2、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汤药)
3、疾在腠里,汤慰之所及也(同“烫”,用热水焐)
4、汤池:(1)就温泉砌成的浴池(2)防守严密的护城河
5、臣请就汤镬(汤镬)6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83、涕
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眼泪)
2、土皆垂泪涕泣(哭泣)
3、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涕零:流泪)
4、目泪下,鼻涕长一尺(鼻涕)
84、徒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同伙,一类人)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然,白白地)
3、徒以吾两人在也(只,仅仅)
4、班白者多徒行(步行)
5、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徒属:所属的人)
6、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门人、弟子)
7、高祖亭长,为送徒郦山(指服劳役的犯人)
85、亡
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逃亡,逃跑)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丢失)
3、今刘表新亡(死亡,死)
4、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灭亡)
5、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通“无”没有)
6、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出外、不在)
86、王
1、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一国的君主)
2、沛公欲王关中,(称王,统治天下)
3、妃嫔媵嫱,王子皇孙(王子:君主的儿子,也指贵族子弟)
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王师:封建时代政府的军队)
87、望
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远看。观察)
2、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3、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希望)
4、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声望)
5、在丁卯三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
6、并、汾乔木,望秋先陨(临近)
88、恶
1、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嫉妒)
2、廉君宣恶言(丑,劣,不好的)
3、以小易大,彼恶知之(怎么,哪)
89、微
1、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偷偷地,悄悄地)
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不暴露,深奥)
3、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小,微小)
4、动刀甚微(轻微,轻)
5、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稍微,略微)
6、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小数名,寸的百万分之一,常喻指细小的事情)
8、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表否定,不、不是)
90、悉
1、赵王悉召群臣汉(都,全)
2、古之治天下,至?至悉也(周全,详尽)
3、丞相亮其悉朕意(知道)
4、料大王之率,悉之不过三十万(尽其所有)
5、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详尽地叙述)
91、相
1、伯乐学相马(观察,审察)
2、儿已薄禄相(容貌,貌相)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帮助,辅助)
4、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宰相,丞相,相国)
5、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互相)
6、杂然相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代词)
7、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古代主持礼仪的官)
8、于是舍人相与谏曰(相与、一起)
9、相投合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相得)
10、便利在此月,六合正相应(相应、合适)
第三篇:文言文实词教案
文言文实词
“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的是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高考对实词考查常常是固定的唯一的意义,这就是需要具备根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
一、文言常见实词的范围 此条款要注意两点:
1、在文中的含义,这是所给的条件;
2、常见的实词,这是考查的范围。什么是文言常用实词?
一般地说,凡是中学教学中不止一次出现的古今词义不同的字均可算是文言常用实词。高中语文课本所列文言常用实词表共列了360个文言实词(准确数字为248个)。中学生起码要掌握的至少为120个。
二、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
单音性——单音词占绝大多数,双音词主要是联绵词、叠音词、象声词、偏义复词以及外来词,为数不多。
多义性 ——这和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原则上是一样的,但现代汉语用几个不同的词来表达的意义,在古代汉语中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近义性 ——现代汉语中有不太区分的概念,古代汉语中可能分得很细,形成一系列近义词,如关于“看”的动词有20多个;“马”的名词也有20个以上。
活用性 ——可以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名词可用作动词、副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又可以活用为名词,又有使动、意动等特殊的动宾处置关系。
通假性 ——用语音相同,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这在今天看来类似于写错别字,但在古人是一种习惯。
三、了解近几年高考文言实词的命题规律
1、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一题中考,分值为3分,几乎每年必考。
2、题型:
①、要求考生直接判断词义的对错; ②、判断古今同义或异义的情况。要求考生以比较来辨别词义的差异,求得正确。
四、实词复习的内容
1、古文中单音节词和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的关系。
单音节词是古代汉语词汇的主体,文言文中的一个字常常是词。尤其要注意的是,有时文言文中两个单音节词连用,正好是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词语,这就容易形成错觉,造成理解上的错误。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析:卑鄙,是单音节次,“卑”和“鄙”连用,“卑”指出身卑微,“鄙”指见识短浅,举止粗俗。它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卑鄙”的意义不同。
2、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相当一部分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古今有了不少变化,词义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或褒贬色彩发生变化。因此复习时一定要注意这种情况。如:江河、亲戚、爪牙等
3、一词多义
单音的文言实词大多是多义词,因而接触时一要清楚它几种常规的解释;二要根据语境判断句中意义(是本义还是引申义,是用作名词还是动词)。——对这一点要学会推测。
4、词类活用
这是词语功能的改变,所以和它在句中的位置有很大关系。词类活用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状语、动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等。
5、通假
不论是古有其字还是古无其字,只要课本、练习涉及的通假字一概收集、储存,尤其是一些常见通假。
四、答题技巧
(一)字形推断法借助字形推断
1、引导练习: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
(2)金就砺则利(《劝学》)
(3)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
2、方法总结:
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特别是“偏旁”与字义联系密切。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词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词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猜测词义提供依据。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就有可能较为准确的把握词义。
凡形旁从“钅(金)、木、氵(水)、灬(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凡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词义与兵器有关;凡“马、牛、羊、犭、鸟、虫”等与动物类有关;“讠(言)、辶(辵)、忄(心),彳(行)”等与行为有关,“禾”与五谷关;“贝”与金钱关;“皿”与器具关;“阝”与地名关;“求”与毛皮关;“隹(zhuī)”与鸟雀关;“能”与熊罴关;“尸”与身体关;“女”、与妇人关;“冖”与笼罩关;“系”与捆绑关;
“攴(pū)”与敲击关;“歹”与死亡关„„“月”关肉,“页”关首,“自”关鼻,“目”关眼„„总之,本字关本义,形符表义不可不知。
3、巩固练习:
(1)生而眇者不识日(《日喻》)
(2)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
(3)二人相憎,而欲相贼也。(《韩非子》)
(4)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指南录后序》)
如《念奴娇》“樯橹灰飞烟灭”中的“橹”:木制的船具。“不刊之论”中的“刊”从形旁上看应该与“刀”有关;
再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字的意义。“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它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过”也同理,也可译为“拜访”之义。有许多学生对2001年春季北京卷试题中“袖空牒窃印”中的“牒”字不理解,而实际上“牒”字是形声字,“片”是其形旁,甲骨文中取“木”之右半为“片”,本义就是“木片”,众所周知,古代发明纸张之前人们都把字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片”又被引申为“文件、文书”之义,因此凡是以“片”为形旁的字如“版”“牌”“牍”等都有“文件、文书”的意思。学生如果能有从字形去分析判断的意识,问题往往就能迎刃而解了。
(二)对句判断法(借助对称结构推断)
1、引导练习:
(1)忠不必用,贤不必以(《离骚》)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4)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病梅馆记》)
2、方法总结: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现象很多,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据之进行判断。
3、巩固练习:
(1)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小雅》)
(2)通五经,贯六艺。(《汉书·张衡传》)
(3)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4)追亡逐北(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族”字义同“灭”字)
(三)借助语法成分(词性)分析推断
1、引导练习:
(1)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2)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3)(项伯)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4)将军披坚执锐
(《陈涉世家》)
(5)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2、方法总结:
语法分析就是分析所要解释的词语在句子中充当何种成分,然后根据成分推断词性,进而推断出其意义。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补语+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份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所以我们翻译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
一般的句子结构
主语 + 状语 + 谓语 + 补语+ 定语 + 宾语
名、代词 形容词副词 动词 名词形容词 名、代词
分析成分 推断词性 推测意义
3、巩固练习:
1)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3)楚王贪而信张仪
4)信义著于四海
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2000年试题13题“取樵炊爨”
中的“樵”前跟动词,因此应是名词,译为“柴薪”。
(四)成语印证法借助成语推断
1、方法指导
成语就其来源看,是古汉语遗留在现代汉语中的“活化石”,其中的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上较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并且由于它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故而可以借助它来推断词义。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日薄西山(2)至丹以荆卿为计,如速祸焉 不速之客(3)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
(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欲盖弥彰
3、巩固练习
(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殚精竭虑(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焉 一蹴而就
(五)语境推断法
高考考查的实词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翻译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理解推断。
如:(1)93年六省一市高考试题13题要求选择文末“子访得之”的“访”字的意思:
A、咨询 B探望 C、寻求 D、访问
联系上下文内容,李衡临终告诉儿子,自己生前曾购置有“千头木奴”,只有“寻求”一义合适,其余三个义项均不合文意。
(2)99年试题11题“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的“绝食”,现代汉语的意义是“拒绝饮食(表示抗议或自杀)”。而在阅读材料中,“绝食”显然是指由于大水、人灾而引起的粮食匮乏,以致千余户人家均无粮可吃。因而D项中的“绝食”是古今汉语意义不同的词语。
(六)课文迁移法
(又称“联想推断法”,即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以联系课文相应迁移。
如:94年高考“扬州辟从事吏”同课文的“连辟公府不就”中的“辟”;97年高考“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同课文的“沛公不胜杯杓”中的“胜”;上海卷中“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同课文“向使六国各爱其地”中的“爱”;“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同课文的“便言多令才”。2001年仿真卷第五篇25题B项中“伐其功”跟课文《屈原列传》中“平伐其功”中的“伐”均是“夸耀”之义。
如: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解析:A项“竟然”表转折,显然不合文意,“竟”是完毕、终了的意思,“竟死”即一直到死的意思。《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学过“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竟”即完毕的意思。
B项“将兵”为动宾短语,与前后意思不合。C项“曲折”是说事情的复杂经过。
D项中的“结发”在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结发同枕席”的诗句,古时候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20岁,女15岁)才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
五、常见错误
文言实词翻译时学生最主要的错误是不能分清古义和今义,以今义附会古义,这也是文言阅读和翻译的大忌。纵观历年高考设题情况,这也是实词解释或句子翻译题迷惑性之所在。命题者也主要是从这方面来设题考查考生的。
总结:一个实词可能有几个义项,但在具体语境中,它的意义是唯一的;同时这个词的意义应当是与上下文其它词义相吻合、配合的,所以我们可以借助上下文语境来推断词义。
第四篇:文言文实词教案
文言文实词专题教案
杨丽卿
教学目的:
能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反思总结:
1. 对词语意义的把握,不能够和语境紧密结合,仅机械地套用积累的词义。2. 翻译句子不能够关注语境,尤其是忽略主语的变换。
对策方法:
1. 熟悉历年高考题中考查过的实词,复习时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2.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多留心、多积累、多归纳;在复习过程中,抓住典型习题加强训练。练习巩固:
(一)(题型专练04)解释斜体字 1.D县以属周 岁饥,官为粥以食饿者,民坌集不可禁,县以.
属者。
.周,周设梐枑,间老少男女,无一乱译文:当年饥荒,官府向饥饿的灾民供应粥,灾民聚集不可控制,官府就把(控制灾民的事情)交给李周,李周设置栅栏,把老少男女间隔开来,没有一处混乱的。2.A.民不告病县之南有涧,支流溢入,岁赋菑楗,调徒遏之,周始筑新堤,民不告. 病。译文:洪洞县的南边有山涧,支流泛出,征收赋税准备抗洪物资,让百姓抗洪,李周.开始构筑新的大堤,百姓没有叫苦的。5.D.若薛向使三司,欲辟为属,及相见,卒不敢言,退而叹曰:.人未易屈也 “若人未易屈也。于世。
.”以是不偶译文:薛向掌管三司,要征召他为部署,等到见面,最终没有敢说,(薛向)退下后感叹说:“这个人不容易屈服。”因此不被当世人知遇。9.B.其将金应虎等穷蹙降诸将受之芳密檄,急据关夹击,其将金应虎等. 穷蹙降。译文:诸将收到李之芳的密信,紧急据关夹击他们,马九玉的将领金应虎等处于困境.就投降了。
13.C.世祖厌其烦
D.特命预其议. 时中书、尚书二省并立,世祖厌其. 烦,欲合为一,集大臣杂议之,祐还朝,特命预其议。
..译文:这时,中书、尚书两省并立,世祖厌烦它的繁多,打算合二为一,召集大臣共同讨论。陈祐回朝,(世祖)特命他参议其事。
14.B.祐极言中书政本
及入议,祐极言中书政本.译文:等到入朝议论,陈祐极力主张中书省为行政之本,是祖宗所创立,不可废止。.,祖宗所立,不可罢。
15.D.祐请曰:“„„”不报 未几,行省榷民商酒税,祐请曰:.
“兵火之余,伤残之民,宜从宽恤。”不报。译文:不久,行省征收百姓和商人的酒税,陈祐请求:“战争之后,对于遭受兵刃之苦.的百姓,应宽大体恤。”(朝廷)不批覆。(质检二)4A往受业其门
既长,益笃于学。蜀儒张摐道仪真,往受业译文:他长大之后,更加专心于求学。四川儒学家张摐途径仪真,.
其门,质以疑义数十,摐甚器之。(马祖常)前往他的门下拜师学习,拿了几十个问题请教张摐,张摐非常器重他。2014安徽卷
4.D.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 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
殷勤译文:当学政时,遇到贤能的教官生员,跟他们说话谈论就好像同辈人一样,勉励别..,去而人爱思之。人为学要先从识字开始,语意深厚,离去之后人们都爱戴思念他。2014浙江卷
16.B.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 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
振发译文:拿起笔来写文章,其文章言辞秀美而多具才思,大多是别人没有说过的,先生..
于乡里之间。却很轻易地表达出来,(他的名声)从此在乡里之间传扬。
(二)文化常识补充:《知识手册》文化常识部分 课堂练习:
1.《题型专练与纠错》04——08 2.《专题透析》 课后反思:
第五篇:文言文实词应用教案
《文言文实词应用》教案
--------方正县第一中学 孙健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实词各种意义,明确应用语境。2.提高文言阅读和知识的扩充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实词意义及具体应用的语境。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一、高考分析
根据《考试大纲》我们应教会学生掌握要求的课文中150个关键文言实词,而怎样引导学生认识这150个文言实词成为我们教学的关键。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
二、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法
(一)形声推断法
汉字中有90﹪的字是形声字,而形声字的组合分为形旁和声旁,要想推断实词的意义可根据形旁判断其意义,例如“口”字旁我们知道和说有关,“⺮”字旁和竹子有关等。
例题练习:
(1)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形旁为舟,意思为 大船(2)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形旁为 石,意思为 石阶(3)径造庐访成 形旁为走 意思为 到
(二)语法结构推断法
根据所要分析实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来判断其意义,而语法分析法是从语法的角度的分析意义。一般情况下语法中句子成分充当的词性是固定的。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例题练习:
根据字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1、将军身披坚执锐,讨伐暴秦,功盖寰宇!(从句子成分看,“坚”“锐”分别充当“披”和“执”的宾语,因次解释为:坚硬的盔甲和锐利的兵器)
2、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2000年全国高考题)樵:木柴。
(三)结构相似推断法
在同一种结构中,词语的意义往往是相近或是相似或相反等,利用它相邻的结构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一个词也好,一个句子也好,如果形式比较整齐,那么处在相同位置上的字的意思很可能不是相同或相近,就是相反。
例题练习:
(1)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怙”对“恃”,词义为 依仗、凭借(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对“用”,词义为 被任用(3)文过饰非(“过”与“非”同义)“文”对“饰”,词义为 掩饰
(四)、字音推断法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
例题练习:
(1)进住夏口(《赤壁之战》)(“住”通“驻”)
(2)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倍”通 “背”, “倍道”就是“违背自然规律”。)
(五)、想象推断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联系教材,联想成语,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题练习:
1.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 鄙:粗俗
联想:“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边境)“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退秦师》(把„„当作边境)
2、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联系《鸿门宴》中 素善留侯张良,词义为 友好
《文言文实词应用》教案
方正县第一中学
孙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