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过河》教案及教学反思
《过河》教案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P19-P21页。教学目标:
1.通过“过河”的情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3.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并运用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教学难点:探索“小括号”的应用过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师:今天,老师第一次给大家上课,为了消除一下我们之间紧张的气氛,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美丽的景色,放松一下心情,好不好?(好)
(课件出示长江风光图配音乐)
师:刚才我们欣赏的都是长江的美丽风景,同学们,想去玩玩吗?(想)师:看大家这么高兴,在出发之前,老师想考考你们。
课件出示复习题:
1.比一比,看谁的眼力好。(说出运算顺序)30+8×4 5×2+3 80-64+8 29+25÷4 师:同学们说的真棒,那大家还敢不敢继续接受老师的挑战? 2.把二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7×6=42 6÷2=3 60-42=18 18-3=15
二、主动探究,研究问题 师: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同学都是在长江边长大的,在长江的中间,有一座小岛叫做江心洲。老师就带你们到江心洲玩玩好吗?(好)那我们赶紧出发吧!呀,大家看看我们去江心洲遇到了什么问题?(课件出示情境图)生:要坐船去。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板书课题:过河
师:(出示信息图)请大家仔细看图,从图中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信息:河岸上男生有29人,女生有25人,每条船限乘9人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出示问题)
需要几条船?
师:那我们估计一下,大概需要几条船?你是怎么估的?
生1:我估计大概需要7条船。我把男生看成30人,女生看成30人,这样用总人数60人除以9,大约需要7条船。
生2:我估计大概需要6条船。方法和前面的同学差不多,只是人数多算了,所以我从7条里减掉1条船,大约需要6条船。
师:那么到底需要几条船?谁会列式解答?
生:29+25=54(人)54÷9=6(条)【板书】
师:第一步先算什么?
生:先算全班总人数,再除以每条限乘9人。
师: 说得好!
师:谁能用我们前面学的知识把分步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
生:29+25÷9 师:四人小组讨论这样列式行不行?
生1:不行,因为这样就不是先算加法了 生2:不行,因为这样就先算女生要几条船,男生没算
师:这几个小组表达的特别清楚,29+25要先算,咱们必须给它加上一个符号表示出来。现在请4人小组合作,创造一个符号,写在卡纸上。
小组合作交流
展示 29+25÷9 29+25÷9(29+25)÷9 请学生小组派代表发言。
生1:我用划横线表示这部分先算
生2:我把先算的部分用线框起来
生3:我用括号表示29+25先算
师:说的真好,你们小组真有创意!
师: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但这么多的表达方式,如果每个人都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来表示,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别人写的我们看不懂。
师:是啊,所以在数学上使用统一的符号(),它叫小括号(板书)
师:小括号像咱们生活中的什么呢?
生1:像两面墙。
生2:像茶杯的把手。
生3:像一对耳朵。
……
师:小括号的作用可大了,以后,大家看到算式中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师:那这道算式小括号放在哪儿呢? 29+25 师:加了小括号的算式怎么读呢?老师范读(29与25的和除以9),学生跟读 师:会计算吗?
学生计算,板书完成:(29+25)÷9 =54÷9 = 6(条)
师:通过对“过河”问题的解决,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符号朋友——小括号,谁能讲讲小括号有什么作用?
生1: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
生2:算式中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师:老师把大家说的编成了一首儿歌
出示“小括号,你真棒,算式有你真奇妙。改变顺序少不了,先算括号要记牢。”
学生齐读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师:好了,坐着船我们已经到了江心洲,下船前,老师还想考考大家!
1、考考你
18-9×2(18-9)×2 师:大家仔细观察,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运算顺序、数据一样。
师:你真会观察。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后一道算式加了小括号。
师:那咱们计算一下,结果怎么样?
学生计算
展示得数讨论:为什么两道题的得数不同?多让学生说。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小括号改变了运算顺序,导致得数不同。
2、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每人选一道题计算)5×(36-29)(83-35)÷8 94-(25+19)
学生展示
师:说说是怎么算的?
四、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师:哎呀,时间真快呀,不知不觉就到了返回的时间了,在返回之前,咱们一起去买些土特产带回家吧!(出示土特产图)野菜4元,木耳5元,红薯3元,竹笋2元,花生6元,香菇7元。
师:大家猜猜,我们的好伙伴淘气和笑笑各买了什么?
生:笑笑买了一袋野菜和三袋木耳。
师:淘气呢?
生:淘气是野菜和木耳各买三袋。
师:他们要付多少钱呢?
请大家帮他们解决问题。
学生计算
师:谁帮助笑笑解决了问题? 4+5×3 =4+15 =19(元)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一袋野菜是4元加上每袋木耳5元乘以3。师:你说的真好,其他同学有和他不一样的吗?
老师也帮笑笑计算出来了:4+(5×3)
=4+15 =19(元)
你们看看老师算得对吗?5×3需不需要小括号呢?
小组讨论后汇报
师:那可要可不要,你会怎么选择呢?
生:当然不写。
师:咱们现在来看看淘气要付多少钱?(学生展示)
生:(4+5)×3 师:你是怎么算的?
生:先算一袋野菜和一袋木耳的价钱,因为各买了3 袋,所以再乘以3 师:你表达的这么清晰,真棒!我们刚学的小括号,你就会用了,你真是爱学习的好孩子!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4×3+5×3 师:请介绍一下你的想法。
生:先算三袋野菜的价钱和三袋木耳的价钱,再相加。
师:你表达的这么清晰,真棒!
师:同学们,你们的方法都很好,有些还把今天刚学的小括号用上了,老师感到特别高兴!
师:如果你有15元,你打算买些什么?咱们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一下。
师:你打算买什么?找回多少钱?
学生交流
……
五、师生小结 畅谈收获
同学们,今天的春游活动就快要结束了,大家肯定特别开心,因为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小括号)。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带有小括号的算式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回答)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上和小括号成为更好的朋友!
附板书设计:
过 河
29+25=54(人)()54÷9=6(条)小括号
小括号,你真棒,算式有你真奇妙。改变顺序少不了,先算括号要记牢。
(29+25)÷9 =54÷9 = 6(条)
小组展示:29+25÷9 29+25÷9(29+25)÷9
课后反思:
这是一节计算教学课,是多数教师不爱上、学生不喜欢听的课,所以在设计这一课时,我努力将自己对新课标的理念体现出来,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关注孩子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但其中也感觉有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
1、尊重教材,创造性地创设学习情境。
新课标提出我们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我设计的活动都是围绕主题情景“过河”而展开的。我围绕这个情景,引导学生从中寻找数学信息,发现数学问题,进而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在解决“需要几条船”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掌握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力求学生自主探索。
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并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汇报→验证→猜测、尝试”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最后,教师从旁引导,点明主题。
3、设计练习,注重运算能力的培养。
练习题设计分为基本练习、对比练习、应用练习三个梯度,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活动一步一步引向深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课堂教学,注重估算能力的培养。
在解决“需要几条船”的问题情境中,先不急于让学生列式计算,而是让学生估算。这样为后面讨论“29+25÷9” 这个算式行不行提供依据。
5、存在的不足。
在学生交流时,对于学生好的书写格式和行为习惯没有引起注意,适时表扬,树立榜样,对自身调控课堂的能力还有待于加强。
第二篇:中班体育教案:过河教案及教学反思
中班体育教案:过河教案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立定跳远和助跑跨跳的动作技能。
2.提高爬、跑、跳的能力,锻炼体能,发展肢体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3.在难度逐步提高的游戏中,主动参与,大胆尝试,挑战自我。
4.引导孩子乐于接受治疗。鼓励、培养小朋友不怕打针的勇敢精神。
5.帮助幼儿了解身体结构,对以后的成长会具有一定的帮助。
活动准备:
1.大绳一根,鳄鱼胸饰一个,平衡步道、沙包若干,筐一只。
2.活动前布置好场地。
活动过程:
一、小蝌蚪变变变
1.我们一起把绳子围成一个大大的、圆圆的池塘,来做“小蝌蚪变变变”的游戏吧。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这一热身运动的动作,幼儿观察并跟随教师模仿练习。动作如下:(1)身体趴在地上,双手合放在背上,利用上身的扭动移动身体;(2)蝌蚪长出两条后腿:身体趴在地上,用两条腿连续蹬地并扭动身体前进;(3)蝌蚪长出两条前腿:四肢匍匐爬行;(4)变成青蛙起跳:模仿青蛙跳跃的动作,做全身运动。
二、青蛙跳田埂
1.现在小蝌蚪变成了青蛙。你们知道青蛙有什么本领吗?青蛙不仅会唱歌,还会蹦蹦跳。大家一起来学学青蛙跳田埂。
2.教师用平衡步道作田埂(一块一块间隔、两块两块间隔等),设置活动路线,通过不断增加高度和宽度来提高活动难度。幼儿可选择不同难度的场地进行练习。教师指导要点如下:
(1)要求幼儿从同一方向进行跳跃活动。起跳时,用力蹬地,向前上摆臂;落地时,屈腿全蹲,保持平衡。
(2)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变化难度,也可根据情况运用自己的肢体动作给幼儿增加难度。注意观察个别能力较弱幼儿的活动情况,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帮助。
(3)用塑料圈在活动场地边做小池塘,请小青蛙自主掌控休息时间。(通过本环节,全体幼儿熟练掌握了立定跳远的动作方法,大部分幼儿能够进行助跑跨跳的动作练习,部分幼儿能够利用助跑跨跳的方式跳过较远的距离。)
3.幼儿自由活动,教师巡回观察,通过增加难度和语言指导(如“看看别人是怎么跳的”“怎样跳才正确”“现在步道变宽了,你怎样跳过去”等),使幼儿的跳跃动作自然地由立定跳远转变为助跑跨跳。教师在活动中要注意观察幼儿的活动量,适时集中请个别幼儿展示动作,并讲解动作要领和安全保护知识,在重点部分示范动作并带领幼儿集体练习。
三、青蛙过小河
1.青蛙越长越大,本领也越来越大。对面田里有许多害虫,现在青蛙要跳过这条小河去捕捉害虫。这条河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你们看看能从哪里跳过去。如果游来了鳄鱼,你敢不敢从鳄鱼身上跳过去?
2.教师将绳子在地上对折围成一条宽窄不等的小河,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活动能力跳过小河,巩固前面游戏中掌握的动作方法,并利用所学动作完成一定的目标,进一步锻炼体能。
第一次活动:幼儿自由跳过小河,教师引导幼儿看看自己能跳过多宽的河面,是用什么方法跳过去的。要求注意安全,避免冲撞。
第二次活动:教师通过增设下雨、河面变宽等情景,提高跳小河的难度。幼儿分散活动,教师巡回观察,注意指导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大胆尝试。
第三次活动:教师胸前贴上鳄鱼图片做鳄鱼,双膝微屈仰卧河中,幼儿依次跳过河捉到害虫,再从鳄鱼身上跳回来,将害虫放到指定的筐里。
3.幼儿依次游戏,教师根据幼儿的能力,通过改变自己膝盖的高度来调节幼儿跳跃的难度。
四、青蛙回池塘
1. 今天所有的青蛙都很能干,学会了立定跳远和助跑跨跳,跳田埂,过小河,捉害虫,掌握了很多本领。大家累了吧,我们再把绳子围成池塘,休息休息吧。
2.小青蛙在音乐伴奏下在池塘里游一游,用绳子模拟水波晃动,并相互拍腿放松,休息嬉戏。
教学反思:
活动结束后,我认真反思了这节课,教育活动应以幼儿的需要、兴趣,尤其是幼儿的经验来进行教学决定,在活动中我对自己角色的定位是一个参与者,我希望和孩子共同发现、探讨、寻找,让孩子在观察时享受探索的快乐。一节课下来,我个人认为,我设计的这节课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第三篇:过河教学反思
《过河》教学反思
华林小学 陈丽明
《过河》是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在教材中创设了“过河”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让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情境图,让学生先说一说从图中知道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看图能力及获取数学信息、提问题的能力。然后独立试做。学生会出现分步进行计算的式子。29+25=54(人)54÷9=6(条)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时,可能会出现29+25÷9。让学生互相讨论所列算式的合理性。这样学生发生了认知冲突,由此体会到引入新符号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河》这节课时存在以下不足:
1、过分注重情境的创设,让情境创设变得形式化了,忽略了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2、急于求成,学生没有充分理解小括号的含义就让学生应用。
3、没有很好的把学生出现的错误作为教育资源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学习。学生都能明白小括号的含义,学生都知道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可是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带小括号的综合算式就不会了。如果能利用这些错误的资源让学生动手去算一算,亲自探究自己出现的问题,自然就能更好的理解小括号了,应用起来也就不难了。
第四篇:过河教学反思
《过河》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发现问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猜想验证-------汇报结果-------尝试运用”等一系列流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
本节课我首先利用课件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学生很快列出了分部算式,有部分学生列出了29+25÷9,有极少数学生列出了(29+25)÷9,学生上台进行板演解说。学生在演示29+25÷9引起了学生的异议,有学生提出按运算顺序,应该先算除法再算加法,而根据题意则应该先算加法再算除法,我抓住时机及时提出问题,按题意我们应该先算加再算除,但根据所列算式的运算顺序应先算除再算加,由此矛盾产生了,那么如何打破运算顺序先算加再算乘呢?由此顺利引入了小括号,让学生明白了要改变运算顺序就必须添加小括号。接下来在解决第二题很多学生就能够用小括号来解决问题了。接着,在解决练一练中的第一题时,出现了两种方法:(1)(18+18)÷4,(2)2×18÷4,特别是第二种方法,有的学生计算2×18也用小括号,在这里,我让学生讨论这里有没有必要加小括号,学生说:在这道算式里,本来就应该先算乘法,所以没有必要加小括号,很快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是改变运算顺序,不用改变运算顺序时不用添加小括号。在解决第三个问题时学生又出现了两种方法:(1)36÷(3+3),(2)36÷3×2,对于第二种方法又引起大家的争议,首先是这道题列的对吗?不对在哪里?学生指出这道题这样列应该先算除再算乘,但题意是应该先算乘再算除,所以3×2要打上小括号才能先算。因此这道题列的是错的。我紧接着问,那你说应该怎样列?生:36÷(3×2)。这两道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是改变运算顺序,如果不用改变运算顺序就不用加小括号。
第五篇:小马过河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一:《小马过河》公开课教学反思
《小马过河》教学反思
《小马过河》是一篇富有吸引力的童话故事。课文主要讲的是小马要过河,但不知道河水的深浅。小马问老牛,老牛认为过得去;小马问松鼠,松鼠认为过不去。最后在老马的鼓励下,小马大胆去尝试,终于过了河。故事说明了遇事要“开动脑筋,敢于尝试”的道理。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紧紧抓住以激发孩子的兴趣为主,时时刻刻以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为主轴。经过教研组的评课讨论,我有如下反思:
一、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原动力。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挂图、录音导读、图片展示、情景片段表演等多种方式,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得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但是在教具使用中,发现有些前期准备不到位,这是我以后需要注意的方面。
二、双基训练导入,逐层推进。
在揭示学习目标后,我进行了双基训练,小黑板出示本课生词,指名领读,并且针对二年级学生拼音还比较薄弱的特点,让学生养成了用手指画声调的好习惯。但是,整个训练过程时间稍短,训练效果不够明显,处理得较像第一课时,以后应该改进训练方法。
三、精读品悟,指导朗读。阅读是表达交流的基础,而朗读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式。在本课的朗读教学活动中,我注意以情感推进朗读活动。抓住小马、老牛、松鼠、老马的语言,例如抓住表现松鼠形象的“大叫”“认真”来进一步感悟松鼠发自内心的焦急、担忧,抓住小马的“低下头”,说话吞吞吐吐。通过理解关键词,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理解课文主要人物的心理,通过分角色朗读,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加强知道学生的朗读,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注意以激励性评价推进朗读活动、师生赛读,情景表演这些活动的设计,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塑造故事中的人物,使故事人物更加丰满,达到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深深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也培养了学
生的理解能力。学生在这方面配合度很高,甚至超出我课前预期,相信这次课后,学生的朗读能力会大大提高。
四、拓展延伸,交流体悟。
引导学生思考:你生活中有没有像小马一样遇到过难题呢?你又是怎么解决的呢?以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学生回答十分积极踊跃。但是,由于对整体时间把握不到位,展示交流的时间较少,本来准备好的更充分的拓展延伸没有全部展示,这是我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之一。
以上是教完这篇课文后,自己的一点小小反思。当然以后的路还很长,这节课给予我的收获还是较多的,我将吸取好的方面,继续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对于还不好的地方,继续学习,继续反思。篇二:《小马过河》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马过河》教学设计
嫩江县第三小学 尹艳
教材分析:
这是一片童话故事,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小马与牛伯伯小松鼠的对话,把一个不善思考、凡事爱问妈妈的孩子写的活灵活现,会使小读者读来感到特别亲切。这个故事说明遇事要亲自动脑筋,亲自去做,才会有正确的认识。
设计理念:
本篇文章充满童趣,适合让学生边读边发现问题,教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理解寓意,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学情简介:
二年级学生朗读能力比较强,喜欢互动,所以我安排了表演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理解课文内容,真正体会到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懂得遇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要自己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勇于实践,在实践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2.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 “麦”、“果”、“深”口头组词。3.学法渗透“三读法”。4.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挖掘课文内涵的道理,明白实践第一。
突破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题讨论法、电教法
教学准备:
头饰 课件 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小马过河》是一篇童话故事,充满童趣,适合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议自练的形式读懂课文,理解寓意。因此,我设计了“听读说演”四大块教学方案。
第一课时
导入
老师手举小马图,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一只小动物,你知道是谁吗?(小马)下面我们学习小马过河的故事。10 小马过河 齐读课题
听——听课文录音
老师先播放录音,学生听故事,感受童话的趣味性,初步和故事的主要人物----小马交上朋友,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一、借助拼音自读课
二、认识自然段
学生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三、熟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中写了几个小动物? 2.课文中主要写的谁的事? 3.小马为什么要过河?
4.小马过河时遇到了什么事,怎么解决的。5.小马最后过河了吗?
第二课
读——读课文内容
1、初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准生字新词,读通句子。
2、精读课文 通过初读,学生对课文已有了整体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中的重点句。通过对重点句的朗读分析,课文其他内容便也迎刃而解了。
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小动物?(老牛、松鼠、小马)
这课主要写的是谁?(小马)
写的是小马的一件什么事?(小马过河的事。)
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呢?
读1—3小段
妈妈让小马做什么事?
小马心情怎样?
书上哪个词写的是高兴的心情?(连蹦带跳)
小马为什么这么高兴?(第一次接受任务)
小马的话说明什么?(1.爱劳动。2.有礼貌)
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呢?(去磨坊,一条河挡住了去路。)
画一条河
小马这时怎么想的?
小马为什么为难呢? 1.第一次离开妈妈。2.离家很远了。
3.河水哗哗地流着不知深浅。
导读 1—3小段,读出小马高兴的心情和后来为难心情的语气。
这时小马遇见了谁,争吵一件什么事?
读4—6小段
小马遇见了谁?
他们争吵一件什么事?
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蹚过去。” 板书 水浅
松鼠说:“深得很哩!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就是掉在这条河里淹死的!”
板书 水深
老牛说水浅,松鼠说水深,谁说的对?讨论:水的深浅不变。老牛高大认为水浅,松鼠矮小,认为水深。这是相对而言的,都有自己的道理,为什么?
板书:高大 矮小
小马听了它们的话,怎样表现的?(不知怎么办)
小马为什么不知怎么办才好?(遇事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
导读 4—6小段,读出小马和老牛、松鼠对话时的不同语气。
小马听了老牛、松鼠的意见,怎么表现的?
小马回家问妈妈,妈妈怎么说的?
读第7小段(分角色读)
妈妈问小马,小马什么表情?
什么叫难为情?(不好意思。)
妈妈问了小马几次话?(三次话)
读第一次 指导读 “我……我过不去。”
读第二次 理解 反问句的意思。
读第三次 指导读 “没……没想过。”
小马听了妈妈的话怎么做的?(低下了头)为什么低头,说明了什么?(认识自己错了。)
妈妈最后怎么说的?读妈妈的话。
妈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河水是深是浅,亲自实践就知道了。)
光是什么意思?(只、就)
小马过河了吗?怎么过的?(在妈妈的教育下,亲自实践。)
实践的结果如何?(水既不浅……也不深)
为什么结果是这样?(因为小马既不象老牛那么高,也不象松鼠那样矮,实践中认识 到自己可以平安过河。)
4、分角色朗读
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小马、老马、老牛、松鼠之间的对话,在读中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领会故事的寓意。
学习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板书:水浅 高大
水深 矮小
第三课时
说看法、表演
说——说个人看法
读,是了解课文基本内容。而说,则是在学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说理。同样一条河,老牛说河水很浅,松鼠说河水很深,这是为什么?如果大象和小白兔也要过河,你应该对它们怎么说?学生展开想象,设计与大象、小白兔的对话,进一步理解课文寓意。演——演故事精髓
学生通过“听读说”三步,已经理解了课文内容,明白课文所蕴涵的寓意,达到了内化的目的。然后让学生戴上自己制作的头饰,自由组织,自选角色,进行分角色表演,则是一个由内化到诠释的过程。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塑造故事中的人物,使故事人物更加丰满,达到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板书设计:遇事开动脑筋,亲自去试试。在实践中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心情变化 高兴→为难→叹气→难为情 篇三:小马过河教案说课及反思
大班语言《小马过河》教案
活动分析: 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存在着自理能力差,遇事不动脑筋,没主见,随波逐流等现象。通过本次活动帮助幼儿
1、理解故事内容;
2、尝试分角色表演故事;
3、知道遇事要动脑筋,还要亲自试一试。
为了达到以上三个目标,我分四个层次设计了本次活动。
一 通过比身高引出故事。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教师声情并茂的为幼儿讲述故事,让幼儿通过听觉,来想象故事中的情景。
二 欣赏动画。在这一环节,充分刺激幼儿的视觉,并通过故事帮助幼儿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三 教师操作纸偶,和幼儿一起复述故事,为故事表演做准备。
四 分角色操作纸偶进行表演。先将幼儿分成四组,来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分别请四个小朋友来操作纸偶,教师做旁白。全体幼儿参与表演。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理解故事内容。
难点是:尝试分角色表演
为了解决重难点的问题,在活动中我设计了听故事、看动画、纸偶表演三种形式,在方法上采用了谈话法、提问法、情景表演法等多种方法,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为分角色表演做了充分的准备。
这是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适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听、说、看、角色表演等一环扣一环,循序渐进的活动设计,充分调动了孩子的多种感官,使孩子们在身心愉悦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增长本领。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
2、尝试分角色表演故事;
3、知道遇事要动脑筋,还要亲自试一试。
活动准备:
提线纸偶 :小马 老马 老牛 小松鼠
小马过河动画
活动过程:
一、导入:比身高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动物吗?今天老师就给你们请来
几位动物朋友,瞧,它们是谁?播放幻灯片(老牛 小马 小松鼠)它们正在比身高,看一看它们三个谁最高,谁最矮?(老牛高,小松鼠矮。)小马呢?(比老牛矮比松鼠高)有一个关于小马过河的故事,想不想听?
二、讲故事
故事讲完了,谁来告诉我故事的名字叫什么?里面都有哪 几个动物?小马要过河干什么?它去了几次河边?第一次它过河去了吗?第二次呢?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遍故事,听听小马第一
次为什么没有过河去?
三、欣赏动画 回答问题
故事欣赏完了,小马想过河,老牛告诉它什么?
(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过去。)小松鼠告诉它什么?(水很深,还淹死过我的伙伴呢。)小松鼠和老牛说的为什么不一样?(因为老牛高,小松鼠矮。)妈妈告诉它什么?(遇事要开动脑筋,亲自试一试,光听别人说是不行的。)小马听了妈妈的话,趟过了小河。
故事告诉我们,遇到困难要开动脑,还要亲自试一试,光听别人说是不行的。
孩子们,这几个小动物想给小朋友们表演纸偶戏,请小朋友们看,咱们一起来给它们配音,好不好?
四、教师操作纸偶,示范表演,幼儿欣赏纸偶表演,并同
教师一同复述故事。
五、分角色操作纸偶进行表演。
先将幼儿分成四组,一组来扮演老马,一组扮演小马,一组扮演老牛,一组扮演小松鼠。分别请四个小朋友来操作纸偶,教师做旁白。全体幼儿参与表演。
(分好组后要强化幼儿的角色,如:老马在哪里 ?幼儿回答在这里。)
六、延伸活动
请小朋友到角色表演区体验操作纸偶儿。活动反思: 此次活动依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通过听、看、说、角色表演等一系列的活动设计,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让幼儿体验纸偶表演的快乐,并感受故事蕴涵的教育意义。
整个活动目标明确、层次清晰、各个环节之间紧密衔接,语言简练,过渡语的使用准确,连接性强,使整个活动过程一环扣一环,自然完整。
在重难点的处理上,重点突出,采用了听故事、看动画、纸偶表演,角色表演等方法,利用大班幼儿好动,喜欢表演的特点,引导幼儿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难点反复操练,从听到看,到回答老师的提问,从和老师一起复述到独立表演,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紧紧围绕难点展开,最终达到幼儿独立表演。
在教学中我采用生动的语言,和蔼可亲的态度,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引导孩子和我进行互动,整个活动自然流畅。引导语准确、简炼,易于孩子理解,因此孩子能够准确的回应。
希望各位领导专家,能够为我提出宝贵的意见,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得到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