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海阳市赵疃村名的来历和故事

时间:2019-05-15 08:53: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东省海阳市赵疃村名的来历和故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东省海阳市赵疃村名的来历和故事》。

第一篇:山东省海阳市赵疃村名的来历和故事

山东省海阳市行村镇赵疃村名的来历和故事

在元末明初,由于战乱,海阳市盆子山西北高山顶西,居住着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主要有汪李谭及蒋四姓。所以人们就习惯叫前三姓为村名。就叫“汪李谭村”明朝宣德年间,谭姓中出了个无懒,混混叫“谭三,这人生的是五短身材,好吃懒做,喝酒没命。所以人们都叫他酒坛子。这一天,谭三喝得大醉。正东倒西歪的往家走。正巧走到观音寺庙门前,谭三一下子就摔进庙里。就呼呼的大睡起来。也不知睡了多久,被一陈响声惊醒,睁眼一看,原来是一个破坛子。被他踢倒了。谭三拾起来一看,上面刻着四行小字,谭三除了认识谭字就是酒字了。别的他一个也不认识。谭三往坛子一摸了一把人屎。谭三骂了声晦气。刚要把坛子摔碎。又有点舍不得。他家的坛子正好坏了。正缺一个坛子放盐用。于是他就拿回家去,洗干净了把盐放进去了。便上炕睡觉了。第二天早上谭三想做点吃的。可当他把昨天捡回来的酒坛子打开时,他惊呆了。里面的盐不见了。谭三把酒坛子口朝下一倒,只听叮当叮当几声响,几文铜钱从坛子里面掉出来。我的盐去哪了?会不会让人偷了去了。是不是邻居借盐,见我睡觉,就拿了盐,留下几文钱。谭三一时想不明白。但至少有几文钱了。正好今天是朋化庄集,正好去换酒喝。谭三捡起铜钱,塞进怀里。他刚要出门,他又回头看一眼酒坛子。想不如把这个空坛子也带上。或许还能赊点酒回来。于是他抱着空坛子。到了朋化庄集上,这天集上人很多,一个卖玉器的商人滩前,围了很多人,谭三挤进去一看,一下子就看呆了。各种玉器他从来都没看见过。眼睛都看直了。恨不得把这些玉器都装进怀里。谭三看见一只精美的玉镯,就想把他弄到手,能换几个月的酒喝。起了贱心的潭三见没人注意,便悄俏伸手把玉镯塞进坛子里。急忙转身离开了集市。在没人的地方,他用手摸不是玉镯,拿出来一看,却是雪花银子了。他明明放进去的是玉镯,怎么就变成雪花银子了。他联想到早晨,酒坛子的盐不见了。反而多出了几文铜钱。谭三心里在猜测,难到这个坛子,能把东西变成钱?就在这路上有一个马蹄铁。他想如果这个酒坛真能把东西变成钱。何不用这个马蹄铁试一试。于是谭三小心的把马蹄铁放进坛子里。竟没有声音。他把坛子口朝下到了出来。竟然又有好几个铜钱出来了。这个谭三,心里想这就是传说的宝坛子。谭三高兴的,都忘了自己姓什么了。晚上谭三用得来的银子买二斤好酒,三斤牛肉,喝了好痛快,他自言自语道“有了这个宝贝坛子,我谭三就时来运转了。”谭三越想心里越美。心想我要犒劳一下宝贝坛子。“来来来,我敬酒坛子祖宗一杯。”说着就往酒坛子里倒了一杯酒。不料酒坛子,瞬间变大了。谭三看了又看不敢相信。便往酒坛子又倒了杯酒,坛子又变大一些。哈哈,没想到酒坛也是贪杯的货色。变大了正好。能多装东西,此时谭三恨不能把天下所有好东西,都装进坛子里。一时间高兴过后,头脑也清醒下来。谭三忽然想到村里的李大户人家有几十只羊,既然有这样神奇的宝贝酒坛。能变大,若是能把李大户家养的几十只羊都塞进坛子里,岂不是能换

很多银子吗?谭三为自己的主意高兴。转身正要去拿酒坛,却发现他又变小了些。谭三想了一会,恍然大悟,莫不是这个酒坛也醒了。谭三觉得这个酒坛子是个好宝贝。他看天色已晚,他想李大户人家早已休息,正好摸黑去偷他家的羊。于是谭三抱着宝贝坛子。偷偷到了李大户人家的羊圈,这时李大户睡的正香。见时机已到,便把酒坛子往地上一放,把酒倒进了酒坛子。一会功夫,酒坛子变大了。谭三趁机把羊一只只都扔进大酒坛子里。羊披扔进酒坛里,便没有了动静。谭三想这些会变成很多雪花银子。谭三本想让大酒缸“醒醒”变回酒坛子,之后抱着坛子回家,几个时辰过去了。大酒缸丝毫没有变小。这时候鸡叫了。天快亮了。谭三心慌了。怕天亮了就坏事。心想不如先把大酒缸藏起来,等变小了再回来拿。想到这里谭三忙把酒缸拖到草丛里。想先把酒缸上的银子取走。自己是五短身材。酒缸太高了。上不去,好不容易扒上酒缸上面,一个不小心就掉进了大酒缸里面。就再也没有出来。早起的李大户发现自己家的羊不见了,就叫家人四处去找。没有找到,李大户自认倒霉。

再说这一天的早上,家住孙家夼村的,元未农民起义领袖之一赵均用的玄孙,赵冕和平时一样早起到山里去放牛,只见一个老者,睡在山岗草丛里。赵冕上前推醒老者,问他是那里人怎么会睡在草丛里。开始老者又冷又饿,说话也不清楚。说了老半天,赵冕才听明白。老者是离孙家夼七八里路的“汪李谭村”叫蒋尤谦,今年66岁,昨天去亲人家去做客。多贪了几杯,回家迷路,就在山里乱草丛里睡着了。

赵冕从小受良好的家族教育。心里善良,好学。爱帮助别人,就把蒋尤谦老人扶上牛背,把老人送到“汪李谭村”蒋尤谦的家人,千恩万谢,要留赵冕吃饭。赵冕谢绝了,他们的好意。拉上牛往回家的路上走,走到村外不远的地方,见有一片草地,想让牛吃点草。自己坐在一边休息一下。突然间见前方不远一片深草丛中有一只鸡和一只兔子。围着一个东西在跳跃和闹着玩。赵冕觉得好奇。就想过去看个明白,鸡和兔子看见有人来,就停止了打闹。鸡向东南方向飞去。兔子跑到草丛里不见了。赵冕走过去一看有个酒坛子。他双手抱起酒坛子,往里一看有很多雪花银子。还有一坨人屎呢?赵冕觉得奇怪,谁会把坛子和银子放到这里。还往坛子里面拉屎。赵冕把银子和屎分开弄出来。正好不远有条河流,就把银子和坛子冲洗干净,把银子放回坛子,坐在那里等坛子的主人来找。等到了中午也没人来找。赵冕饿了,从早晨到中午还没吃饭呢?他想不如先把坛子拿回家去。等找到了坛子主人再还也不迟。他把银子和坛子放到怀里。牵上牛回到了孙家夼村家里。

赵冕的妻子,早上见丈夫牵牛出了家门,一上午没回来,心里非常着急。现在丈夫回来了,就问丈夫去哪里了。赵冕就把事情经过说一遍。进院把牛拴好。进屋把坛子放到炕上。叫妻子把柜子打开,把银子和坛子放到里面。赵冕抱起坛子一看,刻有四行小字。就仔细的读了起来。只见上面写到:

赵钱孙李百家姓,氏游文山乾方兴。建房此处风水地,坛中玄妙不可

用。赵冕觉得这四行字很有意思,就细心的琢磨起来。忽然觉得眼一亮。这不是一首藏头诗吗?把每一行的第一个字横着看,念不就是:赵氏建坛四个字吗?其内容,就是让我选那块风水宝地建房迁居吗?这不是天意吗?这不是老天爷赐给我,建房风水宝地吗?这不是天意吗:赵冕夫妇男孩比较多。住房破旧,正想建一处新房。现在拾到这么多银子,夫妇合计很长时间,决定走出孙家夼村,到汪李潭村捡坛子的地方,盖一所新房。合家搬迁到“汪李谭村”居住。这一天赵冕带了一些礼物,来到汪李谭村,蒋尤谦老汉家里。受到了蒋老汉及其家人的热情接待。赵冕将来意说明。请蒋老汉帮忙买下村北那块荒草地。事情有多么巧啊!蒋老汉一听笑了起来。说那块荒草地是本村汪家岣的,而汪家岣又是他的内侄,家里正急用钱,昨天晚上来我家托我帮他把那块荒地和南山沟四亩好地一块卖了。我正找买家,不想你来的这么巧。那你把荒地南四亩地都买了吧!赵冕点头同意,就谈好成交。说合人,蒋尤谦,执笔人李德成,在坐人,李玉山,汪成全。赵冕得到了兄弟们同意,在孙家夼村准备材料。等来年春天3月吉日开工建房。在众兄弟们帮助下,新房很快建成。于秋后迁居,汪李谭村新房。据说赵冕从孙家夼迁居---赵疃,大约是公元1436年。

赵冕自从迁居汪李潭村后,带自己五个儿子起早贪黑耕作。家业越来越大,和兴旺。不几年就有百亩良田。在赵冕的带动下,其它兄弟和族人也都迁到汪李谭村。到了正德年间,赵姓已发展到了近90户人家。而汪李谭姓越来越少。有的姓氏外迁了,有的是绝户。所以后

来人们就把汪李谭村,叫成了赵疃村。后来就把汪李谭村改成了赵疃村。以后就有赵均用,第五世孙„„赵冕在赵疃建村的说法,这就是赵疃村的来历。赵氏子孙后代在赵疃村扎根落户。

这种说法也不知准确吗?但有关酒坛子的故事,确有一些传说。我小时候也听前辈们讲过坛子的故事。故事有些神奇。我这几年去了多次赵疃。2015年在建抗日战争纪念馆时,在施工时确实挖出了坛子。说的也很神奇。而且因为当时挖出了坛子确实发生了很多故事。这坛子是不是故事里所说的坛子谁也不知道。对坛子的归属问题,发生了多方纠纷。纠纷主要有三方,一有施工人员为一方,二开发商为一方,三赵疃村委会为一方,坛子归谁所有确实很难。

一、施工人员说,坛子应归他们所有。

二、开发商认为,此坛子是他开发商的。

三、赵疃村委会认为酒坛子是赵氏先祖留下来的物件,当然应该是赵疃村民所有。几方互不相让。最后三方达成协议。开发商付给施工人员适当酬金。开发商“留作展馆,当展品,物权结果不知。

后记,赵冕从捡到一个酒坛子而发家迁居汪李谭村,历赵姓昌盛。人丁兴旺。他姓衰败,改名为赵疃村,而坛子的下落始终是个迷,后人有两种说法。

现在赵疃村就有800户人家,人口有几千人。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为赵姓。几百年来还有很多赵姓子孙迁出赵疃村,到全国各地。在海阳有几个赵姓大村,上夼村,夼里村,文山后村,榆疃村,有些赵

姓在闯关东时去了东北。有的去了国外。赵疃村赵姓是元末农民起义 领袖之一赵均用的后代子孙。也是我们赵姓发家的地方,是福地,是风水宝地,是我们赵姓最大的根据地。在抗日战争时期,赵疃是地雷战的主战场。在建纪念馆施工挖出酒坛子是不是传说的宝坛子。谁也不知道,但据说确实是古代的文物。

故事从第二十世赵路平叔叔家收集(赵疃)。第二十一世赵锁利编著。北京大兴区亦庄镇。2016年9月

第二篇:除夕的来历和故事

除夕的来历和故事想知道吗?那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除夕的来历和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除夕的来历和故事

1除夕来自先秦时期的逐除的习俗。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着的《风土记》等史籍。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于是以后人们就用火药做成了红色的爆竹,开始在除夕燃放。

除夕的来历和故事

2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即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春节前一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至于“除夕”的来历,有这样的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经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这时,村外来了个半大的孩子,只见这孩子长得浓眉大眼,漂亮可人。这小孩子来到村东头见着一位老婆婆问起大家为何惊慌。老婆婆无奈告诉孩子夕又来做乱,那孩子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做年,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兽撵走”。老婆婆答应后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夕”闯进村。发现村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夕”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夕”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夕”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年在哈哈大笑。

“夕”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年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夕”兽的办法。为此,大家纷纷都去拜会年,也就是现在的“拜年”(拜年的由来),把年的图帖在门口或窗前,叫年画(年画上的那个大胖小子就是年)年除掉夕的这一天叫做除夕(除夕的由来)。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除夕的来历和故事

3过了那么多年的除夕,您知道除夕的来历吗?今天板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除夕的来历”。望大家喜欢!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夜、岁除、大晦日,是东南亚地区农历新年前的最后一天。农历十二月多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称为大年三

十、年三

十、年三十晚、年三十夜。而十二月小月時为廿九日,有些地区又会改称二九暝。“除夕”中“除”字的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夕:读作chú xī;英文: Chinese New Year's Eve,又称Lunar New Year's Eve。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除夕的来历和故事

4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各地的除夕风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风俗很有特点,如苏州、北京、台湾等。苏州的除夕守岁时,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传到千家万户时,就标志着新春的来临。无论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时,寒山寺中就会传出这口巨钟的洪响,民间称为“分夜钟”。这口钟,已成为苏州城乡方圆数十里人民生活的时间信息。寒山寺钟声还出现在诗中,流传最广的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除夕的来历和故事

5同学们,你们是不是特别喜欢过年?那你们知道年是谁吗?除夕夜又是怎么得名的?嘿嘿,别急别急,且听我慢慢告诉你们吧!

传说古时候有一个怪物,他叫夕,长得非常可怕:他有一个大脑袋,加上嘴巴大得像一头壮牛。他每走一步,大地都在摇晃,村里人都很怕他。平时,夕生活在海底,但每到腊月三十那天,他就去村里吃人、吃牲畜。

灶王爷想了一个办法,他去请神农氏。神农氏说:“我儿子年本领高超,力大无比,让他去就行了。”说完,神农氏给了年两样法宝:红菱布和火花竹筒。年接过法宝,跟随着灶王爷去除夕了。

当夕再次出现在村子里的时候,年与夕展开了激烈地对战。就在夕要把年吃掉的危急关头,年拿出了红菱布。夕的眼睛被刺得睁不开了,年趁机躲在房子里。夕就要破门而入的时候,年又用火花竹筒放起了火花。噼啪作响的火花把夕吓跑了,从此他再也不敢出来作乱了。

从此以后,每到大年三十那一天,家家户户就贴起了红对联,放起了鞭炮和烟花,以此来庆祝年除夕。亲爱的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除夕夜是怎么来的了吧?从这个故事中,我还深深的体会到,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只要肯动脑筋、勇敢面对,就一定可以取得不可思议的成就。

除夕的来历和故事6

除夕之夜,我们吃完了热腾腾的饺子。全家人坐在一起看春晚,广告的时候,妈妈给我讲了一个很神奇的故事,叫“除夕的来历”。

从前,有一个村子,村子的后山有一只害人的怪兽叫“夕”。每到除夕之夜它就会下山害人,“老妈,夕阳在天上,咋会长在山上害人呢?”我说,妈妈说:“‘夕’是指一只怪兽,不是夕阳。”我说:“哦,知道了。”然后妈妈就接着讲故事了。有一年除夕夜里,人们都收拾好东西准备离开这个村子到城里去避难,这时,来了个八十多岁的老人说:“光害怕自己被‘夕’吃掉,还不如齐心协力吧‘夕’赶走。夕最害怕火光和响声。”大家听完后,纷纷在家里摆了一些青竹,然后点燃,青竹噼里啪啦的响着,“夕”果然被吓跑了。从此,人们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啊!中国传统文化真是光辉灿烂,我们做为祖国的下一代,应该把我们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除夕的来历和故事7

现在,每年除夕,苏州寒山寺仍遵循万古不变的古***俗,击钟以分岁。姑苏城乡,到了守岁的最后一刻,会从广播中传出宏亮的寒山寺钟声,报导一年的开始。千家万户,听到钟声,爆竹齐鸣,使古老的寒山寺钟声成为了一种时代的象征。

北京的除夕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祭神拜祖的仪式一开始,整个北京城便淹没在一片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人们还在自己家院子里,铺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岁”,取长命百岁的意义。除夕通宵灯火齐明,人们辞岁守岁。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各家的饺子也下锅了,人们尽情的娱乐。

除夕在台湾不叫除夕,而叫“过年日”。午后,在厅堂神龛前上供牲体。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后对长者辞岁。接着是“围炉”,也就是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围坐一桌,桌上摆满菜肴,桌下放置火盆。“围炉”为除夕带来高潮,远在他乡的游子,除非万不得已,再远再忙也要赶回家团圆。年夜饭后,便高燃蜡炬来守岁,儿媳妇为长辈们添富寿,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长辈得富寿越长,这是表示孝心。

第三篇:除夕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下面是除夕的来历和传说故事,欢迎参考阅读!

除夕日期

除夕是几月几日:2018年除夕时间:2018年2月15日;农历腊月三十。

除夕的由来

除夕的由来:除夕这个节日是由先秦时期的逐除演变而来。所谓“逐除”是指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有《吕氏春秋·季冬记》可考,而“逐除”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除夕最早应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

除夕习俗

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就能多挣钱。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

在汉族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汉族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汉族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汉族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反映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燃爆竹

中国汉族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

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扇开,随时换菜。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

我国部分地区有一种除夕上坟的风俗,称为送年食。上坟时间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们把做好的年夜饭,送到亡故亲人的坟上,让亡故的亲人与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从而寄托人们对亡故亲人的哀思。

挂灯笼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除夕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除夕之夜守岁,门口挂着红灯笼,堂屋燃着熊熊的红火,点着蜡烛或油灯,一家人围桌而谈。

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除夕的传说

夕的传说

话说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夕,因冬季大雪覆盖而短缺食物常到附近的村庄里去找吃的,因其身体庞大、脾气暴躁、凶猛异常,给村民带来很大的灾难。每到腊月底,人们都整理衣物扶老携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夕。

这一年,村里的人们在收拾东西逃走的路途中遇到一位年纪约七八岁的孩子,饿倒在路旁。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将孩子救醒,并要这孩子一起上山躲避恶兽——夕,这个聪明的孩子便与老婆婆一起跟着村子里的人来到村后的竹林里。由于冬季在竹林里寒气逼人,大家冷得纷纷伐竹盖房、烧火取暖。这个被老婆婆救来的孩子就好奇的问大家:我们这竹林离村子那么近,就不怕夕会来到这里吗?有位老人回答他说:“我年小的时候就随乡亲们来这里躲避夕,雪很大的那几年因为它饿极也追来过,可是它每次都看到乡亲们在这竹林里伐竹就匆匆忙忙的走。”这个孩子想想告诉大家:“我有办法除掉‘夕’让大家从今以后不用每到腊月里就出来逃难。”大家听后都非常高兴,纷纷问该怎么办?这个聪明的孩子告诉大家:多砍一些竹节带着,今夜全村人都可以回家!在你们各家的门外挂一块红布,就好,等到明天天亮之后夕就再也不会来。乡亲们半信半疑的听着这个孩子的话,由村里的老者带着各自回自己的家。

很快入夜,村民们由于害怕“夕”会来没有人敢睡觉,除都在自家的门外悬挂红布条之外,就来到村中间的空地上,守着一些从竹林里带回来的一些碎的竹节。天气寒冷大家点火堆取暖,饿就拿些吃的出来……子夜,便听到一声震天的巨吼,大家恐惧的缩做一团。这时那个聪明的孩子突然间站出来告诉大家说:“我去把他引来,然后大家就往火堆里扔我们守一夜的碎竹节。”

还没等还好心的老婆婆伸手去拽,这个孩子已经来到村口,孩子看到夕正在往村里硬闯,破坏很多东西,于是他大声的叫到:你每年都来,害得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今天我一定要给你点厉害!“夕”听到孩子的叫声,便循着声音追来过来,可是它看到家家门墙都挂着红红的布条就没敢进,于是顺着孩子的声音忍着挨饿的肚皮来到村中央的空地这里。这时孩子大声地说:“乡亲们,往火里扔碎竹节啊!”,可是大家因为害怕早已经站在那里礓住,这个瞬间“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起来重重的甩在地上。村民们听到孩子落地的声音反应过来,纷纷往火里扔起竹节。由于是砍伐不久,湿湿的竹节遇到旺火纷纷爆裂,噼里啪啦的响起来!“夕”听到这响声掉头鼠窜,没有再损坏村里的东西。

天亮起来,“夕”被人们扔到火里的竹节爆裂时发出的声音吓跑,住户家因为门前挂的红条,夕没有进所以保住,人们心中却高兴不起来。因为那个救这个村庄的聪明的孩子被“夕”挑死。而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这个聪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

因为“夕”没有死,所以每年的腊月卅十,大家都守着碎竹节等待着,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过去,谁也没有再见过“夕”,有的只是大家为防止“夕”的到来燃放的爆竹与门前挂的红布条,然而却给我们留下这个传说与过年的习俗:腊月卅的夜里,大家齐聚一堂吃着年夜饭,一起守岁等待除夕的钟声。放爆竹,贴门联。等到天亮彼此走访邻里给予问候与祝福。初一早上乡亲们彼此走访看看相邻有没有受伤说一些吉祥客气的话。希望来年的腊月“夕”不再来。

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第四篇:腊八节的来历和故事

腊八节,俗称“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那么腊八节的来历是什么呢?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腊八节喝腊八粥的由来故事介绍腊八节的传说故事

腊八节的来历和故事

腊八节是我国腊月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腊月是年岁之终,古代农闲的人们无事可干,便出去打猎。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弥补粮食的不足,二是用打来的野兽祭祖敬神,祈福求寿,避灾迎祥。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传说一:

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腊八节的来历故事腊八节的传说故事

传说二: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传说三:

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传说四:

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关于腊八节的神话故事腊八节的小故事

传说五:

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传说六:

相传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传说七:

西晋时有个极懒的青年人,平素游手好闲,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屡劝无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断炊了,那小伙子饥肠难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里的坛坛罐罐,将剩粒遗粉连同可食的残碎物,过洗入锅,煮了一碗糊状粥喝下,从此,苦思悔恨,狠下决心痛改前非。当地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逢腊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腊祭日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盼神灵带来丰衣足食的好年景。

传说八:

在腊八节的由来传说中,流传最广泛的,最被认可的一种传说是牧女乳糜救佛祖。这一传说被认为是腊八节由来的传说中最为真实的一个,腊八粥也因此传说而来。

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在成佛前,因忍看着众生经历生老病死之苦,离开了自己的宫殿,修行入道,但是释迦牟尼苦苦修行多年仍然一无所获。一天他想到河中沐浴,清醒一下头脑,沐浴过后却因身体羸弱,无力爬回岸上。

这时一位牧女从旁边经过,将他拉上岸,牧女的名字叫苏耶妲,即为善生的意思,苏耶妲给他了一碗用米、栗等熬的粥。佛祖吃后精力充沛,来到菩提树下幡然觉悟。这一天恰巧是农历十二月初八。

从此以后,佛门弟子将腊八这一天称为“佛成道节”,同时在腊八节这一天,将粥视为良药,寺庙每年在腊八这天以粥供佛,并向世人布施。受此影响,我国民间也逐渐形成了腊八节吃粥的习俗。


腊八节的故事相关文章:

第五篇:除夕节的来历和故事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以下小编为你收集了除夕节的来历和故事,希望给你带来一些借鉴的作用。

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各地的除夕风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风俗很有特点,如苏州、北京、台湾等。苏州的除夕守岁时,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传到千家万户时,就标志着新春的来临。无论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时,寒山寺中就会传出这口巨钟的洪响,民间称为“分夜钟”。这口钟,已成为苏州城乡方圆数十里人民生活的时间信息。寒山寺钟声还出现在诗中,流传最广的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现在,每年除夕,苏州寒山寺仍遵循万古不变的古***俗,击钟以分岁。姑苏城乡,到了守岁的最后一刻,会从广播中传出宏亮的寒山寺钟声,报导一年的开始。千家万户,听到钟声,爆竹齐鸣,使古老的寒山寺钟声成为了一种时代的象征。北京的除夕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祭神拜祖的仪式一开始,整个北京城便淹没在一片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人们还在自己家院子里,铺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岁”,取长命百岁的意义。除夕通宵灯火齐明,人们辞岁守岁。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各家的饺子也下锅了,人们尽情的娱乐。

下载山东省海阳市赵疃村名的来历和故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东省海阳市赵疃村名的来历和故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介绍春节的来历和故事(5篇)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以下小编为你收集了介绍春节的来历和故事,希望给你带来一些借鉴的作用。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起源于......

    2021年平安夜传说故事和来历[五篇范文]

    平安夜(Silent Night),即圣诞前夕(ChristmasEve,12月24日),特指12月24日全天,但由于一般节日氛围在晚上容易调动起来,大型活动都集中在晚上,固被称作平安夜,更加贴切。下面就是小编......

    春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五篇范例)

    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关于春节的文字记载数不胜数,有关春节的传说也非常的传神和多样化。下面是瑞文小编收集整理的春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欢迎阅读参考!春节的来历和习俗中......

    和学困生一起成长赵芳小故事

    闫明杰同学是一名外来务工子女。在我二年级刚接班的时候就感到他学习基础特别差,每天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做练习答案张冠李戴,默写词语也常常不及格。虽然他平时上课能安静听讲,但......

    赵均用历史之谜和传说故事

    赵均用历史之谜和传说故事 寻根考察 赵均用是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之一,赵均用原名赵君用(1323年-1378年)是元末淮北萧县(今安徽萧县人)。1351年8月赵均用和李二、彭大,等8人起义......

    贵州省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名单

    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和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名单的通知 ( 黔府发 〔2009〕 29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

    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和实施办法大全

    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和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科学编制保护规划,统筹安排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和建设,根据《中华......

    赵村乡卫生院三查七对、三查八对和四查十对

    宁陵县赵村乡卫生院三查七对、三查八对和四查十对 杜家治 医疗活动是非常严肃和严谨的行为。自医师开具处方到患者应用药物,存在诸多环节。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药师的“四查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