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本站推荐)
浅谈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
【摘要】:意识形态在当代是个极其混乱又极其重大的话题,对于当代中国而言更是。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知道地位而又不脱离实践、脱离生活、脱离群众?适应时代主题的转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挑战传统的意识形态话语。意识形态又是当代纷繁复杂之精神现象中最为复杂的一种。从“观念的科学”到“虚假的意识”,从个“主义之争”到“主义的宿命”,意识形态的探讨从来不是单纯的学术争鸣,而是集中体现了以特定世界观、历史观为基础的政治信仰类型,与现代国家、政党政治、制度设计不可分割。本文在参考和借鉴现有学术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主流意识形态构建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介绍大众传播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关方向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以及本文的研究重点和可能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关于媒介理论和大众传播媒介特点、功能的着重介绍,对大众传媒的的概念作了简要阐述,目的在于使人们了解大众传播理论的主要涉及面。第三部分:对大众传播和意识形态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具体分析和探讨。第四部分:对当前大众传播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提出基本对策,以期帮助解决当下主流意识形态重建的问题。【关键词】:大众传媒意识形态媒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206.3;B036 【目录】:摘要6-8Abstract8-101导论10-131.1研究的背景10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0-11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11.4研究思路及内容安排11-121.5创新及不足之处12-132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和特点13-252.1大众传播的概念13-142.2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14-152.3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15-162.4传媒的四种理论16-252.4.1集权主义理论16-172.4.2西伯特的“自由主义的传媒理论”17-192.4.3彼得森论“传媒的社会责任论”19-222.4.4施拉姆论“苏联的共产主义的传媒理论”22-253大众传媒与意识形态的关系25-323.1媒介即意识形态26-293.2大众传媒控制意识形态的“一致化”29-324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和挑战32-384.1大众传媒产业化发展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控制力的挑战334.2大众传媒全球化发展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竞争力的挑战33-344.3大众传媒数字化发展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监管力的挑战344.4大众传媒多样化发展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吸引力的挑战34-354.5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原因分析35-385我国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构建策略38-425.1大众传媒应承担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责任38-405.2宣传引导并建立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的价值观40-42参考文献42-43致谢43-44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4-45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第二篇:论与我国人力资源发展新趋势
论与我国人力资源发展新趋势(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姓名:官国丽学号:***)
【摘 要】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人力资源的价值成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志。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必将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挑战。但是,人力资源在我国的发展仍然很多存在障碍。本文在于探讨我国与发达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分析我国人力资源发展的新趋势。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现状 比较新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生产活动全球化,跨国公司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并且形成了新的联盟。中国正在不断接受来自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而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也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无论在人力资源的政策和制度上,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和技术上,人才开发上都有别与传统的管理模式,此外中国与国外的人才争夺战也更加激烈,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正朝着一个新方向发展。
一、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人力资源管理的技术方法落后,学习和引进的广度和浓度不足
进入网络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手段与运作模式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国内对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重视已达到一个个相当高的水平,但还简单地停留在人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上是不够的。我国在现代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技术诸如人力资源规划、招聘管理、培训分析、绩效评估管理、薪酬设计、组织管理水平等水平的技术和方法还相当落后。
2.人力资源配置上,岗位需求与人员的能力脱钩
在企业岗位培训方面,尽管我国培训市场发展迅速,但目前我国企业员工培训工作仍处于不稳定和低水平状态,培训的效益难以体现,培训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较低。企业对培
1训的投资又少,员工的素质迟迟难以提高,久而久之,人员的能力与岗位的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3.在人力资源激励上,薪酬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福利面临的挑战就是平均主义的分配观念和不够灵活的薪酬管理制度,薪酬水平低会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面对平均主义的分配观念和现实工作之间的差距,企业也不可能把全体员工定格在一个薪酬层面上,薪酬激励效果难以充分发挥。
二、发达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以美国为例,美国人力资源管理(HBM)已经走上了专业化和制度化的轨道,企业HRM始终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积极鼓励雇员参与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的拟定,激励雇员满足其成就感,构建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通过各种渠道倾听雇员的意见并向管理层反应,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实施系列培训项目以提高雇员岗位技能,注重开发雇员的能力,培育有潜力的高级管理人才。不断完善激励雇员、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企业给雇员的工资逐年有所变化。
三、我国与国外人力资源管理比较
1.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国外的柔性化比我国的战略制度化更具有时代优势。国外企业在经过了“刚性管理”的时代后,为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提出了柔性管理的方式。而我国的战略制度化虽然比以前的管理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发展,但是与国外的柔性管理相较而言,在时代的适应性上略逊一筹。
2.人力资源使用上,国外企业更注重人性化的解放。他们将“以人为本”奉为企业核心的理念,把员工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使员工们看到自身的发展是建立在企业发展的基础之上。而我们的员工在企业中还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企业看重的也就是他们的绩效,而忽视了创造绩效的人员才是企业的根本。
3.人力资源配置上,国外企业比我国更注重人员与企业战略的结合。国外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并不仅仅是像我国企业进行的岗位技能培训,而是有计划、针对性强的实施系列培训项
2四、中国人力资源发展的新趋势
1.由战术性向战略性人力资源转变
人力资源管理者逐渐从作业性、行政性事务中解放出来,改变过去那种行政、服务和服从的角色,转变为关心组织发展和管理者能力的战略角色。新的人力资源部门应是规模 更小,权利更大,核心任务就是战略。这就要求人力资源专家不仅要对商业有深刻的认 识,而且要擅长组织设计、组织变革和干预方法,并且还需要具备分析能力和人际关系 能力,以推动变革的顺利开展。
2.人力资源的使用、薪酬发展趋势
能本管理的运用。能本管理是一种以能力为本的管理,是人本管理发展的新阶段。能本管理要求企业必须打破身份界限、特权门第和人情关系对用工的干扰,力戒在少数人圈内根据人情关系、领导印象和主观好恶用人、选拔人,根据才能选人才,按照人才的特点用人才。要求在工资制度上,实行按能绩分配,根据人的学历、能力、岗位贡献分配工资或收入。
3.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化趋势日益明显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外包是指企业把非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交由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公司承担。国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外包的实践表明,实施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外包,可以得到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可以获得最新的人力资源信息技术,可以消除时间压力。
4.人力资本的投资将不断增大
以教育和培训为主的人力资本的投资开发将不断获得增加。培训是企业获得高质量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制定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业内培训,以提高员工业务技能和敬业精神。另外,培训对于解决企业下岗人员的问题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逢翼.发达国家人力资源发展趋势分析.管理现代化,2008,1.[2]侯国立,成迪夫.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的比较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07,6.[3]苏列英,李广义.人力资源管理[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社,2003.[4]陈立荣.新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J].企业研究,2007,27.人因烦躁发怒而难以入睡时,可饮一杯糖水,果糖在体内可转化成大量血清素,及时补充大脑,使大脑皮层受到抑制而进入睡眠状态;临睡前吃苹果一个,或在床头柜放一个剥开皮的柑橘,让失眠者吸闻其芳香气味,可以镇静中枢神经,帮助入睡。
第三篇:世界计量日与我国计量发展—写在世界计量日
1999年10月11日至15日第21届国际计量大会在法国巴黎国际计量局召开,大会确定每年5月20日为世界计量日,并得到国际法制计量组织的认同。为什么确定5月20日为世界计量日呢?这是因为1875年5月20日是20个国家中的17个全权代表签订了闻名世界的“米制公约”。该“公约”及其附则,促成了各签字国共同出经费办常设的科
学机构,即国际计量局(BIPM),局址确定在法国。这就是米制的摇篮。国际计量局由国际计量大会(CGPM)和科学专家委员会即“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管辖。其目的是保证“米制的国际间的统一和发展”。2002年世界计量日以“计量与科技”为主题,来纪念这一天的到来。“计量与科技”这一主题充分展示了计量与科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互动关系。也是国际计量组织旨在向全世界宣传计量,宣传计量科学技术,宣传普及计量科学技术知识的举措之一。在中国,为纪念“世界计量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组织举行了计量专家座谈会,会上,专家们纵谈计量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中重要作用和巨大成果,对入世后的我国计量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对入世后的挑战献计献策,展现出了今后计量科学技术发展的美好前景。计量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测量,就没有科学”,而计量科学是进行准确测量的基础,计量科学技术的水平,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必须加强计量科学技术的发展。
计量科学技术对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量”是一切客观事物及其运动的表现形式,它反映着客观事物的内在性质、相互联系和运动规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各种活动日益社会化,特别是在贸易往来、科技交流等活动中,对同一“量”应有相对一致的测量结果,这就需要靠计量单位的统一和测量的准确可靠,也就是说,要靠计量来保证,否则社会经济秩序就要发生混乱,生产、流通就不能正常进行,科学实验、高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也会遇到困难,对外经济贸易和科技文化交流也无法开展。正如聂荣臻元帅讲的那样,“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可以说,没有计量寸步难行。”“科技要发展,计量需先行”,在现代化建设中,计量是必不可缺少的技术基础。
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计量工作是人们正确认识自然现象、掌握自然规律、验证科学预见不可缺少的手段。例如,美籍华人吴建雄博士就是通过精密测量,用实验方法在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的实验室里验证了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和杨振宁二位博士所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在生命现象、引力波、地球科学、材料学、信息学等研究中,都需要精密的计量测试。在工业生产中,不仅一般零部件的加工、安装需要计量测试手段,在信息高速公路、高层建筑、高速电梯的建设中,在光纤的生产、激光器件的制造和大地测量以及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生产中,对几何量、折射率分布、带宽等参数的计量测试不确定度也在不断地提高要求。在医疗卫生中,计量不准往往会造成人身事故。放射治疗肿瘤,X射线和γ射线的剂量大小与治疗效果有着密切关系,如果射线剂量超过标准,患者好的组织就会被烧伤或损坏,如果射线剂量不足,则达不到治疗效果。分光光度计不准,会造成肝功能的分析结果不可靠等等。计算机产业、黑色和有色冶金行业、新能源、环境科技的开发与生产、国防建设等都需要计量科学技术。计量不但涉及到各经济领域,也与人民的生活和安全息息相关。在航天、航空、航海、导航、采矿、地震、电力、石化、轻纺、运输、气象、通信等方面,计量都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
在现代化的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的提高是企业的根本。没有精确的计量仪器和测量方法,就难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这是因为从原材料、元器件进厂的检测和分析,到整个生产加工的质量监控,直到成品检验,以及物料和能源的消耗情况都需要计量提供准确的数据。质量的管理与效益的提高,必须建立在计量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例如:企业通过计量创名牌等形式的工作从整体上提高了企业基础工作和生产水平,使企业计量得到加强,计量管理和计量检测都上了一个台阶,建立了素质很强的计量队伍,从而对提高产品质量、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计量科学技术的水平有了较快的发展。我国在10个计量学科70多个专业中,已经建立了85项144种计量基准作为统一量值的最高依据。已经公布的一级标准物质750种,二级标准物质505种。通过计量国际比对,我国的计量标准中有一大批计量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而保证了我国量值与国际比对的准确一致。
到目前为止,我国进行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达2200多万台(件),计量器具制造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第四篇:“新闻+创意”构建主流媒体融合发展“新常态”
“新闻+创意”构建主流媒体融合发展“新常态”
提要:目前,大数据挖掘、词云图、信息可视化、“果壳问答”等已经成熟地应用于日常报道、集成报道、融合报道中,新华社集成融合产品体系已经蔚为大观。“新闻+创意”,作为新华社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常态,也将是主流媒体拓展新媒体空间的一种常态。新华社
关键词:主流媒体 融合发展 新常态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党中央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传统媒体在数字革命和新兴媒体的强烈冲击下,应对全球传媒格局变化、提升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新常态”:融合发展是传媒变革必然趋势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新形势下如何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进一步为媒体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这表明,媒体融合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可以说,融合发展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媒体业必须适应的“新常态”。
媒体融合是全球传媒发展趋势使然。当前,随着新科技革命浪潮的迅猛冲击,新闻信息产品的内容和结构、传播终端的形态和功能、受众的心理和习惯,都在发生革命性变化。特别是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生成舆论、影响舆论的能力日渐增强,年轻一代更是将新媒体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传统媒体面临着市场被压缩、影响力下降,舆论引导和主导能力越来越脆弱的问题,有的甚至沦为微博、微信的“印刷体”。
据统计,在2013年前100大热点事件的传播中,由网络“大V”等首发或主导的占了近一半,传统平面媒体首发或主导的不足三成。新媒体在内容生产和信息发布方面的表现更为抢眼。目前,传统媒体新闻信息的首发率已经不到三成,七成左右为新媒体首发。新兴媒体的裂变式发展,改变了传统的舆论引导和传播格局,舆论生态更加复杂,对新闻宣传工作带来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传统媒体被边缘化,主流媒体难以真正掌控主流舆论,主流舆论难以有效传播主流声音的问题已经出现。
任何媒体形态都有可能被替代而“死亡”。但是,新闻不死。如果抓住机遇、战胜挑战,就能拓展发展新空间、赢得发展新优势。反之,可能处处被动、日渐式微,甚至沦为自娱自乐、自拉自唱、自说自话的“卡拉OK”,也就谈不上影响力,更没有资格奢谈话语权和舆论引导力,媒体要有救亡图存的紧迫感。能否以浴火重生的胆识、你行我更行的气度实现媒体融合、加快转型步伐,检验着新闻媒体履行职责的使命担当,也检验着新闻媒体本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
“新闻+创意”:新华社的融合发展之路
尽管传统媒体为融合发展进行过多种尝试,希望借助新媒体弥补读者大量流失而造成的损失。但是,从国内外主流媒体多年的实践经验来看,简单地将平面媒体内容搬上新媒体的所谓融合不但没有带来1+1>2 的预期效应,反而使传统媒体将大量内容资源无偿地“为他人作嫁衣”。这种模式持续下去,最终结果很可能是,自己成为自己的“掘墓人”。
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是媒体融合发展成功的关键。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通讯社”的年代,传统媒体在话语权竞争的诸多方面不占优势,越来越难以适应传播生态的剧烈变化。如果简单地将纸媒与新媒体技术嫁接,就以为融合大功告成,显然是幼稚的,在实践中也是难以为继的。必须强化互联网思维,从新媒体的传播方式、话语体系等规律中汲取养分,“反哺”传统媒体并推动其改革创新,巩固和壮大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环境正在出现一种新的生态,新媒体语境也在形成中。“有理不在声高”,在新媒体环境下,说什么、怎么说、何时说,都需要摸索。新媒体交互、平等、开放的特点决定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过去一些传统媒体的习惯性做法,以“我说你听”的单向传输形式,直接搬到新媒体终端上。在新媒体的语境下,光有满腔热情还不够,要把握好时度效,把握好传播的科学性、艺术性和有效性,要理直气壮,更要润物无声;要正面出击,也要学会迂回作战。在许多场合许多议题上,居高临下的说教、刻意拔高的“完美”,在新媒体舆论场往往激起逆反心理,甚至捅娄子、帮倒忙,放大负面影响。主流媒体的新媒体风格,应该是大气谦和、开放包容,心平气和、平等以待。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竞争没有第二只有第一,抢新闻就看谁首发多、独家多,而比创意就看谁的点子新、谁的吸引力强。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新华社贯彻落实李从军社长提出的“集成服务”理念,应用前沿的数字传播技术努力创新、创意、创造,做了很多有益尝试,引领全球传媒之先。“新闻+创意”已成为新华社探索媒体融合发展的成功之路。比如,陆续推出了《三北造林记》《面向未来的赶考》《治国理政一年间》《中国梦 追梦故事》《上海自贸区》《改革时代人物志》等三十多个大型多媒体集成报道产品和“轻应用”产品,创造性地实现了“沙画新闻”“萌图新闻”“动图新闻”等创新,受到新媒体用户欢迎,产生了强烈社会反响,实现了在新媒体、全媒体时代的传播引领。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设计制作的国内首部沙画新媒体融合产品《“山神”刘真茂:我用一生护青山》巧妙运用我国传统的沙画艺术,并与新媒体手段相结合,以创新的艺术形式讲述了传奇人物刘真茂在大山深处守山护林的感人故事。这部沙画特刊两天内点击量超830万。
《萌图:跟“***”学儒学经典》以漫画和动图形式,对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讲话和《之江新语》一书引述的儒学经典语句进行了形象化释义。首次实现了移动融合产品的“动图”特效,大大提升报道贴近性和阅读体验;而且时效性强,在总书记讲话全文播发不到5小时,画刊就在“新华社发布”客户端上重点推出。画刊推出不到一天时间点击数超过960万,用户对习近平主席引经据典的讲话内容和“动图+萌图”双重特效的新媒体表现形式好评如潮。
由新华社总编辑何平点题创意的《献礼新中国65周年特刊》,以10幅“奇幻照片”为素材,以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为配乐,将新华社“老”照片与“新”技术无缝融合,突出“静”变“动”的神奇,运用介于视频与图片中间的新技术,集“照片”高精画质和“视频”灵动真实于一身,达到静中有动、动中有意、意中有趣的奇幻效果,让读者在经典与趣味中重温共和国走过的足迹,共同见证新中国的筑梦历程。
此前,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和国际部、国内部、摄影部、音视频部等共同推出的《习近平主席出席上合杜尚别峰会和出访“两亚”四国全扫描》《雪域天路60载》《习近平政协重要讲话典出何处》等一系列适合新媒体媒介和用户阅读习惯的轻量型视听产品,平均点击突破500万,最高点击数突破2000万,在新媒体舆论场产生热烈反响。
目前,大数据挖掘、词云图、信息可视化、“果壳问答”等已经成熟地应用于日常报道、集成报道、融合报道中,新华社集成融合产品体系已经蔚为大观。“新闻+创意”,作为新华社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常态,必将是主流媒体拓展新媒体空间的一种常态。
自己的平台:重构采编发流程,拓展融合发展新空间
新媒体时代,更需要我们善于观大势、谋大事,把握好时、度、效,审时度势、蓄势而发。只有因势、应势、顺势,才能如高山滚木、势不可当。近年来,按照社党组和李从军社长的部署,新华社一直致力于从传统通讯社向现代全媒体机构转型,特别是把打造新闻信息集成服务作为重要抓手,接连推出一系列重大主题集成报道,打造自主掌控的新媒体平台。作为新华社最年轻的部门之一,新媒体中心是新华社推进战略转型的“排头兵”、新媒体建设发展的“先行者”。按照新华社党组的部署,新媒体中心解放思想、大胆探索、锐意创新、攻坚克难,在产品融合、终端融合、渠道融合、平台融合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逐步摸索出了一条具有通讯社特色的媒体融合发展的可持续之路。
2013年两会期间,新华社以全国两会报道为契机推出新媒体专线,首次实现向用户提供文字、图片、图表、漫画、动漫、音视频等多媒介融合的集成产品。因为“我们始终相信:即使在内容提供者受到巨大挑战的新媒体时代,有锐度的新闻,依然不可替代”。一年多来,专线“新锐灵动”的报道,多次受到中央领导同志表扬和新媒体用户的好评,也受到市场欢迎。新媒体专线形成“1+N”的协作发稿模式,实现了更有效的多媒体协同报道,实现了通讯社核心职能新媒体化和向新媒体领域拓展延伸。
今年6月11日,“新华社发布”客户端正式上线,标志着新华社集全社之力打造的全国最大的“党政企客户端”集群正式亮相。“新华社发布”上线当日,单条稿件最高点击超过1130万人次,页面浏览量超过5000万。“新华社发布”一经推出,立刻引起手机用户和媒体的广泛关注。舆论认为,“新华社发布”的上线,给传统媒体转型提供了新思路。“新华社发布”客户端是一款具有革命意义的新媒体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聚合性”,深度融合了新华社众多新媒体平台,充分体现出新华社作为现代全媒体机构的资源优势和专业优势。
“新华社发布”上线以来,在新媒体领域的舆论引导力初显。在众多重大时政新闻、社会新闻和突发事件等报道中的新闻推送速度早于新浪、网易、腾讯等新闻客户端,得到受众好评。“新华社发布”重大时政新闻、高端解读新闻权威及时,专业独到,有效引导了新媒体舆论。在众多社会热点报道中,“新华社发布”客户端始终坚持客观、公正的报道立场。“新华社发布”充分发挥新华社信息采集优势,第一时间实时多媒体滚动播报,弘扬正能量,引起新媒体“点赞”热潮,直观地展示了新华社强大的新闻信息采集能力,充分体现新媒体实时、快捷的特点。
“新华社发布”客户端受到媒体和用户高度评价,成为新华社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旗舰产品。到今年年底,新华社将为全国党政企客户建设900个-1000个客户端。各地客户端以“新华社发布”总客户端为总入口、总龙头、总集成、总发布、总平台,互联互通,融合发展,逐步建成国内最大的党政企移动客户端集群,成为地方党委政府开展移动政务的新媒体载体,各地群众便捷获取信息服务的新媒体平台。
更重要的是,通过打造一系列自主掌控的新媒体传播平台,通过整合、聚合新华社优质资源,优化配臵,形成了集群效应,大大提升了新华社在新媒体舆论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如新华社新媒体专线报道实现了与微博、微信、微视等新媒体终端有机融合发展。党政企客户端集群明确“自主平台优先”战略,形成了全社微博、微信、客户端新媒体一体化发展模式,使“新华社发布”成为全社新媒体内容的聚合平台、传播平台和用户汇聚平台。
以新媒体思维改造提升传统采编业务,通过调整工作重心、改造重塑采编发流程、优化资源配臵,加快形成了“市场倒逼采编”的内容生产机制,推动传统业务部门转型升级、新媒体业务部门探索突破、相关部门职能调整转变。以党政企客户端项目建设为突破口,促进新闻信息采编发流程和传播发布模式优化、重塑,增强了新闻信息发布、传播、使用等各环节的交互性,激发新华社优势采编资源中蕴含的巨大潜力,实现传统业务与新媒体内容共享、形式互通、形成合力,融合发展。
新兴媒体要做大做强,离不开与市场的融合。“新华社发布”党政客户端集群正在积极推进公司化、资本化运作,力争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以混合所有制增强发展活力,借战略合作伙伴实现优势互补,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技术运维和商用开发能力,打造成新型主流媒体的先锋队和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排头兵。
当前,新闻媒体遇到的挑战一点儿也不亚于传统百货店较之于电商、传统银行较之于互联网金融。战胜挑战就是机遇!主流媒体必须以改革创新的勇气,主动适应国内外舆论环境变化,遵循新形势下新闻传播规律,敢于发声、善于发声、巧于发声,以“新闻+创意”打造主流媒体融合发展“新常态”,在持续创新中抢占媒体融合的一个个制高点。
第五篇:辛向阳:国家发展离不开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巩固
辛向阳:国家发展离不开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巩固
2013年09月03日08:19 来源: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辛向阳做客人民网(资料图)
人民网北京9月3日电(方蕊娟)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8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总书记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 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体现在哪里?其现实作用是什么?就此,记者专访了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辛 向阳。辛向阳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与发展是以科学社会主义这一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基础的,中国发展离不开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巩固。
主流意识形态工作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应当如何理解?经济建设与意识形态工作之间的关系如何? 辛向阳: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我们党一再强调: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基本路线一 百年不动摇。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既不偏离“一个中心”,也不偏废“两个基本点”。主流意识形态工作就要从理 论上阐明为什么在当前这个时期仍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什么仍然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从而把“发展就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 一要务”、“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等的观念更加牢固地在全党全社会树立起来,使中国的发展始终有强大的思想动力。
主流意识形态工作与经济工作不是相互脱节的“两张皮”,而是相互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整体。经济工作中、经济建设中有很多的意识形态问题需要及时给予回答,否 则就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市场经济是有意识形态性的。1994年12月江泽民在 天津考察工作时指出:我们搞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会走向资本主义。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的市场经济的性质。”所谓 “点睛”就是为市场经济点上了社会主义的性质。如果不能很好地从理论上回答社会主义的本质以及属性,就不可能使市场经济得到健康发展。
主流意识形态阵地与社会主义阵地共存亡
记者:总书记在8.19讲话中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您认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辛向阳: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与发展是以科学社会主义这一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基础的。列宁在1902年指出:社会主 义是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思想体系,“社会主义是由思想家输送到在资本主义关系的基础上自发地发展起来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的。”社会主义的巩固与发展 离不开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加强。
主流意识形态阵地丢了,社会主义阵地也必然守不住。1991年初,在苏共面临即将亡党的关键时刻,4月27日,李先念致信江泽民、李鹏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 委各同志。信中说:“意识形态这个阵地丢了,社会主义阵地就会丧失。苏联、东欧的前车之覆,可以为鉴。因此,意识形态这个阵地,一定要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 思主义者的手中。”主流意识形态阵地丢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难以为广大民众所认识,错误思潮就会占领社会的方方面面,社会主义阵地就会一寸一寸地丧失。
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巩固了,社会主义阵地也必然坚如磐石。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一方面抓经济建设,一方面狠抓意识形态建设,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的同时,巩固了社会主义阵地。早在1992年,邓小平就指出:“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正是由于我们 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才能够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使社会主义在中华大地的根越扎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