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技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和审美教育

时间:2019-05-15 08:16: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论技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和审美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论技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和审美教育》。

第一篇:浅论技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和审美教育

浅论技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和审美教育

龚结

摘要:本文就技工学校普遍存在的不重视语文教学的现象,阐述了语文教学对于技工学校学生有着与专业技能学习一样的重要性。着重从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情感价值观素质和审美素质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技校 语文

教学

德育

审美

技工学校的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他们学习语文这门课的兴趣不高,而且语文与他们的专业技能的联系也不大,所以有的学生忽视语文学习,认为以前学的那些底子就够用了,甚至有的学校为了使学生有较多的时间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实践,缩减语文课时。使得技工学校整体上就不太重视语文的教学。诚然,语文就其工具性而言,初中毕业进入技校的学生在日常阅读和理解上已没有多大问题,不用再靠在语文课上多认识一些字和词来提高自己。而且,技工学校的学生也没有多少升学压力,不用像普通中学的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要做大量的练习。我认为,语文教学在技校这个层而上更多地是体现在对学生德育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上。可以说,德育和审美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德育能够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并影响学生的行为;而审美能力的培养则能够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和鉴别能力,丰富学生感情。

一、语文教学对学生高尚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语文学科是知识性、思想性的统一,中国古代就有“诗言志”、“文载道”、“文道合一” 的说法。语文教材有着丰富而广泛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或展示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或反应优良传统、崇高的思想道德风范,或表现对科学、真理的捍卫和追求,或记叙优秀人物的事迹,或塑造感人的艺术形象、表现高尚的道德情操……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这些教育因素,通过赏析领悟、激情朗读、再现形象、理性阐发等手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学文化的情感,这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培养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过语文不是说教课,它并不是单纯意义的德育课,语文有其自身的特点,它进行思想教育的唯一途径就是“渗透”。渗透性的方法又称为隐形教育方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就是“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渗透的特征也正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因为文章的思想性是内含在经过精心组织的语言文字中,所以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教育必须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人物、事件、景物来实现。

二、语文教学对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既掌握扎实的文化、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又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的一代新人”,这是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根本任务。语文教学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大量的革命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舍己为民的崇高职业理想,献身革命、献身科学文化事业的高尚职业道德以及高超娴熟的职业技能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职业道德教育的素材;同时教学过程中的作者介绍,背景讲解,词语赏析,表情朗读,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的分析等皆可巧妙结合、带入意境、相机渗透。如《邓稼先》中的科学家邓稼先同祖国命运休戚与共的民族情结,执着追求、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及他那严谨的工作态度、为事业而牺牲自己的忘我精神。《游褒禅山记》的作者王安石的改革创新精神以及作品所表现的“深思而慎取”的明辨真伪的精神。《梦和泪》中所表现的著名作家冰心不忘民族屈辱,强烈的爱国情怀……教材中蕴含的这些品质和精神的激发力、感染力是神奇而有效的。语文教学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又不同于职业道德课的教育。职业道德课主要是理念的灌输,而语文课则是教化、熏陶、感染,是形象性、情感性、有机性和渗透性等特点的结合。它寓教于形、寓教于情、寓教于义,具有更见成效的教育效果。语文教材中也有直接寓教于理的素材:如《庖丁解牛》、《教学相长》等等。

三、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和人生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熏陶作用。

语言和思想、情感是同时发生的,它不仅仅是载体,实质上它就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语文还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文章不是无情物”,语言教材是情感传播的载体,凝聚着人类情感的方方面面,包容着众多的情感触角,提供了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这是其他课程所不及的。

现实中,我们的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复杂的社会现象。他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往往茫然不知所措。更应当引起注意的是,他们忘却了“孔融让犁”,却牢记住“唯我独尊”;只要求无限的满足,却不管自己该肩负起什么重任;只关心自己,而对他人表现出不该有的冷漠。一个情感、人格有缺陷的人,不能算一个真正健康的人。比如我们的课文中有一篇小小说《妈嫂》,文中真实地描述了一个家庭中的长嫂如何像妈妈一样抚养大了弟妹。当同学们为那个含辛茹苦把弟妹们抚养成人的嫂子而感动时,也看到了人世间确有这种家人亲情的奉献与牺牲,从而也理解了父母兄妹亲情的可贵。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是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自然现象。语文课文中也有不少篇目涉及到爱情这一主题。课堂上,学到有关爱情话题课文时,可从学生的窃笑、私语和热烈的表情中感受到学生们的渴望了解。“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寐寐思服”“爱而不见,骚首踯躅”。《关睢》、《静女》中,描写对爱情炽热追求的痴男子形象,富有生活情趣,他们的爱情纯朴而又真挚;《荷花淀》中水生嫂的爱情又让人感受到爱情的含而不露。这些课文让学生了解到爱情是美好而高尚的; 舒婷的《致橡树》中,有自己“红硕的花朵”,有自己紧扎大地的根,所以不必做依附型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也不必做奉献型的“泉源、险峰”,而是做一棵能平等地与橡树站在一起的红木棉,自强、自立给人带来了自信与自尊。刘兰芝、侍萍虽有善良、勤劳、能干的美德,但无自立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社会地位,虽然她们付出了真诚的感情,但爱情婚姻最终是失败的,从这些作品中了解到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要树立高尚正确的爱情观;

四、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近代学者王国维和现代教育家蔡元培都特别强调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蔡元培强调“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审美教育的基本职能是通过审美实践、美的创造实践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现实世界以及文化艺术作品的鉴赏创造能力,陶冶其情操,丰富其生活情趣。技校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并不是要求教师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美学原理、美学方法等方面的教育。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了解欣赏蕴含在文章中的美学元素,从中感受美,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激发审美情感,培养审美能力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表情朗读心。朗读是一种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朗读过程便是了解和欣赏的过程,启发培养学生美读,品味其情调,或情绪激昂,或豪放悲壮,或凄切哀婉,或伤感低沉,朗读能让学生展开想象,涵养美感。例如,教学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采用范读法,指导学生注意感情基调的把握,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及词蕴含的人情美和哲理味。《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视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感怀和对英雄的景仰,要读得洒脱些。二是借助现代化教学媒体把语文课文中的间接描写变为直观形象,把学生引入作品的艺术境界,达到入其境、感其情、悟其美的效果。比如孙犁的小说《荷花淀》写得很美,既有优美的自然景物描写(如白洋淀风光),又有人物内心的刻画(如夫妻话别),诗情画意,充满着人性美,教学这篇小说,我就收集一些风光镜头、战争话别镜头等,制作成课件,通过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调动情感,主动感知美。三是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在脑海中再现作品的生活画面。如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就着意引导学生从文中月色下的荷塘的描绘里感受美:“田田的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洁白的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淡淡的荷香、柔美的荷波、梦一般的美月……意象美、画面美、意境的美,种种美感涌上心头。作者笔下的美景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们的心。四是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美进行鉴赏,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应从诱发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入手,引导他们咀嚼词句,摘抄名言佳句,理解语言的内涵美和形式美,不断提高其欣赏语言美的能力,指导学生在作文练习中模仿美、表现美,写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字和通顺的美文来,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综上所述,语文的教学在技校的课程设置中并不应该是可有可无的,这门课对培养新时代的合格的技术工人还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它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母语的应用水平,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情感价值观素质和审美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许多学生在技校毕业以后就会走上工作岗位,不管他们以后会继续深造求学,还是就此告别课堂,我认为让他们接受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同实用技能方面的教育一样重要。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审美教育。本文阐述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原则,并提出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中学语文 教学 审美教育

中学语文学科具有强烈的人文特色,不但能培养中学生分析与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还能培养与熏陶学生的情操,并培养学生的人格素质。依靠语文这一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各种各样的美,并能提高审美能力,塑造美的心灵,创造完美人生。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将审美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之中,从而更好地活跃语文课堂气氛,为学生带来美的享受。语文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努力追求美感,并让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具有艺术美,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下面,我依据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对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推进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开展。

一、培养学生的自我美育意识

教师应当结合中学语文教材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全面运用自身所具有的强大人格力量来感染与激励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仪表、语言、行为及交际等多个方面施加影响,不仅要求学生做到仪表端庄,符合自己的身份,而且语言应当文明并且注重表达艺术。同时,教师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和他人进行和谐的交往,并做到宽容处事。

二、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

归根结底,审美教育在实质上是要转移人们的心理气质及其精神面貌,是一种纯精神层面的功利性活动。但是,如今市场经济已经高度发达,在各种各样经济利益的驱动之下,出现了大量不利于开展审美教育的不健康的内容,从而导致大量青少年出现了精神空虚、庸俗以及低级趣味等情况。所以,教师一定要积极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美丑与真假的能力,从而树立起更为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壑倒塾肷竺拦邸S镂慕滩闹校?苏轼那乐观而豁?┐锏娜松?态度,就能激发出学生勇敢笑对人生的激情;而屈原那“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定信念也能深深地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在朗读当中提高审美能力。在朗读时,教师应让学生在朗读中发现美与感受美,并学会欣赏美,学会在充满美感的文章中陶冶个人的情操。比如,在朗读屈原的《离骚》时,不但能从中品味到气势磅礴的鲜明艺术风格,而且也能体会到诗人那种对于进步思想的顽强追求、不肯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坚决斗争精神及高尚品格。朗读这样的文章,学生很容易受到感染,并能陶冶他们的情操。

2.在欣赏当中提高审美能力。欣赏文学作品不但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而且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审美方式。学生通过欣赏各类小说、散文及诗歌等各类文学作品,就可以欣赏到自然美景,感悟到人世间的百态人生,品味到文艺作品所具有的艺术魅力,并达到相当高的美育境界。比如,当教师引领学生欣赏朱自清的名作《荷塘月色》时,就会发现作者运用了极为细腻的笔调,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荷塘月色的朦胧之美,从而让读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美好感觉,并留下深刻的印象。优秀文学作品所带来的美的熏陶,将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增添无穷无尽的审美情趣。

3.在情境当中提高审美能力。情境教学不仅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语文教学手段,而且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审美方法。它运用了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刺激读者的感官,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材中文字说明为主的不足,从而有利于学生审美活动的开展。比如,在欣赏诗歌作品的过程中,我会播发这些作品的朗读带,从而增加学生对于诗歌意境的理解。假如只是依靠抽象的语言与文字说明,那就难以达到这么好的效果。

4.在写作中提高审美能力。正所谓处处留心皆语文。教师应当学会选取那些家庭、学校与社会当中的典型审美材料,以此作为写作的必备素材。此外,教师还应通过开展写作训练,使学生能够及时地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与创造美,并学会写作一些具有当今时代美感的文章。

四、强化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

中学语文教材可谓是美的载体,每一篇的课文均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美。如一部分文章歌咏伟大,一部分文章歌咏平凡;一部分文章歌颂善良,一部分文章歌颂纯真;一部分文章鞭挞落后,一部分文章鞭挞黑暗。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内容,反映出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教师要启发与引导学生在中学语文学习当中了解人的情感与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内容。比如,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让学生体会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时光流逝、世事沧桑的怀古幽情,并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到作品的核心,理解作者感慨今昔、推物及人、由人度己,并抒发人生如梦的心路历程,由此可使审美理解能力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第四中学)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闫苗苗

语文是一门最具有人文特性的学科,它是一种文质兼美的文字集合体,承载着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广阔的美的领域。语文审美教育,也就是依托语文教材和其它课程资源,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教学过程,教育学生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我国历史上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才能充分地流露出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

一、美育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提到语文教学,人们都会觉得语文谁都能教,但像听、说、读、写这几个环节要教好却很难,这让教师们感到语文教学费力不讨好。在课堂上,老师带学生分析主题、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往往是讲的口干舌噪,但结果还是学生该读的读不来,该背的背不出,该写的写不出,效果微乎其微。归其原因是除了学生本身语文基础差、语文理解能力差外,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语文教学方式和水平没有提升到一定程度。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在《是“育人”,非“制器”》的学术报告中指出:“我们的教育如果失去了人,忘记了人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语文审美教育在培养学生树立高尚道德情操、健全人格、坚强意志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果把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两者结合起来,那教学水平就大不一样了。

学生在语文课堂中,通过阅读将课文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把课

文的思想转变为自己的思想,这也是语文在学科教学中所起到的人文教育作用。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过程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课文是情感表达的文字载体,学生通过阅读经历美、理智、道德等情感的体验和熏陶。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感性地理解文字提升对情感的想象;阅读议论文要通过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方式理性地获得情感。因此,语文阅读过程实际上就是读者与作者通过语言文字载体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

语文课本中收集了古今中外的名章名篇,集自然美、生活美与情感美于一身。这远远超越了学生直接体验生活的范围,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可以从中鸟瞰古往今来人类社会生活的各种人文景观,也能远眺人类未来尽可能发生的人物事物。语文教育通过文字的表达在思想情感上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典范,课文中体现出来的“情”字凝聚着作者高尚的审美情操和美好理想,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用巧妙的手段把这些“情”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情感,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蕴涵丰富情感的文章和文学作品,感受作者寄予的美好情感,激发学生对审美对象的爱与憎、或哀与乐,然后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情感,最后经过沉淀形成高尚、丰富的情趣和完美的人格。另外,课文中还有一部分现实主义作品比较冷峻地再现社会生活状态,使学生真正的感受他们所曾经历过的或未曾经历过的,从而认识社会的另一面。如果教师注意语文教学中审美情感的培养,那么学生就会通过感受文章的具体形象中养成正确良好的审美情操。这与抽象枯燥的内容灌输比起来要使学生掌握的更加扎实,对他们以后的成长也会更加有利。

二、语文审美教育关系到德、智、体的发展

黑格尔说:“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 所以,智、德、体、美在现实教育中是一体的,但这四者却又相对独立,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渗透,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全面发展。审美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还能促进德、智、体的各方面发展。

语文审美教育以具体形象的文字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虽说系统理论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养成教育是必需的,但是根据青少年的心理和思维特点,通过美育的方式引导学生接受道德教育,这要比抽象的说教更加贴切、有力。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愉悦,理性地阅读文章内容,感性地体会文章的内在美,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道德情趣。

语文审美教育在提升语文智育方面也有很大作用。语文基础知识内容枯燥,需要机械记忆,这样就造成了僵硬死板的教学模式,使语文教学失去了文学美的神韵,泯灭了语文鲜活的生命力。在语文课堂中如果运用审美的角度进行教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富有情感的审美媒介打开学生的心智,使学生的心灵感应得以共鸣,这样的教学才能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容易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语文的教学活动可以灵活、善变,内容更加新颖,学生的积极性不断被激发,理解力、记忆力、感知力都会处于最佳状态,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体现审美教育的优越性。

语文的审美教育还可以促进学生塑造良好的精神状态,如积极向上的情感和顽强拼搏的意志等。

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促体,使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达到真善

美的内在统一的要求,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在听、说、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感受,即美感,它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所产生的一种具体的情感体验与反应,或是审美主体感受到审美客体后所形成的一种愉悦的精神状态。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结构、多层次、多要素的美学系统,它汇集了古今中外名篇佳作,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反映不同年代和不同社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念,内涵丰富,给人的美感深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地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尤其在听、说、读这几个环节中。让学生集中精力听课文录音,从声音的语调感受文章的美;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认真分析文章的内容,感受作者的创作意境,体会文中流露的感情,这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有一定的帮助。

在写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联想能力。写作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掌握,它不仅要求学生有写的具体内容,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审美联想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不要让学生感到写作是一种负担,而是要让他们觉得写作是一种美的享受。首先,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仔细观察,把真实的现象准确地写出来,把心中的情感优美地表达出来。有的学生写作文的时候容易脱离生活实际,生编硬套,为了凑够字数想出一句写一句,没有丰富的内容,更是没有感情,使得文章就象一段简陋的文字排序,没有一点儿美感。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中的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挖掘日常生活细微的能力,写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这样才能打动读者的心灵,与人产生共鸣。其次,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学会灵活运用。没有一定的素材,任由学生有多少丰富的词语也写不出一篇精美的文章。古人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积累素材不只要靠观察平日生活中的细节,还要多读好文章,为己所用,才能具备最基础的写作能力。

现在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大都是精选出来的,它们不仅是学生要阅读鉴赏的文章,还是学生学习写作、丰富词汇的好典范。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模仿读本的形式未必不可,学会运用文中的词汇也未必不可行,只要能够灵活的运用,而不是抄袭便可,这样还可以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写作文风。最后,让学生在分析课文时养成良好的审美鉴赏能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挖掘和分析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这样能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想象能力,让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开发智力,让学生感受和追求生活中的美,发挥创新精神,锻炼创造能力,使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第四篇:德育在技校语文教学中渗透探析

内容摘要:

摘 要: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思想性决定了它的德育任务,把德育工作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首要目标。在技校语文教学中,将德育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尤为必要,作为一名技工学校的语文教师,更要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根据课文的课时安排,对教学步骤和训练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对学生做到寓德于教,完善他们的人格,从而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摘 要: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思想性决定了它的德育任务,把德育工作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首要目标。在技校语文教学中,将德育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尤为必要,作为一名技工学校的语文教师,更要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根据课文的课时安排,对教学步骤和训练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对学生做到寓德于教,完善他们的人格,从而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人格;思想性

“文以载道”,语文学科所具有的社会性,尤其是其思想性又决定了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育人”。这些年来,我充分地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和思想特点,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的同时,着重引导他们学会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语文学科中的德育材料丰富而生动,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讴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的意义等等,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可能性

各门课程教学中,语文课堂上德育的契机往往更多,这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以及语文教学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所决定的。语文不同于其它学科,它自有与数学、物理、化学等一样的工具性作用,又有净化人们心灵,塑造美好道德的教化作用。正是由于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双重特点,所以,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在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

语文教学中的“文道合一”原则,使其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国古代教育历来以儒家传统思想为根本,将德育列在教育的首位。自最早的教育家孔子始,《论语》所收录的孔子对学生的教诲,绝大多数属于德育范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里的“道”指的是古时通行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也是当时一个人的立世之本。语文教育和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简单来说其实就像肥沃泥土中的沙土与水的关系,他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分离。

在利用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教育时,最重要的是结合课文的丰富内容,对学生进行不同方面的教育。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融文、史、哲、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内容为一体。无论是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的情中有理,还是说明文、议论文的理中有情、都像“随风潜入夜”的春雨,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学生受到多种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这一方面能够使学生们在实践中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一方面也有助于对学生道德水准的净化与规范。同时,道德水平提高后,也有助于学生们发展阅读审美心理,对提高现代文阅读水平也有很大帮助。因此,语文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深入、细致、全面地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有目的、自觉地以教材中的感人事迹、高尚的思想情操、鲜明的观点道理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找准切入点,充分利用课堂阵地进行德育渗透。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理想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

2.1 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让学生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品德教育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教学目标,德育结合,文道结合是必要的,对于具有丰富而生动德育材料的语文学科而言,这一点更是关键,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诵,引导学生赏析,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品德教育,更深刻地体会学科知识的思想性,从而保证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学习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要能使学生在了解紫藤萝的生长历程的同时,体会到生命的不屈、向上、永恒,进面激发自己积极向上。《谁是最可爱的人》要能使学生在熟悉志愿军战士的事迹同时,感受到他们的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爱国主义,深切地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第五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人才数量的匮乏,人才素质的低弱。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需要跨世纪的一代教师教好书,育好人,为建设新世纪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审美教育就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教师的一切教学过程(尤其是语文课教学),都与审美有着不解之缘,布鲁纳说:“传统教学方法很明显的一个缺陷,就是没有向学生展示出艺术的只有艺术才具有的那些宝藏——美”。正因为这样,许多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语文教学成了传统的说教,成了教师的“独角戏”,我们在抱怨学生语文素质降低,语文水平下降的同时,应该反省自己在语文教学中有没有用审美教育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语文教材中大部分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篇章,思想内容深邃,艺术形式完美,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这为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 资源。教师的责任在于义不容辞的挖掘文本中美的因素,用美的方法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用艺术化的手法启发受教育者在符合美的规律的行动中主动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结构。教师只有充分体味每一篇课文的美,把知识理论容纳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和谐新颖的创造性的学习环境中,才能使语文教学满堂生辉。学生受到美的感染才会对自然、社会、人类现实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种种美的现象和事物产生震动、惊异、赞叹、仰慕、热爱、振奋等美好的情感,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向往和探索热情。由此看来,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审美教育。

那么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美读。美读,“就是通过口、眼、耳等各种感官,全身心进入文本,从而产生审美愉悦、激发审美创造、陶冶心志的一种审美阅读活动”。通过美读,变无声为有声,利用音韵美把教材中美的内容充分表现出来,使朗读成为一种美的享受。有人说朗读是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主要途径。此话可能有点夸大,但 也说出了朗读的重要性。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和课文内容最直接和最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最有效途径。指导学生对篇篇课文都美读,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象、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就会收到美的效果。

美读包括:教师示范美读、讲读型美读、背诵型美读、竞赛型美读等。

二、通过想象再现教材中美的情景。读优美的诗文,就是体验语言文字所创造的优美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文学作品的感悟,最重要的一种心智活动就是审美想象,作品的语言文字,要还原为读者脑海中的艺术形象,需要想象,作品的原有画面、情境、意象、要衍生、迭生出新的内容,也需要想象。“想象是一种心理行为,是在已有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虽具有虚构性和创造性特点,但不是无中生有。想象是感情炽烈时的产物,总是出现在某种情境之中,常将自我融入其中,生出诗的意境美,陶情冶性”。可见,想象可以使审美对象不断具体、鲜明、生动,使审美 活动更加丰富、活跃,文学作品通过想象而呈现出的优美意境,更增添了作品的韵致美、情境美、诗意美。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它的形象具有间接性,给欣赏者带来诸多不便,而电教媒体的运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快了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以上三点是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三种方法,只要教师能恰当运用就能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应该既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又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感悟能力,这样既可以给学生传授丰富的文化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要用自己的全部感情去指导学生体验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美、自然美、精神美,用发自灵魂的真情实感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达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知识教育的目的。在语文课堂中进行审美教育,既可以启真、又可以储美;既可以培养塑造人的情感,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共性、健康的心灵,又可使受教育者获得丰富的知识,使他们摆脱一切低 级趣味的东西,从而满怀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总之,没有审美和艺术的人生就不是完整的人生;没有审美教育的学校教育则不是健全的教育;不具备审美素养的教师也不是完全合格的教师;缺乏审美教育的语文课就不是成功的语文课。

下载浅论技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和审美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论技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和审美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新课程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宁海县深圳镇初级中学 胡志英 315614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同时要“......

    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特别是艺术)审美活动的规律的科学,美育是引导青年学生走向美好生活的明灯,而语文教学的课堂.则是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阵......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新宁县崀山实验学校姚湘英法国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审美意识是伴随着人的一生的重要意识。在学校教育中......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堂良好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愉快的艺术”,它是建立在教师、学生和知识三位一体的和谐共鸣的基础之上的,它的确是一种精神享受,一种美的享乐。......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刘莹 綦江县郭扶小学 【内容提要】在审美教育中,语文审美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具有其独有的语文美。如汉语言的音乐美,汉字的形美、意美,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江苏高邮界首初中戴广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文学教育 培养学生 审美情趣 审美能力 审美人格 我们不能否定语文教学的技术性内容,如果学生没有基本掌握......

    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研究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巨宝中学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其任务就是在向学生普及美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正确地欣赏评价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中学生正确......

    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分析

    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分析 摘 要:在职业学校的审美教育中,语文教学的作用以及对学生的影响最明显也最重要。为此,在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加强对学生进行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