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鲁纳斯,摩登舞教学;笔记--------探戈

时间:2019-05-15 08:01: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阿鲁纳斯,摩登舞教学;笔记--------探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阿鲁纳斯,摩登舞教学;笔记--------探戈》。

第一篇:阿鲁纳斯,摩登舞教学;笔记--------探戈

探戈

探戈不同于其它摩登舞有摆荡,他是属于行进的舞蹈。尽管现在的探戈跳法或移动幅度更大更快速,但是和其它摩登舞还是由许多不同。这里我们要重点强调探戈舞与其它摩登舞的不同与最重要的地方。握持;

握持很重要,在这里我们谈谈它和其它舞在哪一些基本方面不一样。

A身体位置稍低,我们所置的身体水平位置比其它的舞低。B握持的一些特性是;男士左手臂的定位角度与其它舞是不一样的。左小臂稍微放平些并且这一侧的握持应该紧凑一些,因此手肘角度比其它舞小。

C右手臂也不同,它在女士后背放置的位置较低,并且较多的围绕着女士的后背。因此,当我们把手臂放在女士的时,感觉放在女士后背的脊柱上。不像其他舞放在肩胛骨上,因此放置的位置较深。

D当探戈闭式位站立时,一只脚在另一只脚 一半的位置。左脚前,右脚后。先把左脚定位,再把右脚轻轻滑动到位,同时身体、肩、头向左稍转。(未完)

第二篇:斯金纳教学机器与程序教学综述

斯金纳教学机器与程序教学综述

刘国豪、曾浩基、凌刚、李智洪、刘儒校、陈向明

【前言】斯金纳(1904~1990),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者。他于1904年3月20日出生与美国宾夕法尼亚洲;18岁中学毕业后进纽约哈密尔顿学院主修文学,获英语科学士学位;1926年,在哈密尔顿大学毕业时,获得了为人羡慕的霍尔利希腊奖金;1928年进哈佛大学专修心理学,在那里,他读了华生和巴甫洛夫的著作,被华生的心理学观点所吸引,从而对人和动物的行为感兴趣。在哈佛期间,他发明“斯金纳箱”,专门用于研究老鼠和鸽子的学习,动物在斯金纳箱中的任何活动都可以被记录下来并且有自动的装备对这些装备进行分析。

斯金纳深受实证主义、操作主义及巴甫洛夫和华生著作的影响,以其深刻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创立了自己的行为主义体系。他认为心理学应研究可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而不是行为的内部机制,研究者的任务就在于刺激与其他实验条件和其所引起的有机体的反应之间的函数关系:R=f(S,A),但他同时指出:“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情况下,刺激是超乎实验者的控制能力的,因而就不能成为一种实验变因,所以上述公式就可以简化为:R=f(A)。”

斯金纳提出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理,是他对有机体的行为分析的核心观点。他以“斯金纳箱”为工具,以动物和人为被试深入研究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规律,他把依随反应而发生的强化看成是增强某个反应概率的重要手段。

【主题】教学机器是一种外形像小盒子的装置,盒内装有精密的电子和机械仪器。它的构造包括输入、输出、贮存和控制四个部分。教学材料分解成由按循序渐进原则有机地相互联系的几百甚至几千个问题框面组成的程序。每一个步子就是一个框面,学生正确回答了一个框面的问题,就能开始下一个框面的学习。如果答错了,用正确答案纠正后再过渡到下一个框面。框面的左侧标出前一框面的答案,成为对该框面问题的提示。一个程序学完了,再学下一个程序。

一、教学机器的特点主要是:

1)成败取决于为它所编写的程序。2)要求学习者积极地参与每一步程序。

3)教学机的构造是输入、输出、储存和控制。

二、教学机器的主要功能是:

1)储存与呈现教材,并向学生提出问题。2)接受答案并指出答案的正误。3)根据答案调整与改变教学程序。4)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

5)进行计分、计时、报出成绩。

三、教学机器,与传统的班级教学相比较有许多优点:

1)及时强化正确答案。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能加强学习动力。而在班级教学中行为与强化之间间隔时间很长,因而强化效果大大削弱。

2)使学生得到积极强化。传统的教学主要借助厌恶的刺激来控制学生的行为,学生学习是为了不得低分,不被教师、同学、家长羞辱等,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教学机器使学生得到积极强化,力求获得正确答案的愿望成了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3)尽可能多地完成作业。采用教学机器,一个教师能同时监督全班学生尽可能多地完成作业。4)循序渐进地学习。教学机器允许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循序渐进地学习(即使一度离校的学生也能在返校后以他辍学时的水平为起点继续学习),这能使教材掌握得更牢固,提高学生的学习责任心。

5)设计一系列强化列联。采用教学机器,教师就可以按一个极复杂的整体把教学内容安排成一个连续的顺序,设计一系列强化列联。

6)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学机器可记录错误数量,从而为教师修改磁带提供依据,结果是提高了教学效果。

7)学习时手脑并用,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采用机器教学必须把教学内容编成程序输入机器,因此,机器教学就是程序教学,但程序教学不一定要用机器。

程序教学法应用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创造了“教学机器”,倡导“小步呈现、积极反应、及时反馈、自定步调、提高效果”的程序教学,导致了60年代的程序教学运动。

斯金纳认为,只有通过机械装置才能提供必要的大量的强化系列。这就是斯金纳设计教学机器、提倡程序教学的主要出发点。正是由于斯金纳对程序教学理论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斯金纳被称为“程序教学之父”。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自动教学的方式,由于经常用机器来进行,也称为机器教学。

四、斯金纳提出了程序教学的原则:

1)积极反应原则。程序教学不主张完全由教师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而是以问题的形式,通过教学机器或教材给学生呈现知识,使学生对一个个问题作出积极的反应。即要求学生通过程序教材和教学机器,能自己动脑,自己动手去学习。

2)小步子原则。将教学内容按内在的联系分成若干小的步子编成程序。材料一步一步地呈现,步子由易到难排列,每步之间的难度通常是很小的。学生每次只走一步,做对了,才可走下一步,每完成一步就给予一次强化,这就使强化的次数提高到最大限度,从而能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3)及时强化原则。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规律认为,一个操作发生后,紧接着呈现一个强化刺激,那么这个操作力量就会得到增强。遵循这一规律,在教学中做到及时强化,也就成为程序教学中的一个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每个学生作出反应后,必须使学生立即知道其反应是否正确。告知学生结果,也就是给予学生反应的及时强化,这也是程序教学中最常用的强化方式。

4)自定步调原则。以学习者为中心,不强求统一进度,鼓励每一个学生以他自己最适宜的速度进行学习。这样,学生可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速率来处理问题而不受其他人的影响。同时,通过一次次的强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稳步前进。当然这一原则是以个别化教学方式为基本条件的。

5)低错误率原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避免学生出现错误的反应,错误的反应会得到令人反感的刺激,过多的错误会影响学习者的情绪和学习的速度。少错误或无错误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斯金纳的教学理论指导和推动了本世纪50~60年代风行美国乃至其他许多国家的程序教学运动,不仅促进了学习理论的科学化,加速了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有机结合,而且也推动了教学手段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同时,也重新激起了人们对个别化教学研究的兴趣,使个别化教学在中断多年后以重新活跃起来。

五、巴甫洛夫古典条件反射与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的比较: 操作条件作用是斯金纳行为理论的实验基础,它与巴甫洛夫古典条件反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巴甫洛夫的实验是以狗流口涎的条件反射闻名,斯金纳的实验却以老鼠按压杠杆的操作条件作用著称。斯金纳在回答波兰生理学家时就开始区分这两种条件不同的作用性质。他把前者称为应答的,后者称为操作的。因为有机体在前者的行为反应是由刺激所引起的一种应答性的,在后者则是先操作(按压杠杆)才出现食物强化。因此,其区别可以概括为“反射学习是一个S——R过程,操作学习则是一个R——S过程”。更重要的是斯金纳又从他这种新型的条件作用中,发展出一种行为关联的思想,即在R——S过程中,反应、刺激和强化的顺序发生组成行为的基本关联。斯金纳用这种列连理论来描述人类种种行为。

【总结】斯金纳从操作性学习中提出了程序教学,并推动了程序教学运动,从而促使了教学设计过程和理论的诞生与早期发展。程序教学运动产生了“教学设计者”,这类专门人员的出现使教学设计理论的探索有了专业队伍,他们对目标理论、任务分析、个别化教学、媒体选择、形成性评价一系列设计问题的研究更为深入,他们从事设计的范围也从对教学机器、个别媒体的设计拓展到以多媒体学习包乃至对整个教学系统的课程和教育项目的设计上来。这一切都促使教学设计理论得以发展。

另外,尽管强化的概念在桑代克效果律中已有阐述,但在斯金纳的行为分析中,强化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在桑代克那里,强化是用来解释刺激—反应联结加强的一条主要原理,而在斯金纳体系中,强化只是一个用来描述反应概率增加的术语,如何安排强化才是核心所在。其次,其他研究人员(例如巴甫洛夫)把消退看作是一个主动的抑制过程,而斯金纳认为不能把消退看作是一种与强化无关的独立过程。事实上,强化可用于消退行为,停止强化可以使反应概率下降。消退过程可用来表明强化效果持续的时间。

尽管程序教学思想对教学设计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到20世纪70年代后,程序教学的思想和方法又被广泛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但是行为主义把人视为消极被动的机械结构,任由环境摆布,否定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否定大脑对行为的支配和调节作用,这一切都使行为主义在理论上显得苍白无力,在许多具体问题上难以自圆其说。

【参考文献】[1]莫雷.20世纪心理学名家名著.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2]陈少华.新编人格心理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8.[3]罗伯特.M.加涅.教育技术学基础 [M].张杰夫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一版,1992.[4]高觉敷.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5]彼捷.斯金纳行为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编,1977.

第三篇:《阿Q正传》备课笔记-教学教案

赵晓华张红霞

一、课文悟读

鲁迅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开山祖师。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的《狂人日记》,它所运用的意识流手法、心理独白等都是很地道的。其实,《阿q正传》也是如此。想当年,《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陆续发表后,马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第四章刚登完,沈雁冰就发表文章,称全文虽未写完,但“实是一部杰作”(《小说月报·通信》)。西谛(郑振铎)于1926年发表的《呐喊》一文中曾预言:“《阿q正传》在中国近来文坛上的地位却是无比的;将来恐也成世界最熟知中国现代的代表作了。”

鲁迅为什么要创作《阿q正传》这篇小说呢?

二、亮点探究

1.怎样理解《阿q正传》体裁和结构上的“新形式”。

2.小说如何刻画阿q这一人物形象。

3.心理描写的又一种形式:独自和回忆。

探究学习:《阿q正传》在运用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方面做得是比较突出的。其中有些心理描写就是通过人物的独白、回忆等形式来直接吐露或表现。例如,第八章的最后一段写出了阿q遭到打击后的心理活动。他回忆的是“刚才”所见赵家遭抢的情景,独白的却是对假洋鬼子的恨怨之情。这使我们不能不想到他先前“投降革命党”时的神气活现,“造反”时的趾高气扬。当然,他后来得出的“造反是杀头的罪名”,这一公式含有对假洋鬼子的仇恨,但也明确告诉我们,他对革命的认识程度也不过就停留在这个水平上——打掠财物,满足私欲。这段回忆和独白,也再一次体现了他的“精神胜利法”。

4.小说中典型环境描写的特点。

探究学习:鲁迅先生通过未庄这个小小的社会窗口,展示了阿q性格和阿q悲剧产生的社会土壤,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全貌。

本文环境描写有两大特点:

(1)把典型环境的描写融进故事情节的叙述之中。例如第七、八章的开头部分,既是情节的叙述,又是时代气氛和典型环境的描绘。

(2)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反映特定的时代气氛。如衣箱寄存,信件往来,辫子盘法等细节,形象地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的落后、闭塞,交待了故事的社会背景和典型环境。

5.在语言上,《阿q正传》显示出鲁迅独特的格调。

6.准确的用词显示了鲁迅先生深厚的语言功力。

探究学习:鲁迅先生用词一向准确、精当。例如,对阿q的称呼:在阿q高喊造反,唱着戏文在街上“飞了一通”的时候,赵太爷这种有权势的人,竟叫阿q为“老q”,表现出对阿q的恭维之意;赵白眼却称“q哥”以示与阿q的亲近。这都是对他们没有探到革命虚实时,对革命感到恐慌和畏惧的写照。而阿q对“老q”等美称,却全然听不进,只习惯他的正名“阿q”,这又是何等的可悲!几个寻常的称呼,蕴涵着多么丰富深刻的内容。

再如,写阿q“神往”而决定“投降革命”,为什么不用“参加”革命呢?其实,这个词真正地反映了阿q的心理。他本来对革命(造反)“一向是深恶痛绝之”的,是站在革命的对立面的。如今要去革命了,当然称“投降”才对。这个词的运用表现了阿q对革命的可笑理解和模糊认识。同时,这个词的妙用还为后文打下了伏笔。在最后审判阿q时,阿q断断续续地说道:“我本来要„„来投„„”他本意是想说“投降”革命,结果,审判官却理解为“投案”,因而以“此刻说,也迟了„„”为由莫名其妙地判了阿q死刑。这个“投”字竟成了推动情节发展的契机。由此可见,鲁迅先生选词精当,照应周密,令人叹绝。

三、选题设计

1.鲁迅写《阿q正传》的目的在于“暴露国民的弱点”,“引起疗救的注意”。“国民”究竟指的是哪一种人?

研究方法:

(1)集体讨论法:一种意见认为:“国民”指的是全民族的人,包括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一种意见认为,“国民”就是鲁迅作品中所说的“百姓”“人民”,是与“阔人”“食人者”等相对立的概念。

(2)温故知新法:从《自序》中的“国民”来看,这里的“国民”指那些“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从鲁迅对“食人者”的态度,主张的是“扫荡”“痛打”,而绝不是“疗救”。

参读书目:

(1)鲁迅《的成因》。

(2)关于《阿q正传》的研究论文介绍,《语文教学通讯》1981年第9期。

2.怎样阅读和欣赏鲁迅小说?

研究方法:

(1)前提必备法:一定要先多读一些背景资料,要有正确的审美观,掌握小说特点。

(2)情节分析法。

(3)评价人物法。

(4)品味语言法。

(5)技巧欣赏法。

参读书目:

(1)鲁迅《文艺的大众化》(关于文学鉴赏的一段论述)。

(2)桑建中主编《中学文学鉴赏与高效训练》,内蒙古少儿出版社。

3.走近鲁迅:批注和想像。

研究方法:

(1)批注法:文题批注、词句批注、结构批注、写法批注等;熟悉内容,提出看法,掌握精髓。

(2)想像法:①再造形象法,将文字变成图象。②填补创造法,对省略的情节作形象填补。如夏三爷告密、夏瑜在狱中、“红眼睛”对夏母的敲诈。③扩充想像法。如,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可作动态性的扩充,便于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④逆向想像法,如对作品中的人物命运或文章结局进行逆向思维,合理想像。

参读书目:

(1)鲁迅作品《呐喊》《故事新编》等。

(2)《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b刊“鲁迅作品教学”专题。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

第四篇:《阿Q正传》备课笔记-教学教案

中学语文

赵晓华 张红霞

一、课文悟读

鲁迅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开山祖师。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的《狂人日记》,它所运用的意识流手法、心理独白等都是很地道的。其实,《阿q正传》也是如此。想当年,《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陆续发表后,马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第四章刚登完,沈雁冰就发表文章,称全文虽未写完,但“实是一部杰作”(《小说月报·通信》)。西谛(郑振铎)于1926年发表的《呐喊》一文中曾预言:“《阿q正传》在中国近来文坛上的地位却是无比的;将来恐也成世界最熟知中国现代的代表作了。” 鲁迅为什么要创作《阿q正传》这篇小说呢? 意图有两点: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鲁迅在这篇小说里,主要是写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这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阶级特征、性格特{征的典型化的人物形象。对这一人物形象,我们认识和分析他的时候应突出两点:一是抓住他革命的全程,二是抓住他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明确了这两点,我们就能清楚地理解到作者描绘阿q的悲惨处境,显然是提醒大家:中国的任何革命必须注意解决亿万贫苦农民的问题。这样,我们就能深刻地认识到作者写阿q倾向革命的本能,显然是提醒革命者:广大农民是有革命要求的,决不应该视而不见这支力量。归纳起来,这篇小说表现了鲁迅对辛亥革命的看法,体现了鲁迅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热切的爱国之心。

二、亮点探究

1.怎样理解《阿q正传》体裁和结构上的“新形式”。探究学习:茅盾在《读》一文中曾经说:“《呐喊》中的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这里所谓“形式”,主要是指体裁和结构。与《狂人日记》的日记体裁不同,《阿q正传》可以说是属于“传记体”。也就是说,根据内容需要,小说不是描述阿q生活的某一片断,而是几乎一生的历史。因此,与这种“传记体”相适应,作品在结构上就采取了点线结合的方式。阿q的思想性格与未庄和县城各种人的社会冲突,构成了全篇的主线即基本情节。未庄的阶级和社会关系以及辛亥革命的某些时代风貌都紧紧围绕这条主线穿插布局,使情节既具有丰富的社会和历史内容而又脉络分明。另一方面,作者没有平均用力地去铺叙阿q的生活经历,而是抓住最能体现他的思想性格的一些生活片断,重笔描绘,如他被打嘴巴、恋爱悲剧、他的“革命”和假洋鬼子的“不准革命”„„使一个近代旧中国农村的落后农民的愚昧、不幸的灵魂,鲜明地呈现于读者面。前。2.小说如何刻画阿q这一人物形象。

探究学习:小说刻画阿q,真,正做到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从肖像描写来看,作者没有如巴尔扎克描写“高老头”那样细致、集中的描绘,而是在情节发展过程中,顺便加以简单的勾勒。(如阿q第一次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描写。)行动描写也是这样,如描写阿q在“供状”上画圆圈的情景。作者抓住他画押时的几个富有特征的动作,就把一个缺乏文化教养而又愚昧不幸的阿q的思想性格,简洁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3.心理描写的又一种形式:独自和回忆。探究学习:《阿q正传》在运用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方面做得是比较突出的。其中有些心理描写就是通过人物的独白、回忆等形式来直接吐露或表现。例如,第八章的最后一段写出了阿q遭到打击后的心理活动。他回忆的是“刚才”所见赵家遭抢的情景,独白的却是对假洋鬼子的恨怨之情。这使我们不能不想到他先前“投降革命党”时的神气活现,“造反”时的趾高气扬。当然,他后来得出的“造反是杀头的罪名”,这一公式含有对假洋鬼子的仇恨,但也明确告诉我们,他对革命的认识程度也不过就停留在这个水平上——打掠财物,满足私欲。这段回忆和独白,也再一次体现了他的“精神胜利法”。4.小说中典型环境描写的特点。

探究学习:鲁迅先生通过未庄这个小小的社会窗口,展示了阿q性格和阿q悲剧产生的社会土壤,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全貌。本文环境描写有两大特点:

(1)把典型环境的描写融进故事情节的叙述之中。例如第七、八章的开头部分,既是情节的叙述,又是时代气氛和典型环境的描绘。

(2)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反映特定的时代气氛。如衣箱寄存,信件往来,辫子盘法等细节,形象地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的落后、闭塞,交待了故事的社会背景和典型环境。

5.在语言上,《阿q正传》显示出鲁迅独特的格调。

探究学习:所谓独特的格调,就是采取多种语法、修辞手段和议论性语言的穿插,造成一种诙谐、讽刺的杂文色彩。从语法角度看,鲁迅常常喜欢采用“庄”词谐用、大词小用、戏弄性地创造新词等方法。例如,在《序》中说到给小说作题目时,说:感到“万分的困难”,因为“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原是应该极注意的。„„”孔子的“正名论”,典型地表现了统治阶级的等级观念,是统治阶级的一个“庄词”,用在这里就具有讽刺滑稽味了。在赵太爷眼中,连阿q姓赵也不配,还够得上正名吗?从修辞手法看,鲁迅主要采用了夸张手法。例如,阿q向吴妈的求爱,与小d相互抓辫子,反动派围捕阿q等处的描写语言,都宛若一幅幅漫画,使人如同透过放大镜,看到了描写对象的某个被特别突出的可笑部分,具有深刻的滑稽讽刺的力量。所谓议论性语言的穿插,就是在叙述、描写的过程中,作者不时插入一些诙谐的议论,例如《序》中关于阿q姓氏、籍贯的议论,第四章开始作者在描写阿q调戏小尼姑后关于中国精神文明的议论,以及描写阿q思念女人后作者关于女人是“祸水”的议论,都写得妙趣横生,辛辣而有力地讽刺了封建思想观念,使《阿q正传》闪烁着鲁迅卓越的杂文色彩。

6.准确的用词显示了鲁迅先生深厚的语言功力。

探究学习:鲁迅先生用词一向准确、精当。例如,对阿q的称呼:在阿q高喊造反,唱着戏文在街上“飞了一通”的时候,赵太爷这种有权势的人,竟叫阿q为“老q”,表现出对阿q的恭维之意;赵白眼却称“q哥”以示与阿q的亲近。这都是对他们没有探到革命虚实时,对革命感到恐慌和畏惧的写照。而阿q对“老q”等美称,却全然听不进,只习惯他的正名“阿q”,这又是何等的可悲!几个寻常的称呼,蕴涵着多么丰富深刻的内容。再如,写阿q“神往”而决定“投降革命”,为什么不用“参加”革命呢?其实,这个词真正地反映了阿q的心理。他本来对革命(造反)“一向是深恶痛绝之”的,是站在革命的对立面的。如今要去革命了,当然称“投降”才对。这个词的运用表现了阿q对革命的可笑理解和模糊认识。同时,这个词的妙用还为后文打下了伏笔。在最后审判阿q时,阿q断断续续地说道:“我本来要„„来投„„”他本意是想说“投降”革命,结果,审判官却理解为“投案”,因而以“此刻说,也迟了„„”为由莫名其妙地判了阿q死刑。这个“投”字竟成了推动情节发展的契机。由此可见,鲁迅先生选词精当,照应周密,令人叹绝。

三、选题设计

1.鲁迅写《阿q正传》的目的在于“暴露国民的弱点”,“引起疗救的注意”。“国民”究竟指的是哪一种人? 研究方法:

(1)集体讨论法:一种意见认为:“国民”指的是全民族的人,包括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一种意见认为,“国民”就是鲁迅作品中所说的“百姓”“人民”,是与“阔人”“食人者”等相对立的概念。(2)温故知新法:从《自序》中的“国民”来看,这里的“国民”指那些“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从鲁迅对“食人者”的态度,主张的是“扫荡”“痛打”,而绝不是“疗救”。参读书目:

(1)鲁迅《的成因》。

(2)关于《阿q正传》的研究论文介绍,《语文教学通讯》1981年第9期。2.怎样阅读和欣赏鲁迅小说? 研究方法:

(1)前提必备法:一定要先多读一些背景资料,要有正确的审美观,掌握小说特点。(2)情节分析法。(3)评价人物法。(4)品味语言法。(5)技巧欣赏法。参读书目:

(1)鲁迅《文艺的大众化》(关于文学鉴赏的一段论述)。(2)桑建中主编《中学文学鉴赏与高效训练》,内蒙古少儿出版社。3.走近鲁迅:批注和想像。研究方法:(1)批注法:文题批注、词句批注、结构批注、写法批注等;熟悉内容,提出看法,掌握精髓。(2)想像法:①再造形象法,将文字变成图象。②填补创造法,对省略的情节作形象填补。如夏三爷告密、夏瑜在狱中、“红眼睛”对夏母的敲诈。③扩充想像法。如,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可作动态性的扩充,便于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④逆向想像法,如对作品中的人物命运或文章结局进行逆向思维,合理想像。参读书目:

(1)鲁迅作品《呐喊》《故事新编》等。

(2)《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b刊“鲁迅作品教学”专题。

第五篇:洪纳海乡阿克塔斯村2017年为民办10件实事

洪纳海乡阿克塔斯村2017年为民办十件实事

村“两委”、“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承诺2017年要为老百姓办以下几件实事:

1、完成“网格化—精准大数据”摸排工作;

2、完成最后10户的扶贫攻坚工作,与帮扶单位携手推进扶贫攻坚;

3、落实村级6个垃圾箱的投放,整顿村容村貌;

4、针对弱势群体,帮助孩子们入托、入学,享受义务教育;

5、针对性开展庭院经济,丰富生产生活;

6、将“农牧民夜校”常态化,丰富课程内容;

7、林带绿化5000平方米,继续提高村级绿化率;

8、兴牧定居26户(4户贫困户),抗震安居12户(3户贫困户);

9、继续壮大村集体经济8万至10万元;

10、对5公里转场牧道进行勘测、设计、规划、建设;

11、村委会道路硬化10公里;

12、铺设污水管道2.5公里。

下载阿鲁纳斯,摩登舞教学;笔记--------探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阿鲁纳斯,摩登舞教学;笔记--------探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