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竹枝词教学反思
《竹枝词二首》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理解古诗内容。3.能正确地背诵古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古诗,它们的名字是《竹枝词二首》。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理解古诗内容。3.能正确地背诵古诗。
指生读学习目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目标己经明确了,你们有信心实现目标吗?老师相信,只要大家认真自学,一定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的。
三、先学
(一)自学指导 1.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古诗两遍。要求:把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并读出一定的语气。
2.读古诗找出你不懂的地方,可以问同桌,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两遍。3.小组内两两互读古诗。
(二)自学检测
指名朗读全诗,组织正音。教师相机运用范读、领读、齐读等方式,读出一定的节奏和语气。
四、后教
合作交流:
1.请根据古诗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小组内交流讨论这首诗的内容。2.《竹枝词二首》这一首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景呢?从这首诗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教师点拨:
1.注释:
⑴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
⑵晴:与“情”谐音。《全唐诗》:也写作“情”。
⑶楚水巴山:泛指蜀楚之地的山水。
⑷巴人:①古巴州人。②古曲名。“《阳春》无和者,《巴人》皆下节。”晋张协《杂诗》之五试
为《巴人》唱,和者乃数千。此诗中指古巴州人。⑸北客:作者自指,言客有思乡情也。
⑹纥(hé)那:踏曲的和声。
剧孟:汉代著名侠士,洛阳人,素有豪侠的名声。这里“剧孟”是用来指代洛阳。
寸心:心中。2.作品译文: 正是一场太阳雨后,两岸杨柳摇曳,青翠欲滴,江面水位初涨,平静如镜.少女心情抑郁地漫步在岸边,忽然,一阵悠扬的歌声从江上随风飘来,仔细一听,原来是久无音讯的情郎思恋自己的情歌.东边阳光灿烂西边雨绵绵,原以为是无情实则还有情。
五、训练
1.结合古诗内容,学生自由背诵。2.同桌互背。3.小组展示背诵。
4.练习书写
【教学反思】篇二:古诗(竹枝词)教学设计
古诗(竹枝词)
教学目标
1.掌握要求会写的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挂图或投影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话导入《竹枝词》
同学们见过太阳雨吗?一边下雨,另一边却阳光灿烂。有一句诗说得好--(试探学生是否预习),嗯,就是我们本课要学的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二、指导学习诗句
1.学生交流了解到的有关刘禹锡的资料。2.简介竹枝词。
竹枝词是流行于古三峡地域的一种民歌,含思宛转,清韵悠远,音调和谐,明朗欢快。人们在劳作之余,成群结队在江边、堤畔吹笛、击鼓,边唱边舞,抒发内心的感情,驱散一天的疲劳,是三峡人民最喜爱的娱乐方式。刘禹锡在夔州,经常见到这种场面,极为欣赏,因而填写了许多竹枝词,今天要学的就是其中广为流传的一首。3.理解诗意。
(1)指名朗读,齐读。
(2)借助注释,自读并思考诗句的意思。
(3)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杨柳青青江水平: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大江水面平静。闻郎江上唱歌声:只听到江面上传来情郎唱歌的声音。
东边日出西边雨:东边出太阳,西边却下着雨。
道是无晴还是晴:说不是晴天吧,却还是有晴的地方。
(4)朗读全诗,再指名把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4.读中想象。
(1)读了这首诗的前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一场太阳雨中,一位少女立在江边,看到江边的杨柳被沐浴得更加翠绿,江水平静,耳畔忽然传来一阵熟悉的歌声,原来是自己的情郎在唱。)
(2)想象一下,这首词的后两句写出了少女什么样的心理?
三、指导朗读、背诵
背诵《竹枝词》。
四、作业
1.默写这两首古诗。2.课外搜集刘禹锡的其他《竹枝词》读一读。篇三:《做最好的老师》读书心得(胜)《做最好的老师》李镇西30年教育教学精华读书心得
霞石善祥学校 林先胜
翻开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书的序言里面有这么几句话:“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老师”深深让我体会到做最好老师的一种思想境界。而李老师的解析是这样的:“最好”是相对的,因为这是永远没有境界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好”其实就是“更好”,但是,理直气壮地提出“做最好的自己”则表明了一种更高的人生和事业的标杆,虽然这个“最好”永远到不到。但一个比一个“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每一段话多少概括了李镇西老师这30年来作为老师的标准,做老师确实是要做到最好。
拜读第一章的“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体会到做老师,从一本书点燃一个人的一生的重要性,在初为人师的激情,开心心态,到认识到好教师要有童心和爱心。而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分享学生的喜怒悲乐。一个老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因为你先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尊重你。永远保持一颗童心和爱心,你将收获更多的爱与尊重。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有了爱,不等于就有了教育。在教学中推行民主平等教育,教会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同学,而老师也通过民主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民主平等深化人心,培养学生民主精神。我们经常听到有这么一句话:“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体现出一种教师师德上的最高境界。一位好的教师,应该知道学生心灵最需要得到什么,或者说最需要保持什
么,教师应在没有“越线”教育本质的情况下,应该让孩子的幼年、童年、少年心里播下“善良”、“正直”、“机智”思想。
读罢第二章“提高教师的素养”这一章,我细细品味,教师不是一个完整不缺的人,但教师必须要有崇高的思想和道德品德,做有思想的教师。体会陶行知先生的“四心”教育思想,从奉献之心“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先生的一句“捧着一颗心,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之心的真实写照。从理解之心“我们要懂得儿童”的含义理解,是要懂得儿童特有的心理活动及思想感情,善于发现并发挥儿童潜在的创造力。从平等之心“拜小孩为老师”,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从责任之心“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对学生的热爱、理解、尊重是让“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创造”的延续。追随教育先行者的先进理念。教师通过多阅读和写作,提高自身的素质,从做学生的“灵魂工程师”到“向学生学习”,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关注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作为教师应该多“乐于请教,用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勤于写作”。读罢第三章“育人之道”,感触到教师的责任之大。如何培养学生爱他人的良好品质,教师以爱来教育学生,其成效如何,主要是看其所教的学生是否也具备了爱他人的良好品质。如何看待“让每一个孩子抬起头来”,由于现在的教育体制,学生的应试教育抹杀大量的所谓“差生”,让他们不断受到来自周围的孤立而不敢抬头,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要给每一个孩子公平的教育平台,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在学生中树立平等的观念。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气氛,建立一种互相尊重,心灵相通的新型师生关系。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让学生尝试参与社会事务。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礼服人,不随意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理解什么是素质教育,走出素质教育的误
区。
读罢第四章“走出教育误区”,所谓的误区不仅仅是指对学生的言语,体罚等方式对待学生,造成学生身心的创伤比较大,教师中有罚站,无意中伤占几率最多。在班上培养一些告密者等,这些事教育的一种“遗憾的艺术”牺牲品。就如“真正的英雄不是没有卑贱的情操,而是永不会被卑贱的情操所征服,真正的光明不是没有黑暗的时候,而是不会被黑暗所淹没”。教育者不是没有失误,只是他总会从失误中吸取教训。所以永远不要对学生扬起你的拳头,不要用刻薄的语言对你的学生说话,宁可让学生欺骗十次,也不要冤枉学生一次,无论你的教育遇到了多大的困难,千万不要对学生说“你是不可救药的”。读罢第五章“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以学生为主体”之章理后,理解了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发现,扶正学生心灵,还是学生“灌输”营养的输灌者。班主任的管理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教育能力一旦形成,班风将大大改观,全面评价学生的优缺点,让言语中带有爱与鼓励。通过班主任的管理模式,形成自己独特的班级管理,引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纠正自己。从班主任放权管理着手,做到自我解放,对待领导的评价要冷静,对待同事的议论要宽容,对待家长的批评要和平,对待学生的意见要豁达。做有利于增强班级活力的小组竞争,让学生通过竞争不断完善班集体的凝集力。
让每个学生有成为班级管理者,培养学生集体精神,自治能力,自理。规范学生从“人治”走向“法治”,通过教育惩罚与民主教育,让学生明白自己在班级管理的角色,角色的转换也是班级管理的重要一环。素质教育不是“一道切”的教育,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的教育。认真思考对“优生”培养,帮助他树立志向,认识自己,保持童心,超越自我,受挫心理,创造能力,在顺境中不断战胜自我。转化“后
进生”方面,多数认为是“一无是处”、不可救药的学生将是每一个老师要面对的事情之一,如何转化“后进生”也是一个教育问题。其实转化“后进生”是最好的教育科研,让“后进学生”享受成功。分析后进生出现的原因:家庭、学校、个人等方面,要多关注“后进生”,对每一个后进生进行转化记录,形成笔记,为日后的教育教学作参考。
回想自己当年的青春年代,时间的匆匆而过,让岁月不断往前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教师通过“启迪”与“感化”,慢慢走近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从自卑、自私、胆怯等心理问题阴影走出来,打开心扉与教师交流,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只有做到了解学生的心灵,及时帮助他们解除心理烦恼,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好书百读不厌,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为师10年,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到,只有懂得人生的的进退得失利害荣辱,做一个世俗的人,“埋头耕耘不问收获,”,不管“多情总被无情恼”;而是“只管攀登不问高”,尽可能做好每一天自己能做好的事,哪怕暂时遭遇挫折乃至不幸,最后也必将赢得人生的快乐。就如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我仅记“艰苦知人生,实践长才干”的至理名言。篇四:读词常识 读词常识
一、词的兴起
词的产生最早于隋代,起于民间。敦煌曲子词的发现以充分、坚实的证据证明民间创作是词的最早来源。敦煌曲子词使我们看到了早在文人词兴起以前词在民间的盛行情况,看到了初期词在民间的发展和当时词体本身的成熟程度。中唐以后的文人词就是在民间词的基础上,吸取和运用了它们的成就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文人词在初、盛唐时已偶有所作,但创作极少。盛唐有据传为李白所做的《菩萨蛮》、《忆秦娥》。中唐,白、刘“依曲拍为句”,作了《忆江南》,《竹枝词》,另有一些诗人亦间或作词。晚唐五代,文人词进一步确立,出现了词的专家与专集。宋代发展到顶点。
二、燕乐与词的关系
1、燕乐的兴起
中国的音乐,在隋唐间起了很大的变化。古乐几乎全部销亡。“开皇中,胡乐大盛于闾阎。”(唐杜佑《通典》)。“唐天宝十三载,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宴又作燕或,就是宴会时所奏的音乐。)”所谓雅乐就是秦代以前的古乐,清乐是汉魏六朝的乐府,燕乐是外族输入的新声。燕乐是以大量传入的胡乐为主体的新乐,其中也包含着一部分民间音乐的成分。它是中外音乐交融结合而成的一种新音乐,燕乐的传入和兴盛在中国音乐史上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燕乐的主要乐器是琵琶和觱栗。
2、燕乐与词的关系
古歌词保存到现在,配雅乐的是诗三百,配清乐的是乐府。燕乐就必须有新歌词去配合,这是势所必然。燕乐是中古以来划时代的、伟大的音乐,当燕乐成为乐坛的主流时,必然要求新的诗歌与之相配合,长短句于是应运而生。长短句“句度长短之数,声韵平上之差”,全依照音乐的要求,故写词叫做“倚声填词”。
三、词的各种别称 1曲子词
曲子词就是歌词的意思,宋人也称词为歌词。词与曲原不可分离,词为文辞部分,曲为音乐部分。曲子词是最确切的全称。因之,文人词又称诗客曲子词。词调中有些调名带有“子”字,破阵子,子就是曲子的省称。2诗馀
把词称为诗馀,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词是诗的下降,是诗的馀绪剩义。这是轻视词的看法。
另一种认为词是出于唐代的近体诗,是人律诗绝句中变化出来的;唐人是先用五、七言诗入乐,到了唐末五代,才改用长短句。这种说法并不符合词的产生过程和唐代歌诗的实际情况:词的产生和创作本来就是配合音乐的,所以一开始就有长短句的采用,是齐言和杂言两体并用的。根据现有的资料,隋唐之际已有合乐的长短句的词,它的产生可能还在近体诗之前。唐代歌诗,固然有很多是用五、七言诗,但也有很多早用了长短句。终唐之世,不断传唱五、七言诗,也不断传唱长短句调。唐代诗与词的发达程度不同,并不是因为它们产生的时代各有先后。3乐府
乐府:汉魏六朝入乐的歌诗,包括采自民间的和文人创作的,都称为乐府。词也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歌诗,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称它为一种乐府诗。
但唐宋词并不直接渊源于汉魏六朝乐府,它所配合的音乐和合乐的方式跟前代的乐府诗有很大不同。唐宋词配合的燕乐,在当时是全新的,外来的东西,和前代的乐府诗所配合的雅乐,清乐不是一个系统。而且词是先有乐调,“由乐以定词,非选词以配乐”,与前代乐府的“选词以配乐,非由乐以定词”不同。宋人有称词为近体乐府的,以区别于古乐府。4长短句
长短句:是词的形式特点之一,但词和近体诗的不同主要在于它是歌词,它和音乐结合,并非由于句式的异同。
四、词与诗形式上的不同:
词在形式上和近体诗、古体诗都不同,这首先是因为它是协乐文学,和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词的严格的格律和在形式上的种种特点都是由音乐的要求决定的。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调名。称为词调。表明这首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并不就是题目。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
词调是指词的腔调,也就是歌谱。写词必须先创制或选用一个词调,然后按照它对字句声韵的要求以词填之。这样写出的歌词方能协音合律,可以歌唱。所以做词叫做倚声填词。
每个词调都有一个固定的宫调,词调的创制必须依据宫调来定律。宫调是以七音、十二律构成。七音是指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指歌唱的声音的高低。十二律指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用以定音阶的高下。
宋人词集有些是依照宫调编排的,如柳永的《乐章集》和张先的《张子野集》。有些词 集虽不依照宫调编排,但在词调下注明所属宫调,如周邦彦《片玉集》。一个词调一般只属于一个宫调,但有些词调却同时分属几个宫调。如柳永的《乐章集》中,《定**》既入双调,又入林钟调。
以上为必讲内容。以下为选讲内容。
2、词调的来源:
燕乐的曲调成为词调是有条件、有选择的。唐代所传曲乐资料为太常曲和教坊曲。太常曲为朝廷正东,转为词调的很少,教坊曲有很多转成了词调。1 来自外域或边地《菩萨蛮》 2 来自民间《竹枝词》 3 依大典、法曲制成 《水调歌头》《六州歌头》 4 创于歌妓 《雨淋铃》是明皇命乐工张野狐撰,《春莺啭》是高宗命乐人白明达写之。5 创于官立音乐机关。宋设有官立音乐机构大晟府,大晟府曾创立了《黄河清》《并蒂芙蓉》等调。6 文人自创词调 唐宋词人中有不少懂得音律乐理的,他们都能够自己创制词调。如柳永、周邦彦、姜夔等。周邦彦还是大晟乐府的高级官员。他们的词集中就多自制的新调。词人自制的词调,称为“自度曲”、“自制曲”或“自制腔”。7 来自酒令“新翻酒令著辞章”歌舞化的酒令近于或已经成了词调,为今之“令”词。“令”有“令格”,被继承下来后成了词的某些或修辞特点。
3、词调与文情
每一个词调都表达一定的情绪,《六州歌头》、《满江红》、《念奴娇》、《贺新郎》等调,都适宜于写豪放的感情。唐宋人作词不少是按照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择调的。
4、词调的分类和变格
词调主要分令、引、近、慢四类。令词的名称当来唐代的酒令。唐人于宴会时即席填词,利用时调小曲当作酒令,遂称为令曲,又称为小令。唐五代文人专工小令,不多用长调,其原因主要是:
1、小令和近体诗形式相近,唐代以五、七言诗协乐,初步解放为长短句,文人容易接受;
2、唐代近体诗发达,作诗讲究声律对偶,民间小令人文入手中也变成格律词。他们不肯放弃原来已经熟练的近体诗技巧而来作生疏的长调。所以在文人笔下先定型下来的是小令而不是长调。
引,本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它和歌、谣、操、曲等是同样的意思。词中的引词,大都应
来自大曲,是裁截大曲中前段部分的某遍制成,如《清波引》、《婆罗门引》。
近,又称近拍,近词和引词一般都长于小令而短于慢词,所以后来又称它们为中调。近词中最短的是《好事近》,四十五字。
慢,是慢曲子的简称,与急曲子相对而言。慢曲子大部分是长调,这是因为它声调延长,字句也就跟着加长。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谓:“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辽以外为长调。”大体上我们认为五十字以下为小令,一百字以下为中调。2词大多分片,每片作一段,以分两片的为最多。3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不尽相同,每个词调有它一定的格式。诗基本是偶句押韵,但词的韵位要依据曲度,大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4长短句的句式。作词大量使用长短句,也是为了更能切合乐调的曲度,因为它是乐句。5字声配合更严密。词的字声组织基本上和近体诗相近似,但变化很多,而且有些词调还须分辨四声和阴阳,作词要审音用字,以文字的声调来配合乐谱的声调。在音乐吃紧的地方更须严辨字声,以求协律和美听。
补充内容:
1、作谱与填词
词是按照乐谱填作的,所以大都是先有了歌谱然后才能填作歌词。作谱与填词的人都应该深谙乐理。一些词人同时也是音乐家,他们能够创调制谱,就往往自己作谱,自己填词。但多数词人都是根据前代或当代现成流行的乐谱填词,或者是一人作谱,一人填词,共同合作。但是也有先作了词然后再配以乐谱的。
按谱填词,往往就会为了迁就曲谱,在文字语句方面受到一些句法和声调上的限制,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容易充分、圆满地表达出来。
能够完全依照音谱拍眼作词的并不多,一般词人作词,本来并不要求合乐歌唱,所以往往不协律腔,他们大都只是选取前人的作品为范例,依其字句声韵填之。他们把词诗律化了,只按照词的诗律而不按照曲的音律来填词,这已不是原来按谱填词的意义了。
2、词谱
每个词调都是有曲谱的。如姜夔十七首自度曲,皆有旁谱,是现在所能见到的唯一完整的宋词乐谱。
音谱和歌法失传之后,词就完全诗律化。它只能从字句声韵方面来建立自己的一套格律。
这样编撰起来的词谱就和近体诗的声调谱差不多,而和音乐完全脱离了关系。这类词谱始于明张的《诗馀图谱》。其谱分列词调,旁注平仄工:用白圈表平,黑圈表仄,半白半黑的表可平可仄。
3、词与四声
自齐梁时代周、沈约等发明了四声(平、上、去、入),后来就把它的规律运用到诗歌创作上,创造了唐代的近体诗。
但是近体诗只分平仄(上、去、入三声统称仄声),它的字声的组合基本上是两平两仄相间、对举使用。因为近体诗讲究声律不过是为了口吻协调,便于讽咏。
作词则除了分平仄以外,有时还须分辨四声与阴阳;字声组合的方式也比近体诗来得复杂多变。如果一首词的字声不能和乐谱密切配合,歌唱时必然发生困难,甚至有棘喉涩舌之病。宋代一般词人对审音用字都比较注意,紧要处往往一个字要几经改易。词的音谱歌法虽然久已失传,无法歌唱,但因为词以文字声调表现音律,它的字声组合谐和调协,本身具有一种音乐美。所以读起来还是声调铿锵,比近体诗更美听。朱孝臧跋《云谣集杂曲子》说:
其为词拙朴可喜,洵倚声椎轮大辂;且为中土千余年来未睹之秘籍。
《花音集》十卷,后蜀赵崇祚编。所录凡十八家,词五百首。录词最双的是温庭筠,六十六首。
两者所选的词有显著不同:
敦煌曲子词里绝大部分是无主名的作品,《花间集》的词作者皆有行实可考。
《花间集》里较长的词都是引、近而非慢词,便敦煌曲子词里已有百字以上的长调。两词集中同调名的曲子格式并不完全一样。敦煌曲子词中同调名的曲子格式多有不同。从内容上看,《花间集》多描写男女间的悲欢离合,而敦煌曲子词所写的内容广泛得多。王重民在《敦煌曲子词集叙录》说:“有边客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士之壮语,隐君子之怡情悦志,少年学子之热望与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莫不入调。其言闺情与花柳者,尚不及半。” 就语言方面比较,花间作品重词藻典雅,而敦煌曲子词用的是朴素的语言。篇五:比较学习法,提升古代诗歌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比较学习法,提升古代诗歌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作者:李继林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下》2015年第01期
【摘要】古代诗歌一直就是传统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如何在课堂上高效地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掌握方法,去自主解决试卷中的陌生的课外古诗,便成为了教学任务中的难点所在。在积累总结的前提下,抓住关联,比较学习法,提升诗歌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比较教学法 古代诗歌 中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167-01 古代诗歌在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中,篇目为22篇,占到了27.8%,而在高考卷中诗歌鉴赏就有11分,占了7.3%,如何在课堂上高效地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自主解决试卷中陌生的古诗,便成为了教学任务中的难点。
因此,我认为在积累总结的前提下,需要增加比较学习,抓住关联,提升诗歌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比较学习法的第一种形式可以如下进行,柳永的《雨霖铃》,其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执手相望泪眼,竟无语凝噎”,在传统的讲解中,教师主要通过“杨柳”“残月”这些意象,最终得出恋人间那种离愁别绪之苦。然而学生面对陌生的诗歌,依旧对人物形象和情感线索一片茫然。而我认为应在“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激发学生联想“酒”这一意象都包含哪些感情?学生不难回答出诸如“欣喜”(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还会有人回答“愁苦”(李白《宣州谢眺饯别校书叔云》)等,此时,老师不应立马作出判定,而应该带着问题继续引导学生思路。
接着开始设问“杨柳”这一意象又包含了什么样的情感呢?学生不难答出“离别或者是思乡之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还有同学会说“生机勃勃之情”(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此时,老师抛出最后一个探究性问题“残月”这一意象包含了哪些感情呢?几乎所有人都会吟咏出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句,这样一连串不确定的答案和选择就明确了,学生会有个顿悟—“离别后的两个人,借酒消愁,这种感伤不能释怀。而并不是其他所谓的欣喜,生机勃勃的感情。”
再看“执手相望泪眼,竟无语凝噎”,我们需要锻炼学生的着眼点不应该仅仅简单分析几处人物的动作,就得出“离愁之苦”的人物形象,而是让学生懂得,无论散文亦或诗歌从人物的肖
像、语言、动作、服饰等方面入手,都是有效分析人物形象的途径。这个时候不妨引入高中必修三中《林黛玉进贾府》对王熙凤的出场描写,这一大篇幅的服饰描写和动作和语言相比,往往是学生最容易忽略的。设问“你认为王熙凤的出身是怎么样的?”学生不难觉察,诸如“名门望族”“土豪”等一系列词语都会脱口而出,接着继续引发学生思考“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人,你觉得她是个什么样的人?”不少同学都会说“虚荣”“炫富”,其实这就解答了作者把一个人物服饰写得如此详实的道理了。作者不仅想表现王熙凤家族很有威望,她的地位很崇高,同时也暗含了这个人心里的虚荣、媚俗。接着“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这一外貌描写,尤其是“三角眼”这一意味深长的词,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到这是一个阴险有手段的的蛇蝎美人,至于最后“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一动作描写又表现出了这个女人性格的泼辣、开朗。这样,一步步的分析,学生深刻理解到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每一个对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服饰的安排都不是子虚乌有的。这样用比较学习的方法,是学生不但贯通了人物描写在不同文体的作用,而且还培养学生追根溯源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样诗歌教学的深度得到了提升。比较教学的第二种形式可以如下进行,在传统课堂上老师讲解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时,经常会停留在两点,其一就是用比喻的修辞,把愁苦比作滚滚而去的江水。其二便是化抽象为具体的手法,但是我认为这样还远远不够深入。我们可以对“一江春水”处引发学生思考,滚滚而去的长江水有什么特点?学生会说“长”,一路自西向东,绵长不绝,这就好像愁苦的长久。其二,长江之水“波涛汹涌”,又好像愁苦之多,在内心的泛滥。这样学生就会对“化抽象为具体”这个手法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将无形的感情注入有形的事物中,抓住彼此的关联,从相似中寻求感情的共鸣,使诗歌含蓄而隽永。
传统的古代诗歌教学以模板式教学为主,没有深入对“过程”的分析,而是对“结果”的突出呈现,学生平时的学习在考试中并没有得到有效激活和运用,这样既套作且课堂反馈并不理想,而我认为每一首诗歌都建立在学生能够自主剖析释疑的基础上,比较教学法,不是一种禁锢,而是一种有效的拓展和深入的师生良性的互动,学生在自我探究出的多样化选择中,得到“最佳答案”,而不再是传统教学下刻板的“标准答案”。
第二篇:竹枝词
《竹枝词》教案设计
一、读话导入《竹枝词》
同学们见过“太阳雨”吗?一边下雨,另一边却阳光灿烂。有一句诗说得好——(试探学生是否预习),嗯,就是我们本课要学的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二、指导学习诗句
1.学生交流了解到的有关刘禹锡的资料。
2.简介竹枝词。
“竹枝词”是流行于古三峡地域的一种民歌,含思宛转,清韵悠远,音调和谐,明朗欢快。人们在劳作之余,成群结队在江边、堤畔吹笛、击鼓,边唱边舞,抒发内心的感情,驱散一天的疲劳,是三峡人民最喜爱的娱乐方式。刘禹锡在夔州,经常见到这种场面,极为欣赏,因而填写了许多“竹枝词”,今天要学的就是其中广为流传的一首。
3.理解诗意。
(1)指名朗读,齐读。
(2)借助注释,自读并思考诗句的意思。
(3)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杨柳青青江水平”: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大江水面平静。
“闻郎江上唱歌声”:只听到江面上传来情郎唱歌的声音。
“东边日出西边雨”:东边出太阳,西边却下着雨。
“道是无晴还是晴”:说不是晴天吧,却还是有晴的地方。
(4)朗读全诗,再指名把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4.读中想象。
(1)读了这首诗的前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一场太阳雨中,一位少女立在江边,看到江边的杨柳被沐浴得更加翠绿,江水平静,耳畔忽然传来一阵熟悉的歌声,原来是自己的情郎在唱。)
(2)想象一下,这首词的后两句写出了少女什么样的心理?
三、指导朗读、背诵
背诵《竹枝词》。
四、作业
1.默写这两首古诗。
2.课外搜集刘禹锡的其他《竹枝词》读一读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一千年前的一个秋雨绵绵的天气里,一位诗人收到他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于是诗人倚窗观雨景,吟成了这首传唱的古诗。它就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二、了解作者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是“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三、解诗题
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王氏。而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四、研读课文、理解诗歌主旨
1、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口译诗歌内容 字词: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却话——重提、再说
2、结合内容理解诗歌主旨
你问我何时归来,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归期。眼下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绵绵,池塘里秋水已满。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的巴山夜雨呢?表达了作者对家中妻小的思念之情。
五、当堂落实基础
1、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______ 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
3、《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背诵并默写全诗。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之一
教材分析:
《过故人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人,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象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作业4中带点词语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4、通过诵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诗。有成就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孟浩然就是其中的一个。以前,学过几首孟浩然的诗,谁来背一下?
2、学生背诵《春晓》、《宿建德江》。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浩然的另一首诗《过故人庄》
二、学文
1、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要求一,请学生朗读,明确要求。
师随机点击“资料”,老师搜集了一些资料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这首古诗。
2、学生自学,师巡视。
3、交流(回到老师的界面)
(1)指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的事。)
(3)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4)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4、交流:点击“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一句
(1)指名读诗句,理解字词
故人——老朋友
具鸡黍——准备丰盛的饭菜
(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样?(开心、高兴)
(3)指导读好这句诗句。
5、交流:点击“话”——“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指名读。
(2)把你的体会说说。(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农事。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事。)
(3)随机理解“桑麻”
(4)看着插图,发挥你的想象,完成“说一说”——“想象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一些什么?)
(5)学生自己完成。
(6)交流
(真是太感谢你为我准备了这么丰富的菜肴,下次欢迎你到我家去做客。)
(你们这儿真美,真想一直住在这儿啊!)
(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还好,有可能是个大丰收。)
„„„„
是啊,深情厚意只在淡淡的几句询问农事中,就在这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
(7)齐读“话”句
6、交流:点击“别”——“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指名读
(2)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
(3)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写什么?和旁边的同学说说。
(4)交流。
7、是啊,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那还有什么让诗人要相约重阳日在来赏菊花呢?(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
(1)出示“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放眼望去绿树围绕着村边,青山在村外横卧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你看到的说出来。)
(2)读好此句。
(3)讲述对仗句。
师范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句诗读上去朗朗上口,你知道它永乐什么修辞手法吗?(对仗)
师讲述什么是对仗句。
师生对对子:“绿树”对________;“村边”对_______;“合”对______
“绿树村边合,”对____________
这首诗中还有一句对仗句找出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师生共对对子。
读好这两句诗句。
练习背诵。
三、拓展
1、在我们《古诗七十首》中,还有许多田园诗,其中,我们学过两首,一起复习一下——《清平乐 村居》、《四时田园杂兴》(背诵)
2、今天,我们将一起在学一首陶渊明的《饮酒》
3、出示自学要求二,学生自学。
4、学生交流自学结果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读读背背你喜欢的句子。
四、作业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设想
教学中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雪,洁白美丽,或轻舞或纷扬,给我们的生活增姿添彩,所以,它历来都是人们吟咏、描绘的对象。
在古诗中,更是有不少歌咏白雪的名句,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例如: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高适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卢纶《塞下曲(之四)》 有谁能说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的出处?——对了,它出自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唐代的大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之下吟咏出这样的千古名句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作者介绍 投影: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曾两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罢官,欲归故乡时,客死成都旅舍,史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传世。
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三、诗文赏析
(一)聆听感受
1、播放录音,聆听感受。请同学们注意字的读音
2、读准字音
岑参 cãn shēn
散入sàn
狐裘qiú
锦衾薄 qīn bó
瀚海 hàn
阑干 lán
羌笛 qiāng
风掣红旗 châ
(二)整体把握
1、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
2、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板书)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3、诗歌是从哪里开始着重写送别的?
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三)赏析咏雪部分
1、齐读咏雪部分——思考:咏雪部分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北风席卷着大地,把强韧的白草都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农历八月就飞起了雪花。就像是忽然刮了一夜春风,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
大风把雪吹进了珠帘里,沾湿了罗幕,就连狐裘、锦衾这样高级的御寒品也挡不住严寒;将军的角弓被冻得拉都拉不开了,都护的铁衣冰冷得难以着身。
2、赏析诗句
(1)朗读咏雪部分——思考:哪些诗句写得好,好在哪里?(2)对雪的描绘,哪一句最精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精彩?小组研讨,合作探究。
精妙的用词——一个“忽”字,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新奇的比喻——抓住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
千树万树,突出了雪的壮观景象。
春意盎然的意境——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3)读咏雪部分——除了这一句外,在咏雪部分,你还喜欢哪些诗句?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穿插评价:
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②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狐裘、锦衾、角弓、铁衣,用这些边塞将士身边的用品来衬托气候的寒冷,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是从人的感受、从侧面来描述边地的寒冷,这样记录边塞奇事,角度也很新颖。③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
(“百丈”、“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前一句写大戈壁上是一片冰雪世界,这是地上的景象。“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这是天上的景象。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3、齐读咏雪部分——思考:这些诗句共同显示了胡天的雪的什么特点? 雪来得早,雪来得急骤,雪下得大,雪景雄奇壮阔,雪后特别寒冷。
4、作者写雪,写雪中的景象,写胡天的雪的特点,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的?
喜爱,赞美的感情,昂扬乐观的精神。
5、为什么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作者却能表现出如此昂扬向上的情绪呢?
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自身的经历有关。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当时的背景——
写作背景(投影)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并体验到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盛唐边塞诗派。岑参就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涯,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
(四)赏析送别部分
1、齐读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依依不舍。
2、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①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设宴饯别(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为什么要列举“胡琴”“琵琶”“羌笛”这三种乐器呢?)
简略而有情味。诗人在中军营里摆下了饯别的酒筵,演奏的是胡琴、琵琶和羌笛等乐器。这就点明了饯行地点、饯行原因、饯行的情形。
列举出这三种乐器的名称,也是很有深意的:朋友就要回乡了,在饯别酒席上演奏的仍然是这些异乡的乐器,一股思乡之情不是委婉地流露出来了吗?“胡琴琵琶与羌笛”,这种纯然是西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和响,给边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
②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你觉得此句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好在哪里?)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
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③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④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
(联想想象诗歌最后两句,如果你是诗人此时在想些什么?)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
(齐读送别部分——思考——诗人在句子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那么这种情义是怎样传达出来的?)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样的结尾,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你知道具有相同意境的诗句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3、齐读送别部分——体味其中的韵味。
(五)分析咏雪、送别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写雪、写雪带来的酷寒,写边地的风光和送别有关系吗?)
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
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在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
(六)齐读全诗——深情诵读,尝试背诵
四、拓展阅读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与《白雪歌》有什么相似之处?
2、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积累并品评咏雪的名句。[附]板书设计
咏雪——
奇异瑰丽
设置背景
渲染气氛
送别——
依依离情
完成“作品区”里的作业。
第三篇:古诗(竹枝词)教学设计
古诗(竹枝词)
教学目标
1.掌握要求会写的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挂图或投影
教学时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了解诗人。
同学们,寒假里老师在常德市柳叶湖边看到了一位英俊洒脱、气度非凡的诗人,他漫步湖边,身边是两只仙鹤相伴,背后是气派威武的司马楼。看到他,我就情不自禁地吟起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说到这里,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来一起和诗人打个招呼。这首诗的题目是——竹枝词(电脑大屏幕1-3幅)——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本,和诗人一起享受美好的春天,多彩浪漫的感情。请开书。(板书题目)
二、自学品悟,初识诗歌。
(1师范读,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学生齐读。(2回忆自学方法 一步:解诗题,知作者。二步;抓字眼,明诗意。三步;多诵读,悟诗情。
(3)学生自学。同时希望学生一能上讲台黑板上书写诗歌。学生一能上来搜索本课相关学习内容。(自学完可以小组里交换下意见)(5-7分钟)(4)自学汇报
点评书写同学的作品,提出建议。
电脑课代表给同学们介绍他搜集的资料。边说边讲。指名一学习小组汇报自学情况。(4)学生质疑。
学到这里,大家脑海里有些怎样的问题需要和老师一起解决,请大家随意说下。(解释下双关修辞)(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意义双关
2、谐音双关 诵读诗歌,领悟情感
(1)诵读比赛,能背诵的同学可以不看书。看老师的手势。(1-4小组轮流读到全班齐读)学生男,女有感情范读。
(2)过渡:同学们的诗歌把老师仿佛又带到了美丽的柳叶湖边,看,春风里,如丝如梦的柳条下,一个头戴金钗,双眼含笑,手挽着竹篮在湖边洗衣服的漂亮姑娘。她突然痴情地望着湖那边……
三、写画结合,想象意境
(听到这里,同学们是不是有想继续写下去的感觉。这就是灵感。让我们挥洒手中的小小钢笔,让诗人描绘的情景在我们的笔下浮现出来,好吗?)表达形式不限,展开自己的想象的翅膀,可以用不同的体裁来表达。多少字不限)写意境散文,绘心中梦画。
学生自由写片段,同时希望一学生上讲台来描绘图画。(5分钟左右)评画,读文。
三、复习诗歌,赛诗读诗。△和老师来对对诗吧
• 桃花潭水深千尺,……李白《赠汪伦》 • 莫愁前路无知己,……高适《别董大》 • 劝君更尽一杯酒,……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正是江南好风景,……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 海内存知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友情诗句
• 慈母手中线,……孟郊 《游子吟 》
• 遥知兄弟登高处,……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王师北定中原日,……陆游《示儿》 ——亲情诗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 《无题》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 《长恨歌》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 ————爱情诗句
第四篇:古诗(竹枝词)教学设计
古诗(竹枝词)
教学目标
1.掌握要求会写的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教学准备 挂图或投影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话导入《竹枝词》
同学们见过“太阳雨”吗?一边下雨,另一边却阳光灿烂。有一句诗说得好--(试探学生是否预习),嗯,就是我们本课要学的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二、指导学习诗句
1.学生交流了解到的有关刘禹锡的资料。2.简介竹枝词。
“竹枝词”是流行于古三峡地域的一种民歌,含思宛转,清韵悠远,音调和谐,明朗欢快。人们在劳作之余,成群结队在江边、堤畔吹笛、击鼓,边唱边舞,抒发内心的感情,驱散一天的疲劳,是三峡人民最喜爱的娱乐方式。刘禹锡在夔州,经常见到这种场面,极为欣赏,因而填写了许多“竹枝词”,今天要学的就是其中广为流传的一首。3.理解诗意。
(1)指名朗读,齐读。
(2)借助注释,自读并思考诗句的意思。(3)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杨柳青青江水平”: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大江水面平静。“闻郎江上唱歌声”:只听到江面上传来情郎唱歌的声音。“东边日出西边雨”:东边出太阳,西边却下着雨。
“道是无晴还是晴”:说不是晴天吧,却还是有晴的地方。(4)朗读全诗,再指名把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4.读中想象。
(1)读了这首诗的前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一场太阳雨中,一位少女立在江边,看到江边的杨柳被沐浴得更加翠绿,江水平静,耳畔忽然传来一阵熟悉的歌声,原来是自己的情郎在唱。)(2)想象一下,这首词的后两句写出了少女什么样的心理?
三、指导朗读、背诵 背诵《竹枝词》。
四、作业
1.默写这两首古诗。
2.课外搜集刘禹锡的其他《竹枝词》读一读。
第五篇:刘禹锡竹枝词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刘禹锡
《竹枝词其一》,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竹枝词其二》山桃红花满山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情。
《竹枝词其三》江上春来新雨晴,口西春水彀(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竹枝词其四》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凭寄狂夫书一纸,住在成都万里桥。
《竹枝词其五》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竹枝词其六》城西门外滟预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竹枝词其七》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竹枝词其八》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竹枝词其九》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口。
gou)纹生。r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