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众传播学考试重点
大众传播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 人类传播中的意义
符号的内涵
符号是意义和形式的统一体(内在特点),是特定指示对象的代表物(外部功能)。
符号的功能
传递信息、帮助思维、贮存认知成果
符号的类型
依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符号分为两种类型:信号和象征符。
信号就是反映指示对象的特性,与指示对象之间存在着自然因果关系的一类符号。象征符是通过人为约定的方式用作指示对象的代表,与指示对象建立起必然性联系的一类符号。
语言符号的特点
线条性、任意性、不变性、可变性、生成性
第二章 传播的过程与类型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1)发出信息的一方,一般称为传播者,即信源。2)与传播者相反的一方,称为传播对象,即信宿。3)传播内容,即传播的讯息。
4)传播手段、传播工具、传播方式,又叫渠道或信道,称为传播媒介。5)传播效果,即收传者对信息的回应,是反馈检验传播效果的现实依据。
传播过程的特性
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
传播直线模式—拉斯韦尔的5W模式
缺点: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因此这个模式并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传播直线模式—香农-韦弗的信息论模式
优点:1)揭示了编码与解码这对相反相成的传播因素及其功能;
2)剖析了噪音这个过去一直不被察觉的隐患。
传播循环模式—施拉姆的人际传播模式
优点:显示了传播双方的对等性,不存在主动传播、被动接受之别,凸显了信息反馈和传播互动的特征,揭示了双向交流与信息共享等关系。
缺陷:过于突出传播双方的对等互动,所以只能有条件地适用于人际传播而无法适用于大众传播等类型。
传播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
1)媒介组织是重心、核心,占据着传播的主导地位;
2)媒介组织从信源输入信息,输出的信息和输入的信息相比已有天壤之别; 3)输入信息是针对媒介组织的个别人,输出信息是针对成千上万的受众。
传播循环模式—德弗勒模式
1)在信息论模式中,一个传播过程只有“来路”,没有“回城”,德弗勒的互动模式有来有往,双向互动。
2)这个模式弥补了信息论模式常遭诟病的直线性缺陷,而且明确勾勒出反馈的环路,把反馈这个传播要素纳入传播过程。
3)这个模式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者要素都会发出影响,这加深了人们对噪音所起作用的认识。
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也称自身传播、自我传播或内向传播,指个人独立进行的思维活动,是在外部世界的刺激下所引起的心理调节,由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构成,是在“主我”(I)和“客我”(me)直接发生的信息交流活动。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借助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而彼此交流信息、沟通情感、协调行为的社会活动。
一般认为有两种形式:
1、面对面的交谈,这是人际传播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点-点)
2、通过中介进行的信息沟通,如通过电话、电报等手段进行的交流(点-中介-点)。
群体传播
群体的定义:群体,就是一群人按照个体的某种特征,在同一目标的指引和同一规范的约束下,心理和行为上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协调运动的一种社会性组合。
群体的分类
首属群体和次属群体、内群体和外群体、大团体和小团体、组织群体和非组织群体 群体凝聚力
促使群体成员同心同德的一种内聚力,又称凝聚力,是群体成员各种心理能量的汇聚,表现为认同感、归属感和有力感。主要内容:一是隐形的群体意识,二是显性的群体规范。群体压力
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群体中的少数意见或者个人意见所产生的压力。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群体压力在传播中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控制群体内部的信息流动,使之朝着有利于
群体目标的方向运行; 二是抗衡群体外部的信息干扰,使之对群体及其成员发生尽可能小的影响 人类传播的基本类型—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的分类 组织内传播
组织内信息沿着正式和非正式两条渠道进行传播。
正式渠道的传播,指信息沿着一定的组织关系和环节在组织系统内部流通的过程,它有三种形式:一是下行传播;二是上行传播;三是平行传播。
组织外传播
第三章 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的性质
为数众多的传播者、规模庞大的传播机构、大批复制的传播内容、人数众多的受传者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1)环境监视功能
2)社会协调功能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赖特的“四功能说”
1)环境监视
2)解释与规定
3)社会化
4)提供娱乐
施拉姆的功能理论
1)政治功能
2)经济功能
3)一般社会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1)社会功能赋予功能
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3)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第四章 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的含义
大众传播媒介是指能够向社会大众大规模传播信息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和信息载体。
作为信息载体的大众传播媒介
包括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两类。印刷媒介主要指报刊和书刊。
优点是价格低廉,便于传播和保存,时间线性序列承载量大,受众可以充分选择。缺点是对受众要求比较高,要求受众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电子媒介是指以电子技术和设备为信息传递的物质手段的媒介。目前被人们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使用并且影响巨大的电子媒介主要指广播、电视和网络。
优势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受众群庞大、生动逼真、感染性强。
缺点是线性播出,保留性和选择性较差,而且转瞬即逝,不容易保存。
作为社会机构的大众传播媒介
作为社会机构的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是指通讯社、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以及媒介集团等,它们是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机构。
在我国,这些社会组织被统称为新闻出版单位,它们主要由人员、设备、组织三大部分组成。传播制度 传播制度,既是用来规范传播行为的规程和行动原则,也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传播活动体系及其运作规程
媒介控制
媒介控制是指传播制度中通过某些环节或因素对传播媒介进行约束和施加影响,使其符合社会利益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过程。媒介控制的主要内容
政治控制、社会控制、受众控制、内部控制 大众传播受众的特征
差异性、分散性、庞杂性、匿名性
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作为社会成员,受众在参与大众传播活动时还是重要的权利主体,受众拥有的基本权利包括:
1)传播权 2)知晓权3)传媒接近权 受众媒介观念
受众媒介观念是支配受众使用媒介的基本看法,其本质是受众的媒介理性。
衡量受众媒介观念的主要标准:1)受众的媒介了解程度 2)媒介信任程度3)媒介参与程度来衡量
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1)认知层面的效果(2)情感层面的效果(3)行为层面的效果 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具有鲜明的特征:
1)与受其影响的人群具有基本一致的生活环境和行为特征; 2)对某一方面的事务具有更专门的兴趣和了解。
效果研究理论—“沉默的螺旋 ”
“沉默的螺旋”理论以人的从众心理为依据,认为人们总是避免处于孤立状态,当自己的意见与大多数人的意见不相符时就不会说出自己的观点来。
因此,“占支配地位的或日益得到支持的意见就会更得势,看到这些趋势并相应改变自己观点的个人越多,那么一派就会显得更占优势,另一派则是每况愈下。于是,一方表述而另一方沉默的倾向便开始了一个螺旋过程,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的意见。
传播效果受三种受众变量的影响 听从性、恐惧诉求、免疫论
第七章 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
国际传播的定义
国际传播指的是跨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及其文化体系的信息交流,包括透过个人、团体、政治或科技而转移的信息及数据。
国际传播的主体
政治组织、非政治组织、个人 国际传播的内容
新闻报道、大众文化、跨国资料流通
全球传播
一国之内的信息传播称为国内传播,两国或多国之间的信息传播称为国际传播,而把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融为一体、以全球人类为关照对象,就是所谓的全球传播。全球传播的新特点
1、信息传播的个人化增强
2、互动交流增加
3、受众的日益选择性增大 影响全球传播的因素
影响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的因素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地理条件和历史前提,包括地理因素、历史条件及文化社会因素三项。二是现存关系,分为政治、经济、文化和传媒四组。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结构的不平衡
信息生产的不平衡
信息流通的不平衡
传播内容的不平衡
资源利用的不平衡
不平衡的性质和对策
发展中国家的对策,主要分为两点:
一是“堵”,即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堵住有害于国家发展的外来信息;
一是“兴”,即在吸收外来精华的过程中,弘扬自己的传统和民族的文化。具体说来,可以采用以下六种手段:
1)语言手段
2)行政手段
3)法律手段
4)经济手段
5)文化评论手段
6)技术手段
第二篇:大众传播学知识点
大众传播学知识点
一、根据受众选择性注意理论,传播信息应遵循的原则
从传播者如何适应受众的选择性注意考虑,传播媒介的信息要想具有吸引力,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易得性:所传播的信息必须能使受众以轻易的手段获得。
2、对比性:与环境中的其他部分形成强烈的对比常常可以吸引受众。
3、报酬与威胁:受众能灵敏地感知和记忆那些有利于其需求和兴趣的信息;而对那些可能危及自身的警告性信息则会有特别的戒备。
二、大众传播的负功能,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P103)
三、人肉搜索的社会影响,结合实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人肉搜索的社会影响:
人肉搜索”现象的积极价值
一是有利于个人情绪的平衡。封建臣民伦理强调的是民众的顺从,这一影响至今尚存。这使得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压抑个性,情绪抑郁。网络虚拟社会给个体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表达的平台,人们可以以一个本真的自我在这个社会中存在,使现实社会积聚起来的不满得以释放,有利于个体身心的发展。
二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人肉搜索”现象的出现,有利于网络社会的德治与现实社会法治的结合。通常情况下,来自社会的道德监督的声音通常比较微弱,道德一向都以自律来发挥作用,然而两种方式的效果都较差。有了“人肉搜索”就有了“道德法庭”,这样就能使德治和法治双管齐下,社会更稳定。“人肉搜索”现象的消极影响
“人肉搜索”使用不当,容易引起网络暴力等消极影响。“人肉搜索”事件中,当被搜索对象的个人隐私被毫无保留地公布,他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人们在网络上的口诛笔伐,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也遭受到人身攻击和伤害。对于被搜索对象的搜索一旦失去控制。“人肉搜索”超越了网络道德和网络文明所能承受的限度,就容易成为网民集体演绎网络暴力非常态行为的舞台,侵犯了个人隐私权等相关权益,阻碍了“人肉搜索”发挥网络舆论监督作用。
四、什么是集合行为?它的产生需要哪些基本条件(P84)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下的干扰与破坏。集合现象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1.结构性压力
2.触发性事件
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五、培养理论的主要观点、意义(P204~P206)
“培养”理论,也称为“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说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要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通的基准,社会生活才能实现和谐。
“培养分析”一方面肯定“共识”是社会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存在的前提,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共识”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又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以及传媒的一些倾向(如暴力内容、对社会弱者的描述等)所带来的社会后果。“培养分析”的重要目的是揭示大众传播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和意识形态服务的本质,其观点包含着对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现状的鲜明的评判态度和改革志向。
六、传播过程的要素(P49)
1.传播者2受传者3讯息4媒介5反馈
七、传播学学科发展的“一二三四五”
一集大成者:施拉姆,传播学科的奠基者;
二大学派:批判学派和经验学派
三大来源:传播学来源于信息科学、“三论”和新闻学
四大先驱: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
五大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八、“传播学时钟”
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和威廉波特仿卡尔塞根的“宇宙年”所假设的描述人类传播发展轨迹的时刻表。它将人类出现在地球上的历史假定为100万年,而后把它比作只有24小时的一天来计算人类传播发展史。
九、非语言符号P37
1语言符号的半生符,如声音的高低大小
2体态符号,如动作,手势,表情,视线,姿势等
3是物化、活动化、程式化、仪式化的符号
十、伯洛的传播过程理论
1、其理论:
(1)传播是一个动态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
(2)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
(3)传播的本质是变动的,即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还提出略称为“S-M-C-R”(即“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以修正以往的众多过程模式。
2、其意义是:强调了“传播过程研究”的重要性,而且加强了“过程研究”的科学性,纠正了以往认识中把传播看作是孤立的、静止的、简单的、封闭的过程的谬论。
十一、人类最基本的信息交流载体 语言
十二、传播过程经典模式类型
1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香农-韦弗模式)
2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十三、德福勒归纳的受众理论
1个人差异论 2社会分类论 3社会关系论 4文化规范论
十四、赖特的传播四功能理论
(二)1环境监视-警戒外来威胁/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的信息需要
2.解释与规定-不是单纯的告知活动,而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
3社会化功能-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
4.提供娱乐-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占传播信息总量的一半以上
十五、大众传播的效果
早期的传播学研究,传播效果为强效果,代表理论为“魔弹论”或“子弹论”,意思就是大众传播就如射出去的子弹打在受众身上一样,有非常大的效果。
后来研究证明这一理论是错误的,继而改为“有限效果论”,即大众传播的效果是有限的,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强大。参见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等人的研究。进入70年代后,效果研究发展到新一阶段,称为“适度效果理论”,如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等等。
传播的效果分为三个层次,认知层、意识层、行动层,有限效果论针对的是人的行动层面,而适度效果论针对的是认知层面。也就是说,大众传播对于人的认知层面具有较强的效果,而对于行动层面或许效果不大。
十六、受众具有的三种选择心理
选择性记忆选择性理解选择性注意
十七、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传播功能观
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造成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高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带来正统化效果
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来自其公开性,用公布反面行为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以强制遵守
3.麻醉作用-沉溺于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会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十八、巴斯的双重把关模式
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巴斯认为,信息流通中的把关环节 虽然很多,每个参与传播的人都可以看做把关人,但最关键的把关人是传播媒介。因此,他专门研究了 传媒的把关活动,指出这是前后相连的两个步骤或两个阶段,也就是“双重行动”。其中的第一阶段是 新闻采集,把关人主要是记者。记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现实事件进行取舍和提供新闻稿件。第二阶段是 新闻加工,把关人主要是编辑。传媒输出的所有的信息,都得经过这道重要关口,因而这一阶段的把关 活动更具有决定性作用。
十九、拉斯韦尔、霍夫兰的主要贡献(P248、P249)
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学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他最早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并考察了传播的基本过程,将其解析为五个主要环节或要素(即著名的5W: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了什么效果)。这个过程模式虽然带有单向性和直线性的缺陷,但它明确勾勒出了传播学研究的5个重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他一生写了600万字的著作,在他逝世的1980年,又出版了三卷巨作《世界历史上的宣传与传播》。
霍夫兰:一是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二是他的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二十、我国首次进行的大规模受众调查
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和首都新闻学会调查组共同发起的北京地区读者、观众、听众调查,是我国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受众调查。这次调查规模大、统计规范、权威性强,调查结果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使得受众观念、理论得以建立并强化,受众研究组织相继问世。
二十一、麦克卢汉的主要贡献(P118~120)
提出三个著名的观点:“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以及“‘热媒介’与‘冷媒介’”。
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从唯物史观出发看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媒介工具和技术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具有推动社会前进和变革的巨大力量。这一点,已经为信息社会的发展所证实。此外,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对我们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他的关于“地球村”的论断,也是符合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的二十二、循环性模式最早的创立者和1954年正式提出者 施拉姆
二十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特点p19
5二十四、“三论”
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2沉默的螺旋理论3培养理论
二十五、《舆论学》
《舆论学》的作者是沃尔特。李普曼、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P248 主要观点是:
1、拟态环境
2、刻板成见
受众具有的三种选择性心理:
1、选择性记忆
2、选择性理解
3、选择性注意
二十六、5W模式
美国 拉斯韦尔1 who2 what3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4To whom(向谁说)5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
二十七、传播学的两大学派P253
传播学的经验派和传播学的批判派(德国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政治经济学派文化研究学派意识形态霸权理论)
二十八、“知识沟”理论研究背景和观点P215
要求实现教育机会平等的社会呼声不断高涨,背景之一是学校中贫富儿童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上的差距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目。
(1)知识假说(信息沟和数字鸿沟P217)(2)上限效果假说(反命题)
二十九、一面提示和两面提示 P184
一面: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自己有利的判断材料
两面:在提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
三
十、休眠效果P184
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处“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者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三
十一、把关人P130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
三
十二、传播制度p139
也就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6种规范理论
1、极权主义理论
2、自由主义理论
3、社会责任理论
4、苏联的共产主义媒介
5、民主参与的媒介理论
6、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
三
十三、两级传播论
拉杂斯菲尔德(提出)
信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经过了两个阶段,首先从大众传播到舆论领袖,然后从舆论领袖传到社会公众。(是有限效果)
第三篇:大众传播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1.传播:所谓传播就是社会信息的流动以及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既是一种社会化的行为,又是一种人际间的关系。
2.传播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4.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5.传播内容:传播内容即传播信息
6.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受传者同样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7.传播效果: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8.信息:
(1)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2)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9.受众:是传播活动的对象,是信息传播的接受者。
10.人际传播:是指在两者之间或者在两个以上的人之间面对面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11.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12.网络传播: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传播形式。
13.组织传播:所谓组织传播,就是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
14.解码:把接收到的符号或者代码转化为受传者可以理解的信息的过程。
15.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其目的就是使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所要表达的含义,并且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16.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者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17.调查研究方法
所谓调查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为获得某一科学认识,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收集、记录、统计、分析、有关研究对象的现状或历史状况的材料,搜索所研究问题的诸多要素,揭示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18.群体: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19.技术:即达到实践目标为目的的知识体系,其中包括操作手段和工具。
20.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果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21.国内传播:即一个国家社会系统内部的传播
22.国际传播:以国家为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
23.全球传播:即有国内传播又有国际传播,两者融为一体,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所进行的信息传播。
24.人内传播:即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25.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二、填空题
1.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经历了 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代、电子传播时代、网络传播时代 四个阶段。
2.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的五个传播要素是 传者、受传者、信息、媒介、_效果.3.传播效果的类型有 短期的预期效果、短期的非预期效果、_长期的预期效果、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四种类型。
4.“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是 麦克卢汉 的著名观点。5.拉斯韦尔传播三功能说是指 环境监视、社会协调、社会遗产继承 功能。6.传播调查问卷由 基本项目、与调查主题相关的事实或行动项目、关于态度或意识的项目 等内容组成。
7.“把关人”概念是由 库尔特.卢因 提出的。
8.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 社会信息系统及运行规律.9.传播学研究调查问卷设计的原则是
(1)采用通俗易懂的口语体
(2)避免使用属于特殊群体的语汇或专业语汇和缩写词(3)避免使用暧昧、多义的词语
(4)避免非现实的或虚构想象式的提问(5)避免主观诱导或提问
(6)避免提问调查对象记忆模糊的问题(7)在一个问项中避免双重提问(8)留意提问顺序的影响
(9)将调查对象容易拒绝回答的问题,尽可能放在后面。
10.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的功能概括为 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一般社会功能。11.媒介既讯息是 麦克卢汉 的论点。12 .传播过程构成的五个要素是 传播者、受传者、媒介、讯息、反馈。13.非语言符号具有 普遍性、形象性、整体性、多维性 _四大特性。14.非语言符号具有 传播态度和感情、补充与强化语句、代替语词 三大功能。
15.大众传播的六大特点为
(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5)单向传播“无反馈”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16.大众传播的一般功能为 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17.组织传播是指 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
18.传播过程有哪三大特点 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三、选择题
1.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D)。
A.拉斯韦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2.各地举办的报告会、演讲会、研讨会属于哪种传播?(C)A.人际传播 B.组织传播 C.群体传播 D.大众传播
3.网络传播属于哪种传播?(C)A.组织传播 B.群体传播 C.大众传播 D.人内传播
4.提出传播具有一般社会功能的传播学奠基人是?(D)A.卢因 B.霍夫兰 C.拉斯韦尔 D.施拉姆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拉斯韦尔模式五W要素的是(C)。
A.传播者 B.受传者 C.传播技巧 D.媒介
6.小组讨论,同事、亲友三五成群的聚会等属于哪种传播(C)。
A.人际传播 B.大众传播 C.群体传播 D.组织传播
7.两个人打电话是(B)。
A.单向通道 B.双向通道 C.单一通道 D.无限通道
8.网络传播诞生于(A)。
A.20世纪90年代初期 B.90年代中期 C.90年代后期 D.本世纪初期
9.提出”地球村”概念的传播学家是(D)。
A.施拉姆 B.卢因 C.霍夫兰 D.麦克卢汉
10.提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的理论的传播学家是(B)。
A.英尼斯 B.麦克卢汉 C.施拉姆 D.拉斯
11.提出大众传播环境监视、社会协调与遗产传承功能的传播学家是(A)。
A.拉斯韦尔 B.卢因 C.霍夫兰 D.麦克卢汉
12.申农是下列哪种理论的创始人(C)。
A.控制论 B.系统论 C.信息论 D.教学论
13.下列不属于拉斯韦尔传播模式5W要素的是(A)。A.噪声 B.反馈 C.媒介 D.通道
14.提出大众传播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的四功能的传播学家是(B)。
A.拉斯韦尔 B.赖特 C.霍夫兰 D.麦克卢汉
15.提出大众传播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的传播学家是(B)。A.拉斯韦尔 B.施拉姆 C.霍夫兰 D.麦克卢汉
16.首先提出”把关人”概念的是(C)。
A.拉斯韦尔 B.赖特 C.卢因
四、问答题
1.非语言符号具有哪些特性?
答:非语言符号具有普遍性、形象性、隐含性、多维性四大特性。
2.非语言符号有哪些功能
答:非语言符号具有传播态度和感情、补充与强化语句、代替语词三大功能。
3.符号的本质是什么?
答:1)符号代表事物。不管那一类符号,归根结底它已不再是本身的真实事物,作为一种符号,他只是某种事物的代表。
2)符号的意义来自于经验。符号的意义必须从接触具体的经验中获得。
3)符号的意义因人而异、因传播环境而异。符号的意义来自于个人的经验,而任何两个人不会有相同的经验和反映,所以说,符号的意义是属于个人的,是因人而异的。随着时间的变迁,地点的转移,符号的意义也在变化。
4)符号有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符号的外延意义表示符号与事物间的代表性关系,是客观的。符号的内涵意义,则是指符号与概念之间的评价性关系。
4.简述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答: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有以下特点: a.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b.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c.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d.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e.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5.网络传播具有哪些的特点? 答:【1】传播与更新速度快 【2】信息量大,内容丰富 【3】范围广 【4】检索方便 【5】易复制 【6】多媒体,超文本 【7】交互性 【8】低成本,高效益 【9】能够方便迅速地对读者状况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与掌握。
6.简述大众传播的基本特点。
答:(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7)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8)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9)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10)单向传播“无反馈”
(11)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7.简述人际传播的特点与社会功能。
答:特点: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 4)非制度化的传播
社会功能:人际传播是社会传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它是社会成员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对个人来说,人际传播也是完善和发展自我的重要途径。人际传播的状态如何,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
8.传播效果具有哪几个层面?
答:环境认知效果;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9、传播效果有哪些类型?
答:1)短期的预期效果.包括“个人的反应”和“对媒介自主权中宣传报道活动的反应”两种.2)短期的非预期效果.这里也有“个人的自发反应”和“集合的自发反应”两类.前者指个人接触特定信息后所发生的与传播者意图无直接关系的模仿或学习行为,这些行为可能是有利于社会的,如从中学习知识或领悟人生道理;可能是反社会的,例如接触有害的传播内容所诱发的青少年犯罪等等.3)长期的预期效果.指的是就某一主题或某项事业进行的长期信息传播所产生的与传播者意图相符的累积效果.4)长期的非预期效果.指的是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持久的传播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或客观结果.10.传播过程具有哪些特点?
答: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形式上体现为有意义的符号组合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实质上则是传播者与受传者的意义或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传播过程中各环节和因素的作用各有先后次序,按照讯息的流向依次执行功能。
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传播过程的结构即过程中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相互关系的总体。各环节或要素本身有各自的深层结构。
11.调查研究方法的基本过程与技术(方法与步骤)是什么? 答:
1、准备阶段:【1】确定调查课程、【2】制定调查方案 【3】准备调查
2、调查实施阶段:【1】选定调查对象 【2】具体调查 【3】收集信息及数据
3、数据处理分析与总结阶段:【1】数据处理 【2】数据整理统计 【3】结论
12.内容分析法基本过程与技术(方法与步骤)是什么?
答:1)分析对象的选定。内容分析抽选出的基本单位样本是讯息
2)内容分析的解析操作。制作分类标准、确定分析单位、将讯息的各部分纳入不同类型范畴。“言及对象”和“言及方法”是两种常用的分类方法。
3)量化表示的方法。包括:出现的有无、出现的频度、传播的时间量和空间量、传播的强度。
13.实验研究的基本过程与技术(方法与步骤)是什么? 答:
1、确定实验课题。一种是假说发现型,另一种是假说验证型。
2、选定实验对象。实验对象的选择可采用抽样方法选出,也可以根据课题需要选择某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小群体。
3、制作信息测试材料。主要指作用于测试的内容材料
4、实施测试。
5、提出实验报告
14.传播学的任务是什么?
答:传播学必须通过对社会信息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15.什么叫传播模式?传播模式具有哪些功能?
答:所谓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法阐述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模式是对客观事物内外部机制的直观而简洁的描述,是对真实世界理论化和简约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对现实的一种同构或者预期。
传播模式的功能有:
1、构造功能
2、揭示功能
3、启发功能
4、简化功能
5、预测功能
16.谈谈你对信息的理解?
答: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17.传播学研究目的的三个层次是什么?
答:1)描述:及对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作出符合实际的描述。2)解释:及对研究对象的活动过程及特点作出解释。
3)预测与控制:根据描述与解释的结果,预测在采取某种措施或创设一定条件后,对象可能发生的变化。
18.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答:
1、政治功能
2、社会功能
3、经济功能
4、教育功能
19.符号有哪些基本功能?
答:(1)表达和理解功能。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目的是交流意义。
(2)传达功能。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如果不转换为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是不可能在时间和空间中得到传播和保存的
(3)思考功能。思考是人脑与外部信息相联系的内在意识活动,是内在的信息处理过程。
20.简述姿态(体态)的传播功能?
答:自我表达的有效媒体之一是姿态。
功能有:1)强调语言。例如讲话中配合拳手、握拳、上身前倾等动作,以加强语言的力量。
2)补充语言。在语言表达不充分的时候,起到补足语言的作用。
3)代替语言。在使用语言困难或不便明说等情况下,利用动作来传达意义。4)控制语言。这就是说,体态可以利用它们所形成的情境对语言的效果加以限制和制约。5)表达超语言的意义。在许多场合,体态或动作比语言本身更具有雄辩力。
21.象征性行为具有哪些特点?
答:1)意义转化.使象征符的第一层意义向第二层意义发生转化。2)具有智慧性.需要在某一事物和另一事物之间巧妙地建立联想关系。
3)基本能力.通过这种能力,人类能够发现宇宙和社会万事万物的象征关系,并从个别事物和眼前事物、从包罗万象的具体性和千变万化的多样性的束缚中把自己解放出来,进入一个自由的传播世界。
22.谈谈你对传播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答:传播学研究对象即社会信息系统本身。
(1)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收集、整理、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由此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与协调。开放性是社会信息系统执行其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
(2)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每个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
(3)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指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是人类社会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人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制约,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4)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社会信息系统是以人为主体的,而人能够主动发现社会自身以及社会与自然之间的不平衡,并主动地进行调整使之实现平衡。
五 论述题
1、作为网络传播的把关人,除要遵循传统媒体的一般原则外,还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由于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发散性和相对自由性的特征,网络媒体的把关人有必要在遵循传统把关原则的基础上,对一些新问题加以注意;
(1)应当对信息的发布施加延迟发布的控制,必须对相关不良信息加以必要的过滤;(2)由于互动性强,:“斑竹”等把关人很多时候是作为参与者出现在网络媒体中,因此,这些把关人必须注意与网络传播参与者就某些把关行为达成一定的共识;
(3)由于网络信息的来源多样,虚假信息相对传统媒体比较多,因此,把关人必须严格对待相关的信息来源,对于无法把握来源可信度的住处,应该延迟发布,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核实之;
(4)应当注意对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防止网络成为不良的温床等等。
2、试述符号的本质。
答:(1)符号代表事物。不管那一类符号,归根结底它已不再是本身的真实事物,作为一种符号,他只是某种事物的代表。
(2)符号的意义来自于经验。符号的意义必须从接触具体的经验中获得。符
(3)号的意义因人而异、因传播环境而异。符号的意义来自于个人的经验,而任何两个人不会有相同的经验和反映,所以说,符号的意义是属于个人的,是因人而异的。随着时间的变迁,地点的转移,符号的意义也在变化。
(4)符号有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符号的外延意义表示符号与事物间的代表性关系,是客观的。符号的内涵意义,则是指符号与概念之间的评价性关系。
3、试述网络传播的特点及传播模式。答:网络传播的特点:(1)传播与更新速度快;(2)信息量大、内容丰富;(3)范围广;(4)检索方便;(5)易复制;(6)多媒体、超文本;(7)交互性;(8)低成本、高效益;(9)能够方便迅速地对读状况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与掌握。
4、试分析网络传播自由的利与弊。
答:网络传播自由是一把双刃剑,利与弊并存。一方面,网络传播相对于传统的传播形式,是一种全球性、多媒体、快速迅捷、互动性、个性化、内容极丰富的传播方式,在这个意义上,它是对人类传播方式的一次解放与变革,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以任何方式在网络上发布任何内容,这很好的满足了信息时代巨大的信息传播需求,有利于人们更好的行使自己的言论,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的。但是,也要看到,世界观上没有绝对的自由,网络传播自由也一样。事实上,在现实中,缺乏相应制约的网络传播已经带来了一系列危害,诸如网络病毒、黑客、网络色情、垃圾信息、邪教和恐怖网站等,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社会的安全与繁荣。同时,网络对人们日常生活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网络自由有沦落为网络奴役的危险,网络病成为信息化时代的普遍症候。
5、试述群体的社会功能。
答:群体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群体是将个人和社会相连接的桥梁和中间纽带。是“局部社会”。群体帮助个人完成社会化过程。群体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使社会秩序的连续性得到保证。群体可以团结个人的力量,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6、以音频、视频、音视频、互动媒体、网络新媒体等为数字媒体的技术层次,对数字媒体技术与媒介组织加以说明与介绍。
7、组织(如企业)进行对外宣传时,可采用的传播手段与技术有哪些?
答:常见的手段有:
(1)公关宣传。公关宣传,是组织为了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建立和保持和谐关系而进行的各种宣传活动。举办大型公共活动以引起大众传媒的注意和报道、主办新闻发布会等为传媒提供报道材料,是现代公关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
公关宣传是组织对外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作用包括使外界公众了解组织的宗旨、目的和社会意义,树立良好组织形象以及防止和解决组织与周围公众发生的矛盾和冲突等等。组织体开展公关宣传的最终目的的是广泛取得社会的支持与理解,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
(2)广告宣传。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是企业组织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广告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和商品的知名度,扩大企业影响,而且具有直接的促销效果。
(3)企业标识系统(CIS)宣传。CIS活动是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的统一。一方面,创建企业标识系统需要经过企业内部人员的广泛参与和讨论,围绕它的三个要素达成普遍的共识和合意;另一方面需要向外界大力宣传这些标识,使这得到社会的认知和理解。CIS宣传,主要是利用普遍接触和重复记忆机制来系统塑造企业形象的宣传活动,其效果非常显著。
常见的技术有:
(1)正反对比:现代社会要求传播者的传播内容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如果过于突出和渲染自己所倾向的事实和观点,那么很可能失去受众的信任,影响传播者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因此,在传播活动中,要求传播者尽量保持立中态度,将围绕事物所表现出来的正反面信息同时展现出来,帮助受众形成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和判断。当然,不是任何时候都必须同时提供正反面情况,而是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具体的决策。
(2)感情沟通:在传播活动中,结合特定的传播内容和传播环境,向受众传递一些能使之感到亲切、关怀、温情的信息,借此来拉近传、受双方的距离,为传播活动的正常进行创造有利条件。其基本策略是寻找与受传者之间主观和客观的共同点,善于站在受传者的情感立场来考虑问题和设计传播内容,使之产生得到尊重、理解和赞赏的情感效果。
(3)劝服诱导:在传播活动中以特殊方式对受众施加适当的心理压力或者利益诱导,可以使受众的注意力转向传播者希望的方向。
(4)湮没消除:这是在面临对组织不利的信息进入受众视野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一种传播方法。当出现对组织不利的信息时,组织可以通过大量传播正面信息湮没负面信息,阻断不利信息的传播,使其局限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并通过积极举措,迅速将其消除。
(5)美化和丑化:就是对自己要树立和推广的事物和形象大加赞扬和赞美,凸显其优势和长处,同时把其不足和缺点降至最低点;而对于传播者所要否定的对象加以丑化,想方设法放大其缺点和劣势。但要注意的是,美化和丑化都不能随意浮夸,而应当建立在基本事实之上,否则,必将适得其反。
(6)形象代言:这是利用某一公众形象,来作为组织传播中的代言人,面对受众推广组织的产品和理念。形象代言人必须与组织产品或理念的基本物质相吻合。通过这种方式,代言人良好的公众形象,将成为组织和产品组织形象的一个代符号,组织和产品被赋予了人性化的内涵。
8、为什么说电视是一个娱乐主导性的媒介。
答:电视是一个娱乐主导的媒介,这是由它的媒介特性决定的:电视集视听手段于一体,通过影像、画面、声音、字幕以及特技等方面的传递信息,给受众以强烈的现场感和冲击力,它不仅是人们获得新闻和信息的手段,而且是丰富的文化生活和娱乐的不要提供者。
电视的出现使得人们每天的传媒接触时间由过去的几十分钟一下子提高到了几个小时,看电视成了人们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在电视出现以前,从来没有任何一种媒介拥有如此众多的受众和普遍的影响。
9、试述大众传播的特点。
答:(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5)大众传播的过程具有很强的单向性(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10、试对传播要素、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作以辩证关系分析。
答:(1)传播要素与传播效果
所谓传播要素,即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其包括会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这五种要素是传播过程得以成立的基本条件,在任何一种传播活动中,它们都是缺一不可的。
传播者,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传播者的观念思想理念、文化背景知识水平、倾向、认识喜好、反感等,在传播过程中都会影响到传播效果,如大家都知道“海飞丝”是去屑的洗发水,而宝洁在做“海飞丝”这款洗发水的广告时,一直都是无论这洗发水是什么味道的,或者用了什么样的先进技术,都会强调它有去屑的功能,这样就使得大多数消费者都知道“海飞丝”是一款针对去屑的洗发水了,然后可能就会去购买使用,宝洁这个传播者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定的传播效果。受传者,即传播者的作用对象。作用对象并不是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相反,它也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受传者在收到传播者所传的信息时,会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家庭、社会、价格、气质和志向等等,作出相应的反馈,即传播者所需的传播效果。如在选取班干部投票环节时,同学们会根据自己对竞选人在平常生活中的交流感受,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符不符合我心中的班干形象等,作出选择并投票,这就能关系到最终的成功选举人是谁。
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可以是语言、符号、图画、图像、动态的、静态的,甚至标识、商标、图徽等等,它们都是一些讯息。讯息能极大地影响到传播效果,如交通指示灯,红灯停,绿灯行,黄灯要注意,行使在路上人们必须根据指示灯的颜色前行,不然就会出交通状况。
媒介,即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商家在给产品做广告时,都会根据产品的市场情况做不同的广告宣传方式。如奢侈品,是一种非生活必需品,它的广告跟名牌用品的广告很不一样,也很少上电视做广告,因为商家针对奢侈品的市场人大群都是高端人士,它就无需在电视这种大众化传播平台上做宣传,一般是在一些高端的杂志上做广告。所以人们在传播时,有必要通过适当的媒介传播相应的内容,才能更好地达到一定的传播效果。
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者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反馈是传播效果的直接显示。
(2)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传播技巧指的是在说服性传播活动中为有效地达到预期目的而采用的策略方法。根据传播学理论,为了求得更好的传播效果,传播者应该根据这些理论深刻剖析受众的心理,运用一定的传播技巧,针对传播目的或意图,来进行传播。传播技巧需正确使用,才能达到良性的传播效果。加多宝代理的王老吉就是一个很好的战例,加多宝代理之前的王老吉上市很多年都无人问津,而加多宝代理之后使用正确而有力的海量宣传战略,不但让王老吉的销量如日中天,而且还打造了王老吉的品牌形象,让它成为众所周知的大品牌。电视上也经常出现一些不道德的、滥俗广告,如用明星的名字的谐音做药品的名字、用外国明星的照片作为医院的某科的代言人等,这些传播技巧都是不合适的,常常会给社会带来反面影响。
传播技巧有很多,每一种传播技巧都有利和弊,我们一定要根据传播目的,使用正确的传播技巧,达到正面的传播效果。
11、试述人内传播过程,并说明其传播要素。
答:人内传播过程:一个人通过自己的感官接收外部世界的信息,在体内尤其是通过大脑来处理这些信息,并把处理的结果转化为信息,输出信息。
人内传播要素:
(1)感觉:分为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等,是人内传播的出发点。
(2)知觉:即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特征和本质属性的认识。(3)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4)概念: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
(5)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定性的思维活动,它是在驾驭表征和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产生的。
(6)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导出未知的属性和关系的思维活动。
12、试举例说明共通意义空间在传播中有哪些作用?
答:(1)一个法国人与一个中国人交流,如果双方没有共同的语言,这个交流就无法进行,此时,传播中使用的语言成为双方的共通意义空间。
(2)交谈中专业术语并不是人人都能听懂,因为这些专业术语不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共通意义空间内,只有我们刻意学习了这些专业知识,一人得道与专业人士的共通意义空间,我们才能和他们畅所欲言。
(3)欧美国家朋友或家人见面时,会用亲脸或亲嘴以示友好,但在中国人看来,这些举动只能在男女朋友的亲密关系中才能进行以表爱意,大部分中国人会用扬来以示友好,此时,文化背景成为共通意义空间,如果双方不了解共同的文化背景,就会闹出笑话来。
13、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运用体态语来表达自己的传播目的?
答:运用体态语可以使传播形象化,有利于传播效果。人们可以暂时不用言语,但确无时无刻不在使用体态语。体态语在教学过程中,有调控、反馈、辅助、化难为易、激趣等功能。所以在老师在课堂上应该适当的使用体态语来提高教学效果。这里从手势语、表情语、空间距离语、消极体态语四个方面来分析老师的教学传播。
(1)手势语
对于学生出色的回答了老师的问题,老师可翘向其竖起大拇指表赞赏。讲到重点时,可用食指指点动几下黑板,使其集中精力,从而达到突出重点、难点的目的。当老师要某位同学起立回答问题时,应该用手掌平伸向上运动的手势来要求学生直立回答,而不应该只是伸出食指来指点学生起立,像这样的手势还有强制和命令的色彩,会让学生潜意识里产生一种被审问感。老师需要用恰当的手势语来表情达意。
(2)表情语
老师除了要注意手势外,其面部表情语,眼神也值得注意,即要讲求眼神的艺术。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分配自身表情,教师的表情对学生很重要,在教学中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受到老师目光的注意,对优生给予信任、鼓励并高标准要求的面孔,给差生以关怀、期待和耐心帮助的脸庞,如此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积极投入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3)空间距离语
教师在课堂所处的位置不同,与学生的远近距离都会给学生不同的心理感觉。教师在讲台下边走动、边沉思,学生也会随着教师的身影,集中精力、反馈信息、思考问题,从而学到知识。教师距离学生太近,学生思维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太远了又不太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不应该靠近学生,以免给学生造成紧张感。学生做小动作时,老师没停止讲课,而是边讲边走到其身边。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动作代替了言语批评,所收到的效果大大强于言语行为,因为这样既避免了对其他同学的干扰又不损害做小动作的学生的自尊心。
(4)消极体态语
消极的体态语指损坏教师形象,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是与教学目的背道而驰的。
教学时头仰向天,目光总是注视着后面的黑板,很少与学生的目光交流。这样会给学生一种高傲的感觉,不利于教学的展开的。
教师在课堂上或与学生谈话时,有时会用手抠鼻孔、挠头皮等,这些行为给人一种不文雅的印象。
腿部抖动,有些教师讲话时,喜欢一脚踏在讲台的横木上并不停的抖动;采取坐姿时,将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不停抖动,笔者认为这样会给学生留下轻浮、不稳重的印象。
从以上四个方面可以知道体态语对教学的影响之大。首先,要求动作体态语的综合运用必须达到和谐统一,眼神、表情、手势、姿态等,只有密切配合才相得益彰。其次,教师体态语要与有声言语协调一致,在实际课堂中,如果伴随同一言语的体态语不同,则产生迥然不同的语义效果。体态语言是否准确、规范,关系到教师的形象和对学生的感召力。
总之,教师必须创造和运用体态语,遵循“一法为主、多法相辅”的教学方法优化原则,使语言艺术与非语言艺术得到完美的结合,使体态语因素与多种教学媒体、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协调运用,教学这样的传播目的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14、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学好传播学?
答:(1)熟练掌握传播学的五要素(传播者、受传者、媒介、讯息、反馈)。(2)灵活运用各种媒体来学习传播知识。(3)熟练掌握传播的各种手段。
(4)针对具体的人群,实施恰当适时的信息传播活动。(5)正确评价他人的传播(手段、技巧、方法),虚心向他人学习传播方法、技巧,以提高传播效果。
六、应用题
1.某网络学院,委托你对该院下设的网络学习中心,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动机与能力调查:
(1)试分析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2)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3)试设计出对应的该调查研究方法的调查问卷。答:(1)主要内容:在网络环境下,学生们的学习动机与学习能力的主要情况,学习动机主要包括学习知识与技能,获取文凭,交朋友,调整工作等,学习能力主要包括信息素养的能力与自主协作、探究等网络传播下的能力理论知识,与基础知识。
(2)调查研究方法
(3)为了充分了解网络学员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动机与学习能力做一个调查,希望给予配合。
一、关于网络下的学习动机
1.参加网络学院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2.请问你参加网络学院学习的动机是什么? 3.你对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有兴趣吗?
4.你认为我们学校的网络学习的平台使用方便吗? 5.你认为我们学校的学习导航好用吗?
6.你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经常遇到的哪些问题? 7.你认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资源好何? 二.关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能力
1.你认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对你的信息素养能力是否有帮助? 2.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对你的自主学习、探究等有益吗? 3.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是否提高了你的理论知识与基础知识?
2.亮亮在妈妈的身后叫“妈妈“,妈妈没有答应,继续往前走。试分析此过程中有没有传播现象,为什么?如果有,属于哪种传播?
答:(1)根据传播的定义,生命不息,传播不止,所以,这个过程中肯定存在传播现象。(2)首先,肯定存在内向传播,比如亮亮的思考:妈妈为什么没有应?其次,存在人际传播,如:妈妈听到但没有答应。
(3)如果亮亮的妈妈听到了亮亮的呼喊而不作应答,其实这就是她对亮亮呼喊的应答,这已构成人际传播(人对人的传播)。如果她没有听到,则构不成人际传播(人对人的传播)。
3.某社区委托你对该社区进行成人学习动机与能力的调查。
(1)试分析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能较为恰当?
(3)试根据你所才用的调查研究方法,设计出具体的调查问卷。答:(1)主要内容:对成人学习动机进行分析,了解不同年龄层次的成年人的专业、职业、学习方式等。(2)调查研究法(3)调查问卷内容: 您好!这份调查问卷的目的在于了解成人的学习动机,希望您能先详细阅读真题再作答(对于您所填写的答案,我们会做到绝对保密)。1.您为什么要参加成人学习? 2.您参加成人学习的动机是什么? 3.您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困惑? 4.您对成人学习有什么看法? 5.成人学习对您有什么帮助? 6.您觉得成人学习的环境理想吗?
4.某学校为了更好的制定出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以使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和市场职业岗位需求,特委托你做一调查。
(1)试分析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才能更好的完成你的调查?
(3)试根据你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设计出具体的调查问卷。答:主要内容:(1)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所从事的行业?(2)行业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的技术要求有哪些?(3)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就业的岗位?(4)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对数字媒体行业规范、市场需求与数字媒体产品开发项目策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是否熟悉?(5)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对自己专业和可就业行业的未来发展有什么看法。(6)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应届毕业生的拓展创新能力如何?
调查研究法
调查问卷:
您好!这份调查问卷的目的在于了解你们的专业能力和市场职业岗位的需求关系希,希望您能详细作答。
1.在专业方面的问题上,你觉得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 2.毕业后,您希望去哪个地方工作? 3.对于专业的技术,您掌握的如何? 4.在应聘之前,您作了哪些准备?
5.您希望工作中经常得到前辈的指点吗? 6.谈谈您对人才培养方案的看法?
5.某县教育局委托你去一个贫困乡镇做关于城乡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问题调查。
(1)试分析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才能更好的完成你的调查?
(3)试根据你所采用的调查研究方法,设计出具体的调查问卷。答:(1)主要内容: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比较,如:教师学历、教师水平、教学风格、学校教学器材的配置、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学管理方式、教学系统等。(2)调查研究法(3)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您好!教育局为了解各地教育发展情况,并更好地发展当地教育,特地制作此调查问卷,想了解一些关于教育教学的情况,希望你能根据事实回答,谢谢合作!1.你在城市还是农村学校接受教育学习?
2.你学得你与城市(农村)的学生所受的教育情况相关大吗? 3.你的大部分老师的学历是什么? 4.你觉得你所在学校的管理水平如何? 5.你对你所在学校的教育理念了解吗? 6.你满意自己的现在学校的学习环境吗?
7.如果你的某门学科成绩不理想,父母会让你去上补习班吗? 8.周末、假日的时候,父母会让你去上兴趣班吗? 9.对你现在所就读的学校,你对其有什么建议或看法?
第四篇:大众传播学论文
级数:2013级
专业: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 姓名:陈琪元
大众传播学和当今的娱乐文化问题
当今社会,新闻的即时传播性已经在各种媒体的发展中不断增强,铺天盖地的信息轰炸不停地侵蚀着人们的独立思考,查找信息能力,就日常社会,政治,经济新闻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套路,不会在媒体中有过更大的影响。但是娱乐不一样,娱乐新闻就是在人们的茶余饭后消遣的一种小料,它的出现就是面对那些青春懵懂的少男少女和一大批对于明星有着狂热追求崇拜的粉丝,但是更多就是在智能手机,网络普及中利用碎片化时间去打发时间的各年龄段,各阶层的人们,所以娱乐新闻就有很多的受众,也就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的影响力比较热点。笔者通过对近期的一系列的娱乐新闻的思考,探讨下在当今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下,娱乐新闻的发展之路该如何走,该向哪里走。
就大众传播学而言,分为以下五个因素:
第一个要素是传播主体,如传道授业的教师、写诗作文的艺术家、穿梭于国际舞台的外交官、各类媒体的从业人员等。任何一个传播事件都离不开传播主体,正如任何一场演出都离不开演员。
第二个要素是传播内容,如记者的报道、私人的闲谈、部门的文
编审和发布等。比如娱乐新闻,那些在闪光灯闪烁下的明星们就是主体,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吸引受众的眼球,制造假新闻、黑色新闻、黄色事件、明星绯闻……娱乐圈在受众的眼中不再光鲜,娱乐新闻人形象也大打折扣,一股恶性自由之风在娱乐新闻人中肆意蔓延,这就是主体的影响,娱乐明星为了博得版面头条,报刊杂志为了吸引人的眼球,就无底线的做作新闻。近些年的娱乐无厘头事件就是有的为一夜出名的明星和狗仔队联手炮制的。
娱乐传播内容就是和娱乐传播主体是息息相关的,从学术角度来看娱乐新闻,肯定不同于过去我们习以为常的严肃的政治新闻,甚至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国内,社会新闻也有很大不同。娱乐新闻现在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庞大的新闻品种。那么娱乐新闻的传播内容究竟是什么呢? 从政治新闻到社会新闻再到娱乐新闻它们中间是有一种逻辑关系的。社会新闻与西方的时事新闻有较为相通之处。现如今 ,我们看到的社会新闻即那些政治性较弱,好奇心较浓,趣味性较强的新闻,大部分成为奇闻轶事,花边新闻的代名词,突出的是事件的反常性。如果说今天的社会新闻内容还符合传统的新闻定义的话,那么今天的娱乐新闻内容已经很难用新闻的定义来衡量了。如果说受众需要的就是新闻内容,那么娱乐新闻内容无疑具有相当大的市场。但是,如果用经典的新闻定义来看,娱乐新闻不只是要素不全,它甚至更像是虚拟炮制出来的新闻。它描述的新闻常常是静态的,是关于某些人物的某种变化,比如某个明星的头发形状又变化了,某个名人又有什么言论了,某明星和某明星婚恋了,等等。可以发现,明星绯闻,感
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娱乐新闻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戏弄搞笑、调侃玩耍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消遣的心理需求。同其他娱乐相比,娱乐化媒体的娱乐搞笑、煽情刺激的节目形式、报道手段无疑更为广泛和简单,它们提供娱乐新闻和其它轻松休闲的节目,用轻松活泼的语言和幽默的风格营造出娱乐氛围,为受众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在调笑、戏说中,人们的压抑情绪得以转移,精神压力得到了缓解。由于受众缓释压力、转换心理情绪需求和融洽人际关系需求的存在,决定了对娱乐新闻的需求,这也正是娱乐新闻受欢迎的原始动因。新闻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也不例外,它使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的时候,关注眼前和个人的境遇和感受,满足自我宣泄与表达的需求,使其忘却愁苦和烦恼。新闻娱乐化的潮流正好为受众开辟了一块进行精神消费的空间,人们在这个空间中可以尽情地享受娱乐新闻产品,从中获得一种宣泄,一种消遣,一种娱乐,当然它也具有一种“情报站” 的功能,满足某些人的偷窥心理。所以,娱乐新闻因能满足人们的一时快感而广泛流行就自在人的情理之中了。
传播效果的影响就不言而喻了,在当代信息传播不断高技术化的时代,传播效果是一个值得深究的课题。传媒产业掌握了大部分的话语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走向,但是现在在娱乐传媒的这些泛滥的信息里面,人们已经跟随者舆论的导向,而失去了自己的判断能力,只是单方面的跟风,无聊,追绯闻,追八卦,形成了一种人论我论,人云亦云的状况。我们追求信息化,追求方便快捷,但是一
二。湖南卫视以“打造中国最具活力的电视娱乐品牌”为目标,突出“快乐中国”的理念,其《快乐大本营》等节目如一阵“快乐旋风”刮遍全国,掀起了快乐、欢乐的热潮。但是在娱乐性节目中明显存在着过度娱乐化的倾向,在提出“娱乐至死”的口号中呈现出泛娱乐化的倾向,在娱乐大众的口号中却常常呈现出“愚乐”大众的境况。有的电视节目还被勒令停播,就呈现出节目在过度娱乐化中,内容格调低下、曲目庸俗媚俗的状况。第二,在迎合市场中呈现出过于低俗化倾向。娱乐新闻呈现出迎合市场迎合受众的趋向,缺乏在普及中提高的视野,却注重迎合市井小民的趣味,往往呈现出低俗化倾向,不停挑战着社会的道德底线。在充满直白性的节目中令人叹为观止,在感官刺激中产生视觉污染,比如《非诚勿扰》里面的大胆露骨的对白。甚至新闻报道也呈现出低俗化的倾向,故意渲染一些残暴凶杀案的细节,津津乐道于某些人间悲剧的色情与暴力,将人们痛苦的经历戏剧化、娱乐化,在不择手段的市场竞争中呈现出低俗化倾向。第三,在追逐时尚中呈现出极端窥秘化倾向。为了迎合受众进而掌控市场,某些娱乐新闻揣摩受众追逐时尚的心态,将关于名人、明星的节目放在十分重要的位臵,娱乐新闻成为一些大众传媒的主打内容,窥探明星隐私、爆炒明星绯闻就成为某些传媒报刊的制胜法宝,或捕风捉影、危言耸听,或道听途说、张冠李戴,或断章取义、别出心裁,或夸大其辞、哗众取宠,在满足受众的时尚心态、追星心理中,扩大市场的份额。就如前一段的“文章出轨事件”一样,让娱乐传媒,新闻报刊成了飞短流长、打探隐私、传播绯闻、炮制奇谈怪论的圣地。我们观
能为其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起到其应有的重要作用,在不断推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文化产品中,引导文化市场与文化消费健康迅速的发展,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与社会风气,为中国与世界文明的发展留下诸多文化精品。
参考书目
1、麦克卢汉(加),《人的延伸—媒众通论》
2、麦奎尔 温德尔(英),《大众传播模式论》
第五篇:大众传播学名词解释
大众传播学名词解释
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者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象征性社会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它是一种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立,才能产生互动效应。象征性社会互动具有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对实际社会生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反馈:是指受传者对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的反应。受传者回传给传播者的信息成为反馈,获得反馈信息,是传播者改进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在人际传播中,反馈是直接,及时,灵活的;而大众传播的反馈则是具有间接性,迟延性和制度性等特点。
信源:指信息的提供者或新闻发布者和报道者,传播过程第一个环节。由于人们一般是根据信源的可信性来判断信息价值的,所以心愿的可行性如何对传播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信源的可信性包括两个条件:一是信誉条件,即是否城市、客观和公正;二是资格条件,即是否了解详情,是否具备合理、合法的发言权等。
单向传播:指缺乏反馈或互动机制的传播,即信源发出的信息,经过传播渠道而抵达信宿的单向过程。在单项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传者只是单方面的“给予”和“接受”关系。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纯粹的单向传播是少见的。一般来说,人类给中传播活动都是具有双向性和互动性,但这种双向性和互动性有强弱之分,大众传播由于缺乏反馈的及时性和灵活性,属于一种单项性较强的传播活动。
双向传播:指存在着反馈和互动机制的传播活动。在双向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相互交流和共享信息,保持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一般来说,人类的传播活动均具有双向性,但这种双向性有强弱之分。对话、打电话或计算机通信等属于双向性较强的传播活动,而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活动的双向性较弱。
传播过程:传播者选择加工信息,通过某种渠道传递给受传者并引起反应的过程。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拟态环境:李普曼关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与效果俄一个重要概念,拟态环境,即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李普曼认为,人必须根据对环境的认识和判断来调节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在传统社会里,由于环境比较狭小,人们与周围事物保持着的经验性接触,所以这种认识和判断大多是根据第一手材料作出的.但在现代,由于社会变得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现代人困于活动范围,精力和注意力的有限性,不可能对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事物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的物理视界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大众媒介去了解.因此,人的认识和判断(头脑中关于外部世界的图象)已不再是对客观环境的反映,而成了对传媒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映."拟态环境"是传播媒介通过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活动来形成的,而传播媒介大多具有特定的倾向性,因而"拟态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再现,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环境".
刻版印象:李普曼在他的代表作"舆论"中提出的概念,又称刻版成见.所谓刻版印象,指的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这种观念或印象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版印象可以为人们判断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个人有个人的刻版印象,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通行的刻版印象,因此,它也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
地球村: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在原始社会,口语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由于听力的物理限制,人们必须生活在小空间的部落群体中,相互保持着近距离的密切联系。文字和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转向了“眼睛的社会”,由于交往和传播不再以物理空间的接近性为前提,人与人的关系变得疏远,部落社会便发生了解体。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普及再次改变了这种情况,它们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感觉距离大大缩小,于是人类在更大的范围内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新的“地球村”。无论在国际政治、经济还是跨文化交流领域,“地球村”已成为形容当今世界的一个普遍的概念。
“媒介依存症”:这是现代人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其特点是:过渡沉迷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等。
“把关人”:是传播学四位奠基人之一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一个概念。50年代,怀特将这个概念应用于新闻研究,提出了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式,怀特认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闭录”,而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把关人”既可以指个人,如信源、记者、编辑等,也可以指媒介组织。
两极传播: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在40年代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理论假说。两级传播理论认为,大众传播的信息和影响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的,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的中介,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意见领袖指的是那些对大众媒介保持较多接触,在特定领域能够对他人发挥个人影响的人。两级传播理论的母鸡在于揭示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强调大众传播的效果受到人际传播的制约。
选择性接触: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活动之际,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媒介和内容,而是更倾向于接触与自己的既有立场,观点,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媒介或内容加以接触,而有意无意地回避那些与自己既有倾向相左的媒介或内容.这种倾向,成为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接触行为更容易在强化受众既有立场和态度的方向上起作用,而不是导致它们的改变.这个概念,是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 意见领袖: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意见领袖不同于舆论领袖,意见领袖的一般特点是:1)与被影响者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2)广泛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3)影响领域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4)社交范围广,信息渠道多,对大众传播信息接触量大.意见领袖在大众传播效果性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和过滤作用,传播媒介要想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必须重视意见领袖的存在.
传播流: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发出的信息和影响,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传播流"可以区分为"信息流"和"影响流",前者可以是一级的,即媒介信息可以直接抵达一般受众;后者是多级的,即媒介的影响需要经过各种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对一般受众发生作用."传播流"研究强调人际产播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众多制约因素环节,对否定早期"魔弹论"的传播观起了重要作用,其代表学者是拉扎斯菲尔德,卡兹和罗杰斯等.
既有倾向:指人们在接触媒介信息或宣传之前已有的立场和态度倾向,这个概念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人民的选择"(1948)中提出的,他们在对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的研究中发现,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作出决定之际,这种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他们迄今为止所持的政治态度.后来的研究进一步证明,先有倾向的作用不仅仅止于政治问题领域,在时尚,生活方式以及娱乐等领域,人们对大众传播信息的态度都受到既有的关心,兴趣,信念,价值等先有倾向的制约.先有倾向作用的发现,对大众传播万能论是一种否定.
IPP指数:政治先有倾向指数,在对1999年美国总统大选的研究中,拉扎斯菲尔德以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居住区域为变量,设计了一个显示调查对象的先有倾向的综和指标,即IPP指数.这个指数是根据当时美国政治势力的分布状况,以给具有支持共和党倾向者较低得分,给具有支持民主党倾向者较高得分的方法计算的.IPP指数分析的结果证明,人们的选举投票行动并不取决于大众传播和竞选宣传,而是基本上,取决于迄今为止所持的政治态度.IPP指数分别还导致了"选择性接触""补强效果"等一系列理论假说的诞生.
子弹论:也称魔弹论或皮下注射论,20世纪初至30年代关于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的一种流行观点。这个时期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期阶段,也是大众报刊、电影、广播迅速发展,人们对它们的社会作用和影响力既寄予高度期待,又感到深深担忧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的宣传与报道具有不可抗拒的强大威力,它们所传播的信息在受众那里就象子弹击中人体,针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大众传播能够直接改变人们的信念,甚至支配他们的行动。这种观点后来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子弹论”。
“子弹论”是错误的,其错误不仅在于它的唯意志论观点,而且在于它对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作了过于简单的理解:“一方是全能的媒介在发送信息,另一方面是分散的大众在等待着接受它,其间别无他物。”随着传播效果研究的深入和许多中介因素的发现,“子弹论”观点在进入40年代后逐渐被人们抛弃。
有限效果论: 20世纪40至60年代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的主流观点。“有限效果”理论是对早期“魔弹论”的否定,其主要观点是:大众传播没有力量直接改变受传者对事物的态度,在人们作出某种决定之际,许多其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的既有倾向受传者对信息的需求和选择性接触机制,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等等,提出的理论假设主要有“先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补强效果”、“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等等。“有限效果”论的代表学者是拉扎斯菲尔德、卡兹和克拉帕。他们通过实证调查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许多制约因素,对理解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和复杂性是有意义的;但是,他们的结论过于强调大众传播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这就脱离了现代信息社会的实情。在70年代以后,“有限效果”论受到了人们的批评。
伊里研究:拉扎斯费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大选期间就大众传播的影响力所作的一次调查。这次调查是在伊里县进行的,所以又称“伊里研究”,调查结果在1948年“人民的选择”为题正式出版。这次研究提出了许多有关大众传播效果的重要理论观点,如“先有倾向”的作用,“选择性接触”机制,“补强效果”、“中介因素”、“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等等。伊里研究的结果证明,单一的大众传播并不能直接改变人的态度,大众传播的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这些观点对否定早期的“魔弹论”的效果观起了重要作用。伊里研究是最早采用系统的社会调查方法进行的一次研究,在传播学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休眠效果:即“睡眠者效果”,这是由霍夫兰提出的用来解释可信性效果变化的一个概念。根据艾宾豪斯的忘却曲线原理,人脑对信息的记忆量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而忘却是从信息的次要属性开始的。也就是说,由高可信度信源或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人们对信源的信任感不同,其说明效果可能会分别大于或小于信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信源与信息内容相联系的记忆会逐渐淡漠。这时,由信源居于主导地位的可信性效果趋于减弱或者消失,内容本身的说服力才能较为完全地发挥出来。这种现象表明,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明力不能马上得以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面影响减弱或消失,其说服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一面提示是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两面提示是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有利材料的同时,也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一面提示能够对己方观点作集中阐述,简洁易懂,但会使说服对象产生心理抵抗。“两面提示”给人一种“公平”感,但理解难度增加,容易造成为对方作宣传的结果。
“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拉姆斯丁认为,由于包含着对相反观点“说明”,“两面提示”就像事先接种牛痘疫苗一样,能够使人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宣传时具有编辑部强的抵抗力。
“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明示结论呆使观点鲜明,读者易于理解,但易引起读者反感。不作明确结论,则给读者一种“结论得自于自己”的感觉。此方法容易使文章主旨隐晦,增加理解的困难性。
“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在开展说服性传播活动之际,以什么方式“打动”对象也是影响传播的重要因素。有两种做法:一是通过冷静地摆事实、讲道理;一是通过营造某种后气氛或使用感**彩强烈的言辞来感染对方。
警钟效果: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敲警钟”有双重功效:(1)它唤起人们的注意,促成他们对特定传播内容的接触;(2)它促使人们迅速采取对应行动。但是“敲警钟”会给对象带来一定的心理不适,易引起自发的防卫性反应。所以“敲警钟”须掌握分寸,切合实际。
恐惧诉求:利用人们害怕的心理来制造压力试图改变人们态度或行为的方法。影响恐惧诉求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是受众的接受心理和信息内容的本身两个方面.而恐惧诉求的信息内容只有具备了有效构成因素和适宜的诉求强度,才有可能被受众接受并产生预期的传播效果.传播学概念: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热媒介:指传递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着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如广播、书籍、报刊等。
冷媒介:指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如:漫画、有声电影、电视等。
“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行为方式上“跟着感觉走”。收看电视在狭小空间中进行,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养成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容器人”:日本,中野收。在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类似一种“罐装”的容器,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其他人接触,但只是容器外壁的碰撞,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保持一定距离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不认同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很容易接受大众传媒的影响,各种流行和大众现象正是“容器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具体写照。
情境意义(传播情境)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即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进行的场景,也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所处的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
传播者: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与他人的人或组织。
受传者: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着的作用对象。
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并时反馈:与信息的传递行为同时发生并为传播者同时接受的反馈。
前馈:在进行大众传播之前,事先对受众进行调查研究,以了解其需要,构成,行为等,以改进传播,增强针对性。
人内传播: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也称内向传播、自我传播、自在传播。
人际传播: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或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信息压力,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其正确性概率要大于少数人,个人对多数意见会持较信任的态度。
集合行为: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多以聚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信息环境:指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来自于人际传播或群体传播,更多地来自于大众传播。
新闻专业主义: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普利策的某些新闻思想,以及社会责任论的相关原则,表现为新闻行业工作者的职业精神,职业原则和专业要求的总和。作为新闻行业一般宗旨的新闻专业主义包括职业理想,使命追求和正当的业务手段,以履行媒体的社会责任。新闻专业主义的特点:
1、强调报道立场的中立性,主张记者站在中立的立场,不带个人偏见,客观地反映事实,报道新闻。
2、强调报道事实的真相,新闻报道必须反映客观事实的原貌,达到对事实真相与真理的认识。
3、强调媒体的社会公器职能,新闻工作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仅限于某一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主张媒体独立于政党与商业利益集团之外,不受任何权力的控制。
4、以新闻自由为精髓,推崇新闻自由和获取信息的自由。
传媒接近权: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媒阐述主张、发表言论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由美国学者A•巴隆1967年提出。
使用与满足理论1964年,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鲍尔发表《固执的受众》,指出以往研究是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现在的研究应该是受众如何处理信息。鲍尔认为,受众是顽固的,他们是主动发现讯息的,媒介根本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左右受众。
“说服性传播“指的是受传者的态度沿传播者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