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物体》教学案例(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5 08:07: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认识物体》教学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认识物体》教学案例》。

第一篇:《认识物体》教学案例

《认识物体》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将常见的物品分类,在实物中区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来引导学生认识相应的图形与名称,初步感知这些形体的主要特征。

本节课的教学要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感知每类物体的特征,再抽象出相应的立体图形,并知道各自的名称。通过触摸、拼摆等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生活在城市里,在社会、家庭生活中都接触到许多课本与生活相结合的例子,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摸一摸、画一画并不是很难的事情。

因为这是一节操作课,学生动起手就容易忘记学习的内容,只顾着玩了。教师在应该想办法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

教学目的: 

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认一认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礼物,他们都装在礼物盒里,你们想知道他们是什么吗?快打开看看吧。

师:谁来说说盒子里都有什么礼物啊。

生:有瓶子,乒乓球,药盒等。

二、合作分类,探究方法。

师:请你和小组同学把玩具分分类,想一想,你分类几类,为什么这样分?(板书:物体分类)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师:请小组的代表来回答,要求其他的同学认真听。

生1:我们组按颜色分了3类。师:有道理!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生2:我们组分成了两类,会滚的一类,不会滚的一类。

师:有同学可能没听明白,请拿上台给大家看看。(学生拿上台演示滚和不滚的两类。)师:你们组很有办法,还有哪个组来汇报一下? 生3:我们组按形状,分成了四类。

师:你们说得很棒!按颜色、大小、形状分类都是分类的好方法。

三、观察操作,认识物体

1、介绍立体图形名称

其实在数学王国里,每种形状的物体都有自己的名字,有谁知道?

学生说一种师出示一种图形及名称。(出示立体图形的模型)(这样形状的物体叫„„)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物体。(板书课题)生汇报(教师板书正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师总结: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名字的? 生1:我看书知道的。生2:我问的妈妈。

生3:我看电视上讲过。

师:你们预习的真好,看来看电视、看书、问家长都是学习知识的好方法。

2、观察操作,探索图形特点

师:你想了解他们吗?赶快看看,摸摸他们。和小组同学说说这些好朋友长什么样?摸起来有什么感觉? 生小组活动

师:谁来说说你喜欢哪个物体,他长什么样,摸起来有什么感觉?要求其他同学仔细看,认真听。

生1:我喜欢长方形。它的面摸起来平平的,很滑。

生2:它每个面都是长长方方的。它的边是直直的。角是尖尖的,扎手。

(我的好朋友是长方体,他长长的,有的地方摸起来是平平的,有的地方摸起来有点扎手,有尖尖的角,他有六个面。

师:你能有顺序的数给大家看看吗?大家都来数数。

生:六个面摸起来是平平的,有的面大。有的面小。他很听话,他不会乱滚,我很喜欢他,我家里有很多东西跟他长得一样。

小结:你真聪明!对你的好朋友非常了解,像这种长长的方方的物体就是长方体。还有好朋友要介绍吗?)

师拿出长方体,领学生一起来摸一摸,说说它的面摸起来平平的,楞是直的。顶点尖尖的。师:哪个物体和他很像呢? 生:正方体。

师拿出正方体:请你按摸长方体的方法来摸一摸正方体。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的感觉。生:正方体的面摸起来也是平平的,楞是直的。顶点尖尖的。

师:你这么快就学会了老师教你的方法真聪明。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长方体的面都是长长的,正方体的面是四四方方的。

教师拿出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让学生说说它的名字。并指导学生区分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四四方方的,一样大。长方体每个面都是长长方方的。我的好朋友正方体是方方正正的,也有六个面,六个面是一样大的,有的地方摸起来是平平的,有的地方有尖尖的角,有点扎手,他也不会滚。

小结:像这种四四方方的物体就是正方体。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看看他们俩有什么不同?

师:谁再来介绍一下你的好朋友,它摸起来有什么感觉? 生:我喜欢圆柱,因为它能滚。

师:我们一起动手拿着它在桌上滚一滚,感受它是怎样滚的。

师:还有哪个物体也能滚?这是我的好朋友圆柱,有点圆,又有点长,他直直的,上面和下面都是圆的,上下一样粗。要他站他就站,要他滚他就滚,它站着不会滚,只有躺着才会滚.师:你观察的很仔细,让你的好朋友在台上表演一下好吗?(生在实物投影上演示)

小结:像这种直直的,上下有两个圆的物体就是圆柱。

师:圆柱和球都会滚,请大家把圆柱和球放在桌子上滚一滚,看看有什么不同? 生:球。

师:说说它们滚起来有什么不同?

对比它们滚起来有什么不同。指导学生用手拿着在桌上滚滚。生:圆柱只能往一个方向滚,球可以向四面八方滚。

这是我的好朋友球,他长得圆头圆脑的,摸起来圆乎乎的,在平平的地方他爱滚来滚去的。我很喜欢玩球,师:你真会观察,让他滚给大家看看(在实物投影上滚一滚),小比赛:两个同学用筷子夹球,夹好后放在盒子里,看谁夹得多。对比赛结果追问原因。

小结:像这种圆圆的,可以滚来滚去的就是球。

师:刚才我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的方法认识了4个立体图形朋友,看来看、摸都是认识物体的好方法。

3、了解立体图形的平面画法

师:看来你已经认识他们了,如果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画在书上和本上你还能找到它吗?

出示立体图形卡片,学生找一找,贴在对应的名称下面。

四、练习反馈、游戏巩固

1、师:我来考考你记师:好,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跟老师一起想想长方体什么样的?正方体是什么样的呢?球是什么样的?那圆柱又是什么样的呢?好了,记住他们的形状了吗?

师:听清游戏规则,先请一位小朋友闭上眼睛,任意摸一个物体,告诉大家你摸到的物体是什么?其他同学判断。谁愿意先来?还有谁想玩?大家都想玩,好,听要求:由小组长安排顺序,小组里的每个同学玩一次,其他同学当裁判,摸错了,可以多给他一次机会,记住必须闭好眼睛,开始玩吧!

住今天四位好朋友的名字了吗。(课件出示立体图形,生说名字)

2、找朋友

师:我们再来玩个找朋友的游戏,做书上练习1。生读题,说题意。做完后实物投影对答案。

3、做书上练习2,课件对答案。

4、游戏“猜一猜”

师:刚才的题你们做得很好,为了奖励你们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我要找坐姿最端正的小朋友来我的箱子里来摸一摸,猜一猜你摸到的是什么图形,说对了里面的礼物就归你了。

6、你能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形状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一样的物体吗? 生汇报后。师:老师也找到了一些,我们来看看吧。(课件展示资料)

7、小小设计师

师:现在,让我们都来争当"小小设计师",用你们的礼物和小组的同学合作,搭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学生动手操作。

师:搭好的同学可以去欣赏一下其他组的作品。

师:哪位小朋友来说说你们小组搭的是什么?用了什么物体? 师:你们认为哪个小组搭得最好呢? 

五、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我们学习了4个立体图形,它们的名字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师:请你回家用它们搭出你喜欢的东西,并且明天把你搭的东西带到学校来给同学们看一看。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搭一搭、摆一摆,看看哪个小组设计的他们最喜欢。开始行动吧?(配乐)

师:小朋友们搭完了吗?快让我们来参观一下。(学生评价)

师:同学们心灵手巧,个个都很聪明。笑笑他们看到了这么漂亮的作品一定会很高兴的。

师:好了同学们,这节数学课你开心吗?为什么?说一说你都学会了什么?

第二篇:认识物体的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此内容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教科书第28~29页的内容。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经历活动过程,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的认识;体会平面和曲面的区别,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判断能力。并且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和想法,能作出判断和简单的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平面和曲面的区别。

【案例描述】

一、激趣导入 计算机出示茄子老师,并说:“今天,有4种立体图形正在比本领,你们看,它们进场了!”(4种立体图形一一进场)你们能说出它的名字吗?

4种立体图形发生争吵,都说:“我的本领最大!”球说:“那我们进行比赛吧!”其余图形都说:“好!”

二、实践操作

1、“滚一滚”

茄子老师说:“第一个比赛项目是滚一滚,看哪一个滚得快?”

4种形体跳着说:“好!” 你能预测一下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这四种物体从同一高度,同时往下滚,哪一个滚的快?

(指名答)我们预测得对不对呢?下面老师请六人小组进行实验。请四位小朋友分别拿着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把它们一起放在滑板的顶端。

另两位小朋友喊口令:“预备,放!”大家观察这四个物体同时滚下的情况。

你们组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圆柱和球都有圆圆的面,我们叫它“曲面”(学生摸一摸曲面)(把圆柱竖起来)同样的圆柱体,这样为什么滚不下去了呢?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平平的,我们叫它“平面”(学生摸一摸平面)还有哪些形体也有平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利用曲面滚得比较快,赢得了第一回合的胜利。

你们能帮助长方体和正方体滚下去吗?(小组实验汇报)

2、“堆一堆”

茄子老师说:“第二个比赛项目是堆一堆。看哪一个堆得稳? ”4种立体图形都说:“好!”立即召集来自己的伙伴。请各组商量先堆什么,再堆什么?然后6个人合作把几个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分别向上堆,最后讨论在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 通过活动你们组发现什么? 哪一种最难堆?为什么?

3、总结归纳,引入生活

通过滚一滚、堆一堆我们发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各有本领,具有平面的物体堆得高堆得稳,具有曲面的物体滚得快。

为什么它们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呢? 圆柱和球也问:“小朋友们,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火球呢?”

(学生自由说)为什么它们的形状都是圆柱或球呢?

4、“摸一摸” 刚才的比赛紧张而激烈,下面茄子老师也想让全班比比赛。(出示魔术袋)先任意摸一个物体,不用眼睛看,说出你摸出来的是什么?(指名摸)

(小组活动)小组长拿出口袋,其余5人顺次去摸。师:你能摸出一个

吗?(指名摸)(小组活动)小组长拿出口袋说出名称,其余5人顺次摸出。

5、“搭一搭”

茄子老师说:“最后一个比赛项目是搭一搭,搭出一辆小汽车。” 师:你们瞧,这就是长方体和正方体搭出的汽车(圆柱和球搭出的汽车)请你们评价一下。你们能搭出一辆汽车吗?” 你们用了哪些物体?为什么?

(2)你还能搭出什么?(小组商量一下)请大家一起来做回“小小设计师”。师:搭完后可以请别人参观,介绍你的作品。

师:你们组搭的是什么?是用什么物体搭成的?(全班交流)

6、“数一数”

师:4种形体也想考考小朋友们。

▲ 数一数,有几个

?(图中每个正方体可以活动)师:4种形体合作拼成了小火车。

▲ 数一数,有几个

?有几个 ?

有几个

?有几个

师:数的时候要仔细观察,按顺序数。师:数数刚才小组拼搭的作品中4种形体的分别有多少个?

三、活动小结

⑴、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懂得了什么?

⑵、在小组共同活动中,又知道了什么呢? 案例分析

一、创设适合学生的情境,让孩子在情境中体验学习。本节课为了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参与欲望,所以创设了“图形运动会”这一场景。通过学生熟悉的运动会,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并在参与过程中进一步思考相应的数学问题,形成大胆猜想、勇于实践的良好品质。

二、给予学生充分地实践,让孩子在实践中升华知识。本节课的主要特色就是不代替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充分挖掘了教材中一切可以让学生通过操作发现规律的内容,组织小组合作;不代替学生思考,教师为学生创设思维情境,提供创新机会,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不代替学生表述,教师重视语言训练,让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表述出来,尽量为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

三、给予学生充分地合作,让孩子在集体中快乐协作。

本节课中教师将活动都安排在小组内进行,通过孩子们相互的配合、实践,巩固所学的知识,得到相应的结论,并且能有新的发现。在学生相互合作中,让孩子体验合作的乐趣与益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合作也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融洽的合作才能快乐地学习。

《认识物体》的教学案例

解放路第二小学

解放路第二小学 【案例背景】

此内容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教科书第28~29页的内容。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经历活动过程,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的认识;体会平面和曲面的区别,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判断能力。并且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和想法,能作出判断和简单的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平面和曲面的区别。

【案例描述】

一、激趣导入 计算机出示茄子老师,并说:“今天,有4种立体图形正在比本领,你们看,它们进场了!”(4种立体图形一一进场)你们能说出它的名字吗?

4种立体图形发生争吵,都说:“我的本领最大!”球说:“那我们进行比赛吧!”其余图形都说:“好!”

二、实践操作

1、“滚一滚”

茄子老师说:“第一个比赛项目是滚一滚,看哪一个滚得快?”

4种形体跳着说:“好!” 你能预测一下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这四种物体从同一高度,同时往下滚,哪一个滚的快?

(指名答)我们预测得对不对呢?下面老师请六人小组进行实验。请四位小朋友分别拿着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把它们一起放在滑板的顶端。

另两位小朋友喊口令:“预备,放!”大家观察这四个物体同时滚下的情况。你们组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圆柱和球都有圆圆的面,我们叫它“曲面”(学生摸一摸曲面)(把圆柱竖起来)同样的圆柱体,这样为什么滚不下去了呢?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平平的,我们叫它“平面”(学生摸一摸平面)还有哪些形体也有平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利用曲面滚得比较快,赢得了第一回合的胜利。

你们能帮助长方体和正方体滚下去吗?(小组实验汇报)

2、“堆一堆”

茄子老师说:“第二个比赛项目是堆一堆。看哪一个堆得稳? ”4种立体图形都说:“好!”立即召集来自己的伙伴。请各组商量先堆什么,再堆什么?然后6个人合作把几个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分别向上堆,最后讨论在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 通过活动你们组发现什么? 哪一种最难堆?为什么?

3、总结归纳,引入生活

通过滚一滚、堆一堆我们发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各有本领,具有平面的物体堆得高堆得稳,具有曲面的物体滚得快。

为什么它们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呢? 圆柱和球也问:“小朋友们,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火球呢?”

(学生自由说)为什么它们的形状都是圆柱或球呢?

4、“摸一摸”

刚才的比赛紧张而激烈,下面茄子老师也想让全班比比赛。(出示魔术袋)先任意摸一个物体,不用眼睛看,说出你摸出来的是什么?(指名摸)

(小组活动)小组长拿出口袋,其余5人顺次去摸。师:你能摸出一个

吗?(指名摸)(小组活动)小组长拿出口袋说出名称,其余5人顺次摸出。

5、“搭一搭”

茄子老师说:“最后一个比赛项目是搭一搭,搭出一辆小汽车。” 师:你们瞧,这就是长方体和正方体搭出的汽车(圆柱和球搭出的汽车)请你们评价一下。你们能搭出一辆汽车吗?” 你们用了哪些物体?为什么?

(2)你还能搭出什么?(小组商量一下)请大家一起来做回“小小设计师”。师:搭完后可以请别人参观,介绍你的作品。

师:你们组搭的是什么?是用什么物体搭成的?(全班交流)

6、“数一数”

师:4种形体也想考考小朋友们。

▲ 数一数,有几个

?(图中每个正方体可以活动)师:4种形体合作拼成了小火车。

▲ 数一数,有几个

?有几个 ?

有几个

?有几个

师:数的时候要仔细观察,按顺序数。师:数数刚才小组拼搭的作品中4种形体的分别有多少个?

三、活动小结 ⑴、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懂得了什么?

⑵、在小组共同活动中,又知道了什么呢? 案例分析

一、创设适合学生的情境,让孩子在情境中体验学习。本节课为了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参与欲望,所以创设了“图形运动会”这一场景。通过学生熟悉的运动会,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并在参与过程中进一步思考相应的数学问题,形成大胆猜想、勇于实践的良好品质。

二、给予学生充分地实践,让孩子在实践中升华知识。本节课的主要特色就是不代替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充分挖掘了教材中一切可以让学生通过操作发现规律的内容,组织小组合作;不代替学生思考,教师为学生创设思维情境,提供创新机会,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不代替学生表述,教师重视语言训练,让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表述出来,尽量为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

三、给予学生充分地合作,让孩子在集体中快乐协作。

本节课中教师将活动都安排在小组内进行,通过孩子们相互的配合、实践,巩固所学的知识,得到相应的结论,并且能有新的发现。在学生相互合作中,让孩子体验合作的乐趣与益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合作也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融洽的合作才能快乐地学习。

第三篇:认识物体和图形(平面图形)--教学案例

以动手实践为主

以远教资源为辅

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案例

杨华

——认识物体和图形(平面图形)

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34页——35页认识物体和图形(平面图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要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两者相互结合,是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目的。下面就以《认识物体和图形》中的《平面图形》教学案例做一说明。

一、教材分析: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 《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人教版安排在第一学段中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它有两部分内容:认识立体图形和认识平面图形。通过本节课《认识平面图形》的学习,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尊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思想。所以在本课教学中,力争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体会这四种基本图形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2、能力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渗透审美情趣的教育。围绕这三个教学目标,根据一年级儿童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认识四种平面图形,了解平面图形在生活中的运用”。教学难点确定为:“体验面和体的不同”。同时,为培养孩子动手操作能力和遵循“直观到抽象”的认知发展规律,我准备了以下学具: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和球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若干个。

三、教法设计: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年级儿童对生动的情景,有趣的游戏和色彩丰富的画面最感兴趣。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重难点,我充分运用远程教育网上丰富的教育资源,将远教资源进行下载,充分利用远教资源中丰富的形、声、光、色等巨大优势,激发孩子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培养孩子兴趣,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采取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教法。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教学中,我巧妙的创设问题情境,让孩子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激发起孩子积极思维的动机,让孩子自觉、主动地去探究。

2、通过操作、实验等方式,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孩子比较、分析、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

四、学法指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会学知识。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几种学法:

1、初步掌握运用学具发现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认识四种平面图形的时候,充分利用学具中的立体图形,通过“摸、看、描”来认识平面图形,体会面在体上。

2、初步运用猜测———验证的方法

课的开始我就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孩子猜测,我不作出肯定和否定,孩子们通过操作,摸一摸,看一看,描一描,经历了整个验证过程,这样使孩子在获得结论的同时,了解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

五、教学程序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结合上面的分析,和本班学生实际,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1、创设问题情景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本课导入我将利用远教资源的特殊优势来吸引孩子的眼球,以动画的形式引出:出示小画家画的四幅画,让学生猜猜分别是谁画的。这样,生动有趣的画面一定把孩子们带到图形中去,猜一猜更使孩子们产生急于探索的情感。然后水到渠成的揭示课题并板书——《认识平面图形》。

2、师生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新课程提倡“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活动一开始,我让孩子们一边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学具一边看屏幕(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让他们亲自动手实践,摸一摸、看一看,并在纸上描画出这些物体的面。抓住小孩子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我让他们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孩子画的最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同时板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并分别画出这几种基本图形。然后让孩子们分组讨论,合作探究:长方形和长方体、正方形和正方体、三角形和三棱柱、圆形和圆柱有什么关系?

“教学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所以,在孩子探究过程中,我将对孩子的探究活动进行视导,时机成熟,再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交流,得出结论:长方体画出的是长方形,正方体画出的是正方形,三棱柱画出的是三角形,圆柱画出的是圆。凭借多媒体进行展示,给孩子们一个直观、清晰的认识:“面在体上”。这样,实物和远教资源的有机结合,就能轻松完成教学的重难点目标。有对比才有鉴别,为了让孩子们对四种基本图形不产生混淆,我又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让他们一边看画面,一边在组内讨论,再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通过孩子们的比较,让孩子们学会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更能正确区分图形。

3、反馈练习

为了加强孩子们对知识的巩固,化枯燥的练习为有趣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孩子们的创造能力,我设计了“趣味练习和开放练习”。(1)趣味练习:

摸物体游戏:我给每个小组发一个百宝袋,里面装有形状各异的物体。游戏规则是:每个孩子听教师的口令在自己小组的百宝袋里摸出指定形状的物体,比如先用手摸出面都是长方形的物体,再用手摸出两个面都是圆的物体,最后用手摸出面都是正方形的物体。摸完后,哪个小组的同学摸的对就为胜。(2)开放练习:

用准备好的学具(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拼出你喜欢的图案或者用四种基本图形画出你最喜欢的图案,看哪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最好。

活动结束让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为体现评价多元化,我让小组之间互相评价,选出优胜组。并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孩子具体分析它都是由什么图形组成。

这样的练习设计,即有巩固性,又有趣味性,还有创造性,适合不同特点的孩子,特别是开放练习,思维空间大,方法灵活多样,为学有余力的孩子提供了一个施展创造才能的机会,较好的发展个性,同时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种大众数学教育思想。

4、生活实践: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所以我又组织了生活实践活动。活动中请孩子们起来说一说生活中见到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然后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展示交通标志牌,让他们说一说里面有哪些形状?让他们画3个自己喜欢的图形。这样既丰富孩子对图形的感性认识,同时可以增加孩子的交通安全知识。既突破了学科的局限性,又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教材整合观。

色彩斑斓的图画能给我们带来愉悦的心情,为了让一年级的儿童能在40分钟内保持旺盛的精力,我就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演示用四种基本图形搭成的各种奇妙的图案。通过这些图片的演示,孩子们身心既得到了放松,又在欣赏的同时,体验到了几何美、数学美,渗透了审美教育。

5、总结反馈:

最后,我组织了信息反馈环节。让孩子自己起来总结“这节课我最高兴的是什么”“我还有哪些不足”。儿童化的语言更贴近孩子的心。让孩子们学会反思,在反思中不断进步。动手实践既是儿童的天性,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方向,远程教育资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形象直观,趣味十足,两者相互结合,相得益彰,这样更易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强化孩子对教材的理解。课堂上,教师就会引导得更轻松,孩子们学得更有趣,教学效果就会显著提高。

第四篇:《认识物体》教学反思

《认识物体》教学反思1

《认识物体》是一年级上册教学内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认识物体的活动中,体会比较、分类等到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和空间概念,认识物体教学反思。

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升为一年级的小学生,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他们采用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为主。怎样让孩子认识生活中的主体图形,并以实物体中抽象出简单的立体图形呢?课前一段时间里,我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平日里注意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以备教具使用,如长方体的牙膏盒、药品盒等,正方体的饼干盒、魔方等,圆柱体的茶盒、茶杯等,球体有乒乓球、皮球等,并从教学挂图中剪下了数学模型图,如长方体、圆柱、球的线描立体结构图等,教学反思《认识物体教学反思》。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物体的形状已经有了比较多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时,我尽量结合学生的实际,把学习数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首先,我就准备了大量的实物分给每个小组,使学生一开始就看到这些都是我们平时经常看见的,原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其次,在认识物体形状之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物体的形状和我们今天认识的相同呢?使学生尽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中发现很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不能正确区分,特别是有一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孩子很容易认为是正方体。于是我让学生将长方体和正方体转一转、摆一摆,观察这两个物体转到不同的方向后有什么变化。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发现长方形转到不同面后它的长短、高矮是不一样的,而正方形无论怎么转都是一个样的。在之后的练习中有学生还是有些混淆,所以还要加强这方面的对比。

《认识物体》教学反思2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开始。主要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常见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并且能够辩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上完《认识物体和图形》,细细回顾,有成功之处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令人满意的是:

一、准备充分,达到预期效果

小学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怎样让孩子认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并从实物体中抽象出简单的立体图形呢?课前,我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平日里注意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以备教具使用,如长方体的牙膏盒、药品盒等,正方体的饼干盒、魔方等,圆柱体的茶盒、茶杯等,球体有乒乓球、皮球等,并在卡片上画出数学模型图,如长方体、圆柱、球的线描立体结构图形。同时在课前让学生按要求收集好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实物各1个,还有各种形状的立体学具模型1袋。由于准备充分,这堂课学生很感兴趣,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精心设计活动,充分感知

好的数学活动,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形成各种形状的比较,能够辩别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充分感知其特征。所以,我在设计活动时,重点放在让学生感受这些物体的形状,我设计了几个不同层次的活动。

1、看一看,摸一摸实物,并且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对物体形状的感受。

2、闭眼想这四种物体的样子

3、拿到各种形状的物体后,闭眼摸出它的形状。

4、闭眼摸实物后,说出其形状(2人游戏)。

5、小老师说某形状的名称,学生摸出相应的实物(4人“*子摸鱼”的游戏)。

有学生单独的活动,也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活动,还有教师与学生的活动。让孩子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中找到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发现圆柱和球的共同点和区别,在动手操作实践中直观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不能滚动、圆柱和球能滚动等特征。

不足之处:

首先,这一节课是孩子们初步接触简单的立体几何图形,下一课时便是让学生们探索从立体中抽象出简单的平面图形。而其中的“三角形”将由“三棱锥”立体图形中抽象出来。看来在认识立体图形时,还应补充认识“三棱锥”知道它也是一种立体图形,为后面认识平面图形“三角形”作好充分准备。

其次,组织教学有待大大加强。这样的活动课,组织教学确实是比较难抓一点,尤其是物体不一样,现在的小孩都是独生子女,都比较自私,都想选自己喜欢的好的物体,那更应该多教育,让他们从小懂得互相谦让,是一种美德。另外,学具不是玩具,平时用学具时就要教育学生,要让学生养成轻拿轻放的习惯,这样老师就不用大声频繁地进行组织教学了,从而,可以多出大量的教学时间把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落到实处,不是走过场。

《认识物体》教学反思3

1、本课大部分教学时间都用来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所以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组织教学问题。一年级学生还不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集中于学习活动的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因此,为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活动,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根据儿童表现欲强的特点,采用激励机制,分组比赛,看哪一组活动的最好,对表现良好的小组用得红旗、得五星等方式予以强化;同时,还穿插播放一些舒缓、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这样,既适时调控学生的注意和自控力,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2、由于低年级小学缺乏一定的基础知识、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不能充分把握教师的意图,甚至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不能完全领会,因而,他们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往往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有时还可能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对要求学生说、做、想的内容都及时进行示范、引导和指导,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

3、形状知觉是物体知觉的组成部分,是儿童认识物质世界的重要途径,而儿童对物体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和运动觉的协同活动来实现的,因此,本课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触摸、听讲、讨论、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嘴、动耳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

《认识物体》教学反思4

《认识物体》单元教学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日常生活里,学生一般已经接触过这几种常见的几何形体,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我先了解了部分学生对这几种几何形体的了解情况:外形长长的长方体、正方体和球学生基本上能够认得出;圆柱有部分学生叫圆柱体;学生认为有一组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是正方体。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以想法。

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这几个几何形体,教学一开始我就拿出一个长方体盒子(比较有特征的:牙膏盒)要求学生从带来的物体中也拿出一个和老师一样的物体。当学生举起自己的物体时,巡视有无拿错的(全班没有一个学生将长方体拿错)。然后要求学生左右看一看其他小朋友拿出的各种各样不同的物体,(揭示长方体)这些物体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长方体。接着,小组合作看一看、摸一摸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在交流长方体的样子时,有说“长方体长长的”、“长方体上面是方方的(片面)”、“长方体上面有四个尖尖的角,下面也有四个尖尖的角”、“长方体上下左右前后不一样大(长方体六个面不一样大)”——通过学生的交流可以看出,部分学生没有全面观察长方体,但长方体的大致形状已能认清。接着用同样的方法教学正方体,在学生拿出的正方体中有部分学生拿错(认为有一组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是正方体)。我要求拿对的学生先来说一说正方体长什么样子,然后再来看一看刚才的拿错的是不是正方体。学生经过交流得出:正方体每个面都一样大。(每个面都是正方形这一结论没有看出)然后,再来判断是不是正方体。学生对圆柱和球还是比较容易分辩的。最后,辩一辩环节由我拿出不同的物体他们来说是什么;我说名称他们来拿物体。

在教学时,没有强调各几何形体中比较特殊的形体,比如:比较扁的长方体没有特别拿出来让学生观察(应该找一个扁一些的木板);特别扁的圆柱也没有出示让学生来看;虽然教学时有学生说出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我也没有特别强调,这里应该强调一下,对以后学生判断正方体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依据。

《认识物体》教学反思5

教学中,首先出示我收集的各种图形,让孩子们一一识别,然后让孩子们倒出自己的学具,试着把自己认为是同一类形状的物品分在一起,接着出示牙膏盒,让孩子了解它的大概形状特征,如数一数有几个面,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样的,这样引导孩子在有目的的思考中探究并认识,像牙膏盒这种有6个面组成的,对着的两个面的大小一样的物体就是长方体,然后我再出一个与牙膏盒的大小不一样的纸盒,让孩子观察说说特点,强化认识长方体,学会变通。接着在孩子们认识长方体实物的基础上在黑板上贴出抽象的长方体模型图片,将孩子对长方体的认识,从具象的感知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的认识,并用类似的方法引导孩子认识正方体、圆柱、球,让孩子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中找到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一不同点;发现圆柱和球的共同点和区别点,在动手操作实践中直观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不能滚动、圆柱和球能滚动等特征。

一、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课堂始终。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我的开头便是创设了一个圣诞老人送礼物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而且在课堂的练习部分也加上了一个情境的延续部分,把学生反复练习摸以及到纸上找图形的活动变得丰富生动了,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的组织了课堂纪律。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的发现,不断的获得知识。

在低年级教学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设计的时候,我便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分类,按照规则,想怎么分就怎么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就应当给予肯定与鼓励。再有,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再说一说,捏一捏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发现这些物体的特点,并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认识了这四种物体后,教师让学生举例子,让学生在生活找这些物体的影子,然后呢,拿出你喜欢的物体随意的玩,也是和他们最熟悉的玩具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而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加入了让学生看精美建筑的图片,孩子们情绪高涨,他们不仅从建筑中感受到了所学物体的美,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这堂课准备还算较充分,课堂设计也符合孩子们的学习特点,整堂课学习氛围浓,我和我的学生们都感到很轻松愉快。课后我仔细回味,这堂课的目标是达到了,但学觉得对教材资源的挖掘不够深,还应注意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比如,只注意了教材知识点的突破,只追求了“求同”,统一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但实际不能归入那些图形中,如像“ ”这样的图形与长方体应区别开来,“ ”这样的图形应与圆柱区别开来,“ ”应与球区分开来。还有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它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有可能一些孩子会误认为是正方体,而它实际属长方体,应让孩子对照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各自特点,这样很容易就分辩出来了。

这一节课是孩子们初步接触简单的立体几何图形,下一课时便是让学生们探索从立体中抽象出简单的平面图形。而其中的“三角形”将由“三棱锥”立体图形中抽象出来。看来在认识立体图形时,还应补充认识“三棱锥”知道它也是一种立体图形,为后面认识平面图形“三角形”作好充分准备。

思量之后,我在教学“认识平面图形”时,开课提出疑难以解决上堂课的遗留问题,弥补所欠缺的知识,进一步完善孩子对简单的立体图形的认识,并为本堂课的“认识简单的平面图形”作为铺垫。这个开课让孩子们感受到探索知识的乐趣,培养了孩子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以及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认识物体》教学反思6

《认识物体》是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认识物体的活动中,体会比较、分类等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和空间概念。在日常生活里,学生一般已经接触过这几种常见的几何形体,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我先了解了部分学生对这几种几何形体的了解情况:对于外形长长的长方体、正方体和球学生基本上能够认得出;圆柱有部分学生叫圆柱体;学生认为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是正方体。从这节课的课堂教学实践看,本课的总体教学效果良好,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感受:

一、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课堂始终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我在开始时便创设了让孩子们在小组里玩一玩、摸一摸、搭一搭我给他们准备的物体,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再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分类,按照桌面上物体的形状,分一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就给予肯定与鼓励。在分类时,学生对圆柱体、球体、正方体和长方体已有认识,学生能分出圆柱体和球体,对圆柱体和球体的认识基本没问题,只是对数学用词不够严谨。问题是在分正方体和长方体时,出现了混淆,特别是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学生会把这类长方体和正方体归为一类。这里我应该增加这样的一个活动,让学生将长方体和正方体转一转、摆一摆,观察这两个物体转到不同的方向后有什么变化。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发现长方体转到不同面后它的长短、高矮是不一样的,而正方体无论怎么放都是一样的。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在低年级教学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说一说,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发现这些物体的特点,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在实际授课时,我还用课件演示了这四种形状物体的各个方向的空间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是转了360度,而球是由小变大,这为学生今后辨认各种图形奠定一些经验基础,但是这里也有些遗憾,要是能让长方体再能变得扁一点儿,圆柱也出示一个扁的、竖着立起来的定格画面就更好了,或是在教学中,强调这几种几何形体中比较特殊的情况就更好了。还有在教学时有学生说出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我没有马上跟着特别强调,因为那样会让学生对以后判断正方体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依据。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认识了这四种物体后,让学生举例子,接着让学生观察教室里有哪些形状的物体,然后寻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让学生在生活找这些物体的影子,学生说了许多,如我爸爸抽的烟是圆柱体、暖气管是圆柱体、日光灯管是圆柱体、音响箱是长方体、展示牌是长方体、篮球和足球是球体等等,有的学生还没说尽兴,下课后还抢着找我接着说。从这个环节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本节课感觉比较成功是练习的设计,这部分能创造性地的使用教材,跳出课本的书面练习,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动手实践活动加深对物体的认识,我觉得效果很好,学生也学得很有兴趣。

如果在教学中再让孩子看着实物学习,把他们的语言再规范一下,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更丰富、准确一些,评价方式能更多样,准备更充分一些,我相信我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认识物体》教学反思7

物体的运动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是物质世界内容标准中有关运动与力的一部分。教学流程是: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归纳——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模仿应用。

1、本课以“是哪辆列车开动”为情景引入,让学生通过一些较为简单的活动,认识物体的运动,知道物体运动时位置会发生变化;同时,要求学生观察、了解常见的几种运动方式;最后通过学生身边容易找到的材料,模仿几种物体的运动,加深学生对物体运动的认识。

2、通过观察物体的运动知道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特点和分辨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培养观察记录、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意识到身边处处有科学。

3、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对一个常见的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身边各种物体运动时的变化,分析物体运动的共同特点以及运动方式的不同,并尝试利用简单的材料模仿物体的几种运动方式。

总之,我在《认识物体的运动》让激发学生认识物体运动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认识物体》教学反思8

科学来源于生活,科学教学要使教学贴近生活,散发生活气息。解放学生的手、脑,让探究成为本课主要的学习方式。

注重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平时动手探究的过程中形成的。

课堂开始,我先给小朋友们创设了一个快递员叔叔包装快递的情境,他们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接着我就问怎么在一个固定的空间里面装更多的东西呢?是随便堆在一起还是整齐的排好呢?根据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他们很容易的说出按顺序排好。接着开始分组活动。

在分组活动中,孩子们的基本上都能按活动要求完成在固定的盒子里平铺一层,但是存在一个问题,有的小组不能很好的合作,出现了争抢实验用具的现象,有一组就按分工很快的完成了活动任务,他们把老师分发给他们组的三种物体和三个纸盒合理的进行分发,两人一种物体的平铺活动,完成后并把平铺的个数分享给组内的其他成员,看到后我及时的给与这个小组表扬并奖励,让别的小组也按照这个小组的方法进行操作,其他小组也顺利的完成了任务。

《认识物体》教学反思9

《认识物体》是一年级上册教学内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认识物体的活动中,体会比较、分类等到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和空间概念。从课堂教学实践看,本课的总体教学效果良好,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

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感受:

一、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课堂始终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我的开头便是创设了一个圣诞老人送礼物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而且在课堂的练习部分也加上了一个情境的延续部分,把学生反复练习摸以及到纸上找图形的活动变得丰富生动了,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的组织了课堂纪律。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的发现,不断的获得知识。

在低年级教学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设计的时候,我便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分类,按照规则,想怎么分就怎么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就应当给予肯定与鼓励。再有,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再说一说,捏一捏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发现这些物体的特点,并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认识了这四种物体后,教师让学生举例子,让学生在生活找这些物体的影子,然后呢,拿出你喜欢的物体随意的玩,也是和他们最熟悉的玩具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而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加入了让学生看精美建筑的图片,孩子们情绪高涨,他们不仅从建筑中感受到了所学物体的美,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本节课个人感觉比较成功是练习的设计,这部分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跳出课本的书面练习,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动手实践活动加深对物体的认识,个人觉得效果更好,学生也学得很有兴趣。但是由于本人是第一次教学一年级,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还不够充分了解,教学中发现很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不能正确区分,于是我临时增加这样的一个活动,让学生将长方体和正方体转一转、摆一摆,观察这两个物体转到不同的方向后有什么变化。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发现长方形转到不同面后它的长短、高矮是不一样的,而正方形无论怎么转都是一个样,通过后面练习发现这一教学较果还是,学生能基本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如果在教学前能了解更好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能更丰富,评价方式能更多样,我相信教学效果会更好。

《认识物体》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几何教学。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参照教科书上所列举的物体在家里搜集生活中物体,我让学生四人为一组,把搜集来的物体摆在一起进行观察,这些物体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和用到的,比如药盒、火柴盒、茶叶筒、铅笔、吸管、魔方等,然后让孩子们根据形状相同的分为一类,孩子们分的非常好,大部分都分出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这样四类。这样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上课时,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并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同学们通过分类后的各类实物,能够感知每种物体的特征,然后把自己带来的物体与相应的几何图形找到朋友。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了这些物体,并能准确的判断。经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是很有探索欲望的,在感知圆柱体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圆柱竖着放不会滚,只有倒下来才回滚”的问题时,许多学生争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因为它的上面是平的,就能站在桌子上,旁边是弯的,所以能滚动;有的说,平平的面挨着一起只能推动,不能滚……将平面和曲面区分得清清楚楚。

紧接着我让学生摸一摸,通过摸一摸我让学生说出了每种物体的特征。然后我又让孩子们在小组中闭上眼睛摸出各种类型的物体,或者是闭上眼睛通过摸一摸说出它是哪种物体。最后我又让孩子们玩一玩,小组里可以摆一摆、搭一搭,滚一滚。通过本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操作、讨论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嘴、动耳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还使学生在玩中进一步巩固了各种物体的特点,效果不错。

本节课也有一些难点,认识物体这节课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是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因为圆柱体有粗细长短之分,学生往往会把它分成不同类型,长方体与正方体又有许多类似,学生又会把它们归为一类。所以仍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巩固认识 。

热烈的讨论,大胆的探索使我认识到:要想让学生获得感知,就必须给学生创设可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他们去探索,在探索中获取对数学的认识,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也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有意外的收获。

《认识物体》教学反思11

传统几何教学把知识的获取和逻辑思维的发展作为主要目标,非常强调几何的推理价值,在实际教学中我尝到了探索的喜悦,对几何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1、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培养空间观念。

本课打破常规,用“猜一猜”引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念和学习欲望,在操作活动中,初步体念了立体和平面的转换。接着让学生在学具中辨别,在生活实例中辨别。教师精心安排的回忆,观察,操作,等多种途径激发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空间观念在大量直观感知中逐步形成和发展。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创新精神。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能够激发起学生创新的火花。这在活动四中体现得尤为充分。在这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只是活动的组织者。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生与生思维的碰撞,一个方法比一个方法更有新意,一个比一个结论更加精彩。试想,如果学生没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创新的萌芽又怎能长大?

值得思考的问题:1、如何把握小学数学(特别是低年级)的数学化程度问题。如本节课学生通过操作体念面在体上,在反馈时,学生的表述到何程度为好?是让他停留在整体感悟不再深究?还是引领他往规范的定义上*?如学生在找实例时说:门是长方形的。我们如何引导?2、学生在平等的对话过程中动态生成,学生需要时间独立思考,需要时间合作交流,需要时间展示发现和体会,需要时间进行解释说明……但时间不允许,只能在一些环节草草收场。怎么办?如果就这样浮于表面的话,如何去追求“思维的灵动”和“动态的生成”?

《认识物体》教学反思12

在进行本节新课前,我依然让学生回顾了观察物体的方法——看,摸,闻。学生已经掌握得滚瓜烂熟了。

随后让同学们开启了小挑战模式,一起来“看谁摆得多”。在介绍比赛规则时,“平铺”这个摆放规则,加上一次示范,大家都理解得很到位,随后的课堂实验中没有学生将材料堆起来放。

挑战正式开始前插入观察每种材料的形状,大体情况都是先说了平面图,例如:乒乓球—圆形;橡皮—长方形;木块—正方形;螺母—六边形。指点到大家说的只是一个面,这是一个立体图形,才能够答出:乒乓球—球体;橡皮—长方体;木块—正方体;螺母—六棱柱。

开始挑战活动,在挑战活动中乒乓球和木块请每个班级请两组学生来摆放都是9个和16个,很直接的体现了它们的不同方向形状都相同,占据盒子的空间都相同,所以数量相同,但是想要学生得出这一结论时,一直感觉提问的方式不太如意,学生理解不到老师的点,回答结果都偏离了。

反而在第二部分挑战橡皮和螺母得出不同侧面占据空间不同,所以摆放数量不同,这一结论时还更容易,更直观。

今天的'观课,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板书问题,刘老师提到将猜测记录在黑板上,再根据实验来推翻各个推测,得出实验结论。倾听学生的发言,着重点在黑板上标记,进行及时的反馈。板书——课堂总结,敲重点。

《认识物体》教学反思13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升为一年级的小学生,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怎样才能让孩子认识生活中的主体图形,并在实物中抽象出简单的立体图形呢?在课前一段时间里,我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注意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以备教具使用,如长方体的牙膏盒、药品盒等,正方体的饼干盒、魔方等,圆柱体的茶盒、茶杯等,球体有乒乓球、皮球等,并在卡片上画出数学模型图,同时在课前让学生按要求收集好相关生活物品以作学具。

教学中,首先出示我收集的各种图形,让孩子们一一识别,然后让孩子们倒出自己的学具,试着把自己认为是同一类形状的物品分在一起,接着出示牙膏盒,让孩子了解它的大概形状特征,如数一数有几个面,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样的,这样引导孩子在有目的的思考中探究并认识,像牙膏盒这种有6个面组成的,对着的两个面的大小一样的物体就是长方体,然后我再出一个与牙膏盒的大小不一样的纸盒,让孩子观察说说特点,强化认识长方体,学会变通。接着在孩子们认识长方体实物的基础上在黑板上贴出抽象的长方体模型图片。将孩子对长方体的认识,从形象的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性的认识,并用类似的方法引导孩子认识正方体、圆柱、球,让孩子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中找到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发现圆柱和球的共同点和区别点,在动手操作实践中直观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不能滚动、圆柱和球能滚动等特征。

当然,这单元教学的不足之处也很多。首先,组织教学有待大大加强。这样的活动课,组织教学比较难一些,尤其是物体不一样,现在的小孩都是独生子女,都想选自己喜欢的好的物体,更应该多多教育,让他们从小懂得互相谦让。另外,学具不是玩具,平时用学具时要教育学生,让学生养成轻拿轻放的习惯,这样老师就不用大声频繁地进行组织教学了,从而,可以多出大量的教学时间把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落到实处,不是走过场。

为了避免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过程中容易出现动机不强、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还是要多用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的“游戏法”组织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思、在“学”中比、在“比”中做,既可以加深对各类物体特征的认识,又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做,用脑想的能力,在活动中还能学会合作与创新,起到一石二鸟的效果。也为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在本课教学实践中,既产生了我所意想不到的惊喜,也留下了值得我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在后面的教学中发现孩子们都对球的特点掌握的很好,但是对正方体和长方体则不容易区分。例如:其中有一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孩子很容易认为是正方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我想,首先学具的准备太单调,没有一些特殊性的物体来启发学生,加深学生对物体特征的理解,开阔学生的思维。在操作环节上,老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物品,鼓励看谁带的样子多,加深学生对物体特点的认识,另外老师可以多准备一些比较特殊的物品,和学生共同探讨,引发学生一些思想的碰撞。

其次 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调。所以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会积极加强自己的评价性语言,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如从学习态度上评价,从积极性上评价,还有的比如说从速度上,从动脑上,从今后的发展上,从思维的灵活性,对学生进行评价,再结合一些小奖品的利用,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压力,而且使学生更乐于去学习,获得了学习知识的成功感。

此次的教学反思让我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有了新的目标和方向,我会根据本次反思的收获对我的教学工作加以总结,使我的教学水平能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认识物体》教学反思14

在导入新课的活动中,我并没有局限于课本,而是从学生的认知和生活的实际出发来重新组建。通过猜一猜和摸一摸,充分调动学生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的积极性。学生在充满趣味和挑战性的活动中,身心参与,思维被激活,充满了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新课程标准》指出:“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转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在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收集家中各种形状的物体及包装盒的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这四种立体图形,为学新知识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同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数学知识与生活密不可分。数学学习是发现的过程。通过摸一摸活动,让学生去发现各种物体的特征,而不是直接说出,这样就学生在经历中感悟,在具体中认识,然后,教师归纳出各种物体的特征,学生印象深刻。在这里,学生又一次经历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数学化”的过程。

《认识物体》教学反思15

那天,我听了一节《认识物体》,通过评课,感觉自己成长了许多。

《认识物体》这节课是让学生在玩中探索。学生从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因此他们对物体的认识有一定的经验。课初让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物体形状,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另一方面让他们从身边熟悉的物体中,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特点,同时在介绍物体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且学会观察物体,认识物体的方法。

梁老师说:功夫下在课前,在课堂上宁愿做一名懒老师。让孩子多动手、多动脑,孩子能够自己解决的不要插手。在课堂上要边上边思考。对我这堂课总结如下:

一、在数学语言方面说的不是很到位,在讲圆柱体、球体的时候语言描述的不是很到位,圆柱是弯曲的面,上面有平平的面;而球体也是弯曲的面。在以后要多听、多学、多思考。增加自己的数学底蕴。

二、课堂中对一些细节知识不到位,在讲这四个形体特点的时候,应该让学生多说、多摸,让他们多体验;在接下来的玩中也应该让学生多说感受,让他们在玩中体验。这两个环节学生说的、感受的有些少。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多改进。

因此,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会多下工夫,多动脑、多思考。多带脑子去听有经验老师的课、多向老教师请教。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再提高一步,课堂教学水平争取有一些新的突破,更上一层楼。

第五篇:观察物体教学案例

观察物体

庙岭小学 胡辰

教学目标:

1、观察物体,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认从上面、侧面、正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教学准备:挂图、准备一个小玩具。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上新课之前,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由老师发出方位口令,同学们用手指出以自己为中心的方位,做好准备,开始!

2、师:指正面呀指正面,指侧面呀指侧面,指上面呀指上面,指下面呀指下面。

二、实际操作,探究新知。

师:上节课,老师让同学们从家里带来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玩具,现在,请同学们放在桌子上。(学生拿出玩具。)师:请同学们组成4人小组,先选出1个玩具,从自己的角度观察这个玩具。学生自由活动,在自己的座位上从玩具的正面、侧面观察玩具。教师请几个小组的学生上台演示。

让学生分别说出自己看到的是玩具的哪一个面。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演示,你们发现了什么?(教师要让学生们觉察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师:好,现在老师请每一位同学再观察自己桌上的小玩具,每一位同学分别试着从正面和侧面的角度观察这个玩具。再和同学们说一说你们分别看到了什么?(教师可以让学生上台边演示边和全班同学说自己看到的是什么形状的物体。)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现在请大家看黑板上的挂图,看看图上的同学是怎样观察的。(出示例1挂图)

谁来说一说图上的同学在干什么呢?

指名学生回答说出:小亮观察的是恐龙的正面,小明观察的是恐龙的侧面,小红观察的是恐龙的后面。

师:同桌之间再讨论一下,挂图下面的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巡视。

师:谁来说一说。(注意让学生说出判断过程。)

师:你说得真好,大家把掌声送给他。还有谁知道?(教师可以让学生多说说。)

三、巩固发展

1、完成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开始讨论,讨论后让学生们说一说。

师:说得真棒。请同学们在图的旁边将三个小朋友分别与他们所看到的三个面连线。

学生做,教师巡视。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的过程。出示小黑板练习:

2、连一连:谁看到的图形?用线连一连。

3、猜一猜:

出示我的书包的图片,让学生判断是从正面、侧面,还是从上面拍摄的。形状有什么不同。

四、小结

这节课上到这里,就要结束了,谁能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就把你们的收获带回去,和爸爸妈妈一起观察家里的一个物体,并和他们说一说从不同方向可以观察到物体的什么形状。教后记:

《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本节课有如下几个特点:

1、首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引入新课时设计了一个小游戏,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在游戏中让学生了解了物体的三个面:正面、侧面、上面。

2、活动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式,本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比较突出。比如:观察玩具的活动中,不仅让学生单纯地站在位置上看一看、说一说,而是设计了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

3、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观察的方法。比如: 不过,本节课也有一些让我思考的地方:

1、学生对于面的概念不是十分清楚,在最初观察时,有的孩子说出的面并不正确,有的孩子说的面形状不对。

2、在课堂上出现了一个小插曲,让学生观察我的书包图片时,有的学生说错了,一个孩子很敏锐地发现他说的是错的,及时纠正了刚才那位同学的错误,而且表述的非常清楚,这个孩子多会学习呀,可惜的是我的评价没有跟上来,没有为他的勇于质疑行为,给于充分的肯定。

3、在学生活动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参与意识不强,通过了解才知道是因为个别孩子性格内向,怕说错了被同学笑话,看来,在教学前还要多与孩子们交流,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兴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下载《认识物体》教学案例(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认识物体》教学案例(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认识物体教学设计1

    认识物体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使学生通过实物的辨认,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形体。 引导学生认识相应的图形与名称,初步认......

    观察物体教学案例三上

    《观察物体 》 案例分析 片断: 师:认识了捐款箱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地观察这些面。谁愿意上来观察捐款箱的正面,要求只看到捐款箱的正面,而看不到其他面。 一......

    观察物体教学案例分析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学案例 任课教师:陈贵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简单物体的形状。 2、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

    认识物体教案、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一、 导入: 出示小叮当图,问“小朋友们看,这是谁?”谁能介绍一下小叮当? “小朋友们喜欢小叮当吗?小叮当有一个大口袋,口袋里有许多宝贝,今天啊小叮当为每个小......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设计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32页、33页做一做,练习五第2题。 教学要求: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识这几......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认识物体和图形(第32页――――第37页)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由于......

    认识物体的运动教学反思

    认识物体的运动教学反思 认识物体的运动教学反思1 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着,本节课只是研究从表面看起来都在运动的物体,如蜗牛爬行、溜冰、火车行驶、跳高等,了解物体运动......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反思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反思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反思1 科学来源于生活,科学教学要使教学贴近生活,散发生活气息。解放学生的手、脑,让探究成为本课主要的学习方式。注重思......